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因特网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刘佳萌[1](2019)在《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德育课程资源有效开发研究》文中提出课程资源是高校德育实施的基础,随着新媒体的飞速发展,高校德育课程资源开发面临新的挑战。本研究从教育学、传播学等多学科视角出发,运用文献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综合研究高校德育课程资源有效开发的理论基础、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深层剖析高校德育课程资源开发观念、开发主体、技术手段、规章制度以及经费、物质条件等层面的成因。因此,本研究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学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课程论,提出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德育课程资源有效开发的原则与策略,从而补齐德育短板,实现以学生德性发展为根本和课程资源价值最大化的价值追求,以增强高校德育课程资源的动态性和有效性,使高校德育焕发时代生命力。
刘兴璀[2](2018)在《美国高校德育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德育作为一种广泛存在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形式,在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在多元主义文化背景之下的美国高校如何造就一批适应技术发展、市场自由、政治民主的高素质人才,这得益于一套行之有效的高校德育方法体系。本文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综合运用文献搜集、访问调查、历史归纳、案例分析以及跨学科研究等方法,对美国高校德育方法的历史进程、理论渊源、主要理论、主要方法以及方法的具体实践进行了深入、完整的研讨,力求在真实还原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原则,植根于美国特有的文化状况、政治制度和民族特点,剖析其合理性和局限性,并对其创新发展的趋势进行推理,以求对我国高校德育方法的发展提供合理借鉴。梳理美国建国以来240年的高校发展历史,其德育教学方法的理论和实践经历了不断的质疑和再质疑的进程,最终形成了多元开放的体系。建国初期美国高校的德育方法继承了殖民地时期9所教派学院的宗教德育方法色彩,但民族国家的独立以及宗教教派的内部分化,单调的宗教方法严重阻碍了统治阶级倡导民主、共和、爱国的道德价值取向,高校德育方法的世俗化改革与宗教德育方法的有限度的调整在不断的冲突、调和中并存。直到19世纪,随着对人的智力的认知、科学的发展,以及实用哲学的出现,德育方法向着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世俗主义与宗教主义的论争演变成传授知识与教会技能之间的斗争,基于知识价值的学术性方法、以研究为中心的德育方法和基于实用哲学的经验性方法构成了美国高校德育方法科学理性的框架。这种理性方法体系基本满足了美国精英化高等教育的需要。二战以后美国高等教育迅速大众化、普及化,大学生更多地追求以生活为目的的教育,高校德育方法领域的正规方法逐渐弱化,高校德育效果降低,乃至发生学生运动,直到70年代高等教育领域开始进行道德的反思,力图恢复和重建高校德育方法。20世纪90年代以后,高等教育特色化、国际化、市场化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等的发展,任何一种主导的德育方法理论或实践都难以满足需要,多元开放的高校德育方法体系逐渐形成并不断更新,展现了一个高效运行的高校德育方法领域。在这一历史发展进程中,自由主义、实用主义、人本主义理论不同程度上为美国高校德育方法奠定了思想基础。自由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指导,从古典自由主义到新自由主义,支撑着每一历史时期高校德育方法变革的主导;人本主义从人的存在出发,阐释人的道德发展与教育的关系,体现人在道德以及道德教育中的主体性,提供了高校德育方法构建的人性论基础;而实用主义作为美国特色的哲学思想,强调经验主义的立场、自然主义的原则、工具主义的价值,奠定了德育的实用价值取向。在这三种理论来源基础之上,美国高校德育领域形成了各种类型的德育方法理论流派。比较典型的就是全面主义德育方法理论、人本主义德育方法理论和德目主义德育方法理论流派,这些流派内部又涌现了各具特征的理论派别,代表了不同时期或同一时期德育方法理论发展的特征。如进步德育方法理论将德育教学与社区、事务、服务和活动联系起来,拓展了德育方法的覆盖面,也有效解决解决了道德与现实的冲突;认知发展德育方法理论强调“道德两难问题”、“公正团体”等德育方法,肯定了人自身的思维发展对道德发展的影响;价值澄清德育方法理论致力于“评价”和“价值澄清”过程,通过价值教育活动策略以及具体操作方式的设计,澄清个人的道德价值观。这是三种德育方法理论立足于全面主义德育的立场,是杜威实用主义德育方法理论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存在主义德育方法理论积极倡导个人的存在和个人的自由选择,鼓励学生在道德学习中要发扬个性,通过学生自我的积极探讨来获取道德知识和道德行为的准则;关怀德育方法理论强调建立在“关怀”基础上开展德育教学,这两种德育方法理论充分显示了美国高校德育方法理论坚持人本主义的德育理念。理性为本的德育方法理论则强调知识路径的德育教学;完善人格德育方法理论强调将完善人格的要素作为内容进行传授,体现了德目主义德育方法理论的显着特点。美国高校德育方法恢复和重建的效果就是涌现了大量的高校德育方法主张,用以指导和变革高校德育具体方法的实施,尤其是近40年以来,美国高校德育专家和倡导者一直积极探索指导有效德育教学的方法,也探索出了众多的成果。