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冠状动脉再狭窄的局部影响因素(论文文献综述)
杜小峰[1](2021)在《连参方干预PCI术后痰阻血瘀证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连参方联合西药对PCI术后痰阻血瘀证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辅助检查及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影响,并观察其是否存在不良反应。从而对连参方防治PCI术后再狭窄问题得出一个较为科学的评价,为中药防治PCI术后再狭窄提供新的理论思路及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11月~2020年8月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心内科病房PCI术后符合中医证候痰阻血瘀证患者94例,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患者平均分为中药治疗组、对照组两组,每组患者47例。对照组给予口服拜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Qd)、硫酸氢氯吡格雷(75mg,Qd)、阿托伐他汀钙(20mg,Qn)进行治疗。中药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每日加服1剂连参方。整个试验过程持续6个月。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症状、心电图、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超敏C反应蛋白、中医证候积分等。在治疗结束后复查冠脉造影,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本次试验共纳入94例患者,治疗组47例,脱落2例(2例均为自行中止),最终病例45例;对照组47例,脱落1例,剔除1例,最终病例45例。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患者治疗前在性别、年龄、BMI、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血管支数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治疗后ISR发生率比较:对照组45例患者中有6人发生了再狭窄,再狭窄率约13.3%;中药治疗组45例患者中有2人发生了再狭窄,再狭窄率约4.4%;西药对照组ISR发生率明显高于中药治疗组,但两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心绞痛症状均较前明显改善,对照组总体有效率约为84.4%,中药治疗组总体有效率约为91.1%,中药治疗组总体有效率略高于对照组,但两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心绞痛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心绞痛症状积分平均值分别为24.04±3.66、24.82±3.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经治疗后,两组患者心绞痛症状积分平均值分别为13.51±3.55、10.27±3.26,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治疗组心绞痛症状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按照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进行评判:对照组45例患者中,显效12人,有效23人,无效10人,总体有效率为77.8%;中医治疗组45例患者中,显效17人,有效25人,无效3人,总体有效率为93.3%。中药治疗组总体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前两组患者hs-CRP平均值分别为6.70±2.94、6.96±2.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经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平均值分别为4.22±2.02、3.23±1.50,数值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TG、TC、HDL、LDL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患者各项指标均较前改善,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TG水平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TC、HDL、LDL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安全性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与单纯西药治疗相比,加用连参方在减少冠心病PCI术后痰阻血瘀证患者心绞痛症状积分及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患者TG、TC、HDL、LDL水平,降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减轻血管炎症反应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且安全性良好。
张海泉[2](2021)在《解毒活血方促进PCI术后冠状动脉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修复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通过体外细胞培养观察解毒活血方对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的增殖和凋亡过程的影响,模拟解毒活血方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患者血管内皮祖细胞增殖、活力和凋亡机制的影响,探究解毒活血中药在防治PCI术后再狭窄(in stent restenosis,ISR)方面相关作用机制,为临床防治再狭窄提供理论基础。研究方法:本实验研究通过利用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自身抗体(AngiotensinⅡ-type 1Receptor Autoantibodies,AT1-AA)诱导血管内皮祖细胞产生细胞损伤,形成PCI术后内皮损伤细胞模型。1.不同浓度的AT1-AA、解毒活血方、辛伐他汀处理细胞后用MTT法检测细胞的活力,确定药物的最佳剂量。2.根据上一步结果,将实验分组为空白组、AT1-AA组、解毒活血方组、辛伐他汀组。3.分别用解毒活血方、辛伐他汀最佳剂量对细胞进行预先处理4h后再和AT1-AA对细胞进行复合处理12h,然后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及生存活力。4.进行流式细胞术确定EPCs凋亡率。4.荧光探针检测EPCs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情况,分析空白组、AT1-AA组、解毒活血方组、辛伐他汀组内皮祖细胞氧化情况。5.用western blot检测解毒活血方对Bcl-2、PERK、CHOP、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探究解毒活血方能否通过调节细胞内质网的应激反应,抑制细胞凋亡机制的发生。研究结果:1.AT1-AA组细胞增殖活性与空白组对比明显减低(P<0.01)。与空白组相比,AT1-AA组可使EPCs生存活力明显减低,辛伐他汀组、解毒活血方组与AT1-AA组相比,二组均可使内皮祖细胞生存活力显着上升(P<0.01);2.AT1-AA组细胞凋亡率与空白组对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空白组对比,AT1-AA组细胞凋亡率明显上升,辛伐他汀与解毒活血方单独处理内皮祖细胞后,结果显示二者对内皮祖细胞凋亡率影响无明显差异(P>0.05),用辛伐他汀及解毒活血方最佳剂量分别对内皮祖细胞进行预先处理4h后,继续用AT1-AA对其进行复合处理12h,与AT1-AA组相比细胞凋亡率显着减低(P<0.01);3.AT1-AA组细胞内ROS浓度与空白组对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空白组对比,AT1-AA组细胞内活性氧浓度明显升高,(P<0.01),以解毒活血方、辛伐他汀最佳剂量分别对内皮祖细胞进行预先处理4h之后继以AT1-AA对其进行处理12h,结果显示细胞内活性氧浓度相对于AT1-AA组显着降低(P<0.01)。4.AT1-AA组较空白组PERK、CHOP、Caspase-3蛋白表达上调,较空白组Bcl-2蛋白表达下调,解毒活血方组和辛伐他汀组都可使PERK、CHOP、Caspase-3蛋白表达下调,Bcl-2蛋白表达上调。研究结论:1.AT1-AA使EPCs的活力降低,解毒活血方可拮抗此作用;2.AT1-AA可诱导EPCs的凋亡过程,解毒活血方可抑制其诱导凋亡的作用,效果稍弱于辛伐他汀片;3.AT1-AA使EPCs内活性氧水平上升,解毒活血方可抑制其作用;4.解毒活血方可下调细胞PERK、CHOP、Caspase-3蛋白表达,上调Bcl-2蛋白表达,抑制内皮祖细胞的凋亡。
花儿(T.ATARTSE TSEG)[3](2021)在《豁痰解毒通络饮对大鼠PTCA术后AS模型的干预作用及其调控自噬通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术模型模拟临床中PTCA术后AS形成的再狭窄,观察豁痰解毒通络饮对该模型的干预作用,并讨论豁痰解毒通络饮是否通过自噬信号通路抑制PTCA术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方法:5周龄雄性(SPF)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分别: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中药组和西药组。大鼠适应性喂养3天后,建立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术后AS模型;中药组大鼠予以豁痰解毒通络饮灌胃治疗,西药组则予以阿托伐他汀灌胃治疗,其余各组均予以等体积蒸馏水灌胃,并于术后4周取材。1.采用HE染色法检测损伤侧血管组织病理学改变情况;2.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IHC)检测各组大鼠颈总动脉中Beclin-1的表达情况;3.q PCR检测各组大鼠颈总动脉组织中自噬标志性分子Beclin-1、ULK1、Atg12的m RNA表达水平。3.蛋白免疫印记法(western-blot)检测各组大鼠颈总动脉中ULK1、Atg12、Atg5的表达情况。结果:1.HE染色结果显示:相比较于假手术组,模型组颈动脉内膜显着增生,管腔狭窄较为明显;与模型组相比较,中药组和西药组内膜增生情况均明显降低,管腔狭窄情况得以缓解。2.IHC检测结果显示:假手术组中几乎无粽黄色阳性表达颗粒,Beclin-1表达呈阴性;相比之下,模型组的内膜有较明显的增厚,并且新生内膜中含有大量的棕黄色Beclin-1阳性表达颗粒;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和西药组Beclin-1的阳性表达则明显减弱。3.q PCR检测结果显示:相比于假手术组,模型组大鼠颈动脉组织中ULK1、Beclin-1、Atg12的m RNA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P<0.01);而与模型组相比较,中药组和西药组大鼠颈动脉中ULK1、Beclin-1、Atg12的m 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4.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颈动脉组织中ULK1、Atg12、Atg5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相比之下,中药组和西药组ULK1、Atg12、Atg5的蛋白表达水平则显着降低(P<0.01)。结论:1.通过实验成功建立了大鼠PTCA术后AS模型,研究发现其成模率高,病变情况相对恒定,因此可用于模仿人类PTCA术后再狭窄的相关实验研究;2.豁痰解毒通络饮可明显抑制颈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的增生,改善大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3.在大鼠PTCA术后AS模型中自噬信号通路过度表达,而豁痰解毒通络饮能够有效的抑制自噬通路过度激活,这为今后中医药治疗PTCA术后AS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和分子生物学依据。
