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抗病疗法研究

中国古代抗病疗法研究

一、中国古代呪禁疗法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颜[1](2021)在《STS视阈下的唐代官方医学教育》文中研究表明STS即科学技术与社会,是一门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性质、结构、规律及其应用,并涉及多学科与多领域的综合性交叉学科[1]。其中"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其他子系统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其主要的研究对象之一[2]。唐代的科技教育比起前代有了巨大突破,其确立的官方科技教育制度在中国古代科技教育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在唐代众多的官方科技教育专业中,

黄祥雨[2](2021)在《道教在唐代疫病中的应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宋建建[3](2021)在《历史学视野中的唐代幻术研究》文中认为古代幻术实有广狭二义,狭义的幻术,即今天人们所习称的“魔术”,它作为一种表演技艺,无论在古代还是今日,都在人们的日常娱乐生活中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广义的幻术在用于表演的、可操作性的幻术之余,还包含想象的神奇“法术”。唐代幻术因其所处时代的特殊性与重要性,更具有学术价值,用历史学的视角重新审视,也能进一步助益于唐代幻术的社会史研究。唐代作为幻术发展史上第二个高峰期,时代赋予了它别样的内涵。幻术在“称谓、表演类型、表演场地”等方面均显示出与以往不一样的时代特征,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在唐人生活层面,它更接近普罗大众,在娱乐、疗疾、消灾等与唐人联系最为紧密的三个领域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并进一步作用于唐人的日常生活。在政治生活层面,它的用途十分多样,它既可充作一种软实力外交手段,用以笼络诸夷,又可成为方士干禄的重要阶梯,也可成为影响战局的重要砝码,还可作为神化起义领袖,聚众造反并建立政治集团的重要工具。尤其在唐朝这样一个幻术大发展的时期,幻术的政治功用无形在被放大。纵观有唐近300年,幻术更多传扬的是积极、正向的意味,在满足人们基本娱乐需求的同时,还在其他领域发挥着独特作用。虽有一段时期,它曾被部分野心家拿来作为聚集党徒、起义造反的工具,但这多与此时期的政治混乱息息相关,并不能动摇幻术作为积极面的主流地位。当然,我们更应该看到,唐代幻术迸发的表象背后,其实映射的是大唐经济的繁荣,文明体系的开放、多元,外来幻术与本土幻术在大唐大家庭里共同演绎、共同传承,相得益彰,带给唐人多样的视觉体验的同时,也极大的丰富着他们的市民文化生活和认知理念。外来幻术在唐传播,也在慢慢剔除自身的异域特质,开始了本土化历程,最终融入中华文化体系,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梁玲君[4](2021)在《隋唐五代佛医学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佛医学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隋唐五代是是佛医学的形成时期。浩如烟海的佛教典籍和其他诸多相关文献中蕴含着大量丰富的医学史料和医学思想,通过对这些文献资料进行系统而较为全面的整理与研究,以客观呈现隋唐五代时期佛医学在中国的发展状况,探寻佛医学独具特色的学术思想和诊疗,梳理隋唐五代时期佛医学的发展传承脉络,发掘佛医有效的治疗方法,更好地为大众健康服务。方法本论文通过将隋唐五代佛医学的文献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学、史学等研究方法对文献资料进行搜集和系统性地整理与研究。从隋唐五代佛教发展史的有关着作,了解隋唐五代时期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状况,明晰该历史时期佛医学发展的背景。搜集《大正新修大藏经》中隋唐五代时期翻译的佛经医药文献,和《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等史志书目,以及该时期与佛医相关的中医文献,不断挖掘并探讨隋唐五代佛医学佛经医药、佛医学与中医学的关系、医僧的医事活动,以此来客观评价佛医学在隋唐五代这一历史阶段中的历史地位。内容绪论部分,首先对佛医学定义进行介绍,阐明佛医学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其源流演变包括两大脉络,分别为佛经医药和中国佛医。然后对隋唐五代佛医学文献进行界定,说明本论文研究的范畴。最后对隋唐五代佛医学文献类型进行分类介绍。第一部分,探讨隋唐五代佛医学的发展背景。其中,隋前佛医学发展状况,说明了汉魏六朝佛医学的发展为隋唐五代佛医学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而隋唐五代佛教发展对佛医学的影响,则反映出隋唐五代时期,佛教的发展为隋唐五代佛医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第二部分,通过对隋唐五代汉译佛经中的医药文献进行研究,从基础理论、诊断、治法、方药、治疗方法以及养生保健、医德规范等方面分析和论述隋唐五代时期佛经医药的学术思想和诊疗,以勾勒该历史时期佛经医药的发展面貌,深入地理解佛经医药丰富的内涵。文中进一步指出佛经医药具有鲜明的佛医特色,并归纳出其特点。第三部分,通过佛经、史志书目、笔记小说、中医学等中关于医僧的记载,分析该时期医僧分为本土医僧和来华医僧两部分,说明当时本土医僧占据主要位置。并且进一步分析该时期医学的医事活动,将医僧的医事活动分为行医治病、着书立说、瞻病施药、药事活动和传播医学五部分,通过这些分析以突显医僧在佛医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第四、第五部分,主要是从医学、诊疗、养生等角度,论述佛医学与中医学的相互影响关系,实质上包含了对佛医学两个即佛经医药和中国佛医影响关系的探讨和分析,反映出隋唐五代时期佛医学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大众对其接受程度,呈现出佛医学如何与中医学结合的状况和程度,以说明隋唐五代佛医学重要的历史地位。通过这两部分的研究,也说明隋唐五代佛医学既包括对古印度佛经医药的发展,又涉及对中医学的借鉴与创新,进一步说明隋唐五代时期佛医学是两种思想文明碰撞的结晶。第六部分,主要是通过前面五部分的研究,总结隋唐五代佛医学发展的特点,将其概括为三点,分别是:佛经医药特色鲜明,且呈现出中印医学交融的现象,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佛经医药与中国佛医并存,佛经医药的比重呈降低趋势;隋唐五代时期,佛医学已经形成。结论通过以上研究过程,隋唐五代佛医学丰富的内涵及其对中医学的影响的探讨,突出了历史时期佛医学在中医学发展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对于更好地帮助理解佛医学理论以及更好地指导医学临床实践有现实价值。通过佛医学与中医学的相互影响关系的分析,说明佛医与中医之间深厚的渊源。探讨隋唐五代佛医学发展的特点,理清了这一时期佛医学的发展脉络为佛经医药与中国佛医并存,中国佛医占主导。佛医学的本土化、世俗化和医学分科现象,说明该时期佛医学发展进入一个新高度。该时期佛医学既全面总结了汉魏六朝佛医学的成就,又为宋朝佛医学的进一步发展作好了铺垫。

