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铁炭微电解法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晓波[1](2021)在《微电解法处理偶氮染料的效果及脱色机理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偶氮染料的生产量和使用量极大,伴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国内外对染料的需求不断增大,2018年国家染料的产量达到103万t,印染行业相较2017年增长很多。偶氮染料以其特有的优势占据了我国每年生产和使用量的70%以上,但目前,偶氮染料在工业生产的过程和实际使用中都有流失率较大的现象,大量未处理或未达标的偶氮染料废水排放对人们生活环境造成了很大影响,因此,探究偶氮染料废水的有效处理方法已然迫在眉睫。采用微电解法对难降解的工业废水进行处理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该方法因其处理效果好、成本低廉等特点引起人们的关注。本研究采用铝炭微电解法,以酸性染料酸性大红3R、酸性橙7、阳离子染料阳离子红GTL、阳离子蓝X-GRRL四种偶氮染料作为本工艺主要去除的污染物,研究了铝炭微电解对不同品种偶氮染料废水的去除效果影响,找出各影响因素对四种偶氮染料的去除效果的影响以及最佳处理工艺的组合,以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的方式探究铝炭微电解对不同偶氮染料的最佳反应条件,利用SEM、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等表征方法对偶氮染料的脱色过程与脱色产物进行机理性分析,为铝炭微电解处理偶氮染料废水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1)单因素实验中,铝炭微电解法处理酸性大红3R的去除率达到95.83%,铁炭微电解法处理酸性大红3R的去除率达到71.54%,铝炭微电解法进行酸性橙7的去除率为93.24%,铁炭微电解法处理酸性橙7的去除率达到68.31%,铝炭微电解对阳离子红GTL的去除率达到89.00%,对阳离子蓝X-GRRL的去除率达到89.38%,铁炭微电解对阳离子红GTL的去除率达到67.83%,对阳离子蓝X-GRRL的去除率达到69.19%。同等条件下铝炭微电解法对几种偶氮染料的去除效果要远远高出铁炭微电解法,而且碱性条件下铝炭微电解法对酸性大红3R和酸性橙7的处理效果更好,铁炭微电解法在此条件下对酸性大红3R和酸性橙7的处理效果较差。(2)正交试验结果表明,铝炭微电解处理酸性大红3R、酸性橙7、阳离子红GTL、阳离子蓝X-GRRL的最佳条件分别为铝炭质量比3:1、初始p H=9、振荡速度200r/min、振荡时间240min,铝炭质量比3:1、初始p H=9、振荡速度150r/min、振荡时间180min,铝炭质量比3:1、初始p H=10、振荡速度200r/min、振荡时间180min,铝炭质量比2:1、初始p H=10、振荡速度150r/min、振荡时间180min。最佳条件下,酸性大红3R去除率达到99.56%。酸性橙7去除率达到94.55%。阳离子红GTL去除率达到93.37%。阳离子蓝X-GRRL去除率达到94.43%。几种染料都得到了很好的去除。(3)酸性大红3R、酸性橙7经过铝碳微电解反应后脱色效果较好,两种酸性染料能够更好地的被去除;而阳离子红GTL、阳离子蓝X-GRRL两种阳离子染料在铝碳微电解反应中很快达到平衡点,去除率不再上升,脱色效果较差,这说明铝炭微电解法对两种酸性染料的脱色效果优于两种阳离子染料。(4)微电解反应前后铝屑和活性炭表面有较明显差异,是微电解过程中原电池反应、物理吸附、化学絮凝、电化学富集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陈勇[2](2020)在《铁炭微电解法—中和法处理黄石某矿山酸性含铜废水的试验研究》文中提出黄石市阳新县李家山铜矿厂目前采用的是单一铁屑法和石灰石中和法组合工艺来回收铜资源并中和矿山废水,其中铜的回收率为80%左右,中和废水所用石灰成本高,而且沉渣量大。本论文以该矿山废水为研究对象,探索优化矿山酸性含铜废水处理的新方法。通过对该矿山酸性废水的水质检测,方法论证,原理分析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用铁炭微电解法替换单一铁屑法回收铜资源,铜的去除率由88.65%提升至98.18%,同时铁屑消耗量减少,铁屑消耗量由原来的3g/L降低至2g/L,反应效率提高,反应时间由原来的40min缩短至现在的20min。用石灰石-生石灰二段中和法替换生石灰中和法处理废水时,其中生石灰的用量明显降低,由原来的25g/L降低至15g/L,新增石灰石用量5g/L,而生石灰价格要比石灰石昂贵很多,所以二段中和法节省了大量中和材料成本;同时,随着生石灰消耗量的减少,反应生成的沉渣量也大为减少。从原理上来分析,相比单一铁屑法,铁炭微电解法通过提升电子转移效率,增加电子转移路径来提高反应效率,极大促进铜离子析出,同时反应生成的Fe(OH)2和Fe(OH)3聚集一部分铜离子,通过共沉去除铜离子和其他重金属离子。对比反应前后铁屑表面的电镜扫描图,综合元素能谱分析表,可以看出铁炭微电解反应可能遵循二级动力学反应,其线性方程为y=0.00335x-0.01242,相关系数为0.97972。从炭的扫描电镜图和元素能谱分析表可以看出,反应前后活性炭表面的差异不大,可知在反应中活性炭的主要作用是作为电解池阴极,炭的吸附作用对反应的影响不大。研究结果表明,论文提出的组合工艺对处理矿山酸性含铜废水,技术可行,经济有效,不仅解决了铜回收率低的问题,还节约了中和材料成本。本工艺可以为生产节省大量成本,提高收益,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韩凯旋[3](2020)在《高级氧化法预处理叶酸生产废水试验研究》文中提出叶酸,是一种水溶性的维生素B复合体之一。叶酸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难降解废水,其废水组成成分复杂,主要含蝶啶类化合物、L-N-对氨基苯甲酰谷氨酸、2,4,5-三氨基-6-羟基嘧啶硫酸盐,属于有机物浓度高、盐度高、难降解物质多的化工废水。叶酸生产工艺在中国已近三十年,废水问题一直没有彻底解决,成为制约叶酸生产发展和应用的瓶颈。本文为解决叶酸生产废水的处理问题,使用铁炭微电解-Fenton法(Fe/C-Fenton)、硅藻土负载纳米铁镍(NZVI/Ni/DM)和硅藻土负载纳米铁镍-Fenton法(NZVI/Ni/DM-Fenton)三种高级氧化技术对叶酸生产废水进行预处理,以COD和NH3-N的去除率为考察指标,分析了各种方法的pH值、反应时间、投加量等反应条件对叶酸废水处理的影响效果,探讨了降解机理和降解动力学,为实际工业生产需求提供理论依据。(1)以铁屑为零价铁,加入活性炭,铁炭原电池反应中会产生大量Fe2+,加入H2O2,形成Fenton反应,从而构筑铁炭微电解-Fenton体系。