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去年火灾次数创历史最高纪录(论文文献综述)
赵立峰[1](2017)在《县乡级领导干部环境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如今,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环境恶化带来的灾害使得环保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环境保护意识逐渐深入人心。领导干部环境责任审计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而县乡级政府领导人作为环境资源的直接管理者和责任人,是环境保护责任的基层承担者和执行人。目前我国政府环境责任审计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县乡级领导干部环境责任审计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因此,本文对县乡级领导干部环境责任审计进行研究,提出了县乡级领导干部环境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本文研究成果对于完善现有的环境审计理论体系、考核农村领导干部环境责任履行情况具有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首先论述了研究背景与意义,然后对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述评,找出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县乡级领导干部环境责任审计的基本理论。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生态状况下的环境保护特征,本文在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通过对县乡级领导干部的环境责任细分研究,进而提出针对县乡级基层领导干部环境责任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指标的重要性,以便通过复合审计评价指标对县乡级领导干部环境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综合评价考核。最后,本文运用所建立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对2014年河北农村政府环境责任履行情况进行了审计,并根据审计评价结果提出审计意见。
邓政[2](2016)在《广西钦州市灵山县龙武荔枝产业(核心)示范区总体规划》文中认为广西钦州市灵山县龙武荔枝产业(核心)示范区位于灵山县西部,距县城10公里。域内有着丰富的荔枝自然资源,包括龙武农场经营的200.OOhm2荔枝园,以及千年古荔枝树,具有浓厚的荔枝文化底蕴,使得灵山荔枝闻名于全国乃至全世界。针对农武现有的特色荔枝产业,结合广西自治区创办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的管理办法,以生态性、经济性、市场主导性、特色性、多样性、参与性原则为前提,利用现有古荔枝资源,打造特色荔枝文化品牌、引进热带优质水果、发展养殖业和旅游业,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使产业多元化发展、城镇结合,带动乡村发展的策略,对龙武农场为核心的荔枝园进行特色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重点突出荔枝产业,形成特色农业观光,建设集美观性、实用性于一体的休闲生态观光旅游示范区,创建广西自治区区级的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示范区总规划面积1928.00 hm2,规划结构为“一带二中心七园”,一带指钦江风光带200.90 hm2;二中心分为荔枝文化中心91.20 hm2和荔枝休闲中心96.10 hm2;七园指万亩荔枝园946.80 hm2、烈士陵园5.41 hm2、鹿园8.39 hm2、热带水果新植园108.90 hm2、农产品流通加工园372.00 hm2、服务园区26.08 hm2、荔枝文化体验村70.00 hm2。规划分区分为以上10个区。示范区的游客日容量为1.30万人,游客年容量为375.00万人。游客量2017年43.99万人、2022年70.81万人、2025年将达到84.33万人。结合游客的采摘、对外销售、加工等对荔枝相关产业进行规划,荔枝:960.OOhm2,年产量2880吨;火龙果:20.00 hm2,年产量900吨;龙眼20.00 hrn2,年产量1200吨;番石榴:20.00 hm2,年产量1200吨;香蕉:20.00 hm2,年产量2500吨;柑橘:20.00hm2,年产量900吨;建设360.00 hm2的农产品加工基地。示范区土地性质规划分为13种用地类型。道路分为5个等级,全长101480m,面积155.14 hm2;停车场10个,停车位4177个,面积6.68 hm2。交通规划分为对内和对外,对外主要是5条城市主干道和2座过江桥梁;对内主要是4条游路。建设区内9个具有吸引力的景区,举办荔枝文化节、荔枝采摘节等旅游活动,开发罐头、果干、果酒等荔枝深加工产品。