陈芳芳[4](2021)在《脂肪细胞来源外泌体在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糖尿病是21世纪全球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我国已成为糖尿病患者总数最多的国家。与未患糖尿病的成年人相比,大约75%的2型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并发症。研究表明,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冠状动脉受累程度高且弥漫病变较多、狭窄程度较重,临床治疗困难明显增加。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PCI)是目前用于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有效手段。但是在PCI日臻完善的今天,糖尿病一直是PCI术中并发症和术后近、远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显着升高,是严重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支架内再狭窄(Int-stentrestenosis,ISR)是涉及多种机制的复杂疾病过程,是恶化2型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患者预后的核心问题。现有观点认为以平滑肌细胞增殖为核心的血管内膜增生是支架内再狭窄的主要病理过程和关键环节。以此为靶点开发的雷帕霉素、紫杉醇药物洗脱支架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但存在“晚期追赶现象”,且晚期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仍高达10%。由此推测平滑肌细胞增殖可能只是血管内膜增生的主要中间过程而非启动因素,而糖尿病导致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显着增高的关键机制也尚未阐明。因此,探索糖尿病条件下血管内膜增生的启动环节,寻找以此为靶点的干预方法,才能从源头上阻断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发展。对于血管结构而言,内皮细胞作为管壁组织与血液中各种病理性刺激的天然屏障,是保护平滑肌细胞免受刺激因素干扰的关键,在血管内膜增生过程中可能是先于平滑肌细胞发挥作用的核心角色。支架的植入过程中存在内皮细胞受损,内皮细胞损伤是启动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步骤。围手术期药物的规范应用已在最大程度上保护了内皮细胞的完整性,而平滑肌细胞仍能不断受到刺激而增殖。近期关于内皮细胞在刺激因素下向间质细胞转变即内皮间质转化(Endo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ndMT)的研究给了我们一定的启示。EndMT 是指在某些特定的生理或病理条件下,内皮细胞失去其自身特异性抗原,而获得间质细胞抗原,同时其生物学特性明显改变,获得较强的增殖、迁移、收缩能力。EndMT在冠状动脉和肺动脉的发育过程中可使内皮细胞向平滑肌细胞进行转化,对心血管系统的正常发育有至关重要的作用。EndMT参与了诸多与血管内膜增生相关疾病的发生过程,促进动脉粥样硬化,但未涉及PCI术后再狭窄防治的研究。因此,EndMT可能是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的关键步骤。近来研究证实,多种外界刺激因素在内皮细胞发生EndMT中起重要作用,包括高糖、炎症、低氧、脂代谢异常、氧化应激、机械牵张力、吸烟等,但是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及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上述多种机制的协同作用。外泌体(Exosomes)能够携带大量蛋白质、核酸及脂质成分,整合来源细胞的有效刺激信息,有效实现信号的级联放大和远距离传输。Exosomes所携带、传递的信息成分多与其来源细胞/组织密切相关。糖尿病状态下,脂肪细胞来源外泌体(Adipocyte-derived exosomes,AdExos)含有脂肪组织炎症及胰岛素抵抗的相关蛋白及核酸成分,能够通过作用于靶细胞诱发多种生物学功能,可能是链接胰岛素抵抗的脂肪组织与糖尿病动脉血管之间的重要桥梁,是整合机体多种刺激因素,诱发EndMT的关键载体。Sonic hedgehog(Shh)作为Hedgehog蛋白三种同源形式之一,表达最广泛,活性最高,是参与胚胎发育的关键蛋白。在肿瘤领域的研究发现,Shh具有激活Snail信号通路促进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作用,而EndMT是EMT的一种特殊类型。进一步研究证实,Snail信号通路亦是调节EndMT形成的关键信号通路。综上,我们提出研究假说:糖尿病状态下,携带Shh的AdExos增多,被内皮细胞摄取,AdExos通过其表面携带的Shh激活Snail依赖的EndMT过程,导致内皮细胞发生表型转换,逐渐向间质细胞转化,促进血管内膜增生,最终导致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鉴于以上假说,我们将进行体内及体外实验,在整体和细胞水平研究脂肪细胞来源外泌体在血管再狭窄中的作用及具体机制。研究目的1.在整体动物水平证实AdExos通过其携带的Shh促进内皮间质转化,加剧血管内膜增生,进而影响糖尿病血管再狭窄的发生;2.从细胞水平探索AdExos促内皮间质转化的特性,验证AdExos通过其携带的Shh激活内皮细胞Snail信号通路并促进EndMT,为2型糖尿病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防治提供新的靶点。研究方法1.培养、诱导分化3T3-L1前脂肪细胞并建立胰岛素抵抗模型首先,我们通过胰岛素、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与地塞米松联合诱导的方法将3T3-L1前脂肪细胞诱导分化为成熟的脂肪细胞,再通过高糖联合高胰岛素的方法建立胰岛素抵抗的脂肪细胞模型,采用无exosomes血清培养并收集细胞上清,获取对照组(Control,Ctrl)及胰岛素抵抗组(Insulin resistance,IR)脂肪细胞上清。2.Shh腺病毒转染3T3-L1脂肪细胞在建立胰岛素抵抗模型的基础上,我们再将Shh干扰及过表达的腺病毒转染入成熟脂肪细胞中,采用无exosomes血清培养后,收集细胞上清,获取胰岛素抵抗组、Shh干扰的胰岛素抵抗组、Shh过表达的胰岛素抵抗组及空载体胰岛素抵抗组的脂肪细胞上清。3.AdExos的分离提取及特征鉴定将前文中获得的多种脂肪细胞上清通过超速差速离心法,分离提取上清中的外泌体,由此获得对照组外泌体(Ctrl-AdExos)、胰岛素抵抗组外泌体(IR-AdExos)、Shh干扰的胰岛素抵抗组外泌体(IR-AdExosshh-)、Shh过表达的胰岛素抵抗组外泌体(IR-AdExosshh+)及空载体胰岛素抵抗组外泌体(IR-AdExosvector);再采用透射电镜、动态光散射粒度仪、流式细胞仪及Western blot等方法进行AdExos的特征鉴定。4.2型糖尿病血管再狭窄ApoE-/-小鼠模型的构建4周龄的雄性ApoE-/-小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禁食处理12~14小时,进行腹腔糖耐量试验(Intraperitone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IPGTT)后随机分为高脂饮食组和普通饮食组,高脂饮食组予以高脂饲料喂养,普通饮食组予以普通生长繁殖饲料喂养;6周后再次进行IPGTT试验,出现胰岛素抵抗的高脂饮食组小鼠给予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剂量标准为75mg/kg),普通饮食组小鼠给予同等剂量的枸橼酸钠缓冲液进行腹腔注射;继续以原饲料喂养2周后,再次进行IPGTT试验和随机血糖检测,如果小鼠的随机血糖水平≥11.1mmol/L,且有多饮、多尿、多食等现象,则纳入2型糖尿病组。对2型糖尿病组小鼠和对照组小鼠通过植入股动脉袖套的方法构建血管再狭窄模型。分别给予生理盐水、IR-AdExos及IR-AdExosshh-经尾静脉注射,最后得到动物分组分别为普通饮食再狭窄组(Chow)、普通饮食+IR-AdExos再狭窄组(Chow+IR-AdExos)、普通饮食+IR-AdExosshh-再狭窄组(Chow+IR-AdExosshh)、糖尿病再狭窄组(DM)、糖尿病+IR-AdExos再狭窄组(DM+IR-AdExos)及糖尿病+IR-AdExosshh-再狭窄组(DM+IR-AdExosshh-)。5.小鼠体内血管对AdExos的摄取为了验证小鼠血管能够摄取AdExos,我们采用PKH26染料标记AdExos,经尾静脉注射入再狭窄模型小鼠,制作血管标本切片,通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AdExos在体内的摄取情况。6.病理组织学染色观察血管再狭窄情况对股动脉再狭窄部位组织标本切片进行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Verhoeffs Van Gieson弹性纤维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血管再狭窄情况。7.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再狭窄部位EndMT发生情况通过进行 CD31 和 SM22α、CD31 和 Vimentin、Ve-Cadherin 和 SM22α、Ve-Cadherin和Vimentin免疫荧光共定位染色的方法检测血管再狭窄部位EndMT的发生情况。8.分离提取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验证内皮细胞对AdExos的摄取为了进一步研究AdExos对内皮细胞发生内皮间质转化的影响,我们进行了体外细胞实验,通过酶消法提取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给予PKH26标记的AdExos,采用鬼笔环肽标记细胞骨架蛋白,显微镜下观察内皮细胞对AdExos的摄取。9.AdExos刺激孵育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检测细胞中EndMT发生情况再将所获取的Ctrl-AdExos、IR-AdExos、IR-AdExosshh-、IR-AdExosshh+、IR-AdExosvector等不同培养条件来源的AdExos及TGF-β、SHH重组蛋白用以刺激孵育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及Western blot的方法评价内皮标记物和间质标记物的表达变化及EndMT的发生情况。10.Western blot 检测分子机制方面,取AdExos及重组蛋白刺激孵育后的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提取蛋白质,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Shh、内皮细胞及间质细胞标记物的表达及信号通路分子的表达情况。研究结果1.建立3T3-L1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3T3-L1前脂肪细胞诱导分化至成熟脂肪细胞后,细胞质内出现较多、较大的脂滴;高糖高胰岛素条件培养成熟脂肪细胞24h后,脂肪细胞总蛋白中总IRS1表达量显着减少,磷酸化Ser307位点的IRS1表达量显着增高,Akt的磷酸化水平降低;脂肪细胞细胞膜蛋白Glut4表达减少而细胞浆蛋白Glut4表达增加,提示胰岛素抵抗状态下Glut4细胞膜转位减少;胰岛素抵抗状态下,脂肪细胞脂质沉积增多。上述结果表明我们成功建立了 3T3-L1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2.AdExos的分离提取及特征鉴定透射电镜观察下发现AdExos呈膜包被的囊泡状,直径在30~100nm范围内;动态光散射粒度仪结果表明AdExos直径范围分布于30~100nm;Western blot及流式细胞学结果表明AdExos阳性表达CD63、TSG101及CD81,而不表达GRP94和Calnexin。3.构建2型糖尿病血管再狭窄ApoE-/-小鼠模型ApoE-/-小鼠通过高脂饮食饲养联合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一次性注射的方法构建2型糖尿病模型,糖尿病小鼠随机血糖≥11.1 mmol/L,且有多饮、多尿、多食等现象。在此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股动脉袖套植入的方式构建再狭窄模型。4.糖尿病脂肪组织来源外泌体富集Shh分子通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对照组和糖尿病组小鼠脂肪组织来源外泌体蛋白中Shh分子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糖尿病组小鼠脂肪组织来源外泌体中Shh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证明糖尿病脂肪组织来源外泌体富集Shh分子。5.小鼠体内血管对AdExos的摄取在免疫荧光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发现PKH26标记的AdExos呈红色荧光,分布于小鼠血管范围内,证明小鼠血管能够成功摄取AdExos。6.IR-AdExos通过携带的Shh分子促进血管再狭窄高分辨率显微超声技术检测股动脉收缩期最大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HE染色分析血管再狭窄,综合二者结果确定血管再狭窄情况。