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局域网系统的规划与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何堃[1](2021)在《智能会计关键技术及应用场景研究》文中指出人工智能在会计领域的应用日趋广泛,各类人工智能技术,如机器学习、语言处理、知识图谱、计算机视觉、人机交互、生物特征识别等技术的应用,为会计管理能力提升,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不二选择。本文通过对人工智能发展阶段的介绍,以及对人工智能关键技术的阐述,结合案例分析,针对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痛点,通过对人工智能关键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研究,描述了人工智能如何颠覆传统会计管理模式,对人工节约、信息汇总、大数据管理、会计数字化等方面实现智能会计飞跃的具体应用场景进行设计和评价,旨在为智能会计推广提供参考。
王建国,刘海燕[2](2021)在《“3+2”中高职衔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一体化设计》文中提出"3+2"中高职衔接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分析了中高职衔接现有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设计思路,希望通过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保障中高职教学的层次性,实现中高职教育的协同发展。
暴占军,惠世超,江泽宇[3](2021)在《长距离引调水工程信息化建设方案探讨》文中研究指明当前,随着IT、互联网通信技术蓬勃发展,加之国家持续提速降费的普惠政策措施,让物联通信在各行各业得到衍生发展,并带来行业改革。主要介绍南水北调安阳市西部调水(以下简称西部调水)工程信息化设计思路,通过新技术应用提升工程运行安全保障率,基于大数据分析辅助调度决策,充分发挥工程效益,通过对此类工程建设之探讨总结类似经营,促进水利行业信息化发展。
姜以浩,刘强,赵媛媛[4](2021)在《配网自动化230MHz无线局域网安全技术的相关思考》文中指出目前,中国电力系统配电通信网主要采用两种建设模式,即有线建设模式和无线建设模式。其中无线建设模式又可以细分为两类,即无线公网模式和无线专网模式。现阶段,电力行业无线公网运行面临着很多安全隐患。对配网自动化230 MHz无线局域网安全技术进行了详细分析,旨在通过230 MHz无线局域网进行电力无线专网的建设,借助国网的国密安全体系的安全性优势来提升智能电网通信系统的建设质量,以供参考。
王晴川,黄琳琳,崔可强,曲长萍[5](2021)在《无线局域网转储技术在机车远程监测与诊断系统(CMD)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在途机车完成运输任务进入整备阶段时,需要获取机车相关行车数据以进行维护分析记录。传统方式中,需要人工将车载数据转储并提交机务段数据交换中心进行分析,现介绍利用无线转储服务器技术对机车车载综合信息监测装置(LDP)数据上传至数据交换中心的实现过程。
乔晓飞[6](2020)在《基于信息化技术的企业局域网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信息化技术更新发展,企业局域网构建开始备受社会各界企业高度重视。为满足企业局域网实时监控需要,本文设计了基于信息化技术的企业局域网系统。首先设计局域网系统整体框架,其次基于控制端、用户端、数据库详细设计功能模块,最后系统实现,测试系统运行状况。系统实现表明,此系统运行效果良好,稳定性与可靠性突出,可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企业信息化网络管理需要,值得推广与应用。
李荣[7](2019)在《忻州市M通信公司局域网安全问题及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忻州M通信公司为研究对象,以网络安全相关理论为指导,系统分析了该公司目前存在的局域网安全风险及漏洞,同时归纳总结了该公司市场部局域网监控需求,并在此基础上,采用了C/S模式,从控制端和用户端两个方面,结合忻州M通信公司的基本运行情况,设计了一套完整可行的局域网监控系统。其中,控制端主要实现了管理员管理、信息交流、用户列表等五大功能;用户端主要实现了消息传递、文档传输等三大功能。该监控系统能够有效约束员工不规范的工作行为,减少员工失误操作,从而从根本上降低内部攻击的可能性,同时还有利于提高公司职员工作效率。本文对KEAP网络安全机制进行改进,并进行仿真测试,测试结果满足设计要求。本文共分为六章:论述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包括信息技术对当今社会的重要性和危害。强调了局域网安全的必要性,总结了国内外围绕局域网安全系统的研究现状,引出了本设计课题;第二章主要是理论基础。阐述了局域网安全监控原理、主机安全机制、虚拟专用网技术等;第三章主要以忻州M通信公司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该公司市场部局域网安全现状,同时详细描述了现阶段该公司市场部局域网存在的安全风险;第四章从物理安全、系统安全、网络安全、应用程序安全、安全管理五个方面逐一讨论了忻州M通信公司网络安全需求;第五章以第四章的网络需求为依据,提出了该公司市场部局域网安全升级方案,同时设计了网络安全监控系统,并进行仿真测试;第六章为全文总结。
