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附:村提留不能费改税(论文文献综述)
续竞秦,罗仁福,张林秀[1](2009)在《税费改革对村级财务状况的影响——对全国100个村的跟踪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税费改革过程中,由于上级财政补助增加,样本村总收入并未下降,但自营收入能力下降明显。随着改革的深入,样本村日益依赖不可持续的土地承包、征地补偿和出售集体资产来维持收入水平,导致村级财务状况堪忧;样本村对自身财务的控制能力逐渐减弱;支出方面,样本村组织基本运转支出还能得到保障,公共投资支出也在增加,但村里对建成项目的日常维护和社会福利保障支出下降;村级债务也有扩大的趋势。另外,税费改革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村庄的影响也存在差异。
任宝玉[2](2007)在《“财政下乡”:农村基层政府财政合法性问题研究 ——对我国乡镇财政设立以来刘乡的调查与思考》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经济分析方法为指导,在借鉴西方公共财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财政合法性这一分析性概念,并具体运用财政合法性概念,对我国中部农业地区刘乡的财政治理状况进行了较为详尽的个案考察。本文以农村基层政府财政作为研究农村政治的切入点,以财政合法性概念为基本叙述逻辑,紧紧围绕财政与政治、财政与经济的密切关系,具体描述了刘乡财政设立以来20多年的演变历史,探讨了刘乡财政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的特点与合法性状况,分析了影响农村基层政府财政合法性的主要因素,指出了财政合法性与财政治理体制、社会经济制度和经济关系的内在关联。本文最后结合农村税费改革,对如何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村基层政府的财政合法性问题进行了讨论。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即导言、正文、结论与讨论。其中正文部分共分六章。导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项研究所要研究的具体问题、选题的客观依据以及选题的意义、对相关的研究成果的梳理、本研究所运用的分析工具和具体研究方法、本项研究的特色和创新之处等。其中,财政合法性是本文尝试提出的一个分析性概念,这也是本项研究的一个特色所在。第一章主要是介绍个案乡的基本情况及其所属的类型特点,以便于人们正确认识本个案研究的价值与意义。本个案选择的是我国中部地区的一个比较典型的农业乡,在税费改革之前,农业和农民是该乡的财政基础和支柱。从第二章到第六章,主要是采取历时的叙述方式,根据刘乡财政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将其分为五个阶段,每个阶段为一章。第二章主要是在对我国集中型财政的演变以及农村经济制度的演变作简单回顾的基础上,介绍了我国财政从集中型财政到分级包干财政体制的变革以及乡镇财政的设立。其中重点考察了个案乡早期财政(1984-1988)的特点。个案乡财政设立初期由于受传统的集中型财政制度的影响,表现出了“统收统支”的特点,但很快就被“分灶吃饭”体制所取代,乡镇财政初显独立性。第三章主要考察个案乡1989年至1994年间的财政体制、财政状况及其特点。1989年,刘乡乡镇金库的建立使“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得以确立,乡镇财政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大为增强;而另一方面,在“压力型”的政府体制下,县财政通过制定与调整对乡镇的财政管理体制,变相挤压乡镇财政,此外还直接抽取乡镇财力,使乡镇财政的负担加重。县财政的持续挤压以及乡镇财政自身增加可控财力的冲动,使乡镇政府不断加大财政汲取的力度,集体提留资金和预算外收入快速增长。在传统的财政治理方式下,乡镇财政汲取的快速增加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一些社会矛盾。但受农村改革所产生的绩效合法性的影响,这一时期,财政合法性问题尚未凸现。第四章主要考察个案乡1995年至1998年间的财政体制、财政治理状况及其特点。这一时期,个案乡的财政汲取数额继续高速增长,并在1998年前后达到最高点。这一时期个案乡财政膨胀的原因更多的是由于财政监督的严重缺失以及财政扩张的内在冲动。财政监督的缺失还导致了财政使用效率不高,甚至诱发了财政腐败。由于乡镇财政治理体制尚未转型,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乡镇政府只有不断强化传统的财政汲取方式,甚至不惜背离国家的有关政策。这一时期,由财政问题所引发的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农村基层政府的财政合法性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第五章主要考察个案乡1999年至2001年间的财政治理状况及其特点。这一时期,由于农村财政的过快增长受到了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以及基层政府的政治承受能力的双重限制,国家对农村基层政府的财政汲取采取了更为严厉的管制措施。因而,这一时期刘乡财政汲取数额略有下降并趋于稳定。但由于不断强化传统的财政征收措施以及扩张预算外财政的冲动,刘乡政府和农民的关系并未得到好转。同时,由于财政支出管理存在严重缺陷,财政收入难以增加,而增支因素又不断增加等原因,乡镇财政收支矛盾加剧,并导致财政合法性危机有所扩散。第六章主要是考察2002年至2005年间个案乡的农村税费改革。这次农村税费改革从费改税到降低农业税税率,再到全部取消农业税并实行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中间只经历了短短的3年时间,农民负担大为减轻,乡镇财政以及农村基层政府的合法性随之改善。但税费改革也造成了乡镇财政减收,乡镇政府的财政功能受到一定的消极影响。农村税费改革开始使农村基层政府的财政收入结构发生重要变化,农村财政从传统财政向现代财政迈出了重要一步。但是,这次改革并不彻底。不仅收入领域的改革不彻底,而且支出领域的改革基本上未触及,县乡之间的财政关系也未理顺,改革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文章的结论部分概括了本项研究的主要认识成果。