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级服务的新探索——三个村农业服务站创办农场的实践与启示(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课题组,张晓山[1](2021)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与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龙岩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的发展阶段下,供销合作社深化综合改革既有必要性、紧迫性,也有独特的资源和资产基础。龙岩以基层供销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为主导力量,探索以生产、供销、金融服务为重点的"三位一体"综合合作发展模式,为农业生产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全程一体化社会化服务,将普惠金融落到实处,破解农产品上行与工业品下行的难题。龙岩实践表明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是"三位一体"综合合作发展模式合适的抓手和平台,也凸显了 "三位一体"综合合作作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一种发展模式和产业组织形式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谢红[2](2021)在《康定市电商扶贫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杨松楠[3](2021)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山东省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三农”问题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一直存在,目前我们国家的“三农”问题特别突出。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民收入、农民生活水平是关键。通过梳理乡村振兴战略和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进一步总结发展农业集体经济、推进农业市场化改革的实践经验,为新时期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纵深发展提供了支撑。乡村振兴不仅是全国统考的“大试卷”,也为各省预留了实施区域性方案的选择空间。山东省作为中国的农业大省,农业能够健康、可持续发展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扩大农产品生产、改进粮食生产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客观要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的重要指示与要求,立足于山东省农业资源的先天条件和农业经营体系的发展现状,要全力发展社会化、产业化和规模化的现代化农业,来满足农业发展要求,还要提高绿色农产品的发展优势,如寿光、莘县等,让生态文明和农业生产和谐发展。通过“高效率、高效益、高质量”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推动实现以“产业兴旺”为基础,以“生活富裕”为目标的乡村振兴。立足于乡村振兴背景,基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社会化、专业化、组织化和集约化的特征,利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相关论述和各届中央领导人的农业现代化思想,理清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梳理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的实践基础。然后通过调查和个案研究,分析山东省农业经营体系的建设成效,发现山东省在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探索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政府政策扶持不到位、低质量的要素资源投入、土地流转阻力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水平不高,并从政府、各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三方面进行问题成因分析。接着通过总结英国、日本、美国、法国、德国等国家前沿的农业经营体系发展模式,并分析对比国内河南省、四川省、江苏省、黑龙江省等省份的农业经营体系发展模式,从中汲取山东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可借鉴参考的经验和方法,来加快山东省农业经济发展。最后,进而从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健全生产要素供给体系、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和信息化、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内外部的合作共生机制和完善社会化服务六方面对如何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提出了科学性、可行性的对策建议,构建成助力山东省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于海鹏[4](2021)在《河北农村合作金融研究(1996~2015)》文中研究指明古人云:民以食为天。过去、现在、将来均如此。农业自古以来就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作为农业大国,至今农村经济依然比较落后和三农问题仍然很严峻。资金缺乏是困扰新农村建设的最大难题,就目前中国的体制和小农经济形态来说,合作经济才是中国农业实现现代化的成功之路。发展好合作经济根源在于发展农村合作金融,中国农村拥有合作金融存在和发展的土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农村金融仍然是个老大难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在体制机制顶层设计上下功夫,鼓励开展农民合作金融试点,建立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金融体系”。农村合作金融道路现在已经成为世界很多国家普遍存在且发展很成功的选择。河北是中国农村合作金融的发祥地,建国以来河北地区乃至全中国一直为农村合作金融事业而探索,目的就是解决三农问题。但是,河北乃至全中国农村合作金融事业发展一直很缓慢,农村合作金融背离合作制发展方向,指导思想存在偏差,名不副实,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和新型农村合作金融都出现了异化,这并不能证明我国不需要合作金融和没有合作金融发展的条件,而是各种其他因素限制了其发展。河北省是农业大省,河北省三农问题关乎精准扶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农村合作金融问题已经成为河北乃至全中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点、难点、热点,发展农村合作金融势在必行。直到1996年,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与农业银行脱钩,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走向独立发展道路,也标志着河北农村合作金融进入了独立发展的新阶段。农村合作基金会曾作为农村信用合作社的重要补充、填补了农村金融空白。