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针叶树种嫁接的成活率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秦泽蕊[1](2020)在《蓝杉引种栽培及繁殖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蓝杉(Picea pungens)松科云杉属,原产于北美,其植株成年期针叶呈蓝色,可应用于园林景观中,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生态价值及经济价值。目前,辽北地区并未对其进行广泛应用。本研究开展了蓝杉引种栽培、嫁接及播种育苗试验,以确定适宜的蓝杉生长条件、嫁接方法及苗木培育技术,为我国北方地区蓝杉的栽培和繁殖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结果如下:(1)引进的蓝杉苗及幼树在法库地区均可正常生长,冬季加盖黑色遮荫网可正常越冬;3a生蓝杉扦插苗经过3年培育,各生长性状呈现显着相关性,遮荫处理下的蓝杉苗较未遮荫处理的蓝杉苗苗高增长20.93%、地径增长5.84%、冠幅面积增长26.09%;4a生蓝杉实生苗经过3年培育,各生长性状呈现显着相关性,遮荫处理下的蓝杉苗较未遮荫处理的蓝杉苗苗高增长11.20%、冠幅面积增长22.97%,未遮荫处理蓝杉苗较遮荫处理的蓝杉苗地径增长18.79%,故遮荫处理促进高生长,地径生长较缓慢;12a生蓝杉幼树经过2年培育,圃地覆地膜处理与未覆地膜处理下蓝杉的树高、地径、冠幅等性状均呈现显着相关性;但两种处理条件下各生长性状的差异均不显着。(2)在温室内使用嫁接前1年11月采集的接穗,选用带木质部芽接的方式于4月上旬嫁接在5a生红皮云杉上,嫁接蓝杉的成活率最高达90.67%;不同嫁接位置的嫁接苗苗高与新生枝长、枝粗均呈现显着相关性,嫁接于砧木顶部当年生枝时,嫁接苗苗高与新生枝长相关系数为-0.145,即嫁接位置太高不利于新生枝长生长。(3)蓝杉种子直接播种的出苗率达91%,较雪藏后播种的出苗率高0.02%;播种后对其分别进行加盖遮荫网的遮荫处理及苗床两侧种植玉米的遮荫处理作对照试验,其苗高与地径生长情况之间呈现极显着相关性,前者苗高与地径较后者高出21.82%和21.18%;对1a生蓝杉苗进行换床处理,培育2a后株距为10×10cm的蓝杉苗较株距7×7cm的蓝杉苗苗高高出16.53%,地径高出18.32%;3a生蓝杉苗进行装杯处理,培育3a后直径为25cm、深30cm的营养杯有利于蓝杉生长,其苗高、地径生长情况呈现显着相关性,相关系数0.566,较营养杯直径为15cm的蓝杉苗苗高高出6.05%,地径高出12.41%。
张素芳[2](2020)在《杂种落叶松遗传转化及Lol-miR11467功能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落叶松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用材、生态树种之一,利用选择育种、杂交育种等已获得一批生长材质优良的种质资源。由于极端气候条件频发,东北地区春季干旱严重,严重影响落叶松成活及生长,选育抗旱品种十分必要。常规育种改良周期较长,从分子方面开展遗传改良可缩短育种周期,但落叶松干旱响应等分子机理的研究远远落后于其他树种。miRNA是植物中参与转录后基因表达调控的一类非编码单链小RNA分子,主要通过降解靶mRNA或者抑制靶mRNA的翻译调控基因的表达,从而改变植株生长性状或抗逆性等。为定向改良落叶松的优良性状并大量快速繁殖优良种质资源,以杂种落叶松日3×兴9未成熟合子胚为外植体诱导胚性愈伤组织,构建并优化落叶松胚性愈伤的遗传转化体系,同时对干旱胁迫条件下落叶松sRNA进行初步功能分析挖掘miRNA,获得Lol-miR11467并进行遗传转化,分析转基因细胞系在干旱、盐碱胁迫条件下的生理变化并筛选其调控的下游靶基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杂种落叶松遗传转化体系的构建与优化。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率与球果采集时间有关,7月1日采集的材料诱导率最高,是未成熟合子胚的最佳采集时期。使用75%酒精消毒1 min后使用3%NaClO消毒10 min,接种在含有1.0 mg/L 2,4-D+0.2 mg/L KT的BM培养基中,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最大,为10.33%。在含有0.5 mg/L 2,4-D+0.2 mg/L KT的BM增殖培养基上培养12 d时为最佳继代周期。预培养在含有10 g/L肌醇、60 g/L蔗糖的1/4 BM培养基上获的体胚发生数最多。45 mg/L的ABA和75 g/L的PEG4000共同作用能够促进体胚的发生数,体胚发生数量达到最大,为210个/g。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对落叶松进行遗传转化时,发现使用OD600值为0.5的侵染液侵染20 min,共培养2 d,利用4 mg/L Hyg的筛选培养基进行抗性愈伤的筛选,pCAMBIA1301遗传转化效率最高,为45.56%。(2)干旱胁迫下落叶松小RNA挖掘。使用miRDeep2软件共预测到190个miRNAs,其靶基因总数为6284个,共4964个获得注释信息。获得差异表达的miRNAs共59个,约占所有预测的miRNAs(190个)的31.05%,其中有33个是上调表达,26个下调表达。对其差异表达miRNA的靶基因进行富集分析,发现富集较多的是代谢途径,显着富集的是代谢途径中的ABC转运、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植物激素信号转导、N-聚糖生物合成等,表明miRNAs的调控由多种代谢途径共同参与,miRNAs可能在落叶松的生长发育、胁迫响应等不同生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落叶松miRNAs的表达分析。在不同的胁迫处理下,大多数miRNAs都能够响应干旱、盐碱胁迫。