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要闻·信息·商情(论文文献综述)
甄智[1](2021)在《沦陷时期南京地区的日伪报刊研究(1938-1945)》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孙忆楠[2](2021)在《美国“长臂管辖”制度下中国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与应对 ——以美国《反海外腐败法》为视角》文中指出
刘莎莎[3](2021)在《市场监督管理平台中非公党建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企业中的党员人数也逐渐增多。党员人数的增多暴露出了更多非公有制经济中党建工作的问题:第一,党员流动性大,党员教育考察工作难以进行,党员失联情况时有发生;第二,党组织建设困难,党组织建设不完善,党组织管理不到位;第三,企业业主及党员政治素养存在差异,党员发展工作难以进行。以上述现实问题为出发点,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套全流程的非公有制经济党建工作解决方案,致力于解决非公党建工作中的痛点问题。本文按照软件工程的指导思想设计并构建了整个系统。本文具体分析了非公党建系统的功能需求,并以此为基础,结合整体设计原则进行系统总体架构设计。架构设计采用分模块思想来设计系统结构,将系统分为党建新闻、党建活动、学习园地、党务信息管理、webVR全景图导览等模块。然后对每个模块功能进行具体分析,完成数据库表设计、通信接口设计以及页面设计。系统采用前后端分离的架构,前端使用Vue.js框架,后端采用SpringBoot框架,完成了编码工作。为了使得党建过程中党员能够更加真实直观地接受党政教育,了解党史等党的基本知识,本文重点实现了 webVR全景图导览功能。该功能将线下展览馆以360度全景图的形式展示在web端系统中。通过对真实场景的摄影捕捉,结合场景切换等用户交互操作,给用户带来了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最后本文对系统各项需求的实现情况做了测试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修复,总结了系统中的不足和后续优化的方向。本系统在实现过程中,与实际需求紧密联系,在开发的过程中与河南省开封市自由贸易试验区进行合作,充分调研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需求,结合自贸区展览馆进行了全景图片的拍摄与处理,实现了 webVR全景图导览功能。该课题中的开发和测试工作均已完成,并在开封市自贸区投入使用,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
陈秋旭[4](2021)在《1918年—1928年《泰东日报》宣传报道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徐银翎[5](2021)在《抗战统制经济下的政商关系研究 ——以重庆市商会为例(1937-1945)》文中认为全面抗日战争时期,根据战争的持续演变,国民政府建立了战时统制经济体系,通过机构调整与法令颁布确保统制经济由制定走向落实,并利用法律和行政手段加强对商会的管制,充分发挥商会在资源与流通领域的生产、分配与交易作用。在政府与商会的合作下,统制经济在保证粮食供给、促进工业发展、支持国货及增加政府财政等方面取得良好效果,对于实现“抗战建国”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但商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又不全是合作与配合,双方之间也有利益上的博弈,这种关系在统制经济背景下体现得尤为明显。重庆市商会地处战时陪都,以其为例探讨战时统制经济下的政商关系具有典型意义,其在统制经济体制下主动进行改组与工作调整,并与政府在推行法令、调查商情、办理登记、打击囤积居奇、协助税收、开展社会活动等不同类型的统制工作中方面相互配合,同时还继续发挥商会的本职职能“维护商民利益”,积极充当各同业公会以及政府之间的沟通者。二者的合作与博弈所反映的正是特殊背景下政府与商会关系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就合作而言统制经济相关法律、政策的实施;商界人士爱国主义热情高涨以及政府与商会的共同目标为二者的合作提供动力支持。就博弈而言,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上的矛盾;其在政策执行中的不良行为以及政府与商会在利益上的悖论成为二者得以博弈的理由,分析合作与博弈并存的原因对于今天的建设新型政商关系也具有借鉴意义。
杨伟东[6](2021)在《语言文字改革视角下的教育现代化研究(1892-1949)》文中研究表明近代以来,中国步入多事之秋。面对日益深重的内忧外患和救亡图存的时代命题,知识分子们急切地寻求救国良策。在部分改革者看来,国家之贫弱在于国民之愚昧,国民之愚昧在于教育之难以普及,而教育之难以普及则在于语言文字之繁难。于是产生了改革语言文字的初步想法与实践,进而引发了一系列语言文字改革运动,如切音字运动、白话文运动、国语运动、简化汉字运动、拉丁化新文字运动等等,企图通过语言文字改革来普及教育、开发民智进而实现救亡图存和民族复兴。语言文字是教育最主要的工具,语言文字改革不仅深刻地影响了汉语、汉文和汉字的演变历程,也对我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本研究借鉴跨学科的研究路径,新文化史和教育外部史的理论,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方法,将语言文字改革与教育现代化视为相互影响的两个领域,试图在梳理清末民国语言文字改革历史进程的基础上,分析语言文字改革在教育领域的推行过程及其引起的教育现代化变革,进而探讨语言文字改革与教育现代化的关系。第一章探讨清末民初的白话文运动对底层民众启蒙教育的影响。清朝末年,在民族危亡的时代背景下,部分知识分子提出“开民智”以救亡图存的命题。