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不断进行改革深化,从名称中删除了“合作”二字,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兴起。到2015年,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初步完成了股份制改革,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逐步走向商业化和股份制,成为向农村商业银行和股份制联社方向发展的走向异化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农村金融体系中,商业性金融成为主体,政策性金融发展不足,合作性金融逐步消失。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兴起,非正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大量存在,形成了以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主,多样化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共同发展的局面。首先对农村合作金融进行了概念的界定,把河北农村合作金融分为独立发展、探索发展和快速发展三个历史阶段,探讨了河北农村合作金融发展历程,进行了正面和负面分析,分析了存在问题及原因和发展特点等问题。
张珍[5](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农村发展,先后出台各项政策战略来推动农村的发展,如以农促工、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四化同步”发展以及“乡村振兴”等战略。这些农村发展战略的提出,不仅为我国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政策依据,还为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创造机遇。农村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专门服务于乡村发展的特色教育类型,有责任和义务为当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智力支持、人才支撑与技术保障,从而助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两个“百年目标”的实现。该研究以人力资本理论、教育内外部规律与科学发展观为理论基础,运用历史文献法和比较法,依据时间顺序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将其分为四个阶段,即以农业发展为中心的农村职业教育(1949—1977年)、以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为中心的农村职业教育(1978—2002年)、以培育新型农民为中心的农村职业教育(2003—2012年)与以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为中心的农村职业教育(2013—)。在全面梳理和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职业教育的历史演变后,我们更加明确了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正确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笔者以开阳县和睢宁县为个案分析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反思,发现农村职业教育需求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外部之限与内部之困,外部之限主要包括:经费投入不足、多头管理的纷争与师资力量薄弱;内部之困主要包括:教育形态的模式单一、涉农专业的“缺位”与培训方式的单一。究其原因,主要归咎于农村职业教育思维理念的滞后、办学主体的单一化与法律供给不足。基于以上问题,农村职业教育应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来进行改革,以期探索出一条服务乡村振兴的最佳路径。首先,要加强国家对农村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创新省级政府统筹的农村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完善终身化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建立多元化的投资回报机制。其次,农村职业教育要建设涉农专业群,提高专业与产业的“吻合度”;优化课程内容,提高课程与职业衔接的“精准度”;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后农村职业教育要创新培训方式。
宗明慧[6](2020)在《烟台市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烟台市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建设作为烟台市“三重”工作之一正在全市进行全力推广,对实现乡村振兴、帮助贫困人口脱贫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2017年,烟台市设立1 1个试点村,2018年开展百村示范行动。经过三年的探索实践,目前烟台市落实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村已达2779个,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已经呈现出全域勃发、星火燎原的发展态势,给农村带来了明显的变化。在全市合力推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裂变式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烟台市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存在的问题。党支部引领作用及影响力单一、工作推进不平衡不规范、专业化人才资源缺乏等问题正制约着烟台市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使得合作社发展空间受限、发展集体经济成效不明显。在探究问题产生原因时,我们注意到村党支部队伍建设重视程度不足、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经验积累不足以及人才吸纳培养机制不健全等,导致合作社发展效果受到影响。针对以上问题及原因分析,有的放矢的提出推行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对策建议。要牢牢把握党支部核心引领作用,对村党组织队伍建设进行优化提升;进行产业升级,通过建章立制形成科学规范的规模效应;建立高素质后备干部及骨干队伍,加强人才培养和跟踪管理。最终通过多措并举,科学、规范地推进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本文通过对烟台市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问题及对策进行探究,尝试用理论知识助力实践探究,以期优势整合、扬长避短,找到烟台市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从高速度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钥匙”,以烟台为样板,创设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之路。