考察了铁炭微电解-Fenton技术在处理废水的过程中,初始pH、铁炭比、铁炭投加量、反应时间、H2O2投加方式、H2O2投加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初始pH、铁炭比、反应时间和H2O2投加量对叶酸生产废水处理效果影响很大。在pH为3,铁炭比2:1,双氧水用量为800mmol/L,反应时间120min的最佳条件下,对叶酸生产废水COD和NH3-N的去除率分别可达到36.87%和77.68%,同时BOD5/COD由0.13提高到0.40。铁碳微电解-Fenton试剂联用预处理叶酸生产废水的反应符合准二级动力学。(2)以硅藻土为载体,镍为掺杂金属负载纳米铁,制备硅藻土负载纳米铁镍(NZVI/Ni/DM)复合材料,以提高纳米颗粒的分散性,增强其反应活性。对负载铁镍的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比表面积分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进行表征。通过扫描电镜发现纳米铁镍大部分均匀负载到硅藻土上,并均匀分散。负载后的硅藻土比表面积37.74m2/g,孔径10.20nm,孔容0.11cm3/g。考察了NZVI/Ni/DM处理叶酸生产废水过程中,pH、反应时间、温度等对反应进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室温状态下,pH控制在1-3范围内,反应时间240min,摇床转速100r/min,材料的投加量为3g/L。COD的去除率最高可达50%,NH3-N去除率80%。BOD5/COD由0.13提高到0.42。硅藻土负载纳米铁镍(NZVI/Ni/DM)处理叶酸生产废水的反应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拟合。(3)将NZVI/Ni/DM复合材料的还原反应与Fenton氧化反应相结合,构筑NZVI/Ni/DM-Fenton反应体系。研究结果表明:pH控制在1-3范围内,反应时间240min,摇床转速150r/min,材料的投加量为3g/L,双氧水投加量为800mmol/L。处理后的废水,COD去除率达到59.17%,NH3-N去除率达到89.43。BOD5/COD由0.13提高到0.45,可生化性显着提高。硅藻土负载纳米铁镍-Fenton法(NZVI/Ni/DM-Fenton)处理叶酸生产废水的反应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拟合。
王晓琴[4](2020)在《铝炭微电解去除废水中重金属的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于目前微电解法在水处理中的研究现状,本论文以铝屑和吸附饱和后的活性炭构建的铝炭微电解为处理工艺完成了对六种常见重金属离子(Cr(Ⅵ)、Cu(Ⅱ)、Pb(Ⅱ)、Ni(Ⅱ)、Cd(Ⅱ)、Zn(Ⅱ))的去除效果研究。单因素实验考察了反应时间、初始pH值、铝(铁)炭质量比、震荡速度等因素对铝炭和铁炭微电解的影响,并对比了在相同条件下两种微电解法对不同重金属离子的处理效果;正交实验确定了各影响因素的排序和最佳的铝炭微电解反应条件;在分析反应前后铝屑和活性炭表面形貌和物质组成的基础上深入研究铝炭微电解处理废水中不同重金属离子的机理,描述了不同重金属离子的去除途径。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和氧化还原电位的大小,铝炭微电解对Cu(Ⅱ)、Cr(Ⅵ)、Pb(Ⅱ)、Ni(Ⅱ)、Cd(Ⅱ)、Zn(Ⅱ)去除率依次降低。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各金属离子的去除率均随之增加,并在40-60min后逐渐趋于平稳;震荡作用能极大地提高去除率,缩短铝炭微电解反应时间,并促进铝炭表面更新,缓解铝炭钝化;初始pH值主要影响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在酸性条件下原电池电极反应剧烈,随着pH值的增加反应逐渐减弱,但因铝为两性物质,使其在中性偏碱性条件下仍具有一定的活性,另外pH值还会影响金属离子氢氧化物沉淀的产生,根据金属氢氧化物的溶度积不同,所生成氢氧化物沉淀的难易程度也不同;铝炭质量比的变化主要影响原电池的数量,在铝炭质量比为2:1时,原电池数量达到最大,金属离子的去除率最佳;适宜的震荡速度使得铝屑、活性炭和待处理重金属模拟水样充分接触,从而提高了去除率,故几种重金属离子的最佳震荡速度在100-150r/min。(2)在同等条件下采用铁炭微电解处理不同的重金属废水,对比分析铝炭和铁炭微电解处理同种重金属模拟水样,铝炭微电解具有更好的去除效果,且铝炭微电解所适用的pH值范围也更广泛。证明了铝炭微电解在重金属废水处理方面比铝的直接还原法或铁炭微电解更有优势。(3)正交实验结果表明,各个影响因素对不同重金属的影响顺序不同,其最佳处理条件也不同。最佳处理条件下铝炭微电解对Cr(Ⅵ)、Cu(Ⅱ)、Pb(Ⅱ)、Ni(Ⅱ)、Cd(Ⅱ)、Zn(Ⅱ)的去除率分别可达95.40%、99.81%、99.16%、97.48%、96.06%、88.04%,相比于单因素实验,正交实验所得反应最佳条件下,各重金属离子的去除率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使得铝炭微电解作为预处理方法在处理重金属废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4)以扫描电镜(SEM)、X射线能量色散谱仪(EDS)和电子能谱仪(XPS)等方法对反应前后的铝屑和活性炭表面形貌和物质组成进行分析,结合腐蚀金属原理和各种重金属离子特性,初步解释了铝炭微电解对重金属离子的去除机理包括原电池反应、零价铝还原作用、置换作用、中和作用以及Al(OH)3胶体絮凝剂的吸附共沉淀作用,并推断出铝屑是置换作用发生的主要场所,而活性炭为絮凝共沉淀作用的主要场所。
陈勇,杨大兵,张飞,车哲,刘琦[5](2020)在《黄石某矿山酸性含铜废水的处理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黄石某矿山酸性含铜废水为研究对象,对比了单一铁屑法和铁炭微电解法处理含铜废水的效果。结果表明,单一铁屑法处理含铜废水的最佳条件为:铁屑用量3 g/L、反应时间40 min、溶液初始pH值3、铁屑粒度1.0~2.0 mm,铜的去除率达88.65%;铁炭微电解法处理含铜废水的最佳条件为:铁炭总用量4 g/L、铁炭质量比1∶1、反应时间20 min、溶液初始pH值3、铁屑粒度1.0~2.0 mm,铜的去除率达98.18%。综合对比两种方法的处理效果和经济效益,建议使用铁炭微电解法处理该矿山酸性含铜废水。