艰深晦涩的文言文难以用来启蒙大众,于是他们提出以白话文开启民智的主张,并掀起了一场白话文运动,白话报刊成为这一运动的核心阵地。尽管白话报刊以白话文办报,以启蒙大众为宗旨,并围绕这一宗旨编排内容,但底层百姓识字且有钱购报者少,白话报刊难以直接启蒙大众。清末民初的白话文运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底层民众的启蒙,但文体改革对启蒙民众的作用是有限的,比文体改革更根本的办法在于解决底层民众不识字的问题。第二章探讨清末切音字运动对普及教育的影响。为了解决底层百姓不识字的问题,部分知识分子在“教会罗马字”的启发下产生了创造拼音文字以普及教育的想法,从而引发了切音字运动。切音字虽然没有获得清政府的认可,但在部分开明官绅的支持下,切音字学堂在京津、江宁等部分地区获得一定的推广。切音字虽然比汉字简单易学,但在种种阻碍下难以推广,因此也无法实现其普及教育的理想。切音字最终被定位为“音标”,用于给汉字注音,成为统一国语的利器。第三章探讨国语运动对国语教育现代化的作用。国语统一的思想萌芽于清末切音字运动和日本的国语统一思想,在清末新政时期得到广泛传播,并逐渐成为社会共识。中华民国成立后,将切音字改为注音字母,用以标注字音、统一国语,并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推行国语教育。国语教育的推行改变了国民学校的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师资培养、教学方法等,促进了国语教育的现代化转型。第四章探讨文体改革与教育现代化的整体关系。在哲学的视域里,语言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和中介,人不仅生活在客观世界中,也生活在语言建构起来的主观世界中。文言文和白话文不仅是两种不同的书面语言,还蕴含了两种不同的世界观,并通过教育的传承作用将各自的世界观传递给受教育者。“文言文教育”传承的是“共时世界观”,引导人进入古人的世界观。“白话文教育”承载的是“现实世界观”,引导人面向现实世界。从文言文到白话文的转变不仅是文体的转变,也是世界观的转变和教育体系的转变。第五章探讨简化汉字运动对识字教育的作用。近代以来,通过与西方拼音文字的对比,国人认识到汉字存在诸多问题,如笔画复杂、异体众多、数量庞大、读音不一等,成为普及教育的一大障碍。创造拼音文字的尝试失败后,文字改革者们走向了简化汉字的道路。简化汉字有两种路径:“简化汉字笔画”和“减少汉字数量”,前者主要通过采用民间通行的“简体字”的方法实现,后者主要通过研制“常用字汇”的方法解决。文字改革者们不仅在理论上论证了简化汉字的必要性和简化汉字的路径、原则与方法,还通过识字教育的心理实验和教学实践证明了简化汉字的可行性。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依然难以逃脱“易习难行”的命运,简化汉字在民国时期最终未能获得合法地位。第六章以陕甘宁边区的拉丁化新文字扫盲教育运动为例,分析了拉丁化新文字在扫盲教育中的实践、成效与困境。在苏联开展的拉丁化文字扫盲教育的刺激下,共产党人在革命根据地也展开了拉丁化新文字扫盲教育。拉丁化新文字的提倡者认为语言文字具有一定的阶级性,繁难的汉字是统治阶级借以统治大众乃至“愚民”的工具,而简单易学的拉丁化新文字则是人民大众摆脱愚昧和被统治地位的利器,因此应当废除汉字,代之以拉丁化新文字。陕甘宁边区政府赋予了拉丁化新文字与汉字同等的法律地位,并开展了一场拉丁化新文字扫盲教育运动,证明了拉丁化新文字扫盲效率高于汉字扫盲效率。但由于革命形势的变化、扫盲教育的障碍以及拉丁化新文字自身的缺陷,拉丁化新文字扫盲教育最终陷于停滞。在梳理分析了清末民国时期语言文字改革对教育现代化的影响的基础上,本研究总结出语言文字改革与教育现代化的关系:清末民国语言文字改革在促进教育在工具、实践和价值三个层面上的现代化的同时,教育现代化也为清末民国语言文字改革提供了发展的动力和“试验田”,并推动了改革后的语言文字的推广和普及。总而言之,语言文字改革与教育现代化存在一种“耦合”的关系,即两者相互作用,彼此影响以至于联合起来形成一种共同存在、共同发展的共生体。
程河清[7](2021)在《清末新式官报研究》文中认为清末新政是近代中国政治改革重要一环,官方媒介是改革时期涌现的新兴事物。新政前后创办的新式官报,构筑了清廷官方信息传播系统,起到舆论宣传、开通风气的作用。新式官报创办始末、内容取舍、权力博弈以及传播网络搭建等实际运作情况,既反映出媒介与政治相互影响、彼此纠缠的过程,又体现了新政改革面临的新旧兼容、半新半旧的制度性困境。晚清官报思想形成深受内外、新旧多重理念影响。古代中国传播制度为新式官报思想形成提供内在基础。西方新闻纸传入后打破了官方信息垄断,形塑着新的舆论环境。受此影响,统治者同意开设官报,将信息公之于众。官方的办报理念在实践中不断成型,并借鉴了日本官报经验。以《官书局报》为代表的第一批官报办于戊戌前后,受政治斗争影响,这些官报效果甚微。1901年清廷宣布新政改革上谕后,以《北洋官报》《南洋官报》为代表的地方官报成为样板,在全国各地推广。1906年“预备立宪”前后,各地新式官报从数量到种类增多,迎来地方官报“高峰期”。1907年中央官报《政治官报》创办后,成为中央政府第一份面向大众发行的官方报纸。1910年内阁成立后,改《政治官报》为《内阁官报》。新式官报成为公布法律命令机关,开始具备行政属性。新式官报内容、人事与传播各方面交织着新旧势力、思想以及管理方式的种种博弈。官报舆论传播的最大特征是在新旧观念中摇摆。报纸对当时热议的教育改革、改良风气以及“预备立宪”等议题多有涉及,宣传了先进思想、理念,试图深入推动改革。但,标榜灌输新思想、新智识的官报在本质上贯彻了“中学为体”的思想理念,多用“比附”的方式将西学约化为中国传统文化,意在以新思想服务旧体制。官报局人事结构受到报局内部机构、督抚——中央权力以及民间团体三股力量约束。报局内部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主笔总纂在一定范围内能够主导内容取向。地方官报凭借督抚行政资源创办,督抚本人可以决定报局人事变动、内容题材等事项,报纸即为督抚喉舌。与此同时,中央政府试图掌控官方媒介,并将官报性质由媒介改为行政机关,减少督抚对报纸的干预与控制。然而,当官报局开始涉足印刷业后,逐渐抢占了民营印刷业的生产空间,引发民间工商业主反对。各派新旧势力对媒介的利用与争夺贯穿新式官报发展始末,体现出政治改革复杂性与多面性。