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金活性炭的制备、性能及应用

提金活性炭的制备、性能及应用

一、提金活性炭的制备、性能及其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文,宋翔宇,张振,许来福,张红涛[1](2022)在《提金活性炭吸附材料的制备与研究现状》文中指出活性炭因具有优异的吸附性能和来源广泛等特点,在黄金工业提金工艺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总结了提金活性炭制备材料、结构性能的研究现状,介绍了活性炭的制备方法及活化手段,其中活化手段主要分为物理活化法、化学活化法和物理-化学联合活化法,且化学活化法效果最佳、应用最为广泛。阐述了氰化浸金体系和非氰浸金体系提金活性炭的应用现状及新型活性炭吸附材料在提金工艺中的应用,并从提金活性炭广普适应性、生产原料、选择吸附效果和机械强度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童慧琦[2](2019)在《废炭资源化利用制成型活性炭及其催化性能》文中研究指明粉状活性炭广泛应用于吸附及液相精制领域,每年产生的固废高达数十万吨,不但造成了环境污染,而且造成了资源浪费。粉炭直接热再生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及环保问题,而将粉炭资源化利用制成型活性炭,具有工艺安全环保、产品附加值高等优势,具有较好的经济性和应用前景。本文考察了粉状废炭制备成型炭的工艺条件对成型炭的机械强度的影响,并研究了成型炭的参数对非金属无汞催化剂的乙炔氢氯化性能及其负载钌催化剂在糠醛加氢性能的影响,主要取得了以下结果:(1)粉炭添加一定量的粘结剂通过挤条可以制备出机械强度较高的成型炭,成型炭的机械强度与成型压力、粘结剂用量成正相关。其中使用粘结剂A、B制得的成型炭优于商业柱状炭的机械强度,成型后炭的孔结构基本可以保持,具备较好的工业化前景。(2)通过废炭再生制备的成型炭,作为炭基非金属催化剂,具有优异的乙炔氢氯化性能,其乙炔氢氯化性能和氮掺杂有关,氮含量越高,活性越好。成型炭作为载体负载低汞催化剂也具有较好的性能,所制备的成型炭负载超低汞催化剂,在180 oC,1000 h-1条件下,乙炔转化率可达27%,基本达到了煤质柱状炭作载体负载超低汞催化剂的性能。(3)将废炭和小麦粉混合,制备得到了机械强度较好的复合中孔炭材料,作为炭基非金属催化剂具有优异的乙炔氢氯化性能,在220 oC,30 h-1条件下,乙炔转化率可达到75%;使用石灰氮与小麦粉制备的复合中孔炭材料可直接催化糠醛加氢反应,作载体负载5%钌具有优异的糠醛加氢性能,在140℃,2 MPa的温和条件下反应15 h,糠醛转化率达97%。

李斌[3](2018)在《三聚氰胺—甲醛—天冬氨酸螯合树脂/活性炭复合材料(PMA/AC)的合成及其应用》文中提出通过微波-减压-浸渍法,合成了三聚氰胺-甲醛-天冬氨酸螯合树脂/活性炭复合材料(PMA/AC),采用场发射扫面电镜(FE-SEM)、红外光谱(IR)、热重分析(TG)等技术,表征了 PMA/AC的形貌、组成和性能。结果表明:PMA均匀地分布在活性炭内外表面,为微米级球形树脂,粒径为50士20nm,PMA/AC的适宜使用温度为180℃以下。考察了 PMA/AC对水溶性Fe(Ⅱ)、Pb(Ⅱ)、苏氨酸(L-Thr)和谷氨酸(L-Glu)的吸附性能。结果发现:四种物质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阶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热力学吸附模型。在初始浓度10 mM、pH 5.0、45℃、时间4 h下,PMA/AC对Fe(Ⅱ)、Pb(Ⅱ)、L-Thr和L-Glu的理论最大吸附量分别为64.27 mg/g、98.23 mg/g、103.39 mg/g 和 108.51 mg/g。在最佳吸附条件下,考察了PMA/AC对工业发酵法获得的苏氨酸粗品(7%,wt%)的精制效果。当投料比为1:125时,可获得药用级苏氨酸产品,符合2015版国家药典标准。采用电化学方法制备了纳米银/聚槲皮素修饰充蜡石墨电极(Ag/Qu/WGE)。以L-谷氨酸(L-Glu)为模板分子,将一定量的壳聚糖,L-Glu和Nafion的混合液涂布在Ag/Qu/WGE上,采用恒电位法电化学清洗除去模板分子L-Thr,得到基于壳聚糖/纳米银/聚槲皮素的L-Glu分子印迹复合膜修饰电极(MIP/WGE)。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分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电化学技术表征了TMIP/WGE的形成。MIP/WGE对L-Glu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氧化作用,可用于L-Glu的快速、灵敏检测,L-Thr的氧化峰电流(1.45 V)和其浓度在0.1~1μ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该电极可成功用于苏氨酸发酵液中L-Glu的检测。

