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骨髓病态细胞分类计数对诊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蔡晓虹,冯达娜,赖文兴,刘玲玲[1](2021)在《62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FAB和WHO分型及形态学特点》文中提出目的分析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FAB和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的分型特点,了解其病态造血特点,对MDS的分型及细胞形态学有进一步的认识。方法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17年至2021年确诊的62例MDS患者(男33例,女29例,中位年龄为62岁)标本,分别按FAB和WHO标准分型后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分析粒系、红系及巨核系的病态造血情况。结果通过对62例MDS标本的细胞形态学分析,得出MDS的重要病态造血特征:粒系为颗粒减少或缺失、Pelger-Huet畸形,红系为奇数核及核间桥,巨核系为淋巴样小巨核细胞。WHO分型更符合实际情况的需要。结论 FAB及WHO分型标准对MDS病态造血特征的观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崔雪,崔建娇,丛玉珠,符爽,张振忠[2](2021)在《四种检验方法不同组合对急性髓系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诊断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外周血涂片、骨髓涂片、流式细胞术、染色体核型显带技术不同组合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50例AML和50例MDS初诊患者,比较组合一(外周血涂片+骨髓涂片)、组合二(外周血涂片+骨髓涂片+流式细胞术)、组合三(外周血涂片+骨髓涂片+染色体核型显带技术)、组合四(外周血涂片+骨髓涂片+流式细胞术+染色体核型显带技术)的诊断检出率。结果:在50例AML患者中,组合一、二、三、四的诊断检出率分别为64%、90%、68%、92%。50例MDS患者中,组合一、二、三、四的诊断检出率分别为60%、84%、62%、86%。组合二、四诊断检出率高于组合一(均P<0.05)。组合三诊断检出率与组合一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组合二诊断检出率与组合四相比亦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染色体异常可以为诊断提供相关遗传学证据,对化疗方案选择与预后评价提供参考,因此组合四对这两种疾病治疗方案的优化及预后评估更具有指导作用。而组合二可以大幅度提高AML与MDS的早期诊断水平,且检测费用相对不高,可以在基层医院推广。
何佩东[3](2021)在《初诊时血小板计数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初次诊断时不同血小板计数水平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预后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1日至2020年10月31日就诊于我院的137例初诊MDS患者临床资料,针对患者自身的病例资料以及电话调查的记录,在对其进行的回顾性分析中将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根据MDS患者诊断时血小板是否减少以及减少程度分为三组,根据IPSS和IPSS-R进行预后分组及评估,并且进行不同组间数据统计分析。结果:纳入研究的137例初诊MDS患者中,无血小板降低组(PLT≥100×109/L)30例(21.9%)、血小板轻度降低组[PLT(50~99)×109/L]27例(19.7%)、血小板重度降低组(PLT<50×109/L)80例(58.4%)。在三组患者中,血小板计数越低,年龄>55岁患者比例(P=0.003)、有临床症状患者比例(P=0.006)、基因突变患者比例(P<0.001)、IPSS预后不良染色体核型(P=0.027)和IPSS-R预后不良染色体核型比例(P=0.045)越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5例MDS-SLD及MDS-MLD患者,血小板计数越低的分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2×109/L患者比例越高(P=0.01)。血小板计数与伴有临床症状呈负相关(P=0.018,r=-0.201),血小板计数与年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呈正相关(P值分别为0.011、<0.001,r分别为0.216、0.498)。PLT≥100×109/L、PLT(50~99)×109/L、PLT<50×109/L三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36、30、30个月,三组患者生存时间没有显着的统计学方面的差异性(P=0.557),年龄>55岁[HR=3.098(95%CI 1.109~8.659),P=0.031]为患者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结论:初诊时血小板计数越低,伴有临床症状、出现基因突变及预后不良染色体核型的MDS患者比例越高;在初诊MDS-SLD及MDS-MLD患者中,血小板的减低程度越高,伴有中性粒细胞计数降低的比例越高。但是本研究观察到,初诊时血小板降低的严重程度与MDS患者的总生存时间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患者年龄>55岁为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