李丹萍[5](2021)在《针灸学教材刺法研究 ——以《针灸学》统编教材为中心》文中指出《针灸学》统编教材是我国针灸教育中影响最大的规划教材,它建立了系统的“经络腧穴、刺法灸法、针灸治疗”的理论框架结构,形成了较为稳定的针灸学科知识体系。刺法是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经络腧穴”和“针灸治疗”的重要桥梁之一,既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又是一项注重实践运用的技术。通过检索“针灸”、“教育”、“教材”、“教学”、“刺法”和“知识体系”等关键词,发现近年来学界对针灸教育多有关注,文献研究纵贯古今,内容或多或少地谈到了刺法,但是全面深入地研究针灸学教材中刺法部分理论的形成、发展和影响的成果尚缺。本文旨在探讨《针灸学》统编教材中刺法部分理论和应用的特点,通过对统编教材以前的不同时期的针灸学教材中刺法部分的理论框架、应用特点和知识内容等的考察,重点分析《针灸学》统编教材中刺法部分的层级结构、刺法定义和刺法种类的改变,结合统编分化教材《刺法灸法学》和对外交流针灸学教材刺法部分的比较,探讨教材中刺法部分的理论与应用特点。本研究首先回顾《针灸学》统编教材以前的针灸学教材,包括古代针灸学教材、民国时期针灸学教材和20世纪50年代的针灸学教材。由于三个时期的时代背景差异较大,对针灸学教材的规定也不一致,特别是从古代正式有医学教育机构开始到民国时期,历时弥久,医籍繁多,民国时期运用于学校教学的针灸医籍通过筛选亦有二十余种,20世纪50年代虽然仅有十年,但由于尚未有全国统一的针灸学教材,故而各地不同的教材版本数量也不在少数。因此,本文的第一章分别确定三个时期的教材,古代针灸学教材有《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圣济总录》、《医宗金鉴》等;民国时期一共确定21部针灸学教材,以东方针灸学社出版的《高等针灸学讲义·针治学灸治学》和澄江学派编写的教材为主;20世纪50年代共搜集到10部针灸学教材,前期以《新针灸学》为要,后期则是1957年版《针灸学》为主。其次介绍国家规划的统编教材,包括《针灸学》教材和分化教材《刺法灸法学》(或《针法灸法学》),以及对外交流的针灸学教材。第二章对统编教材以前不同时期的针灸学教材中的刺法部分进行梳理,从教材编写的背景出发,分析刺法的知识框架、概念定义和内容特点。古代针灸学教材中,《内经》奠定了刺法的基本理论;《难经》重视针刺手法;《甲乙经》进一步构建了针灸学科的知识体系,明确了针治部位;《圣济总录》在元代作为针科的考试用书;《医宗金鉴》是清朝的官定教材,书中的《刺法心法要诀》是为刺法专篇。民国时期,西方的自然科学和文化理念相继传入我国,刺法在这样的背景下吸收了西方医学和汉译日本医籍的精粹,针灸学教材重视针刺的操作技术,以毫针为要,重视腧穴解剖,发扬各具特色的针刺手法。20世纪50年代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新针灸学》延续民国的科学风潮,试以新的针灸知识体系踏上“科学针灸”的道路,刺法也在民国针灸学教材的基础上深入探究了针灸取得疗效的原理;后期则是顺应“西医学习中医”的号召,对针灸刺法的理论与应用重新转向传统,以纯粹的中医理论体系解释针灸刺法。第三章重在研究历版《针灸学》统编教材中刺法部分的内容,梳理教材中刺法的层级结构、刺法的概念定义和刺法种类的变化,探讨当代刺法理论与应用的特点。从层次结构看毫针刺法占据了刺法部分的主流地位;刺法定义的表述体现了针治工具从单一到多元,针治部位不再局限于腧穴的理论特点;刺法种类在教材的发展进程中整体上呈现不断丰富的趋势,不过也有部分刺法退出了教材的刺法知识体系。第四章分析比较统编分化教材《刺法灸法学》中的刺法部分与《针灸学》统编教材中刺法部分的异同。从知识框架看,关于总论部分和毫针刺法的层级结构几乎一致,此外,层级设置上更加重视手法的理论阐释和实践的技术考核。刺法定义的变化与刺法的种类相互影响,不同针具种类的丰富,结合了现代科技的发展,新的光、电、磁等刺激的方式结合传统针刺理论形成新疗法广泛运用于临床。相较而言,《刺法灸法学》(或《针法灸法学》)是《针灸学》刺法部分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第五章论述针灸学教材对外交流中刺法的发展,并联系《针灸学》统编教材中的刺法理论体系作比较。对外交流的针灸学教材中刺法部分的内容主要摘自《针灸学》统编教材,包括毫针刺法和其他临床常用的刺法,如三棱针刺法、皮肤针刺法等,通过梳理发现对外交流的针灸学教材的刺法知识体系主要化裁于《针灸学》统编教材。不同时期的针灸学教材中刺法部分对现代针灸学统编教材中刺法的理论知识框架时有一定的参考和价值。综合对古代、民国、20世纪50年代的针灸学教材,现代统编教材《针灸学》和《刺法灸法学》教材,以及对外交流的针灸学教材中刺法部分的梳理和分析,进一步研究《针灸学》统编教材中刺法部分的规范性、系统性,继而探讨针灸学教材中刺法的理论与应用特点。