直到1911年,中国各省皆建立起完备的官报宣传体系,实现了从空间到内容上全方位覆盖。这一成果与派销制度大有关系,订购官报成为各地、各级官员政治任务。辅之以邮政系统助力,新式官报在短短十年间实现了“在地化”。地方政府通过宣讲、阅报以及创办白话官报等新型宣传方式不断拓宽官报的传播范围,将其引入民间。但是,这些推广措施忽视了基层财政、人力物力奇缺等现实情况,导致官报局面临报费拉锯、经费不足的困难。官报派销发行过程中,官报局既与基层政府、官员摩擦不断,又与新式邮局屡有冲突,时有出现互相推诿现象,导致报纸推广过程中存在诸多积弊。新式官报发展始末彰显了新政改革中“新”“旧”冲突的困境。在改革政策支持下,新式官报能够以崭新的媒介形态迅速、大量发行与传播,但是官僚体制本身的惰性拖累了报纸后续发展,引发一系列财政、发行危机。夹在新旧之间的矛盾不仅出现于新式官报的生命历程,更体现在新政改革各个面相,反映出新旧交接时代下官方政府渴望改革又难以破釜沉舟的复杂处境。
张炳旭[8](2021)在《民国时期新闻人任白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任白涛幼名洪涛,曾用笔名冷公、一碧,河南南阳人士,辛亥时期开始投身新闻事业,随后致力于新闻学术研究,是我国第一部实用新闻学(《应用新闻学》)的着述者,也是中国近现代新闻学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论文以“新闻人”任白涛为中心,系统探讨了任白涛的新闻实践活动、新闻学术活动、新闻思想以及抗日新闻宣传等内容,力求客观、全面地将民国时期“新闻人”任白涛的人物形象呈现出来。同时,希冀这番探索能够对民国新闻史尤其是新闻人物史研究有所补益。论文按照总-分-总的逻辑顺序,内容主要涵盖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论文第一章,主要探讨任白涛的人生历程与社会环境。本章结合特定时代背景,以时间为轴线对“新闻人”任白涛的人生历程进行了总体概括。呈现了任白涛在南阳、开封、上海、东京、重庆、恩施等地的人生经历,着重揭示了任白涛在特定历史时期下的人生追求、理想信念以及促使他选择不同道路的内在动因。认为是在时代环境、家世背景、教育经历和个人性格特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任白涛才始终坚守着他的新闻人之路。第二部分包括论文第二、三、四、五章,是从横向上对新闻人任白涛展开的研究,分别对任白涛的新闻实践、新闻学术活动、新闻思想观念以及抗日新闻宣传四个方面作出考察。其中第二章系统梳理了任白涛的新闻实践历程。本章将任白涛的新闻实践活动划分为“在《民立报》时期”和“在《新湖北日报》时期”两个阶段。认为在辛亥革命前后,任白涛受到个人兴趣的驱使、民主自由社会风气的熏染及对军阀政府统治的不满,毅然投身新闻事业,期望通过“新闻”这一媒介来施展个人抱负并对社会进步有所助益。抗日战争期间,任白涛作为《新湖北日报》总编辑,在民族危亡时刻再次走上新闻职业工作,把担任《新湖北日报》总编辑作为践履其“新闻救国”理想的一种途径,这解释了他为何会以短暂的国民党体制内新闻人姿态出现在新闻界。第三章着重研究任白涛的新闻学术活动。本章从任白涛“在日本”和“在国内”两个层面对他的新闻学术活动进行展开,重点探究了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参加大日本新闻学会、创办中国新闻学社等重要活动,认为任白涛在力图构建一种体系化的新闻学,任白涛的新闻学术研究活动对中国早期新闻学科的建构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第四章主要研究任白涛的新闻思想。本章主要从新闻业务思想、新闻教育思想、新闻伦理思想、新闻舆论思想四个方面对任白涛新闻思想展开重点考察,认为任白涛的新闻思想体现出了如下特征:一、中外结合,以本土化为追求;二、吸纳为起点,以立足体系创建为目标;三、强调记者责任,以服务公众为宗旨。任白涛的新闻思想既受到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精神的熏染,又对西方新闻学理论和思想进行了借鉴和吸收,表现出比较明显的“中体西用”色彩。第五章是对任白涛抗日新闻宣传的研究。任白涛的抗日新闻宣传研究是作为“新闻人任白涛研究”的一个重要面向。本章首先考察了任白涛从事抗日新闻宣传研究的历史背景。其次,对任白涛进行抗日新闻宣传研究的内在动因作出探析,认为根本动因是为挽救中华民族亡国灭种的危险局面,直接动因是为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新闻侵略。再次,重点研究了任白涛关于抗日新闻宣传研究的主要成果。在抗战期间,任白涛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对华新闻宣传政策及行为尤为关注,并进行了细致研究,在日本对华施加的新闻宣传政策、战时国际通讯社的机构及其作用、抗战期间的对日新闻宣传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观点与见解,并以此作为他在抗战期间从事新闻活动的基本准绳。第三部分即论文第六章,在前五章研究和阐述的基础上对任白涛在中国新闻史上的地位及其评价展开探讨,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和升华。任白涛一生钟情于新闻事业,既从事新闻学术研究,又投身于新闻实践活动。其中,从事新闻学术研究是任白涛人生当中的主要工作,在中国新闻学的一些领域做出过开创性的贡献,是民国时期追求新闻理想的典型新闻人之一。本章从政治与学术的视角出发对任白涛在中国新闻史上的历史贡献与地位作出阐述。与此同时,指出由于时代条件和个人因素的影响与限制,任白涛的新闻实践、新闻学术以及新闻思想等也暴露出一定程度上的局限性。以新闻人任白涛为镜,将历史经验与现实需要结合起来,可为当前中国新闻理论建设与新闻学科发展提供镜鉴。