刘建[4](2018)在《微波场中锰矿粉碳热还原行为与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有铁合金生产流程冶炼周期长,生产效率低,耗能高和污染严重,因此有必要研究铁合金生产新工艺,实现节能降耗和提高生产效率。本文以国内某铁合金厂生产原料南非锰矿粉和焦炭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微波加热含碳锰矿粉还原行为与基础研究。目前关于此工艺的基础理论研究报道稀缺。本文主要研究了四个方面:(1)微波场中物料升温特性研究;(2)微波加热还原过程矿相显微形貌研究;(3)微波电磁场作用下热力学分析;(4)微波加热含碳锰矿粉动力学研究。通过以上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工业冶炼锰铁所用南非锰矿粉和焦炭在微波场中均可短时间内快速升温,说明采用微波加热铁合金原料可行;混合物料的升温速率与微波功率、物料质量、辐射面积关系密切。测试了单一物料和混合物料介电常数、介电损耗因子和损耗角正切在室温至1000℃的变化,表明单一原料和混合物料具有良好的吸收储存微波能力,和较高介电损耗能力。微波穿透混合物料深度在10.4-84cm之间,大于实验所用坩埚直径,实验研究中物料能够很好吸收微波达到温度场分布的均一性,达到实现整体加热效果。(2)常规加热含碳锰矿粉在700-1100℃时,无金属相析出;而微波加热时,700℃保温10分钟即出现金属相。说明微波加热降低碳热还原反应温度,常规热力学计算难以圆满进行微波场下的热力学分析,需要完善和发展微波场下热力学理论。微波场中锰矿粉—焦炭界面发生直接还原反应,产生CO和CO2气体,CO2气体与焦炭发生气化反应生产CO,CO与氧化物相发生气固相反应;微波加热中氧化物相处出现热撕裂裂纹,为还原性气体CO传输和还原氧化物提供了便利。微波加热时渣相中存在的碳成为热中心,为碳在渣中扩散和气化还原反应创造了良好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条件,使渣中残余锰氧化物得到进一步还原,极大提高金属化率。(3)建立微波场作用下热力学理论。将经典热力学理论分别与电场和磁场结合,推导出单一场作用时热力学;将微波作用时电磁复合场与经典热力学理论结合,推导出在微波电磁场作用下热力学。通过比较有无电磁场作用时化学平衡常数,可评判微波电磁场对化学反应促进或抑制作用。(4)在微波加热时,提高碳氧比和温度,微波加热碳热还原反应速率加快。减小锰矿粉粒度可以提高反应速率,但当粒度减小到150目时,进一步减小粒度后,反应速率不会有明显的提高。相同的温度和保温时间下,微波加热失重率远大于常规加热;在700-1100℃之间,速率增加因子Q值均大于1,说明微波加热对碳热还原化学反应均有促进作用;在低温和低温反应后期时微波加热的促进作用更为显着。(5)基于矿相显微结构分析和热失重分析,建立微波场作用下动力学模型,并将微波体加热、体还原和热撕裂结构等引入动力学模型。微波加热反应控速环节是CO气体内扩散,微波加热可以促进界面化学反应,计算反应表观活化能为29.68 kJ·mol-1;常规加热反应控速环节是界面化学反应,表观活化能为119.35 kJ·mol-1。微波加热不仅加快反应速率,还能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改善气固反应动力学条件,从动力学角度表明微波加热含碳锰矿粉反应存在非热效应。

杨可洋[5](2014)在《白酒处理专用活性炭的制备和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中低度白酒生产中会产生浑浊和失光等问题,活性炭除浊目前是较为经济和有效的方法。椰壳作为林业副产品可以制备高性能的活性炭,以椰壳为碳源制备酒类处理专用的活性炭,其经济价值是很明显的。本文以海南椰壳为原料,通过炭化和空气-水蒸气混合活化制备出用于低度白酒的除浊的活性炭。论文研究了炭化条件(炭化升温速率和碳化终温)和活化条件(活化剂配比、活化温度和烧失率)对椰壳活性炭的吸附性能和孔径分布的影响,再根据活性炭除浊的机理预测了影响低度白酒除浊效果的孔径分布指标R1.42.0和R+2.0,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各因素对活性炭的吸附性能以及R1.42.0和R+2.0的影响,之后考察了活性炭的孔径分布、粒度以及处理工艺条件对低度白酒除浊的影响。活性炭制备研究结果表明,炭化升温速率影响椰壳热解时产生的木焦油和气体在椰壳原料中的逸出以及椰壳原料表面和内层热解反应的均匀性,炭化终温影响椰壳原料在热解终温时木质素缩聚反应的程度;活化剂配比主要影响活化反应的速率,活化温度影响活化剂向炭化料内部的扩散以及碳与活化剂的反应速率,烧失率主要影响活化反应的程度。各因素对活性炭的碘吸附值和亚甲蓝吸附值影响不同:活化剂配比,烧失率和炭化终温对碘吸附值影响较大;而亚甲蓝吸附值主要受活化剂配比,炭化终温和炭化升温速率的影响。炭化升温速率为2℃/min,炭化终温为700℃,活化温度为850℃,活化剂配比为3:1,烧失率为60%制得的活性炭综合吸附性能最好,其碘吸附值为1178.47mg·g-1,亚甲蓝吸附值为231.28mg·g-1。中等炭化升温速率、炭化终温、活化剂配比和活化温度均不利于制备高比表面积高孔容的活性炭,而烧失率的增加会使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和孔容的增加,活性炭的孔径分布变宽。炭化升温速率为6℃/min,炭化终温为650℃,活化温度为850℃,活化剂配比为1:2,烧失率为40%制得的活性炭,其R1.42.0为0.15%,R+2.0为16.83%预测最符合处理白酒的需求。活性炭用于低度白酒除浊的结果表明:活性炭的R1.42.0越小R+2.0越大越有利于除浊,这也应证了R1.42.0和R+2.0作为预测除浊效果指标的正确性;粒度小的活性炭具有更佳的除浊效果;活性炭的添加量和处理时间均具有适宜的中间值,该值由活性炭性质确定。

朱峰[6](2014)在《载金炭热压解吸工艺中活性炭性能的研究》文中指出载金炭热压解吸工艺中会发生炭的磨损、粉化等性能变化,活性炭性能变化对炭浆工艺产生显着影响,研究热压解吸时活性炭的性能变化规律对生产有指导意义,本文研究热压解吸过程中活性炭的性能变化。本文总结了炭浆提金工艺中活性炭性能变化的相关研究,采用高压釜模拟载金炭的热压解吸,进行活性炭性能变化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载金炭的钙含量为5.5%时,解吸过程中产生的粉炭量明显增多,达到2.08%,解吸后炭的吸附容量和吸附速度只有新炭的一半,应控制活性炭钙含量低于1.0%,才能使解吸后活性炭的吸附性能有效恢复;解吸过程中产生的炭末量随着解吸时间延长而增多,解吸时间为20h时,循环炭解吸过程产生的粉炭率为3.5%,新炭为0.7%;解吸液中NaOH浓度为4.0%时,解吸后炭的机械强度降为93.17%,解吸过程产生的炭末率约为NaOH浓度为1.0%时的2倍;活性炭经三次循环使用后,其性能明显下降,炭的机械强度降为94.18%,解吸过程产生的炭末率为3.43%,吸附性能只有新炭的45%左右,需采用热再生方式进行再生处理。针对高银载金炭,从解吸能耗、对活性炭性能的影响、金银解吸率三个方面比较了一段解吸、两段解吸、酸洗预处理后再解吸三种热压解吸工艺,得出酸洗预处理后再进行解吸,是促进高银载金炭性能恢复的较优方法。本文系统研究了热压解吸过程中活性炭性能的变化规律以及活性炭性能的影响因素,并探索出了促进高银载金炭热压解吸时性能恢复的较优方法。

