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龚自珍社会改革思想的本质——兼与易梦红、吴松龄等同志探讨

论龚自珍社会改革思想的本质——兼与易梦红、吴松龄等同志探讨

一、关于龚自珍社会改革思想的性质问题——兼与易梦虹、吴松龄等同志商榷(论文文献综述)

肖致治[1](1965)在《关于龚自珍社会改革思想的性质问题——兼与易梦虹、吴松龄等同志商榷》文中研究说明 龚自珍是我国社会历史大转折时期一位承前启后的思想家。他的思想,曾给予近代改良主义以重大影响。近几年来,对于龚自珍的社会改革思想,引起了一些爭论。爭论的焦点在于:龚自珍的社会改革思想,究竟有沒有包含资本主义萌芽的因素?易梦虹同志认为:龚自珍"是为经营地主和富农、手工业经营者、中小商人立言",他的思想"包含有一定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因素";吳松龄同志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龚自珍"反映了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

程二奇[2](2006)在《龚自珍政治经济思想脞说——以《平均篇》、《农宗》为重》文中指出龚自珍的经济思想是完整理解其思想全景的一个重要侧面。《平均篇》、《农宗》两篇文献基本反映了其这方面思想的主要内容,从中可以看出龚氏以农为重的理想主义模式。龚自珍的经济思想,从根本上讲,是源于其政治思想和社会抱负的。他的经济模式绝对不会触动士人阶层的利益,这是其潜意识中自我认同的精神实质决定的。

龚郭清[3](2012)在《价值重建与制度改革——论龚自珍政治改革思想》文中研究表明龚自珍倡导"仁"、"和"、"平"等社会政治理想价值,追求"名实"相符,以使政治生活的制度形式与实际需求相符合,主张改革科举制度、官员任用和行政管理,恢复或创立"宾法",注重传统社会"中产阶级"("士大夫")的培养以及"农宗"社会组织基础的构建。尽管龚自珍的政治改革思想还未摆脱君为政本的传统政治文化范式,其政治改革方案却具有"文化"意义上的完整性,并展现了其"情完貌全"的人本价值观和"穷变通久"的历史感,显示了其"苍生"情怀和"实事求是"精神,开启了晚清"改革"思想及实践的百年社会风潮。

吳松龄[4](1962)在《再論龔自珍的經济思想》文中研究说明 龔自珍是鸦片战争前夕具有开创时代风气并对后来资产阶级改良派产生影响的思想家。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指示我们整理古代文化遗产应“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我们应该根据这个精神来评价龔氏思想的性质及其历史意义。我在《龔自珍的政治、经济思想有资本主义倾向嗎?》一文中會針对易梦虹等同志認为龔氏思想、特别是他的社会經济思想已具有遐想农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因素这个論点,提出不同的看法。拙文認为龔氏思想的主要特点和历史意义表现在他批判了封建政治和封建社会、提出了“更法”的社会改革和

龚郭清[5](2009)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论龚自珍的文化理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龚自珍的文化理想,具有相当的完整性和深刻性。龚自珍呼唤"情完貌全"的个体生命,渴望求"和"斥"同"、人尽其才的社会共同体,弘扬实事求是、名实相符的文化价值,追求既华(文)又质、涵古通今的文明品质。他以"人性"倾诉或"人道"诉求为核心的文化理想,不但影响了"近代的"中国改革甚或革命,还将加惠于"普遍的"人类文明创新进程。

王玉生[6](2004)在《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的近代演变》文中研究说明建设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内在地包含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伦理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的先进伦理文化需要我们既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又需要发掘民族伦理文化的源头活水,建设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与现代法制规范相协调的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体系。因此,考察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的近代演变,并解读其与近代经济伦理和现代经济伦理的关系,无疑是有其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的。本文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伦理文化建设的现实,从宏观整体入手考察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的近代演变,以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伦理转型提供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和现实启示。 本文由概述、分论和总评三部分构成。“概述”分析了它的历史动因、历程、机制、格局和形式,认为它是外激和内生相结合的客观历史进程,分为酝酿发生期、高潮期和转向期;在酝酿发生期它由政治统治利益变化所主导,在高潮期和转向期它由意识形态变化所主导;它的演变格局参差不齐,存在着缺失,但总体上呈现出“正-反-合”的思想演变轨迹,并以延续、断裂和扬弃等具体形式表现出来。 “分论”包括传统义利观、本末观、贫富观和奢俭观的近代演变:德性主义经济伦理原则在近代演变中遭到抨击和批判,(民族)功利主义经济伦理原则兴起并得以确立,谋求个人正当权益的营利观逐渐突显并得到强化;“抑末”、“贱商”的价值取向受到普遍否定;财富封建等级分配和占有的价值合理性已被排除;“黜奢崇俭”受到猛烈攻击,虽然“奢”不可能作为一种美德树立起来,但等级消费伦理的“黜奢”也失去了意义,消费合理或有益的观点得以形成。 “总评”认为,首先,它是为接纳和移植新经济因素——近代商品经济和工业化生产服务的,并为之提供了工具和伦理两个层面的价值合理性支撑。其次,它的转向和蜕变,因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形势的要求而具有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迈进的伦理文化意蕴,并构成了通向现代的重要伦理文化环节,为社会主义构建起坚实的价值合理性