结果表明,糖尿病组小鼠股动脉再狭窄情况与普通饮食组相比明显加重;与普通饮食组或糖尿病组相比,普通饮食+IR-AdExos组或糖尿病+IR-AdExos组的再狭窄情况进一步加重;而Shh蛋白敲减后的IR-AdExos,其促血管再狭窄的能力有所下降,即普通饮食+IR-AdExosshh-组小鼠股动脉再狭窄较普通饮食+IR-AdExos组小鼠更轻,糖尿病+IR-AdExosshh-组小鼠股动脉再狭窄程度比糖尿病+IR-AdExos组小鼠更轻。7.IR-AdExos通过携带的Shh分子促进股动脉再狭窄部位EndMT的发生通过免疫荧光共定位的方法检测血管再狭窄部位发生EndMT的情况,免疫荧光共定位时,如果内皮细胞同时表达内皮细胞特征性标志物(CD31、Ve-Cadherin)和间充质细胞特征性标志物(SM22α、Vimentin)则记为发生内皮细间质转化的细胞。结果表明糖尿病状态下,内皮细胞标志物减少,间质细胞标志物增加,提示发生EndMT;尾静脉注射IR-AdExos能够进一步促进EndMT的发生,而敲减Shh的IR-AdExos其促EndMT作用减弱,证明IR-AdExos表面的Shh分子是IR-AdExos发挥促EndMT作用的主要分子靶点。8.成功提取原代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能够摄取AdExos我们采用酶消法成功提取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经免疫荧光染色证明所提取的内皮细胞阳性表达内皮细胞标记物CD31,证明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提取成功。将PKH26标记的AdExos与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共同孵育,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细胞浆内有红色荧光,即为被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摄取的AdExos,证明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能够摄取AdExos。9.AdExos促进内皮细胞发生EndMT将 Ctrl-AdExos、IR-AdExos、IR-AdExosshh-、IR-AdExosshh+、IR-AdExosvector等不同培养条件来源的AdExos及TGF-β、SHH重组蛋白刺激孵育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后,通过免疫荧光共定位的方法检测内皮细胞EndMT的发生。免疫荧光共定位时,如果内皮细胞同时表达内皮细胞特征性标志物(CD31、Ve-Cadherin)和间充质细胞特征性标志物(α-SMA、FAP、FSP-1)则记为发生内皮细间质转化的细胞。与Ctrl组相比,IR-AdExos组内皮细胞发生EndMT增多;与IR-AdExos组相比,IR-AdExosshh-组发生EndMT的内皮细胞数量并无显着增加,而IR-AdExosshh+组中发生EndMT的内皮细胞数量进一步增加;TGF-β作为阳性对照,在其刺激下,发生EndMT的内皮细胞数量显着增加;SHH重组蛋白刺激组中,发生EndMT的内皮细胞数量也有显着增加。上述结果表明,IR-AdExos能够促进内皮细胞发生EndMT,且该作用是经由其携带的Shh分子发挥的。另,TGF-β及SHH也具有促进内皮细胞发生EndMT的作用。10.IR-AdExos促进血管再狭窄EndMT的分子机制与Ctrl组相比,IR-AdExos组内皮细胞中Snail和Slug表达显着升高。证明IR-AdExos的促EndMT作用是通过其表面的Shh作用于下游的Snail和Slug分子发挥作用。研究结论1.胰岛素抵抗条件下,脂肪细胞中脂质含量增多,脂肪细胞来源外泌体富集Shh分子;2.IR-AdExos能够通过携带的Shh分子,经由Shh/Snail/Slug信号通路促进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发生EndMT;3.富集Shh的IR-AdExos能够明显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发生间质转化,进而加剧糖尿病小鼠血管再狭窄的发生,可能是糖尿病脂肪组织促进血管再狭窄的重要机制之一,IR-AdExos有望成为进一步防治糖尿病ISR的新靶点。研究背景糖尿病已成为21世纪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慢性疾病之一。近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增长迅速,中国已成为全球糖尿病患者总数最多的国家。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粥样斑块破裂导致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是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主要原因。但是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易损斑块发生率高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循证医学证据表明,积极控制血糖可以降低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率,但强化降糖治疗能否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尚未得到证实。这提示血糖和胰岛素水平仅能反映代谢水平,而不是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易损斑块发生率高的根本原因。因此,亟需深入探讨糖尿病患者大血管并发症增加的深层次机制。既往研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常出现病理性新生血管,且在易损斑块和斑块易损部位尤为明显,与斑块稳定性密切相关。病理性新生血管是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形成的关键环节。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动脉损伤部位病理性新生血管形成与粥样硬化斑块引起的急性冠脉综合症有关,这些斑块脆性较大且易发生破裂,进而导致血管阻塞。除了斑块内出血机制以外,病理性新生血管还通过白细胞征募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2型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同属慢性炎症性疾病,在2型糖尿病状态下,脂质在脂肪细胞中不断存储,随着脂肪细胞逐渐增大,导致脂肪细胞功能失调,脂肪因子分泌紊乱,大量促炎因子合成释放,引发全身代谢性炎症反应、胰岛素抵抗,从而加速斑块进展,促进易损斑块的形成。此外,有研究发现,脂肪细胞能够分泌内皮特异性丝裂原和促血管生长因子,参与新生血管的形成。但功能失调的脂肪组织如何促进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形成,从而促进斑块发生发展的确切机制至今尚未见报道。近期,有学者认为外泌体(Exosomes)是脂肪组织与血管间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Exosomes是由多种细胞(如血小板、内皮细胞、单核细胞等)产生的,携带大量与其细胞/组织来源和功能密切相关的蛋白质、核酸和脂质成分。可实现信号的级联放大和远距离传输。在人体内所有exosomes中,脂肪细胞来源的exosomes(Adipocyte-derived exosomes,AdExos)与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及新生血管形成的关系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Hulsmans等认为,AdExos是将脂肪组织产生的炎症及氧化应激信息传递到血管的重要使者,从而引起内皮损伤、诱发动脉粥样硬化。但是,AdExos对于斑块稳定性变化及斑块内病理性新生血管的形成有无影响尚未见报道。研究发现AdExos富含纤粘连蛋白、层粘连蛋白,有利于循环中的AdExos粘附、迁移、浸润于内皮细胞。糖尿病慢性低度炎症状态下,受损的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加且炎症因子(IL-6、IL-8)、趋化因子(MCP-1)、粘附因子(VCAM-1、E-selectin)表达上调,为循环中的AdExos粘附、浸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此外,AdExos携带丰富的促血管生成miRNA,如miR221、miR27b、miR21、miR17~92等。脂肪组织作为内分泌器官,是多器官间相互联系的纽带。Hedgehog 蛋白在哺乳动物中有 Sonichedgehog(Shh)、Indianhedgehog(Ihh)及Desert hedgehog(Dhh)三种同源形式,其中Shh表达最广泛,活性最高。Hedgehog在斑马鱼胚胎发育中通过VEGF促进主动脉生成。Shh缺失的小鼠发育中的肺缺乏正常血管化的能力。Hedgehog信号可通过控制众多促血管生成因子包括VEGF-a,VEGF-b,VEGF-c及AngII的表达而调控新生血管的生成。Hedgehog蛋白促血管生成功能的发挥是通过连接到一种12次跨膜受体蛋白--Patched实现的。在正常情况下,Patched受体与另一种7次跨膜受体蛋白——Smoothened(Smo)相结合且抑制Smo的作用。当Hedgehog蛋白与Patched受体结合后,解除了对Smo的抑制作用,进而启动信号转导。Smo是Hedgehog信号通路的信息转换器,把细胞外的Hedgehog蛋白信号向细胞内传递,激活胶质瘤相关原癌基因(Glioma-associated oncogene homolog,Gli)转录因子。综上所述,我们提出了如下假说:糖尿病状态下,功能失调的脂肪组织释放入循环血液中的AdExos数量增多,其通过其表面的Hedgehog蛋白与内皮细胞上的Patched受体结合,促进病理性新生血管的形成,加速斑块进展及易损斑块的形成。研究目的1.从细胞水平分析AdExos促血管生成的特性;2.体外验证AdExos是否通过启动Hedgehog信号通路,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研究方法1.培养、诱导分化3T3-L1前脂肪细胞并建立胰岛素抵抗模型通过胰岛素、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与地塞米松联合诱导的方法将3T3-LI前脂肪细胞诱导分化为成熟的脂肪细胞。再通过高糖+高胰岛素的方法建立胰岛素抵抗的脂肪细胞模型。采用无exosomes血清培养并收集细胞上清,获取对照组(Control,Ctrl)及胰岛素抵抗组(Insulin resistance,IR)脂肪细胞上清。2.Shh腺病毒转染3T3-L1脂肪细胞在建立胰岛素抵抗模型的基础上,我们再将Shh干扰及过表达的腺病毒转染入成熟脂肪细胞中,采用无exosomes血清培养后,收集细胞上清,获取胰岛素抵抗组、Shh干扰的胰岛素抵抗组、Shh过表达的胰岛素抵抗组及空载体胰岛素抵抗组的脂肪细胞上清。3.AdExos的分离提取将前文中获得的多种脂肪细胞上清通过超速差速离心法,分离提取上清中的外泌体,由此获得对照组外泌体(Ctrl-AdExos)、胰岛素抵抗组外泌体(IR-AdExos)、Shh干扰的胰岛素抵抗组外泌体(IR-AdExosshh-)、Shh过表达的胰岛素抵抗组外泌体(IR-AdExosshh+)及空载体胰岛素抵抗组外泌体(IR-AdExosvector)。4.分离提取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验证内皮细胞对AdExos的摄取为了进一步研究AdExos对内皮细胞血管新生能力的影响,我们进行了体外细胞实验,通过酶消法提取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给予PKH26标记的AdExos,显微镜下观察内皮细胞对AdExos的摄取。5.AdExos刺激孵育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检测内皮细胞功能的改变将所获取的 Ctrl-AdExos、IR-AdExos、IR-AdExosshh-、IR-AdExosshh+、IR-AdExosvector等不同培养条件来源的AdExos及VEGF、SHH重组蛋白用以刺激孵育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通过PCNA/KI67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内皮细胞增殖功能,通过细胞划痕实验检测迁移功能。6.小管形成实验检测AdExos促血管新生的特性将 Ctrl-AdExos、IR-AdExos、IR-AdExosshh-、IR-AdExosshh+、IR-AdExosvector等不同培养条件来源的AdExos及VEGF、SHH重组蛋白用以刺激孵育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通过小管形成实验观察小管形成的数量及分支长度,评价AdExos的促血管新生的能力。7.Hedgehog信号通路在AdExos促血管新生中的作用分子机制方面,给予Hedgehog蛋白阻断剂——环巴胺阻断Hedgehog信号通路,通过小管形成实验观察小管形成的数量及分支长度,检测内皮细胞的小管形成功能。