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浸渍法提取小蘖碱工艺条件考查(论文文献综述)
药学40期队中草药专题组[1](1975)在《浸渍法提取小蘖碱工艺条件考查》文中研究说明 黄连素是治疗肠炎、痢疾等常见病的最常用药物之一。目前,这种药品主要是由植物药材提取制得。所用原料药材有黄连、黄柏,小蘖根(包括三颗针)等。其中尤以用小蘖根为多。我们考查了从小蘖根中用浸渍法提取小蘖碱的工艺条件。沈阳市中药厂每年从几十万斤的小蘖根中提取小蘖碱,制成“复方黄连素片”,疗效好,很受广大工农兵患者的欢迎。该厂为了提高小蘖碱的收率。降低成本。更好地满
沈阳药学院药学40期队中草药专题组[2](1976)在《浸渍法提取小蘖碱工艺条件考查》文中提出作者在开门办学中,对小蘖碱的生产中的浸渍溶剂水、石灰水、硫酸水进行了比较考察,并对浸渍的时间、盐析的条件进行了考察,结合生产实践中的经验,拟定了一条浸渍路线,提高了收率。
郭维图[3](2005)在《中药提取新老工艺技术浅谈》文中研究指明
王飞[4](2006)在《半连续内部沸腾提取与分离植物有效成分及其机理的研究》文中提出植物有效成分提取是生产天然药物的基础。传统的提取方法普遍存在着提取时间长,溶剂损耗大,提取得率低等问题;具有过程强化的现代提取方法如超声波、微波等,又存在设备费用高、操作困难等不足,很难大规模工业应用。因此,对提取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应用新技术对传统工艺进行改进,解决存在的问题,成为生产天然药物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提出了半连续内部沸腾提取法。内部沸腾法是一种在常规条件下强化多孔介质内部传质的方法。该法先用少量低沸点溶剂充分浸润原料,使其充满孔内空间并使细胞溶胀、有效成分解吸,然后用温度高于前一种溶剂沸点的高沸点溶剂进行提取,使孔内的低沸点溶剂沸腾并在孔内形成对流传质,大大强化了孔内的传质过程。应用大孔树脂对绿原酸进行静态吸附实验来模拟植物有效成分提取过程,结果表明,内部沸腾发生时,传质效果最好。 半连续内部沸腾法提取植物有效成分时,物料间歇装卸、溶剂连续流动;溶剂靠重力和压差流过物料,与物料之间进行传质,并实现内部沸腾,强化了提取过程。该法将提取与过滤合在一起进行,缩短了操作时间。将半连续内部沸腾法应用于金银花中绿原酸和黄连中黄连素的提取中,并对产物进行了分离纯化。结果证明,该法在显着地
弥宏[5](2007)在《中药香豆素类化合物的超临界CO2萃取工艺及产物的非破坏质量监控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药现代化的范围十分广泛,它包括中药材种植的规范化、中药饮片的现代化生产、制备工艺的自动化与先进化、质量控制与检测手段的现代化以及剂型的现代化等等。但首要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提取分离工艺的现代化和质量监控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实现中药提取、质量监控的现代化,是我们药学工作者努力的方向和所要达到的目标之一。为此,本论文采用先进的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和人工神经网络-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分别从中药的提取和非破坏无损质量监控两方面进行了探讨研究,开发得到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中药提取物。本论文以中药补骨脂、白芷、蛇床子为代表,系统地研究了超临界CO2 (简称SFE-CO2)萃取含香豆素类化合物的中药的工艺条件。探讨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解析压力、提取时间等工艺参数对药材的SFE-CO2萃取产物的收率以及有效成分的影响。采用人工神经网络-近红外光谱法对蛇床子SFE-CO2萃取产物进行了质量监控,建立了用于分析中药提取物中双组分含量的神经网络数学校正模型,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实现了药物的无损非破坏快速定量分析。采用正交实验法,以萃取物中有效成分的收率和含量为指标,确定了三种药材的最佳提取工艺。并通过实验证明,SFE-CO2萃取产物,能保留药材的有效成分,并可以防止常规工艺提取时间过长,引起的产物的氧化变质。有效成分的收率成倍地提高。不仅工艺上优越,而且还能保持药材本身的药理活性。对于有效成分含量较低的药材,萃取时可考虑加入适量的乙醇作为夹带剂。采用薄层色谱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三种药材的SFE-CO2萃取产物进行了分析测定。并利用气相—质谱联机技术,对萃取产物中的其他挥发性成分进行了鉴定分析。通过对药材SFE- CO2萃取产物的分离,纯化,获得了纯度较高的总香豆素有效部位,为下一步研究开发新药奠定了实验基础。从补骨脂和蛇床子的SFE- CO2萃取产物中分离结晶得到补骨脂素和蛇床子素单体,是萃取工艺的一大突破。并对其进行了紫外、红外、质谱鉴定,确定了其化学结构。目前此技术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二项。此项目在2005年获得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用近红外光谱结合人工神经网络误差反向传播算法(BP网络)对蛇床子SFE-CO2萃取产物的双组分有效活性成分进行定量预测,并分别建立了人工神经网络、近红外光谱法和短波近红外光谱法快速非破坏监控蛇床子SFE-CO2萃取物中双组分含量的数学校正模型,其快速的预报结果和传统的HPLC法测得的基本一致。说明人工神经网络具有处理复杂非线性信息的强大能力。人工神经网络-近红外光谱法在天然药物在线质量监控,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通过本文的研究,充分证明了超临界CO2萃取技术以及人工神经网络-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中药现代化的提取与质量监控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
