浸出提油 (4)

浸出提油 (4)

一、浸出萃取法取油(四)(论文文献综述)

王秀文,包雍宏,吴琛,宋元达[1](2021)在《黑加仑籽油提取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黑加仑籽油是从黑加仑籽中提取的一种新型营养保健油,富含γ-亚麻酸等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且有多种保健功能,对人体健康有益。本文介绍了黑加仑籽油的主要成分、保健功效、提取方法、质量标准以及作为功能性油脂的发展潜力,以期为黑加仑籽油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李伟业[2](2021)在《三叶木通籽油制备及创伤修复研究》文中指出

付尹宣,阙志刚,艾仙斌,邹武,邓同辉,石金明[3](2021)在《轧钢含油污泥油-水-固三相比例及成分分析》文中认为轧钢含油污泥成分复杂、分布不均、差异性大,水油固三相比例和成分分析均缺乏相关的国家标准。不同的轧钢油泥需要不同的处理工艺,因此弄清楚油泥的组成比例和成分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含水率、含油率、含渣率三相比例的测试方法对比分析发现共沸蒸馏法更适合同时测定水油固三相的比例。此外,还探讨了轧钢油泥的油分和残渣中理化特性的测试方法,发现气相色谱可以有效的检测出油中的组分,在线前处理+气相色谱的测试方法能够进一步提高准确度,残渣的分析则需要结合多种测试手段。

杨睿丽[4](2021)在《含油污泥与生物质联合热压制备成型燃料耦合油提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含油污泥是石油化工行业产生的典型废弃物,是一类危险废物,由于油泥稳定的水-油-固三相体系难以被破坏,油泥一直未能得到有效的处理处置。其危害性主要来自其中的油相,回收油不仅能实现油泥的无害化,也能实现其资源化,但油泥的高含水率和高稳定性是利用传统方法处理油泥的两大限制因素。本文提出了油泥和生物质的联合热压成型的方法,向油泥中添加生物质,充当刚性骨架构建者的角色,提高其孔隙率和结构刚性,改善了物料的抗压强度,使物料在热和压力的联合作用下实现固-液分离,获得成型燃料颗粒的同时回收油,实现油泥和生物质高程度的资源化。本论文研究了油泥和生物质混合比例、成型压力和热压温度对成型过程的影响,对成型燃料颗粒的密度、硬度、成型能耗、能量密度、吸湿性及颗粒燃烧过程进行了分析,探究其作为燃料的潜力,同时对耦合油的四组分、GC-MS、FTIR进行了分析,探讨油泥-生物质联合热压成型机理。具体研究结论如下:(1)原料油泥水、油、固三相含率分别为51.05±2.21%、28.00±1.07%、20.95±0.26%,热值为12.64±0.42 MJ/kg,生物质热值为19.35±0.16 MJ/kg。成型是一个能源密集过程,颗粒的能量密度越高,越有利于其热转化应用,与原始物料的热值相比,成型颗粒的热值有大幅提高,能量的密集程度明显,说明油泥与生物质联合成型实现了能量的密集化,有利于成型颗粒的热转化应用。(2)油泥-生物质联合成型时,油相作为润滑剂降低颗粒间及与模具间摩擦力,降低成型能耗,同时保护设备,降低成本,有助于提高成型效率;油泥中的胶质、沥青质等成分在颗粒中起粘结作用,且成型颗粒被破坏过程发生弹性形变,需要较大的力持续作用于颗粒才能破坏颗粒。研究的实验条件下,混合比例为1:1、成型压力为50MPa、热压温度为150°C时,颗粒的硬度、破断能耗及最大破断力最大,颗粒稳定性最好,利于颗粒的储存运输;成型颗粒的热值有大幅提高,能源密集程度明显,适合作为燃料二次利用。(3)论文中研究了不同条件下成型颗粒的实际燃烧过程,颗粒等温燃烧时先后经过加热干燥阶段、挥发份释放形成火焰阶段、焦炭和灰分阶段,挥发分释放阶段,颗粒上方火焰逐渐增大变亮后逐渐缩小并熄灭;不同颗粒的干燥阶段时长几乎一致,但火焰阶段差异较大,油泥含量越高,颗粒燃烧火焰越持久,燃烧过程中温度越高,热辐射越大,颗粒燃烧情况越好,有助于其作为燃料换热利用;颗粒燃烧残渣中Zn、Cu和Hg严重超标,需进行固化/稳定化处理。综合来看油泥与生物质联合热压成型的颗粒具有较大的燃料利用潜力。(4)论文对耦合油的组分进行了研究,发现热压成型过程中,主要发生物理反应,热使油相中约5.88%的饱和烃和芳香烃挥发;压力使约13.10%的油相从颗粒中脱离出来,沥青质含量降低,胶质含量明显提高;同时约9.02%的油相因对固相组分及生物质骨架的粘连吸附作用而被滞留在颗粒中,其中胶质和沥青质占绝大多数。综上,油泥和生物质的联合热压制备成型颗粒燃料是可行的,能同时实现油泥的资源化和无害化,成型颗粒可通过热转化方式加以利用,耦合油也可进一步提质利用。