10个风景区建设31个景点,分为荔枝生态、文化、水上三条游览线路进行观赏。区内设旅游服务中心1处,旅游服务站5处,旅游服务点18处,住宿类服务设施2110张床位。村庄建筑建设以岭南建筑风格为主,层高控制在三层以内,突出当地特色。植物景观按分区功能,结合本地植物,突出其观赏性。示范区需水量为12.71万m3/d,污水处理量8.9万m3/d以上,排水采用雨污分流。规划区预测电力负荷为14815KW。独立厕所共21个,垃圾箱545个,小型垃圾转运站7座。示范区分期分区建设,核心区:面积453公顷,2015-2017年建设完成,重点打造建设荔枝文化中心、荔枝生态休闲中心与服务园区三个核心区域,完成其主要建设工作,基本完善餐饮、住宿、度假、休闲等旅游系统,随后向北拓展,建设现龙武农场范围的鹿园、部分万亩荔枝林,在2017年完成核心区建设工作;拓展区:面积649公顷,2017-2022年建设完成,以已完成建设的核心区为中心,向东南方向发展,建设农产品加工流通园(水果),沿钦江向西南方向发展,建设南亚热带水果新植园,并沿钦江建设钦江风光带,基本完善农产品加工体系与钦江风光带绿道系统,于2022年完成拓展区建设工作;辐射区:面积826公顷,2022-2025年建设完成,根据建设好的区域向北扩张,建设万亩荔枝林区域与荔枝文化体验村区域,完善民宿管理体系,到2025年,完成钦州市灵山县龙武荔枝产业(核心)示范区的建设工作,往后可沿钦江向西南方向继续扩张示范区范围。
陈冰[3](2016)在《极热极寒:凶手都是厄尔尼诺?》文中研究说明北极涡旋的出路只有一个:南下。它一南下,就是惊天动地的大寒潮,是寒潮中的大boss。刚刚过去的2015年,被认定为有史以来最炎热的一年,而2016年将由于目前的厄尔尼诺气候模式变得更加炎热。不过在接受炎热炙烤之前,我们却在暖冬中迎来了霸王级的寒潮,短短几天时间,从温暖到速冻,真是让人有点措手不及。从极热穿越到极寒,凶手居然都是厄尔尼诺?
胡文亮[4](2012)在《梁希与中国近现代林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梁希(1883-1958),浙江省吴兴县人。中国近现代着名林业教育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以梁希和中国近现代林业发展为题进行研究,不仅可以很好地认识中国近现代林业科技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发展的历史轨迹,对了解我国现代林业政策的变迁和未来的发展也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梁希一生经历丰富,从普通技师,到大学教授,再到共和国林业部长。家学渊源、社会环境、留学经历、历史责任,对梁希的生命历程和思想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他此后终生致力于林业科学研究与林业事业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和思想基础,促进中国林业发展成为他终生的目标和追求。梁希先后执教三所大学,从事林业教育工作三十年,编写教材《林产制造化学》和《木材学》。为我国培养了大批教育家、林学家、植物学家、林化专家、造林专家。与此同时,梁希自觉承载林业科普之责,他积极宣传国外最新的林化研究成果,蚊式飞机是其中一项,以往研究未曾披露。建国前后,他向公众推广普及森林的多效益作用,大力宣传林业的生态作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科学研究先要摸清家底,林业科学考察是林业科学研究的基础。早在民国时期,梁希就组织参加了浙江林业考察,足迹遍及浙江五地区,为后世留下了一份20世纪20年代末期浙江地区社会、治安、民生、农业、林业等诸多内容的考察记录;1948年前后,梁希两次考察台湾,从八个方面提出林业改进建议。新中国建立后,梁希先后赴小陇山和泾河无定河考察。明确了黄河的主要问题在于严重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的原因在于滥垦滥伐、围山造田,解决之道理应是植树造林,是大面积退耕还林。另外,梁希还有两次重要的考察,虽未留下文献,但借助现有资料与史料可以还原考察原貌:一次是1949年,梁希对冀西沙荒造林的考察,考察表明,冀西是沙荒造林的成功典型,后来,这一典型成功地推向全国,另一次是1951年,梁希陪同陈云赴海南岛考察橡胶垦殖的可能性,从此新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橡胶开发。作为林化专家,梁希建立了中国的林产制造化学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创建了中国的林产化学学科。与此同时,梁希以富国利民为根本点与出发点,展开了一系列林化试验,其中桐油抽提试验数据远胜于美国,樟脑蒸馏试验数据远胜于日本。另外,马尾松采脂试验和伏牛山植物中有关单宁材料的试验,均在梁希任部长后结出硕果;抗战期间,梁希主持的中央大学森林化学室与当时的中央林业试验所合作,共同研究了九个研究项目,目前已知其中的三个项目如重庆木材干馏试验、竹材之物理性质及力学性质初步试验报告、川西(峨眉、峨边)木材之物理性,皆与抗战有关并发挥了作用。梁希担任部长九年,组建林业机构,奠定林政基础。新中国建立之初的五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支持下,由林业部主导的全国性的治山治水治黄治沙运动一度声势浩大,效果明显。