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侏罗纪沉积特征谈珠穆朗玛峰地区板块构造特征

从侏罗纪沉积特征谈珠穆朗玛峰地区板块构造特征

一、从珠穆朗玛峰地区侏罗系的沉积特征讨论该区板块构造性质(论文文献综述)

席党鹏,孙立新,覃祚焕,李国彪,李罡,万晓樵[1](2021)在《中国白垩纪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文中研究表明白垩纪是显生宙最长的一个断代,持续时间超过7700万年。中国白垩系分布广泛,以陆相地层发育为特征,海相和海陆交互相地层的分布相对局限。历经百年,中国白垩纪岩石地层的划分与对比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然而,中国白垩系在不同地块和盆地间岩性存在较大差异,岩石地层的划分与对比长期以来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文对中国白垩纪岩石地层进行了系统和全面的梳理,提出中国白垩系不同大区、不同盆地之间岩石地层的最新划分和对比方案。中国东部白垩纪岩石地层以火山-沉积组合为主要特征,中西部大、中型陆相湖盆区以红色碎屑沉积为主要特点,而西部的特提斯区则以海相地层的发育为特征。

李建国[2](2021)在《藏南中生代和古近纪综合生物地层及一些地层问题》文中研究指明Li等(2020)建立了西藏南部三叠纪—古近纪综合生物地层表。该表系统梳理并总结了藏南地区近年来在地层学和古生物学方面的新材料、新进展,以当前国际年代地层表的框架为标准,包含了各纪主要标准化石门类序列。另外,表中还新建了一些过去没有或研究程度差的门类的序列,如放射虫和孢粉等,因此具有很好的应用性和参考性。本文对此表做简要介绍,并对区内有关岩石地层的划分、对比和时代争议予以必要的梳理和澄清。

肖荣洋[3](2021)在《青藏高原东南缘贡觉盆地磁性地层学研究及沉积-构造意义》文中认为青藏高原的隆升是新生代地球演化历史中的重大事件,它的隆升时代、机制及带来的环境效应,一直是地球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同时,新生代陆相沉积物为深入理解高原构造-隆升历史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这类物质的沉积速率快、沉积连续且保存良好,不但记录了沉积时的气候、环境信息,而且还能反映沉积物在充填过程中的盆地动力学性质及造山带的构造活动特征。自晚白垩世以来,受印度-亚洲大陆持续碰撞的影响,在青藏高原内部特别是东南缘地区发育了一系列受大型断裂控制的沉积盆地,它们大多形成于新生代早期,在东南缘地区沿NW-SE走向分布,并沉积了上千米厚的红色陆相碎屑岩。作为上述盆地的代表之一,贡觉盆地位于羌塘地块东部向南的构造转折处,东邻金沙江缝合带,西邻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这也是青藏高原向云南高原过渡的重要地区。贡觉盆地内保留有连续的沉积地层,发育了2000-3000 m厚的陆相红层,由红色的砂岩、粉砂岩、泥岩和砾岩组成,根据岩性特征可以大致分为贡觉组和然木沟组。然而,目前对贡觉盆地的研究,尤其是盆地的地层年代问题,至今没有统一的认识。前人开展了诸如古生物、碎屑锆石同位素测年、磁性地层学等工作,比如:早期的研究者通过棕榈化石认为盆地的地层年代为始新统到渐新统;而地层中的孢粉研究表明,盆地的地层年代跨度很广,从古新统一直到中新统;一些研究者通过对沉积岩碎屑锆石测年将盆地年龄限制为53-43 Ma,另一些研究者在地层中在缺乏绝对年代约束情况下,运用磁性地层学方法将盆地年龄限制为69-41.5 Ma。这些结论要么不完善,要么存在一定争议,并没有彻底解决贡觉盆地的年龄问题。这些观点虽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一定参考依据,但也阻碍了他们正确认识盆地的演化过程。鉴于此,基于详细的野外调查,本研究以盆地中部的贡中-洞托剖面(GD剖面)和贡觉-然木剖面(GR剖面)为研究对象,以GR剖面内新发现的火山碎屑岩U-Pb年龄为约束,对盆地沉积物开展高精度磁性地层学研究,建立可靠的年代地层框架。在此基础上,对贡觉盆地的剖面开展系统的沉积学、磁化率各向异性、沉积速率等研究,在盆-山耦合思想的指导下,反演盆地的沉积-构造历史,并进一步探讨贡觉盆地沉积对高原隆升和区域构造-气候变化的响应。主要得到以下认识:(1)GD和GR剖面为两套在垂向上由底向上粒度变细的沉积序列,分别对应贡觉组和然木沟组。沉积学研究表明,贡觉组下段以辫状河沉积为主,局部夹冲积扇砂砾岩;上段为巨厚的泛滥平原沉积,泥裂、钙质结核和古土壤发育。然木沟组下段为辫状河沉积,可见冲刷构造/滞留砾石、心滩沉积和有限的泛滥平原沉积;上段则变为湖相沉积,以绿色泥岩与紫红色粉砂岩的韵律互层为特征,局部夹石膏和泥灰岩。(2)三轴等温剩磁热退实验表明,贡觉盆地的沉积物存在两种热退磁曲线:一种以绿色泥岩为代表,低矫顽力组分占多数,解阻温度在575-585℃之间,显示主要载磁矿物为磁铁矿;另一种以红色砂岩/粉砂岩/泥岩为代表,高、中矫顽力组分为主,解阻温度在680℃附近,显示主要载磁矿物为赤铁矿。此外,热退磁实验显示大多数样品在620℃附近才开始快速退磁,说明盆地大多数沉积物的载磁矿物为赤铁矿。(3)本研究首次在GR剖面顶部发现了一层约30 cm厚的火山碎屑岩,锆石U-Pb测年结果为50.40±0.56 Ma。将其作为磁性地层柱的绝对年代约束,得出贡觉盆地中部的年代地层框架为69-50 Ma。其中,贡觉组的沉积年龄为69-63.5Ma,然木沟组为63.5-50 Ma。整个贡觉盆地的沉积开始于中部地区(~69 Ma),但结束于盆地北部和南部地区(~43 Ma)。(4)贡觉盆地GD和GR剖面沉积物的磁化率各向异性均表明受到ENE-WSW方向的挤压作用。然而,本次研究认为,这反映的是沉积后的构造挤压作用,是对~50 Ma及以后印度-亚洲大陆持续碰撞背景下东南缘地区强烈隆升和地壳缩短变形的响应,同时对应始新世时期东南缘地区发生的大规模岩浆活动。(5)本次研究将贡觉盆地的沉积-构造过程分为五个阶段:阶段一(~69 Ma):此时青藏高原东南缘处在一个NW-SE向的张扭环境中,气候为干旱的沙漠气候。仅在地势低洼处零星沉积有风成砂。阶段二(69-63.5 Ma):随着东南缘大型走滑断裂的发育,在持续的拉张作用下,贡觉地区中部发生沉降,开始形成走滑拉分盆地。同时,气候变为半干旱气候,盆地内出现了辫状河沉积。阶段三(63.5-54 Ma):走滑拉分盆地进一步拉张,使沉降范围扩大,除了盆地中部地区,在北部也开始出现沉积。该阶段依然是半干旱环境下的辫状河沉积,风化作用弱。但由于沉积物供给量大量减少,导致沉积速率偏低。阶段四(54-50 Ma):走滑拉分盆地完全形成,同时盆地的沉降范围和幅度相比前一阶段增强,在盆地中部、北部和南部均发育有湖相沉积,且沉积厚度大、沉积速率高。此外,季风开始在高原东南缘出现,贡觉盆地变得更加湿润,风化作用加强。阶段五(<50 Ma):由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出现强烈的构造变形和地壳抬升,贡觉盆地在始新世发生大规模的构造反转,原本以走滑-拉分作用为主的盆地,变成以强烈挤压和逆冲作用为主,导致盆地的沉积结束。

