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聊天室

网络聊天室

一、Internet聊天室(论文文献综述)

杨轲馨[1](2021)在《济南某校初中生焦虑、抑郁、人格特征与网络过度使用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调查济南市某校在校初中生的网络过度使用现状,探究焦虑、抑郁、人格特征和网络过度使用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自行编制的一般情况调查表,以及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儿童版、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APIUS),对山东省济南市某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的1216名在校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比较有无网络过度使用组初中生的人口学特征的差异;并且对网络过度使用组和无网络过度使用组初中生的焦虑、抑郁、精神质、神经质、掩饰性和外倾性的得分进行t检验分析;对两组初中生的焦虑、抑郁、精神质、神经质、掩饰性、外倾性及网络过度使用得分进行双变量相关分析,分析各变量间的相关情况;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法,对影响初中生网络过度使用的可能因素进行分析和探究。结果:1.初中生网络过度使用现状本次研究发现,初中生网络过度使用报告率为9.5%(116/1216)。初中男生发生网络过度使用的比例高于初中女生,且存在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χ2=9.019,P=0.003)。不同年级的初中生之间,其网络过度使用的发生率也存在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显着差异(χ2=27.228,P=0.000)。2.有或无网络过度使用的两组初中生焦虑、抑郁及人格特征的比较总样本、初中男生和初中女生的数据统计结果均显示:在焦虑、抑郁、精神质、神经质方面,网络过度使用组初中生的得分均高于无网络过度使用组;网络过度使用组初中生在掩饰性维度上的得分较无网络过度使用组的初中生低,且均存在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1)。在外倾性方面,总样本和初中女生的数据统计结果显示,网络过度使用组学生的得分较无网络过度使用组低;而对于初中男生而言,网络过度使用组学生的外倾性得分较无网络过度使用组高,但两组之间不存在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3.网络过度使用与焦虑、抑郁、人格特征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此次调查发现,总样本、初中男生和初中女生的数据统计结果均显示:与网络过度使用呈正相关关系的变量有焦虑、抑郁、精神质和神经质,且相关程度均达到统计学显着水平(P<0.01);与网络过度使用呈负相关关系的变量为掩饰性,且相关程度达到统计学显着水平(P<0.01)。总样本和初中女生的数据统计结果显示,网络过度使用与外倾性呈负相关关系,且相关程度达到统计学显着水平(P<0.05)。初中男生的数据统计结果显示,网络过度使用与外倾性呈负相关关系,但相关程度未达到统计学显着水平(P>0.05)。4.网络过度使用影响因素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总样本和初中女生的数据统计结果显示,神经质、精神质及掩饰性是会对网络过度使用产生影响的因素。其中,神经质和精神质是促使其发生网络过度使用的危险性因素,掩饰性是对网络过度使用起保护性作用的因素。初中男生的数据统计结果显示,神经质、精神质、外倾性及掩饰性均是会对网络过度使用产生影响的因素。其中,神经质、精神质与外倾性是促使其发生网络过度使用的危险性因素,掩饰性是对网络过度使用起保护性作用的因素。结论:1.初中生网络过度使用发生率为9.5%。其中,男生明显高于女生,且初中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发生率也存在差异。2.网络过度使用组初中生具有比较明显的焦虑、抑郁、精神质和神经质特征,但掩饰性不明显。3.网络过度使用的危险性因素主要有神经质和精神质,而掩饰性则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程玉[2](2021)在《教育虚拟社区伦理规范对场依存型学习者交互行为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中,信息技术已融入到教育之中,推动教育、改变教育并塑造教育,作为在线学习的典型代表——教育虚拟社区也在促进着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高级产物,在应用实践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影响社区秩序的伦理失范现象,为此,众多专家学者制定了教育虚拟社区伦理规范,以保证教育虚拟社区的良性发展。而学习者作为社区的主要成员、作为“社会存在”的人,必然需要通过交互满足自我需求、实现自我价值,学习者在教育虚拟社区中的交互行为是影响学习者在教育虚拟社区中转识成智、积累提升过程的关键性因素。随着对教育虚拟社区伦理规范作用效果研究的不断深入,其研究既应充分考虑不同的作用主体,又要考虑主体间不同认知风格的不同影响。因此,探求教育虚拟社区伦理规范对场依存型学习者交互行为的作用不仅对不同认知风格学习者在教育虚拟社区实现“真、善、美”发展目标产生重要影响,更对建设规范统一、互联互通、安全可靠的教育虚拟社区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曲阜师范大学为实现教师与学生沟通“零距离”而构建的“学习科学与技术”教育虚拟社区平台为依托,综合笔者本科与研究生期间以学习者、助学者和导学等多种身份在教育虚拟社区中积累多年的学习、交互、导学、管理和研究经验,为本研究提供了科学性的研究思路和可行性的实践基础。笔者在与相关专家学者、教育虚拟社区学习者开展深切访谈的基础上,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拟定教育虚拟社区伦理规范对场依存型学习者交互行为作用调查问卷,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基于实证分析结论详细阐释教育虚拟社区伦理规范对场依存型学习者交互行为的作用过程,并构建作用模型图,具体研究过程如下:首先,明晰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梳理国内外相关思想、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阐述研究内容、思路、方法和理论基础;其次,对本研究的关键概念进行内涵解读,并针对本研究中涉及的场依存型认知方式进行详细概述,解析教育虚拟社区中学习者交互行为的实质特点,并对其进行层次分类;再次,在作出研究假设的基础上,通过镶嵌图形测试遴选教育虚拟社区中的场依存型学习者,介绍测试方式、评分标准、实施过程以及结果分析,阐述调查问卷的设计、前测修正、集中发放、有效回收以及问卷数据的认定、处理和实证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对研究假设给予验证;然后,对部分场依存型学习者开展访谈,以访谈结果和实证结论为依据,对场依存型学习者低阶交互行为、中阶交互行为和高阶交互行为三个层面进行作用过程分析,构建教育虚拟社区伦理规范对场依存型学习者交互行为的作用模型;最后,详细阐述研究结论,点明本研究创新之处,指出本研究尚存不足,并对今后的研究作出有效展望。

