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炼厂利用加氢尾气制氢

南京炼厂利用加氢尾气制氢

一、南京炼油厂利用加氢尾气生产氢气(论文文献综述)

连文璞[1](2021)在《脱芳溶剂油生产技术研究进展和市场前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综述脱芳溶剂油生产技术的研究现状,详细介绍了脱芳溶剂油生产的两个过程:精制脱芳烃和精密分馏。其中精制脱芳烃技术包括催化加氢法、磺化法、萃取精馏法和吸附法等,目前工程应用和研究较多的是催化加氢法,详细介绍了这一技术应用的现状,指出了催化剂的选择和开发是研究的方向。另外结合目前的研究现状对磺化法、萃取精馏法和吸附法进行了针对性的说明。对脱芳溶剂油的市场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说明:随着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低硫低芳烃含量、低毒性的环保型脱芳溶剂油市场需求原来越大,并且窄馏分、低硫低芳烃含量的烷烃类溶剂油也是未来市场上比较有竞争力的产品,因此环保型脱芳溶剂油的研究开发有待加强,并指出环保型脱芳溶剂油具有很高的市场价值,是溶剂油发展的方向。

万里[2](2021)在《金陵石化公司炼油业务的竞争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万里[3](2021)在《金陵石化公司炼油业务的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王鹏飞[4](2021)在《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洗涤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洗涤技术是人类保持健康、维持生存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追求美好生活、展示精神风貌的重要方式。人类洗涤的历史与文明史一样悠久绵长,从4000多年前的两河流域到我国的先秦,无不昭示着洗涤与洗涤技术的古老。但现代意义上的洗涤及其技术,是以表面活性剂的开发利用为标志的,在西方出现于19世纪末,在我国则更是迟至新中国成立以后。前身可追溯至1930年成立的中央工业试验所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是我国日化工业特别是洗涤工业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专业技术研究机构,是新中国洗涤技术研发的核心和龙头。以之为研究对象和视角,有助于系统梳理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全貌。迄今国内外关于我国洗涤技术发展的研究,仅局限于相关成果的介绍或者是某一时段前沿的综述,且多为专业人员编写,相对缺乏科学社会学如动因、特征与影响等科技与社会的互动讨论;同时,关于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系统学术研究也基本处于空白阶段。基于丰富一手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院史档案,本文从该院70年洗涤技术研发的发掘、梳理中透视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的历程、动因、特征、影响及其当代启示,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在对档案资料进行初步分类、整理时,笔者提炼出一些问题,如:为何我国50年代末才决定发展此项无任何研发究经验的工业生产技术?在薄弱的基础上技术是如何起步的?各项具体的技术研发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究竟哪些关键技术的突破带动了整体工业生产水平的提升?在技术与社会交互上,哪些因素对技术发展路径产生深刻影响?洗涤技术研发的模式和机制是如何形成和演变的?技术的发展又如何重塑了人们的洗涤、生活习惯?研究主体上,作为核心研究机构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在我国洗涤技术发展中起了怎样的作用?其体制的不断变化对技术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其曲折发展史对我国今天日用化工的研发与应用走向大国和强国有哪些深刻的启示?……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本文以国内外洗涤技术的发展为大背景,分别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其它离子型(非离子、阳离子、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助剂及产品、合成脂肪酸等四大洗涤生产技术入手,以关键生产工艺的突破和关键产品研发为主线,重点分析各项技术研究中的重点难点和突破过程,以及具体技术研发之间的逻辑关系,阐明究竟是哪些关键工艺开发引起了工业生产和产品使用的巨大变化;同时,注重对相关技术的研发缘由、研究背景和社会影响等进行具体探讨,分析不同时期的社会因素如何影响技术的发展。经过案例分析,本文得到若干重要发现,譬如表面活性剂和合成洗涤剂技术是当时社会急切需求的产物,因此开发呈现出研究、运用、生产“倒置”的情形,即在初步完成技术开发后就立刻组织生产,再回头对技术进行规范化和深化研究;又如,改革开放后市场对多元洗涤产品的需求是洗涤技术由单一向多元转型的重要动因。以上两个典型,生动反映出改革开放前后社会因素对技术研发的内在导向。经过“分进合击”式的案例具体研究,本文从历史特征、发展动因和研发机制三个方面对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总结,认为:我国洗涤技术整体上经历了初创期、过渡期、全面发展期和创新发展期四个阶段,而这正契合了我国技术研发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从精到新不断发展演进的历史过程;以技术与社会的视角分析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反映出社会需求、政策导向、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环保要素在不同时代、不同侧面和不同程度共塑了技术发展的路径和走向;伴随洗涤领域中市场在研究资源配置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国洗涤技术的研发机制逐渐由国家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过度和转化。本文仍有一系列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挖掘和全面拓展,如全球视野中我国洗涤技术的地位以及中外洗涤技术发展的比较、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核心力量的潜力发挥等。