张驰[4](2021)在《日月山断裂南段晚第四纪活动特征》文中研究表明

张驰[5](2021)在《日月山断裂南段晚第四纪活动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之间的碰撞,青藏高原发生了剧烈的隆升,在板块内形成了强烈的变形,对周缘地区的构造活动、盆地演化、环境变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关于青藏高原的构造变形模式,主要存在两种端元模型:刚性块体模型和连续变形模型。两种模式争论的焦点在于青藏高原北部上千公里的巨型走滑断裂是否可作为刚性块体的边界、以及是否存在沿断裂的高速率的块体间活动。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更加深入的断裂活动特征研究,以及更加精细的活动构造参数定量研究。青藏高原东北缘是青藏高原向北东扩展的最前缘,是理解高原扩张的最佳场所。在此区域主要有两组断裂控制着地区的构造活动与地貌演化:一组为近东西走向的大型左旋走滑断裂,如东昆仑断裂带、海原断裂带和阿尔金断裂带,承担了青藏高原东北缘最主要的形变,是块体的主要边界断裂,近年来对于这些块体边界大型左滑断裂的研究已经较为深入;另一组为北北西向的右旋走滑断裂,如鄂拉山断裂、日月山断裂,是块体内部的次级断裂,通过右旋走滑承担着块体内部的旋转剪切量,由于其规模较小,研究程度较低。对日月山断裂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北段,南段的研究十分稀少,对断裂南段的分布样式、活动时代、晚第四纪活动性等断裂特征都不甚了解。因此本文选择日月山断裂南段作为研究区,是对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活动构造参数的补充。本文基于日月山断裂南段的野外考察、高精度遥感影像解译获得日月山断裂南段的断裂精细几何展布和断裂位错分布特征,在典型位错点使用无人机摄影测量影像技术获得高精度DEM,结合光释光、14C等测年方法获得年代学数据,引入蒙特卡洛模拟算法厘定了其全新世以来的滑动速率,并讨论了该断裂在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变形中的作用。论文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日月山断裂南段存全新世活动,在日肖隆瓦、涅马日等研究区均可观察到较为明显的河流、冲沟右旋位错,以及断塞塘、断层陡坎、线性槽谷、线性脊等断错特征,这些断错特征结合地质剖面都表明日月山断裂南段是一条全新世活动的断裂。(2)日月山断裂南段从走向、地表破裂及基岩出露情况可以被分为两段:贵德段和多禾茂段。贵德段断层分支较多,走向较为复杂,主要段错特征表现为断错冲沟、河流、断塞塘、断层陡坎;多禾茂段断层走向近南北向,多发育与主断裂平行的次级断层,最显着的段错特征是断层线性陡坎、线性脊发育十分明显,沿断层发育断塞塘、闸门脊等构造。其中贵德段和多禾茂段又各可以分为三个次级段。(3)我们对日月山断裂南段晚第四纪滑动速率进行了精确厘定,利用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获得了高分辨率DEM,利用LaDiCaozv2软件对断错地貌标志进行测量,采用14C和光释光测年技术,获得了 7个点位的不同阶地的年龄序列,利用蒙特卡洛模拟算法计算不同点位滑动速率,日月山断裂南段滑动速率自北向南为:常牧公社北东点位(Site1)2.03-0.27+0.32mm/yr、日肖隆瓦研究区(Site3)3.37-0.68+0.55mm/yr、做日杆研究区(Site4)2.53-0.39+0.42mm/yr、涅玛日研究区(Site5)2.69-0.38+0.41mm/yr、沃润木且给涅研究区(Site6)1.58-0.18+0.21mm/yr、扎西态日山研究区(Site7)2.13-1.19+1.15mm/yr、克彻桑拉木研究区(Site8)1.94-0.33+0.32mm/yr。(4)结合前人研究,本文综合讨论了日月山断裂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变形中的作用,认为日月山断裂与鄂拉山断裂通过右旋走滑和北东向压扁来共同吸收地壳缩短,速率结果支持“非刚性书斜构造模型”。