贺文鑫[3](2021)在《理据视角下英文网络语言中译研究 ——以《矛盾的互联网》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网络语言泛指互联网载体下使用的交际语言,其简洁幽默与背后蕴含的社会因素呈现出当代网络文化特色。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下,网络语言在日常语言交流中占据了重要地位。部分规范正向且广为流传的英汉网络语言被收录到权威词典中,成为通用词汇。本次翻译实践基于美国作家瑞安·M·米尔纳与惠特尼·菲利普斯共同撰写的《矛盾的互联网:网络上的恶作剧、古怪与敌对》(The Ambivalent Internet:Mischief,Oddity,and Antagonism Online)一书,该书运用网络语言词句撰写和举例,深入探讨了国外网络表达中暗藏的矛盾性特征。国内外网络与社会文化内核相通,但不同语言在构词表意方面微妙的差异为不断涌现的网络新词语构筑了理解门槛。按照传统翻译方法可能难以将国外网络文化还原给对其缺乏了解的目标读者,这为笔者提供了结合中文网络表达进行翻译的思路。通过对比研究笔者发现,英汉网络语言都具有简洁通俗、创新善变和社会性特征,其构词上也都表现出明显的形态理据、语义理据和社会文化等多重理据。时下很多英文网络语言缺乏精准汉译,而针对这一问题,学界中仍然缺乏深入的讨论和翻译策略研究。本文通过理据分析抽丝剥茧,以选书翻译实例为基础,提出了保留性、可读性、灵活性三大翻译原则,与追根溯源、增补删改、变音对译、同化迁移、情景补充五大翻译策略,尽可能还原文本特色,提供符合中文网络表达习惯的译文。经问卷验证,各译例在读者间取得了较高认可,展示出理据视角下翻译原则与策略的可行性。本文结合实践经验对英文网络语言的汉译方法进行探究,旨在为网络语言翻译研究添砖加瓦。选书中涉及到的各类网络语言现象也可为网络文化研究提供新的案例与素材。

袁春凤[4](2020)在《网络涉毒现象的刑事法律规制》文中研究指明互联网已成为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网络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网络方便、快捷、高效的特点,催生了新的经济、文化形态以及社会交互形式,同时也给犯罪活动提供了契机。犯罪分子为了降低风险,逃避打击,扩大犯罪规模,着手利用网络实施各种犯罪活动,电信诈骗、网络赌博等新兴的网络犯罪形态开始在网络空间蔓延。网络犯罪不受地域空间限制,也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聚集人员、转移赃款,还能够快速隐匿犯罪活动的轨迹,网络犯罪严重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网络涉毒是伴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与网络文化的发展而衍生的新型网络犯罪,其呈现出与传统毒品犯罪不同的特征,在作案手段、犯罪形态等方面更加多变。网络涉毒现象所涉及的违法犯罪类型较为复杂,一般而言,可以根据其行为的特征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犯罪的网络化,即通过互联网将传统空间的行为向网络转化,以提高犯罪效率、增加犯罪收益、减少犯罪成本,较为典型的是通过网络进行的毒品贩运等行为,网络以辅助工具的形式助力犯罪活动,参与程度有限;而另一类则是真正意义上的网络犯罪,即通过互联网传播有害信息、传授犯罪经验等纯粹“网络犯罪”,例如通过网络教唆、引诱、欺骗他人吸毒或者利用互联网散布涉毒信息。这两类犯罪在行为表现、主观目的以及打击对策上都有较大不同,与传统的毒品犯罪相比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我国的网络犯罪立法较为滞后,网络技术的管理规范尚不健全,现行的法律制度对于当前的网络涉毒现象难以有效应对,传统的侦查打击手段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客观分析当前网络涉毒现象的起因与渊源,分析其萌生与发展的技术背景和特征,从实体法和程序法两个方面分析当前刑事法律制度的缺陷与侦查打击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有效应对网络涉毒违法犯罪活动具有较大的意义,同时对于完善我国的网络犯罪立法与司法制度也有一定的助益。

吕慧杰[5](2020)在《高中生网络欺凌现状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欺凌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本文以高中生网络欺凌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高中生网络欺凌现状,分析网络欺凌产生原因,最后提出相应对策。首先,论文对网络欺凌的概念、类型、平台。工具等进行了概述。其次,以两所高中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从网络欺凌的认知、网络行为的态度、网络欺凌的行为三个维度展开设计,结合描述性统计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检验等方法,对高中生网络欺凌行为在性别、生源地、年级、学习成绩及父母文化程度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调查结果表明:超过五分之一的学生表示遭受到了网络欺凌;在发生网络欺凌的平台上,学生选择QQ和微博的占比是最多的;当遭受网络欺凌时,超过一半以上的学生愿意告诉家长或老师;在网络欺凌的认知上,认为网上公布别人隐私、网上孤立排挤别人、网上散布、嘲笑别人的短视频等都属于网络欺凌;在网络欺凌态度上,认为网络欺凌可以使人产生厌学、使人不自信的得分最高;在网络欺凌行为上,选择“曾在网络网络上给别人起绰号”和“曾在网上嘲笑某人长相,体型或打扮”的得分较高。在网络欺凌的认知差异上,不同性别、年级、学习成绩及父母文化程度均有差异,而不同生源地对网络欺凌的认知差异不大;在网络欺凌的态度差异上,不同性别、学习程度存在差异,而不同生源地、年级及父母文化程度则差异较小;在网络欺凌的行为差异上,不同性别、年级、学习成绩及父母文化程度均有差异,而不同生源地对网络欺凌的行为差异不大。导致网络欺凌的原因有:网络管理方面,短视频APP的设置漏洞、网络平台管理的不到位;家庭教育方面,父母角色的缺失、父母对孩子监督不到位、父母教育方式不当等;学校教育方面,学校网络安全讲座少、教师对网络欺凌认知存在不足之处;学生自身因素方面,高中生网络道德认知水平偏差、自控能力差、高中生自身的性格存在差异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网络欺凌的建议:法律层面,应该立法先行,健全法律规制;网络环境方面,应该完善网络道德规范、加大网络平台的管理力度;家庭教育方面,父母应该增加陪伴孩子的时间、加大孩子上网监督力度、用正确的方式教育孩子;学校教育方面,学校应该多开设网络安全的讲座、教师应该加强对网络欺凌的认知;青少年自身方面,应该加强高中生网络道德认知水平、提高高中生自控能力。

