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

北海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

一、北海市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金平斌[1](2009)在《浙江省地文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浙江省既是旅游资源大省又是旅游经济大省,旅游业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之后,已经进入到再上台阶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新一轮的旅游开发中,如何充分发挥旅游资源潜力,提升旅游产品档次,实现旅游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成为关键课题。地文旅游资源在浙江旅游资源整体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深入探索地文旅游资源的科学利用和深度开发是浙江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保障,也为浙江旅游资源的总体利用策略提供科学依据。论文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旅游地学和旅游学相关理论为指导,结合浙江省旅游资源普查数据,采用实地调查、统计分析、综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浙江省的地文旅游资源进行系统分析;并借鉴区域旅游资源的定量评价方法,创新性地引入资源储量、丰度、品质分等概念指标对浙江省地文旅游资源的类型结构、储量特征、类型品质、区域分布等进行科学评价;最终通过综合品质优势度的比较得出浙江地文旅游资源的五大综合优势类型,即山岳景观旅游资源、地层与矿山遗迹旅游资源、江河湖泊峡谷地貌旅游资源、岩溶洞穴旅游资源和海岸海岛旅游资源。针对地文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普遍存在的对资源科学内涵认识不足、缺少空间整合、产品结构上不合理、利用形式缺乏创新等问题,提出在浙江省各地新一轮的旅游开发中应突出以五大优势地文旅游资源为核心的开发战略;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综合优势在旅游品牌及旅游目的地建设中的重要支撑作用,提出优化旅游发展空间布局,调整旅游产品功能结构,开发旅游新产品,探索资源利用新途径等重大战略新举措;以开拓旅游发展新思路和创新旅游资源利用方式为主要原则导向,提出五大优势地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策略,进一步提升地文旅游资源的整体利用水平,为浙江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指导依据,以期带动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实现新的突破。最后,论文以雁荡山为案例进行地文旅游资源深度开发利用的探索研究,提出地文旅游资源深度利用的思路、品牌效应的提升策略以及资源保护的措施;这不仅有利于雁荡山世界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也将为浙江省其他地文旅游资源的科学利用提供有益的借鉴。

邓鸿飞[2](1986)在《北海市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文中认为 北海市位于北部湾东北角,北与合浦县交界,东部和南部隔海与广东省雷州半岛和海南岛相望(附图)全市总面积约175平方公里,人口约18万(不包括大量的临时人口)。其主要区域是由大陆和岛屿(涠洲岛、斜阳岛)两部分组成。北海市现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十四个沿海城市之一。根据国务院批复的北海市发展规划,旅游业对于北海市发展经济具有一定地位。为此,有必要对其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研究。

高翔[3](2017)在《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疆域辽阔、地理环境各异、少数民族众多,各族人民在不同的生产生活背景中创造出色彩斑斓的文化内容,它们是中国的底色,是驱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丰厚滋养,对其进行保护与开发利用意义重大。其中,宽广的海域、漫长的海岸线、为数众多的岛屿以及沿海而居的人民共同造就了我国历史悠久、形态各异的海洋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海洋文化的重要内容,反映了沿海居民在生产、生活、文学艺术、思想形态等方面的智慧,对其进行保护与开发是激发民族自信、弘扬海洋文化、形成文化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广西北部湾地区位于我国南疆,有钦州、北海、防城港三市临海,当地有客家、疍家、壮族、京族等不同群体沿海而居,又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海洋文化历史悠久,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众多、特色鲜明。然而,受现代化进程的影响,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土壤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保护与传承面临困境。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广西北部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亟需转变思路,充分发挥文化生产力的驱动作用实现跨越式发展。旅游作为“朝阳产业”、“无烟产业”,具有绿色、劳动密集、乘数效应大等特点,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沿海居民生产生活的生动体现,能够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求知与文化体验需求,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也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以及“钦北防”三市的城市发展战略中都提到了保护海洋文化遗产、依托海洋资源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对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进行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研究背景与相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主要从四个方面内容展开研究。其一是通过文献搜集与实地调研摸清了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概况,并按民间文学、传统表演与游艺、传统工艺与技能、民间信俗四个方面对其数量进行了统计;同时分析了遗产资源的分布与特点、旅游开发现状等基础问题。其二是从主体、客体、介体三个角度全面分析了广西北部湾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驱动因素,为后文提供指导思想与决策思路。其三是以相关理论为指导,从不同视角分析了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模式,对各种模式的涵盖范围、实施路径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其四是从旅游开发前、旅游开发中、旅游开发后三个阶段分析了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保障机制,以确保各种开发模式的有效执行与落实。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体系能有些许丰富与创新,对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能够提供参考与借鉴。

全国第八届旅游地学研讨会全体代表[4](2006)在《天津市蓟县旅游资源开发论证》文中提出1993年10月9日至12日,旅游地学研究会与天津市蓟县旅游局在黄崖关联合召开了"全国第八届旅游地学学术研讨会暨蓟县旅游资源开发讨论会"。来自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地质、旅游、地理、教学、科研等方面的60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上听取了蓟县旅游局白旭晨副局长"蓟县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的学术报告,之后宣读了有关蓟县旅游资源开发的论文,并到盘山、黄崖关、太平寨、八卦城、独乐寺、蓟县中上元古界标准剖面陈列