刘兵[6](2021)在《伊犁河水化学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河流作为水文循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水化学特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指示河水环境质量状况、区域环境化学特征、不同水体迁移转化规律。伊犁河位于我国新疆西部,是极其少见的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折返型河流,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异于其他河流。分析伊犁河水化学特征,能更好的评价水资源状况,了解区域的水文循环过程。本文以新疆伊犁河春季和夏季河水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流域气象、水文、地质等资料的基础上,采集伊犁河河流干流及其支流水样并分析测试,重点对伊犁河河水水化学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讨论。得到以下结论和认识:(1)伊犁河河水氢氧同位素夏季较春季富集,在高温作用下河水蒸发分馏程度显着。氢氧同位素均表现出由南向北逐渐贫化,由东向西逐渐富集的特征。夏季和春季特克斯河与伊犁河均表现出“反高程效应”,特克斯河受纬度效应和蒸发作用共同影响,伊犁河受纬度效应和支流补给共同影响,沿河水径流方向氢氧同位素逐渐贫化。通过分析伊犁河河水δD和δ18O关系以及氘盈余特征,发现春季伊犁河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冰雪融水补给;夏季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2)伊犁河河水水质较好,p H总体上呈弱碱性,主要离子平均浓度春季高于夏季,由于夏季降水量较大,对河水中的主要离子产生稀释作用;另外春季降雨量较少,水体径流过程中与周围环境接触时间增大,溶解的离子更多。伊犁河河水中NO3-的平均浓度夏季大于春季,因为夏季降雨增多,地表径流增加,带入了更多人为活动产生的含硝酸根物质。(3)通过Gibbs图和Piper图分析可知伊犁河夏季和春季的水化学组成主要受碳酸盐岩风化作用影响。Ca2+和Mg2+主要来源于碳酸盐岩,其次为蒸发岩矿物的溶解,Na+和K+主要来源于蒸发岩,其次为碳酸盐岩和硅酸盐岩矿物溶解,Cl-和SO42-主要来源于蒸发岩风化溶解。(4)伊犁河水化学组成特征受补给来源和人为活动的影响,通过对比特克斯河河水和地下水的TDS和主要离子变化,得出夏季特克斯河主要为河水补给地下水,地下水对河水水化学组成的影响较小。通过SO42-与Ca2+的摩尔比值和NO3-与Ca2+的摩尔比值的变化来分析人类活动对河流水化学组成的影响,得出夏季特克斯河、巩乃斯河和喀什河主要受农业活动和生活污水影响;伊犁河主要受工矿活动影响;春季特克斯河、巩乃斯河、喀什河和伊犁河主要受工矿活动影响。(5)运用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土地利用类型与河水水化学组成的相关性,发现在伊犁地区土地利用类型中,夏季伊犁地区水域和未利用地对河水环境产生正效应,农田和建设用地对河水环境产生负效应;春季草地对河水环境产生正效应,春季也是农田和建设用地对河水环境产生负效应。

