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环境中的碘与地方性甲状腺肿(论文文献综述)
董陆阳[1](2019)在《河套平原区碘和砷地球化学特征及地方病控制因素》文中研究指明针对内蒙古河套平原区内砷地方病和高、低碘地方性甲状腺肿并存的情况,本文以河套地区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获得的表层土壤和浅层地下水数据为基础,阐述表层土壤和浅层地下水中碘和砷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找出高碘和高砷地下水成因及其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对比表层土壤和浅层地下水与地方病发病率之间的关系,探寻碘和砷地方病的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表层土壤中的碘主要与有机质相结合或被有机质吸附,黏土含量对碘含量的高低有较大影响,而表层土壤中越偏酸性环境越有利于碘元素在土壤中的赋存;河套平原区内浅层地下水碘含量空间分布极不均匀,古地理环境的物质积累以及构造上的封闭还原条件,加上当地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影响,导致浅层地下水中碘的富集;综合表层土壤和浅层地下水分析结果,把数据较为完整的11个县(旗区)划分为四类:高碘区、安全区、高低碘并存区、碘缺乏区,碘地方病受到浅层地下水和表层土壤碘共同影响,综合考虑两方面碘含量水平才能对研究区内碘地方病发病情况做出准确的判断。针对河套平原区内高碘和碘缺乏共存的状况,从经济和实用效果等各方面考虑,加碘盐和饮用水中加碘可能是比较适合的补碘方法,同时在高碘区应禁止加碘盐的食用,并调整饮用水的来源,降低高碘水对该地区居民的影响。表层土壤砷含量与河道的分布密切相关:河道两岸的土壤粒度较细且黏土含量较高,有机质含量较低导致表层土壤中的砷含量显着偏高。浅层地下水中的砷与铁锰(氢)氧化物相关,但主要是与铁(氢)氧化物有关,整个河套平原地区浅层地下水环境呈弱碱性。内蒙古河套平原高砷地下水形成主要受到三方面控制:(1)砷的物质来源(2)有利于高砷地下水形成的地质条件(3)当地地下水环境特征。在研究区河套平原,浅层地下水砷含量可以看出一个地区是否存在砷地方病,而表层土壤中的砷含量可以作为该地区砷地方病发病率高低的指示剂。高碘和高砷地下水形成于相同的古地理环境、具有同一物质来源以及构造上的封闭还原条件,并在后期半干旱环境的影响下形成,所以具有十分相似的空间分布特征;在物质来源方面,砷主要来自于北部山脉和古地理环境条件,而碘主要是依靠古地理环境下的积累。
孙一博[2](2014)在《渭河流域地下水中氟和碘的形成机理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文中提出渭河是黄河的一级支流,渭河流域是我国西北地区经济比较发达的流域,在全国区域经济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城镇人口的不断增长,需水量日益增加,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然而,流域内部分地区的地下水由于受到自然和人为活动的影响,存在着一些高氟、低氟、高碘、低碘等劣质水。人们长期饮用这种劣质水,导致多数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氟中毒和甲状腺肿大等地方病,严重危害了当地群众的身体健康,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开展渭河流域地下水中氟和碘的形成机理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研究,对研究区防病改水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大调查计划项目“渭河流域典型地方病区生态地球化学环境编图与饮水安全研究”,以渭河流域为研究区,以地下水为研究对象,以水文地球化学为理论指导,揭示地下水中氟、碘元素的来源,分析地下水中氟、碘元素的分布规律及分异机理,研究地下水中氟、碘元素赋存的生态地球化学环境及其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根据地下水系统划分原则,将渭河流域划分为以下5个二级地下水系统:陇西黄土高原子系统、陇东黄土高原子系统、陕北黄土高原子系统、关中盆地子系统和秦岭北麓子系统。(2)研究区水化学类型主要是以HCO3-Ca、HCO3-Na为主,而在研究区的北部和中部还分布有HCO3.SO4-Na、HCO3.SO4.Cl-Na、SO4.Cl.HCO3-Na及Cl.SO4-Na型水。研究区TDS小于1g/L的淡水,分布于渭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1g/L<TDS<3g/L的弱咸水,主要分布于环江—马莲河一带及洛河上游,关中盆地渭河以北泾河以东黄土台塬及冲积平原的大部分地区。3g/L<TDS<10g/L的咸水,主要分布在环江的上游,关中盆地蒲城的卤泊滩。TDS>50g/L的强咸水,主要分布在陕西关中蒲城党睦镇一带。(3)研究区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主要受萤石、石膏及铝硅酸盐的溶解,碳酸盐(方解石、白云石)的沉淀,阳离子交换作用的影响,还有小部分地下水化学成分受蒸发浓缩作用的影响。(4)通过对地下水中rF-/rCa2+的比值与氟中毒发病率之间的关系,结合研究区地下水中氟的含量,对氟中毒病患病率进行研究。当rF-/rCa2+比值小于0.25时,人们无氟中毒病发生,主要分布于陕北黄土高原与秦岭北麓子系统中;当rF-/rCa2+比值介于0.25~1.25之间时,氟离子浓度大于1.5mg/L时,发病率一般小于5%,主要分布于陇西黄土高原的天水市甘谷、秦安及陇东黄土高原的环江—马莲河,关中盆地的咸阳礼泉、乾县及渭南的富平、合阳一带;当rF-/rCa2+比值介于1.25~2.0之间时,发病率达50~70%,主要位于大荔的朝邑镇一带;当rF-/rCa2+比值大于2.0时,发病率可以高达70%,主要位于大荔的安仁镇及两宜镇一带。通过上述理论研究发现,氟离子浓度大于1.5mg/L时,才存在氟中毒病的发生,且发病率一般都小于5%,该氟离子浓度的阈值与我国国家饮水标准是不同的,扩大了该标准的阈限,该阈限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饮水标准一致。(5)通过对水碘含量与甲状腺肿患病率呈抛物线关系的研究表明,碘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具有双阈值性,研究区既存在缺碘性地甲病也存在高碘性地甲病。缺碘性地甲病主要发生在地下水的补给区,渭河流域的上游、六盘山分水岭附近及秦岭山前地带,潜在发病率为5%~50%;高碘性地甲病主要发生在地下水的排泄区,关中盆地蒲城、大荔一带,潜在发病率为5%~100%。(6)研究区高氟地下水具有两种不同的形成机制。一种高氟水主要是以溶滤作用为主,位于甘肃环江—马莲河的上游和关中盆地的礼泉、咸阳一带,其中萤石矿物的溶解对氟离子的贡献量最大,分别为41.5%和62.5%。另一种高氟水则是以蒸发浓缩作用为主,位于地下水的排泄区,关中盆地蒲城、大荔一带的低洼地,蒸发浓缩作用对氟离子的贡献量最大达到57%。(7)地下水碘缺乏区I-含量主要受溶滤作用和积极的水循环条件控制;地下水碘适宜区I-含量受较积极的水循环条件控制;地下水碘富集区主要受浅层地下水的蒸发浓缩作用、深部富含有机质的生物降解作用以及HCO3-与I-竞争吸附作用的控制。(8)本文以研究区的水文地球化学作用、水化学组分的形成、迁移、分异特征及水化学分区为基础,以生态位理论及伯特兰德定律为指导,选取5个典型剖面构建集地质、水文地质、水文地球化学、生态环境条件为一体的多重生态地球化学耦合模型。研究表明,水中氟、碘元素缺乏区主要位于地下水的补给或补给径流区,属淋滤、迁移的水文地球化学带,地下水中的氟、碘元素含量较少,易引起缺碘性地方病及龋齿的发生;水中氟、碘元素适宜区主要位于地下水的径流区,属淋滤的水文地球化学带,溶于地下水中的氟、碘元素在人体耐受量之内,不存在由于元素丰缺所引起的地方性疾病的发生;水中氟、碘元素富集区主要位于地下水的排泄区,属淋滤富集带,地下水中的氟、碘元素超标,从而引起氟中毒病及高碘性甲状腺肿病的发生。
