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C的双通道高速数据采集系统

基于PC的双通道高速数据采集系统

一、基于PC机的双通道高速数据采集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李茂泉[1](2021)在《基于嵌入式的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设计》文中指出当今,得益于嵌入式技术的成熟与创新,基于嵌入式平台的产品不断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并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基于嵌入式平台的数据采集系统开发则是嵌入式发展的其中一个前沿方向。数据采集系统常用在工业生产、科技研究等领域,根据应用场合的不同,其采集信号类型与系统功能也略有差别。本文针对本校实验室环境设计了一款与实验室传感器平台相结合的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可实现对传感器平台或电子设备输出的直流电信号、室内环境信息进行实时监测、采集、显示、数据存储等功能。本文总体设计主要分为四大部分,具体内容如下:(1)数据采集卡的设计,选择LQFP144封装的STM32F103ZET6微控制器作为主控芯片,基于该芯片设计信号衰减电路、缓冲电路、滤波电路完成对4路0~10V单端输入电压、4路0~15V差分输入电压、4路0~1.5A电流、两路传感器信号的采集并通过USB转串口和蓝牙方式将多路数据发送至上位机。(2)软件程序的设计,通过STM32Cube MX进行硬件配置并将生成的初始化代码通过Keil5平台对代码进行调试与任务函数编写,函数功能包括A/D转换、数据均值滤波、数据还原、数据拆分、数据发送等,确保上下位机通讯的实时性与准确性。(3)上位机软件的设计,在Labview环境通过G语言实现系统的软件部分,主要功能包括用户登录、数据接受、数据处理、数据波形显示、数据存储等功能,将数据存放至Access数据库便于后续数据分析。(4)最后进行了综合测试,从硬件的设计,软件程序编写到上位机分析系统的设计进行核验,以此来证明系统的可靠性,采集数据无丢包,信号能够实时进行采集与测量并且具有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系统误差小,能够实现预期的设计要求。

王涛[2](2021)在《基于ARM+OneNET的油井参数远程监控系统》文中提出油气井的连续、稳定、安全运行对于油田安全生产和管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我国油井分布大多地处野外,且地理位置较为分散,导致油井工作状况的监测和控制成为制约油田信息化的难点问题。为能够迅速准确地掌握油井工况、及时发现油井故障、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本系统设计开发了基于ARM+OneNET的油井参数远程监控系统。首先,分析了游梁式抽油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阐述抽油机的核心部件电动机的工作状态与电参数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电动机的动力学、功率模型和悬点载荷模型,为电功图监测抽油机状态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在详细分析了几种远程监控系统的基础上,设计了油井参数远程监控系统方案;构建了基于ARM芯片AM335X的远程监控终端的硬件平台,主要包括最小系统设计、Wi Fi无线通信模块设计、调理电路设计、外部输出控制模块设计、接口电路设计和硬件抗干扰设计。最后,基于Linux操作系统和Sqlite3数据库设计了远程监控终端的软件,利用OneNET物联网云平台搭建了监控中心。采用模块化的软件设计思想,将远程监控终端的软件设计划分为主程序模块、油井参数采集模块、视频采集模块、缓冲区模块、数据库模块、人机交互显示模块。其中,主程序模块利用多线程技术和信号量技术,实现了各个线程的创建和回收;油井参数采集模块利用Linux下的串口编程技术,实现电参数的采集;视频采集模块利用V4L2技术实现视频信息的采集;缓冲区模块采用消息队列的机制,实现了各个线程间的解耦和数据的交互;数据库模块利用SQL语句,实现油井参数、故障信息及油井状态存储;人机交互显示模块利用Framebuffer(帧缓冲)技术实现相关电参数的显示、故障报警提示、油井状态显示等功能;Wi Fi模块采用MQTT协议和JSON格式将采集到的油井参数上传至监控中心OneNET上。监控中心OneNET主要完成相关油井参数及视频的显示、存储、分析、远程控制及故障报警等功能。通过现场实验表明,本系统可以稳定的实现本地及远程的油井参数显示、视频显示、故障报警、分析抽油机工作状态和启停抽油机,在实时掌握井场工况、减少设备出现故障、防止原油偷盗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对于数字化油田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汪弈舟[3](2021)在《基于可见光的无线通信收发链路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由于发光二极管(LED)高能效、耐用性和低成本的优势在市场中被广泛应用,引发了对使用LED进行光调制数据通信应用的研究。同时,由于光信道具有提供几个THz带宽的能力,可见光通信(VLC)有望未来与传统射频(RF)通信共存,作为对高速无线通信需求的可靠解决方案。目前,VLC的研究重点在于短距离高数据速率传输,但缺乏对民用、工业级应用场景的实用性研究,其中一个主要因素是缺乏通用性与易升级可见光通信平台。本文针对这一现状,借鉴软件无线电(SDR)思想设计了一种可软件定义可见光通信(SDVLC)的收发链路,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研究大功率LED和PIN光电二极管的电气特性作为模拟收发功能模块设计依据;基于可见光视距信道模型,通过仿真分析光路传输特性并以此作为光路设计依据。2.针对LED和PIN电气特性,设计实现了一种适合大功率、高带宽、可传输线性光信号的模拟收发链路。其中大功率LED线性驱动电路和线性光电接收电路完成光通信中基础的光收发功能;链路中LC滤波电路具有高滚降、低损耗特点,并实现了一种应用于滤波电路中n H级精密射频电感的手工制作与测量方法;链路中实现的桥T均衡和线性放大模块电路可用于模拟均衡,能有效补偿可见光模拟链路传输后的信道带宽与信号功率。3.设计了基于Zynq和高性能双通道14bit×250MSPS ADC、16bit×500MSPS DAC组成的数字平台,实现了可软件定义、灵活配置的数字化功能,并详述了高速数字链路设计的关键点、难点及优化方案。4.搭建了测试平台,对系统链路进行了有效测试,验证了各模块工作性能,实现了10m距离的稳定文件传输功能。本课题所设计实现的软件定义可见光收发链路具有成本可控、运行稳定、实用性强、易维护升级等优势,为可见光通信实用推广应用提供了有效参考方案。

