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液体的压强与浮力(论文文献综述)
陆虹[1](2016)在《基于具身认知理论下的初中物理课堂的研究 ——以压强浮力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的深入,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育模式和课堂策略已无力支撑教师去完成教学需求。教育研究者和教师们都在寻求一种新的先进的理论来指导其实施更有效的课堂策略。具身认知理论作为当前认知心理学的前沿科学,其强调身体在认知中的主体地位,将认知、身体、情境三者系统化、一体化的核心思想为教育研究者们打开了新的思路。少数教育研究者和教师已探索性的将其运用于教学课堂,在其指导下完善教学策略。但由于课程的特点和差异,这些探索性的研究大都局限于语言学范畴,如语文、英语等学科,在物理学科中还是空白。笔者通过多年的物理教学经验和对物理学科的充分了解,认为具身认知理论在物理课堂的教学中也有着很大的前景。同时,物理学科作为学生初二新学习的学科,也能排除诸多不利因素,更好的检验具身认知理论在教育学中的适用性。本论文在全面概述具身认知理论的基础上,遵循具身认知理论的基本原则,通过教学实践的方法来研究在具身认知理论指导下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策略。即,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笔者所在学校的物理老师和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在物理课堂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以初中物理课程中具有代表性的教学、学习的难点压强和浮力为例,用对比实验法,对采用常规课堂教学的班级和基于具身理论指导的课堂教学策略的班级的教学成果进行对比,分析数据,得出结论。通过实验可以看出,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课堂教学策略,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的能力,物理成绩也有较大的提高。当然,本论文研究只是初探性的教学实践研究,还有待完善。
周文波[2](2019)在《认知冲突策略促进初中生力学迷思概念转变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最新制定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核心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其核心的重要组成“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所培养的核心目标。由于科学概念在达成中容易受学生头脑中早期形成的不易改变但错误的迷思概念的影响,且一般的传统教学方式未能对迷思概念起到很好的概念转变作用,因而,完善并验证促进迷思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对培养拥有核心素养的学生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在国内已有一些利用教学策略来促进迷思概念转变的尝试,也得到一定的教学效果。然而,笔者认为认知冲突策略在个别领域的实证研究不一定能推广至初中力学领域,一线教师得出的关于初中力学迷思概念转变策略缺乏系统的理论整理和提炼,也难以对其教学效果进行科学检验。本研究旨在探讨初中力学迷思概念类型及可设计的相应认知冲突策略,并在初中力学领域检验利用认知冲突策略对于迷思概念转变的教学效果。为实现该目标,本研究的主体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通过访谈法和开放式问卷调查编制力学迷思概念测评问卷,在对问卷测评结果进行系统整理和分类基础上,构建力学概念教学的认知冲突策略。第二部分是选择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力学认知冲突教学与常规教学的比较实验,检验认知冲突教学对于促进迷思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化的相对作用。研究获得如下主要结论:(1)认知冲突教学策略的基本模式可概括为“引发——再生——辨析——解决”四个基本步骤。(2)相对于常规教学策略,认知冲突教学策略不仅可显着提高学生对力学概念的理解水平,也可显着提高学生对力学概念的应用能力,因此是促进学生力学迷思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化的有效的教学策略。本研究以认知冲突在初中力学为研究领域的整合性探讨,有助于为初中力学概念转变研究积累教学模式。本研究以实证方式首次验证认知冲突策略在初中力学领域的教学效果,为帮助学生从原有迷思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变,为认知冲突模式的使用提供心理学的实验依据,为认知冲突策略在教学应用中提供实践指导价值。
沙琦波[3](2020)在《2020年中考物理“压强与浮力”复习策略》文中指出针对压强与浮力内容,从物理教材、中考题目、学生实际等因素出发,提出教材分析掌握重难点、考卷统计分析高频点、结合学情立足易错点等复习策略,以期为一线教师提供参考。