韩小伟[7](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研究》文中提出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我国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一项重大举措。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中央单位立足部门资源优势,结合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连片特困地区实际,通过各种渠道方式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对于践行党的宗旨、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群众、培养锻炼干部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对于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论文运用实证研究、系统研究、综合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立足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工作的理论和实践,以国家有关政策文件为指导,参考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视角,对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政策理论、重大意义、历史进程、工作实践、基本经验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梳理和系统总结,并对2020年以后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进行了前瞻性思考。具体来说,文章由六个部分构成: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论文的创新及不足之处等问题。第二章是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概述,主要阐释了中央单位、社会扶贫、定点扶贫、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等相关概念;揭示了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重大意义,即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体现,是“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的组成部分,是加大对老少边贫地区扶持力度的举措,是帮扶单位贴近基层、了解民情的途径;系统梳理了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历史进程。第三章是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理论基础,主要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视角,对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理论基础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阐述。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主要包括反贫困理论、公平正义理论和社会保障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主要包括共同富裕理论、共享发展理论和扶贫开发理论。第四章是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主要领域及案例,主要从基础设施建设扶贫、产业扶贫、技能培训扶贫、教育科技文化扶贫、健康扶贫和网络扶贫等六个领域,对中央单位在各个领域开展定点扶贫的由来、内容和典型案例等进行了归纳和举例。第五章是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基本经验,主要从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相结合,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加强干部培养相结合等5个方面,全面总结了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基本要求和实践经验。第六章是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对策思考,主要是基于2020年以后中国反贫困工作重心转向治理农村相对贫困的背景,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强调要发挥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部门优势,即发挥中央单位的政策、资源、规划、人才和技术等优势;强调要构建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即构建由党委领导机制、政府主导机制、群众参与机制、组织协调机制、资金投入机制、考核评价机制等内容构成的长效机制。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将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历史进程划分为起步阶段、展开阶段、深化阶段和完善阶段等4个阶段,分析了每一个阶段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宏观背景、政策依据、主要任务和基本特征;二是全面总结了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基本经验,即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与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相结合、与扶智扶志相结合、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与加强干部培养相结合;三是对2020年以后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进行了前瞻性思考,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强调要发挥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部门优势,构建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张晓飞[8](2020)在《产业扶贫的地方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必要前提,人民群众全面摆脱绝对贫困是衡量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标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不能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自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实施了一系列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而产业扶贫是实现精准脱贫的关键举措,是治本之策。当前,脱贫攻坚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准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可持续发展理论,结合具体实践打赢这场世纪之战具有深远意义。笔者利用假期时间实地参与了河南省禹州市的基层扶贫工作,重点关注了产业扶贫,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完成了本篇论文的撰写。在内容上,梳理了扶贫的相关理论内涵(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可持续发展理论),特别是产业扶贫的相关概念和实施产业扶贫的多种方式方法,为研究产业扶贫提供给了理论支持;详细介绍禹州市产业扶贫的具体情况,通过问卷调研的方式得出当地的致贫原因为:因病因残致贫、因学致贫、缺少劳动力致贫、缺技术致贫、缺资金致贫以及其他(因灾、自身动力不足)致贫。