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修水隐螺线虫的发现及意义

江西修水隐螺线虫的发现及意义

一、江西修水Cryptospirifer的发现及其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胡世忠[1](1983)在《江西修水Cryptospirifer的发现及其意义》文中研究表明江西地区下二叠统颇为发育。自从40年代高平、徐克勤(1940)将其划分为栖霞灰岩(即“笔架山灰岩”)、小江边灰岩、茅口灰岩及呜山层等地层单位之后,就已为本区与邻区下二叠统的划分对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为后人所沿用。首届全国地层会议在总结《中国的二迭系》(1962)时,将我国南方下二叠统以碳酸盐岩相为主的沉积,统统划分为栖霞组和茅口组。当栖霞组底部有含煤岩系时,则称该煤系为梁山组。会后,此一划分方案即广为应用。原已划分出来的小江边灰岩和五十三梯系(黄汲清等,1948)等不仅随之销声匿迹,而且对其层位应归栖霞组还是属于茅口组的问题,又发生了新的争论(表1)。

胡世忠[2](1983)在《江西修水Cryptospirifer的发现及其意义》文中研究指明一、前言江西地区下二叠统颇为发育。自从40年代高平、徐克勤(1940)将其划分为栖霞灰岩(即“笔架山灰岩”)、小江边灰岩、茅口灰岩及呜山层等地层单位之后,就已为本区与邻区下二叠统的划分对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为后人所沿用。首届全国地层会议在总结《中国的二迭系》(1962)时,将我国南方下二叠统以碳酸盐岩相为主的沉积,统

张劲松[3](2019)在《清代义宁州书院研究》文中认为义宁州①位于江西西北部,系湘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山高林密,为江西西北门户,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明清以来,宁州战祸不断,其中既有所谓“土贼”窃发,也有明末李自成、清初“三藩”之乱及清末太平天国运动等战事,州城数次被破,破坏严重。战乱造成人口剧减、土地荒芜。为改变土旷人稀、赋役征收困难的局面,清初康熙年间地方将招徕移民开垦作为一项基本政策,从而吸引了大批闽粤及本省赣南等地的移民流寓宁州,成为促进地方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战乱记忆与逐渐形成的资源争夺、文化冲突等使土着形成了较为强烈的敌外心理,客观上造成了土着集团与客籍移民族群之间的紧张关系。雍正三年(1725),清廷批准客籍棚民在宁州成立怀远都,编为四都八图八十甲,分插在六乡,使棚民在政策层面上成为宁州地方合法成员。移民群体在宁州存在的合法化及其发展要求与土着对此的反应,成为清代义宁州书院发展的历史背景。宋至明代的宁州书院总体表现与我国古代书院的发展同频,北宋黄庭坚家族的樱桃芝台书院、明代山泉书院等反映了家族势力与官府等在书院建设中重要作用,这一因素在清代得到较好的承续,成为义宁州书院建设中一以贯之的传统。清代义宁州书院高速发展,新建书院数量超过宋元明时期,尤其在晚清时期集中爆发,呈现出城市化与乡村化同步发展,书院治化作用进一步彰显等特征。在这一过程中濂山书院的发展中得到官方的持续支持,书院拥有广泛的民众基础和高度文化认同,位于地方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及长期以来形成的较高社会地位与影响使这成为义宁州的中心书院。清代义宁州以濂山书院为代表的中心书院与遍布各乡都的乡村书院构建了“核心——外围”的格局,发展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书院群。清代义宁州书院在运行中表现出区域特色,在书院群内部存在普遍的文昌神崇拜是书院世俗化的重要标志,也是科举制度在书院中深刻影响的具体表现,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书院群成员几乎都编纂了书院志,志书的体例、内容与传统教育书院有所不同,诗文、讲义等阙如,代之以公移、捐名、契据、章程等。书院志的实质是档案册簿的事实,反映了晚清时期义宁州书院的现实需要与务实风格。奎光书院、培元书院、梯云书院等数所书院由义宁州所特有的(文)会、(文)季等民间组织演变而成,不同于新建书院,建立在会、季基础上的书院高度重视并保留了会、季时期的考课、宾兴等功能,从而使书院的性质与功能发生转变。“无田即无院也”,教养相资的优良传统在义宁州书院中得到较好贯彻。为建设书院,在地方官员的支持和有效的社会动员下,义宁州书院获得了广泛的的社会捐助,其内容包括田地、银钱及各种物资等,从而保障了书院膏奖、宾兴花红等各类经费的支出。在捐资活动中,议叙政策、捐户进主、肄业资格与从众压力等成为绅民捐赀书院的动力所在。捐户进主的创造性举措,丰富了我国书院祭祀活动的内容,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时代性。“规制”一词在传统书院语境中主要指书院建筑物的“规模”与“形制’,自1980年代以来,书院研究界创造性地将原主要指建筑物的“书院规制”转换为主要表征“书院功能”与“书院制度”的组成部分,并提出我国书院“教学、祭祀、藏书、学田”四大规制,从而实现了“书院规制”含义的重大转变,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意义。从功能与章程所反映的史实来看,考课是清代义宁州书院最普遍、最基本的活动,考课是书院的本质规定,清代义宁州书院几乎都是考课书院,祭祀、学田、藏书等活动均以考课为中心。因此,考课是清代义宁州和清代书院的基本规制。基于对清代义宁州书院考课规制的认识,在书院研究中应形成一种发展性的规制观。道光十九年(1839),客籍士子甘临吉参加濂山书院的甄别考试并被知州录取,嗣后土着以甘氏入籍在后、书院建设在先,要求州宪剥夺其肄业资格,由此引发持续五年之久的濂山书院案。案件经州控、府控、省控,最终在江西巡抚的判决下以甘临吉不准与考书院而告终。伴随着案件的审理与发展,土着集团与移民族群之间的关系越发紧张,案件的最终结果客观上刺激了义宁州书院建设,推动了地方人才培养,同时也加剧了土着与客籍移民之间的对立,书院以其特有的方式参与义宁州社会的发展,成为影响地方社会秩序的重要因素。