李雪[4](2019)在《初中物理力学错误前概念形成原因及教学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前概念是影响初中学生物理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正式学习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之前,头脑中对要学习的内容存在的一定的认识和看法,这些认识和看法被认为是前概念。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有些是正确的,可以为学生学习科学概念做准备。有些前概念却与科学概念相悖,对中学物理的教与学产生消极的影响。力学知识是贯穿初中物理内容的一条主线,是学生学习物理之前在生活中接触比较多的物理知识,学生会存在较多的力学前概念。学生的力学前概念有哪些,是如何形成的,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转化学生的前概念等,都值得我们探讨。本文主要对初中物理力学错误前概念形成原因及教学对策进行研究。第一部分是绪论,提出研究背景,总结国内外前概念研究现状,确定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等;第二部分是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为错误前概念形成原因的分析及教学对策的提出提供理论依据,第三部分对前概念、科学概念和物理力学前概念进行了界定,阐述了前概念的特点、分类以及对初中物理力学学习的影响,并对初中生力学学习基础进行分析;第四部分利用问卷调查法、谈话法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初中物理力学错误前概念存在情况及形成原因进行调查,为教学策略的研究提供实践依据;第五部分对初中物理力学错误前概念的形成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形成原因主要是生活中的感知、以偏概全、思维定势、主观建构概念、概念理解偏差、其他概念的干扰等;在论文的最后,笔者提出了前概念的教学对策,并设计了“牛顿第一定律”和“物体的沉浮条件”的前概念课堂教学案例,将有关前概念的研究理论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希望我们的研究能更加丰富前概念的相关理论,能为初中物理教学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马颖[5](2020)在《精加工策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精加工策略是指对新知识的深层次加工,使其与学生原有经验之间建立联系,帮助学生将新信息长久保持的方法和技术的总称。虽然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使用到精加工策略,但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本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教师教学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文献梳理研究,笔者根据学者刘电芝的研究内容,将精加工策略在大致分为“先行组织者”、“类比”、“比较”、“质疑”、“扩展和引申”等五个方面。本研究旨在对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中精加工策略的应用情况进行调查,并根据现状提出教学方法并制定相应教学设计[4]。第一部分,对不同中学共32名初中物理教师发放问卷,意在了解一线教师对精加工策略的了解程度以及使用精加工教学策略的具体方法;然后大量收集上海市大同初级中学初二初三学生在校学习资料,调查精加工策略在教学中应用程度;最后对在大同初级中学实习期间旁听的3节优秀课程节选分析,进一步了解精加工策略在实际课堂中的使用情况。根据以上三方面的调查可初步得出:初中物理教师大多数对精加工策略有一定的了解,但只是停留在实践层面,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会使用到精加工策略帮助学生细化知识,但在理论上对精加工策略的认识不足,并不能熟练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这种现象说明教师对理论层面的了解还有待提高。第二部分,遵循“自上而下”的研究理念,将精加工策略与初中物理的具体教学内容相结合。将沪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九章共71节新课共114个知识点进行梳理,将适用不同精加工策略的教学内容进行分类汇总:教材中共有18节新课共62个知识点可用先行组织者策略进行精加工教学;13节新课共16个知识点可用类比法进行精加工;20节新课共24个知识点可用比较法进行精加工;14个知识点可用质疑法进行精加工;17个知识点可用拓展与引申进行精加工。第三部分,在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将精加工策略的不同应用方法与初二初三具体知识点进行结合,并形成相应的教学案例。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以表格与案例形式去体现精加工策略的相关研究,希望通过教学案例呈现具体的教学过程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为精加工策略在初中物理中的应用提供一定参考,帮助教师一定程度上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廖鲁康[6](2019)在《液体压强与浮力的综合探究学习活动设计研究》文中指出2016年9月13日上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京举行,会上公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及基本内涵。