王言法[7](2011)在《近代中国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嬗变》文中研究说明近代开端时的中国仍然处于封建专制社会,自足自给的自然经济占社会主导地位,政治制度腐败,社会经济、科技、军事十分落后。高等教育仍处在古代教育阶段。中国一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教育,在科举制度的左右下,始终以儒家学说作为教育的核心内容,这种教育尽管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民族的融合与国家的统—,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由于几乎没有其他文化思想和科学教育的成分,因而没有培养出大批的推动社会变革的思想家、政治家和科学家。教育落后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和科学技术固步自封和落后的重要根源。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从西方引进时,西方英法德的近现代高等教育已经发展了近200年。高等教育为这些国家培养了大批的思想家、政治家和科学家,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变革,这些国家得以最先步入资本主义社会,完成了工业革命,实现了国家的强盛。先进的高等教育是这些国家走向强大的重要前提和原因。鸦片战争以后,在“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推动下,清政府内部一批受过经世之学教育和熏陶的有识之士,掀起了一个谋西学图自强的洋务运动。洋务派为办洋务创办的新式学堂,不仅直接服务和推进了洋务运动的开展,重要的是它变革了中国传统教育,开辟了中国近代教育,同时传播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培养造就了中国近代早期的科技人才,在神州大地上衍生了新知识、新人才、新观念,这些新的变化为中国社会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十九世纪末,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一批具有政治头脑、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维新派通过创办新学堂等途径,培养和锻炼了维新运动的先锋和骨干,壮大了维新派的中坚力量,依靠他们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政治改革运动,促成了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社会变革。在二十世纪初清末新政的推动下,中国的留学生教育快速发展,培养了以孙中山、黄兴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民主革命领袖和骨干,逐渐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为了改变中国的命运,以留学生为先锋和中坚的知识分子们开辟了民主革命的道路,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腐败的封建制度,成立了以知识分子为领导主体的中华民国政权,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千年巨变。1917年,经教育家蔡元培改革后的北京大学旋即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它把新文化、新思想与爱国思想的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北京大学的学生培育成为具有新的特点和气质的知识分子,北大由此成为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运动的策源地。五四运动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也改变了民主革命的性质,中国迎来了一个新时代的曙光。1924年,孙中山为了实现三民主义,与共产党合作建立了黄埔军校。国民党依托黄埔军校师生建立了校军,进而建立了国民革命军,不仅取得了北伐的胜利,还统一了中国,巩固了民国新政权。蒋介石还依靠黄埔师生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建立和巩固了其军事统治集团。几乎伴随着近代中国始末的教会大学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创立和发展,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教育,特别是二十世纪上半期的崛起,不仅有力地推进了中国的教育近代化,而且为中国培养了大批的社会转型的现代化人才,为中国的教育、科学、文化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一定程度上推进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二十世纪初,以北京大学为代表的高等院校充当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先锋和桥梁,李大钊和陈独秀为代表的最早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依托大学在中国大地上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接受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于1921年创立了中国共产党,成为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核心力量。高等教育为共产党早期培养了众多的政治家、战略家和军事家,他们从1927年开始逐渐构成了共产党高层的政治领导核心和军事统帅,不仅找到一条实现中华民族独立与解放的正确道路,而且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不断发展。近代中国社会的高等教育经过一个世纪的大发展,由近代高等教育发展到了现代高等教育。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带来了社会思想、政治的大变革,还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科学家和各行各业的现代化人才,他们带动近代中国的现代科学技术从无到有并在许多科学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依靠它所培养的大量现代化人才,有效地推动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科学等的发展,奠定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基础。现代大学引领了中国近代社会科技、经济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从创立之日就重视革命的人才培养,对于教育在革命中的重要性有着充分的认识,为此,中国共产党创立和发展了自己的独成体系的高等教育,为各个时期的革命斗争培养了大批的骨干和中坚力量,依靠他们得以正确贯彻共产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广泛组织、发动和领导群众,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一个世纪近代中国高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等嬗变的关系充分说明,高等教育对于社会发展具有先导作用,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嚆矢。近代高等教育对于社会发展的先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革命思想的先锋和桥梁作用,二是政治运动的先锋作用,三是科学技术的孕育和引领作用,四是经济发展的先驱作用。