刘丽静,姜红霞,吴亚生,蔡春芳[4](2014)在《中国南方晚二叠世-早三叠世礁区生物群落演替序列与古环境变化——以四川盆地东北部盘龙洞剖面为例》文中指出四川盆地东北部宣汉县盘龙洞剖面晚二叠世至早三叠世剖面发育着名长兴期海绵礁.川东北地区由于强烈白云石化作用的破坏,二叠-三叠系地层界线难以确定.本次研究从盘龙洞剖面的上二叠统长兴阶长兴组到下三叠统印度阶飞仙关组依次识别出6个古生物群落:苔藓虫-古始孔藻-钙质海绵礁群落、钙质绿藻-有孔虫-海百合群落、小腹足有孔虫群落、介形虫-小腹足-囊状微生物群落、介形虫-小腕足群落和非钙化蓝细菌群落通过群落演替和古环境分析,将该剖面的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定在发育囊状微生物群落的钙质微生物岩中部.盘龙洞剖面的晚二叠世到早三叠世群落演替序列与我国南方其他地区同期礁区剖面比较一致,表明华南各地区P-T重大转折时期具有一致的古环境变化.研究表明:(1)中国南方长兴期海绵礁一般在大灭绝发生之前消亡,它们的消亡可能与晚二叠世大海退有关;(2)钙质绿藻-有孔虫-海百合群落替代海绵礁群落并成为大灭绝前的最后一个群落,该群落的灭绝可能与同时发生的一次全球性海平面下降有关;(3)大灭绝之后,首先发育小腹足类、有孔虫为主的生物群落,然后发育以微生物为主的群落,以微生物为主的群落结束后,又一次发育以小腹足类、小腕足等为主的群落,这三种群落之间的替代可能指示大灭绝后环境由贫氧到缺氧,再到贫氧的变化过程;(4)早三叠世正常浅水台地生物丰度极低,以海百合、腹足类和双壳类为主.

赵文金,朱敏[5](2014)在《中国志留纪鱼化石及含鱼地层对比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志留纪的鱼类化石具有特征独特、门类齐全、产出地点及层位多、出现时代早等特点,这些化石材料不仅为探讨颌的起源、有颌类冠群的起源与早期分化、硬骨鱼类的起源、肉鳍鱼类的早期分化等演化生物学课题提供了关键资料,而且为中国志留纪含鱼地层的划分与对比、一些重要地质界线的确定等地层学问题提供了可靠的古鱼类学证据。文中总结了11个各具特色的中国志留纪鱼类化石组合,包括温塘组合与塔塔埃尔塔格组合(兰多维列世特列奇早期)、坟头组合与依木干他乌组合(特列奇中期)、茅山组合(特列奇晚期)、庙沟组合(温洛克世侯墨期)、扬子组合与克兹尔塔格组合(罗德洛世卢德福特早—中期)、红庙组合(卢德福特晚期)、廖角山组合与羊路沟组合(普里道利世),据此证实了志留纪的浅水海相红层在华南扬子地区主要有3个层位——特列奇阶下部(下红层)、特列奇阶上部(上红层)和卢德福特阶中下部(罗德洛统红层),讨论了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发育的一套古生代含鱼化石红色岩系的划分、对比与时代归属,并对基于鱼类化石组合辅以化学地层学手段在华南不同相区开展的志留系-泥盆系界线研究做了综述。