给予Hedgehog蛋白阻断剂——环巴胺和Gli抑制剂——Gant61刺激孵育,提取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的蛋白质,通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信号通路分子的表达情况。研究结果1.成功提取原代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能够摄取AdExos我们采用酶消法成功提取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经免疫荧光染色证明所提取的内皮细胞阳性表达内皮细胞标记物CD31,证明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提取成功。将PKH26标记的AdExos与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共同孵育,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细胞浆内有红色荧光,即为被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摄取的AdExos,证明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能够摄取AdExos。2.IR-AdExos改变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功能用Ctrl-AdExos、IR-AdExos、VEGF及SHH重组蛋白刺激孵育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首先进行PCNA和KI67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Ctrl-AdExos刺激组的PCNA和KI67的表达量有所增加,IR-AdExos刺激组的PCNA和KI67的表达量显着增加,以VEGF作为促血管新生的阳性对照用以刺激内皮细胞,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VEGF刺激组中内皮细胞的PCNA及KI67表达量均显着增加。表明IR-AdExos、VEGF能够显着增强内皮细胞的增殖功能。细胞划痕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Ctrl-AdExos刺激组的细胞迁移率有增加,IR-AdExos细胞迁移率显着增加,VEGF刺激组细胞迁移率明显增加。表明IR-AdExos、VEGF能够显着增强内皮细胞的迁移功能。3.AdExos促进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的小管形成功能用Ctrl-AdExos、IR-AdExos、VEGF及SHH重组蛋白刺激孵育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进行小管形成实验,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Ctrl-AdExos刺激组细胞小管形成数量、分支长度增加,IR-AdExos刺激组细胞小管形成数量、分支长度显着增加,VEGF阳性对照组内皮细胞小管形成数量、分支长度显着增加。表明IR-AdExos、VEGF能够明显增强内皮细胞的小管形成功能。4.Shh基因干预的IR-AdExos影响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功能用 IR-AdExos、IR-AdExosshh-、IR-AdExosshh+、IR-AdExosvector 等不同培养条件来源的AdExos及VEGF、SHH重组蛋白刺激孵育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进行PCNA和KI67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与IR-AdExos组相比,IR-AdExosshh-组中内皮细胞PCNA、KI67的表达量有所降低,IR-AdExosshh+组内皮细胞中PCNA、KI67的表达量显着增加。表明Shh是IR-AdExos促进内皮细胞增殖功能的重要分子。细胞划痕实验结果显示:与IR-AdExos组相比,IR-AdExosshh-组中细胞迁移率降低,IR-AdExosshh+组内皮细胞细胞迁移率显着增加。表明Shh是IR-AdExos促进内皮细胞迁移功能的重要分子。5.Shh基因干预的IR-AdExos影响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的小管形成功能用 IR-AdExos、IR-AdExosshh-、IR-AdExosshh+、IR-AdExosvector 等不同培养条件来源的AdExos及VEGF、SHH重组蛋白刺激孵育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进行小管形成实验,结果显示:与IR-AdExos组相比,IR-AdExosshh-组中内皮细胞小管形成数量、分支长度降低,IR-AdExosshh+组内皮细胞小管形成数量、分支长度显着增加。表明Shh是IR-AdExos促进内皮细胞血管新生的重要分子。6.Hedgehog信号通路在AdExos促血管新生中的作用给予 Hedgehog 抑制剂环巴胺和 IR-AdExos、IR-AdExosshh-、IR-AdExosshh+、IR-AdExosvector等不同培养条件来源的AdExos以及VEGF重组蛋白刺激孵育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检测内皮细胞小管形成功能,结果表明IR-AdExos+环巴胺组的小管形成数量、分支长度显着降低,证明Hedgehog是AdExos促血管新生的关键分子。7.AdExos促血管新生信号通路分子的表达情况给予Hedgehog抑制剂环巴胺、Gli抑制剂Gant61及IR-AdExosshh+刺激孵育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Western blot结果显示:IR-AdExosshh+刺激条件下,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中Gli表达量显着升高;给予环巴胺和Gant61(Gli抑制剂)后,Gli表达量显着降低,证明AdExos通过Patched/Gli信号通路促进血管新生。研究结论1.IR-AdExos能够增强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小管形成功能,促进血管新生;2.Shh是IR-AdExos促进内皮细胞功能改变的关键分子;3.IR-AdExos通过Patched/Gli信号通路促进血管新生。
戚秋焕[5](2021)在《冠脉支架内再狭窄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冠脉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应用较容易获得的临床资料预测冠脉支架内再狭窄,为预防冠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提供一套准确、简便可行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因冠心病于宁夏人民医院成功接受冠脉支架植入术并与术后0.5-5年完成冠脉造影或冠脉CTA随访的患者共160例,根据冠脉造影或冠脉CTA结果将其分为两组:支架内再狭窄组(34例)非支架内再狭窄组(126例),根据两组患者的以往病史情况、冠脉病变特征、临床各项生化指标、及支架情况,对冠脉支架内再狭窄组与冠脉支架内非再狭窄组一般临床资料的差异性进行比较,在这些资料中对于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ISR组与非ISR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是:超敏C反应蛋白、补体C3、补体C4、免疫球蛋白G、载脂蛋白A1、不规律抗血小板治疗、支架植入时间、支架植入数量、支架长度、支架直径,有统计学意义(P<0.05)。(2)将临床资料中有统计学差异的血清学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超敏C反应蛋白、补体C3、补体C4、免疫球蛋白G、不规律抗血小板治疗与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有关,且呈正相关,而载脂蛋白A1水平与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呈负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5)。(3)将支架植入情况中有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支架植入时间较久、支架植入个数较多、支架总长长度较长与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有关,且成正相关,而支架直径较大与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呈负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较高水平的超敏C反应蛋白、补体C3、补体C4、免疫球蛋白G及不规律抗血小板治疗是冠脉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较高水平的载脂蛋白A1是冠脉支架内再狭窄的保护性因素,较长时间的支架植入、较多的支架植入数量、支架的总长度较长是冠脉支架内在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较大的支架直径是冠脉支架内再狭窄的保护性因素。
李明辉[6](2021)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和目的冠心病是我国居民的第二大死因,且呈逐年增长趋势。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冠心病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我国2018年的介入网报数据显示,我国PCI量呈逐年递增趋势,2018年介入人数高达91万例。PCI的临床应用大幅度降低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并改善了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症状。然而,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的发生是导致晚期PCI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介入领域一道难题。随着器械以及药物的不断更新,ISR的发生率已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但即使在目前临床广泛应用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s,DES)治疗时代,ISR发生率仍有5-10%以上。既往研究提示生物标志物可提供传统临床和血管造影等危险因素之外的预后信息。除传统临床ISR危险因素外,有关新型ISR的生物标志物研究较少,探寻可控的影响ISR生物标志物,并与传统ISR危险因素相结合或可实现更准确的风险评估。对ISR的早期识别、治疗方案选择、术后随访安排等综合管理至关重要。血脂紊乱是冠心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同时也是冠心病患者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SR)的重要病因。既往研究证实积极降脂治疗后患者仍有较高ISR风险,提示除血脂紊乱外可能存在其他潜在危险因素在ISR的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近年来,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被认为是新型可干预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与心血管血管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基础研究发现,高同型半胱氨酸可能通过引起血管炎症、脂质氧化、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破坏血小板和凝血系统功能、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以及引起平滑肌细胞、促进胶原纤维增殖等机制,从而增加ISR的发生率。然而,临床循证医学研究中HCY与ISR的相关性仍存有争议,且在DES治疗人群中两者的相关性研究证据尚缺乏。同时,在不同血脂水平中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与药物洗脱支架再狭窄(DES-ISR)的相关性尚未有研究报道。补充叶酸对降低HCY有很好的经济效益比,但既往补充叶酸等B族维生素治疗对ISR的影响结论存有争议。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本研究旨在以下4方面进行探讨:(1)DES治疗患者中HCY与DES-ISR是否呈独立相关性;(2)不同基线血脂水平中HCY与DES-ISR的关系是否存有差异;(3)补充叶酸或叶酸复合制剂是否可以降低DES-ISR以及ISR相关的靶血管血运重建风险;(4)联合传统ISR危险因素与有关生物标志物构建DES-ISR nomogram预测模型并进行内部验证和临床应用价值评估。