其中novelmiR63在PEG6000和NaCl胁迫时快速响应,利用不同激素处理后,发现novelmiR63(Lol-miR11467)均能够响应激素应答,novelmiR63与miRBase数据库比对发现,与云杉的miR11467相似度较高,其靶基因注释为生物保护性大分子蛋白之一的热激蛋白,在干旱胁迫中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将其作为候选基因进行遗传转化,并命名为Lol-miR11467。(4)Lol-miR11467在落叶松中的遗传转化。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Lol-miR11467转入杂种落叶松的胚性愈伤组织中,获得抗性愈伤细胞系27个。将转基因细胞系与野生型细胞系分别放于含有20%PEG6000、50 mM NaHCO3和250 mM NaCl的培养基中,在不同的胁迫处理下,转基因细胞系的POD活性均低于野生型,MDA含量均高于野生型,可溶性蛋白含量均低于野生型,推测Lol-miR11467在落叶松中具有一定的负调控干旱、盐碱胁迫的能力。(5)Lol-miR11467靶基因筛选。3个转基因细胞系的差异基因GO和KEGG富集分析表明,由Lol-miR11467转入后引起的差异基因显着富集在次生代谢的生物合成、激素响应、类黄酮生物合成以及苯丙烷生物合成,表明Lol-miR11467可能在落叶松中响应胁迫、激素等外界刺激以及次生代谢和苯丙烷生物合成的代谢途径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对3个转基因细胞系共有的差异基因进行深入挖掘,发现MYB、bHLH、NAC、WRKY等转录因子类,LEA、热激蛋白等生物保护性大分子类以及糖基转移酶、半乳糖苷酶等糖代谢相关的酶类以及与miRNA自身相关的AGO蛋白等和抗旱相关基因的下调表达,推测过表达Lol-miR11467可以通过负调控这些基因的表达而使落叶松抵抗干旱胁迫的能力降低。以抗性愈伤组织转录组的差异基因序列作为参考序列,对Lol-miR11467进行靶基因预测,预测到4条与干旱胁迫相关且下调表达的靶基因。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杂种落叶松遗传转化体系的构建及干旱胁迫下的差异miRNAs分析,获得转Lol-miR11467基因的抗性细胞系,其生理指标检测表明转基因细胞系的抗旱能力减弱,最终找到了可能与落叶松抗旱性减弱相关的4条Lol-miR11467的靶基因。本研究为落叶松或针叶树的遗传转化及miRNAs的分子机理研究奠定基础。
赵晓芝[3](2020)在《彩叶针叶树不同品种无性繁殖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彩叶针叶树品类繁多、色彩丰富、观赏期长,是北方地区园林绿化重要的植物材料。彩叶针叶树多采用无性繁殖技术进行扩繁,无论是扦插繁殖还是嫁接繁殖,均存在如何控制穗条质量和数量的问题;此外,应针对不同品种的繁殖特性,建立相应无性繁殖策略。本论文分别从光照条件、修剪、扦插时间和基质、砧木选择等方面,研究了提高不同彩色针叶树品种无性繁殖效率的技术措施,并对部分品种嫁接苗和扦插苗进行了持续的观测和对比。本研究为不同彩叶针叶树品种的规模化繁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对2个色系品种的采穗母株进行全光照、30%遮阴和50%遮阴的光照处理,分析植株生长情况、生理生化和穗条结构的变化,结合扦插生根率和生根质量,综合评价不同光照处理对插穗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黄色系品种‘金羽’桧(Juniperus chinensis‘Plumosa Aurea’)在30%遮阴处理下光合能力增强,单株采穗量8.65个,穗条木质化程度低,扦插生根率为76.3%。(2)蓝色系品种‘蓝色天堂’落基山圆柏(J.scopulorum‘Blue Heaven’)在30%遮阴处理下光合能力减弱,采穗量13.28个,穗条皮部组织发达,扦插生根率为42.67%。对2个偏冠品种母株进行修剪方式的研究,修剪下的穗条分为大、小两个规格,研究插穗规格对扦插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1)‘柽柳叶’沙地柏(J.sabina‘Tamaricifolia’)和‘金叶’鹿角桧(Juniperus×media‘Pfitzeriana Aurea’)母株采用1/3短截法翌年产穗量最高,分别为19.67和14.32个。(2)‘柽柳叶’沙地柏大、小插穗扦插生根率分别为96.67%和93.33%;‘金叶’鹿角桧扦插生根率分别为65.33%和76.67%。对9个品种进行扦插时间、扦插基质的研究,结果表明:(1)愈伤生根型品种为‘萨柏克黄金’桧柏(J.chinensis‘Saybrook Gold’)、‘塔布路’落基山圆柏(J.scopulorum‘Wichita blue’)和‘黄金海岸’刺柏(Juniperus×Pfitzeriana‘Gold Coast’),这类品种宜在7月选择纯珍珠岩为基质进行扦插。(2)混合(愈伤为主)生根型品种为‘蓝色天堂’落基山圆柏和‘金蜀’桧(J.chinensis cv.pyramidalis‘Aurea’),这类品种宜在7月选择纯珍珠岩为基质进行扦插。(3)混合(皮部生根为主)生根型品种为‘金叶’鹿角桧、‘金叶疏枝’欧洲刺柏(J.communis‘Depressa Aurea’)、‘蓝色筹码’平铺圆柏(J.horizontalis‘Blue Chip’)和‘威尔士亲王’平铺圆柏(J.horizontalis‘Prince of Wales’),这类品种扦插时间可在7月-8月进行,基质可选择珍珠岩:草炭=3:1或珍珠岩:草炭=1:1。分别以圆柏、侧柏、刺柏为砧木,以10个品种为接穗,开展嫁接试验,通过嫁接体生长指标的测定,对不同品种适宜的嫁接砧木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金丝’线柏、‘金蜀’桧与侧柏、圆柏和刺柏亲和性较高;‘黄金海岸’刺柏与刺柏、侧柏亲和性较高;其余7个品种只与其中1种砧木亲和性较高。对4个品种的扦插苗与嫁接苗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扦插苗和嫁接苗的生长节律基本一致,缓苗期为56月,快速生长期为610月,然后进入休眠期。(2)‘金叶’鹿角桧、‘金叶疏枝’欧洲刺柏嫁接苗的生长势强,分枝数较多;‘蓝色天堂’落基山圆柏扦插苗生长势更强,分枝数更多;‘母脉’平铺圆柏(J.horizontalis‘Mother Lode’)扦插苗与嫁接苗生长势和分枝情况无明显差异。(3)嫁接苗在北京地区可以露地无保护越冬,扦插苗会发生不同程度冻害。
