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热带农业如何面对WTO?

海南热带农业如何面对WTO?

一、海南热带农业如何面对WTO?(论文文献综述)

刘锐金[1](2020)在《新形势下我国农业支持制度改革研究 ——政策效应评估及制度改革方向选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04年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以市场价格支持、农业补贴和专项支持为主体的农业支持体系,对保障粮食安全、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保护农业生产者利益等发挥了积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农业支持政策进行一系列改革,先后取消了棉花、油菜籽、玉米等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逐步降低了水稻和小麦的最低收购价,进一步优化和创新了农业补贴政策体系。但我国农业支持政策依旧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水稻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在WTO的适宜性,国内粮食产需缺口对进口的依赖。继续完善改革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已经成为共识,但具体怎么改还存在一定的争论。为了更好理清改革思路,本研究评估了水稻、小麦最低收购价、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对农户的产品产值、物质投入的影响,探索了棉花、玉米和油菜籽临时收储政策不同退出方式对生产的冲击及其收储价格设定的合理性,探讨了农业直接补贴对农户种子化肥农药投入、家庭收入及其收入流动的作用,分析了水稻、小麦和玉米市场支持政策在WTO规则下的争议焦点,识别了农民对农业支持政策选项的偏好,最后提出未来政策改革方向和一些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运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hina Family Panel Survey,CFPS)4期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法分析稻麦最低收购价和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发现:当收购价格下跌并触发最低收购价政策时,较好地稳定了政策执行区水稻和小麦种植户的产品产值,但对种子化肥农药投入的影响弱,即政策的要素投入扭曲小;随政策收购量增加,玉米临时收储政策曾对稳定东北地区玉米种植户的产品产值、增加种子化肥农药投入具有显着的作用,当2015/2016年度价格大幅度下跌时,虽然政策性收储量大幅度增加,但政策效应是负面的,无法实现政策目标。(2)运用省级统计和农产品成本收益调查数据,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和断点回归分析棉花、玉米和油菜籽临时收储政策发现:临时收储政策对棉花、玉米和油菜籽产量和化肥投入的影响差异大,由强到弱依次是棉花、玉米和油菜籽;临时收储政策退出对油菜籽的负面影响最大,主要源于政策改革沟通不畅、配套政策不到位;油菜籽临时收储价格设置不如玉米和棉花有效,棉花和玉米的临时收储价格附近,种植户化肥投入明显提高。(3)运用CFPS的3期数据,利用面板数据分位数回归和有序logit模型分析农业直接补贴发现:政府对农户家庭的直接补贴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尤其是规模较大的种植户,但品种之间有差异,水稻种植户特别是规模较大的种植户种子化肥农药投入对政府补贴的弹性较小;大多数农村家庭获得了农业补贴,政府直接补贴金额增加、对补贴的依赖程度提高不利于低收入农户家庭向上流动,也不利于较高收入组稳定在原收入组,而户主的健康水平则具有显着的正向作用;稳健性检验表明,直接补贴对中西部农村家庭的负影响较弱,非农就业能有效促进家庭收入向上流动,但无法改善政府补贴的负影响。(4)运用WTO和OECD的报告数据,比较分析水稻、小麦和玉米市场支持量及其关键参数发现:同一作物不同国家用于计算市场支持量的固定外部参考价格不同,选择有资格接受管理价格的收购量也有不同的考量;若按照美国提交WTO的计算方法,无论如何调整稻麦最低收购价政策,都会超出限额,除非取消。(5)运用Best-Worst Scaling问卷设计获得的农户调查数据,使用有序logit模型分析农户政策偏好发现:农户对无需付费的市场支持政策或目标价格补贴最为期待,对各类保险保费补贴的政策选项偏好程度低;拥有非农兼业就业机会、生活态度乐观、种植规模大的农户更加关注农业生产性投入支持,对农业收入依赖程度更高的农户则更希望直接获得货币补贴。(6)我国农业支持政策在生产促进、农户政策偏好和WTO规则之间有难以协调的矛盾,建议继续保留水稻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持现有农业支持总量稳定,研究提高农业支持政策的地方适应性和透明度,更好落实“米袋子”省长制;大幅度提高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特别是农村婴幼儿、儿童和孕产妇等重点人群的营养保障水平,增强生产经营主体的知识运用能力,更加突出农户的企业属性。

