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让我们共同关注焦点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张淙然[1](2021)在《秩序与交融:高中过渡仪式整合功能研究》文中提出
邹中威[2](2021)在《互动仪式链视角下直播电商中的消费者信任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语杨[3](2021)在《互动仪式链视角下的粉丝应援行为研究 ——以华晨宇粉丝为例》文中认为
党晨睿[4](2021)在《短视频传播中的互动仪式研究 ——以《新闻联播》抖音号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韩瑾辉[5](2021)在《互动仪式链视角下Vlog的传播发展研究》文中指出
周珂[6](2021)在《互动仪式链视角下电竞赛事的粉丝社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夏菲菲[7](2021)在《基于互动仪式链视角的洋网红视频传播效能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完善发展,众多社交媒体平台日益发展壮大,比如微博、哔哩哔哩和抖音等。在这些新媒体平台上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意见领袖不再局限于明星、主流媒体等,还有许多凭借高质量和个性化的内容制作吸引了大量粉丝关注的草根用户,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网红”。在这些网红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洋网红”,他们一般都有旅居中国的经历,在接触学习中华民族文化和观察了解中国社会民生的过程中,用“他者”视角将自己对中外文化差异的理解呈现在自己的原创视频中。洋网红视频的崛起是中国本土媒体向国际化发展的内在需求与大众文化和全球传播技术高速发展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传播特征和传播效用在哔哩哔哩平台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体现。美国社会学家柯林斯提出的互动仪式链理论是一门研究社会学领域的理论,该理论中的组成要素主要就是两个以上的人在同一场域中因为相同的兴趣而交流分享彼此的情感,因此互动仪式链中的互动行为归根结底是有关于人的传播活动,将该理论应用于传播学的研究也是情理之中。互动仪式链中的圈层文化、道德感、群体符号和情绪能量等都能够较为清晰地揭示人际传播的作用机制。互联网的传播发展使得人际传播的范围不断扩大,本次研究的洋网红视频就是以互动仪式链理论为基础,研究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人际传播和传播效用的生成机制。洋网红视频完整的互动仪式产生的情感能量和道德感让洋网红的传播活动变得更有意义。本文选取五位哔哩哔哩的“草根型”洋网红,对他们的视频主题、叙事风格和语言特色进行分析研究。首先是能够帮助中国受众从“他者”视角构建国家形象,包括洋网红所属国和中国的国家形象;其次能够拓宽中国受众国际视野,改变刻板形象,最后还能够从洋网红本身和洋网红的视频内容检验中国的对外传播效果。但洋网红的发展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去解决,比如自媒体的低门槛让洋网红视频的质量参差不齐,很多洋网红视频内容出现同质化的倾向,还有很多洋网红们为了流量一味吹捧中国等;其次就是我们期望通过洋网红找到对外传播新路径,但是事实上洋网红的国际传播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这些问题都需要即刻去解决。笔者认为主要可以从洋网红自身、受众以及主流媒体三个方面去寻找对策:洋网红们坚守“内容为王”,坚持制作高质量有内涵的视频,主动规避争议性话题;受众需要有理性和自信,要懂得分辨何为有效内容,何为无效内容;主流媒体应该主动与洋网红合作,帮助洋网红们扩大影响力的同时也帮助自己探寻对外传播新路径。