张英[6](2010)在《大孔树脂吸附黄柏总生物碱的理论和应用基础研究》文中认为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大孔树脂吸附技术,以其操作工序简单,溶剂单一,污染小,且产品的纯度高等独特的优越性,广泛应用于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纯化。人们对该项技术做了大量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如大孔树脂型号的筛选,吸附工艺研究,大孔树脂柱的放大,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但缺乏系统性;且吸附的对象多是单一成分,对总有效部位的探讨较少。鉴于此,课题选择黄柏总生物碱作为研究对象,系统探讨大孔树脂对它的吸附,为总生物碱有效部位的开发和工业化生产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大孔树脂吸附技术分离纯化中药其它有效成分提供一条思路。论文选择黄柏药材,方面因为其价廉易得,另一方面,该药材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比较成熟,最后,本课题组做了大量相关的前期基础研究工作。各项工作总结如下:(1)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了黄柏药材中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盐酸药根碱的含量。色谱条件为:Diamonsil 5μmC18柱(250 mm×4.6mm);流动相为乙腈-1g/L磷酸(50:50),内含1g/L十二烷基磺酸钠;流速:1mL/min;检测波长:265nm。测定结果为:盐酸小檗碱11.4mg/g药材,盐酸巴马汀5.85 mg/g药材;盐酸药根碱0.82mg/g药材,三种小檗碱型生物碱的质量占到药材中总生物碱的39.28%。(2)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黄柏药材中总生物碱的含量。药材中总生物碱的制备方法为:取黄柏药材粉末(过40目筛)1.00g,置索氏提取器中,加90mL的甲醇加热提取至提取液无色为止,将提取液转移至100mL的量瓶中,加甲醇定容至刻度。紫外检测波长为265nm,测得总生物碱的含量以盐酸小檗碱计为46mg/g药材。(3)通过正交实验优化了黄柏总生物碱的提取工艺。较佳的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60%,溶媒倍量8BV,提取时间1h,提取次数3次。在此条件下,总生物碱的得量为38mg/g药材,转移率为81.88%。(4)选取9种大孔树脂进行初筛,以黄柏提取液中总生物碱的吸附率和解吸率为指标,筛选出效果较好的3种树脂:AB-8、HP20、LD605;对这3种树脂复筛,同时以盐酸小檗碱的解吸量作为考察指标,综合各种指标发现AB-8是一种理想的树脂,可用于黄柏总生物碱的分离纯化,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国内生产AB-8树脂的厂家很多,性能参数差别较大。其中天津欧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AB-8树脂在吸附黄柏总生物碱方面效果较好,将作为后续研究的对象,进行重点讨论。(5)对AB-8树脂吸附黄柏总生物碱和盐酸小檗碱的动力学和热力学分别进行了探讨,两者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特性非常相似。黄柏提取液中的总生物碱在AB-8树脂上的吸吸附过程趋近于一级动力学过程;在总生物碱起始浓度为0.686mg/mL,温度27℃条件下,吸附速率常数K1=2.176 h-1;过程同时受液膜扩散和颗粒内扩散控制;在较低的温度、pH值,较高的起始浓度、振荡速度下,有利于吸附;盐酸小檗碱在AB-8树脂上的吸附过程也趋向于一级动力学过程,但吸附速率比黄柏提取液中总生物碱要慢;过程速率同时受液膜扩散和颗粒内扩散控制;吸附速率常数随温度的降低而升高,随初始浓度、溶液pH、振荡速度的增加而增大。实验同时发现,黄柏提取液中的盐酸小檗碱和原料药中盐酸小檗碱两者的动力学过程存在明显的差异,后者用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较好而前者不然;在吸附的起始阶段,前者速率较后者要快很多,说明提取液中盐酸巴马汀、盐酸药根碱等其它生物碱的存在影响了盐酸小檗碱在AB-8树脂上的吸附,使其速率加快。总生物碱和盐酸小檗碱的热力学性质基本一致,吸附等温线实验表明:平衡吸附量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说明低温较有利于吸附;吸附等温线用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都能较好的拟合,说明二者在AB-8树脂上都是单分子层吸附;吸附是放热的物理吸附;在几个实验温度下,吸附都能自发的进行。(6)在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大孔树脂柱的放大模型,该模型包括5个部分:①物料衡算方程(连续性方程);②动力学方程;③相平衡方程(吸附等温线方程);④边界条件;⑤初始条件。求解该模型得到数值解,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模型,实验测得的数据和模型模拟得出的数据吻合很好,说明建立的数学模型准确可靠,可用于大孔树脂柱的放大。(7)对AB-8树脂动态吸附黄柏提取液中的总生物碱以及盐酸小檗碱进行了工艺考察,得到吸附总生物碱较佳的条件为:上样量50mL样品/mL树脂,上样浓度0.684mg/mL,上柱流率2BV/h,杂质洗脱剂水的用量为3BV,洗脱剂采用40%的乙醇,用量为6BV,按照此工艺条件,得到总生物碱的纯度为40.06%,比上柱之前的纯度提高了2.56倍。吸附盐酸小檗碱的工艺条件为:上样量55mL样品/mL树脂,上样浓度0.576mg/mL,洗脱剂的种类为40%的乙醇,用量为6BV。
庞小雄,徐位良[7](1996)在《黄连中盐酸小檗碱提取实验方法的改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连中盐酸小檗碱提取实验方法的改进庞小雄徐位良(广东药学院天然药化教研室,广州510224)关键词黄连;盐酸小檗碱中图号R284.2黄连中的盐酸小檗碱具有广谱的抗菌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菌痢、肠炎、急性扁桃体炎和急性支气管炎等多种疾患[1]。从黄连中提...