马振佳[7](2013)在《全泥氰化法、堆浸法中活性炭吸附性能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20世纪80年代引进了炭浆法提金工艺,解决了含金氧化金矿石的提取技术难题,使我国的提金技术赶上世界先进的水平,也使我国的黄金储备量持续高速增加。尽管如此,该工艺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因此,本实验针对椰壳活性炭的吸附性能进行了研究。本论文主要以某黄金公司的两种氰化提金方法——全泥氰化法和堆浸法,所用的椰壳活性炭为研究对象。按提取黄金用颗粒状活性炭的国家林业行业标准(LY/T 1125—93),测定了该公司新购椰壳活性炭的基本物化性质,包括强度、比表面积、碘值、干燥减量、充填比重、表观密度、粒度、灰分含量及筛下物量参数。研究了新活性炭的磨角预处理方法,比较了干磨、加SiC湿磨、清水磨三种磨角方式,得到干磨的方案会使活性炭颗粒破碎;加SiC湿磨获得的炭会在实际生产中降低活性炭对金银的吸附量;清水磨的磨角方式获得炭的各方面指标较优,也不会影响活性炭的吸附活性。试验发现涡轮搅拌桨比其它方式的搅拌桨磨角的效果好,并且筒直径与搅拌桨直径比为2.0时,处理过的炭在模拟矿浆中搅拌过程中磨损最少(为0.74%)。测定了新炭和载金炭的吸附容量、吸附速度。在炭浆浸出吸附工序,研究了每个槽中活性炭的吸附速度、吸附容量和抗磨力的变化。根据串炭顺序,从第一槽槽到最末槽,吸附速度和吸附容量逐渐下降。测定的第一槽炭的吸附速度为20.50%,吸附容量为2208g/t,说明解吸后炭的活性恢复效果较差;试验模拟并优化了活性炭热再生的条件,再生气体以水蒸气最为适宜,控制100g活性炭的水蒸气消耗量为3.5g/min,温度一般控制在650℃左右,时间控制在20min。热再生后的技术指标:抗磨强度95.56%,碘值1243 mg/g,南非法定义吸附速度45.2%。

聂培星[8](2013)在《负载型含碳吸附剂的制备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污水处理厂在处理污水同时会产生大量的污泥,污泥中含有大量有机物,还含有重金属、病源微生物和寄生虫卵等,对其进行材料化利用,可充分利用污泥中有用成分,避免二次污染,是今后污泥处置的最终途径。与传统的马弗炉加热法相比,微波诱导热解制备含碳吸附剂技术具有高效、快速、设备简单等优点,用该法制备的吸附剂对染料废水有着很好的处理效果,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论文以西安北石桥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作为原料,H2SO4、ZnCl2、NaOH、H3PO4为活化剂,采用微波加热法制备吸附剂,借助碘吸附值测试,优选出该含碳吸附剂的活化剂及制备工艺条件。结果表明:NaOH是较理想的活化剂,在微波功率560W,微波时间3min,活化剂浓度40%,固液比为1:1.5时制备的吸附剂碘值为360.43mg/g。以Cu(NO3)2和Fe(NO3)3为浸渍液,采用马弗炉活化和微波辐照活化,对含碳吸附剂进一步处理,制备负载型含碳吸附剂,考察了浸渍液浓度、干燥时间、微波功率(焙烧温度)和辐照时间(焙烧时间)对负载型含碳吸附剂亚甲基蓝吸附值的影响,探讨了负载型含碳吸附剂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借助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ICP)、扫描电镜(SEM)、红外光谱(FTIR)、比表面积及孔结构分析、热重分析(TGA)、紫外可见分光光谱测试,对负载型含碳吸附剂进行了性能表征,考察其对甲基模拟废水脱色率和地层采出水COD去除率,以及吸附动力学。结果表明微波法制备的负载型吸附剂对亚甲基蓝的脱色效果较好,负载铜时干燥时间6h,浸渍液18mL,微波功率480W,辐照3min,亚甲基蓝值为57.23mg/g,微孔率17.79%,甲基橙去除率率60.33%,采出水COD的去除率51.23%。负载铁时浸渍液20mL,微波功率640W,辐照1min,对应的亚甲基蓝值56.15mg/g,微孔率19.82%,甲基橙去除率率68.12%,采出水COD的去除率55.32%,负载型吸附剂吸附规律符合Langmuir等温方程和Freundlich等温方程。

余东旭[9](2013)在《生物质发电厂秸秆灰的物相分离及其利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秸秆发电厂的不断增加,秸秆灰量不断增加,为减少环境污染,秸秆灰利用已成急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针对生物质发电厂秸秆灰主要含有K、Si和C元素的特点,开展利用秸秆灰联合制备钾镁肥、水玻璃、活性碳工业品的研究。采用蒸馏水一次浸取的方法提取出其中的钾素,研究了浸取时间、浸取温度、灰水比等因素对提钾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水灰比为4:1,浸泡的温度为60℃,浸泡时间为1h的条件下,钾的得率为80.74%。将此条件下的提取液蒸干所得粉末进行XRD测试,结果表明产物的主要成分为KCl。在此基础上,往提取液中加入适量的H2SO4,同时以有机胺为萃取剂,去除溶液中的C1-,从而制备出钾镁肥。利用正交试验得出了钾镁肥制备的最佳试验工艺为:V有机相:无机相=1:2,V三正丁胺:正丁醇=1:2.5,时间为2h,温度为60℃,所得产物达到了钾镁肥国家标准GB/T20937-2007优等品级别。上述提取钾素后滤渣中主要元素为Si和C的混合物,本实验采用碱溶的方法去除滤渣中的硅,并且探讨了NaOH溶液用量、NaOH溶液浓度、反应的温度及反应时间等对硅溶出率的影响,其最佳实验工艺条件为NaOH溶液用量200ml(每10g滤渣),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为2mol/L,在90℃的条件下反应3小时,能使硅的溶出率达到89.6%,所得水玻璃的模数为1.3123。溶硅后滤渣的主要成分为C,研究了碱溶滤渣的洗涤方法、活化时间、活化温度和活化剂用量的大小等因素对活性炭比表面积、炭的含量及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碱溶滤渣的洗涤采用二次洗涤的方法可以大大降低活性炭的灰分。实验表明在活化温度为600℃,活化剂用量为24g(每8g滤渣),活化时间为80min的条件下制得的活性炭效果最好。在此条件下制备的活性炭的亚甲基蓝吸附值为24.8ml/0.1g,灰分为3.5%,优于LY/T1281-1998一级活性炭的标准(亚甲基蓝吸附值12ml/0.1g,灰分4%),其他各项指标均符合LY/T1281-1998一级活性炭的标准。

