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大羽蕨类植物的分类

论我国大羽蕨类植物的分类

一、关于我国大羽羊齿类植物的分类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沈光隆,李克定,谷祖刚[1](1977)在《关于我国大羽羊齿类植物的分类问题》文中提出比较、分析了我国大羽羊齿类植物的不同分类后,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从植物发展进化的观点出发,以脉网形态、邻脉及伴网眼的有无,作为科、属分类标志,建议我国大羽羊齿类植物分为大羽羊齿科Gigantopteridaceae和华夏羊齿科Cathaysiopteridaceae,前者又分为大羽羊齿亚科Gigantopteridoideae和织羊齿亚科Emplectopterideae。大羽羊齿亚科包括编羊齿属Emplectopteridium、二阶编羊齿属Bicoemplectopitri-dium和大羽羊齿属Gigantopteris。织羊齿亚科包括织羊齿属Emplectopteris和单网羊齿属Gigantonoclea。华夏羊齿科目前我国只有华夏羊齿属Cathaysiopteris。根根上述分类,文中建立了三个新组合,它们是,浅裂二阶编羊齿Bicoemplectopteridiumlobatum(Gu et Zhi)、贵州二阶编羊齿Bicoemplectopteridium guizhouense(Guet Zhi)和异常二阶编羊齿Bicoemplectopteridium mirum(Gu et Zhi)。

刘航宇[2](2019)在《云南昭通乐平统卡以头组植物与昆虫相互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植物和昆虫是陆地宏体生物中分异度最高的两大类群,它们之间以复杂而精巧的方式相互作用,构成了陆地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乐平世(晚二叠世)是陆生植物发展演化的重要阶段,亦是昆虫演化的重大转折时期。研究该时期植物与昆虫可为当时的生物多样性、植物与昆虫的相互关系以及陆地生态系统重建和演化等提供重要信息。云南昭通地区乐平统卡以头组产出丰富的植物化石,且植物标本保存了大量的昆虫伤害结构。通过对1712枚植物化石的系统分类学研究发现,当前植物群共23属36种,其中石松纲植物2属2种,约占5.56%;楔叶纲植物2属3种,约占8.33%;真蕨纲和种子蕨纲植物14属21种,约占58.33%;苏铁纲植物1属1种,约占2.78%;银杏纲植物2属2种,约占5.56%;裸子植物种子1属3种,约占8.33%;分类位置不明植物1属1种,约占2.78%;另有存疑植物类型3种,约占8.33%。结合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在当前植物群识别出植物与昆虫相互作用现象共171处,属于四种功能性伤害群中的24种伤害类型。其中,夕外部取食出现的频率为77.78%,可分为15种伤害类型,占总伤害类型的62.5%,包括:边缘取食(6种伤害类型,出现频率35.09%)、孔洞取食(5种伤害类型,出现频率33.33%)和表面取食(4种伤害类型,出现频率9.36%);虫瘿出现的频率为5.26%,分为3种伤害类型,占总伤害类型的12.5%;产卵构造出现的频率为7.02%,2种伤害类型,占总伤害类型的8.33%;刺吸式取食出现的频率为9.94%,分为4种伤害类型,占总伤害类型的16.67%。对伤害类型出现频率统计表明,大羽羊齿类是当前植物群中植食性昆虫取食与活动的主要宿主植物。与二叠纪中—晚期相近纬度的欧美植物群、中—高纬度的冈瓦纳植物群中昆虫伤害类型对比表明,不同地区昆虫取食的主要宿主植物不同,而且昆虫伤害类型的多样性和伤害的出现频率存在明显差异。表明陆地生态系统中植物与昆虫的相互关系在二叠纪晚期已经出现明显的纬度梯度现象。本论文首次系统研究了云南昭通地区乐平世植物群中的植物与昆虫相互作用,为深入认识华夏植物群中植物与昆虫相互作用提供了直接的化石证据,为深入了解晚古生代陆地生态系统提供了信息。

张宏达[3](1994)在《再论华夏植物区系的起源》文中认为在古生代时期,中国古陆上存在着由于海侵所分割的华夏、康滇、杨子、华北、松江、塔里木、唐古拉、广西、北越等陆块。它们的北面有准噶尔大兴安地槽,西部有昌都地槽和藏南地槽。中生代之后,燕山运动和印度支那运动相继出现,海水从华夏等古陆之间退出,形成了联成一体的华夏古陆。自泥盆纪以来,在华夏各古陆出现了11群的种子碳,组成了古生代的华夏植物区系,它们当中的大羽羊齿类Gigantopterides及舌羊齿类Glos-sopterides到了二迭纪达到了全盛的时期。它们都和被子植物有较密切的联系,可归入前被子植物。中生代初期,华夏古陆及北美已出现了和现代被子植物一脉相联的原始被子植物,如北美三迭纪的Sanmiguelialewisii,福建晚二迭纪的心叶大羽羊齿Gigantopteris?cordata,到了侏罗纪,在华夏古陆已存在着许多现代仍然继续生存的昆栏树属Trochodendron、水青树属Tetracentron,木兰属Magnolia、荑花序类,鼠李科及禾本科等,进到白垩纪早期,现代被子植物各个钢、目和科已遍布于全球,最后,在福建龙岩找到的心叶大羽羊齿Gigan-topteris?cordataYabeetO?