程婷婷[8](2019)在《可见光局域网系统中组网技术和安全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可见光通信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信息传输技术,该技术以可见光作为传输媒介,能够与日常照明系统结合,使得可见光通信系统同时具备通信与照明的功能。同时,可见光通信技术以其频带宽、速率高、功耗低、安全性好和无电磁干扰等优点,引起了国内外研究机构的广泛关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可见光通信中调制技术、均衡技术和MIMO技术的研究趋向成熟,系统通信速率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在可见光局域网的以太网接入方案、对应的组网方式和局域网安全功能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可见光局域网和以太网的结合既拓展了可见光通信的应用场景也提供了更安全高速的局域网接入方案,并且授权接入和数据加密技术保障了无线网络的通信安全。本文分别对可见光局域网的系统架构、多路访问控制协议、接入认证协议以及数据加解密算法进行了相应的研究设计以及FPGA实现,并测试了局域网的系统性能指标。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根据LED的传输特性,本文提出了一种可见光局域网系统的构建方案,其中包括拓扑结构、上下行链路传输介质的选择以及硬件平台搭建等。2.基于CSMA/CA协议,本文针对多终端接入可见光局域网的情况,设计并利用FPGA实现了局域网的多路访问控制协议,其中包括虚拟载波监听模式设计、控制帧冲突解决方案、控制帧格式设计以及发送接收数据优先级设置等。3.基于WPA协议,本文根据可见光局域网的数据传输特点,设计并利用FPGA实现了局域网的接入认证协议和数据加解密协议,其中包括接入认证握手过程设计、相关帧格式设计、密钥生成算法和数据加解密算法的实现等。4.本文从FPGA仿真、chipscope数据采集、串口数据传输以及接入互联网等方面分别对局域网组网功能和安全功能进行实验测试,验证了可见光局域网高速和安全的网络传输特性。同时,本文定量测试了可见光局域网的性能指标,包括宽带接入速度、系统吞吐量、系统时延、丢包率和覆盖范围等。
张福兴[9](2017)在《能源互联网系统能量管理中的大规模优化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化石能源因长期、大量利用而面临自身储量日益枯竭和环境污染不断加重的双重压力,以风力、光伏为代表的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技术及装备的迅猛发展为转变能源消费方式、实现能源转型升级提供了新思路、新途径。针对分布式可再生能源量大面广、能量密度低、管控难度大、弃风弃光现象时有发生的难题,能源互联网(Energy Internet,EI)应运而生,它综合能源网和互联网的先进技术、理念,以传统能源骨干网、输配网为基础,着重对能源网络的中、低压输配端进行升级改造,致力于实现能源流、信息流的端对端双向流动,并通过信息、物理层面的深度融合,实现大规模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经济高效地“就地利用、就近消纳、跨层交互、跨区输配、即插即用、需则可用”。基于能源局域网(Energy Local Area Network,ELAN)、多能源局域网的网内网外协同优化、跨层分区联合经济调度等是能源互联网系统能量管理领域中的前沿热点问题,旨在根据源、网、荷、储等内部节点和邻域/非邻域能源局域网之间的互联匹配关系,实现实时供需平衡、可再生能源利用最大化及系统运行费用与收益差值最小化的能量管控目标。针对该类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分层递阶的能源互联网系统能量管理架构,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能源局域网网内、网外协同优化模型和多能源局域网跨层分区能量调度与协同优化模型,并将大规模决策变量优化的理论、方法引入到问题的求解过程中,主要工作具体总结如下:(1)结合能源互联网系统能量管理的节点类型、连接关系及交互规则,提出并构建了基于分层递阶的能源互联网系统能量管理框架。