朱亚坤[5](2021)在《亚临界水和轻芳烃混合溶剂中重质油减粘裂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实现重质油的高效减粘并降低减粘工艺条件的苛刻程度,论文将亚临界水(sub-CW)和轻芳烃作为溶剂引入重质油的减粘裂化,考察重质油在sub-CW或者混合溶剂中的减粘行为。论文首先比较了条件苛刻的超临界水和条件相对缓和的sub-CW介质中的重质油减粘裂化,针对实验结果选择了 sub-CW介质展开进一步的研究。根据sub-CW介质中的重质油减粘裂化和沥青质热裂化结果,对重质油减粘具有关键作用的脱烷基由于sub-CW的介入可同时遵循自由基和离子反应机理。sub-CW向重质油的增溶加速了脱烷基,同时也抑制了缩合。为了强化减粘,研究随后引入催化裂化轻循环油(LCO)以促进sub-CW向重质油的增溶。LCO富含有轻芳烃但同时也包含烯烃基团,它的存在对sub-CW/LCO混合介质中的重质油减粘裂化具有复杂的影响。由于烯烃基团参与烃自由基反应,重质油的初始减粘效率受到抑制,并且缩合在减粘后期得到加速。尽管如此,sub-CW在重质油中的强化增溶部分抵消了上述不利影响。得益于轻芳烃对sub-CW向重质油增溶的促进,离子机理脱烷基对重质油减粘的贡献被有效加强,从而选择性地加速有利于减粘的脱烷基。在研究所采用的实验条件和原料范围内,温度370℃、水密度0.2 g/mL、重质油与LCO 比例为10:1(wt)、反应时间20min时可获得最优的重质油减粘效果。一方面,重质油在sub-CW/LCO混合溶剂中能够达到超过90%的减粘率;另一方面,减粘裂化中期的沥青质收率甚至低于原料值。

张友根[6](2018)在《废弃塑料包装资源绿色高值化解决方案的持续创新(一)》文中研究表明提出了废弃塑料包装资源绿色高值化解决方案的持续创新的内涵,定义了"绿色高值化";研究了终结塑料寿命周期废弃塑料包装资源绿色高值化解决方案的持续创新;研究了废弃塑料包装资源再生塑料资源绿色高值化解决方案的持续创新;探讨了废弃塑料包装资源可回收再生塑料资源的性能绿色高值化解决方案的创新驱动。持续废弃塑料包装资源的创新策略,勇攀科技高峰,实现废弃塑料资源高值化,才能获得塑料工程更大的发展空间。文中分析研究了较多的废弃塑料资源化绿色高值化的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材料、新应用,可供参考。

郝明坤[7](2018)在《甲基乙苯脱氢制甲基苯乙烯反应动力学研究及全流程模拟分析》文中指出针对甲基乙苯脱氢制甲基苯乙烯技术,本文考察了各工艺参数对甲基乙苯脱氢反应性能的影响,研究了甲基乙苯脱氢反应动力学,对甲基乙苯脱氢制甲基苯乙烯工艺进行全流程模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能耗分析和节能优化。在等温积分反应器上,使用工业脱氢催化剂,在温度580~635℃、水烃比2.0~4.0、液空速0.5~1.5h-1、压力30~101kPa(绝压)范围内探究了甲基乙苯脱氢制甲基苯乙烯的反应性能,并得出了各工艺参数对该脱氢反应的影响规律。通过正交实验及分析得出主要工艺参数对甲基乙苯脱氢反应性能的影响主次顺序:温度,水烃比,空速,并得出适宜的脱氢工艺条件:压力50kPa(绝压)、温度620℃、水烃比2.0、液空速0.51h-1。本文建立甲基乙苯脱氢反应网络,根据不同的反应机理提出三种甲基乙苯脱氢反应动力学模型,并进行模型筛选。统计学检验结果表明,双位吸附模型为最佳反应动力学模型,并估算了该模型参数。利用Aspen软件对甲基乙苯脱氢制甲基苯乙烯工艺进行全流程模拟,该工艺主要分为脱氢工段和精馏工段,分别采用了具有中间换热器的两段负压绝热脱氢技术和顺序分离工艺。经能耗分析后,针对精馏工段,选择双效平流精馏流程对甲基苯乙烯塔进行节能优化。经过模拟分析得出,相对于单塔精馏,双效精馏塔底再沸器可节能约33%,塔顶冷凝器可节能约31%。