欧绍淑[8](2005)在《正交试验法对提取小檗碱工艺条件的考查》文中指出用正交试验法研究硫酸浸渍法提取小檗碱的最优工艺条件组合是:硫酸提取液浓度为0.5%、碱化pH12.5、盐析液中NaCl浓度达到10%、酸化pH1,以此制定新工艺流程,提高了小檗碱的收率。
周新[9](2005)在《提取方法及毛细管电泳法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和分离检测方法进行了研究。将超声技术和微波技术应用于中药有效成分提取的研究中,建立了三种新的提取方法。利用毛细管电泳法对中药中有效成分进行了定量测定,并研究了中药有效成分与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了三种中药有效成分提取新方法,包括超声雾化提取法、高压微波辅助提取法和微波辅助无溶剂提取法。在超声提取法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套超声雾化提取装置。该方法是在提取剂变成气溶胶的情况下完成提取,与传统的超声提取方法相比,提取时间与提取剂用量均有所改进;建立了一种利用高压微波辅助提取法提取中药蜜丸中有效成分的方法,这一方法是将蜜丸药涂在载玻片上,而后进行提取,缩短了提取时间,提高了提取效率;通过在样品中加入对微波能有强烈吸收作用的固体介质,利用介质吸收微波,加热样品,加热速度快,使得在提取干燥中草药中挥发油成分时无需任何前处理过程成为可能。用毛细管电泳法测定了高良姜、贯叶连翘、菟丝子、地锦草、刺五加、银杏叶和满山红7 种不同中药中槲皮素,以及槐米和槐花中槲皮素和芦丁的含量。详细考察了电泳分离参数,包括缓冲剂种类、缓冲溶液添加剂、分离电压、缓冲溶液pH 值、进样量、运行温度等。总结了每种药的最佳电泳分离条件,并对样品分析的回收率和精密度进行了测定,建立了这些中药中槲皮素和芦丁的毛细管测定方法。采用亲和毛细管电泳(ACE)技术,对木犀草素、槲皮素和山柰酚这三种黄酮类化合物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结合常数进行了研究,并同荧光猝灭法进行了对比。针对已有荧光猝灭法计算结合常数的公式一般采用一定程度的近似,利用Matelab6.5 软件编制了一套迭代计算结合常数的程序Fluo1.0,使荧光猝灭法计算结合常数时不需任何假定和近似,更真实地反映了实际情况。
霍达[10](2009)在《黄连黄柏指纹图谱及成分研究》文中提出黄连来源于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云南黄连的根茎。味苦、性寒、入心、肝、胃、大肠经,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是一种很好的清热解毒消炎药,具有广谱抗生素的作用。黄柏来源于芸香科黄檗属植物。历来作为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的常用中药。现代药理表明黄连有抗微生物作用、抗病毒作用、抗炎活性、免疫调节作用等黄柏有抗作用、抗溃疡作用、抗菌作用、抗肾炎作用等本文建立了HPLC指纹图谱的测定方法。建立了黄连同一产地10批药材的指纹图谱,黄柏三个不同产地的指纹图谱。利用指纹图谱可以对药材进行质量评价。该方法的优点在于提取方法简单,用HPLC即可使大部分化学成分得到较好的分离。数据表明,该法具有很好的稳定性、重复性。可为黄连黄柏药材质量的控制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和有效的鉴别方法。在已确定的黄连黄柏HPLC指纹图谱的基础上用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LC/Q-TOFMS)联用技术对其共有峰进行基本指认,基本鉴定了可能的成分。测定了黄连黄柏中主要成分小檗碱的含量。方法准确,稳定性好。适合质谱实验。另外探讨了黄连黄柏合煎的提取纯化技术,为黄连黄柏相互作用的研究提供依据。在植物化学研究中,分离出1个单体,初步定性为小檗碱型生物碱,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二、浸渍法提取小蘖碱工艺条件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浸渍法提取小蘖碱工艺条件考查(论文提纲范文)
(3)中药提取新老工艺技术浅谈(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1.1 原理 |
1.2 影响浸出的因素 |
1.2.1 药材的粒度 |
1.2.2 温度: |
1.2.3 浓度差: |
1.2.4 压力: |
1.2.5 |
1.2.6 浸出成分与浸出的关系 |
2 常规提取及其工艺改进 |
2.1 煎煮法 |
2.2 浸渍法 |
2.3 渗漉法 |
2.4 中药动态水提取生产线 |
2.4.1 流程特点: |
2.4.2 讨论: |
3 中药提取的新技术新工艺 |
3.1 超声波萃取 |
3.1.1 原理 |
3.1.2 特点 |
3.1.3 影响超声波萃取效果的因素 |
3.1.4 应用 |
3.1.4.1 生物碱类成分 |
3.1.4.2 植物含苷类成分的提取 |
3.1.4.3 皂苷类成分萃取 |
3.1.4.4 蒽醌类成分提取 |
3.2 微波协助提取技术 |
3.2.1 原理 |
3.2.2 特点 |
3.2.3 微波协助萃取的参数及其影响因素 |
3.2.3.1 萃取剂的选择: |
3.2.3.2 微波功率 (剂量) : |
3.2.3.3 萃取时间: |
3.2.3.4 影响因素: |
3.2.4 工艺过程简介: |
3.3 超临界提取 |
3.3.1 原理: |
3.3.2 超临界萃取工艺特点: |