基于对个案的考察和分析,本文认为,乡镇财政一旦设立,它就会获得相应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就会彰显其扩张的本性;在我国传统的财政治理体制下,农村基层政府的财政扩张也即意味着农民负担的增长,这个过程通常会伴随着财政合法性的下降;在乡镇财政发展演变过程中,县乡财政关系和财政体制是造成乡镇财政扩张的重要因素;和农民负担、县乡财政关系等相比,乡镇财政治理体制和治理方式是影响乡镇财政合法性状况的更为根本的原因;本世纪初开始的农村税费改革,对改善农村基层政府的财政合法性和政治合法性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改革似乎尚未完全跳出传统的减负思路,并没有对财政治理体制进行系统性的改造,因此并没有彻底解决农村基层政府的财政合法性问题。文章最后对如何根本确立我国农村基层政府的财政合法性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建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相适应的农村公共财政制度是解决我国农村基层政府财政合法的治本之策。为此,首先应当理顺农村基层政府财政与国家财政以及与上级政府财政的关系,建立科学、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同时从制度上保障基层政府财政的公共性,使其真正成为民有财政、民治财政和民享财政;确立农村公共财政制度的具体路径应是从建立和是完善农村基层政府财政预算制度开始。
王锋[3](2005)在《中国农村税费改革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村税费改革是我国在农村推行土地改革、实行家庭承包联产责任制之后的又一重大改革,改革的目的是要建立农民增收减负的长效机制,从而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为一场涉及到全社会成员的利益分配关系调整的深刻社会变革,农村税费改革被称为中国农村“第三次革命”,也引起了不少学者对改革进程和前途的关注。以往的研究大多是假设在维持现有税费制度格局基础上如何完善,思路多局限在政策设计者指定的框架内,而且大多研究仅限于对税费改革的试点阶段的成绩概括或者做法详细列举。多数学者在研究中往往追求理论翻新,就负担而说负担,最终当然无法解决负担问题。本文在研究中高度概括以往的研究情况,紧密结合中央关于“三农”的最新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两个趋向”等作为理论基础,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将研究核心放在如何解决配套改革阶段遇到的或可能遇到的问题,更注重从宏观制度层面提出解决方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前瞻性。全文由导论、五章主体内容和余论七个部分构成。 第一章、导论。首先阐述了本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其次,就国内外有关税收、农民负担、农村税费改革等相关内容,作了较为详细的归纳和概述。最后,就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以及本研究的创新作了说明。 第二章、中国封建社会农民负担和税费改革分析研究。本章通过纵向比较,主要探讨了封建社会农民负担和王朝存亡的关系,分析考察了历史上典型的税费改革,为推动今天农村税费改革提供重要参考。 第三章、国外涉农税收制度分析研究。本章通过横向比较,主要探讨了国外涉农税收制度的制度的特点:“使用者付费原则”或“直接受益原则”、一般不单独设立农业税,主体税种中或其他相关税种中给与农业一定优惠,有的表现为直接给予轻税政策,或者在统一的税率下实行大量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农业进行保护,给予农民以直接补贴。为我国解决农民负担问题,促进农村税费改革深化提供一定借鉴。 第四章、我国农民负担问题分析研究。本章主要通过重新界定农民负担含义、详细分析我国农民负担问题产生背景、农民负担构成及其特点、成因、危害等,指出农民负担沉重的根源所在:以分税制为代表的现行财政体制弊端和以“食之者众、生之者寡”为特点的现行行政管理体制弊端结合,导致基层政府在人员机构膨胀的同时陷入了“吃饭财政”的困境,导致了税外收费的“三乱”产生,是加重农民负担的直接制度原因。从更深层次考虑,农民负担过重是我国重城轻乡、重工轻农、城乡分隔的“二元经济”和二元社会的产物,是政府推行剥夺农业、偏向城市的歧视性国民收入分配政策的必然
周批改[4](2005)在《农民负担制度改革的思路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学界对农民负担制度改革思路的研究集中在改革应遵循的原则、改革的配套措施、税费负担的主体、农业税制的改革、“费改税”问题、减免农业税、统一城乡税制及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等方面。在我国理论界提出的农民负担改革的多种不同方案中,中央采纳的是费改税和减免农业税的方案。在农业税减免后,下一步农民负担制度改革的任务是要“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是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虽然其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