首先,按照“分层分区、区内自治、区间协同”的优化策略并考虑各互联节点在组成结构、功能作用等方面的差异性,将能源互联网系统自下而上分为局域供需管控层、区域集中调度层和广域需求匹配层,并分别对各层的结构、功能、运行模式等进行了详细介绍;其次,设计了考虑大规模决策变量优化的能源互联网系统能量管理问题的分层决策框架;最后,给出了基于分层递阶的能源互联网系统能量管理整体解决方案。(2)研究并提出了适用于能源互联网系统能量管理的大规模决策变量优化方法,重点剖析了基于合作协同演化(Cooperative Co-evolution,CC)算法框架下的大规模决策变量分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差分分组(Improved Differential Grouping,ImpεDG)方法,并验证了该方法在分组效率、质量及嵌入到基于合作协同演化算法框架中求解大规模决策变量优化(Large Scale Global Optimization,LSGO)问题的优越性。首先,指出计算误差是导致差分分组结果不准确的主要原因,并据此提出了用于剔除计算误差的差分分组矩阵;其次,利用差分分组矩阵准确识别出可分变量、直接/间接不可分变量,并将其分至对应的子空间;再次,考虑到分组后仍存在决策变量个数较多的高维子空间,故将这些高维子空间中的变量进一步划分至维度更小的子空间,以提高求解器的求解效率与求解质量;最后,将采用ImpεDG分组方法得到的分组结果嵌入到基于合作协同的演化算法框架,验证了本文所提方法的信度和效度。(3)描述和分析了考虑多源-荷-储协同优化的能源局域网网内、网外协同优化问题,提出了经简化后的能源局域网系统能量管理与优化调度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适用于网内、网外各可调度单元协同优化的数学模型。首先,系统介绍了能量管控过程中涉及的主要单元及其交互过程;其次,以系统运行费用与收益差值最小化为优化目标,构建了综合网内、网外各可调度单元的功率-费用模型,并给出其在产能充足、匮乏两种运况下的优化调度策略;最后,设计了有/无需求响应、有/无同级直连能源局域网模式下的三种优化调度方案,并采用考虑大规模决策变量优化的协同演化算法对不同调度策略下的各优化方案进行优化求解、比较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无法通过自协调实现自平衡的情况下,考虑能源局域网优先与其邻域/非邻域能源局域网就近进行能量交互后,如有必要再与公用电网进行能量交互的模式比其直接与公用电网进行能量交互的模式具有更大优势。(4)针对包括多能源局域网集群、大规模产能/用能集群的能源互联网系统能量管理问题,提出了多能源局域网跨层、分区的能量调度与协同优化策略,并验证了该策略的可行性、有效性。首先,系统阐述了能源互联网模式下多能源局域网系统能量管理与协同优化问题,并依次给出了多能源局域网跨层、分区能量调度与协同优化的6种典型运行场景;其次,考虑分层分区后各节点间的差异性和交互关系,系统地构建了能源互联网各层能量管理与优化模型;再次,分阶段给出并介绍了适用于联网模式下能源互联网系统各层能量协同管控过程与优化方法;最后,采用由18个能源局域网组成的能源互联网系统对本文所提的模型、方法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方法能够快速准确、经济高效地实现多能源局域网跨层跨区能量联合调度,并能给出具体、合理的能量输配方案。
张彦[10](2016)在《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能源互联网智能能量优化调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能源互联网能实现可再生能源的分散、就地、高效利用,同时提升用户的用电质量与供电可靠性,是未来电力能源组网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何实现能源互联网系统的合理、有效运行调度管理,是实现能源互联网的关键。本文以能源局域网系统经济稳定运行、多能源局域网系统协调调度、能源互联网系统用户与发电企业间及各用户间的协同管理为主线,提出了保证能源互联网系统稳定、可靠、经济、高效、通用的能源互联网运行调度架构模型。该模型共有三层:能源局域网层、多能源局域网系统层和能源互联网系统层,并根据各层在时间、空间及功能层次的不同要求,开展了深入的分析研究。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建立了以能源局域网综合经济收益最大化为目标的能源局域网“源-网-储-荷”的一体化能量管理模型,提出了基于标准模型预测控制的能源局域网优化调度方法。充分考虑了储能系统、分布式可控电源、智能负载和含高可再生能源渗透率的实时电价机制等特殊情况。引入模型预测控制架构,实时调节不同时刻分布式电源、储能系统等的有功出力,实现系统功率的合理分配,同时降低了可再生能源等预测不确定性对调度模型的负面影响。(2)通过在能源局域网能量管理模型中进一步考虑随机因素的影响,提出了基于随机模型预测控制的能源局域网优化调度方法,提高了优化调度方法对风光等的预测不确定的鲁棒性。