例如在高校德育课堂直接教学方法方面,有道德问题论证法、探究教学法、理解性教学法、批判教学法、多元文化教学法等;在高校德育的间接学习法方面,有服务-学习法、联通主义学习法、分散式学习法、科研规范结构等;还有以大学校长为代表的倡导者提出的整合教学方法,如宽阔学习经验法、整合的学术法、跨学科学习法以及科研-教学-学习联合体等。这些有关高校德育方法的主张,不仅深化了人们对高校德育功能的认识,而且确立了方法在高校德育中的地位,为开展丰富多彩的高校德育活动提供了方法指导。理论付诸实践,不仅能够检验理论的科学性,而且能够真正促进目标的实现。在高校德育方法主张下的高校德育方法的具体实践形式是实现高校德育目标的关键。美国高校德育方法的实践形式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各高校德育方法呈现各具特色、多彩缤纷的局面。但总体上离不开以讨论、讲授、渗透为主的课堂教学方法和以网络、科研、服务体验、文化熏陶为主的日常德育方法两种形式。每一种方法都在不同的高校中体现为不同的形态,如讨论法中有新生研讨会、小班讨论、大班分组讨论;讲授包括互动式讲授、办公室时间、校园励志演讲等;渗透教学方法包括“课程串”、跨学科课程等;网络育德法如计算机辅助教学、开放课程、MOOC等;科研育德法如伦理研究、研究伦理、绿色实验室运动、学术诚信教育等;实践育德法包括慈善服务、周末活动等;校园文化育德法如关怀社区、宗教文化、海外游学等,由此体现了美国高校德育方法多元开放的特征。通过对美国高校德育方法的系统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美国高校德育方法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不仅形成了全面的德育方法体系,形成开放多样的德育方法实践模式,而且注重采用最新技术更新方法系统,保持其先进性;同时,美国高校德育方法的多样性又容易导致相互之间的冲突,方法发展存在过于理想化的弊端,忽视了其在具体实践中可能产生反面道德影响的可能性。我们应该在批判借鉴的基础上,立足我国高校德育方法的缺陷,积极构建高校大德育课堂,融合直接德育课、德育渗透课以及各种跨学科德育课,推进我国高校教学-科研-实践相结合,引进和开发新技术型德育方法等,促进我国高校德育方法的变革。
韩军武[3](2013)在《高校校园德育环境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所谓高校校园德育环境就是指高校内部影响和制约大学生成长及其思想品德形成、发展以及影响高校德育活动开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高校校园德育环境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包括学校的校园、教职工、教育内容、校园文化、校风、教风、学风等诸多因素,都是相对独立的客观存在,不同程度地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德育工作,影响和制约德育工作目标和效能。“高校校园德育环境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目前理论界研究的前沿点。本文从高校校园德育环境建设系统工程的角度,力求对新形势下高校校园德育环境的界定、构成、功能、高校德育环境问题及其成因以及优化建设等进行新的探讨,这将有助于加强高校德育工作,进一步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文首先通过对专家学者关于高校德育环境建设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分析,进而希望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措施;其次是通过收集整理文献资料和个别访谈的方法分析高校校园德育环境在硬件环境、制度环境、学习环境、校园文化环境、网络虚拟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而提出了优化高校校园德育环境的对策。本文主要包括如下几个组成部分。引言部分:主要提出要研究的问题,并阐述论题的研究背景及现实意义,论题国内外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点及难点。第一部分:高校校园德育环境的相关理论分析。主要论述了高校校园德育环境的界定;论述了高校校园德育环境的构成;从导向、渗透、规范和示范四个方面论述了高校校园德育环境的功能;论述了改善高校校园德育环境的必要性,一是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需要;二是建设高校和谐校园的需要;三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四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第二部分:高校校园德育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结合高校校园德育环境的实际情况及相关的高校德育环境理论,从硬件环境、学习环境、制度环境、校园文化环境、网络虚拟环境等方面分析当前高校校园德育环境存在的问题,一是校园硬件环境条件落后,基础设施不健全;二是部分高校师德失范现象日趋严重,教风学风问题令人堪忧;三是学校管理制度不健全,执行力度不够;四是校园文化导向和教育功能弱化,利益至上和娱乐化倾向突出;五是网络德育环境对高校德育工作负面影响较大。同时有针对地分析了高校校园德育环境问题的成因,一是经济条件相对薄弱,发展定位不明确;二是对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重视不够;三是德育目标抽象笼统,德育评价制度不科学;四是学生人文素养偏低,校园文化活动的动机出现偏差;五是网络安全意识低下,网络道德宣传教育力度不够。第三部分:优化高校校园德育环境的对策。根据当前高校校园德育环境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有针对性地阐述优化高校校园德育环境的对策,首先是创造优美温馨的校园硬件环境,突出基础设施的育人功能;其次是加强师德教育,营造良好的教风学风;再次是加强制度建设,使德育工作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四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德育环境;五是加强网络道德与安全教育,构建良好的校园网络德育环境。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概括总结,并提出了高校校园德育环境建设与优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还需要我们几代人做出长期的、更大的努力。