方法本研究是单中心、回顾性纵向研究,共纳入从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0月1日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DES治疗冠心病患者5823名,按术后6个月及以上至少行1次冠状动脉造影的纳入标准共入组845人。通过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大数据中心平台提取患者基线数据(人口学信息、临床特征、人体测量指标以及血生化检验和检查指标等),建立Epidata数据库补充收据患者用药情况、血管造影学特征以及手术相关信息等。利用R 3.4.3软件、易侕软件、SPSS 20.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具体内容分为4部分阐述。第一部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评估HCY与DES-ISR的独立相关性。利用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和平滑曲线拟合(惩罚样条法)绘制平滑曲线来评估HCY和DES-ISR真实的线性关系。应用Markov-chain Monte Carlo方法进行多重插补减少缺失变量偏性对结果的影响。第二部分:对纳入本研究682名行DES治疗的冠心病患者(排除服用叶酸或叶酸复合制剂)进行分析。基线血脂水平分为:血脂正常组(LDL-C<1.8mmol/L和非-HDL-C<2.6mmol/L)和血脂异常组(LDL-C≥1.8mmol/L或非-HDL-C≥2.6mmol/L)。进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以评估不同血脂水平HCY和DES-ISR之间的关系。此外,进行广义加性模型和平滑曲线拟合,探讨不同血脂水平中HCY与DES-ISR之间的真实量效关系。第三部分:纳入本研究行DES治疗845名冠心病患者,其中95名患者使用叶酸或叶酸复合制剂(叶酸含量0.8mg),使用倾向性匹配评分对是否服用叶酸或叶酸复合制剂患者进行1:5匹配组间基线资料,匹配卡钳值设定为0.05。主要观察的终点事件指标是DES-ISR和靶血管血运重建(Target vessel revascularization,TLR)。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模型计算比值比(odd ratios,ORs)和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并评估不同亚组水平与治疗策略之间的交互作用。第四部分:本研究纳入的845名参与者。采用LASSO回归分析和文献系统回顾筛选预测协变量,进一步对筛选出的协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评价模型区分度,Calibration曲线校准图评价校准度。数据随机切分为70%训练集,30%验证集,采用自助法(Bootstrap)重复采样1000次进行模型内部验证。使用C-统计量与传统预测模型(PRESTO-1、PRESTO-2、EVENT)进行比较,并进行决策曲线(DCA)分析,以评估nomogram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第一部分:本次研究分析共纳入716名DES治疗冠心病患者,平均年龄65.7岁,男性占比76.4%,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平均时间18.5个月。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HCY每增加1μmol/L DES-ISR风险增加3%(95%CI:1.00,1.05)(P=0.042)。平滑曲线拟合提示HCY与DES-ISR呈非直线性正相关。应用两段Logistics回归分析模型显示,在拐点HCY 15μmol/L两侧DES-ISR的比值比(OR)分别为1.00(95%CI:0.90,1.11),P=0.956和1.03(95%CI:1.00,1.06),P=0.042。分层分析中年龄分组存在显着的交互作用(P=0.019和P=0.001)。第二部分:在完全调整模型中,血脂正常组HCY每增加1μmol/L DES-ISR发生风险增加17%(OR=1.17,95%CI:1.02-1.35;P=0.030)。在血脂异常组中HCY每增加1μmol/L DES-ISR发生风险未见显着增加(OR=1.02,95%CI:0.99-1.05;P-交互值=0.039)。将HCY由连续性变量转换为二分类变量,在血脂正常组中,与HCY≤15μmol/L组相比,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组DES-ISR发生风险增加9.75倍(OR=9.75,95%CI:1.31-72.62;P=0.026)。然而,在血脂异常组中,与HCY≤15μmol/L组相比,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组DES-ISR发生风险无显着性增加(OR=1.16,95%CI:0.74-1.82;P=0.525)。平滑曲线拟合显示在血脂正常组患者中HCY和DES-ISR之间存在明显的正向线性关联,但在血脂异常组中,两者未呈现明显相关性。第三部分:倾向性评分匹配后试验组(服用叶酸或叶酸复合制剂治疗)和对照组(未服用叶酸或叶酸复合制剂治疗)人数分别为77和385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与DES-ISR和TLR无显着相关,风险比分别为8%(OR:1.08,95%CI:0.57-2.06;P=0.804)和10%(OR:1.10,95%CI:0.51-2.39;P=0.803)。在不同亚组中补充叶酸治疗组对DES-ISR影响同样未发现显着交互作用,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高血压、糖尿病、最小支架直径、基线HCY水平以及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 GFR)。第四部分:本研究参与者平均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时间18.44±11.26个月,DES-ISR发生率为16.21%。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最终纳入的建模变量包括病变支数、开口病变、ACCAHA病变分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以及基线HCY水平。使用上述变量建立预测模型并构建可视化nomogram图。校准曲线和Hosmer-Lemeshow检验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使用全部的数据进行模型构建,4种建模方式模型区分能力AUC分别为Full=0.735,BS Full=0.719,Stepwise=0.701,BS Stepwise=0.701,最佳阈值为13.33,敏感度为0.63,特异度为0.70。数据随机切分验证中,训练集AUC为0.639,验证集AUC为0.659。验证集中最佳阈值为14.1,敏感度为0.61,特异度为0.77。传统ISR预测模型PRESTO-1、PRESTO-2和EVENT在本研究人群中的C统计量分别为0.58、0.59和0.58。本研究预测模型AUC为0.68。本模型相比传统预测模型显着改善ISR的预测能力,决策曲线(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分析显示其净效益优于其他3种传统模型。结论冠心病患者HCY水平与DES-ISR发生风险呈独立非线性正相关。在基线血脂正常患者中,HCY≥15umol/L仍是DES-ISR的重要残存危险因素。通过补充叶酸或叶酸复合制剂(0.8mg)降低HCY治疗未能显着降低DES-ISR和TLR的发生风险,需要进一步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研究验证。传统ISR危险因素基础上联合HCY构建的nomogram模型对DES-ISR发生风险预测效能较好,有利于在当代PCI治疗中ISR高危患者评估和防治。
王凯[7](2020)在《从NLRP3炎性小体探讨络风宁0号对HCAEC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文中指出背景支架内再狭窄(ISR)和支架内血栓形成(ST)是经皮冠脉介入领域的两大难题,二者发生的机制复杂,目前认为二者的发生均与支架对血管的机械性损伤、血管内皮损伤、血管舒缩功能障碍、金属异物和表面涂层聚合物导致的局部炎症等有关,各种因素共同导致的以人冠脉平滑肌细胞(HCASMC)病理性增生为核心的新生内膜形成是ISR的关键机制,而抗增殖药物导致的再内皮化延迟则是ST发生的重要原因。因此,为减少金属支架植入对血管的影响,“介入无植入”理念的产物——药物涂层球囊(DCB)逐渐受到介入医师青睐;另一方面,目前临床应用的药物洗脱支架(DES)和DCB表面所载药物皆为单一的抗细胞增殖药物,对细胞增殖活性的抑制无特异选择性,为减少药物对人冠脉内皮细胞(HCAEC)的损伤,制备出“内皮友好型”支架和球囊,新型涂层药物的研发也成为热点。但目前由于缺乏大规模的随机对照试验,除ISR病变外,其他类型冠脉病变应用DCB治疗仍需要更多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同时单一组分药物的研发目前处于一个瓶颈期,中医方剂中多药物合理配伍具有“增效减毒”的优点,或可为新型涂药物的研发提供思路。导师王显教授基于心脉病症络风内动理论将红豆杉和水蛭的单体有效成分——紫杉醇、比伐卢定(重组水蛭素)组成络风宁0号方,用于支架和球囊所载药物的研发。前期研究中已经证实络风宁0号中药单体复合物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降低HCASMC的炎性增殖水平,但其对HCAEC的保护作用的机制尚未进一步研究,而HCAEC的损伤和死亡是局部炎症反应和血管再内皮化延迟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以HCAEC为研究载体,探索络风宁0号对HCAEC的保护作用及对损伤过程中NLRP3炎性小体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络风宁0号涂层球囊的研发提供细胞层面的理论依据。目的本课题一方面通过对现有文献进行荟萃分析,探讨DCB在小冠状动脉(SCV)原发病变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另一方面筛选络风宁0号中两种单体成分——紫杉醇和比伐卢定的最佳浓度配比,并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的HCAEC损伤模型进行干预,观察络风宁0号对HCAEC的保护作用及对损伤过程中NLRP3炎性小体的影响,从炎症和细胞焦亡的角度探讨络风宁0号对HCAEC的保护作用,为研发新一代内皮友好型球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第一部分DCB和DES治疗SCV原发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通过对9个医学数据库进行检索,筛选出符合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第二部分络风宁0号对AngⅡ诱导的HCAEC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实验一筛选络风宁0号中紫杉醇和比伐卢定最佳浓度配比选用第4~6代HCASMC和HCAEC作为研究载体。通过设立一系列不同的紫杉醇和比伐卢定的浓度配比,对两种细胞进行干预,采用MTT法对干预后的细胞增殖活性进行检测,筛选出可明显抑制HCASMC活性但对HCAEC无影响(以细胞相对活性90%作为判断阈值)的配比浓度。实验二络风宁0号对AngⅡ诱导的HCAEC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选用第4~6代HCAEC作为研究载体。通过设立一系列不同的AngⅡ浓度,对HCAEC进行干预,采用MTT法对干预后的细胞增殖活性进行检测,筛选出可明显抑制HCAEC活性(以细胞相对活性70%作为判断阈值)的AngⅡ浓度。实验三络风宁0号对AngⅡ诱导的HCAEC损伤的保护作用采用确定的络风宁0号最佳药物配比浓度对AngⅡ诱导的HCAEC损伤模型进行干预,LDH释放法检测各组细胞活性,并采用HO-PI免疫荧光染色对细胞死亡情况进行检测。实验四基于NLRP3炎性小体探讨络风宁0号对AngⅡ诱导的HCAEC损伤的保护作用的机制采用确定的络风宁0号最佳药物配比浓度对AngⅡ诱导的HCAEC损伤模型进行干预,LDH释放法检测各组细胞活性,ELISA、RT-qPCR、Western Blot检测NLRP3炎性小体通路中主要信息传递位点、下游炎症产物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并采用HO-PI免疫荧光染色对细胞死亡情况进行检测。结果第一部分DCB和DES治疗小冠状动脉原发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通过对所检索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提示在治疗SCV原发病变方面,单独应用DCB和DES具有类似的疗效和安全性,二者之间心血管事件(MACEs、TLR、MI和死亡)发生率相当。此外,单独应用DCB,在随访中血管造影结果如晚期血管丢失(LLL)和最小血管直径(MLD)方面表现较好。