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宋哲宗皇帝御书赠司马光“忠清粹德之碑”(论文文献综述)
周郢[1](2021)在《《郙阁颂》重刻者田克仁新考》文中指出田克仁是《郙阁颂》传承中的一位关键人物,南宋绍定三年(1230),克仁将汉《郙阁颂》重刻于略阳灵岩寺石壁,为世所重。但其生平于史传无征。今考其名在史传中被误书为"田克悉"。田克仁祖籍临沂,后徙扬州。嘉定元年(1208)进士。历官松溪县主簿,中博学宏辞科,任监车辂院,多次参与了宋廷贡举。崔与之镇蜀,克仁应征入幕。后知沔州,勤政爱民、治郡有方。
蔡副全[2](2021)在《《郙阁颂》摩崖考论》文中提出《郙阁颂》,东汉建宁五年(一七二)镌刻于沮县析里郙阁(陕西略阳县徐家坪乡)嘉陵江西崖,后凿迁于略阳灵岩寺。《郙阁颂》摩崖在宋代已泐损极甚,南宋沔州太守田克仁恐其日后绝迹,遂仿刻于灵岩寺,明略阳知县申如埙又进行了重刻。《郙阁颂》文章尔雅,词旨淳古;其字形方整,结构疏宕,运笔拙朴,章法茂密,学隶者不从此碑求之,不能得浑穆之趣。
郑精倍[3](2020)在《乡土史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信阳地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新课程改革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应用被人们高度关注。乡土史资源是历史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贴近学生生活、生动形象,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乡土史教学可以缩小时空差距,加强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与应用,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增进学生的家国情怀。信阳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承载着古中原文化和荆楚文化、北方文化和南方文化,拥有独特的红色历史资源和根亲文化资源。这些珍贵的乡土史资源是乡土史教学的基础和保障。文章针对信阳地区乡土史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主体结构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介绍信阳地区高中历史乡土教学的相关背景,阐述相关概念。梳理信阳地区乡土文化资源,将其按时间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部分,并与现行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内容相结合,整理出可供历史教学使用的信阳地区乡土史资源。第二部分,对信阳地区九所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乡土史资源的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虽大部分高中生和历史教师对乡土史教学持肯定态度,但由于受高考压力影响,高中生自主学习乡土史意识淡薄、教师乡土知识匮乏、学校缺乏重视和支持、评价激励机制不完善等,现实历史教学中对地方乡土史资源的开发和应用较少。第三部分,根据调查中存在的问题,从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四个方面,提出了乡土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相应建议。第四部分,结合高中历史教学实际,提出信阳乡土史资源在高中历史课堂与课外教学探究中的应用策略。