张敬升,李东风[8](2015)在《炼厂干气的回收和利用技术概述》文中指出炼厂干气的回收和利用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和增加企业经济效益的必要手段,如何能高效、可靠地实现干气资源的回收利用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炼厂干气的提浓回收和直接利用两个方面出发,对目前常用的深冷分离、吸收分离和吸附分离等提浓技术以及干气制乙苯、环氧乙烷等直接利用技术进行了概述,介绍了各种技术路线的优缺点和最新进展。各种干气回收利用技术适用的场合有差别,各具特点,炼油化工企业需依据自身的特点,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来选择合适的干气回收技术和工艺路线,以得到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冯秋庆[9](2006)在《FCC汽油加氢处理催化剂的评价》文中研究表明汽油和柴油是一次性消耗液体燃料的主体,国家关于新的燃油标准即将出台,新的标准主要是控制成品油中硫化物和烯烃的含量,汽油中的硫和烯烃在燃烧后释放的有害物质是污染环境的重要因素;我国成品汽油中有80 %是催化裂化汽油,成品汽油中的硫约90 %来自催化裂化汽油、成品汽油中的烯烃约90 %来自催化裂化汽油,所以降低FCC汽油组分中的硫和烯烃的含量是满足未来汽油质量要求的关键。研究表明:如果将汽油中的硫含量从450μg/g降到50μg/g,汽车尾气中SO2的含量平均减少90 %,NOx含量平均减少9 %,CO含量平均减少19 %,HC含量平均减少18 %,有害毒物组成平均减少16 %;烯烃在较低的温度下,容易氧化生胶,造成汽车输油管路、喷嘴堵塞;在较高的温度下容易缩合积碳,在汽车发动机进气阀及燃烧室中生成沉积物,影响汽车的排放及使用性能,烯烃挥发排入大气,会加速对流层臭氧的生成,形成光化学烟雾。研究表明:如果将汽油中的烯烃含量从20 %降到5 %,汽车尾气中的NOx平均减少9 %,HC平均减少6 %,有毒物质减少30 %,对流层的臭氧减少70 %。因此降低催化裂化汽油中的硫和烯烃含量是改善空气质量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手段;开发性能优良的催化剂对汽油进行加氢处理是国内外普遍采用的脱硫降烯烃的主流技术。在设计催化剂时,首先研究分析不同原油基属、不同催化裂化工艺的FCC汽油中硫和烯烃的组成及其分布特点,并对国内外现有技术进行研究比较,认为高水平的汽油加氢处理催化剂必须同时具有加氢精制(脱硫、降烯烃)和加氢改质的功能,也就是在脱硫降烯烃的同时,通过催化剂的异构化功能对烃类进行异构化,使得由于烯烃饱和损失的辛烷值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硫化态的钴和钼广泛的用于加氢精制脱硫的加氢精制催化剂的组分,钼的硫化物为催化剂的主体,钴的硫化物为催化剂的促进剂。本文以此为思路主要研究以γ-Al2O3为催化剂载体,以Mo为主活性金属组份,并添加Co、Mg、P以及F等其他化学元素为助剂,主要是控制催化剂的酸