王文渊[4](2020)在《细胞形态学异常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中,细胞形态学异常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36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非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的患者36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进行外周血细胞和骨髓采集,并制作成涂片,观察血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观察组幼粒细胞、原粒细胞、幼红细胞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原粒细胞、核出芽、Auer小体、假性PELGER-HUET异常、胞质颗粒异常、核空泡、核浆发育不平衡、多分叶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花瓣核、核间桥、Hb充盈欠佳、大小不均、核出芽、多核、幼红细胞、巨幼变、大红细胞、核碎裂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淋巴样小巨核、多圆核、单圆核、畸形血小板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中,细胞形态学异常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加倩[5](2020)在《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北京市全部急诊医保病例统计资料,比较大寒急诊患者的禀赋特点、疾病特点与前一年六之气(大雪、冬至、小寒)及后一年初之气(立春、雨水、惊蛰)的相似性,及大寒是否新出现与后一年运气相应的疾病,从而验证运气交接节气为大寒或立春。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为禀赋特点分析与疾病特点分析两个角度。禀赋特点分析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患者禀赋构成比较,以北京市2014-2018年的大寒及其前后3节气的全部急诊医保统计资料,计算各时间段内全部患者禀各岁运各客气的急诊人次及占比,代表该时间段的10岁运禀赋构成及12客气禀赋构成,通过曼哈顿距离(差的绝对值之和)比较大寒急诊患者的禀赋构成与其前3节气及后3节气急诊患者的相似性大小,若大寒与其前3节气的曼哈顿距离小于大寒与其后3节气的曼哈顿距离,说明大寒患者的禀赋特点与其前3节气更接近,即于大寒时运气并未转换交接,则立春应为运气交接节气,反之则大寒应为运气交接节气;另一部分为高发与低发禀赋变化的比较,即将各节气内10岁运及12客气各禀赋的急诊人次按从高到低排序,通过各节气急诊人次较高与较低的禀赋发生变化的节点判断运气交接节气。疾病特点分析以北京市2015年1月20日-2020年1月19日5年全部急诊医保统计资料,根据当年的总医保人数,计算各疾病在各节气的发病率,与各疾病120个节气的平均发病率相比较得到高发疾病;进而将5年同节气重复出现的高发疾病视为该节气的反复高发疾病;在各年各节气高发疾病中去除该节气于5年中的反复高发疾病,即去除节气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以表示该节气客运客气影响下的高发疾病,结合临床经验及中医典籍,分析比较2016-2019年大寒及其前后3节气高发疾病相似性,及大寒的高发疾病特点是否更符合下一年的运气特点,进而判断运气交接节气。结果:禀赋特点分析结果显示2014-2018年大寒不论男性女性患者均与其后一年初之气的曼哈顿距离更小,即大寒与后一年初之气各禀赋构成的相似性更高;同时各节点不论男性与女性患者均于大寒开始出现与后一年初之气相同/相近的高发及低发禀赋的变化,且符合在某岁运、客气当令时,该岁运、客气禀赋为低发禀赋,而太少相反的岁运、司天在泉相反或阴阳五行属性相反的客气则为高发禀赋这一大体规律。疾病特点分析的结果亦显示各个大寒的疾病特点更符合后一年初之气的运气相应疾病特点,出现典型的与后一年初之气运气相应的疾病群。故本研究结果支持大寒为运气交接节气。结论:本研究利用目前较为丰富的医疗大数据及规范统计学分析方法验证五运六气的交接节气,为运气交接时刻的争议提供临床数据支持,开拓五运六气周期的验证性研究,为运气起始时刻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尚可为疾病与五运六气理论的印证提供临床依据,深化五运六气理论的内涵,并为疾病预测、治未病提供指导,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