孙健[4](2019)在《烟云变灭墨戏中 ——存世米家山水画作的重鉴与传承关系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宋代米芾米友仁父子初创的风格独特的米家山水自诞生起便备受瞩目,也是书画鉴藏界研究的热门课题。针对米家山水存世作品的真伪辨识及其在美术史地位的重新认识等重要问题,本研究意图通过全面评估全世界公共机构中收藏的全部米家父子名下作品,从一个全新视角来对米家山水的真实面貌和历史贡献给出更完整的解读。本文首先对全世界范围内公共机构收藏的二米名下作品展开全面的检视。文中涉及的米芾名下作品总共28幅/卷,占已知总数29幅/卷的97%;涉及米友仁名下作品总共15幅/卷,占已知总数18幅/卷的83%。文章结合笔者在研究期间完成的对其中大部分原作的直接观察所获得的第一手信息,并利用公共机构现有的研究成果和历史文献的检索,对上述分别收藏于中国大陆、中国台湾、美国和日本的总共43幅作品提出了初步的鉴定意见,并将其中总共8幅历来有争议或最有可能反映米家山水历史面貌的作品挑选出来做进一步的研究和讨论。文章接着通过历史文献归纳和传世真迹分析的方式来总结了米芾米友仁各自画作的鉴定要素。针对通过汇考筛选出的8件作品,文章接着又展开了更深入的研究和讨论并提出了作者独立研究的初步结论,包括多幅原先未见着录或没有结论作品的断代意见,而其中最为重要的成果是以新的证据来证明美国佛利尔所藏的《云起楼图》是最接近米芾原作的宋代画作。文章接着介绍了米家山水在历朝历代的传承和影响,以期对米家山水的发展沿革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文章尔后从绘画审美理论、水墨技法创新和历史影响力三个方面重新评价了米家山水在美术史上的地位问题,并明确地指出米家山水是中国传统山水画技法发展中的一个高峰,其影响力超越了时间和空间。本文最后以笔者首创的二维画品断代矩阵图归纳总结了所有二米名下存世作品的评估结果,直观显示各画品间的联系和相对重要性,并指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笔者认为米芾毫无疑问是米家山水的缔造者和精神领袖,其开创的米家山水除了公认的绘画思想创新之外,在技法上的创新也同样重要,但却往往因为其画迹难辨而被忽视;米友仁在其父开创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了米家山水的技法,但其基本特征是与米芾有差别的。虽然仍有许多工作有待完成,但是本文提供的新证据和新研究必将对未来米家山水的研究产生积极的影响。
刘东芹[5](2015)在《宸翰:宋代帝王书法研究》文中提出宸翰是古代帝王书法的专有名称。作为一种特殊的书写形式,宸翰在宋代帝王政治和社会活动中扮演着微妙的角色,在宋代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所呈现。如名胜古迹间会有御书刻石,寺观道院中能看到御书牌匾,官府衙门里有御书箴铭,各级学校机构中还建有御书阁,专门收藏皇帝御书石刻以供瞻仰。这种御书阁还存在于不少官僚士大夫的家中,以显示帝王与臣子的亲密关系。帝王书写已经脱离了艺术活动怡情悦性的功能,成为了皇权的延伸。如何深究并解释这一文化现象的成因、过程及细节,并探讨其背后的文化意义,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从艺术社会学的角度,结合宋代政治、文化、宗教等领域的具体问题来探讨宸翰在宋代皇权运行中的作用和影响。同时对帝王书写的社会属性、政治功能以及艺术价值进行分析,为宋代政治文化史、宋代书法史等领域提供更多的微观实证。本文前两章主要由宋代以前的帝王书翰传统和宋代右文政策来探讨宋代宸翰风气的形成,并重点分析宋代帝王书法的皇室传承和艺术特色,其中对宋太宗、宋真宗、宋徽宗以及宋高宗等人的书法之渊源、风格和影响等做了细致探讨,同时兼顾了书法传统在宋代皇室中的普及和延续。对宋代皇室钟爱的篆书、草书和飞白书,以及书写工具对作品风格的影响一并做了具体的论述。宋代宸翰的制度化和神圣化过程体现在对御书的征集、收藏以及瞻仰上。对御书阁的建立,征集御书的政策、手段以及瞻仰过程的制度化上,宋代皇室都有一系列严格的规定,这极大保证了宋代宸翰的高贵性和神圣性。而书写才能作为个人素质的一部分,对皇位继承人的重要性都有明确的史料记载,本文在第六章中将详细揭示这种才能在皇位传承中的微妙作用。在某些特殊的历史时期,宸翰也在积极参与帝王政治,如宋真宗朝的天书事件以及宋高宗的御笔书写与南宋前期军政关系,都是极具代表性的个案。这些个案揭示了宸翰与皇权的依赖关系,充分说明了帝王书写参与帝王政治的演进过程。宸翰参与帝王政治的种种特征,还表现在宸翰与宋代佛道二教的关系以及帝王参与书写宋代钱样上,这意味着帝王可以通过宸翰这一具体形式来参与宋代的宗教管理和经济活动,也是宸翰作为皇权延伸的具体表现。
