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同位素地质工作经验交流会

全国同位素地质工作经验交流会

一、全国同位素地质工作经验交流会(论文文献综述)

吴松洋[1](2019)在《黔西南卡林型金矿构造—岩浆—热液成矿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黔西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卡林型金矿矿集区,成矿潜力巨大。但研究工作分布不平衡,区域性研究相对较少且存在分歧,严重限制了区域成矿理论的建立以及远景找矿工作的开展。本文在详实的野外调研基础上,选取了三个典型矿床(水银洞金矿、泥堡金矿和丫他金矿),深入研究了矿床地质、矿床地球化学、流体来源和性质、成矿物质来源,建立了区域成矿模型。根据细致的野外观察,揭示了控制区内矿体就位及展布的三类构造样式:层间型构造、复合型构造以及断控型构造,且三类构造所控制矿体的成矿阶段和蚀变矿物组合相似。基于细致的流体包裹体工作,认识到三类构造中流体表现出中-低温、低盐度、含一定气相成分的特征,均属于H2O–CO2–NaCl±CH4、N2系统。不同阶段H-O、C-O、He-Ar同位素结果显示,三类构造中成矿流体初始来源相似,为岩浆水、地层水、变质水的混合来源,在成矿过程中分别经历了岩浆水、有机水以及大气降水+变质水的混入。水岩反应、流体混合以及沸腾作用是矿质沉淀的主要机制,且成矿过程中存在Au、As、W、Hg的大量迁入。泥堡金矿首次发现的辉绿岩锆石U-Pb为213.6Ma,侵位于晚三叠世。高场强元素Nb、Ta、Th亏损及低Tb/Yb比值(1.92.1),指示岩浆来源于软流圈富集地幔75%石榴子石橄榄岩和25%尖晶石橄榄岩物质经历的约为510%的部分熔融。不活动元素与主量元素的相关关系指示岩浆上侵过程中经历了橄榄石和单斜辉石的结晶分异,Sr-Nd同位素以及Lu-Hf同位素指示了中等程度的地壳混染。根据识别出的四类黄铁矿微区元素分析结果可知,Au主要以Au(HS)0或是Au(HS)2-络合物形式在偏酸性的流体中运移,伴随流体中的As取代围岩或成岩期黄铁矿中S的过程中进入成矿期黄铁矿晶格中,且在成矿期黄铁矿中主要以固溶体(Au+)的形式存在。成矿期黄铁矿中常见的Au-As-Cu环带主要是由于流体运移过程中快速减压以及相分离所造成。右江盆地在早泥盆世-晚三叠世经历了较为完整的威尔逊旋回,本次研究认为在晚三叠世由于俯冲板片断离引起深部富集地幔部分熔融,软流圈上涌以及壳幔强烈相互作用,引发研究区的构造-岩浆-热液成矿作用。最后结合全文研究认识,提出了黔西南卡林型金矿构造-岩浆-热液成矿模式。

刘慧[2](2014)在《地球科学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及教育研究 ——以南京大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一门历史悠久、关乎国计民生和人类生存的学科,地球科学对于国家和社会发展有着其显着的生存性需求和战略性地位,但是由于作为传统艰苦专业的特殊性,其日益增长的高素质人才需求与逐步降低的专业社会认可度之间的矛盾却在近些年愈演愈烈,主要体现在招生环节的人才吸引不力、培养环节的专业思想不稳定、就业环节的人才选留困境等。本文在呼吁更具自主性的招生政策和提升专业社会认可度同时,重点聚焦现行的招生和就业制度背景下的人才培养实践环节,运用职业规划的教育理念,从职业兴趣引领、职业技能提升、职业价值观的树立等角度,对研究型大学地球科学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历史演进、当前现状和职业价值观进行历史性、现实性的分析和研究,从职业规划的视角探索艰苦专业的人才培养支撑体系和教育体制,一方面帮助地球科学专业的大学生及早和有效开展职业规划并付诸行动,另一方面也为学科发展在现阶段的人才培养困境提供数据和信息,以期主管部门和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能够更为贴近当代大学生特征和现实,为学科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后备人才。本研究以地球科学领域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及发展为主要研究内容,以职业规划理论为研究理论框架,以不同时期的价值观演变作为研究背景,客观理解和认识当代大学生的职业规划现状,探索地球科学专业领域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期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机制。本研究重点解决的问题在于:1、当前地球科学专业社会认知和认可度不高的历史性根源是什么,该如何客观理解?2、当前大学生对于地球科学领域的职业期望、职业价值观体现如何,职业规划教育可以从哪些方面更好的服务于人才培养工作?研究采用文献分析和历史研究相结合、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文献分析寻求艰苦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理论基础,以历史研究阐述学科的时代背景和战略意义;以问卷调查分析的量化研究探索艰苦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以对不同时期典型人物和当代大学生代表进行深度访谈的质性研究探索大学生职业规划的规律和价值观要素的形成机制。对于专业的历史角度的理解和现实角度的质性、量化分析,都旨在为地球科学专业的大学生提供更具有专业特色和意义的职业规划教育和指导工作。全文分为六章。第一章从学科发展的需要角度阐述地球科学专业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系统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对职业规划相关理论、地球科学学科相关概念进行了分析,对国内外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有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第二章从地质学专业的起源和历史发展、学科内涵的演进、我国地球科学学科的发展现状和战略地位等方面,分析和阐述学科发展对于人才综合技能、全局眼光、学科交叉能力等方面的素质需求。对应这样的需求,阐述当前我国学科发展存在的科研思维和质量、理论创新和交叉融合、高新技术与开发、人才质量、平台构建等方面的差距。学科的差距归根结底是人才的差距,本文就此提出职业规划教育对于优质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第三章从个人发展与社会环境之间相互依存和促进的角度出发,以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专业的30届校友毕业去向为数据支撑,分析建国以来地球科学专业人员职业发展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职业分布及变化规律、职业价值观呈现,发现研究型大学学生在本专业就业以及在基础科研方向就业的比例在逐年下降;基于典型人物访谈阐述地学人才的成才因素并从中获得“名人效应”对于专业兴趣引领的积极作用、应用地质学前景和地质学的自由职业市场分析等方面的启示。第四章通过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发现地球科学专业研究型大学的学生对于专业的认可度堪忧,职业规划进展较为滞后,职业价值观呈务实和自我倾向,大学生专业认识、择业要素、职业期待、价值体现等诸多职业规划要素与学生个人属性呈显着相关性;第五章通过深入的学生访谈,从心理学、社会学角度探索教育方式、成长环境、职业指导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之间的互动关系,分析表明提升地球科学专业的本专业就业率的根本途径在于加强学生的专业兴趣引领工作,社会实践的缺失成为阻碍大学生职业规划进程的重要因素,揭示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尚未固化,需要更具有实效的教育手段的介入,激发大学生的积极价值观念。第六章在文献和历史分析的基础上,根据量化和质性研究的结果,针对地球科学专业职业规划指导教育机制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提出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和开展科普创作来弘扬地学文化;通过新生导学、名师引领来提升专业兴趣;探索以实践为主导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思路;完善地学领域职业规划指导教育机制;以霍兰德职业兴趣六边形为蓝本,提出地球科学专业的职业世界六边形模型,用于开展更符合国情和贴近时代的职业规划指导;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职业规划理论的本土化两个方面阐述本次研究对于大学生教育的普遍意义。