李孟璇[6](2019)在《互联网涉毒犯罪的刑法规制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网络技术的发展让我们的日常生活充满了便利,但同时也滋生了犯罪现象,随着我国网名数量的逐年上升,以及日益严峻的毒品形势,互联网涉毒犯罪开始蔓延发展起来。尽管我国《刑法》在2015年施行了新的修正案,增设了相关的网络犯罪罪名,之后又于2016年实施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毒品犯罪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但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现行立法仍然不足以解决互联网涉毒犯罪在刑法规制上面临的问题。一方面,互联网技术使得犯罪手段更加多样,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空间的隐蔽特征,因而增加了我国对互联网涉毒犯罪的管控与治理难度。针对目前不断蔓延的互联网毒情,文章首先从互联网涉毒犯罪这一概念谈起,并对其概念进行规范界定,进而引出社会生活中互联网涉毒犯罪的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并针对行为的不同特征对各行为进行归纳分类,将其分为交易流通型行为、教唆传授型行为、场域空间型行为以及毒品犯罪集团利用互联网组织、策划、指挥毒品犯罪行为四类。再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了当前刑法对于互联网涉毒行为规制存在的一些争议性问题,并将争议问题归纳为互联网涉毒共犯争议问题,利用互联网传授制毒技术与方法认定争议问题以及网络空间场域型涉毒犯罪的争议问题。最后围绕争议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建议,主要从争议问题入手,从刑事立法与司法两个层面对现行刑法规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基础性的构想,特别强调通过设立组织吸毒罪、传播涉毒信息罪充实现行互联网涉毒犯罪规制。文章通过分析目前互联网背景下涉毒犯罪存在的一些问题,反映出刑法在此领域规制作用的局限性,希望能够为打击互联网涉毒犯罪从刑法层面提供一个新的规制路径。