李艳灵[5](2016)在《免费开放的滨海旅游资源治理研究 ——以防城港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滨海旅游资源在免费开放的条件下,既是典型的公共池塘资源,又是旅游发展的核心吸引物,兼具公共物品和旅游资源的双重属性。长期免费开放且处于旅游发展初期的滨海旅游资源一方面受制于地域经济社会条件影响,治理落后且低效,极易引发多主体的资源争夺和集体行动,存在陷入公地悲剧的风险;另一方面又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可通过一系列措施改善治理状况,促进资源可持续发展。本文选取防城港市江山半岛旅游度假区和京岛风景名胜区为免费开放的滨海旅游资源的实际载体,在了解其管理模式、免费开放历程和效益的基础上,分析实际中资源治理面临的治理负担沉重、治理方式落后和治理效益低下困境。在对国内免费开放典型案例北海银滩和杭州西湖治理的经验和教训总结中,主张理论上从明确制度供给主体权责、整合治理目标任务、建立相关制度运行保障机制三方面着手构建免费开放的滨海旅游资源治理体系,同时提出促进产业观念和旅游转型、旅游发展方式创新、健全相关制度约束等实际可行的治理优化措施,希望实现免费开放条件下滨海旅游资源的良好治理。

李文君[6](2016)在《海岸线价值评测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对海岸线价值的认识,源于世界范围内自然资源价值观念的转变。然而,对海岸线价值属性的研究,却远远落后于其他种类的自然资源。在已知的研究中,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也是认知各异。尤其是海岸线价值评估,至今尚未形成一套完备的理论方法体系。海岸线被无偿占用、粗放利用、肆意破坏等现象普遍存在。无论是从资源价值理论研究,还是对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管理,海岸线价值评估工作都迫在眉睫。本论文以自然资源价值、现代地理测绘等理论和技术方法为支撑,以海岸线价值理论探究为基础,以主要用海活动占用海岸线的价值测算为切入点,分析用海活动对海岸线价值的影响机制,尝试构建海岸线价值评估模型,通过数量模型反映各类影响因素和指标与海岸线价值之间的定量关系。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海岸线价值理论综述。针对海岸线价值理论基础薄弱问题,在总结借鉴相关理论时,均以适用于海岸线资源管理为前提。海岸线价值理论研究是以自然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等价值理论为基础,结合海岸线资源前期研究成果,从海岸线的空间区位优势、资源组合优势、生态服务优势等方面,深度分析了海岸线本身的物质构成、价值产生的根源、价值构成及资源复合性特质,归纳总结出海岸线所具有的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的价值特性。外在价值是通过直接利用海岸线来实现的;内在价值是通过海岸线价值外溢,间接影响周边环境来实现的。因此,海岸线价值是通过海岸带上各类要素的相互作用体现出来的,被量化的主要是海岸线所处的“带”上资源的价值。二、海岸线价值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指标筛选。海岸线价值受到海岸线自身条件以及海岸线使用方式两方面的影响。海岸线自身条件的影响因素包括经济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本论文综合分析三类影响因素对海岸线价值的影响,将以上影响因素作为海岸线价值评估的一级指标,分析选取各自具有代表性的影响因子,运用专家咨询法,最终筛选出12个影响因子,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个影响因子的分级指标,共49个;海岸线使用方式不同对海岸线价值造成不同的影响,本论文选取渔业、工业、旅游娱乐三类主要用海活动占用海岸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影响因素分析,最终筛选12个影响因子,在此基础上分别确定分级指标,共43个。三、海岸线价值评估指标赋值和评估方法确定。本论文在归纳借鉴自然资源价值评估常用的方法与模型基础上,综合李金昌定价模型和李琦系数模型,明确了海岸线长度、海岸线资源条件、海岸线使用方式等因素与海岸线价值的逻辑关系,构建了基于系数修正法的海岸线价值评估模型,即海岸线价值(价格)=海岸线长度×海岸线基准价格×海岸线价值系数。此模型中各类修正因素的指标权重赋值是关键。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以海岸线资源保护和海域生态补偿为原则,对这些因素进行赋权重值,运用系数修正法计算海岸线价值系数W。四、海岸线基准价及长度测算。海岸线基准价格的测算是一项复杂的工程,由于制度和技术的原因,我国未颁布海岸线基准价格。鉴于目前的实际情况,为保证海岸线价值评测研究的完整性,本研究尝试分别以渔业用海、工业用海和旅游娱乐用海三种不同类型用海项目的海域使用金与所占海岸线长度之比,作为海岸线基准价格P0(此处仅为数值的替代,忽略其数值本身意义)。本文参照海域宗海图测量的要求,选取1:1000比例尺图,采用实地测量法、曲线计法、里程计法、矢量数据量算法等,提取并计算海岸线长度L。本论文在解决以上理论及技术方法问题的基础上,以广西自治区沿海三市渔业、工业、旅游娱乐三种不同开发利用类型的海岸线为例,运用海岸线价值评估系数修正法,分别测算了这三种类型海岸线的价值(价格)。结果表明,海岸线价值评测方法思路正确,方法合理,价值取向合适,模型构建完整,框架清晰,总体上可以满足海岸线价值区分和管理需要;海岸线基准价与长度是影响海岸线价值大小的最大影响因素,而海岸线基准价与海岸线价值系数最终决定了海岸线价值。海岸线兼具海陆特性,不能抛开海洋和陆地去孤立地看待海岸线。海岸线价值研究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的工程。鉴于研究的局限性,同时为了更好、更有效地保护海岸线资源,本论文提出立足海洋资源管理,将海岸线纳入海洋资源的范畴加以研究,符合海岸线形成与演变的规律。由于陆地开发活动过于复杂,且对海岸线的影响机制尚不明确,本论文暂不涉及陆地开发活动对海岸线的影响。通过研究海洋开发活动对海岸线的影响,寻找一种研究途径,提供一点研究思路,同时也期望更多的学者能从不同的角度开展“海岸线价值评测研究”,还海岸线资源本来应有的价值地位。