王雪[8](2021)在《网络民族志视域下农区牧区微信群工具性媒介角色交融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网络应用技术的普及与新媒体软件应用的常态化,乡村地区的社会关系网络发生实质性变化,这种变化使得研究者的视野不断延伸拓宽,同时新媒体社交工具的出现在乡村社会关系之中又形成一定的共同体意识,尤其表现强烈的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少数民族聚集地的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对于乡村地区社会关系网络在新媒体时代的研究内容较少,特别是对农区和牧区微信交流群的对比研究甚少。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S农区和X牧区为研究对象,对其农区和牧区官方微信交流群聊天内容进行提取比对,探讨分析网络民族志视域下官方微信群在农区牧区的工具性媒介角色交汇点与差异点,通过运用网络民族志、参与调查和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和理论知识进行结合,对以下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对农区牧区微信群中交融的生态进行呈现,探析农区牧区微信群的工具性媒介角色交融的多元一体呈现如何,农区牧区微信群的工具性媒介角色交融动力机制,农区牧区微信群的工具性媒介差异角色形态如何,农区牧区微信群的工具性媒介差异角色背后的历史缘由。通过对交汇点与差异点的问题研究,探析多民族交融贯通的社会意义,更好帮助农牧文化在微社区协调发展提供参考依据,为各民族文化在网络新时代注入新力量,更好促进民族协调发展,为巩固建设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参考依据。
赵阳佳紫[9](2021)在《哔哩哔哩弹幕网站跨年晚会传播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05年湖南卫视首次举办跨年晚会之后,各大卫视便争相举办跨年晚会,纷纷举办跨年晚会,导致跨年晚会同质化较为严重。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网(下文简称B站)作为互联网平台第一次举办圈层性质的跨年晚会便成功破圈,B站跨年晚会受到年轻人的追捧的原因,B站跨年晚会的传播效果,它满足了受众的什么需求,观众对晚会的接受程度,B站跨年晚会可以给同类圈层晚会提供的经验与总结,都是本研究要进行详细讨论的。故本文以B站跨年晚会作为研究对象,以使用与满足理论与互动仪式链为理论基础,认为受众在观看B站跨年晚会之时同样存在认知、情感、娱乐、个人整合、社会整合五项需求,这五种需求的满足与否直接关系到受众是否会再次参与之后的B站跨年晚会,同时也体现了B站跨年晚会传播效果的好坏。笔者以这五大动机作为维度进行问卷设计,对受众的参与动机进行需求满意度调查,从而来验证B站跨年晚会的传播效果。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对B站跨年晚会的研究背景和现状进行简单的阐述;第二章,运用互动仪式链理论分析B站跨年晚会的传播特征;第三章,运用问卷调查法研究受众参与B站跨年晚会的动机和影响因素;第四章,分析受众参与B站跨年晚会需求与满足情况;第五章,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探讨B站跨年晚会的传播的经验与启示。研究发现B站跨年晚会内容具有平台特色,在给观众带来视觉享受的同时也给予了观众文化自信,满足受众认知需求、情感需求、社会整合需求和纾解压力的需求,产生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从而为圈层晚会的发展提供了启发与参考。
盛蕾[10](2021)在《现代汉语拷贝式话题结构的认知语用研究》文中认为汉语拷贝式话题结构中包含丰富的语言拷贝现象,有同语式(如“好是好,可是……”)、重动句(如“看书看傻了”)、紧缩复句(如“想去就去”)等,这些结构在汉语研究领域比较常见,但由于其涉及范围较广,且结构间区别性特征明显,以往研究多聚焦于某一类具体结构的微观分析,对拷贝现象的整体性关注不足,因此研究缺乏对不同结构内部共性的发掘,难以打破汉语拷贝现象的研究壁垒。汉语拷贝现象的形式共性背后是否存在着实质共性?哪些结构可以被纳入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它们在形式和功能方面又有怎样的典型特征?这些问题都值得探究。本文以汉语拷贝式话题结构为研究对象,在认知和语用研究视角下,基于象似性理论、原型范畴理论、新标记理论,采用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的研究方法,对自建语料库中的各类拷贝结构进行了类别划分、形式描写和功能分析,并深入发掘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在形式和功能层面的典型特征。研究的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本文证明了汉语拷贝式话题结构是一个开放性的范畴,该范畴由多种类型的拷贝结构组成。具体如下:(1)就结构性质而言,拷贝式话题结构是句法层面的拷贝现象,话题与述题部分的语义相关度高,连续性强,且同形部分是语义表达的核心所在,有别于语用拷贝、修辞复用和话题复指等。