朱琴[8](2011)在《苏州古代笔记研究》文中认为笔记作为一种著述方式,以灵活自由的形式,受到文人学者的普遍喜爱。但在传统的目录学中,一直不受重视,无明确类目可隶。近数十年来,笔记的史料价值日益获得学者们的重视,学术界对笔记的研究也有了较大进展,延伸至笔记作品的汇编、笔记发展史、笔记专著、专题史料及解题目录研究等各个方面,但对地域性笔记创作的系统研究尚鲜有涉及。本文以“苏州”为地理范围,分上、下两编,对其历史上产生的笔记作品进行系统全面的考察。上编将苏州古代笔记的创作发展分成三个历史阶段进行考察,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将其置于不同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分析,力图揭示苏州古代笔记创作发展的整体脉络。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绪论:首先对笔记研究的历史及现状进行概括说明,提出本文的思路及方法。对“苏州”的地域范围做了界定,对传统目录学中“小说”类的演变、笔记的归属、笔记的现代分类等情况做了简要回顾,从而提出本文的笔记分类原则,将苏州古代笔记分成三类:小说故事类、历史丛谈类、考据辨证类。第一章:成长发展期-魏晋至宋元时期的苏州笔记。六朝时期,是苏州笔记创作的起步阶段,作品数量不多,现存主要有《陆氏要览》、《异林》、《笑林》等几部,但散佚不全,内容也比较简略,以志怪、谐笑故事为主。唐代的笔记创作有所突破,陆长源的《辨疑志》内容比较新颖,以志怪之笔驳佛道诬妄;而罗隐的野史杂记,对唐代历史、人物、风俗方面的记载,亦具有一定史料价值。宋元时期,历史丛谈、考据辨证类笔记创作有了较大发展。历史丛谈类笔记内容丰富,艺文掌故、典章制度、山水风土,皆有所及。考据辨证类笔记,如《野客丛书》之类,辨订经史诗文之余,也杂记闻见琐事。第二章:成熟繁荣期-明代的苏州笔记。明代的苏州笔记,兴盛于中叶以后。由于教育水平的提高,笔记作者扩展到文人各个阶层,各类型的笔记创作均有可取之处。小说故事类笔记成就突出,在明代的笔记小说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内容以鬼怪因果、神仙方术之事为多,创作上有较多模仿改编的痕迹。小说家们普遍鸠异嗜奇,通过积极创作及舆论造势,对“子不语怪力乱神”的传统思想发起冲击。历史丛谈类笔记成就最大,题材丰富。内容各有侧重,或者杂谈掌故,兼及经济民生,如陆容《菽园杂记》;或记历史事件、典章制度,如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凤洲杂编》;或叙地理风土、民俗人文,如费信《星槎胜榄》、顾《海槎余录》;或者志文艺、明风尚,如冯班《钝吟杂录》、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文震亨《长物志》之类。反映出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地方特色。考据辨证类笔记成绩稍逊,学术考订往往与轶闻琐记混杂一处。张凤翼的《谈辂》、王世懋的《读史订疑》、钱希言的《戏瑕》都属于丛考杂辨,王世贞的《史乘考误》则专纠史料记载之误,开辟了一代史学考据的先风。随着明代出版业的发达,说部汇刻风气亦盛行,苏州地区出现了顾元庆、袁褧、陆延枝等几位出版家,以编纂汇刻古今说部书为己任。《顾氏文房小说》、《顾氏明朝四十家小说》、《广四十家小说》、《烟霞小说》的产生,对小说笔记的保存流传为功甚巨。第三章:全面鼎盛期-清代的苏州笔记。苏州笔记创作在清代达到鼎盛,各类型笔记均衡发展。小说故事类笔记,出现了钮琇的《觚剩》、沈起凤的《谐铎》这两部具有代表性作品,前者开《聊斋》之先声,后者承《聊斋》之遗绪,在清代笔记小说史上具有特殊地位。以内容而言,清代的笔记小说不专以谈异说怪为务,小说家们也没有明显的嗜怪搜奇的癖好,多数作品志怪与记事兼顾,在志怪的表象下,曲折地反映现实问题;其形制也发生一定变化,篇幅有所增长,情节铺陈、笔触委宛,受传奇的影响较深。历史丛谈类笔记数量最多,内容最富,广泛记载了一朝的历史事件、典章故实、风土人情、文化学术等各方面情况,同时又较多地受到时代环境、意识形态的制约。陆文衡的《啬庵随笔》、王家祯的《研堂见闻杂记》记叙清初的战乱动荡及政治风波;张廷骧的《不远复斋见闻杂志》、王韬的《甕牖余谈》等,描写清末的社会现实。清代的风土笔记比较发达,苏州笔记中也产生一系列相关作品,顾禄的《清嘉录》、袁学澜的《吴郡岁华纪丽》、王桭臣的《宁古塔纪略》、王庭筠的《粤西宦游略》、王韬的《瀛壖杂志》等,广泛描写了苏州、上?⒍奔拔髂媳呲锔鞯氐姆缤撩俗。鸦片战争以后,海禁大开,笔记的内容随着知识分子阅历的丰富而产生变化,叙欧风、明西学、倡维新成为晚清笔记的新视觉,王韬的《漫游随录》,详载国外见闻,促进了西方科学文化、进步思想的传播。清代考据学兴盛,苏州又是乾嘉学派之吴派的发源地,考据辨证类笔记数量也比较多,其内容往往随着一代思潮及学术风气的变化而变化。清初的学术笔记,以顾炎武的《日知录》、何焯的《义门读书记》为代表。《日知录》遍考经史,学贯四部,气象宏大,树立了一代学术典范;《义门读书记》重在经史诗文的评点,同时又将校勘、考证融汇其中,开创了文学评点的新风范。清中期的学术笔记以惠栋的《九曜斋笔记》、《松崖笔记》及吴翌凤的《逊志堂杂钞》为代表,前者以说经为主,重在音韵训诂;后者泛及经史,在文字音韵、名物称谓、典章制度等方面皆有辨证。晚清的学术笔记以宋翔凤的《过庭录》,叶廷琯的《吹网录》、《鸥波渔话》及江衡的《溉斋杂志》为代表。宋翔凤虽是清代今文经学的代表大家,治学方法仍坚持乾嘉考据的道路,注重通过文字音韵,训释经典,发挥微言大义;《吹网录》、《鸥波渔话》则泛及经史子集、金石碑版,扩大了学术考据的范围;江衡治学也继承乾嘉学者的考据方法,强调从文字训诂入手辨证经史,同时提出学术要与时务相结合,要通经致用,《溉斋杂志》的内容突出反映了晚清学术研究的时代性要求。结语:在上述各章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苏州地区独特的文化环境,从教育水平、隐逸传统、文人的治学倾向及藏书刻书风气等方面入手,说明当地的文化环境之于笔记创作的影响。下编为苏州古代笔记提要,是本论文的基础整理研究,着重考叙历代笔记的作家生平、作品内容及版本源流。在编排上遵循上编的体例,将苏州地区的古代笔记作品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各个阶段所产生的笔记作品以时代为序进行编排,共收录魏晋至清末140余位作家200余种笔记。

