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闻摄影的审美特征

论新闻摄影的审美特征

一、试论新闻摄影的美学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郭建芸[1](2021)在《新闻摄影的美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新闻摄影是以摄影图片的形式对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新闻报道,也将其看作为纪实摄影。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闻摄影的时效性与真实性也在不断地得到提高,但是一张好的新闻摄影图片不仅仅具有新闻的价值,还具有与人类的审美相一致的美学意义。新媒体技术蓬勃发展,一条信息想要冲破海量的信息而得到受众的关注,就必须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不仅仅是真实与新鲜,更要具有美学元素与美学功能,这样才能从众多信息中脱颖而出。新闻摄影的美学性会拓宽新闻信息的传播路径,同时也会提高其传播的速度。这也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图文并茂,就要重视与利用好新闻的美学元素与美学价值,给受众更好的新闻阅读体验。

于千惠[2](2021)在《荷赛奖新闻类获奖作品的技术面向与价值呈现(2009-2019)》文中指出

贾一琛[3](2021)在《徐肖冰延安时期摄影艺术风格探究》文中提出

张洁[4](2021)在《中国摄影艺术中身体的视觉呈现 ——以《大众摄影》杂志(1979-2019)为例》文中认为中国摄影艺术是中国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摄影艺术理论的建构是中国艺术理论建构的必要内容,中国人像摄影艺术中对“身体”图像呈现的历史可以说是中国艺术史建构的重要内容。本论文以1979年《大众摄影》杂志复刊至2019年四十年以来与身体密切相关的摄影图像为研究对象,以案例研究和文献分析法,结合摄影图像本体研究和语境研究,对身体在摄影艺术中的呈现进行归纳和总结,意图结合摄影作品的时代背景、社会动因以及中国摄影艺术中的艺术观念、技术要素,审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摄影艺术发展中身体如何存在、如何以视觉艺术的方式来呈现、又表现出怎样的艺术特征。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摄影艺术的发展中,身体作为表现的对象和表现的媒介具有怎样的视觉意义和价值?在社会发展和转型的推动下,身体作为图像本体的建构对象,如何直接受到其所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审美意识形态以及技术发展变化的导引?这是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本文所谓的“身体”,既不同于现实生活中人的生理的物理的“身体”,也不完全等同于社会意识形态视阈下的“身体”,更不同于哲学思辨中形而上的观念的“身体”,在绝大多数情形下,基本上指的是摄影艺术中所呈现的“身体”,或者说主要是摄影艺术中关于身体的图像。《大众摄影》的复刊以中国的社会改革开放为前提,时间上基本与改革开放同步,其摄影艺术的观念及其实践也与中国社会思潮的发展基本同步,所以“身体”在中国摄影艺术中的呈现,大致可以分为五种样态及阶段:现实主义摄影中的身体、实验性摄影中的身体、媚态摄影中的身体、观念摄影中的身体以及数字摄影中的身体。这五种样态在历史的发展中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现实主义摄影中的身体呈现,以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为标准,结合“形神兼备”的艺术理念,刻画“社会主义新人”,呈现身体的时代精神和时代特色;实验性摄影中的身体呈现,在现代派文艺思潮的影响下,对于身体的呈现在作品的表现形式、暗房技法、艺术观念等方面开始了新的尝试和探索;媚态摄影中的身体呈现,则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影楼、照相馆行业的发展刺激了大众对自己身体的展示和表达的欲望,促进了“媚态摄影”的发展;观念摄影中的身体呈现,得益于观念摄影的发展,使摄影艺术的创作方式、创作媒介等从传统影像中脱离出来,身体作为摄影艺术创作的媒介得以表现;随着数码摄影技术的兴起,迎来了全民摄影的时代,摄影艺术从“照相”演变为“造相”,数字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摄影艺术中对身体进行多元化的表现,数字摄影时代,伴随着生活的审美化与审美的生活化的观念发展,出现了数字摄影中的身体呈现。通过对《大众摄影》复刊四十年来以上几个方面“身体”视觉的具体艺术现象和摄影图像的梳理与分析,本文试图对中国摄影艺术中身体呈现的观念、形态及其结果进行归纳和总结,以期为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艺术理论发展演变的梳理与总结,提供具体的案例及其借鉴。