陈启文[6](2014)在《走向圣坛的司马光》文中提出穿行于一大片古老的建筑中,恍然已经穿越时空,走进了宋朝的一条老街。这是一条清晰的街道,一个确凿无疑的地址——光山县城正大街中段。若要寻觅司马光那远逝的身影,一切只能从这里开始,这是他的诞生地。在他诞生之前,光山县就叫光山县,如今还叫光山县,像这种历经千载而坐不改名的县份,在国中还不多见。中国人最不喜欢改弦更张,
毋静帆[7](2014)在《陕西地区碑林现状及发展对策探讨》文中指出陕西地区碑林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是研究陕西地区碑林的发展历程与保护历程,根据碑林的陈列、保护与发展,对现在碑林提出的一个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研究课题。这一问题关系到碑林如何的发挥其在文化传承与保护中所起到的作用,关系到碑林以后的发展方向,关系到陕西地区碑林能否更好的融入经济社会的发展浪潮中。本文通过实地调研的形式,将其分为以碑石陈列为主的专题性博物馆、博物馆中的碑石集藏地、其他的碑石集藏地三类,并总结出陕西地区碑林的分布特征,从而发现当下碑林的发展状况及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提出具有可行性的解决问题的对策。具有公益性质的碑林作为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如何能够更好的发挥其作用。通过对这些情况的分析,总结出对陕西地区碑林的发展与保护,提出可行的综合改善方案。
肖红兵[8](2014)在《宋代官员卒葬制度研究:以哀荣与饰终为中心》文中指出论文的研究对象是宋代官员卒葬之际的礼令制度。以哀荣与饰终之典为内容的官员卒葬制度,在10-13世纪的发展、因革、变化与式微是两宋历史的重要内容。论文将与官员卒葬有关的诸种哀荣之典,视为一种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并将之纳入两宋历史之“变”的解释框架之中,将具体的哀荣礼仪制度与实际执行的官员卒葬事例结合起来,对两宋时期的君臣关系、施政原则以及官员的终极命运和卒葬待遇等问题进行微观探讨。两宋时期的民心政俗的差异与变化十分显着,呈现出一种向内敛化和复杂化发展的趋势,南宋时期的“饰终”行为已减降为传统哀荣之典的一种式微形式,反映出了两宋时期官员卒葬制度的迥异之处和变化特征。论文选取与哀荣之典有关的官员卒葬制度作为研究内容,即着重对皇帝和太后等人亲行参与的临奠、举哀、辍朝和御赐碑额等制度进行微观考察,藉以对两宋时期的君臣关系和官员的终极待遇等问题进行探讨。论文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即绪论,分为选题缘起、概念界说、研究综述、文献说明和写作思路等,旨在对相关问题进行综述和说明;第二部分是为正文,分别选取官员卒葬制度相关的因丧辍朝、挂服举哀、奠祭制度和御赐碑额等问题进行具体的微观探讨,并附以各章小结的形式对相关典制进行概述;第三部分为结语,主要是对有关宋代官员卒葬制度的发展脉络等问题进行概述、梳理和分析。论文所具体考察的“因丧辍朝”、“挂服举哀”、“临奠与致祭”和“御赐碑额”等哀荣之典,仅仅是两宋时期官员卒葬制度的部分内容,但是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两宋官员卒葬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变化趋势。