其中科学精神这一维度正是强调学生能够提出问题,积极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这与探究学习不谋而合。基于问题的探究学习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提供学习过程中适合的脚手架,让学生在复杂的、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寻找问题解决方法。对于初中生来说,初中物理浮力部分是重点亦是难点,更是探究学习的良好载体。到了力学综合复习阶段学生已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探究学习液体压强与浮力,理清浮力及相关知识。因此,笔者以液体压强与浮力的知识和内容为载体,运用文献法、实验法、观察法、对比法等进行学习活动设计研究,并且根据实施情况不断修改活动设计。液体压强与浮力的综合探究学习活动设计研究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探究学习理论,结合教学实际进行,为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具体的情境:将一个密封的塑料盒带到海里100米深处,会发生什么?有的学生认为水会进入盒内,一些学生认为盒会被压坏,另一些学生则认为这些都不会发生。为了解决意见分歧,学生就要具体地计算出水的压力。计算出数值极大,学生相信盒一定被压碎。可进一步的问题又冒出来了,究竟哪个面最先被压破?学生就要把各个面的压力计算出来。分析计算的结果,学生们意外又惊讶地发现,这个塑料盒受到的合压力等于它受到的浮力。对此,学生内心充满着疑虑,盒的下表面是否真的受到一个向上的压力?这个压力(压强)是否也只与深度有关?为了解决这方面的疑问,引入了一个新实验:在塑料盒底开一个长方形的口,用一张扑克牌将口盖住,往盒内注满水,学生会看到扑克牌被水压在盒底。将装置移至一个空盆内,向空盆注水,当盆子水面与塑料盒内水面持平时,扑克牌离开盒底,浮了起来。经教学实践,该活动设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学习物理信心,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通过本研究,得出成果于第四章设计集中呈现。该设计创设了较能激起学生兴趣的情境,加以经典浮力实验,按照适当问题链条展开基于问题的探究学习活动。希望学生在此学习活动中真正理解浮力产生原因并将相关知识融会贯通。
谢丽漪[7](2017)在《初中物理学科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文中认为初中学生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特征上都存在非常大的差异性,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爱好、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都不尽相同,课堂中如果采用统一的授课模式,基础较好的同学觉得教学内容过于简单,而基础薄弱的同学又觉得老师讲得太难,所以采用传统的“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很难顾及到不同层面的学生,不是非常适宜,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分层教学”的教学模式应时而生!“分层教学”是解决这种困扰的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模式,它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授课,让不同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中有所收获,力求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本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对国内外分层教学法的理论和现状进行分析研究,确定本研究的方法和策略。第二部分,针对初三学生的物理学习现状做出调查和分析,分析学习物理较为困难的原因,为后续研究开展的方向提供指引。第三部分,介绍分层教学的原则与策略,着重与将理论运用于教学的实践,将初三年级四个班级中的一个班级作为对照班,而另外的三个班级作为实验班,将学生、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进行分层,开展了为期一年的分层教学实践。第四部分,选取了三个分层教学案例:阿基米德原理的新课教学、压强变化的专题复习及动态和故障电路的专题复习,进行分层教学的实践分析。并通过对学生的考核、访谈及问卷等方式,获取了部分的可量化研究成果,从而检验分层教学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与学业水平等方面的效果。第五部分,对分层教学的实践进行经验的总结与不足之处的反思,并提出了本研究可改进之处,以便让分层教学策略更加成熟可行。笔者通过了为期一年的实践和研究后,了解到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学习习惯以及对分层教学的看法等,证明了分层教学法能够有效提高初三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效,能够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发展,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一种非常值得推广的教学策略。