格桑曲珍,杨涛,米玛次仁,史社强,旦增罗布,旦增尼玛[4](2020)在《拉萨北山彰武松嫩枝嫁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接穗选择、嫁接时间、接穗保存时间等方面,在高海拔地区对彰武松嫩枝嫁接技术进行了相关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嫁接时必须选择粗度适宜的健壮接穗和无病虫害的砧木;根据拉萨地区气候特点和温度对产生愈伤组织的影响,嫁接时间应选择在5月底—6月初;接穗保存时间与嫁接成活率呈负相关,应缩短运输和保存时间,提高嫁接成活率。
景永顺,董伟,郭志文,吴晓瑞[5](2018)在《针叶树种营养繁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和其他树种相比,针叶树在育苗造林过程中存在如种质资源匮乏、育种困难等问题,这些因素限制了针叶林的大面积繁殖,因此营养繁殖在针叶林的繁殖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探讨了当前主要的营养繁殖技术及其在针叶林中的应用,以期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王桂鑫,陈爱桃,王静,王春艳,石琳[6](2018)在《冀北山地白杄选优及种子园营建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科学高效地营建白杄无性系种子园,以河北省木兰围场国有林场管理局龙头山国家重点落叶松良种基地的白杄为对象,通过野外调查的方法,对优树选择、嫁接方法、营建方式、定植浇灌方式、鼠害防治等关键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优势木对比法选优,入选率为79.72%,属于中等水平,需进行大量补选;髓心形成层贴接法嫁接成活率为92.30%、顶芽劈接法成活率为36.02%,前者比后者提高56.3个百分点,前者平均新梢长7.61cm,后者平均新梢长3.55cm,前者是后者的2倍多,宜采用髓心形成层贴接法嫁接;先嫁接后造林成活率在87.10%以上,先造林后嫁接成活率仅为27.72%左右,采用先嫁接后造林的营建方式成活率较高;定植前浇透水成活率为91.66%,定植后浇透水成活率为72.33%,不浇水成活率为39.33%,定植前浇透水有利于苗木成活;混合药剂树干涂白方法保存率为93.40%,施放溴敌隆鼠药方法保存率为71.00%,不施放任何药物保存率为34.80%,混合药剂树干涂白方式防治鼠害效果较好。
晁帆[7](2017)在《柏科植物资源调查和部分品种繁殖及越冬适应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柏科植物种植资源丰富,国内外对新品种的选育工作已取得较多成果,我国虽有丰富的资源,但所做的选育工作较少。为丰富园林绿化材料,近年来国内引进部分柏科植物资源,尤其是低矮和彩色叶的品种。由于引进的品种扦插生根难易不同,且部分品种存在年龄效应,因此,如何提高这些品种无性繁殖系数是推广应用的核心。本论文对国内原产及引进的柏科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并重点跟踪调查了北方地区广泛应用的沙地柏的变异类型,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变异类型的沙地柏及引进的部分品种的扦插繁殖技术进行了研究,初步分析了插穗解剖结构与不同品种生根难易和年龄效应的关系。对于其中越冬适应性较差的’金叶疏枝’欧洲刺柏,通过嫁接和栽培措施进行了提高适应性的初步探索。该研究对柏科植物种质资源的选育和推广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主要结果如下:1.柏科植物种质资源调查:(1)通过文献查阅和实地考察共记录国内原产和引进的柏科植物共10属、173种(包含变种和品种),并对其中性状变异类型丰富的株型、叶型和叶色进行了调查和分类;(2)对国内沙地柏的叶色变化情况进行了跟踪记录:沙地柏表现3种不同的叶色,多数叶色为绿色(143-A),部分常年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黄绿色(1-D)、蓝绿色(111-D),不同叶色类型的沙地柏,自然越冬下有各自的叶色变化趋势。2.部分柏科针叶树的嫩枝扦插繁殖的研究:(1)对3种不同叶色变异类型的沙地柏进行了扦插,结果显示:IBA处理显着影响不同叶色类型沙地柏生根,黄绿色变异类型沙地柏在IBA850mg/L、1h时生根率最高达73.33%;而IBA450mg/L、30min条件下,蓝绿色变异类型和绿色沙地柏生根情况最好。(2)对5个引进柏科针叶树品种进行了扦插繁殖,结果表明:适宜的IBA浓度和插穗浸泡时间的筛选可显着提高不同品种的扦插生根水平,不同的是,’矮生’铺地柏扦插生根过程中产生较多的愈伤,但未见愈伤组织转化为生根,最优处理生根率仅达46.67%。(3)‘金叶疏枝’欧洲刺柏和’金叶’鹿角桧扦插生根年龄效应不同,在生根速度和生根率等中均有表现,其中12年生的’金叶疏枝’欧洲刺柏生根率仍达到83.3%,而’金叶鹿角桧’生根率仅达6.7%。3.对7个3年生的柏科植物品种,和其中2种年龄效应不同的品种进行了生根进程的解剖学观察,探究解剖结构与生根难易和年龄效应的关系:(1)在生根位置类型上,’波尔瓦’花柏的根原基发生在皮层,属于易生根的类型,其余6个品种的根原基均起源于形成层与韧皮部区域,生根相对较慢;(2)不同品种和年龄的插穗生根,均受到根原基外侧厚壁细胞层数和排列疏密程度的影响,厚壁细胞层数越多,排列越紧密,根原基发生越困难,甚至完全阻碍生根;(3)木质部和髓部等的相对厚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生根,当其所占的比例高时,生根较困难。4.为提高’金叶疏枝’欧洲刺柏的越冬适应性,研究了嫁接和栽培措施对其越冬的影响,其中:(1)髓心形成层贴接法嫁接成活率达到72%,嫁接苗在生长和越冬表现上均优于同龄扦插苗。(2)不同的栽培措施在越冬过程中,植物叶片相对电导率、Fv/Fm、ΦPSII值和叶片中营养物质含量均发生变化,以减轻植物越冬胁迫,但提高越冬适应性的程度有差异。其中覆透膜保护效果最优,植株全部安全越冬,仅发生叶色上的变化,其它处理翌年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枝叶干枯,进一步说明干旱对植物越冬存活有决定性的作用。根据植物自身的越冬适应性,可选择不同的越冬保护措施。