通过对“因丧辍朝”、“挂服举哀”、“临奠与致祭”和“御赐碑额”等哀荣与饰终之典的具体考察,我对宋代官员卒葬制度及其相关问题,有着如下几点认识和思考:一是关于因丧辍朝制度:首先,我认为皇帝为卒葬官员举行辍朝之仪,最迟不晚于南北朝之际的北周武帝时期,历经隋唐时期的初步发展,至宋代基本趋于常态化和制度化。其次,认为宋代在唐代“三品以上薨殁,通有辍朝之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官员因丧辍朝的范围和类型,也使特恩辍朝成为一种常态化行为。二是关于举哀挂服制度:首先,我认为北宋前期皇帝的素服举哀行为在本质上尚属于传统的举哀成服之礼,但是其后出现的挂服举哀之举却逐渐趋于形式化,即北宋中后期皇帝的着服方式演变成临时性的挂服之仪,这是唐宋皇帝为臣僚举哀的显着变化之一。其次,宋代“举哀挂服”的做法是经由藩族之丧扩延至薨卒臣僚的,一定程度地表明至北宋中后期,举哀之重心从“哀哭”与成服的层面,逐渐转至象征性的“挂服”行为上,而在举哀仪式中皇帝真情哀哭的成分亦逐渐减降,最终完全凭以“挂服”的方式昭示皇帝是在为薨卒大臣举哀。在皇帝为臣僚举哀问题上,我认为宋代一方面强调只有宰臣薨卒皇帝才可举哀的品秩原则,另一方面宋代皇帝对个别尊戚之属皇帝特以亲为之举哀,而对部分品秩稍低的宰执臣僚则特以职举哀,此外举哀场所在北宋后期逐渐固定为后苑壬地。三是关于帝后临奠制度:首先,我认为北宋帝后的临奠行为更多地是出于皇帝等人的内心情感或个人意愿,而非拘泥于传统的礼仪制度,但是至南宋时期礼典礼令虽着于典册而制度不行,代之的往往是一纸空文诏书,即基于尊崇内涵的哀荣之典已减降成为一种形式化的饰终举措。其次,我认为北宋晚期随着党争政治的发展,重要大臣或贬死外地或远离京城,在他们卒后皇帝都无法为之行临奠之礼,而南宋前期更是缺乏实施临奠礼的必要条件和政事环境。复次,我认为宋代皇帝临奠的基本原则是以宗、戚、将、相四类人员中的一部分人为主要临奠对象,而非绝对地以官员的品秩高低为临奠依据。在这一“非宗戚大臣”不临奠的原则基础之上,复以官员薨卒于京城为临奠的先决条件,而同官员是卒于官位还是离仕并无绝对关系。再次,我认为辞避行为在南宋时期的常态化发展,既与其时不安定的政事环境相关,也与皇帝和卒者家属等人的意愿和情感有关,这种变化具有鲜明的内敛性。四是关于御赐碑额问题:虽然我认为皇帝御赐大臣碑额不仅是赵宋朝廷褒奖大臣的特殊方式,也是两宋官员卒葬制度的重要内容,但是我并不认为御赐官员碑额在宋代形成了一种专有制度,而仅仅将之视为皇帝褒奖和尊崇卒葬大臣的一种特殊方式,并认为北宋时期御赐碑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宋代皇帝尊崇和优待士大夫的“祖宗之法”原则,而御赐碑额的复杂向变化也反映出宋代君臣关系的变化等问题。论文所探讨的“因丧辍朝”、“挂服举哀”、“临奠与致祭”和“御赐碑额”等四种哀荣与饰终之典,虽然只是宋代官员卒葬制度的部分内容,但基本涵盖了两宋时期的君臣关系和官员卒葬待遇等问题。通过对宋代官员卒葬制度的发展与变化的初步梳理和探讨,结合两宋官员卒葬制度实际运作中所反映出的君臣关系和特殊待遇,我对两宋时期的朝政变动、文化风气和施政原则等问题也给予了一定程度的关照、探析和思考。
肖红兵[9](2013)在《御赐神道碑额所见北宋中后期的君臣关系》文中研究说明宋代御赐官员神道碑额作为一项常例,约始于仁宗皇佑年间,用意是体现"祖宗之法"所确立的尊重文人士大夫的原则,其后又发展成为一种特殊的政治现象。自神宗时期开始,因受到各类政治因素的影响,历朝御赐碑额的现象出现一些微妙的变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的朝政状况和君臣关系。
肖红兵[10](2013)在《宋代御赐神道碑额考述——以文献所见六十余人碑额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御赐神道碑额是宋代褒奖卒葬臣僚的特殊方式,也是宋代政治运作中的一种特殊现象,约始于皇佑年间仁宗篆赐王曾和吕夷简碑额。两宋共有11位皇帝曾经御赐神道碑额,赐额对象多为勋德显着之臣。文献所见获得御赐碑额的臣僚总数约有69人,但赐额原因和时间等多未见史书详载,不少碑额名称亦存有错讹。宋代御赐碑额主要分为御篆、御书和诏赐三种。赐额字数从两字至十余字不等。碑额内容则多为表达德义和功勋的文字。