张毅[10](2003)在《炼油厂氢气网络集成技术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含硫原油和重质原油加工比例的增大,以及原油加工深度和环境保护对油品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加氢工艺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汽油中芳烃含量的限制使得重整装置的加工量减少,也就减少了重整装置副产品氢气的数量,因此炼油厂的氢气来源减少。全球从2000年开始,由重整装置提供的氢气已远远满足不了加氢工艺的需求,约有50%~70%的炼油厂缺乏氢气。国内炼油厂的情况也一样。有鉴于此,笔者应用质量集成方法研究了炼油厂氢气网络的集成技术问题,并以此确定了氢气网络的最优供应方案。 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 1.综述了过程系统工程中质量集成的发展状况,包括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说明了质量集成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关于原料充分利用和废料最小化等研究中的重要性。 2.介绍了具有1200万吨/年加工能力的镇海炼化氢气网络中各个装置的规模、装置模型及操作数据。包括加氢精制、加氢裂化、催化重整、制氢和变压吸附装置等。其中重点介绍了加氢装置的流程,包括加氢装置各种操作条件对反应的影响;加氢装置对新氢、循环氢的需求;加氢装置产生的高压弛放气、低压弛放气、脱硫化氢干气和瓦斯气的特点及可能的用途。 3.使用超结构建模方法优化了镇海炼化现有的氢气网络。模型包括氢源和氢阱的划分,超结构图形表示方法、优化目标、约束条件等。模型采用序贯二次规划算法求解优化问题。结果显示:如果适当改造现有氢气网络流程,镇海炼化每年可以节省7023万元的氢气费用。 4.本文首次提出了提纯装置集成设计方法,把广泛使用的变压吸附、膜分离和深冷分离装置以超结构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了各种提纯装置的优点。建立了包括提纯装置的流程模型、投资费用和操作费用在内的提纯装置集成模型,并和氢气网络超结构模型结合在一起进行优化。结果显示:如果镇海炼化新增加一套12kNm3/h的膜分离装置,并调整氢气提纯流程和氢气供应流程,网络操作费用可以进一步降低,每年还可以节省4937万元。 5.本文进一步提出了O-H双网络灵敏度分析的创新方法。通过综合考虑炼油厂油网络和氢网络,确定网络中的敏感装置以及相应的参数。灵敏度分析计算过程中,改变这些敏感装置的操作参数,考察在当前操作点附近油网络的利润增加和氢气网络成本提高的变化趋势,从而可以为提高炼油厂全厂利润指明方向。以镇海炼化加氢裂化为例,模拟研究发现如果适当改变某些装置的操作条件,把PSA氢气的纯度从99%降低到98%,加氢裂化的新氢纯度从94%提高到97%,可以为企业每年增加588.2万元的效益。

二、南京炼油厂利用加氢尾气生产氢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京炼油厂利用加氢尾气生产氢气(论文提纲范文)

(1)脱芳溶剂油生产技术研究进展和市场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脱芳烃精制
    2.1 催化加氢法
    2.2 磺化法
    2.3 萃取精馏法
    2.4 吸附法
3 精密分馏
4 脱芳溶剂油的市场应用前景
5 结语