熊平生[6](2012)在《赣南地区网纹红土的形成及其环境变化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南方红土分布范围大致北起长江南岸,南到南海诸岛,东至台湾列岛,西抵川贵高原,集中分布在江西、湖南、浙江、福建、安徽、湖北、广东、海南等省,总面积约为200多万km2。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深入,有关红土的风化速率、发育年龄、成土过程、环境指示意义、磁化率意义、构造意义、区域对比等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取得了重要进展。长期以来,红土科技工作者对南方网纹红土作了大量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因为南方气候湿热、雨水多,土壤侵蚀严重,加上红土相关研究技术不够成熟。迄今对网纹红土的沉积方式、发育年龄、发生层、是否能记录古气候变化等关键性科学问题还未统一认识。本文通过综合运用粒度分析、矿物成分分析、化学成分分析、磁化率分析、孢粉分析等手段,揭示赣南地区第四纪红土的沉积方式以及红土的成土过程。对比3个第四纪红土剖面ESR测年结果,推测赣南地区第四纪红土发育时期,结合硅迁移强度和时间关系数学模型,推测花岗岩红色风化壳的发育年龄。综合对比红土剖面孢粉环境指示、粒度环境指示、磁化率环境指示,揭示赣南地区第四纪红土沉积时期的环境变化。在野外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赣南地区第四纪红土为非连续成片的堆积体,厚度多为4米左右,少数厚度为5米以上,不具备北方黄土成片堆积的分布特征。对比了2个红土剖面的化学成分分析结果,北方黄土和赣南地区第四纪红土在关键性的化学成分含量(CaO和Si02)相差很远。通过对三个第四纪红土剖面样品的粒度分析,结果表明,粗粉砂(10-50μm)平均含量分别为29.14%,30.80%,38.15%,风尘粒级组含量不突出(黄土一般大于50%)。综上三个方面,我们认为,赣南第四纪红土非风尘堆积。运用粒度分析技术,对比分析了赣南地区第四纪红土和花岗岩红土,发现他们在粒度组合、粒度参数、频率曲线等方面有一定的差距。此外,运用X衍射技术对黄金(HJ)剖面第四纪红土和下覆砂页岩样品分别进行测试,发现第四纪红土样品与下覆砂页岩样品的图谱相差较远,矿物成分含量也不相同。我们认为,赣南第四纪红土非下覆母岩风化残积而成。通过对赣南地区三个红士剖面的粒度分析显示,黄金(HJ)、沙河(SH)和当塘(DT)第四纪红土剖面砂粒(>63gm)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9.78%,21.84%,12.16%;细粉砂(2-10μm)平均含量分别为29.43%,32.23%,30.59%。红土剖面粗颗粒含量较多,全剖面皆含大于2mmm的砾石颗粒,表现出冲积、洪积相特征。粒度参数判别式计算结果显示,三个剖面为流水沉积环境而成。三个第四纪红土剖面样品在粒度参数特征上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推测他们具有相对一致的沉积环境和动力条件。此外,对黄金(HJ)第四纪红土剖面的孢粉分析发现,该红土剖面样品中发现了一些水生草本花粉和喜湿润环境的蕨类孢子。基于野外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发现,赣州市第四纪红土集中分布在章江、贡江和赣江河流两侧第二或第三级阶地上。综上分析,我们推测,赣南第四纪网纹红土系高处古土壤和古风化壳被流水冲刷而下在地势低洼处沉积而成,后来由于地壳抬升、河流下切,至今沿着河流分布在100-200m左右的红土坡岗丘陵上。综合运用化学成分分析、磁化率分析等技术手段,对黄金(HJ)剖面、沙河(SH)剖面和田村(TC)剖面间隔20cm取样分析,研究表明,田村红土剖面常量常量元素Si、K、Ca、 Mg和Na在整个剖面基本上表现为淋溶迁移的特征,由下部往上表现出迁移程度逐渐增强的趋势。微量元素V、Cr和Mn的累积率多数处于0.2-0.5之间,属于中度累积,并且由下往上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这些都说明了赣南地区红土在当前气候条件下仍进行着明显的脱硅和富铝化作用。研究发现,三个剖面红土层位的低频质量磁化率大小关系:红壤层<均质红土层<网纹红土层,第四纪红土低频质量磁化率平均值低于花岗岩红土。接近地表的样品同时出现了低频质量磁化率值反而较低,可能与赣南地区长期高温多雨的气候环境有关。研究还发现,三个剖面硅铝系数值、铝铁系数值由底部往上呈现逐渐递减的趋势,而铝铁硅系数曲线值由底部往上呈现递增的趋势,此外,(<1μm)的粘粒百分含量曲线也有这样的变化趋势,综合反映了三个剖面风化程度由下往上逐渐增强的趋势,剖面曲线变化曲线锯齿状波动,说明风化程度也不是完全按照由底部往上正向递增的变化。基于ESR测年技术,分别在黄金(HJ)、沙河(SH)和当塘(DT)红土剖面底部和顶部各取土样1个,测试结果显示,三个红土剖面测年数据相近似,大致处于80~120Ka.B.P.之间,属于晚更新世早期沉积物。基于赵其国院士硅迁移强度与时间关系数学模型,结合对赣南田村(TC)花岗岩红色风化壳剖面硅质迁移强度的计算,我们得出了红土发育年龄范围为80-360Ka.B.P.。剖面下部样品T45-T23发育年龄界于270~370Ka.B.P.之间,属于中更新世晚期(Q22)-中更新世早期(Q21)发育的红色风化壳,剖面上部样品T22-T1发育年龄处于80~220Ka.B.P.范围,除了样品TC-16属于中更新世晚期(Q22)发育外,其余样品年龄皆为晚更新世早期(Q31)。运用孢粉分析技术,分析赣南地区花岗岩上覆红土表土样品3个、第四纪红土表土样3个和砂页岩上覆红土表土2个样。共鉴定出孢粉131种,统计有效孢粉2694粒。研究发现,研究区孢粉组合为乔木、灌木植物、草本植物、蕨类孢子,植被结构表现为乔木植物和蕨类植物的组合特点。孢粉组合中马尾松、罗汉松、青冈栎、里白蕨、圆羊齿和凤尾蕨等喜酸性、耐瘠薄性植物的孢粉含量较多,尤其是松科马尾松和蕨类植物的里白蕨对红土环境具有独特的适应能力。此外,研究区表土孢粉组合显示,现生植物中的绝大多数植物在孢粉组合中均有发现,其不同类型孢粉的比例关系与该区域内的现生植物情况大致相同,基本能反映出该区现生植物群落的特征。我们对黄金(HJ)红土剖面网纹层每间隔20cm采样,经过孢粉测试分析,结合对比了该剖面的低频磁化率和Kd值曲线变化特征,我们发现,黄金剖面(HJ)网纹红土沉积时期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古气候变化:温暖偏湿—温暖湿润—温暖偏干—暖热偏湿,与全球变化大气候事件上的研究较为一致。对比了赣南地区网纹红土剖面孢粉和表土孢粉的组合情况,研究发现,黄金剖面木本花粉和草本花粉平均含量比表土孢粉略高,而蕨类孢子略低,此外,黄金剖面孢粉组合中含量较多喜湿润环境的蕨类花粉,而表土中相对较少。我们推断,网纹红土层沉积时期的气候比现代气候要略暖略热。