二、宋哲宗皇帝御书赠司马光“忠清粹德之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宋哲宗皇帝御书赠司马光“忠清粹德之碑”(论文提纲范文)
(2)《郙阁颂》摩崖考论(论文提纲范文)
析里、阁略考 |
《郙阁颂》内容、形制及变迁 |
《郙阁颂》文辞结构与特色 |
《郙阁颂》的着录与流传 |
田克仁《郙阁颂》仿刻与申如埙重刻钩沉 |
《郙阁颂》书法评析 |
茂密 |
方整 |
疏宕 |
拙朴 |
浑穆 |
余论 |
(3)乡土史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信阳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 |
(二)国外研究 |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信阳地区乡土史资源概述 |
一、概念界定 |
(一)历史课程资源 |
(二)乡土历史课程资源 |
二、信阳地区乡土史资源的内容及分类 |
(一)古代乡土史资源 |
(二)近代乡土史资源 |
(三)现代乡土史资源 |
三、高中历史教材与信阳地区乡土史资源的对应整合 |
(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一与信阳地区乡土史资源的对应整合 |
(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二与信阳地区乡土史资源的对应整合 |
(三)人教版历史必修三与信阳地区乡土史资源的对应整合 |
第二章 信阳地区乡土史资源应用的现状调查 |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
(一)调查对象 |
(二)调查方法 |
(三)调查内容 |
二、学生方面的问卷数据统计及分析 |
(一)高中生对历史课及信阳地区乡土史资源兴趣浓厚 |
(二)高中生关于信阳地区乡土史资源了解的现状及影响 |
(三)信阳地区乡土史资源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矛盾 |
三、教师方面的访谈结果及分析 |
(一)高中历史教师的基本素质 |
(二)高中历史教师地方史知识储备现状及原因 |
(三)高中历史教师对乡土史资源应用的认识 |
(四)高中历史教师对乡土历史教学影响因素的分析 |
第三章 信阳地区乡土史资源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一、存在的问题 |
(一)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及校外安全隐患 |
1.学生自主学习乡土史意识 |
2.校外安全隐患 |
(二)教师研究意识淡薄与教育理念落后 |
1.教师研究意识淡薄,乡土知识匮乏 |
2.教师教育理念落后 |
(三)学校对乡土史教学缺乏重视和支持 |
(四)评价激励机制不完善 |
二、建议 |
(一)学生主动关注家乡历史,加强自我安全防范意识 |
1.主动关注家乡历史,促进全面发展 |
2.加强自我安全防范意识 |
(二)教师转变教育理念,主动研究乡土史 |
1.以生为本,转变教育理念 |
2.主动研究乡土史,拓展课堂资源 |
(三)学校大力支持校本课程建设,研发乡土历史课程 |
(四)社会方面 |
1.教育主管部门积极推进乡土史教学 |
2.协调社会不同机构进行相应的扶持 |
3.完善评价激励机制,落实新课程改革 |
第四章 信阳地区乡土史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
一、作为现行教材的补充,应用于第一课堂 |
(一)新课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 |