高元衡[7](2009)在《沿海旅游目的地成长研究 ——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例》文中指出旅游目的地的成长是区域旅游研究的重要内容。二战以来,经济的迅速恢复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全社会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人们从繁忙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旅游产业表现出强劲的生命力和美好的发展前景。关注旅游目的地的成长变化,满足人们日益增加的旅游需求成为区域旅游研究的重要内容。沿海旅游目的地是构成旅游目的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自然禀赋优势,沿海地区在人口、历史、生产力等方面具有内陆地区不可比拟的优势。当今世界,无论是从旅游目的地角度还是从旅游客源地角度来衡量,沿海地区均是旅游发展的重中之重。统计资料表明,无论是从接待旅游者数量、旅游收入等目的地指标还是从发出旅游者、消费能力等客源地指标方面进行衡量,沿海国家均排在世界前列。我国海岸线漫长,沿海地区旅游发展历史久远,历程波折。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导,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三十年来的全面发展,我国的沿海旅游经历了从无到有的成长历程,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的沿海旅游发展十分迅猛,沿海地区积极开发以海洋生态和海洋文化背景和底蕴的旅游产品吸引国内外旅游市场,提升沿海旅游业的整体服务水平,形成了一批有特色、高品质的沿海旅游目的地,无论是在旅游产品、旅游服务设施还是旅游接待效益方面,沿海地区都处在我国旅游目的地发展的前列。自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实现了从旅游资源大国向世界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本世纪初,国家旅游局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从世界旅游大国发展为旅游强国的发展目标,作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沿海旅游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随着我国沿海发展战略的不断调整,沿海旅游目的地的成长也在不断的变化,研究我国沿海旅游目的地成长历史和变化,对促进沿海旅游目的地又快又好的成长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对沿海国家和沿海地区等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发展历程和现状的回顾和分析,对影响沿海目的地成长的机理进行探索,揭示沿海旅游目的地成长的动力机理,并通过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旅游产业成长的分析,提出其发展策略对策。全文由如下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本部分主要介绍论文选题的研究背景、主要研究内容以及作者对论文的基本思路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章界定了基本概念并对历史文献进行了综述。对论文中涉及的旅游目的地、沿海地区等主要概念进行界定,并对国内外关于同类型地区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全面掌握前人研究成果。第三章对沿海旅游目的地成长涉及的理论基础进行集中阐释。沿海旅游目的地成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不同的部门和行业,相应的指导理论也来自很多不同的领域。在本文中主要涉及地理学理论、旅游学理论和其他相关理论等。第四章对世界主要沿海国家和中国沿海地区旅游成长历程进行回顾,揭示沿海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特征、旅游资源特征和旅游者行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第五章对沿海旅游目的地成长机理进行研究。研究了沿海旅游目的地成长动力、成长模式和区域间的互动成长。第六章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案例,研究其成长基础、揭示其成长机理,提出促进其成长的策略,并对其和邻近地区珠三角的旅游互动进行分析。第七章是论文的结论部分,集中阐明论文的创新点与存在的不足,对后续研究提出展望。论文的主要创新集中在以下几点:第一、界定了沿海旅游目的地的概念。从旅游目的地的含义、分类和构成出发,对前人提出的概念进行充分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对滨海地区、沿海旅游资源和沿海旅游活动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从空间的角度对沿海旅游目的地进行了界定,认为沿海旅游目的地是指:位于沿海地区,以沿海旅游资源和沿海旅游产品为主要吸引物,吸引旅游者进行沿海旅游活动的空间地理单元。并给出了宏观和微观两个界定标准。第二、划分了沿海旅游目的地的类型。将沿海旅游目的地划分为观光型、休闲度假型、生态型和商务型、复合型等四个类型。第三、从不同的角度总结了沿海旅游目的地的特征及影响因素。沿海旅游目的地具有:纬度地带性、洋流影响明显、经济区位指向明显等空间分布特征。第四、剖析了沿海旅游目的地成长机理。把沿海旅游目的地成长动力划分为:以旅游资源为核心的吸引力、以旅游需求为前提的拉动力、政府对供需的驱动力、旅游外部环境为保障力等四种动力。并构建了市场主导型互动模式、资源主导型互动模式两种横向互动模式和跨区域供应链互动模式、区域内政府主导的协同互动模式两种纵向互动模式,提出了政策机制、协调机制、信息机制和监督控制机制等四种互动机制。第五、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旅游成长的基础、动力和成长模式,针对性的提出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旅游成长的措施。