(4)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0.2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0.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0.4 创新之处与主要不足
第一章 中外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1.1 洗涤技术的相关概念
        1.1.1 洗涤、洗涤技术及洗涤剂
        1.1.2 表面活性剂界定、分类及去污原理
        1.1.3 助剂、添加剂、填充剂及其主要作用
        1.1.4 合成脂肪酸及其特殊效用
    1.2 国外洗涤技术的发展概述
        1.2.1 从偶然发现到商品——肥皂生产技术的萌芽与发展
        1.2.2 科学技术的驱动——肥皂工业化生产及其去污原理
        1.2.3 弥补肥皂功能的缺陷——合成洗涤剂的出现与发展
        1.2.4 新影响因素——洗涤技术的转型
        1.2.5 绿色化、多元化和功能化——洗涤技术发展新趋势
    1.3 中国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1.3.1 取自天然,施以人工——我国古代洗涤用品及技术
        1.3.2 被动引进,艰难转型——民国时期肥皂工业及技术
        1.3.3 跟跑、并跑到领跑——新中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历程
    1.4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发展沿革
        1.4.1 民国时期的中央工业试验所
        1.4.2 建国初期组织机构调整
        1.4.3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筹建
        1.4.4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壮大
        1.4.5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转制和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2.1 我国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开端(1957-1959)
        2.2.1 早期技术研究与第一批合成洗涤剂产品的面世
        2.2.2 早期技术发展特征分析
    2.2 以烷基苯磺酸钠为主体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1960-1984)
        2.2.1 生产工艺的连续化研究及石油生产原料的拓展
        2.2.2 烷基苯新生产工艺的初步探索
        2.2.3 长链烷烃脱氢制烷基苯的技术突破及其它生产工艺的改进
        2.2.4 技术发展特征及研究机制分析
    2.3 新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与研究(1985-1999)
        2.3.1 磺化技术的进步与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α-烯基磺酸盐的开发
        2.3.2 醇(酚)醚衍生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2.3.3 脂肪酸甲酯磺酸盐的研究
        2.3.4 烷基苯磺酸钠生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2.3.5 技术转型的方式及动力分析
    2.4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全面产业化及升级发展(2000 年后)
        2.4.1 三氧化硫磺化技术的产业化发展
        2.4.2 主要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产业化
        2.4.3 油脂基绿色化、功能性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2.4.4 新世纪技术发展特征及趋势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3.1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初步发展(1958-1980)
    3.2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迅速崛起(1981-2000)
        3.2.1 生产原料的研究
        3.2.2 咪唑啉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3.2.3 叔胺的制备技术的突破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开发
        3.2.4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技术更新及新品种的开发
        3.2.5 技术发展特征及动力分析
    3.3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绿色化品种的开发(2000 年后)
        3.3.1 脂肪酸甲酯乙氧基化物的开发及乙氧基化技术的利用
        3.3.2 糖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3.3.3 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进一步发展
        3.3.4 技术新发展趋势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助剂及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
    4.1 从三聚磷酸钠至4A沸石——助剂生产技术的开发与运用
        4.1.1 三聚磷酸钠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65-2000)
        4.1.2 4 A沸石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80 年后)
        4.1.3 我国助剂转型发展过程及社会因素分析
    4.2 从洗衣粉至多类型产品——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开发
        4.2.1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初步开发(1957-1980)
        4.2.2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全面发展(1981-2000)
        4.2.3 新世纪洗涤产品生产技术发展趋势(2000 年后)
        4.2.4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动力与影响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
    5.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及技术发展
        5.1.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
        5.1.2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历史
        5.1.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研发路线的选择性分析
    5.2 我国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初创(1954-1961)
        5.2.1 技术初步试探与生产工艺突破
        5.2.2 工业生产的初步实现
    5.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工业化(1962-1980)
        5.3.1 为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开展的技术研究
        5.3.2 为提升生产综合效益开展的技术研究
    5.4 合成脂肪酸生产的困境与衰落(1981-90 年代初期)
    5.5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历史反思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洗涤技术历史特征、发展动因、研发机制考察
    6.1 我国洗涤技术的整体发展历程及特征
        6.1.1 洗涤技术内史视野下“发展”的涵义与逻辑
        6.1.2 我国洗涤技术的历史演进
        6.1.3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特征
    6.2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
        6.2.1 社会需求是技术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6.2.2 政策导向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支撑
        6.2.3 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是驱动的双轮
        6.2.4 环保要求是技术发展不可忽视的要素
    6.3 我国洗涤技术研发机制的变迁
        6.3.1 国家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6.3.2 国家主导向市场引导转化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6.3.3 市场经济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亚临界水和轻芳烃混合溶剂中重质油减粘裂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重质油的减粘裂化
        2.1.1 减粘裂化所涉反应
        2.1.2 非催化减粘裂化
        2.1.3 催化减粘裂化
        2.1.4 减粘裂化组合工艺
    2.2 亚(超)临界水的性质及其应用
        2.2.1 亚(超)临界水的性质
    2.3 亚(超)临界水中的重质油改质
        2.3.1 重质油/亚(超)临界水体系相结构
        2.3.2 重质油在亚(超)临界水中的裂化机理
        2.3.3 重质油在亚(超)临界水中的反应动力学
    2.4 重质油在亚(超)临界水中的改质应用
        2.4.1 重质油脱硫
        2.4.2 重质油脱氮
        2.4.3 重质油减粘裂化
    2.5 沥青质在亚(超)临界水中的反应
    2.6 催化柴油的性质及其应用
    2.7 研究方案
第3章 实验部分
    3.1 实验仪器和药品
        3.1.1 实验仪器
        3.1.2 实验试剂
    3.2 实验装置
    3.3 重质油减粘裂化操作程序
    3.4 产物分析流程
    3.5 产物表征方法
第4章 超临界水中的减粘裂化
    4.1 减粘裂化的实验设计
    4.2 氮气环境中的减粘裂化
    4.3 超临界水环境中的减粘裂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亚临界水中的减粘裂化
    5.1 氮气环境中的减粘裂化
    5.2 亚临界水环境中的减粘裂化
    5.3 温度对减粘裂化的影响
    5.4 亚临界水介入减粘裂化的机理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亚临界水/催化柴油溶剂中的减粘裂化
    6.1 催化柴油含量对减粘裂化的影响
    6.2 温度对减粘裂化的影响
    6.3 不同介质环境的减粘裂化比较
    6.4 催化柴油参与减粘裂化的反应机理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