本文提出的两阶段场景筛选方法,大大降低了从大量初始场景中筛选出典型场景所需的运行时间以及运算量,提高了随机优化调度方法的效率。包含预调度阶段与实时分配与功率补偿阶段的随机模型预测控制优化调度方法更加适合于高可再生能源渗透率的能源互联网环境下的优化调度。(3)运用非合作博弈理论,设计了兼顾各能源局域网运行目标独立性与整体系统运行安全性的序列分布式模型预测控制的多能源局域网系统优化调度方法。该方法中各能源局域网只与多能源局域网系统能量管理单元进行信息交互与能量传输,减少了分布式优化调度算法对通信与计算资源的需求,降低了各能源局域网运行数据泄露的风险,保证了多能源局域网系统供电安全性,提高了抵御可再生能源等预测不确定性影响的能力。(4)针对能源互联网系统体量较大,其运行计划的改变会对发电企业的发电计划、电力市场电价出清价格等造成一定影响的情况,研究了能源互联网系统层包含用户与发电企业之间主从博弈、用户之间非合作博弈的并行分布式模型预测控制优化调度方法。充分发挥了能源互联网系统用户与发电企业的自主性与独立性。
二、局域网系统的规划与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局域网系统的规划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智能会计关键技术及应用场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智能会计发展阶段与关键技术 |
(一)智能会计发展的主要阶段 |
(二)实现智能会计的关键技术条件 |
1. 机器学习 |
2. 自然语言处理 |
3. 会计知识图谱 |
4. 计算机视觉 |
5. 人机交互 |
6. 生物特征识别 |
三、上海XX人民医院会计信息化的主要问题 |
(一)“信息孤岛”的问题严重,系统间数据交互度和利用率低 |
(二)业务种类繁多,员工人数众多,收付款业务量巨大 |
(三)业务流程烦琐,内控落实代价大,急需数字化升级改造 |
四、会计智能化解决方案 |
(一)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 |
(二)实现数字化转型 |
(三)业财融合的数据应用平台 |
(四)日常报销智能化应用 |
(五)智能采购结算平台 |
(六)付款业务智能风控平台 |
五、智能会计实施效果 |
(一)会计业务处理效率明显提高 |
(二)会计人才转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激增 |
(三)业务和财务进行深度融合,财务组织高度共享化 |
(四)财务信息系统的智能化显着 |
六、总结 |
(2)“3+2”中高职衔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一体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中高职衔接现有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
2 中高职课程体系统筹,五年融会贯通 |
2.1 典型工作岗位和职业核心能力 |
2.2 构建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 |
2.2.1 专业课程衔接 |
(1)网站设计类课程 |
(2)网络组建类课程 |
2.2.2 公共课程衔接 |
(1)《英语》课程 |
(2)《数学》课程 |
2.2.3 证书衔接 |
3 结束语 |
(3)长距离引调水工程信息化建设方案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1.1 工程概况 |
1.2 信息化概述 |
2 信息化建设方案 |
2.1 目标与任务 |
2.2 总体思路 |
2.3 分项设计 |
2.3.1 泵站自控系统 |
(1)监控网络及权限 |
(2)泵站管理中心 |
2.3.2 水厂现地控制系统 |
(1)水厂系统设计 |
(2)水厂中央控制室 |
2.3.3 管线监控系统 |
2.3.4 视频监视系统 |
2.4 信息安全建设 |
3 关键技术总结 |
3.1 系统平台顶层设计 |
3.2 智能水厂运维 |
3.3 GIS“一张图” |
4 结语 |
(4)配网自动化230MHz无线局域网安全技术的相关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230 MHz无线局域网的相关概述 |
1.1 230 MHz无线局域网的频率资源 |
1.2 230 MHz无线局域网的网络架构 |
1.3 230 MHz无线局域网的组成 |
2 230 MHz无线局域网系统安全性分析 |
2.1 安全解决方案 |
2.2 安全逻辑模型 |
2.3 安全流程 |
3 配网自动化230 MHz无线局域网安全技术应用实例分析 |
4 结语 |
(5)无线局域网转储技术在机车远程监测与诊断系统(CMD)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无线局域网转储技术的特点 |
1.1 经济节约 |