胡梧挺[6](2021)在《东亚视野下的渤海国医政与医师——以东亚相关史料比较为核心》文中研究说明关于渤海国医师的唯一文献记载见于日本史籍《类聚三代格》,而通过钩稽唐、日本及新罗等东亚地区相关史料进行比较,可以对渤海国的医政制度及医师情况做出如下推测:渤海国医师隶属于太常寺下辖的类似于太医署的机构;渤海国仿效唐朝建立了医学教育和管理体系;中原医籍已传入渤海国并成为医学主流;渤海国遣日使团中的医师主要作用是治疗患病的使团成员,而由于医师数量、医学水平等限制,医师没有成为渤海国遣日使团中的常设职位。

吴洪成,张美玲[7](2020)在《唐代医学教育制度及教材》文中提出唐代不仅从中央到地方设立了医学专门教育机构,而且存在丰富多样的医学师徒相授和寺观宗教医学传播活动。医学教育类型多样,实施分科教学,呈现出多科性与专业性并存的特征;重视教学测评,与科举考试相结合,确立国家办学管理的地位。唐代医学教材建设取得显着成就,对医学教育人才培养发挥重要作用,它与医学教育制度一道对当代医学教育有一定的启示。

吴洪成,张美玲[8](2020)在《唐代医学教材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唐代医学教育发达,不仅从中央到地方设立了医学专门教育机构,而且存在丰富多样的医学师徒相授活动。医学教育实践必须依托种类多样的医学教材。唐代重视医学的分科教学,医学教材呈现出多科性与专业性并存的特征。唐代医学教材对中国古代医学专门人才培养发挥重要作用,并对海外医学教材有一定的辐射影响。

张宇,贾春华[9](2020)在《道符医用源流与治病种类疏证》文中提出以道符最初应用于医学之情况为起点,梳理道符所治疾病种类在古代医学史上的发展脉络,并通过统计道符主要针对的疾病种类,总结道符所治疾病可分为两类,一类病种具有传染性强、致死率高、病因神秘等特点,另一类则为病情轻浅之病症。其所治病症或危重或轻浅两端分布,值得进一步研究。

吕文艳[10](2020)在《从封闭到开放:隋唐医学知识的传承与医者群体》文中提出医学是传统中国学术的一个分支,其知识的传承方式,从先秦时期的"王官之学"到两汉的师徒授受,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医家对医学知识的垄断,无不呈现出知识传承的封闭性特征。隋唐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充实时期,国家医学教育制度的形成,医学知识传播者从"世业"到"官医"身份上的转变,使得医学知识传承的管道大为拓宽。传统医学知识的传承依赖于典籍,隋唐时期国家通过编纂医经强化了对于医学经典的解释权,士人自学习医也昭示着医学知识受众群体的扩大。从医学知识的构成来看,隋唐时期医经和经方的发展理路是有明显分野的。在官方力量的介入下,《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广济方》等方书的编纂表明,隋唐时期医学的发展重心开始向经方转移,士人搜集验方的风气更使得经方在医学知识中成为一门显学。经方的实用性与国家配置医疗资源的努力不谋而合,形塑了唐宋以降医学知识的传播。