(6)废弃塑料包装资源绿色高值化解决方案的持续创新(一)(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废弃塑料包装资源绿色高值化解决方案的持续创新的内涵
    1.1 绿色高值化及其解决方案的持续创新的价值观
    1.2 绿色高值化解决方案的持续创新的永续发展观
    1.3 绿色高值化解决方案的持续创新范畴
    1.4 绿色高值化解决方案的持续创新的策略
    1.5 绿色高值化解决方案的持续创新的原则
2 终结塑料寿命周期废弃塑料包装资源绿色高值化解决方案的持续创新
    2.1 终结塑料寿命周期废弃塑料包装资源热裂解油化绿色高值化解决方案的持续创新
        2.1.1 废弃塑料包装塑料热裂解油化工艺绿色高值化解决方案的持续创新[1]
        2.1.2 废弃塑料包装塑料催化热裂解连续油化绿色高值化解决方案的持续创新
        2.1.3 废弃塑料包装塑料柔性热裂解油化绿色高值化解决方案的持续创新
        2.1.4 废弃塑料“混流瞬间成膜”热裂解油化绿色高值化解决方案的持续创新
        2.1.5 废弃塑料包装塑料低温常压催化热裂解油化绿色高值化解决方案的持续创新
        2.1.6 废弃塑料磁化低温热裂解油化绿色高值化解决方案的持续创新
        2.1.7 废弃塑料氢化析解热裂解油化绿色高值化解决方案的持续创新
        2.1.8 废弃塑料微波辐射热裂解油化绿色高值化解决方案的持续创新
        2.1.9 废弃塑料包装资源超临界水热裂解油化绿色高值化解决方案的持续创新
        2.1.1 0 创新发明的废弃塑料催化油化单一柴油品种绿色高值化解决方案的持续创新
        2.1.1 1 废弃塑料真空热裂解催化油化绿色高值化解决方案的持续创新
        2.1.1 2 废弃塑料热裂解油化技术与装备加工塑料种类的适应性绿色高值解决方案的持续创新
        2.1.1 3 废弃塑料热裂解油化催化剂绿色高值化解决方案的持续创新[2]
        2.1.1 4 废弃塑料包装资源热裂解油化清洁化生产绿色高值化解决方案的持续创新
        2.1.1 4. 1 烟气智能自洁性治理及循环利用绿色高值化解决方案
        2.1.1 4. 2 热污染自洁性治理及循环利用绿色高值化解决方案
        2.1.1 4. 3 废水自洁性治理及循环利用绿色高值化解决方案

(7)甲基乙苯脱氢制甲基苯乙烯反应动力学研究及全流程模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甲基苯乙烯及其聚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1.1.1 甲基苯乙烯单体的性质及用途
        1.1.2 甲基苯乙烯聚合物的性质及用途
        1.1.3 甲基苯乙烯共聚合物的性质及用途
    1.2 甲基苯乙烯生产方法
        1.2.1 甲基乙苯脱氢法制甲基苯乙烯
        1.2.2 甲苯乙炔烃化再热解制甲基苯乙烯
        1.2.3 甲苯乙醇反应再脱氢制甲基苯乙烯
        1.2.4 二乙苯脱氢副产物中分馏甲基苯乙烯
    1.3 脱氢催化剂
        1.3.1 脱氢催化剂发展
        1.3.2 国内催化剂研制方向
        1.3.3 乙苯脱氢催化剂
        1.3.4 甲基乙苯脱氢催化剂
    1.4 甲基乙苯脱氢制甲基苯乙烯反应性能
    1.5 脱氢反应动力学
        1.5.1 气固相催化反应宏观动力学
        1.5.2 乙苯脱氢反应动力学
        1.5.3 甲基乙苯脱氢反应动力学
    1.6 脱氢生产工艺
        1.6.1 传统脱氢工艺
        1.6.2 新型节能工艺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实验方案
    2.1 实验内容
    2.2 实验所用试剂
    2.3 实验所用催化剂
    2.4 实验设备
        2.4.1 反应器
        2.4.2 其它设备
    2.5 实验流程及步骤
        2.5.1 实验流程
        2.5.2 实验步骤
    2.6 分析仪器和分析条件
    2.7 预实验
        2.7.1 催化剂稳定性试验
        2.7.2 传热条件
    2.8 数据处理
    2.9 本章小结
第3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温度影响
    3.2 水烃比影响
    3.3 空速影响
    3.4 压力影响
    3.5 正交实验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宏观反应动力学研究
    4.1 热力学参数计算
    4.2 简化反应网络
    4.3 动力学建模
        4.3.1 模型一: 单位吸附模型
        4.3.2 模型二: 双位吸附模型
        4.3.3 模型三: 经验模型
    4.4 参数估计
    4.5 模型筛选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甲基乙苯脱氢径向反应器模拟
    5.1 径向反应器模型
    5.2 径向反应器模拟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甲基乙苯脱氢制甲基苯乙烯全流程模拟及节能优化
    6.1 甲基乙苯脱氢制甲基苯乙烯全流程模拟
        6.1.1 脱氢工段模拟
        6.1.2 精馏工段模拟
    6.2 甲基苯乙烯工艺节能分析
        6.2.1 甲基苯乙烯工艺能耗分析
        6.2.2 甲基乙苯脱氢工段节能优化
        6.2.3 甲基苯乙烯精馏工段节能优化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8)炼厂干气的回收和利用技术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炼厂干气的提浓分离工艺
    1.1 干气中的氢气回收技术
        1.1.1 变压吸附法(PSA)
        1.1.2 低温冷凝法
        1.1.3 膜分离法
    1.2 干气中的乙烯回收技术
        1.2.1 深冷分离法
        1.2.2 吸收分离法
        1.2.2. 1 油吸收法
        (1)深冷油吸收法回收炼厂干气工艺
        (2)中冷油吸收法回收炼厂干气工艺
        (3)浅冷油吸收法回收炼厂干气工艺
        1.2.2. 2 溶剂抽提工艺——Mehra工艺
        1.2.2. 3 化学吸收法
        1.2.3 水合物分离法
        1.2.4 吸附分离法
        1.2.5 膜分离法
        1.2.6 膨胀机法
        1.2.7 联合工艺
2 干气的直接利用技术
    2.1 干气制乙苯
    2.2 干气制环氧乙烷
    2.3 干气制丙醛
    2.4 干气制二氯乙烷、氯乙烯
    2.5 干气转化合成气制氨
    2.6 干气制乙酸乙酯
    2.7 干气制氢
    2.8 干气制对甲基乙苯
3 结语