魏晓棠[7](2008)在《大猿叶甲不同地理种群滞育及其遗传多样性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猿叶甲为重要的十字花科蔬菜害虫,从成虫在土中滞育。本研究以江西龙南、江西修水、山东泰、哈尔滨4个地理种群的大猿叶甲为对象,探索了不同群体的滞育变异,并采用几种分子标记技术对其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了研究,同时比较了与其滞育变异之间的相关性。光周期和温度对大猿叶甲不同地理种群滞育诱导的影响在不同的恒温(18-30℃)条件下,测试经历了越冬滞育的大猿叶甲四个地理种群[江西龙南种群(JXL)、江西修水种群(JXX)、山东泰安种群(SDT)、黑龙江哈尔滨种群(HEB)]后代在光照8-16 h下滞育诱导的光周期反应。结果表明,随纬度的增高,光照时间缩短,温度降低,大猿叶甲从南到北呈现明显的地理变异。龙南种群对光周期和温度的反应与山东和哈尔滨种群不同,与修水种群相似。温度在大猿叶甲的滞育诱导中起决定性作用:无论光周期如何,当温度≤18℃时,龙南种群成虫均进入滞育;修水种群在温度≤20℃时,成虫均进入滞育;山东泰安种群在温度<25℃时,全部个体进入滞育;哈尔滨种群在温度≤28℃时,全部个体进入滞育。光周期对滞育诱导的影响受温度的调节,龙南种群为典型的短日照型昆虫,当温度>18℃时,随着温度的升高,短日照的滞育抑制作用逐渐增强;修水种群的光周期反应亦表现为典型的短日照类型,当温度>20℃时,不同短光照条件下诱导的滞育率随温度的升高而明显降低;当温度>22℃时,不同长光照诱导的滞育率随温度的升高而明显降低;山东泰安种群在28℃时,滞育率在69.23%~90.9l%之间;在30℃时,反应曲线呈不规则波浪状,没有呈现典型的光周期反应。哈尔滨种群没有光周期反应,滞育的诱导完全取决于温度。不同的滞育特性,导致大猿叶甲的生活史不同。遗传多样性研究采用了线粒体DNA COI基因序列、RAPD和PCR-RFLP三种分子标记研究大猿叶甲4个地理种群的遗传结构和群体遗传多样性。1、对长约335bp的mtDNA COI片段进行序列分析,在4个群体64个个体中,共发现37个单倍型,总变异位点35个,多态位点29个,(A+T)含量(63.68%)大于(G+C)含量(36.32%)。4个地理种群的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082(JXL)、0.035(JXX)、0.099(SDT)、0.186(HEB)。Fst分析和中性检验结果显着,显示大猿叶甲群体存在显着的种群遗传结构,mtDNA COI基因不是按照中性理论进化。遗传距离分析表明,哈尔滨种群与江西龙南种群的遗传距离最远,其次是与江西修水种群;山东泰安种群与江西龙南种群的遗传距离最近,江西修水与江西龙南种群的遗传距离大于其与山东泰安种群间的距离。群体遗传距离与其相对地理距离的远近不吻合。2、从80个引物组合中筛选出的11个引物对大猿叶甲4个地理种群进行RAPD分析,共得到65个扩增位点,多态位点53个。多态位点、遗传相似性指数和遗传距离分析表明:4个种群的多态位点的百分率为36.92%~67.69%,Nei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1049~0.20611,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0.1641~0.3167,江西龙南群体内的遗传变异最低,山东泰安群体内遗传变异最高。遗传距离分析表明,江西龙南种群和江西修水种群间的遗传距离最小,山东泰安种群与哈尔滨种群间的遗传距离次小,哈尔滨种群与江西龙南种群间的遗传距离最大。群体遗传距离与其相对地理距离吻合,与群体的滞育变异及生物学特征相符。3、利用7种限制性内切酶对大猿叶甲COI基因进行PCR-RFLP分析,结果表明,利用AseI、MboI、NlaⅢ、RsaⅠ,在大猿叶甲4个地理群体中均没检测到多态性;利用AluⅠ和DraⅠ只检测到群体间的多态性;利用HaeⅢ既检测到了群体间的多态性,又在山东群体中检测到群体内多态性。根据酶切图谱,共发现4种酶切类型,酶切型的特异性可以作为种群鉴别的标志。根据限制性片段共享度,利用POPGEN3.2计算4个群体的遗似距离,并利用MEGA3.1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其遗传变异与其滞育变异的特征不相符。