李影昭[8](2020)在《初中物理力学演示实验中自制教具的设计与应用》文中指出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物理概念规律,掌握物理研究方法,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实验教具是演示实验的载体。根据学情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具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自制教具进行演示实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深刻体会物理源自于生活的理念。因此笔者在做好、用好教具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文主要对初中物理力学演示实验教具的设计及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展开研究。首先笔者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观察法以及访谈法对杭州几所初中的自制教具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学情。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部分自制教具在力学演示实验中应用时效果不明显,学生参与度不高;(2)制作教具耗时费力,应用率不高;(3)对于部分难以理解的力学概念没有相对应的实验或教具。针对以上问题,结合教学实际情况、自制教具应用原则以及相关理论,提出了如下实施策略:(1)结合投屏技术,聚焦演示过程;(2)应用DIS技术,“放大”演示现象;(3)分清主次,合理应用现代化技术;(4)改变教具设计应用思路,实现一具多用;(5)鼓励学生参与,提高教学效率;(6)巧用转化法,合理改进应用教具;(7)查漏补缺,有针对性地开发应用教具。并以自己制作的“重力方向演示仪”、“多功能教具”“帕斯卡裂桶教具”等部分力学教具为例,从教具的背景、学情分析、制作方法、特点等四个方面进行详细剖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实习教学经历,给出一些自制教具应用于力学演示实验中的案例。并选取两个成绩近似的班级,分别作为实验班与对照班进行对比实验教学,以便发现不足。最后对自制教具在初中物理力学演示实验的应用作了相应总结,对实际应用过程中的问题给出相应的建议。
蒋炜波,赵坚[9](2020)在《对与流体压强相关的一些问题的梳理分析》文中提出本文针对中学物理教学中与流体压强相关的一些典型问题,从压强的产生机制进行相关梳理分析,同时针对流体产生的作用力作出简要说明,在此基础上对教学提出一些具体建议.
许灵秀[10](2020)在《初中物理实验可视化教学的设计与实践 ——以广西中小学物理实验说课比赛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新课标下,初中物理教学改革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种种问题,亟需改变现状。可视化理论与技术的出现,为变革初中物理实验课的教学方式,提供了技术支持与发展契机。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如何应用可视化教学突破难点具有可行性及一定的研究价值。首先通过文献法了解可视化与可视化教学、初中物理实验可视化教学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其次是进行物理实验可视化教学的调查。通过对我校八年级学生的问卷调查,了解物理实验可视化的需求。以广西中小学物理实验说课比赛为例,过梳理相关案例找到实验可视化的方向。以“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实验为例,进行了DIS数字化实验系统、手机投屏、传统教具改进三种不同可视化方法的对比研究。接下来进行初中物理实验可视化教学的案例研究。分析了实验可视化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归纳实验可视化原则,提出了四个实验可视化策略,并展示了三个可视化案例。然后进行初中物理实验可视化教学的实践研究。在八年级两个平行班进行了实验可视化教学与传统物理实验教学的对比实验。结合前后测分析、问卷调查结果、课堂观察和个别访谈,得出结论:物理实验可视化教学能促进认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二、液体的压强与浮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液体的压强与浮力(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具身认知理论下的初中物理课堂的研究 ——以压强浮力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提出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具身认知理论概述 |
2.1 国外关于具身认知理论研究现状分析 |
2.1.1 具身认知理论的起源 |
2.1.2 具身认知理论的概念 |
2.1.3 国外具身认知理论的主要观点 |
2.2 国内关于具身认知理论研究现状分析 |
2.2.1 国内关于具身认知理论的主要观点 |
2.2.2 具身认知理论在学科教学应用方面的研究 |
第三章 具身认知理论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应用的调查研究 |
3.1 问卷调查的目的 |
3.2 调查对象的选取 |
3.3 调查问卷的设计 |
3.4 问卷调查的实施 |
3.4.1 学生调查问卷实施情况 |
3.4.2 教师调查问卷实施情况 |