(2)就结构成分和关系而言,话题部分在语法单位(包括词、短语及小句)、词类构成(包括体词性成分或谓词性成分)、指称性(包括有定、无定及无指称性)、信息特征(包括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等方面具有多样性,由于述题对话题的拷贝程度存在差异(完全拷贝或不完全拷贝),使得述题与话题之间关系的紧密性亦有不同。(3)就结构位置而言,拷贝式话题结构单位大小不一(可处于单句之内或小句之间),且话题在表达中的地位有主次之分(可居于“主话题”或“次话题”之位)。2.本文基于新标记理论,发现汉语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内部构成了以原型结构群为核心的连续统。从成员类别看,拷贝式话题结构分布在“X是Ⅹ”、“X就Ⅹ”、“说X就X”等34种格式中,可整合为三大结构群的八个类别,分别是:原型结构群(包括象似结构和紧缩结构)、变异结构群(包括延伸结构、松散结构和限制结构)和毗邻结构群(包括任指结构、固化结构和拷贝式右置句)。从成员关系看,本文根据组合、聚合、分布、频率、意义、历时等六个标准确定了范畴成员的位置,其中原型结构群居于范畴连续统的核心部分,变异结构群次之,毗邻结构群居于范畴边缘。3.本文探讨了汉语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在表层形式和深层功能方面的典型特征。(1)在表层形式方面,本文依据话题、述题及其关系的7个特征束标准,对形式特征的分布频度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谓词性”“非指称性”“已知信息”“可加停顿或语气词”等是话题部分的高频特征,话题的“弱延续性”和述题中拷贝部分的“谓词性”是述题部分的高频特征,“紧密性”是述题与话题关系的高频特征。(2)在语用功能方面,本文探讨了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的“否定”功能,按照“否定量域的大小”将结构的功能特征分为8类,并根据“否定强弱差异”划分出结构功能强度的4个等级。结果表明,“肯定和否定协同表达”是汉语拷贝式话题结构的典型功能,其中“较强否定,较弱肯定”功能证明了原型结构群与变异结构群之间具有亲缘关系,而“较弱否定,较强肯定”功能则是拷贝式话题结构与一般话题结构之间的区别性特征。(3)在形式与功能的关系方面,本文筛选出6个衡量指标作为自变量,运用多元逻辑回归的方法,探讨了结构类别、表层形式对否定功能(因变量)的影响。结果证明:结构类别和形式特征能够共同预测“否定功能强度”,其中,原型结构群、变异结构群、话题为“谓词性成分”、话题后“不能加或不宜加停顿或语气词”、话题为“已知信息”等对“否定功能强度”具有显着影响。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在形式和功能上构成了无标记匹配。4.本文分析了汉语拷贝式话题结构的言语互动功能,对其口语性特征进一步作出了解释。从说话人视角看,主观性表达是结构的本质特征,结构的主观性主要受到语码形式(包括“话语单位大小”和“格式自由度”)和结构功能(包括“主观视角”“主观情感”和“主观认识”)的影响而表现出一定差异。从互动关系看,该结构传递了“礼貌”的信息,本文阐述了拷贝式话题结构的11种礼貌策略,总结了结构的回应性、程式化和范畴化特征,并探讨了结构在言语互动中的社会和心理动因。综上所述,汉语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中包含着多种拷贝现象,该范畴从形式层面到功能层面均存在一个连续统,表层拷贝现象对应着话语背后某种程度的“否定”功能,凸显了范畴内部的共性。本文从话题结构的角度对汉语拷贝现象进行认知语用分析,这可能是发掘汉语本质特征的一种新的尝试,该过程或许有助于开阔拷贝现象研究的视野,有助于反哺上位研究,解决话题层面的某些争议。
二、让我们共同关注焦点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让我们共同关注焦点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7)基于互动仪式链视角的洋网红视频传播效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有利于满足受众的自我文化诉求 |
二、有利于探寻对外传播的新策略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统计法 |
二、个案研究法 |
三、分类比较法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互动仪式链”的文献研究 |
二、关于“洋网红”的文献研究 |
第二章 洋网红视频的互动仪式解构 |
第一节 样本选取 |
一、样本选取平台 |
二、样本选取标准 |
三、样本选择结果 |
第二节 亲身在场与虚拟在场 |
一、亲身在场及其传播效能 |
二、虚拟在场及其传播效能 |
第三节 圈层文化 |
一、洋网红视频的圈层文化特点 |
二、圈层文化的维系 |