万明礼,石和,王道永[4](2011)在《云南墨江羊八寨地区晚二叠世晚期植物群》文中认为首次比较系统地记述云南墨江羊八寨地区晚二叠世羊八寨组植物化石,共计17属26种。墨江地区晚二叠世晚期植物群新的发现,对该区羊八寨组地质时代判定,以及植物地理分区上都具有重要意义。表明墨江地区晚二叠世植物群的高度分化、繁衍,补充和完善其生物多样性,证明该区在晚二叠世晚期仍然是华夏植物群华南亚区的一部分。

刘照华,李承森,耿宝印[5](1996)在《近年来中国二叠纪古植物学研究简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中国二叠纪古植物学研究简述刘照华李承森耿宝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100093)ADVANCESOFPALAEOBOTANICALRESEARCHESOFPERMIANINCHINALiuZhao-huaLiCheng-senGengB...

杨关秀,王洪山[6](2012)在《禹州植物群——中、晚期华夏植物群之瑰宝》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华北地台南部的禹州植物群是二叠纪中、晚期华夏植物群中最具区域特色的植物群.由于本区长期处于低纬度滨海潮坪,三角洲的暖湿气候环境,发育了化石层位多而连续、数量丰富、演化序列完整、保存完好的植物群.这是研究中、晚期华夏植物群得天独厚的最佳地区.经研究该植物群共计111属307种.典型的类群有:节蕨植物Lobatannularia的形态演变快,垂向分布有一定规律,是华北二叠系生物地层划分依据之一.真蕨植物门中90%为莲座蕨目,在禹州植物群的早、中期很发育,晚期突然衰退.前裸子植物瓢叶目繁盛.古相种子蕨只盛于中二叠世.进步种子蕨盾籽目极度发育于晚二叠世早期末.其中Shenzhouphyllum是晚期禹州植物群中的特色植物之一.苏铁植物在本区始现校早,并迅速分化繁衍于中二叠世晚期至晚二叠世早期.银杏植物门种数虽少,但数量极丰富,大量繁盛于晚二叠世早期.前有花植物大羽羊齿目,在禹州植物群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本植物群中最具特色的珍奇类群.根据大羽羊齿目的脉序特征和叶结构所呈现的规律性,可划分出始现及分化,首次繁盛,再度繁盛及突然消失三个演化阶段,成为华北地区二叠系生物地层划分对比的依据.本文特别指出脉序作为维管植物的输导体系在植物演化中的重要意义.同时据脉序和叶结构演变特征,把大羽羊齿目的属级分类进行了较大调整.禹州植物群始于早二叠世中期(紫松期)到晚二叠世早期(吴家坪期)突然消失,随之为晚二叠世晚期的欧美型镁灰岩植物群所代替.根据禹州植物群各类群发育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该植物群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根据禹州植物群各类群的兴衰,演替和各类群在不同层位中的组合特征,禹州植物群自下而上可划分为5个植物化石组合带.

沈光隆,王军,刘化清,吴秀元[7](1997)在《北祁连地区二叠纪植物群演替》文中认为北祁连地区二叠纪植物群自老而新可分5个植物组合:(1)早二叠世早期Neuropterispseudovata—Lepidodendronposthumi组合;(2)早二叠世中期Emplectopteristriangularis—Emplectopteridiumalatum组合;(3)早二叠世晚期Alethopterianorini—Lobatannularissinensis组合;(4)晚二叠世早期Yuanisstriata—Cladophlebisozaki组合;(5)晚二叠世晚期Iniopterissiberica—Lobatannularialingulata组合。该区晚二叠世早期(窑沟组)曾出现过一次植物危机事件,而晚二叠世晚期由于大量亚安加拉植物(如Iniopteris,Comia,Pursongia,Zamiopteris和Calipteris等)的入侵,植被又得以复苏。北祁连二叠纪大部分植物群属华夏植物群;但晚二叠世晚期为华夏—亚安加拉混生植物群。

杨关秀[8](1987)在《豫西禹县二叠纪大羽羊齿类的演化及其地质意义》文中研究指明豫西禹县二叠纪大羽羊齿类共鉴定有6属24种(包括 2个新属和15个新种)其垂向分布和演化趋向明显,可分为4个演化阶段、2个演化趋向和2个演化系列.作者修正了浅间一男建立的Emplectopteris series,认为Gigantopteris系由Giganlonclea通过Progigantopteris演化而来.根据形态功能与生态环境间的关系,作者认为大羽羊齿类叶形态的演化趋向主要是长期适应滨海热带暖湿气候环境的结果,而不是干旱所致.本区以大羽羊齿为首要分子的3个植物组合带皆可与华北地台北缘、华南及日本等地与海相动物群共生的植物群比较,是对华北地台二叠系进行多重划分的生物地层基础.