3.5 问卷调查的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具身认知理论指导下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教案设计---以压强浮力为例 |
4.1 具身认知理论应用到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的原则 |
4.2 基于具身认知理论下的物理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 |
4.3 具身认知理论指导下的初中物理教学案例设计 |
4.3.1 压强 |
4.3.2 浮力 |
第五章 基于具身认知理论指导下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 |
5.1 课例实践的准备 |
5.1.1 教学对象的选取 |
5.1.2 教学内容的选取 |
5.2 课例实施 |
5.3 实践的效果与存在的问题分析 |
5.3.1 具身认知理论下的初中物理教学实践的效果分析 |
5.3.2 具身认知理论下的初中物理教学实践应注意的问题 |
第六章 基于具身认知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一些思考 |
6.1 研究反思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2)认知冲突策略促进初中生力学迷思概念转变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的回顾及问题的提出 |
1.1 迷思概念及其相关研究 |
1.1.1 国外对迷思概念的研究 |
1.1.2 国内对迷思概念的研究 |
1.2 迷思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变的心理学研究 |
1.2.1 相关的理论基础 |
1.2.2 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 |
1.3 认知冲突策略与迷思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 |
1.3.1 引发认知冲突的条件、因素与方法 |
1.3.2 研究问题1:力学迷思概念与对应的认知冲突策略 |
1.3.3 研究问题2:认知冲突策略对初中力学迷思概念转变的教学效果 |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构思 |
1.5 研究意义 |
2 力学迷思概念的调查与认知冲突教学策略的构建 |
2.1 力学迷思概念测试问卷的编制 |
2.1.1 力学迷思概念素材的收集 |
2.1.2 《初中生力学迷思概念测试问卷》的边界 |
2.2 对象与程序 |
2.2.1 调查对象 |
2.2.2 调查程序 |
2.2.3 调查结果与分析 |
2.3 力学迷思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化的认知冲突教学策略 |
2.3.1 创设问题情景引发认知冲突——让迷思概念显性呈现 |
2.3.2 挖掘科学史实再生认知冲突——让迷思概念变成思维引擎 |
2.3.3 通过动手实验辨析认知冲突——让学生在迷思概念中逐渐逼近科学本质 |
2.3.4 精选典型例题解决认知冲突——实现由迷思概念向科学概念的真正转变 |
3 认知冲突教学策略促进力学迷思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变的实验研究 |
3.1 实验目的 |
3.2 方法与程序 |
3.2.1 实验对象 |
3.2.2 实验教学效果检验材料 |
3.2.3 设计与程序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3.1 实验班与对照班力学概念理解的前测成绩比较 |
3.3.2 实验班与对照班力学概念理解的后测成绩比较 |
3.3.3 实验班与对照班力学概念应用的后测成绩比较 |
3.4 实验结果小结 |
4 综合讨论 |
4.1 研究结果概述 |
4.2 认知冲突策略对于力学迷思概念转化的教学原则 |
4.3 认知冲突策略与常规教学对力学迷思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变的效果 |
4.4 采用认知冲突策略开展概念教学的几点建议 |
5 结论与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研究数据统计处理结果 |
附录 B 研究材料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4)初中物理力学错误前概念形成原因及教学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研究的主要方法 |
1.5.1 文献法 |
1.5.2 问卷调查 |
1.5.3 访谈法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
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3 假设考验理论 |
2.4 元认知理论 |
3 前概念的概述 |
3.1 相关概念界定 |
3.1.1 概念与物理概念 |
3.1.2 前概念与物理前概念 |
3.1.3 科学概念 |
3.1.4 初中物理力学中的科学概念 |
3.2 物理力学前概念及特点 |
3.2.1 广泛性 |
3.2.2 隐蔽性 |
3.2.3 自发性 |
3.2.4 顽固性 |
3.2.5 反复性 |
3.3 前概念对物理力学教学的影响 |
3.3.1 对力学教学的积极影响 |
3.3.2 对力学教学的消极影响 |
3.4 初中生的力学学习基础 |
4 初中物理力学错误前概念存在情况与形成原因调查 |
4.1 力学错误前概念成因调查 |
4.1.1 调查目的和内容 |
4.1.2 具体实施 |
4.1.3 调查问卷题目设计 |
4.2 力学错误前概念成因调查结果与分析 |