冯长龙[3](2010)在《河北省吴桥县8~10岁儿童碘营养状况及地方性甲状腺肿遗传易感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河北省吴桥县810岁儿童碘营养状况调查研究目的:了解河北省吴桥县外环境中碘的水平和810岁儿童碘营养的实际状况,分析调查人群中是否存在碘营养过剩这一地方性甲状腺肿主要的环境危险因素,为制定碘营养不良和地方性甲状腺肿防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从全县范围内按东、西、南、北、中不同方向随机抽取5个乡(镇),每个乡(镇)按东、西、南、北、中不同方向随机抽取5个自然村,从每个自然村采集15份有代表性的居民生活饮用水样本,采用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测定法测定水碘含量。在上述抽到的每个自然村中按东、南、西、北、中不同方位分别抽取2户采集居民用户盐样,采用直接滴定法测定食盐中碘含量。在上述抽到的5个乡中,每个乡随机抽取23所小学为调查点,从小学中随机抽取810岁儿童1209人(男605人,女604人)进行甲状腺触诊检查。从触诊儿童中随机抽取584人(男306人,女278人)采集尿样,采用过硫酸铵-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法测定尿碘浓度。从触诊儿童中随机抽取218人(男121人,女97人)采集静脉血,采用竞争性放射免疫分析方法(RIA)测定甲功。结果:(1)检测水样67份,测得水碘中位数为107.05μg/L,范围在23.54560.67μg/L之间。水碘浓度<100μg/L的占43.28%,100150μg/L之间占23.88%,150300μg/L占16.42%,>300μg/L的占16.42%,没有<10μg/L的水样(。2)检测居民户食用盐250份,盐碘中位数为26.86mg/kg,范围在0.73-45.35mg/kg之间,其中盐碘<5mg/kg的占22.8%,5-20mg/kg的占5.2%,20-50mg/kg的占72.0%。碘盐覆盖率为77.2%,碘盐合格率为93.3%、合格碘盐食用率为72.0%。(3)对1209名810岁儿童进行甲状腺触诊检查,共发现甲状腺肿大病例74例,甲肿率为6.1%,其中I度肿大72例,占97.3%,II度肿大2例,占0.7%。甲肿率与水碘中位数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P=0.037)。(4)检测尿样584份,测得尿碘中位数为208.36μg/L,范围在4.061886.33μg/L之间,其中尿碘<50μg/L的占4.6%,尿碘<100μg/L的占18.5%,尿碘在100199μg/L之间的占27.7%,尿碘在200299μg/L之间的占27.2%,尿碘≥300μg/L的占26.5%。甲肿儿童和正常儿童尿碘中位数无显着性差异(224.98μg/L vs 206.78μg/L,P=0.241)。尿碘中位数与水碘中位数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P=0.037)。(5)采集静脉血218份进行甲功检测,发现甲状腺功能异常者25人,异常率11.5%,甲状腺功能异常者中主要是亚临床甲减和亚临床甲亢,分别占72%(18人)和24%(6人)。甲肿儿童与正常儿童甲功异常率无显着性差异(20% vs 10.8%,P=0.513)。结论:吴桥县全县范围内存在呈片状分布的高碘地区,在适碘地区也存在呈点状分布的高碘区域,以乡或村为单位划定高碘地区更具有公共卫生学意义。该县儿童尿碘中位数超过了标准尿碘正常值范围,甲肿率高于国家标准,在甲状腺功能异常者中以亚临床甲减为主,综合分析尿碘、甲肿率和甲状腺功能三个指标,吴桥县儿童碘营养处于相对过剩状态。水碘是影响人群碘营养状况的主要因素,水源性高碘会引起人群碘营养过剩。高碘地区应该停止供应碘盐,以免加重人群碘营养过剩的负担。第二部分细胞因子TNF-α、IFN-γ基因多态性与地方性甲状腺肿的关系目的:研究细胞因子TNF-α-238、TNF-α-419和IFN-γ+874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地方性甲状腺肿的关系,探讨地方性甲状腺肿发生中细胞因子的遗传学作用机制,为研究地方性甲状腺肿的防治策略与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RM)的方法,结合DNA直接测序技术,在146例正常对照组和74例地方性甲状腺肿组中,对TNF-α-238、TNF-α-419和IFN-γ+874位点的SNP进行检测,应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分析TNF-α-238、TNF-α-419和IFN-γ+874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与地方性甲状腺肿的关联。结果:(1)TNF-α-238位点检测到GG和GA两种基因型,未发现AA基因型,基因型频率与地方性甲状腺肿有统计学关联(X2=6.714,p=0.010),病例组GA基因型频率(24.3%)显着高于对照组(11.0%);而GG基因型频率(75.7%)显着低于对照组(89.0%),GA基因型患地方性甲状腺肿的风险是GG基因型的2.61倍(OR=2.61,OR95%CI为1.245.49)。A、G等位基因在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152,p=0.013),病例组A等位基因频率(12.2%)显着高于对照组(5.5%);而G等位基因频率(87.8%)显着低于对照组(94.5%),A等位基因患地方性甲状腺肿的风险是G等位基因的2.39倍(OR=2.39,OR95%CI为1.184.83)。(2)TNF-α-419位点检测到GG和GA两种基因型,未发现AA基因型。病例组与对照组中基因型频率(GG: 85.1% vs 83.6%; GA: 14.9% vs 16.4%)和等位基因频率(G: 92.6% vs 91.8%; A: 7.4% vs 8.2%)分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091,p=0.763;X2=0.083,p=0.773)。(3)IFN-γ+874位点检测到TT和TA两种基因型,未发现AA基因型,基因型频率与地方性甲状腺肿有统计学关联(X2=4.944,p=0.026),病例组TA基因型频率(35.1%)显着高于对照组(21.2%),而TT基因型频率(64.9%)显着低于对照组(78.8%),TA基因型患地方性甲状腺肿的风险是TT基因型的2.01倍(OR=2.01,OR95%CI为1.083.74)。A、T等位基因在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09,p=0.040),病例组A等位基因频率(17.6%)显着高于对照组(10.6%),而T等位基因频率(82.4%)显着低于对照组(89.4%),A等位基因患地方性甲状腺肿的风险是T等位基因的1.79倍(OR=1.79,OR95%CI为1.023.15)。结论:TNF-α-238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与地方性甲状腺肿有统计关联,GA基因型可能是地方性甲状腺肿发生的易感基因型,A等位基因可能是地方性甲状腺肿发生的易感基因。TNF-α-419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与地方性甲状腺肿无统计关联,该位点的基因多态性对地方性甲状腺肿无明显影响。IFN-γ+874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与地方性甲状腺肿有统计关联,TA基因型可能是地方性甲状腺肿发生的易感基因型,A等位基因可能是地方性甲状腺肿发生的易感基因。第三部分生长因子IGF-1、TGF-β1基因多态性与地方性甲状腺肿的关系目的:研究生长因子IGF-1-1245和TGF-β1-509位点的SNP与地方性甲状腺肿的关系,期望从遗传学角度探讨生长因子在甲状腺细胞增生中的作用机制,为研究地方性甲状腺肿的防治策略与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HRM的方法,结合DNA直接测序技术,在146例正常对照组和74例地方性甲状腺肿组中,检测IGF-1-1245和TGF-β1-509位点的SNP,应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分析两个基因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与地方性甲状腺肿的关联。