巴志鹏[5](2005)在《土地家庭承包制下的农民负担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 世纪 80 年代末以后,我国农民负担渐趋沉重。农民负担过重,损害了广大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当前,我国广大农村正在积极进行旨在减轻农民负担的农村税费改革。解决农民负担过重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在改革中会不断产生新问题。所以,对土地家庭承包制下农民负担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农民过重负担产生的原因、演变的规律,并积极探索减轻农民负担的新途径,具有特别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篇论文除了导言和结语之外,共分 8 章。第一章是对中国历史上农民负担问题进行回顾。在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饱受封建地租、徭役、兵役等沉重负担之苦。即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农民负担问题仍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农民负担过重问题,是历代政权更迭的主要导火索之一。 第二章写土地家庭承包制下我国农民的负担状况,从整体上介绍 20 世纪 80年代以来我国农民诸多负担的全貌和演变情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土地家庭承包制的实施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然而,新的土地经营模式也使得农民负担问题逐步显现,20 世纪 80 年代末以后,农民的税内税外负担到了难以承受的程度,农民负担遂演变成一个重大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 第三章剖析农民负担过重带来的不良后果。农民负担过重,不但影响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影响他们生产和再生产的能力。农民收入低,负担重,广大农村市场就启动不起来,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就会乏力。农民负担过重问题导致农村干群关系紧张,因农民负担引发的群体事件时有发生,对社会稳定构成了威胁。 第四章分析对土地家庭承包制下农民负担过重的经济、政治原因。农业税制的缺陷和弊端、分税制的不完善、乡镇机构臃肿人员过多等等都对农民负担造成很大影响,但农民负担过重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二元经济社会结构。 第五章写中国共产党减轻农民负担的种种努力。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和相关部委制订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要求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王宾[6](2005)在《农村税费改革对乡镇财力的影响分析》文中认为农村税费改革是解决三农问题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农村税费改革对减轻农民负担和改善干群关系等方面取得了显着效果,但与此同时,税费改革前被掩盖的乡镇政府财力问题和乡镇债务问题凸显出来。乡镇财力不足,必将对基层政府的正常运转和农村公共产品的提供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对农村税费改革后的乡镇财力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是导论,主要介绍本文选题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和与本文研究相关的文献,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第二章介绍农村税费改革前后我国乡镇政府的财力状况,特别是对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财力的变化情况做了比较深入的分析。第三章以农村义务教育体制为例对农村税费改革配套措施对乡镇财力的影响做了分析。第四章对农村税费改革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进行了实证分析,其中对农村税费改革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国外转移支付制度的经验进行了总结。第五章是本文的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使用一组乡镇的数据,实证分析了农村税费改革以后乡镇财力的变化情况以及中央为了补充乡镇财力所采取的一些政策措施的实际效果,指出税费改革规范了农村税赋的征收办法,改善了乡镇政府的收入结构。同时,文章也指出必须通过加大税费改革相关配套措施等政策的实施力度,改善乡镇政府的支出结构,最终使乡镇政府彻底走出财力不足的困境。
孟庆勇[7](2005)在《我国财政性收费体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我国财政、税收和收费的现状入手,结合财政性收费的基本理论分析,就上述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并借鉴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征收税费的体制和模式,提出了我国下阶段推进费税改革的构想和目标。即从两方面入手:首先是通过治理收费,废除行政事业性收费的概念和管理模式,构建规范的财政性收费体制;其次是通过费改税,把一部分具备了“准税收”特征,收入规模大、来源稳定的收费项目改为税,最终建立以税收为主,财政性收费为辅,税费并存的财政收入机制。为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效果,必须结合近几年费改税的经验和教训,同时进行一系列配套改革。
尹建国[8](2004)在《农村税费改革之经济学、法学思考》文中研究表明税费改革是我国农村一项重大制度创新。税费改革的出发点是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税费改革是经济学基本理论在实践中的尝试与运用。改革的过程涉及经济学、法学等领域多方面的问题,应以经济学理论支撑改革的前行,以法治原则保障改革的稳定、巩固改革的成果。
