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弹道学研究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创伤弹道学研究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一、创伤弹道学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邵晓鹏[1](2020)在《非致命动能武器致伤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非致命动能武器是非致命武器中至关重要的一类。随着现代战争形式的变化,非致命动能武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非致命动能武器主要针对的目标是骚乱人群以及暴乱分子,但在其使用时存在距离远时威力不足、距离近时伤害过度的问题。为尽可能提高非致命动能武器的打击威力并同时降低其致死性,需要对其致伤效应进行研究。本文研究了非致命动能武器的致伤效应,分析其致伤时的几种致伤因素的作用方式,进行了人体损伤程度量化评估方法的研究,建立了人体损伤量化计算的公式,讨论了人体致伤评估模型的建立方法。针对所要研究的两种非致命动能弹,考虑防护条件对致伤效应的影响程度,分析了生物靶标致伤试验方案,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研究,合理描述了生物损伤结果。基于致伤试验结果改进了人体损伤量化模型。根据传统致伤评估参量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防护条件对致伤结果的影响程度,提出了防护条件对弹丸能量的吸收率的概念,并基于此提出了用有效动能Ee作为非致命动能弹致伤效应评估参量的思路和方法。建立了有效动能与改进后的人体损伤量化模型之间的致伤评估模型,并对此进行了分析。在对评估软件进行功能分析和框架设计的基础上,基于MATLAB编制了用于非致命动能弹致伤效应评估的评估软件,分析了其评估的合理性。

张廷玉[2](2019)在《典型创伤弹道靶标材料动态拉伸性能测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创伤弹道学领域,研究人体受到冲击载荷(子弹、钝器、爆炸冲击波等)时的致伤效应,一般采用与人体软组织相近的典型创伤弹道靶标材料来进行冲击受载,如动物的皮肤、脂肪和肌肉等软组织材料。研究创伤弹道靶标材料的动态力学特性,有助于更好地分析冲击载荷对人体的致伤机理。由于生物类软材料十分的柔软和湿滑,这给其动态力学性能的测试带来极大的困难,尤其是在动态拉伸测试方面。本文以实验为主,提出了一套基于直接拉伸式霍普金森杆(SHTB)实验技术的生物类软材料动态力学性能的测试方法,并用该方法对猪胸部皮肤和猪后腿肌肉进行了动态拉伸测试,最终获得典型创伤弹道靶标材料的动态力学特性。本文首先研究了一种适用于生物软材料动态拉伸测试的SHTB实验装置,即使用空心铝杆作为透射杆,配合半导应变片技术实现对透射杆中微弱信号的测量;通过改进的管状夹具夹持试样,使试样的有效拉伸长度得以确定。然后开发了一款霍普金森杆实验数据处理软件,该软件采用交互式图形界面,可以方便快捷地完成数据处理任务。再用改进的SHTB实验装置对猪皮和肌肉进行了动态拉伸测试,并用开发的软件得到它们在高应变率下的应力应变曲线。实验结果表明,生物类软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具有明显的非线性特征和应变率敏感性。最后用Ogden模型和一个Maxwell单元组成的粘超弹性本构模型对实验结果进行拟合,得出猪皮和肌肉的应变率相关本构模型。

崔广宇[3](2020)在《枪弹对带防弹头盔的人体模拟靶标钝击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新型防弹材料的出现,防弹头盔大大提高了士兵战场生存的概率。但因人体头部承载能力的限制,防弹头盔的防弹能力无法达到高等级防弹衣所具有的防弹能力,只能达到防护破片和手枪弹的等级,受打击后产生的瞬态鼓包极易造成人体头部损伤。为探究手枪弹对头部造成的损伤,采用以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重点研究了手枪弹对有防护的人体头部模拟靶标钝击伤过程中的各种物理效应,为手枪弹钝击伤效应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头盔钝击伤效应的测试方法。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首先提出了一套适用于子弹侵彻头盔过程的试验方法,即使用3D-DIC技术对头盔变形的过程进行采集,使用头部模拟靶标内部传感器对其压力和加速度变化进行测量。这种试验方法可以解决侵彻过程变化快,头盔几何形状特殊难测量的难题。采用上述测试方法,对手枪弹侵彻戴有防弹头盔的头部模拟靶标的过程进行研究,得到了钝击过程的各项物理结果。研究发现,子弹的侵彻导致头盔内部和外部的变形存在着差异。针对这种差异,进一步做了基于3D-DIC的头盔内部鼓包测试。其次,依据试验过程,采用数值模拟计算的方法,对钝击过程进行了仿真。结合试验研究与数值仿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头部模拟靶标的力学响应、头部的损伤程度和能量传递的过程。最后以试验数据和现有的评估方法相结合,对子弹侵彻头盔过程中,头部的损伤程度进行评估,为提升轻武器的杀伤效能和指导头盔设计提供了思路。

冯杰[4](2020)在《明胶的SHPB方法优化和高速侵彻力学反馈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明胶作为肌肉的模拟物被广泛应用于小口径弹药终点效应的研究。在投射物高速侵彻明胶的过程中,投射物与明胶的相互作用力是决定侵彻过程的关键,是进一步研究侵彻弹道、空腔演变等问题的基础。目前在对投射物高速侵彻明胶的研究中,明胶与投射物相互作用力的理论模型和明胶材料性能关联程度较低,无法准确评估明胶材料特性对侵彻过程的影响。因此,本文从明胶力学反馈的角度研究了投射物与明胶相互作用的机理。本文对用于测试明胶的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方法(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 Method,SHPB)进行了优化研究以提高测试结果的可靠性;采用优化的SHPB方法测试了明胶动态压缩性能;基于测试结果,对明胶应变率敏感效应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在机理认识的基础上,提出应变率无关的简化明胶材料模型;以侵彻实验为参照,研究了简化明胶模型在投射物侵彻明胶过程仿真中的适用性;通过控制仿真中明胶材料模型参数,讨论了影响投射物侵彻明胶过程的关键参数;总结了明胶被侵彻过程中力学反馈的机理。