结果:(1)IGF-1-1245位点检测到AA、GA和GG三种基因型,三种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具有显着性差异(X2=10.046,p=0.007);两两比较发现AA和GG两种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具有显着性差异(X2=7.406,p=0.007),AG和GG两种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也具有显着性差异(X2=4.973,p=0.026)。AA和G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3.5%和35.1%)显着高于对照组(分别为4.8%和24.0%),而GG基因型频率(51.4%)显着低于对照组(71.2%)。在共显性(additive)模式下,与GG基因型相比,AA、GA基因型个体对该病的易感性均显着增加(AA:OR=3.91,OR95%CI为1.3911.0,;GA:OR=2.03,OR95%CI为1.083.81);在显性(dominant)模式下,与GG基因型相比,AA+GA基因型个体对该病的易感性显着增加(OR=2.35,OR95%CI为1.314.19);在隐性(recessive)模式下,与GG+GA基因型相比,AA基因型个体对该病的易感性显着增加(OR=3.10,OR95%CI为1.138.52)。病例组A等位基因频率(31.1%)显着高于对照组(16.8%),而G等位基因频率(68.9%)显着低于对照组(83.2%),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X2=11.846,p=0.001),A等位基因患病的风险是G等位基因的2.24倍(OR=2.24,OR95%CI为1.413.56)。(2)TGF-β1-509位点检测到AA、GA和GG三种基因型。病例组与对照组中基因型频率(AA: 16.2% vs 11.0%; GA: 37.8% vs 34.9%; GG: 46.0% vs 54.1%)和等位基因频率(G: 64.9% vs 71.6%; A: 35.1% vs 28.4%)分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1.819,p=0.403;X2=0.280,p=0.149)。结论:IGF-1-1245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与地方性甲状腺肿有统计关联,AA和GA基因型可能是地方性甲状腺肿发生的易感基因型,A等位基因可能是地方性甲状腺肿发生的易感基因。TGF-β1-509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与地方性甲状腺肿无统计关联,该位点的基因多态性对地方性甲状腺肿无明显影响。第四部分地方性甲状腺肿发生中基因-环境的交互作用研究目的:研究地方性甲状腺肿发生中基因-基因、基因-环境的交互作用,试图从深层次挖掘地方性甲状腺肿的发病机制,为研究地方性甲状腺肿的一级预防策略与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首先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确定TNF-α-238、TNF-α-419、IFN-γ+874、IGF-1-1245、TGF-β1-509和碘营养过剩中地方性甲状腺肿独立的危险因素,然后应用基于相乘模型的单纯病例研究方法和基于相加模型的病例对照研究叉生分析法研究地方性甲状腺肿发生中基因-基因、基因-环境的交互作用。单纯病例研究的方法选用ORint指标进行交互作用评价。叉生分析法选用交互作用指数(S)、交互作用归因比(API)、纯交互作用归因比(AP*)和交互作用超额相对危险度(RERI)四个指标进行交互作用评价。结果:(1)单因素分析发现TNF-α-238GA、IFN-γ+874TA、IGF-1-1245AA/GA和碘营养过剩与地方性甲状腺肿患病之间的关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将TNF-α-238GA、IFN-γ+874TA、IGF-1-1245AA/GA和碘营养过剩引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最终IFN-γ+874TA、IGF-1-1245AA/GA和碘营养过剩3个变量进入模型。(3)单纯病例研究分析结果:在地方性甲状腺肿发生中IFN-γ+874TA和IGF-1-1245AA/GA之间、IFN-γ+874TA和碘营养过剩之间、IGF-1-1245AA/GA和碘营养过剩之间均无明显的交互作用,ORint分别为0.53(0.201.40)、1.56(0.594.13)和0.78(0.311.98)。(4)叉生分析结果如下。地方性甲状腺肿发生中IFN-γ+874TA和IGF-1-1245AA/GA的交互作用:单独IFN-γ+874TA阳性的OR为2.87,单独IGF-1-1245AA/GA阳性的OR为3.07,两因素同时存在时的OR为3.77,它们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S =0.70, API=-0.31, AP*=-0.42, RERI =-1.17)。IFN-γ+874TA和碘营养过剩的交互作用:单独IFN-γ+874TA阳性的OR为1.49,单独存在碘营养过剩的OR为1.88,两因素同时存在时的OR为8.61,它们之间存在正交互作用(S =5.55, API=0.72, AP*=0.82, RERI =6.24)。IGF-1-1245AA/GA和碘营养过剩的交互作用:单独IGF-1-1245AA/GA阳性的OR为2.32,单独存在碘营养过剩的OR为2.42,两因素同时存在时的OR为7.88,它们之间也存在正交互作用(S =2.51 ,API=0.53 ,AP*=0.60 ,RERI =4.14)。结论:IFN-γ+874TA、IGF-1-1245AA/GA和碘营养过剩是地方性甲状腺肿独立的危险因素。相乘模型下,IFN-γ+874TA和IGF-1-1245AA/GA与碘营养过剩两两之间对地方性甲状腺肿均无明显的交互作用。相加模型下,IFN-γ+874TA与IGF-1-1245AA/GA之间对地方性甲状腺肿无交互作用,而IFN-γ+874TA和IGF-1-1245AA/GA与碘营养过剩之间对地方性甲状腺肿均呈正交互作用。
吴恋,于健春,康维明,马志强[4](2013)在《碘营养状况与甲状腺疾病》文中研究表明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但极不均衡,因此生活于不同地区人群的碘摄入量存在很大差别。碘摄入过低可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呆小症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碘摄入过量可导致高碘性甲状腺肿、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碘性甲状腺功能亢进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碘缺乏及碘过量对甲状腺癌的影响均主要表现为组织学类型的变化。我国自1996年实施食盐碘化以来已在国家水平上基本消除碘缺乏病,同时也出现了其他甲状腺疾病谱带的变化,包括碘性甲状腺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及甲状腺癌中乳头状甲状腺癌的比例增多。对人群,尤其是甲状腺疾病患者进行个体碘营养状况评测具有重大意义。
王明远,章申,李象志[5](1983)在《环境中的碘与地方性甲状腺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医学地理观点论述环境中的碘与地方性甲状腺肿地理流行的关系,提出了饮用水的碘含量与地方性甲状腺肿患病率的相关模式、我国地方性甲状腺肿病病区的成因类型及生产化预防措施.