郑立波[4](2012)在《加强高校网络德育建设的研究与思考》文中指出21世纪,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得到快速发展,促使人类信息在传播速度、传播范围和传播质量等方面都有了极大的提高。互联网己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信息工具,对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对高等学校的影响更为明显。一方面,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高校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式,提供了信息共享的广阔空间,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同时也不可避免对高校学生道德形成带来一些负面效应,出现了“道德失范”现象;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出现丰富了高校德育资源和内容,促进了高校德育手段和模式的现代化进程,也对高校德育工作带来巨大挑战。高校网络德育建设不仅是“网络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高校学生网络道德现状的必然要求,对高校网络德育进行研究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本文既有理论的研究,也有实践的思考。首先,在唯物辩证法指导下,通过广泛的基础研究,对网络、网络道德、网络德育等进行了科学界定,并回顾了我国高校网络德育发展的历程。其次,通过问卷调查、参观考察等形式探讨了高校网络德育存在的问题,即网络德育平台建设与管理滞后、网络德育队伍建设滞后、网络德育建设缺乏资源、网络德育内容方法缺乏创新、网络监管机制不健全等,在此基础上对高校网络德育存在的问题原因进行剖析,分析了影响高校网络德育建设的因素,即网络社会的复杂多变冲击着高校网络德育环境、高校对网络德育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传统德育对网络德育的惯性影响、德育评价体系尚不科学。第三,本文在遵循德育基本规律的前提下,提出加强高校网络德育建设的思路和对策,包括提高对高校网络德育重要性的认识、构建和完善高校网络德育内容体系、建设和优化高校网络德育环境、构建高校网络德育自教自律模式,不断提高网络德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田文英[5](2011)在《高校网络德育的实效性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应用,创造了人的新的生存状态、交往空间,一种新的网络环境形成了。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加强新形势下的高校网络德育的实效性,开创高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成为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互联网在加速现代社会文明进程的同时也冲击着人们的传统道德观念,产生了许多消极影响。青年大学生是网络技术应用的主要群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故而是网络德育最重要的的教育对象。本文依据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坚持德育的发展规律和基本原则,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的有关理论和研究方法,针对高校网络德育的实效性问题,进行深度剖析和研究探索,增强我国的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本文着重从青年大学生网络德育实效性不强的表现特征,分析了高校网络德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对问题理清了思路,为提出相关解决措施奠定了基础;最后,本文在吸收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对实践进行仔细深入思考和调查后,主要从网络德育课程设置、网络德育网站的开设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另外本文还对高校网络德实效性的评价问题进行了论述,从评价内容合理化、评价方法科学化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拓宽德育工作途径,从而提高其针对性和实效性。
林春蓉[6](2010)在《当代高校网络德育研究现状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高校校园网的迅猛发展,大学生日益成为我国网民的主体力量,网络的虚拟性、多元性、隐蔽性和无序性的特点使得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现象普遍存在,因此高校网络德育问题日益成为国内外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作了研究与探索,十多年来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资料。本文拟对此领域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做一个较为系统的整理,并对当前理论和实践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对高校网络德育进一步研究方向提出一些思考。