赵宽[4](2021)在《基于同步Flash的高速数据记录仪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数据记录仪被广泛应用于航天领域中对关键飞行数据的采集与存储,随着测试总线及数据采集存储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演变,可实现高速大容量数据存储的数据记录仪已成为研究的必然趋势。但受限于数据记录仪的使用环境,数据记录仪的体积需要小型化。因此,如何在小型数据记录仪中实现高速数据存储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当前数据记录仪广泛采用异步模式进行读写操作,无法发挥Flash的最高性能,针对这一问题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同步Flash的高速数据记录仪,外部传输的数据为高速AD采集数据和LVDS数据,选用具有小体积、低功耗、读写速度快、抗震性能高等优点的4片存储容量为32GB的NAND Flash作为存储芯片。使用基于ONFI3.0的DDR接口模式,提高了单片Flash的存储速度,在结合并行访问的优势增加数据传输带宽的同时,使用了片内片外复合流水线技术,提高了Flash阵列的数据吞吐率。同时设计了新的无效块映射机制,解决了由于并行访问导致的存储空间的损失和同一位置的无效块的映射问题。采用USB3.0作为数据回传接口,实现上位机与记录仪之的间高速数据回读。本文对高速数据记录仪系统的硬件电路和逻辑进行了设计,并重点对同步Flash阵列的高速存储进行了论述,通过对硬件内部逻辑的验证和系统各功能的测试保证了高速记录仪的AD采集功能、Flash同步模式下阵列高速读写功能和USB3.0高速传输速度功能均可实现,最终测得实际同步Flash高速阵列写入速度约为280MB/s,USB3.0高速传输速度约为180MB/s。

黄俊泽[5](2021)在《基于高分辨率面阵相机与高光谱成像仪的机载成像系统研究》文中认为高光谱成像仪可依据地物空间形态特征、光谱特征地物反射和发射特性同步进行目标精细分类和识别,广泛应用于城市安全、森林防火、环境监测、精准农业、野外搜救等领域。在目标探测领域,尽管高光谱成像仪可以通过高光谱分辨率对一个或多个像素的点目标进行光谱探测,但如果没有目标的先验光谱信息或高空间分辨率的几何信息就很难实现对目标的快速准确识别。此外,在传感器确定的情况下,高光谱成像仪的高空间分辨率与高光谱分辨率是彼此制约,无法同时提高。因而本论文设计并研制一套基于高分辨率面阵相机和高光谱成像仪的机载成像系统,针对目标探测与识别应用,可同时实现光谱维和空间维的高分辨率检测。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本论文提出了高光谱异常检测与高空间图像识别相结合的总体技术路线,设计了轻小型高空间与高光谱成像集成系统,完成了高集成度原理样机的研制,为基于无人机平台获取高光谱与高空间分辨率数据提供了重要手段。(2)本论文提出了USB3.0(universal serial bus 3.0)高速可调同步传输系统关键技术,USB3.0外设控制器使用同步FIFO(first in first out)、自动DMA(direct memory access)和数据块定量定时传输设计,避免了UVC(USB video class)协议的丢帧问题,解决了USB3.0采用批量传输模式时带宽不能稳定的难题。相比较异步FIFO和手动DMA传输方式,实现了最高数据传输带宽159MBps,提高了USB3.0的稳定传输速率。(3)本论文提出了基于单板计算机的多USB3.0接口高速数据采集方案,解决了高分辨率高光谱相机帧频高、数据量大的难题,实现了两个高光谱探测器和一个面阵全色探测器共360MBps稳定数据采集,其中可见相机200Hz帧频(数据速率100MBps),短波相机100Hz帧频(数据速率10MBps),全色相机4Hz帧频(数据速率250MBps)。(4)开展了机载飞行实验,系统工作正常,同时获得了地物目标的高光谱影像数据与高空间分辨率相机数据,验证了高光谱成像仪与高分辨率面阵相机相结合实现地物目标异常检测和图像识别方案的有效性。

李路兵[6](2021)在《超声波无损检测在螺栓探伤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风力发电机装机总量逐年增长,风机的安全有效运行也越来越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而螺栓作为风力发电机各个组件之间的主要连接结构,螺栓的连接有效性也是风力发电机安全运行的根本保障。因此本课题在传统螺栓状态检测基础上研发更加精确、完善的超声波无损螺栓探伤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分析无损检测方法常用方法的优缺点及应用工况,调查研究国内外超声波检测技术发展现状,分析超声波无损检测在螺栓探伤应用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本文主要研究目标,并依据螺栓连接失效的常见缺陷类型确定本文总体研究方案。然后分析DDS信号发生器的基本原理,基于FPGA设计能够输出控制脉冲和增益电压的双通道DDS信号发生器;分析超声波探头激励脉冲的基本类型,设计三种脉冲激励方式的电路模块,通过具体的实验对比验证三种激励方式的激励效果,选择适用于本系统的最佳激励方式。接着分析小波阈值去噪基本原理,设计回波信号噪声处理算法;分析能量法基本原理,依据螺栓内部缺陷基本特征对能量法进行改进,极大提高了内部缺陷识别的准确度;研究互相关算法的基本原理,设计互相关螺栓松动识别算法,验证了互相关在螺栓松动识别方面的有效性。最后通过搭建实验平台完成硬件电路功能测试,并对测试数据进行损伤识别算法验证,结果表明螺栓探伤系统能够准确定位螺栓内部缺陷并且能够识别螺栓是否发生松动。

谭玉莲[7](2021)在《HIAF-BRing电源样机数字控制器设计和实现》文中认为增强器BRing是强流重离子加速器HIAF加速器系统的核心,是获取高流强、高能量、高品质重离子束流的关键部分。BRing磁场的上升速率应达到12 T/s以实现束流由低能快速地加速到高能,从而提高加速器运行效率。因此BRing二极铁电源的输出电流,其上升和下降时间应在百毫秒内,上升速率应达到38000A/s。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二极铁电源采用全储能,变前励,多个全开关功率单元串并联的实现方案:大量的母线薄膜电容提供上升段的全部能量;采用高低压切换方法以实现变前励,并同时满足注入平台段电流的相对误差不超过5×10-5以及上升段跟踪误差不超过1×10-4的要求;前级采用PWM整流器,后级采用斩波器,共同实现全开关方案。电源共由21个模块组成,首先由7个功率模块(6高压1低压)串联,再将3个支路并联,以达到5100 A/3620 V的输出目标。这些实际的工程需求,不仅是对电源的挑战,也对其数字控制器的设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解决21个功率模块的空间分布,协调控制,多信号传输等问题,同时提高数字控制器的抗干扰性能,提出了基于全光纤介质传输的主从控制器架构方案。