尤其是在华北、东北、西北一带,农民的参与热情很高,新时期党中央批准的“三北防护林”建设,就是对当年治山治水治黄治沙运动的高度肯定;作为政协委员、人大代表,梁希为中国的林业发展主动建言献策,当好参谋,真正地做到了推心置腹,肝胆相照;梁希任部长初期,和林业部同仁共同制定了林业全面规划:“普遍护林,重点造林,合理利用,合理采伐”。作为中国传统林学向现代林学转型过程中的代表人物,梁希的林学思想具有承前启后的特点。梁希的森林多效益思想继承的部分居多,这是因为森林多效益思想在中国代代相传,梁希留学日本、德国,又深入系统地研究了发达国家的森林多效益思想,在借鉴和综合的基础上,通过宣传和实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森林多效益思想。梁希耳闻目睹发达国家重视林业、发展林业因而改变面貌的事实,对发达国家大林业思想的精髓有了深切的认识。他根据中国的国情,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大林业思想。这一思想的核心是,林业是整个生态系统的龙头,居于首要地位,通过有计划的大规模治山治水,可逐步解决中国诸多的生态问题,这一思想在当时影响很大。到21世纪,党中央国务院充分意识到林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特殊作用,对大林业思想赋予了新的内涵,至此,梁希的大林业思想又重回主导地位。历史留下了无数成功者的纪念碑,梁希的纪念碑巍然其间。研究梁希与中国近现代林业发展,不仅是缅怀前人,从中汲取教益,更是为了尊重历史,鼓舞后人,为实现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而共同奋斗。
柴一波[5](2012)在《战略石油储罐区消防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对我国战略石油储备基地的消防安全策略开展了研究,结合石油化工企业及石油库等相关的设计规范要求,对战略石油储备基地重大危险源进行辨识,得出油罐直径越大,热释放率越大,火灾危害越大,扑救难度增加。相邻罐间距离越小受着火罐热辐射越强,越容易被引燃。罐体容量越大的持续燃烧时间越长,消耗灭火剂量增加。分析我国战略石油储备基地特点,针对比较陆上储罐建设,得出我国无论是单体容量上还是罐区库容,在陆上储罐区是世界上较大的,火灾危险性较高。我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基地的建设对消防而言是新挑战。分析比较石油储罐消防设施,消防设施建设要以石油化工企业的相关标准规范为依据,要设置火灾报警系统、泡沫灭火系统、罐壁冷却保护系统和防火堤。针对油罐储区工艺特点和运营方式,提出了消防应急预案编制总则,并明确了组织机构及职责,明确火灾处置一般程序,提出培训与演练实行备案模式管理。确保在火灾危险情况下,预案发挥作用。应用麦格雷戈的“X-Y”理论,分析了我国消防监督管理与消防宣传教育并重的监督策略,在加强消防监督管理的基础上,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消防安全教育,提升全民消防意识。针对油罐储区特点,从强化消防设施的时效性、可靠性管理出发,探讨了消防监督管理的民营化策略,并对消防技术服务公司运营管理及社会监督进行探讨。从技术上对扑救过程进行分析,并从管理上探讨多种模式的协同作战,提高消防工作效率,提高消防设施的利用率。包括公安现役消防队、地方政府专职消防队伍和企事业专职消防队伍协同;陆海空三位一体的消防站灭火救援技战术协同;同行业泡沫灭火剂的协同调配。
赵凤君,舒立福,姚树人[6](2011)在《俄罗斯2010年森林大火及教训》文中指出简述了2010年夏季俄罗斯发生的森林火灾概况,分析了森林火灾发生的5大原因,论述了森林火灾对居民和国家财产、居民健康、生态环境的影响,从护林防火意识淡薄、火源管理松懈、护林队装备不足、机构配置不合理、经费得不到保障、法律不健全等方面总结了发生森林火灾的经验和教训。
李丽琴[7](2010)在《云南省森林火灾发生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森林火灾的发生与气象因子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各气候因子的变化(气温、降水、风速、相对湿度等等)对森林火灾有很大的影响。该文主要是针对五个气象因子与森林火灾之间的关系展开的研究。通过统计分析1981-2000年云南省的降水、温度、湿度、风速、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数据,得出云南省二十年间的气候变化总体趋势,为研究气候变化对森林火灾分布格局的影响奠定基础。研究的主要结论有:(1)森林火灾的发生与风速、气温年较差、平均气温有着显着相关性。其中与风速和气温年较差F检验的显着水平达到0.001,极显着水平。与平均气温的显着水平达到0.05。说明风速对林火的发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气温年较差主要反映的是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的差值。在本文中,主要反映的是最高温度对森林火灾的影响。(2)过火面积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回归分析主要反映出风速和最高温度的影响。风速是制约林火蔓延速度、林火强度、火面积和扑救难易程度的决定性因素;风速大则空气乱流强,很容易发生火旋风和飞火,火向上空窜,地表火就易发展成为树冠火,增加扑救难度,所以风速对森林火灾的发生有着重要的作用。最高温度通过影响林火的发生发展,来反映其对森林过火面积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温度越高,过火面积将越大。