王连方[6](1994)在《碘的生物学基础及其与健康关系》文中认为碘的生物学基础及其与健康关系王连方(新疆地方病防治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02)碘是人类的必需微量元素,它的原子序数为53,化学符号为Ⅰ,常见的稳定同位素的原子量为127,常用人工放射性同位有131Ⅰ和125Ⅰ两种,是医学中常用的放射性同位素。碘与人类...
李括,彭敏,赵传冬,杨柯,周亚龙,刘飞,唐世琪,杨帆,韩伟,杨峥,成晓梦,夏学齐,关涛,骆检兰,成杭新[7](2019)在《全国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二十年》文中指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计划是我国继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之后一个新的国家地球化学填图计划,该计划实施20年来,在支撑土壤环境污染防控、土地资源管理、国家重大立法、精准扶贫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显着拓展了地质工作服务链。本文从计划的提出背景、项目的组织实施、主要进展、调查技术的进步和分析测试技术的提高与质量控制方案的完善等方面回顾了该计划的发展历程。从全国耕地地球化学状况、全国省会城市土壤环境质量状况、中国主要淡水湖泊沉积物环境质量状况、中国主要农耕区20年来土壤碳库变化4个方面对调查成果做了全面总结。全方位介绍了调查应用成果在土地管理、土壤污染防治、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脱贫攻坚、地方病防治、油气勘查、固体矿产勘查等7个领域中的应用。并在调查技术革新、评价方法创新和调查与研究融合三个方面对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的未来发展趋势做了展望。
洪维维[8](2020)在《福建X区学龄儿童和孕妇碘营养水平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碘是人体内无法自身合成的必需微量元素,被人们称为“智力元素”。福建沿海的X区历史上曾是碘缺乏病地区,同时还存在局部水源性高碘而引起的地方性甲状腺肿,是当时唯一水源性高碘病区。1995年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食盐加碘政策。2000年X区达到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2012年根据国家卫生部等八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做好实施食用盐碘含量标准工作的通知》,福建省食用盐含碘量调整为25 mg/kg±30%。本论文随机抽取X区学龄儿童与孕妇为研究对象,检测尿碘水平,调查其家庭碘盐摄入水平、尿碘水平、饮食习惯,监测其家庭饮用水中碘含量,应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尿碘因素,为了解2012年实行新标准盐后的碘营养水平提供依据。调查分析显示,2016年-2018年X区8-10岁儿童家庭碘盐中位数分别为22.4 mg/kg、23.8 mg/kg、24.4 mg/kg;2016年-2018年X区孕妇家庭碘盐中位数分别为24.05 mg/kg、24.60 mg/kg、24.45 mg/kg,符合国家控制标准;2018年X区市政管网末梢水水碘含量均小于10μg/L;2016-2018年X区8-10岁儿童尿碘中位数均在100-200μg/L之间;2016-2018年X区孕妇尿碘中位数均小于150μg/L;不同碘盐水平分组间尿碘水平存在差异;针对问卷调查结果与尿碘浓度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家长文化程度、加盐时间以及吃口味偏好与尿碘相关,其中在低尿碘浓度组中,家长文化程度越高儿童尿碘浓度越高,加碘时间晚儿童尿碘浓度高,口味偏好中吃盐量越多儿童尿碘越高。高尿碘浓度组中,家长文化程度越高儿童尿碘浓度越高。本次调查发现,X区8-10岁儿童碘营养水平处于适宜状态,孕妇碘营养水平不足。建议将孕妇碘营养水平监测纳入到每年常规监测任务中,并增加甲状腺球蛋白的监测以评估碘缺乏的风险;加强使用碘盐的普及工作;加强正确使用碘盐的知识宣传,消除居民对吃海鲜不要吃碘盐的错误思维,提高碘盐覆盖率。
吴伯龙[9](2014)在《吉林省碘缺乏病防治现状及策略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碘缺乏病(IDD)系指胚胎发育到成人期由于摄入碘不足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症的总称,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等。对人体健康威胁严重,病严重影响人口质量。我国是受碘缺乏病威胁严重的国家。经过若干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消除IDD。然而,保证IDD持续消除是一个长期的战略目标。本研究通过对吉林省2008年-2012年碘盐供应情况的调查以及在此期间儿童尿碘和甲状腺容积、育龄妇女的尿碘含量调查,分析吉林省碘缺乏病防治现状,并对防治对策提出建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吉林省所辖9个市州的食用盐含碘量,8-10岁儿童碘盐食用情况、尿碘含量及甲状腺容积,育龄妇女的尿碘含量进行抽样调查。采集食用盐,按照按照GB/T13025.7-1999直接滴定法测定盐中碘含量。计算碘盐覆盖率、碘盐合格率、合格碘盐食用率、无碘盐使用率;儿童甲状腺检查按地方性甲状腺肿的诊断标准(WS276-2007)进行采用B超法检查。采用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测定法(WS/T107-2006)。测定儿童及育龄妇女的尿碘含量。采用SPSS17.0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实验数据以中位数(M)表示,采用秩和检验和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显着性检验水准为α=0.05。结果:1.吉林省食盐碘含量合格情况吉林省从2008年-2011年,合格碘盐食用率均在99%以上,达到了国家相关要求,但存在高碘盐、低碘盐和无碘盐。2012年,碘盐合格率迅速下降,主要是2012年,新标准出台后,按照原标准生产的碘盐仍在出售,因此导致高碘盐的比例迅速增高,达23.8%。但到2012年,吉林省食盐中碘含量仍明显下降(P<0.05)。每年全省各市的食盐碘含量均有明显差异(P<0.05)。2008年食盐碘含量最高为通化市(32.99mg/kg),2009年为吉林市(33.14mg/kg),2010年为延边地区(33.45mg/kg),2011年为通化市(31.00mg/kg),2012年最高为延边地区(30.64)。2012年长春市、吉林市、四平市、辽源市、白山市、通化市、白城市、松原市、延边的合格碘食用率分别下降至83.6%、72.6%、84.59%、77.4%、70.8%、84.6%、85.7%、81.06%和63.00%。其食用盐碘含量中位数分别为28.08mg/kg、30.03mg/kg、28.0mg/kg、29.96mg/kg、30.27mg/kg、30.52mg/kg、26.24mg/kg、29.00mg/kg和30.64mg/kg,均明显低于前四年的食盐碘含量中位数(P<0.05)。