针对主从控制器架构,设计了多模块间多芯片大容量数据高速传输机制,实现了全部软件开发工作。主控制器实现了整机逻辑控制、故障保护、网络通讯、调试数据回读、后级调节运算、脉冲输出等功能,从控制器实现了数据采集、故障检测以及前级PWM整流等功能。依照HIAF-BRing二极铁电源的多模块串并联的特点,设计了基于有限状态机FSM的电源状态检测轮询机制,实现了整体有序逻辑控制,使得大电流、宽电压范围、大功率电源状态可观测,运行稳定,同时辅以双冗余模块故障联锁保护系统,大大提高电源的可靠性。针对电源调试需求,利用用户数据报协议UDP千兆以太网,提出了基于先进先出FIFO的较低延迟应用层协议数据解析方案,设计了应用层协议的重发机制,实现了多达65535种大容量数据的带时间戳回读,同时增设了具备一定刷新率的实时数据回读显示功能,极大增加了电源调试运行的安全性和效率。该数字控制器现已经全面应用于HIAF-BRing二极铁电源样机中,囿于功率模块数目的限制,暂时实现了单支路5模块串联,3支路并联,共15个模块串并联工作,上升和下降时间处于百毫秒内,5100 A/3620 V输出,注入平台段相对误差不超过6.25×10-5,上升段跟踪误差不超过2.5×10-4的输出目标,基本达到了设计预期。在电源实际调试、老化实验等长达10个月的实验中验证了其工程实现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解决了HIAF工程中一个重要的核心技术问题。

万祖岩[8](2021)在《旋转部件在线监测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应用于旋转部件的监测系统最常用的方法是基于有线连接的数据传输方式,在使用时由于连线的存在会产生磨损,不适合长期的在线监测。随着技术的发展,红外、激光灯无线通信方式逐渐被用于旋转部件监测系统的信号采集与传输,但实际应用均存在着一定的限制条件,难以满足工程化的需求,为此本文提出一种能够适应于多种工况下、数据传输速率较快、通信距离较远的旋转部件在线监测系统方案。论文通过对旋转部件在线监测系统的应用需求分析,总结出系统所需的通信方式和供电方式,提出在线监测系统的总体方案。数据传输方面,采用蓝牙与以太网相结合的方式,蓝牙为旋转部件发送端和中间接收端提供通信,能够极大的保证数据传输速率并且降低系统的功耗,采用跳频扩频方案来保证蓝牙传输信号的稳定性,不受外界的干扰;再通过以太网为中间接收端和地面PC机之间提供通信,这样既能匹配蓝牙传输的高速率,保证信号能够全部传输过来,又大大提高了监测系统的在线监测距离,并且蓝牙和以太网可以分别组网,实现上位机一对多的监测。硬件方面,选用低功耗控制芯片MSP430F169作为主控芯片,又选用DDS芯片为蓝牙传输提供跳频方案,加上采样和滤波电路,构成硬件电路方案。软件方面,区分下位机控制模块、中间通信模块以及上位机数据处理模块来设计软件功能,实现通过PC机控制下位机的开关、设置参数等功能,并将下位机监测到的数据发送到上位机进行查看、处理和存储。最后,分析非接触式感应耦合电路原理以及补偿电路,根据设计出能够保证稳压输出的电路,通过实验验证了电路的有效性以及旋转工况下的影响。上述系统方案针对于旋转部件在线监测系统的需求分析,进行整体系统的基本功能分析、软硬件平台设计以及相关的实验测试,有效的解决了数据传输和无线供电两大关键问题。对在线监测系统领域有着一定的参考意义。

杨春迪[9](2021)在《飞行参数记录仪总线采集控制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飞行参数记录仪,其最初的设计目是为了在飞行器故障或发生事故后,为技术人员提供科学可靠的数据,以用来分析事故原因的常见机载采集存储设备。而随着我国及世界范围内飞行器技术迅猛发展,为了满足不断提升的技术要求,机载设备的种类也越来越丰富。随之而来的,机载设备所产生的信号类型也越来越多样,对飞行参数记录仪的要求也从简单的记录飞行故障信息发展至存储多种机载设备工作中产生的信号。其目的也从单纯的为技术人员提供事故数据,扩展至在飞行器设计及测试过程中提供完整的飞行参数,以供技术人员完善飞行器功能。而飞行参数记录仪中极为重要的功能模块就是其与飞行器机载设备的总线接口,即总线采集控制系统。本文的主要工作即是针对某型多参数大容量飞行参数记录仪,设计一款满足特定要求的总线采集控制系统。具体设计内容主要包括:对一路双冗余1553B总线通路、一路CAN总线通路的信号进行采集存储。并介绍了飞行参数记录仪内部控制指令及数据传输所使用的LVDS接口及RS422接口电路及逻辑的具体实现。同时,基于灵活性和可拓展性的考量,总线采集控制系统分为接口板与存储板两部分,两部分板卡通过航空接插件与飞行参数记录仪连接并实现相互间的指令通讯和数据传输。设计中基于两块板卡所负责的主要功能不同,分别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方案。对于接口板而言,其主要完成了一路由FPGA内部逻辑实现协议解析并具备远程终端RT、总线监听BM功能的双冗余1553B数据通路接口的硬件及逻辑设计,以及一路由SJA1000硬件CAN总线控制器与一路FPGA内VHDL描述语言编写的CAN总线控制器组成的CAN总线数据通路接口的硬件及逻辑设计。同时完成了基于飞行参数记录仪内部信号传输要求的RS422、LVDS接口的硬件及逻辑设计。对于存储板而言,其主要完成了通过控制两片FLASH,对1553B总线及CAN总线信号进行分类存储的硬件及逻辑设计,并同样完成了符合内部信号传输要求的RS422、LVDS接口的硬件及逻辑设计。最后在此基础上对总线采集控制系统的功能进行了完整的测试,其结果验证了系统功能满足设计要求。

张硕[10](2021)在《示波记录仪程控及底层软件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电力电子、机电一体化等领域的快速发展,电子测试技术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类工业生产和科研工作中。但是传统的测量仪器面对现代社会越来越高的测量需求,已经难以应对。因此开发出一款能够实现多通道、多物理量测量并且具有程控功能的示波记录仪尤为重要。本文研制的示波记录仪是一款基于采集板卡+信号处理板+工控机架构的多功能电子测量仪器,本文的研究目标是为其设计实现底层软件及程控功能,底层软件包括可供应用层调用的仪器驱动以及工控机与FPGA之间的数据传输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设计实现符合IVI规范的仪器驱动程序。为不同的采集板卡设计专用驱动器,再注册类驱动器的方式,实现了采集板卡驱动的可互换性,为仪器内部工控机和仪器外的远程上位机的应用层代码提供可供调用的IVI驱动函数接口。2、设计实现了FPGA与工控机之间的PCIe总线数据传输功能,并对其效率提高的方案进行了研究。设计PIO模式和连续内存的DMA,实现单个指令和普通场景下的波形数据传输。对数据传输功能进行优化。针对示波记录仪多通道指令使用PIO模式发送效率低下的问题,设计了一种高效的命令处理系统,实现由该系统对指令进行传输、解析和分发,大大提高了指令的传输速率。针对示波记录仪数据量巨大的特点,设计一种基于命令缓存机制的分散/聚合内存DMA数据传输功能,解决了连续内存DMA无法开辟大容量的内存的问题,实现高效的DMA描述符处理,提高了数据传输效率。3、设计实现示波记录仪的程控功能。为满足用户的多种远程控制方式进行程控的需求,设计了一种程控主程序,为多总线驱动统一了通信接口,实现了远程本地状态的切换和锁定控制。针对本课题研制的示波记录仪具有测量电压、电流、应变、频率、温度和加速度等多种物理量和记录测量数据的功能特点,根据程控命令兼容功率分析功能的需求,结合SCPI规范构建了特定的命令集,并设计了SCPI命令处理器,实现对命令的解析和响应。通过测试,本文中设计与实现的仪器驱动软件能够实现用户界面对13种硬件采集板卡进行控制,PCIe总线数据传输速度最高达到344MB/s,远程上位机能够通过多种总线实现对示波记录仪的程控,支持217条SCPI指令。