孙石阳,余立平,兰红平,杨琳[8](2009)在《2008年极端天气对深圳高敏感行业的影响与预评估策略》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分析2008年极端天气对深圳高敏感行业的灾害影响情况,找出深圳极端天气的4大致灾机理:致灾衍生放大效应、防御工程失效时的反作用、极端事件的派生叠加效应和台风固有的"巨灾"效应,从而提出开展行业预评估服务如何找准评估因子、建立评估基础信息关联数据库、预评估工作的业务化实施等策略,为开展业务化的气象灾害影响预评估业务提供流程与系统指导方案。
贾治邦[9](2007)在《坚持科学发展 建设现代林业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贡献——在2007年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的讲话》文中研究指明同志们:这次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林业《决定》,总结2006年林业工作,分析当前林业形势,研究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问题,部署2007年林业工作。
贾治邦[10](2007)在《坚持科学发展 建设现代林业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贡献——在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的讲话》文中研究表明同志们:这次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林业《决定》,总结2006年林业工作,分析当前林业形势,研究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问题,部署2007年林业工作。
二、中国去年火灾次数创历史最高纪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去年火灾次数创历史最高纪录(论文提纲范文)
(1)县乡级领导干部环境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环境责任审计理论研究 |
2.1.1 国外环境责任审计相关理论研究 |
2.1.2 国内环境责任审计相关理论研究 |
2.2 环境责任审计指标体系研究 |
2.2.1 国外环境责任审计指标体系相关研究 |
2.2.2 国内环境责任审计指标体系相关研究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
第三章 县乡级领导干部环境责任审计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相关理论分析 |
3.1 县乡级领导干部环境责任审计相关理论分析 |
3.1.1 县乡级领导干部环境责任审计三要素 |
3.1.2 县乡级领导干部环境责任审计发展的动因 |
3.1.3 县乡级领导干部环境责任审计的目标 |
3.2 县乡级领导干部环境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一般原则和理论依据 |
3.2.1 指标体系设计的一般原则 |
3.2.2 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县乡级领导干部环境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综合评价方法 |
4.1 县乡级领导干部环境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1 县乡级领导干部环境责任细分 |
4.1.2 县乡领导干部环境责任审计评价指标设计 |
4.2 县乡级领导干部环境责任审计综合评价方法 |
4.2.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4.2.2 建立各准则层判别矩阵 |
4.2.3 计算单排序权向量及一致性检验 |
4.2.4 计算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
4.2.5 计算县乡环境责任总评分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县乡级领导干部环境责任审计评价应用——以河北农村为例 |
5.1 河北省农村概况 |
5.2 河北省2014年农村环境责任履行情况分析 |
5.3 河北省农村环境责任审计评价指标计算 |
5.3.1 单一环境责任审计指标计算 |
5.3.2 复合指标计算 |
5.4 河北省农村环境责任审计结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本文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研究创新点 |