许馨[5](2021)在《烘焙条件对油茶籽油抗氧化活性成分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高品质植物油的需求因其在健康保护和疾病预防方面的重要作用而显着增加。油茶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较高,同时富含功能性活性物质,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目前,已有研究表明人体通过口服摄入天然抗氧化物质可有效加强自身的抗氧化系统能力,故通过简单的前处理工艺寻找天然的抗氧化活性物质成为现在的研究热点。油茶籽油作为一种食疗兼备的优质食用油,其中富含多种具有抗氧化能力的活性物质。且现已有许多用于鉴定复杂物质抗氧化能力的测定方法,如DPPH、ABTS、FRAP、ORAC等传统检测方法,以及可实现快速分析单个化合物抗氧化能力的在线测定法,如HPLC-DPPH、HPLC-CL等。由于传统检测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可能耗费大量时间致使测定结果不准确。因此,建立快速便捷的在线抗氧化活性测定方法将有利于较为全面地对食物的抗氧化能力进行高效评价,并对其中的抗氧化活性成分进行筛选及评价,为后期油茶籽油的品质控制及快速检测奠定基础。1.研究不同烘焙工艺对油茶籽油理化指标及其活性成分的影响。系统分析了烘焙温度与时间对油茶籽油酸价、过氧化值、脂肪酸组成及活性成分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经高温前处理的油茶籽油具有良好的品质,酸价呈现下降的趋势,过氧化值在高温长时烘焙时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但经高温处理后两指标均在国家标准规定范围内;高温烘焙后,油茶籽油脂肪酸成分及含量未受显着性影响;微量脂质伴随物(多酚、生育酚和角鲨烯)随烘焙温度的升高、时间的延长发生改变。2.以自由基清除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总抗氧化能力(FRAP)、氧自由基吸收能力(ORAC)及油脂氧化诱导时间为指标,全面评价了不同烘焙条件下油茶籽油的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随着烘焙温度的升高及时间的延长,油茶籽油的抗氧化能力和氧化诱导时间均显着提高(p<0.05),分别增加了 24.71%、98.5%、73.61%、51.50%、74.15%。将活性成分的含量与抗氧化能力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油茶籽油的总酚含量与DPPH(r=0.970)、ABTS(r=0.980)、FRAP(r=0.990)、ORAC(r=0.922)均呈极显着相关,生育酚含量与 DPPH(r=0.970)、ABTS(r=0.980)、FRAP(r=0.990)、ORAC(r=0.922)呈显着相关,与角鲨烯的相关性不显着。猜测多酚类化合物及生育酚为高温烘焙提高油茶籽油抗氧化能力的关键物质。3.为进一步分析不同烘焙条件影响油茶籽油抗氧化能力的物质,根据主成分分析法(PCA)选择FRAP作为柱后反应试剂建立了在线抗氧化活性检测方法,以实现在对样品分离的同时快速测定单个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通过对HPLC-FRAP在线抗氧化活性检测系统条件的优化,最终确立HPLC-FRAP法分析检测的条件如下:HPLC 分析系统:色谱柱为 Shimadzu-C18(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A为0.2%(V甲酸:V水=2:998)甲酸水溶液,B为甲醇;采用梯度洗脱程序;流速:1 mL/min;柱温:30℃;进样体积20 μL;PAD检测波长:280nm;柱后分析系统:FRAP工作液(1 mmol/LFeCl3、5 mmol/LTPTZ及0.1M醋酸缓冲液混合)引入流速为1 mL/min,检测波长为593 nm,反应温度:70℃。对比传统检测方法,该方法线性关系良好、稳定性高、重现性好,适用于油茶籽油中抗氧化活性成分的在线筛选。本文通过烘焙强度对油品的理化指标、活性成分及在线抗氧化能力测定等方面全面评价了油茶籽油的品质,并首次通过HPLC-FRAP在线抗氧化系统明确了高温烘焙引起油茶籽油抗氧化能力提高的关键物质,为后期开发功能性油茶提供理论依据。