二、基于PC机的双通道高速数据采集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PC机的双通道高速数据采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嵌入式的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系统相关技术及总体方案设计
    2.1 数据采集原理
    2.2 数据采集卡技术指标
    2.3 系统总体框架
    2.4 系统硬件设计方案
        2.4.1 前端信号调理电路设计方案
        2.4.2 控制器芯片选型
    2.5 通讯接口设计方案
        2.5.1 USB转串口通信
        2.5.2 无线蓝牙模块通信
    2.6 系统软件设计方案
        2.6.1 Labview软件介绍
        2.6.2 上位机软件实现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通道数据数据采集卡硬件设计
    3.1 硬件总体框架
    3.2 传感器选型
        3.2.1 温度测量传感器选型
        3.2.2 空气检测传感器选型
    3.3 微控制器与通讯电路设计
        3.3.1 主控电路设计
        3.3.2 通讯电路设计
    3.4 前端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3.4.1 单端输入调理电路设计
        3.4.2 差分输入调理电路设计
        3.4.3 电流采集电路设计
        3.4.4 温度采集电路设计
        3.4.5 气体浓度采集电路设计
    3.5 多通道数据采集板PCB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固件程序及上位机软件设计
    4.1 总体软件设计框架
    4.2 下位机固件程序设计
        4.2.1 STM32CubeMX软件配置
        4.2.2 HAL库函数程序框架
        4.2.3 DMA+ADC多通道采集程序设计
        4.2.4 数据处理及通讯程序设计
    4.3 Labview上位机程序设计
        4.3.1 用户登录模块
        4.3.2 NI-VISA串口程序配置
        4.3.3 数据处理模块
        4.3.4 波形测量模块
        4.3.5 Access数据库数据存储
        4.3.6 系统主界面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测试与分析
    5.1 测试平台搭建
        5.1.1 下位机硬件搭建和测试
        5.1.2 测试平台搭建
    5.2 上位机模块功能测试分析
        5.2.1 通讯功能测试
        5.2.2 Labview采集界面
        5.2.3 Access数据库界面
    5.3 数据采集系统测试
        5.3.1 传感器信号采集测试
        5.3.2 直流信号精度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基于ARM+OneNET的油井参数远程监控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数字化油田研究现状
        1.2.2 油井远程监控系统研究现状
        1.2.3 油井参数监测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油井参数远程监控系统建模分析
    2.1 抽油机结构及工作原理
    2.2 抽油机系统与电参数的关系
    2.3 抽油机电参数的测量
    2.4 抽油机系统动态数学建模
        2.4.1 电机动力学模型
        2.4.2 电机功率模型
        2.4.3 悬点载荷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油井参数远程监控系统方案及终端设计
    3.1 油井参数远程监控的需求分析
        3.1.1 功能需求分析
        3.1.2 性能需求分析
    3.2 油井参数远程监控系统方案设计
        3.2.1 油井监控系统的硬件方案设计
        3.2.2 无线远程数据传输方案设计
        3.2.3 油井监控系统的软件方案设计
    3.3 远程监控终端最小系统设计
        3.3.1 时钟电路和复位电路设计
        3.3.2 外部存储器电路设计
        3.3.3 电源电路设计
    3.4 WiFi无线通信模块电路设计
    3.5 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3.6 外部输出控制模块的电路设计
        3.6.1 声光报警电路
        3.6.2 继电器控制电路
    3.7 接口电路设计
        3.7.1 RS232 和RS485 接口电路设计
        3.7.2 USB接口电路设计
        3.7.3 LCD接口电路设计
    3.8 硬件抗干扰设计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油井参数远程监控系统软件设计
    4.1 系统软件的总体结构
    4.2 软件的通信协议
    4.3 开发平台的搭建
        4.3.1 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的移植
        4.3.2 移植Sqlite3 数据库
    4.4 远程监控终端的软件设计
        4.4.1 主程序模块的软件设计
        4.4.2 油井参数采集模块的软件设计
        4.4.3 视频采集模块的软件设计
        4.4.4 缓冲区模块的软件设计
        4.4.5 数据库模块的软件设计
        4.4.6 Wi Fi无线通信模块的软件设计
        4.4.7 人机交互显示模块的软件设计
    4.5 监控中心OneNET的软件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油井参数远程监控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