(9)FCC汽油加氢处理催化剂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清洁燃料的发展与国内外油品规格
    1.2 硫在石油及其制品中的存在和危害
    1.3 FCC 汽油中硫和烯烃的分布规律
    1.4 硫在石油馏分中的转化规律和加氢性能
    1.5 国内外馏分油加氢处理技术的发展
    1.6 催化裂化汽油及相关脱硫技术
    1.7 加氢脱硫(HDS)催化剂
        1.7.1 加氢催化剂的载体的选择
        1.7.2 加氢催化剂的活性金属
    1.8 本文工作目的
第二章 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模型化试验
    2.1 催化剂的制备
    2.2 催化剂的表征
    2.3 催化剂的模型化试验
        2.3.1 试验目的
        2.3.2 模型化试验装置
        2.3.3 模型化试验分析方法
    2.4 模型化试验数据和讨论
        2.4.1 噻吩正己烷模型化合物试验
        2.4.2 噻吩庚烯-1 溶液模型化合物试验
    2.5 小结
第三章 中试试验材料、装置、方案和分析方法
    3.1 试验材料
    3.2 操作工艺的试验
    3.3 试验分析方法和分析标准
    3.4 试验条件和指标
    3.5 试验方法和开工方案
        3.5.1 加氢装置的清洗和标定
        3.5.2 催化剂的装填
        3.5.3 催化剂的活化处理
        3.5.4 加氢试验的工艺条件
    3.6 催化剂性能评价的计算方法
        3.6.1 脱硫活性的计算方法
        3.6.2 烯烃饱和活性的计算方法
        3.6.3 抗爆指数损失的计算方法
第四章 试验数据和分析
    4.1 试验装置和试验原料油基本数据
    4.2 欧Ⅱ、欧Ⅲ标准试验数据和分析
    4.3 催化剂稳定性试验
    4.4 欧Ⅳ标准试验数据和分析
    4.5 催化剂加氢反应选择性的试验
    4.6 汽油的切割和分析
    4.7 催化剂芳构化性能的试验
    4.8 催化剂异构化功能的试验
    4.9 对乌鲁木齐石化公司烃重组馏分油的试验
    4.10 催化剂化学氢耗的试验
    4.11 加氢反应过程物料平衡考察
    4.12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催化剂的设计定型
        5.1.1 催化剂助剂的选择
        5.1.2 催化剂加工工艺
    5.2 催化剂的工艺操作条件
    5.3 催化剂性能
        5.3.1 催化剂脱硫效果
        5.3.2 催化剂烯烃适度饱和性能
        5.3.3 催化剂的加氢异构化性能
        5.3.4 加氢油的液收
        5.3.5 催化剂对原料适应性能
        5.3.6 催化剂对不同操作工艺的适应性
        5.3.7 加氢汽油的其他指标
    5.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炼油厂氢气网络集成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化工过程系统工程
        1.1.2 化工系统工程的研究内容
        1.1.2.1 化工系统分析
        1.1.2.2 化工系统综合
        1.1.2.3 化工系统优化
    1.2 质量集成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2.1 目标设定法
        1.2.2.2 夹点分析法
        1.2.2.3 数学规划法
        1.2.3 展望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结构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镇海炼化氢气系统模型
    2.1 镇海炼化介绍
    2.2 加氢装置
        2.2.1 加氢精制
        2.2.2 加氢裂化
        2.2.3 一般工艺流程
        2.2.4 加氢工艺参数
        2.2.5 镇海炼化加氢装置
    2.3 连续重整
    2.4 制氢装置
    2.5 变压吸附
    2.6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图 氢气网络流程
第三章 氢气网络超结构优化
    3.1 前言
    3.2 氢气网络超结构建模
        3.2.1 建模步骤
        3.2.2 氢源与氢阱
        3.2.3 优化算法
    3.3 实例研究
        3.3.1 氢气网络流程介绍
        3.3.2 超结构模型
        3.3.3 优化目标
        3.3.4 约束条件
        3.3.5 优化结果
    3.4 小结
    参考文献
    附表 原油及产品价格体系
第四章 提纯装置集成设计
    4.1 引言
    4.2 提纯装置
        4.2.1 变压吸附
        4.2.2 膜分离
        4.2.3 深冷分离
        4.2.4 提纯工艺比较
    4.3 氢气原料及提纯
        4.3.1 催化重整氢
        4.3.2 加氢弛放气
        4.3.3 催化干气
        4.3.4 合成氨尾气
        4.3.5 中变气
    4.4 提纯联合工艺
        4.4.1 PSA与深冷分离联合
        4.4.2 膜分离与深冷分离联合
        4.4.3 膜分离与PSA联合
    4.5 提纯装置经济性比较
    4.6 提纯装置集成设计
        4.6.1 集成设计
        4.6.2 提纯装置集成设计的超结构模型
    4.7 实例研究
    4.8 小结
    附录 提纯装置产品氢气纯度和回收率的关系
    参考文献
第五章 O-H网络灵敏度分析
    5.1 引言
    5.2 O-H网络灵敏度分析
        5.2.1 O-H网络灵敏度模型
        5.2.2 O-H网络灵敏度分析特点
        5.2.3 灵敏度问题类型
    5.3 实例:加氢裂化灵敏度分析
        5.3.1 加氢裂化效益分析
        5.3.2 氢气网络供氢费用
        5.3.3 最优供氢方案
        5.3.4 不同供氢网络比较
    5.4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镇海炼化油网络模型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作者在硕士期间撰写的论文