金贵荣,杨荣誉[5](2021)在《电影视觉形象建构:绘画、摄影、经典电影的文本互涉研究》文中提出数字媒介的融合思维启发我们打破媒介物质形态的限制和束缚,进入媒介生成和运作机制的关联性考察。通过媒介互涉理论取得不同媒介视觉参考研究的理论基础,拓宽思维空间,将绘画、摄影和电影共同置于视觉形象的结构系统之下。以"再现模式"统归不同视觉媒介,将叙境作为不同视觉艺术共同的美学旨归,研究作为一种"造世"的视觉媒介的共同建构机制。绘画的时空呈现机制奠定了电影视觉形象的构成基础,并直接启示了主观心理世界的具象化表达方式。在静止和运动之间廓清活动影像的发生方式,静态摄影相对活动影像成为一种自反性视角,洞见了电影的缝合机制。通过学习纪实摄影,世界电影创建了新的影像表述方式。回访经典电影,厘清胶片和数字时代影像生产方式的区别和美学形态特征,以经典电影作为视觉参考成为一种影像视觉惯例和媒介互文。

黄阳惠智[6](2021)在《中国传统绘画的观看方式在当代摄影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在神秘悠久的东方世界,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使得东方世界重视人与自然世界的和谐统一,中国传统绘画的观看方式正是这种认知思想的产物,以动态的观看带来独特的绘画时空意识。1972年,约翰·伯格所提出的视觉观看理论改变了图像与观者之间的关系,提升了观者的地位。“观看”,这种综合的感知方式对绘画、摄影等视觉图像艺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上世纪70年代以后,摄影深入的参与到当代艺术的潮流中来。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基于中国传统绘画观看方式下的摄影艺术实验也应运而生。此类摄影的实践潮流,是意图消解掉焦点透视原则,而取法中国传统绘画中散点透视的美学特征,借用其动态的时空意识,对当代社会生活及精神世界的发展变迁进行观照。本文尝试以中国传统绘画的观看方式在当代摄影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探究背后的文化内涵、符号意义、对话关系等。并通过横向分析多位优秀国内外艺术家的相关摄影创作,勘查他们作品背后的时代背景、观念表达,对中国传统观看方式不同纬度、形式的应用,研究其呈现出的动态的时空观念和多样化的形式探索,对它为摄影带来的更多的可能性进行思考,并进行应用实践,以期在当代摄影创作中有新的突破。将中国传统绘画的观看方式置于当代摄影中的应用研究,不仅打破了镜头所带来的焦点透视原则,推动了自由组构摄影的流行。其创作主题密切联系社会生活,以多样化的形式探索打开了观众对于摄影艺术的认知,也更加契合了全球化跨艺术、跨媒介的融合趋势。

李文科[7](2021)在《数码时代如何提高摄影记者的专业能力》文中指出新闻图片是通过视觉手段来传递信息的新闻报道体裁。随着数字和网络技术将不同的媒介形态整合在同一平台上,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时,越来越重视新闻图片的使用。作为新闻图片的生产者,摄影记者要与时俱进,提升专业能力,在工作中做出正确的决策,创作出富含新闻价值的优质影像,进而从形式上拓宽新闻报道的广度和深度,从内容上满足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