张勇,潘家永,马东升,刘国奇,韦新亚,张雷雷,马崇军,杨春鹏[8](2016)在《江西修水县莲花芯Cu-Mo-W矿床的辉钼矿Re-Os年龄及地质意义》文中认为通过对修水县莲花芯石英脉型Cu-Mo-W矿床的辉钼矿进行Re-Os同位素测年,获得的w(普Os)为0.0083×10-90.1535×10-9,加权的平均年龄为(157.7±2.8)Ma,计算得到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158.6±2.0)Ma(MSWD=0.63),与加权平均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可代表辉钼矿的形成年龄,成矿作用时代晚于赋矿围岩晋宁期黑云母花岗岩的成岩时代。对比区域成岩成矿作用时代,认为该矿床可能与燕山期花岗岩岩浆活动有关,是赣北大规模钨多金属成矿序列演化的产物之一,属于华南中生代第二次大规模成矿作用(165135 Ma)的产物。

刘进先,陈浩文,刘兴畅,王高,李超,张继高[9](2015)在《江西修水花山洞钨矿床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及其意义》文中提出江西修水花山洞钨矿床是近年来新发现的钨矿床,与华南地区大量钨矿床与燕山期岩浆活动相关的传统认识不同,该矿床形成于晋宁期,成矿作用与晋宁期岩浆作用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该矿区与成矿作用关系密切的花岗闪长岩和矿体矿石中辉钼矿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获得了花岗闪长岩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加权平均年龄为863±18 Ma(MSWD=0.024)、辉钼矿Re-Os同位素加权平均年龄为805±5 Ma(MSWD=1.01)。结果表明,花山洞钨矿床成矿年龄略晚于矿区花岗闪长岩,显示了成矿作用与花岗闪长岩分异演化一致,花山洞钨矿床成矿时代为晋宁期,是晋宁期岩浆活动的产物。