郭来喜,吴必虎,刘锋,范业正[8](2000)在《中国旅游资源分类系统与类型评价》文中研究指明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旅游生产力增长的潜力所在。作为国家普查规范和技术导引 ,旅游资源普查必然依据一定的分类系统 ,通过不同类型地域的实践 ,在《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 (试行稿 )基础上 ,新拟的旅游资源分类系统完善为分类分级分态系统 ,并增加到 3个景系 ,1 0个景类 ,98个景型。在表征资源单体规模时 ,以景域、景段、景元三个空间尺度等级来区别 ,并根据资源所处状态分为已开发态、待开发态和潜在势态三种。在此分类系统基础上 ,修订出更为完善的表征基本类型的特征项 ,据此进行旅游资源类型的定量评价 ,并以北海市等为例对该体系和方法进行了验证

胡浩[9](2011)在《中小城市环城游憩地研究 ——以延吉市为例》文中提出在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城市系统高度发达的大背景下,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转变、闲暇时间的增多使城市居民出游的空间范围发生了变化,城市外围郊区和城乡结合带的短途短时游憩正日益成为城镇居民养生休闲、游憩放松的理想去处。本文以国内比较热点的休闲度假旅游为切入点,回顾分析环城游憩带理论形成发展过程、研究方法和内容,以地形、地貌、人口、交通等自然、人文条件等作为参考因素选取国内典型中小城市进行中小城市环城游憩地的空间分布形态比较,进而总结不同区位条件影响下中小城市环城游憩地的空间分布特点,提出地理、人文要素影响下的中小城市环城游憩带模式。在具体案例研究上,以边境旅游城市延吉市为例,从旅游经济学角度对延吉市环城游憩带建设的背景、条件、必要性、居民需求等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从地理学角度利用地形图、卫星影像对延吉市周边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提取分类和游憩景观格局空间分析,提出延吉市应该在现有的环城游憩带雏形上,利用延吉市环城游憩地资源构建延吉市环城游憩带来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延吉市旅游形象和城市品牌。延吉市目前周边地区的果园、草地、水田、菜地等土地利用形式可以为延吉市环城游憩带建设提供游憩景观依托,针对延吉市周围有利的环城游憩土地利用条件,延吉市环城游憩带也在市场需求和发展机遇推动下逐渐由无到有地发展起来,目前延吉市距市区6—8千米的半小时游憩圈是延吉市居民环城游憩行为的主体,并在这一区域形成了包围城市建成区的环城游憩带雏形。延吉市环城游憩地在东西南北方向上各有分布,而且由于区位和交通原因,环城游憩地所构成的环城游憩圈层的范围已经超出了地区行政界线,有望进一步形成延龙图游憩圈、图们江区域跨境旅游合作圈等不同游憩半径和层次等级的环城游憩圈层。但同其他中小城市一样,延吉市环城游憩地整体上的空间分布也不均匀,出现过度集中与发散分布并存的现象,处于市场自发阶段的延吉市环城游憩空间结构需要在其区位优势和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王薇华[10](2007)在《海口火山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文中认为火山活动是创造自然财富的重要源泉。许多矿产资源伴随着火山活动出现,火山区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多样性的生态环境,肥沃的土地和温泉、矿泉,深邃的民俗文化,更使之成为科学考察和旅游的热点地区。如美国的夏威夷、日本的富士山、印度尼西亚的巴里岛等,都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度假与疗养胜地。我国是一个多火山的国家,随着旅游业的飞速发展,火山旅游资源的开发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但在总体上,对火山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特别是在如何突出其特色和发掘火山文化与创新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以火山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对海口火山旅游资源大量的实际调研和资料分析整理工作,运用美学理论、区位理论、系统论、区域分异规律、可持续发展理论、技术进步理论,以及SWOT分析方法,从地质学、旅游学、资源学和产业经济学四个方面对海口火山旅游资源开发进行了较深入、全面和系统的综合研究。首先,厘定了火山资源、火山文化、火山旅游资源、火山产业等概念,对火山旅游资源进行了系统分类,并分析了其成因、内部机理、文化品位、发展和演替特征以及观赏价值等。其次,通过对海口火山旅游资源的调查和评价,得出海口火山旅游资源是区域最具特色和优势的旅游资源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海南旅游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分析,设计了一系列海口火山旅游资源开发项目,提出了建设“海口火山生态文化旅游区”和“海口火山产业旅游区”的构想。再次,通过对破坏海口火山旅游资源的因素分析,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和措施,对海口火山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了“动态监控管理”模式;通过对海口旅游主题定位的研究,基于海口“一半是海峡,一半是火山”的独特旅游资源分布格局,提出了海口“热带海峡火山城市”的旅游发展功能定位和“海誓山盟”的形象定位;通过对海口火山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的研究,提出了海口火山旅游资源产业化发展应“以热带火山资源为依托,以火山文化为灵魂,以火山旅游为抓手,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促使火山旅游产业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经过深入调研和思考,提出了海口火山旅游资源的产业化发展战略和设想。