樊海德[7](2021)在《西藏麦地卡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群落特征及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方法]于2019年7月(暖季)、11月(冷季)和2020年7月(暖季)、11月(冷季)采用系统抽样法对西藏麦地卡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群落特征及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本研究在西藏麦地卡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功能区共设置12个样点,每个样点每次做三次重复,分冷暖两季,两年共计144次取样。[目的]探讨麦地卡湿地鸟类种类、群落组成特征及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为麦地卡湿地鸟类资源的保护提供基础的理论依据。[结果]1.麦地卡湿地全年记录到鸟类45种共13069只,隶属于12目,20科,33属。其中优势种4种,分别为斑头雁(Anser indicus)、赤麻鸭(Tadorna ferruginea)、棕头鸥(Chroicocephalus ridibundus)、棕颈雪雀(Pyrgilauda ruficollis);拥有3种国家Ⅰ级保护鸟类,分别为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草原雕(Aquila nipalensis)和胡兀鹫(Gypaetus barbatus);8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6种特有鸟类;11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名录鸟类;9种列入CITES中的鸟类。保护区留鸟20种,夏候鸟4种,冬候鸟12种,旅鸟6种,迷鸟3种;麦地卡湿地保护区鸟类中,43种为广布种,2种为古北界鸟类,没有东洋界鸟类物种。雀形目(Passeriformes)鸟类在科及种数上占绝对的优势,雁形目(Anseriformes)鸟类个体数量最多。西藏麦地卡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全年平均Shannon-Wiener指数(H)为1.97±0.32,年平均Simpson指数(C)是0.76±0.1,全年鸟类Pielou均匀性指数平均为0.63±0.09。全年的鸟类物种数与土壤湿度之间呈显着相关(F=5.721,p=0.0378,R2=0.3003)。2.麦地卡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暖季记录到鸟类34种共4708只,隶属于11目,19科。雀形目鸟类在种数上具有绝对的优势,共有7科15种,其次是雁形目和鸻形目;雁形目鸟类个体数量最多;暖季平均香浓多样性指数(H)为1.80±0.34,平均均匀度指数(E)是0.63±0.13,平均优势度指数(C)是0.73±0.12。麦地卡暖季土壤温度(ST)与鸟类多样性指数(H)(F=8.501,p=0.01542,R2=0.4054)、优势度指数(C)(F=5.927,p=0.03517,R2=0.3094)、均匀度指数(E)(F=7.317,p=0.02212,R2=0.3648)均呈显着正相关;土壤温度与鸟类的个体数量呈显着负相关(F=9.117,p=0.01291,R2=0.4246)。3.麦地卡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冷季记录到鸟类34种,共4708只,隶属于8目,14科。雀形目鸟类在种数上占绝对优势,共有7科14种,其次是雁形目,共有1科7种,鹰形目共5种;冷季鸭科个体数量最多,共记录到3542只,第二是雀科,共2852只,其次是鸻形目共记录到1170只。麦地卡冷季鸟类平均香浓多样性指数(H)为1.66±0.30,平均均匀度指数(E)为0.63±0.10,平均优势度指数(C)为0.71±0.09;冷季海拔与鸟类个体数呈着性正相关(F=11.93,p=0.00619,R2=0.4983);冷季土壤湿度与鸟类物种数呈着性正相关(F=11.93,p=0.00619,R2=0.4983)。4.本研究在西藏麦地卡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灰椋鸟(Sturnus cineraceus)和紫翅椋鸟(Sturnus vulgaris)的新分布记录。

石伟[8](2020)在《西藏岗巴地区侏罗纪遗迹化石及其环境意义》文中提出新特提斯是已经消失了的发育在中生代早期冈瓦纳大陆北侧和欧亚大陆南缘之间的大洋。通过探寻、研究这一古代海洋的洋底及其沉积物来重建特提斯洋并恢复其演化过程成为了地学界普遍关注的课题。藏南岗巴地区侏罗纪处于印度板块北部被动大陆边缘,在构造地层分区上处于特提斯喜马拉雅南亚带,在比较稳定的构造环境下以陆源碎屑和碳酸盐沉积为主。研究区侏罗系中实体化石较少而遗迹化石极为丰富,由于遗迹化石具有原地保存、演化慢、范围广等特点,因此可作为古环境的良好指示者。鉴于前人在藏南地区遗迹化石方面的研究尚显薄弱,因此对本研究区中生代遗迹化石的研究显得极为重要。可在地层划分的基础上,建立研究区早-中侏罗世基本地层序列并探讨相对海平面变化规律,为正确认识新特提斯洋的演化提供支撑。本论文通过岩石学、沉积学、遗迹学的方法对西藏岗巴龙中地区下侏罗统日当组(J1r)-中上侏罗统遮拉组(J2-3z)下部进行分析研究,取得了以下认识和进展:1.根据岩性与沉积构造等特征,可将研究区在侏罗纪的沉积环境演变分为三个阶段:(1)早期为深海-半深海相(日当组中下部);(2)中期为浅海陆棚相(日当组中上部);(3)晚期为半深海相(遮拉组下部)。2.研究区发育大量保存完好的遗迹化石,共鉴定出18属25种,据其地层展布划分为3个遗迹相:Nereites遗迹相,Cruziana遗迹相和Zoophycos-Nereites遗迹相,并根据组合特征划归3个遗迹化石组合带:Phycosiphon-Paleodictyon组合,Beaconites-Palaeophycus组合和Granularia-Neonereites组合;3.沉积相与遗迹相共同反映了研究区早中侏罗世沉积环境历经了自深海-半深海(早侏罗世早中期)到浅海(早侏罗世中晚期)再到半深海(中侏罗世)的演变过程。