周张涛[6](2021)在《核桃直饮油制备及品质的研究》文中认为直饮油是指能直接食用的油脂,因其对风味、营养和安全的要求较高,成为了一种被广泛关注的新型脂肪补充剂。以核桃油为原料制备的核桃直饮油符合地中海饮食与生酮饮食的理念,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目前未见核桃直饮油的相关报道,缺乏系统性研究。为此,本论文以开发一种高品质的核桃直饮油为目标,通过检测分析不同加工工艺对核桃油理化性质、营养价值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基于目标人群需要、结合软件分析得到相应配方;通过验证营养成分和感官风味,得到高品质的核桃直饮油产品。主要内容如下:首先,系统检测分析了以微波、焙烤和高压蒸煮的预处理方式结合冷榨法、水酶法、浸出法、亚临界萃取的加工方式制取的11种核桃油的脂肪酸组成、生育酚、植物甾醇、多酚等微量营养素含量的差异,比较加工工艺对核桃油营养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加工工艺的核桃油出油率为40.73%~66.80%,烘焙浸出工艺出油率最高。核桃油酸价为0.10 mg/g~2.49 mg/g,过氧化值为0.06 g/100g~0.11 g/100g,不同加工工艺对脂肪酸的影响极其显着,烘焙浸出的油酸(C18:1)含量和亚麻酸(C18:3)含量最高,分别为19.04%、10.64%,微波冷榨的亚油酸(C18:2)含量最高为64.95%。微波冷榨工艺能显着提高生育酚总量(408.11 mg/kg)和多酚含量(13.12 mg GAE/kg),高压蒸煮亚临界工艺的植物甾醇含量最高(1610.05 mg/kg),烘焙浸出工艺的角鲨烯含量最高(10.07 mg/kg)。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加工方式对核桃油营养价值的影响显着高于预处理方式。其次,通过体外抗氧化实验比较了不同加工工艺制取核桃油的抗氧化能力。通过检测分析DPPH、FRAP、ABTS三种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结合氧化稳定指数(OSI)与微量营养素含量,筛选出高品质的核桃直饮油基油。结果表明,微波冷榨工艺的OSI最高(2.63 h)。微波亚临界工艺的极性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最强(73.1μmol TE/100g),烘焙冷榨工艺的非极性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109.5μmol TE/100g)和全油自由基清除能力(193.2μmol TE/100g)最强,高压蒸煮亚临界工艺的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表现最好(280.28μmol TE/100g),微波浸出工艺的FRAP自由基清除能力效果最佳(125.03μmol TE/100g)。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核桃油的抗氧化能力主要取决于生育酚和多酚含量,综合评价得出微波冷榨工艺是11种加工工艺中制取核桃直饮油基油的最佳加工工艺。最后,基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推荐摄入脂肪酸组成的比例,采用MATLAB软件编程,设计了五种核桃直饮油配方,通过检测核桃直饮油脂肪酸组成、微量营养素含量等营养指标与OSI,结合感官评价实验与GC-IMS风味分析,得到最佳的核桃直饮油配方。结果表明,调配的核桃直饮油脂肪酸组成合理,多酚(73.06 mg GAE/kg~85.75 mg GAE/kg)、植物甾醇(1058.84 mg/kg~1588.79 mg/kg)、角鲨烯(67.19mg/kg~125.03 mg/kg)的含量及OSI(4.60 h~4.92 h)均优于纯品核桃油。以40%核桃油+55%浓香菜籽油+2%芝麻油+3%DHA藻油调配的核桃直饮油酸价最低(0.14mg/g),感官评价总分最高(17分),粘度为61.67 m Pa·S,OSI为4.72 h,其中2-蒎烯、糠(基)硫醇、己酸甲酯、2-乙基吡嗪等物质的风味浓郁,是最佳的核桃直饮油配方。综上,本文以核桃直饮油为研究目标,通过系统比较核桃油加工工艺对营养价值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科学调配直饮油配方及验证,得到一款营养好、风味佳的核桃直饮油产品,为直饮油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为核桃油的利用开拓了新的途径。

付韶波,马跃,岳长涛[7](2021)在《油基钻屑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文中提出从油基钻屑的无害化处理、油品的回收再利用、组合处理技术和钻屑的资源化利用等方面,介绍了各种油基钻屑处理方法,调研了各种处理方法的最新研究方向与成果,结合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指出在不断优化油基钻屑处理技术的同时,建立油基钻屑固体废物信息管理系统,成立一套从油基钻屑无害化处理工艺-钻屑的资源化产品测试-资源化产品长期性环境影响的检测评价体系。

常馨月[8](2021)在《奇亚籽油微胶囊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文中认为作为一种新型功能性油脂,奇亚籽油中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是人体补充ω-3脂肪酸的油脂来源。但其性质不稳定,极易与氧、光、湿、热接触发生脂质氧化,导致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微胶囊化可以有效延缓奇亚籽油的氧化,以及加工、运输和销售过程中油脂损失的营养价值。本论文以酪蛋白酸钠和D-乳糖水合物为壁材,奇亚籽油为芯材,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奇亚籽油微胶囊并进行相应的工艺优化,对其基本理化性质、贮藏稳定性及缓释动力学进行研究,为奇亚籽油的深入开发及利用提供科学依据。(1)以微胶囊的包埋率为评价指标,对奇亚籽油微胶囊的制备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奇亚籽油微胶囊化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壁材比(酪蛋白酸钠:D-乳糖水合物)1.1:1、固形物浓度31.32%、壁芯比2.34:1,在此条件下,奇亚籽油微胶囊包埋率达90.65%。(2)以最佳工艺参数制备奇亚籽油微胶囊,对其基本理化性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微胶囊产品平均粒径较小且分散均匀,水分含量较低,流动性较好,粉末表面光滑,粘度小,溶解度高,热稳定性良好。微胶囊呈不规则的几何形状和紧凑的结构,表壁上存在一些突起和小气孔。(3)通过FT-IR分析发现,奇亚籽油和复合壁材的主要特征吸收峰在微胶囊产品的光谱图上均有所显示,只是强度有所减弱,表明复合壁材对奇亚籽油起到了很好的包裹作用。X射线图谱表明出现了新的衍射峰,形成了酪蛋白酸钠-D乳糖水合物-奇亚籽油的聚合体。经DSC分析表明,当温度达到131.17℃时微胶囊发生热分解,热稳定性良好,基本可以满足一般食品加工条件。对包埋前后奇亚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分析,奇亚籽油中主要功能性组分亚油酸和α-亚麻酸的含量变化不大,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仍然丰富。表明采用冷冻干燥制备的奇亚籽油微胶囊,其中脂肪酸组分及相对含量未发生较大影响,不会对奇亚籽油的功能特性和营养价值造成破坏。(4)对在不同贮藏温度条件下奇亚籽油微胶囊的POV值变化进行分析,同时根据Arrhenius和Vant’Hoff经验公式,对奇亚籽油微胶囊进行氧化动力学研究及货架期预测。结果表明,在常温(25℃)储藏条件下,奇亚籽油及其微胶囊在室温下的货架期分别为219 d和105 d,说明通过微胶囊技术可有效延长奇亚籽油的货架期。(5)对微胶囊产品在不同温度、湿度和p H条件下贮藏16d,通过测定不同时间点的芯材保留率,结果表明高温高湿环境下不利于芯材的保留,强酸或强碱条件下更利于芯材的释放;经Avrami’s公式拟合后,R2均大于0.98,表明拟合程度良好,通过分析释放机制参数和释放速率常数,明确了不同贮藏条件下的释放类型。(6)通过模拟胃肠道环境来研究奇亚籽油微胶囊的体外释放行为。整个消化过程里微胶囊的释放率达81.73%,同时微胶囊在肠液中的释放率明显更高,确保了大部分奇亚籽油在肠道中的释放,有效提高了奇亚籽油在人体内的生物利用率。