二、北海市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海市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浙江省地文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念界定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1 浙江省旅游发展背景
        1.2.2 旅游资源及其利用概况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资料与数据
        1.4.1 浙江省旅游资源普查
        1.4.2 杭州市旅游资源普查
        1.4.3 浙江省“三带十区”及海洋旅游规划调查
        1.4.4 杭州市旅游资源研究丛书
    1.5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综述
    2.1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与启示
        2.1.1 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研究
        2.1.2 滨海旅游资源研究
        2.1.3 山地旅游资源研究
        2.1.4 温泉旅游资源研究
        2.1.5 国家公园研究
        2.1.6 国外相关研究对本文的启示
    2.2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与评价
        2.2.1 地文旅游资源的分类研究
        2.2.2 技术与方法研究
        2.2.3 不同类型地文旅游资源研究
        2.2.4 国内研究进展比较分析与评价
第三章 浙江省地文旅游资源的形成背景
    3.1 地层环境及其对旅游资源的影响
        3.1.1 前震旦系
        3.1.2 震旦系至中三叠统
        3.1.3 上三叠统至白至系
        3.1.4 新生代新近系/古近系
    3.2 构造特点及其对旅游资源的影响
    3.3 地形地貌及其对旅游资源的影响
        3.3.1 地貌总体格局
        3.3.2 山地丘陵与旅游资源
        3.3.3 构造盆地与旅游资源
        3.3.4 平原河谷与旅游资源
第四章 浙江省地文旅游资源的总体评价
    4.1 评价依据与标准
        4.1.1 资源评价依据
        4.1.2 相关标准与概念引入
    4.2 资源总体评价
        4.2.1 资源类型丰度
        4.2.2 旅游资源储量丰度
        4.2.3 旅游资源品质差异
    4.3 资源空间分布规律
        4.3.1 资源分布的基本特点
        4.3.2 资源类型的空间分布
    4.4 资源类型优势特征
        4.4.1 类型储量比较优势
        4.4.2 类型品质比较优势
        4.4.3 综合品质优势度
    4.5 资源组合与开发保护
        4.5.1 资源集合区基本情况
        4.5.2 地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
        4.5.3 地文旅游资源利用的主要问题
第五章 浙江省地文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设计
    5.1 浙江省地文旅游资源开发的总体思路
        5.1.1 发挥资源综合优势,提升整体利用水平
        5.1.2 优化旅游空间布局,完善旅游产品结构
        5.1.3 创新资源利用方式,加强资源保护力度
    5.2 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空间结构优化
        5.2.1 依托优势地文旅游资源,构建三带十区旅游格局
        5.2.2 利用海洋旅游资源潜力,建设十大海洋旅游板块
        5.2.3 发挥山水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综合体
        5.2.4 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打造省域经典旅游线路
    5.3 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功能结构优化
        5.3.1 稳步提升传统旅游产品
        5.3.2 创新发展高端旅游产品
        5.3.3 大力开发专项旅游产品
    5.4 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方法与途径创新
        5.4.1 挖掘资源科学内涵,大力提倡科学旅游
        5.4.2 加强地质遗迹保护,探索资源利用新途径
        5.4.3 加强区域资源联合,拓展资源利用新方式
第六章 浙江省优势地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6.1 山岳景观旅游资源
        6.1.1 花岗岩类旅游资源
        6.1.2 火山岩类旅游资源
        6.1.3 丹霞景观类旅游资源
    6.2 地层与矿山遗迹旅游资源
        6.2.1 金钉子地层剖面
        6.2.2 矿山遗迹旅游资源
    6.3 江河湖泊峡谷地貌旅游资源
        6.3.1 峡谷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6.3.2 江河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6.3.3 湖泊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6.3.4 湿地与温泉旅游资源
    6.4 岩溶洞穴(喀斯特地貌)旅游资源
        6.4.1 地下溶洞的开发
        6.4.2 地表石林与天坑
    6.5 海岸海岛旅游资源
        6.5.1 远岸岛屿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6.5.2 近岸岛屿及滨海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第七章 地文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的案例研究
    7.1 基本概况
        7.1.1 自然地理概况
        7.1.2 地质概况
    7.2 开发历程
        7.2.1 开发历史
        7.2.2 开发现状
    7.3 旅游资源评价
        7.3.1 景观特色评价
        7.3.2 旅游资源储量评价
        7.3.3 旅游资源品质评价
    7.4 深度开发思路与导向
        7.4.1 地文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问题
        7.4.2 资源深度开发的思路
        7.4.3 开发利用原则导向
        7.4.4 深度利用提升策略
    7.5 资源与环境保护
        7.5.1 资源保护
        7.5.2 生态环境保护
结论与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主持研究课题