阿扎(Azza Abdelwahab Ibrahim Hassanein)[7](2019)在《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阿汉新词语对比分析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加上各国经济关系的广泛发展,全世界的人都能很容易地相互交流,世界上不同语言人们的交流机会和次数也增加起来了,所以语言障碍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在语言的交流中,经常会出现把别的国家语言的发音和用法运用到自己语言系统中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新词语。新词语的兴起,丰富了语言的词汇系统,方便了各民族的日常交流,同时提升了新词语在词汇学研究中的地位。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对比研究是个薄弱环节。本文选取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对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的历史阶段、构词方式、新词语特点、新词语对文化的影响以及网络新词语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对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进行总结和对比,提示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的异同,分析一下差异产生的原因,并对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对比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本研究分为八章;第一章绪论:详细描述了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对比研究的意义及现状,包括国内外相关研究、网络词语研究现状、对21世纪新词语研究现状、新词语发展的历史阶段的研究现状以及阿拉伯语和汉语与文化关系的研究现状,选题的理由,说明研究的整体情况,包括研究背景的介绍、研究对象的界说、研究目标的制定、研究意义的阐述、以及研究设计的陈述等,其中,研究设计提出了本研究谈论的主要问题,介绍研究方法、研究难点、研究创新点,并对语料的搜集程序和构成情况进行了详实说明。第二章:主要讨论语言学界定、新词语界定、新词语产生的原因、新词语的特征、网络词语界定、网络词语的形态和构词方式特点。第三章:以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为基础,从阿拉伯语和汉语历代词汇发展的特点、阿拉伯汉语新词语的概述和新词语阶段发展三个方面区分了阿拉伯语和汉语词汇及新词语历史阶段的异同。通过分析研究者发现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历史特点有相同点即:在近现代都从英语中借入大量新词语、两种语言吸收外来名的途径基本上是一样的,因为战争、社会变革、宗教的引进和现代因特网技术导致了大量外来地名的出现、两种语言新词语所涉语中的及的社会领域基本相同的,主要是包括经济、社会生活、政治、和科技等相同的层面。同时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历史阶段有不同点即;从分析阿汉新词语的不同历史阶段,我们发现了阿拉伯语新词语词汇量很庞大、吸收面很广、涉及领域广泛、词汇量及其丰富,自古代以来,阿拉伯人就一直很热情,他们对外来语地名表现出开放和积极的态度。汉语被认为是一种专业思想强的语言,但在借用其他新词语时,除了语法方面的汉语外,还保留了发音的基础,所以汉语的意译词所占的比列较大,可是阿语新词语使用音译的译借方式相比中文具有很大的优点。第四章:从阿拉伯语和汉语21世纪新词语语的借入方式进行对比研究,并分析出其成因的异同点。本研究通过分析发现阿拉伯和汉语借入方法有异同,发现了阿拉伯语新词语的借入方法有全义借入法;比如((?))来自英文的cell(细胞)、全音借入法;如((?))来自法语的“helicoptere”(直升机)、半音半义借入;如((?))来自英文的“X-RAY”(X-光)、音译(义)加阿拉伯解释词借词;如((?))来自英文的“Metro”(地铁)、缩写借入法;如((?))来自英文,而汉语新词语借入方式由六种构成的,即全音借入法;如(诺贝尔)、音义结合法;如(黑客)、半音半义法;如(奥林匹克运动会)、音义(译)加汉语解释词借词;如(迪斯尼乐园)、全义借入法;如(键盘)、缩写借入法;如(丁克)。通过分析两种语言的新词语借入方式可以找出阿汉新词语借入方法的异同。第五章:第五章主要分析汉语和阿拉伯语的网络新词语,作者从阿拉伯语和汉语网络词语的分类、汉阿网络词语的构词方式、汉阿网络词语的构成特征三个方面进行阿汉网络新词语对比分析,主要目的是找出使用网络语言的原因,通过对汉语和阿拉伯语网络词的对比分析,发现阿拉伯语语和汉语都运用了丰富的网络词语、阿拉伯语和汉语网络词语的构词方法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这项研究为年轻人使用网络语言提供了实质性的见解,它为扩展和增进网络语言的使用和未来的理解铺平了道路。第六章:本章试图从汉阿两种语言中的新词语为出发、对两国在语言发展、文化特性、民族属性等各个方面的异同进行比较研究,并对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与整合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分析,作者找出中阿文化内涵的异同以及阿拉伯与伊斯兰文化和汉语与汉文化的异同。中国人民和阿拉伯人民在吸收新词语语时都表现出了极大的聪明才智和对本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热爱,阿拉伯语和汉语都是按照自身语言的语法规则、构词方法和习惯,对一部分借词加以吸收、消化和变通,使得新词语总体上出现了变化,主要有:声调的改变、音素的改变、词汇语法功能的改变、构词结构的改变和音节的改变。这一章回顾了这两种语言中新词语语的历史演变及其发展情况。古代,在公元前八世纪左右,中阿两种语言都有一个辉煌的时期,唐朝的中国王朝和阿拉伯历史上的阿贝歇王朝都有一个辉煌的时期。当汉语和阿拉伯语成为一种共同语言时,欧洲人为掌握这两种语言而感到自豪,最近,这两个民族都遭受了西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强烈的文化影响在汉语和阿拉伯语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导致两种语言吸收大批的新词语语。第七章:浅谈阿拉伯语语中的汉语新词语以及汉语中阿语新词语,找出借入新词语的原因、发展以及两个国家之间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关系。中国语阿拉伯地区的关系十分密切,双方在战争与和平中合作起来,中国文化对阿拉伯文化留了很深刻的影响,导致了阿语吸收不少的汉来源的词语,中文对阿语留了很多词语。例如中国四大发明:火药、印刷术、指南针、造纸,通过双方的文化、习俗、传统的互动,中国对阿拉伯人又带来了一些中文词语比如;茶、茶杯、太极、孔子、道家、瓷器、中国丝绸等等,与此同时,从阿拉伯半岛到中国,阿拉伯文化在传播天文学、地理、医学、药学、数学和艺术等许多应用科学和科学理论方面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通过双方的文化、贸易的互动中文吸收不少的阿语来源的词语,比如没药、祖母绿、苏丹来自阿语的一些姓名阿拉丁、阿里巴巴、马、哈、伊、涂、吴等,葫芦巴,艾米尔,何黎勒等等的词语。论文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指出追求词语结果与文化的凝练是造成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异同的原因,并分别对阿拉伯汉语新词语对比研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和预测。

陈一[8](2019)在《网络研究中的数据伦理问题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研究模式,越来越多的人以互联网为中介开展研究,而其中个人隐私泄露、数据安全等伦理问题也日益凸显。本研究考察了目前网络研究中数据伦理问题的研究进展,归纳了网络研究的内涵及特点,梳理了网络研究中存在的典型伦理问题,总结了网络研究中数据伦理的治理方式。