陈浩[2](2019)在《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研究的是:如何构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即如何通过借鉴国外经验和高水平贸易规则,构建具有世界最高开放形态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使其成为引领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引擎。本文的理论价值在于:界定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概念,明确货物、资本、人员自由流动的原则,通过要素禀赋、全球价值链等理论找到自由贸易港能够聚集国内外优质要素的经济学寓意。本文的应用价值在于:通过与自由贸易试验区、其他海关特殊区域的比较以及对中国香港、迪拜、新加坡、汉堡、利物浦等成熟自由贸易港经验和世界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的梳理,探索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差异化发展的模式,重点提出海南建设服务贸易型自由贸易港的路径,探索金融、大宗商品、内陆等不同类型自由贸易港模式。本文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指导。本文沿着“提出问题——理论研究——提出观点--经验借鉴——实践探索—归纳观点”的思路开展研究。研究内容共由七章构成:第一章是“导论”,介绍了论文选题背景、国内外研究基础、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等内容。本章内容属于提出问题部分。第二章是“自由贸易港理论基础”,通过要素禀赋理论、“守夜人”、“凯恩斯主义”、“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公共产品等基础理论和交易成本、经济成长阶段、政府管制理论、全球价值链、新制度经济学等方面试图探讨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的经济学基础。本章内容属于理论研究部分。第三章是“自由贸易港分析”,界定自由贸易港主要特点和“中国特色”的具体体现,以及与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区别。本章内容属于提出观点部分。第四章是“全球着名自由贸易港的成熟经验”,通过梳理汉堡、利物浦等“转口贸易型”自由贸易港和中国中国香港、迪拜、新加坡等“综合服务型”自由贸易港的发展历程,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提供借鉴。第五章是“国际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和制度经验分析”,介绍TPP、CPTPP、欧盟海关一体化、欧日经济伙伴协定和中国智利自贸升级协定相关情况,为中国自由贸易港建设树立国际标准,争取建设成为世界最高水平的开放形态。第四和第五章的内容属于经验借鉴。第六章是“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路径”,从推动消费、服务业、营商环境、金融开放、房地产、人员流动等方面重点探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特点,并浅谈其他内陆型、战略型和特殊功能型自由贸易港的构想设计。本章内容属于实践探索部分。第七章是“结论与讨论”,归纳本文研究形成的结论性观点,探讨本文研究需要进一步完善之处,对该领域研究提出构想。本章内容属于归纳观点部分。本文认为: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意义重大。一是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推动、亲自部署的重大国家战略,是新时代下我国建设开放型经济体制的创新举措,也是我国改革进程的必然。二是从中国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先进经验来看,自由贸易港是全球开放程度最高、货物服务人员高度自由流动的地区,但也存在发展腹地狭窄、本地产业薄弱、政府角色弱化等缺陷。三是从经济学上讲,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通过完善市场机制,打破行业垄断和准入壁垒,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提高企业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能力;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通过政策、规划和法治引导市场行为,避免市场失灵。此外,还要发挥制度设计优势,提高改革效应。四是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要特色化发展,既要借鉴中国中国香港、新加坡、迪拜等自由贸易港成熟经验,又要支持海南根据自身特色建设服务型自由贸易港,因地制宜推动制度创新实现最高水平的开放。本文创新点一是提出如何发挥自由贸易港的“中国特色”。主要特点包括制度设计更为灵活、以经济体制和社会治理制度创新为核心、注重发挥中国共产党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作用、坚持政府积极作用加强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发扬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以及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等;二是通过分析逆全球化的原因,提出全球价值链既体现经济价值,又兼顾社会价值。所以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既要围绕全球价值链的发展趋势,通过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创造全球最优的营商环境,为中国企业乃至全球企业深度参与国际价值链提供制度保障,提升经济活动的效率,也要推动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打破全球市场的单一化分割,破除行政垄断和资本垄断,推动全球价值链向着普惠、共享的方向改革,体现制度优越性保障公平;三是梳理TPP等国际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的相关内容,提出中国自由贸易港要对标国际规则和标准,不仅要实现货物、资本、人员便利化流动,更要推动信息化革命带来的全球数据自由流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秦学[3](2004)在《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机理、模式与协调机制》文中指出经济一体化、区域化成为当今世界的一大趋势,世界性、地区性的经济合作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集团化进程的加速,世界各国各地区近年来明显加快了旅游业区域合作的步伐,尤其以包括亚洲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最为突出。中国旅游业的国内国际合作也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近年来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广泛开展了旅游开发合作、旅游研究合作,国内的旅游业区域联合发展更是方兴未艾、一浪高过一浪。 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迈上快速发展之路,促使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扩大,旅游业在这样的背景下迎来了发展的春天。1984年中共中央提出发展旅游业“五个一起上”的方针政策,在经济发展、开放扩大、政策英明的综合作用下,20世纪80年代末期中国国内旅游形成了的以广东开放地区为先导、以江南繁盛之地为中心,神州大地、自南向北、由东往西的蓬勃发展之势。全国各地区的旅游业潜能和积极性被大大激发,各地旅游业出现了突破本地区、本系统、本行业界限,形成了跨行业、跨地区协作发展的良好开端和普及之势。进入90年代后,中国旅游业“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格局初步形成,国内各具特色、规模有别、层次不同的旅游区域层出不穷。这些旅游区域内各旅游经济主体(地方政府、企业、民间)之间开展了广泛深入的旅游业合作,合作形式多种多样,合作内容日益全面,合作机制日臻完善,合作效果越来越明显。 在国内各个旅游合作区域中,以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为主体的“粤港澳大珠江三角洲旅游区”是旅游业区域合作开展得最为成功的地区。粤港澳旅游区位于我国华南地区、中国和东南亚及南亚的过渡地带,处于极重要的战略位置。该区域以广东、香港和澳门三省(特区)为核心区域,辐射到周边的海南省、广西东南部、湖南和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形成我国目前范围最大、旅游经济最发达的跨省(区)旅游合作区域。20世纪80年代中期三地提出的“粤港澳大三角旅游区”构想,形成三地旅游业合作的理论雏形;以1993年12月成立的“粤港澳珠江三角洲旅游联合推广机构”为标志,三地旅游业进入实质性合作阶段。特别是,90年代中后期港澳相继回归祖国,2003年广东与内地部分城市居民个人赴港澳旅游市场的开放,2004年内地与港澳两个CEPA的实施,“泛珠江三角洲”概念的提出,粤港澳三地的旅游业合作进入迅速提升“广(度)深(度)高(度)速(度)”的阶段。10年来,粤港澳三地旅游业通过密切合作、荣辱与共,已高度融为一体,成为国内最活跃、亚洲知名、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旅游区域。作为区域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已经形成,目前世界已有40多个国家500家旅行社销售这一旅游线路。“大珠江三角洲紧密整合型经济区”和“粤港澳旅游金三角”在国际上的影响和地位越来越重要。 本文根据以上背景,以粤港澳大珠三角地区为案例,全面探讨了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内在机理、合作模式、合作内容、协调机制与对策等深层次问题。粤港澳地区旅游业合作是世界旅游业区域合作的一个典型代表,因此论文首先按照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逻辑顺序,对国内外旅游业跨区域合作进行全面的综述。论文在简要分析世界旅游合作的背景和总体格局后,重点分析了中国旅游业区域关系总体态势、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概貌以及国内旅游业跨区域合作典型案例,为人们展现了一幅中国区域旅游业合作的壮观图景,从中也可以了解到粤港澳旅游业合作的宏观背景。 在论文的第二部分,全面分析了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内在机理,首先分析了旅游业区域成长的一般规律,侧重分析区域旅游业的空间扩张以及由此引起的空间竞争与合作原理。接着深入探讨了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经济学理论、地理学原理、社会学和文化学原理和系统理论等理论机制,并从区域利益机制、微观动力机制、产业空间扩张机制几个方面探讨了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动力机制。随后对中国及粤港澳地区的旅游业区域合作的内在机理进行了实证分析,论文从中国旅游业区域差异及问题、中国旅游业中的“行政区经济”现象、中国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必要性与现实条件几个方面作了细致入微地分析;也对粤港澳三地旅游业合作存在的内在机理和动力机制作了深入探讨。使人们对粤港澳三地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渊源、对我国实施“一国两制”的伟大创举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论文第三部分,根据世界旅游业发展的实践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旅游业跨区域合作的模式,包括区域模式、合作主体模式、合作领域、合作内容、合作方式等,并以粤港澳地区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论文不仅系统回顾了粤港澳旅游业联合发展的历史和发展阶段,并且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该地区的旅游业区域联合发展进行了全面归纳,总结出该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的模式。 论文第四部分,着重探讨了旅游业区域合作的协调机制,首先分析了旅游业区域协调机制的特殊性,指出政府协调机制对旅游业区域联合发展的重要意义;继而对粤港澳大珠三角地区旅游业合作协调机制的演变历程及特点、本区域旅游业合作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障碍进行了详细