刘鹏宇,王晓琴,常青,刘晓波,王刚[6](2019)在《铝炭微电解去除废水中六价铬的可行性研究》文中提出以铝屑和活性炭微粒为原料,采用铝炭微电解的处理方法对重金属废水中Cr(Ⅵ)的去除效果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反应时间、铝炭质量比、初始pH值、震荡速度、震荡时间等因素对Cr(Ⅵ)离子去除效果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SEM)、比表面积分析仪(BET)、X射线能量色散谱仪(EDS)和电子能谱仪(XPS)等测试手段,研究铝炭微电解反应前后铝屑和活性炭的表面物理形貌及物质组成的变化,分析铝炭微电解原理.结果表明,影响Cr(Ⅵ)离子去除效果的影响因素的主次为:初始pH值>震荡速度>铝炭质量比>震荡时间,得到最佳处理条件为:初始pH值为3.0,铝炭质量比为2:1,震荡速度为150r/min,震荡时间为40min,在该条件下Cr(Ⅵ)的去除率可达95.40%.实验证明,以铝炭微电解法替代纯铝的直接还原法或铁炭微电解法可以大大提高对Cr(Ⅵ)的去除率.Cr(Ⅵ)的主要去除机理是在微电解过程中炭阴极通过还原作用将Cr(Ⅵ)还原为Cr(Ⅲ).
柴豆[7](2018)在《铁炭微电解法处理有机废水实验研究》文中提出近几年来,有机废水广泛涉及到制药、印染、造纸、含油等诸多行业,很大程度上导致废水中污染物组分复杂、难降解物质多、有毒有害、可生化性差等特点。而微电解技术是一种基于吸附、氧化还原反应、电化学、絮凝沉淀等综合作用的水处理技术,能有效地去除有机废水中污染物,从而成为有机废水处理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目前,制药废水的大量排出及水质特点在较难处理有机废水中越来越有代表性,且研究较少,需要针对微电解技术对制药废水降解过程进行有效地研究。本论文以盐酸四环素溶液作为模拟有机废水,采用高温焙烧法制备微电解填料,并通过单因素分析和正交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有机废水的降解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煅烧温度为500℃,铁炭质量比为1:1,膨润土含量为20%,碳酸氢氨含量为4.5%,铜含量为4%的条件下,制备的两种优化微电解填料最佳。微观特性(XRD、SEM、EDS)表征分析发现,两种微电解填料表面粗糙、空隙率较大,且强化微电解填料中物质分布比较均匀,没有团聚现象,有利于有机废水与填料的充分接触;微观特性表征分析表明,强化微电解填料的表观密度及堆积密度均比铁炭微电解填料的大;说明强化微电解填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铁炭微电解填料的强度和硬度,减少反应过程中填料的损失。两种微电解填料降解有机废水过程中,反应条件均在初始pH值为3,投加量为4g,反应时间为3h时,实验处理效果最佳。铁炭微电解填料对盐酸四环素废水的降解可达到72.5%;而强化微电解技术在处理盐酸四环素废水效果更佳,可达到90.2%,同时扩大了pH的适用范围,使微电解技术在酸性、中性及碱性环境中均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动力学研究中,各拟合直线均具有极好的线性相关性,拟合相似度R2均高于0.9,故微电解技术处理盐酸四环素废水反应过程遵循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
唐狄[8](2016)在《稀土La-铁炭微电解法处理PVA废水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聚乙烯醇(PVA)具有良好耐磨性能、黏附性能以及良好的浆膜强韧性能,被广泛地应用在印染、化工等行业,与此同时,这些企业PVA的大量排放对环境也造成很大的影响。PVA属于典型的难降解有机物,可生化性很差。因此,如何有效地处理PVA废水,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铁炭微电解技术方法简单,原料来源广泛且成本低廉,被广泛应用于工业水处理,但通常只适用于酸性环境。本论文在全面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对含PVA废水的研究的基础上,以100g铁和100g廉价焦炭为填料,采用铁炭微电解技术来处理含PVA废水,并首次加入稀土La,提高了PVA的去除效率和扩大了铁炭微电解体系的适用范围。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向铁炭填料中加入不同量的稀土硝酸镧,测出水PVA,确定最佳稀土镧加入量为0.4g/L;通过分别考察不同pH值(1-10)和反应时间条件下,四种反应体系(纯稀土La体系、稀土La-炭体系、纯铁炭体系、稀土La-铁炭体系)对PVA去除率的影响,得出稀土La-铁炭体系在酸性环境最佳进水pH为3,最适反应时间为6h,PVA去除率超过85%;碱性环境的最佳进水pH为9,最适反应时间为6h,PVA去除率在60%左右。(2)通过横向不同反应体系对比以及纵向随时间变化以及长期运行后铁表面形貌、焦炭表面形貌SEM和EDS分析,最后分析了稀土La在整个反应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3)利用幂函数型动力学方程对酸性条件和碱性条件下纯铁炭体系和稀土La-铁炭体系处理PVA废水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其反应的动力学模型,为实际应用提供了数据经验和理论依据。(4)反应机理探讨:从酸性条件下反应后的产物GC-MS分析得出稀土La-铁炭微电解对PVA的降解氧化反应是主要的,PVA在电化学作用、HNO3氧化作用、稀土La的催化氧化作用下,开环断链,先生成酮、醛、酯、醇等有机物,之后在羟基自由基的氧化下生成简单烷烃,最后被彻底氧化。(5)酸性环境和碱性环境下分别利用ICP-MS法测定各个时段出水稀土镧含量,同时考察各个环境下pH、铁含量随时间变化,并和纯铁炭微电解做对比,分析得出:稀土La在酸性环境下主要发挥催化氧化作用,微弱的絮凝沉淀作用;稀土镧在碱性条件下絮凝作用为主,助凝作用为辅,几乎不催化。
杨晓明[9](2016)在《电解及微电解法对印染废水的处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是我国目前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印染废水是作为一种难处理的有机废水,具有难生化、有毒物质种类多和废水量大等特点,是传统废水处理的难题之一。近年来微电解技术在印染废水处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传统的微电解工艺处理过程中铁屑和炭粉在反应器底层容易板结钝化,钝化膜会降低原电池发生的效率,这对微电解技术的利用和推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论文针对于此,采用高温焙烧活化制孔技术制备了新的微电解材料,结合传统的电解方法分别对模拟印染废水进行了处理。获得了以下的研究结果:(1)采用高温焙烧活化制孔技术制备了两种新的微电解材料。通过扫描电镜对样品进行了表征,铁炭、铝炭微电解材料表面粗糙,内部为多孔架构式、比表面积大且结构稳定。(2)用电解法及铁炭和铝炭微电解法分别对模拟废水的处理进行了研究。