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极化全向同轴天线的制作

垂直极化全向同轴天线的制作

一、垂直极化全向共轴天线的制作(论文文献综述)

李道铁[1](2014)在《分形天线技术与设计研究》文中提出天线是无线通讯和雷达系统中最重要的部件之一,它的性能优劣直接关乎整个系统的通信质量或探测能力。随着现代无线业务的不断增加,无线系统日益变得紧凑化、多频化、宽带化、轻量化和廉价化,天线技术因此越来越成为制约系统性能的最大挑战之一。小型化、多频段、宽频带、高效率、高增益、可重构和自适应等已成为天线技术当前及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分形天线是现代天线技术的重大突破,它具有小型化、多谐振、多模式、自匹配、单元阵列效应、外形美观、适用于设计各类天线等特点,是分形几何与天线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分形天线是指主辐射体、地板或反射板的几何形状或材料属性具有分形特征的一类天线。它是一门独特的天线技术而不是某种具有特定结构的天线种类,如微带天线、螺旋天线、抛物面天线等,可用于各类天线的设计,比如线天线、面天线等,具有广阔的应用领域和发展前景。分形天线的高次谐频往往具有新奇辐射特性,可用于性能独特的新颖天线设计,如1.5·λ轴向模和共面全向模分形偶极子天线和小型化、多频段轴向模分形螺旋天线等,又能用于对各类常规天线性能进行改进,比如微带分形天线能实现小型化、多频段工作,分形环天线具有多频、多模式和高增益特性,0.5·λ法向模分形偶极子天线具有更小尺寸,分形介质谐振天线能实现高增益、多频段或宽频段工作,分形(超)宽带单极子天线具有高增益、高效率和带内方向图一致性,分形共形天线具有小型化、新颖辐射模式和对共形表面曲率不敏感等特点,分形阵列天线具有小型化、高增益和低旁瓣等特点。自1991年美国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的Nathan Cohen博士正式提出“分形天线”这一概念以来,分形天线在全世界天线研究领域中掀起了一股热潮并实现了小规模商业化应用。近二十多年来,分形天线的种类不断丰富,制作工艺愈发先进,应用领域也日益广泛。然而,分形天线的更多特性尚未被认识,严格理论基础尚未建立,设计方法还有待完善,宽带化的挑战尚需突破;诸多新颖特性,比如多辐射模式、高增益、高效率、单元阵列效应和抗毁损性等尚未引起研究者们的注意;谐振频率、小型化、邻频比、辐射特性等与其几何特征的关系尚无确切的数学关系式;分形体的构造方法、最佳分形结构和馈电方式的选择还没有成为分形天线研究的重要内容;多频段叠合而实现宽带工作的尝试尚需努力;分形用于设计高性能共形天线的主题尚未确立。除此之外,分形天线的研究至今仅限于单一分形体的研究,而由两种或多种单分形体结合而成的多(复)分形天线是否具有单分形天线所没有的新特性还没有进行深入探索;非直线弯折分形,如圆弧弯折分形天线领域尚无人涉足。到目前为止,分形天线种类较少、性能单一,再加上谐振带宽较窄的固有缺点,虽历经多年研究但仍未获得广泛的工程应用。因此,有一些天线研究者说“分形天线的漂亮的外形要比其性能更吸引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句话真实地反映出了分形天线发展至今尚不如人意的现实状况。本文作者正是力图改变这一局面,在克服分形天线固有缺陷、构造新型分形几何体和探索分形天线新奇特性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系统全面的研究,获得了诸多创新性成果,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分形天线的工程实际应用。本文对分形天线研究的贡献包括理论突破和应用扩展两方面。理论方面,首次详尽、科学地揭示出分形天线的电性能与其几何特征的密切关系,即小型化、邻频比、谐振阻抗等谐振特性与迭代次数、物理尺度比(几何尺度比)、分形尺度比和分形维数四个重要几何参数间的确切数学表达式。工程应用方面,发明了GuiseppePeano小型化轴向模圆柱螺旋天线、Koch-like sided bow-tie多频/宽带偶极子天线、KSSG/SKLB/KLSHC多(复)分形单/偶极子天线、CAKC/Guiseppe Peano分形多频多模单/偶极子天线、CABFL分形多频多模环天线、CABFH分形多频多模螺旋天线、Pyriform shaped超宽带偶极子、Sierpinski curve共面全向/轴向模偶极子等天线。这些分形天线基次谐频实现了尺寸缩减,而高次谐频则出现了类似基频或新的有用辐射模式,比如CAKC五频段、三模式单极子天线,基频和第二谐频是全向辐射模式,第三、第四谐频则是轴向高增益辐射模式,第五谐频是偏轴向全向辐射模式;K2CABFH五频段、三模式、双旋向圆极化分形螺旋天线,基频、第二、第五谐频是右旋圆极化(RHCP)轴向模,第三谐频是左旋圆极化(LHCP)轴向模,第四谐频是右旋圆极化(RHCP)偏轴向模。其中,第五谐频轴向模具有显着的单元阵列效应,即轴向增益相当于一个四单元圆柱螺旋阵列天线。与其他关于分形天线的文献仅专注于理论研究不同的是,本文的设计实例不仅很好地阐述了分形天线理论,而且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比如Sierpinski curve水平全向高增益共轴阵列天线具有较低的轴向高度,CAKC分形单极子法向模用于低增益全向广播、轴向模用于高增益定向通信,K2CABFH分形螺旋天线可替代多支常规轴向模圆柱螺旋天线。这些小型化、多频段、多模式、高性能分形天线有效地减少了无线通信系统的天线数目、降低了系统成本、减轻了平台负重、降低了多天线间的电磁耦合,用事实证明了它的良好实用价值,因而大大推动了分形天线的工程和商业应用。