杨倩[6](2020)在《地西他滨治疗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的高危因素》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研究了以地西他滨为主方案治疗的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资料,探讨以地西他滨为主方案治疗的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之中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高危因素。旨在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积极临床治疗,控制疾病相关危险因素提供依据,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疗效。方法选择了2013年至2018年至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以地西他滨为主方案治疗的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60例,其中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22例。回顾性分析中高危MDS患者的疾病特点及其转化为AML高危因素。收集了以地西他滨为主方案治疗的中高危MDS患者的性别、年龄、2016年WHO MDS诊断分型、IPSS-R评分分组、IPSS-R核型分组、地西他滨用药间隔是否延长、地西他滨用药间隔时间、是否转化为AML、MDS转化为AML前是否停药等病史资料,收集患者的骨髓细胞形态学、骨髓原始细胞数、骨髓细胞免疫分型、骨髓病态造血系数、骨髓病态造血类别、骨髓纤维化水平、染色体显带核型分析、血常规等检验结果。采用χ2或Fisher精确检验分析以地西他滨为主方案治疗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达疾病缓解(OR)的因素;采用Kaplan-Meier检验单因素分析及COX多因素分析分析了以地西他滨为主方案治疗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的高危影响因素。结果以地西他滨为主治疗的中高危MDS患者总有效率(ORR)为65.0%(39/60例),其中达完全缓解(CR)患者17例(28.3%),骨髓缓解(mCR)患者5例(8.3%);部分缓解(PR)患者4例(6.7%);血液学缓解(HI)患者13例(21.7%);未见疗效患者21例(35.0%)。1年OS 46例(76.7%);2年OS 35例(58.3%)。60例以地西他滨为主治疗的中高危MDS患者转化为AML21例(35.0%),其中MDS-SLD 1例(4.8%),MDS-EB-1 7例(33.3%),MDS-EB-2 11例(52.4%),MDS-U 2例(9.5%);中位转化时间为10.0(1.5月-32.0)个月。χ2或Fisher精确检验显示,中高危MDS转化为AML与2016年WHO诊断分型、骨髓增生明显活跃、地西他滨用药间隔延长相关(χ2=9.878,P=0.031;χ2=4.319,P=0.038;χ2=6.406,P=0.011);Kaplan-Meier检验单因素分析显示,中高危MDS转化为AML与2016年WHO诊断分型、骨髓原始细胞数、骨髓病态造血系数、地西他滨疗程间隔延长相关(P=0.015,P=0.008,P=0.012,P=0.032);COX多因素分析示,骨髓原始细胞数和骨髓病态造血系数为中高危MDS转化为AML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2,P=0.018)。结论以地西他滨治疗为主的中高危MDS患者转化为AML与2016年WHO MDS诊断分型、骨髓原始细胞数、骨髓增生明显活跃、骨髓病态造血系数、地西他滨用药疗程间隔延长相关;骨髓原始细胞数和骨髓病态造血系数是以地西他滨治疗为主的中高危MDS转化为AML的独立危险因素;地西他滨用药间隔规律有利于维持MDS患者疾病稳定。
李媛[7](2020)在《益髓方联合EPO/小剂量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评价分析益髓方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相对低危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疗效,评价分析益髓方联合小剂量地西他滨治疗相对高危组MDS的疗效,探寻中西医结合分层治疗MDS的有效方案。方法:采用前瞻性、单臂临床试验研究的方法,根据MDS预后分组系统分为相对低危组和相对高危组,相对低危组给予益髓方加EPO,益髓方(颗粒)每次1袋,每日2次,冲服;EPO 10000u,皮下注射,隔日1次。相对高危组给予益髓方(颗粒)每次1袋,每日2次,冲服;地西他滨10mg ivgttd1-5。分别于患者入组时、治疗2个月、治疗4个月、治疗6个月时记录外周血象及安全性指标,记录治疗前和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KPS行为能力评分等指标,在治疗6个月后进行疗效判定。评价分析该方案的临床疗效。结果:自2016年1月至2019年9月,共纳入病例50例,较低危组29例,死亡6例,脱落2例;较高危组21例,死亡6例,转白3例,脱落1例。共47例患者纳入统计分析,较低危组27例,较高危组20例,共脱落3例。较低危组患者中位年龄75岁,总有效率为70.37%;较高危组患者中位年龄78岁,总有效率为35.00%。主要观察指标:(1)外周血象:较低危组MDS患者血红蛋白水平在用药4个月、6个月时较入组时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可以看出血红蛋白水平在入组后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且在用药4个月内的上升幅度较大,血小板在入组2个月时较入组时明显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无明显差异。治疗前后白细胞、和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均无明显差异,P>0.05。较高危患者治疗后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呈现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白细胞、MCV均无明显差异,P>0.05。