4.2.1 客观题结果与分析 |
4.2.2 主观题调查结果与分析 |
4.2.3 教师关于力学前概念的看法 |
4.2.4 调查结论 |
5 初中生力学错误前概念形成的原因 |
5.1 生活中的感知,形成错误前概念 |
5.2 以偏概全,形成错误前概念 |
5.3 思维定势,形成错误前概念 |
5.4 主观建构概念,形成错误前概念 |
5.5 概念理解偏差,形成错误前概念 |
5.6 其他概念干扰,形成错误前概念 |
5.6.1 与相似概念混淆,形成错误前概念 |
5.6.2 与其他概念联系不当,形成错误前概念 |
5.6.3 原有前概念未转变,形成新的错误前概念 |
6 初中物理力学错误前概念的教学对策 |
6.1 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进行教学 |
6.1.1 教学前捕捉前概念 |
6.1.2 有效利用学生已有经验进行教学 |
6.1.3 实施物理概念教学后测 |
6.2 丰富学生感性体验,构建科学概念 |
6.2.1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丰富课堂内容 |
6.2.2 重视实验探究,增强学生体验 |
6.3 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加深概念理解 |
6.3.1 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
6.3.2 利用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元认知水平 |
7 教学案例 |
7.1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案例 |
7.2 《物体的浮沉条件》教学案例 |
8 结论 |
8.1 本文研究结论 |
8.2 本文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初中物理力学前概念调查问卷 |
附录B 对初中物理教师有关学生力学前概念认识的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5)精加工策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二章 精加工策略的相关理论概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精加工策略的定义 |
2.1.2 精加工策略的意义 |
2.1.3 教师引导学生精加工的教学指导 |
2.2 理论基础 |
2.2.1 当代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 |
2.2.2 奥苏贝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
第三章 精加工策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调查 |
3.1 精加工策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分类 |
3.2 精加工策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调查 |
3.2.1 调查问卷分析 |
3.2.2 教学资料分析 |
3.2.3 课例分析 |
3.3 三方面调查与文献分析总结 |
第四章 精加工策略分类及与初中物理教学结合之研究 |
4.1 精加工策略之“先行组织者” |
4.1.1 先行组织者在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
4.1.2 先行组织者与教学内容之结合 |
4.2 精加工策略之“类比法” |
4.2.1 类比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
4.2.2 类比法与教学内容之结合 |
4.3 精加工策略之“比较法” |
4.3.1 比较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
4.3.2 比较法与教学内容之结合 |
4.4 精加工策略之“质疑法” |
4.4.1 质疑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
4.4.2 质疑法与教学内容之结合 |
4.5 精加工策略之“拓展与引申” |
4.5.1 拓展与引申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
4.5.2 拓展与引申与教学内容之结合 |
第五章 精加工策略研究及相关案例 |
5.1 “先行组织者”策略教学设计及案例 |
5.1.1 “先行组织者”策略运用分析 |
5.1.2 “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 |
5.1.3 案例:牛顿第一定律 |
5.2 类比法教学设计及案例 |
5.2.1 类比法在教学中运用分析 |
5.2.2 类比法教学主要环节 |
5.3 比较法教学设计及案例 |
5.3.1 比较法在教学中运用分析 |
5.3.2 比较法教学主要环节 |
5.3.3 案例:声波的产生与传播 |
5.4 质疑教学策略研究及案例 |
5.4.1 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思维能力 |
5.4.2 设计探究性教学,培养质疑能力 |
5.4.3 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提供质疑途径 |
5.4.4 案例:液体内部压强 |
5.5 拓展与引申教学策略研究及案例 |
5.5.1 学科间拓展与引申,提高学习素养 |
5.5.2 典型例题拓展与引申,举一反三 |
5.5.3 案例:浮力 |