黄河[2](2017)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终端天线和基站天线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天线作为现今无线通信系统的最前端,担负着辐射和接收无线电波的任务。天线在整个系统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它性能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整个通信系统的工作性能。因此,研发出性能良好的移动终端天线和基站天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围绕研究课题,利用仿真软件,对基于复合左右手传输线的小型化多频段天线、空间分集天线、极化分集超宽带陷波天线等终端天线,以及双极化全向和定向等基站天线展开了研究。为了验证设计的可行性和准确性,笔者还对上述天线进行了加工和测试。作者主要的研究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设计了一款加载复合左右手传输线(Composite Right/Left-Handed Transmission Line,CRLH TL)零谐振单元(Zero Order Resonator,ZOR)的、可覆盖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WLAN)和全球微波互联接入网络(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WiMAX)频段的单极子天线。首先通过在单极子上刻蚀L形缝隙的方法,形成了4.1 GHz和5.6 GHz两个不同的谐振频点;然后,在上述天线的基础上,又设置了矩形贴片I和II,以及一条短路细微带线,矩形贴片I和II之间形成的串联电容和在短路细微带线上形成的并联电感构成了超材料加载单元,由此引入2.4 GHz的谐振频率,与此同时,原有的4.1 GHz和5.6 GHz两个谐振点向下移,这时天线可完全覆盖2.4/5.2/5.8 GHz WLAN和3.5/5.5 GHz WiMAX频段。该天线只有一个单极子工作模式,地面不再作为辐射体的一部分,因此它的有效辐射面积得到大幅缩减。通过对以上的天线进行加工、调试和测试,发现得到的测试结果与仿真结果基本吻合,表明该天线能够较好的满足未来无线通信系统的要求。2.讨论了工作在WLAN频段的四单元空间分集天线。天线单元采用的是单极子加载交趾形短路枝节的形式,在小型化的基础上实现WLAN频段的全覆盖,接着给出了四单元MIMO天线的设计思路,并且对于如何给单元之间去耦以及各去耦结构对天线S参数的影响进行了讨论,确定了加载L形枝节、弯折枝节和L形缝隙的去耦方案。对以上的天线进行加工,并测量了天线的S参数、辐射方向图、增益、效率和包络相关系数,得到的测试结果与仿真结果基本吻合,表明该天线能较好的满足MIMO系统的要求。3.对具有陷波特性的超宽带极化分集天线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笔者给出了具有双陷波和三陷波特性的超宽带极化分集天线的设计,同时对S参数、方向图、增益、效率和包络相关系数等的仿真结果和测试结果进行了对比和分析。接着探究了差分馈电技术应用在极化分集超宽带陷波天线中的前景,设计了三种高隔离度、低交叉极化的差分馈电极化分集陷波天线,具体地说,两个相互垂直的差分对用来实现极化分集,接着通过加载弧形缝隙、C形缝隙、开口互补谐振环(Complementary Split Ring Resonator,CSRR)或开路枝节等,滤掉要求的部分或全部频段,避免与之产生干扰。对以上天线进行加工和测试,得到的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天线都能较好的满足超宽带无线通信系统的要求,同时,笔者给出的设计方法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其他研究人员可以根据这些方法设计出类似的具有陷波特性的超宽带极化分集天线。4.讨论了两种双极化全向天线的设计原理和方案。首先,依据单锥天线的辐射特性,笔者对单锥天线进行了两种不同形式的变形,分别设计了可覆盖0.8 GHz-2.7 GHz和0.8 GHz-6 GHz的垂直极化全向天线。然后通过偶极子组成圆形阵的方法,形成水平极化全向天线,为了进一步扩展其工作频段,还在偶极子边缘加载了寄生枝节,使其实现1.7 GHz到2.7 GHz的覆盖。该天线的两个极化单元在水平面上均可实现全向辐射,且频带宽、隔离度高、交叉极化低、增益稳定,可以被广泛应用在室内分布式系统、便携式接入点或移动基站中。5.对覆盖1710 MHz到2690 MHz的双极化基站天线及阵列、具有抗干扰功能的双极化基站天线、可全覆盖第二、三、四代移动通信系统(The Second/Third/Four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2G/3G/4G)的双频双极化基站天线及阵列进行了设计,分析了天线的一些重要参数对性能的影响,对天线的实际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并且为了验证它们的可靠性,还对上述天线进行了加工和测试。结果显示,笔者所设计的定向基站天线性能良好,适合于在基站系统中使用。

张红梅[3](2016)在《基于MIMO技术的宽带全向双极化吸顶天线的研究与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无线通信业务自诞生日起就一直在迅猛的发展。移动通信从最初的上海市建立的小型无线寻呼系统,之后移动电话引入进入2G时代,有了话音业务、短消息业务和传真等。2G向3G发展,除了基本语音业务还有视像业务、快速网页浏览、收发电子邮件、多媒体消息业务、娱乐型的游戏等业务。现在已经发展到了4G,对数据传输速率有着更高的需求。随着移动数据业务增多,功能增强,用户数量的快速增长,室内业务也同样在跟随增长。对数据传输速率、系统容量、性能等要求都在提高。为了更好的满足增长的室内业务的需求,很多运营商在室内装置了多种吸顶天线,有WLAN频带天线、语音通话频带天线等等。工作在不同频段的吸顶天线数量增多,不但影响美观,而且浪费空间。因此能全频带覆盖、小型化、高性能的室内吸顶天线是人们的追求。双极化天线能够实现极化分级,很好的缓解多径衰减问题,同时还能扩充系统容量,减少天线数量,降低了系统建设的成本。但目前双极化室内吸顶天线尺寸一般都比较大,且频带较窄。为了克服现在室内吸顶天线存在的频带窄、极化单一、尺寸大等一些问题,本文设计了三款宽频带双极化全向室内吸顶天线,其水平垂直极化天线单元均能覆盖1710-2690MHz。第一款双极化室内吸顶天线的水平垂直单元均为微带天线,加工制作简单,成本低廉,质量轻,便于装饰安装。且天线不圆度低,具有很好的全向性。第二款和第三款双极化室内吸顶天线水平极化单元为介质微带型天线,垂直极化单元为单锥天线。水平和垂直极化单元交叉极化均小于-20dB,天线剖面高度低。最后对更高性能的一款天线且进行了加工与测试,实验测试与仿真数据基本吻合,能够应用于实际环境。