    5.1 系统实物图
    5.2 功能测试
        5.2.1 视频采集功能测试
        5.2.2 人机交互界面测试
        5.2.3 监控中心OneNET测试
        5.2.4 数据库数据备份
        5.2.5 报表打印
    5.3 油井参数分析
        5.3.1 电参数实验数据
        5.3.2 数据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3)基于可见光的无线通信收发链路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可见光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可见光通信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白光LED的 VLC实用设计挑战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第二章 系统链路整体方案设计
    2.1 链路方案设计思想
    2.2 链路总体方案设计
第三章 可见光通信光路研究
    3.1 LED器件选型与特性实测研究
        3.1.1 发光LED选型
        3.1.2 LED特性及实测研究
    3.2 光电二极管器件选型与特性研究
        3.2.1 光电二极管选型
        3.2.2 PIN光电二极管特性研究
    3.3 视距传输信道特性与优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线性模拟收发链路设计与实现
    4.1 模拟链路方案设计
    4.2 LED线性驱动电路
        4.2.1 LED线性驱动电路设计
        4.2.2 LED线性驱动电路测试
    4.3 光电接收电路
        4.3.1 光电接收电路参数设计
        4.3.2 光电接收电路仿真
        4.3.3 PCB设计
    4.4 LC低通滤波电路
        4.4.1 滤波电路设计与参数计算
        4.4.2 nH级线绕电感制作与实测
        4.4.3 滤波电路测试
    4.5 桥T均衡电路
    4.6 线性放大电路
    4.7 电源模块设计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软件定义数字链路设计与实现
    5.1 数字链路实现平台与方案设计
        5.1.1 数字链路实现平台
        5.1.2 数字链路方案设计与实现
    5.2 关键技术实现
        5.2.1 系统时钟设计
        5.2.2 SPI功能配置
    5.3 高速ADC和 DAC设计与实现
        5.3.1 高速DAC设计
        5.3.2 高速ADC设计
    5.4 链路优化设计
        5.4.1 跨时钟域处理
        5.4.2 时序约束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收发链路测试
    6.1 模拟链路测试
        6.1.1 光传输信道测试
        6.1.2 补偿后模拟链路测试
    6.2 数字链路测试
        6.2.1 数字接收链路测试
        6.2.2 数字发射链路测试
        6.2.3 自回环测试
        6.2.4 测试小结
    6.3 系统测试
        6.3.1 应用场景背景光噪声测试方法
        6.3.2 系统传输测试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总结
    7.2 下一步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基于同步Flash的高速数据记录仪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存储方式的发展现状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6 论文主要结构
2 高速数据记录仪方案设计
    2.1 记录仪功能及性能指标
        2.1.1 记录仪主要功能
        2.1.2 记录仪设计指标要求
    2.2 高速数据记录仪总体方案设计
        2.2.1 主控制器的选择
        2.2.2 传输接口的选择
    2.3 记录仪系统总体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高速数据记录仪电路设计
    3.1 AD模块设计
        3.1.1 AD9267 特性分析
        3.1.2 AD9627 采集电路设计
    3.2 LVDS数据接收接口设计
        3.2.1 LVDS传输原理
        3.2.2 LVDS接收电路设计
    3.3 USB3.0 传输接口设计
    3.4 同步NAND Flash高速存储阵列设计
        3.4.1 同步NAND Flash存储结构
        3.4.2 同步Flash片内片外复合流水线设计
        3.4.3 同步Flash DDR接口设计
        3.4.4 同步Flash并行阵列结构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高速数据记录仪时序逻辑设计
    4.1 AD9627 采集逻辑设计
    4.2 USB接口逻辑设计
    4.3 同步Flash时序逻辑设计
        4.3.1 同步Flash读写操作实现
        4.3.2 Flash并行阵列无效块检测
        4.3.3 Flash ECC校验
    4.4 本章小结
5 高速数据记录仪系统测试
    5.1 AD采集功能测试
    5.2 USB3.0 传输系统测试
        5.2.1 USB3.0 数据传输功能验证
        5.2.2 USB3.0 数据传输系统速度测试
    5.3 同步Flash存储阵列验证
        5.3.1 上电初始化
        5.3.2 同步读模式
        5.3.3 同步擦除
        5.3.4 同步页编程
        5.3.5 Flash阵列流水线测试
        5.3.6 Flash阵列速度测试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基于高分辨率面阵相机与高光谱成像仪的机载成像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高光谱成像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数据采集与存储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关键技术概述