陈露[9](2013)在《珠峰自然保护区旅游地学研究》文中认为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集中体现了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地区的自然地理面貌和传统人文状态,兼具生境复杂性、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原生态性。保护区气候、植被、土壤的垂直带性明显,是喜马拉雅地区特有物种的基因库和避难所。当地居民在宗法、习俗、建筑、歌舞、语言等方面的传统保存良好,与自然生境一起构成浑然一体的山地人文-地域系统。随着国际社会关注、边境商贸发展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这一生态多样性和复杂性地区的地学景观及成景机制进行系统研究,探讨旅游承载力和适宜的旅游开发模式,成为喜马拉雅地区旅游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论文基于青藏高原自然地理、地质构造、生态环境等领域的已有研究,利用国内外旅游地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系统分析和研究了珠峰自然保护区地学景观系统和景观成因,全面讨论了地学景观的成景环境、成景过程和景观演化模式。在此基础上,进行国内外旅游环境容量测算方法学研究。根据保护区南北坡地域环境差异显着的特征,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方法,分析了不同地域的旅游活动适宜空间格局,计算了保护区旅游环境容量。最后,提出了旅游开发模式。通过以上研究,论文获得以下结论:(1)以区域构造格局作为空间尺度划分依据,详细清理了珠峰自然保护区地学景观资源,自上而下分为四级系统:Ⅰ级,地学景观体系域;Ⅱ级,地学景观体系;Ⅲ级,地学景观区;Ⅳ级,地学景点。在此基础上,识别出3个Ⅰ级地学景观体系域,5个Ⅱ级地学景观体系,17个Ⅲ级地学景观区。结合地质遗迹景观和旅游景观分类方法,识别出分属6种类型的52处地学景点。景观资源以“世界屋脊”、“雪域高原”和“高原山地生态旅游圣地”为特色,通过定量评价方法,五级景观资源2处,四级景观资源4处,三级景观资源5处。(2)从地层层序角度探讨了保护区在主要地质时期的古地理状况,按地质历史时期,恢复并建立起保护区以及喜马拉雅地区沉积环境。大时间尺度的成景过程有三个阶段:1)成景地层形成阶段;2)山谷定型阶段;3)构造抬升阶段。而在三个阶段中,又各有多个成景期。成景地层形成阶段历经古生代—中中生代被动大陆边缘沉积体系和晚中生代—早新生代周缘前陆盆地沉积体系,有4期城成景期:(1)基底形成期(前寒武纪);(2)稳定陆表海沉积期(寒武纪—泥盆纪);(3)大陆裂谷—被动大陆边缘沉积期(石炭纪—侏罗纪);(4)周缘前陆盆地期(白垩纪—古近纪)。山谷定型阶段确定了喜马拉雅山体格架,经历了喜山运动第2幕和第3幕(始新世-中新世)。构造抬升阶段与新构造运动的时间一致,约2Ma自上新世末至第四纪,是在第二阶段山谷定型的基础上对山体加高加深,带有大尺度的剥蚀、夷平等景观改造作用。珠峰自然保护区地学景观成景机理是由喜马拉雅造陆、造山地质演化过程决定的,景观形态是第四纪时间序列演化的地表响应。白垩纪前陆表海及前陆盆地沉积环境提供成景地层所需时间和空间;始新世以来欧亚板块碰撞为喜马拉雅造山提供动力源;第四纪风化剥蚀等外营力作用过程产生各种单体景观。(3)针对保护区空间跨度大、地域地理条件差异显着的特点,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功能,结合遥感和全球定位技术对大空间尺度的地理特征分析能力,以喜马拉雅山脉为界将保护区分为北坡区域和南坡区域,从地形、土地类型和山地垂直带三个人地系统影响因子,分别分析了适宜旅游活动的空间特征。采用地理学、资源学、社会经济学、旅游学等交叉学科研究方法,基于建模方法学研究,建立了保护区旅游容量测算模型。通过计算游客容量发现,目前保护区旅游资源优势远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建立科学、高效地旅游发展模式将是珠峰自然保护区面临的实际问题。(4)梳理了珠峰自然保护区南坡的山地垂直带谱,借鉴RS、GPS、GIS有关空间分析方法,从山地垂直带海拔和坡度两个方面,分析了土地利用方式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南坡山地的耕地和草地空间分布垂直带性特征显着,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能力已超过上限,提高珠峰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居民生活水平,缓解资源—环境—社会发展的矛盾,必须改变土地利用方式,降低对土地产出的依赖程度。(5)在前述有关地学景观和旅游承载力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珠峰自然保护区适宜开展的旅游活动类型、方式和区域,建立了以“高原山地生态旅游”为特征的旅游开发模式,并探讨了探险旅游开发模式和朝圣旅游开发模式。