赵丽[4](2000)在《面对WTO的海南热带农业》文中研究指明面对加入WTO,海南热带农业有着众多的优势,同时也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我们应该因地制宜地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开展前瞻性的新品种、新工艺的引进、开发,调整产品结构、品质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进一步搞好琼台农业合作。

蔡东宏[5](2005)在《热带区域农业信息化路径与对策研究 ——以海南为例的分析》文中认为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并把“大力推进信息化”作为21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提出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通过“信息化”促进“三农”工作,已成为当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战略性问题。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推进农业信息化,已经成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 我国地大物博,农业生产环境千差万别,区域特色鲜明。热带区域面积占华南地区8省区的267个县(市),共48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9486万亩,宜种植热带作物的土地面积达3亿多亩,其中农业人口达1.16亿人。我国已成为世界热带农产品生产贸易大国。 加入WTO、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泛珠三角合作全面启动,在为我国热带区域农业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挑战。由于国外热带作物优质产品进口大幅度增长,且受绿色壁垒限制和国外严格的技术标准、复杂的质量认证以及名目繁多的包装、标识、卫生及环保等方面的要求,我国热带农产品生产、出口受到严重威胁,热带农业面临考验,热带区域农业信息化路径和策略的研究迫在眉睫。 海南省地处中国最南端,是全国最大的热带宝地,是热带区域农业典型代表。丰富的农业自然资源能较好地体现热区农业信息化研究中应有的特色。自1988年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大力发展“信息农业”和“绿色农业”。近年来,通过电脑农业专家系统与当地自然条件和生产实际相结合,在热带农产品新优品种选用、田间耕作、播种、施肥、田间管理等农业生产技术方面对农民进行指导,农业信息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鉴于以上原因,本文通过以海南为例的分析来研究热带区域农业信息化问题,借鉴国内外农业信息化理论与经验,并结合海南省省情,努力探索热带区域农业信息化的新途径新方法,推进农业产业结构更新换代,促进农业资源的最佳配置,提高农业生活质量与劳作环境,为21世纪热带区域农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并在一定程度上为农业信息化的理论建设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为海南省政府的农业信息化决策提供理论支持。

刘海清[6](2016)在《中国菠萝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指出菠萝是世界第三大热带水果,国际贸易非常活跃,全球有80多个国家或地区生产菠萝,但98%产自亚洲、美洲和非洲。中国菠萝收获面积世界排名第4位,产量世界排名第6位,是菠萝生产与消费大国,但不是菠萝产业贸易强国。近年来,中国菠萝产量逐步增加、进口量持续高涨、出口量逐渐下降,同时国内主产区伴随着滞销的现象。研究中国菠萝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中国菠萝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对于准确把握中国菠萝产业的发展趋势、提升中国菠萝产业的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相关理论,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世界和中国菠萝的生产、消费和贸易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分析了中国菠萝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构建了中国菠萝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实证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对中国与世界其它主产国菠萝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最后提出提升中国菠萝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措施。通过分析研究得到以下结论,一是哥斯达黎加、菲律宾、巴西、泰国、印度尼西亚、中国和印度是世界菠萝7个生产大国,其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60%以上,美国是进口大国,鲜或干的菠萝、菠萝罐头和菠萝汁的进口量占世界进口量的30%以上。二是广东省、海南省一直是中国菠萝生产的重要省区,其产量占全国产量的90%左右,中国是鲜或干的菠萝的净进口国家,菠萝产品主要从东南亚国家进口,出口主要是到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中国香港、澳门等国家或地区。三是中国菠萝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相对较多,有资源性因素、有非资源性因素,影响菠萝产品出口贸易的因素也有很多,贸易双方的GDP、人均收入、APEC成员身份等均对中国菠萝产品的出口产生影响。四是构建中国菠萝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和中国菠萝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研究期中中国菠萝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在7个生产大国中处于中等水平,哥斯达黎加菠萝产业国际竞争力最强,国际竞争力指数达1.461,其次是菲律宾,国际竞争力指数达1.412,再是泰国,国际竞争力指数达1.118;此外哥斯达黎加鲜或干的菠萝国际竞争力最强,研究期中平均值达到1.69;印度尼西亚菠萝罐头的国际竞争力最强,研究期中平均值达到1.71;哥斯达黎加菠萝汁的国际竞争力最强,研究期中平均值达1.34。五是从加快供给侧品种结构调整、改善菠萝生产条件、拓展果农收入增长空间等方面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来提升中国菠萝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本文的创新点:一是将从数量、质量和价格层面构建的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到中国菠萝产业上,评价指标体系较为完善;二是将蛛网模型应用到三类菠萝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上,构建了中国菠萝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三是将引力模型应用到中国菠萝产品的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研究上,分析出影响中国菠萝产品出口贸易的因素。