6.3 不足之处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广西钦州市灵山县龙武荔枝产业(核心)示范区总体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 |
1.2 规划目的与意义 |
1.2.1 规划目的 |
1.2.2 规划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相关概念 |
1.3.2 国内外发展历程 |
1.3.3 现代农业园规划的理论基础 |
1.3.4 现代农业园规划的方法与原则 |
1.4 规划内容与程序框架 |
1.4.1 规划内容 |
1.4.2 规划程序框架 |
2 优秀案例分析 |
2.1 国外优秀案例分析 |
2.1.1 瑞士罗森戴尔庄园 |
2.1.2 美国黑莓牧场 |
2.2 国内优秀案例分析 |
2.2.1 台湾宜兰香格里拉休闲农场 |
2.2.2 四川遂宁市船山区永河现代农业产业园 |
2.2.3 广州九佛农业高新区示范园 |
3 广西钦州市灵山县龙武荔枝产业(核心)示范区总体规划 |
3.1 项目背景 |
3.1.1 区位背景 |
3.1.2 历史沿革 |
3.1.3 社会经济 |
3.1.4 荔枝相关资源概况 |
3.1.5 相关规划背景 |
3.1.6 龙武荔枝产业示范区建设的必要性及意义 |
3.2 规划分析 |
3.2.1 区位环境 |
3.2.2 规划概况 |
3.2.3 上位规划解读 |
3.2.4 优劣势分析 |
3.2.5 场地分析 |
3.2.6 产业分析 |
3.2.7 旅游市场分析 |
3.2.8 游客规模预测 |
3.2.9 旅游资源评价 |
3.3 规划目标、定性、定位、原则 |
3.3.1 规划目标 |
3.3.2 规划定性 |
3.3.3 规划定位 |
3.3.4 规划原则 |
3.4 规划范围、依据、期限 |
3.4.1 规划范围 |
3.4.2 规划依据 |
3.4.3 规划期限 |
3.5 规划理念、策略 |
3.5.1 规划理念 |
3.5.2 规划策略 |
3.6 规划结构、分区 |
3.6.1 规划结构 |
3.6.2 规划分区 |
3.7 分区规划 |
3.7.1 荔枝文化体验村 |
3.7.2 万亩荔园 |
3.7.3 烈士陵园 |
3.7.4 鹿园 |
3.7.5 荔枝文化中心 |
3.7.6 服务园区 |
3.7.7 钦江风光带 |
3.7.8 南亚热带水果新植区 |
3.7.9 荔园生态休闲中心 |
3.7.10 农产品加工流通园(水果) |
3.8 环境容量测算 |
3.8.1 示范区环境容量测算 |
3.8.2 示范区景观资源容量测算 |
3.8.3. 结论 |
3.9 土地利用规划 |
3.9.1 土地利用现状 |
3.9.2 土地利用规划 |
3.9.3 土地利用协调 |
3.10 产业规划 |
3.10.1 规划目标 |
3.10.2 规划原则 |
3.10.3 产业思路 |
3.10.4 发展规模 |
3.10.5 种植业规划 |
3.10.6 加工业规划 |
3.10.7 产业发展 |
3.10.8 组织与运营管理 |
3.11 道路交通规划 |
3.11.1 交通规划 |
3.11.2 道路规划 |
3.11.3 道路竖向规划 |
3.11.4 停车场规划 |
3.12 旅游发展规划 |
3.12.1 旅游活动 |
3.12.2 旅游产品规划 |
3.13 风景游赏规划 |
3.13.1 规划目标 |
3.13.2 规划原则 |
3.13.3 景区景点组织 |
3.13.4 游览方式 |
3.13.5 游览路线规划 |
3.13.6 导游设施配套 |
3.14 游览服务设施规划 |
3.14.1 规划原则 |
3.14.2 游览服务设施规划 |
3.15 村庄建筑规划 |
3.15.1 现状分析 |
3.15.2 规划目标 |
3.15.3 规划原则 |
3.15.4 村庄建筑规划 |
3.16 植物景观规划 |
3.16.1 规划目标 |
3.16.2 规划原则 |
3.16.3 植物景观分区规划 |
3.16.4 植物规划 |
3.17 基础工程规划 |
3.17.1 供水工程规划 |
3.17.2 排水工程规划 |
3.17.3 电力工程规划 |
3.17.4 环卫工程设施规划 |
3.18 分期建设规划 |
3.18.1 原则 |
3.18.2 核心区规划 |
3.18.3 拓展区规划 |
3.18.4 辐射区规划 |
3.19 投资匡算 |
4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规划图册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4)梁希与中国近现代林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依据与意义 |
二、相关研究概述 |
三、研究思路与资料来源 |
四、研究结构和主要内容 |
五、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成长历程与思想变化轨迹 |
第一节 求学经历 |
一、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 |
二、家学渊源与个人勤奋 |
第二节 工作经历 |
一、初入社会,感悟人生 |
二、几次重要的工作变化 |
第三节 人生重要转折与思想变化 |
一、第一次转折与思想变化 |