唐训进[9](2019)在《网络裸聊行为定罪研究》文中指出网络裸聊行为是从社会事件中被人们直接引用过来的概念。自2005年张某的网络裸聊行为被北京市检察机关以聚众淫乱罪提起公诉后又撤诉,2006年浙江龙游县法院以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将方某定罪处罚后,理论与实务界在我国刑法条文中并没有对网络裸聊行为做出明确规定的情况下,对其是否构成犯罪以及构成什么犯罪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为了排除网络裸聊行为的非罪部分并解决网络裸聊行为的定罪难题,有必要讨论网络裸聊行为所涉及的一系列问题。网络裸聊行为概念的准确界定是刑法定性的前提。网络裸聊行为的概念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阐释,从广义上,网络裸聊行为是指一切在网上裸露身体进行聊天的行为。狭义上网络裸聊行为指参与网络裸聊行为的双方单向或双向裸露身体(必须要裸露生殖器)并且做出各种各样淫秽的声音及动作以刺激对方性欲的行为。网络裸聊行为的本质属性是淫秽性,只有淫秽性才具有定罪的价值。网络裸聊行为的种类主要分为三种,根据参与网络裸聊行为人的双方人数不同可分为一对一式网络裸聊行为、一对多式网络裸聊行为、聚众式网络裸聊行为;根据网络裸聊行为是否具有组织性分为有组织与无组织;根据网络裸聊行为是否涉及金钱交易可分为有偿与无偿等等。网络裸聊行为是虚拟性行为中的一种,虚拟性行为还包括以虚拟人物作为性的源发物挑逗行为人的行为;网络直播色情行为是网络裸聊行为的一种,主播与观众之间的单向性与部分网络裸聊行为人之间的双向性没有本质区别;网络裸聊行为与卖淫行为都涉及金钱买卖,但是根据刑法的条文目的以及法定刑的配置能认定网络裸聊行为不是卖淫行为。网络裸聊行为侵害法益,但是网络裸聊行为侵害的并不是单一法益,通过对现有理论的总结与分析,网络裸聊行为侵害的是复合法益,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及社会性秩序。刑法具有道德性格,虽然刑法制定的目的不是为了维护道德,但是道德也应是刑法所维护的重要任务,所以性道德也是法益。在法益保护原则的指导下,对网络裸聊行为涉及的相关罪名的构成要件进行分析。首先,网络裸聊行为并不是一个纯粹实行行为,网络裸聊行为也并不都会构成刑事犯罪。其次,网络裸聊行为符合聚众、空间、淫乱3个要素构成聚众淫乱罪;网络裸聊行为符合传播、淫秽物品构成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网络裸聊行为符合组织行为、淫秽表演行为构成组织淫秽表演罪。网络裸聊行为有不同的类型,不同类型的网络裸聊行为涉及的具体罪名也不尽相同,并且罪名之间还存在各种差异,所以有必要予以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此罪与彼罪的界限,当然,为了有利于理论与实务对各种行为的定性,不同类型网络裸聊行为的形式责任分别为:第一,一对一式网络裸聊行为人。有组织的一对一式网络裸聊行为构成传播淫秽物品罪与组织淫秽表演罪的想象竞合,择一重罪处罚;无组织的无偿一对一式网络裸聊行为不构成犯罪;无组织的有偿一对一式网络裸聊行为构成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第二,一对多式有偿网络裸聊行为人,如果情节严重,构成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一对多式网络裸聊行为,组织者认定为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与组织淫秽表演罪的想象竞合从一重,表演者构成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第三,聚众式网络裸聊行为在不同情形下,行为人或者组织者构成聚众淫乱罪一罪或聚众淫乱罪与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择一重罪处罚。如果涉及引诱未成年人参与网络裸聊行为人还构成引诱未成年人聚众淫乱罪。

谢颖妍[10](2018)在《网络涉毒行为的刑法规制》文中提出网络世界给学习和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加剧了毒品犯罪行为的异化,随着中国网民数量的不断增多,禁毒形势不容乐观。一方面,多种多样的涉毒网络行为出现,加大了管控的难度;另一方面,刑法及相关法律的立法规制难以及时有效发挥,使打击各个领域毒品犯罪增添了一些阻碍。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试图对网络涉毒行为的刑法规制进行分析:第一部分,参考国内一些学者对于网络涉毒行为的概述及2016年出台的司法解释,提出自己的对于此概念的理解。并在第一部分列举了当前主要的几种网络涉毒行为方式及其特点,利用网络制毒、运毒、贩毒、吸毒,在网络平台上购买、销售易制毒化学品,利用网络在幕后实现组织机构、联系各方和指导犯罪,搭载网络的毒品犯罪行为具有更深隐蔽性、更智能性、更新的毒品种类、更广的地域性及更大的危害性,从整个宏观方面着手,对于网络涉毒这一大概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且因为其危害性和刑法规制的欠缺有必要完善刑法的规制。第二部分,搜集对于网络涉毒行为的立法现状和司法实践活动,对于毒品违法犯罪行为的规制和罪名设置,并结合《刑法修正案(九)》和司法解释。在司法实践中,以三个主要案例来分析刑法对于网络贩毒、网络吸毒、利用网络传授制毒方法的规制现状。第三部分对开设网络聊天室组织吸毒、积极参与网络聚众吸毒、网络直播吸毒、利用网络传授制毒方法等行为进行定性分析,还提到了网络服务提供者在网络涉毒行为中责任认定的问题,进行讨论研究。第四部分,是对前面几个争议的刑法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对应提出自己的理论见解,以进一步提高刑法的规制能力。

二、Internet聊天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nternet聊天室(论文提纲范文)