戴福[9](2020)在《电商网红品牌传播研究》文中提出电商网红直播带货收益规模屡破新高,用户线上消费习惯逐渐养成,不仅越来越多普通人转型成为网红参与品牌导购,各大品牌方也积极布局直播带货线上销售模式。新媒体技术转型升级,电商网红的品牌传播较于传统的品牌传播方式呈现出诸多新变化。本文结合品牌传播的相关理论,以当下最为典型、最具影响力的电商网红为研究样本,采用理论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参与式观察法及深度访谈法具体阐释电商网红的品牌形象的塑造和传播策略。在品牌形象塑造方面,电商网红根据自身特点和个人经验、寻找差异化定位、树立鲜明的传播风格等方式建构起个性化的媒介形象;通过社交媒体与用户建立起情感化社交,不断加强品牌认知;同时,专业化的MCN机构在进一步通过选品、合作和公益活动等持续强化品牌形象。在传播策略方面,电商网红结合个人品牌形象打造独特的营销模式,品牌进行人格化传播。借助多元化传播渠道提升知名度,结合个人特质和优质产品服务促进用户主动进行口碑传播、不断增强用户对于品牌的粘性。不容忽视的是,电商网红在品牌传播的过程中还存在个人负面事件弱化品牌形象,品牌生命周期过短、粉丝忠诚度不高,产品质量与宣传推广不一致等问题,有必要从政策、行业、网红个人等方面加强管理,以促进电商网红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增强电商网红品牌传播能力。
周辰[10](2020)在《近代保定城市经济发展研究(1840-1937)》文中研究指明近代中国城市格局体系的演变,由不同城市的发展路径所决定。近代中国在西方入侵的背景下,被动卷入世界市场体系,原有的社会秩序亦遭受冲击。经济因素逐步取代政治、军事因素成为推动城市近代转型的根本动力,形成了政治城市衰落、经济城市崛起的格局体系。保定作为直隶省城,是一座地处京畿腹地的内陆城市,近代以前是区域性的政治军事中心,近代以来发展相对落后。保定依靠行政力量开启了近代化转型的历程,城市经济的发展并非内在需求的产物,而是政治权力推动的结果,其变革属于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属于行政导向型发展路径,在我国近代城市转型中具有典型意义。近代以前的保定,因军事而兴起、因政治而显赫,成长路径符合我国传统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即政治、军事优先发展。政治、军事地位的提升亦强化了城市的经济功能,城市人口规模扩大,农业、手工业、商业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由北宋时期边境的军镇发展为清代直隶首府。保定的经济功能主要为政治、军事功能提供服务,属于权力控制型经济,商品经济成长动力不足,对外贸易能力有限,经济结构畸形。近代保定在官方的强力推动下开启了近代转型的道路,国家的宏观政策以及官员、军阀的个人权威是推动城市变革的主要力量,保定的经济延续着依附军事政治的传统。保定在社会变革中呈现出“绝对发展”与“相对衰落”并存的特点,城市在工业、金融业、交通与通讯、商业等领域具备了早期现代化的时代特征,与新兴经济城市相比,保定经济成长的动力不足,发展相对缓慢。近代保定区域市场在传统政治力量与近代经济因素的合力作用下迅速成长,通过分析商人结构、商品进出口结构以及市场体系网络结构,可以窥见其并未成长为经济类型的城市,仍然是消费功能为主的传统政治军事城市。保定市场在近代呈现出“先扬后抑”的演变过程,商业腹地因天津经济地位的擢升与新式交通工具的建设而空前扩大,亦因交通枢纽的丧失而有所削弱。保定城市地位由政治功能决定,经济功能依附于政治功能,城市区域地位与行政地位紧密相连。近代以来,经济因素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尽管保定市场地位有所提升,经济功能的不足弱化城市的政治功能,其区域中心位置被天津所取代。商会组织是保定近代商业转型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官方与民众需求相结合的产物,以国家行政推动为主要动力。官方与商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国家权威、中央集权程度,其互动机制存在较大差异。在国家权威相对薄弱时期,官方借助商会等民间力量维持统治秩序,双方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契约”关系,商会广泛参与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活动,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官方起到了制衡作用;当国家集权程度较高时,官方极力压制社会力量,商会沦为了官方的附庸机构,无所作为。保定商会属于行政高度管控的地方性商业组织,其成长路径与城市功能属性密不可分,商会组织的成立与改组、各类重大社会活动的开展均与官方保持了密切的联系,对官方存在较强的依附性。在保定商会与其他商会的互动中,社会属性多而经济属性较少,彰显城市政治地位崇高、经济能力不足的特点。关于保定的成长路径,需要一分为二的看待“权力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行政权力是推动保定城市转型、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国家通过强制性的改革避免了保定走向没落的命运;但是官方权力过大也会损害民众的合法权力,抑制区域经济成长的活力。
二、要闻·信息·商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要闻·信息·商情(论文提纲范文)
(3)市场监督管理平台中非公党建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党建研究现状 |
1.2.2 全景图及虚拟现实空间研究现状 |
1.3 课题任务 |
1.3.1 课题内容 |
1.3.2 本人承担任务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开发技术选择 |
2.1 前后端分离架构 |
2.2 前端相关技术 |
2.2.1 前端开发框架 |
2.2.2 前端资源管理工具 |
2.3 服务端相关技术 |
2.3.1 服务端开发框架 |
2.3.2 反向代理服务器 |
2.3.3 缓存数据库 |
2.4 360度全景相关技术 |
2.4.1 三维开发引擎 |
2.4.2 全景图展示插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需求分析 |