(2)中医证候疗效:较低危组治疗6个月后有效率为66.67%,较高危组治疗6个月后有效率为63.64%。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其中神疲乏力、气短症状明显改善,P<0.05,紫癜症状无明显改善。(3)KPS行为能力:较低危组治疗6个月后总改善率为77.78%,较高危组治疗6个月后总改善率为58.82%,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KPS行为能力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中西医结合分层治疗MDS具有一定疗效。较低危组:①益髓方联合EPO治疗4个月后可以显着提高患者的血红蛋白含量。②益髓方联合EPO可以有效改善MDS患者的临床症状,其中神疲乏力、气短症状改善明显,但对出血的改善不明显。③益髓方联合EPO治疗6个月后,患者KPS行为能力评分略有上升,但无统计学差异。较高危组:①益髓方联合小剂量地西他滨治疗6个月后对于患者血红蛋白含量、白细胞、血小板显示出逐渐升高的迹象,但是无统计学差异,尚需进一步扩大样本观察。②益髓方联合小剂量地西他滨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对神疲乏力、气短症状有改善,但对出血无改善。③益髓方联合小剂量地西他滨治疗6个月后患者KPS行为能力评分略有上升,但无统计学差异。(2)中西医结合治疗MDS患者的分层依据可能不受年龄和诊断分型等因素的影响,而根据修订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R)的分数高低,染色体核型的好坏,基因突变的种类等因素综合利用进行优化组合,可能是今后中西医结合精准治疗MDS患者的方向。
张玥[8](2020)在《伴有+8染色体异常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临床与实验室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异质性髓系克隆性疾病,其特征是骨髓无效造血、血细胞减少且高风险向急性髓系白血病转化。MDS的临床病程具有多样性,部分患者可长期无症状,仅存在轻度血细胞减少,部分患者则可在确诊后短时间内转化为白血病(AML)。MDS的发病率约为3-5/10万人并随年龄的增加显着升高,在年龄超过70岁的老年男性患者中发病率较高。在MDS中,细胞遗传学异常具有极高预后价值,如Del(5q),8号三体,del(20q),del(7q),单体7和复杂核型。约70%的MDS患者在初诊时有克隆性染色体畸变。细胞遗传学异常对MDS的发生、疾病进展、对药物的反应及MDS患者的总生存率均有影响。8号染色体三体(+8)在MDS中十分常见,其发生率约10%,是最常见的染色体异常之一。+8被认为是MDS转化过程中的次要或晚期事件。2016年WHO已经将+8染色体异常归属为中等预后类型。尽管在MDS中+8发生频率较高,但+8在其流行病学、病因学、功能、致病后果以及临床等方面的影响,及与其他染色体异常的关联方面仍有待进一步的阐明。目的分析比较伴有+8核型与正常核型的MDS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以期发现重要的临床预后因素,指导临床的治疗决策。方法收集并统计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9月1日间就诊于广东省人民医院血液科的56例MDS患者的临床与实验室资料,包括患者的起病症状,发病年龄,性别,WHO分型,IPSS-R评分,外周血中血红蛋白、血小板、中性粒、单核细胞、外周血原始细胞比例,骨髓原始细胞比例,染色体核型,基因突变,生存时间等,再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正常核型、+8、孤立+8、+8伴有额外核型异常4组,将这四组患者的临床与实验室资料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有56例病例,男性病人39例,女性病人17例,男:女为2.3:1。年龄17~76岁,中位年龄50岁。其中伴+8异常的有28例(50%),孤立+8 18人,+8伴1个额外染色体异常有8例,+8伴额外两种染色体异常(即复杂核型)有2例。按WHO 2016修订分型,其中MDS-EB-1型23例,MDS-EB-2型 21 例,MDS-MLD 型 8 例,MDS-U 型 4 例。2.(1)正常核型与孤立+8、+8伴有额外染色体异常患者中位生存期(OS)分别为9个月,22个月,7个月,其中正常核型与孤立+8MDS患者OS无显着统计学差异,而+8伴有额外异常MDS患者0S明显短于孤立+8MDS(p=0.009)。(2)本研究中患者的发病年龄及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对OS有显着影响(p分别为0.025、0.019),伴有+8的MDS患者中男性居多,占全部+8患者的71.4%,同时孤立+8MDS也多为男性,占全部孤立+8患者的88.9%,提示+8异常与性别有关。(3)本研究的孤立+8MDS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43.5岁,明显小于+8伴额外异常患者的发病年龄62岁,其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2)。(4)本组+8患者U2AF1突变比例较正常核型患者高,且均为孤立+8,多为男性患者,集中分布于MDS-EB-1亚型,提示U2AF1突变可能与+8染色体异常有关。结论在MDS患者中,+8染色体异常与性别相关,多为男性患者,集中分布在MDS-EB-1亚型,且孤立+8发病年龄较小,并与U2AF1突变密切相关。