徐书勇,卢晓华,彭文,凌云[3](2013)在《福建省水文地质学科发展研究报告》文中研究说明1概述1.1水文地质学科涵义与研究对象地下水即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地下水的功能主要包括:资源、生态环境因子、灾害因子、地质营力与信息载体。地下水及赋存地下水的介质还具有一些另外的功能。水文地质学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与地下水及其赋存介质的功能相联系的。1.2水文地质学的定义

王永生[4](2011)在《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形成的重要基础信息资源。建国60多年来,我国地质工作积累了海量的地质资料信息。由于种种原因,当前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存在资料信息分散、综合研究不够、信息化程度不高、服务渠道不畅、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使得地质资料信息的巨大潜在价值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是对传统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理念和方式的重大变革,有利于延长地质工作产业链,提高地质成果公共服务能力,解决地质资料管理上存在的突出问题,避免地质工作重复投入。2.本次研究工作以产业经济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矿产资源经济学、信息资源管理学、控制论等理论,分析研究了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的内涵与基本特征。研究工作以大量数据资料为基础,在研究内容上,注重了纵横联系,既做了历史述评又进行了现状分析,既比较了国内相关行业又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既自上而下进行了问卷调查又自下而上进行了实践总结;在研究手段上,注重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践经验的结合,典型案例剖析与一般规律的总结。3.通过本次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认识:(1)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的本质是技术、经济、政策与管理四重维度构成的一种动态模式,重点要解决的是服务与需求脱节问题;(2)集群化与产业化同等重要,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最有力的抓手是纳入政府财政保障体系,最需要的保障措施是完善管理体制,最需要完善的政策是《加强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若干规定》,主要障碍在于管理体制不健全,汇交质量不高与不及时,市场机制不健全,服务主体不发育;(3)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政策设计需要兼顾产业链的发展与产业结构、布局、组织、技术等方面内容。4.本次研究创新性地取得了以下五个方面的成果:(1)运用黑箱理论,揭示了地质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的内涵与基本特征;(2)首次对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的相关问题进行问卷调查;(3)首次分析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业的概念与基本特征;(4)从产业经济学理论出发构建了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358”政策方案;(5)跟踪分析六个试点地区实践进展得出了五点经验启示;(6)对国内外六个信息服务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得出六点启示与借鉴。