五年内未监测到非碘盐的城市为辽源、白山、通化、白城;2008年监测到非碘盐的城市为长春、吉林、四平、延边;2009年监测到非碘盐的城市为松原;2010年全省均未监测到非碘盐;2011年和2012年监测到非碘盐的城市为四平、松原、延边。2.吉林省8-10岁儿童碘缺乏病监测结果吉林省8-10岁儿童食入的盐碘合格比例均较高,96.3%(吉林)98.0%(延边)。高碘盐份数为7份,低碘盐份数为35份。儿童甲状腺容积90%以上在正常范围内,但在同年龄中,各市的甲状腺容积有明显差异(P<0.05),8岁组,甲状腺容积最大的白山市(中位数为2.99ml),9岁组甲状腺容积最大的为白城市(中位数为2.88ml),10岁组最大的是四平市(中位数为3.32ml);8岁组有甲状腺容积增大的儿童分别是长春市、吉林市、四平市和白城市,9岁组存在甲状腺容积增大的儿童除了长春市、松原市之外,其他各市均存在,10岁组除长春市、吉林市和延边州外,其他各市均有甲状腺容积增大的儿童。但其出现的比例各市均无明显差异(P>0.05)。儿童尿碘含量50μg/L的比例平均为5.89%,达到消除碘缺乏病的标准。各城市均有尿碘含量低于50μg/L的儿童,其中四平、辽源、通化、松原的比例高于10%。8岁组其尿碘中位数及其<100μg/L、100-200μg/L、>200μg/L的比例均无明显差异(P>0.05);9岁组尿碘含量中位数有明显差异(P<0.05),最低的是白山市(149.6μg/L),尿碘含量<100μg/L的儿童比例最高的为四平市(27.3%),尿碘含量>200μg/L的儿童比例最高的为白城市(71.4%);10岁组尿碘含量中位数有明显差异(P<0.05),最低的是辽源市(99.5μg/L),尿碘含量<100μg/L的儿童比例最高的也为辽源市(54.5%),尿碘含量为100-200μg/L、>200μg/L的儿童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3.育龄妇女尿碘调查结果吉林省各城市育龄妇女尿碘中位数有明显差异(P<0.05),尿碘含量中位数最低的是延边州(130.75μg/L),最高的是白山市(268.32μg/L)。尿碘含量<100μg/L的比例各市有明显差异(P<0.05),最高的是延边州(43.3%),最低的是长春市(10.5%);尿碘含量在100-300μg/L的比例也有明显差异(P<0.05),其中最低的是白山市(34.4%);尿碘含量>300μg/L的比例各市有明显差异(P<0.05),其中比例最高的是白山市(44.4%)。结论:2008年-2011年吉林省碘盐覆盖率、合格碘盐食用率、儿童尿碘、甲状腺容积、育龄妇女尿碘含量均达到碘缺乏病消除标准。2012年虽然合格碘盐合格率下降,但碘盐覆盖率仍然为99%以上。但仍存在非碘盐和低碘盐,碘盐监测仍需要加大力度。应该对儿童及育龄妇女的碘盐摄入及尿碘予以重点监测。
崔庭凯[10](2019)在《儿童及孕妇血清碘与碘营养状况和甲状腺功能关系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清碘浓度与碘摄入量、尿碘浓度及甲状腺功能之间的关系,并探究其用于儿童个体碘摄入过量评价的适用性;调查孕期妇女这一特殊群体血清碘浓度与孕妇碘营养状况及甲状腺功能间的关系,为了解血清碘用于孕期妇女碘营养状况评价及其对甲状腺疾病产生的影响提供更多证据;进一步分析孕期妇女血清碘浓度与产后妇女尿碘浓度(urine iodine concentrations,UIC)、乳汁碘浓度(breast milk iodine concentrations,BMIC)以及其子代尿碘浓度和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水平的相关性,以探讨孕期妇女血清碘浓度检测对产后碘营养状况预测的意义。方法:2013年10月至2015年5月,在山东省德州市和聊城市开展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7-14岁健康学龄儿童,进行体格检查,B超测量甲状腺体积(thyroid volume,Tvol),采集空腹静脉血,间隔一个月收集两次24小时尿液样本,测定血清总碘(serum total iodine,St I)、血清非蛋白白结合碘(serum non-protein bound iodine,Snb I)、游离三碘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 T3)、游离甲状腺激素(free thyroxine,f T4)、TSH、甲状腺球蛋白(thyroglobulin,Tg)、UIC,并计算尿碘排出量(urine iodine excretions,UIE)、尿碘肌酐比值(urine iodine to creatine ratio,UI/Cr)和碘摄入量,分析St I、Snb I与各指标的关系;2015年4月至2018年12月在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妇产医院和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妇女儿童保健院开展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B超测量Tvol,采集空腹静脉血、一次性随机尿,测定St I、Snb I、f T3、f T4、TSH、Tg、UIC、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hyroid peroxidase antibody,TPOAb)和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hyroglobulin antibody,Tg Ab),分析St I、Snb I与孕期妇女碘营养状况及甲状腺功能间的关系;随后随访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妇产医院纳入的研究对象,于产后1、4、8周采集产妇乳汁、尿液样本并同时收集子代一次性随机尿,测定UIC、BMIC,统计分析妇女孕期St I和Snb I对产后的妇女及其子代相关指标的关系。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1686名儿童,平均年龄为10.7±1.4岁。总体St I浓度中位数为97.0μg/L(IQR:83.3-113),Snb I浓度中位数为54.1μg/L(IQR:45.4-65.7),男生均高于女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t I与Snb I均与BMI呈负相关(P<0.05),与f T4、TSH呈正相关(P<0.05),与24-h UIC、24-h UIE、UI/Cr、估计的每日碘摄入量均呈中等强度的正相关(P<0.05),与血清Tg浓度呈正相关(P<0.05)。甲状腺肿大的患病率与St I浓度呈“U”型曲线的关系,血清碘浓度60-79μg/L间的儿童甲肿率小于5%,随着St I浓度升高,甲状腺肿大率迅速升高。用St I和Snb I诊断碘过量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和0.77。本研究共纳入1396名孕妇,总体年龄均数为29.1±3.8岁。孕妇总体St I中位数为107μg/L(IQR:94.1-122),并随孕期呈下降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妇总体Snb I中位数为57.0μg/L(IQR:48.5-65.5)。孕期妇女St I和Snb I浓度与孕周、TSH呈负相关(P<0.05),与f T3、f T4和UIC呈正相关(P<0.05),但仅有Snb I与UI/Cr呈正相关(r=0.16,P<0.001)。