1)对电解法,根据正交实验确定其最佳工艺条件为:电解电压为15 V,电解质溶液浓度为0.1 g/L,废水浓度为200 mg/L,电解时间为1.5 h,电解温度为35℃,p H为8;2)对铁炭微电解法,当铁炭质量比为1:1,焙烧温度为1000℃,焙烧时间为2 h,废水p H值控制在3-4,反应处理时间为2 h的条件下铁炭微电解法处理酸性品红的效果最好。COD去除率为36.0%,色度去除率可达到85%以上;3)对铝炭微电解法,在铝炭质量比为1:1、焙烧温度1000℃、焙烧时间2.5 h,废水p H为10-11的条件下,铝炭微电解法处理酸性品红的效果最好。COD去除率为68.2%,色度去除率可达到90%以上。(3)论文还对电解法和微电解法的耦合对高浓度印染废水的处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表明,对印染废水进行微电解预处理,再进行电解处理,可以很好的提高COD的去除率和色度的去除率,可以使400 mg/L的酸性品红模拟废水的COD去除率从30%提高到62.3%,色度去除率从85%提高到90%以上。处理效果显着提高。
付阳[10](2016)在《铁炭微电解法处理青霉素和磺胺类抗生素废水的研究》文中指出抗生素是一类常见的抗菌药物,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医疗、畜牧和养殖业中。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抗生素产量也不断提高,而伴随着生产和使用产生的高浓度抗生素废水的处理问题,则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和难点。因此,研究抗生素废水的有效处理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铁炭微电解法处理抗生素废水。首先,以还原性铁粉和活性炭粉为原料,混合一定量的添加剂,采用高温焙烧制备了一种新型的铁炭复合材料。实验以某一磺胺类抗生素(磺胺甲基嘧啶)为处理对象,分别考察了铁炭质量比、铁炭含量(占总质量百分比)及焙烧温度对抗生素去除率的影响,并得到了最佳制备条件,即铁炭比为1:1,铁炭百分比为80%,焙烧温度为900oC。而且扫描电镜(SEM)及BET比表面积检测结果显示,新制备的材料为多孔材料,孔径小且比表面积大,有利于污染物的去除。目前,实际工程中仍主要采用传统的铁屑-活性炭物理混合堆积物作为微电解材料,因此本研究采用一定浓度的阿莫西林(AMX)、氨苄青霉素(AMP)和青霉素G钠(PG)溶液作为模拟废水,通过静态试验研究了铁粉-活性炭粉组合材料对三种抗生素的去除情况。首先考察了反应时间、初始pH、铁炭质量比及曝气对铁粉-活性炭粉组合材料去除三种青霉素的影响。然后通过对照试验,分析了铁炭微电解的反应过程。结果表明,微电解反应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主要包含电化学作用、氧化还原作用和混凝吸附作用,其中Fe3+的混凝作用约占21.8%。最后对比了铁粉-活性炭粉组合材料及新型铁炭复合材料对三种抗生素的去除效果,发现复合材料的去除效果明显优于铁粉-炭粉材料。为了进一步探讨铁炭复合材料在微电解法中处理抗生素废水的特性,实验以一定浓度的磺胺甲基嘧啶(SM1)、磺胺甲恶唑(SMX)和磺胺对甲氧嘧啶(SMT)溶液作为模拟废水,通过单因素影响试验得出了其最优反应条件。在初始pH为2,温度为25oC,材料投加量为1g/mL,持续曝气8小时后,SM1、SMX和SMT去除率分别达到了83.0%、65.8%和75.6%。通过SM1去除率变化情况和废水中无机离子的浓度变化趋势,以及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产物结果分析,推测了铁炭微电解法降解磺胺类抗生素的反应机理,其主要反应途径之一可能为抗生素SM1中的S-N键断裂释放出S、N原子。综上所述,新型铁炭复合材料有较好的物理性质,相比于传统的铁粉-炭粉混合材料,其多孔结构具有更明显的优势。而且在抗生素废水的处理中,铁炭微电解法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且经济实用,操作简单。
二、铁炭微电解法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铁炭微电解法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微电解法处理偶氮染料的效果及脱色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染料的分类和使用 |
1.1.2 偶氮染料废水的危害与特点 |
1.1.3 偶氮染料废水的常规处理技术 |
1.2 微电解法 |
1.2.1 微电解特点及发展 |
1.2.2 微电解的基本原理 |
1.2.3 微电解法研究现状 |
1.2.4 该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的目的、内容及创新点 |
1.3.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2 研究的内容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2.2 实验药品的制备 |
2.3 微电解材料的预处理 |
2.4 实验步骤及分析方法 |
2.4.1 微电解实验 |
2.4.2 分析方法 |
2.4.3 染料的标准曲线 |
3 微电解工艺对酸性染料的降解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微电解处理酸性大红3R废水的效果研究 |
3.2.1 单因素影响分析 |
3.2.2 正交试验优化设计 |
3.3 微电解处理酸性橙7 废水效果的研究 |
3.3.1 单因素影响分析 |
3.3.2 铝炭微电解正交试验优化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4 微电解工艺对阳离子染料的降解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微电解处理阳离子红GTL废水效果的研究 |
4.2.1 微电解单因素实验 |
4.2.2 铝炭微电解正交试验优化设计 |
4.3 微电解处理阳离子蓝X-GRRL废水效果的研究 |
4.3.1 微电解单因素实验 |
4.3.2 铝炭微电解正交试验优化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染料去除机理及降解产物分析 |
5.1 铝和活性炭表面特征分析 |
5.1.1 酸性染料 |
5.1.2 阳离子染料 |
5.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
5.2.1 酸性大红3R |
5.2.2 酸性橙7 |
5.2.3 阳离子红GTL |
5.2.4 阳离子蓝X-GRRL |
5.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