王欣[10](2013)在《微波碳热还原—超声波强化浸出富铟锌渣的研究》文中认为闪锌矿是湿法炼锌最主要的原料,闪锌矿中常伴生有铁和铟,在焙烧工序时铁与锌结合生成含铟的铁酸锌大量存在于焙砂中。然而,焙砂经现有酸浸工艺处理后浸出渣中仍常含有大量的锌、铟等有价金属,目前传统处理此类浸出渣的方法是采用回转窑烟化后进行再酸浸。但经回转窑挥发的烟尘物相非常复杂,且烟尘中仍有大量的硫酸铅及脉石难溶物,导致再酸浸时锌和铟的回收率仍然较低,使得锌、铟资源损失与此类烟尘浸出渣中。本研究针对以上传统工艺回收铟、锌时存在的问题,以此类锌烟尘浸出渣为原料。利用微波碳热还原使烟尘浸出渣中存在的绝大多数铁酸锌被还原;利用超声波强化浸出过程破坏浸出渣颗粒表面的不溶物PbSO4及SiO2等脉石成分形成的包覆层,大大提高了锌和铟的回收率,具体研究如下:1.开展了常规及微波碳热还原铁酸锌的动力学实验研究,在常规加热950℃,碳和铁酸锌的配比(摩尔比)为1:3,粒径74-61μm,加热时间90min的条件下,铁酸锌的最大还原率达到80%;而在微波加热850℃C,碳和铁酸锌的配比(摩尔比)为1:4,粒径89-74gm,微波功率1800W,加热时间60min的条件下铁酸锌的还原率达到85%,虽然微波加热仅提高了5%的还原率,但其不仅降低了反应温度,还大大缩短了反应时间,同时降低了粒度对还原率的影响,且降低了碳的用量。根据动力学分析可知,常规碳热还原的表观活化能大约为11.47kJ/mol,主要控制步骤为扩散控制;而微波碳热还原的表观活化能为31.40kJ/mol,主要控制步骤为化学反应控制。2.对超声波场特征量分布、浸出液中超声空化效果及矿物颗粒受超声波力的作用变化进行了计算机数值模拟,得到主要结论为:提高浸出液中空化效果所需的较佳工艺条件为超声频率20KHz、声强40w/cm2、气泡初始平衡半径5×10-Sm、环境压力1×10SPa、环境温度70℃。3.通过常规及超声波强化浸出的动力学实验研究发现,在常规浸出硫酸初始酸度170g/L、颗粒粒径61-53μm、固液比1:5、温度85℃、浸出时间240min条件下,锌的浸出率达到82%,钢的浸出率达到80%。在超声波强化浸出超声波超声波频率20kHz、功率260W、硫酸初始酸度140g/L、颗粒粒径74-61μm、固液比1:4、反应温度75℃、浸出时间180min的条件下,锌、钢的浸出率都超过了90%。通过动力学的研究可知,常规浸出锌、铟过程的表观活化能为15.46kJ/mol和19.09kJ/mol,扩散控制为反应的主要控制步骤;超声波强化浸出锌、铟过程的表观活化能为33.90kJ/mol和46.70kJ/mol,表面化学反应控制为反应的主要控制步骤。4.为了得到优化的实验工艺参数,采用响应曲面法分别对常规及特中场强化实验进行优化,得到以下结果:常规加热在92min,904℃时就能够获得最大铁酸锌还原率81.29%,而微波加热条件下比常规加热缩短了23%,温度降低了约114℃,铁酸锌的还原率仍保持在85%以上;而浸出结果显示,在温度降低17℃,加入221W的超声波辅助强化条件下,锌的浸出率由常规工艺80.49%浸出率提高到91.22%,铟的浸出率由常规工艺83.45%的浸出率提高到92.99%。综上所述,论文针对现有处理高铁酸锌和高难溶物含量废渣工艺的不足,首次提出了微波加热-超声波强化联合回收有价金属的技术路线,采有动力学、计算机仿真和响应曲面优化等手段对实验工艺及机理进行研究,并从SEM-EDS、XRD和激光粒度分析等微观角度探讨微波和超声波实验的强化机理。

二、提金活性炭的制备、性能及其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金活性炭的制备、性能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提金活性炭吸附材料的制备与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提金活性炭的性能要求与制备技术
    1.1 提金活性炭的性能要求
        1.1.1 炭浆工艺对活性炭的要求
        1.1.2 活性炭吸附金的机理
        1)活性炭结构与表面性质。
        2)活性炭对金氰络合物的吸附过程(见图2)。
        3)活性炭对金氰络合物的吸附机理。
    1.2 提金活性炭制备技术
        1.2.1 原 料
        1.2.2 制备方法
        1)物理活化法。
        2)化学活化法。
        3)物理-化学联合活化法。
2 氰化浸金体系中活性炭对金的吸附研究
3 非氰浸金体系中活性炭对金的吸附研究
    3.1 活性炭吸附回收[Au(S2O3)2 ]3-
    3.2 活性炭吸附回收Au[CS(NH2)2]+2
    3.3 活性炭吸附回收卤素浸出液中的金
    3.4 活性炭吸附回收[Au(SCN)4]-
    3.5 活性炭吸附回收多硫化物及石硫合剂法浸出液中的金
4 新型活性炭吸附材料研究现状
5 结论与展望
    1)对多种金络合离子具有广普适应性的活性炭的研发。
    2)提高活性炭的选择性吸附能力。
    3)拓展活性炭生产原料的来源。
    4)研制具有良好机械强度的活性炭。
    5)加强新型活性炭材料的研发。