第六章 总结与反思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创新之处和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6)液体压强与浮力的综合探究学习活动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问题及来源 |
1.2 研究的方法 |
2.研究的理论背景和文献综述 |
2.1 建构主义理论 |
2.2 探究性学习 |
2.3 文献综述 |
3.设计前的分析 |
3.1 综合探究学习活动对象分析 |
3.2 综合探究学习内容分析 |
3.3 综合探究学习活动器材选择与分析 |
3.3.1 “立方体”实物模型 |
3.3.2 探究液体压力的器材 |
3.3.3 探究浮力原因的器材 |
4.综合探究学习活动设计 |
4.1 课程可能的安排 |
4.2 第1次课 |
4.3 第2次课 |
4.4 第3次课 |
5.总结与反思 |
5.1 本学习活动与常规教学活动的比较 |
5.2 对本学习活动设计的反思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初中物理学科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分层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理论依据 |
1.2.1 概念的界定 |
1.2.2 分层教学的提出 |
1.2.3 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
1.2.4 分层教学的可行性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实验法 |
1.5.3 问卷调查法 |
1.5.4 数据统计法 |
第2章 针对初三物理学习的调查分析 |
2.1 调查背景 |
2.2 调查的基本思路 |
2.3 学生学习现状的表现 |
2.4 本校初三学生学习物理的现状 |
2.4.1 物理学习困难的分析 |
2.4.2 本校初三学生物理学习的兴趣分析 |
第3章 初中物理分层教学的原则与策略 |
3.1 分层教学的原则 |
3.2 分层教学的策略 |
3.2.1 学生分层 |
3.2.2 目标分层 |
3.2.3 教学分层 |
3.2.4 评价分层 |
3.3 本研究对象确定及调整的方案 |
第4章 初中物理分层教学的实践研究 |
4.1 分层教学的实施案例 |
4.1.1 阿基米德原理新课的实施案例 |
4.1.2 压强计算专题复习的实施案例 |
4.1.3 电学动态和故障分析系列专题的实施案例 |
4.2 研究数据分析 |
4.2.1 测试成绩分析 |
4.2.2 学生评价分析 |
4.2.3 师生体会 |
4.3 研究结论 |
第5章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5.1 问题与不足 |
5.2 措施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初中物理分层教学问卷调查一 |
附录2 初中物理分层教学问卷调查二 |
附录3 阿基米德原理 教案(A、B层) |
附录4 阿基米德原理 教案(C、D层) |
附录5 液体与固体压强的混合计算专题 教案(A、B层) |
附录6 液体与固体压强的混合计算专题 学案(A、B层) |
附录7 液体与固体压强的混合计算专题 教案(C层) |
附录8 液体与固体压强的混合计算专题 学案(C层) |
致谢 |
(8)初中物理力学演示实验中自制教具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s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目的 |
1.3.1 问题的提出 |
1.3.2 研究的目的 |
1.4 研究的意义 |
2 自制教具与演示实验的理论阐述 |
2.1 概念的界定 |
2.1.1 演示实验的定义 |
2.1.2 自制教具的定义及特点 |
2.2 自制教具在演示实验中的作用 |
2.3 自制教具的制作方法 |
2.4 理论基础 |
3 演示实验现状调研 |
3.1 研究方法 |
3.2 研究对象 |
3.3 调查问卷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
3.3.1 数据的收集 |
3.3.2 学生问卷的分析 |
3.3.3 教师问卷的分析 |
3.4 教师访谈与分析 |
3.5 小结 |
4 力学演示教具应用的改进策略 |
4.1 力学演示教具应用的改进原则 |
4.2 力学演示实验教具应用的改进策略 |
4.2.1 实验效果改进策略 |
4.2.2 应用率不高改进策略 |
4.2.3 缺乏部分教具的改进策略 |
4.3 小结 |
5 自制教具的设计与制作 |
5.1 重力方向演示仪 |
5.2 多功能力学演示教具 |
5.3 关于“空气浮力”的教具 |
5.4 “希罗喷泉”教具 |
5.5 关于“浮力产生的原因”教具 |
5.6 “帕斯卡裂桶”教具 |
6 力学演示教具的应用实例 |
6.1 “重力的方向”案例设计 |
6.2 “多功能教具”案例设计 |
6.2.1 “力的三要素”案例设计 |
6.2.2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案例设计 |
6.2.3 “定滑轮与动滑轮的特点”实验案例设计 |
6.3 “空气浮力”案例设计 |
6.4 “希罗喷泉”案例设计 |
7 自制教具在力学演示实验中应用的实践研究 |
7.1 实践对象 |
7.2 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长 |
7.3 实践变量设计 |
7.4 实践结果分析 |
8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9)对与流体压强相关的一些问题的梳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气体压强的产生机制 |