二、第二次转折与思想变化 |
三、第三次转折与思想变化 |
四、第四次转折与思想变化 |
小结 |
第二章 倡导近代林学,开创中国近代林业教育 |
第一节 中国近代林业教育的兴起 |
第二节 引进近代林学,推进林业教育体制化进程 |
一、引进近代林学知识,自编教学内容 |
二、引进近代林学手段,办林场做试验 |
三、引进近代林学认知体系,优化课程设置 |
四、引进近代林学培养方式,鼓励学生留洋 |
第三节 呕心沥血培养林学专门人才 |
一、国立北平大学时期(1916—1923,1927-1929) |
二、浙江大学时期(1929—1933) |
三、中央大学时期(1933—1949) |
第四节 传播林业知识,推动林业科学普及 |
一、传播林业科普知识 |
二、宣传森林多效益作用 |
小结 |
第三章 组织林业科学考察,奠定林业科研基础 |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林业科学考察 |
一、两浙林业考察 |
二 台湾林业考察 |
第二节 新中国建立后的林业科学考察 |
一、小陇山林业考察 |
二、泾河与无定河林业考察 |
第三节 其它林业考察工作 |
一、冀西沙荒造林考察 |
二、海南岛橡胶垦殖基地的考察 |
小结 |
第四章 开展林学研究,推进林业科技创新 |
第一节 创建中国林产化学学科 |
第二节 学以致用,造福于民 |
一、桐油抽提试验 |
二、设计樟脑提取装置 |
三、苋桥马尾松采脂试验 |
四、伏牛山植物单宁材料之研究 |
第三节 忧国忧民,服务战时经济 |
一、重庆木材干馏试验 |
二、竹材之物理性质及力学性质初步试验报告 |
三、川西(峨眉、峨边)木材之物理性 |
小结 |
第五章 新中国林业政策与管理的奠基人 |
第一节 执掌中国林政大业 |
第二节 组建机构,奠定中国林政基础 |
一、创建和完善新中国林业管理体系 |
二、整合与培训结合,加强林业干部队伍建设 |
第三节 拟定中国林业政策 |
一、将治山治水提升为国家战略 |
二、“三北”地区防护林建设成效显着 |
第四节 建言献策,促进中国林业发展 |
第五节 国家林业规划的制定与完善 |
一、全国林业规划的形成 |
二、林业规划的修改与完善 |
小结 |
第六章 梁希林业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第一节 森林多效益思想的传承和发展 |
一、森林多效益思想的传承 |
二、梁希对森林多效益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第二节 大林业思想的孕育和发展 |
一、林业在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中的地位 |
二、林业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关系 |
三、梁希大林业思想的影响和启示 |
小结 |
结语:梁希在中国近现代林业发展中的地位与贡献 |
一、历史地位 |
二、历史贡献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梁希论作目录 |
附录二 梁希大事年表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与即将发表的学术论文 |
(5)战略石油储罐区消防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战略石油储备现状分析 |
1.1.1 国外战略石油储备现状分析 |
1.1.2 我国战略石油储备现状分析 |
1.2 油罐火灾风险性分析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油罐储区危险性辨识分析 |
2.1 油罐储区工艺管道流程及其建筑分区 |
2.2 储存油品火灾危险性分类 |
2.3 油罐火灾危险性分析 |
2.4 油罐火灾热释放率及辐射预测模型 |
2.5 油罐火灾发生的原因 |
2.6 小结 |
第三章 油罐储区消防设施研究 |
3.1 油罐储区建设 |
3.1.1 油罐储区选址 |
3.1.2 罐区容量及形式 |
3.2 油罐储区消防设施建设 |
3.2.1 防火堤 |
3.2.2 火灾报警系统 |
3.2.3 消防冷却水 |
3.2.4 低倍数泡沫灭火系统 |
3.3 小结 |
第四章 石油储罐区消防应急预案分析 |
4.1. 消防应急预案编制总则 |
4.1.1 消防应急预案编制目的及依据 |
4.1.2 消防应急预案应急工作原则 |
4.2 组织机构及职责 |
4.3 火灾处置的一般程序 |
4.4 培训与演练 |
4.4.1 应急救援人员教育培训程序 |
4.4.2 应急演习程序 |
4.5 小结 |
第五章 石油储罐区消防监督管理 |
5.1 国内外消防监督管理分析 |
5.2 我国消防监督管理法规分析 |
5.2.1 应用麦格雷戈的“X-Y”理论对消防法规的分析 |
5.2.2 公平性及公益性保障 |
5.3 油罐储区消防监督管理分析 |
5.3.1 油罐储区建设单位消防工程质量责任 |
5.3.2 油罐储区建设设计单位消防工程质量责任 |
5.3.3 油罐储区建设施工单位消防工程质量责任 |
5.3.4 油罐储区建设监理单位消防工程质量责任 |
5.3.5 油罐储区建设检测及产品供应单位消防工程质量责任 |
5.4 我国油罐储区消防监督管理的民营化探讨 |
5.4.1 消防设施时效性可靠性需求分析 |
5.4.2 消防技术服务公司可开展的工作 |
5.4.3 消防技术服务公司资质、资格认证及备案 |