胡忠治[9](2021)在《葡萄籽油小试精炼工艺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超奇[10](2021)在《大花黄牡丹籽油精炼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及其功能成分研究》文中提出油用牡丹作为时兴的木本油料作物,近年掀起了一股研究热潮,然而关于西藏特有植物“大花黄牡丹”(Paeonia ludlowii)籽油的科学研究较少。本研究采用冷榨法和有机溶剂萃取法两种方法进行提取并精炼出大花黄牡丹籽油,探索出提取工艺方法和精炼技术对牡丹籽油的生物学理化性质指标、脂肪酸组成成分、香气组成成分及体外耐受抗氧化性能等方面的重要影响;并对不同贮藏期对脂肪酸、营养物质以及抗氧化剂对牡丹籽油货架期的影响做了深入研究;并对4个牡丹品种的总酚、抗氧化活性、次生代谢产物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两种方法中以有机溶剂浸提法的出油率较高(29.2%)、冷榨法较低(23.6%)。2、精炼过程对两种提取方法的大花黄牡丹籽油的折光指数影响较小,而对牡丹籽油的酸价、过氧化值、碘价等影响区别较大。压榨法提取:碘价在脱色后为140 g I/100 g,酸价脱酸后为0.36 mg KOH/g,过氧化值脱酸后为1.89 mmol/kg,再经脱色后为0.76 mmol/kg,皂化值在脱臭后为182 mg/g,且都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溶剂法提取:碘价在脱色后为158 g I/100 g,酸价脱酸后为0.35 mg KOH/g,过氧化值脱酸后为1.57 mmol/kg,再经脱色后为0.85 mmol/kg,皂化值在脱臭后为176 mg/g,且都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冷榨法提取所得牡丹籽油外观颜色为暗黄色,但是经脱臭过程后得到的油脂几乎为无色无味。3、2种提取方法对大花黄牡丹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无明显影响,但是相比溶剂法提取牡丹籽油,压榨法提取大花黄牡丹籽油的脂肪酸含量在精炼步骤中变化波动更小,更稳定。据GC-MS结果分析显示,大花黄牡丹籽油中不饱和/饱和脂肪酸的相对含量分别约为87.51%和12.49%。亚麻酸、油酸和亚油酸的相对含量在不饱和脂肪酸中占比较大,其中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最高分别约占42.25%、15.29%和29.44%,而硬脂酸和棕榈酸是饱和脂肪酸的主要组成成分。4、以不同加工处理的大花黄牡丹籽油为研究目标,运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结合方法技术(GC/MS)对不同处理阶段的10种大花黄牡丹籽油样品进行香气成分分析,共29种挥发物质被检出,压榨法油经精炼后分别检测出15,16,16,18和15个香气组分,溶剂法油经精炼后分别检测出16,14,19,14和13个香气组分,其主要挥发物种类各不相同。从以上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牡丹籽油中含有丰富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风味物质包括苯乙烯、Benzaldehyde、壬醛、反式-2,4-庚二烯醛、甲基异丁基酮、苯甲醇、正辛醇等5、2种天然抗氧化剂对大花黄牡丹籽油的货架期有着较为明显影响,抗氧化效果为0.04%茶多酚+毛油>0.04%竹叶黄酮+毛油>毛油,常温25℃下的货架期分别为200.73 d、134.90 d、131.61 d,In(IP)与温度存在线性关系,但是所建立的方程只能在一定的温度区间内适用,不能准确外推预测牡丹籽油所测温度区间以外的货架期。对常温下不同放置时间对四种牡丹籽油脂肪酸成分及含量的影响进行分析,主要脂肪酸组成和含量随储存时间的延长变化较明显,低海拔的PO和PR营养成分含量较高,但高海拔的PD和PL相对更安全,互有利弊,四种牡丹籽油的α-亚麻酸、亚油酸和油酸等主要脂肪酸在第二个月时相对含量较高,成分保留较好,第三个月开始损失较大。6、本研究对4种植物油中主要脂肪酸成分和含量进行比较分析,共检测出主要脂肪酸十种,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大小顺序依次为PO>PR>PD>PL。四种牡丹籽油中,发现凤丹籽油亚油酸含量高于油酸含量,而其他油脂样品都表现为油酸含量高于亚油酸含量。7、本研究对不同品种的牡丹籽油总酚、抗氧化能力及次生代谢物进行比较分析,四种牡丹籽油的黄酮含量大小顺序为PD>PL>PO>PR,总酚含量大小顺序为PO>PR>PL>PD,综合比较分析认为,低海拔地区的PO和PR的抗氧化能力高于高海拔地区的PD和PL,由ABTS,DPPH,和FRAP分析显示结果与总酚含量结果成正相关,有趣的是,而检测到总黄酮含量却和三种抗氧化活性相关性较弱,因此我们得出结论,并不是黄酮类化合物和在抗氧化效果中起关键作用,而是总酚。8、不同品种牡丹种子油抗氧化活性的差异也可能与某些未被检测或未被关注的化学成分有关。其他次生代谢产物酚类、黄酮类、酯类、萜类等植物可以加速牡丹种子的抗氧化活性。因此,基于UPLC-MS/MS检测技术,检测到194个次生代谢物,黄酮类、酚酸类为主要次生代谢产物,发现酚类物质的相对含量大小顺序为为PL<PD<PO<PR,结果再次验证了以上推测,低海拔地区的PO和PR的抗氧化能力表现出色,高海拔地区的PD和PL抗氧化能力表现较差,这很有可能与牡丹的生境差异有关。综上可知,2种提取方法各有所长,但与溶剂法相比,冷榨法优势明显,如成本少,操作方便,整个加工过程既简便又安全,是高品质牡丹籽油提取方法的不二选择,但是精炼过程应根据牡丹籽油品质选择合适的精炼步骤,以最大限度地保留有效活性成分,与其他3种植物油相比,大花黄牡丹籽油也是一个新型安全的保健食用油的潜在候选者,对其开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浸出萃取法取油(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浸出萃取法取油(四)(论文提纲范文)