四、南京炼油厂利用加氢尾气生产氢气(论文参考文献)

  • [1]脱芳溶剂油生产技术研究进展和市场前景[J]. 连文璞. 中外能源, 2021(07)
  • [2]金陵石化公司炼油业务的竞争战略研究[D]. 万里.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1
  • [3]金陵石化公司炼油业务的竞争战略研究[D]. 万里.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1
  • [4]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D]. 王鹏飞. 山西大学, 2021(01)
  • [5]亚临界水和轻芳烃混合溶剂中重质油减粘裂化[D]. 朱亚坤.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6]废弃塑料包装资源绿色高值化解决方案的持续创新(一)[J]. 张友根. 橡塑技术与装备, 2018(24)
  • [7]甲基乙苯脱氢制甲基苯乙烯反应动力学研究及全流程模拟分析[D]. 郝明坤. 华东理工大学, 2018(08)
  • [8]炼厂干气的回收和利用技术概述[J]. 张敬升,李东风. 化工进展, 2015(09)
  • [9]FCC汽油加氢处理催化剂的评价[D]. 冯秋庆. 南京工业大学, 2006(05)
  • [10]炼油厂氢气网络集成技术的研究[D]. 张毅. 浙江大学, 2003(03)

标签:;  ;  ;  ;  ;  

南京炼厂利用加氢尾气制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