5.4.4 消防技术服务公司服务收费 |
5.5 小结 |
第六章 油罐储区火灾扑救 |
6.1 我国火灾扑救人员组织机构及功能拓展 |
6.2 消防站建设标准简析 |
6.3 油罐储区消防站建设策略分析 |
6.3.1 水上特勤消防站 |
6.3.2 航空特勤消防站 |
6.3.3 水上、航空特勤消防站建站模式分析 |
6.4 油罐火灾扑救技战术分析 |
6.4.1 侦察火情 |
6.4.2 灭火战术要点 |
6.4.3 冷却防爆措施 |
6.4.4 灭火准备 |
6.4.5 灭火措施 |
6.4.6 注意事项 |
6.5 油罐火灾扑救协同作战分析 |
6.6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6)俄罗斯2010年森林大火及教训(论文提纲范文)
1 火灾概况 |
2 火灾成因 |
2.1 泥炭极易起火 |
2.2 高温干旱 |
2.3 民众防火意识淡薄 |
2.4 机构建设不全 |
2.5 地方瞒报灾情 |
3 火灾危害 |
3.1 家园被毁经济受损 |
3.2 浓烟危害居民健康 |
3.3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
4 经验教训分析 |
4.1 居民、企业护林防火意识淡薄 |
4.2 火源管理松懈 |
4.3 预防工作跟不上 |
4.4 护林队装备不足 |
4.5 机构配置不合理 |
4.6 经费得不到保障 |
4.7 法律不健全 |
(7)云南省森林火灾发生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国外研究现状 |
1.1.1 全球气候变化现状 |
1.1.2 森林火灾的现状 |
1.1.3 当前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森林火状况 |
1.1.3.1 气温与森林火灾的关系 |
1.1.3.2 降水与森林火灾 |
1.1.3.3 风与森林火灾 |
1.2 我国研究进展 |
1.2.1 近年来的气候变化 |
1.2.2 森林火灾现状 |
1.2.3 我国气候变化与森林火灾关系的研究进展 |
2 云南省基本概况 |
2.1 地形地势 |
2.2 气候特征 |
2.3 土壤 |
2.4 森林植被 |
2.5 森林火灾状况 |
3 研究方案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意义 |
3.3 数据来源和实验方法 |
3.3.1 数据来源 |
3.3.2 实验方法 |
3.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3.4.1 研究内容 |
3.4.2 技术路线 |
3.5 本章小结 |
4 气象因子时空变化规律 |
4.1 气象因子选择 |
4.2 研究方法 |
4.2.1 数据预处理 |
4.2.2 气象数据处理 |
4.3 气象因子的时间分布规律 |
4.3.1 降水年际变化趋势 |
4.3.2 平均温度年际变化趋势 |
4.3.3 相对湿度年际变化趋势 |
4.3.4 风速年际变化趋势 |
4.3.5 气温年较差变化趋势 |
4.4 气象因子的空间分布规律 |
4.5 本章小结 |
5 森林火灾的时空分布格局 |
5.1 研究方法 |
5.2 森林火灾的时间分布格局 |
5.2.1 确定云南省森林火灾发生较频繁的时间并划分等级 |
5.2.2 林火次数年际变化 |
5.2.3 森林火灾过火面积年际变化 |
5.3 森林火灾的空间分布格局 |
5.4 本章小结 |
6 气象因子与森林火灾发生的关系 |
6.1 研究原理 |
6.2 森林火灾次数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
6.3 森林火灾过火面积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
6.4 森林火灾次数与气象因子的多元线性回归 |
6.5 森林火灾过火面积与气象因子的多元线性回归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讨论 |
7.1 结论 |
7.1.1 气象因子的时空分布规律 |
7.1.2 森林火灾时空分布格局 |
7.1.3 森林火灾与各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 |
7.2 讨论 |
附图 |
附图1 降水量分布图 |
附图2 平均气温分布图 |
附图3 相对湿度分布图 |
附图4 平均风速分布图 |
附图5 气温年较差分布图 |
附图6 森林火灾分布图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8)2008年极端天气对深圳高敏感行业的影响与预评估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极端天气事件及对行业影响情况 |
1.1 极端天气事件 |
1.2 2008年深圳出现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
1) 历史罕见的冬季低温寒冷天气。 |
2) 春季相对湿度持续偏低, 灰霾日数创历史新高。 |
3) 台风“浣熊”改写了影响深圳的初台记录。 |
4) 百年一遇的“6.13”特大暴雨。 |
5) 6月暴雨日数和降水量异常偏多。 |
1.3 对行业影响情况 |
2 极端事件主要致灾机理 |
2.1 各类灾害交互影响的指数放大作用 |