王关义[7](2003)在《中国五大经济特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基于对中国基本国情的认识,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为了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更好地实施对外开放战略,改变经济落后的面貌,中国政府先后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大经济特区,作为对外开放和向发达国家学习的“窗口”。由于经济特区处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它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已远远超过了它自身的发展。21世纪初期的中国经济特区,在经历了20多年的“高歌猛进”式的发展之后,进入了一个二难境地。一方面,经济特区建立初期所实行的特殊优惠政策随着特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特区与非特区之间差距的拉大而逐渐被淡化或取消;另一方面,经济特区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仍然要承担起“试验场”和“排头兵”的作用。面对这种现实,五大经济特区今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如何确定,能否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关系特区发展前途的重大问题。 随着中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现实向理会界提出了如下问题: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国加入WTO的形势下,在以往经济特区仅有的特殊优惠政策在国内其他地区业已普惠的情况下,中国五大经济特区能否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如何?如何实现经济特区的可持续发展?如何确定经济特区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和研究,不仅是中央和特区政府十分关注的问题,而且也是理论界应当重点研究并给予科学回答的问题。 本论文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经济特区建设理论,结合五大经济特区的总体特征,深入实地调查研究,由点到面,点面结合,力求全面准确地描述出五大经济特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对五大经济特区20多年建设的成效进行了比较充分和令人信服的分析,并对五大经济特区未来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设计。 全文共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导论。比较详细地介绍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对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动态作了简要而客观的回顾、综述和评价,提出了本文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进而明确了文章的创新之处。 第二部分:理论基础。本部分是本文的理论基础,共分为两方面二方面,文章对可持续发展理论形成的过程、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要点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对理论界所形成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梳理和评析,分析了中国五大经济特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对可持续发展的衡量指标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另一方面,又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建立经济特区的时代背景,从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建设经济特区的依据,对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建设经济特区的理论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总结。可以说,这一部分所阐述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经济特区建设理论是本文的两大基石和支点。 第三部分:实证分析。本部分侧重于对中国五大经济特区的实证研究,是全文的重点和创新点之一。分别对五大经济特区建设的历史进行了回顾,对五大特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进行了科学的描述;对五大特区建立20年来所取得的成效进行了客观而科学的评估;文章重点分析了五大经济特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客观地分析了特区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选用衡量可持续发展的飞类12个指标对五大特区可持续发展的潜力进行了量化分析,所得出的参数及结论,比较科学地揭示了五大特区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实力和能力;文章运用作者首次提出的“投入产出配比价值系数”指标,在对五大经济特区各个发展阶段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基本建设投资、更新改造投资详细分析的基础上,从投入与产出对比的角度,分别对五大特区投资效果进行了测算和排序,这对中央及特区政府投资决策的形成无疑会产生启发和指导作用。 第四部分:战略研究。本部分侧重于经济特区宏观战略研究,是全文的又一重点。文章分析和总结了经济特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经济特区发展的理想模式应是同国际惯例接轨的“关外境内”模式,目前工作的重点应是实现特区内部分功能区与国际接轨的渐进式转换思路;文章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对五大经济特区2005年、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进行了科学的预测和分析,为特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立足于五大特区的差异性,结合经济特区发展的现状、特色和优劣势,文章分别提出了各大特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和产业优先顺序。最后,文章对五大经济特区未来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从12个大的方面进行了探讨。

宁清同[8](2004)在《在WTO规则下发展我国热带农业的思考》文中提出概述WTO农业规则的主要内容,分析加入WTO对我国农业的影响,提出充分运用WTO农业规则发展我国热带农业的措施。

吴士存,蔡振伟[9](2018)在《海南自贸区建设的时代背景、深远意义与推进路径》文中认为海南自贸区建设是我国着眼于国际国内发展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在新时期,海南扮演着我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窗口、国内改革和制度创新的时代标杆、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探索者等特殊角色。海南自贸区建设的任务重、时间紧,在推进过程中应坚持改革与开放"双轮"驱动,注重改革方案的海南特色和可复制、可推广,将持续的制度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动力源泉,并积极做好自贸区和中国特色自贸港发展规律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

左腾达[10](2020)在《中国和欧盟农产品贸易研究》文中认为中国这些年在积极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农产品贸易也更为活跃。欧盟作为后起的经济伙伴,与中国的农产品贸易额在近十来年迅速增长。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从欧盟的农产品增加最快,其中部分贸易产品如乳制品、猪肉等更是有十倍以上的贸易增速。中国从欧盟的农产品进口规模已接近美国。如何来看待中国和欧盟跨越式的贸易发展。从贸易理论来看,传统的贸易理论偏向从要素禀赋,要素价格上来解释贸易的波动,随后的贸易理论用产业内贸易、引力模型来分析,并强调了贸易协定、关税、贸易壁垒等在当今时代对贸易的影响越来越大。基于此本文不仅从中国的农业资源和发展的角度来看两方的贸易,还从贸易便利化、贸易壁垒、关税等角度去看双方的农产品贸易发展。此外,欧盟是个多国组合的国家联盟,中国也没有和欧盟达成统一的贸易协定,还是与每个国家商讨贸易,因此分析欧盟内部农业发展趋势和内部贸易是有必要的。这个分析是建立在欧盟的共同农业政策的基础上,这是欧盟最重要的农业政策。相比中国的农业政策,这个政策的投入巨大,是推动欧盟农业变革的主导力量。所以本文以此逻辑,从这个政策的分析开始,一步步分析了欧盟农业的政策对欧盟内部农产品贸易的影响,进一步对中国和欧盟农产品贸易的影响。本文基于以上两个主体进行分析,主要内容有:首先对中国和欧盟的农产品贸易发展进行了梳理,总结了不同种类的农产品贸易发展趋势,分析了这十年双方农产品贸易结构的改变,分别从中国和欧盟方面对影响双方贸易发展的主要宏观或微观因素进行了分析。接下来对重点农产品贸易进行分析,包括蔬菜水果类、肉类、水产品和乳制品类。同时对重点贸易国家进行分析,包括德国、法国、西班牙、荷兰和英国。通过这些对中国和欧盟的农产品贸易的基本概况有了比较明确的掌握。然后基于李嘉图模型对中国和欧盟农产品贸易产生根源进行了分析。首先是从生产要素的角度进行分析,主要讨论了人口、土地、技术、资本和气候资源上双方的不同,这些是影响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然后对重点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分析,这里选择的是猪肉和乳制品的生产行业,这是中国从欧盟进口增长最快的农产品类。欧盟相关的农产品贸易优势建立在其发展成熟的行业基础上,因此这里结合不同行业的发展特点对这两个行业发展进行了对比分析。接着是对欧盟共同农业政策对双方农产品贸易影响的分析,首先政策对不同农产品行业的支持力度不一样,其次从欧盟加盟时间来划分的欧盟15国和13国的角度分析,分析了两组国家在政策的刺激下,农业生产的转变,从而引起欧盟内部农产品贸易的变化。这也会对中国和欧盟整体的农产品贸易带来影响。接下来是贸易便利化对贸易影响的分析,这是影响中国和欧盟贸易的一个重要因素。该章重点阐述了中国和欧盟在农产品贸易便利化上的推动,尤其一带一路对中国和欧盟贸易便利化的推动。并通过指标体系的建立来衡量不同国家贸易便利化程度的比较。然后是欧盟对中国的农产品贸易政策进行分析,涉及了关税比较、欧盟普惠制贸易措施的影响以及欧盟设置的贸易壁垒,WTO规则下中国欧盟农产品补贴政策研究等。最后本文用实证模型来分析不同因素对不同种类的双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并提出政策建议。