3.3.3 SFE应用于中药提取的基本要求: |
3.3.4 SFE技术的利弊分析 |
(4)半连续内部沸腾提取与分离植物有效成分及其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 |
2.1.1 传统提取方法 |
2.1.2 外场强化的现代提取方法 |
2.1.3 小结 |
2.2 课题组所做研究及成果 |
2.3 植物有效成分分离方法简述 |
2.3.1 溶剂萃取技术 |
2.3.2 大孔树脂吸附分离技术 |
2.3.3 超滤技术 |
2.3.4 高速离心分离技术 |
2.3.5 高速逆流色谱分离技术 |
2.3.6 小结 |
第三章 实验部分研究 |
3.1 药品及仪器 |
3.2 实验步骤 |
3.2.1 半连续内部沸腾法提取植物有效成分 |
3.2.2 提取物的分离 |
3.2.3 半连续内部沸腾法与传统方法比较 |
3.2.4 内部沸腾机理研究 |
3.2.5 内部沸腾应用-树脂再生 |
3.3 分析方法 |
3.3.1 最大吸收峰的检测 |
3.3.2 标准曲线的制备 |
3.3.3 分析误差校验 |
第四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1 半连续内部沸腾法提取植物有效成分 |
4.1.1 料液比的影响 |
4.1.2 原料量的影响 |
4.1.3 提取时间的影响 |
4.2 提取物的分离 |
4.2.1 绿原酸的分离 |
4.2.2 黄连素的分离 |
4.2.3 小结 |
4.3 半连续内部沸腾法与传统水煮法比较 |
4.4 内部沸腾机理研究 |
4.4.1 真空度对吸附速率的影响 |
4.4.2 温度对吸附速率的影响 |
4.4.3 内部沸腾的机理分析 |
4.4.4 内部沸腾实现条件 |
4.5 内部沸腾应用-树脂再生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半连续内部沸腾法提取工艺实验数据 |
附录 B 分离实验数据 |
附录 C 内部沸腾机理实验数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中药香豆素类化合物的超临界CO2萃取工艺及产物的非破坏质量监控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前言 |
第一章 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及其在中药中的应用 |
1.1 中药现代化与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 |
1.1.1 中药现代化的概念与目标 |
1.1.2 现代化的提取技术种类 |
1.2 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及其在在中药现代化中应用 |
1.2.1 超临界CO萃取技术的原理 |
1.2.2 超临界CO_2萃取的工艺流程 |
1.2.2.1 常规萃取 |
1.2.2.2 含夹带剂萃取 |
1.2.3 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在中药提取中应用 |
1.2.4 超临界CO萃取技术应用在中药现代化中的优越性 |
1.2.5 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在中药现代化应用的前景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中药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药理作用及研究概况 |
2.1 中药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 |
2.2 香豆素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 |
2.3 香豆素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补骨脂药材中香豆素类化合物的提取和鉴定 |
3.1 中药补骨脂中的主要化学成分、结构与性质 |
3.2 中药补骨脂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
3.3 补骨脂中香豆素类化合物的萃取 |
3.3.1 实验部分 |
3.3.1.1 原料及装置 |
3.3.1.2 萃取工艺流程 |
3.3.2 SFE-CO_2萃取条件对补骨脂素萃取率的影响 |
3.3.2.1 萃取压力的影响 |
3.3.2.2 萃取温度的影响 |
3.3.2.3 解析压力的影响 |
3.3.2.4 原料粒度的影响 |
3.3.2.5 CO_2流量的影响 |
3.3.2.6 萃取时间的影响 |
3.3.3 正交实验法研究各因素对补骨脂萃取工艺的影响 |
3.3.3.1 正交实验设计 |
3.3.3.2 实验结果分析 |
3.3.4 超临界萃取法与常规提取法的比较 |
3.4 补骨脂SFE 萃取物中有效成分的鉴定及含量测定 |
3.4.1 萃取物的薄层检识 |
3.4.2 补骨脂 SFE 萃取物中有效成分含量测定 |
3.4.2.1 仪器与试剂 |
3.4.2.2 色谱条件 |
3.4.2.3 实验方法 |
3.4.2.4 结果与讨论 |
3.3.2.5 HPLC 测定补骨脂素的方法学评价 |
3.5 补骨脂 SFE 萃取物中补骨脂素的提取分离和表征 |
3.5.1 仪器和设备 |
3.5.2 实验方法 |
3.5.3 结果与讨论 |
3.5.3.1 紫外吸收光谱图的测定 |
3.5.3.2 红外吸收光谱法测定 |
3.5.3.3 质谱法鉴定 |