因此,单独应用DCB可能是治疗SCV原发病变的新选择。第二部分络风宁0号对AngⅡ诱导的HCAEC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实验一筛选络风宁0号中紫杉醇和比伐卢定最佳浓度配比络风宁0号中紫杉醇的浓度为固定的1μmol/L,随着比伐卢定浓度的增高,对HCASMC和HCAEC活性的抑制程度加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抑制呈浓度依赖性,但对HCAEC的抑制程度明显低于HCASMC,当两种药物以紫杉醇1μmol/L+比伐卢定0.625mg/ml进行配比时,HCAEC的相对活性约为92%,HCASMC相对活性约为63%。实验二络风宁0号对AngⅡ诱导的HCAEC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随着AngⅡ浓度的增高,对HCAEC活性的抑制程度加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抑制呈浓度依赖关系,当AngⅡ浓度为10-5mol/L时,HCAEC的相对活性约为71.9%。实验三络风宁0号对AngⅡ诱导的HCAEC损伤的保护作用1)LDH释放试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中LDH释放水平明显升高(p<0.05),紫杉醇组和络风宁0号组LDH释放水平较模型组明显降低,且络风宁0号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2)HO-PI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提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呈现强红色荧光,紫杉醇组和络风宁0号组中红色荧光较模型组明显减弱,络风宁0号组细胞存活数量优于紫杉醇组。实验四基于NLRP3炎性小体探讨络风宁0号对AngⅡ诱导的HCAEC损伤的保护作用的机制1)ELISA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中IL-1β和IL-18水平明显升高(p<0.05),紫杉醇组和络风宁0号组IL-1β和IL-18释放水平较模型组明显降低,且络风宁0号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2)RT-q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中NF-κB、NLRP3、ASC、Caspase-1、GSDMD、IL-1β、IL-18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紫杉醇组和络风宁0号组基因表达的水平较模型组明显降低,且络风宁0号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3)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中NF-κB、NLRP3、ASC、Caspase-1、GSDMD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紫杉醇组和络风宁0号组蛋白水平较模型组明显降低,且络风宁0号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结论1.在治疗冠脉小血管原发病变方面,单独应用DCB和DES具有相似的疗效性和安全性,而且DCB血管造影随访结果表现较好。因此,单独应用DCB可能是治疗SCV原发病变的较好选择。2.当紫杉醇1μmol/L配伍比伐卢定0.0625mg/ml做为络风宁0号最终药物浓度配比时,可达到不影响HCAEC活性的同时又能明显抑制HCASMC增殖的目的。3.络风宁0号通过对NLRP3炎性小体途径的抑制作用,减轻Ang Ⅱ诱导HCAEC产生的炎症损伤和细胞焦亡,对HCAEC产生保护作用,并且结果优于单独应用紫杉醇,可为新型DCB所载药物的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倪小宁[8](2020)在《补体C1q与冠脉狭窄程度的临床研究及西洛他唑与再狭窄的荟萃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包括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6》调查分析显示我国急性冠脉综合征患病率和死亡率在近十年间呈现上升趋势。因此,对ACS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的病变部位和程度的分析和判断是我们协助其临床治疗决策的重要关键之一。目前,评价冠脉狭窄部位和程度的金标准——冠状动脉造影术虽然较直观准确,但存在有创、花费高、操作要求高等不足,因此,我们旨在通过探讨补体系统的病理变化特征和临床意义进而逐步寻找其在冠心病早期的诊断和(或)对病情的预测治疗方面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作为机体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补体系统与血管内皮存在多重相互作用。其中,补体Clq是经典补体途径的重要起始成分,与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慢性炎性疾病关系密切。一方面,Clq可协助巨噬细胞M2样极化并促进胆固醇外流,另一方面随着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免疫反应中的炎性反应蛋白协调性降低,补体经典途径激活加剧,自身免疫反应失衡。由此提示,Clq可能在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血清Clq水平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尚待进一步研究。因此,我们设计了本临床相关性研究课题,旨在探究ACS患者血清补体Clq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并明确其临床应用价值。研究目的(1)探究ACS患者血清补体Clq水平;(2)明确血清补体Clq水平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是否存在相关性;(3)探讨血清补体Clq水平对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材料与方法2016年10月至2017年11月期间因胸痛就诊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患者,根据既定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取246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oronary angiography,CAG)的ACS患者,分为不稳定心绞痛组(UA组,n=197)和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n=49),另选同时间段入院行CAG的74例非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组。采集研究对象基本信息,完善实验室检查及冠脉造影,抽取外周静脉血测定血清补体Clq水平,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以Gensini评分作为定量分析标准。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UA组、AMI组与对照组患者入院时在性别、年龄、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心率、身高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吸烟和饮酒史以及高血压史和心血管病家族史方面无明显差异。与对照组相比,UA患者收缩压显着升高,ACS患者中合并糖尿病的比率显着升高(P<O.05)。与UA组相比,AMI患者收缩压也有所升高(P<0.05)。另外,与对照组和UA组相比,AMI 患者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isoenzyme,CK-MB)和心肌肌钙蛋白Ⅰ(cardiac troponin I,cTnI)显着升高(P<0.05)。对照组、UA组和AMI组三组的Gensini评分依次升高(P<0.05);(2)对照组与ACS患者的血清补体Clq水平未发现显着差异,在对ACS患者分组后,AMI组患者补体Clq显示出相对于对照组和UA组的明显下降(P<0.05);(3)补体Clq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补体Clq水平与患者性别、年龄及HDL-c呈负相关(P<0.001),与甘油三酯(TG)和空腹血糖(FBG)呈正相关(P=0.001~0.014);(4)在未控制混杂因素的情况下,血清补体Clq与Gensini评分之间未显现出明显相关性(β=-0.086,P=0.125)。无硝酸酯类药物用药史的人群中,血清补体Clq与Gensini评分呈负相关(r=-0.275,P=0.001);无吸烟史人群中,补体Clq水平与Gensini评分呈负相关(β=-0.159,P=0.036)。校正吸烟、饮酒或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后,血清补体Clq水平在对照组、UA组及AMI组依次降低(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补体Clq水平降低是AMI的不利因素(OR=0.984,95%CI:0.972~0.997,P=0.015);在饮酒人群中,补体 Clq水平降低是发生 ACS 的不利因素(OR=0.984,95%CI:0.971~0.984,P=0.025);(5)补体Clq评价冠脉病变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补体Clq的ROC曲线下面积为 0.568(95%CI:0.492~0.644,P=0.076),截断值敏感性 73.6%,特异性58.1%。结论(1)ACS患者血清补体Clq水平下降,且在AMI患者中表现更加显着;(2)在非吸烟人群中,血清补体Clq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呈负相关,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冠脉病变狭窄程度;(3)血清补体Clq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呈现负相关,是AMI的保护因素,在饮酒人群中,血清补体Clq降低也提示ACS的风险增加;(4)血清补体Clq水平有助于预测冠心病发病风险、判断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但其临床评估价值尚且不足。研究背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目前冠心病治疗的主要有效手段,预防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是PCI术后的重要目标。目前临床推荐术后使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DAPT),但是在近年的研究中发现部分患者可对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产生“抵抗”,使支架内再狭窄风险明显增加。糖尿病除了是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也增加了“抵抗”的风险,严重影响了糖尿病患者的预后。目前西洛他唑已被证实可降低糖尿病患者支架内血栓形成风险,并减少6个月内再狭窄的发生,但是尚无循证证据证明在糖尿病人群中西洛他唑及以西洛他唑为基础的三联抗血小板治疗(triple antiplatelet therapy,TAPT)是否也可减少远期(≥6个月)支架内再狭窄的风险。研究目的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进行Meta分析,回顾符合相关纳入标准的相关文献,分析西洛他唑及以西洛他唑为基础的三联抗血小板治疗是否可降低糖尿病患者远期ISR风险。研究方法按照流程图对Pub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三个数据库进行全面的在线检索,避免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漏检。检索截止日期为2019年5月20日。文献检索、文献筛选、文献质量评价、数据提取分别由两位评审员独立进行、交叉核对,若发生意见不一致则由两位评审员讨论决定或请第三位评审员裁定。提取数据内容包括:研究的基线特征[第一作者、发表年份、研究样本的地区、样本大小、纳入患者的基本特征(年龄、性别和糖尿病类型)、研究方法、西洛他唑的应用方法(负荷剂量、维持剂量、持续时间)、对照类型和随访时间、结局指标(术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研究事件的定义为主要终点事件为影像学ISR,定义为支架内狭窄半径>50%,若研究中未明确阐明ISR,则将影像学的二次狭窄作为再狭窄数据纳入本研究。根据异质性(heterogeneity)的程度采用随机效应模型或固定效应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并通过漏斗图的对称性检验来评估发表偏倚。结果根据纳入标准,本研究共纳入了 5篇西洛他唑相关、含ISR结果变量的随机对照实验,包含1276名接受PCI的糖尿病患者,其中接受西洛他唑治疗636人。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患者使用西洛他唑可降低远期ISR的风险[RR:0.55,95%CI:0.39~0.76],在DAPT(阿司匹林联合P2Y12受体拮抗剂)基础上联合西洛他唑的TAPT也可减少糖尿病患者远期ISR的发生[RR:0.65,95%CI:0.44~0.96]。结论1.糖尿病患者在PCI术后应用西洛他唑可有效降低ISR风险;2.糖尿病患者在PCI术后应用西洛他唑基础上的三联抗血小板治疗可有效降低ISR风险。