对明胶被高速侵彻过程中力学反馈的准确理解将有效提高侵彻明胶阻力模型的普适性,为基于威力的投射物设计提供有力的理论基础。本文进行了如下研究:a)为了解决目前用于测试明胶类软质材料的SHPB方法存在可靠性普遍较低的问题,选取了可靠性较高的空心霍普金森压杆方法(Hollow 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 Method,HSHPB)为研究对象,对空心透射杆透射信号增益过程及引入的透射波失真进行了研究,来提升HSHPB方法的可靠性。由于软质材料波阻抗低,采用常规的SHPB方法测试软质材料时,透射信号微弱难以捕捉且试样应力均匀状态难以达到。因此,为获得可靠性较高的测试结果,以HSHPB方法为基础,采用理论结合仿真的方式,研究了空心杆端盖结构实现信号增益的机理及引入的波形失真,对发现的透射信号延时性失真和高频扰动这两种失真的形成机理及规律进行了分析。b)为解决HSHPB方法在测试明胶时信号增益倍数不足的问题,在信号增益同时要满足抑制透射信号失真的要求,通过理论分析、仿真分析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从表征透射信号的延时性失真、评价HSHPB系统的测试精度、降低延时性失真、抑制端盖变形造成的信号扰动、提高HSHPB系统增益倍数等方面,对端盖进行了优化研究,使用优化后的HSHPB方法测试了明胶的动态力学性能。c)针对目前明胶在SHPB实验中所展现出的应变率敏感效应机理不清的问题,通过理论分析的方式推导了明胶试样径向惯性应力方程,延伸推导了HSHPB端盖同外径试样的径向惯性应力方程;采用两个方程分别分析了HSHPB实验获得的明胶测试数据和D.Richler在SHPB实验中获得的明胶数据;通过径向惯性应力和总应力的对比发现:径向惯性应力与轴向总应力基本一致,说明在分析的两组数据中,透射杆端面测试获得的应力信号的主要组成是试样的径向惯性应力且明胶呈现的应变率敏感效应主要是由明胶的惯性效应造成的。d)基于明胶应变率效应机理研究的结论,通过实验研究、数值仿真的方法研究了明胶在被侵彻过程中的力学反馈机理。基于明胶试样在SHPB和HSHPB实验中的轴向力学反馈主要来自于明胶的惯性效应这一结论,提出含有体压缩模量的线弹性明胶材料模型,使用该模型进行了球形破片侵彻明胶过程仿真,通过与传统模型仿真结果的对比,证实了明胶变形造成的应力偏量远低于惯性效应造成的静水压力,通过数值仿真模型分析了明胶材料属性中影响侵彻中力学反馈的关键因素为明胶的密度,最后总结了基于明胶惯性效应的力学反馈过程:在被侵彻过程中,明胶产生了流动,惯性效应使明胶内产生了静水压力梯度,通过静水压力梯度的累积,形成了力学反馈施加在明胶与投射物接触面上。

塞穆尔·隆盖,李强[5](2019)在《允许用于执法目的但禁止用于敌对行动的情形:以控暴剂和膨胀子弹为例》文中认为控暴剂和膨胀子弹是仅有的两类可用于执法目的却在敌对行为中被明确禁止的武器和弹药。本文通过两方面的分析证明了这种区别的合理性。首先,视具体的类型和使用环境而定,控暴剂和膨胀子弹会对人体有不同的影响。其次,它们被用于执法目的还是在敌对行为中被使用,引发的问题也有所不同。

竟世超[6](2019)在《论刑法中的“枪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2001年公安部出台的《公安机关涉案枪支弹药性能鉴定工作规定》(以下简称为《鉴定工作规定》)到2007年出台的《枪支致伤力的法庭科学鉴定判据》(以下简称为《鉴定判据》)再到2010年修订的《鉴定工作规定》,枪支的认定标准在我国变化巨大。与此息息相关的是各类涉枪类案件骤然增加,其中很多涉枪类案件在社会上激起轩然大波,引发较大争议。尤其是2010年《鉴定工作规定》出台以来,一系列涉枪类案件层出不穷并且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关注,其中广州卖仿真枪的小贩王国其、四川达州小伙子刘大蔚和天津摆摊射击大妈赵春华等案件更是将涉枪案件推向顶峰。在这一系列案件中作为辩护人的律师都对我国现行的枪支合理性提出了质疑,而对于刑事犯罪而言,科学合理的界定刑法中的枪支,对于惩罚和预防犯罪、高效合理地利用司法资源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那么刑法中的枪支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们应该对此如何予以具体界定,笔者想借此谈谈自己的看法。本文写作分为五个部分。本文第一部分是对王国其案、刘大蔚案和赵春华案的案情进行简要回顾,让读者对案件有一个宏观认知。通过案情回顾,笔者对现行刑法中的“枪支”界定心生疑惑,进而引发思索。紧接着笔者对当前枪支的界定现状,从文字、法律、规章和浙江省高院和省检察院会议纪要对枪支的界定进行一个梳理,让读者有个基本认知。本文第二部分是对域外国家和地区“刑法”中枪支界定进行的比较分析,此部分又细分四个小部分。第一部分是域外国家和地区枪支界定比较分析,第二部分是枪支持有人规定比较分析,第三部分是枪支杀伤力界定比较分析,第四部分是域外枪支独特性规定分析,以求借鉴其中科学合理的部分,为解决我国枪支问题提供有益的思路。本文第三部分是从刑事科学技术视角下分析枪支界定存在的问题,笔者用三大部分来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是制式枪支的界定,第二部分是非制式枪支的界定和第三部分枪支散件对枪支的界定,来让读者对枪支问题有个立体把握。其中第二部分又具体介绍了霰弹枪、气枪、玩具枪和仿真枪的界定。本文第四部分是从刑法解释学视角下对枪支界定进行的分析,此部分笔者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分别从违法性认识、公共安全和罪刑法定三个视角来审视现行枪支的界定。本文第五部分是对我国刑法中的枪支进行的合理界定,此部分笔者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是从立法上对刑法中枪支进行合理界定,包括二元化枪支立法、枪支散件合理立法以及涉枪类罪名罚金刑立法;第二部分是完善枪支司法的规范化运行,包括枪支鉴定的司法规范化和涉枪类犯罪适用的刑罚轻缓化两个方面。