3.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白芷药材中总香豆素的提取和鉴定 |
4.1 白芷药材中主要化学成分、结构与性质 |
4.2 白芷中香豆素类成分的提取 |
4.2.1 原料及装置 |
4.2.2 萃取工艺流程 |
4.2.3 正交实验法研究各因素对白芷萃取工艺的影响 |
4.2.3.1 正交实验设计 |
4.2.3.2 实验结果分析 |
4.3 白芷 SFE 萃取物中有效成分的鉴定及含量测定 |
4.3.1 萃取物的薄层检识 |
4.3.2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白芷 SFE 萃取物中总香豆素的含量 |
4.3.2.1 仪器与试剂 |
4.3.2.2 实验方法 |
4.2.2.3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香豆素的方法学评价 |
4.3.3 白芷SFE-CO_2萃取物中挥发油GC-MS分析 |
4.3.3.1 仪器与材料 |
4.3.3.2 实验方法 |
4.3.3.3 实验结果 |
4.3.3.4 结果与讨论 |
4.4 白芷 SFE 萃取物中有效部位的分离、纯化 |
4.4.1 实验方法的选择 |
4.4.2 实验方法 |
4.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蛇床子中香豆素类化合物的提取和鉴定 |
5.1 中药蛇床子的化学成分 |
5.2 蛇床子中香豆素类化合物的提取 |
5.2.1 实验部分 |
5.2.1.1 原料及装置 |
5.2.1.2 萃取工艺流程 |
5.2.2 SFE-CO_2萃取条件对蛇床子萃取物中蛇床子素含量的影响 |
5.2.2.1 萃取压力的影响 |
5.2.2.2 萃取温度的影响 |
5.2.2.3 解析压力的影响 |
5.2.2.4 CO_2流量的影响 |
5.2.2.5 萃取时间的影响 |
5.2.3 正交实验法研究各因素对蛇床子萃取物中蛇床子素含量的影响 |
5.2.4 结果讨论 |
5.3 蛇床子 SFE 萃取物中有效成分的鉴定及含量测定 |
5.3.1 萃取物的薄层检识 |
5.3.2 蛇床子 SFE 萃取物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 |
5.3.2.1 仪器与试剂 |
5.3.2.2 色谱条件 |
5.3.2.3 实验方法 |
5.3.2.4 结果与讨论 |
5.3.2.5 HPLC 法测定蛇床子 SFE 萃取物的方法学评价 |
5.4 蛇床子 SFE 萃取物中蛇床子素的提取分离和表征 |
5.4.1 仪器与设备 |
5.4.2 实验方法 |
5.4.3 结果与讨论 |
5.4.3.1 紫外吸收光谱图的测定 |
5.4.3.2 红外吸收光谱图的测定 |
5.4.3.3 质谱的测定 |
5.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 |
6.1 近红外光谱的发展概况 |
6.2 近红外光谱的产生及光谱特征 |
6.3 近红外光谱的特点 |
6.4 近红外光谱分析实验技术 |
6.4.1 近红外分析中样品的处理 |
6.4.2 固态样品分析 |
6.4.3 近红外光谱漫反射分析技术 |
6.5 近红外光谱的定量分析 |
6.5.1 校正模型训练集样品的选择 |
6.5.2 测量光谱数据 |
6.5.3 原始数据的预处理 |
6.5.4 校正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6.5.5 分析未知样品 |
6.6 近红外光谱分析中常用的多变量校正技术 |
6.7 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人工神经网络理论及其应用 |
7.1 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概况 |
7.2 人工神经网络的基本性质 |
7.3 神经元模型 |
7.4 BP-前馈人工神经网络 |
7.4.1 BP-前馈人工神经网络的提出 |
7.4.2 BP 网络的结果与算法的递推关系式 |
7.4.3 算法的实现步骤 |
7.4.4 BP 算法的收敛性和改进 |
7.5 逼近度的使用 |
7.6 BP 网络模型的可靠性评价 |
7.7 人工神经网络在化学方面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人工神经网络-近红外光谱法非破坏监控蛇床子 SFE 萃取物的质量 |
8.1 实验部分 |
8.1.1 仪器及软件 |
8.1.2 样品的制备及含量参考值测定 |
8.1.3 测量条件 |
8.2 结果与讨论 |
8.2.1 近红外漫反射光谱 |
8.2.2 一阶导数预处理光谱建立最佳 ANN 模型同时测定蛇床子总香豆素中双组分含量 |
8.2.3 原始光谱和 SNV 预处理光谱建立 ANN 模型同时测定蛇床子总香豆素中双组分含量 |
8.2.4 ANN 模型的可靠性评价 |
8.3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人工神经网络-短波近红外光谱法非破坏监控蛇床子 SFE 萃取物的质量 |
9.1 实验部分 |
9.1.1 仪器及软件 |
9.1.2 样品的制备及含量参考值测定 |
9.1.3 测量条件 |
9.2 结果与讨论 |
9.2.1 近红外漫反射光谱 |
9.2.2 一阶导数预处理光谱建立最佳 ANN 模型同时测定蛇床子总香豆素中双组分含量 |
9.2.3 原始光谱和 SNV 预处理光谱建立 ANN 模型同时测定蛇床子总香豆素中双组分含量 |
9.2.4 ANN 模型的可靠性评价 |
9.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摘要 |