第四节 焦点主题与互动效能 |
一、洋网红视频的焦点共性 |
二、洋网红视频up主的焦点选择 |
第五节 情感能量 |
一、正向的高情感能量输出 |
二、汉语叙事与情感效能 |
第三章 洋网红视频的传播作用 |
第一节 从“他者”视角构建本国形象 |
第二节 拓宽受众的国际视野 |
第三节 检验对外传播效果 |
第四章 洋网红视频传播的问题和思考 |
第一节 洋网红视频存在的问题 |
一、国内传播 |
二、国外传播 |
第二节 洋网红视频的未来发展 |
一、洋网红:坚守内容与互动的个性化 |
二、中国受众:保持文化交流的理智和自信 |
三、相关部门:监督引导内容生产 |
四、主流媒体:参考借鉴视频内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8)网络民族志视域下农区牧区微信群工具性媒介角色交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1.选题背景 |
2.选题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1.网络民族志的国内外研究 |
2.网络民族志视角下农牧微信群的角色研究 |
(三)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1.理论基础 |
2.框架 |
(四)研究方法 |
1.网络民族志法 |
2.参与式观察法 |
3.深度访谈法 |
(五)田野点概述 |
第一章 农牧微信群中的交融生态 |
(一)农牧微信群媒介生态扫描 |
1.微信群成员构成情况 |
2.微信群秩序的生成与维护 |
(二)农牧微信群中的公共交往 |
1.日常闲聊与信息共享 |
2.民族农贸交易助推方式 |
(三)意见交换场域的搭建 |
(四)集体行为的产生与发展 |
(五)虚拟与现实的书写与勾连 |
(六)新型嵌入式“微信社区” |
第二章 农牧微信群工具性媒介角色交融的多元一体呈现 |
(一)国家通用语言的生态建设 |
(二)现实社交关系的迁移与搭建 |
(三)个体权利意识的产生与发展 |
(四)民族互动促成群体归属意识 |
(五)互动话题的补充与着色 |
(六)族群人际交往关系的深层与巩固 |
(七)新社交工具使用的初级探索 |
(八)娱乐化与个性化的叠层体验 |
第三章 农牧微信群的工具性媒介角色交融的动力机制 |
(一)草原农牧民的“生存心态” |
1.身份地位的变迁 |
2.群体生存心态转变 |
(二)民族互动下的文化自觉与自信 |
1.微信群中的“身体在场”与“身份准入” |
2.微信群中的“共同情感”与“共同焦点” |
3.拟剧理论下的自我表达的全新路径 |
4.意义传播与解读的断层 |
(三)民族文化与民族经济的共生互动 |
1.经济活动是民族文化互动的基础 |
2.民族文化对民族经济的促进作用 |
第四章 农牧微信群的工具性媒介差异形态 |
(一)民族文化背景冲突与和解 |
(二)人际互动关系的沉默与疏离 |
(三)族群关系维护在利益中区隔与无视 |
(四)多符号沟通导致群体交往迷离 |
第五章 农区牧区微信群工具性媒介差异本质 |
(一)历史渊源与地理阻隔 |
(二)游牧文化与主流文化的交融互鉴 |
(三)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编织融合 |
(四)现代传播语境下游牧文化符号的迷失 |
(五)自然因素下居住格局导致的传播隔阂 |
(六)技术支撑的缺失与弱化 |
第六章 农牧微信群工具性媒介角色交融的几点思考 |
(一)农区牧区背后的文化认同 |
(二)农区牧区背后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造 |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哔哩哔哩弹幕网站跨年晚会传播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1 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网站 |
1.3.2 跨年晚会 |
1.4 文献综述 |
1.4.1 B站的研究现状 |
1.4.2 B站跨年晚会的研究现状 |
1.4.3 晚会传播效果研究现状 |
1.5 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 |
1.5.1 研究理论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
1.6.1 研究创新 |
1.6.2 研究不足 |
第2章 B站跨年晚会传播效果与特征 |
2.1 B站跨年晚会传播效果概况 |
2.2 B站跨年晚会的传播特征 |
2.2.1 坚持大数据加持下的“用户至上”原则 |
2.2.2 弹幕互动,形成互动仪式链 |
2.2.3 “圈内”的主持人与嘉宾 |
2.2.4 融合多种跨界文化 |
2.2.5 浓厚的社群氛围 |
第3章 B站跨年晚会受众的参与动机和影响因素 |
3.1 研究设计 |