焦贺丽[7](2010)在《网络对高校德育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本选题对信息化时代的高校德育作了较为全面的梳理,试图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勾勒出信息化时代下高校德育演变的线索,并进而归纳出若干特点,提出改革高校德育的对策。本文由绪论展开,共分五个部分,主要观点如下: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明确了本课题研究的依据、意义和目的,捋清了学术界研究的现状。综观学界的主要研究成果,笔者发现前人有关高校德育的研究多集中在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阐释和界定。本文希冀在学界前辈研究的基础上,有所改进和提高。第二部分,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探讨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为了获得精确的数据和完善的信息以资研究,笔者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选择了三所较有代表性的高等院校投放。本次问卷内容主要包括网络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网络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影响,网络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的影响,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状况等等方面。第三部分,分析了网络的发展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的机遇,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网络提供了全新的高校德育环境,包括民主、平等、自由、便捷的交流环境,及时的预警环境,素质教育、终身教育、个性化的学习环境等等。其次,网络丰富了高校德育内容,包括充实网络德育内容和整合网络德育资源。再次,网络创新了高校德育模式。最后,网络创新了高校德育途径和方法。第四部分,指出了网络的发展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的挑战,归纳起来表现在四个方面:网络的不可控性对高校德育工作过程及管理提出挑战,网络的出现对高校德育主体的素质、权威提出挑战,网上信息混乱对高校德育内容提出挑战,网络环境对传统高校德育方式提出挑战等等。第五部分,综合分析网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得出高校德育工作的新对策。笔者认为要充分合理地利用网络,必须做到以下四点:一、标本兼治,充实高校德育本体内涵;二、预防并举,建立高校德育预警机制;三、综合管理,形成高校德育综合监管机制;四、以人为本,完善高素质的德育队伍建设。第六部分为结合前文论述过程,综括全文的结论。笔者通过实证性的问卷调查,析理出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所面临的诸多问题,综合出网络给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从而得出高校德育工作的新对策。
邓淑英[8](2008)在《网络时代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及使命》文中指出网络信息技术从科学层面迅速向其他领域渗透,在我国受网络影响最深、最广莫过于当代的大学生了。近几年大学生上网人数的急剧飙升,网络对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个性心理等都产生了十分广泛和深刻的影响,也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许多值得深思和改进的问题。网络已成为当前学校德育工作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阵地。同时也为学校德育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赋予更加神圣的使命。本文分析这种机遇和挑战及相应的使命,并提出了提高德育工作有效性和科学性的途径。
何思妤[9](2007)在《高校网络德育工作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网络文化不断的渗透和蔓延,网络化已成为全球化时代的最显着特征,它既是一种新信息传播媒介,也是一种新的文化传媒和整合载体,正迅速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对高校德育带来极大的挑战与机遇,我们必须正视网络文化建设,深入探索网络教育理论,积极主动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德育对策。
孙伟[10](2006)在《重新审视中国加入WTO对高校德育工作带来的挑战》文中提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有四个春秋,高校处在一个急剧变革和变化的国际国内大环境中,高校德育工作在迎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的冲击,经济全球化客观上为资本主义输出其制度和文化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防御能力受到削弱,给社会主义信念教育带来一定困难,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和爱国主义教育提出新的挑战,高素质、国际化的人才争夺战对传统的德育内容、方式提出挑战,信息网络化的快速发展对高校德育的冲击和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