(1)济南某校初中生焦虑、抑郁、人格特征与网络过度使用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教育虚拟社区伦理规范对场依存型学习者交互行为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小结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理论基础
        1.4.1 社会存在理论
        1.4.2 交往理论
        1.4.3 功利主义理论
        1.4.4 责任伦理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
    2.1 教育虚拟社区概述
        2.1.1 社区与虚拟社区
        2.1.2 教育虚拟社区
    2.2 教育虚拟社区伦理概述
        2.2.1 伦理与网络伦理
        2.2.2 教育虚拟社区伦理
        2.2.3 教育虚拟社区伦理规范
    2.3 场依存型认知方式概述
        2.3.1 场认知方式的内涵
        2.3.2 场认知方式的特点
        2.3.3 场认知方式的测试
        2.3.4 场依存型学习者特征表现
    2.4 教育虚拟社区交互行为概述
        2.4.1 教育虚拟社区交互行为的内涵
        2.4.2 教育虚拟社区交互行为的分类
第3章 教育虚拟社区伦理规范对场依存型学习者交互行为作用的实证研究
    3.1 研究假设
    3.2 教育虚拟社区中场依存型学习者遴选
        3.2.1 镶嵌图形测试简介
        3.2.2 镶嵌图形测试有效性认定及评分标准
        3.2.3 镶嵌图形测试的实施及结果分析
    3.3 问卷设计与调查实施
        3.3.1 问卷调查的设计
        3.3.2 调查问卷的前测与修正
        3.3.3 问卷调查的实施
    3.4 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
        3.4.1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3.4.2 基本信息分析
        3.4.3 各因素的统计分析
        3.4.4 因子分析
        3.4.5 聚类分析
    3.5 实证分析小结
        3.5.1 验证假设结果
        3.5.2 低阶交互行为层面实证小结
        3.5.3 中阶交互行为层面实证小结
        3.5.4 高阶交互行为层面实证小结
        3.5.5 相邻层级间关系层面实证小结
第4章 教育虚拟社区伦理规范对场依存型学习者交互行为作用的过程分析
    4.1 教育虚拟社区伦理规范对场依存型学习者低阶交互行为作用分析
        4.1.1 定向浏览内容,提高研习效率
        4.1.2 促发点击行为,保障交互顺畅
        4.1.3 实时回复消息,维系情感发展
        4.1.4 主动发布资源,保持施馈平衡
    4.2 教育虚拟社区伦理规范对场依存型学习者中阶交互行为作用分析
        4.2.1 引导深度汇谈,触发观点撞击
        4.2.2 鼓励问题请教,彰显尊师好学
        4.2.3 诱发观点质疑,解放批判思维
        4.2.4 激发分解整合,体验深度学习
    4.3 教育虚拟社区伦理规范对场依存型学习者高阶交互行为作用分析
        4.3.1 开展多元评价,达成反馈及时
        4.3.2 参与协作学习,倡导同侪互助
        4.3.3 致力资源建设,培养设计思维
        4.3.4 提倡创新应用,实现推陈出新
    4.4 作用过程分析小结
第5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1.1 研究过程
        5.1.2 研究结论
    5.2 研究创新点
    5.3 研究启示
    5.4 研究局限性
    5.5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3)理据视角下英文网络语言中译研究 ——以《矛盾的互联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翻译书籍
    1.4 翻译工具
    1.5 本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网络语言研究
        2.1.1 网络语言及其定义
        2.1.2 网络语言的特征
        2.1.3 网络语言翻译研究
    2.2 理据研究
        2.2.1 理据的定义
        2.2.2 理据的分类
        2.2.3 理据与翻译
    2.3 网络语言的理据
第三章 翻译原则与翻译策略
    3.1 翻译原则
        3.1.1 保留性原则
        3.1.2 可读性原则
        3.1.3 灵活性原则
    3.2 翻译策略
        3.2.1 追本溯源
        3.2.2 增补删改
        3.2.3 变音对译
        3.2.4 同化迁移
        3.2.5 情景补充
第四章 可行性调研
    4.1 调研设计
    4.2 调研结果
第五章 总结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A 选书网络语言词汇列表
附录 B 英文网络语言汉译接受度调查问卷
附录 C 调查问卷数据补充
附录 D 原文及译文
致谢