冯子琪[8](2021)在《约瑟夫·寇德卡摄影中的流亡美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约瑟夫·寇德卡(Josef Koudelka)是纪实摄影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于1938年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曾于1968年拍摄“布拉格之春”事件,此后便离开故国,踏上流亡之路,开始了长达15年的流亡生活,并在期间创作出《吉普赛人》(Gypsies)、《流亡》(Exiles)、《混沌》(Chaos)等享誉国际的经典摄影作品。他曾言,“天地中的行走是我的创作,而流亡就是我的美学”,这样的摄影家摄影史上极为罕见。然而,在现有研究中,还未曾把寇德卡的流亡摄影放到西方文化中、特别是20世纪流亡美学的系统中去研究,因此本文旨在将寇德卡放置在这样的背景下做深度考察,总结寇德卡流亡摄影的美学风格以及对当代纪实摄影的影响。本文第一章从流亡美学这一概念出发,探索流亡意识的缘起和发展,将流亡意识归结为精英意识、抗争意识、创伤意识和文化反思意识。通过阐释流亡美学的内涵以及在文学、绘画、电影中的艺术表现,更好地理解20世纪这一独特的美学现象;第二节将纪实摄影中的“流亡”概念加以界定,区分寇德卡与20世纪初移民到巴黎的摄影师以及全球化时代以萨尔加多为代表的新时代国际移民摄影的差别,进而准确把握寇德卡流亡摄影的时代背景和风格特征。第二章聚焦于寇德卡的摄影艺术发展轨迹以及他和马格南摄影图片社的关系,将寇德卡的摄影发展路径概括为三个阶段:探索和奠基(1961-1967)、冒险与流亡(1968-1987)、积淀与救赎(1988-至今),并结合各个阶段的代表作品分析其风格的演变,着重介绍寇德卡流亡前后的经历以及该时期的作品呈现。提出寇德卡在马格南群体中的特殊性——艺术性和纪实性的共融,分析马格南图片社为寇德卡的摄影创作带来的影响。第三章结合对寇德卡的主要作品《吉普赛人》(Gypsies)、《流亡》(Exiles)以及《混沌》(Chaos)摄影语言的分析,从碎片之美、哀伤之美、自由之美的角度展开理解其美学特点。其中,寇德卡通过碎片化、偶然化的生活切片,建构起了反镜像、反都市的视觉世界;他对死亡主题和虚无荒诞的现代人生活的关注共同构成了哀伤美的内核;他对种族和身份问题的反思、抵抗媚俗的人生态度以及不拘一格的创作表达共同构成了其摄影的自由之美。第四章提炼了寇德卡的流亡美学风格,并聚焦于他对当代纪实摄影的影响:一是助推了“记者——艺术家时代”的来临,促进了纪实摄影由纪实性向艺术性的转变。二是他的工业风景摄影区别于同时代如火如荼的新地形摄影,开启了纪实摄影中的另一种风景摄影。本章分别选取阿莱克·索斯(Alec Soth)和吕楠作为国内外摄影师案例,结合各自代表作品探究寇德卡对二者的影响,进而反观当代纪实摄影语境的新趋势。

邓颖妍[9](2021)在《新媒体的传播美学研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近年来,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接收、传递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新媒体的出现不仅对传统媒介造成了一定冲击,还改变着当代媒介传播形态,重构媒介环境和文化生态,影响人们的思考方式、认知逻辑以及美学观念。[1]在新媒体广泛运用的背景下,对媒介环境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传播方式——新闻,出现了哪些变化?新媒体传播又呈现出哪些新的美学特点?本文试图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媒体平台播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为例,探讨当下新媒体的传播美学的特征。

李淑敏[10](2021)在《浅析中国新闻奖摄影类获奖作品中体现的美学》文中认为新闻生产的过程离不开美学的构成参与。新闻摄影作为新闻活动中重要的信息传播手段,需要充分结合和运用美学,提升新闻报道的传播影响力,体现作品背后传达的新闻价值。本文试从美学的审美构成出发,以我国2015至2019年新闻奖新闻摄影类获奖作品为案例,浅要探析其体现的新闻摄影美学特征,并分析在国际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摄影美学所带来的传播效用。

二、试论新闻摄影的美学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新闻摄影的美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新闻摄影的美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简析新闻摄影的美学元素
    (一)新闻摄影的形式美
    (二)新闻摄影的内容美
    (三)新闻摄影的新鲜美
    (四)新闻摄影的真实美
二、新闻摄影的美学特征
    (一)新闻摄影的时新性
    (二)新闻摄影的纪实性
    (三)新闻摄影的形象性
三、新闻摄影的美学价值
四、结论