二、因特网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因特网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德育课程资源有效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五、相关概念解析 |
第一章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德育课程资源有效开发的理论基础及价值探讨 |
第一节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德育课程资源有效开发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高校德育课程资源有效开发的归宿 |
二、社会学习理论:高校德育课程资源有效开发的支撑 |
三、建构主义课程论:高校德育课程资源有效开发的根本 |
第二节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德育课程资源有效开发的现实诉求 |
一、信息多元弱化学生价值观念 |
二、信息对称消解教师主导地位 |
三、信息流动致使德育资源紊乱 |
第三节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德育课程资源有效开发的价值追求 |
一、以学生德性发展为本 |
二、课程资源价值最大化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我国高校德育课程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一节 我国高校德育课程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
一、课程资源观念桎梏 |
二、新媒体课程资源开发层次较浅 |
三、部分课程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 |
四、网络资源安全维护欠佳 |
五、线上规章制度不够完善 |
第二节 我国高校德育课程资源开发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课程资源理论研究滞后 |
二、教师参与度较低 |
三、忽略学生主体地位 |
四、新媒体技术手段落后 |
五、经费以及物质条件匮乏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德育课程资源有效开发的对策 |
第一节 更新课程资源观与增强有效开发意识 |
一、树立“共建共享”的课程资源观 |
二、增强有效开发意识 |
第二节 明确课程资源开发的目标及原则 |
一、以“育新人”为导向 |
二、坚持继承与发展兼容的开发原则 |
第三节 拓宽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 |
一、重塑教师的主体地位 |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行为 |
三、关注新媒体社群的主流导向 |
第四节 夯实课程资源开发的基础 |
一、加强师资和财力建设 |
二、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 |
三、革新课程资源开发技术 |
四、完善课程资源体系 |
第五节 强化课程资源开发的反馈与评价 |
一、线上线下整体联动 |
二、多元评价体系提高开发的有效性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2)美国高校德育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点 |
(一) 研究重点 |
(二) 研究难点 |
(三)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美国高校德育方法的发展进程 |
一、建国初期高校德育方法的世俗化变革 |
(一) 高校世俗德育方法的萌芽 |
(二) 宗教德育方法有限度的调整 |
二、19世纪高校德育方法的科学确立 |
(一) 基于知识价值的学术性德育方法的确立 |
(二) 以研究为中心的德育方法的确立 |
(三) 基于实用价值的经验性德育方法的确立 |
三、二战之后高校德育方法的曲折发展 |
(一) 战后大学正规德育方法的弱化 |
(二) 60年代学生运动与高校德育方法系统的崩溃 |
(三) 70-80年代高校德育方法的恢复与重建 |
四、20世纪90年代以后高校德育方法的多元发展 |
(一) 高校特色化德育方法的发展 |
(二) 高校国际化德育方法的发展 |
(三) 高校市场化德育方法的发展 |
(四) 高校技术化德育方法的发展 |
第三章 美国高校德育方法的理论渊源 |
一、自由主义的理论影响 |
(一) 古典自由主义的理论溯源 |
(二) 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发展 |
二、人本主义的理论呼吁 |
(一) 存在主义的理论思考 |
(二) 个人主义的理论担当 |
三、实用主义的理论基石 |
(一) 经验主义的理论立场 |
(二) 自然主义的理论原则 |
(三) 工具主义的理论张扬 |
第四章 美国高校德育方法理论 |
一、全面主义德育方法理论 |
(一) 进步主义德育方法理论 |
(二) 价值澄清德育方法理论 |
(三) 认知发展德育方法理论 |
二、人本主义德育方法理论 |
(一) 存在主义德育方法理论 |
(二) 关怀德育方法理论 |
三、德目主义德育方法理论 |
(一) 理性为本的德育方法理论 |
(二) 完善人格德育方法理论 |
第五章 美国高校德育的主要方法 |
一、直接德育方法 |
(一) 道德问题论证法 |
(二) 探究教学法 |
(三) 理解性教学法 |
(四) 批判教学法 |
(五) 多元文化教学法 |
二、间接德育方法 |
(一) 服务-学习法 |
(二) 联通主义学习法 |
(三) 科研规范结构 |
三、整合德育方法 |
(一) 宽阔学习经验法 |
(二) 整合学术法 |
(三) 跨学科学习法 |