当St I小于第10百分位数时,孕妇尿碘浓度<150μg/L的风险是其他孕妇的1.72(95%CI:1.21,2.45)倍;患低甲状腺素血症的风险3.23倍(95%CI:1.91,5.48)。而当St I超过第90百分位数时,孕妇尿碘浓度>500μg/L的风险是2.05倍(95%CI:1.21,3.49);患甲状腺毒症的风险是14.43倍(95%CI:5.06,41.18)。当Snb I小于第10百分位数时,孕妇患低甲状腺素血症的风险为2.79倍(95%CI:1.62,4.80)。当孕妇Snb I超过第90百分位数时,孕妇尿碘浓度>500μg/L风险是3.06倍(95%CI:1.88,4.98);患甲状腺毒症的风险为其他孕妇14.43倍(95%CI:5.06,41.18)。当孕期St I小于94.1μg/L时,哺乳期妇女产后4周UI/Cr中位数显着低于其他孕妇(P=0.042)。当孕期Snb I浓度小于48.5μg/L时,产后1周UIC中位数显着低于其他孕妇(P<0.05);产后4周UI/Cr中位数显着低于其他孕妇(P<0.05);当孕期Snb I浓度高于65.5μg/L时,产后8周UI/Cr中位数反而显着低于其他孕妇(P=0.044)。孕期Snb I仅与产后8周的BMIC相关系数有统计学意义(r=-0.19,P=0.031)。孕期St I和Snb I均与子代出生8周后UIC呈负相关(P<0.05),与新生儿TSH呈正相关(P<0.05)。结论:1.碘摄入量可影响血清碘水平,血清碘与尿碘及甲状腺功能存在关联,因此其可能是综合反应碘营养状况和甲状腺功能指标。2.血清碘浓度随孕期进展呈下降趋势,并且受BMI、甲状腺功能影响,并与尿碘浓度呈正相关,孕期妇女血清碘浓度异常会增加患甲状腺疾病的风险。3.妇女孕期血清碘浓度会影响新生儿TSH、产后自身尿碘和乳汁碘浓度,并进而影响到子代碘营养状况。
二、环境中的碘与地方性甲状腺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环境中的碘与地方性甲状腺肿(论文提纲范文)
(1)河套平原区碘和砷地球化学特征及地方病控制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环境中的碘 |
1.2.1 碘的化学与物理性质 |
1.2.2 岩石中的碘 |
1.2.3 土壤中的碘 |
1.2.4 地下水中的碘 |
1.2.5 植物中的碘 |
1.2.6 人体内的碘 |
1.3 砷 |
1.3.1 砷的化学和物理性质 |
1.3.2 岩石中的砷 |
1.3.3 土壤中的砷 |
1.3.4 地下水中砷 |
1.3.5 植物中的砷 |
1.4 地方病研究概况 |
1.4.1 碘地方病的研究现状 |
1.4.2 砷地方病研究现状 |
1.5 选题依据 |
第二章 河套平原区概况 |
2.1 研究区范围 |
2.2 地貌特征 |
2.3 水文地质概况 |
2.3.1 河流、湖泊 |
2.3.2 水文特征 |
2.4 区域地质 |
2.5 研究区地方病情况 |
2.6 研究区饮食结构组成 |
第三章 样品采集与分析 |
3.1 样品采集 |
3.2 样品分析 |
3.3 分析质量的控制 |
第四章 碘地球化学特征及地甲病控制因素 |
4.1 表层土壤中碘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4.1.1 空间分布 |
4.1.2 表层土壤中碘含量影响因素 |
4.1.3 碘含量分布不均的原因分析 |
4.2 浅层地下水中碘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4.2.1 分布特征 |
4.2.2 高碘地下水成因分析 |
4.3 表层土壤和浅层地下水碘含量与地甲病发病率的关系 |
4.3.1 表层土壤中碘含量与地甲病发病率的关系 |
4.3.2 浅层地下水中碘含量与地甲病发病率的关系 |
4.3.3 地甲病区的综合判定 |
4.4 防治措施 |
第五章 砷地球化学特征及地砷病控制因素 |
5.1 表层土壤砷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5.2 浅层地下水砷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5.3 高砷地下水成因 |
5.3.1 物质来源 |
5.3.2 地质成因 |
5.3.3 当地地下水环境特征 |
5.4 表层土壤和浅层地下水砷含量与地砷病发病率的关系 |
5.4.1 表层土壤中砷含量与地砷病发病率的关系 |
5.4.2 浅层地下水中砷含量与地砷病发病率的关系 |
5.4.3 地砷病发病率的控制因素 |
5.5 高砷与高碘地下水相关性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渭河流域地下水中氟和碘的形成机理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区域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研究 |
1.2.2 地下水中氟和碘的水文地球化学研究 |
1.2.3 地下水中氟和碘元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
1.2.4 主要存在问题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地下水水化学环境与人体健康 |
2.1 地质环境与人体健康 |
2.1.1 地形地貌环境与人体健康 |
2.1.2 土壤环境与人体健康 |
2.1.3 水文地质环境与人体健康 |
2.2 地下水水化学环境与人体健康 |
2.2.1 地下水化学组分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
2.2.2 地下水水化学环境区划理论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背景及地下水系统划分 |
3.1 自然地理概况 |
3.1.1 地理位置 |
3.1.2 气象 |
3.1.3 水文 |
3.1.4 地形与地貌 |
3.2 区域地质条件 |
3.2.1 地层岩性 |
3.2.2 区域地质构造 |
3.3 区域地下水系统划分 |
3.3.1 地下水系统划分原则 |
3.3.2 区域地下水系统特征 |
第四章 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形成机制 |
4.1 样品采集及分析测试 |
4.1.1 样品采集 |
4.1.2 分析测试 |
4.2 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
4.2.1 水化学类型分布特征 |
4.2.2 TDS 分布特征 |
4.2.3 主要水化学组分分布特征 |
4.3 研究区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机制 |
4.3.1 含水层的矿物组成 |
4.3.2 溶解/沉淀作用 |
4.3.3 蒸发浓缩作用 |
4.3.4 阳离子交换吸附作用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地下水中氟和碘的水化学特征及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
5.1 研究区地下水中氟和碘的分布规律 |
5.1.1 地下水中氟的分布规律 |
5.1.2 地下水中碘的分布规律 |
5.2 研究区地下水中氟和碘的水化学特征 |
5.2.1 地下水氟的水化学特征 |
5.2.2 地下水碘的水化学特征 |
5.3 地下水中氟和碘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
5.3.1 地下水中氟含量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