崔银亮[5](2007)在《云南省金平县龙脖河铜矿火山成矿作用及综合信息成矿预测》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我国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与日俱增,而目前我国主要矿种的资源保障程度低,矿产资源形势非常严峻。为了改变这种形势,我们必须依赖于科技进步,积极探索新的、更有效的现代成矿预测理论,提升我国矿产资源勘查水平和科学预测能力,以寻找和发现新的矿产资源品种和类型,增加矿产资源储备,为我国经济安全、高效、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证。铜长期被列为我国的紧缺矿产,国家对紧缺矿产的找矿开发成为了矿业的热点。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矿业是云南省支柱产业之一,云南地质研究和矿产开发再次出现新热潮。龙脖河铜矿床位于滇东南地区,区域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扬子板块与青藏滇板块之交接部位的红河缝合线上。矿区以红河断裂为界,可划分为东西两个矿带,东矿带矿化产在一套浅变质火山岩系中;西矿带矿化产于哀牢山群中深变质岩系中。本博士论文“云南省金平县龙脖河铜矿床火山成矿作用与综合信息成矿预测”是结合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云南景谷—金平地区铜矿评价》(项目编号:200010200112)及云南省有色地质局“十五”重点区带项目《云南省金平-元阳-绿春地区金铜多金属矿找矿评价》(项目编号:2002-011)的科研需要而选题的,它瞄准我国矿业和地质勘探行业发展的前沿,在龙脖河矿区应用火山成矿理论和综合信息成矿预测方法相结合,开展了成矿预测方面的找矿研究工作。笔者在对前人勘查和研究成果充分借鉴和吸收的前提下,开展了广泛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综合研究工作,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一、理论成果1、率先全面系统地对区域地质条件进行了总结,将该地区所产出的多种成因类型的矿床(点)联系起来,对成矿地质背景进行了综合性的整体研究,指出它们是在统一的大地构造背景下地质演化不同阶段的产物。2、龙脖河铜矿床东矿带浅变质火山岩系根据矿物组合可分为变安山岩、变次火山岩和变基性火山岩。在地球化学分类图解上,其样品主要位于碱性玄武岩区域,此套岩石绝大部分应为一套富钠质碱性玄武岩系列。不同构造环境玄武岩的判别图解显示其属于板内玄武岩环境。各种地球化学证据表明,它们为同源岩浆不同演化阶段的产物,其原始岩浆为大陆板内拉张构造环境交代富集地幔部分熔融的产物,结晶分异作用在岩浆演化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它们的形成与板块俯冲岩浆上涌和拉张作用有关。同时,证实了此套浅变质火山岩系时代不是以往推定的三叠纪,而应为中晚元古代,初步确定其年龄为16亿年左右。3、本文详细地总结了矿床地质特征,对矿床进行了合理的、新的分类,研究了成矿类型,并建立了矿化模型。东矿带有四种矿化类型:变质基性火山岩型、变质火山—热液型、热水沉积型和构造破碎带型,它们具有“五楼一梯”的矿化模式。西矿带主要有3种矿化类型:含铜磁铁矿型、含铜黄铁矿沉积变质岩型、石英脉型。4、矿床稳定同位素研究表明:硫主要来源于火山岩;铅基本属正常铅范围;成矿物质来自上地壳与上地幔的混合源。成矿溶液是岩浆水、地下热卤水、变质水混合型。首次全面研究了矿床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认为成矿流体总体上具中温、中高盐度和中偏高密度特征,属高矿化度的Na+—Ca2+氯化物型。火山沉积成矿期的温度、盐度、压力高于热液改造成矿期的温度、盐度、压力。5、首次引入比较矿床学的概念,系统地开展了龙脖河铜矿床与国内外同类典型矿床的对比研究,不但丰富了成矿理论,拓展了找矿思路,而且对区域找矿和科研工作有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①龙脖河铜矿东矿带与大红山铁铜矿的对比取得了显着的研究成果,拓宽了矿区及区域铁铜矿找矿思路。研究成果证明了大红山群含铁铜变钠质火山岩系在岩石组合特点、岩石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特征基本一致;在形成时代、岩石组合和主微量元素以及同位素体系特征上十分相似,这一相似性使该区成为寻找大红山式铁铜矿床的极有利地区。两个矿床矿化类型和构造环境也十分相似,同属变质火山块状硫化物型矿床。②龙脖河铜矿西矿带地层岩性、构造、岩浆岩等地质特征与越南生权铜矿床地层岩性、构造、岩浆岩等地质特征具有诸多相似性,其矿化作用和特征相似,它们大致同时是异地同相产物。因此,在龙脖河铜矿西矿带具有寻找越南生权式大型铜矿的找矿前景,预测龙脖河铜矿西矿带深部有巨大隐伏矿体存在的可能性。6、通过近几年来的勘查和科研工作,详细分析了控矿因素,基本查明了主、富、大矿体的矿化规律和赋存部位,全面总结了各种找矿标志,建立了矿床控矿模式、成矿模式。东矿带控矿模式是“两断夹一背”,两断为红河断裂、阿龙古—龙山断裂;一背为龙达背斜(南部)或老新街背斜(北部)。西矿带控矿模式是“变质地体+两组断裂交汇+层间破碎带”。龙脖河铜矿床成矿模式可概括为“裂陷槽环境—喷溢(流)沉积—热液叠加—改造富化”。7、率先把火山成矿理论和热水喷流沉积成矿理论引入到该地区的矿床研究中,提出了该矿床成因理论的新认识,认为龙脖河铜矿床属受变质的火山喷流(溢)—沉积+热液叠加改造+后期构造富化再造的中温多因复成矿床。成矿时代从中晚元古代延续到中生代,原生铜矿床的形成时代大致为1650-1750Ma,之后经历了以晋宁运动为主以及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喜山运动的改造富化。成矿作用具长期性、多期次、多来源、多阶段、多成因特征。8、通过勘查实践,提出了新的找矿技术思路。建立的东矿带找矿技术思路概括为:“追索层位岩性—识别火山机构—辨认含矿构造—找寻围岩蚀变—查证物化异常—实施工程验证”。西矿带的找矿技术思路概括为:“寻找有利地层(哀牢山群乌都坑组)→辨别最佳容矿构造(北西向逆断层)→圈定长英质脉岩→观察蚀变矿化迹象→开展物化探扫面(磁法+电法)→进行有望异常查证→工程验证解剖”。9、明确提出了成矿预测区的确定原则与划分依据,系统地进行了矿区综合成矿预测,指明了找矿方向,优选了10个找矿靶区,其中Ⅰ级找矿靶区4个,Ⅱ级找矿靶区3个,Ⅲ级找矿靶区3个。最后,指出龙脖河铜矿是一个以铜为主,伴生铁、金的大型矿区,并给地质生产部门提出了下一步找矿工作部署建议。10、金矿体(化)和稀土矿化的发现是本文的创新点之一,应引起特别注意。二、方法成果通过综合运用各种方法与手段进行了系统研究,技术集成,取得了显着成果。率先建立了地质找矿模型、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模型、地质-地球物理找矿模型、地质-遥感找矿模型,首次建立了地物化综合找矿模型,这些模型能为本区成矿预测提供科学依据,为寻找同类矿床提供方法指导。实践证明,地质、物探、化探、遥感、钻探等方法和手段有机组合是行之有效的找矿方法,可以找到工业矿体,同时,在组织和管理方面也积累了经验。三、应用效果及储量成果1、本次所优选出的3个找矿靶区提供给生产部门使用,经采用坑探和钻探验证后,新发现铜矿产地1处、铁矿点2处、金矿化点1处,本次新增铜3341资源量20.08万吨,取得了很好的找矿效果。另外,估算整个矿区333+334类资源量已达100万吨。2、经中国地质调查局审查核实,龙脖河铜矿床东矿带共提交了333+3341类铜资源量41.2838万吨,平均品位1.47%。该矿床潜在经济价值超过280亿元。