(四) 科研-教学-学习联合体 |
第六章 美国高校德育方法的实践模式 |
一、美国高校课堂德育方法的实践模式 |
(一) 研讨模式 |
(二) 讲授模式 |
(三) 渗透模式 |
二、美国高校日常德育方法的实践模式 |
(一) 网络育德模式 |
(二) 科研育德模式 |
(三) 实践活动育德模式 |
(四) 校园文化育德模式 |
第七章 美国高校德育方法的评价与启示 |
一、美国高校德育方法的评价 |
(一) 合理性 |
(二) 局限性 |
二、美国高校德育方法对我国的启示 |
(一) 构建大德育课堂 |
(二) 教学-科研-实践三结合 |
(三) 开发新技术型德育方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高校校园德育环境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一)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 研究的主要内容、思路与方法 |
(四) 创新点及难点 |
一、高校校园德育环境的相关理论分析 |
(一) 高校校园德育环境的界定 |
1. 环境、德育与德育环境 |
2. 高校校园德育环境 |
(二) 高校校园德育环境的构成及功能 |
1. 高校校园德育环境的构成 |
2. 高校校园德育环境的功能 |
(三) 改善高校校园德育环境的必要性 |
1. 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需要 |
2. 建设高校和谐校园的需要 |
3.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
4.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
二、高校校园德育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 高校校园德育环境存在的问题 |
1. 校园硬件环境条件落后,硬件设施不健全 |
2. 部分高校师德失范现象日趋严重,教风学风问题令人堪忧 |
3. 学校管理制度不健全,执行力度不够 |
4. 校园文化导向和教育功能弱化,利益至上和娱乐化倾向突出 |
5. 网络德育环境对高校德育工作负面影响较大 |
(二) 高校校园德育环境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 经济条件相对薄弱,发展定位不明确 |
2. 对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重视不够 |
3. 德育目标抽象笼统,德育评价制度不科学 |
4. 学生人文素养偏低,校园文化活动的动机出现偏差 |
5. 网络安全意识低下,网络道德宣传教育力度不够 |
三、优化高校校园德育环境的对策 |
(一) 创造优美温馨的校园硬件环境,突出基础设施的育人功能 |
1. 建设优美文雅的校容校貌 |
2. 加强高校各种文化设施建设 |
3. 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共同创建优美的校园环境 |
(二) 加强师德教育,营造良好的教风学风 |
1. 加强师德教育,构建良好的教风 |
2. 培养良好学风 |
(三) 加强制度建设,使德育工作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 |
1. 增强制度意识,健全制度体系 |
2. 强化制度管理,树立制度权威 |
3. 突出师生主体地位,创建人文关怀的制度环境 |
(四)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德育环境 |
1. 发展多元文化,突出时代特色 |
2. 创建个性文化,突出学校特色 |
3. 注重科技文化,突出学术特色 |
4. 坚持师生主体主导地位,突出大众化 |
(五) 加强网络道德与安全教育,构建良好的校园网络德育环境 |
1.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和网络道德水平 |
2. 建设高校网络德育队伍,提高高校校园网络德育能力 |
3. 加强高校德育网站建设,提高服务学生的能力 |
4. 加强网络的管理与控制,净化优化高校校园网络德育环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4)加强高校网络德育建设的研究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的依据与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框架、方法和创新 |
第2章 网络社会与网络道德 |
2.1 网络与网络社会 |
2.1.1 网络的涵义 |
2.1.2 网络在中国的发展 |
2.1.3 网络社会的主要特点 |
2.2 网络与网络道德 |
2.2.1 网络道德的涵义 |
2.2.2 网络德育的涵义 |
2.2.3 网络德育的特征 |
2.2.4 我国高校网络德育发展历程 |
第3章 网络社会条件下高校网络德育现状及原因分析 |
3.1 高校网络德育存在的问题 |
3.1.1 网络德育平台建设与管理滞后 |
3.1.2 网络德育队伍建设滞后 |
3.1.3 网络德育建设缺乏资源 |
3.1.4 网络德育内容方法缺乏创新 |
3.1.5 网络监管机制不健全 |
3.2 高校网络德育建设问题的原因剖析 |
3.2.1 网络社会中的不利因素冲击高校网络德育环境 |
3.2.2 高校对网络德育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
3.2.3 传统德育对网络德育产生惯性影响 |
3.2.4 高校德育评价体系尚不科学 |
第4章 加强高校网络德育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
4.1 在更高层次上提高对高校网络德育重要性的认识 |
4.1.1 加强高校网络德育建设是高校学生网络道德现状的要求 |
4.1.2 加强高校网络德育建设是高校德育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 |
4.1.3 加强高校网络德育建设是网络自身特点的要求 |
4.2 构建和完善高校网络德育内容体系 |