1.2 高效快捷 |
2 无线局域网转储系统构成 |
2.1 WLAN AP网络 |
2.2 WLAN无线转储系统 |
2.3 数据交换中心 |
3 无线局域网转储技术的通信控制策略 |
3.1 建立连接 |
3.2 文件传输 |
3.2.1 文件下载 |
3.2.2 文件上传 |
3.3 地面转储服务器对记录文件存储和分发 |
4 结论和展望 |
(6)基于信息化技术的企业局域网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局域网系统整体框架设计 |
3 局域网系统功能模块 |
3.1 控制端 |
3.1.1 管理员管理功能 |
3.1.2 信息交流功能 |
3.1.3 用户列表功能 |
3.1.4 信息获取功能 |
3.1.5 屏幕监控功能 |
3.2 用户端 |
3.2.1 文字交流功能 |
3.2.2 文件传输功能 |
3.3 数据库 |
3.3.1 管理员表 |
3.3.2 用户表 |
3.3.3 信息记录表 |
4 局域网系统实现 |
4.1 控制端 |
4.1.1 管理员管理 |
4.1.2 信息交流 |
4.1.3 用户列表 |
4.1.4 信息获取 |
4.1.5 屏幕监控 |
4.2 用户端 |
4.2.1 文字交流 |
4.2.2 文件传输 |
5 结束语 |
(7)忻州市M通信公司局域网安全问题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我国发展趋势 |
1.3 研究目的 |
1.4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念 |
2.1 局域网安全监控原理 |
2.2 主机安全机制 |
2.3 VPN技术 |
2.3.1 VPN加解密技术 |
2.3.2 VPN密钥管理技术 |
2.3.3 VPN身份认证技术 |
2.4 防火墙功能 |
2.5 访问控制列表ACL |
第三章 忻州M通信公司市场部局域网络现状 |
3.1 忻州M通信公司市场部互联网络系统应用现状 |
3.2 忻州M通信公司市场部网络架构 |
3.3 忻州M通信公司市场部网络安全风险 |
3.3.1 物理安全风险 |
3.3.2 网络安全风险 |
3.3.3 系统安全风险 |
3.3.4 应用安全风险性 |
3.3.5 人为因素安全风险 |
第四章 忻州市M公司局域网安全需求分析 |
4.1 忻州M通信公司市场部局域网安全需求 |
4.1.1 局域网物理安全层面安全防控需求 |
4.1.2 局域网系统安全层面安全防控需求 |
4.1.3 局域网应用程序安全层面安全防控需求 |
4.1.4 局域网安全管理层面安全防控需求 |
4.2 忻州M通信公司市场部局域网监控需求 |
4.2.1 局域网监控功能性需求分析 |
4.2.2 局域网监控非功能性需求 |
第五章 M公司市场部局域网安全升级及仿真测试 |
5.1 M公司市场部局域网安全升级方案设计 |
5.1.1 升级设计原则 |
5.1.2 局域网物理安全升级方案 |
5.1.3 局域网系统安全升级方案 |
5.1.4 局域网入侵检测升级方案 |
5.1.5 监控系统升级方案 |
5.1.6 基于KEAP协议的工作流程设计 |
5.2 局域网安全升级效果仿真测试 |
5.2.1 Metasploit渗透测试平台 |
5.2.2 基于非对称密钥的合法性认证过程 |
5.2.3 基于分层单向Hash密钥链的重复验证 |
5.2.4 基于随机数与Hash密钥基本链序列号认证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可见光局域网系统中组网技术和安全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可见光通信传输技术 |
1.2.2 可见光通信组网技术 |
1.2.3 可见光通信安全技术 |
1.2.4 可见光通信的实际应用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可见光局域网系统设计及原理 |
2.1 可见光局域网系统架构 |
2.2 可见光局域网系统通信模型 |
2.3 本文的研究重点 |
2.4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可见光局域网组网技术和安全技术的研究 |
3.1 可见光局域网组网技术的研究 |
3.2 可见光局域网接入认证协议的研究 |
3.3 可见光局域网加解密算法的研究 |
3.4 可见光局域网MAC协议优先级设计 |
3.5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组网协议和安全技术的FPGA实现 |
4.1 终端MAC层的总体设计 |
4.2 AP MAC层的总体设计 |
4.3 MAC层计算模块的硬件编程实现 |
4.3.1 CRC校验和伪随机数的生成 |
4.3.2 退避算法的实现 |
4.3.3 PTK的计算 |
4.3.4 AES加密的实现 |
4.4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可见光局域网系统测试方案设计及实验成果 |
5.1 可见光局域网实验平台搭建 |