王凤英[9](2020)在《去甲基化药物治疗对MDS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总结分析去甲基化药物地西他滨、阿扎胞苷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1.回顾性分析湖南省人民医院血液科2015年1月1日至2020年3月1日应用去甲基化药物治疗39例MDS患者治疗前病例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能评分(ECOG)、MDS分型、骨髓原始细胞比例、骨髓染色体核型、IPSS-R危险度分类、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等资料。比较地西他滨和阿扎胞苷两组治疗前各项指标的差异。将39例患者分为22例地西他滨组和17例阿扎胞苷组进行临床疗效分析。2.比较地西他滨与阿扎胞苷两组临床疗效,观察指标包括:血液学改善(中性粒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骨髓反应(部分缓解、完全缓解),总反应(血液学反应和骨髓反应),无事件生存(EFS),总生存(OS)。并将22例地西他滨及17例阿扎胞苷患者根据有无获得治疗反应情况分为地西他滨反应组和地西他滨不反应组、阿扎胞苷反应组和阿扎胞苷不反应组。了解地西他滨、阿扎胞苷治疗在MDS中获得的反应率、预后生存时间是否有差异。3.分别比较地西他滨、阿扎胞苷反应组和不反应组在MDS患者的生理指标:年龄、性别、ECOG;临床指标:血象(包括中性粒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骨髓反应、骨髓原始细胞比例、染色体核型等指标;预后指标:EFS、OS。了解不同因素对去甲基化药物治疗MDS患者获得治疗反应的影响。4.比较分析TP53基因突变对MDS患者去甲基化药物治疗(地西他滨或阿扎胞苷)的临床疗效影响。结果:1.39例去甲基化药物治疗患者中,22例地西他滨治疗组,17例阿扎胞苷治疗组。对患者的性别,年龄,MDS分型,IPSS-R危险度分类,ECOG评分以及治疗前中性粒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骨髓原始细胞计数进行分析,两组除年龄有统计学差异,余指标均无差异。2.在地西他滨、阿扎胞苷中,临床疗效分析结果显示两组血液学反应、骨髓完全缓解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EFS、OS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地西他滨与阿扎胞苷各自的反应组与不反应组间预后因素分析显示:在地西他滨反应组与不反应组中,EFS、OS均有统计学意义,骨髓原始细胞数(%)对预后生存有影响(p<0.05);在阿扎胞苷反应组与不反应组中,EFS有统计学意义。4.去甲基化药物治疗MDS,患者是否伴有TP53基因突变,对临床疗效无影响(p>0.05)。结论:1.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应用去甲基化药物治疗,地西他滨组与阿扎胞苷组临床疗效无统计学意义。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对地西他滨治疗组中有反应与无反应两组EFS、OS均存在统计学意义,骨髓原始细胞数(%)对预后生存有影响。阿扎胞苷治疗组中有反应与无反应两组EFS存在统计学意义。3.TP53基因突变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去甲基化药物治疗的疗效无影响。
刘萨日娜[10](2020)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与巨幼细胞性贫血形态学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巨幼细胞性贫血(MA)在血常规、外周血及骨髓细胞形态中的相似性与区别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确诊的MDS 22例和MA 28例,对比分析血常规检测、外周血形态分析及骨髓形态。结果 MDS组和MA组外周血血细胞减少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DS组与MA组在外周血幼稚粒细胞、有核红细胞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MDS组与MA组在增生程度、粒红二系巨幼样变、粒系分叶过多、红系花瓣核、核出芽、双核红、多核红(不包括奇数核)、嗜碱性点彩红细胞以及Howell-Jolly小体、多圆核及多分叶巨核细胞等改变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DS组与MA组在核质发育不平衡、胞质颗粒较少或缺如、核分叶过少(假性Pelger-Huet畸形)、奇数核红细胞、原始细胞比例、单圆核巨核细胞及小巨核细胞、尤其淋巴样小巨核等改变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DS和MA都表现外周血细胞减少、外周血及骨髓病态造血,相比之下MDS病态造血比MA更加显着,且有其特征性表现包括原始细胞数量、假性Pelger-Huet畸形及淋巴样小巨核细胞等。MA形态主要表现在巨幼样改变。掌握好这些特点有助于临床上对两种疾病进行鉴别与诊断。
二、骨髓病态细胞分类计数对诊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骨髓病态细胞分类计数对诊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2)四种检验方法不同组合对急性髓系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诊断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检验方法 |
1.2.1 外周血涂片: |
1.2.2 骨髓涂片: |