二、海南热带农业如何面对WTO?(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南热带农业如何面对WTO?(论文提纲范文)

(1)新形势下我国农业支持制度改革研究 ——政策效应评估及制度改革方向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
        一、现行的农业支持政策框架
        二、市场价格支持政策
        (一)最低收购价
        (二)临时收储政策
        (三)临时收储政策退出的替代政策
        三、农业直接补贴
        (一)补贴政策的生产效应
        (二)农业补贴与家庭收入及其流动
        四、WTO规则与我国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改革
        (一)主要争端点
        (二)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五、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制定
        六、总结性评价
    第四节 思路与框架
    第五节 可能的创新点
第一章 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文献计量分析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第二节 文献计量学分析
        一、期刊
        二、作者
        三、重点方向
    第三节 被引次数前500位的文献分析
        一、高引用论文
        二、期刊
        三、作者
        四、关键词
第二章 水稻和小麦最低收购价与农业补贴政策评价
    第一节 理论模型分析
    第二节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一、数据来源
        二、家庭特征
        三、耕地与种植结构
        四、农业投入
        五、农业收入
        六、政府补贴
    第三节 政策实施情况
    第四节 实证分析
        一、实证策略与预处理
        二、最低收购价政策
        (一)水稻
        (二)小麦
        三、农业直接补贴政策
        (一)种子化肥农药投入
        (二)农户家庭收入
        (三)农户家庭收入流动
    第五节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棉花、玉米和油菜籽临时收储政策评价与比较
    第一节 价格、生产和政策变动情况
        一、国际大宗商品市场
        二、棉花
        (一)价格
        (二)生产
        (三)化肥投入
        三、玉米
        (一)价格
        (二)生产
        (三)化肥投入
        四、油菜籽
        (一)价格
        (二)生产
        (三)化肥投入
        五、政策实施的比较
    第二节 理论分析
    第三节 数据来源说明
    第四节 实证分析
        一、计量分析策略
        二、棉花临时收储政策评价
        (一)产量
        (二)化肥投入
        (三)断点回归结果
        三、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评价
        (一)产量
        (二)化肥投入
        (三)断点回归
        四、油菜籽临时收储政策评价
        (一)产量
        (二)化肥投入
        (三)断点回归结果
        五、品种间比较分析
        六、基于CFPS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效应
    第五节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我国农业支持政策的WTO规则适宜性分析
    第一节 WTO农业规则体系
    第二节 中美对重要农产品价格支持量的测算结果
    第三节 WTO农业协定的固定外部参考价格
    第四节 WTO成员国计算MPS的参考价格选择
    第五节 OECD计算MPS的参考价格
    第六节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农民对支持政策的偏好:以橡胶种植户为例
    第一节 天然橡胶支持政策实施情况
        一、良种补贴
        二、橡胶树保险保费补贴
        三、天然橡胶造林补贴试点
        四、非生产期抚育管理补助试点
        五、价格(收入)保险试点
        六、国家天然橡胶基地建设
    第二节 问卷设计与数据获取
        一、备选政策设计
        二、Best-Worst Scaling方法
        三、数据获取
    第三节 关于多人多项选择的理论分析
    第四节 实证分析
        一、政策的偏好情况
        二、回归策略与描述统计
        (一)因变量选择
        (二)描述性分析
        (三)回归结果分析
    第五节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未来的改革方向
    第一节 满足地区农业差异化发展
    第二节 关注农村家庭营养改善
    第三节 提高生产经营主体的知识运用能力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主要建议
        一、谨慎推进水稻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改革
        二、提高政策制定的公众参与度和透明度
        三、优化增量和存量涉农财政资金的支持结构
    第三节 存在的不足和风险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2)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研究述评
        一、国外关于自由港的研究
        二、国内关于自由贸易港的研究
        三、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框架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可能的创新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自由贸易港理论分析
    第一节 自由贸易理论基础
        一、要素禀赋理论
        二、“守夜人”和“凯恩斯主义”
        三、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理论
        四、公共产品理论
    第二节 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理论拓展
        一、交易成本理论
        二、经济成长阶段理论
        三、全球价值链理论
        四、政府规制理论
        五、制度与市场理论
第三章 自由贸易港分析
    第一节 主要特点
        一、货物、资本、人员自由流动(“一线放开”)
        二、坚持政府积极作用,加强风险防控体系建设(“二线管住”)
        三、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
    第二节 自由贸易港与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联系和区别
        一、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情况
        二、共性特点
        三、两者的区别
    第三节 自由贸易港与其他海关特殊区域的不同
        一、保税区
        二、出口加工区
        三、保税物流园区
        四、跨境工业园区
        五、保税港区
        六、综合保税区
第四章 全球成熟自由贸易港的经验
    第一节 汉堡、利物浦等“转口贸易型”自由贸易港
        一、汉堡自由贸易港
        二、利物浦自由贸易港
        三、经验启示
    第二节 中国中国香港、新加坡等“综合型”自由贸易港
        一、新加坡自由贸易港
        二、中国香港自由贸易港
        三、阿联酋和迪拜自由贸易港
        四、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自由港
第五章 国际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和制度经验分析
    第一节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与CPTPP
        一、TPP
        二、CPTPP
    第二节 欧盟贸易便利化制度
    第三节 欧日伙伴关系协定
    第四节 中国和智利自贸升级协定
第六章 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路径
    第一节 海南服务贸易型自由贸易港
        一、建设意义
        二、建设特点
        三、建设路径
    第二节 战略型自由贸易港
        一、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自由贸易港(陕西)
        二、京津冀自由贸易港
    第三节 特殊功能自由贸易港
        一、上海金融自由贸易港
        二、舟山国际油品自由贸易港
第八章 结论与启示
    一 研究结论
    二 研究展望
    三 有待深入的几个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在校期间学术成果