5.2 可见光局域网的组网功能实验验证 |
5.3 可见光局域网的安全功能实验验证 |
5.4 可见光局域网系统性能测试 |
5.5 本章总结 |
第六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写说明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能源互联网系统能量管理中的大规模优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能源互联网及其系统能量管理 |
1.2.2 能量管理架构、建模及算法研究现状 |
1.2.3 能量优化调度及管控策略研究现状 |
1.2.4 研究现状分析及总结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能源互联网系统能量管理基础及分层递阶架构研究 |
2.1 能源互联网系统能量管理基本概念 |
2.1.1 能源互联网系统能量管理节点概念及类型 |
2.1.2 能源互联网系统能量管理节点连接关系 |
2.1.3 能源互联网系统能量管理节点交互规则 |
2.2 能源互联网系统能量管理新变化新需求 |
2.2.1 能源互联网系统能量管理新变化 |
2.2.2 能源互联网系统能量管理新需求 |
2.3 基于分层递阶的能源互联网系统能量管理架构 |
2.3.1 设计需求分析 |
2.3.2 能量管理架构的择取 |
2.3.3 能源互联网系统能量管理分层递阶架构 |
2.3.4 能源互联网系统能量管理整体解决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能源互联网系统能量管理中的大规模决策变量优化问题及算法研究 |
3.1 能源互联网系统能量管理中的大规模决策变量优化问题 |
3.1.1 从空间构成角度分析 |
3.1.2 从时间优化角度分析 |
3.1.3 从管控逻辑角度分析 |
3.2 能源互联网系统能量管理中的大规模决策变量优化方法 |
3.2.1 大规模决策变量优化基础 |
3.2.2 大规模决策变量分类 |
3.2.3 合作协同演化算法框架 |
3.2.4 变量分组方法 |
3.3 基于ε值改进的差分分组方法(Imp_εDG) |
3.3.1 差分分组方法 |
3.3.2 识别计算误差 |
3.3.3 Imp_εDG算法描述 |
3.4 试验设计 |
3.4.1 测试问题 |
3.4.2 试验设计 |
3.5 实验结果分析 |
3.5.1 分组结果的比较分析 |
3.5.2 优化结果的对比分析 |
3.5.3 优化结果的进一步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多源-荷-储协同优化的能源局域网系统能量管理研究 |
4.1 能源局域网系统能量管理基础 |
4.2 系统优化模型 |
4.2.1 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 |
4.2.2 优化策略 |
4.3 模型求解及结果分析 |
4.3.1 测试系统参数配置 |
4.3.2 测试系统的场景设置 |
4.3.3 考虑不同方案的优化结果 |
4.3.4 基于最优策略的优化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跨层分区协同优化的多能源局域网系统能量管理研究 |
5.1 多能源局域网系统能量管理基础 |
5.1.1 多能源局域网系统描述 |
5.1.2 典型运行场景 |
5.2 跨层分区协同优化的多能源局域网系统能量管理建模 |
5.2.1 局域能源网系统优化模型 |
5.2.2 区域能源网系统优化模型 |
5.2.3 广域能源网系统优化模型 |
5.3 优化过程及方法 |
5.3.1 优化过程 |
5.3.2 优化方法 |
5.4 试验设计及优化结果分析 |
5.4.1 试验设计 |
5.4.2 局域能源网系统优化结果 |
5.4.3 区域能源网系统优化结果 |
5.4.4 广域能源网系统优化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主要研究成果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10)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能源互联网智能能量优化调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能源互联网智能能量优化调度研究现状 |
1.2.1 单能源局域网智能能量优化调度研究现状 |
1.2.2 多能源局域网智能能量协调优化调度研究现状 |
1.2.3 能源互联网系统层优化调度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思想与主要工作 |
1.3.1 本文的研究思路 |
1.3.2 主要工作 |
第二章 能源互联网智能能量优化调度基础及其架构模型 |
2.1 .能源互联网基础 |
2.1.1 能源互联网内涵及特点 |
2.1.2 能源互联网优化调度系统功能与模式 |
2.2 能源互联网智能能量优化调度系统架构模型 |