5.3.2 地下水中碘含量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地下水中氟和碘分异的机理研究 |
6.1 地下水中氟元素分异的地球化学模拟及形成机制 |
6.1.1 影响地下水中氟元素分异的水文地球化学作用 |
6.1.2 地下水中氟分异的地球化学模拟及形成机制 |
6.2 地下水中碘元素分异的机理研究 |
6.2.1 碘缺乏区地下水中碘的成因机理 |
6.2.2 碘适量区地下水中碘的成因机理 |
6.2.3 高碘区地下水中碘的成因机理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氟和碘元素多重生态地球化学耦合模型及其健康效应 |
7.1 多重生态地球化学耦合模型构建的理论 |
7.1.1 多重生态地球化学耦合模型构建的基本理论 |
7.1.2 多重生态地球化学耦合模型构建的指标 |
7.2 渭河流域典型剖面多重生态地球化学模型 |
7.2.1 陇东黄土高原子系统典型剖面多重生态地球化学模型 |
7.2.2 陕北黄土高原子系统典型剖面多重生态地球化学模型 |
7.2.3 关中盆地子系统典型剖面多重生态地球化学模型 |
7.3 渭河流域氟和碘元素的生态地球化学环境及其健康效应 |
7.3.1 水中氟、碘元素缺乏区的生态地球化学环境效应 |
7.3.2 水中氟、碘元素适宜区的生态地球化学环境效应 |
7.3.3 水中氟、碘元素富集区的生态地球化学环境效应 |
7.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建议 |
结论 |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图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河北省吴桥县8~10岁儿童碘营养状况及地方性甲状腺肿遗传易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研究论文 河北省吴桥县8~10 岁儿童碘营养状况及地方性甲状腺肿遗传易感性研究 |
引言 |
第一部分 河北省吴桥县8~10 岁儿童碘营养状况调查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细胞因子TNF-α、IFN-γ基因多态性与地方性甲状腺肿的关系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生长因子IGF-1、TGF-β1 基因多态性与地方性甲状腺肿的关系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地方性甲状腺肿发生中基因-环境的交互作用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一 |
综述二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碘营养状况与甲状腺疾病(论文提纲范文)
碘与人体 |
碘与甲状腺疾病的关系 |
食盐碘化后甲状腺疾病谱的变化 |
(7)全国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二十年(论文提纲范文)
1 提出背景 |
1.1 20世纪90年代国外现状 |
1.2 20世纪90年代国内现状 |
2 组织实施 |
2.1 实施方案的制定 |
2.2 计划推进 |
3 主要进展 |
3.1 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程度 |
3.2 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程度 |
4 技术进步 |
4.1 调查技术 |
4.1.1 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技术 |
4.1.2 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技术 |
4.1.3 地块尺度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技术 |
4.2 分析测试技术的提高与质量监控方案的完善 |
4.2.1 分析方法的筛选和多元素配套分析方案 |
4.2.2 关键元素的分析方法检出限进一步降低 |
4.2.3 质量监控方案的提出、形成与完善 |
5 主要调查成果与成果应用 |
5.1 全国耕地地球化学状况 |
5.2 全国省会城市土壤环境质量状况 |
5.3 中国主要淡水湖泊沉积物环境质量状况 |
5.4 中国主要农耕区20年来土壤碳库变化 |
5.5 调查成果应用 |
5.5.1 调查成果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 |
5.5.2 调查成果在土壤污染防治中的应用 |
5.5.3 调查成果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中的应用 |
5.5.4 调查成果在国家脱贫攻坚中的应用 |
5.5.5 调查成果在地方病防治中的应用 |
5.5.6 调查成果在油气勘查中的应用 |
5.5.7 调查成果在固体矿产勘查中的应用 |
6 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
6.1 调查技术革新 |
6.2 评价方法创新 |
6.3 调查与研究融合 |
(8)福建X区学龄儿童和孕妇碘营养水平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第1章 引言 |
1.1 人体对碘的需求 |
1.2 碘缺乏的危害 |
1.3 碘过量的危害 |
1.4 我国消除碘缺乏病和研究碘过量的情况 |
1.5 国内外碘营养水平现状及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方法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碘盐的调查研究方法 |
2.3 水碘的调查研究方法 |
2.4 影响碘营养水平的其他因素问卷调查 |
2.5 尿碘的调查研究方法 |
2.6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采样情况 |
3.2 碘盐监测情况 |
3.3 X区碘盐水平状况 |
3.4 水碘监测情况 |
3.5 影响碘营养水平的其他因素情况 |
3.6 尿碘监测情况 |
第4章 讨论 |
4.1 X区8-10 岁儿童尿碘水平状况及原因分析 |
4.2 X区孕妇尿碘水平状况及原因分析 |
4.3 提升居民碘营养水平建议 |
第5章 结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5.3 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吉林省碘缺乏病防治现状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概述 |
1.1.1 碘缺乏病概念的更新 |
1.1.2 碘缺乏病流行情况 |
1.2 碘缺乏病发病的影响因素 |
1.2.1 碘摄入、尿碘与甲状腺肿 |
1.2.2 蛋白质与甲状腺肿大率 |
1.2.3 致甲状腺肿物质与甲状腺肿 |
1.2.4 自身免疫与甲状腺肿 |
1.2.5 维生素 A 与甲状腺肿 |
1.2.6 饮食中微量元素的影响 |
1.2.7 水质污染 |
1.2.8 其他 |
1.3 碘缺乏的危害与相关疾病 |
1.3.1 碘缺乏病的危害特点 |
1.3.2 缺碘对智力的影响 |
1.3.3 缺碘对妇女的生育影响 |
1.4 碘缺乏病的防治 |