3.1 系统需求概述 |
3.2 系统用户角色分析 |
3.2.1 普通游客角色分析 |
3.2.2 注册党员角色分析 |
3.2.3 党支部管理员角色分析 |
3.2.4 超级管理员角色分析 |
3.3 系统功能性需求分析 |
3.3.1 党建新闻功能分析 |
3.3.2 党建活动功能分析 |
3.3.3 党员学习功能分析 |
3.3.4 党务管理功能分析 |
3.3.5 用户信息功能分析 |
3.3.6 webVR全景图功能分析 |
3.4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4.1 性能需求 |
3.4.2 兼容性需求 |
3.4.3 安全可靠性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概要设计 |
4.1 系统总体设计 |
4.1.1 系统架构设计 |
4.1.2 系统技术框架 |
4.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4.3 基于鱼眼图像的全景图拼接算法设计 |
4.3.1 球面模型正投影算法设计 |
4.3.2 参考平面选取算法设计 |
4.3.3 实现效果 |
4.4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4.1 系统E-R图设计 |
4.4.2 数据库表设计 |
4.5 系统接口设计 |
4.5.1 系统前后端通信接口整体规范 |
4.5.2 部分前后端通信接口示例 |
4.6 系统前端页面设计 |
4.6.1 系统页面设计原则 |
4.6.2 系统整体页面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详细设计与实现 |
5.1 党建新闻模块 |
5.1.1 党建新闻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
5.1.2 实现效果 |
5.2 党建活动模块 |
5.2.1 党建活动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
5.2.2 实现效果 |
5.3 学习资料模块 |
5.3.1 学习资料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
5.3.2 实现效果 |
5.4 考试管理模块 |
5.4.1 考试管理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
5.4.2 实现效果 |
5.5 全景图导览模块 |
5.5.1 全景图导览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
5.5.2 实现效果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系统环境 |
6.2 系统测试方法简介 |
6.3 系统功能性测试 |
6.4 系统非功能性测试 |
6.4.1 性能测试 |
6.4.2 兼容性测试 |
6.4.3 安全性测试 |
6.5 系统应用情况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束语 |
7.1 论文工作总结 |
7.2 问题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抗战统制经济下的政商关系研究 ——以重庆市商会为例(1937-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三、概念界定 |
四、基本框架、内容及资料、方法 |
五、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抗战统制经济体制的建立 |
第一节 抗战统制经济体制的确立过程 |
第二节 抗战统制经济体制下商会治理的加强 |
小结 |
第二章 统制经济政策下的重庆市商会建设 |
第一节 统制前的重庆市商会发展与职能 |
第二节 统制下重庆市商会的改组与职能变化 |
小结 |
第三章 统制经济政策下商会的活动 |
第一节 推行管制法令 |
第二节 调查商情 |
第三节 办理登记业务 |
第四节 打击囤积居奇 |
第五节 处理税收事务 |
第六节 开展与统制有关的社会活动 |
小结 |
第四章 统制经济下商会与国民政府的合作与博弈 |
第一节 政商之间的合作 |
第二节 政商之间的“博弈” |
小结 |
第五章 抗战统制经济政策下的政商关系探讨 |
第一节 政商合作的原因 |
第二节 政商博弈原因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6)语言文字改革视角下的教育现代化研究(1892-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疑问与反思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一)清末民国 |
(二)语言文字改革 |
(三)教育现代化 |
四、文献综述 |
(一)清末民国语言文字改革研究 |
(二)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研究 |
(三)语言文字改革与教育现代化关系研究 |
(四)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五、理论与方法 |
(一)理论基础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清末民初白话文运动对底层民众的启蒙教育——以白话报刊为中心 |
第一节 “开民智”视角下的文白之争 |
一、“言文合一”论 |
二、“功能分殊”论 |
第二节 启蒙民众的核心阵地——白话报刊 |
一、白话报刊概况及个案分析 |
二、白话报刊的宗旨、内容与读者 |
第三节 白话报刊启蒙民众的多重努力 |
一、从贴报牌到阅报处 |
二、讲报与演说 |
第四节 白话文在底层民众启蒙教育中的作用及其限度 |
一、白话文对底层民众启蒙教育的作用 |
二、白话文对底层民众启蒙教育作用有限 |
第二章 文字改革与教育普及:清末切音字运动的教育理想与实践 |
第一节 切音字运动兴起的背景与动机 |