陈美玲[4](2015)在《多网共用宽频带双极化室内分布天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智能终端的普及,人们对无线通信技术有了更高的要求,天线作为信号收发的重要装置,在通信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随着室内通信业务量的增多,越来越多的设计者开始研究室内天线,并且由传统的单极化室内天线向双极化室内天线发展。双极化天线主要采用的是多天线的分集技术—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技术,此技术能够在不增加天线发射功率的情况下,提高传输系统的可靠性,改变室内天线的覆盖范围和增益,但是不具有小型化的特点。在室内天线设计的过程中,除了要求天线具有较宽的工作带宽,较高的数据传输速率以及尽可能大的覆盖范围外,还要求天线的尺寸尽可能小。考虑到以上要求,本文提出了一款宽频带双极化室内吸顶天线,包括垂直极化天线和水平极化天线两部分。要达到的技术指标为:垂直极化天线工作频段为890-960MHZ/1710-2635MHZ,水平极化天线工作频段为1880-2635MHZ,使得此天线能够有效地应用在2G网络、3G网络和LTE系统中,并且在以上频段实现驻波比VSWR<2,隔离度ISO≥30dB,同时具有全向辐射特性及较高的数据传输速率。本文首先概述了通信系统的发展历史和国内外双极化室内天线的研究现状,阐述了天线的一些基本理论和特性参数,然后将单极化天线按照垂直极化天线和水平极化天线分别讨论,介绍了它们的设计原理及设计思路,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出符合论文要求的垂直极化天线和水平极化天线。完成单极化天线的设计之后,本文介绍了垂直极化天线与水平极化天线三种常规的组合方式,通过对比它们的优缺点,研究出一种全新的组合方式-垂直极化天线与水平极化天线共轴。在对此设计思路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对天线进行了全面的仿真设计及性能优化。最后加工制作了天线样机,对相应的参数进行测量,完成了设计成果的验证。

张君望[5](2017)在《超宽带小型化全向天线的研究》文中认为近几年随着宽带无线系统技术的飞速发展,宽带系统中的宽频带天线成为专家学者研究的对象。宽带小型化天线能满足人与人之间的大信息容量的传输需求,减小载体上天线数目,实现设备的小型化。本文的主要工作是研究设计了三款全向天线,对新型的宽带垂直极化、水平极化全向天线单元及其阵列天线进行了仿真验证分析。基于宽带全向垂直极化的单锥天线,提出了一种短路加载的垂直极化全向天线单元及其阵列。天线通过加载圆筒、短路柱及短路圆片提高天线的阻抗带宽,同时,降低天线的剖面高度。详细分析了不同加载情况对天线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天线的回波损耗带宽及方向图带宽分别为100%和86%,水平面方向图不圆度小于3dB。在天线单元的基础上,设计了高增益的四元垂直极化全向天线阵列,同时设计了一款一分四宽带馈电网络。提出了两款宽带水平极化全向天线。天线包括弧形阵子、耦合阵子及一个宽带馈电网络,阵子及寄生枝节形成水平电流环实现水平极化全向辐射。仿真优化得到两款天线的回波损耗带宽分别为47%和53%,水平面方向图不圆度分别小于1.5dB和1.7dB。在第一款天线单元的基础上设计了一款四元天线阵列,实现天线的高增益。为了对阵列进行馈电设计了一款宽带功分器。提出了一款应用于宽带通信系统中的小型化平衡巴伦,该巴伦兼有功分器和移相器的特性,通过一个不平衡端口的短路分支线经过地板缝隙将能量耦合到两个平衡输出端口,实现能量的等分和相位的反相。巴伦在工作频带为1GHz3.3GHz的范围内回波损耗大于10dB,其平衡端口输出的幅度之差为?.0 1dB,相位差为180??5?,巴伦大小为0.1?*0.1?,达到了巴伦小型化的目的。通过对不同形式的全向天线进行仿真分析,对不同极化的全向天线设计方法和辐射机理深入了解,也为全向天线的广泛应用提供技术基础。

刘曦阳[6](2015)在《多频段吸顶式小基站天线》文中提出随着我国4G牌照全面发放,4G用户数量将呈井喷式增长,室内通讯需求量的快速上升使得对室内小基站的需求日益强烈,对室内小基站的承载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了提高无线通信系统的兼容性,移动基站需要实现多个通信频段同时工作的任务,2G与3G并存,并且兼容4G的小基站将得到广泛应用。而吸顶式小基站天线相对于传统的天线布置形式,节约了占地面积,而且增大了室内小基站与用户群的距离,进一步减少了潜在的辐射危害,因此对多频段吸顶式小基站天线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传统的水平/垂直双极化全向天线中,垂直极化单元的尺寸往往远大于水平极化单元,导致天线结构不够紧凑。而本文所提出的双极化全向天线,将垂直极化单元内置于水平极化单元之中,同样实现了高隔离的全向辐射,是一大创新点。另一方面,WLAN(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正在往发射波束成形以及多路空间复用的方向发展,针对用户群分布情况能够智能调整波束方向,增加高密度用户群所在方向的发射增益和信道容量的WLAN智能天线将开辟一个新的领域。结合在研企业科研项目需求,探讨新型室内小基站的低剖面,多波段,吸顶式设计,4G LTE等热点和趋势,以多频段吸顶式小基站天线为研究课题,研究并设计了满足系统指标的室内基站全向天线,工作在LTE2300/2500以及GSM1800/1900/UMTS五个高频段;以及WLAN波束可切换天线,工作在2.4GHz ISM频段,5GHz U-NII频段。主要内容分别为天线基本原理,分集天线技术介绍,全向天线设计,波束可切换天线设计,全文总结几个部分,主要贡献如下:1、通过对天线方向图,极化正交分集和MIMO天线工作原理的分析,针对最新的工程需求,设计了一种结构新颖的低剖面双极化全向辐射天线。将水平极化外置于垂直极化天线,使得水平极化在尺寸和单元结构上有了很大的设计空间,可以实现较宽的工作频带和良好的全向性,极化隔离度高;2、根据水平极化结构馈电位置,克服双极化结构空间位置局限性,设计驻波系数良好的一分四微带功分器,使得四个端口同时同幅同向馈电,简化天线结构;3、针对WLAN智能天线关键要解决波束全向可调的天线单元的问题,以L型弯折天线和N型激励振子为基础,分别设计了工作在2.4GHz、5GHzWiFi频段的高增益4波束可切换天线,并组成6天线单元的阵列,增强了天线系统方向性。