蒋乐[8](2017)在《短日照处理对油松容器苗苗木质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是我国特有的乡土树种,也是我国北方地区主要造林树种之一,在我国人工林营造、改善生态环境以及加速恶劣立地造林绿化中作用突出。目前,我国北方油松造林难度越来越大,重点培育适用困难立地造林的优质苗木是保证造林成活率的有效途径。短日照处理在国外被认为是一种有效调控针叶树种苗木质量和抗逆性的育苗技术,北美和北欧林业先进国家在挪威云杉[Picea abies(L.)Karsten]、欧洲赤松(Pinus sylvestris L.)等针叶树种苗木上已有较好的应用,但在我国涉及较少。本研究旨在揭示短日照处理调控油松容器苗苗木质量和抗逆性机理,创新油松育苗技术,提高造林效果。本研究以北京地区油松容器苗(1-0)为研究对象。通过5年造林试验,探讨短日照处理对油松容器苗造林效果的影响,寻找适合油松容器苗的短日照处理技术参数;通过研究两种短日照处理模式对油松容器苗根系形态发育、内源激素脱落酸(ABA)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变化、木质化及抗旱能力的影响,揭示短日照处理对苗木质量和抗逆性的调控规律;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初步探讨短日照处理调控油松容器苗苗木质量和抗逆性的分子机制。本研究主要结论有:(1)短日照处理起始时间与光照长度交互效应对油松容器苗造林效果影响显着。起始时间7月24日、光照长度10小时处理组合油松苗木第5年造林存活率高于全天自然光照苗木50.2%。8-10小时光照长度适用于北京地区油松容器苗的短日照处理,短日照处理起始时间宜晚于7月上旬、早于8月上旬。(2)短日照处理促进油松容器苗根系中0.0<D1≤0.2 mm、0.2<D2≤0.5 mm细根生长,优化根系构型和提高根系吸收功能。起始时间7月24日、光照长度10小时(SD2-10h)处理油松容器苗根系中根径小于或等于0.5 mm细根长度大于全天自然光照苗木20.8%。(3)短日照处理促进油松容器苗ABA合成与积累,SD2-10h处理苗木ABA含量高于对照苗木62.8%。短日照处理促使油松容器苗ABA含量增高,调节碳水化合物的分配,对苗木根系生长和地上部分木质化发育产生影响。(4)短日照处理激发油松容器苗木质素生物合成相关酶活性,促进苗木木质素合成。SD2-10h处理苗木茎、针叶木质素含量分别高于全天自然光照苗木10.2%、16.1%,显着提高苗木地上部分的木质化程度。(5)短日照处理改善油松容器苗抗旱能力。(6)成功获取5个短日照处理诱导表达差异显着的蛋白质:叶绿体放氧增强蛋白1(OEE1)、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磷酸甘油酸激酶1(PGK1)、延伸因子-Tu(EF-Tu)、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活化酶(RCA),这些蛋白质的功能主要涉及光合代谢、糖代谢和胁迫防御。
杨涛,刘喜东,王强,郭瑾梅,栗大海,钱红格[9](2014)在《樟子松嫩枝嫁接成活率的影响因素》文中指出采用不同种源地接穗,即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红花尔基天然林、辽宁省昌图县傅家林场樟子松林木良种基地和陕西省榆林市樟子松种子园的接穗,通过嫩枝嫁接技术进行试验研究,分析不同种源地接穗亲和力、接穗保存时间和不同规格接穗3个因素对嫩枝嫁接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源地采集的樟子松优良接穗嫁接成活率具有明显的差异,采自榆林市樟子松种子园的11个无性系接穗嫁接成活率达到98.7%,辽宁省昌图县樟子松林木良种基地的30个无性系和内蒙古红花尔基樟子松天然林的34个无性系成活率分别是72.7%和61.3%。接穗低温保存第9天后对嫁接成活率具有显着影响;不同规格的接穗其嫁接成活率也有差异。
张鹏,沈海龙[10](2011)在《美国针叶树嫁接繁殖技术》文中认为嫁接繁殖是针叶绿化树种和其他特用树种优良品系繁殖的最常用、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嫁接技术对于嫁接苗的成活和生长至关重要。根据作者考察和交流成果,以云杉嫁接为例,对美国针叶树种优良品系的嫁接繁殖技术进行系统介绍,以期为我国针叶树的嫁接繁殖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关于针叶树种嫁接的成活率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针叶树种嫁接的成活率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蓝杉引种栽培及繁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蓝杉概况 |
1.2 研究进展 |
1.2.1 蓝杉及松科植物引种栽培技术研究现状 |
1.2.2 蓝杉及松科植物嫁接繁殖技术研究现状 |
1.2.3 蓝杉及近缘属植物播种育苗技术研究现状 |
1.2.4 关于蓝杉的其他研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蓝杉引种栽培技术研究 |
2.1 引种地地理自然概况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引种材料 |
2.2.2 栽培方法 |
2.2.3 数据调查和处理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不同遮荫处理对蓝杉扦插苗各生长性状的影响及相关性分析 |
2.3.2 不同遮荫处理对蓝杉实生苗各生长性状的影响及相关性分析 |