二、中国古代呪禁疗法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古代呪禁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3)历史学视野中的唐代幻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1.多种视域下的幻术研究
        2.幻术的具体研究
    (三)研究概念界定
一、“纷繁与多元”:唐代幻术的情境
    (一)唐人对“幻术”的称谓
        1.幻戏
        2.幻法
        3.幻术
    (二)唐代幻术表演类型
        1.变形幻术
        2.虐刑幻术
        3.隐身术
        4.符咒术
        5.祈雨术
        6.搬运术
        7.吞刀吐火术
        8.鱼龙曼衍(鱼龙戏)
    (三)唐代幻术表演场地
        1.皇家幻术表演地点
        2.民间幻术表演地点
二、“脉脉相通”:幻术与唐人生活
    (一)娱乐领域
    (二)疗疾领域
        1.咒术疗疾
        2.符术疗疾
        3.杂物疗疾
    (三)消灾领域
        1.自然灾害
        2.人事灾祸
三、“术与政通”:幻术与唐代政治
    (一)幻术与外交
    (二)幻术是方士获得晋升的重要阶梯
        1.唐前期:高祖—玄宗(不含玄宗)
        2.唐中期:玄宗—顺宗(不含顺宗)
        3.唐后期:顺宗—哀帝
    (三)幻术是某些政治人物、集团集结政治力量的手段
    (四)幻术与战争
        1.变水为血
        2.宗教障眼法
        3.撒豆成兵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隋唐五代佛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绪论
    一、佛医学定义
        1、佛医学与佛教医学
        2、佛医诞生和发展的原因
        3、佛医传承脉络
    二、隋唐五代佛医学文献界定
    三、隋唐五代佛医学文献类型
        1、佛经医药文献
        2、中医涉佛文献
        3、其他文献
第一章 隋唐五代佛医学发展背景
    一、隋前佛医学发展状况
    二、隋唐五代佛教发展对佛医学的影响
        1、佛经大量翻译
        2、佛教民间化的推广
        3、寺院的蓬勃发展
        4、佛教中国化的完成
第二章 隋唐五代佛经医药文献研究
    第一节 佛经医药学术体系
        一、基础理论
        二、诊断
        三、治法总则
        四、方药
        五、治疗方法
        六、养生保健
        七、医德规范
    第二节 佛经医药特点探论
        一、以医喻佛,阐明佛理
        二、宗教特色,万病心生
        三、诸法众多,注重禅咒
        四、心法疗疾,身心共治
        五、佛门戒律,规范防治
        六、特色治疗,疗效显着
第三章 隋唐五代医僧及医事活动研究
    一、医僧辈出
        1、本土医僧
        2、来华医僧
    二、僧医的医事活动
        1、行医治病
        2、着书立说
        3、瞻病施药
        4、药事活动
        5、传播医学
第四章 佛经医药对中医学的影响
    一、佛教术语对中医的影响
    二、佛医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影响
        1、四大学说
        2、烦恼致病说
    三、佛医对中医治疗思想的影响
        1、药物疗法
        2、金针拨障术
        3、禅定疗法
        4、咒禁疗法
    四、佛医对中医养生思想的影响
        1、揩齿养生
        2、饮食养生
        3、服药养生
        4、持戒养生
    五、佛医对中医医德规范的影响
    小结
第五章 中医学对佛医学的影响
    一、中医学对佛经医药的影响