武广[6](2006)在《大兴安岭北部区域成矿背景与有色、贵金属矿床成矿作用》文中指出大兴安岭北部是东北地区乃至全国的重要有色金属和贵金属成矿带。本次工作对兴华渡口群变质岩、中生代火山岩和各时代侵入岩的代表性岩体进行了岩相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和SHRIMP锆石U-Pb定年及Ar-Ar年龄测试工作,获得了大量高精度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资料。在前人原划兴华渡口群细粒花岗闪长岩和二云母石英片岩中首次获得了2400~2600Ma的SHRIMP锆石U-Pb年龄,表明额尔古纳地块存在新太古代—古元古代结晶基底,解决了长期争论的额尔古纳地块基底属性问题;在额尔古纳地块北缘漠河地区获得了504~517Ma的花岗岩类SHRIMP锆石U-Pb年龄,确认了兴凯—萨拉伊尔运动在本区的存在;研究区中生代火山岩40Ar/39Ar年龄为116.7~122.2Ma,为早白垩世火山岩,其形成与中生代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造山过程有关,加厚的下地壳拆沉作用引起的软流圈上涌是本区中生代火山岩形成的根本原因。探讨了大兴安岭北部大地构造演化,自新太古代以来,研究区大致经历了新太古代—古元古代早期构造演化、中元古代—新元古代早期罗迪尼亚超大陆构造演化、新元古代—古生代西伯利亚板块南缘陆缘增生构造演化和中新生代滨太平洋大陆边缘构造演化四大构造旋回,再根据沉积建造、岩浆活动和构造变动等特征进一步划分出10个构造演化阶段,即(1)古陆块形成阶段、(2)额尔古纳地块形成阶段、(3)地块初始裂解阶段、(4)罗迪尼亚超大陆形成阶段、(5)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阶段、(6)兴凯—萨拉伊尔造山阶段、(7)古亚洲洋裂解阶段、(8)古亚洲洋封闭—造山阶段、(9)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形成阶段和(10)大陆板内演化阶段。对典型矿床的矿床特征、流体包裹体性质、同位素等进行了研究,认为本区的成矿作用主要发生于海西期和燕山期,尤以燕山期成矿最为重要;主要矿床类型为热液脉型铅锌银矿床、造山型金矿床、斑岩型铜钼矿床、浅成低温热液型金银(铜)矿床、热水喷流沉积型铁多金属矿床、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床及矽卡岩和中高温热液脉复合型钨锡钼多金属矿床;上述矿床形成于三大动力学体系,海西期成矿作用与古亚洲洋裂解和造山作用有关,燕山早期晚阶段(晚侏罗世)成矿作用与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陆—陆碰撞造山过程有关,燕山晚期早阶段(早白垩世)成矿作用与大兴安岭中生代板内岩浆作用有关。按照矿床成矿系列理论,在大兴安岭北部划分出5个矿床成矿系列和20个矿床式,即(1)与晚古生代火山—沉积盆地演化有关的海底热水喷流沉积成矿系列、(2)与晚古生代中酸性侵入活动有关的铁多金属成矿系列、(3)与中生代陆—陆碰撞有关的金、铜、钨、锡、钼、多金属成矿系列、(4)与中生代板内中、酸性侵入活动有关的铅、锌、银、铜、金成矿系列和(5)与中生代板内中酸性火山岩、次火山岩及斑岩有关的金、银、铜、铅、锌、钼成矿系列。在上述基础地质和典型矿床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区域成矿规律、建立了区域成矿模式和找矿标志。最后,根据区域成矿规律、区域成矿模式和各类型矿床的找矿标志,结合地(质)、物(探)、化(探)和遥(感)等综合资料,对研究区找矿潜力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成矿有利地区和地段,进而圈定出15个找矿远景区和24个找矿靶区,为下一步普查找矿工作奠定了基础。

王鸿祯,翟裕生,游振东,石宝珩,籍传茂,杨巍然,杨光荣[7](2002)在《20世纪中国地质科学发展的回顾》文中提出在21世纪之初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全面大发展的现阶段,中国地质科学也步入了兴盛发达的新时期,因为它具备了社会需求、科学问题和社会支撑基础3个科学发展的基本条件。回顾20世纪之初,由于中国地质学奠基者的远见卓识,中国地质学在20世纪20~30年代已建立了世界声誉。新中国建立后的50~70年代,中国地质科学取得了迅速的进展。自70年代末至今的20余年开放时期,更取得了全面的发展。随着世纪之交地球系统科学的新概念为广大地质学者所接受,地质学各分支学科必将互相交叉融合,开展综合的和协调的研究道路。中国地质科学在新的世纪必将迎来蓬勃发展的全新阶段。

张云湘[8](1992)在《80年代四川地质矿产科技工作新进展(向中国地质学会成立70周年献礼)》文中研究指明 80年代,在党的11届3中全会以来的方针政策指引下,我国社会、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与其它各行各业一样,四川省地质工作者,在贯彻基本路线方针中,完成了大量生产、科研、教学工作,把四川地质矿产工作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取得了全面的,若干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的突破性进展,在提高我省地质工作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方面,超过了任何一个10年所取得的成就。在庆祝中国地质学会成立70周年及四川省地质学会恢复工作10年的日子里,简要回顾一下10年来四川地质矿产科学技术工作的进展,有助

朱训[9](1992)在《为地质科学技术的繁荣与发展而奋斗——在庆祝中国地质学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报告》文中认为 来宾们、朋友们、同志们: 在这天高气爽的金秋季节,来自海内外地质学界的朋友、佳宾和同志们,聚会在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隆重庆祝中国地质学会成立七十周年,我们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高兴。中央和有关部门对这次活动非常重视,中共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温家宝同志、中国科协主席朱光亚

马文念,陈华[10](1988)在《冶金地质学会1987年学术活动综述》文中研究表明 1987年,冶金地质学会及下属8个学术委员会共召开8次国内学术会议,征集论文537篇(在会上交流的263篇),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的科技人员共652人(表1)。完成人才培训计划2项,参加培训的科技人员共156人(表2)。派出3人代表中国金属学会出席在加拿大召开的“勘探87国际物化探会议”。组织进行了将于1989年在沈阳召开的“国际金矿地质勘探学术讨论会”招掖金矿带野外