2.3.3 不同抚育处理对蓝杉幼树各生长性状的影响及相关性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蓝杉嫁接繁殖技术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嫁接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1.3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因素各水平间蓝杉嫁接成活率的极差分析 |
3.2.2 不同因素各水平间蓝杉嫁接成活率的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 |
3.2.3 影响蓝杉嫁接成活率的其他因素分析 |
3.2.4 砧木嫁接位置与蓝杉嫁接各生长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3.3 小结 |
第四章 蓝杉播种育苗技术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地概况 |
4.1.2 试验材料 |
4.1.3 研究方法 |
4.1.4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蓝杉种子不同处理方法对出苗率的影响 |
4.2.2 不同播种日期及遮荫条件对蓝杉幼苗生长的影响 |
4.2.3 不同换床密度对蓝杉幼苗生长的影响 |
4.2.4 不同规格营养杯对蓝杉苗木生长的影响 |
4.3 小结 |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
5.1 讨论 |
5.1.1 不同遮荫条件对蓝杉苗引种栽培的影响 |
5.1.2 不同因素对蓝杉嫁接成活率的影响 |
5.1.3 不同播种育苗条件对蓝杉生长情况的影响 |
5.1.4 关于蓝杉栽培繁殖的建议 |
5.2 结论 |
5.2.1 蓝杉引种栽培 |
5.2.2 蓝杉嫁接繁殖 |
5.2.3 蓝杉播种育苗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杂种落叶松遗传转化及Lol-miR11467功能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针叶树体胚发生研究进展 |
1.2.1 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 |
1.2.2 胚性愈伤组织的增殖及继代 |
1.2.3 体胚成熟 |
1.3 落叶松体胚发生研究进展 |
1.4 针叶树的遗传转化研究 |
1.4.1 针叶树的遗传转化 |
1.4.2 落叶松的遗传转化 |
1.5 miRNA的研究进展 |
1.5.1 miRNA的发现 |
1.5.2 miRNA的作用机理 |
1.5.3 植物miRNA的功能研究 |
1.5.4 miRNA在针叶树及落叶松中的研究 |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1.7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杂种落叶松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与优化研究 |
2.1 试验材料 |
2.1.1 植物材料 |
2.1.2 试验菌株、药品与试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药品及培养基的制备 |
2.2.2 外植体的消毒及接种 |
2.2.3 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 |
2.2.4 胚性愈伤组织的增殖及继代周期的确定 |
2.2.5 体细胞胚胎成熟及萌发 |
2.2.6 抗生素敏感性试验 |
2.2.7 胚性愈伤组织的遗传转化 |
2.2.8 统计及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再生体系的优化 |
2.3.2 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
2.3.3 转pCAMBIA1301空载体株系的分子验证 |
2.4 讨论 |
2.4.1 外植体选择对诱导率的影响 |
2.4.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诱导的影响 |
2.4.3 胚性愈伤组织的增殖培养 |
2.4.4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的影响因素 |
2.5 本章小结 |
3 干旱胁迫下的落叶松小RNA挖掘与分析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方法 |
3.2.1 小RNA文库的构建及质量控制 |
3.2.2 miRNA预测及鉴定分析 |
3.2.3 miRNA差异基因聚类及表达分析 |
3.2.4 miRNA靶基因预测及功能注释分析 |
3.2.5 sRNA测序数据的验证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小RNA文库的构建及质量分析 |
3.3.2 小RNA序列分析 |
3.3.3 miRNA预测及筛选 |
3.3.4 sRNA测序的数据验证 |
3.3.5 miRNA靶基因预测及其功能注释 |
3.4 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4 miRNA响应不同处理的表达模式分析 |
4.1 试验材料 |
4.1.1 植物材料 |
4.1.2 试剂及药品 |
4.2 试验方法 |
4.2.1 miRNA提取及反转录 |
4.2.2 miRNA的qRT-PCR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miRNA在不同胁迫处理下的表达分析 |
4.3.2 miRNA在不同激素处理下的表达分析 |
4.4 讨论 |
4.4.1 miRNAs在不同胁迫处理下的表达分析 |
4.4.2 miRNA在不同激素处理下的表达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Lol-miR11467在落叶松中的遗传转化研究 |
5.1 试验材料 |
5.1.1 植物材料 |
5.1.2 菌株、试剂及药品 |
5.2 试验方法 |
5.2.1 pCAMBIA1301-Lol-miR11467的过表达载体构建 |