        1、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吸收
        2、对中医病因观的吸收
        3、对中医诊断学的吸收
        4、对中医方药学的吸收
        5、对中医治疗方法的吸收
    二、中医学对中国佛医的影响
    小结
第六章 隋唐五代佛医学发展特点
    一、佛经医药特色鲜明,且呈现出中印医学交融的现象,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
    二、佛经医药与中国佛医并存,佛经医药的比重呈降低趋势
    三、隋唐五代时期佛医学已经形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隋唐五代佛经佛医文献简表
附录2 《续高僧传》中医僧
附录3 《宋高僧传》中医僧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针灸学教材刺法研究 ——以《针灸学》统编教材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前言
    2. 文献回顾
        2.1 刺法的研究现状
        2.2 针灸教材的知识体系研究
    3. 研究目的
    4. 研究方法和流程
        4.1 研究方法
        4.2 研究流程
    5. 研究意义
        5.1 理论意义
        5.2 现实意义
第一章 针灸学教材的介绍
    1. 统编教材以前的针灸学教材
        1.1 古代针灸学教材
        1.2 民国时期的针灸学教材
        1.3 20世纪50年代的针灸学教材
    2. 统编《针灸学》与分化教材
        2.1 《针灸学》统编教材
        2.2 针灸学统编分化教材
    3. 对外交流针灸学教材
    4. 小结
第二章 不同时期针灸学教材刺法理论的变化
    1. 古代针灸学教材
        1.1 《内经》中的刺法
        1.2 《难经》中的刺法
        1.3 《针灸甲乙经》中的刺法
        1.4 《圣济总录》中的刺法
        1.5 《医经小学》、《医学入门》中的刺法
        1.6 《类经图翼》、《医宗金鉴》中的刺法
        1.7 小结
    2. 民国针灸学教材
        2.1 教材概述
        2.2 刺法部分的知识框架
        2.3 刺法的定义
        2.4 刺法部分的特点
    3. 20世纪50年代的针灸学教材
        3.1 教材概述
        3.2 刺法部分的知识框架
        3.3 刺法的定义
        3.4 刺法部分的特点
    4. 小结
第三章 《针灸学》统编教材中的刺法理论和应用
    1. 《针灸学》统编教材的知识框架与理论特点
        1.1 刺法层级结构的变化
        1.2 毫针主流地位的明确
    2. 刺法定义的调整
        2.1 刺法工具从金属针具到不同工具
        2.2 刺激部位从穴位到身体“一定部位”
    3. 不同种类刺法在教材中的变化
        3.1 古典刺法的发展
        3.2 特殊的赤医针疗法和针刺麻醉
        3.3 结合现代科技的刺法
        3.4 特定部位的刺法
        3.5 小结
    4. 讨论
第四章 《刺法灸法学》与《针灸学》统编教材的比较
    1. 刺法的知识框架与理论特点
        1.1 刺法层级结构的变化
        1.2 毫针主流地位的稳固
    2. 刺法概念的变化
    3. 教材中刺法种类的变化
        3.1 特种针具刺法
        3.2 特定部位刺法
        3.3 腧穴特种疗法
    4. 《刺法灸法学》论刺法理论
        4.1 不同时期的经典医籍论述刺法
        4.2 刺法的现代研究进展
    5. 小结
第五章 对外交流针灸学教材与《针灸学》统编教材的比较
    1. 刺法的知识框架和理论特点
    2. 教材中刺法的定义
    3. 教材中刺法种类的变化
    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东亚视野下的渤海国医政与医师——以东亚相关史料比较为核心(论文提纲范文)