1.2.3 流式细胞术检测: |
1.2.4 染色体核型分析: |
1.3 观察指标 |
1.3.1 外周血涂片及骨髓穿刺涂片结果: |
1.3.2 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 |
1.3.3 染色体核型显带分析结果: |
1.3.4 诊断检出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1 AML与MDS血常规结果及形态学检出情况 |
2.2 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 |
2.2.1 AML: |
2.2.2 MDS: |
2.3 染色体核型显带分析结果 |
2.3.1 AML: |
2.3.2 MDS: |
2.4 AML与MD不同组合检验方法检出情况比较 |
3 讨 论 |
(3)初诊时血小板计数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病例与方法 |
2.1 病例 |
2.2 研究参数 |
2.3 预后评估 |
2.4 随访 |
2.5 统计学处理 |
第三章 结果 |
3.1 137 例初诊MDS患者临床特征 |
3.2 不同血小板水平初诊MDS患者临床特征比较 |
3.2.1 137 例不同血小板水平初诊MDS患者临床特征比较 |
3.2.2 46 例不同血小板水平初诊MDS-EB患者临床特征比较 |
3.2.3 65 例不同血小板水平初诊MDS-SLD及 MDS-MLD患者临床特征 |
3.3 血小板水平与初诊MDS患者其他临床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
3.4 初诊MDS患者不同血小板水平的预后意义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写 |
综述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位论文创新性科研成果 |
致谢 |
(4)细胞形态学异常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血涂片观察结果比较(见表1) |
2.2 两组粒系观察结果比较(见表2) |
2.3 两组红系观察结果比较(见表3) |
2.4 两组巨核系观察结果比较(见表4) |
3 讨论 |
(5)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文献综述一 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1. 二十四节气起源 |
2. 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五运六气交接时刻的研究方法探讨 |
1. 经文解读 |
2. 天文历法溯源 |
3. 气象数据分析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 |
前言 |
(一) 以急诊患者禀赋特点分析运气交接节气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二) 以急诊患者疾病特点判断运气交接节气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讨论 |
1 关于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可信度分析 |
2 与同类研究比较 |
3 研究意义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以立春为运气起始节气的禀赋特点比较 |
附录2 2016-2018年大寒前后3节气的高发疾病 |
简历 |
(6)地西他滨治疗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的高危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对象选择 |
2.纳入标准 |
3.排除标准 |
4.资料收集 |
5.治疗方案 |
6.不良反应 |
7.疗效评估 |
8.骨髓形态学相关评估指标 |
9.随访 |
10.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基线资料对比 |
2.影响以地西他滨为主方案治疗中高危MDS转化为AML的单因素分析 |
3.影响以地西他滨为主方案治疗中高危MDS转化为AML的多因素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或缩略词表 |
致谢 |
(7)益髓方联合EPO/小剂量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西医诊疗进展 |
1 MDS的发病机制 |
2 MDS的分型诊断 |
3 MDS西医治疗进展 |
4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1 MDS的中医病名沿革与探讨 |
2 现代医家对MDS病机的认识 |
3 MDS的中医辨证论治 |
4 中西医结合治疗MDS的最新临床研究 |
5 东方医院血液科治疗MDS经验 |
6 评述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第一节 研究方案 |
1 病例选择标准 |
2 研究方法 |
3 观察指标 |
4 疗效判定标准 |
5 操作流程 |
6 病例记录 |
7 安全性评价 |
8 统计学方法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1 临床特征 |
2 疗效统计 |
3 脱落和不良反应 |
讨论 |
1 益髓方处方分析 |
2 治疗结果分析 |
3 结论 |