胡宁[9](2004)在《我国财政性收费体制构建的研究》文中认为“九五”以来,我国政府为清理整顿各种预算外和制度外收费,理顺和规范财政收入体制,启动了以费改税为重点的税费改革。但费改税历时五年,收效甚微,除了车辆购置附加费改为车辆购置税,农村费改税仍在试点外,再无进展。就其原因主要是当时对费改税理解不全面,定位不准确,目标不明确以及配套措施不到位。本文探讨的构建财政性收费体系就是针对这一费税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需要提出的一项政策主张。从财政性收费的理论分析入手,结合我国财政、税收和收费的现状,就上述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并借鉴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征收税费的体制和模式,提出了我国下阶段构建财政性收费体制,推进费税改革的构想和建议。文章首先从收费的概念入手,进而提出了财政性收费的概念。财政性收费是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为实现其职能,通过提供准公共产品和准公共服务(或称混合物品)的方式,按照严格的法定程序向社会成员收取并纳入预算管理的一种收费。这种界定方法是不同于我国现行的收费分类的一种提法,它不完全承认当前我国收费分类及管理模式的既成事实,而是比照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的税费格局提出的一种比较规范的收费概念,具体内容包括许可费、规费和使用费。这种分类方法为理顺我国目前混乱的收费局面,规范政府收费行为,最终建立以税收为主,财政性收费为辅,税费并存的财政收入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本章的观点是,财政性收费不是改税的对象,而是应该构建和完善的目标。目前我国收费存在项目多,数量大及管理不严等问题,不仅加重了企业和经营业户的负担,阻碍经济发展,而且限制了税收的聚财功能,削弱了国家对社会财力的宏观控制力。其原因主要是中央政府预算内资金供给不足,无法满足地方行政事业单位的基本需要,而地方政府又没有税收立法权,无权开征新<WP=49>税或提高税率,只能将目光盯在收费上。本文选取美国、韩国、日本和欧盟等不同类型国家进行对比分析后认为:税费的存在都有其必要性和理论依据,经过精心设计的收费项目也许比税收能更好地减少效率损失和对经济的扭曲,在解决拥挤性问题和效率性问题上也更加有效。西方国家将提供准公共产品作为确定收费范围标准的做法值得借鉴。关键是收费项目的设置、收费标准的制定和收费资金的使用要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要依法收费。本文把费改税引申为一项税费归位的综合改革措施,其真正含义是:清理乱收费,规范合理收费,把具备“准税收”性质的收费改为税。基本思路是从两方面入手:首先是通过治理收费,废除行政事业性收费的概念,构建规范的财政性收费体制;其次是通过费改税,把一部分具备了“准税收”特征,收入规模大、来源稳定的项目改为税,最终建立以税收为主,财政性收费为辅,税费并存的财政收入机制。关于治理收费的思路,本文提出:在取消乱收费,并将一部分属于价格范畴的收费推向市场的基础上,确立合理的收费项目,构建规范的财政性收费体系。财政性收费主要包括许可费、规费和使用费。文章对财政性收费的遵循原则、收费标准、资金管理模式和监督机制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基本构想。关于费改税的思路,主要有分两部分:一是将部分收费并入相关税种中;二是将具有独立性质的收费在税收体系中设置新税。在实施步骤上,本文认为必须在积极、稳妥的前提下,精心设计、分步实施。1、近期目标:(1)尽快完成车辆购置税的移交和收尾工作,为费改税积累经验。(2)停止燃油税的改革,将交通部门的养路费、运输管理费和客货运输附加费等改为公路建设税或将其并入消费税。(3)农村费改税。即统一城乡税制,废除专门对农民征收的各种农业税和乡统筹费、农村教育集资,将种田的农户视同个体工商户,征收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4)开征社会保障税。取消分散在劳动、人事、民政等部门的社会保障统筹基金。⑸开征生态保护税。取消环保部门的超标排污及污水处理等项收费。2、中期目标:(1)改革城市维护建设税。(2)<WP=50>改革土地使用税。3、远期目标:(1)开征教育税。(2)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为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效果,必须结合近几年费改税的经验和教训,同时进行一系列配套改革。要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税收权限,合理调整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赋予地方政府适当的税收立法权,进一步完善分税制。要尽快颁布《收费法》,建立健全收费的法律、法规制度和监督体系。
王英[10](2004)在《关于浙西地区农民负担问题的调查报告》文中指出农民负担问题已经成为近几年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容忽视的问题。选择较为贫困的浙西地区的农村作为典型 ,对农民的毛收入、生产费用以及税、费负担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调查结果显示 :浙西地区农民的负担占农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约为 1/3。农民每年的户均可支配收入不足 2 0 0 0元。税费总计每年为 812元。农民生活水平非常低 ,仅仅摆脱了饥饿状态。这与小康生活的标准相差甚远。同时 ,对农民负担过重的原因进行了初浅的分析。
二、附:村提留不能费改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附:村提留不能费改税(论文提纲范文)
(1)税费改革对村级财务状况的影响——对全国100个村的跟踪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数据来源 |
三、税费改革对村级财务收入的影响 |
(一) 税费改革对村级收入的总体影响 |
(二) 税费改革村级收入影响的贫富差异 |
四、税费改革对村级财务支出的影响 |
(一) 税费改革对村级支出的总体影响 |
(二) 税费改革对村级总支出影响的贫富差异 |
五、简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
(2)“财政下乡”:农村基层政府财政合法性问题研究 ——对我国乡镇财政设立以来刘乡的调查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的缘由和选题的意义 |
1、对农村调研实践经历的感悟 |