沈志伟[7](2019)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板及复合装甲抗冲击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学的进步,防护结构研究正在不断革新。一方面,新型材料的出现推动了现代防护结构朝着更轻、更强、更韧等方向不断发展。另一方面,各种恐怖事件及新型武器的发展也对防护结构的安全性提出更高要求。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广泛应用于各种抗冲击防护结构中。装载了UHMWPE防护结构的防弹车、装甲车、舰艇、飞机能够承受来自子弹、破片的高速冲击;现代士兵及警务人员所配戴的UHMWPE材质的头盔、防弹衣、防爆服等装备能够在战争及危险环境下保护生命安全;特种运载工具及人员的安全防护变得尤为重要。UHMWPE材料及复合装甲抗冲击防护机理较为复杂,对其冲击载荷下的材料动态力学行为、复合结构破坏机理、多种材料间相互作用关系开展深入研究依然是当前防护工程领域关注的重点。本文围绕UHMWPE及复合装甲抗冲击性能展开了研究。通过动态冲击试验测试复合装甲的抗冲击性能,研究不同材料间相互作用及破坏机理。通过数值模拟分析瞬态过程中防护结构的冲击响应。研究UHMWPE及复合装甲抗弹性能的二次连续撞击、表面约束效应、不确定性及可靠性、层厚渐变式多层结构、仿生结构及其抗连续冲击性能等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螺栓连接UHMWPE层合板的二次撞击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一级轻气炮对螺栓连接UHMWPE层合板进行高速斜侵彻及二次碎片撞击试验。自制测速探针并通过高速摄影捕捉了侵彻射弹姿态。实验结果表明,冲击载荷下螺栓连接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板依次经历鼓包变形阶段和螺栓孔承载变形阶段。当射弹具有一定位置偏移量及倾斜角的情况下,四个螺栓孔的变形响应不同。射弹侵彻靶板后,螺栓孔的变形响应对二次撞击参数较为敏感。在第一次侵彻试验结果的基础上,采用有限元法建立了螺栓连接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板的数值模型,并对螺栓孔的变形响应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二次非贯穿撞击参数的识别方法。(2)对拼接碳化硅陶瓷/UHMWPE复合装甲表面约束效应进行了研究。通过枪弹试验测试了机织布、UHMWPE层合板、6061-T6铝合金、TC4钛合金四种不同材料面板覆盖下复合装甲的抗冲击性能。建立了复合装甲弹靶冲击有限元模型,并通过试验验证了数值模型的准确性。探讨了约束条件对拼接陶瓷装甲抗弹性能的影响。自由表面的陶瓷块在子弹冲击下更早发生界面击溃,导致子弹在入侵陶瓷块前的“停留”阶段时间较短,而径向约束有助于提升陶瓷块的抗弹性能。拼接陶瓷装甲的抗弹性能随打击位置不同呈现非均匀性,并具有明显的边界效应。子弹打击位置越接近粘接界面时,子弹穿靶后剩余速度越低。相同面密度下不同材料面板的表面约束条件不同,粘接界面附近的抗弹性能随着面板材料表面约束作用的增强而提高。(3)对碳化硅陶瓷/UHMWPE复合装甲弹道可靠性进行研究。利用枪弹试验及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复合装甲抗弹不确定性问题。在极限侵彻状态下,对拼接SiC陶瓷/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复合装甲抗弹性能进行了测试。在子弹初始速度为776m/s和791m/s时,由于材料和粘接性能的不确定性,导致靶板呈现完全穿透和部分穿透的情况。此外,在试验中观察到冲击后UHMWPE背板的鼓包变形与最小剩余厚度呈现相反的趋势。建立了子弹冲击陶瓷/UHMWPE复合装甲有限元模型,并通过试验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为了评估材料参数的不确定性,建立了包含冲击响应的侵彻状态函数,并对不确定性材料参数进行了灵敏度分析。然后,对复合装甲的弹道可靠性进行了研究。最后,通过粘接强度来调节侵彻状态函数与背板变形量间的矛盾关系。建立了可靠性约束优化问题,在不降低可靠性的情况下可实现UHMWPE背板最小形变。(4)在生物梯度结构及多层结构灵感启发的基础上,研究了层厚渐变式多层结构抗冲击性能。以钢-橡胶多层结构为例,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多层结参数对抗侵彻及抗爆炸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由两种材料组成的多层结构的力学特性与多层厚度的梯度有关。通过数值模型研究了厚度及位置参数变化对抗侵彻及抗爆炸性能的影响。分别建立了多层结构抗侵彻及抗爆炸的优化模型,以零梯度结构为初始值通过优化得到了具有明显梯度效应的多层结构。结果表明,钢板由厚到薄、橡胶由薄到厚的梯度有利于提升多层结构的抗冲击韧性。钢板由薄到厚、橡胶由薄到厚的梯度有利于多层结构的吸能。钢板由厚到薄再到厚、橡胶由薄到厚的梯度结构能够兼顾抗侵彻及抗爆炸性能的要求。(5)在鳞脚腹足类壳多层结构防护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材料特性比例及尺寸比例均与生物结构接近的仿生结构。建立了仿生结构-明胶抗子弹冲击及抗爆炸有限元模型。研究了单次子弹冲击、单次爆炸冲击、连续子弹冲击及殉爆下仿生结构的变形、损伤及明胶球内的应力叠加规律,通过明胶球入侵深度及应力峰值评估了爆炸冲击载荷下的头部损伤。研究了不同质量约束下,仿生结构抗多次子弹冲击及抗殉爆优化问题。经过优化的仿生结构能够兼具抗多次连续子弹冲击及抗殉爆的性能。

孙银[8](2019)在《某特种弹结构设计与终点效应研究》文中指出针对特种作战中采用枪械发射低侵彻弹的要求,论文开展了低侵彻弹的结构设计与终点效应研究。本文首先根据设计指标对低侵彻弹整体结构进行了设计,提出了3种弹头结构:尖头弹,钝头弹,头部中空弹,建立特种弹实体模型,研究了弹头急螺稳定性。通过经典内外弹道对弹头弹道进行设计计算,得到内外弹道诸元。为研究不同结构弹头的终点效应,使用LS-DYNA对弹头侵彻明胶靶标进行了数值仿真。首先通过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对比,验证了所建立的有限元数值计算模型的可靠性与正确性。在验证数值模型有效的基础上,使不同形状弹头以相同的速度打击明胶靶标,提取侵彻过程中的侵彻深度,最大空腔,弹头的速度降等参数,比较弹头结构对侵彻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钝头弹在明胶靶标中飞行稳定性最好,头部中空弹飞行稳定性最差,尖头弹杀伤性能最弱,头部中空弹杀伤性能最强。为兼顾侵彻能力与杀伤性能,本文对弹头结构进行了改进,在头部中空弹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分裂箭”式的弹头结构,并对铅质弹头和铜质弹头的侵彻能力与杀伤性能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当弹头材料为铅时,由于材料质地较软,不能满足设计要求;当弹头材料为铜时,铜质弹头的侵彻能力更强,杀伤性能也更强。本文对“分裂箭”式弹头的尺寸参数对弹头终点效应的影响规律进行了对比分析与计算,并得到了最优的结构尺寸参数。本文所设计的特种弹及建立的数值计算模型能够为自动武器弹药结构设计和破片杀伤设计与计算提供一定的参考。