(4)网络涉毒现象的刑事法律规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论文结构安排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方法
    1.3 文献综述
2 网络涉毒现象概述
    2.1 网络涉毒概念的界定
        2.1.1 传统涉毒
        2.1.2 网络涉毒
    2.2 网络涉毒现象的主要表现
        2.2.1 利用网络进行毒品线上流通
        2.2.2 利用网络教唆、引诱吸毒
        2.2.3 通过网络平台聚众吸毒
        2.2.4 毒品犯罪集团利用网络进行操控
    2.3 网络涉毒现象的特点
        2.3.1 智能化高
        2.3.2 隐蔽性强
        2.3.3 诱惑性大、吸毒量多
        2.3.4 人员覆盖面广
    2.4 网络涉毒现象的刑事法律现状
        2.4.1 国外网络涉毒的法律现状
        2.4.2 国内网络涉毒的法律现状
3 当前我国刑事法律对网络涉毒现象规制的局限性
    3.1 实体法中主要争议问题分析
        3.1.1 网络涉毒“容留”行为的争议
        3.1.2 网络涉毒“场所”问题的争议
        3.1.3 网络涉毒“明知”问题的争议
        3.1.4 网络涉毒吸毒行为法律定位的争议
    3.2 程序法中主要难点问题分析
        3.2.1 网络涉毒管辖权方面的难点
        3.2.2 网络涉毒电子证据收集方面的难点
        3.2.3 “互联网+物流”形式中毒品运输的侦控难点
        3.2.4 网络涉毒毒资追查方面的难点
4 网络涉毒现象刑事法律规制的完善对策
    4.1 网络涉毒现象刑事法律规制之必要性分析
        4.1.1 网络涉毒现象具有社会危害性
        4.1.2 网络涉毒现象具有刑事违法性
        4.1.3 网络涉毒现象具有应受刑罚处罚性
    4.2 网络涉毒现象实体法方面的规制
        4.2.1 明确具有争议问题的法律界定
        4.2.2 明确网络涉毒吸毒行为的法律定位
        4.2.3 合理界定网络服务平台的法律责任
        4.2.4 加强网络金融对毒资监管的立法工作
    4.3 网络涉毒现象程序法方面的规制
        4.3.1 提高刑事电子证据的法律地位
        4.3.2 确定网络涉毒刑事管辖原则
        4.3.3 明确并出台相关问题的司法解释
        4.3.4 加强物流行业查验毒品的监管工作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一、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二、 在学期间所获的奖励
    三、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高中生网络欺凌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关于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述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分析法
        1.4.2 访谈法
        1.4.3 问卷调查法
2 网络欺凌的概述
    2.1 网络欺凌的界定
    2.2 网络欺凌的类型
    2.3 网络欺凌的工具
    2.4 网络欺凌的特征分析
    2.5 网络欺凌与传统欺淩的区别
        2.5.1 网络欺凌的隐蔽性
        2.5.2 网络欺凌的不间断性
        2.5.3 网络欺凌的恐惧性
        2.5.4 旁观者的区别性
        2.5.5 网络欺凌的无限受众性
3 高中生网络欺凌的现状调查
    3.1 调查设计
        3.1.1 调查问卷设计
    3.2 调查实施
        3.2.1 调查对象
        3.2.2 量表问卷的信度检验
    3.3 调查结果分析
        3.3.1 高中生网络使用的基本情况
        3.3.2 高中生网络欺凌的工具与平台情况
        3.3.3 高中生网络欺凌不同主体情况
        3.3.4 高中生对网络欺凌的处理方式及危害
        3.3.5 高中生网络欺凌行为的情况分析
        3.3.6 高中生网络欺凌认知的情况分析
        3.3.7 高中生网络欺凌态度的情况分析
        3.3.8 差异分析
    3.4 调查小结
4 高中生网络欺凌产生的原因
    4.1 网络环境的不良影响
        4.1.1 短视频APP设置的漏洞
        4.1.2 网络平台管理的不到位
    4.2 家庭教育的疏忽
        4.2.1 父母角色的缺失
        4.2.2 父母对孩子监督不到位
        4.2.3 父母教育方式不当
    4.3 学校网络教育的不重视
        4.3.1 学校网络安全讲座少
        4.3.2 教师对网络欺凌认知不足
    4.4 高中生本身的因素
        4.4.1 高中生网络道德认知的偏差
        4.4.2 高中生自控能力差
        4.4.3 高中生自身的性格差异
5 高中生网络欺凌的解决对策
    5.1 立法先行,健全法律规制
    5.2 净化网络环境
        5.2.1 完善网络道德规范
        5.2.2 加大网络平台的管理力度
    5.3 重视家庭教育
        5.3.1 父母增加陪伴孩子的时间
        5.3.2 父母加大孩子上网监督力度
        5.3.3 父母用正确方式教育孩子
    5.4 学校应重视网络安全教育
        5.4.1 学校多开设网络安全的讲座
        5.4.2 教师应该加强对网络欺凌的认知
    5.5 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
        5.5.1 提高高中生网络道德认知水平
        5.5.2 提高高中生自控能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6)互联网涉毒犯罪的刑法规制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及现状
    (二) 研究思路
一、互联网涉毒犯罪的发展现状
    (一) 网络犯罪的形成与发展
    (二) 互联网涉毒犯罪的产生与发展趋势
二、互联网涉毒犯罪的法律规制现状
    (一) 互联网涉毒犯罪的概念
    (二) 互联网涉毒犯罪的行为表现形式
        1. 交易流通型行为
        2. 教唆传授型行为
        3. 场域空间型行为
        4. 毒品犯罪集团利用互联网组织、策划、指挥毒品犯罪
    (三) 现有规范互联网涉毒犯罪的法律规定
        1. 刑事法律及司法解释的规定
        2. 其他法律的相关规定
三、互联网涉毒犯罪的刑法规制争议问题
    (一) 互联网涉毒犯罪中共犯理论的争议问题
        1. 在共同犯罪中,组织犯作用在递减
        2. 在共同犯罪中,帮助犯作用在增大
    (二) 利用互联网传授制毒技术与方法的认定争议问题
    (三) 互联网聚众吸毒行为规制的争议问题
        1. 容留扩张说
        2. 二分说
        3. 无罪说
        4. 以《刑法修正案(九)》及相关司法解释定罪处罚
    (四) 互联网直播吸毒行为入罪的争议问题
四、互联网涉毒犯罪刑法规制的完善建议
    (一) 完善互联网涉毒犯罪中帮助犯的定罪量刑标准
        1. 进一步完善帮助犯定罪标准
        2. 进一步完善帮助犯量刑标准
    (二) 完善互联网传授制毒技术与方法行为的认定标准
        1. 该罪定罪标准的立法重构
        2. 该罪司法适用的具体标准
    (三) 对互联网聚众吸毒行为立法规制争议问题的回应
    (四) 新型互联网涉毒犯罪的刑法规制建议
        1. 新增组织吸毒罪、传播毒品信息罪的合理性
        2. 借鉴域外立法经验
        3. 新增组织吸毒罪、传播涉毒信息罪的立法建议
        (1) 组织吸毒罪的定罪量刑标准
        (2) 传播涉毒信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阿汉新词语对比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生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缘起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与趋势
        1.2.1 网络词语研究现状
        1.2.2 对21世纪新词语研究
        1.2.3 新词语发展的历史阶段的研究
        1.2.4 阿拉伯语和汉语与文化关系的现状
    1.3 论文选题的理由及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目标
    1.5 语料来源
    1.6 研究创新点和难点
        1.6.1 研究创新点
        1.6.2 研究难点
    1.7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新词语界定与产生
    2.1 新词界定
        2.1.1 语言学界定
        2.1.2 新词语的界定
    2.2 新词语的产生
        2.2.1 新词语产生的高峰
        2.2.2 新词语产生的原因
        2.2.3 新词语的特征
    2.3 网络新词语
        2.3.1 网络词语的界定
        2.3.2 网络新词语的特点及创建方式:
第三章 汉阿新词语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特点
    3.1 汉语词汇和新词语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特点
        3.1.1 汉语历代词汇发展的特点
        3.1.2 汉语新词语的概述和新词语阶段发展
        3.1.2.1 汉语新词语的概述
        3.1.2.2 汉语新词语发展的历史
    3.2 阿拉伯语的新词语历史阶段以及特点
        3.2.1 阿拉伯语历代词汇发展的特点
        3.2.2 阿拉伯语新词语的概述和发展
        3.2.2.1 阿拉伯语新词语概述
        3.2.2.2 阿拉伯语新词语的发展
    3.3 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的相同和不同点
        3.3.1 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历史阶段特点的不同点
        3.3.2 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历史阶段特点的相同点
    3.4 小结
第四章 21世纪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对比研究
    4.1 21世纪阿汉新词语借入方式对比
        4.1.1 21世纪阿拉伯语新词语的借入方式
        4.1.2 21世纪汉语新词语的借入方式
    4.2 21世纪阿汉新词语借入方式的异同
        4.2.1 21世纪阿拉伯语和汉语借新词语方式的不同点由
        4.2.2 21世纪阿拉伯语和汉语借新词语方式的相同点
    4.3 小结
第五章 阿拉伯语和汉语网络新词语对比
    5.1 阿拉伯语和汉语网络词语的现象
        5.1.1 阿拉伯语网络词语的现象
        5.1.2 汉语网络词语的现象
    5.2 阿拉伯语和汉语网络词语的分类
        5.2.1 阿拉伯语网络词语的分类
        5.2.2 汉语网络词语分类
    5.3 阿拉伯语和汉语网络词语的构词方式
        5.3.1 阿语网络词语的构词方式
        5.3.2 汉语网络词语的构词方式
    5.4 汉阿网络词语的构成特征
    5.5 汉阿网络语言造词方法的同点
        5.5.1 汉语和阿拉伯语网络语言造成方法的共同点
        5.5.2 阿拉伯语和汉语网络词构词法的不同点
    5.6 小结
第六章 汉语和阿拉伯语新词新语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6.1 语言与文化
        6.1.1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6.2 汉语和汉文化
    6.3 阿拉伯语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6.4 汉语文化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比较
    6.5 小结
第七章 汉源阿拉伯语新词语与阿源汉语新词语对比
    7.1 汉源阿拉伯新词语
    7.2 阿源汉语新词语
    7.3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后续研究
    8.1 结论
    8.2 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8)网络研究中的数据伦理问题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网络研究的内涵及特点
    2.1 网络研究的内涵
    2.2 网络研究的特点
        2.2.1 网络研究的优势
        2.2.2 网络研究的缺陷
3 网络研究中典型数据伦理问题
    3.1 公私领域判定不清
    3.2 侵犯网络数据的机密性和安全性
    3.3 知情同意机制缺失
    3.4 数据不当利用给研究带来潜在危害
4 网络研究中的数据伦理治理方式
    4.1 政策保障
    4.2 伦理准则
    4.3 技术控制
5 研究述评及展望