5.3.1 酸性大红3R |
5.3.2 酸性橙7 |
5.3.3 阳离子红GTL |
5.3.4 阳离子蓝X-GRRL |
5.4 偶氮染料脱色过程与降解产物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铁炭微电解法—中和法处理黄石某矿山酸性含铜废水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矿山酸性含铜废水概述 |
1.2.1 矿山酸性含铜废水的来源 |
1.2.2 矿山酸性废水的形成机理 |
1.2.3 矿山酸性废水的特点 |
1.2.4 矿山酸性含铜废水的危害 |
1.3 矿山酸性废水治理方法 |
1.3.1 中和沉淀法 |
1.3.2 硫化沉淀法 |
1.3.3 离子交换法 |
1.3.4 膜分离法 |
1.3.5 萃取法 |
1.3.6 微生物法 |
1.4 铁炭微电解法概述 |
1.4.1 铁炭微电解法的发展 |
1.4.2 铁炭微电解法的反应原理 |
1.4.3 铁炭微电解法的影响因素 |
1.4.4 铁炭微电解法在废水处理中应用与研究 |
1.5 中和沉淀法 |
1.5.1 中和沉淀法原理 |
1.5.2 石灰石-生石灰二段中和法应用 |
1.6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
1.6.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
1.6.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1.7 本课题的技术线路图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水样 |
2.1.2 实验药品 |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内容与方法 |
2.3.1 实验过程 |
2.3.2 分析方法 |
2.3.3 分析方法 |
第三章 铁炭微电解法与单一铁屑法对比试验 |
3.1 铁屑/铁炭用量对铜去除率的影响 |
3.2 pH值对铜去除率的影响 |
3.3 反应时间对铜去除率的影响 |
3.4 搅拌速度对铜去除率的影响 |
3.5 铁屑粒度对铜去除率的影响 |
3.6 铁炭比对铁炭微电解法中铜去除率的影响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和沉淀法试验 |
4.1 中和剂用量对中和反应的影响 |
4.2 中和剂粒度对中和反应的影响 |
4.3 反应时间对中和反应的影响 |
4.4 生石灰中和法与石灰石-生石灰中和法的处理效果比较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铁炭微电解法的机理研究 |
5.1 铁表面特征分析与能谱分析 |
5.2 炭表面特征分析与能谱分析 |
5.3 铁炭微电解法机理分析 |
5.3.1 微电解对铜离子的催化 |
5.3.2 铁炭微电解法动力学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经济技术分析 |
6.1 铁炭微电解法费用 |
6.2 石灰石-生石灰二段中和法费用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3)高级氧化法预处理叶酸生产废水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物化法处理化工废水 |
1.1.1 混凝沉淀法 |
1.1.2 吸附法 |
1.1.3 气浮法 |
1.1.4 吹脱法 |
1.1.5 三维电极法 |
1.2 生物法处理化工生产废水 |
1.2.1 好氧生物处理 |
1.2.2 厌氧生物处理 |
1.3 高级氧化技术 |
1.3.1 铁炭微电解法 |
1.3.2 光化学氧化法 |
1.3.3 芬顿氧化法 |
1.3.4 硅藻土及纳米铁的研究 |
1.4 叶酸生产废水的特性 |
1.5 选题科学依据 |
1.5.1 课题研究意义 |
1.5.2 课题研究内容 |
1.5.3 创新点 |
第2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2.2 实验仪器 |
2.3 指标测定方法 |
2.3.1 实验水样 |
2.3.2 COD测定方法 |
2.3.3 氨氮测定方法 |
2.3.4 废水BOD_5的测定 |
2.4 表征方法 |
2.4.1 X射线衍射分析 |
2.4.2 比表面积分析 |
2.4.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2.4.4 扫描电镜 |
2.5 反应动力学分析 |
第3章 铁碳微电解-Fenton法预处理叶酸生产废水 |
3.1 引言 |
3.2 实验操作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反应条件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3.3.2 正交实验 |
3.3.3 废水可生化性 |
3.3.4 与传统工艺比较 |
3.3.5 反应动力学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硅藻土负载纳米铁镍预处理叶酸生产废水 |
4.1 引言 |
4.2 实验操作 |
4.2.1 硅藻土的组成及结构分析 |
4.2.2 硅藻土负载纳米铁镍的制备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3.1 材料表征结果分析 |
4.3.2 反应条件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4.3.3 反应动力学分析 |
4.3.4 废水可生化性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硅藻土负载纳米铁镍-Fenton法预处理叶酸生产废水 |
5.1 引言 |
5.2 实验操作 |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3.1 反应条件对处理结果的影响 |
5.3.2 反应动力学分析 |
5.3.3 废水可生化性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铝炭微电解去除废水中重金属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1 重金属的来源及危害 |
1.1.2 废水中重金属的一般处理方法 |
1.2 微电解法 |
1.2.1 微电解法的发展历程 |
1.2.2 微电解法的基本原理 |
1.2.3 铝炭微电解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2.2 实验药品的制备 |
2.3 微电解材料的预处理 |
2.4 实验步骤及分析方法 |
2.4.1 实验步骤 |
2.4.2 分析方法 |
3 铝炭微电解去除废水中六价铬的效果研究 |
3.1 铝炭和铁炭微电解单因素实验 |