(二)新课讲授,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 |
(三)课堂小结,引发学生思考 |
二、设计乡土史教学实践活动,应用于第二课堂 |
(一)组织实地参观,开展研学活动 |
(二)利用乡土史进行研究性学习 |
(三)组织地方史知识专题讲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信阳地区高中乡土史资源应用现状调查表(学生用) |
附录B 信阳地区高中历史教师乡土史资源应用现状访谈提纲 |
致谢 |
(4)烟云变灭墨戏中 ——存世米家山水画作的重鉴与传承关系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Ⅰ. 研究现状 |
Ⅱ. 研究思路 |
Ⅲ. 米芾父子的家世和生平 |
第一章 米家山水存世作品的汇考 |
1.1 存世米芾名下作品的汇考 |
1.1.1 中国大陆入藏的米芾名下作品 |
1.1.2 台北故宫馆藏米芾(款)绘画作品 |
1.1.3 美国馆藏作品的考证 |
1.1.4 日本及其它海外馆藏米芾作品的考证 |
1.2 米友仁存世作品的汇考 |
1.2.1 中国大陆收藏的米友仁名下作品 |
1.2.2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米友仁名下作品 |
1.2.3 美国各大博物馆收藏的米友仁名下作品 |
1.2.4 日本及其它海外博物馆收藏的米友仁名下作品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在文献和图像中提取辨认米家山水原作的特征和要素 |
2.1 历代文献中对于米家山水作品的描述 |
2.1.1 宋代文献中对米家山水作品的描述 |
2.1.2 元代文献中对米家山水作品的描述 |
2.1.3 明清文献中对米家山水作品的描述 |
2.2 从近现代鉴定专家的叙述中归纳的特征 |
2.3 来自公认的原作和传世真迹的证据 |
2.4 鉴定标准的归纳和总结 |
2.4.1 米芾画作的鉴定要点总结 |
2.4.2 米友仁画作的鉴定要点总结 |
第三章 对部分有争议存世作品的再分析 |
3.1 部分米芾名下重要作品的重鉴 |
3.1.1 佛利尔美术馆藏《云起楼图》 |
3.1.2 台北故宫藏《春山瑞松》和佛利尔藏《山水图》 |
3.1.3 佛利尔藏《云山叠翠图》 |
3.1.4 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藏《岷山图》 |
3.2 米友仁名下有争议作品的再分析 |
3.2.1 上海博物馆藏《潇湘白云图》 |
3.2.2 北京故宫藏《云山墨戏图》 |
3.2.3 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藏《设色云山图》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米家山水技法源流和传承关系的再研究 |
4.1 朦胧初成-南宋-金时期米家山水传派 |
4.2 生枝发叶-元代米家山水传派 |
4.3 成就经典-明代米家山水传派 |
4.4 传习规范-清代米家山水传派 |
4.5 水墨家法-米家山水对近现代画家的影响 |
第五章 米家山水的美术史地位再认识 |
5.1 领先时代的绘画及审美理论 |
5.2 独树一帜的水墨技法 |
5.3 超越时间和疆界的影响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图像索引 |
后记 |
(5)宸翰:宋代帝王书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该选题的主要研究对象 |
二、研究现状和方法路径 |
第一章 宋代宸翰风气之形成 |
一、两汉魏晋南北朝帝王书翰传统 |
二、唐代帝王书法及其对宋代之影响 |
三、宋代右文崇儒与书法的繁荣 |
四、宋代皇室的书法教育 |
第二章 作为书法艺术的宋代宸翰(上) |
一、宋太祖——有类颜字,形模晚唐 |
二、宋太宗——精心草圣、雅好飞白 |
三、宋真宗——八法全备,尤善篆楷 |
四、宋仁宗——特喜飞白,篆书遒劲 |