(3)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非物质文化遗产
        2.1.2 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
        2.1.3 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文化资本理论
        2.2.2 点轴开发理论
        2.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5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第3章 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现况
    3.1 广西北部湾地区概况
    3.2 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概况
        3.2.1 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与数量
        3.2.2 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与特点
    3.3 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现状
        3.3.1 取得的成绩
        3.3.2 存在的问题
第4章 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驱动因素
    4.1 主体因素
        4.1.1 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吸引力
        4.1.2 经济利益的驱使与追求
        4.1.3 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需要
        4.1.4 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4.2 客体因素
        4.2.1 社会经济的发展
        4.2.2 旅游需求的转变
        4.2.3 国家海洋文化发展的需要
        4.2.4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需要
        4.2.5 广西沿海城市发展战略的需要
    4.3 介体因素
        4.3.1 政府政策法规的支持
        4.3.2 广告和口碑效应
        4.3.3 新闻传媒的推广
        4.3.4 学术研究的指导
        4.3.5 成功经验的借鉴
第5章 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
    5.1 基于遗产资源分布的“点轴”开发模式
        5.1.1 培育三个发展极
        5.1.2 构建一条发展轴
        5.1.3 打造两片辐射区
    5.2 基于遗产资源类型的“差异”开发模式
        5.2.1 民间文学旅游开发模式
        5.2.2 传统表演与游艺旅游开发模式
        5.2.3 传统工艺与技能旅游开发模式
        5.2.4 民间信俗旅游开发模式
    5.3 基于旅游开发主体的“协同”开发模式
        5.3.1 政府主导型
        5.3.2 企业主导型
        5.3.3 居民主导型
    5.4 基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时序”开发模式
        5.4.1 起步阶段:原生与展示并存
        5.4.2 成长阶段:整合与创新并重
        5.4.3 成熟阶段:开发与保护并进
第6章 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保障机制
    6.1 旅游开发前
        6.1.1 加大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力度
        6.1.2 完善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规划
    6.2 旅游开发中
        6.2.1 协调旅游开发中各参与主体的利益关系
        6.2.2 培养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管理人才
    6.3 旅游开发后
        6.3.1 深化广西北部湾旅游发展地域协同合作
        6.3.2 注重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品牌营销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成果
    7.2 研究的不足之处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5)免费开放的滨海旅游资源治理研究 ——以防城港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回顾
        1.3.1 关于公共资源治理的研究
        1.3.2 关于公共旅游资源治理的研究
        1.3.3 关于公共旅游资源免费开放问题的研究
        1.3.4 文献综述小结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概念厘定和理论支撑
    2.1 概念厘定
        2.1.1 旅游资源
        2.1.2 公共旅游资源
        2.1.3 滨海旅游资源
        2.1.4 免费开放滨海旅游资源特点
    2.2 理论支撑
        2.2.1 公共物品理论
        2.2.2 外部性理论
        2.2.3 公共池塘资源自主治理理论
第三章 案例分析
    3.1 防城港市基本情况介绍
    3.2 防城港市旅游资源及免费开放的滨海旅游资源概况
        3.2.1 江山半岛旅游度假区
        3.2.2 京岛风景名胜区
    3.3 免费开放的滨海旅游资源治理模式
    3.4 免费开放的效益和影响
    3.5 免费开放条件下滨海旅游资源的治理困境分析
        3.5.1 治理主体负担沉重,治理任务严峻
        3.5.2 治理方式落后
        3.5.3 治理效益偏低
第四章 免费开放的旅游资源治理比较研究
    4.1 同种类型旅游资源的治理——北海银滩
        4.1.1 北海银滩旅游度假区基本情况介绍
        4.1.2 北海银滩的免费开放发展历程
        4.1.3 免费开放的北海银滩治理经验和教训
    4.2 其他类型旅游资源的治理——杭州西湖
        4.2.1 免费开放的西湖风景名胜区概况
        4.2.2 西湖免费开放的发展历程
        4.2.3 西湖免费开放的治理经验
第五章 免费开放的滨海旅游资源治理体系构建和优化
    5.1 免费开放的滨海旅游资源治理体系构建
        5.1.1 治理体系的责任承担主体
        5.1.2 治理体系的目标协调机制
        5.1.3 治理体系的保障运行机制
    5.2 免费开放的滨海旅游资源治理优化途径
        5.2.1 树立大旅游产业观念,促进旅游观光向休闲度假转型
        5.2.2 创新旅游发展方式,整合多方力量协同治理
        5.2.3 健全相关利用保护制度,形成制度约束合力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6)海岸线价值评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海岸线基础研究综述
        1.2.2 海岸线价值研究综述
        1.2.3 海岸线资源管理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数据来源与主要术语内涵
        1.4.1 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
        1.4.2 主要术语内涵
    1.5 论文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自然资源价值评估理论概述
        2.1.1 自然资源价值理论
        2.1.2 自然资源价值评估理论
        2.1.3 典型自然资源价值评估方法
    2.2 海岸线价值理论
        2.2.1 海岸线价值根源分析
        2.2.2 海岸线价值实现途径分析
        2.2.3 海岸线价值构成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评估体系构建
    3.1 海岸线价值评估方法选择
    3.2 海岸线价值评估体系构成及要素量算
        3.2.1 海岸线长度
        3.2.2 基准价格量算
        3.2.3 海岸线价值系数
    3.3 海岸线价值评测公式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影响因素分析及指标确定
    4.1 海岸线价值系数影响因素分析
        4.1.1 影响因素构成要素分析
        4.1.2 海岸线占用类型分析与选取
    4.2 海岸线价值系数影响因子分析
        4.2.1 海岸线基本价值影响因子分析
        4.2.2 海岸线占用附加价值影响因子分析
    4.3 影响因子筛选及分级指标确定
        4.3.1 影响因子筛选
        4.3.2 影响因子分级指标确定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评测指标及权重赋值
    5.1 海岸线基本价值影响因子权重及分级指标赋值
        5.1.1 影响因子权重赋值
        5.1.2 影响因子分级指标赋值
    5.2 海岸线占用附加值影响因子权重及分级指标赋值
        5.2.1 影响因子权重赋值
        5.2.2 影响因子分级指标赋值
    5.3 海岸线价值系数计算
        5.3.1 海岸线基本价值系数计算
        5.3.2 海岸线占用附加值系数计算
        5.3.3 海岸线价值系数计算公式详解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广西岸段海岸线价值评测示范
    6.1 广西区海岸线利用概况
        6.1.1 广西区调研概况
        6.1.2 沿海三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6.1.3 沿海三市海岸线资源基本情况
    6.2 广西区典型海岸线价值评测
        6.2.1 基本价值系数评测
        6.2.2 旅游娱乐岸线价值评测示范
        6.2.3 工业岸线价值评测示范
        6.2.4 渔业岸线价值评测示范
    6.3 评价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与定级探讨
        7.1.1 海岸线价值评估体系总结
        7.1.2 海岸线定级探讨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7.2.1 研究局限
        7.2.2 研究展望与应用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7)沿海旅游目的地成长研究 ——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课题来源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课题来源
    1.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
        1.2.1 主要研究内容
        1.2.2 本文主要创新点
    1.3 研究方法和基本思路
        1.3.1 主要研究方法及研究对象
        1.3.2 研究基本思路
        1.3.3 资料来源
第2章 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旅游目的地的含义
        2.1.2 旅游目的地的分类
        2.1.3 沿海旅游目的地的界定
    2.2 沿海旅游研究综述
        2.2.1 关于沿海旅游资源
        2.2.2 关于沿海旅游开发影响
        2.2.3 关于海岛旅游
        2.2.4 关于旅游目的地成长动力
    2.3 北部湾旅游研究综述
        2.3.1 北部湾旅游资源
        2.3.2 北部湾旅游发展战略
    2.4 小结
第3章 理论基础
    3.1 地理学相关理论
        3.1.1 增长极理论
        3.1.2 核心-边缘理论
        3.1.3 点轴理论
        3.1.4 分形理论
    3.2 旅游学相关理论
        3.2.1 生命周期理论
        3.2.2 旅游流理论
        3.2.3 旅游产品理论
    3.3 其他相关理论
        3.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3.3.2 需求层次理论
        3.3.3 竞争理论
    3.4 小结
第4章 沿海旅游目的地成长演变
    4.1 全球沿海旅游目的地的成长态势
        4.1.1 成长历程
        4.1.2 现状态势
        4.1.3 空间特征
    4.2 中国沿海旅游目的地的成长格局
        4.2.1 成长历程
        4.2.2 类型划分
        4.2.3 空间格局
    4.3 沿海旅游目的地特征及影响因素
        4.3.1 空间特征
        4.3.2 旅游资源特征
        4.3.3 旅游者行为特征
    4.4 小结
第5章 沿海旅游目的地成长机理
    5.1 成长动力
        5.1.1 旅游资源为核心的吸引力
        5.1.2 以旅游需求为前提的拉动力
        5.1.3 政府对旅游供需的驱动力
        5.1.4 旅游外部环境作为保障力
    5.2 成长模式
        5.2.1 点轴模式
        5.2.2 核心-边缘模式
        5.2.3 网络型模式
    5.3 区域互动
        5.3.1 互动模式
        5.3.2 中国沿海旅游互动
        5.3.3 互动机制
    5.4 小结
第6章 中国沿海旅游新一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旅游目的地成长
    6.1 成长基础
        6.1.1 基本界定
        6.1.2 发展制约因素
        6.1.3 成长前提
    6.2 成长策略
        6.2.1 提升吸引力:整合特色旅游产品
        6.2.2 挖掘市场拉动力:完善旅游市场体系
        6.2.3 加强政府驱动力:广西区内旅游互动
        6.2.4 打造外部保障力:与泛珠三角区域旅游互动
    6.3 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7.2 有待进一步深入的工作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