邹光富,周铭魁,朱同兴,王剑,冯心涛[10](2007)在《西藏珠穆朗玛峰北坡地区显生宙沉积演化》文中研究表明位于印度板块北缘和雅鲁藏布江结合带之间的珠穆朗玛峰北坡地区,属于喜马拉雅造山带,是特提斯洋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奥陶纪至古近纪约5亿年期间发育一套基本连续的海相沉积,厚度达14km,是研究特提斯洋形成演化的最佳地区。作者在对该区显生宙地层主干剖面和辅助剖面详细观察研究以及区域地质调查填图的基础上,将珠穆朗玛峰北坡地区显生宙沉积地层划分为海相、海陆过渡相和陆相3个沉积相组、15个沉积相和若干个沉积亚相。作者通过对该区沉积盆地的地层系统、沉积相、沉积特征的系统研究,将珠穆朗玛峰北坡地区显生宙沉积演化划分为6个阶段:1)奥陶纪—泥盆纪为稳定陆表海演化阶段;2)石炭纪—二叠纪为大陆裂谷盆地演化阶段;3)三叠纪—侏罗纪为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演化阶段;4)早中白垩世为前陆早期复理石盆地演化阶段;5)晚白垩世—古新世为前陆晚期磨拉石盆地演化阶段;6)古近纪—第四纪为造山隆升断陷盆地形成演化阶段。研究结果表明,珠穆朗玛峰北坡地区显生宙沉积盆地经历了由陆表海盆地—大陆裂谷盆地—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前陆盆地—断陷盆地的演化过程。

二、从珠穆朗玛峰地区侏罗系的沉积特征讨论该区板块构造性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珠穆朗玛峰地区侏罗系的沉积特征讨论该区板块构造性质(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白垩纪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白垩纪岩石地层研究简史
2 国际白垩纪年代地层划分标准
3 中国白垩纪生物带
4 中国白垩系地层区划
    4.1 东北地层大区(I)
    4.2 华北地层大区(II)
    4.3 东南沿海地层大区(III)
    4.4 中南地层大区(IV)
    4.5 西南地层大区(V)
    4.6 西北地层大区(VI)
    4.7 新藏特提斯地层大区(VII)
        4.7.1 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层区
        4.7.2 雅鲁藏布江地层区
        4.7.3 冈底斯地层区
        4.7.4 羌塘盆地地层区
        4.7.5 喀喇昆仑地层区
        4.7.6 塔里木盆地西部地层区
5 讨论
    5.1 中国海相白垩纪岩石地层划分、对比及问题
    5.2 中国陆相白垩纪地层划分、对比及问题
    5.3 中国白垩纪岩石地层时空分布及与中国矿产资源分布的关系
6 结语

(2)藏南中生代和古近纪综合生物地层及一些地层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新地层表简介
    1.1 三叠纪
    1.2 侏罗纪
    1.3 白垩纪
    1.4 古近纪
2 区域地层意义
3 不足与展望
4 结语