5.2.2 转pCAMBIA1301-Lol-miR11467基因株系的分子检测 |
5.2.3 不同胁迫处理的转基因愈伤组织的形态变化 |
5.2.4 不同胁迫处理的转基因愈伤组织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
5.3 结果与分析 |
5.3.0 转基因细胞系的检测 |
5.3.1 不同胁迫处理下转基因愈伤组织的变化 |
5.3.2 不同胁迫处理的转基因愈伤组织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
5.4 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6 Lol-miR11467的靶基因筛选与分析 |
6.1 试验材料 |
6.2 试验方法 |
6.2.1 转录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6.2.2 qRT-PCR验证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及组装 |
6.3.2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
6.3.3 转录组数据验证 |
6.3.4 Unigene功能注释 |
6.3.5 差异表达关键基因的挖掘及归纳 |
6.3.6 Lol-miR11467靶基因筛选 |
6.4 讨论 |
6.5 本章小结 |
讨论 |
结论 |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3)彩叶针叶树不同品种无性繁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采穗圃管理技术研究进展 |
1.1.1 修剪技术对采穗母株质量和数量的影响 |
1.1.2 采穗母株光照管理技术的研究进展 |
1.2 林木扦插繁殖技术研究进展 |
1.2.1 基因型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
1.2.2 母株年龄效应和位置效应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
1.2.3 激素和生根抑制物含量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
1.2.4 穗条组织结构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
1.2.5 环境条件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
1.3 林木嫁接繁殖技术研究进展 |
1.3.1 嫁接亲和性的研究进展 |
1.3.2 嫁接技术的研究进展 |
1.3.3 砧穗互作效应的研究进展 |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5 技术路线 |
2 光照和修剪对彩叶针叶树产穗情况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黄色系品种‘金羽’桧采穗母株光照处理的筛选 |
2.2.2 蓝色系品种‘蓝色天堂’落基山圆柏采穗母株光照处理的筛选 |
2.2.3 两个偏冠品种母株修剪方法的筛选 |
2.3 讨论与结论 |
2.3.1 光照处理对两个色系母株生长情况的影响 |
2.3.2 光照处理对两个色系母株产穗质量的影响 |
2.3.3 修剪方法对偏冠母株株型和采穗量的影响 |
3 彩叶针叶树不同品种的扦插优化处理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北京市顺义区2019年7、8月温湿度情况 |
3.2.2 扦插时间和扦插基质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
3.2.3 不同类型品种生根进程分析 |
3.2.4 插穗规格对两个品种扦插生根能力的影响 |
3.3 结论与讨论 |
3.3.1 以愈伤生根型为主的品种的扦插策略 |
3.3.2 以皮部生根型为主的品种的扦插策略 |
3.3.3 插穗规格对扦插生根效果的影响 |
4 彩叶针叶树嫁接砧木的筛选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砧木产地对嫁接效果的影响 |
4.2.2 彩叶针叶树不同砧穗组合的筛选 |
4.3 结论与讨论 |
4.3.1 砧木产地对嫁接效果的影响 |
4.3.2 彩叶针叶树不同砧穗组合的筛选 |
5 彩叶针叶树扦插苗与嫁接苗对比试验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黄色系品种扦插苗与嫁接苗株高和地径的生长对比 |
5.2.2 黄色系品种扦插苗与嫁接苗分枝生长对比 |
5.2.3 黄色系品种扦插苗与嫁接苗冠幅生长对比 |
5.2.4 黄色系品种扦插苗与嫁接苗叶色变化对比 |
5.2.5 黄色系品种扦插苗与嫁接苗生长季及越冬情况对比 |
5.2.6 ‘蓝色天堂’落基山圆柏扦插苗与嫁接苗株高和地径的生长对比 |
5.2.7 ‘蓝色天堂’落基山圆柏扦插苗与嫁接苗分枝情况对比 |
5.2.8 ‘蓝色天堂’落基山圆柏扦插苗与嫁接苗冠幅生长对比 |
5.2.9 ‘蓝色天堂’落基山圆柏扦插苗与嫁接苗叶色变化对比 |
5.2.10 ‘蓝色天堂’落基山圆柏扦插苗与嫁接苗越冬情况对比 |
5.3 结论与讨论 |
5.3.1 不同色系彩叶针叶树扦插苗与嫁接苗生长势差异 |
5.3.2 不同色系彩叶针叶树扦插苗与嫁接苗观赏性差异 |
5.3.3 不同色系彩叶针叶树扦插苗与嫁接苗抗性差异 |
6 总结与建议 |
6.1 彩叶针叶树采穗母株光照和修剪方式的筛选 |
6.2 彩叶针叶树不同品种扦插技术的优化处理 |
6.3 彩叶针叶树不同品种嫁接砧木的筛选 |
6.4 不同色系彩叶针叶树扦插苗与嫁接苗生长对比 |
6.5 彩叶针叶树无性繁殖策略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图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4)拉萨北山彰武松嫩枝嫁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概况 |
1.2 材料 |
1.2.1 接穗选择。 |
1.2.2 接穗保存、运输与贮藏。 |