2.1 气体压强 |
2.2 大气压强 |
3 液体压强的产生机制 |
3.1 液体压强的微观机制 |
3.2 被压缩液体的压强 |
3.3 重力场下液体的压强 |
3.4 失重时液体的压强 |
4 关于流体产生的作用力 |
4.1 对浮力的理解 |
(1) 阿基米德原理的论证. |
(2) 阿基米德原理适用条件. |
4.2 对流体阻力的理解 |
(1) 流体阻力. |
(2) 流体中的阻力与浮力. |
5 结束语 |
(10)初中物理实验可视化教学的设计与实践 ——以广西中小学物理实验说课比赛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研究背景 |
一、选题缘起 |
(一)新课程标准下初中物理课程改革的要求 |
(二)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问题与改进 |
(三)智慧校园、网络教育的兴起 |
(四)可视化技术对物理实验教学的技术支持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可视化与可视化教学研究现状 |
(二)初中物理实验可视化教学研究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四、研究内容及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2章 概念与基本理论 |
一、基本概念 |
(一)可视化教学 |
(二)物理实验可视化教学 |
二、基本理论 |
(一)脑科学理论 |
(二)杜威“做中学”理论 |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3章 初中物理实验可视化的调查 |
一、物理实验教学需要可视化 |
二、初中物理实验创新中的实验可视化案例归纳 |
三、不同可视化方法的对比研究 |
(一)利用DIS数字化信息实验系统实现可视化 |
(二)利用手机投屏展示实验细节 |
(三)传统的器材改进 |
第4章 初中物理实验可视化教学的案例研究 |
一、初中物理实验可视化教学常见问题 |
(一)初中物理实验可视化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
(二)实验可视化教学的四个原则 |
二、初中物理实验可视化教学的策略探讨 |
(一)发掘教材,对教材原有实验进行可视化改进 |
(二)发掘学生,针对学生疑难问题或薄弱环节开发可视化实验 |
(三)发掘数据,将实验数据可视化 |
(四)发掘思维,用思维导图等工具将实验方法思路结论等可视化 |
三、初中物理实验可视化教学设计案例 |
(一)案例一:《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相关因素》 |
(二)案例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
(三)案例三:《探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
第5章 初中物理实验可视化教学的实践研究 |
一、实践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变量 |
(三)研究流程 |
(四)研究对象 |
(五)研究假设 |
(六)研究工具 |
(七)教学内容 |
二、实践研究分析及结论 |
(一)实验题得分提高,物理学科的整体成绩上升 |
(二)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得以提高,课堂的参与度提高 |
(三)学生物理实验操作能力增强,学习自信心提高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的不足 |
三、展望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初中学生物理学习现状调查问卷 |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液体的压强与浮力(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具身认知理论下的初中物理课堂的研究 ——以压强浮力为例[D]. 陆虹. 苏州大学, 2016(05)
- [2]认知冲突策略促进初中生力学迷思概念转变的实验研究[D]. 周文波. 宁波大学, 2019(06)
- [3]2020年中考物理“压强与浮力”复习策略[J]. 沙琦波.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20(05)
- [4]初中物理力学错误前概念形成原因及教学对策研究[D]. 李雪. 辽宁师范大学, 2019(01)
- [5]精加工策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马颖.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6]液体压强与浮力的综合探究学习活动设计研究[D]. 廖鲁康. 广西师范大学, 2019(08)
- [7]初中物理学科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D]. 谢丽漪.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1)
- [8]初中物理力学演示实验中自制教具的设计与应用[D]. 李影昭.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9]对与流体压强相关的一些问题的梳理分析[J]. 蒋炜波,赵坚. 物理教师, 2020(12)
- [10]初中物理实验可视化教学的设计与实践 ——以广西中小学物理实验说课比赛为例[D]. 许灵秀.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