一、切音字运动兴起的背景 |
二、切音字运动兴起的动机 |
第二节 切音字方案与切音字理论 |
一、切音字方案 |
二、切音字理论 |
第三节 切音字的推广路径与教学实践 |
一、切音字的推广路径 |
二、切音字的教学实践 |
第四节 切音字运动的衰落 |
一、切音字理论的缺陷 |
二、民众的不理解 |
三、保守势力的反对 |
四、简易识字学塾政策的推行 |
第五节 切音字对普及教育的效力与局限 |
一、切音字对普及教育的效力 |
二、以切音字普及教育的局限性 |
附录 |
第三章 从“国文”到“国语”:民国时期的国语运动与国语教育现代化 |
第一节 国语统一思想的兴起与传播 |
一、国语统一思想的萌芽 |
二、日本国语统一思想的启发 |
三、清政府对国语统一的重视 |
第二节 切音字功能的转移与注音字母的推行 |
一、从“切音字”到“注音字母”的转变 |
二、国语运动的高涨与注音字母的公布 |
第三节 国语教育的社会推广 |
一、国语教育的政策与措施 |
二、国语教育政策的落实困境 |
第四节 学校国语教育的现代化变革 |
一、课程设置 |
二、教材编写 |
三、师资培养 |
四、教学方法 |
余论 |
附录 |
第四章 从“文言文教育”到“白话文教育”——文体变迁与教育转型的历史互构 |
第一节 哲学视域中语言与现实的关系 |
一、人生存于语言建构的世界中 |
二、文言文与共时世界观的形成 |
第二节 文言文与古代教育的耦合 |
一、以儒家经典为主的教育内容 |
二、注重记忆、模仿的教学方法 |
三、科举制度对文言文的再生产 |
第三节 近代社会变革与五四白话文运动 |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 |
二、政治的民主化改革 |
三、传教和翻译活动与西方语言资源的输入 |
四、清末民初的白话文运动 |
五、科举制度的废除 |
六、国语运动与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合流 |
第四节 白话文与现代教育的互构 |
一、注重实用的教育内容 |
二、注重“经验”的教育方法 |
三、普及教育的思想 |
余论 |
第五章 民国时期的简化汉字运动与识字教育 |
第一节 简化汉字的历史进程与社会背景 |
一、古代汉字字体演变及历代正字工作 |
二、清末民国文字改革的时代需求 |
第二节 简化汉字的相关理论 |
一、简化汉字的理论依据 |
二、简化汉字的两种路径 |
三、简化汉字的原则与方法 |
第三节 简化汉字的心理实验与教学实践 |
一、艾伟的识字心理实验 |
二、《平民千字课》的教学实践 |
第四节 简化汉字的社会推行与社会争论 |
一、寻求合法地位的成与败 |
二、《第一批简体字表》公布后引起的社会争论 |
余论 |
第六章 拉丁化新文字运动与扫盲教育——以陕甘宁边区新文字扫盲教育为例 |
第一节 拉丁化新文字运动的历史进程 |
一、苏联的拉丁化文字扫盲运动与中国拉丁化新文字方案的诞生 |
二、大众语运动与拉丁化新文字运动的合流 |
第二节 拉丁化新文字的语言文字理论 |
一、语言文字的阶级性 |
二、汉字的废与不废 |
三、拼写方言与统一国语 |
第三节 陕甘宁边区拉丁化新文字扫盲教育运动 |
一、开展拉丁化新文字扫盲教育的原因 |
二、开展拉丁化新文字扫盲教育的措施 |
三、拉丁化新文字扫盲教育的困境 |
四、拉丁化新文字扫盲教育的调整 |
五、拉丁化新文字扫盲教育运动的停滞 |
第四节 文字改革与教育现代化的两种取向 |
一、文字改革与教育现代化的“西方化”取向 |
二、文字改革与教育现代化的“民族化”取向 |
附录 |
结论 |
一、清末民国语言文字改革促进了教育现代化 |
二、教育现代化推动了清末民国语言文字改革 |
三、语言文字改革与教育现代化的“耦合”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清末新式官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文献回顾 |
三、研究问题与方法 |
四、内容、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内生与外力:新式官报思想形成的历史渊源 |
第一节 古代中国传播制度提供内在基础 |
第二节 新式报刊的传入及其影响 |
第三节 19 世纪末“官设报馆”观念之出现 |
第四节 “以报为牍”:办报理念的确立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从督抚办报到中央办报:新式官报实践脉络 |
第一节 甲午之后创办官报的最初尝试 |
第二节 地方先行:督抚与省级官报的普及 |
第三节 创办中央官报与官报实践的制度化 |
第四节 空间与内容:新式官报的信息覆盖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开明与保守:新式官报的内容取向 |
第一节 倡导新式教育 |
第二节 改良社会风气 |
第三节 鼓吹“预备立宪” |
第四节 “新瓶旧酒”:官报的守旧本质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共存与冲突:新式官报运作中的权力博弈 |
第一节 新旧并立:官报局内部组织与人事 |
第二节 中央与地方势力的持续角力 |
第三节 民间群体对政府官营事业的批评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创新与束缚:官报传播网络的搭建及其困境 |
第一节 派销、邮政与信息传递渠道的快速形成 |
第二节 白话官报、阅报社与演说:传播路径的拓展 |
第三节 财政危机与官报发行障碍 |
第四节 官方驿递、邮政怠惰延误官报传输 |
本章小结 |
结语 |
一、承上启下:新式官报的历史坐标 |
二、嵌入政治:新式官报开创制度化传播模式 |
三、在趋新和保守之间:新式官报的运作状态 |
附录 清末新式官报重要事件编年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
致谢 |
(8)民国时期新闻人任白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一)研究的理由 |
(二)研究的意义 |
二、现有研究述评 |
(一)文献综述 |