(1)黑加仑籽油提取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黑加仑籽油的主要成分
2 黑加仑籽油的功效
3 黑加仑籽油的提取方法
    3.1 毛油提取方法
        3.1.1 机械压榨法
        3.1.2 浸出法
        3.1.3 超临界CO2萃取法
        3.1.4 酶水解法
        3.1.5 超声波辅助提取法
    3.2 精炼工艺
4 黑加仑籽油的质量判断标准
5 展望

(3)轧钢含油污泥油-水-固三相比例及成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油泥基本属性的分析方法
    1.1 含水率分析方法
        1.1.1 质量损失法
        1.1.2 卡尔费休水分测定法
        1.1.3 蒸馏法
        1.1.4 离心法
    1.2 含水率测量方法对比
2 含油率和含渣率的测试方法与对比
    2.1 溶剂萃取法
    2.2 热解法
    2.3 共沸蒸馏法
    2.4 马弗炉法
    2.5 含油率和含渣率测试方法对比
3 轧钢油泥理化特性的测试方法及对比
    3.1 油组分分析方法
        3.1.1 分光光度法
        3.1.2 气相色谱法
        3.1.3 液相色谱法
        3.1.4 油相成分测试方法对比分析
    3.2 残渣组分分析
        3.2.1 X射线衍射仪分析法(XRD)
        3.2.2 扫描电镜-能谱法(SEM-EDS)
        3.2.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
        3.2.4 X射线荧光光谱分(XRF)
        3.2.5 残渣测试方法对比分析
4 结论

(4)含油污泥与生物质联合热压制备成型燃料耦合油提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含油污泥综述
        1.1.1 含油污泥来源及种类
        1.1.2 含油污泥组成及物理化学特性
        1.1.3 含油污泥产量及危害
    1.2 含油污泥处理技术
        1.2.1 减量化处理技术
        1.2.2 无害化处理技术
        1.2.3 资源化利用技术
        1.2.4 含油污泥处理技术对比
    1.3 含油污泥三相分离技术
        1.3.1 含油污泥相分离难点
        1.3.2 油泥-生物质联合热压方法的提出
    1.4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2 原料的表征及结果讨论
    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试剂
    2.2 实验仪器及表征方法
        2.2.1 主要实验仪器
        2.2.2 原料分析表征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原料基本理化性质
        2.3.2 粒度分布及Zeta电位测试
        2.3.3 混合物料热重分析
        2.3.4 Py-GC/MS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成型实验结果及机理探究
    3.1 成型实验装置及设计
        3.1.1 成型实验装置及操作
        3.1.2 成型实验方案设计
    3.2 成型颗粒表征方法
    3.3 混合比例对联合热压成型的影响
        3.3.1 混合比例对成型颗粒密度的影响
        3.3.2 混合比例对耦合油产率的影响
        3.3.3 混合比例对成型能耗的影响
        3.3.4 混合比例对颗粒硬度及破断能耗的影响
        3.3.5 混合比例对颗粒能量密度的影响
    3.4 成型压力对联合热压成型的影响
        3.4.1 成型压力对成型颗粒密度的影响
        3.4.2 成型压力对耦合油产率的影响
        3.4.3 成型压力对成型能耗的影响
        3.4.4 成型压力对颗粒硬度及破断能耗的影响
        3.4.5 成型压力对颗粒能量密度的影响
    3.5 热压温度对联合热压成型的影响
        3.5.1 热压温度对成型颗粒密度的影响
        3.5.2 热压温度对耦合油产率的影响
        3.5.3 热压温度对成型能耗的影响
        3.5.4 热压温度对颗粒硬度及破断能耗的影响
        3.5.5 热压温度对成型颗粒能量密度的影响
    3.6 含油污泥-生物质联合热压机理
    3.7 本章小结
4 成型颗粒燃料特性分析
    4.1 燃料特性表征方法
        4.1.1 颗粒吸湿特性
        4.1.2 非等温燃烧动力学
        4.1.3 颗粒等温燃烧质量变化
        4.1.4 等温燃烧火焰、温度及热辐射
        4.1.5 颗粒表面结构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成型颗粒吸湿特性
        4.2.2 颗粒燃烧动力学
        4.2.3 颗粒燃烧质量变化
        4.2.4 颗粒燃烧火焰变化
        4.2.5 颗粒燃烧温度、热辐射分析
        4.2.6 颗粒表面结构
    4.3 本章小结
5 热压耦合油的特性分析
    5.1 耦和油表征方法
        5.1.1 四组分分析法
        5.1.2 GC-MS分析
        5.1.3 红外光谱分析
    5.2 结果与讨论
        5.2.1 耦合油四组分分析
        5.2.2 耦合油GC-MS分析
        5.2.3 热压耦合油FTIR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专利情况
致谢