Abstract |
作者简历 |
作者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攻读博士期间申报专利情况 |
作者攻读博士期间获奖情况 |
致谢 |
(6)大孔树脂吸附黄柏总生物碱的理论和应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现状 |
1.1 黄柏的研究概况 |
1.2 大孔树脂吸附法 |
2 课题的研究意义和设计思路 |
第二章 黄柏药材中生物碱的含量测定和提取工艺研究 |
第一节 黄柏药材中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盐酸药根碱的含量测定 |
1 仪器及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3 结论 |
第二节 黄柏药材中总生物碱的含量测定 |
1 仪器和试剂 |
2 方法与结果 |
3 结论与讨论 |
第三节 黄柏药材中总生物碱的提取工艺研究 |
1 仪器与试剂 |
2 方法与结果 |
3 小结 |
第三章 大孔树脂分离纯化黄柏总生物碱型号的筛选 |
1 仪器、试剂与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3 结论 |
第四章 AB-8树脂对黄柏总生物碱和盐酸小檗碱的吸附行为研究 |
第一节 AB-8树脂吸附黄柏总生物碱的动力学研究 |
1 仪器与试剂 |
2 方法与结果 |
3 结论 |
第二节 AB-8树脂吸附盐酸小檗碱的动力学研究 |
1 仪器与试剂 |
2 方法与结果 |
4 结论 |
第三节 AB-8树脂吸附黄柏总生物碱的热力学研究 |
1 仪器、试剂和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3 结论 |
第四节 AB-8树脂吸附盐酸小檗碱的热力学研究 |
1 仪器与试剂 |
2 方法与结果 |
3 结论 |
第五章 大孔树脂固定床的数学模型 |
1 仪器和试剂 |
2 方法与结果 |
3 结论 |
第六章 大孔树脂AB-8动态吸附黄柏生物碱的工艺研究 |
第一节 大孔树脂AB-8动态吸附黄柏总生物碱的工艺研究 |
1 仪器和试剂 |
2 方法与结果 |
3 结论 |
第二节 大孔树脂AB-8动态吸附盐酸小檗碱的工艺研究 |
1 仪器和试剂 |
2 方法与结果 |
3 结论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黄连中盐酸小檗碱提取实验方法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仪器、药品与试剂 |
1.2 实验方法 |
1.2.1 提取方法 |
1.2.1.1 酸水浸渍法 |
1.2.1.2 酸水渗漉法 |
1.2.1.3 乙醇提取法 |
1.2.1.4 超声振荡提取法 |
1.2.2 盐酸小檗碱含量测定[6] |
1.2.2.1 标准曲线绘制 |
1.2.2.2 各提取物中盐酸小檗碱的含量测定 |
1.3 实验结果 |
1.3.1 超声振荡法提取溶剂的选择 |
1.3.2 超声振荡提取时间的比较 |
1.3.3 提取方法的比较 |
2 讨 论 |
(9)提取方法及毛细管电泳法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言 |
1.1 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 |
1.2 超声提取法 |
1.2.1 超声提取的基本原理 |
1.2.1.1 空化作用 |
1.2.1.2 热效应 |
1.2.1.3 机械作用 |
1.2.2 影响中药提取的因素 |
1.2.2.1 超声波频率 |
1.2.2.2 超声波强度 |
1.2.2.3 超声作用时间 |
1.2.2.4 溶剂浸渍时间 |
1.2.3 超声提取法在中草药有效成分提取中的应用 |
1.3 微波辅助提取法 |
1.3.1 微波加热的机理及特点 |
1.3.1.1 离子传导机理 |
1.3.1.2 偶极子转动机理 |
1.3.2 微波提取的特点 |
1.3.3 高压微波提取的方法 |
1.3.4 高压微波提取法的仪器设备 |
1.3.5 高压微波辅助提取在中草药有效成分提取中的应用 |
1.4 微波辅助蒸馏法 |
1.4.1 中药挥发油的提取方法 |
1.4.2 微波辅助水蒸馏提取法 |
1.4.3 微波辅助同时提取法 |
1.4.4 微波辅助无溶剂提取法 |
1.5 毛细管电泳法 |
1.5.1 毛细管电泳的基础理论 |
1.5.1.1 双电层 |
1.5.1.2 Zeta 电势 |
1.5.1.3 淌度、绝对淌度和有效淌度 |
1.5.1.4 电渗、电渗流和表观淌度 |
1.5.2 毛细管电泳的分离模式 |
1.5.3 毛细管电泳的特点 |
1.5.4 毛细管电泳仪器系统 |
1.6 区带毛细管电泳在中药有效成分测定中的应用 |
1.6.1 生物碱类 |
1.6.2 黄酮类 |
1.6.3 有机酸类 |
1.6.4 苷类 |
1.6.5 香豆素类 |
1.6.6 蒽醌类 |
1.7 区带毛细管电泳法测定药物与蛋白结合常数 |
1.7.1 亲和毛细管电泳法在测定药物与蛋白结合常数中的应用 |
1.8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8.1 中药有效成分提取方法的研究 |
1.8.2 区带毛细管电泳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用 |
1.9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超声雾化提取法提取高良姜中槲皮素 |