3.1.1 反应时间的影响 |
3.1.2 铝(铁)炭质量比的影响 |
3.1.3 初始pH值的影响 |
3.1.4 震荡速度的影响 |
3.2 铝炭微电解正交实验 |
3.3 铝屑和活性炭的表征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铝炭微电解去除废水中铜的效果研究 |
4.1 铝炭和铁炭微电解单因素实验 |
4.1.1 反应时间的影响 |
4.1.2 铝(铁)炭质量比的影响 |
4.1.3 初始pH值的影响 |
4.1.4 震荡速度的影响 |
4.2 铝炭微电解正交实验 |
4.3 铝屑和活性炭的表征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铝炭微电解去除废水中铅的效果研究 |
5.1 铝炭和铁炭微电解单因素实验 |
5.1.1 反应时间的影响 |
5.1.2 铝(铁)炭质量比的影响 |
5.1.3 初始pH值的影响 |
5.1.4 震荡速度的影响 |
5.2 铝炭微电解正交实验 |
5.3 铝屑和活性炭的表征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铝炭微电解去除废水中镍的效果研究 |
6.1 铝炭和铁炭微电解单因素实验 |
6.1.1 反应时间的影响 |
6.1.2 铝(铁)炭质量比的影响 |
6.1.3 初始pH值的影响 |
6.1.4 震荡速度的影响 |
6.2 铝炭微电解正交实验 |
6.3 铝屑和活性炭的表征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铝炭微电解去除废水中镉的效果研究 |
7.1 铝炭和铁炭微电解单因素实验 |
7.1.1 反应时间的影响 |
7.1.2 铝(铁)炭质量比的影响 |
7.1.3 初始pH值的影响 |
7.1.4 震荡速度的影响 |
7.2 铝炭微电解正交实验 |
7.3 铝屑和活性炭的表征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8 铝炭微电解去除废水中锌的效果研究 |
8.1 铝炭和铁炭微电解单因素实验 |
8.1.1 反应时间的影响 |
8.1.2 铝(铁)炭质量比的影响 |
8.1.3 初始pH值的影响 |
8.1.4 震荡速度的影响 |
8.2 铝炭微电解正交实验 |
8.3 铝屑和活性炭的表征分析 |
8.4 反应原理分析 |
8.5 本章小结 |
9 结论与展望 |
9.1 结论 |
9.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5)黄石某矿山酸性含铜废水的处理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试验部分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试验流程及测定方法 |
1.3 试验原理 |
1)电极反应 |
2)置换反应 |
3)絮凝沉淀 |
2 试验结果与讨论 |
2.1 铁屑/铁炭用量对铜去除率的影响 |
2.2 pH值对铜去除率的影响 |
2.3 反应时间对铜去除率的影响 |
2.4 搅拌速度对铜去除率的影响 |
2.5 铁屑粒度对铜去除率的影响 |
2.6 铁炭比对铁炭微电解法中铜去除率的影响 |
3 技术经济分析 |
4 结论 |
(6)铝炭微电解去除废水中六价铬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实验方法 |
1.2.1 活性炭的前期处理 |
1.2.2 铝(铁)屑的前期处理 |
1.2.3 Cr(Ⅵ)标准曲线绘制 |
1.2.4 铝(铁)炭微电解实验 |
1.2.5 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反应时间对铬去除的影响 |
2.2 铝炭质量比对铬去除的影响 |
2.3 初始p H值对铬去除的影响 |
2.4 震荡速度对铬去除的影响 |
2.5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
2.6 表面特征分析 |
2.7 BET结果分析 |
3 结论 |
(7)铁炭微电解法处理有机废水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前言 |
1.2 有机废水的概述 |
1.2.1 有机废水的来源 |
1.2.2 有机废水的特点 |
1.2.3 有机废水的危害 |
1.3 有机废水治理方法 |
1.3.1 物理处理技术 |
1.3.2 生物处理技术 |
1.3.3 化学氧化处理技术 |
1.3.4 处理方法的选择 |
1.4 铁炭微电解技术 |
1.4.1 微电解技术简介 |
1.4.2 微电解法的基本原理 |
1.4.3 微电解技术的应用现状 |
1.4.4 影响微电解技术的因素分析 |
1.5 本论文研究目的、内容及路线 |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1.5.3 技术路线图 |
2 实验材料及方法 |
2.1 实验材料及装置 |
2.1.1 实验化学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1.3 实验装置 |
2.2 实验方法 |
2.2.1 有机废水的配置 |
2.2.2 填料的制备 |
2.2.3 实验方法 |
2.3 填料的表征 |
2.3.1 宏观形态表征 |
2.3.2 微观形态表征 |
2.4 分析方法 |
2.4.1 盐酸四环素浓度的测定方法 |
2.4.2 定量分析 |
3 微电解填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3.1 实验方法及目的 |
3.1.1 实验方法 |
3.1.2 实验目的 |
3.2 铁炭微电解填料制备实验研究 |
3.2.1 铁炭比对填料性能的影响 |
3.2.2 温度对填料性能的影响 |
3.2.3 膨润土含量对填料性能的影响 |
3.2.4 碳酸氢铵含量对填料性能的影响 |
3.2.5 正交实验及结果分析 |
3.3 强化微电解填料种类的选择 |
3.4 微电解填料的表征 |
3.4.1 铁炭微电解填料的微观特性 |
3.4.2 铁炭微电解填料的宏观特性 |
3.5 本章小结 |
4 微电解反应实验研究 |
4.1 实验方法及目的 |
4.1.1 实验方法 |
4.1.2 实验目的 |
4.2 铁炭微电解反应实验研究 |
4.2.1 吸附作用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
4.2.2 投加量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
4.2.3 初始pH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
4.2.4 正交实验及结果分析 |
4.3 强化微电解反应实验研究 |
4.3.1 铜含量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
4.3.2 初始pH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