吴友法,车英[9](2000)在《《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史略(1949—2000)》文中认为《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是我国出版的最早的学报之一,在我国学报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以 1930年正式创办的《国立武汉大学社会科学季刊》和《国立武汉大学文哲季刊》为始,至今已有70年的历史。探寻武汉大学学报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足迹,总结武汉大学学报在编辑出版过程中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于办好今天的《武汉大学学报》,繁荣武汉大学的学术事业、促进教学和科研,对于了解我国学报产生和发展的历史,都有重要的意义。

李剑萍,傅海伦,张学强,瀚青,王国新,张平海,张国霖,岳龙,邓小泉,刘静,杨旭[10](2000)在《世纪回眸1900-1999中国教育人物志 1900-1999中国教育大事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中国教育史是一部除旧布新的历史。沧海桑田,地覆天翻。在几千年封建教育的废墟上构建现代教育大厦,一切从零开始,谈何容易!凭着自己的热血、汗水和才智,现代教育的先驱们作出了无愧于时代的贡献。历史因此而记住了他们的名字,我们因此而对他们满怀崇高的敬意。

二、关于龚自珍社会改革思想的性质问题——兼与易梦虹、吴松龄等同志商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龚自珍社会改革思想的性质问题——兼与易梦虹、吴松龄等同志商榷(论文提纲范文)

(3)价值重建与制度改革——论龚自珍政治改革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一、政治改革的理由:价值理想与政治现实的巨大反差
二、政治改革的基本原则和具体主张
三、龚自珍政治改革思想的意义

(5)传统与现代之间——论龚自珍的文化理想(论文提纲范文)