崔新月[9](2020)在《冠心病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分析及甘油三酯最佳临界值的确定》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中指出我国目前患冠心病人数逐年增加且有年轻化趋势[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为治疗冠心病常用的手段,降低了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但是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的发生使其临床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研究发现影响ISR发生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为血脂异常和糖尿病[2]。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中提出PCI术后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水平应<1.8mmol/L[3]。但近几年研究发现,尽管PCI术后患者LDL-C达到目标水平,ISR发生率仍偏高。次级血脂异常,如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的升高,在ISR发生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4,5]。高甘油三酯血症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增加的重要危险因素[6]。对于心血管疾病极高危人群,甘油三酯水平是否应该降至更低水平而非1.7mmol/L目前尚无定论。本研究中纳入LDL-C达标的PCI术后患者,采用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其甘油三酯的最佳临界值。有研究[7]报道称糖尿病患者多伴有血脂代谢异常,同时糖尿病也是导致ISR发生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ISR发生率为单纯冠心病患者的2~4倍[8]。那么对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PCI术后患者其血脂是否需要降至更低水平,进一步加强降脂治疗能否收获更多的心血管获益,这方面研究较少。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了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之间血脂水平及再狭窄率的差异,明确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是否应加强降脂治疗。目的探讨LDL-C<1.8mmol/L的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甘油三酯的最佳临界值,同时比较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之间血脂水平及再狭窄率的差异,明确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是否应加强降脂治疗。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8年12月入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的冠心病PCI术后患者,PCI术前查LDL-C水平均<1.8mmol/L,并排除了严重心衰、冠状动脉旁路搭桥术后、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感染性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共纳入368例。对这些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1年后复查冠脉血管造影,记录支架内再狭窄的程度。根据造影复查结果将纳入患者分为两组:ISR组(n=175,其中男121例,女54例,年龄为59.23±9.53岁)及非ISR组(n=193,其中男146例,女47例,年龄为58.38±9.80岁)。比较两组之间影响ISR发生的危险因素的差异并且明确甘油三酯最佳临界值。同时为了明确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之间血脂水平及再狭窄率的差异,本研究进一步将纳入的患者按照是否患糖尿病分为两组:糖尿病组(n=109,其中男76例,女33例,年龄58.48±9.06岁)以及非糖尿病组(n=259,其中男193例,女66例,年龄为58.91±9.93 岁)。结果1.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比较:与非ISR组相比,ISR组有更多的高血压(107 vs.94,P=.017)、糖尿病(77 vs.32,P<0.001)患者,LDL-C(1.51±0.22 vs.1.41±0.25,P<0.001)及甘油三酯(1.47±0.79 vs.1.04±0.51,P<0.001)的水平均较高。且ISR组三支血管病变的患者偏多(132 vs.117,P=0.002)。其余指标两组之间并无差异。2.促进ISR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分别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糖尿病、LDL-C、甘油三酯、支架数量”为IS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且这5个指标之间无相关性。3.血脂临界值选取:采用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针对心血管疾病极高危人群,LDL-C的合适临界值为1.4mmol/L,与2019年ESC/EAS血脂防治指南相符合。而甘油三酯的适合临界值为1.0mmol/L。其曲线下面积为0.713,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2%和 66%。4.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之间的比较:相比较于非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高血压(71 vs.130,P=0.009)患病率更高。同时,糖尿病患者的LDL-C(1.51±0.18 vs.1.43±0.26,P=0.003)及甘油三酯(1.45±0.75 vs.1.16±0.64,P<0.001)水平偏高,ISR 发生率增高(77 vs.98,P<0.001)。其余指标两组之间并无差异。结论1.对于心血管疾病极高危人群,甘油三酯水平应进一步降至1.0mmol/L以下,而非 1.7mmol/L。2.对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PCI术后患者应进一步加强降脂治疗。
胡振振[10](2020)在《冠状动脉原位病变在药物涂层球囊成形术后靶病变再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认为背景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一种因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或痉挛引起的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是危害我国城乡居民生命健康的常见病。CHD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保守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由于外科手术创伤大、恢复慢,PCI已成为治疗CHD患者的主要方法。PCI术后靶病变处再狭窄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原因之一,尽管随着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的应用,再狭窄的发生率已显着降低,但再狭窄的发生仍有10%。大量研究证实影响PCI术后再狭窄的因素有许多,比如:糖尿病、高脂血症、支架或球囊的种类、病变的类型等。药物涂层球囊(drug coated balloon,DCB)是一种继DES之后新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方法,它通过将均匀涂于球囊表面的抗增殖药物快速释放于靶病变血管壁处,以达到抗血管内膜增生的目的。DCB在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n stent restenosis,ISR)的治疗中显示出了良好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在治疗包括小血管病变及分叉病变等原位病变时也体现了一定的优势。但是关于冠状动脉原位病变在药物涂层球囊成形术后靶病变再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在国内外鲜有研究。目的探究冠状动脉原位病变在药物涂层球囊成形术后靶病变再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资料与方法纳入2016.01-2019.01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冠状动脉原位病变成功行DCB成形术并于我院复查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的冠心病患者134例,根据复查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再狭窄组和无再狭窄组,其中再狭窄组24例,男性17例,平均年龄60.3±11.2岁;无再狭窄组110例,男性84例,平均年龄59.0±10.9岁。两组患者中共计156支血管成功行DCB成形术,其中29支靶血管再狭窄,127支无再狭窄。单因素分析用χ2检验或t检验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等)、靶病变特征(靶血管直径、靶病变位置、靶病变长度、预扩张球囊类型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再狭窄的相关因素。结果1.患者临床资料中,再狭窄组患者的高血压(66.7%vs43.6%,P=0.041)、糖尿病(58.3%vs 33.6%,P=0.024)及吸烟史(62.5%vs 38.2%,P=0.029)高于无再狭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靶病变的特征中,与无再狭窄组相比,再狭窄组靶病变长度更长(18.9±5.3mm vs 16.8±4.2mm,P=0.021),切割球囊/棘突球囊预扩张的比例低(48.3%VS 76.4%,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糖尿病(OR=3.002,95%CI:1.164~7.744)、吸烟(OR=2.682,95%CI:1.038~6.949)是患者发生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靶病变长度(OR=1.113,95%CI:1.012~1.225)是靶病变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切割球囊/棘突球囊预扩张(OR=0.284,95%CI:0.121~0.666)是其保护因素(P<0.05)。结论糖尿病、吸烟、靶病变长度是冠状动脉原位病变在DCB成形术后靶病变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切割球囊/棘突球囊预扩张是其保护因素。
二、冠状动脉再狭窄的局部影响因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冠状动脉再狭窄的局部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连参方干预PCI术后痰阻血瘀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临床资料 |
2.研究方法 |