4.3.3 投加量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
4.3.4 正交实验及结果分析 |
4.4 铁炭微电解填料与强化微电解填料的对比 |
4.4.1 曝气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
4.4.2 填料重复使用次数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
4.4.3 两种填料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对比 |
4.5 强化微电解对废水降解机理探讨 |
4.6 本章小结 |
5 两种微电解填料对废水降解的动力学研究 |
5.1 反应级数的确定 |
5.2 微电解法降解过程动力学研究 |
5.2.1 初始pH对反应动力学的影响 |
5.2.2 投加量对反应动力学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稀土La-铁炭微电解法处理PVA废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况 |
1.2 聚乙烯醇概述 |
1.3 PVA废水处理方法 |
1.3.1 生化法 |
1.3.2 物化法 |
1.3.3 高级氧化法 |
1.4 铁炭微电解技术在水处理中的研究 |
1.4.1 铁炭微电解技术应用进展 |
1.4.2 铁炭微电解原理 |
1.4.3 铁炭微电解工艺特点 |
1.5 稀土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
1.5.1 稀土概述 |
1.5.2 稀土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
1.6 本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6.1 本文研究内容 |
1.6.2 研究意义 |
1.6.3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废水 |
2.1.2 实验填料 |
2.2 实验药品及仪器 |
2.2.1 实验药品 |
2.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2.3 实验装置 |
2.3.1 间歇实验装置 |
2.3.2 长期运行实验装置 |
2.4 实验方法 |
2.4.1 实验内容 |
2.4.2 实验分析方法 |
第三章 不同反应体系对PVA废水的处理 |
3.1 实验方法 |
3.2 稀土加入量的确定 |
3.3 不同pH值对PVA去除率的影响 |
3.4 酸性条件下PVA去除率随时间的变化 |
3.5 碱性条件下PVA去除率随时间的变化 |
3.6 长期运行研究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反应动力学研究 |
4.1 引言 |
4.1.1 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4.1.2 利用速率方程确定反应级数 |
4.1.3 幂函数型动力学方程 |
4.2 酸性条件下反应动力学研究 |
4.2.1 纯铁炭微电解降解PVA动力学研究 |
4.2.2 稀土La-铁炭微电解降解PVA反应动力学研究 |
4.2.3 小结 |
4.3 碱性条件下反应动力学研究 |
4.3.1 纯铁炭微电解降解PVA动力学研究 |
4.3.2 稀土La-铁炭微电解降解PVA动力学研究 |
4.3.3 小结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PVA降解机理研究 |
5.1 出水产物GC-MS分析 |
5.1.1 PVA处理前后水质分析 |
5.1.2 PVA在稀土La-铁炭微电解体系中可能的反应途径 |
5.2 酸性条件下降解机理 |
5.2.1 pH变化 |
5.2.2 铁含量变化 |
5.2.3 稀土镧含量变化 |
5.3 碱性条件下降解机理 |
5.3.1 pH变化 |
5.3.2 铁含量变化 |
5.3.3 稀土镧含量变化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目录 |
致谢 |
(9)电解及微电解法对印染废水的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目前我国水资源现状 |
1.1.1 我国水资源特点 |
1.1.2 水污染现状及特点 |
1.2 印染废水概述 |
1.2.1 印染废水的主要来源 |
1.2.2 印染废水的特点 |
1.2.3 印染废水的危害 |
1.3 常用废水处理方法 |
1.4 常用印染废水处理方法 |
1.4.1 物理处理法 |
1.4.2 化学处理法 |
1.4.3 生物处理法 |
1.4.3.1 好氧生物处理法 |
1.4.3.2 厌氧生物处理法 |
1.4.4 电化学处理法 |
1.4.4.1 微电解法 |
1.4.4.2 电化学氧化法 |
1.4.5 膜处理法 |
1.5 电解法和传统微电解法的一些缺陷 |
1.6 研究内容及线路 |
1.6.1 研究内容 |
1.6.2 实验线路 |
第二章 电解法处理印染废水的研究 |
2.1 实验装置及方法 |
2.1.1 主要化学试剂和仪器 |
2.1.2 电解实验方法 |
2.2 药品配制与标定 |
2.2.1 溶液的配制 |
2.2.2 溶液的标定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1 电压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2.3.2 电解时间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2.3.3 电解质浓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2.3.4 废水浓度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
2.3.5 电解温度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
2.3.6 废水pH值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
2.4 正交试验 |
第三章 铁炭微电解处理印染废水的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1.1 主要试剂 |
3.1.2 主要仪器 |
3.2 实验过程 |
3.2.1 微电解材料的制备 |
3.2.2 酸性品红模拟废水的配置 |
3.2.3 分析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铁炭质量比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