禹州市产业扶贫成效显着,包括:发展“四大产业”拔穷根(特色种植、生态养殖、乡村旅游、电子商务);推进“五种模式”促增收(合作经营共同富、安置就业稳增收、土地流转赚租金、集体经济助脱贫、金融扶贫破难题);健全“四项机制”强保障(组织保障机制、资金投入及奖励机制、产业技术服务及培训机制、产销衔接机制)。此外,禹州市产业扶贫存也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市场导向不明确、产业带动脱贫能力不强、产业扶贫覆盖面小、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村集体经济较为薄弱。在总结国内其他地方产业扶贫的成功经验(贵州水城县“猕猴桃”种植产业、河南沁阳县“夏南牛”养殖产业、湖南花垣县十八洞村旅游产业、湖北建始县电商产业)的基础上,提出促进禹州市产业扶贫发展、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以市场为导向,明确重点扶贫产业、以培育带动脱贫企业为基础,积极推进脱贫载体建设、以拓宽产业覆盖面为关键,探索带动脱贫创新模式、以持续加大资金投入为保证,加快建设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以集体经济为产业扶贫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以“扶志”为根本,增强贫困人员的脱贫内生动力。采取的保障措施包括加强组织领导、凝聚广泛合力、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督查考核等。产业扶贫地方实践的启示和意义,在于产业扶贫要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依托资源优势,突出地方特色;要坚持联系与发展的观点:发挥能人和龙头企业带头作用;坚持对立统一规律:市场驱动与政府引导。
文婧[9](2020)在《临武县“互联网+”特色农业发展研究》文中指出
郑芳[10](2020)在《持续推进县域产业扶贫问题研究 ——以淮阳县为例》文中提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在我国现行标准下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目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决胜期,扶贫开发工作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已经取得阶段性胜利,多数贫困人口已经摆脱贫困状态,在此过程中,产业扶贫作为一种内生发展机制和脱贫攻坚的主要抓手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它通过建立一套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体系,增强了贫困地区的“造血”能力,使许多贫困地区落后的面貌得到了根本性扭转。但不容忽视的是,还有一定数量的贫困人口仍然处于贫困之中,脱贫难度系数大,脱贫进程缓慢,脱贫任务十分艰巨,有的贫困县因为脱贫成果未得到有效巩固,还出现了贫困人口返贫现象,这些问题都影响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如期实现。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新的历史条件对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现有脱贫成果的基础上持续推进县域产业扶贫,实现剩余贫困人口的全部脱贫并避免返贫现象的出现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也应该成为当下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在理论部分首先就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进行了详细介绍,还梳理出了国内外有关扶贫与产业扶贫的部分研究成果,并对相关理论与概念进行阐释,夯实了理论基础。在实践部分,本文选取了已脱贫的淮阳县作为参考对象,通过对淮阳县域产业扶贫发展现状的分析,一方面概括了淮阳县产业扶贫的阶段性成果和主要做法,另一方面通过文献研究和走访调查找出了淮阳县推进县域产业扶贫中资金管理、顶层设计、产业扶贫主体和产业承接主体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国内外其他省份和国家的经验,从强化政府的引导力、提升企业的带动力和提高贫困户承接能力三个大的方面着手,对如何持续推进县域产业扶贫提出了解决思路,目的是为了形成县域产业扶贫的大格局,以产业促发展,以产业带脱贫,更好更快地打赢攻坚脱贫战,早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村级服务的新探索——三个村农业服务站创办农场的实践与启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村级服务的新探索——三个村农业服务站创办农场的实践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3)乡村振兴背景下山东省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二、学术界研究现状 |
(一)相关学术研究概况 |
(二)学界研究内容及观点 |
(三)研究评析 |
三、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一)主要内容和文章结构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点 |
第一部分 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 |
一、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内涵及特征 |
(一)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主要内涵 |
(二)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基本特征 |
二、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列宁的相关论述 |
(二)党的十九大之前中国共产党的农业现代化思想 |
三、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的实践基础 |
(一)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前我国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的变迁 |
(二)党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部署 |
第二部分 山东省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
一、山东省农业经营体系建设成效 |
(一)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 |
(二)组织化程度不断增强 |
(三)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渐形成 |
(四)涌现出闻名全国的“潍坊模式”“寿光模式”“诸城模式” |
二、山东省农业经营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一)山东省农业经营体系存在的问题 |
(二)山东省农业经营体系问题成因分析 |
第三部分 国内外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经验借鉴 |
一、发达国家和地区构建农业经营体系的成功经验 |
(一)保护农业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
(二)完善职业农民培养机制 |
(三)发展和监管农业合作社 |
(四)以短链产品促农企发展 |
(五)政府和企业组织合作服务农业 |