(2)废炭资源化利用制成型活性炭及其催化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成型炭在催化领域中的应用
        1.2.1 乙炔氢氯化反应
        1.2.2 糠醛加氢反应
    1.3 废炭再生方法
    1.4 成型炭的粘结剂
        1.4.1 粘结剂的分类
        1.4.2 粘结机理
    1.5 成型方法
    1.6 成型炭机械强度与结构的关系
    1.7 成型炭机械强度的测试方法
        1.7.1 磨耗强度
        1.7.2 压碎强度
    1.8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1.8.1 选题依据
        1.8.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试剂和仪器
    2.2 挤条成型装置和方法
    2.3 再生装置和方法
    2.4 炭材料的表征
        2.4.1 灰分含量的测定
        2.4.2 孔结构的测定
        2.4.3 热重分析(TG)
        2.4.4 程序升温脱附-质谱联用(TPD-MS)
        2.4.5 扫描电镜(SEM)与X射线能谱仪(EDS)
        2.4.6 CHNS元素分析
        2.4.7 X射线粉末衍射测试(XRD)
        2.4.8 机械强度的测定
    2.5 催化性能评价
第三章 成型条件对成型炭机械强度及孔结构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粘结剂种类的影响
        3.3.2 粘结剂和粉炭比例的影响
        3.3.3 炭化温度的影响
        3.3.4 挤条成型时压力的影响
        3.3.5 粉炭来源对成型炭物性及机械强度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成型炭物性的优化及其乙炔氢氯化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成型炭的乙炔氢氯化催化性能
        4.3.2 水蒸气活化对粘结剂A成型炭的影响
        4.3.3 酸处理对粘结剂A成型炭的影响
        4.3.4 酸处理对粘结剂B成型炭的影响
        4.3.5 成型炭作为载体负载低汞催化剂的乙炔氢氯化性能
    4.4 小结
第五章 小麦粉基成型复合炭材料及其催化性能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原料和复合材料的物性
        5.3.2 小麦粉@废炭复合材料的催化性能
        5.3.3 原料和小麦粉@石灰氮复合材料的物性
        5.3.4 小麦粉@石灰氮复合材料的催化性能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发明专利
学位论文数据集