2.1 仪器与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粉末样品的制备 |
2.2.2 样品溶液的制备 |
2.2.2.1 超声雾化提取 |
2.2.2.2 超声提取 |
2.2.3 标准溶液的制备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毛细管电泳条件的选择 |
2.3.2 提取条件对提取率的影响 |
2.3.2.1 超声波频率 |
2.3.2.2 提取功率 |
2.3.2.3 提取溶剂体积 |
2.3.2.4 提取时间 |
2.3.3 标准曲线 |
2.3.4 进样精密度 |
2.3.5 方法精密度 |
2.3.6 样品分析及回收率测定 |
2.4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高压微波辅助提取法提取槐榆丸中黄酮类化合物 |
3.1 仪器与试剂 |
3.2 测定方法 |
3.2.1 总黄酮测定方法 |
3.2.2 标准溶液的配制 |
3.2.3 标准曲线的绘制 |
3.3 提取方法 |
3.3.1 切碎提取(方法A) |
3.3.2 涂覆载玻片提取(方法B)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提取剂体积的影响 |
3.4.2 提取剂中乙醇浓度的影响 |
3.4.3 提取压力的影响 |
3.4.4 微波辐射时间对提取率的影响 |
3.4.5 方法B 的回收率及精密度实验 |
3.5 结论 |
3.6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微波辅助无溶剂法提取花椒中挥发油成分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试剂和材料 |
4.2.2 实验装置 |
4.2.3 实验步骤 |
4.2.3.1 无溶剂微波辅助提取法 |
4.2.3.2 水蒸馏提取法 |
4.2.3.3 气相色谱-质谱测定 |
4.3 结果讨论 |
4.3.1 羰基铁粉的影响 |
4.3.2 挥发油组分鉴定 |
4.4 结论 |
4.5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中药有效成分的毛细管电泳法测定 |
5.1 毛细管电泳法测定7 种中药中的槲皮素含量 |
5.1.1 实验部分 |
5.1.1.1 仪器与试剂 |
5.1.1.2 标准品溶液的制备 |
5.1.1.3 样品溶液的制备 |
5.1.1.4 样品分析 |
5.1.2 峰的确认 |
5.1.3 提取方法的选择 |
5.1.4 检测方法的选择 |
5.1.5 分离条件的选择 |
5.1.5.1 分离模式的选择 |
5.1.5.2 运行电压 |
5.1.5.3 运行温度 |
5.1.5.4 进样方法 |
5.1.6 分离介质的选择 |
5.1.6.1 高良姜 |
5.1.6.2 贯叶连翘 |
5.1.6.3 菟丝子 |
5.1.6.4 地锦草 |
5.1.6.5 刺五加 |
5.1.6.6 银杏叶 |
5.1.6.7 满山红 |
5.1.7 最佳分离条件的确定 |
5.1.8 标准曲线和进样精密度 |
5.1.9 样品分析及回收率和精密度测定 |
5.2 毛细管电泳法测定槐米和槐花中槲皮素和芦丁的含量 |
5.2.1 实验部分 |
5.2.1.1 仪器和试剂 |
5.2.1.2 样品溶液的制备 |
5.2.1.3 实验方法 |
5.2.2 峰的确认 |
5.2.3 分离条件选择 |
5.2.4 标准曲线 |
5.2.5 样品分析 |
5.2.6 回收率实验 |
5.3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药物与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 |
6.1 亲和毛细管电泳法测定药物与蛋白相互作用结合常数 |
6.1.1 亲和毛细管电泳法测定结合常数的原理 |
6.1.2 实验部分 |
6.1.2.1 仪器与试剂 |
6.1.2.2 电泳条件 |
6.1.2.3 实验方法 |
6.1.3 结果与讨论 |
6.1.3.1 利用ACE 法测定黄酮类化合物与蛋白结合常数的可行性分析 |
6.1.3.2 结合常数的测定 |
6.2 荧光猝灭法测定药物与蛋白相互作用结合常数 |
6.2.1 荧光猝灭法测定结合常数的原理 |
6.2.2 实验部分 |
6.2.2.1 仪器与试剂 |
6.2.2.2 实验方法 |
6.2.3 结果与讨论 |
6.2.3.1 荧光光谱图 |
6.2.3.2 结合常数的求解 |
6.3 结论 |
6.4 参考文献 |
(10)黄连黄柏指纹图谱及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黄连研究进展 |
1.1.1 黄连本草考证 |
1.1.2 黄连的化学成分 |
1.1.3 黄连的药理研究 |
1.1.4 临床研究 |
1.2 黄柏研究进展 |
1.2.1 黄柏本草考证 |
1.2.2 黄柏的化学成分 |
1.2.3 黄柏的药理研究 |
1.2.4 临床应用 |
1.3 中药指纹图谱技术 |
1.4 小檗碱的提取技术 |
1.4.1 稀硫酸法 |
1.4.2 石灰水法 |
1.4.3 乙醇浸提法 |
1.4.4 超声波提取法 |
1.4.5 酶法 |
1.4.6 微波-索氏工艺联合提取法 |
1.4.7 解吸内部沸腾两步法 |
1.4.8 液膜法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黄连药材指纹图谱的研究 |
2.1 仪器与试药 |
2.2 色谱条件 |
2.3 黄连药材指纹图谱 |