张茜[9](2019)在《交际翻译理论视角下《创伤弹道学与外科学》翻译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跨学科的学术交流日益频繁。跨学科的学术作品翻译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Wound Ballistics and Surgery是一本跨物理学和病理生理学两门学科的专着,该书讨论了伤者治疗方案、与武器有关的国际人道法发展历程以及火器使用的犯罪调查。本翻译报告将第六章作为翻译材料,在彼得·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指导下探索半专业术语和插入语的翻译。笔者在翻译半专业术语时,运用了上下文、搭配、指代关系和不同专业学科等方法确定词义以追求译文的准确性和可读性。在翻译插入语时笔者主要运用了直译法、重组法、括号法和句首法翻译插入语,力求做到以读者为导向,保证完整传达信息的同时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希望本论文能够为半专业术语和插入语的翻译提供一些借鉴。

马小林[10](2018)在《印刷油墨与弹道明胶的老化及力学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印刷油墨是一种分散体系,具有复杂的流变行为,表现出明显的触变性、屈服应力、老化以及剪切年轻化现象。油墨的流变属性是与其受力历史相关的,具有记忆特性。通过施加大应力的预剪切作用,能够消除所有受力历史的影响,建立标准的测试状态。在流动结束后,静置的油墨开始经历老化过程,其结构开始重构,从液态向微弱固体转变(sol-gel转变)。温度越高,转变发生的时间越快。在自然老化状态,油墨弹性模量可用拉伸指数模型描述。剪切作用会阻碍油墨的老化,使其年轻化。引入无量纲指数来表征印刷油墨的老化行为,通过时间尺度的变化,不同老化时间下的柔量曲线可以叠加成一条主曲线。我国将10wt%浓度的弹道明胶作为创伤弹道研究的标准靶标,用来模拟武器弹药在生物体内的创伤效果,评估枪弹的终端性能。弹道明胶的力学和流变属性直接影响到轻武器设计的评估结果。研究弹道明胶的结构稳定性(老化行为)、黏弹性、大变形和破裂等力学行为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以10wt%浓度的弹道明胶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震荡、蠕变、剪切、压缩等实验研究其老化与力学行为,为弹道实验时的靶标性质提供实用可靠的预测依据,为建立具有工程实用性和物理意义明确的轻武器杀伤机理和杀伤效能模型提供必要的力学参数和材料函数。弹道明胶具有明显的老化行为,其结构随时间演化可达数月之久。温度改变会引起弹道明胶的sol-gel相互转变。在不同温度下,弹道明胶的等温老化的弹性模量具自相似性。在给定的老化时间,弹性模量与温度近似成线性关系,且交汇于sol-gel转换点附近。根据分子链的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引入一个老化速率常数,构建了一个描述弹道明胶在老化初级阶段(小于24小时)的弹性模量演化模型。老化速率常数与温度和过冷度的关系符合Flory-Weaver复性方程。通过对模量和时间进行无量纲化,不同温度下的老化曲线可叠加成一条主曲线。引入应变能密度来考察剪切过程对弹道明胶老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某一温度下,存在一个临界应变能密度。当应变能密度小于该临界值时,剪切对弹道明胶的老化影响可以忽略。当应变能密度大于该临界值时,剪切使得弹道明胶老化速率常数减少,对应老化过程变缓,即剪切能够实现弹道明胶的年轻化。从弹道明胶的整个老化过程来观察,剪切所引起的年轻化行为是暂时的。随着老化时间增加,这种年轻化行为会逐渐趋近于自然状态下的老化过程。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下,明胶展现不同的黏弹性行为。通过对蠕变实验结果的分析,采用Burgers模型来描述弹道明胶的线性黏弹性行为。对某一应力下的蠕变实验结果进行拟合,得到模型的4个参数值。对三组不同应力下的蠕变曲线进行尺度变换,得到一条主曲线,用同一参数的模型对主曲线和松弛模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Burgers模型能较好的预测弹道明胶在中等时间尺度下的蠕变和应力松弛行为。弹道明胶具有超弹性行为,在破裂之前能够承受大的剪切或压缩弹性变形,应力-应变曲线展现出应变硬化的特征。通过对常用大变形本构关系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用BST和ER本构关系来表征它的大变形行为。由于存在微观缺陷,弹道明胶的破裂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在简单剪切和单轴压缩实验中,破裂应力数据出现多分散性,破裂应变在较小的范围内变化。应变速率和温度变化对破裂应力和破裂应变有较明显的影响。通过对应力张量进行变化,求出破裂时的最大剪切应力,发现低应变速率下弹道明胶的破裂行为可以用Mohr-Coulomb失效准则来近似表征。

二、创伤弹道学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创伤弹道学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非致命动能武器致伤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国外研究状况
        1.2.2 国内研究状况
    1.3 主要研究内容
2 非致命动能武器致伤效应和损伤评估方法研究
    2.1 非致命动能武器致伤效应分析
    2.2 非致命动能武器致伤因素分析
        2.2.1 致伤因素分析——速度
        2.2.2 致伤因素分析——动能
        2.2.3 致伤因素分析——比动能
    2.3 人体损伤评估方法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非致命动能武器致伤效应试验研究
    3.1 试验方案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项目
    3.2 试验结果及数据
    3.3 本章小结
4 非致命动能武器致伤评估模型研究
    4.1 基于试验数据改进的损伤量化模型
    4.2 致伤评估参量的确定
        4.2.1 传统致伤评估参量存在的问题
        4.2.2 防护条件对打击效果的影响
        4.2.3 致伤评估参量——E_e
    4.3 致伤评估模型
        4.3.1 建模方法研究
        4.3.2 数据拟合理论
        4.3.3 评估模型建立
    4.4 本章小结
5 非致命动能武器致伤评估软件编制
    5.1 MATLAB软件介绍
    5.2 软件设计
        5.2.1 软件功能分析
        5.2.2 软件框架设计
        5.2.3 软件界面设计及相关功能实现