五、宋英宗——辞翰精详,亦喜篆书 |
第三章 作为书法艺术的宋代宸翰(下) |
一、宋神宗——字体庄重,钟爱徐浩 |
二、宋哲宗——雅善翰墨、篆法精整 |
三、宋徽宗——规模太宗、瘦金独创 |
四、宋高宗的三次书学转向 |
五、谨守家法的宋孝宗 |
第四章 御书的收藏和征集 |
一、内廷御书阁 |
二、地方官府、官学御书阁 |
三、私人御书阁 |
四、征集祖宗御书 |
第五章 御书的神圣化 |
一、避讳:对御书阁的尊重 |
二、禁止翻刻与作伪 |
三、瞻仰御书 |
四、刻石流行 |
五、颁行于教育机构 |
第六章 御书与宋代皇位的继承 |
一、太宗令真宗学草书 |
二、仁宗在皇子时大显书法才艺 |
三、哲宗手写佛书奉制登基 |
四、徽宗以书画才能脱颖而出 |
五、始于宋高宗的南宋帝王书法传承 |
第七章 天书与天子之书 |
一、太宗信道奉神对真宗的影响 |
二、道教天书的书法特质 |
三、天书就是天子之书 |
第八章 宋高宗御笔与南宋前期的军政及文化 |
一、以御书与军事将领展开互动 |
二、不同政治形势下高宗对书写文本的选择 |
三、御书经学教材 |
第九章 宋代佛道寺观中的御书 |
一、宋代宗教政策略述 |
二、御书与敕额 |
三、关于度牒 |
四、御书拨赐制度的形成 |
五、御书迎请与日常保管 |
附表1 宋代寺院藏御书一览表 |
附表2 宋代道观藏御书一览表 |
第十章 钱币上的御书 |
一、王禹偁与太宗御书三体字样钱 |
二、宋代御书钱样制度 |
三、御书钱样的流程 |
四、对蔡京书写徽宗崇宁钱的质疑 |
五、方寸之间,翰逸飞动——御书钱中的书法美 |
结语 |
宋代帝王书法年表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走向圣坛的司马光(论文提纲范文)
一、一个圣人胚子 |
二、历史的一些切片 |
三、一场没有悬念的历史交锋 |
四、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 |
五、他不是人,而是一个圣人 |
(7)陕西地区碑林现状及发展对策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依据及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3 碑的起源及发展 |
1.4 碑刻的种类 |
第二章 陕西地区碑林现状 |
2.1 碑林称谓的由来 |
2.2 陕西地区碑林的现状 |
2.2.1 以碑石陈列为主的专题性博物馆 |
2.2.2 博物馆中的碑石集藏地 |
2.2.3 其他的碑石集藏地 |
第三章 碑林分布特点的分析 |
3.1 中部地区碑石分布密集分析 |
3.2 种类根据地域不同有所侧重 |
3.3 碑林与集藏地区关系的分析 |
3.4 碑林的“就近”现象 |
第四章 碑林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
4.1 碑林“就近”现象的利弊分析 |
4.2 碑林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
第五章 碑林发展对策探讨 |
5.1 加深对碑林价值的认识 |
5.2 完善博物馆(陈列碑石)职能 |
5.3 改善碑林的展示环境 |
5.4 加强对碑石的保护管理 |
5.5 增强碑林的公益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宋代官员卒葬制度研究:以哀荣与饰终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 |
第二节 概念界说 |
第三节 研究综述 |
一、相关着作 |
二、学位论文 |
三、期刊论文 |
第四节 文献说明 |
第五节 写作思路 |
第一章 因丧辍朝:以两宋薨卒官员为中心的考察 |
第一节 宋代以前因丧辍朝之仪制概述 |
第二节 宋代因丧辍朝之管理机构和程序 |
一、管理机构 |
二、辍朝程序 |
第三节 宋代因丧辍朝之资格和类型 |
一、宋代因官员卒葬辍朝之资格 |
二、宋代因官员卒葬辍朝之类型 |
三、宋代特恩辍朝——以卒葬官员为中心 |