一、论人类文化的起源、构成和演化
二、对现实文化的批判
三、文化理想
四、“人性”倾诉和“人道”诉求的近代价值和普遍意义

(6)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的近代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传统经济伦理思想近代演变的意义
    二、传统经济伦理思想近代演变的几个关键问题
    三、传统经济伦理思想近代演变的转向与现代经济伦理思想的兴起
    四、传统经济伦理思想近代演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近代演变概述
    第一节 传统经济伦理思想近代演变的历史动因
        一、经济动因
        二、政治动因
        三、伦理文化动因
    第二节 传统经济伦理思想近代演变的历程
        一、酝酿与发生
        二、高潮与成熟
        三、裂变与转向
    第三节 传统经济伦理思想近代演变的机制和格局
        一、演变机制
        二、演变格局
    第四节 传统经济伦理思想近代演变的形式
        一、总体形式:“正——反——合”
        二、具体形式:延续、断裂、扬弃
第二章 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的近代演变(一):义利观
    第一节 传统义利观概述
        一、义利观的两重视野
        二、义利之辨和传统义利观的变化发展
        三、“重义轻利”的经济伦理解读
    第二节 传统义利观的近代演变
        一、近代义利观的萌蘖
        二、近代义利观的成长
        三、近代义利观的相对成熟
        四、近代义利观的裂变与转向
        五、近代义利观的衰落与现代义利观的兴起
    第三节 传统义利观近代演变的评价
        一、传统义利观近代演变的特点
        二、传统义利观近代演变的性质和意义
第三章 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的近代演变(二):本末观
    第一节 传统本末观概述
        一、传统本末观的内容及其变化发展
        二、“重本抑末”的经济伦理解读
    第二节 传统本末观的近代演变
        一、“本末皆富”和“缓本急标”论:对传统本末观轻商贱商的否定
        二、“商战”论:对传统本末观的全面否定
        三、“实业论”:对传统本末观和近代商战论的扬弃与超越
    第三节 对传统本末观近代演变的评价
        一、传统本末观近代演变的特点
        二、传统本末观近代演变的性质和意义
第四章 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的近代演变(三):贫富观
    第一节 传统贫富观概述
        一、传统贫富观的内容及其变化发展
        二、“均、礼、齐”的经济伦理解读
    第二节 传统贫富观的近代演变
        一、从传统贫富观到“富民说”贫富观的转化
        二、小农空想社会主义贫富观理想与近代贫富观倾向之对立
        三、徘徊于贫富均与不均之间的近代贫富观
        四、国家资本主义的“均贫富”理想与对传统贫富观的“回归”
    第三节 对传统贫富观近代演变的评价
        一、传统贫富观近代演变的特点
        二、传统贫富观近代演变的性质和意义
第五章 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的近代演变(四):奢俭观
    第一节 传统奢俭观概述
        一、传统奢俭观的内容及其变化发展
        二、“黜奢崇俭”的经济伦理解读
    第二节 传统奢俭观的近代演变
        一、“奢可济贫”论:传统奢俭观的初步否定
        二、“勤能补俭”说:传统奢俭观的进一步否定
        三、“黜俭崇奢”论:传统奢俭观的全面否定
        四、“消费合理”论:对“黜奢崇俭”和“黜俭崇奢”的扬弃与超越
    第三节 对传统奢俭观近代演变的评价
        一、传统奢俭观近代演变的特点
        二、传统奢俭观近代演变的性质和意义
第六章 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近代演变评价
    第一节、传统经济伦理思想近代演变的实质和特征
        一、传统经济伦理思想近代演变的实质
        二、传统经济伦理思想近代演变的特征
    第二节 传统经济伦理思想近代演变的历史作用和地位
        一、奠定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伦理基础
        二、兼具启蒙与救亡的双重价值意蕴
        三、中国经济伦理思想文化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
    第三节 传统经济伦理思想近代演变的现实启示
        一、重新审视传统的价值和对待传统的态度
        二、保持伦理文化的与时俱进
        三、培育公民社会的理性伦理精神
        四、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基础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7)近代中国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嬗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学术综述
    三、研究理论与方法
    四、文章框架
    五、创新点与不足
    六、高等教育概念界定
第一章 近代开端时的中国社会和高等教育状况
    一、近代开端时的中国社会状况
    二、中国古代高等教育及其社会影响
第二章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产生时之西方高等教育