李硕[7](2007)在《水平极化全向(高增益)通讯天线的设计和研究》文中认为基于现代无线通讯的工程应用背景,本文展开对水平极化全向(高增益)通讯天线的设计和研究。本文首先阐述全向天线的设计原理。介绍了天线设计中所需考虑的主要指标,并进一步对基于两类不同设计原理的全向天线(即旋转场全向天线和方向图迭加全向天线)进行了分析,尤其深入研究了方向图迭加全向天线中的偶极子方阵天线的全向辐射机理、分析了关键参数对该阵方向图不圆度的影响。接着对几种主要类型水平极化全向天线的原理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波导缝隙天线、圆柱共形微带天线、印刷偶极子方阵、同轴开槽天线、Alford环天线。然后在课题研究所要求的工作频段(5.60G Hz 5.85GHz )内设计并且仿真了上述几种类型的天线,全面地分析并对比了各自的电气性能。最后,基于以上研究和讨论,本文主要研制了一种水平极化全向天线。根据课题研究所给指标的具体要求,选用微带天线来实现,采用四块线阵相拼组成方阵实现水平全向,同时结合每块线阵用八个单元组成的线阵达到7.5dB的增益要求。在对其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对天线阵展开了全面的仿真与设计,之后进行了加工制作并实测了它的电气性能。测试结果与仿真结果基本一致,表明了所设计的天线阵达到了课题研究所要求的技术指标。最后通过实验研究了该天线阵中的影响不圆度的关键参数,并与仿真结果进行了对比。本文的设计和研究对水平极化全向天线的工程设计和应用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贺小强[8](2013)在《VHF/UHF水平全向宽带阵列天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现代无线通信的飞速发展,尤其在现代军事通信系统中,为了安全通信,调频、扩频等通信技术在短波、超短波电台等通信设备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同时,对天线的宽带和增益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天线组成阵列是提高增益的有效途径,因此对宽带、高增益、小型化阵列天线的研究已经成为通信领域的热点;进一步为了减轻通信平台上天线的重量、降低成本、减小通信平台的雷达散射截面、实现良好的电磁兼容特性,希望能用一个天线来实现多个天线的功能,在此种背景下,方向图可重构天线的研究已经成为热点。本文的主要工作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设计了一个225-512MHz宽带笼型天线,该天线具有很好的阻抗和方向图带宽,在天线结构设计中巧妙的使用的渐变盘锥结构,可以有效的扩展天线的阻抗和方向图带宽。设计中利用上下辐射体渐变盘锥的不对称性可以抑制天线方向图上翘。对影响天线工作特性的参数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各个参数的最优值。进一步在仿真的基础上加工了天线,实测结果基本上达到了仿真设计的要求。2.用宽带笼型天线作为二元共轴阵列天线的单元天线,使用宽带功分器作为二元共轴阵列天线的馈电网络,设计了水平波束二元共轴阵列天线。使用其中一个输出端口附加相位延迟的宽带功分器作为二元共轴阵列天线的馈电网络,设计了仰角波束二元共轴阵列天线。设计了225-512MHz的宽带耦合器,并用此耦合器作为二元共轴阵列天线的馈电网络,设计了方向图可重构的二元共轴阵列天线。设计了改进型的225-512MHz宽带耦合器,并用此耦合器作为二元共轴阵列天线的馈电网络,设计了改进的方向图可重构二元共轴阵列天线。使用功分器加移相器作为二元共轴阵列天线的馈电网络,设计了波束扫描二元共轴阵列天线。在仿真的基础上制作了宽带耦合器并对其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与仿真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在仿真的基础上制作了方向图可重构二元共轴阵列天线并对其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与仿真结果良好吻合。

王伶俐[9](2019)在《引信波束控制天线设计》文中研究指明作为无线电引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天线工作性能的好坏至关重要。为了节省空间,天线安装于弹体表面,与弹体共形,使天线波束从弹体侧面向前辐射。为展宽天线带宽,实现天线小型化,控制天线方向图主波束偏转角度和照射范围。本文对毫米波频段微带行波阵和共形天线进行研究设计,主要工作如下:采用微带线的损耗代替匹配负载设计准行波阵天线,减小传统行波阵的能量浪费和设计难度。设计了1×10微带串馈准行波阵天线,天线工作频率为35GHz,实测相对带宽达到13.17%,线阵主瓣与端射方向夹角为60°,E面主瓣宽度为13.47°,最大增益为14dB。采用输入阻抗与微带线特性阻抗一致的E形辐射单元充当匹配负载的方法设计1×3小型化准行波阵天线,相对带宽展宽至24.6%,体积减小了57.5%。调节辐射单元之间的间距实现对线阵方向图主瓣偏转角度的控制,线阵主瓣偏离端射方向60°,E面波束宽度为40.3°,小型化线阵尺寸为:15.73mm×6.72mm。根据圆柱共形天线设计原理,以矩形微带天线为单元,设计水平全向共形天线;根据功分器相关原理设计微带等功分馈电网络,对共形天线阵进行馈电。设计出直径为70mm的32单元共形微带阵列天线,在与弹轴垂直的平面上实现全向均匀辐射,H面方向图不圆度为5.2dB,E面波束覆盖-39°38.6°,天线相对带宽为5.69%。设计直径为70mm的小型化波束前倾全向共形天线,天线在与弹轴夹角为58°的平面上实现全向辐射,H面方向图不圆度为4.3dB,E面波束宽度为44.6°,相对带宽为31%,天线总高度为28mm。