1.2.3 砧木选择。 |
1.2.4 塑料条选择。 |
1.3 嫁接方法 |
1.3.1 嫁接时间。 |
1.3.2 嫁接方法。 |
1.3.3 试验样地。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砧木与接穗的亲和性对嫁接成活率的影响 |
2.2 保存时间对嫁接成活率的影响 |
2.3 不同规格接穗嫁接成活率 |
3 讨论与结论 |
3.1 讨论 |
3.1.1 接穗规格。 |
3.1.2 嫁接时间。 |
3.1.3 接穗保存。 |
3.2 结论 |
3.2.1 接穗规格。 |
3.2.2 嫁接时间。 |
3.2.3 保存时间。 |
(5)针叶树种营养繁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现有的针叶树种营养繁殖技术 |
1.1 扦插技术 |
1.2 水培技术 |
1.3 其他技术 |
2 针叶树种营养繁殖法技术分析 |
2.1 扦插技术分析 |
2.2 水培技术分析 |
2.3 其他技术分析 |
3 结论 |
(6)冀北山地白杄选优及种子园营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区概况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2.1 选优方法 |
2.2.2 嫁接方法 |
2.3 试验设计 |
2.4 计算 |
3 结果分析 |
3.1 选优结果 |
3.2 嫁接方法对比试验 |
3.3 营建方式对比试验 |
3.4 定植浇灌对比试验 |
3.5 防治鼠害对比试验 |
4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2 讨论 |
(7)柏科植物资源调查和部分品种繁殖及越冬适应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国内外柏科植物资源研究现状 |
1.1.1 国内外柏科植物的选育现状 |
1.1.2 国内柏科植物的引种现状 |
1.1.3 国内柏科植物的应用现状 |
1.2 柏科针叶树品种扦插繁殖研究进展 |
1.2.1 扦插生根机理的研究 |
1.2.2 扦插繁殖技术的研究 |
1.3 柏科植物的越冬适应性研究 |
1.3.1 嫁接对植物的越冬适应性的影响 |
1.3.2 栽培措施对植物的越冬适应性的影响 |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国内现有柏科植物资源调查分析 |
2.1 调查方法和内容 |
2.1.1 国内原产和引进的柏科植物资源的调查 |
2.1.2 不同叶色变异类型沙地柏的调查 |
2.2 调查结果 |
2.2.1 国内现有柏科植物资源概况 |
2.2.2 国内已知柏科植物资源株型分布 |
2.2.3 国内已知柏科植物资源叶型分布 |
2.2.4 国内已知柏科植物资源叶色分布 |
2.2.5 沙地柏叶色变化情况跟踪记录 |
2.3 结论 |
3 部分柏科植物嫩枝扦插繁殖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不同叶色类型的沙地柏的扦插 |
3.1.2 柏科5种3年生品种的扦插 |
3.1.3 2种不同年龄的品种的扦插 |
3.1.4 数据分析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叶色类型沙地柏嫩枝扦插繁殖 |
3.2.2 柏科5种3年生品种的嫩枝扦插繁殖 |
3.2.2.1 ‘波尔瓦’花柏嫩枝扦插 |
3.2.2.2 ‘母脉’平铺圆柏嫩枝扦插繁殖 |
3.2.2,3 ‘威尔士亲王,平铺圆柏嫩枝扦插繁殖 |
3.2.2.4 ‘萨柏克黄金’桧柏嫩枝杆插繁殖 |
3.2.2.5 ‘矮生’铺地柏嫩枝扦插繁殖 |
3.2.3 2种不同年龄的品种嫩枝扦插繁殖 |
3.3 结论与讨论 |
3.3.1 插穗遗传特性对生根的影响 |
3.3.2 外源激素对生根的影响 |
3.3.3 插穗营养物质含量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
4 解剖结构与生根难易和年龄效应的关系探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生根部位解剖结构观察 |
4.1.3 分析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品种生根难易与解剖构造 |
4.2.2 年龄效应与解剖构造 |
4.3 结论与讨论 |
4.3.1 根原基形成时间对插穗生根的影响 |
4.3.2 根原基发生位置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
4.3.3 根原基外侧厚壁细胞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
4.3.4 各结构的厚度与比例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
5 嫁接和栽培措施对‘金叶疏枝’欧洲刺柏越冬适应性影响的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2 结果分析 |
5.2.1 嫁接对‘金叶疏枝’欧洲刺柏越冬表现的影响 |
5.2.2 栽培措施对‘金叶疏枝’欧洲刺柏越冬适应性的影响 |
5.3 结论与讨论 |
5.3.1 嫁接对越冬适应性的影响 |
5.3.2 防护措施对越冬适应性的影响 |
5.3.3 外源生长调节剂对越冬适应性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图版与说明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8)短日照处理对油松容器苗苗木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引言 |
1.1. 研究进展 |
1.1.1. 光周期 |
1.1.2. 短日照处理 |
1.1.3. 植物木质化发育及其对抗逆性的影响 |
1.1.4. 蛋白质组学及其研究策略 |
1.1.5. 亟待解决的问题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2. 适合油松容器苗的短日照处理技术参数研究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地概况 |