(3)三聚氰胺—甲醛—天冬氨酸螯合树脂/活性炭复合材料(PMA/AC)的合成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活性炭功能化的研究进展
        1.1.1 活性炭简介
        1.1.2 功能化活性炭的研究
        1.1.3 功能化活性炭的应用
    1.2 微波在聚合物合成中的研究进展
        1.2.1 微波简介
        1.2.2 微波在聚合物合成中的应用
    1.3 活性炭复合材料的表征
        1.3.1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
        1.3.2 红外光谱(FT-IR)
        1.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1.3.4 热重分析(TG)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第二章 三聚氰胺-甲醛-天冬氨酸螯合树脂/活性炭复合材料的合成和谷氨酸分子印迹传感器的制备
    2.1 引言
    2.2 实验药品与仪器
        2.2.1 实验药品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部分
        2.3.1 螯合树脂活性炭复合材料的合成
        2.3.2 谷氨酸分子印迹传感器的制备
        2.3.3 复合材料的红外光谱分析
        2.3.4 螯合活性炭的亲水性
        2.3.5 热重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PMA/AC的红外光谱(FT-IR)分析
        2.4.2 MFT/AC复合材料的合成机理
    2.5 树脂的形态学分析
        2.5.1 不同合成方法下的螯合树脂FE-SEM
        2.5.2 热重分析(TG)
    2.6 MIP-Ag/Qu/WGE的电化学表征
    2.7 谷氨酸分子印迹传感器与谷氨酸浓度的关系
    2.8 MIP-AG/QU/WGE用于真实谷氨酸样品浓度检测的可靠性
    2.9 本章小节
第三章 三聚氰胺-甲醛-天冬氨酸树脂用于苏氨酸发酵液的纯化分离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
        3.2.2 实验仪器
        3.2.3 苏氨酸发酵液原始组分的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三聚氰胺-甲醛-天冬氨酸树脂吸附Fe~(2+)、Pb~(2+)、L-Thr、L-Glu的性能研究
        3.3.2 树脂的再生
        3.3.3 三聚氰胺-甲醛-天冬氨酸活性炭螯合树脂(PMA/AC)吸附重金属离子前后的比表面积
        3.3.4 三聚氰胺-甲醛-天冬氨酸活性炭螯合树腊(PMA/AC)吸附重金属和氨基酸前后的XPS图
        3.3.5 三聚氰胺-甲醛-天冬氨酸活性炭螯合树脂(PMA/AC)用于真实发酵液的净化处理
    3.4 本章小节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微波场中锰矿粉碳热还原行为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铁合金生产现状及相关理论
        2.1.1 铁合金用途及分类
        2.1.2 铁合金生产工艺技术
        2.1.3 锰系铁合金特点
        2.1.4 我国铁合金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2 微波电磁场加热理论
        2.2.1 微波加热技术及其特点
        2.2.2 微波加热作用机理
        2.2.3 微波材料的分类
        2.2.4 不同材料的微波损耗机制
    2.3 微波在冶金中的应用
        2.3.1 微波非热效应研究进展
        2.3.2 微波加热反应动力学的研究现状
    2.4 研究目的及内容
        2.4.1 研究目的
        2.4.2 研究内容
3 微波场中物料升温特性研究
    3.1 原料及实验方法
    3.2 单一物料升温特性分析
    3.3 混合物料升温特性分析
    3.4 原料升温方程和介电参数研究
        3.4.1 物料升温方程
        3.4.2 原料介电参数分析
    3.5 物料穿透深度研究
    3.6 本章小结
4 微波加热还原过程矿相显微结构研究
    4.1 实验方法
    4.2 锰矿粉碳热还原反应热力学分析
    4.3 矿相显微形貌分析
        4.3.1 金属相形貌
        4.3.2 氧化物相热撕裂现象
        4.3.3 渣相结构
    4.4 微波加热还原机理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微波电磁场作用下热力学
    5.1 微波作用下热力学研究现状
    5.2 经典热力学中的基本微分关系及热力学函数
    5.3 微波电磁场作用下热力学
        5.3.1 电场作用系统
        5.3.2 磁场作用系统
    5.4 微波电磁复合场作用下热力学
    5.5 微波加热含碳锰矿粉热力学初步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微波加热含碳锰矿粉动力学研究
    6.1 实验原料及方法
    6.2 微波反应动力学研究
        6.2.1 温度对反应速率影响
        6.2.2 粒度对反应速率影响
        6.2.3 碳氧比对反应速率影响
    6.3 微波加热与常规加热对比
    6.4 微波加热还原含碳锰矿粉动力学机理与模型
    6.5 微波加热含碳锰矿粉动力学分析
    6.6 常规加热含碳锰矿粉动力学分析
    6.7 微波加热非热效应初步分析
    6.8 本章小结
7 结论及创新点
    7.1 结论
    7.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白酒处理专用活性炭的制备和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Contents
图清单
表清单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椰壳的利用现状
    1.3 活性炭的性质与应用
    1.4 活性炭的研究进展
    1.5 研究意义
    1.6 研究内容
2 材料和试验方法
    2.1 原料
    2.2 试验仪器与试剂
    2.3 椰壳活性炭的制备方法
    2.4 活性炭性能的检测方法
    2.5 活性炭用于低度白酒处理的试验方法
3 炭化条件对椰壳活性炭性能影响研究
    3.1 引言
    3.2 炭化升温速率对椰壳活性炭性能的影响
    3.3 炭化终温对椰壳活性炭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活化条件对椰壳活性炭性能影响研究
    4.1 引言
    4.2 活化剂配比对椰壳活性炭性能的影响
    4.3 活化温度对椰壳活性炭性能的影响
    4.4 烧失率对椰壳活性炭性能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白酒处理用椰壳活性炭的制备
    5.1 引言
    5.2 椰壳活性炭的定向制备