二、全国同位素地质工作经验交流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国同位素地质工作经验交流会(论文提纲范文)

(1)黔西南卡林型金矿构造—岩浆—热液成矿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国内外卡林型金矿研究现状
        1.2.2 黔西南卡林型金矿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案
    1.4 研究时间与完成工作量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区域地层
        2.2.1 浅水碳酸盐岩序列(台地相区)
        2.2.2 深水碳酸盐岩-陆源碎屑岩序列(盆地相区)
        2.2.3 地层含金性
    2.3 区域构造
    2.4 区域岩浆岩
        2.4.1 海西期岩浆活动
        2.4.2 印支期岩浆活动
        2.4.3 燕山期岩浆活动
        2.4.4 岩浆岩的含金性
    2.5 区域矿产分布
3 典型金矿床地质
    3.1 水银洞金矿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岩浆岩
        3.1.4 矿体特征
        3.1.5 矿石类型与结构构造
        3.1.6 围岩蚀变
    3.2 泥堡金矿
        3.2.1 地层
        3.2.2 构造
        3.2.3 岩浆岩
        3.2.4 矿体特征
        3.2.5 矿石类型与结构构造
        3.2.6 围岩蚀变
    3.3 丫他金矿
        3.3.1 地层
        3.3.2 构造
        3.3.3 岩浆岩
        3.3.4 矿体特征
        3.3.5 矿石类型与结构构造
        3.3.6 围岩蚀变
    3.4 蚀变矿物组合及成矿期次划分
4 实验测试分析方法
    4.1 典型矿石全岩化学组分分析
        4.1.1 全岩样品碎样
        4.1.2 全岩主量元素X荧光光谱仪
        4.1.3 全岩微量元素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
    4.2 典型脉石矿物化学组分分析
        4.2.1 流体包裹体
        4.2.2 稳定同位素
    4.3 典型硫化物化学组分分析
        4.3.1 电子探针
        4.3.2 黄铁矿氦-氩同位素
    4.4 典型岩浆岩化学组分分析
        4.4.1 锆石LA-ICP-MS U-Pb年龄
        4.4.2 锆石Lu-Hf同位素
        4.4.3 岩体全岩Sr-Nd同位素
5 矿床地球化学
    5.1 矿石及围岩地球化学
        5.1.1 数据处理方法
        5.1.2 主量元素
        5.1.3 微量元素
    5.2 成矿流体地球化学
        5.2.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5.2.2 包裹体激光拉曼
        5.2.3 显微测温及盐度
        5.2.4 成矿流体密度、成矿压力及成矿深度
        5.2.5 成矿流体性质
    5.3 同位素地球化学
        5.3.1 氢氧同位素
        5.3.2 碳氧同位素
        5.3.3 氦氩同位素
        5.3.4 成矿流体来源
    5.4 黄铁矿显微结构与地球化学
        5.4.1 黄铁矿显微结构
        5.4.2 黄铁矿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5.5 岩浆岩地球化学
        5.5.1 岩浆岩分布及岩相学
        5.5.2 岩石地球化学
        5.5.3 岩石成因
        5.5.4 构造指示
6 成矿过程及矿床成因探讨
    6.1 控矿地质体
        6.1.1 构造
        6.1.2 地层
        6.1.3 岩浆活动
    6.2 成矿流体演化过程
        6.2.1 同位素组成约束
        6.2.2 流体包裹体约束
        6.2.3 黄铁矿微区成分约束
    6.3 成矿物质来源以及运移沉淀机制
        6.3.1 成矿物质来源
        6.3.2 金的运移沉淀机制
    6.4 成矿动力学背景
        6.4.1 被动大陆边缘(D_1)
        6.4.2 裂谷盆地(D_2-P_1)
        6.4.3 前陆盆地及陆-陆碰撞(P_1-T_3)
        6.4.4 前陆盆地消亡及碰撞后伸展(T_3)
    6.5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6.6 黔西南金矿与美国内华达典型卡林型金矿的异同点
7 结论
    7.1 主要认识
    7.2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2)地球科学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及教育研究 ——以南京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源起及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概念界定
        二、相关理论背景
    第三节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一、国外职业生涯教育现状
        二、国内职业生涯教育及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职业规划教育研究的启示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力求创新之处
第二章 地球科学学科发展背景及人才需求
    一、地质学的起源与发展背景
    二、现代地球科学学科内涵发展历程
    三、我国地球科学学科的发展与战略地位
    四、我国地球科学学科发展现状
    五、学科发展需求对于地学人才职业规划教育的启示
第三章 建国后我国地球科学专业人员职业生涯发展演变---基于数据统计和典型生涯人物访谈的研究
    第一节 地球科学学科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地球科学专业毕业生职业分布——以南京大学为例
    第三节 建国后地球科学专业人员就业价值观的演变
        一、建国初期:一元化的传统职业价值观
        (一) 建国初期地球科学人才的社会价值观
        (二) 典型生涯人物分析——中国科学院院士W院士
        二、改革开放后:务实求真的现实主义价值观
        (一) 改革开放后的地球科学人才的社会价值观
        (二) 典型生涯人物分析—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S教授
        三、新世纪以来:个体幸福最大化的后现代价值观
        (一) 后现代价值观体现
        (二) 典型生涯人物分析—地质学家、自由职业者B先生
    第四节 数据分析和启示
        一、就业市场不断扩大和专业社会认可度之间的矛盾分析
        二、典型人物职业生涯发展对于职业规划教育的启示
        (一) 名人效应在专业兴趣引领中的作用
        (二) 应用地质学的职业前景
        (三) 地质学领域的自由职业市场分析
        (四) 地球科学人才的成才因素分析
第四章 地球科学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分析——基于调查的数据分析
    第一节 问卷调查工作设计
    第二节 调查数据分析
        一、地球科学专业社会认可度分析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进展分析
        三、职业期待
        四、职业价值观分析
        五、农村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各要素对比分析
    第三节 小结
        一、综合性大学地球科学专业学生专业认可度堪忧
        二、职业规划进展不尽如人意
        三、职业价值观呈现自我倾向和务实趋势
        四、大学生职业规划要素随个人属性呈现差异性
第五章 地球科学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分析——基于访谈的质性研究
    第一节 大学生职业规划个案访谈
        一、A同学 立志科研,取法乎上
        二、B同学 心系小家,胸怀大家
        三、C同学 酷爱文学,取道地学
        四、D同学 步步紧扣,精心规划
        五、E同学 日行三省,孜孜以求
        六、F校友 勇于挑战,敢于担当
        七、X&Y校友 比翼双飞,各司其职
    第二节 个案分析对于职业规划教育的启示
        一、专业的内在吸引构成职业选择的根本动力
        二、社会实践缺乏成为职业规划滞后的广泛因素
        三、中美比较视角的启示
        四、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深层次体现
第六章 地球科学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特点及教育机制探索
    第一节 地球科学专业职业规划教育特点(实证总结)
    第二节 提升艰苦专业社会认知度和美誉度
        一、弘扬地学文化
        二、专业兴趣培养
        三、行业就业政策的鼓与呼
    第三节 地球科学领域的霍兰德职业世界探索模式
        一、霍兰德职业兴趣角度的职业世界探索分析
        二、职业世界六边形模型在职业规划指导中的应用
    第四节 开展以实践为核心的职业价值观教育
        一、职业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教育的根本
        二、价值追求是个人发展的需要
        三、职业市场均衡发展有赖于职业价值观教育
        四、以实践为核心的职业价值观教育途径
    第五节 构建全方位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
        一、确保组织机构人力保障
        二、职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
        三、完善职业规划课程体系
        四、全员参与职业规划教育
        五、全程开展职业规划指导
        六、建立就业实习评估机制
        七、关注特殊人群职业辅导
    第六节 地球科学专业职业规划教育对于高等教育的普遍意义
        一、价值观教育的时代性和紧迫需求
        二、职业规划教育的中国本土化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1 地质学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调查问卷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近30年校友职业分布
附录4 图表目录
致谢