2.3.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3.2 参照物的选择及溶液的制备 |
2.3.3 测定方法 |
2.3.4 稳定性实验 |
2.3.5 精密度实验 |
2.3.6 重现性实验 |
2.3.7 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其技术参数 |
2.4 小结与讨论 |
2.4.1 流动相的选择 |
2.4.2 检测波长的选择 |
第三章 黄连药材指纹图谱LC-MS 分析 |
3.1 仪器与试药 |
3.2 色谱条件 |
3.3 质谱条件 |
3.4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3.5 结果与分析 |
3.5.1 LC-UV-MS 分析 |
3.5.2 结果分析 |
3.6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黄柏药材指纹图谱的研究 |
4.1 仪器与试药 |
4.2 色谱条件 |
4.3 黄柏药材指纹图谱 |
4.3.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4.3.2 参照物的选择及溶液的制备 |
4.3.3 测定方法 |
4.3.4 稳定性实验 |
4.3.5 精密度实验 |
4.3.6 重现性实验 |
4.3.7 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其技术参数 |
4.4 小结与讨论 |
4.4.1 流动相的选择 |
4.4.2 检测波长的选择 |
4.4.3 不同产地的指纹图谱相似度 |
第五章 黄柏药材指纹图谱LC-MS 分析 |
5.1 仪器与试药 |
5.2 色谱条件 |
5.3 质谱条件 |
5.4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5.5 结果与分析 |
5.5.1 LC-UV-MS 分析 |
5.5.2 结果分析 |
5.6 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黄连黄柏中小檗碱的含量测定 |
6.1 HPLC 法测定黄连中小檗碱含量 |
6.1.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6.1.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6.1.3 检测波长的选择 |
6.1.4 色谱条件 |
6.1.5 系统适应性实验 |
6.1.6 线性关系考察实验 |
6.1.7 稳定性实验 |
6.1.8 精密度实验 |
6.1.9 重复性实验 |
6.1.10 回收率实验 |
6.1.11 样品测定 |
6.1.12 小结 |
6.2 HPLC 法测定黄柏中小檗碱含量 |
6.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6.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6.2.3 检测波长的选择 |
6.2.4 色谱条件 |
6.2.5 系统适应性实验 |
6.2.6 线性关系考察实验 |
6.2.7 稳定性实验 |
6.2.8 精密度实验 |
6.2.9 重复性实验 |
6.2.10 回收率实验 |
6.2.11 样品测定 |
6.2.12 小结 |
第七章 提取与纯化工艺研究 |
7.1 有效部位提取工艺研究 |
7.1.1 评价标准 |
7.1.2 仪器及试药 |
7.1.3 季铵总碱含量测定方法 |
7.1.4 提取工艺的研究 |
7.2 大孔吸附树脂对黄连黄柏总生物碱纯化工艺的研究 |
7.2.1 引言 |
7.2.2 实验部分 |
7.2.3 大孔吸附树脂动态吸附和解吸试验考察 |
第八章 黄连黄柏粗提物化学成分分析 |
8.1 仪器与试药 |
8.2 样品制备 |
8.3 HPLC 分析 |
8.4 分离 |
8.5 分离 |
8.6 结构鉴定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四、浸渍法提取小蘖碱工艺条件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浸渍法提取小蘖碱工艺条件考查[J]. 药学40期队中草药专题组. 沈阳药学院学报, 1975(00)
- [2]浸渍法提取小蘖碱工艺条件考查[J]. 沈阳药学院药学40期队中草药专题组. 中草药通讯, 1976(09)
- [3]中药提取新老工艺技术浅谈[J]. 郭维图. 医药工程设计, 2005(01)
- [4]半连续内部沸腾提取与分离植物有效成分及其机理的研究[D]. 王飞. 广西大学, 2006(12)
- [5]中药香豆素类化合物的超临界CO2萃取工艺及产物的非破坏质量监控的实验研究[D]. 弥宏. 吉林大学, 2007(03)
- [6]大孔树脂吸附黄柏总生物碱的理论和应用基础研究[D]. 张英.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09)
- [7]黄连中盐酸小檗碱提取实验方法的改进[J]. 庞小雄,徐位良. 广东药学院学报, 1996(04)
- [8]正交试验法对提取小檗碱工艺条件的考查[J]. 欧绍淑. 卫生职业教育, 2005(10)
- [9]提取方法及毛细管电泳法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D]. 周新. 吉林大学, 2005(06)
- [10]黄连黄柏指纹图谱及成分研究[D]. 霍达. 首都师范大学, 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