江光亮[10](2015)在《抗美援朝运动中江西省的民众动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抗美援朝运动是影响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1950至1953年间,在朝鲜战争形势下,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开展了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旗帜的一系列运动,诸如和平签名、武器捐献、爱国公约、参军参干、拥军优抚、爱国卫生等运动,对于新中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抗美援朝运动与土地改革运动、镇压反革命运动紧密结合,“三套锣鼓一起敲”,不仅有力地支援了对外战争,而且加速了国内经济恢复和社会改造进程,树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权威,大大促进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建设。本文以江西省为中心,研究抗美援朝运动中的民众动员问题。首先,考察朝鲜战争爆发前后江西省的社会政治状况。分析建国初期江西的基本形势,论述朝鲜战争爆发给江西造成的主要影响,阐明抗美援朝运动兴起的背景。其次,考察江西抗美援朝运动概况。论述江西抗美援朝运动“反美、援朝、爱国”三大主题,探讨运动展开的过程(分三大时期共六个阶段)及其阶段的特点。第三,考察江西抗美援朝运动民众动员的组织情况。分析运动领导机构及其核心力量的情况,对江西宣传机构人员、宣传网中的报告员、宣传员等骨干和宣传运作机制情况作重点研究。第四,考察江西乡村民众的动员情况。分析共产党在此过程中的政治目标、动员措施、动员过程、民众反应等,并以此强化农民阶级斗争意识和民族主义情绪,推动基层政权建设和乡村社会的改造。第五,考察江西城市民众的动员情况。分析共产党在抗美援朝运动中对工人、工商界、文教界、宗教界等阶层展开动员的不同策略及效果,以此推动国内政治整合,稳定社会秩序,加强城市新政权建设。第六,考察抗美援朝运动民众动员与其他两大运动的关系。分别探讨了民众动员与土地改革运动、镇压反革命运动之间的关系,重点考察其在动员目标、手段、关键环节等方面的关联。最后,对江西抗美援朝运动民众动员的基本方式、主要特点及其与新中国政权建设关系进行总结。分析其“网络化”、“盘旋式”和“渗透性”三个基本方式和“综合性”和“关联性”两个主要特点。总体上看,抗美援朝运动民众动员增强了民众对共产党的认同,加快了社会改革进程,大大促进了江西新政权的建设。

二、江西修水Cryptospirifer的发现及其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西修水Cryptospirifer的发现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3)清代义宁州书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
        (一) 书院是怎样的一种历史存在?
        (二) 为什么是义宁州?
    二、文献综述
        (一) 关于区域书院研究
        (二) 多学科交叉的书院研究
        (三) 关于义宁州书院
    三、主要观点与创新
    四、研究方法
    五、论文思路与结构
        (一) 论文思路
        (二) 论文结构
第一章 明清时期的义宁州自然与社会
    第一节 义宁州地理与人文
    第二节 明清以来的战乱
    第三节 棚民的到来及其怀远都的成立
        一、清廷的棚民政策
        二、移民的到来和怀远都的设置
第二章 宋至明代宁州书院的演变
    第一节 宋代宁州书院
    第二节 元代宁州书院
    第三节 明代宁州书院
        一、明代宁州新建书院
        二、濂山书院在明代的发展
        三、明代宁州书院发展的特点
第三章 清代义宁州书院的建置与发展
    第一节 清廷的书院政策
    第二节 清代义宁州书院建设
        一、清代义宁州新建书院概况
        二、濂山书院的发展
    第三节 清代义宁州书院的发展总趋势
        一、新建书院在晚清时期集中涌现
        二、城市化与乡村化同步发展
        三、书院治化作用进一步彰显
    第四节 义宁州区域中心书院的形成
        一、中心书院城市化的发展趋势
        二、义宁州中心书院的形成及其特征
第四章 清代义宁州书院的运行
    第一节 书院文昌崇拜的普遍化
        一、清代书院祭祀的功利化:科举文运与文昌崇祀
        二、清代义宁州书院文昌祭祀
    第二节 档案册:义宁州的书院志
        一、书院志简述
        二、清代义宁州书院志的体例、取向、内容
        三、档案册:义宁州书院志的性质与意义
    第三节 从会、季到书院:晚清义宁州书院的演变及其意义
        一、宋至明代宁州书院的发展模式
        二、从会、季到书院
        三、从会、季到书院发展模式的意义
第五章 清代义宁州书院的捐助
    第一节 书院的经营性资产及其来源
    第二节 清代义宁州书院的捐助
        一、捐助流程
        二、捐助类型
        三、捐助内容
    第三节 捐助书院原因分析
        一、议叙政策的刺激
        二、捐户进主的创造性举措
        三、获得书院肄业资格及宾兴支持
        四、心理压力
    第四节 书院捐助存在的问题
        一、捐助不实
        二、以次充好
        三、管理不善
第六章 清代义宁州书院规制
    第一节 书院规制:建筑规模与形制
        一、“规制”释义
        二、书院规制:从建筑规制到书院功能的创造性转换
    第二节 清代义宁州书院规制
        一、四大基本规制在中心书院中的稳定
        二、考课成为书院的基本规制
    第三节 一种发展性的规制观
        一、考课是清代书院的基本规制
        二、考课是我国古代书院的基本规制
第七章 濂山书院案:书院与义宁州社会
    第一节 濂山书院案始末
    第二节 濂山书院案中的官员、土着与移民
    第三节 濂山书院案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4)中国南方晚二叠世-早三叠世礁区生物群落演替序列与古环境变化——以四川盆地东北部盘龙洞剖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川东北地区晚二叠世到早三叠世古地理与沉积背景
2盘龙洞剖面晚二叠世到早三叠世群落演替及其地层和古环境意义
3中国南方晚二叠世- 早三叠世礁区生物群落演替序列及古环境变化
    3.1海平面下降与长兴期礁群落消亡
    3.2海平面下降与晚二叠世钙质绿藻-有孔虫-海百合群落大灭绝
    3.3灾后极端环境与特殊生物群落
    3.4浅水环境生物群落
4结论