2、理论依据及其价值 |
3、现实关怀及其意义 |
二、"财政下乡":本项选题的客观依据 |
三、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 |
四、分析工具和主要概念 |
1、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经济分析法 |
2、财政合法性及其与政治合法性的辩证关系:一个具体的分析工具 |
五、研究方法 |
六、本项研究的特色和创新 |
七、论文叙述结构 |
第一章 个案乡概况及其类型特点 |
一、个案乡所在的县域概况 |
1、自然地理概况 |
2、社会经济概况 |
3、农民生产和生活状况 |
二、个案乡概况 |
1、刘乡自然地理概况 |
2、刘乡社会经济概况 |
3、乡村治理体系 |
三、个案乡的类型特点 |
1、刘乡所属的经济类型特点 |
2、刘乡的社会文化特点 |
3、刘乡的政治控制特点 |
第二章 从集中型财政到"分灶吃饭":乡镇财政的建立及其早期运行特点(1984-1988) |
一、集中型财政的建立及其沿革 |
1、我国集中型财政的建立 |
2、集中型财政的演变 |
3、国家对农产品的统购统销制度 |
4、我国集中型财政的经济和政治基础 |
5、集中型财政之下的平原县财政 |
二、集中型财政制度下的农村人民公社分配关系 |
1、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
2、农村人民公社的分配关系 |
3、公社分配制度的特点 |
4、刘公社的分配状况 |
5、刘公社的征购派购任务 |
6、对公社财政合法性的认识 |
三、集中型财政的变革与"财政下乡" |
1、从集中型财政到分级包干型财政 |
2、"财政下乡":我国乡镇财政的建立 |
四、刘乡财政的早期发展 |
1、统收统支:"财政下乡"之初乡镇财政的特点(1984-1985) |
2、"分灶吃饭":乡镇财政发展的走向(1986-1988) |
3、"土地承包费":对集体提留的新解释 |
4、刘乡早期财政的特点 |
第三章 失去平衡的财政关系:财力上收、事权下移和乡镇财政收入的快速增加(1989-1994) |
一、乡镇金库的建立及其意义 |
1、刘乡金库的建立 |
2、乡镇金库建立的意义 |
二、县对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的调整与乡镇财政的弱势地位 |
1、财政体制的内部调整 |
2、财政管理体制的更替 |
3、财政管理体制调整对乡镇财政的影响 |
三、县财政对乡镇财政资金的直接抽取 |
1、县财政提取的各种"基金" |
2、临时性集资 |
四、事权下移 |
1、镇管理体制改革与事权下移 |
2、乡管理体制改革及其对乡镇财政的影响 |
五、乡镇自筹资金的快速增长趋势与5%的限额规定 |
1、经常性的乡镇集体提留 |
2、5%的限额规定 |
3、乡镇范围内的临时性资金提取 |
六、乡镇预算外财政的扩张 |
1、划生育"三费一款" |
2、土地管理部门的收费与罚款 |
3、乡组织预算外收入的其它尝试 |
七、乡镇财政收支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特点 |
1、收支管理体制的特点 |
2、政运行机制的特点 |
八、由乡镇财政所引发的社会冲突 |
第四章 监督缺失之下的财政膨胀:乡镇财力的畸形增长与乡镇财政的合法性危机(1995-1998) |
一、对乡镇财政监督的缺失 |
1、来自上级的财政监督 |
2、来自同级人大的监督 |
3、自下而上的监督 |
二、监督缺失之下的乡镇财力的畸形增长 |
1、自筹收入的快速膨胀 |
2、预算外收入居高不下 |
3、预算内收入的增长 |
4、颠倒的财政收入结构 |
三、农民家户经济及其税费负担 |
四、财源培养与乡镇政府的经济功能 |
五、财政汲取机制、措施及其与国家政策的偏离 |
1、税费任务的分配机制 |
2、政府职能部门继续实行"分灶吃饭"的财政管理办法 |
3、"放水养鱼" |
4、不合理摊派与超标准收费 |
5、强化对村干部的控制 |
6、利用其他社会关系资源 |
7、运用暴力手段征收 |
8、运用法律手段促进税费征收 |
六、监督缺失之下的乡镇财政支出 |
1、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 |
2、财政支出中的腐败现象 |
3、财政支出管理中存在的其他主要问题 |
七、乡镇财政合法性危机的增长 |
1、"清欠"成为重要的财政话语 |
2、财政征收成本明显增加 |
3、税费征收频繁,持续时间长 |
4、在税费征收中,乡政府走到了冲突的前台 |
5、因财务和农民负担引发的集体上访案件增加 |
第五章 农民的经济承受力与政府的政治承受力:乡镇财力增长的双重限度(1999-2001) |
一、乡镇财力的增长与农民的经济承受力 |
1、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变缓 |
2、乡镇财力增长与农民的经济承受力的关系 |
二、乡镇财力的增长与政府的政治承受力 |
1、世纪之交的农村基层政府合法性 |
2、乡镇财力的增长与基层政府的政治承受力 |
三、双重约束之下的乡镇财政 |
1、村提留和乡统筹提取额有所下降并趋于稳定 |
2、面向全乡农民的各种税费征收任务依然居高不下 |
3、预算外收入相对稳定并略有增长 |
四、传统财政汲取方式的延续与强化 |
1、进一步强化对村干部的经济诱导和政治控制 |
2、强制性征收措施与依法清欠并用 |
3、"借严打东风" |
4、"买卖税款" |
5、《乡规民约》:罚款成为一种重要的财政汲取方式和乡村治理方式 |
五、对财政支出管理的不同解读 |
1、"一把手"对财政支出管理的理解 |
2、一般干部对财政支出的猜测 |
3、财政人员对财政支出管理的解读 |
六、乡镇财政合法性危机的扩散 |
1、从公众对政府及政府财政的态度和行为看 |
2、从政府组织财政收入的过程看 |
第六章 转型中的乡镇财政:农村税费改革及其主要缺失(2002-2005) |
一、农村税费改革的历史必然性 |
1、农村税费改革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
2、农村税费改革的历史条件 |
二、刘乡税费改革的进程 |
1、第一阶段:"三取消、两调整、一改革"(2002-2003) |
2、第二阶段:农业税降点和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2004) |
3、第三阶段:取消农业税并继续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2005-) |
三、乡镇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内在冲动与措施 |