二、国内其他地区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经验借鉴 |
(一)寻求农业发展新路径 |
(二)积极推进农场建设 |
(三)发展高质量农业服务体系 |
(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
第四部分 乡村振兴背景下山东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对策措施 |
一、完善土地流转机制 |
(一)明晰农地产权 |
(二)界定受让人主体资格 |
(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
二、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 |
(一)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
(二)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
(三)改造提升农户家庭经营 |
三、健全生产要素供给体系 |
(一)加强职业农民培育 |
(二)改革涉农金融机构 |
(三)鼓励外出人员回流农村 |
四、加快农业科技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 |
(一)改善农业科技服务的基础设施条件 |
(二)完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 |
(三)加强农业科技村级推广组织建设 |
五、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内外的合作共生机制 |
(一)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外部合作共生机制 |
(二)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间的合作共生机制 |
六、完善社会化服务 |
(一)建立村镇级公益性和经营性服务组织 |
(二)创新网络服务机构 |
(三)采取绩效评定制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4)河北农村合作金融研究(1996~201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 选题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理论意义 |
二 学术史回顾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点 |
四 研究对象的基本说明 |
第一章 农村合作金融概念的界定 |
第一节 合作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
一 现代合作思想的发展 |
二 现代合作经济的发展 |
第二节 合作金融概念的界定 |
第三节 现代中国的农村合作金融 |
第二章 河北农村合作金融独立发展阶段 |
第一节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 |
一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背景 |
二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走向独立发展 |
三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独立发展阶段分析 |
第二节 农村合作基金会 |
一 农村合作基金会产生背景 |
二 农村合作基金会发展历程 |
三 农村合作基金会发展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河北农村合作金融探索发展阶段 |
第一节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全面深化改革 |
一 正面分析 |
二 发展问题分析 |
第二节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 |
一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发展背景 |
二 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开展的资金互助 |
三 其他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河北农村合作金融快速发展阶段 |
第一节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改制 |
一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 |
二 河北省农村商业银行 |
三 石家庄汇融农村合作银行 |
四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正面分析 |
五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发展问题分析 |
第二节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 |
一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快速发展 |
二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整顿规范 |
第五章 河北农村合作金融发展分析 |
第一节 正面分析 |
一 肩负了三农的历史责任和支持三农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
二 推动了河北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
三 推动了城市化和工业化,为河北省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
四 促进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储蓄动员 |
五 做出了很大的社会贡献 |
第二节 发展问题分析 |
一 正规农村合作金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
二 农村合作金融体系畸形发展 |
三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难以承担三农历史重任 |
四 农村合作金融历史问题复杂 |
五 农村合作金融供给不足 |
第三节 发展特点分析 |
一 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
二 政府在其中扮演着关键性角色 |
三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占主要地位 |
四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特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政策背景:“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 |
1.1.2 立足农村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价值皈依 |
1.2 研究综述 |
1.2.1 对国外研究的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4.1 制度分析法 |
1.4.2 技术方法 |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1.5.2 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农村职业教育的相关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乡村振兴”战略 |
2.1.2 职业教育 |
2.1.3 农村职业教育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人力资本理论 |