(9)中小城市环城游憩地研究 ——以延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目录
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区域概况
第二章 环城游憩理论诠释
    2.1 游憩概念辨析
    2.2 游憩商业区与环城游憩带理论的提出
    2.3 环城游憩国内外研究进展
    2.4 环城游憩带的应用与发展模式研究
第三章 中小城市环城游憩地影响条件及空间分布特点探析
    3.1 研究范围界定
    3.2 地理条件影响下的中小城市环城游憩带
        3.2.1 山地中小城市环城游憩带
        3.2.2 平原中小城市环城游憩带
        3.2.3 边境中小城市环城游憩带
        3.2.4 沿海中小城市环城游憩带
    3.3 人文条件影响下的中小城市环城游憩带
    3.4 中小城市环城游憩地空间分布形态影响因素探析
第四章 延吉市环城游憩地空间格局及居民环城游憩行为分析
    4.1 延吉市周边地区土地利用现状
    4.2 基于遥感影像的延吉市环城游憩景观信息提取与分类
    4.3 基于GIS的延吉市环城游憩地的空间分析
        4.3.1 环城游憩地空间分布距离分析
        4.3.2 环城游憩地空间分布方位分析
        4.3.3 环城游憩地圈层结构分析
        4.3.4 环城游憩地地形阻隔分析
    4.4 延吉市城镇居民环城游憩行为调查分析
        4.4.1 城镇居民游憩出游特征分析
        4.4.2 城镇居民游憩偏好分析
    4.5 延吉市环城游憩地开发客源市场及游憩形象分析
第五章 延吉市环城游憩地开发模式探析
    5.1 延吉市开发环城游憩带的SWOT分析
        5.1.1 优势(STRENGTHS)
        5.1.2 劣势(WEAKNESSES)
        5.1.3 机遇(OPPORTUNITIES)
        5.1.4 威胁(TREATS)
    5.2 延吉市环城游憩地建设的区域开发条件分析
        5.2.1 发展愿望与市场需求
        5.2.2 市场供给与发展机会
    5.3 延吉市环城游憩带开发模式探讨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城镇居民游憩行为研究调查问卷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参与的项目和发表的论文