(5)烘焙条件对油茶籽油抗氧化活性成分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油茶籽油概述
    1.2 油茶籽油的化学组分
    1.3 油茶籽油的前处理方法
        1.3.1 热风干燥
        1.3.2 高温焙炒
        1.3.3 微波干燥
        1.3.4 红外干燥
    1.4 油茶籽油的提取方法
        1.4.1 压榨法
        1.4.2 浸出法
        1.4.3 水酶法
        1.4.4 超临界CO_2萃取法
    1.5 油茶籽油活性成分的分析方法
        1.5.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5.2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
        1.5.3 气相色谱(/质谱)法
    1.6 油茶籽油的生物活性
        1.6.1 抗氧化活性
        1.6.2 抗炎活性
        1.6.3 其他活性
    1.7 抗氧化活性成分的测定方法
        1.7.1 离线氧化检测法
        1.7.2 在线抗氧化检测法
    1.8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1.9 技术路线图
2 烘焙条件对油茶籽油的理化指标及其活性成分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试剂
    2.3 实验仪器
    2.4 实验方法
        2.4.1 油茶籽的前处理
        2.4.2 油茶籽油的制取
        2.4.3 油茶籽油理化指标的检测
        2.4.4 油茶籽油脂肪酸的测定
        2.4.5 油茶籽油酚类化合物的测定
        2.4.6 油茶籽油中生育酚的鉴定
        2.4.7 油茶籽油角鲨烯含量的鉴定
        2.4.8 统计分析
    2.5 结果与讨论
        2.5.1 烘焙对油茶籽含水率的影响
        2.5.2 烘焙对油茶籽油酸值及过氧化值的影响
        2.5.3 烘焙对油茶籽油中主要脂肪酸的影响
        2.5.4 烘焙对油茶籽油总酚含量的影响
        2.5.5 烘焙对油茶籽油中生育酚含量的影响
        2.5.6 烘焙对油茶籽油中角鲨烯含量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3 烘焙对油茶籽油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试剂
    3.3 实验仪器
    3.4 实验方法
        3.4.1 样品处理
        3.4.2 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DPPH)
        3.4.3 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ABTS·+)
        3.4.4 铁离子还原能力(FRAP)测定
        3.4.5 氧化自由基吸收能力(ORAC)测定
        3.4.6 氧化诱导时间(Rancimat法)测定
        3.4.7 统计分析
    3.5 结果与分析
        3.5.1 烘焙对油茶籽油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5.2 氧化诱导时间(Rancimat法)测定
        3.5.3 相关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山茶油甲醇提取物中抗氧化成分的HPLC-FRAP-VIS在线筛选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试剂
    4.3 实验仪器
    4.4 实验方法
        4.4.1 柱后抗氧化分离系统装置及原理
        4.4.2 样品处理及FRAP溶液和对照品的配制
        4.4.3 色谱条件
        4.4.4 柱后衍生系统优化
        4.4.5 在线抗氧化活性检测系统的方法学验证
        4.4.6 标准样品在线HPLC-FRAP系统测定
        4.4.7 实际样品在线HPLC-FRAP系统测定
    4.5 结果与讨论
        4.5.1 油茶籽、油茶籽油及油茶粕甲醇提取物的HPLC色谱分析
        4.5.2 主成分分析(PCA)
        4.5.3 0.5 mmol/L FeCl_3与1 mmol/L TPTZ混合时流速对筛选的影响
        4.5.4 1 mmol/L FeCl_3与2.5 mmol/L TPTZ混合时流速对筛选的影响
        4.5.5 1 mmol/L FeCl_3与5 mmol/L TPTZ混合时流速对筛选的影响
        4.5.6 1 mmol/L FeCl_3与10 mmol/LTPTZ混合时流速对筛选的影响
        4.5.7 不同柱后反应温度对筛选效果的影响
        4.5.8 方法学考察
        4.5.9 实际样品测定
        4.5.10 不同烘焙条件下油茶籽油提取物中抗氧化成分的在线筛选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6)核桃直饮油制备及品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核桃直饮油的研究现状
        1.1.1 核桃油的研究现状
        1.1.2 核桃直饮油的饮食模式
    1.2 核桃油加工工艺概述
        1.2.1 预处理方式
        1.2.2 加工方式
    1.3 核桃油中的微量营养素的概述
        1.3.1 酚类物质
        1.3.2 植物甾醇
        1.3.3 角鲨烯
    1.4 核桃油抗氧化的研究
        1.4.1 加速氧化实验
        1.4.2 自由基清除实验
    1.5 直饮油的风味研究现状
    1.6 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1.6.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2 研究内容
2 加工工艺对核桃油营养价值的影响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不同加工工艺核桃油的制备
        2.3.2 理化指标的测定
        2.3.3 出油率的测定
        2.3.4 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2.3.5 多酚的测定
        2.3.6 生育酚、甾醇及角鲨烯的测定
        2.3.7 数据统计与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不同加工工艺对出油率的影响
        2.4.2 不同加工工艺对理化指标的影响
        2.4.3 不同加工工艺对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2.4.4 不同加工工艺对酚类物质含量的影响
        2.4.5 不同加工工艺对植物甾醇含量的影响
        2.4.6 不同加工工艺对角鲨烯含量的影响
        2.4.7 聚类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加工工艺对核桃油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OSI的测定
        3.3.2 油样提取液的制备
        3.3.3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3.3.4 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3.3.5 FRAP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3.3.6 数据统计与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不同加工工艺对OSI的影响
        3.4.2 不同加工工艺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影响
        3.4.3 不同加工工艺对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影响
        3.4.4 不同加工工艺对FRAP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影响
        3.4.5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核桃直饮油的调配及品质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核桃直饮油的调配
        4.3.2 理化指标的测定
        4.3.3 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4.3.4 多酚的测定
        4.3.5 生育酚、甾醇及角鲨烯的测定
        4.3.6 OSI的测定
        4.3.7 感官评价试验
        4.3.8 油脂粘度的测定
        4.3.9 GC-IMS风味的测定
        4.3.10 数据统计与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核桃直饮油的配方设计与调配
        4.4.2 不同配方核桃直饮油的理化指标分析
        4.4.3 不同配方核桃直饮油的脂肪酸组成分析
        4.4.4 不同配方核桃直饮油的酚类物质分析
        4.4.5 不同配方核桃直饮油的植物甾醇含量分析
        4.4.6 不同配方核桃直饮油的角鲨烯含量分析
        4.4.7 不同配方核桃直饮油的OSI分析
        4.4.8 不同配方核桃直饮油的风味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及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油基钻屑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油基钻屑的无害化处理技术
    1.1 甩干-离心分离技术
    1.2 回注与填埋技术
    1.3 固化/稳定化技术
    1.4 焚烧法
    1.5 生物处理技术
    1.6 超临界水氧化法
2 油品的资源化利用技术
    2.1 热解技术
    2.2 化学洗涤法
    2.3 溶剂萃取法
3 处理方法优缺点比较
4 组合处理技术
5 钻屑的资源化利用技术
6 总结与展望