孙柏年,沈光隆[9](1987)在《我国发现大羽羊齿类植物繁殖器官化石》文中指出 誉满全球的植物提起大羽羊齿(Gigantopteris),古生物学工作者几乎无人不知.它的名字与二亿八千万年前的华夏植物群紧密相联.大羽羊齿类不仅是我国二叠纪颇为奇特的一类植物,也是晚期华夏植物群中最着名的代表.因此,人们便把华夏植物群称为大羽羊齿植物群,产大羽羊齿的煤系地层称为"大羽羊齿煤系".大羽羊齿植物

万明礼[10](2011)在《云南省墨江县坝溜乡羊八寨晚二叠世植物群》文中认为云南二叠系分布颇为广泛,地层发育完整,沉积类型多样;生物化石丰富,大部分地区属于特提斯生物地理区范围,而腾冲-保山地区却具有冈瓦纳-特提斯之间的过渡色彩。二叠系沉积建造复杂,:既有地台型碳酸盐岩、含煤碎屑岩等;又有地槽型复理石或类复理石建造;并广泛发育陆相-海相的基性火山岩。因此,云南是我国二叠系研究条件比较优越的地区。深入开展云南二叠系地层学研究与古生物学研究,进而讨论地质事件发生、发展等演化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云南省墨江县坝溜乡羊八寨地区晚二叠世地层发育,露头良好,植物化石丰富,由于是滨海沼泽相地层,其中动物化石与植物化石层位交替出现,植物化石和动物化石伴生或者成上下层关系而易于确定地层年代,并可以与相关生物群进行对比。本文描述了笔者采自云南墨江羊八寨地区晚二叠世地层的植物化石17属26种,详细研究了该植物群的植物学性质,恢复古植物群面貌,进而将其与国内同期其他植物群作了全面的对比;运用生物化石分析方法,提出羊八寨组形成时代应当为晚二叠世晚期即长兴期;在熟悉掌握区域地质背景和沉积环境后,通过对植物化石的分析与研究,恢复了古地理、古环境与古气候。本区晚二叠世植物群新的发现,不但在时代判定上,而且在植物地理分区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表明该地区植物群的分化、繁衍,补充和完善的了本地区生物多样性,使本区成为华夏植物群华南亚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关于我国大羽羊齿类植物的分类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我国大羽羊齿类植物的分类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2)云南昭通乐平统卡以头组植物与昆虫相互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选题背景
    选题意义
第1章 地质背景
    1.1 地理位置
    1.2 地质背景概况
        1.2.1 地质研究简史
        1.2.2 地层概况
        1.2.2.1 桃树井剖面地层概况
        1.2.2.2 关于卡以头组
        1.2.3 古植物学研究现状
第2章 材料及研究方法
第3章 植物群面貌
    3.1 植物群组成
    3.2 植物群的性质
第4章 植物与昆虫相互作用研究
    4.1 研究背景
    4.2 昆虫蚀迹描述
        外部取食(External Feeding)
        边缘取食(Margin Feeding)
        孔洞取食(Hole Feeding)
        表面取食(Surface Feeding)
        虫瘿(Galling)
        产卵(Oviposition)
        刺吸式取食(Piercing-and-Sucking)
    4.3 昆虫伤害类型分析
        4.3.1 昆虫伤害结构宿主植物分析
        4.3.2 受损类型分析
    4.4 与其它乐平世植物群昆虫伤害结构对比
        4.4.1 与南非乐平世植物群昆虫伤害结构对比
        4.4.2 与意大利乐平世植物群昆虫伤害结构对比
        4.4.3 与阿根廷乌拉尔世—乐平世植物群昆虫伤害结构对比
    4.5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图版说明

(4)云南墨江羊八寨地区晚二叠世晚期植物群(论文提纲范文)

1 前 言
2 属种描述
3 墨江地区二叠纪植物群的基本面貌和主要特征
    3.1 墨江地区二叠纪植物群的基本面貌
    3.2 墨江地区二叠纪植物群的主要特征
4 地层时代和对比

(6)禹州植物群——中、晚期华夏植物群之瑰宝(论文提纲范文)