3.1.1 变量选择与定义 |
3.1.2 研究假设 |
3.2 调查设计与实施 |
3.2.1 调查问卷设计 |
3.2.2 样本选择 |
3.2 3 预调研与问卷发放 |
3.3 信度与效度检验 |
3.4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
3.4.1 受众基本信息分析 |
3.4.2 受众观看行为分析 |
3.4.3 受众的媒介使用动机强度分析 |
3.4.4 受众使用动机差异分析 |
3.4.5 受众使用动机和受众认可度相关性分析 |
3.4.6 用户使用动机与用户认可度的影响分析 |
3.5 假设检验 |
第4章 受众观看B站跨年晚会的需求与满足 |
4.1 蕴含丰富文化元素,满足认知需求 |
4.1.1 认知需求满足情况 |
4.1.2 满足认知需求的弹幕 |
4.2 囊括各种青春记忆IP,满足情感需求 |
4.2.1 情感需求满足情况 |
4.2.2 满足情感需求的弹幕 |
4.3 编排各种娱乐节目,满足纾解压力需求 |
4.3.1 满足纾解压力需求情况 |
4.3.2 满足娱乐需求的弹幕情况 |
4.4 弹幕互动社交化,满足社会整合需求 |
4.4.1 满足社会整合需求情况 |
4.4.2 满足社会整合需求的弹幕 |
第5章 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B站跨年晚会传播经验与启示 |
5.1 夯实“后浪”基础,开拓“前浪”市场 |
5.2 提升社会意义,增强文化功能 |
5.3 维持“个性”发展,扩大“共性”外延 |
5.4 精准把握受众需求,进行跨界融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现代汉语拷贝式话题结构的认知语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综述 |
1.2.1 拷贝式话题结构的提出 |
1.2.2 拷贝结构研究的基本现状 |
1.2.3 拷贝结构的话题性研究 |
1.2.4 拷贝结构的认知语用研究 |
1.2.5 拷贝式话题结构研究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过程 |
1.4.1 研究框架 |
1.4.2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
第二章 拷贝式话题结构的概念与特征 |
2.1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的“话题” |
2.1.1“话题”与“主语”及“主位”的区别 |
2.1.2 拷贝式话题结构的“话题”特征 |
2.2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的“拷贝” |
2.2.1 “拷贝”的范围 |
2.2.2 述题中“拷贝”的特征 |
2.3 作为范畴的“拷贝式话题结构” |
2.3.1 “拷贝式话题结构”的界定 |
2.3.2 拷贝式话题结构的话语表现 |
2.3.3 拷贝式话题结构的特征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构成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的宏观理论分析 |
3.1 象似性理论与拷贝式话题结构 |
3.1.1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的数量象似 |
3.1.2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的顺序象似 |
3.1.3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的距离象似 |
3.2 原型范畴理论与拷贝式话题结构 |
3.2.1 将“拷贝式话题结构”作为范畴的依据 |
3.2.2 “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内部的层级性 |
3.2.3 “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核心的原型特征 |
3.3 拷贝式话题结构在自建语料库中的类别分布及频率 |
3.3.1 自建语料库中拷贝式话题结构数量的分布情况 |
3.3.2 类别划分及整合 |
3.3.3 基于类别划分依据的语料库结构数量观察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标记理论视角下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特征的微观考察 |
4.1 新标记理论为何适用于拷贝式话题结构的研究? |
4.1.1 “相对模式”框架下拷贝式话题结构内部成员的有机连续性 |
4.1.2 “关联模式”框架下拷贝式话题结构的典型特征 |
4.2 如何判定拷贝式话题结构中的有标记项和无标记项? |