2.2.2 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 |
2.2.3 科学发展观(和谐发展理论) |
第三章 新中国以来农村职业教育的历史演变 |
3.1 以农业发展为中心的农村职业教育(1949—1977年) |
3.1.1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农村职业育(1949—1956年) |
3.1.2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农村职业教育(1957—1965年) |
3.1.3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农村职业教育(1966—1977年) |
3.2 以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为中心的农村职业教育(1978—2002) |
3.2.1 “拨乱反正”时期的农村职业教育(1978—1984年) |
3.2.2 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时期的农村职业教育(1985-1992年) |
3.2.3 社会主义转型期的农村职业教育(1993—2002年) |
3.3 以培育新型农民为中心的农村职业教育(2003—2012年) |
3.3.1 实施“新型农民”培育计划 |
3.3.2 启动农村职业教育内部改革 |
3.4 以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为中心的农村职业教育(2013—) |
第四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反思——以睢宁县、开阳县为个案 |
4.1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的需求与不足 |
4.1.1 乡村振兴的目标 |
4.1.2 乡村振兴的农村职业教育需求 |
4.1.3 农村职业教育的不足 |
4.2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反思 |
4.2.1 价值取向之困:思维理念的滞后 |
4.2.2 办学机制之困:办学主体的单一化 |
4.2.3 政策环境之困:法律供给不足 |
第五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路径 |
5.1 宏观行动:加强国家对农村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 |
5.1.1 创新省级政府统筹的农村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
5.1.2 完善终身化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 |
5.1.3 建立多元化的投资回报机制 |
5.2 中观行动:农村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 |
5.2.1 建设涉农专业群,提高专业与产业的“吻合度” |
5.2.2 优化课程内容,提高课程与职业衔接的“精准度” |
5.2.3 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
5.3 微观行动:创新农村职业教育的培训方式 |
第六章 余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6)烟台市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绪论 |
0.1 研究背景 |
0.2 研究目的 |
0.3 研究意义 |
0.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0.5 主要内容与框架 |
0.6 研究方法 |
0.7 创新之处 |
1 概念界定与基本理论 |
1.1 概念界定 |
1.1.1 合作社 |
1.1.2 农民专业合作社 |
1.1.3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 |
1.2 基本理论 |
1.2.1 政府与市场关系理论 |
1.2.2 农村基层党建理论 |
2 烟台市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概述 |
2.1 烟台市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背景动因 |
2.1.1 现实问题倒逼的结果 |
2.1.2 实践优势助推的结果 |
2.2 烟台市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主要做法及成效 |
2.2.1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经营方式 |
2.2.2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特色路径 |
2.2.3 各级扶持合作社发展的做法 |
2.2.4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取得的成效 |
3 烟台市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存在的主要问题 |
3.1 党支部引领作用及影响力不足 |
3.1.1 党支部队伍缺乏引领力 |
3.1.2 党支部制度建设缺乏保障力 |
3.1.3 党支部资源缺乏合力 |
3.2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不规范 |
3.2.1 工作推进不平衡 |
3.2.2 规模扩张不迅猛 |
3.2.3 政策扶持不全面 |
3.3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专业人才问题突出 |
3.3.1 领军人才和技术骨干短缺 |
3.3.2 农业劳动力理念亟需转变 |
3.3.3 农村劳动力专业知识匮乏 |
4 烟台市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党支部队伍建设重视程度不足 |
4.2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经验积累不足 |
4.3 人才吸纳培养机制不健全 |
5 烟台市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对策建议 |
5.1 组织振兴: 牢牢把握党支部核心引领作用 |
5.1.1 推进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 |
5.1.2 党委政府上下联动形成合力 |
5.1.3 探索合作社党建示范区建设 |
5.2 产业振兴:科学规范推动产业提档升级 |
5.2.1 推动建立联合社 |
5.2.2 探索建立综合体 |
5.2.3 建章立制促规范 |
5.2.4 从严把关降风险 |
5.2.5 去粗取精增效益 |
5.3 人才振兴: 建立高素质后备干部及骨干队伍 |
5.3.1 发挥优秀党员助力 |
5.3.2 吸引优秀人才返乡 |
5.3.3 人才培养和跟踪管理 |
5.3.4 强化多方位监督考核激励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指导教师对博士论文的评阅意见 |
答辩决议书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及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概述 |
2.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相关概念阐释 |
2.1.1 中央单位 |
2.1.2 社会扶贫 |
2.1.3 定点扶贫 |
2.1.4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 |
2.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重大意义 |
2.2.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体现 |
2.2.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的组成部分 |