蔡张华[10](2017)在《宽带环缝隙全向天线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移动通信的飞速发展,天线的应用愈发广泛,性能要求也愈发严格,其中带宽是研究与设计中要考虑的首要因素。本文针对现代移动通信的应用场景,以1.7GHz~2.7GHz的频带作为设计目标,设计了一款垂直极化的宽带环缝隙全向天线,并对其进行了四单元组阵,可用于基站天线系统、Small Cell小基站系统、室内天线分布系统以及WiFi天线等不同的场景。本文的主要工作与成果有:(1)介绍了天线的基本参数,叙述了垂直极化全向天线的一般设计原理,分析了设计过程中影响到天线不圆度的主要因素。(2)以平面环缝隙天线为基础,设计了一个立体的三元阵环缝隙全向天线单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弯折结构的全向天线,进一步减小了天线的不圆度,改善了天线的阻抗匹配,同时实现了小型化。以此弯折结构的环缝隙全向天线为例,分析了各个结构参数对天线性能的影响,给出了仿真与实测结果。实测结果表明该天线单元能在1.7GHz~2.7GHz的频带内实现小于1.5的电压驻波比,并在整个频带内拥有2dB左右的水平面方向图不圆度,单元增益为2.4~3.6dBi。(3)对环缝隙全向天线单元进行了四单元的组阵尝试,设计了一分四的功分网络,并通过将每相邻两个单元间旋转90°的方式,进一步提高其对称性,以减小阵列天线水平面方向图不圆度。实测阵列能在1.7GHz~2.7GHz的频带内实现小于2的电压驻波比,并在整个频带内拥有小于4dB的水平面方向图不圆度,频带内的实测增益为5~6.3dBi。

二、垂直极化全向共轴天线的制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垂直极化全向共轴天线的制作(论文提纲范文)

(1)分形天线技术与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分形几何简介
    §2.1 分形的数学描述
    §2.2 分形的构造方法
        §2.2.1 IFS 迭代函数系
        §2.2.2 L-system 构造法
        §2.2.3 直观迭代构造法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分形小型化天线
    §3.1 天线分形小型化的意义
    §3.2 分形天线小型化原理
    §3.3 分形小型化天线实例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分形多频多模天线
    §4.1 分形多频、多模天线研究意义
    §4.2 分形多频、多模天线原理
        §4.2.1 CAKC 分形偶极子天线
        §4.2.2 CABFL 分形环天线
    §4.3 分形多频多模天线实例
        §4.3.1 CAKC 分形多频、多模单极子天线
        §4.3.2 CABFH 分形多频、多模螺旋天线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多(复)分形天线
    §5.1 研究背景和意义
    §5.2 多分形天线实例
        §5.2.1 KSSG 多分形偶极子天线
        §5.2.2 SKLB 多分形偶极子天线
    §5.3 多分形天线特性总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分形(超)宽带天线
    §6.1 研究背景和意义
    §6.2 分形(超)宽带天线实例
        §6.2.1 CAKC 宽带单极子天线
        §6.2.2 KLSHC 多分形单极子天线
        §6.2.3 梨形芒德勃罗树分形超宽带偶极子天线
    §6.4 分形(超)宽带天线特性总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分形共形天线
    §7.1 研究背景和意义
    §7.2 分形共形天线设计实例
        §7.2.1 希尔伯特分形共形环天线
        §7.2.2 格西普·皮亚诺分形共形单极子天线
        §7.2.3 塞尔宾斯基曲线共形偶极子天线
    §7.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分形阵列天线
    §8.1 阵列天线原理简介
    §8.2 分形阵列天线研究实例
        §8.2.1 塞尔宾斯基曲线高增益全向阵列天线
        §8.2.2 塞尔宾斯基曲线高增益定向阵列天线
        §8.2.3 CABFH 分形螺旋阵列天线
    §8.3 分形阵列天线研究小结
    §参考文献
第九章 分形天线研究总结
    §9.1 本文内容及创新点概览
    §9.2 本文不足之处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博士期间申请的发明专利
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博士期间获得的科研奖励