(9)网络裸聊行为定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网络裸聊行为概论
    第一节 网络裸聊行为之界定
        一、网络裸聊行为概念
        二、网络裸聊行为的类型
    第二节 网络裸聊行为与相关行为的区分
        一、网络裸聊行为与虚拟性行为
        二、网络裸聊行为与网络直播色情行为
        三、网络裸聊行为与卖淫行为
第二章 网络裸聊行为定罪的可行性分析
    第一节 网络裸聊行为侵害的法益分析
        一、法益侵害学说的总结与评析
        二、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及社会性秩序说之提倡
    第二节 网络裸聊行为涉及罪名的构成要件分析
        一、网络裸聊行为与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
        二、网络裸聊行为与聚众淫乱罪
        三、网络裸聊行为与组织淫秽表演罪
第三章 网络裸聊行为罪名之认定
    第一节 网络裸聊行为罪名之边界
        一、罪与非罪的界限
        二、此罪与彼罪的界限
    第二节 不同类型网络裸聊行为刑事责任的分析
        一、一对一式网络裸聊行为
        二、一对多式网络裸聊行为
        三、聚众式网络裸聊行为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网络涉毒行为的刑法规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网络涉毒行为的概念、主要表现形式及特点
    (一)网络涉毒行为的概念
    (二)网络涉毒行为主要表现形式
    (三)网络涉毒行为的流行特点
二、我国网络涉毒行为的刑法规制现状
    (一)网络涉毒行为的立法现状
    (二)网络涉毒行为的司法现状
三、当前我国典型网络涉毒行为的认定与刑法规制
    (一)开设网络吸毒聊天室的行为认定
    (二)积极参与网络聚众吸毒行为认定
    (三)网络直播吸毒行为认定
    (四)网络传授制毒方法传授对象认定
    (五)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行为认定
四、网络涉毒行为相关问题的回应与刑法规制的完善
    (一)回应容留扩张说和无罪说
    (二)完善刑法对网络聚众吸毒行为的规制
    (三)引诱、教唆他人吸毒罪完善
    (四)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分析
    (五)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分析
    (六)参考制定统一的网络贩卖毒品量刑标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Internet聊天室(论文参考文献)

  • [1]济南某校初中生焦虑、抑郁、人格特征与网络过度使用的关系研究[D]. 杨轲馨. 山东大学, 2021(12)
  • [2]教育虚拟社区伦理规范对场依存型学习者交互行为的作用研究[D]. 程玉.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理据视角下英文网络语言中译研究 ——以《矛盾的互联网》为例[D]. 贺文鑫. 北京大学, 2021(12)
  • [4]网络涉毒现象的刑事法律规制[D]. 袁春凤.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01)
  • [5]高中生网络欺凌现状调查研究[D]. 吕慧杰.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6]互联网涉毒犯罪的刑法规制问题研究[D]. 李孟璇. 云南大学, 2019(05)
  • [7]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阿汉新词语对比分析研究[D]. 阿扎(Azza Abdelwahab Ibrahim Hassanein). 武汉大学, 2019(03)
  • [8]网络研究中的数据伦理问题研究进展[J]. 陈一. 信息资源管理学报, 2019(02)
  • [9]网络裸聊行为定罪研究[D]. 唐训进.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10]网络涉毒行为的刑法规制[D]. 谢颖妍. 云南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网络聊天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