(8)奇亚籽油微胶囊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奇亚籽油简介
        1.1.1 奇亚籽油的脂肪酸组成
        1.1.2 甾醇
        1.1.3 生育酚
        1.1.4 多酚类
        1.1.5 微量元素
    1.2 奇亚籽油的理化性质
        1.2.1 理化指标
        1.2.2 氧化稳定性
    1.3 奇亚籽油的生物活性
        1.3.1 抗增殖和凋亡作用
        1.3.2 免疫刺激剂作用
        1.3.3 体外抗氧化剂抗高血压作用
        1.3.4 调节血脂和肝酶
        1.3.5 抑制肥胖
        1.3.6 骨骼肌的体内作用
    1.4 奇亚籽油的提取技术
        1.4.1 压榨法
        1.4.2 溶剂浸出法
        1.4.3 超声波辅助萃取技术
        1.4.4 微波辅助萃取技术
        1.4.5 超临界CO_2 萃取技术
        1.4.6 亚临界流体萃取法
    1.5 微胶囊技术
        1.5.1 微胶囊化的芯材选择
        1.5.2 微胶囊化的壁材选择
        1.5.3 微胶囊的制备方法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1.7 研究内容
第2章 奇亚籽油微胶囊的制备及优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1.3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
        2.2.2 响应面试验结果与分析化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奇亚籽油微胶囊的性质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剂与材料
        3.1.2 仪器与设备
        3.1.3 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奇亚籽油的理化指标
        3.2.2 奇亚籽油微胶囊的理化性质
        3.2.3 奇亚籽油微胶囊粒径分布分析
        3.2.4 微胶囊表面结构分析
        3.2.5 红外光谱分析
        3.2.6 X射线衍射分析
        3.2.7 微胶囊DSC分析
        3.2.8 冷冻干燥前后对奇亚籽油脂肪酸成分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奇亚籽油微胶囊贮藏稳定性及缓释动力学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仪器与设备
        4.1.3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奇亚籽油微胶囊的贮藏稳定性
        4.2.2 不同环境对芯材保留率的影响
        4.2.2.1 温度对奇亚籽油微胶囊中芯材保留率的影响
        4.2.2.2 Avrami's公式对不同温度下微胶囊的释放过程分析
        4.2.2.3 不同湿度下奇亚籽油微胶囊中芯材保留率的测定
        4.2.2.4 Avrami's 公式对不同湿度下微胶囊的释放过程分析
        4.2.2.5 不同 pH 环境对奇亚籽油微胶囊释放的影响
        4.2.3 体外模拟人体消化道环境对芯材释放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10)大花黄牡丹籽油精炼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及其功能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牡丹及油用牡丹
    1.2 牡丹籽油
        1.1.1 牡丹籽油的营养价值与安全特性
        1.1.2 牡丹籽油的提取技术
        1.1.3 ‘大花黄牡丹’牡丹的油用优势及研究进展
        1.1.4 油用牡丹的综合利用价值
    1.3 牡丹籽油精炼工艺概述
    1.4 牡丹籽油中相关功能成分简介
        1.4.1 脂肪酸及其功能简介
        1.4.2 酚类物质及其功能简介
        1.4.3 不皂化物及其功能简介
        1.4.4 微量元素及其功能简介
    1.5 植物油中香气物质概述
    1.6 油脂次生代谢物及其生理活性
    1.7 研究内容及意义
        1.7.1 课题研究内容
        1.7.2 课题研究意义
        1.7.3 课题研究创新点
        1.7.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2 种提取方法的大花黄牡丹籽油经精炼后的品质比较研究
    2.1 材料采集与处理
    2.2 大花黄牡丹籽油的提取与精炼
    2.3 实验试剂和仪器
    2.4 实验方法
        2.4.1 大花黄牡丹籽油的出油率测定
        2.4.2 大花黄牡丹籽油的理化指标测定
        2.4.3 大花黄牡丹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及含量测定
        2.4.4 大花黄牡丹籽油的微量活性物质测定
        2.4.5 大花黄牡丹籽油的体外抗氧化能力测定
    2.5 实验结果
        2.5.1 两种方法提取大花黄牡丹籽油
        2.5.2 不同提取方法的油脂经精炼后的理化指标变化
        2.5.3 不同提取方法的油脂经精炼后的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变化
        2.5.4 不同方法提取的油脂经精炼后的部分功能成分变化
        2.5.5 不同提取方法的油脂经精炼后的抗氧化活性比较分析
    2.6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2 种提取方法的大花黄牡丹籽油经精炼后的风味物质比较研究
    3.1 材料采集与处理
    3.2 实验试剂及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牡丹籽油的提取,精炼方法
        3.3.2 风味物质分析的测定方法
    3.4 实验结果
        3.4.1 不同提取方法的油脂经精炼后的风味物质组成及含量变化比较研究
        3.4.2 不同加工工艺的大花黄牡丹籽油香气成分种类及含量分析
    3.5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四种牡丹籽油化学成分分析和大花黄牡丹籽油储藏性能研究
    4.1 材料采集与处理
    4.2 实验试剂及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脂肪酸测定方法
        4.3.2 四种牡丹籽油基本营养成分测定方法
        4.3.3 大花黄牡丹籽油货架期的预测
    4.4 实验结果
        4.4.1 四种牡丹籽油脂肪酸成分组成及含量的比较分析
        4.4.2 四种牡丹籽油微量元素比较分析
        4.4.3 储藏时间对大花黄牡丹籽油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的变化分析
        4.4.4 大花黄牡丹籽油货架期预测分析
    4.5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四种牡丹籽油总酚、抗氧化能力及次生代谢物比较分析
    5.1 材料采集与处理
    5.2 实验试剂及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四种牡丹籽油总酚、黄酮含量测定方法
        5.3.2 四种牡丹籽油的抗氧化能力测定方法
        5.3.3 四种的牡丹籽油次生代谢物测定方法
    5.4 实验结果
        5.4.1 四种牡丹籽油总酚、黄酮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分析
        5.4.2 四种牡丹籽油次生代谢物比较分析
    5.5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四、浸出萃取法取油(四)(论文参考文献)