4.2.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
4.2.2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
4.2.3 网络法治规范教育 |
4.2.4 网络信息素养教育 |
4.3 建设和优化高校网络德育环境 |
4.3.1 加强高校网络德育阵地的建设 |
4.3.2 加强高校网络德育队伍的建设 |
4.3.3 加强高校网络德育信息传播模式的优化 |
4.3.4 加强高校网络德育环境的管理与净化 |
4.3.5 加强高校网络德育资源的开发 |
4.4 构建高校网络德育自教自律模式 |
4.4.1 自教自律模式的涵义 |
4.4.2 高校网络德育自教自律的方法与途径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高校网络德育情况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5)高校网络德育的实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高校网络德育的内涵及实效性的含义 |
2.1 高校网络德育概念的界定 |
2.1.1 高校德育的涵义 |
2.1.2 高校网络德育的涵义 |
2.2 高校网络德育的特点 |
2.3 高校网络德育实效性的含义 |
2.3.1 高校网络德育实效性的概念 |
2.3.2 高校网络德育实效性的标准 |
第3章 高校网络德育实效性不强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
3.1 高校网络德育实效性不强的表现 |
3.1.1 网络德育内容边缘化 |
3.1.2 网络诚信行为随意化 |
3.1.3 网络德育效果迟钝化 |
3.2 影响高校网络德育发展的原因分析 |
3.2.1 网络技术本身的复杂性 |
3.2.2 整个社会道德受市场经济的冲击 |
3.2.3 我国高校网络德育内容缺乏针对性 |
3.2.4 高校网络德育的途径单一 |
第4章 提高高校网络德育实效性的优化对策 |
4.1 开设高校网络德育实践课程 |
4.1.1 鼓励学生对国情相关信息的搜集 |
4.1.2 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 |
4.1.3 引导学生对社会正反案例信息的辨析 |
4.1.4 增设高校网络德育学分制 |
4.2 建立高校特色网站 |
4.2.1 高校特色网站构建的理性认识 |
4.2.2 构建三种特色网站 |
4.2.3 加强网络的监管作用 |
4.3 构建高校网络德育评价平台 |
4.3.1 设计多元的网络知识竞赛 |
4.3.2 开展定期的网络测评 |
4.3.3 构建公平的利益奖惩制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当代高校网络德育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外研究动态分析 |
1.1 论着大量涌现。 |
1.2 专门研究机构纷纷建立。 |
1.3 网络伦理学与高等教育成功结合。 |
2 国内研究动态分析 |
2.1 被动适应阶段 (1994—1998年) 。 |
2.2 主动创建阶段 (1999—2000年) 。 |
2.3 自觉发展阶段 (2001年至今) 。 |
3 问题与展望 |
3.1 加强网络德育典型案例研究。 |
3.2 推动多学科合力治德研究。 |
3.3 推进网络德育与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相互渗透研究。 |
(7)网络对高校德育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意义 |
1.2.1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 |
1.2.2 本课题研究目的 |
1.2.3 高校德育现状 |
1.3 学术综述 |
1.3.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及特征 |
1.3.2 国内对网络德育特点的探讨 |
1.3.3 学术界的主要研究成果 |
1.3.4 相关概念界定 |
第二章 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 |
2.1 调查表的设计 |
2.2 调查对象、内容和方法 |
2.3 调查分析及结果 |
2.3.1 调查对象的基本构成状况 |
2.3.2 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的调查 |
2.3.3 网络对大学生学习影响的调查 |
2.3.4 网络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影响的调查 |
2.3.5 网络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影响的调查 |
2.3.6 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的调查 |
2.3.7 大学生网络成瘾状况的调查 |
第三章 网络的发展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的机遇 |
3.1 网络提供了全新的高校德育环境 |
3.1.1 民主、平等、自由、便捷的交流环境 |
3.1.2 及时的预警环境 |
3.1.3 素质教育、终身教育、个性化的学习环境 |
3.2 网络丰富了高校德育内容 |
3.2.1 充实网络德育内容 |
3.2.2 整合网络德育资源 |
3.3 网络创新了高校德育模式 |
3.3.1 建立德育新模式的必要性 |
3.3.2 网络德育新模式 |
3.4 网络创新了高校德育途径和方法 |
第四章 网络的发展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
4.1 网络的不可控性对高校德育工作过程、管理提出挑战 |
4.1.1 对高校德育工作过程的挑战 |
4.1.2 对高校德育工作管理的挑战 |
4.2 网络的出现对高校德育主体的素质、权威提出挑战 |
4.2.1 对文化素质的挑战 |
4.2.2 对政治道德素质的挑战 |
4.2.3 对权威地位的挑战 |
4.3 网上信息混乱对高校德育内容提出挑战 |