(2)移动通信系统中终端天线和基站天线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多频小型化天线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1.2 MIMO天线和UWB天线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1.3 室内分布式天线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1.4 基站天线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多频小型化天线的研究现状
        1.2.2 MIMO天线研究现状
        1.2.3 全向天线研究现状
        1.2.4 基站天线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安排
第二章 基于复合左右手传输线的小型化多频段天线
    2.1 引言
    2.2 天线设计
        2.2.1 天线设计过程和结构
        2.2.2 实验结果和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空间分集MIMO天线设计与分析
    3.1 引言
    3.2 空间分集MIMO天线设计
        3.2.1 天线单元的结构
        3.2.2 空间分集MIMO天线的结构
        3.2.3 不同去耦结构对天线S参数的影响
        3.2.4 实物加工与测试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极化分集超宽带陷波天线设计
    4.1 引言
    4.2 具有双陷波特性的超宽带极化分集天线
        4.2.1 天线单元的结构
        4.2.2 实物加工与测试
    4.3 三陷波超宽带极化分集天线
        4.3.1 两单元极化分集超宽带陷波天线结构
        4.3.2 实物加工与测试
        4.3.3 关键尺寸对天线的影响以及工作原理分析
        4.3.4 四单元极化分集超宽带陷波天线的结构和仿真结果
    4.4 差分馈电的极化分集单陷波天线
        4.4.1 差分S参数简介
        4.4.2 天线设计过程和具体结构
        4.4.3 关键尺寸对天线的影响
        4.4.4 实物加工与测试
    4.5 差分馈电的极化分集双缝隙陷波天线
        4.5.1 天线设计过程和具体结构
        4.5.2 实物加工与测试
    4.6 具有两种不同陷波结构的差分馈电极化分集天线
        4.6.1 天线结构
        4.6.2 实物加工与测试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双极化全向天线设计
    5.1 引言
    5.2 可覆盖2G/3G/LTE的双极化全向宽带天线
        5.2.1 双极化全向天线的结构
        5.2.2 不同结构对天线产生的影响
        5.2.3 实物加工与测试
    5.3 可覆盖2G/3G/LTE/WLAN的双极化全向宽带天线
        5.3.1 双极化全向天线的结构
        5.3.2 不同结构对天线产生的影响
        5.3.3 实物加工与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站天线设计
    6.1 引言
    6.2 基于PCB的双极化基站天线
        6.2.1 基于PCB的双极化基站天线单元的结构
        6.2.2 不同结构以及一些关键参数对天线性能的影响
        6.2.3 天线单元的加工与测试
        6.2.4 四单元的双极化天线阵列
    6.3 一体化加工的双极化基站天线
        6.3.1 一体化加工的双极化基站天线单元的结构
        6.3.2 一些关键参数对天线性能的影响
        6.3.3 天线单元的加工与测试
        6.3.4 四单元的双极化天线阵列
    6.4 具有电下倾功能的双极化基站天线
        6.4.1 双极化基站天线单元的结构
        6.4.2 不同结构对天线性能的影响
        6.4.3 天线单元的加工与测试
        6.4.4 四单元的双极化天线阵列
    6.5 具有抗干扰功能的双极化基站天线
        6.5.1 双极化基站天线的结构
        6.5.2 不同结构对天线性能的影响
        6.5.3 天线的加工与测试
    6.6 双频双极化基站天线
        6.6.1 基站天线单元的结构
        6.6.2 天线单元的加工与测试
        6.6.3 参数分析与讨论
        6.6.4 双极化天线阵列
    6.7 可覆盖2G/3G/4G的双频双极化基站天线
        6.7.1 基站天线单元的结构
        6.7.2 参数分析与讨论
        6.7.3 天线单元的加工与测试
        6.7.4 天线组阵的仿真结果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基于MIMO技术的宽带全向双极化吸顶天线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MIMO技术分类简介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天线基本介绍
    2.1 天线的基本概念
    2.2 天线辐射原理简介
    2.3 天线分类简介
        2.3.1 电线天线
        2.3.2 孔径天线
        2.3.3 微带天线
        2.3.4 天线阵列
        2.3.5 反射面天线
        2.3.6 透镜天线
    2.4 天线基本电参数介绍
        2.4.1 辐射方向图
        2.4.2 辐射能流密度
        2.4.3 天线方向系数
        2.4.4 天线效率
        2.4.5 天线增益
        2.4.6 极化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天线的双极化、小型化和宽频带技术
    3.1 天线双极化实现方法
    3.2 天线小型化和宽频带实现方法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宽带全向双极化微带吸顶天线设计
    4.1 天线结构与设计
        4.1.1 天线结构
        4.1.2 水平极化单元设计
        4.1.3 垂直极化单元设计
    4.2 仿真结果
    4.3 参数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小型宽频双极化全向吸顶天线的设计与分析
    5.1 天线结构设计一
        5.1.1 天线结构
        5.1.2 天线仿真结果
    5.2 天线结构与设计二
        5.2.1 天线结构
        5.2.2 水平极化单元设计
        5.2.3 垂直极化单元设计
        5.2.4 天线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
    6.1 本文工作回顾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多网共用宽频带双极化室内分布天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历史
    1.2 MIMO多天线技术简介
    1.3 室内吸顶天线简介
    1.4 课题研究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课题研究背景
        1.4.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天线基本理论概述及有限元法的介绍
    2.1 天线的基本概念
    2.2 天线主要特性参数
        2.2.1 带宽
        2.2.2 反射系数
        2.2.3 输入阻抗
        2.2.4 驻波比
        2.2.5 方向图
        2.2.6 极化
        2.2.7 增益
        2.2.8 不圆度
        2.2.9 隔离度
    2.3 对称振子天线基本原理
        2.3.1 天线的基本原理
        2.3.2 对称振子的基本特性
    2.4 有限元法的介绍
        2.4.1 三维支配方程和变分公式的建立
        2.4.2 三维离散单元的选取
        2.4.3 有限元方程组的建立和求解
        2.4.4 自适应迭代算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线性单极化全向天线的设计
    3.1 垂直极化全向天线的设计原理及方案
        3.1.1 垂直极化全向天线的设计原理
        3.1.2 垂直极化全向天线的设计方案
    3.2 水平极化全向天线的设计原理及方案
        3.2.1 水平极化全向天线的设计原理
        3.2.2 水平极化全向天线的设计方案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宽频带双极化室内分布天线的设计
    4.1 双极化全向天线的实现方案
    4.2 宽频带双极化全向天线的仿真
        4.2.1 宽频带双极化全向天线的基本结构
        4.2.2 宽频带双极化全向天线的实现方式
        4.2.3 宽频带双极化全向天线的性能优化
    4.3 宽频带双极化全向天线的仿真及数据分析
        4.3.1 宽频带双极化全向天线的仿真模型展示
        4.3.2 宽频带双极化全向天线的仿真结果展示及数据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样机测试及测试数据分析
    5.1 天线测试的基本概念
    5.2 样机测试及测试数据分析
    5.3 测试数据误差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5)超宽带小型化全向天线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宽带天线的发展现状及实现方法
        1.2.1 宽带全向天线的发展现状
        1.2.2 全向天线的分类和基本形式
        1.2.3 宽带天线实现方法
    1.3 论文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第二章 天线基本理论及阵列综合方法
    2.1 天线的基本理论
    2.2 天线阵列综合
        2.2.1 阵列天线基本参数
        2.2.2 均匀直线阵
第三章 宽带垂直极化全向天线设计
    3.1 双锥天线基本理论
        3.1.1 双锥天线的辐射场
        3.1.2 双锥天线的输入阻抗
    3.2 单锥天线的仿真设计
        3.2.1 天线结构
        3.2.2 仿真结果
        3.2.3 参数分析
    3.3 四单元垂直极化全向天线阵列
        3.3.1 天线阵结构
        3.3.2 阵列仿真结果
    3.4 阵列馈电网络的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平极化全向天线的设计
    4.1 常见水平极化全向天线
        4.1.1 圆柱共形微带天线
        4.1.2 方向图迭加设计的天线
        4.1.3 印刷偶极子方阵
    4.2 偶极子阵列天线
        4.2.1 天线结构
        4.2.2 仿真结果
        4.2.3 参数分析
        4.2.4 水平极化全向天线阵
    4.3 小型化全向天线的设计
        4.3.1 天线结构
        4.3.2 仿真结果
        4.3.3 参数分析
    4.4 宽带功分器的设计
        4.4.1 宽带功分器结构
        4.4.2 功分器仿真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宽带巴伦的设计
    5.1 宽带巴伦理论
        5.1.1 偶模激励
        5.1.2 奇模激励
        5.1.3 巴伦工作所需要的条件
    5.2 巴伦设计与分析
        5.2.1 巴伦工作机理
        5.2.2 仿真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多频段吸顶式小基站天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天线基本原理
    2.1 单极天线
        2.1.1 垂直接地振子
        2.1.2 垂直接地振子的加顶与铺设地网
        2.1.3 盘锥天线
    2.2 环天线
        2.2.1 环天线辐射电参数
        2.2.2 环形天线的性质与特点
    2.3 线天线的馈电装置
        2.3.1 双线传输线馈电
        2.3.2 同轴传输线馈电
    2.4 分集天线技术
        2.4.1 分集技术的意义
        2.4.2 分集天线类型
        2.4.3 极化分集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低剖面双极化全向天线设计
    3.1 天线结构与设计
        3.1.1 天线结构
        3.1.2 水平极化单元设计
        3.1.3 垂直极化单元设计
        3.1.4 一分四微带功分器设计
    3.2 组合后的完整天线系统
    3.3 天线仿真与加工测试结果
        3.3.1 水平极化单元仿真与测试结果
        3.3.2 垂直极化单元仿真与测试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WLAN智能波束可切换天线设计
    4.1 天线结构与设计
        4.1.1 2.4GHz天线单元设计
        4.1.2 5GHz天线单元设计
    4.2 WLAN天线的MIMO方案
        4.2.1 WLAN天线MIMO组合方案 1
        4.2.2 WLAN天线MIMO组合方案 2
    4.3 天线加工测试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7)水平极化全向(高增益)通讯天线的设计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指标要求
    1.4 本文研究的贡献
    1.5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2章 全向天线的设计原理
    2.1 天线设计的主要指标
    2.2 全向天线设计原理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几种主要类型水平极化全向天线的性能评估
    3.1 引言
    3.2 波导缝隙天线
    3.3 圆柱共形微带天线
    3.4 印刷偶极子方阵
    3.5 同轴开槽天线
    3.6 ALFORD 环天线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平极化全向微带方阵的设计和研制
    4.1 引言
    4.2 设计可行性分析
    4.3 天馈系统的设计和仿真
    4.4 天馈系统的制作和测试
    4.5 全向微带方阵中影响不圆度的关键参数研究
    4.6 高增益微带线阵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撰写和发表的论文目录