        5.2.4 软件编译
    5.3 软件评估案例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着作情况

(2)典型创伤弹道靶标材料动态拉伸性能测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生物类靶标材料动态力学的研究现状
    1.3 生物类靶标材料SHTB测试中的问题
    1.4 霍普金森杆实验数据处理软件开发
    1.5 生物类靶标材料本构模型研究
        1.5.1 超弹性模型
        1.5.2 粘弹性本构模型
    1.6 本文主要工作及研究内容
2 生物类靶标材料SHTB测试方法研究
    2.1 引言
    2.2 传统的SHTB实验装置
    2.3 微弱透射信号的测量
        2.3.1 应变片的选择
        2.3.2 杆件的选择
    2.4 生物类靶标材料的夹持
    2.5 改进的SHTB实验装置
    2.6 本章小结
3 霍普金森杆实验数据处理软件开发
    3.1 引言
    3.2 软件的需求分析
        3.2.1 软件的应用背景
        3.2.2 功能需求分析
    3.3 软件的主要功能模块与相关算法
        3.3.1 软件的功能划分
        3.3.2 图像界面的功能模块
        3.3.3 参数设置界面的功能模块
        3.3.4 数据处理界面的功能模块
        3.3.5 软件功能的补充说明
    3.4 软件测试
    3.5 本章小结
4 生物类靶标材料的SHTB实验
    4.1 引言
    4.2 猪胸部皮肤的SHTB实验
        4.2.1 试样的制备
        4.2.2 试样的装夹
        4.2.3 实验过程
        4.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 猪后腿肌肉的SHTB试验
        4.3.1 试样的制备
        4.3.2 试样的装夹
        4.3.3 实验过程
        4.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生物类靶标材料的本构模型
    5.1 引言
    5.2 基本理论
    5.3 超弹性模型
        5.3.1 Neo-Hookean模型
        5.3.2 Ogden模型
        5.3.3 Mooney-Rivlin模型
        5.3.4 Yeoh模型
    5.4 粘超弹性模型
    5.5 生物类靶标材料的本构模型
        5.5.1 皮肤的粘超弹性本构模型
        5.5.2 肌肉的粘超弹性本构模型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枪弹对带防弹头盔的人体模拟靶标钝击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防弹头盔后头部钝性损伤机理研究现状
        1.2.1 头部钝击效应的试验研究
        1.2.2 头部钝击效应的数值模拟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2 “胶泥”头部模拟靶标钝击效应研究
    2.1 试验系统
        2.1.1 数字图像相关测量技术原理
        2.1.2 试验系统的搭建
        2.1.3 3D-DIC测试子系统
        2.1.4 NI数据采集系统子系统
        2.1.5 传感器的选型与使用
        2.1.6 同步触发系统
    2.2 靶标准备
        2.2.1“胶泥”头部模拟靶标
        2.2.2 头盔及散斑
    2.3 试验过程
        2.3.1 3D-DIC测试系统标定
        2.3.2 系统标定试验
        2.3.3 正式射击试验
    2.4 试验结果与分析
        2.4.1 3D-DIC测试结果
        2.4.2 传感器测试结果
    2.5 本章小结
3 “明胶”头部模拟靶标钝击效应的试验研究
    3.1 “明胶”头部模拟靶标的制备
    3.2 “明胶”头部模拟靶标钝击效应试验
        3.2.1 试验方案
        3.2.2 试验过程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3.1 数据分析点和数据分析线的选取
        3.3.2 正面凹陷变形的位移、速度、加速度
        3.3.3 凹陷动态变形过程
        3.3.4 凹陷区域 2D动态变形过程
        3.3.5 凹陷区域的等效应变历程
        3.3.6 靶标内压力、加速度测试结果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 3D-DIC技术的头盔内部鼓包测试
    4.1 试验过程
        4.1.1 试验方案
        4.1.2 头盔内部散斑的制作
        4.1.3 试验过程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内部鼓包变形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历程
        4.2.2 头盔内部鼓包的动态变形过程
        4.2.3 内部鼓包变形区域的 2D动态变形
        4.2.4 内部鼓包变形区域的等效应变
    4.3 本章小结
5 枪弹对有防护下人体头部模拟靶标钝击效应数值计算
    5.1 手枪弹计算模型的建立
    5.2 防弹头盔计算模型的建立
    5.3 头部模拟靶标计算模型的建立
    5.4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头部钝击效应损伤评估方法研究
    6.1 简明等级损伤准则(AIS)
    6.2 头部损伤指标(HIC)
    6.3 钝性准则(BC)评估(能量评估)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明胶的SHPB方法优化和高速侵彻力学反馈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背景与意义
    1.2 侵彻明胶阻力模型
    1.3 明胶的动态力学性能及本构模型
    1.4 软质材料SHPB方法
        1.4.1 传统SHPB技术
        1.4.2 软质材料动态力学性能测试的难点
        1.4.3 针对软材料对SHPB方法的优化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研究内容