第四节 宋代因丧辍朝之时间和日数 |
一、辍朝时间 |
二、辍朝日数 |
三、辍朝遇假日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举哀与挂服:两宋官员薨卒之帝后莫祭制度(上) |
第一节 从素服发哀到举哀挂服:北宋前期的帝后举哀制度 |
第二节 从藩族之丧到臣僚薨卒:“挂服”举哀在北宋的出现与发展 |
第三节 典制与现实:宋代皇帝为臣僚举哀之概况探析 |
一、宋代皇帝为薨卒臣僚举哀情况 |
二、官员薨卒宋代皇帝不举哀情况及其原因 |
三、宋代皇帝为臣僚举哀之原则、场所和仪式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临奠与致祭:两宋官员薨卒之帝后莫祭制度(下) |
第一节 宋代临奠称谓、概况和参与机构 |
一、临奠称谓辨析 |
二、参与机构简述 |
三、宋代皇帝临奠臣僚概况 |
四、宋代太后临奠大臣附议 |
第二节 宋代临奠条件和原则 |
一、宋代皇帝临奠臣僚的条件 |
二、宋代皇帝临奠臣僚的原则 |
三、从不宜临奠到辞避临奠 |
第三节 宋代临奠时间、仪式与程序 |
一、宋代皇帝临奠臣僚时间分析 |
二、宋代皇帝临奠臣僚仪式分析 |
三、临奠前期相关程序附议 |
第四节 宋代的遣使致奠与遣使致祭 |
一、宋代遣使吊祭对象的变化 |
二、唐宋奠祭使者身份的变化 |
三、宋代帝后遣使奠祭臣僚概述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御赐碑额——以文献所见六十余人碑额为中心 |
第一节 宋代皇帝御赐官员神道碑额考论 |
一、宋代御赐神道碑额起始时间探析 |
二、宋代文献所载御赐神道碑额名称辩误 |
三、宋代御赐神道碑额概况分析 |
第二节 宋代御赐官员神道碑额之原因和内涵 |
一、以见“君臣始终之义”——官员卒后不久皇帝主动篆赐碑额 |
二、以备“崇德报功之道”——官员卒葬若干年后皇帝主动追赐碑额 |
三、以勒“假宠”朂于后世——卒者亲属等人乞请御赐碑额 |
第三节 宋代宗戚之家获赐碑额的原因与内涵附议 |
本章小结 |
结语 |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御赐神道碑额所见北宋中后期的君臣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10)宋代御赐神道碑额考述——以文献所见六十余人碑额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一、宋代御赐神道碑额起始时间献疑 |
二、宋代文献中御赐神道碑额名称辨误 |
三、宋代御赐神道碑额概况分析 |
结语 |
四、宋哲宗皇帝御书赠司马光“忠清粹德之碑”(论文参考文献)
- [1]《郙阁颂》重刻者田克仁新考[J]. 周郢.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5)
- [2]《郙阁颂》摩崖考论[J]. 蔡副全. 中国书法, 2021(10)
- [3]乡土史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信阳地区为例[D]. 郑精倍. 河南大学, 2020(02)
- [4]烟云变灭墨戏中 ——存世米家山水画作的重鉴与传承关系再研究[D]. 孙健. 中国美术学院, 2019(02)
- [5]宸翰:宋代帝王书法研究[D]. 刘东芹. 南京大学, 2015(01)
- [6]走向圣坛的司马光[J]. 陈启文. 芙蓉, 2014(06)
- [7]陕西地区碑林现状及发展对策探讨[D]. 毋静帆. 西北大学, 2014(07)
- [8]宋代官员卒葬制度研究:以哀荣与饰终为中心[D]. 肖红兵. 华东师范大学, 2014(11)
- [9]御赐神道碑额所见北宋中后期的君臣关系[J]. 肖红兵. 历史教学问题, 2013(06)
- [10]宋代御赐神道碑额考述——以文献所见六十余人碑额为中心[J]. 肖红兵. 中原文化研究,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