(3)青藏高原东南缘贡觉盆地磁性地层学研究及沉积-构造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印度大陆和亚洲大陆的碰撞
        1.1.2 青藏高原的隆升与气候变化
        1.1.3 青藏高原东南缘新生代盆地研究现状和意义
    1.2 选题依据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 开展的主要工作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地理概况
    2.2 区域地质背景
        2.2.1 构造概况
        2.2.2 地层概况
        2.2.3 岩浆岩和变质岩
第3章 研究方法及实验内容
    3.1 基本概念及原理
        3.1.1 地球磁场
        3.1.2 剩磁
        3.1.3 磁化率
        3.1.4 物质的磁性及分类
        3.1.5 居里温度
        3.1.6 矫顽力
        3.1.7 主要载磁矿物
        3.1.8 地磁极性年表
        3.1.9 岩石矿物的退磁
    3.2 样品的采集和加工
    3.3 实验方法和内容
        3.3.1 磁化率及各向异性实验
        3.3.2 三轴热退实验
        3.3.3 热退磁实验
第4章 贡觉盆地地层特征及磁性地层学研究
    4.1 贡觉盆地地层划分及沉积相特征
        4.1.1 贡觉组
        4.1.2 然木沟组
    4.2 贡觉盆地的磁性地层学研究
        4.2.1 贡觉盆地地层年代框架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4.2.2 三轴热退实验结果及分析
        4.2.3 样品的热退磁实验结果及分析
        4.2.4 同位素U-Pb定年
        4.2.5 贡觉盆地磁性地层的建立
        4.2.6 磁化率各向异性实验结果及分析
第5章 贡觉盆地演化及对新生代高原隆升-气候变化的响应
    5.1 沉积相与沉积速率
    5.2 盆地的物源与古地貌
    5.3 盆地沉积过程中的古气候转型
    5.4 早新生代盆地构造及岩浆活动
    5.5 盆地的形成、发育和消亡
    5.6 盆地演化对印度-亚洲板块碰撞及高原隆升的潜在响应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5)日月山断裂南段晚第四纪活动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3 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日月山断裂研究现状
    2.2 日月山断裂南段地质概况
第三章 活动构造高精度精细定量研究方法
    3.1 高精度DEM获取
    3.2 地貌面年龄限定
        3.2.1 光释光定年
        3.2.2 碳十四(~(14)C)测年
    3.3 位错测量
        3.3.1 基于遥感影像位错测量
        3.3.2 基于DEM位错测量
    3.4 蒙特卡洛法计算滑动速率
第四章 日月山断裂南段空间展布及位错分布特征
    4.1 断裂空间展布
        4.1.1 贵德段断裂空间展布
        4.1.2 多禾茂段断裂空间展布
    4.2 位错测量与分布特征
第五章 日月山断裂南段晚第四纪滑动速率
    5.1 常牧公社研究区(Site1、Site2)
        5.1.1 常牧公社北东点位(Site1)断错地貌特征及滑动速率
        5.1.2 刚察点位(Site2)断错地貌特征
    5.2 日肖隆瓦研究区(Site3)
        5.2.1 断错地貌特征
        5.2.2 断层位错量测量
        5.2.3 地貌面定年
        5.2.4 滑动速率
    5.3 做日杆研究区(Site4)
    5.4 涅马日研究区(Site5)
        5.4.1 断错地貌特征
        5.4.2 断错位错测量
        5.4.3 地貌面定年
        5.4.4 滑动速率
    5.5 沃润木且给涅研究区(Site6)
    5.6 扎西态日山研究区(Site7)
    5.7 克彻桑拉木研究区(Site8)
第六章 讨论
    6.1 日月山断裂南段断层展布和位错分布特征
    6.2 日月山断裂南段滑动速率讨论
    6.3 日月山断裂南段变形模式讨论
第七章 认识与展望
    7.1 主要认识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伊犁河水化学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气象水文
    2.3 土壤植被
    2.4 地形地貌
    2.5 地质条件
第三章 采样与测试
    3.1 样品采集与处理
    3.2 测试指标与方法
第四章 伊犁河水体氢氧同位素特征
    4.1 伊犁河水体氢氧同位素基本特征
    4.2 伊犁河水体氢氧同位素影响因素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伊犁河水体水化学特征
    5.1 伊犁河水体水化学基本特征
    5.2 伊犁河水体水化学时空变化特征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伊犁河水体水化学影响因素
    6.1 自然因素对伊犁河水化学组成的影响
    6.2 人为因素对伊犁河水化学组成的影响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7)西藏麦地卡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群落特征及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综述
    1.1 国内外鸟类研究现状
    1.2 青藏高原地区鸟类研究现状
    1.3 选题目的及意义
研究区域概况
    2.1 地理位置及保护区性质
    2.2 保护区类型及主要保护对象
    2.3 湿地类型
    2.4 地质地貌
    2.5 气候条件
    2.6 土壤类型
    2.7 水文条件
    2.8 动植物资源
研究方法
    3.1 样点设置
    3.2 取样方法
        3.2.1 样点法
        3.2.2 样线法
    3.3 环境因子的测量
    3.4 鸟类的分类鉴定
    3.5 数据处理方法
研究结果
    4.1 麦地卡湿地全年鸟类群落结构及环境因子
        4.1.1 麦地卡湿地全年环境因子
        4.1.2 全年鸟类群落特征
        4.1.2.1 物种组成
        4.1.2.2 特有鸟类及国家重点保护鸟类资源组成
        4.1.2.3 鸟类居留类型
        4.1.2.4 区系成分
        (一)世界动物地理区划
        (二)中国动物地理区划
        4.1.2.5 目、科及种的比列组成
        4.1.2.6 全年多样性指数
        4.1.2.7 全年鸟类多样性指数与环境因子相关性
    4.2 麦地卡湿地暖季群落结构及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4.2.1 麦地卡湿地暖季环境因子
        4.2.2 麦地卡湿地暖季群落特征
        4.2.2.1 物种组成
        4.2.2.2 暖季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
    4.3 麦地卡湿地冷季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4.3.1 麦地卡湿地冷季环境因子
        4.3.2 麦地卡湿地冷季鸟类群落特征
        4.3.2.1 物种组成
        4.3.2.2 冷季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
        4.3.2.3 冷季鸟类多样性指数与环境因子相关性
    4.4 鸟类分布新记录
        4.4.1 灰椋鸟
        4.4.2 紫翅椋鸟
保护区面临的问题及保护建议
    5.1 保护区面临的问题
    5.2 保护建议
讨论
    6.1 全年鸟类群落特征及多样性
    6.2 暖季鸟类群落特征与多样性
    6.3 冷季鸟类群落特征与多样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图版 鸟类照片及野外工作照片
资金来源
致谢

(8)西藏岗巴地区侏罗纪遗迹化石及其环境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前期准备工作
        1.2.2 野外地质考察
        1.2.3 室内资料分析
    1.3 研究计划与完成工作量
        1.3.1 研究计划
        1.3.2 完成工作量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交通位置及其自然地理概况
    2.2 区域构造背景
    2.3 相关研究历史
3 岩石地层
    3.1 实测剖面描述
    3.2 岩石地层划分
        3.2.1 日当组
        3.2.2 遮拉组
4 沉积相与沉积环境
    4.1 主要岩石类型
    4.2 沉积构造
    4.3 沉积相及古环境恢复
5 遗迹化石特征及相关分析
    5.1 遗迹化石种属描述
    5.2 遗迹化石特征分类
        5.2.1 形态分类及功能分析
        5.2.2 习性分类
        5.2.3 水深分类
    5.3 遗迹相及组合划分
    5.4 遗迹化石的古生态恢复
6 结论及存在问题
    6.1 结论
    6.2 存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图版说明及图版