(4)中国摄影艺术中身体的视觉呈现 ——以《大众摄影》杂志(1979-2019)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四、概念界定和研究内容
第一章 现实主义摄影中的“身体”
    第一节 现实主义与“形神兼备”艺术理念
        一、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确定
        二、“形神兼备”艺术理念的确立
    第二节 现实主义摄影中身体的视觉呈现
        一、均衡式的人物身体构图
        二、仰式的人物身体视角
        三、大红色的人物身体色彩
    第三节 现实主义摄影艺术中身体呈现的技术建构
        一、聚精会神的特写
        二、神采奕奕的光质
第二章 实验性摄影中的身体
    第一节 现代主义与“实验性”摄影
        一、现代主义思潮与人物摄影的“实验”
        二、“实验性”摄影中的“主体意识”
    第二节 “实验性”摄影中身体的视觉呈现
        一、裸体的视觉呈现
        二、开放式构图与“不完整”的身体
        三、黑与白的提纯与抽象
    第三节 “实验性”摄影的技术路径
        一、拼贴与叠加
        一、高调的“留白”
        三、低调的“留黑”
第三章 媚态摄影中的身体
    第一节 媚态摄影与身体的“媚态”
        一、服饰装扮下的身体“媚态”呈现
        二、道具置景下的身体“媚态”表现
    第二节 身体的“美化”
        一、柔光魅影下的身体“美容”
        二、色彩喧哗下的身体“改造”
    第三节 身体的“景观”
        一、时尚的“写真照”
        二、被消费的“女郎”
第四章 观念摄影中的身体
    第一节 “观念”的登场
        一、观念的概念:观念艺术与观念摄影
        二、“身体”与“观念摄影”
    第二节 身体作为媒介
        一、摆拍——身体的“表演”
        二、自拍——身体的“镜像”
    第三节 观念性的“身体”的视觉呈现
        一、身体的“挪用”
        二、身体的“复制”
第五章 数字摄影中的身体
    第一节 数字技术对身体的呈现
        一、“数字化的身体”
        二、“美图”下的身体呈现
    第二节 “私摄影”中身体的视觉呈现
        一、“私密化”的身体表达
        二、身体的“视觉日记”
    第三节 “照相”与“造相”
        一、从“照相”到“造相”
        二、多元化的身体呈现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5)电影视觉形象建构:绘画、摄影、经典电影的文本互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跨媒介研究的理论建构
    (一)数字融合语境和文本互涉理论
    (二)视觉再现机制共享
    (三)叙境形态的共同建构
二、视觉艺术实践与跨媒介研究
    (一)电影与绘画
        1. 电影与现代主义
        (1)蒙太奇学派与构成主义
        (2)主观视觉表现与现代主义绘画
        2. 光线的象征性:“用光写作”
    (二)电影与摄影
        1. 从静止到运动:缝合与自反
        2. 现实表述方式的互鉴
    (三)重访经典电影文本
        1. 重返电影原初形态:影像与现实关系的嬗变
        2. 经典文本庚续:视觉语言和风格的借鉴
结语

(6)中国传统绘画的观看方式在当代摄影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内容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论文研究方法
一、中国传统绘画的观看之道
    (一)动态的观看方式
        1.以动观静,步步看
        2.以静观动,面面观
    (二)散点透视观看的美学特征
        1.对视域的打破
        2.对时间的自由选取
        3.立象尽意的美学思想
        4.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
二、当代摄影的观看方式
    (一)当代摄影的概念
    (二)中国当代摄影的发展
    (三)当代摄影的特征
        1.对宏大叙事的背离
        2.对观念化的思考
        3.对多元化的融合
三、中国传统绘画的观看方式与当代摄影
    (一)中国传统绘画观看方式在当代摄影中的表现
        1.当代摄影中散点透视的应用
        2.当代摄影中的山水画意境
        3.当代摄影中的创造性活化
    (二)传统绘画语境下当代摄影的美学特征
        1.动态的时空观念
        2.多样化的形式探索
四、摄影作品《那是山吗?》系列的创作实践
    (一)创作选题与灵感来源
    (二)创作理念
    (三)创作方法与过程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数码时代如何提高摄影记者的专业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一、数码时代对新闻摄影的影响
二、摄影记者须具备的能力
    (一)协调沟通能力
    (二)策划执行能力
    (三)图文综合能力
    (四)新媒体运用能力
三、摄影记者要与时俱进
四、结语