4 问题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8)伴有+8染色体异常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临床与实验室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
1.1.1 疾病简介 |
1.1.2 疾病诊断与分型 |
1.1.3 疾病预后 |
1.1.4 疾病治疗 |
1.2 染色体异常 |
1.2.1 概述 |
1.2.2 MDS的染色体异常 |
1.2.3 8号染色体异常 |
1.3 U2AF1基因突变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材料、试剂与仪器 |
2.1.1 主要材料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2 研究对象与纳入标准 |
2.2.1 研究对象 |
2.2.2 病例入组及排除标准 |
2.3 研究方法 |
2.4 实验步骤及方法 |
2.4.1 玻片处理和血涂片的制备 |
2.4.2 骨髓涂片制备 |
2.4.3 染色体培养 |
2.5 随访 |
2.6 统计及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总体结果 |
3.1.1 临床资料 |
3.1.2 血常规结果 |
3.1.3 骨髓检查结果 |
3.1.4 细胞遗传学分析 |
3.2 临床与实验室资料分组比较 |
3.3 生存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不足之处与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表 |
致谢 |
(9)去甲基化药物治疗对MDS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引言 |
2.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临床资料收集及定义 |
3.治疗方法 |
3.1 治疗前准备 |
3.2 治疗方案 |
3.3 支持治疗 |
3.4 随访 |
3.5 统计学方法 |
4.结果 |
4.1 一般资料分析 |
4.2 地西他滨、阿扎胞苷两组临床疗效 |
4.3 地西他滨与阿扎胞苷亚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
4.4 TP53与非TP53去甲基化药物治疗反应情况 |
5.讨论 |
6.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中英词汇对照表 |
致谢 |
(10)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与巨幼细胞性贫血形态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检测方法 |
1.2.1 血常规分析 |
1.2.2 外周血形态分析 |
1.2.3 骨髓形态分析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血常规检测结果比较 |
2.2 两组外周血形态比较 |
2.3 两组骨髓形态比较 |
3 讨论 |
四、骨髓病态细胞分类计数对诊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62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FAB和WHO分型及形态学特点[J]. 蔡晓虹,冯达娜,赖文兴,刘玲玲.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1(14)
- [2]四种检验方法不同组合对急性髓系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诊断价值研究[J]. 崔雪,崔建娇,丛玉珠,符爽,张振忠. 陕西医学杂志, 2021(06)
- [3]初诊时血小板计数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研究[D]. 何佩东. 兰州大学, 2021(12)
- [4]细胞形态学异常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诊断价值[J]. 王文渊. 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报, 2020(04)
- [5]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D]. 加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地西他滨治疗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的高危因素[D]. 杨倩. 青岛大学, 2020(01)
- [7]益髓方联合EPO/小剂量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李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伴有+8染色体异常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临床与实验室特征分析[D]. 张玥.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9]去甲基化药物治疗对MDS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D]. 王凤英.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与巨幼细胞性贫血形态学分析[J]. 刘萨日娜. 慢性病学杂志,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