(10)海口火山旅游资源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论文选题依据和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2 海南火山地质调查与研究现状
        1.2.3 海口火山旅游资源开发研究现状
        1.2.4 海口火山地区研究范围设定
    1.3 研究目标和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理论方法
    1.4 研究思路和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的创新性成果
第二章 火山旅游资源及其分类
    2.1 火山旅游资源的概念
    2.2 火山旅游资源的分类
        2.2.1 火山资源
        2.2.2 火山文化
        2.2.3 火山旅游资源分类
第三章 海口火山旅游资源调查
    3.1 调查方法
    3.2 形成背景
        3.2.1 地质发展史
        3.2.2 第四纪火山活动
        3.2.3 雷琼地质公园
    3.3 火山地区概况
    3.4 火山旅游资源描述
        3.4.1 火山地质与地貌
        3.4.2 火山矿产与能源
        3.4.3 火山水体景观
        3.4.4 火山区生物群落
        3.4.5 火山喷(爆)发
        3.4.6 火山地区文化
        3.4.7 周边地区火山旅游资源
        3.4.8 琼北火山特色之最
    3.5 火山地区相关旅游资源
        3.5.1 琼州海峡
        3.5.2 海底村庄和红树林
        3.5.3 五公祠
        3.5.4 海瑞墓
        3.5.5 丘浚墓园
        3.5.6 琼台书院
        3.5.7 梁沙婆祖庙
        3.5.8 秀英炮台
第四章 海口火山旅游资源评价
    4.1 价值评价
        4.1.1 美学观赏性
        4.1.2 历史文化性
        4.1.3 科学性
        4.1.4 奇特性
        4.1.5 规模和组合状况
        4.1.6 旅游功能
    4.2 火山旅游资源开发环境条件评价
        4.2.1 区位条件
        4.2.2 客源条件
        4.2.3 自然环境
        4.2.4 经济环境
        4.2.5 社会文化条件
第五章 海南旅游供需市场分析
    5.1 海口旅游供给市场分析
        5.1.1 世界著名火山旅游区特色分析
        5.1.2 国内主要火山旅游区对比分析
        5.1.3 海南省主要旅游景区对比分析
    5.2 海南旅游市场需求分析
        5.2.1 旅游市场宏观分析
        5.2.2 旅游市场调查方法
        5.2.3 客源市场结构分析
        5.2.4 游客行为分析
        5.2.5 专项市场需求分析
        5.2.6 市场调查结论
第六章 海口火山旅游资源保护与管理
    6.1 火山旅游资源保护的必要性
        6.1.1 保护国家重要地质遗迹需要
        6.1.2 保护海口地区水资源不受污染需要
        6.1.3 保护生态环境,减轻空气污染需要
        6.1.4 保护火山文化的需要
        6.1.5 保障火山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需要
    6.2 破坏火山旅游资源因素
        6.2.1 自然环境变化所带来的破坏
        6.2.2 人为因素的破坏
    6.3 火山旅游资源保护对策和措施
    6.4 火山旅游资源管理
        6.4.1 火山旅游资源管理基本方法
    6.5 火山旅游资源的开发管理模式
第七章 海口火山旅游资源开发
    7.1 火山资源开发概念
    7.2 火山资源开发基础理论
        7.2.1 美学原理
        7.2.2 区位理论
        7.2.3 系统论
        7.2.4 地域分异规律
        7.2.5 可持续旅游发展理论
    7.3 海口火山旅游资源开发SWOT 分析
        7.3.1 火山旅游资源开发优势
        7.3.2 火山旅游资源开发机遇
        7.3.3 火山旅游资源开发劣势
        7.3.4 火山旅游资源开发威胁
    7.4 火山旅游资源开发目标
    7.5 火山旅游资源开发分区
    7.6 火山旅游资源开发项目设计
        7.6.1 西部区
        7.6.2 中部区
        7.6.3 东部区
第八章 海口火山旅游资源产业化发展设想
    8.1 火山旅游资源产业化提出
    8.2 火山旅游资源产业化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
        8.2.1 指导思想
        8.2.2 发展战略
    8.3 海口旅游形象定位
        8.3.1 海口“海誓山盟”旅游形象设计
        8.3.2 海口旅游形象塑造
    8.4 火山旅游资源产业化发展设想
        8.4.1 产业化现状
        8.4.2 设想
        8.4.3 展望
第九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四、北海市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浙江省地文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D]. 金平斌. 浙江大学, 2009(03)
  • [2]北海市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J]. 邓鸿飞. 热带地理, 1986(02)
  • [3]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D]. 高翔. 桂林理工大学, 2017(06)
  • [4]天津市蓟县旅游资源开发论证[A]. 全国第八届旅游地学研讨会全体代表. 旅游地学的理论与实践——旅游地学论文集第二集, 2006
  • [5]免费开放的滨海旅游资源治理研究 ——以防城港市为例[D]. 李艳灵. 广西大学, 2016(02)
  • [6]海岸线价值评测方法研究[D]. 李文君. 中国地质大学, 2016(02)
  • [7]沿海旅游目的地成长研究 ——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例[D]. 高元衡. 华东师范大学, 2009(12)
  • [8]中国旅游资源分类系统与类型评价[J]. 郭来喜,吴必虎,刘锋,范业正. 地理学报, 2000(03)
  • [9]中小城市环城游憩地研究 ——以延吉市为例[D]. 胡浩. 延边大学, 2011(04)
  • [10]海口火山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 王薇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7(02)

标签:;  ;  ;  ;  ;  

北海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