4.4 网络环境对传统高校德育方式提出挑战 |
第五章 网络影响下的高校德育工作对策 |
5.1 标本兼治,充实高校德育本体内涵 |
5.1.1 充实高校德育内容 |
5.1.2 创新高校德育方法 |
5.1.3 网络影响下高校德育的具体方法 |
5.2 预防并举,建立高校德育预警机制 |
5.3 综合管理,形成高校德育综合监管机制 |
5.4 以人为本,完善高素质的德育队伍建设 |
第六章 结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网络时代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及使命(论文提纲范文)
一、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
(一)机遇 |
1、首先,是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形象性。 |
2、其次,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
3、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性。 |
4、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范围的广阔性。 |
(二)挑战 |
1、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文化通过网络而加剧渗透,使大学生政治观念模糊,民族意识淡化。 |
2、网络中的信息“垃圾”,极易腐蚀大学生的思想和意志。 |
3、网络的虚拟化特征,易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障碍和道德的弱化 |
4、网络成瘾不利于大学生学习和心理健康 |
二、网络时代高校德育的使命 |
(一)塑造大学生健康的个性 |
(二)引导大学生学会选择 |
(三)促进大学生民主与法制意识的提高 |
(四)优化大学生的成长方式 |
(五)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觉醒 |
三、通过切实可行的途径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
(一)保证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地位 |
(二)注重潜课程的作用 |
(三)让高校德育走近生活 |
(四)让高校德育活动融入“情” |
(五)构建以道德需要为核心的高校德育激励系统 |
(9)高校网络德育工作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网络文化及其特点 |
二、网络文化视野中的高校德育现状 |
(一) 网络文化对高校德育的积极影响 |
1.网络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 |
2.拓宽德育教育的新途径。 |
3.增强德育教育的渗透力。 |
4.大大提高德育教育的成效。 |
(二) 网络文化对高校德育的负面影响 |
1.对我国主流文化的冲击。 |
2.削弱了德育的主导作用。 |
3.污染了德育环境。 |
4.容易导致人格梳理, 诱发“互联网瘾综合症”。 |
三、网络文化视野中高校德育工作的对策 |
(一) 深入探索网络文化,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
(二) 加强网德教育, 严格网德规范。 |
(三) 优化校园德育网络, 净化德育环境。 |
(四) 做好心理教育, 预防网络疾病。 |
(10)重新审视中国加入WTO对高校德育工作带来的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一、 西方敌对势力对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的渗透进一步加紧 |
二、 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严峻的冲击 |
三、 WTO带来人才争夺战并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形成挑战 |
四、 传统的教育模式使人才的素质面临挑战 |
五、 网络这把双刃剑给高校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
四、因特网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德育课程资源有效开发研究[D]. 刘佳萌. 黑龙江大学, 2019(03)
- [2]美国高校德育方法研究[D]. 刘兴璀. 武汉大学, 2018(01)
- [3]高校校园德育环境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韩军武. 河北师范大学, 2013(08)
- [4]加强高校网络德育建设的研究与思考[D]. 郑立波. 南昌大学, 2012(05)
- [5]高校网络德育的实效性研究[D]. 田文英. 山东经济学院, 2011(08)
- [6]当代高校网络德育研究现状与展望[J]. 林春蓉.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0(04)
- [7]网络对高校德育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D]. 焦贺丽. 上海师范大学, 2010(08)
- [8]网络时代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及使命[J]. 邓淑英.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08(02)
- [9]高校网络德育工作探析[J]. 何思妤.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5)
- [10]重新审视中国加入WTO对高校德育工作带来的挑战[J]. 孙伟.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