3.3.2 焙烧温度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
3.3.3 焙烧时间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
3.3.4 反应pH值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
3.3.5 反应时间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
3.4 正交实验结果与讨论 |
3.4.1 因素选取与水平设置 |
3.4.2 正交试验结果及方差分析 |
3.5 扫描电镜(SEM)表征 |
第四章 铝炭微电解法印染废水的研究 |
4.1 实验部分 |
4.1.1 试剂和仪器 |
4.1.2 实验方法 |
4.1.3 分析方法 |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2.1 铝炭质量比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
4.2.2 焙烧温度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
4.2.3 焙烧时间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
4.2.4 反应pH值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
4.2.5 反应时间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
4.3 正交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1 因素选取与水平设置 |
4.3.2 正交试验结果及方差分析 |
4.4 电子显微镜(SEM)表征 |
4.5 微电解与电解法联用对模拟废水的处理 |
第五章 电解及微电解法处理印染废水原理的初探 |
5.1 电解法的原理 |
5.2 微电解法的原理 |
5.3 微电解和电解法耦合原理 |
结论与建议 |
结论 |
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铁炭微电解法处理青霉素和磺胺类抗生素废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背景 |
1.2 抗生素概述 |
1.2.1 抗生素的使用现状 |
1.2.2 水环境中抗生素的来源及分布 |
1.2.3 残留抗生素对环境的危害 |
1.3 抗生素废水的处理现状 |
1.3.1 物化处理法 |
1.3.2 生物处理法 |
1.3.3 电化学法 |
1.3.4 高级氧化法 |
1.4 铁炭微电解法的研究现状 |
1.4.1 铁炭微电解法的原理 |
1.4.2 铁炭微电解法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现状 |
1.4.3 铁炭微电解法在水处理中的优缺点 |
1.4.4 铁炭微电解法的发展方向 |
1.5 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
1.6 技术路线 |
第2章 复合型铁炭微电解材料的制备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化学试剂 |
2.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铁炭材料的制备 |
2.3.2 单因素影响实验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单因素影响的研究 |
2.4.2 铁炭材料的表征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铁炭微电解法对三种青霉素类抗生素的降解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实验用水 |
3.2.2 化学试剂 |
3.2.3 实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实验步骤 |
3.3.2 分析方法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传统铁炭材料去除青霉素的影响因素分析 |
3.4.2 铁炭微电解反应体系的分析 |
3.4.3 传统铁炭材料与新型复合材料的对比实验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铁炭微电解法对三种磺胺类抗生素的降解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实验用水 |
4.2.2 化学试剂 |
4.2.3 铁炭材料 |
4.2.4 实验仪器 |
4.2.5 试验装置 |
4.3 实验方法 |
4.3.1 实验步骤 |
4.3.2 分析方法 |
4.4 铁炭微电解法的影响因素分析 |
4.4.1 反应时间的影响 |
4.4.2 铁炭填料投加量的影响 |
4.4.3 反应温度的影响 |
4.4.4 初始pH值的影响 |
4.4.5 曝气条件的影响 |
4.5 铁炭微电解法降解磺胺机理初探 |
4.5.1 pH变化的分析 |
4.5.2 TOC、TN浓度变化的分析 |
4.5.3 无机离子浓度变化的分析 |
4.5.4 降解中间产物(SM1)的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铁炭微电解法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微电解法处理偶氮染料的效果及脱色机理研究[D]. 刘晓波. 兰州交通大学, 2021
- [2]铁炭微电解法—中和法处理黄石某矿山酸性含铜废水的试验研究[D]. 陈勇. 武汉科技大学, 2020(01)
- [3]高级氧化法预处理叶酸生产废水试验研究[D]. 韩凯旋. 兰州理工大学, 2020(12)
- [4]铝炭微电解去除废水中重金属的效果研究[D]. 王晓琴.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5]黄石某矿山酸性含铜废水的处理试验研究[J]. 陈勇,杨大兵,张飞,车哲,刘琦. 化工矿物与加工, 2020(06)
- [6]铝炭微电解去除废水中六价铬的可行性研究[J]. 刘鹏宇,王晓琴,常青,刘晓波,王刚. 中国环境科学, 2019(10)
- [7]铁炭微电解法处理有机废水实验研究[D]. 柴豆. 西安工业大学, 2018(01)
- [8]稀土La-铁炭微电解法处理PVA废水的研究[D]. 唐狄. 东华大学, 2016(02)
- [9]电解及微电解法对印染废水的处理研究[D]. 杨晓明. 长安大学, 2016(02)
- [10]铁炭微电解法处理青霉素和磺胺类抗生素废水的研究[D]. 付阳. 浙江工业大学, 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