3.研究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6.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综述 中西医结合防治 PCI 术后再狭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解毒活血方促进PCI术后冠状动脉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修复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西医学对PCI术后再狭窄的研究 |
2 中医学对PCI术后再狭窄的认识 |
3 中医药对于PCI术后再狭窄的治疗进展 |
4 毒瘀理论探析 |
5 毒瘀互结是血管再狭窄的病理机制 |
6 解毒活血法防治血管内再狭窄的理论依据 |
第二部分 解毒活血方抑制AT1-AA影响EPCs凋亡的机制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2 方法和步骤 |
2.1 内皮祖细胞复苏、传代及冻存 |
2.2 MTT法检测内皮祖细胞增殖及生存活力 |
2.3 流式细胞术测定内皮祖细胞的凋亡状况 |
2.4 内皮祖细胞细胞内ROS水平检测 |
2.5 蛋白印迹 |
3 统计学处理 |
4 结果 |
4.1 内皮祖细胞镜下形状及生长特点 |
4.2 AT1-AA降低EPCs生存活力,解毒活血方可拮抗该效应 |
4.3 AT1-AA诱导EPCs凋亡,解毒活血方可抑制其效应 |
4.4 AT1-AA诱导EPCs活性氧浓度增加,解毒活血方可抑制此效应 |
4.5 AT1-AA调控EPC凋亡相关蛋白表达,解毒活血方可抑制此效应 |
5 讨论 |
5.1 PCI术后再狭窄西医治疗的现状 |
5.2 PCI术后再狭窄中医治疗的特点 |
5.3 PCI术后再狭窄内皮损伤模型的建立 |
5.4 内皮祖细胞在PCI术后再狭窄过程中的作用 |
5.5 内皮祖细胞在再狭窄过程中的细胞凋亡机制 |
5.6 解毒活血方方药分析 |
5.7 解毒活血方对内皮祖细胞生存活力的影响 |
5.8 解毒活血方对内皮祖细胞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
5.9 解毒活血方对EPCs氧化应激及凋亡的影响 |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3)豁痰解毒通络饮对大鼠PTCA术后AS模型的干预作用及其调控自噬通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一、现代医学对于PTCA术后再狭窄的研究进展 |
二、传统中医学对PTCA术后再狭窄的研究进展 |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道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4)脂肪细胞来源外泌体在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Ⅰ 脂肪细胞来源外泌体介导的内皮间质转化在糖尿病血管再狭窄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创新点 |
限制性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论文Ⅱ 脂肪细胞来源外泌体在血管新生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创新点 |
限制性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SCI论文Ⅰ |
SCI论文Ⅱ |
SCI论文Ⅲ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冠脉支架内再狭窄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1.1 资料来源 |
1.1.2 纳入标准 |
1.1.3 排除标准 |
1.2 研究方法 |
1.2.1 临床资料的收集 |
1.2.2 方法 |
1.2.3 统计学分析 |
第2章 结果 |
2.1 冠脉支架内再狭窄组与非再狭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的对比 |
2.2 支架内再狭窄组与非再狭窄组患者的支架植入情况的对比 |
2.3 冠脉支架内再狭窄相关因素临床资料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2.4 冠脉支架内再狭窄相关支架植入情况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3章 讨论 |
第4章 研究的局限性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冠脉支架内再狭窄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药物洗脱支架治疗的冠心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性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1.1.1 研究设计与研究对象 |
1.1.2 基线资料数据采集 |
1.1.3 疾病定义 |
1.1.4 其他指标相关定义: |
1.1.5 统计分析和缺失变量处理 |
结果 |
1.2.1 研究人群概述 |
1.2.2 研究人群基线特征 |
1.2.3 HCY与 DES-ISR的相关性 |
1.2.4 HCY与 DES-ISR呈非直线型相关 |
1.2.5 亚组分析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血脂水平对HCY与 DES-ISR相关性的影响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2.1.1 研究设计与研究对象 |
2.1.2 基线数据采集 |
2.1.3 实验室检查和检验 |
2.1.4 研究终点事件定义 |
2.1.5 统计分析 |
结果 |
2.2.1 分析人群概述 |
2.2.2 基线特征比较 |
2.2.3 HCY与不同血脂成分Spearman相关性分析 |
2.2.4 在不同血脂水平中HCY与 DES-ISR的相关性 |
讨论 |
结论 |
第三部分:冠状动脉DES治疗术后补充叶酸对DES-ISR的影响 |
前言 |
研究对象及方法 |
3.1.1 研究设计与研究对象 |
3.1.2 基线数据采集 |
3.1.3 实验室检查和检验 |
3.1.4 叶酸或叶酸复合制剂组 |
3.1.5 结局事件定义 |
3.1.6 统计分析 |
结果 |
3.2.1 研究人群 |
3.2.2 倾向性评分队列中补充叶酸治疗与支架内再狭窄和靶血管重建相关性 |
3.2.3 不同亚组中试验组和对照组对DES-ISR的影响 |
讨论 |
结论 |
第四部分:冠状动脉DES-ISR的预测nomogram构建及验证 |
前言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4.1.1 研究人群和研究设计 |
4.1.2 数据收集 |
4.1.3 结局事件定义 |
4.1.4 预测变量筛选 |
4.1.5 统计方法 |
结果 |
4.2.1 参与者基线特征 |
4.2.2 模型的开发和nomogram构建 |
4.2.3 模型的内部验证 |
4.2.4 与既往ISR预测模型的比较 |
4.2.5 决策曲线分析 |
讨论 |
结论 |
附表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再狭窄影响因素研究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7)从NLRP3炎性小体探讨络风宁0号对HCAEC的保护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从“络风内动”学说到中药复合单体涂层支架/球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药物涂层球囊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NLRP3炎性小体在冠心病发生发展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DCB治疗小冠状动脉原发病变疗效性研究: 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
第二节 结果 |
第三节 讨论 |
第四节 局限性 |
第五节 结论 |
第六节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络风宁0号对AngⅡ诱导的HCAEC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
实验一 络风宁0号对体外培养HCASMC和HCAEC增殖的影响 |
第一节 实验材料 |
第二节 实验方案 |
第三节 实验结果 |
第四节 讨论 |
第五节 结论 |
第六节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建立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损伤模型 |
第一节 实验材料 |
第二节 实验方案 |
第三节 实验结果 |
第四节 讨论 |
第五节 结论 |
第六节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络风宁0号对AngⅡ诱导的HCAEC损伤的保护作用 |
第一节 实验材料 |
第二节 实验方案 |
第三节 实验结果 |
第四节 讨论 |
第五节 结论 |
第六节 参考文献 |
实验四 基于NLRP3炎性小体探讨络风宁0号对AngⅡ诱导的HCAEC损伤的保护作用的机制 |
第一节 实验材料 |
第二节 实验方案 |
第三节 实验结果 |
第四节 讨论 |
第五节 结论 |
第六节 参考文献 |
结语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补体C1q与冠脉狭窄程度的临床研究及西洛他唑与再狭窄的荟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Ⅰ: 补体Clq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表 |
附图 |
参考文献 |
论文Ⅱ: 西洛他唑对糖尿病患者支架内再狭窄远期影响的Meta分析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英文论文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冠心病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分析及甘油三酯最佳临界值的确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冠心病支架内再狭窄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冠状动脉原位病变在药物涂层球囊成形术后靶病变再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药物涂层球囊在冠状动脉原位病变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四、冠状动脉再狭窄的局部影响因素(论文参考文献)
- [1]连参方干预PCI术后痰阻血瘀证的临床观察[D]. 杜小峰.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解毒活血方促进PCI术后冠状动脉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修复的机制研究[D]. 张海泉.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豁痰解毒通络饮对大鼠PTCA术后AS模型的干预作用及其调控自噬通路的研究[D]. 花儿(T.ATARTSE TSEG).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脂肪细胞来源外泌体在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陈芳芳. 山东大学, 2021(10)
- [5]冠脉支架内再狭窄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D]. 戚秋焕.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8)
- [6]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性研究[D]. 李明辉. 南昌大学, 2021(01)
- [7]从NLRP3炎性小体探讨络风宁0号对HCAEC的保护作用及机制[D]. 王凯.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补体C1q与冠脉狭窄程度的临床研究及西洛他唑与再狭窄的荟萃分析[D]. 倪小宁. 山东大学, 2020(02)
- [9]冠心病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分析及甘油三酯最佳临界值的确定[D]. 崔新月. 郑州大学, 2020(02)
- [10]冠状动脉原位病变在药物涂层球囊成形术后靶病变再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 胡振振. 郑州大学, 2020(02)
标签:糖尿病论文; 内皮细胞论文;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论文; 主动脉粥样硬化论文; 冠状动脉硬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