    一、西方近代高等教育的渊源
    二、西方高等教育发展状况
    三、西方高等教育的社会作用及影响
第三章 兴西学办洋务图自强
    一、新的思潮涌动
    二、一座书院与一场改革运动
    三、兴新学孕育新生机
第四章 维新派办学堂促维新
    一、对洋务教育的反思
    二、教育维新思潮冲击旧的教育制度
    三、办学堂培育维新人才
    四、维新教育与维新运动之互动
第五章 留学生教育助推民主革命
    一、清末新政推动留学生教育勃兴
    二、留学生教育造就民主革命领袖
    三、留学生兴起民主革命思想浪潮
    四、留洋知识分子掀起民主革命风暴
    五、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建立民国政权
第六章 北京大学的革新推动新文化和五四运动
    一、新式知识分子发起新文化运动
    二、北京大学之革新
    三、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四、北大成为五四爱国运动策源地和指挥部
第七章 国民党创建黄埔军校巩固新政权
    一、为建国民革命军创建黄埔军校
    二、革命军对于巩固国民党新政权之作用
第八章 教会大学推进中国近代社会变迁
    一、教会大学的创立与发展状况
    二、教会大学推进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
    三、教会大学推进了中国近代科技进步
    四、教会大学培养中国社会转型人才
第九章 高等教育促动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发展
    一、以北京大学为代表的高校传播马克思主义
    二、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创立中国共产党
    三、知识分子革命家与军事家铸就革命之栋梁
第十章 现代大学引领近代社会科技与经济现代化
    一、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步伐
    二、新型知识分子引领科学技术现代化
    三、高等教育驱动社会经济现代化
第十一章 共产党创办高等教育推动革命胜利
    一、共产党充分认识教育对于革命之重要性
    二、创办高等教育培养骨干力量推动革命胜利
第十二章 结论——高等教育对于社会发展具有先导作用
    一、革命思想的先锋和桥梁作用
    二、政治运动的先锋作用
    三、科学技术的孕育和引领作用
    四、经济发展的先驱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价论立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苏州古代笔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上编
    绪论
        一、笔记研究综述
        二、本文的思路及方法
        三、“苏州”的地域范围界定
        四、传统目录学中“小说”类的演变及笔记的归属
        五、笔记的现代分类情况及本文的分类原则
    第一章 成长发展期:魏晋至宋元时期的苏州笔记
        第一节 笔记创作的时代背景及其特点
        第二节 魏晋时期的苏州笔记
        一、志怪小说——《陆机要览》、《异林》等
        二、轶事小说——《笑林》
        三、其他的笔记创作——《琐语》
        第三节 唐代的苏州笔记
        第四节 宋代的苏州笔记
        一、小说故事类笔记
        二、历史丛谈类笔记
        1. 记载朝野掌故、士林风流——《石林燕语》、《避暑录话》等
        2. 描写风土人文——《中吴纪闻》、《吴船录》、《桂海虞衡志》等
        三、考据辨证类笔记
        1. 龚颐正及《芥隐笔记》
        2. 王楙及《野客丛书》
        第五节 元代的苏州笔记
        一、历史丛谈类笔记
        1. 徐大焯及《烬余录》
        2. 郑元佑及《遂昌山人杂录》
        二、考据辨证类笔记——《雪履斋笔记》、《书斋夜话》等
        小结
    第二章 成熟繁荣期:明代的苏州笔记
        第一节 笔记创作的时代背景及其特点
        第二节 小说故事类笔记
        一、志怪小说——《志怪录》、《庚巳编》、《西樵野记》、《狯园》等
        1. 内容主题
        2. 创作特点
        3. 思想内涵的深化
        二、轶事小说——《震泽纪闻》、《吴中往哲记》等
        第三节 历史丛谈类笔记
        一、杂谈掌故,兼及经济民生
        1. 叶盛及《水东日记》
        2. 陆容及《菽园杂记》
        3. 其他笔记——《濯缨亭笔记》、《寓圃杂记》等
        二、记载历史事件、典章沿革——王世贞及《弇山堂别集》、《凤洲杂编》
        三、描写风土人文——《海槎余录》、《星槎胜览》等
        四、反映地方文艺、时代风尚
        1. 书法理论——《钝吟杂录》
        2. 曲苑掌故——《三家村老委谈》、《梅花草堂笔谈》等
        3. 艺术清赏——《长物志》
        五、广征博稽、丛钞汇编——《琅琊代醉编》、《艳异编》等
        第四节 考据辨证类笔记
        一、明代的学术风气及学术笔记
        二、苏州地区的考据辨证类笔记
        1. 丛考杂辨——《谭辂》、《读史订疑》、《炳烛斋随笔》、《戏瑕》等
        2. 史学考订——《史乘考误》
        第五节 笔记小说的汇编刊刻
        一、地方藏书、刻书风气的盛行
        二、苏州说部丛书的汇刻
        1. 顾元庆及《顾氏文房小说》、《顾氏明朝四十家小说》
        2. 袁褧及《广四十家小说》
        3. 陆延枝及《烟霞小说》