一、渤海国遣日使团中的“医师”
二、医师在唐代东亚医政体系中的地位、职能及相关制度
三、东亚医学背景下渤海国医政及医师相关制度推测
四、渤海国遣日使团中医师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7)唐代医学教育制度及教材(论文提纲范文)

1 唐代官学医学教育
    1.1 中央官学医学教育
    1.2 地方官学医学教育
2 唐代民间医学教育
    2.1 民间师徒制医学教育
    2.2 寺观医学教育
3 唐代官学医学教育的课程及教材
4 历史的评价

(8)唐代医学教材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唐代医学教育与教材概述
    (一)官学医学教育与教材
        1. 中央官学医学教育与教材
        2. 地方官学医学教育与教材
    (二)师徒制医学教育与教材
二、唐代医学教材举要
    1.《神农本草经》
    2.《素问》
    3.《针灸甲乙经》
    4.《脉经》
    5.《千金方》
    6.《新修本草》
    7.《黄帝内经》
    8.《外台秘要》
三、唐代医学教材的历史反思
    (一)唐代医学教材的教育价值
    (二)唐代医学教材的历史地位
    (三)唐代医学教材的历史启迪

(9)道符医用源流与治病种类疏证(论文提纲范文)

1 道符医用之始
2 道符医用涵盖病种
3 道符医用病种举隅
    3.1 注病
    3.2 疟疾及各类传染病
    3.3 伤科及外科
    3.4 妇产及儿科
4 道符医用病种特点
    4.1 传染性强
    4.2 致死率高
    4.3 病因神秘
    4.4 病情轻浅
5 结语

(10)从封闭到开放:隋唐医学知识的传承与医者群体(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世业到官医:隋唐医学教育下的知识公开化
二从私着到义疏:隋唐医学知识诠释权力的转移
三方书与士人习医:隋唐医学知识受众群体的扩大
结语

四、中国古代呪禁疗法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STS视阈下的唐代官方医学教育[J]. 王颜. 唐史论丛, 2021(02)
  • [2]道教在唐代疫病中的应对研究[D]. 黄祥雨.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3]历史学视野中的唐代幻术研究[D]. 宋建建.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4]隋唐五代佛医学研究[D]. 梁玲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5]针灸学教材刺法研究 ——以《针灸学》统编教材为中心[D]. 李丹萍.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6]东亚视野下的渤海国医政与医师——以东亚相关史料比较为核心[J]. 胡梧挺. 北方文物, 2021(01)
  • [7]唐代医学教育制度及教材[J]. 吴洪成,张美玲. 医学研究与教育, 2020(06)
  • [8]唐代医学教材初探[J]. 吴洪成,张美玲. 邯郸学院学报, 2020(04)
  • [9]道符医用源流与治病种类疏证[J]. 张宇,贾春华. 中医杂志, 2020(16)
  • [10]从封闭到开放:隋唐医学知识的传承与医者群体[J]. 吕文艳. 医疗社会史研究, 2020(01)

标签:;  ;  ;  ;  ;  

中国古代抗病疗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