(3)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机理、模式与协调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综述--旅游研究进展及本文宗旨
    一、 相关研究进展分析
        1 国外旅游研究进展简述
        2 中国旅游研究概要
    二、 旅游研究的趋势展望
    三、 本论文研究宗旨与研究范畴
        1 本文的出发点和立论依据
        2 论文研究思路与总体框架
        3 研究方法与特色
第二章 背景综述--世界旅游业区域协作联合浪潮
    一、 世界旅游业区域合作--背景、总体格局
        1 世界旅游业区域合作组织
        2 世界旅游业区域合作的总体格局
    二、 典型案例--世界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实证分析
        1 区域层次的旅游业合作框架
        2 次区域旅游业合作状况
    三、 中国的实际--国际国内旅游业区域联合发展总览
        1 中国旅游业跨国(区域)联合发展概况
        2 中国国内旅游业区域联合发展蓬勃形势
第三章 机理分析--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理论基础与动力机制
    一、 基本概念与范畴
    二、 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理论基础
        1 经济学理论
        2 地理学原理
        3 社会学和文化学理论
        4 系统论
    三、 区域旅游业成长与空间扩张机制
        1 区域旅游业成长的一般过程与阶段
        2 区域旅游业空间扩张与旅游业区域竞争
        3 旅游业空间演进之趋势--跨区域协作联合
    四、 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动力机制
        1 旅游业跨区域联合的区域利益机制
        2 旅游业跨区域联合的微观动力机制
        3 旅游产业空间扩张机制
第四章 实证分析--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内在机理的区域反映
    一、 中国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内在机理
        1 中国旅游业区域差异及问题分析
        2 中国的旅游“行政区经济”剖析
        3 中国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必要性
        4 中国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现实条件
    二、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区域联合的内在机理分析
        1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粤港澳地区旅游业区域联合的自然基础
        2 人文历史的悠久性与传承性--粤港澳地区旅游业区域联合的文化渊源
        3 经济发展的差异性与互补性--粤港澳地区旅游业区域联合的社会必然
第五章 模式探讨--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形态特征
    一、 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模式的解析
        1 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形态分析
        2 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模式总结
    二、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概述
        1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历史回顾
        2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典型案例
    三、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模式探讨
        1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的内涵分析
        2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的模式探讨
第六章 协调机制及创新--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实施保障
    一、 旅游业发展的区域协调机制分析
        1 旅游业协调机制的特殊性
        2 旅游业发展的政府调控机制简析
    二、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协调机制分析
        1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协调机制的演变轨迹
        2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协调机制评述
    三、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存在的问题与障碍
        1 “一国两制”--粤港澳地区旅游业区域联合的硬性约束
        2 “行政区经济”--珠江三角洲地区旅游业合作的最大障碍
        3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广东旅游业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4 现行协调机制:粤港澳旅游业联合发展中的不完善
    四、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协调创新机制探讨
        1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的区域创新机制--支持系统创新
        2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协调新机制探索
第七章 总结与思考
    一、 本文主要观点总结
        1 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内在机理方面
        2 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形态模式方面
        3 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协调机制方面
    二、 粤港澳旅游合作区域未来走向的思考
        1 无障碍旅游区--粤港澳大三角旅游区功能特征的未来定位
        2 泛珠三角旅游区--粤港澳大三角旅游区空间成长的必然走向
        3 世界级旅游区--粤港澳大三角旅游业合作与发展的最终目标
    三、 中国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趋势之思考
        1 中国国内旅游业区域合作趋势的思考
        2 中国旅游业跨国(地区)合作前景
附图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的科研论文及相关成果
致谢