(9)珠峰自然保护区旅游地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科学考察简史
        1.2.2 珠峰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进展
        1.2.3 旅游地学研究进展
        1.2.4 承载力研究进展
    1.3 依托项目、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论文研究依托项目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4 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1.4.1 主要成果
        1.4.2 创新点
第2章 珠峰自然保护区概况
    2.1 区位条件
    2.2 自然条件
    2.3 社会人文环境
第3章 珠峰自然保护区地质背景研究
    3.1 构造背景
        3.1.1 大地构造概况
        3.1.2 区域构造
    3.2 地层系统
        3.2.1 地层
        3.2.2 地层岩性
    3.3 第四纪地质与古气候
第4章 珠峰自然保护区地学景观资源系统
    4.1 地学旅游景观资源厘定
    4.2 地学景观资源级别划分
    4.3 地学景观资源系统类型及特征
        4.3.1 拉轨岗日地学景观体系域(A1)
        4.3.2 北喜马拉雅地学景观体系域(A2)
        4.3.3 高喜马拉雅地学景观体系域(A3)
    4.4 配套人文景观体系
    4.5 景观资源特色与开发评价
        4.5.1 景观资源特色
        4.5.2 地学景观资源评价
第5章 珠峰自然保护区景观成因研究
    5.1 成景环境分析
    5.2 成景过程
        5.2.1 成景地层形成阶段
        5.2.2 山谷定型阶段
        5.2.3 构造抬升阶段
    5.3 景观成因演化与形成机理
第6章 珠峰自然保护区旅游承载力研究
    6.1 旅游空间分析
        6.1.1 北坡区域旅游空间分析
        6.1.2 南坡区域旅游空间分析
    6.2 旅游承载力测算
    6.3 保护区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特征
第7章 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7.1 旅游业发展分析
        7.1.1 旅游业现状
        7.1.2 旅游产品分类
    7.2 旅游开发模式
        7.2.1 开发原则
        7.2.2 高原山地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7.2.3 探险旅游开发模式
        7.2.4 朝圣旅游开发模式
    7.3 旅游业对环境影响评估
        7.3.1 指导原则
        7.3.2 环境影响评估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10)西藏珠穆朗玛峰北坡地区显生宙沉积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2 地层系统
3 沉积特征
    3.1 陆相沉积相组
    3.2 海陆过渡沉积相组
        3.2.1 三角洲沉积相
        3.2.2 海岸沉积相
        1、无障壁型海岸沉积相
        1) 陆源碎屑沉积的海岸 (滨岸) 沉积相
        2) 陆源碎屑与碳酸盐岩混合沉积的海岸沉积相 (混合沉积相)
        2、障壁型海岸沉积相
        1) 以潮汐作用为主的陆源碎屑与碳酸盐岩混合沉积的海岸沉积相
        2) 潮坪沉积相
    3.3 海相沉积相组
        3.3.1 碳酸盐台地沉积相
        3.3.2 浅海陆棚碎屑岩沉积相
        3.3.3 次深海、深海沉积相
4 沉积演化
    4.1 奥陶纪—泥盆纪 (O-D) 陆表海演化阶段
    4.2 石炭纪—二叠纪 (C-P) 大陆裂谷盆地演化阶段
    4.3 三叠纪—侏罗纪 (T-J) 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演化阶段
    4.4 早中白垩世 (K1-2) 前陆早期复理石盆地演化阶段
    4.5 晚白垩世—古近纪 (K3-E2) 前陆晚期磨拉石盆地演化阶段
    4.6 古近纪—第四纪 (E2-Q) 造山隆升断陷盆地形成演化阶段
5 结论

四、从珠穆朗玛峰地区侏罗系的沉积特征讨论该区板块构造性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白垩纪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J]. 席党鹏,孙立新,覃祚焕,李国彪,李罡,万晓樵. 地层学杂志, 2021
  • [2]藏南中生代和古近纪综合生物地层及一些地层问题[J]. 李建国. 地层学杂志, 2021
  • [3]青藏高原东南缘贡觉盆地磁性地层学研究及沉积-构造意义[D]. 肖荣洋.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4]日月山断裂南段晚第四纪活动特征[D]. 张驰.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21
  • [5]日月山断裂南段晚第四纪活动特征[D]. 张驰.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21
  • [6]伊犁河水化学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D]. 刘兵. 防灾科技学院, 2021(01)
  • [7]西藏麦地卡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群落特征及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研究[D]. 樊海德. 西藏大学, 2021
  • [8]西藏岗巴地区侏罗纪遗迹化石及其环境意义[D]. 石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1)
  • [9]珠峰自然保护区旅游地学研究[D]. 陈露. 成都理工大学, 2013(05)
  • [10]西藏珠穆朗玛峰北坡地区显生宙沉积演化[J]. 邹光富,周铭魁,朱同兴,王剑,冯心涛. 古地理学报, 2007(01)

标签:;  ;  ;  ;  ;  

从侏罗纪沉积特征谈珠穆朗玛峰地区板块构造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