(3)福建省水文地质学科发展研究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1.1 水文地质学科涵义与研究对象
    1.2 水文地质学的定义
    1.3 水文地质学研究的范畴及任务
    1.4 水文地质学及分支
        1.4.1 地下水动力学
        1.4.2 水文地球化学
        1.4.3 供水水文地质学
        1.4.4 矿床水文地质学
        1.4.5 农业水文地质学
        1.4.6 水文地热学
        1.4.7 区域水文地质学
        1.4.8 古水文地质学
2 水文地质学演化历史与发展现状
    2.1 水文地质学发展简史
    2.2 国外水文地质学发展现状
    2.3 国内水文地质学发展现状
    2.4 福建省水文地质学发展现状
3 福建省水文地质学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的内容及主要成果
    3.1 背景材料
        3.1.1 上世纪60年代及以前完成的全省性水文地质方面的工作主要成果
        3.1.2 上世纪70年代
        3.1.3 上世纪80年代
        3.1.4 上世纪90年代
        3.1.5 2000年以来地市城镇供水、水文地质地质勘查
    3.2 已进行和正在进行为社会服务方面的专门水文地质工作
        3.2.1 福建省矿泉水水源保护
        3.2.2 福建省地热水资源保护
    3.3 福建省矿区水文地质调查工作
    3.4 福建省地下水水源地工作
4 水文地质学发展趋势及预测
5 福建省水文地质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对策
    5.1 福建省水文地质学科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5.2 水文地质学的发展趋势
    5.3 福建省水文地质学科发展趋势
    5.4 福建省水文地质学科发展的对策建设
    5.5 今后工作建议