(8)VHF/UHF水平全向宽带阵列天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宽带阵列天线发展概述
        1.2.2 方向图可控阵列天线发展概述
        1.2.3 阵列天线馈电网络及 3dB 定向耦合器发展概述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1.3.1 本文的主要工作
        1.3.2 论文的内容安排
第二章 阵列天线和线天线基本理论
    2.1 阵列天线(均匀直线阵)基本理论
    2.2 方向图可控天线基本理论
    2.3 阵列天线馈电网络基本理论
        2.3.1 Wilkinson 功分器基本理论
        2.3.2 3dB 定向耦合器基本理论
    2.4 宽带线天线基本理论
        2.4.1 限制线天线带宽的主要因素
        2.4.2 线天线扩展带宽的主要方法
    2.5 小结
第三章 VHF/UHF 宽带笼型天线设计
    3.1 引言
    3.2 天线结构设计
    3.3 天线仿真分析
    3.4 天线参数优化
    3.5 天线加工与测试
    3.6 小结
第四章 VHF/UHF 水平全向宽带阵列天线设计
    4.1 引言
        4.1.1 离散元直线阵理论
        4.1.2 二元天线阵分析
    4.2 水平波束二元共轴阵列天线设计
        4.2.1 天线结构设计
        4.2.2 天线仿真分析
    4.3 仰角波束二元共轴阵列天线设计
        4.3.1 天线结构设计
        4.3.2 天线仿真分析
    4.4 方向图可重构二元共轴阵列天线设计
        4.4.1 宽带耦合器结构设计
        4.4.2 宽带耦合器仿真分析
        4.4.3 天线结构设计
        4.4.4 天线仿真分析
    4.5 改进的方向图可重构二元共轴阵列天线设计
        4.5.1 改进的宽带耦合器结构设计
        4.5.2 改进的宽带耦合器仿真分析
        4.5.3 天线仿真分析
    4.6 波束扫描二元共轴阵列天线设计
        4.6.1 天线结构设计
        4.6.2 天线仿真分析
    4.7 实验与测试
        4.7.1 宽带耦合器的加工与测试
        4.7.2 方向图可重构二元共轴阵列天线加工与测试
    4.8 小结
第五章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9)引信波束控制天线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无线电引信
        1.1.2 无线电引信的特殊性
        1.1.3 无线电引信对天线的要求
    1.2 微带天线的发展与研究
        1.2.1 微带天线发展简介
        1.2.2 毫米波微带天线
        1.2.3 波束控制微带天线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2 微带天线基本原理及辐射单元设计
    2.1 微带天线基础理论
        2.1.1 微带天线介绍
        2.1.2 微带天线辐射原理
        2.1.3 微带天线馈电方式
    2.2 微带天线分析方法
        2.2.1 微带天线辐射场计算
        2.2.2 谐振频率与输入阻抗计算
    2.3 微带辐射单元的设计
        2.3.1 微带辐射单元一般设计步骤
        2.3.2 矩形辐射单元仿真与分析
    2.4 本章小结
3.引信波束控制天线设计——小型化准行波阵列天线设计
    3.1 微带阵列天线
        3.1.1 微带阵列天线的形式
        3.1.2 微带阵列天线的馈电方式
        3.1.3 行波天线阵介绍
    3.2 微带准行波阵列天线设计与仿真分析
        3.2.1 微带准行波阵设计方法
        3.2.2 微带准行波阵单元数目的确定
        3.2.3 微带准行波阵主波束偏转情况分析
        3.2.4 微带准行波阵波束宽度影响因素分析
        3.2.5 1×10 微带串馈准行波阵仿真及分析
    3.3 小型化微带准行波阵列天线设计与仿真分析
        3.3.1 小型化微带准行波阵设计方法
        3.3.2 小型化微带准行波阵辐射单元设计
        3.3.3 小型化微带准行波阵单元数量确定
        3.3.4 小型化微带准行波阵主波束偏转情况分析
        3.3.5 1×3 小型化微带串馈准行波阵仿真及分析
    3.4 两种微带串馈准行波阵列天线参数对比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引信波束控制天线设计——圆柱共形阵列天线设计
    4.1 引信微带共形天线基本理论
        4.1.1 引信微带共形天线的形式
        4.1.2 引信微带共形天线方向性函数求解
    4.2 水平全向共形天线设计
        4.2.1 矩形微带辐射单元共形仿真分析
        4.2.2 共形天线全向性影响因素分析
        4.2.3 馈电网络基本理论与设计分析
        4.2.4 水平全向共形天线仿真与分析
    4.3 小型化波束前倾全向共形天线设计
        4.3.1 小型化准行波阵共形仿真分析
        4.3.2 全向天线子阵数目的确定
        4.3.3 馈电网络设计
        4.3.4 全向共形天线仿真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天线实物测试
    5.1 天线测量方法介绍
        5.1.1 S参数测量
        5.1.2 天线方向图测量
        5.1.3 天线增益测量
    5.2 天线实物参数测量
        5.2.1 平面准行波阵列天线测试分析
        5.2.2 水平全向共形天线测试与分析
        5.2.3 小型化波束前倾全向共形天线测试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论文发表及专利申请情况