2.2.1 设计需求 |
2.2.2 架构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标准模型预测控制的能源局域网智能优化调度 |
3.1 能源局域网系统描述及模型预测控制技术基础 |
3.1.1 能源局域网系统描述 |
3.1.2 模型预测控制技术基础 |
3.2 能源局域网能量管理数学模型 |
3.2.1 储能系统模型 |
3.2.2 供能设备模型 |
3.2.3 电动汽车(EV)模型 |
3.2.4 负载模型 |
3.2.5 能源局域网与外部电网的能量交互模型 |
3.2.6 供需功率平衡约束 |
3.2.7 其他约束 |
3.3 基于标准MPC的能源局域网智能优化调度模型 |
3.3.1 优化调度目标函数 |
3.3.2 基于标准MPC的能源局域网智能优化调度 |
3.4 算例分析 |
3.4.1 算例1—离网能源局域网系统 |
3.4.2 算例2—并网家庭能源局域网系统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随机模型预测控制的能源局域网智能优化调度 |
4.1 随机规划基础 |
4.2 能源局域网的不确定场景建模 |
4.2.1 不确定性场景描述及初始场景生成 |
4.2.2 场景缩减及场景树生成 |
4.3 不确定场景下的能源局域网随机能量管理模型 |
4.3.1 目标函数 |
4.3.2 约束条件 |
4.4 基于随机模型预测控制的能源局域网智能优化调度模型 |
4.5 算例分析 |
4.5.1 仿真系统描述 |
4.5.2 其他优化调度策略介绍 |
4.5.3 结果及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多能源局域网智能优化调度 |
5.1 博弈论基础 |
5.2 多能源局域网系统及其能量管理模型 |
5.2.1 多能源局域网系统描述 |
5.2.2 多能源局域网系统能量管理基础模型 |
5.2.3 基于非合作博弈的多能源局域网系统能量管理模型 |
5.3 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多能源局域网智能优化调度 |
5.4 算例分析 |
5.4.1 多能源局域网系统描述 |
5.4.2 结果及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能源互联网系统智能优化调度 |
6.1 主-从博弈基础 |
6.2 能源互联网系统及其管理模型 |
6.2.1 能源互联网系统描述 |
6.2.2 基于主从博弈的能源互联网系统能量管理模型 |
6.3 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能源互联网智能优化调度 |
6.4 算例分析 |
6.4.1 能源互联网系统描述 |
6.4.2 结果及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束语 |
7.1 主要研究成果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四、局域网系统的规划与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智能会计关键技术及应用场景研究[J]. 何堃. 中国管理会计, 2021(04)
- [2]“3+2”中高职衔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一体化设计[J]. 王建国,刘海燕.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1(30)
- [3]长距离引调水工程信息化建设方案探讨[J]. 暴占军,惠世超,江泽宇.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21(10)
- [4]配网自动化230MHz无线局域网安全技术的相关思考[J]. 姜以浩,刘强,赵媛媛. 科技与创新, 2021(15)
- [5]无线局域网转储技术在机车远程监测与诊断系统(CMD)中的应用[J]. 王晴川,黄琳琳,崔可强,曲长萍. 铁道机车与动车, 2021(07)
- [6]基于信息化技术的企业局域网系统设计与实现[J]. 乔晓飞. 自动化技术与应用, 2020(11)
- [7]忻州市M通信公司局域网安全问题及策略研究[D]. 李荣.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8)
- [8]可见光局域网系统中组网技术和安全技术的研究[D]. 程婷婷. 北京邮电大学, 2019(08)
- [9]能源互联网系统能量管理中的大规模优化问题研究[D]. 张福兴.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10]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能源互联网智能能量优化调度研究[D]. 张彦.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