(5)中国志留纪鱼化石及含鱼地层对比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志留纪鱼化石及其产出地点、层位
2 中国志留纪鱼化石组合、脊椎动物群及其生存时代
    2.1 华南扬子地区
        2.1.1 张家界脊椎动物群
        2.1.2 潇湘脊椎动物群
        2.1.3 西屯脊椎动物群
    2.2 西秦岭地区
    2.3 塔里木西北缘
3 中国志留纪含鱼地层对比研究
4 结语

(6)赣南地区网纹红土的形成及其环境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拟解决关键科学问题
    1.4 论文研究方案
    1.5 研究方法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赣州市区概况
    2.2 赣县概况
第3章 赣南地区第四纪网纹红土的成因分析
    3.1 赣州市区第四纪网纹红土分布特征
    3.2 第四纪网纹红土的粒度组合特征及其物源示踪
    3.3 第四纪网纹红土的化学成分分析
    3.4 第四纪网纹红土地层孢粉分析
    3.5 矿物成分对比分析
    3.6 小结
第4章 赣南地区网纹红土成土过程分析
    4.1 常量元素
    4.2 微量元素
    4.3 风化特征
    4.4 磁化率特征
    4.5 小结
第5章 江西赣南地区网纹红土发育年龄分析
    5.1 红土发育年龄研究现状
    5.2 赣南地区第四纪网纹红土发育年代
    5.3 赣南地区花岗岩红色风化壳网纹层发育时期
    5.4 结论与讨论
第6章 赣南地区网纹红土表土孢粉组合及其意义
    6.1 表土孢粉分析结果
    6.2 结论和讨论
第7章 赣南地区网纹红土孢粉记录及古环境变化
    7.1 采样剖面及年代
    7.2 孢粉组合特征
    7.3 植被演替与古环境变化
    7.4 结论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论文结论
    8.2 论文创新点
    8.3 存在的问题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发表论文、参加课题和学术活动

(7)大猿叶甲不同地理种群滞育及其遗传多样性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昆虫滞育的简述
    2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2.1 形态学标记
        2.2 细胞学标记
        2.3 生化标记
        2.4 DNA分子标记
        2.4.1 基于DNA-DNA杂交的分子标记
        2.4.1.1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2.4.1.2 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
        2.4.2 基于PCR技术的分子遗传标记
        2.4.2.1 随机引物的PCR标记
        2.4.2.2 特异引物的PCR标记
        2.4.3 基于限制性酶切和PCR技术的分子标记
        2.4.3.1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2.4.3.2 CAPS标记
        2.4.4 基于单链构象的分子标记
        2.4.4.1 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
        2.4.5 基于单个核苷酸多态性的分子标记
        2.4.5.1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ingle nucleotide p01ymorphism)技术
        2.4.6 DNA序列分析技术
    3、大猿叶甲的研究现状及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3.1 研究现状
        3.2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大猿叶甲不同地理种群滞育变异的研究
    前言
    第一节 光周期和温度对大猿叶甲不同地理种群滞育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
        1.2 试验方法
        1.2.1 大猿叶甲不同地理种群滞育诱导的光周期反应
        1.2.2 滞育判断与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不同温度下,龙南种群滞育诱导的光周期反应
        2.2 不同温度下,修水种群滞育诱导的光周期反应
        2.3 不同温度下,泰安种群滞育诱导的光周期反应
        2.4 不同温度下,哈尔滨种群滞育诱导的光周期反应
    第二节 大猿叶甲不同地理种群滞育的解除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
        1.2 试验方法
        1.2.1 大猿叶甲不同地理种群滞育的解除
        1.2.2 数据处理
        2 实验结果
        2.1 龙南种群滞育的解除
        2.2 修水种群滞育的解除
        2.3 泰安种群滞育的解除
        2.4 哈尔滨种群滞育的解除
    第三节 分析和讨论
第三章 大猿叶甲四个地理种群的线粒体COI基因序列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样品采集和DNA提取
        2.2 PCR扩增与测序
        2.3 数据分析
        2.3.1 序列分析
        2.3.3 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3 结果
        3.1 群体的多态性分析
        3.2 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分析
        3.3 单核苷酸多态性及群体内序列间的相似度
        3.4 群体的遗传结构
        3.5 系统进化树
    4 讨论
        4.1 大猿叶甲群体多态性分析
        4.2 群体遗传结构与遗传分化
        4.3 与滞育变异的关系
第四章 大猿叶甲四个地理种群的RAPD分析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与DNA提取
        1.2 RAPD反应体系及反应条件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分析
        2.1 RAPD扩增结果
        2.2 多态性分析
        2.3 群体遗传变异
        2.3.1 地理种群间的遗传距离指数和遗传相似系数
        2.3.2 遗传多样性指数
        2.3.3 群体内的遗传变异
        2.4 群体遗传结构与遗传分化
        2.5 大猿叶甲4个地理种群间的聚类关系
    3 讨论
第五章 大猿叶甲四个地理种群的PCR—RFLP辨别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与DNA提取
        1.2.PCR扩增
        1.3 PCR产物纯化
        1.4 酶切反应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线粒体COI基因酶切片段的检测分析
        2.2 单倍型及遗传多态性
        2.3 大猿叶甲不同群体间的遗传差异及系统聚类分析
    3 讨论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江西修水县莲花芯Cu-Mo-W矿床的辉钼矿Re-Os年龄及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矿区地质概况
    1.1 矿区地质
    1.2 成矿阶段
    1.3 矿床地质
2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3 分析结果
4 讨论
    4.1 成矿作用与成岩作用时代关系
    4.2 赣北铜钼钨成矿作用
5 结论