(8)约瑟夫·寇德卡摄影中的流亡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一、研究意义
        二、创新点
第一章 流亡美学的主题阐释
    第一节 流亡意识和流亡美学
        一、流亡意识的缘起和发展
        二、流亡美学的内涵及表现形式
    第二节 纪实摄影中的“流亡”概念界定
        一、关于“流亡”的界定
        二、20 世纪纪实摄影中的三种“流亡”类型
第二章 寇德卡的摄影艺术发展历程
    第一节 寇德卡的摄影艺术发展轨迹
        一、探索和奠基(1961-1967):剧院系列作品和《吉普赛人》
        二、冒险与流亡(1968-1987):《入侵布拉格1968》和《流亡》
        三、积淀与救赎(1988-至今):《混沌》和《黑三角》
    第二节 寇德卡和马格南图片社
        一、马格南对寇德卡摄影风格的影响
        二、寇德卡在马格南中的独特性
第三章 寇德卡摄影艺术中的流亡美学特征
    第一节 细碎之间,另类真实——碎片之美
        一、碎片化、偶然化的生活切片
        二、反镜像、反都市的视觉构建
    第二节 忧郁之外,明朗之光——哀伤之美
        一、“生”与“死”的合奏
        二、虚无和荒诞:现代人的无根感
    第三节 诗意坚守,自由奔走——自由之美
        一、去中心:拥抱身份和种族差异
        二、超越性:抵抗媚俗的自由精神
第四章 寇德卡美学风格影响下的当代纪实摄影
    第一节 寇德卡对当代纪实摄影的美学影响
        一、推动“记者——艺术家时代”的来临
        二、另一种风景:探索风景摄影的全新语境
    第二节 寇德卡美学风格影响下的案例分析
        一、阿莱克·索斯:《眠于密西西比河》
        二、吕楠:《被遗忘的人》《在路上》《四季》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9)新媒体的传播美学研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身临其境:多角度直播下的现场形态
    (一)整体美
    (二)缺陷美
二、尽善尽美:特定镜头中的审美情态
    (一)动态美
    (二)人体美
    (三)人格美
三、余音绕梁:多轨声音里的象征意态
    (一)形式美
    (二)真实美
四、结语

(10)浅析中国新闻奖摄影类获奖作品中体现的美学(论文提纲范文)

1 新闻摄影美学的审美构成
2 中国新闻奖摄影类获奖作品的美学特征
    2.1 新闻摄影美学中的“真”
    2.2 新闻摄影美学中的“善”
    2.3 新闻摄影美学中的“美”
3 新闻摄影美学的传播效应与思考
4 结语

四、试论新闻摄影的美学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新闻摄影的美学分析[J]. 郭建芸. 戏剧之家, 2021(23)
  • [2]荷赛奖新闻类获奖作品的技术面向与价值呈现(2009-2019)[D]. 于千惠. 辽宁大学, 2021
  • [3]徐肖冰延安时期摄影艺术风格探究[D]. 贾一琛. 西北大学, 2021
  • [4]中国摄影艺术中身体的视觉呈现 ——以《大众摄影》杂志(1979-2019)为例[D]. 张洁. 上海大学, 2021
  • [5]电影视觉形象建构:绘画、摄影、经典电影的文本互涉研究[J]. 金贵荣,杨荣誉. 当代电影, 2021(05)
  • [6]中国传统绘画的观看方式在当代摄影中的应用研究[D]. 黄阳惠智.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7]数码时代如何提高摄影记者的专业能力[J]. 李文科. 新闻研究导刊, 2021(07)
  • [8]约瑟夫·寇德卡摄影中的流亡美学研究[D]. 冯子琪.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10)
  • [9]新媒体的传播美学研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为例[J]. 邓颖妍. 新闻文化建设, 2021(06)
  • [10]浅析中国新闻奖摄影类获奖作品中体现的美学[J]. 李淑敏. 西部广播电视, 2021(03)

标签:;  ;  ;  ;  ;  

论新闻摄影的审美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