(二)文献评析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创新点及困难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之处 |
(四)研究的困难 |
第一章 任白涛的人生历程与社会环境 |
第一节 家世与早年求学生涯 |
一、家庭与家学 |
二、从私塾到学堂 |
三、上海问医兼求学 |
第二节 涉足报界到东渡日本 |
一、初入新闻界 |
二、东渡日本留学 |
三、与周恩来成为莫逆之交 |
四、参与留日学生运动 |
第三节 在杭州与上海间辗转 |
一、置身版权纠纷 |
二、投身左翼文化运动 |
第四节 因抗战而逐流的年代 |
一、赴重庆寻找党组织 |
二、从事战时宣传工作 |
三、抗战后的清贫生活 |
第二章 任白涛的新闻实践研究 |
第一节 在《民立报》时期的新闻实践 |
一、辛亥革命时期的上海新闻界 |
二、任白涛《民立报》记者经历考证 |
三、《民立报》上的“河南通信” |
四、任白涛新闻通信的主要内容 |
第二节 在《新湖北日报》时期的新闻实践 |
一、《新湖北日报》的创刊背景及过程 |
二、《新湖北日报》的编务人员与栏目设置 |
三、任白涛主编期间的《新湖北日报》言论分析 |
四、毅然离开《新湖北日报》 |
第三节 任白涛新闻实践的主要特征 |
一、以兴趣支持事业 |
二、将新闻用作武器 |
三、为言论自由大声疾呼 |
四、为民族解放坚守阵地 |
第三章 任白涛的新闻学研究 |
第一节 任白涛从事新闻学研究的背景 |
一、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环境 |
二、20 世纪20 年代前后中国新闻学研究的快速发展 |
第二节 任白涛在日本的新闻学研究 |
一、参加“大日本新闻学会” |
二、着述《应用新闻学》 |
三、《应用新闻学》的出版经历 |
第三节 任白涛在国内的新闻学研究 |
一、创办中国新闻学社 |
二、《综合新闻学》的诞生 |
三、与学术界同仁的交往 |
四、进行体系化的新闻学研究与构建 |
第四节 任白涛新闻学研究的主要特征 |
一、以改善我国新闻事业为目标 |
二、以指导实践为主要目的 |
三、以构建体系化新闻学为追求 |
四、以引领学术为意识 |
第四章 任白涛的新闻思想研究 |
第一节 任白涛新闻思想的主要渊源 |
一、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熏染 |
二、西方新闻学理论的影响 |
三、自我新闻实践活动的提炼 |
第二节 任白涛新闻思想的主要内容 |
一、任白涛的新闻业务思想 |
二、任白涛的新闻教育思想 |
三、任白涛的新闻伦理思想 |
四、任白涛的新闻舆论思想 |
第三节 任白涛新闻思想的主要特征 |
一、中外结合,以本土化为追求 |
二、吸纳为起点,以立足体系创建为目标 |
三、强调记者责任,以服务公众为宗旨 |
第五章 任白涛的抗日新闻宣传研究 |
第一节 任白涛从事抗日新闻宣传研究的历史背景 |
一、日本帝国主义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
二、中国新闻界的抗日新闻宣传热潮 |
三、任白涛对日本新闻界的早期关注与研究 |
第二节 任白涛从事抗日新闻宣传研究的主要动因 |
一、为挽救中华民族亡国灭种的危险局面 |
二、为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新闻侵略 |
第三节 任白涛对抗日新闻宣传研究的主要成果 |
一、关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前宣传政策的认识 |
二、关于日本对华新闻宣传工具侵略本质的揭示 |
三、关于中国反对日本新闻侵略的主要原则 |
四、关于中国对日新闻宣传的具体措施 |
第四节 任白涛抗日新闻宣传研究的主要特征 |
一、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感 |
二、注重新闻的宣传功用 |
三、适应时代环境的需要 |
四、将学术研究融入抗战实践 |
第六章 任白涛在中国新闻史上的地位及评价 |
第一节 新闻人任白涛的历史定位 |
一、对国家、社会和人民始终怀揣强烈责任感的新闻人 |
二、对中国早期新闻学建构有开创性贡献的新闻学者 |
三、对抗日宣传做出一定贡献的新闻斗士 |
第二节 新闻人任白涛的历史局限性 |
一、过分地看重新闻事业的力量和作用 |
二、未能充分地将自己的新闻主张贯彻于实践 |
第三节 新闻人任白涛的现实启示 |
一、新闻人应当具有为国为民的社会责任意识 |
二、新闻学术研究应与当下时代需要相结合 |
三、应当理性看待西方新闻学理论和思想 |
结语 |
附录:新闻人任白涛生平大事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
(9)电商网红品牌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网络红人的研究 |
1.2.2 关于品牌传播的研究 |
1.2.3 关于电商网红的研究 |
1.3 研究方法、意义和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意义 |
1.3.3 创新点 |
第二章 电商网红品牌传播理论基础 |
2.1 电商网红基本范畴及类型 |
2.2 品牌传播的理论基础 |
2.3 电商时代品牌传播的发展与研究 |
第三章 电商网红的形成 |
3.1 平台的布局推动 |
3.2 技术的变革赋权 |
3.3 资本的赋能加持 |
第四章 电商网红品牌塑造分析 |
4.1 建构个性化媒介形象 |
4.1.1 丰富的行业经验 |
4.1.2 差异的市场定位 |
4.1.3 特色的传播风格 |
4.2 品牌沟通维护品牌形象 |
4.2.1 注重情感交流 |
4.2.2 提供专业化意见 |
4.3 孵化平台整合多种资源 |
4.3.1 优化选品 |
4.3.2 借力明星效应 |
4.3.3 践行公益理念 |
第五章 电商网红品牌传播策略分析 |
5.1 搭建个人形象和品牌的关联度 |
5.1.1 品牌的人格化传播 |
5.1.2 内容的个性化营销 |
5.2 多元化传播渠道 |
5.2.1 直播引导直观产品展示 |
5.2.2 短视频提升内容传播效力 |
5.2.3 微信公众号持续内容输出 |
5.2.4 微博增强用户覆盖面 |
5.3 激发粉丝进行二次传播 |
5.3.1 提高用户感知 |
5.3.2 建立粉丝社群 |