        4. 选录范围与汇编体例的变化
        小结
    第三章 全面鼎盛期:清代的苏州笔记
        第一节 笔记创作的时代背景及其特点
        第二节 小说故事类笔记
        一、创作概述
        二、钮琇及《觚剩》
        三、沈起凤及《谐铎》
        第三节 历史丛谈类笔记
        一、记述政治事件、历史现实
        1. 清初——《啬庵随笔》、《研堂见闻杂录》等
        2. 清末——《不远复斋闻见杂志》、《五石脂》等
        二、反映明末清初的实学研究——《广阳杂记》
        三、描写风土人文
        1. 苏州风土笔记——《清嘉录》、《桐桥倚棹录》、《吴郡岁华纪丽》
        2. 东北及西南风土笔记——《宁古塔纪略》、《粤西从宦略》等
        3. 上海风土笔记——《瀛壖杂志》
        四、述欧风、明西学、倡维新——《漫游随录》、《瓮牖余谈》
        1. 描写国外见闻
        2. 宣传西方实学
        3. 提倡变革维新
        五、其他的丛谈杂著
        第四节 考据辨证类笔记
        一、清代初期的考据辨证笔记
        1. 顾炎武及《日知录》
        2. 何焯及《义门读书记》
        3. 其他的学术笔记——《看鉴偶评》、《读史随笔》、《畏垒笔记》等
        二、清代中期的考据辨证笔记
        1. 惠栋及《九曜斋笔记》、《松崖笔记》
        2. 吴翌凤及《逊志堂杂钞》
        3. 其他的学术笔记——《潘澜笔记》、《忏摩录》、《朴学斋笔记》等
        三、清代后期的考据辨证笔记
        1. 宋翔凤及《过庭录》
        2. 叶廷琯及《吹网录》、《鸥陂渔话》
        3. 江衡及《溉斋杂志》
        小结
    结语
下编
    第一章 魏晋至宋元时期的苏州笔记提要
        《太古蚕马记》一卷
        《陆机要览》
        《笑林》
        《异林》
        《辨疑志》三卷
        《玉涧杂书》一卷
        《避暑录话》二卷
        《岩下放言》三卷
        《石林燕语》十卷
        《中吴纪闻》六卷
        《步里客谈》二卷
        《过庭录》一卷
        《揽辔录》一卷
        《骖鸾录》一卷
        《桂海虞衡志》一卷
        《吴船录》二卷
        《芥隐笔记》一卷
        《野客丛书》三十卷附《野老记闻》一卷
        《船窗夜话》一卷
        《负暄杂录》一卷
        《席上腐谈》二卷
        《书斋夜话》四卷
        《烬余录》二卷
        《遂昌山人杂录》一卷
        《平江记事》一卷
        《吴中旧事》一卷
        《研北杂志》二卷
        《雪履斋笔记》一卷
    第二章 明代的苏州笔记提要
        《星槎胜览》四卷
        《水东日记》四十卷
        《县笥琐探》一卷
        《三余赘笔》一卷
        《石田杂记》一卷
        《石田翁客座新闻》十一卷
        《寓圃杂记》十卷
        《农田余话》二卷
        《菽园杂记》十五卷
        《蓬窗类纪》五卷
        《蓬轩吴记》二卷《别记》一卷
        《贤识录》一卷
        《病逸漫记》一卷
        《濯缨亭笔记》十卷
        《琅琊漫钞》一卷
        《震泽纪闻》二卷
        《震泽长语》二卷
        《苏谈》一卷
        《吴中故语》一卷
        《吴中往哲记》一卷
        《都公谭纂》二卷
        《听雨纪谈》一卷
        《野记》四卷
        《祝子志怪录》五卷
        《前闻记》一卷
        《语怪》一卷
        《猥谈》一卷
        《读书笔记》一卷
        《皇明纪略》一卷
        《近峰闻略》八卷
        《下陴纪谈》二卷
        《责备余谈》二卷《附录》一卷
        《续观感录》十二卷
        《艾子后语》一卷
        《翦胜野闻》一卷
        《异林》一卷
        《海槎余录》一卷
        《莘野纂闻》一卷
        《云林遗事》一卷《附录》一卷
        《檐曝偶谈》一卷
        《山樵暇语》十卷
        《明良记》四卷
        《高坡异纂》三卷
        《吴风录》一卷
        《西樵野记》十卷
        《庚巳编》十卷
        《泾林杂记》二卷
        《冶城客论》一卷
        《俟后编》六卷《补录》一卷《附录》一卷
        《连抑武杂记》一卷
        《说听》四卷
        《艳异编》四十卷续集十九卷
        《觚不觚录》一卷
        《凤洲杂编》六卷
        《弇山堂别集》一百卷
        《史乘考误》十一卷
        《谭辂》三卷
        《吴社编》一卷
        《二酉委谈》一卷
        《窥天外乘》一卷
        《读史订疑》一卷
        《西台漫纪》六卷
        《瑯琊代醉编》四十卷
        《说储》八卷《二集》八卷
        《广滑稽》三十六卷
        《林居漫录》二十六卷附《驳漫录评正》不分卷
        《梅花草堂笔谈》十四卷
        《闻雁斋笔谈》六卷
        《新刻徐比部燕山丛录》二十二卷
        《泾林续记》二卷
        《花当阁丛谈》八卷
        《狯园》十六卷
        《戏瑕》三卷
        《炳烛斋随笔》一卷
        《樗斋漫录》十二卷
        《长物志》十二卷
        《容膝居杂录》六卷
        《闲余笔话》一卷
    第三章 清代的苏州笔记提要
        《啬庵随笔》六卷附录一卷