(4)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情况
        1.2.2 国内研究情况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本文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方法
2 我国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现状分析
    2.1 全国地质资料服务机构馆藏情况
        2.1.1 服务机构构成
        2.1.2 地质资料馆藏情况
    2.2 全国地质资料服务机构服务情况
        2.2.1 全国地质资料利用现状
        2.2.2 主要服务方式
        2.2.3 全国地质资料馆服务情况
        2.2.4 31 个省级地质资料馆服务情况
        2.2.5 地质资料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2.3 我国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现状评价
        2.3.1 取得的主要成绩
        2.3.2 存在的主要问题
3 我国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问卷调查
    3.1 问卷调查设计与发放情况
        3.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3.1.2 调查研究过程
        3.1.3 调查样本情况
    3.2 调查数据的汇总与分析
        3.2.1 地质资料“两化”内涵与外延的认识
        3.2.2 地质资料“两化”的现状与问题
        3.2.3 推进地质资料“两化”的对策建议
4 我国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试点实践
    4.1 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试点地区实践
        4.1.1 上海市:城市地质资料信息服务
        4.1.2 黄石市:城市地质资料信息服务
        4.1.3 合肥市:城市地质资料信息服务
        4.1.4 山东省“:焦家式”金矿地质资料信息服务
        4.1.5 湖南省:坪宝矿区地质资料信息服务
        4.1.6 青海省:景忍-野马泉铁铜铅锌重点勘查区地质资料信息服务
    4.2 试点地区的经验与启示
        4.2.1 从三个需求层次入手
        4.2.2 选择典型试点先行
        4.2.3 先集群化后产业化
        4.2.4 抓好各个环节管理
        4.2.5 制定相关保障措施
5 国内外信息服务典型模式分析
    5.1 国外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典型模式分析
        5.1.1 美国地质资料信息服务
        5.1.2 加拿大地质资料信息服务
        5.1.3 澳大利亚地质资料信息服务
    5.2 国内信息服务典型模式分析
        5.2.1 测绘信息服务
        5.2.2 气象信息服务
        5.2.3 图书馆信息服务
    5.3 国内外信息服务模式对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的借鉴与启示
        5.3.1 商业机构进入是推进“两化”的必然前提
        5.3.2 加快国家信息化进程
        5.3.3 宣传是扩大需求的关键
        5.3.4 丰富信息服务内容和形式
        5.3.5 以信息服务咨询为突破口
        5.3.6 完善信息服务产业化的政策环境
6 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6.1 从六个角度探看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
        6.1.1 从地质资料管理的历史沿革看
        6.1.2 从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愿景看
        6.1.3 从国外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看
        6.1.4 从国内相关行业信息服务看
        6.1.5 从“两化”问卷调查看
        6.1.6 从“两化”试点实践看
    6.2 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内涵与基本特征
        6.2.1 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内涵
        6.2.2 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基本特征
        6.2.3 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与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产业化的区别与联系
7 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理论特征分析
    7.1 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相关理论
        7.1.1 公共服务理论为“两化”指明了发展方向
        7.1.2 信息集成理论为“两化”提供了技术指南
        7.1.3 服务经济理论为“两化”奠定了思路向导
    7.2 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的定位与可行性分析
        7.2.1 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的定位
        7.2.2 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的可行性分析
    7.3 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业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7.3.1 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业的内涵
        7.3.2 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业的基本特征
        7.3.3 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业的产业关联特性
        7.3.4 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产业化带动地质行业及相关产业发展的途径和措施
8 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政策设计
    8.1 我国现行地质资料管理政策法规述评
        8.1.1 我国现行地质资料管理政策体系
        8.1.2 现行地质资料管理政策法规述评
    8.2 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政策框架
        8.2.1 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政策的特点
        8.2.2 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政策框架
    8.3 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政策框架
        8.3.1 提升地质资料信息公共服务水平
        8.3.2 构建地质资料信息管理服务新机制,畅通地质资料信息流
        8.3.3 发展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经济
    8.4 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政策内容
        8.4.1 地质资料信息产业链政策
        8.4.2 产业组织政策
        8.4.3 产业结构政策
        8.4.4 产业布局政策
        8.4.5 产业技术政策
    8.5 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政策保障措施
        8.5.1 完善管理体系
        8.5.2 理顺运行机制
        8.5.3 依靠规划统筹
        8.5.4 实施服务工程
        8.5.5 确保经费投入
        8.5.6 加强人才培养
        8.5.7 夯实技术基础
        8.5.8 做好理论研究
9 讨论
    9.1 如何评价我国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的现状?
    9.2 国内外资料信息服务对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 化有何借鉴与启示?
    9.3 问卷调查的结论是什么?
    9.4 “两化”试点实践反映出什么问题?
    9.5 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的内涵与基本特征是 什么?
    9.6 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是否可行?
    9.7 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业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9.8 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需要什么样的政 策?
10 研究结论
附录
    附录一 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调查问卷
    附录二 上海市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情况调研报告
    附录三 浙江等省推进地质资料汇交与利用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附录四 黄石市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试点情况调研报告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研究情况

(5)云南省金平县龙脖河铜矿火山成矿作用及综合信息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论文选题及研究意义
    2 矿区勘查和研究现状综述
        2.1 矿区勘查和研究现状
        2.2 以往勘查和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主要问题
    3 火山岩型铜矿床研究综述
        3.1 铜矿床类型划分方案
        3.2 火山岩型铜矿床的主要特征
        3.3 火山岩型铜矿床成因
        3.4 滇东南火山岩型铜多金属矿研究现状
    4 喷流—沉积成矿研究综述
        4.1 现代喷流成矿作用
        4.2 喷流沉积成矿理论的形成
        4.3 喷流沉积成矿的研究意义
        4.4 喷流沉积成矿的研究现状
        4.5 喷流热水沉积成矿作用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5 成矿预测研究综述
        5.1 成矿预测研究现状
        5.2 成矿预测发展趋势
    6 论文完成时间及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
    1 地层
    2 构造
    3 岩浆岩
    4 变质作用
    5 地球物理
    6 地球化学
    7 遥感地质特征
    8 矿产
第三章 矿区地质
    1 矿区地层
    2 矿区构造
    3 矿区岩浆岩
    4 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化模式
第四章 变火山岩地球化学及成因
    1 变火山岩基本特征及岩相学
    2 变火山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3 变火山岩及地层年代讨论
    4 变火山岩成因
第五章 矿床地球化学
    1 矿物包裹体地球化学
        1.1 成矿流体包裹体特征
        1.2 成矿流体包裹体成分
        1.3 结论
    2 同位素地球化学
        2.1 硫同位素
        2.2 铅同位素
        2.3 氢氧同位素
    3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4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第六章 矿床成因与成矿模式
    1 控矿因素特征
    2 成矿规律的新认识
    3 与国内外同类矿床的对比研究
        3.1 东矿带与云南新平大红山铁铜矿床对比研究
        3.2 西矿带与越南生权铜矿对比研究
        3.3 本节小结
    4 成矿时代讨论
    5 矿床成因
        5.1 成矿物质来源
        5.2 流体演化及成矿机理
        5.3 红河裂陷槽的演化与形成过程
        5.4 成矿作用
        5.5 成矿机制
    6 成矿模式
    7 找矿模式
    8 找矿标志
第七章 矿床物、化、遥特征及异常模型
    1 矿床地球物理特征及模型
    2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异常模型
    3 矿床遥感影像特征及模型
    4 矿床综合信息模式
第八章 成矿预测与靶区优选
    1 成矿预测方法
    2 预测区级别确定原则及预测依据
        2.1 预测区级别确定原则
        2.2 成矿预测依据
    3 靶区优选
        3.1 铜矿潜在远景和找矿方向分析
        3.2 靶区优选
第九章 结论
    1 主要成果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 找矿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图版及图版说明
附录B:攻读博士学位期间
附录C:攻读博士学位期间