5.3.3 用户自发形成口碑传播 |
第六章 电商网红品牌传播困境 |
6.1 负面言行弱化公信力 |
6.2 选品和传播策略出现同质化趋向 |
6.3 品牌生命周期过短,粉丝忠诚度低 |
6.4 品牌知名度与产品美誉度契合性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访谈提纲 |
附录2 样本概况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近代保定城市经济发展研究(1840-193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三、学术史回顾 |
四、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五、创新性与不足 |
第一章 保定区位特征与近代以前的经济开发 |
第一节 保定地理环境特征 |
一、保定的地理位置 |
二、保定的自然环境 |
第二节 保定行政区划沿革 |
第三节 近代以前保定的经济开发 |
一、保定城市人口及结构变迁 |
二、近代以前保定农业的开发 |
三、近代以前保定手工业的发展 |
四、近代以前保定商业地位的嬗变 |
五、保定城市布局与经济空间的形成 |
第四节 保定经济地位擢升及其原因 |
一、保定与北京的互动关系 |
二、城市功能的转化 |
三、交通枢纽地位的形成 |
小结 |
第二章 近代保定城市经济的转型 |
第一节 保定城市经济的近代转型 |
一、工业的近代转型 |
二、交通、通讯业的近代转型 |
三、金融业的近代转型 |
四、商业的近代转型 |
第二节 保定城市经济转型的动力及轨迹 |
一、保定城市经济的发展路径 |
二、保定城市经济转型的阶段性 |
三、保定城市经济空间的变化 |
第三节 北洋集团与保定近代转型的关系 |
一、北洋集团政治变迁与保定近代化发展 |
二、北洋集团经营保定的原因 |
三、北洋集团对保定近代化的推动作用 |
四、行政权力对保定近代化的双重影响 |
小结 |
第三章 近代转型中的保定区域市场 |
第一节 保定市场的商人与行业结构 |
一、保定市场的商人籍贯分布 |
二、商人地域与行业分布 |
三、保定市场的商人与商业结构 |
第二节 保定市场网络体系的构建 |
一、保定商品的类型划分 |
二、保定市场的网络体系 |
第三节 保定市场功能定位的演变 |
一、服务于北京市场的京南转运中心(1860年以前) |
二、服务于天津市场的京南转运中心(1860年至20世纪30年代) |
三、转运地位下降的冀中经济中心城市(20世纪30年代左右) |
小结 |
第四章 经济转型中的保定城市地位变迁 |
第一节 施坚雅模型与“核心区”概念的梳理 |
一、施坚雅理论及其缺陷 |
二、“核心区”概念的修正 |
第二节 近代以前保定区域地位的演变 |
一、边缘区的核心区 |
二、河北中部地区的核心区 |
三、直隶地区的核心区 |
第三节 保定与直隶(河北)区域城市体系 |
一、保定与直隶(河北)市场体系的演变 |
二、保定与直隶(河北)城市体系——以核心区为视角 |
三、保定经济及城市地位变迁的动因 |
第四节 近代天津、保定城市地位的转换 |
一、西方势力的冲击是近代天津崛起的根本原因 |
二、清政府官方决策是津、保政治地位转换的推动力 |
三、近代保定的衰落与城市功能嬗变 |
四、保定与天津近代化启动方式的差异 |
小结 |
第五章 商业组织与保定城市经济——以保定商会为中心 |
第一节 社会变迁与行业组织的转型 |
一、会馆、行会的兴衰及功能演变 |
二、制度变迁与保定商会的产生 |
第二节 保定商会的社会经济功能 |
一、调解商业纠纷 |
二、陈述诉求意见 |
三、参与地方市政管理 |
四、参加与组织商品赛事活动 |
五、参与爱国运动 |
第三节 近代保定商会网络体系的构建 |
一、合作与依附: 保定商会与国内商会的互动 |
二、积极维权: 保定商会与上级商会的互动 |
三、间接交易: 保定商会与外国商团的互动 |
第四节 保定商会与政府的联系 |
一、政府是保定商会创立及改组的倡导者 |
二、政府是保定商会的实际控制者 |
小结 |
余论 权力控制与保定城市发展路径 |
一、制度变迁与保定城市发展路径 |
二、新时期保定城市的功能定位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要闻·信息·商情(论文参考文献)
- [1]沦陷时期南京地区的日伪报刊研究(1938-1945)[D]. 甄智.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美国“长臂管辖”制度下中国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与应对 ——以美国《反海外腐败法》为视角[D]. 孙忆楠. 南京财经大学, 2021
- [3]市场监督管理平台中非公党建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刘莎莎.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4]1918年—1928年《泰东日报》宣传报道研究[D]. 陈秋旭.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5]抗战统制经济下的政商关系研究 ——以重庆市商会为例(1937-1945)[D]. 徐银翎.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6]语言文字改革视角下的教育现代化研究(1892-1949)[D]. 杨伟东.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7]清末新式官报研究[D]. 程河清.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8]民国时期新闻人任白涛研究[D]. 张炳旭.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9]电商网红品牌传播研究[D]. 戴福.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10]近代保定城市经济发展研究(1840-1937)[D]. 周辰. 苏州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