(10)宽带环缝隙全向天线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偶极子
        1.2.2 单极子
        1.2.3 圆锥天线
        1.2.4 同轴共线(COCO)天线
        1.2.5 环形电流天线
        1.2.6 微带全向天线
    1.3 天线设计中的数值计算软件简介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与结构安排
        1.4.1 论文的主要工作
        1.4.2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2章 天线设计基本原理
    2.1 天线的基本参数
    2.2 垂直极化全向天线的设计原理
    2.3 阵列天线的基本原理
        2.3.1 n个各向同性点源的等间距直线阵
        2.3.2 边射阵方向图参数
        2.3.3 天线阵列方向图的主要影响因素
    2.4 缝隙天线的基本原理
        2.4.1 理想缝隙天线
        2.4.2 有限大导电平面的缝隙天线
    2.5 阻抗匹配基本原理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宽带环缝隙全向天线单元设计
    3.1 引言
    3.2 环缝隙全向天线单元的结构设计
    3.3 弯折结构对环缝隙全向天线的影响
    3.4 环缝隙全向天线参数研究
    3.5 环缝隙全向天线单元的实测
        3.5.1 天线测试原理与测试环境简介
        3.5.2 环缝隙全向天线单元测试结果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宽带环缝隙全向天线阵列设计
    4.1 环缝隙全向天线阵列的设计
        4.1.1 天线阵元的改动
        4.1.2 天线组阵的主要考虑因素
    4.2 阵列馈电系统的设计
    4.3 环缝隙全向天线阵列实测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B 软件着作权

四、垂直极化全向共轴天线的制作(论文参考文献)

  • [1]分形天线技术与设计研究[D]. 李道铁. 上海交通大学, 2014(07)
  • [2]移动通信系统中终端天线和基站天线的研究[D]. 黄河.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7(01)
  • [3]基于MIMO技术的宽带全向双极化吸顶天线的研究与设计[D]. 张红梅. 华东交通大学, 2016(11)
  • [4]多网共用宽频带双极化室内分布天线研究[D]. 陈美玲. 河北工业大学, 2015(07)
  • [5]超宽带小型化全向天线的研究[D]. 张君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7(04)
  • [6]多频段吸顶式小基站天线[D]. 刘曦阳. 电子科技大学, 2015(03)
  • [7]水平极化全向(高增益)通讯天线的设计和研究[D]. 李硕. 电子科技大学, 2007(03)
  • [8]VHF/UHF水平全向宽带阵列天线研究[D]. 贺小强.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3(S2)
  • [9]引信波束控制天线设计[D]. 王伶俐.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10]宽带环缝隙全向天线的研究与设计[D]. 蔡张华. 湖南大学, 2017(07)

标签:;  ;  ;  ;  ;  

垂直极化全向同轴天线的制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