    5.3 活性炭用于低度白酒的处理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载金炭热压解吸工艺中活性炭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提金活性炭概述
        1.1.1 提金活性炭简介
        1.1.2 提金活性炭性能指标
    1.2 论文的背景与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载金炭热压解吸法
        1.3.2 CIP活性炭性能的系统表征
        1.3.3 CIP活性炭性能的研究现状
        1.3.4 解吸使炭性能恢复过程的能耗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实验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1.1 实验仪器与主要试剂
        2.1.2 实验原料
    2.2 实验方法
    2.3 热压解吸过程对活性炭性能的影响
        2.3.1 热压解吸时间对活性炭性能的影响
        2.3.2 热压解吸过程中碱浓度对活性炭性能的影响
        2.3.3 活性炭上沉积的钙对活性炭性能的影响
        2.3.4 循环次数对活性炭性能的影响
    2.4 解吸工艺条件对高含银载金炭的解吸后炭性能的影响
        2.4.1 解吸时间对高银载金炭金银解吸率的影响
        2.4.2 NaOH浓度对高银载金炭金银解吸率的影响
        2.4.3 NaCN浓度对高银载金炭金银解吸率的影响
        2.4.4 温度对高银载金炭的金银解吸率的影响
        2.4.5 预处理对从高银载金炭上解吸金银的影响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热压解吸过程中活性炭性能随解吸时间的变化
        3.1.1 活性炭机械强度随解吸时间的变化关系
        3.1.2 解吸过程中产生的炭末量随解吸时间的变化关系
        3.1.3 解吸过程中活性炭的吸附容量随解吸时间的变化关系
        3.1.4 解吸过程中活性炭的吸附速度随解吸时间的变化关系
    3.2 热压解吸过程中碱浓度对活性炭性能的影响
        3.2.1 碱浓度对活性炭机械强度的影响
        3.2.2 碱浓度对解吸过程中产生的炭末量的影响
        3.2.3 碱浓度对炭吸附速度的影响
        3.2.4 碱浓度对炭吸附容量的影响
    3.3 活性炭上沉积的钙对活性炭性能的影响
        3.3.1 钙含量对解吸过程中炭的机械强度的影响
        3.3.2 钙含量对解吸过程中产生的炭末率的影响
        3.3.3 钙含量对炭吸附速度的影响
        3.3.4 钙含量对炭吸附容量的影响
    3.4 循环次数对活性炭性能的影响
        3.4.1 循环次数对炭机械强度的影响
        3.4.2 循环次数对解吸过程中产生炭末率的影响
        3.4.3 循环次数对炭的吸附容量和吸附速度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银载金炭热压解吸的工艺优化
    4.1 高银载金炭解吸时促进炭性能恢复的解吸条件实验研究
        4.1.1 解吸时间对金银解吸率的影响
        4.1.2 氢氧化钠浓度对金银解吸率的影响
        4.1.3 氰化钠浓度对金银解吸率的影响
        4.1.4 解吸温度对从载金炭上解吸金银的影响
        4.1.5 预处理对从高含银载金炭上解吸金银的影响
    4.2 高银载金炭热压解吸三种工艺的比较
        4.2.1 高银载金炭热压解吸不同工艺的解吸能耗计算
        4.2.2 不同工艺对活性炭性能的影响
        4.2.3 高银载金炭热压解吸不同工艺评价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7)全泥氰化法、堆浸法中活性炭吸附性能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炭浆法提金概述
    1.3 氰化浸出的基本原理
        1.3.1 电化学原理
        1.3.2 氰化过程的浸出热力学
        1.3.3 氰化过程的动力学
        1.3.4 影响氰化浸出速度的因素
    1.4 活性炭的吸附原理
        1.4.1 吸附机理及吸附动力学
        1.4.2 吸附平衡
        1.4.3 吸附速度
    1.5 炭浆法提金工艺
        1.5.1 全泥氰化法工艺
        1.5.2 堆浸法工艺
    1.6 课题背景
    1.7 课题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新购活性炭的性质研究
    2.1 耐磨强度
        2.1.1 耐磨强度测定方法
        2.1.2 检测结果
    2.2 比表面积
        2.2.1 比表面积测定方法
        2.2.2 测定结果
    2.3 碘值
        2.3.1 碘吸附值的测定方法
        2.3.2 测定结果
    2.4 干燥减量
        2.4.1 干燥减量测定方法
        2.4.2 测定结果
    2.5 充填比重、表观密度
        2.5.1 表观密度测定方法
        2.5.2 测定结果
    2.6 粒度和筛下物
        2.6.1 粒度测定方法
        2.6.2 测定结果
    2.7 灰分含量
        2.7.1 灰分含量测定方法
        2.7.2 测定结果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炭浆法提金工艺测定活性炭耐磨强度的方法
    3.1 活性炭强度测定的重要性
    3.2 强度测定试验方案
        3.2.1 浸出吸附阶段的强度测定方法
        3.2.2 解吸阶段的强度测定方法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活性炭的磨角预处理
    4.1 活性炭预处理的重要性
    4.2 活性炭预处理的试验方案
        4.2.1 干磨
        4.2.2 加SiC湿磨
        4.2.3 改变筒径与搅拌桨直径比清水磨
    4.3 实验结果
        4.3.1 干磨法实验结果
        4.3.2 加SiC湿磨法实验结果
        4.3.3 改变筒径与搅拌桨直径比湿磨实验结果
    4.4 扩展试验及其经济效益预测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活性炭的吸附速度、吸附容量
    5.1 提金活性炭吸附活性测定
        5.1.1 提金活性炭的吸附活性
        5.1.2 提金活性炭的吸附性能测定方法及指标
    5.2 吸附性能测定结果及讨论
        5.2.1 新炭的吸附容量和吸附速度
        5.2.2 各搅拌槽活性炭吸附能力对比
第六章 失活炭的再生试验
    6.1 炭再生工艺和设备
        6.1.1 再生工艺
        6.1.2 再生设备
    6.2 失活炭实验室再生的方法
        6.2.1 试验方法与设备
        6.2.2 实验室加热再生条件的试验
    6.3 再生工艺和设备对活性炭性能的影响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附录