2.2.3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加大对老少边贫地区扶持力度的举措 |
2.2.4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帮扶单位贴近基层、了解民情的途径 |
2.3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历史进程 |
2.3.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起步阶段 |
2.3.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展开阶段 |
2.3.3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深化阶段 |
2.3.4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完善阶段 |
第3章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理论基础 |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
3.1.1 经典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 |
3.1.2 经典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理论 |
3.1.3 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理论 |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
3.2.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 |
3.2.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共享发展理论 |
3.2.3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扶贫开发理论 |
第4章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主要领域及案例 |
4.1 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扶贫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 |
4.1.1 基础设施建设扶贫的由来 |
4.1.2 基础设施建设扶贫的内容 |
4.1.3 基础设施建设扶贫的典型案例 |
4.2 通过产业扶贫推进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 |
4.2.1 产业扶贫的由来 |
4.2.2 产业扶贫的内容 |
4.2.3 产业扶贫的典型案例 |
4.3 通过技能培训扶贫实现贫困地区劳动力就业 |
4.3.1 技能培训扶贫的由来 |
4.3.2 技能培训扶贫的内容 |
4.3.3 技能培训扶贫的典型案例 |
4.4 通过教育科技文化扶贫推进贫困地区文化教育发展 |
4.4.1 教育科技文化扶贫的由来 |
4.4.2 教育科技文化扶贫的内容 |
4.4.3 教育科技文化扶贫的典型案例 |
4.5 通过健康扶贫改善贫困地区医疗卫生状况 |
4.5.1 健康扶贫的由来 |
4.5.2 健康扶贫的内容 |
4.5.3 健康扶贫的典型案例 |
4.6 通过网络扶贫拓宽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渠道 |
4.6.1 网络扶贫的由来 |
4.6.2 网络扶贫的内容 |
4.6.3 网络扶贫的典型案例 |
第5章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基本经验 |
5.1 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 |
5.1.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的基本要求 |
5.1.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
5.2 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相结合 |
5.2.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相结合的基本要求 |
5.2.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
5.3 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 |
5.3.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的基本要求 |
5.3.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
5.4 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 |
5.4.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的基本要求 |
5.4.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
5.5 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党政干部培养相结合 |
5.5.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党政干部培养相结合的基本要求 |
5.5.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党政干部培养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
第6章 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对策思考 |
6.1 中国农村反贫困目标瞄准的调整 |
6.1.1 相对贫困的涵义 |
6.1.2 相对贫困的特征 |
6.1.3 农村相对贫困成为贫困治理的重心 |
6.1.4 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的现实路径 |
6.2 发挥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部门优势 |
6.2.1 政策优势 |
6.2.2 资源优势 |
6.2.3 规划优势 |
6.2.4 人才优势 |
6.2.5 技术优势 |
6.3 构建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
6.3.1 党委领导机制 |
6.3.2 政府主导机制 |
6.3.3 群众参与机制 |
6.3.4 组织协调机制 |
6.3.5 资金投入机制 |
6.3.6 考核评价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产业扶贫的地方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点及不足 |
1.4.1 本文的创新点 |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2 产业扶贫的相关理论 |
2.1 基本概念及内涵 |
2.1.1 贫困 |
2.1.2 扶贫 |
2.1.3 产业扶贫 |
2.2 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 |
2.2.2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3 产业扶贫的地方实践——以禹州市为个案 |
3.1 禹州市概况 |
3.1.1 禹州市区域概况 |
3.1.2 禹州市贫困现状 |
3.2 禹州市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分析 |
3.2.1 因病、因残致贫 |
3.2.2 因学致贫 |
3.2.3 缺少劳动力致贫 |
3.2.4 缺技术、资金致贫 |
3.2.5 其他(因灾、自身动力不足)致贫 |