(6)大兴安岭北部区域成矿背景与有色、贵金属矿床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一、依托项目及论文选题
    二、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
    三、工作程度及存在问题
    四、实物工作量
    五、本次研究主要进展
第一章 区域成矿背景
    第一节 区域地层
        一、前寒武系
        二、下古生界
        三、上古生界
        四、中生界
        五、新生界
    第二节 区域构造
        一、大地构造位置及构造单元划分
        二、构造特征综述
    第三节 区域岩浆岩
        一、兴东期岩浆活动
        二、晋宁期岩浆活动
        三、兴凯—萨拉伊尔期岩浆活动
        四、加里东期岩浆活动
        五、华力西—印支期岩浆活动
        六、燕山期岩浆活动
    第四节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一、区域重力场特征
        二、航磁异常特征
    第五节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一、区域元素背景特征
        二、主要构造单元元素异常特征
    第六节 区域矿产
第二章 区域动力学背景──来自高精度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的证据
    第一节 兴华渡口群时代归属及额尔古纳地块基底属性
        一、岩石特征
        二、锆石特征
        三、分析结果
        四、讨论
    第二节 花岗岩类高精度年代学及地球化学
        一、古元古代凤水山片麻杂岩
        二、晋宁期花岗岩类
        三、兴凯—萨拉伊尔期花岗岩类高精度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
        四、加里东期花岗岩类
        五、华力西期—印支期花岗岩类高精度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
        六、燕山期花岗岩高精度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
        七、大兴安岭北部侵入岩Sr、Nd、Pb 和O 同位素研究
    第三节 大兴安岭北部中生代火山岩成因及地球动力学背景
        一、火山岩时空分布
        二、火山岩岩相学特征
        三、中生代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
        四、中生代火山岩年代学研究
        五、大兴安岭北部中生代火山岩 Sr、Nd、Pb 和O 同位素组成
        六、大兴安岭北部中生代火山岩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分析
    第四节 大兴安岭北部及邻区大地构造演化
        一、新太古代—古元古代早期构造演化旋回
        二、中元古代—新元古代早期罗迪尼亚超大陆构造演化旋回
        三、新元古代—古生代西伯利亚板块南缘陆缘增生构造演化旋回
        四、中新生代滨太平洋大陆边缘构造演化旋回
第三章 典型矿床及成矿系列
    第一节 大兴安岭北部矿床成矿系列
        一、与晚古生代火山—沉积盆地演化有关的海底热水喷流沉积成矿系列
        二、与晚古生代中酸性侵入活动有关的铁多金属成矿系列
        三、与中生代陆—陆碰撞有关的金、铜、钨、锡、钼、多金属成矿系列
        四、与中生代板内中、酸性侵入活动有关的铅、锌、银、铜、金成矿系列
        五、与中生代板内中酸性火山岩、次火山岩及斑岩有关的金、银、铜、铅、锌、钼成矿系列
    第二节 造山型金矿床
        一、砂宝斯金矿
        二、老沟金矿
        三、小伊诺盖沟金矿
        四、蒙古—鄂霍茨克成矿带中段的造山型金矿
    第三节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银(铜)矿床
        一、四五牧场金(铜)矿
        二、额仁陶勒盖银(锰)矿
    第四节 热液脉型铅锌银铜矿床
        一、甲乌拉—查干布拉根铅锌银矿
        二、得耳布尔铅锌银矿
    第五节 斑岩型铜钼(金)矿床
        一、二十一站铜(金)矿
        二、乌努格吐山铜钼矿
    第六节 矽卡岩和中高温热液脉复合型钨锡钼多金属矿床
        一、洛古河钨锡钼多金属矿
    第七节 热水喷流沉积型铁多金属矿床
        一、谢尔塔拉铁锌矿床
    第八节 稳定同位素研究
        一、S 同位素
        二、H 和O 同位素
        三、Pb同位素组成及Pb的来源
第四章 区域成矿规律
    第一节 区域成矿条件
        一、地层含矿性分析
        二、成矿构造因素
        三、岩浆成矿作用
    第二节 成矿时代及演化规律
        一、成矿时代
        二、成矿时代演化规律
    第三节 矿床空间分布规律
        一、成矿带的划分和成矿带、成矿亚带成矿特点
        二、矿床的空间分布特点
        三、矿床的垂向定位深度及区域剥蚀情况
第五章 区域成矿模式及找矿潜力评价
    第一节 区域成矿模式
    第二节 找矿潜力评价
        一、主攻矿种及主攻矿床成因类型
        二、主要矿床类型的找矿标志
        三、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分布特征
        四、找矿远景区及找矿靶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图版及说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四、全国同位素地质工作经验交流会(论文参考文献)

  • [1]黔西南卡林型金矿构造—岩浆—热液成矿模式研究[D]. 吴松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 [2]地球科学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及教育研究 ——以南京大学为例[D]. 刘慧. 南京大学, 2014(05)
  • [3]福建省水文地质学科发展研究报告[J]. 徐书勇,卢晓华,彭文,凌云. 海峡科学, 2013(01)
  • [4]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政策研究[D]. 王永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1(08)
  • [5]云南省金平县龙脖河铜矿火山成矿作用及综合信息成矿预测[D]. 崔银亮. 昆明理工大学, 2007(09)
  • [6]大兴安岭北部区域成矿背景与有色、贵金属矿床成矿作用[D]. 武广. 吉林大学, 2006(10)
  • [7]20世纪中国地质科学发展的回顾[A]. 王鸿祯,翟裕生,游振东,石宝珩,籍传茂,杨巍然,杨光荣. 地质学史论丛(4), 2002
  • [8]80年代四川地质矿产科技工作新进展(向中国地质学会成立70周年献礼)[J]. 张云湘. 四川地质学报, 1992(03)
  • [9]为地质科学技术的繁荣与发展而奋斗——在庆祝中国地质学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报告[J]. 朱训. 地质论评, 1992(06)
  • [10]冶金地质学会1987年学术活动综述[J]. 马文念,陈华. 地质与勘探, 1988(05)

标签:;  ;  ;  ;  ;  

全国同位素地质工作经验交流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