    1.4 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高空间分辨率和高光谱分辨率机载成像系统研究
    2.1 高空间分辨率和高光谱分辨率机载成像系统概述
        2.1.1 需求分析
        2.1.2 总体设计
        2.1.3 关键参数分析
    2.2 机载成像系统原理样机设计与实现
        2.2.1 高光谱光机系统
        2.2.2 高光谱成像电子学系统
        2.2.3 高分辨率面阵相机系统
        2.2.4 电源供配电系统
        2.2.5 多通道数据采集与处理控制系统
    2.3 机载成像系统集成测试与结果分析
        2.3.1 高光谱成像仪系统集成装调
        2.3.2 高光谱成像仪系统静态传函与噪声测试
        2.3.3 高分辨率面阵相机集成与测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USB3.0 高速可调同步传输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3.1 USB3.0 高速可调同步传输系统概述
        3.1.1 需求分析
        3.1.2 总体设计
        3.1.3 同步传输机制特点
    3.2 USB3.0 传输系统设计与实现
        3.2.1 TLK2711 高速芯片传输机制设计
        3.2.2 USB3.0 外设控制器同步传输机制设计
        3.2.3 单板计算机上位机软件的采集存储同步控制机制设计
        3.2.4 多通道数据采集的存储带宽分析与设计
    3.3 USB3.0 传输系统测试结果与分析
        3.3.1 系统测试方法
        3.3.2 测试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机载成像系统性能测试与成像实验
    4.1 高光谱成像仪性能测试与地面成像实验
        4.1.1 信噪比估算与实测结果分析
        4.1.2 地面成像验证实验与结果分析
        4.1.3 摇摆台模拟飞行成像测试与结果分析
    4.2 机载成像系统外场航飞成像实验
        4.2.1 外场航飞成像实验概述
        4.2.2 航飞成像实验设计与数据预处理方法
        4.2.3 航飞成像实验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成果
    5.2 论文的创新性体现
    5.3 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超声波无损检测在螺栓探伤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论文研究背景
        1.1.2 论文研究意义
    1.2 无损检测技术
        1.2.1 无损检测技术概述
        1.2.2 无损检测技术的应用
    1.3 超声波无损检测技术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发展趋势
    1.4 论文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2章 超声波无损检测的基本原理
    2.1 超声波检测物理量的方法原理
    2.2 超声波检测的基本原理
    2.3 超声波检测的基本方法
        2.3.1 穿透法
        2.3.2 能量法
        2.3.3 压电阻抗法
        2.3.4 脉冲反射法
    2.4 螺栓探伤系统的工作原理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螺栓探伤系统的硬件设计
    3.1 超声波激励模块
        3.1.1 激励信号源设计
        3.1.2 系统电源设计
        3.1.3 脉冲产生模块设计
    3.2 超声波探头的选择
        3.2.1 探头类型选择
        3.2.2 超声波探头频率的选择
        3.2.3 耦合剂的选择
    3.3 回波信号处理模块
        3.3.1 限幅电路设计
        3.3.2 固定增益放大电路设计
        3.3.3 可变增益控制电路设计
    3.4 高速A/D采集模块
        3.4.1 关键器件选型
        3.4.2 高速A/D采集模块方案实现
        3.4.3 高速A/D采集模块仿真测试
    3.5 数据传输模块设计
        3.5.1 双时钟FIFO异步数据传输模块设计
        3.5.2 以太网数据传输模块设计
    3.6 FPGA主控模块设计
        3.6.1 FPGA开发环境及设计流程
        3.6.2 FPGA功能模块设计
        3.6.3 PLL时钟模块设计
    3.7 本章小节
第4章 螺栓探伤系统的算法设计与实现
    4.1 小波阈值去噪设计与实现
        4.1.1 小波基函数的选择
        4.1.2 分解层数的选择
        4.1.3 阈值和阈值函数的选择
        4.1.4 实验验证与结果分析
    4.2 螺栓内部缺陷识别算法设计
        4.2.1 滑动窗口能量检测法的基本原理
        4.2.2 滑动窗口能量检测法的改进及应用
        4.2.3 螺栓内部缺陷识别实验验证
    4.3 螺栓松动识别算法设计与实现
        4.3.1 互相关算法基本原理
        4.3.2 互相关算法螺栓松动仿真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螺栓探伤系统测试分析
    5.1 螺栓探伤系统的测试平台搭建
    5.2 硬件电路测试与分析
        5.2.1 DDS信号发生器电路测试
        5.2.2 脉冲激励电路测试分析
        5.2.3 固定增益放大电路测试
        5.2.4 可变增益放大电路测试
    5.3 螺栓探伤系统有效性实验验证
        5.3.1 系统基础性能测试
        5.3.2 螺栓检测实验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7)HIAF-BRing电源样机数字控制器设计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HIAF及 BRing简介
    1.2 HIAF-BRing二极铁电源样机介绍
    1.3 HIAF-BRing二极铁电源控制器需求分析
    1.4 加速器电源控制器研究及应用现状
    1.5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1.5.1 论文的工作内容