1、利用"一事一议"变相集资 |
2、政府职能部门的财政扩张 |
3、殡葬改革:新的财政增长点 |
4、违规集资的冲动 |
四、农村税费改革的效应 |
1、农村税费改革的经济效应 |
2、农村税费改革的社会政治效应 |
3、乡镇财政功能的相对萎缩 |
4、对农村工作的其他消极影响 |
五、乡镇财政收入结构的现代转型 |
1、从抽取到补给:农村财政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 |
2、乡镇财政收入结构的现代转型 |
六、农村税费改革的主要缺失 |
1、收入体制改革不彻底 |
2、政府职能部门的收支管理有待规范 |
3、财政支出管理改革基本未触及 |
4、县乡财政关系和财政管理体制有待改进 |
结论与讨论 |
一、本项研究的基本结论 |
1、乡镇财政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特点 |
2、县乡财政关系和财政体制是制约乡镇财政发展的外在条件 |
3、农民负担状况是影响乡镇财政合法性和乡镇政府合法性的重要变量 |
4、财政治理体制和治理方式是影响乡镇财政合法性状况的决定性因素 |
5、农村税费改革提升了乡镇财政的合法性,但并未根本解决其合法性问题 |
二、进一步的讨论:根本确立我国农村基层政府财政合法性的核心方案 |
1、根本确立乡镇财政合法性的重要性 |
2、解决乡镇财政合法性的外部条件 |
3、解决乡镇财政合法性的核心问题 |
4、根本确立乡镇财政合法性的具体路径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3)中国农村税费改革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1.1 亚当.斯密的税收理论 |
1.2.1.2 瓦格纳的税收理论 |
1.2.1.3 凯恩斯学派的税收理论 |
1.2.1.4 供应学派的减税理论 |
1.2.1.5 税收的最高三原则 |
1.2.1.6 马克思的“六项扣除”原则 |
1.2.1.7 公共产品与公共财政理论 |
1.2.1.8 制度变迁理论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2.1 “费改税”与减税的概述 |
1.2.2.3 对农村税费改革前试点模式研究 |
1.2.2.4 对现行农村税费改革的研究 |
1.2.2.5 对现行农村税费改革的配套改革研究 |
1.3 研究的方法及思路 |
1.4 研究的创新及拓展 |
第二章 中国封建社会农民负担和税费改革分析研究 |
2.1 封建社会的农民负担考察 |
2.2 封建社会的税费改革考察 |
2.2.1 两税法 |
2.2.2 一条鞭法 |
2.2.3 摊丁入亩 |
2.2.4 火耗归公 |
2.2.5 黄宗羲定律 |
2.3 本章小结:历史上农民负担和税费改革的借鉴 |
第三章 国外涉农税收制度分析研究 |
3.1 国外涉农税收制度特点 |
3.1.1 现在还征收农业税的国家的特点 |
3.1.2 现在不征收农业税的国家的特点 |
3.1.2.1 消除“身份性税收” |
3.1.2.2 给予农业一定的税收优惠 |
3.1.2.3 政府补贴农业 |
3.2 本章小结:国外涉农税收制度的借鉴 |
第四章 我国农民负担问题分析研究 |
4.1 研究农民负担的目的 |
4.2 对农民负担的重新界定 |
4.2.1 农民负担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
4.2.2 农民负担是一个综合的范畴 |
4.2.3 农民负担是一个公平的范畴 |
4.2.4 对农民负担的界定(定义) |
4.3 农民负担问题的提出及产生背景 |
4.3.1 农民负担问题的提出 |
4.3.2 农民负担问题产生的背景 |
4.3.2.1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和停滞 |
4.3.2.2 基层政府及部门、人员的膨胀 |
4.3.2.3 现行分税体制不完善 |
4.4 农民负担沉重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
4.4.1 “头税”(含涉农各税) |
4.4.2 “二税(”三提五统) |
4.4.3 “三税”(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集资、摊派、罚款等) |
4.4.4 “两工”负担 |
4.4.5 “暗税”(剪刀差) |
4.4.5.1 “剪刀差”的形成原因 |
4.4.5.2 “剪刀差”的严重危害 |
4.4.5.3 消除“剪刀差”的可行途径 |
第五章 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和配套阶段有关问题分析研究 |
5.1 农村税费改革的开始和进展情况概述 |
5.2 对农村税费改革目标的探索和认识 |
5.2.1 对农村税费改革目标的探索 |
5.2.2 对农村税费改革目标的认识 |
5.2.2.1 对试点改革阶段目标的认识 |
5.2.2.2 对配套改革阶段目标的认识 |
5.3 对农村税费改革试点阶段分析和反思 |
5.3.1 单纯的“费改税”不能解决农民负担问题 |
5.3.2 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层阻力分析 |
5.4 对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有关问题的认识 |
5.4.1 对确保农民负担明显减轻、不反弹的认识 |
5.4.2 对农村公共产品提供和保障的认识 |
5.4.3 对取消农业税的认识 |
5.4.4 对WTO 框架下政府农业支持政策选择的认识 |
5.4.5 对制约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体制障碍的认识 |
5.4.6 以制度变迁破解农村税费改革中的难题 |
5.5 本章小结:对农村税费改革的回顾与分析 |
第六章 江苏省农村税费改革分析研究 |
6.1 江苏省农村税费改革开始、进展、成效 |
6.1.1 指导思想 |
6.1.2 改革思路 |
6.1.3 改革的目标 |
6.1.4 改革主要内容 |
6.1.5 改革成效 |
6.2 江苏省农村税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难点及对策 |
6.2.1 税费改革中已经基本得到解决的问题 |
6.2.1.1 农民负担不平衡(农户和地区之间)和农业特产税征收难 |
6.2.1.2 一些地方“两工”负担依然很重 |
6.2.1.3 农业税征管方式的改革 |
6.2.1.4 妥善解决税改后村级运转难问题 |