2.1.2. 试验材料 |
2.1.3. 试验设计 |
2.1.4. 试验方法 |
2.1.5.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起始时间与光照长度对油松容器苗形态指标的影响 |
2.2.2. 起始时间与光照长度对油松容器苗造林效果的影响 |
2.3. 讨论与小结 |
3. 两种短日照处理模式对油松容器苗根系和生理指标的影响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地概况 |
3.1.2. 试验材料 |
3.1.3. 试验设计 |
3.1.4. 试验方法 |
3.1.5.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两种短日照处理模式对油松容器苗根系生长的影响 |
3.2.2. 两种短日照处理模式对油松容器苗ABA、GA含量的影响 |
3.2.3. 两种短日照处理模式对油松容器苗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
3.2.4. 两种短日照处理模式对油松容器苗木质化的影响 |
3.2.5. 两种短日照处理模式对油松容器抗旱能力的影响 |
3.3. 讨论与小结 |
3.3.1. 短日照处理对苗木根系、生理指标的影响 |
3.3.2. 短日照处理对苗木抗旱能力的影响 |
4. 短日照处理诱导油松容器苗针叶差异表达蛋白质的功能分析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与处理 |
4.1.2.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短日照处理下油松容器苗针叶蛋白双向电泳图谱分析 |
4.2.2. 差异表达蛋白质点的二级质谱分析鉴定 |
4.3. 讨论与小结 |
4.3.1. 改良酚法提取油松针蛋白 |
4.3.2. 短日照处理诱导蛋白差异表达对油松容器苗光合代谢的影响 |
4.3.3. 短日照处理诱导蛋白差异表达对油松容器苗糖代谢的影响 |
4.3.4. 短日照处理诱导蛋白差异表达对油松容器苗抗逆性的影响 |
4.3.5. 研究短日照处理诱导差异表达蛋白质对育苗和造林的指导意义 |
5. 讨论与结论 |
5.1. 讨论 |
5.1.1. 短日照处理对油松容器苗形态的调控 |
5.1.2. 短日照处理对油松容器苗生理的调控 |
5.1.3. 短日照处理对油松容器苗造林效果影响的持续性和预期 |
5.2. 结论 |
5.3. 创新点 |
5.4. 问题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一) |
导师简介(二) |
致谢 |
(9)樟子松嫩枝嫁接成活率的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区基本概况 |
1.2 嫁接材料及选择 |
1.2.1 塑料条选择 |
1.2.2 接穗选择 |
1.2.3砧木选择 |
1.3 嫁接方法 |
1.3.1 嫁接时间 |
1.3.2 嫁接方法 |
1.3.3 试验样地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种源地接穗嫁接成活率 |
2.2 接穗保存时间对嫁接成活率影响 |
2.3 不同规格接穗嫁接成活率 |
3 讨论与结论 |
3.1 讨论 |
3.1.1 不同种源地接穗嫁接亲和力 |
3.1.2 接穗规格 |
3.1.3 嫁接时间 |
3.1.4 生长期接穗的贮藏 |
3.2 结论 |
(10)美国针叶树嫁接繁殖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美国针叶树嫁接繁殖概况 |
1.1 美国针叶树嫁接的基本理念 |
1.2 美国针叶树嫁接繁殖的主要树种 |
1.3 美国针叶树嫁接的主要方法 |
2 中国与美国针叶树嫁接的比较 |
2.1 砧木类型与嫁接部位 |
2.2 嫁接部位与观赏效果 |
2.3 砧木年龄 |
2.4 嫁接时间与培养环境 |
3 美国云杉嫁接繁殖技术 |
3.1 砧木的准备 |
3.2 嫁接过程 |
3.2.1 嫁接准备 |
3.2.2 嫁接技术要点 |
3.3 嫁接后管理 |
3.3.1 温室的准备 |
3.3.2 嫁接苗的摆放 |
3.3.3 覆盖保湿 |
3.3.4 保持通风 |
3.3.5 覆盖保温 |
3.3.6 砧木修剪 |
3.3.7 解 绑 |
3.3.8 嫁接苗移植 |
3.3.9 灌溉和施肥 |
4 结 语 |
四、关于针叶树种嫁接的成活率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蓝杉引种栽培及繁殖技术研究[D]. 秦泽蕊.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4)
- [2]杂种落叶松遗传转化及Lol-miR11467功能的初步研究[D]. 张素芳. 东北林业大学, 2020
- [3]彩叶针叶树不同品种无性繁殖技术研究[D]. 赵晓芝.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4]拉萨北山彰武松嫩枝嫁接研究[J]. 格桑曲珍,杨涛,米玛次仁,史社强,旦增罗布,旦增尼玛. 安徽农业科学, 2020(03)
- [5]针叶树种营养繁殖技术研究[J]. 景永顺,董伟,郭志文,吴晓瑞.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18(08)
- [6]冀北山地白杄选优及种子园营建技术研究[J]. 王桂鑫,陈爱桃,王静,王春艳,石琳. 河北林业科技, 2018(02)
- [7]柏科植物资源调查和部分品种繁殖及越冬适应性的研究[D]. 晁帆.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8]短日照处理对油松容器苗苗木质量的影响[D]. 蒋乐.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9]樟子松嫩枝嫁接成活率的影响因素[J]. 杨涛,刘喜东,王强,郭瑾梅,栗大海,钱红格. 西北农业学报, 2014(07)
- [10]美国针叶树嫁接繁殖技术[J]. 张鹏,沈海龙. 林业科技开发, 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