1.4.1 食用碘盐 |
1.4.2 食用碘含量丰富的天然食物 |
1.4.3 碘化食品 |
1.4.4 开发天然含碘水 |
1.4.5 改造饮用水 |
1.4.6 灌溉用水加碘 |
1.4.7 治疗性补碘 |
1.5 碘过量的问题 |
1.5.1 影响甲状腺功能 |
1.5.2 高碘与新生儿甲状腺功能减退 |
1.5.3 高碘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
1.5.4 高碘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 |
1.5.5 高碘与甲状腺癌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碘盐监测 |
2.1.1 样品采集及时间要求 |
2.1.2 抽样方法 |
2.1.3 碘盐的检测方法 |
2.1.4 观察指标 |
2.1.5 判定标准 |
2.2 8-10 岁儿童的监测 |
2.2.1 抽样方法 |
2.2.2 甲状腺检查 |
2.2.3 尿碘浓度 |
2.2.4 儿童食入的食盐碘含量测定 |
2.2.5 指标判定标准 |
2.3 育龄妇女尿碘的调查 |
2.3.1 抽样方法 |
2.3.2 育龄妇女尿碘的判定 |
2.4 质量控制 |
2.4.1 人员培训 |
2.4.2 督导 |
2.4.3 实验室检测的质量控制 |
2.4.4 资料的保存 |
2.5 资料统计 |
第3章 结果 |
3.1 吉林省食盐碘含量调查结果 |
3.1.1 吉林省食盐碘含量合格情况 |
3.1.2 吉林省食盐碘含量调查结果 |
3.2 吉林省各市食盐碘含量调查结果 |
3.2.1 长春市食用盐碘含量调查结果 |
3.2.2 吉林市食用盐碘含量调查结果 |
3.2.3 四平市食用盐碘含量调查结果 |
3.2.4 辽源市食用盐碘含量调查结果 |
3.2.5 白山市食用盐碘含量调查结果 |
3.2.6 通化市食用盐碘含量调查结果 |
3.2.7 白城市食用盐碘含量调查结果 |
3.2.8 松原市食用盐碘含量调查结果 |
3.2.9 延边州食用盐碘含量调查结果 |
3.2.10 全省各城市 2012 年碘盐监测结果比较 |
3.3 吉林省 8-10 岁儿童相关指标调查结果 |
3.3.1 食盐碘碘含量情况调查 |
3.3.2 儿童甲状腺容积调查结果 |
3.3.3 各市 8~10 岁儿童尿碘含量低于 50μg/L 监测结果 |
3.3.4 儿童尿碘含量调查结果 |
3.4 育龄妇女尿碘调查结果 |
第4章 讨论 |
4.1 吉林省食盐碘含量现状 |
4.1.1 吉林省碘盐供应现状 |
4.1.2 吉林省各市食盐碘含量调查结果 |
4.2 吉林省儿童碘缺乏病监测结果 |
4.3 吉林省育龄妇女尿碘监测结果 |
4.4 防治策略探讨 |
4.4.1 坚持全民食盐加碘(USI)是可持续消除碘缺乏病的根本保证 |
4.4.2 开展大规模健康教育活动, 唤醒居民科学补碘的保健意识 |
4.4.3 针对孕妇、哺乳期妇女应列入重点监测范围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10)儿童及孕妇血清碘与碘营养状况和甲状腺功能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学龄儿童血清碘与碘营养状况关系研究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儿童体格检查 |
1.1.3 生物样本采集 |
1.1.4 实验室检测 |
1.1.5 统计分析 |
1.2 结果 |
1.2.1 儿童总体特征 |
1.2.2 儿童尿碘、血清碘浓度及碘摄入量 |
1.2.3 血清碘浓度与碘摄入量随儿童年龄变化趋势 |
1.2.4 血清碘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
1.2.5 不同碘摄入量间血清碘浓度情况 |
1.2.6 血清碘浓度与甲状腺肿大率 |
1.2.7 血清碘浓度与尿碘浓度诊断价值比较 |
1.3 讨论 |
1.3.1 个体碘营养评价指标 |
1.3.2 血清总碘与血清非蛋白结合碘 |
1.3.3 血清碘用于评价个体碘营养状况 |
1.4 小结 |
二、孕期妇女血清碘、尿碘及甲状腺功能关系研究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孕妇体格检查 |
2.1.3 生物样本采集 |
2.1.4 实验室检测 |
2.1.5 统计分析 |
2.2 结果 |
2.2.1 孕妇基本情况 |
2.2.2 孕妇甲状腺功能状况 |
2.2.3 孕期妇女碘营养指标情况 |
2.2.4 不同孕期妇女血清碘与碘营养状况 |
2.2.5 孕期妇女血清碘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
2.2.6 血清碘与碘营养状况及甲状腺功能异常关系 |
2.3 讨论 |
2.3.1 孕妇血清清碘医学参考值范围 |
2.3.2 孕期血清碘影响因素 |
2.3.3 孕期血清碘与甲状腺功能 |
2.4 小结 |
三、孕期血清碘与产后妇女及新生儿碘营养状况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产后随访 |
3.1.3 生物样本采集 |
3.1.4 实验室检测 |
3.1.5 统计分析 |
3.2 结果 |
3.2.1 孕期血清碘与哺乳期尿碘 |
3.2.2 孕期血清碘与哺乳期乳汁碘 |
3.2.3 孕期血清碘与子代尿碘 |
3.2.4 孕期血清碘与新生儿TSH |
3.3 讨论 |
3.3.1 妇女孕期血清碘与哺乳期碘营养状况 |
3.3.2 母亲孕期妇女血清碘与子代碘营养状况 |
3.3.3 母亲孕期妇女血清碘与儿童神经发育 |
3.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国内外食盐补碘政策现状及效果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环境中的碘与地方性甲状腺肿(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套平原区碘和砷地球化学特征及地方病控制因素[D]. 董陆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2]渭河流域地下水中氟和碘的形成机理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D]. 孙一博. 长安大学, 2014(02)
- [3]河北省吴桥县8~10岁儿童碘营养状况及地方性甲状腺肿遗传易感性研究[D]. 冯长龙. 河北医科大学, 2010(01)
- [4]碘营养状况与甲状腺疾病[J]. 吴恋,于健春,康维明,马志强.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13(04)
- [5]环境中的碘与地方性甲状腺肿[J]. 王明远,章申,李象志. 环境科学学报, 1983(04)
- [6]碘的生物学基础及其与健康关系[J]. 王连方. 地方病通报, 1994(03)
- [7]全国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二十年[J]. 李括,彭敏,赵传冬,杨柯,周亚龙,刘飞,唐世琪,杨帆,韩伟,杨峥,成晓梦,夏学齐,关涛,骆检兰,成杭新. 地学前缘, 2019(06)
- [8]福建X区学龄儿童和孕妇碘营养水平调查研究[D]. 洪维维. 集美大学, 2020(08)
- [9]吉林省碘缺乏病防治现状及策略研究[D]. 吴伯龙. 吉林大学, 2014(10)
- [10]儿童及孕妇血清碘与碘营养状况和甲状腺功能关系研究[D]. 崔庭凯.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