  • [1]黑加仑籽油提取技术研究进展[J]. 王秀文,包雍宏,吴琛,宋元达. 中国果菜, 2021(10)
  • [2]三叶木通籽油制备及创伤修复研究[D]. 李伟业. 吉首大学, 2021
  • [3]轧钢含油污泥油-水-固三相比例及成分分析[J]. 付尹宣,阙志刚,艾仙斌,邹武,邓同辉,石金明. 能源研究与管理, 2021(02)
  • [4]含油污泥与生物质联合热压制备成型燃料耦合油提取研究[D]. 杨睿丽.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5]烘焙条件对油茶籽油抗氧化活性成分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许馨.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6]核桃直饮油制备及品质的研究[D]. 周张涛. 武汉轻工大学, 2021
  • [7]油基钻屑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J]. 付韶波,马跃,岳长涛. 应用化工, 2021(08)
  • [8]奇亚籽油微胶囊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D]. 常馨月. 西南大学, 2021(01)
  • [9]葡萄籽油小试精炼工艺的研究[D]. 胡忠治. 宁夏大学, 2021
  • [10]大花黄牡丹籽油精炼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及其功能成分研究[D]. 张超奇. 西藏大学, 2021(12)

标签:;  ;  ;  ;  ;  

浸出提油 (4)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