(8)负载型含碳吸附剂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污泥的特性、危害及资源化利用
        1.2.1 污泥的特性
        1.2.2 污泥的危害
        1.2.3 污泥的资源化利用
    1.3 活性炭的表面改性
        1.3.1 活性炭的表面官能团
        1.3.2 活性炭的表面改性技术
    1.4 负载型含碳吸附剂的制备
        1.4.1 污泥制备含碳吸附剂工艺
        1.4.2 微波辐照条件下污泥制备含碳吸附剂的现状
        1.4.3 污泥含碳吸附剂在水处理过程中的应用现状
    1.5 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1.5.1 课题的研究意义
        1.5.2 课题的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2 实验药品、仪器及测试方法
    2.1 实验原料
        2.1.1 实验主要原料及药品
        2.1.2 主要实验设备和测试仪器
    2.2 污泥活化吸附剂的制备
        2.2.1 污泥的预处理
        2.2.2 活化剂的优选
    2.3 负载型含碳吸附剂的制备方法
        2.3.1 微波法
        2.3.2 马弗炉法
    2.4 污泥中重金属形态分布与可浸出性研究
        2.4.1 Tessier 五步提取法
        2.4.2 污泥中重金属形态分布与可浸出性进行研究
    2.5 含碳吸附剂的表征方法
        2.5.1 碘吸附值测定
        2.5.2 亚甲基蓝值的测定
        2.5.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2.5.4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
        2.5.5 红外光谱分析
        2.5.6 热重分析
        2.5.7 重金属含量分析
    2.6 负载型吸附剂处理废水研究
        2.6.1 负载型吸附剂处理甲基橙废水研究
        2.6.2 负载性吸附剂处理废水中 COD 研究
3 负载型含碳吸附剂的制备研究
    3.1 活化剂的优选
        3.1.1 活化剂的影响
        3.1.2 微波功率的影响
        3.1.3 固液比的影响
        3.1.4 活化剂浓度的影响
        3.1.5 正交优化实验
    3.2 负载型含碳吸附剂的制备
        3.2.1 微波法
        3.2.2 马弗炉法
    3.3 本章小结
4 负载型含碳吸附剂的性能表征
    4.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4.2 热重分析
    4.3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
    4.4 负载型吸附剂红外光谱图
    4.5 本章小结
5 污泥中重金属形态分布与可浸出性研究
    5.1 重金属形态分布分析
    5.2 重金属离子的浸出性检测
    5.3 负载性吸附剂重金属含量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负载型吸附剂的应用研究
    6.1 含碳吸附剂处理甲基橙模拟废水研究
        6.1.1 甲基橙的标准曲线
        6.1.2 不同吸附剂对甲基橙去除率的影响
        6.1.3 微波功率对甲基橙去除效果的影响
        6.1.4 吸附剂用量对甲基橙去除效果的影响
        6.1.5 pH 对甲基橙脱色率的影响
        6.1.6 含碳吸附剂微波诱导处理甲基橙废水的动力学
    6.2 负载型含碳吸附剂处理废水中 COD 研究
        6.2.1 pH 值的影响
        6.2.2 震荡时间的影响
        6.2.3 震荡温度的影响
        6.2.4 吸附剂加量的影响
        6.2.5 吸附等温方程
    6.3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生物质发电厂秸秆灰的物相分离及其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绪论
    1.1 秸秆及其利用
        1.1.1 秸秆资源现状
        1.1.2 秸秆灰
    1.2 秸秆灰的综合利用
        1.2.1 秸秆灰的组成
        1.2.2 秸秆灰中钾的综合利用
        1.2.3 稻秆灰中桂的综合利用
        1.2.4 秸秆灰中炭的综合利用
    1.6 论文选题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2 秸秆灰物相分离及钾肥的制备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
        2.2.2 主要原料、试剂
        2.2.3 实验方法
        2.2.4 分析检测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蒸馏水提钾实验研究
        2.3.2 硫酸钾镁肥的制备
    2.4 小结
3 水玻璃的制备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原料及试剂
        3.2.2 主要的设备和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2.4 分析检测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NaOH溶液用量对SiO_2提取率和水玻璃模数的影响
        3.3.2 反应时间对SiO_2提取率和水玻璃模数的影响
        3.3.3 NaOH浓度对SiO_2溶出率和水玻璃模数的影响
        3.3.4 反应温度对SiO_2溶出率和水玻璃模数的影响
    3.4 小结
4 活性炭的制备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原料及试剂
        4.2.2 主要设备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4 分析检测方法
        4.4.1 活性炭亚甲基蓝吸附值的测定
        4.4.2 活性炭灰分的测定
        4.4.3 活性炭比较面积的测定
        4.4.4 活性炭水分含量的测定方法
        4.4.5 活性炭PH值得测定方法
        4.4.6 活性炭中碳含量的测算方法
        4.4.7 碳利用率的计算方法
    4.5 结果与讨论
        4.5.1 碱溶滤渣洗涤工艺的确定
        4.5.2 活化温度的影响
        4.5.3 活化剂用量的影响
        4.5.4 活化时间的影响
    4.6 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10)微波碳热还原—超声波强化浸出富铟锌渣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锌、铟资源的分布现状
        1.1.1 锌资源的分布现状
        1.1.2 铟资源的分布现状
    1.2 锌冶金废渣中锌、锢的回收
        1.2.1 锌、铟在锌冶炼各工段中的存在形式
        1.2.2 锌浸出渣中回收锌、铟存在的问题
        1.2.3 铁酸锌问题的研究现状
        1.2.4 锌渣中铟的回收方法
    1.3 微波加热技术在冶金中的应用
        1.3.1 微波加热特点及原理
        1.3.2 微波加热在冶金中的应用现状
    1.4 超声波在湿法冶金中的应用及超声波声场模拟的发展
        1.4.1 超声波工业应用的发展
        1.4.2 超声波的空化机理
        1.4.3 超声波在湿法冶金中的应用现状
        1.4.4 超声波声场模拟的发展现状
    1.5 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第二章 表征方法、实验原料及流程
    2.1 表征方法
        2.1.1 锌、铟、铁、铅、二氧化硅含量的测定
        2.1.2 XRD分析
        2.1.3 SEM-EDS分析
        2.1.4 激光粒度分析
        2.1.5 介电特性分析
    2.2 实验原料分析
    2.3 实验工艺流程及实验设备
        2.3.1 工艺流程
        2.3.2 实验装置
    2.4 分析计算软件
        2.4.1 Design-Expert 7.1
        2.4.2 Matlab
第三章 铁酸锌还原过程的动力学研究
    3.1 铁酸锌还原过程的实验原理及动力学模型
    3.2 常规碳热还原的动力学实验研究
        3.2.1 常规碳热还原的实验方法
        3.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3 动力学模型分析
    3.3 微波碳热还原的动力学实验研究
        3.3.1 微波碳热还原的实验方法
        3.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3 动力学模型分析
    3.4 微波碳热还原对物料物化性质的影响及机理分析
        3.4.1 X射线衍射分析
        3.4.2 SEM分析
        3.4.3 物料的介电特性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超声波强化浸出过程的计算机数值模拟
    4.1 超声波声场特征量数值计算
        4.1.1 轴线上声场特征量的计算
        4.1.2 非轴线上声场特征量的计算
    4.2 超声波强化浸出过程中空化效果模拟研究
        4.2.1 方程的建立原理
        4.2.2 气泡壁运动方程的推导
        4.2.3 计算结果及讨论
    4.3 矿物颗粒在超声波场中的受力特征
        4.3.1 矿物颗粒在超声波场中的受力方程推导
        4.3.2 超声波场中颗粒受力数值计算
    4.4 小结
第五章 锌、铟浸出过程的动力学研究
    5.1 浸出过程的理论基础
    5.2 常规浸出动力学实验结果与讨论
        5.2.1 浸出温度对锌、铟浸出率的影响
        5.2.2 浸出初始酸度对锌、铟浸出率的影响
        5.2.3 浸出粒径对锌、铟浸出率的影响
        5.2.4 浸出固液比对锌、铟浸出率的影响
        5.2.5 常规浸出动力学模型分析
    5.3 超声波浸出动力学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浸出温度对锌、铟浸出率的影响
        5.3.2 浸出初始酸度对锌、铟浸出率的影响
        5.3.3 浸出粒径对锌、钢浸出率的影响
        5.3.4 浸出固液比对锌、铟浸出率的影响
        5.3.5 超声波功率对锌、铟浸出率的影响
        5.3.6 超声波频率对锌、铟浸出率的影响
        5.3.7 超声波强化浸出动力学模型分析
    5.4 超声波强化浸出对矿物性质的影响及机理分析
        5.4.1 X射线衍射分析
        5.4.2 SEM分析
        5.4.3 激光粒径分析
        5.4.4 超声波强化浸出机理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常规工艺及微波-超声波强化工艺的响应曲面优化实验研究
    6.1 常规工艺的响应曲面优化实验
        6.1.1 常规碳热还原的响应曲面优化实验
        6.1.2 常规浸出的响应曲面优化实验
    6.2 微波-超声波强化工艺的响应曲面优化实验研究
        6.2.1 微波碳热还原的响应曲面优化实验
        6.2.2 超声波强化浸出的响应曲面优化实验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和创新点
    7.1 结论
    7.2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四、提金活性炭的制备、性能及其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提金活性炭吸附材料的制备与研究现状[J]. 王文,宋翔宇,张振,许来福,张红涛. 黄金, 2022(01)
  • [2]废炭资源化利用制成型活性炭及其催化性能[D]. 童慧琦.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2)
  • [3]三聚氰胺—甲醛—天冬氨酸螯合树脂/活性炭复合材料(PMA/AC)的合成及其应用[D]. 李斌. 合肥工业大学, 2018(01)
  • [4]微波场中锰矿粉碳热还原行为与机理研究[D]. 刘建. 北京科技大学, 2018(03)
  • [5]白酒处理专用活性炭的制备和性能研究[D]. 杨可洋. 中国矿业大学, 2014(02)
  • [6]载金炭热压解吸工艺中活性炭性能的研究[D]. 朱峰. 昆明理工大学, 2014(01)
  • [7]全泥氰化法、堆浸法中活性炭吸附性能系统研究[D]. 马振佳. 昆明理工大学, 2013(08)
  • [8]负载型含碳吸附剂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 聂培星. 西安科技大学, 2013(03)
  • [9]生物质发电厂秸秆灰的物相分离及其利用研究[D]. 余东旭. 安徽理工大学, 2013(05)
  • [10]微波碳热还原—超声波强化浸出富铟锌渣的研究[D]. 王欣. 昆明理工大学, 2013(07)

标签:;  ;  ;  ;  ;  

提金活性炭的制备、性能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