2 HSHPB透射信号增益及失真机理研究
    2.1 引言
    2.2 基于应力波的空心透射杆信号增益方程
        2.2.1 HSHPB方法基本理论
        2.2.2 空心透射杆中的应力波传播过程
        2.2.3 透射信号的增益
        2.2.4 变截面透射造成的透射波延时性失真
        2.2.5 试样的应变
        2.2.6 空心透射杆信号增益过程仿真
        2.2.7 影响空心透射杆透射信号增益幅值、延时性失真程度的因素分析
    2.3 HSHPB透射信号延迟性失真的修正
        2.3.1 延时性失真修正算法
        2.3.2 仿真验证
    2.4 空心杆端盖振荡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2.4.1 端面变形影响测试结果的过程与机理
        2.4.2 端盖变形与测试结果间的关系
        2.4.3 端面的振荡
        2.4.4 实验与仿真验证
        2.4.5 讨论
    2.5 本章小结
3 HSHPB端盖优化研究及明胶动态压缩性能测试
    3.1 引言
    3.2 基于动量定理和应力波理论的端盖响应方程
    3.3 延时性失真典型形式及延时失真表征量
        3.3.1 线性输入响应及稳态延时td
        3.3.2 阶跃信号响应及极限延时tj
    3.4 延时性失真表征量TD与实验精度之间的关系
    3.5 端盖的变形与端盖厚度优化
        3.5.1 端盖纯弯曲变形造成的中心挠度
        3.5.2 端盖纯剪切变形造成的中心挠度
        3.5.3 纯弯曲与纯剪切变形准静态仿真验证
        3.5.4 端盖厚度优选
    3.6 超口径端盖的设计
        3.6.1 超口径端盖结构
        3.6.2 端盖材料优选分析
        3.6.3 超口径端盖的响应时间与外径的匹配
    3.7 明胶的动态性能测试实验及验证实验
        3.7.1 明胶试样制备
        3.7.2 Φ20.5mm超口径端盖Φ14.5mm HSHPB系统
        3.7.3 信号处理
        3.7.4 入射波整形
        3.7.5 应力均匀问题
    3.8 端盖延时性失真程度对比验证
    3.9 明胶动态力学性能测试结果
    3.10 本章小结
4 SHPB实验试样径向惯性效应与明胶应变率敏感效应机理分析
    4.1 引言
    4.2 SHPB试样惯性效应研究现状
    4.3 SHPB试样径向惯性应力方程
        4.3.1 基于能量法的径向惯性应力方程
        4.3.2 端盖同外径试样径向惯性应力方程
    4.4 SHPB实验中 10WT%明胶径向惯性应力分析
        4.4.1 HSHPB实验中明胶径向惯性应力分析
        4.4.2 文献中明胶SHPB实验结果径向惯性应力分析
    4.5 讨论
        4.5.1 明胶的应变率效应拟合为材料黏性的弊端
        4.5.2 目前明胶测试中仍然存在的问题
        4.5.3 对现有研究中的 10wt%动态压缩力学行为研究数据的讨论
    4.6 本章小结
5 明胶被高速侵彻过程中力学反馈机理研究
    5.1 引言
    5.2 球形破片侵彻明胶实验研究
        5.2.1 实验方法
        5.2.2 实验结果
    5.3 高速侵彻明胶过程的数值仿真模型
        5.3.1 现有研究中的明胶材料模型
        5.3.2 带有体压缩模量的线弹性明胶材料模型
        5.3.3 网格划分与参数设置
    5.4 仿真结果
    5.5 侵彻过程中影响明胶力学反馈关键因素分析
    5.6 讨论
        5.6.1 明胶的力学反馈机制讨论
        5.6.2 明胶的力学特征研究和本构模型研究讨论
    5.7 本章小结
6 全文总结
    6.1 本文主要工作及结论
    6.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论刑法中的“枪支”(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热点枪案引发的思索
    (一)三起热点枪案及其争议问题
    (二)关于枪支的现行规定
二、域外刑法枪支界定的比较
    (一)枪支界定比较
    (二)枪支持有人规定比较
    (三)枪支杀伤力界定比较
    (四)域外枪支独特性规定
三、刑事科学技术视角下枪支的界定
    (一)制式枪支的界定
    (二)非制式枪支的界定
    (三)枪支散件对枪支的界定
四、刑法解释学视角下枪支的界定
    (一)违法性认识视角下枪支的界定
    (二)公共安全视角下枪支的界定
    (三)罪刑法定视角下枪支的界定
五、刑法中枪支的合理界定
    (一)完善枪支立法
    (二)完善枪支司法的规范化运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板及复合装甲抗冲击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及复合装甲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防护材料研究现状
        1.2.2 抗冲击陶瓷材料研究现状
        1.2.3 复合装甲防护结构研究现状
        1.2.4 仿生防护结构研究现状
        1.2.5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螺栓连接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板二次连续撞击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设置
        2.2.1 靶板及约束设置
        2.2.2 轻气炮试验装置及电测方法
        2.2.3 弹靶撞击条件分析
    2.3 螺栓连接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板数值模型建立
    2.4 一次撞击结果分析
    2.5 二次撞击研究
        2.5.1 二次撞击后螺栓孔变形
        2.5.2 二次撞击敏感性分析
        2.5.3 二次撞击参数识别
        2.5.4 识别结果及验证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表面约束下拼接碳化硅陶瓷/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复合装甲抗弹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枪弹试验设置