3.3 禹州市产业扶贫的成效 |
3.3.1 发展“四大产业”拔穷根 |
3.3.2 推进“五种模式”促增收 |
3.3.3 健全“四项机制”强保障 |
3.4 禹州产业扶贫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4.1 市场导向不明确 |
3.4.2 产业带动脱贫能力不强 |
3.4.3 产业覆盖面小 |
3.4.4 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 |
3.4.5 集体经济较为薄弱 |
3.4.6 贫困人员脱贫内生动力不足 |
4 国内地方产业扶贫的成功经验 |
4.1 贵州水城县“猕猴桃”种植产业扶贫的成功经验 |
4.1.1 产业扶贫规划与方案 |
4.1.2 产业带动模式和联结机制 |
4.1.3 产业扶贫保障措施 |
4.2 河南沁阳县“夏南牛”养殖产业扶贫的成功经验 |
4.2.1 结合当地实际,精准选育带动脱贫产业 |
4.2.2 深化利益联结,拓宽稳定增收渠道 |
4.2.3 破解瓶颈制约,强化产业脱贫保障 |
4.3 湖南花垣县十八洞村旅游产业扶贫的成功经验 |
4.3.1 创新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
4.3.2 乡村旅游与民俗文化产业相结合 |
4.3.3 “113”工程旅游扶贫新模式 |
4.4 湖北建始县电商扶贫的成功经验 |
4.4.1 利用“互联网+”模式助力传统企业转型,形成产业扶贫反推力 |
4.4.2 建立以“互联网+”模式为主的电子商务产业链,保证产业形态稳固 |
4.4.3 利用互联网平台,逆向推动区域农产品公共品牌的培育力度 |
4.4.4 借助“互联网+众筹”的模式助力当地农产品的销售 |
4.4.5 利用互联网的大规模消费,反向激励企业的运行趋于标准化和组织化 |
5 地方性经验促进禹州市产业扶贫的对策及建议 |
5.1 以市场为导向,明确重点扶贫产业 |
5.2 以培育带动脱贫企业为基础,积极推进脱贫载体建设 |
5.3 以拓宽产业覆盖面为关键,探索带动脱贫创新模式 |
5.4 以持续加大资金投入为保证,加快建设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 |
5.5 以集体经济为产业扶贫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
5.6 以“扶志”为根本,增强贫困人员的脱贫内生动力 |
5.7 以保障措施为支撑,推动产业扶贫长效机制建立 |
6 产业扶贫地方实践的启示和意义 |
6.1 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依托资源优势,突出地方特色 |
6.2 坚持联系与发展的观点:发挥能人和龙头企业带头作用 |
6.3 坚持对立统一规律:市场驱动与政府引导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调查问卷 |
(10)持续推进县域产业扶贫问题研究 ——以淮阳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可能的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可能的创新点 |
第2章 县域产业扶贫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 |
2.1.1 贫困 |
2.1.2 扶贫与精准扶贫 |
2.1.3 产业扶贫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
2.2.2 社会主义本质论 |
2.2.3 新时代中国特色扶贫理论 |
2.3 县域产业扶贫的必要性 |
第3章 淮阳县县域产业扶贫情况概述 |
3.1 淮阳县贫困现状与产业扶贫主要模式 |
3.1.1 淮阳县贫困现状 |
3.1.2 淮阳县产业扶贫主要模式 |
3.2 淮阳县推进产业扶贫的主要做法 |
3.2.1 党和政府的重视 |
3.2.2 实施精准产业带动 |
3.2.3 多元化的扶贫措施助力 |
3.2.4 大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
3.3 淮阳县推进产业扶贫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
3.3.1 推动了县域社会经济发展 |
3.3.2 推动了当地产业结构的升级 |
3.3.3 吸引了大量农民工返乡创业 |
3.3.4 实现了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
3.4 淮阳县持续推进县域产业扶贫中的问题与具体分析 |
3.4.1 产业扶贫资金方面存在问题 |
3.4.2 产业扶贫顶层设计有待完善 |
3.4.3 产业扶贫主体方面存在问题 |
3.4.4 产业承接主体自身存在缺陷 |
第4章 国内外推进产业扶贫的经验与启示 |
4.1 国内其他省份贫困县推进产业扶贫经验 |
4.1.1 河北保定顺平县推进产业扶贫的经验 |
4.1.2 湖南益阳安化县推进产业扶贫的经验 |
4.2 国外发达国家推进产业扶贫经验 |
4.2.1 美国推进产业扶贫经验 |
4.2.2 日本推进产业扶贫经验 |
4.3 国内外推进产业扶贫经验的启示 |
4.3.1 国内其他贫困县推进产业扶贫的启示 |
4.3.2 国外发达国家推进产业扶贫的启示 |
第5章 持续有效推进淮阳县域产业扶贫的思路 |
5.1 强化政府的引领力 |
5.1.1 加强产业扶贫财政资金管理 |
5.1.2 合理评估产业扶贫项目 |
5.1.3 加强产业扶贫顶层设计 |
5.1.4 加强金融扶贫力度 |
5.2 提升扶贫企业的带动力 |
5.2.1 拓宽企业融资途径 |
5.2.2 有效整合资源,合理调整企业规模 |
5.2.3 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
5.2.4 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
5.3 提高贫困户的承接力 |
5.3.1 激发贫困户主体意识 |
5.3.2 增强贫困户风险防范能力 |
5.3.3 构建防返贫保障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调查问卷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学术成果 |
四、村级服务的新探索——三个村农业服务站创办农场的实践与启示(论文参考文献)
- [1]“三位一体”综合合作与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龙岩探索[J].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课题组,张晓山. 农村经济, 2021(07)
- [2]康定市电商扶贫发展战略研究[D]. 谢红. 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3]乡村振兴背景下山东省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研究[D]. 杨松楠. 齐鲁工业大学, 2021(12)
- [4]河北农村合作金融研究(1996~2015)[D]. 于海鹏.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5]“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研究[D]. 张珍.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4)
- [6]烟台市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问题及对策研究[D]. 宗明慧.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5)
- [7]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研究[D]. 韩小伟. 吉林大学, 2020(03)
- [8]产业扶贫的地方实践研究[D]. 张晓飞. 东华大学, 2020(01)
- [9]临武县“互联网+”特色农业发展研究[D]. 文婧. 湖南农业大学, 2020
- [10]持续推进县域产业扶贫问题研究 ——以淮阳县为例[D]. 郑芳. 湘潭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