(5)热带区域农业信息化路径与对策研究 ——以海南为例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热带区域农业信息化路径与对策研究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热带区域农业信息化研究概况
    1.4 热带区域农业信息化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2 农业信息化内涵与理论依据
    2.1 农业信息化的基本概念、内容及作用
    2.2 信息化与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
    2.3 经济理论依据
3 国内外热带区域农业信息化发展评述
    3.1 信息技术带动了世界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3.2 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发展评述
    3.3 热带区域国家农业信息化发展评述
    3.4 我国热带区域农业信息化发展评述
4 海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评述
    4.1 海南省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4.2 信息智能岛的建设为海南农业信息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4.3 海南省农业信息化现状分析
    4.4 海南省农业信息化成绩
    4.5 海南农业信息化发展存在的不足
5 海南农民对农业信息化接受的障碍因素分析及相关对策
    5.1 海南农民对农业信息化接受心理类型
    5.2 影响海南农民对农业信息化接受的主要原因
    5.3 提高海南农民对农业信息化接受的相关对策
6 推进海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战略思路
    6.1 海南省农业信息化战略目标与战略选择
    6.2 海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选择
    6.3 海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思路
7 研究结论与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6)中国菠萝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1.1 菠萝产品市场需求空间大
        1.1.2 菠萝产业受到冲击
        1.1.3 菠萝产业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对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研究
        1.3.2 国内对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研究
        1.3.3 国内针对菠萝国际竞争力的研究
        1.3.4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述评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图
    1.5.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理论
    2.1 比较优势理论
    2.2 竞争优势理论
    2.3 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的关系
第三章 世界菠萝供需现状
    3.1 世界菠萝生产情况
        3.1.1 世界菠萝生产概况
        3.1.2 哥斯达黎加菠萝生产情况
        3.1.3 巴西菠萝生产情况
        3.1.4 菲律宾菠萝生产情况
        3.1.5 泰国菠萝生产情况
    3.2 世界菠萝贸易情况
        3.2.1 鲜或干的菠萝
        3.2.2 菠萝罐头
        3.2.3 菠萝汁
        3.2.4 浓缩菠萝汁
    3.3.菠萝消费
    3.4 世界菠萝产业发展的特征
第四章 中国菠萝供需现状
    4.1 中国菠萝生产现状
    4.2 广东、海南菠萝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4.2.1 广东
        4.2.2 海南
    4.3 菠萝产业市场行情
    4.4 菠萝进出口贸易
        4.4.1 鲜或干的菠萝进出口
        4.4.2 菠萝汁(白利糖度值﹤20)进出口
        4.4.3 其它菠萝汁进出口
        4.4.4 菠萝罐头进出口
    4.5.消费现状分析
        4.5.1 菠萝消费总量呈稳定上升趋势,但人均消费量偏低
        4.5.2 菠萝消费以鲜食为主,加工品消费比例较低
    4.6 中国菠萝产业发展的特点
        4.6.1 主要生产区域稳定
        4.6.2 国际贸易活跃
        4.6.3 经济效益良好
第五章 中国菠萝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研究
    5.1 菠萝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定义
    5.2 影响中国菠萝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资源性因素
        5.2.1 自然资源禀赋
        5.2.2 人力资本
        5.2.3 货币资本
        5.2.4 技术与规模
    5.3 影响中国菠萝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非资源性因素
        5.3.1 市场需求
        5.3.2 品种结构与产品结构
        5.3.3 产品差异与管理技术
        5.3.4 生产经营制度和营销手段
        5.3.5 基础设施与公共支持
        5.3.6 品牌形象
    5.4 出口贸易影响因素分析
        5.4.1 方法介绍
        5.4.2 鲜或干的菠萝贸易影响因素研究
        5.4.3 菠萝罐头贸易影响因素研究
    5.5 贸易潜力的分析
第六章 中国菠萝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6.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6.1.1 系统全面性原则
        6.1.2 简明可操作性原则
        6.1.3 独立性原则
        6.1.4 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原则
    6.2 中国菠萝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6.2.1 国际市场占有率
        6.2.2 国内市场占有率
        6.2.3 贸易竞争力指数
        6.2.4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6.2.5 价格竞争力指数
        6.2.6 质量升级指数
        6.2.7 质量竞争力指数
    6.3 中国菠萝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
第七章 中国菠萝产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与国际比较
    7.1 中国鲜或干的菠萝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7.1.1 国际市场占有率
        7.1.2 国内市场占有率
        7.1.3 贸易竞争力指数
        7.1.4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7.1.5 价格竞争力指数
        7.1.6 质量升级指数
        7.1.7 质量竞争力指数
    7.2 中国菠萝罐头国际竞争力评价
        7.2.1 国际市场占有率
        7.2.2 贸易竞争力指数
        7.2.3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7.2.4 价格竞争力指数
        7.2.5 质量升级指数
        7.2.6 质量竞争力指数
    7.3 中国菠萝汁国际竞争力评价
        7.3.1 国际市场占有率
        7.3.2 贸易竞争力指数
        7.3.3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7.3.4 价格竞争力指数
        7.3.5 质量升级指数
        7.3.6 质量竞争力指数
    7.4 中国菠萝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7.4.1 菠萝产业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的蛛网模型
        7.4.2 评价步骤
        7.4.3 中国菠萝产业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
    7.5 中国菠萝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指数
    7.6 中国菠萝国际竞争力国际上的比较
        7.6.1 泰国
        7.6.2 哥斯达黎加
        7.6.3 巴西
        7.6.4 菲律宾
        7.6.5 印度尼西亚
        7.6.6 印度
        7.6.7 菠萝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比较研究
第八章 提升中国菠萝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措施
    8.1 提高优良品种覆盖率,加快供给侧品种结构调整
    8.2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菠萝生产条件
    8.3 融合产业环节,拓展果农收入增长空间
    8.4 倡导节本增效,转变产业发展方式
    8.5 确保质量安全,增强产业出口创汇
    8.6 用活“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开辟产业发展新途径
第九章 结论和研究展望
    9.1 全文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作者简历

(7)中国五大经济特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论文创新之处
    1.4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经济特区建设理论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的背景
        2.1.2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要点和内容
        2.1.3 理论界关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现状与主要观点
        2.1.4 中国五大经济特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1.5 可持续发展的衡量指标与选择
    2.2 经济特区建设理论
        2.2.1 建立经济特区的时代背景
        2.2.2 建立经济特区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2.2.3 邓小平经济特区建设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2.2.4 江泽民总关于经济特区建设的思想
        2.2.5 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
第3章 中国五大经济特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与成效评估
    3.1 中国五大经济特区的自然状况和社会经济状况
        3.1.1 中国五大经济特区的自然概况
        3.1.2 中国五大经济特区的社会经济状况
    3.2 中国五大经济特区建设的阶段性划分
        3.2.1 第一阶段:“三来一补”与转手贸易
        3.2.2 第二阶段:大力发展“三资企业”
        3.2.3 第三阶段:高层次发展阶段
    3.3 中国五大经济特区20年建设所取得的成效评估与分析
        3.3.1 中国五大经济特区经济实力显着增强
        3.3.2 经济特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3.3.3 经济特区外向型经济特色不断增强
        3.3.4 经济特区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3.3.5 经济特区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大大增强
        3.3.6 五大经济特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环境建设
        3.3.7 经济特区的环境质量状况得到了显着的改善
        3.3.8 五大经济特区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环保工作
第4章 中国五大经济特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与评估
    4.1 中国五大经济特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
        4.1.1 中国五大经济特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方法选择
        4.1.2 中国五大经济特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定量测算
    4.2 中国五大经济特区可持续发展分析
第5章 中国五大经济特区投入产出配比价值系数分析
    5.1 1980-2000:中国五大经济特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析
    5.2 1980-2000:中国五大经济特区基本建设投资指标分析
    5.3 1980-2000:中国五大经济特区更新改造投资指标分析
    5.4 1980-2000:中国五大经济特区投入产出配比价值系数分析
第6章 中国五大经济特区可持续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6.1 中国五大经济特区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分析
    6.2 中国五大经济特区可持续发展的劣势分析
第7章 中国五大经济特区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与模式创新
    7.1 中国五大经济特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7.2 中国五大经济特区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创新
        7.2.1 全世界经济特区模式简介
        7.2.2 中国五大经济特区模式选择及存在的问题
        7.2.3 中国五大经济特区模式创新与重新定位
        7.2.4 中国五大经济特区模式创新的要点
第8章 中国五大经济特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与战略重点
    8.1 中国五大经济特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预测
        8.1.1 确定中国五大经济特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时应考虑的因素
        8.1.2 中国五大经济特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
        8.1.3 2010年:中国五大经济特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预测
    8.2 中国五大经济特区可持续发展战略重点的选择
        8.2.1 五大经济特区带有共性的战略重点
        8.2.2 五大经济特区各自具体的战略重点
第9章 中国五大经济特区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设计
    9.1 加强领导和宣传形成可持续发展良好的人文精神环境
    9.2 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立起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 最大限度地发挥产业发展中的比较优势和区位优势
    9.3 增强区域综合经济实力 营造人才高地 为特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9.4 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资源 加强可持续发展监测体系建设
    9.5 健全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体系 严厉打击走私行为
    9.6 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区(市)战略”注重提高特区的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素质
    9.7 实施科技兴贸战略 实现由贸易大区向贸易强区的转变
    9.8 注重行政效率的提高和整体投资环境的改善
    9.9 要重视人口规划与发展坚持发展经济和控制人口两手抓
    9.10 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力度
    9.11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扩大文化消费 增加文化含量
    9.12 推动“外向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的转变 从积聚为主转向积聚与辐射平衡
参考文献
附件(五大经济特区地图)
致谢
作者简介