    3.3 表面约束下复合装甲抗弹性能试验结果
    3.4 数值模型建立与验证
        3.4.1 表面约束下复合装甲抗冲击模型建立
        3.4.2 表面约束下复合装甲抗冲击模型验证
    3.5 拼接装甲表面约束效应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碳化硅陶瓷/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复合装甲弹道可靠性分析
    4.1 引言
    4.2 试验设置及结果分析
        4.2.1 枪弹试验设置
        4.2.2 枪弹试验结果分析
    4.3 数值模型
        4.3.1 复合装甲抗冲击模型建立
        4.3.2 复合装甲抗冲击模型验证
    4.4 复合装甲弹道可靠性分析
        4.4.1 复合装甲弹道可靠性指标
        4.4.2 材料参数敏感性分析
        4.4.3 复合装甲弹道可靠性计算
    4.5 复合装甲可靠性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层厚渐变式多层结构抗冲击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层厚渐变式多层结构原理
    5.3 层厚渐变式多层结构抗侵彻性能研究
        5.3.1 抗侵彻性能评价指标
        5.3.2 多层结构抗侵彻数值模型建立
        5.3.3 多层结构抗侵彻性能研究
        5.3.4 多层结构抗侵彻优化
    5.4 层厚渐变式多层结构抗爆性能研究
        5.4.1 多层结构抗爆性能评价指标
        5.4.2 多层结构抗爆炸数值模型建立
        5.4.3 多层结构抗爆性能研究
        5.4.4 多层结构抗爆优化
    5.5 层厚渐变式多层结构抗侵彻及抗爆炸性能综合研究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鳞脚蜗牛仿生结构抗连续冲击及抗殉爆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鳞脚蜗牛仿生结构及材料
    6.3 仿生结构抗子弹冲击数值模拟研究
        6.3.1 仿生结构抗冲击数值模型建立
        6.3.2 单发子弹冲击应力评估及结构响应
        6.3.3 连续多发子弹撞击冲击应力评估及结构响应
    6.4 仿生结构抗爆炸数值模拟研究
        6.4.1 仿生结构抗爆炸数值模型建立
        6.4.2 单次爆炸应力规律
        6.4.3 仿生结构抗殉爆性能研究
    6.5 抗连续冲击及爆炸仿生防护结构优化
    6.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所主持或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8)某特种弹结构设计与终点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枪用低侵彻弹研究现状
        1.2.2 弹头终点效应的实验与数值方法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组织结构
2 特种弹方案设计
    2.1 武器系统设计
    2.2 特种弹总体方案设计
    2.3 特种弹弹头结构设计
        2.3.1 尖头弹方案设计
        2.3.2 钝头弹方案设计
        2.3.3 头部中空弹方案设计
    2.4 药筒设计
        2.4.1 药筒壁厚
        2.4.2 筒口尺寸
        2.4.3 斜肩尺寸
        2.4.4 筒体尺寸
        2.4.5 底缘尺寸
    2.5 本章小结
3 特种弹弹道研究
    3.1 外弹道计算
        3.1.1 基本假设
        3.1.2 弹形系数计算
    3.2 弹头飞行稳定性计算
        3.2.1 弹头的急螺稳定性
        3.2.2 弹头飞行稳定所需膛线缠度
    3.3 内弹道计算
    3.4 本章小结
4 特种弹终点效应研究
    4.1 手枪弹侵彻明胶靶标有限元模型及实验验证
        4.1.1 弹头侵彻明胶靶标实验
        4.1.2 材料本构模型
        4.1.3 三维模型与网格划分
        4.1.4 系统有限元模型
        4.1.5 有限元计算结果验证
    4.2 特种弹侵彻明胶靶标终点效应研究
        4.2.1 数值仿真模型建立
        4.2.2 明胶靶标中应力云图分析
        4.2.3 弹头所受阻力分析
        4.2.4 弹头速度变化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特种弹结构改进
    5.1 特种弹头结构改进
    5.2 特种弹头终点效应
    5.3 特种弹头材料改进
    5.4 典型结构参数对弹头终点效应影响分析
        5.4.1 数值计算模型建立
        5.4.2 特种弹头终点效应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交际翻译理论视角下《创伤弹道学与外科学》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2 Research Significance and Purpose
    1.3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Chapter Two Task Description
    2.1 Background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2.2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urce Text
    2.3 Requirements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Chapter Three Process Description
    3.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s
        3.1.1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Theory
        3.1.2 Practical preparations
    3.2 Translation Process