        1.5.2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数字控制器方案选择
    2.1 控制器设计前期工作准备
        2.1.1 带ARM核的FPGA控制器初探
        2.1.2 基于RS-485 的主从控制器研究
    2.2 基于全光纤介质的主从控制器硬件介绍
        2.2.1 硬件整体框架
        2.2.2 器件选型及性能分析
    2.3 基于全光纤介质的主从控制器软件介绍
        2.3.1 软件整体框架
        2.3.2 数字调节器模块介绍
        2.3.3 主从逻辑控制模块框架介绍
        2.3.4 故障联锁保护模块框架介绍
        2.3.5 网络数据解析模块框架介绍
        2.3.6 回读数据模块框架介绍
第3章 高速主从控制及联锁保护设计
    3.1 基于FSM的逻辑控制及轮询机制设计
        3.1.1 嵌入式硬核IP串行收发器原理介绍
        3.1.2 高速采集板的地址编码方法
        3.1.3 状态机编码设计
        3.1.4 状态查询机制设计
    3.2 基于双冗余的模块故障联锁保护系统
        3.2.1 双冗余联锁环路设计
        3.2.2 模块故障联锁板设计
        3.2.3 PLC联锁设计
        3.2.4 FPGA联锁设计
        3.2.5 故障联锁板电路级功能仿真
        3.2.6 联锁保护系统级逻辑功能仿真
第4章 千兆以太网通讯功能设计
    4.1 基于UDP及 FIFO架构的千兆以太网设计
        4.1.1 以太网基础介绍
        4.1.2 UDP/ IP及 MAC核设计
        4.1.3 数字控制器以太网应用层协议设计分析
        4.1.4 基于FIFO的应用层设计
    4.2 带重发机制的调试数据回读功能设计
        4.2.1 DDR3 SDRAM缓存机制设计
        4.2.2 可靠重发机制设计
        4.2.3 DDR3 SDRAM与网络对接设计
        4.2.4 数据时间戳设计
第5章 测试结果及分析
    5.1 数字控制器特殊工况测试
        5.1.1 电磁兼容及电气安全测试
        5.1.2 高低温试验测试
    5.2 开机流程测试
    5.3 模块故障联锁测试
    5.4 基于UDP的以太网应用层测试
    5.5 回读系统测试和示波器实测对比
    5.6 电源样机输出指标分析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下一步工作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旋转部件在线监测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旋转部件在线监测系统的关键技术问题
        1.2.1 数据传输
        1.2.2 电能供应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工作进展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文章的结构安排
2 旋转部件在线监测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2.1 旋转部件在线监测系统的需求分析
    2.2 通信技术分析
        2.2.1 Wi-Fi技术
        2.2.2 ZigBee技术
        2.2.3 低功耗蓝牙技术
        2.2.4 以太网技术
    2.3 数字调制方法分析
        2.3.1 FSK调制
        2.3.2 非相干解调
    2.4 总体方案设计
    2.5 蓝牙抗干扰性能研究
        2.5.1 干扰源分析
        2.5.2 跳频扩频方案
    2.6 通讯单元测试
        2.6.1 通信单元测试平台的搭建
        2.6.2 通信功能测试
    2.7 本章小结
3 旋转部件在线监测系统硬件设计
    3.1 系统硬件总体设计
    3.2 控制电路设计
    3.3 发送端电路设计
        3.3.1 采样端电路设计
        3.3.2 调频电路设计
        3.3.3 低通滤波电路设计
    3.4 接收端电路设计
        3.4.1 信号接收电路设计
        3.4.2 信号处理电路设计
        3.4.3 接口电路设计
    3.5 系统硬件电路的抗干扰
    3.6 本章小结
4 系统软件设计
    4.1 总体软件方案设计
    4.2 下位机软件设计
        4.2.1 数据采集模块
        4.2.2 信号处理模块
    4.3 通讯模块设计
        4.3.1 蓝牙通信模块
        4.3.2 以太网通信模块
    4.4 上位机设计
        4.4.1 系统主界面设计
        4.4.2 系统数据查询模块设计
    4.5 软件抗干扰
    4.6 本章小结
5 供电系统的研究
    5.1 概述
    5.2 电磁耦合电路原理与设计
        5.2.1 ICPT系统电路的构成
        5.2.2 ICPT系统原理分析
    5.3 供电系统电路设计
        5.3.1 逆变电路及驱动电路设计
        5.3.2 电源设计
    5.4 仿真与实验验证
        5.4.1 稳定输出电压实验
        5.4.2 旋转实验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9)飞行参数记录仪总线采集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来源
    1.2 国内外研究现况及发展方向
        1.2.1 飞行参数记录仪国外研究概况
        1.2.2 飞行参数记录仪国内研究概况
        1.2.3 总线采集控制系统概述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2.系统总体设计
    2.1 总线采集控制系统结构介绍
    2.2 总线采集控制系统技术要求介绍
    2.3 总线采集控制系统相关技术介绍
    2.4 总线采集控制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4.1 总体设计方案
        2.4.2 接口板设计方案
        2.4.3 存储板设计方案
        2.4.4 板间通讯接口设计方案
    2.5 本章小结
3.硬件电路设计
    3.1 电源设计
    3.2 FPGA系统设计
        3.2.1 方案选型
        3.2.2 时钟与配置芯片设计
    3.3 接口板电路设计
        3.3.1 1553B总线接口电路