(10)中国和欧盟农产品贸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目标、思路、对象和方法
    第三节 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贸易理论的发展
    第二节 农业贸易影响因素及相关贸易模型的研究
        一、基于传统贸易模型的解释
        二、基于产业内贸易的诠释
        三、基于引力模型的诠释
    第三节 当前贸易研究热点与中国欧盟农产品贸易研究
        一、一带一路和贸易便利化
        二、贸易政策和农产品贸易
        三、中国和欧盟农产品贸易研究
    第四节 文献评述
        一、现有文献研究特点和研究成果
        二、当前文献的不足
第三章 中国和欧盟农产品贸易总体特征
    第一节 中国和欧盟农产品贸易主要特点
        一、贸易规模增加迅速,中国贸易逆差加大
        二、进口农产品结构趋于集中,出口农产品结构趋于分散
        三、从要素投入看双方农产品贸易
        四、部分农产品出口互成规模
        五、出口初级农产品价格高,加工农产品价格低
    第二节 对欧盟农产品贸易产品结构分析
    第三节 对欧盟进出口区域市场分析
    第四节 中国和欧盟在国际农产品贸易市场的选择
    第五节 影响中国欧盟农产品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中国市场的变化
        二、欧盟市场的变化
第四章 中国和欧盟主要农产品和主要国家的贸易特征分析
    第一节 主要农产品
        一、蔬菜水果类贸易
        二、水产品贸易
        三、肉类贸易
        四、乳制品贸易
    第二节 主要贸易国家
        一、荷兰
        二、德国
        三、英国
        四、西班牙
        五、法国
第五章 中国和欧盟农产品贸易产生根源分析
    第一节 理论框架
    第二节 中国和欧盟农业生产投入要素分析
    第三节 产业发展水平对比
        一、乳业产业发展水平对比
        二、猪肉行业发展水平对比
第六章 生产政策对中国和欧盟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第一节 欧盟共同农业政策对生产的影响
        一、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核心功能
        二、2013年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改革及影响
    第二节 共同农业政策对欧盟内部农产品生产和贸易影响分析
        一、欧盟15国和欧盟13国农业生产对比分析
        二、欧盟各国的农业优势对比分析
        三、欧盟13国与欧盟15国之间贸易变化分析
        四、欧盟成员国间的贸易对欧盟和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第七章 贸易便利化对中国和欧盟农产品贸易影响分析
    第一节 农产品贸易和贸易便利化
    第二节 中国和欧盟在农产品贸易便利化上的推动
        一、中欧安全智能贸易航线试点
        二、国际互认AEO制度
        三、各种贸易协议签订
    第三节 “一带一路”和贸易便利化
    第四节 贸易便利化指数分析
        一、世界银行的物流表现指数
        二、自建贸易便利化指标体系
第八章 主要贸易政策对中国和欧盟农产品贸易影响分析
    第一节 欧盟的关税管理措施分析
        一、欧盟对中国主要关税设定分析
        二、欧盟的普惠制关税政策
        三、进口关税配额
    第二节 欧盟设立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一、主要农产品贸易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二、欧盟对中国农产品进口问题通报制度
    第三节 欧盟农业补贴政策的争议
第九章 实证分析
    第一节 中国和欧盟农产品贸易影响因素研究
    第二节 中国和欧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分析
第十章 中国和欧盟农产品贸易优化对策分析
    一、促进贸易便利化的建设
    二、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快农业生产升级
    三、加大农产品出口支持力度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四、海南热带农业如何面对WTO?(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形势下我国农业支持制度改革研究 ——政策效应评估及制度改革方向选择[D]. 刘锐金.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2]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研究[D]. 陈浩.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4)
  • [3]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机理、模式与协调机制[D]. 秦学. 华东师范大学, 2004(04)
  • [4]面对WTO的海南热带农业[J]. 赵丽. 新东方, 2000(02)
  • [5]热带区域农业信息化路径与对策研究 ——以海南为例的分析[D]. 蔡东宏. 武汉大学, 2005(05)
  • [6]中国菠萝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刘海清.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6(12)
  • [7]中国五大经济特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 王关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3(01)
  • [8]在WTO规则下发展我国热带农业的思考[J]. 宁清同.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 2004(03)
  • [9]海南自贸区建设的时代背景、深远意义与推进路径[J]. 吴士存,蔡振伟. 南海学刊, 2018(03)
  • [10]中国和欧盟农产品贸易研究[D]. 左腾达.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标签:;  ;  ;  ;  ;  

海南热带农业如何面对WTO?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