1 禹州植物群的植物学性质
    1.1 石松植物门
    1.2 节蕨植物门
    1.3 真蕨植物门
    1.4 前裸子植物瓢叶目
    1.5 种子蕨植物门
    1.6 苏铁植物门
    1.7 银杏植物门
    1.8 松柏植物门
    1.9 前有花植物大羽羊齿目
        1.9.1 脉序渐次复杂化
        1.9.2 叶结构完善化
    1.1 0 种子
2 禹州植物群的植物化石组合带及对比
    2.1 第I植物化石组合带:斯氏鳞木-斜方鳞木-卵脉羊齿组合带 (Lepidodendron szeianum-Lposthumii–Neuropteris ovata Assemblage Zone)
    2.2 第Ⅱ植物化石组合带:三角织羊齿-中国瓣轮叶-翅编羊齿-华夏羊齿组合带 (Emplectopteristriangularis-Lobatannularia sinensis-Emplectopteridium alatum-Cathaysiopteris whitei Assemblage Zone)
    2.3 第Ⅲ植物化石组合带:华夏单网羊齿-格网单叶大羽羊齿-剑瓣轮叶-中国束羊齿组合带 (Gigantonoclea cathaysiana-Monogigantopteris clathroreticulatus-Lobatannularia ensifoliaFascipteris sinensis Assemblage Zone)
        2.3.1 本组合带各类群突出的特征
        2.3.2 本组合带时代讨论
    2.4 第IV植物化石组合带:芋叶单叶单网羊齿-尖头羽叶单网羊齿-平安瓣轮叶组合带 (Monogigantonoclea colocasifolia-Pinnagigantonoclea mucronata-Lobatannularia heianensis Assemblage Zone)
    2.5 第V植物化石组合带烟叶羽叶大羽羊齿-多裂神州叶-短柄异叶组合带 (Pinnagigantopte-ris nicotianaefolia-Shenzhouphyllum multipartitum-Pseudorhipidopsis brevicaulis Assemblage Zone)
        2.5.1 各重要类群的面貌
        2.5.2 第IV和V植物化石组合带的对比及时代讨论
3 禹州植物群的发展阶段
    3.1 早期禹州植物群:早二叠世紫松中期-中二叠世栖霞期
    3.2 中期禹州植物群:中二叠世晚期 (茅口期)
    3.3 晚期禹州植物群:晚二叠世早期 (吴家坪期)
附录

(10)云南省墨江县坝溜乡羊八寨晚二叠世植物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意义
        1.1.2 研究现状及进展
        1.1.3 存在问题
        1.1.4 论文题目的确定
    1.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 论文实际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及地层描述
    2.1 研究区区域地质背景
    2.2 羊八寨剖面位置、交通及自然、人文地理状况
    2.3 研究区地层划分沿革
    2.4 剖面简述
第3章 云南省墨江县坝溜乡羊八寨晚二叠世植物群
    3.1 属种描述
    3.2 云南墨江地区晚二叠世植物群植物学性质
        3.2.1 墨江地区二叠纪植物群的基本面貌
        3.2.2 墨江地区二叠纪植物群的特征
        3.2.3 墨江地区二叠纪植物群古气候特征
    3.3 云南墨江地区晚二叠世植物群时代
第4章 与相关植物群的对比
    4.1 与黔西、滇东宣威组上部植物群的对比
    4.2 与华北孙家沟组植物群的对比
成果和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图版

四、关于我国大羽羊齿类植物的分类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于我国大羽羊齿类植物的分类问题[J]. 沈光隆,李克定,谷祖刚. 兰州大学学报, 1977(04)
  • [2]云南昭通乐平统卡以头组植物与昆虫相互作用研究[D]. 刘航宇. 云南大学, 2019(03)
  • [3]再论华夏植物区系的起源[J]. 张宏达.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4(02)
  • [4]云南墨江羊八寨地区晚二叠世晚期植物群[J]. 万明礼,石和,王道永. 古生物学报, 2011(02)
  • [5]近年来中国二叠纪古植物学研究简述[J]. 刘照华,李承森,耿宝印. 植物学通报, 1996(04)
  • [6]禹州植物群——中、晚期华夏植物群之瑰宝[J]. 杨关秀,王洪山.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2(08)
  • [7]北祁连地区二叠纪植物群演替[J]. 沈光隆,王军,刘化清,吴秀元. 甘肃地质学报, 1997(02)
  • [8]豫西禹县二叠纪大羽羊齿类的演化及其地质意义[J]. 杨关秀. 现代地质, 1987(02)
  • [9]我国发现大羽羊齿类植物繁殖器官化石[J]. 孙柏年,沈光隆. 化石, 1987(02)
  • [10]云南省墨江县坝溜乡羊八寨晚二叠世植物群[D]. 万明礼. 成都理工大学, 2011(04)

标签:;  ;  ;  ;  ;  

论我国大羽蕨类植物的分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