        《甲行日注》八卷
        《启祯记闻录》六卷
        《亭杂记》一卷
        《郑桐庵笔记》一卷
        《虞山杂志》一卷
        《钝吟杂录》十卷
        《吴乘窃笔》一卷
        《虞书》一卷《后虞书》一卷
        《日知录》三十二卷
        《日知录之余》四卷
        《菰中随笔》三卷
        《艮斋杂说》七卷《续说》三卷
        《看鉴偶评》五卷
        《五九枝谭》一卷
        《读东坡志林》一卷
        《吴城日记》三卷
        《读史稗语》十一卷
        《说铃》一卷
        《研堂闻见杂录》一卷
        《金陵野钞》十四卷
        《三吴旧语》一卷
        《已畦琐语》一卷
        《觚剩》八编《续编》四卷
        《杂言》一卷
        《广阳杂记》五卷
        《虞谐志》一卷
        《坚瓠集》六十六卷
        《石里杂识》一卷
        《读战国策随笔》一卷
        《畏垒笔记》四卷
        《养疴客谈》一卷
        《义门读书记》五十八卷
        《宁古塔纪略》一卷
        《熙怡录》一卷
        《鹊南杂录》一卷
        《残簏故事》一卷
        《掌录》二卷
        《香天谈薮》一卷
        《言鲭》二卷
        《柳南随笔》六卷《续笔》四卷
        《后海书堂杂录》二卷
        《漱华随笔》四卷
        《九曜斋笔记》三卷
        《松崖笔记》三卷
        《巢林笔谈》六卷《续编》二卷
        《余冬琐录》二卷
        《课余偶笔》一卷
        《张氏卮言》一卷
        《晋人尘》一卷
        《粤西琐记》一卷
        《消夏闲记摘抄》三卷
        《丹午笔记》不分卷
        《闻见偶录》一卷
        《粤西从宦略》一卷
        《闾史琐言》一卷
        《读左剩语》一卷
        《秋樵杂录》一卷
        《芝庵杂记》四卷
        《秋镫丛话》一卷
        《吴语》一卷
        《抟沙录》一卷
        《谐铎》十二卷
        《逊志堂杂钞》十卷
        《灯窗丛录》五卷补遗一卷
        《东斋脞语》一卷
        《云峰偶笔》一卷
        《梦阑琐笔》一卷
        《忍斋杂识》一卷
        《熙朝新语》十六卷
        《樗园销夏录》三卷
        《潘澜笔记》二卷
        《忏摩录》一卷
        《思补斋笔记》八卷
        《消暑随笔》四卷附《子目》二卷
        《朴学斋笔记》八卷
        《红兰逸乘》四卷
        《过庭录》十六卷
        《三余杂志》八卷《辩诬》二卷
        《闻见阐幽录》一卷
        《吹网录》六卷
        《鸥陂渔话》六卷
        《清嘉录》十二卷
        《桐桥倚棹录》十二卷
        《吴郡岁华纪丽》十二卷
        《寄蜗残赘》十六卷
        《漏网喁鱼集》一卷
        《花影吹笙室笔记》三卷
        《陔兰书屋笔记》二卷
        《借巢笔记》一卷
        《课经笔记》一卷
        《瀛壖杂志》六卷
        《瓮牖余谈》八卷
        《漫游随录》三卷
        《扶桑游记》三卷
        《珊瑚舌雕谈初笔》八卷
        《海角续编》一卷
        《劫余杂录》二卷
        《不远复斋见闻杂志》十卷
        《溉斋杂识》三卷
        《玉壶仙馆备忘录》七卷
        《五石脂》一卷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四、关于龚自珍社会改革思想的性质问题——兼与易梦虹、吴松龄等同志商榷(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于龚自珍社会改革思想的性质问题——兼与易梦虹、吴松龄等同志商榷[J]. 肖致治.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 1965(03)
  • [2]龚自珍政治经济思想脞说——以《平均篇》、《农宗》为重[J]. 程二奇. 重庆社会科学, 2006(11)
  • [3]价值重建与制度改革——论龚自珍政治改革思想[J]. 龚郭清. 天津社会科学, 2012(02)
  • [4]再論龔自珍的經济思想[J]. 吳松龄. 文史哲, 1962(06)
  • [5]传统与现代之间——论龚自珍的文化理想[J]. 龚郭清. 天津社会科学, 2009(04)
  • [6]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的近代演变[D]. 王玉生. 湖南师范大学, 2004(07)
  • [7]近代中国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嬗变[D]. 王言法. 山东大学, 2011(12)
  • [8]苏州古代笔记研究[D]. 朱琴. 苏州大学, 2011(06)
  • [9]《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史略(1949—2000)[J]. 吴友法,车英.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06)
  • [10]世纪回眸1900-1999中国教育人物志 1900-1999中国教育大事志[J]. 李剑萍,傅海伦,张学强,瀚青,王国新,张平海,张国霖,岳龙,邓小泉,刘静,杨旭. 山东教育, 2000(Z2)

标签:;  ;  ;  ;  ;  

论龚自珍社会改革思想的本质——兼与易梦红、吴松龄等同志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