        3.3.2 CAN接口电路
        3.3.3 USB接口电路
    3.4 存储板电路设计
        3.4.1 1553B总线及CAN总线存储电路
    3.5 板间通讯接口电路
        3.5.1 指令通讯RS422 接口电路
        3.5.2 数据传输LVDS电路
    3.6 本章小结
4.总线采集控制系统逻辑设计
    4.1 IP核调用设计
        4.1.1 锁相环设置
        4.1.2 FIFO设计
    4.2 接口板逻辑设计
        4.2.1 1553B总线接口逻辑设计
        4.2.2 CAN总线(外部控制器)接口逻辑设计
        4.2.3 CAN总线(FPGA控制器)接口逻辑设计
        4.2.4 USB接口逻辑设计
    4.3 存储板逻辑设计
        4.3.1 数据存储格式
        4.3.2 FLASH控制逻辑设计
    4.4 板间通讯逻辑设计
        4.4.1 接口板与存储板间通讯逻辑设计
        4.4.2 与基板通讯逻辑设计
    4.5 本章小结
5.系统测试及分析
    5.1 测试平台搭建
        5.1.1 1553B总线测试卡介绍
        5.1.2 CAN总线测试卡介绍
        5.1.3 RS422 测试接口测试卡介绍
    5.2 接口功能测试
        5.2.1 指令测试说明
        5.2.2 CAN总线接口测试
        5.2.3 1553B总线接口测试
        5.2.4 RS422 接口测试
    5.3 系统功能测试
    5.4 本章小结
6.总结
    6.1 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示波记录仪程控及底层软件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及现状
    1.3 本文内容与结构
第二章 示波记录仪系统方案研究
    2.1 示波记录仪硬件方案设计
    2.2 示波记录仪底层软件及程控方案分析
        2.2.1 底层驱动软件方案分析
        2.2.2 数据传输软件方案分析
        2.2.3 程控软件方案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底层驱动软件设计与实现
    3.1 示波记录仪IVI驱动设计
    3.2 示波记录仪功能函数设计
        3.2.1 通道控制模块设计
        3.2.2 触发控制模块设计
        3.2.3 采集控制模块设计
    3.3 远程上位机仪器驱动器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据传输软件设计与实现
    4.1 数据传输软件方案设计
        4.1.1 PCIe总线FPGA实现方案
        4.1.2 PCIe总线驱动开发方案设计
    4.2 数据传输系统基础功能设计与实现
        4.2.1 PIO模式设计与实现
        4.2.2 连续内存DMA设计与实现
    4.3 数据传输系统效率提高方法研究与实现
        4.3.1 中断模式DMA设计与实现
        4.3.2 命令自动处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4.3.3 分散/聚合内存DMA设计与实现
        4.3.4 命令缓存DMA设计与实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程控功能软件设计与实现
    5.1 程控功能软件方案设计
        5.1.1 程控通信主程序方案
        5.1.2 SCPI命令与处理机方案设计
    5.2 程控通信主程序软件设计
        5.2.1 多总线程控接口函数设计
        5.2.2 进程通信模块设计与实现
        5.2.3 远程本地控制锁定设计
    5.3 示波记录仪SCPI命令系统设计
        5.3.1 通道命令系统设计
        5.3.2 数据记录命令系统设计
        5.3.3 功率分析命令系统设计
    5.4 SCPI命令处理机设计与实现
        5.4.1 SCPI命令解析器设计与实现
        5.4.2 SCPI命令响应函数设计与实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功能测试与验证
    6.1 测试平台搭建
    6.2 系统功能测试
        6.2.1 底层软件功能测试
        6.2.2 数据传输功能测试
        6.2.3 程控功能测试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四、基于PC机的双通道高速数据采集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嵌入式的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设计[D]. 李茂泉.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2]基于ARM+OneNET的油井参数远程监控系统[D]. 王涛.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3]基于可见光的无线通信收发链路设计与实现[D]. 汪弈舟.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9)
  • [4]基于同步Flash的高速数据记录仪的设计与实现[D]. 赵宽. 中北大学, 2021(09)
  • [5]基于高分辨率面阵相机与高光谱成像仪的机载成像系统研究[D]. 黄俊泽.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2021(01)
  • [6]超声波无损检测在螺栓探伤中的应用研究[D]. 李路兵.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7]HIAF-BRing电源样机数字控制器设计和实现[D]. 谭玉莲.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2021(01)
  • [8]旋转部件在线监测系统研究与实现[D]. 万祖岩.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9]飞行参数记录仪总线采集控制系统设计[D]. 杨春迪. 中北大学, 2021(09)
  • [10]示波记录仪程控及底层软件设计与实现[D]. 张硕.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基于PC的双通道高速数据采集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