6.2.2 配套改革阶段需要巩固成果和重点解决的问题 |
6.2.2.1 继续做好村级债务化解工作 |
6.2.2.2 继续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
6.2.2.3 继续缓解乡镇财政困难和促进职能转变 |
6.2.2.4 继续完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 |
6.3 对江苏省农村税费改革基层实践的调查研究 |
6.3.1 对徐州市农村税费改革的调查研究 |
6.3.2 对铜山县税费改革后农税征管难的调查研究 |
6.3.3 对沭阳县化解乡村债务的调查研究 |
6.3.4 对苏州市实行“一事一议”公平负担的调查研究 |
6.3.5 对涟水县调整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调查研究 |
6.3.6 农村税费改革后的民意调查及情况简析 |
6.3.6.1 税费改革后的民意调查情况 |
6.3.6.2 对民意调查情况的简要分析 |
6.4 本章小结:江苏省农村税费改革的实践与经验 |
第七章 余论 |
7.1 离开制度的框架无法理解农民负担 |
7.2 离开制度的变迁无法解决农民负担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农民负担制度改革的思路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改革遵循的原则 |
二、改革的配套措施 |
三、税费负担的主体问题 |
四、农业税制的改革 |
五、“费改税”的问题 |
六、减免农业税费 |
七、统一城乡税制 |
八、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 |
(5)土地家庭承包制下的农民负担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 |
一、对土地家庭承包制下农民负担问题研究的重要意义 |
二、国内外关于土地家庭承包制下中国农民负担研究状况述评 |
三、本人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研究的主要思路及框架结构 |
第一章 中国农民负担的历史回顾 |
一、秦汉时期的农民负担 |
二、隋唐时期的农民负担 |
三、宋元时期的农民负担 |
四、明清时期的农民负担 |
五、民国时期及革命根据地的农民负担 |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农民负担 |
第二章 土地家庭承包制下我国农民负担的状况 |
一、土地家庭承包制与农民负担 |
二、土地家庭承包制下我国农民的农业各税负担 |
三、土地家庭承包制推行以后我国农民承担的税外负担 |
四、土地家庭承包制下农民负担发展的几个阶段 |
五、土地家庭承包制下农民负担的区域差别 |
第三章 土地家庭承包制下农民负担过重的现实危害 |
一、农民负担过重对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
二、农民负担过重对扩大内需政策绩效的影响 |
三、农民负担过重对党和政府在农民心目中形象以及对农村和整个社会稳定的影响 |
第四章 土地家庭承包制下农民负担过重的症结 |
一、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与我国农民负担 |
二、我国的农业税制与农民负担 |
三、分税制对我国农民负担的影响 |
四、乡镇行政、财政体制缺陷对农民负担的影响 |
第五章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减轻农民负担的实践 |
一、20 世纪80 年代和90 年代初期:制止“三乱”、规范农民负担 |
二、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遏制恶性案件发生,强化领导干部责任 |
三、世纪之交:费改税、理顺税费关系 |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减轻农民负担实践的绩效分析 |
一、“三令五申”减农负绩效不佳现象分析 |
二、关于农村税费改革的思考 |
第七章 中国历史上及国外涉农税制借鉴 |
一、中国历史上的农业税制考察 |
二、我国历史上农业税制沿革的启示 |
三、国外涉农税制概述 |
四、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
第八章 解决农民负担问题的路径探讨 |
一、统筹城乡发展,早日完成从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到一元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变 |
二、乡镇机构改革:农村税费改革绕不过去的坎儿 |
三、增收是减负的关键一环: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农村税费改革对乡镇财力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框架 |
1.3 所用资料 |
第二章 “费改税”对乡镇财力的影响 |
2.1 “费改税”前的乡镇财力 |
2.2 农村税费改革的主要内容 |
2.3 “费改税”后的乡镇财力 |
2.3.1 收入的视角 |
2.3.2 农民负担的视角 |
2.3.3 支出的视角 |
第三章 农村税费改革配套措施对乡镇财力的影响 |
3.1 农村税费改革前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对乡镇财力的影响 |
3.1.1 改革前乡镇统筹收入是农村义务教育的主要来源 |
3.1.2 改革前乡镇政府对于农村义务教育的支出责任 |
3.2 “以县为主”对乡镇政府财力的影响 |
3.2.1 “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 |
3.2.2 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的关系 |
3.2.3 “以县为主”对乡镇财力的影响 |
第四章 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对乡镇财力的影响 |
4.1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简要介绍及国外的经验 |
4.2 农村税费改革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