(9)江西修水花山洞钨矿床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矿区地质
    2.2 矿体特征
3 花岗闪长岩年代学研究
    3.1 样品处理及测试方法
    3.2 测年结果
4 辉钼矿 Re-Os年代学研究
    4.1 样品处理及测试方法
    4.2 测试结果
5 结论

(10)抗美援朝运动中江西省的民众动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对象
    二、已有学术成果评述
    三、研究资料主要来源
    四、研究思路与叙述结构
第一章 朝鲜战争爆发前后江西的政治社会状况
    第一节 建国之初江西的基本形势
    第二节 朝鲜战争爆发对江西的影响
    小结
第二章 江西民众动员的概况
    第一节 民众动员的三大主题
    第二节 民众动员的基本过程
    小结
第三章 江西民众动员的组织
    第一节 民众动员的领导机构
    第二节 民众动员的骨干力量
    第三节 民众动员的组织制度
    小结
第四章 面向乡村民众的动员
    第一节 训练运动骨干展开时事宣传
    第二节 组织集会游行推动自我教育
    第三节 推行爱国公约融入农村工作
    小结
第五章 面向城市民众的动员
    第一节 民众动员的全面展开
    第二节 民众动员与各阶层实际的结合
    第三节 民众动员的主要成效
    小结
第六章 抗美援朝运动民众动员与其他运动的关系
    第一节 与土地改革运动的关系
    第二节 与镇压反革命运动的关系
    小结
结论
    一、江西民众动员的基本方式
    二、江西民众动员的主要特点
    三、江西民众动员与新政权建设的关系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四、江西修水Cryptospirifer的发现及其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西修水Cryptospirifer的发现及其意义[J]. 胡世忠. 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所刊, 1983(02)
  • [2]江西修水Cryptospirifer的发现及其意义[A]. 胡世忠. 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10), 1983
  • [3]清代义宁州书院研究[D]. 张劲松.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4]中国南方晚二叠世-早三叠世礁区生物群落演替序列与古环境变化——以四川盆地东北部盘龙洞剖面为例[J]. 刘丽静,姜红霞,吴亚生,蔡春芳.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4(04)
  • [5]中国志留纪鱼化石及含鱼地层对比研究综述[J]. 赵文金,朱敏. 地学前缘, 2014(02)
  • [6]赣南地区网纹红土的形成及其环境变化研究[D]. 熊平生. 西南大学, 2012(11)
  • [7]大猿叶甲不同地理种群滞育及其遗传多样性的比较研究[D]. 魏晓棠. 中国海洋大学, 2008(11)
  • [8]江西修水县莲花芯Cu-Mo-W矿床的辉钼矿Re-Os年龄及地质意义[J]. 张勇,潘家永,马东升,刘国奇,韦新亚,张雷雷,马崇军,杨春鹏. 矿床地质, 2016(04)
  • [9]江西修水花山洞钨矿床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及其意义[J]. 刘进先,陈浩文,刘兴畅,王高,李超,张继高. 资源调查与环境, 2015(01)
  • [10]抗美援朝运动中江西省的民众动员研究[D]. 江光亮. 武汉大学, 2015(07)

标签:;  ;  ;  

江西修水隐螺线虫的发现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