4.3 拷贝式话题结构连续统的典型范畴特征 |
4.3.1 定义拷贝式话题结构连续统的特征束 |
4.3.2 拷贝式话题结构特征束的语料库表现 |
4.3.3 拷贝式话题结构特征的连续统分布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拷贝式话题结构的“否定”功能 |
5.1 拷贝式话题结构功能的特点 |
5.2 拷贝式话题结构的语用功能——“否定” |
5.2.1 拷贝式话题结构功能的“否定”特征 |
5.2.2 拷贝式话题结构实现否定功能的几种手段 |
5.2.3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非现实句与否定的关系 |
5.2.4 拷贝式话题结构否定量域的差别 |
5.3 拷贝式话题结构表层形式与“否定”功能的无标记匹配——基于逻辑回归的分析 |
5.3.1 假设一:拷贝式话题结构类别对否定功能的影响 |
5.3.2 假设二:拷贝式话题结构的表层形式对否定功能的影响 |
5.3.3 假设三:拷贝式话题结构非形式特征对否定功能的影响 |
5.3.4 假设四:拷贝式话题结构否定功能表达的综合影响因素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拷贝式话题结构的互动性功能 |
6.1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说话人“主观性”的凸显 |
6.1.1 拷贝式话题结构的主观性本质 |
6.1.2 拷贝式话题结构主观性的语码形式表现 |
6.1.3 拷贝式话题结构主观性的结构功能表现 |
6.2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交际双方“礼貌”的传递 |
6.2.1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的礼貌 |
6.2.2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礼貌的几种表现 |
6.2.3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礼貌表达的特点 |
6.2.4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礼貌的社会与心理动因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语及启示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启示 |
7.2.1 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的本质和特征 |
7.2.2 拷贝式话题结构对汉语研究及其发展的推动意义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附录: 拷贝式话题结构类别的部分格式示例及语料库例句 |
参考文献 |
中文着作期刊 |
外文着作期刊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让我们共同关注焦点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秩序与交融:高中过渡仪式整合功能研究[D]. 张淙然.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2]互动仪式链视角下直播电商中的消费者信任影响因素研究[D]. 邹中威.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3]互动仪式链视角下的粉丝应援行为研究 ——以华晨宇粉丝为例[D]. 张语杨. 山东大学, 2021
- [4]短视频传播中的互动仪式研究 ——以《新闻联播》抖音号为例[D]. 党晨睿. 西北大学, 2021
- [5]互动仪式链视角下Vlog的传播发展研究[D]. 韩瑾辉. 兰州财经大学, 2021
- [6]互动仪式链视角下电竞赛事的粉丝社群研究[D]. 周珂. 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7]基于互动仪式链视角的洋网红视频传播效能研究[D]. 夏菲菲. 安徽财经大学, 2021(12)
- [8]网络民族志视域下农区牧区微信群工具性媒介角色交融分析[D]. 王雪.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9]哔哩哔哩弹幕网站跨年晚会传播效果研究[D]. 赵阳佳紫.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1)
- [10]现代汉语拷贝式话题结构的认知语用研究[D]. 盛蕾. 山东大学, 20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