4.3 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对乡镇财力的影响分析 |
第五章 主要结论和若干政策讨论 |
5.1 论文的主要结论 |
5.2 若干政策讨论 |
参考文献 |
(7)我国财政性收费体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当前我国收费的基本概况 |
(一) 当前我国收费的现状及特征 |
(二) 收费现状形成的原因 |
(三) 收费问题产生的危害 |
第二章 财政性收费的基本理论 |
(一) 财政性收费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
(二) 当前我国政府收费与财政性收费形式异同 |
(三) 财政性收费的理论依据 |
(四) 财政性收费的地位和作用 |
第三章 财政性收费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
(一) 市场经济国家财政性收费的基本情况 |
(二) 市场经济国家财政性收费的基本特点 |
(三) 市场经济国家财政性收费模式的启示 |
第四章 建立财政性收费体制的构想 |
(一) 财政性收费体制构建的指导思想 |
(二) 财政性收费体制构建的基本原则 |
(三) 财政性收费体制构建的基本思路与制度设计 |
(四) 财政性收费体制构建的配套措施 |
结论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论文摘要(中文) |
论文摘要(英文) |
致谢 |
(8)农村税费改革之经济学、法学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税费改革:目标设定与经济学价值分析 |
二、制度构建:经济学、法学范畴的突出问题与对策探讨 |
三、依法征税:行政法视野征收行为的法治化要求 |
(一) 税收法定——法治角度行政征收基本前提 |
(二) 主体合法——兼谈“委托”行为的合法性 |
(三) 行政法治——冲突缓解的原则指导 |
四、 防止权力滥用:纳税农民相关权利及救济机制介评 |
(一) 纳税农民在税法上的“债权性”权利 |
(二) 纳税农民的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权利 |
(三)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中当事人的确定 |
五、小结 |
(9)我国财政性收费体制构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当前我国收费的基本状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1.1 我国收费的现状及基本特征 |
1.2 收费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危害 |
1.3 收费膨胀局面形成的原因 |
第二章 财政性收费的基本理论 |
2.1 财政性收费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
2.1.1 财政性收费的概念 |
2.1.2 财政性收费的一般特征。 |
2.1.3 财政性收费的特点 |
2.2 财政性收费的主要形式 |
2.2.1 当前我国政府收费的主要形式 |
2.2.2 规范的财政性收费的主要形式 |
2.3 财政性收费的理论依据 |
2.3.1 纯粹的私人物品及补偿 |
2.3.2 纯粹的公共物品及补偿 |
2.3.3 混合物品或称准公共物品及补偿 |
2.4 财政性收费的地位和作用 |
第三章 财政性收费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
3.1 市场经济国家财政性收费的基本情况 |
3.2 市场经济国家财政性收费的基本特点 |
3.3 市场经济国家财政性收费模式的启示 |
第四章 建立财政性收费体制的总体设计 |
4.1 财政性收费体制构建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
4.1.1 财政性收费体制构建的指导思想 |
4.1.2 财政性收费体制构建的基本原则 |
4.2 财政性收费体制构建的基本思路与制度设计 |
4.2.1 规范费的思路 |
4.2.2 费改税的思路 |
4.3 财政性收费体制构建的配套措施 |
结 束 语 |
主 要 参 考 文 献 |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致 谢 |
(10)关于浙西地区农民负担问题的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浙西地区基本情况介绍 |
二、对浙西地区农户可支配收入的调查分析 |
(一) 四口之家纯农户年均毛收入调查分析 |
(二) 四口之家纯农户年均生产费用调查分析 |
(三) 四口之家纯农户年均税、费负担的调查分析 |
(四) 四口之家纯农户平均每年可支配收入的调查分析 |
三、浙西地区农民负担过重的原因 |
四、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和建议 |
四、附:村提留不能费改税(论文参考文献)
- [1]税费改革对村级财务状况的影响——对全国100个村的跟踪调查[J]. 续竞秦,罗仁福,张林秀. 中国软科学, 2009(11)
- [2]“财政下乡”:农村基层政府财政合法性问题研究 ——对我国乡镇财政设立以来刘乡的调查与思考[D]. 任宝玉. 华中师范大学, 2007(04)
- [3]中国农村税费改革分析研究[D]. 王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03)
- [4]农民负担制度改革的思路研究综述[J]. 周批改. 求实, 2005(05)
- [5]土地家庭承包制下的农民负担问题研究[D]. 巴志鹏. 中共中央党校, 2005(05)
- [6]农村税费改革对乡镇财力的影响分析[D]. 王宾. 中国农业大学, 2005(06)
- [7]我国财政性收费体制研究[D]. 孟庆勇. 吉林大学, 2005(06)
- [8]农村税费改革之经济学、法学思考[J]. 尹建国. 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06)
- [9]我国财政性收费体制构建的研究[D]. 胡宁. 吉林大学, 2004(02)
- [10]关于浙西地区农民负担问题的调查报告[J]. 王英.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