2.2 防御工程失效时的反作用 |
2.3 极端事件的派生叠加效应 |
2.4 台风的“巨灾”效应 |
3 预评估策略 |
3.1 强化调研力度, 全面掌握行业服务需求 |
3.2 强化信息转换, 建立评估准动态基础信息库 |
3.3 强化信息融合, 建立专业化的预评估流程 |
4 业务实施 |
(9)坚持科学发展 建设现代林业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贡献——在2007年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的讲话(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2006年林业工作的简要总结 |
(一) 造林绿化顺利推进, 生态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
(二) 资源管护顺利推进, 林业灾害防控取得重要进展 |
(三) 产业发展顺利推进, 兴林富民取得重要进展 |
(四) 林业改革顺利推进, 生产关系调整取得重要进展 |
(五) 科教兴林顺利推进, 林业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取得重要进展 |
(六) 条件能力建设顺利推进, 林业发展的支撑保障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
二、关于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的总体设想 |
三、关于2007年林业工作的安排部署 |
(一) 突出抓好深化改革, 全面提升林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
(二) 突出抓好造林营林, 全面提升林业发展的规模和素质 |
(三) 突出抓好产业发展, 全面提升林业对现代化建设的经济贡献率 |
(四) 突出抓好“三地”管理, 全面提升林业建设成果的保护水平 |
(五) 突出抓好灾害防控, 全面提升林业基础建设水平 |
(六) 突出抓好生态文化建设, 全面提升林业对现代文明发展的引领作用 |
(七) 突出抓好科教兴林, 全面提升林业建设的支撑保障能力 |
(八) 突出抓好队伍建设, 全面提升林业方针政策的执行力 |
(10)坚持科学发展 建设现代林业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贡献——在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的讲话(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2006年林业工作的简要总结 |
(一) 造林绿化顺利推进, 生态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
二、关于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的总体设想 |
三、关于2007年林业工作的安排部署 |
2006年林业工作成就报告导读 |
当前林业工作存在的问题报告导读 |
构建现代林业的三大体系报告导读 |
报告导读2007年林业工作部署报告导读 |
四、中国去年火灾次数创历史最高纪录(论文参考文献)
- [1]县乡级领导干部环境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赵立峰.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7(03)
- [2]广西钦州市灵山县龙武荔枝产业(核心)示范区总体规划[D]. 邓政.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6(02)
- [3]极热极寒:凶手都是厄尔尼诺?[J]. 陈冰. 新民周刊, 2016(05)
- [4]梁希与中国近现代林业发展研究[D]. 胡文亮. 南京农业大学, 2012(12)
- [5]战略石油储罐区消防策略研究[D]. 柴一波. 天津大学, 2012(08)
- [6]俄罗斯2010年森林大火及教训[J]. 赵凤君,舒立福,姚树人. 森林防火, 2011(04)
- [7]云南省森林火灾发生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D]. 李丽琴. 北京林业大学, 2010(11)
- [8]2008年极端天气对深圳高敏感行业的影响与预评估策略[J]. 孙石阳,余立平,兰红平,杨琳. 广东气象, 2009(05)
- [9]坚持科学发展 建设现代林业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贡献——在2007年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的讲话[J]. 贾治邦. 绿色财会, 2007(03)
- [10]坚持科学发展 建设现代林业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贡献——在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的讲话[J]. 贾治邦. 中国林业产业, 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