Chapter Four Translation of Semi-technical Words and Parentheses
    4.1 Translation of Semi-technical Words
    4.2 Translation of Parentheses
        4.2.1 Keeping the original sequence
        4.2.2 Restructuring the original sequence
        4.2.3 Putting the parentheses in a bracket
        4.2.4 Putting the parentheses in the front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Acknowledgements
References
Appendix

(10)印刷油墨与弹道明胶的老化及力学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印刷油墨流变学研究
        1.1.1 印刷工艺中的油墨流变性
        1.1.2 油墨流变学研究现状
    1.2 (弹道)明胶老化及力学行为研究
        1.2.1 弹道明胶研究背景
        1.2.2 明胶的应用
        1.2.3 明胶的制备
        1.2.4 (弹道)明胶的研究历史及现状
    1.3 课题的提出
    1.4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2 印刷油墨流变行为的实验研究
    2.1 概述
    2.2 实验部分
        2.2.1 材料和仪器
        2.2.2 预剪切(剪切年轻化)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印刷油墨的触变性
        2.3.2 油墨的屈服应力表征
        2.3.3 油墨的老化与年轻化
        2.3.4 油墨的溶胶-凝胶转化
    2.4 本章小结
3 弹道明胶老化初级阶段的模型
    3.1 概述
        3.1.1 明胶的sol-gel转换与老化
        3.1.2 明胶老化研究存在的问题
    3.2 实验部分
        3.2.1 明胶样品准备
        3.2.2 实验仪器与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弹道明胶溶液的流变性质
        3.3.2 老化起点的确定
        3.3.3 弹性模量表征老化过程
        3.3.4 弹性模量与温度关系
        3.3.5 二级动力学老化模型
        3.3.6 老化速率常数k
        3.3.7 弹道明胶老化主曲线
        3.3.8 剪切过程对老化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中等时间尺度下弹道明胶的线性黏弹性模型
    4.1 概述
    4.2 明胶的线性黏弹性研究及存在的问题
    4.3 实验部分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常规感知时间尺度下的黏弹性行为
        4.4.2 中等时间尺度下弹道明胶的蠕变曲线
        4.4.3 Burgers模型
        4.4.4 蠕变实验的Burgers模型表征
        4.4.5 应力松弛的Burgers模型表征
    4.5 本章小结
5 弹道明胶的大变形与破裂
    5.1 概述
    5.2 大变形应变张量
        5.2.1 变形梯度
        5.2.2 Finger张量
        5.2.3 其他一些应变张量
        5.2.4 张量的主标量不变量
        5.2.5 单轴拉伸和简单剪切变形下的B和C
    5.3 大变形本构关系
        5.3.1 Neo-Hookean本构关系
        5.3.2 广义弹性固体模型
        5.3.3 Mooney-Rivlin模型
        5.3.4 Ogden模型
        5.3.5 BST模型
        5.3.6 弹性流变(Elastic rheological)模型
    5.4 实验部分
        5.4.1 实验样品和仪器
        5.4.2 实验方法
    5.5 结果与讨论
        5.5.1 不同因素对弹道明胶应力-应变曲线的影响
        5.5.2 BST模型和ER模型预测弹道明胶大变形
        5.5.3 弹道明胶的破裂行为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四、创伤弹道学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非致命动能武器致伤效应研究[D]. 邵晓鹏.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2]典型创伤弹道靶标材料动态拉伸性能测试研究[D]. 张廷玉.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1)
  • [3]枪弹对带防弹头盔的人体模拟靶标钝击效应研究[D]. 崔广宇.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4]明胶的SHPB方法优化和高速侵彻力学反馈机理研究[D]. 冯杰.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5]允许用于执法目的但禁止用于敌对行动的情形:以控暴剂和膨胀子弹为例[A]. 塞穆尔·隆盖,李强. 红十字国际评论——城市战, 2019
  • [6]论刑法中的“枪支”[D]. 竟世超.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8)
  • [7]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板及复合装甲抗冲击性能研究[D]. 沈志伟. 湖南大学, 2019(07)
  • [8]某特种弹结构设计与终点效应研究[D]. 孙银.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1)
  • [9]交际翻译理论视角下《创伤弹道学与外科学》翻译报告[D]. 张茜.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10]印刷油墨与弹道明胶的老化及力学行为研究[D]. 马小林. 浙江大学, 2018(06)

标签:;  ;  ;  ;  ;  

创伤弹道学研究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