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进传统的Y-Δ起动控制电路(论文文献综述)
姚婷婷,管乐诗,石恩达,王卫,徐殿国[1](2021)在《一种低母线电压尖峰的改进型Y源逆变器及其可靠性分析》文中指出该文提出一种改进型Y源逆变器,通过拓扑结构优化,有效地改善了输入电流特性,同时减小母线电压尖峰。以采用SiC MOSFET为例,详尽分析该改进型Y源逆变器的可靠性分析流程及方法。该流程依据器件参数搭建器件的电热耦合模型,分析改进型Y源逆变器逆变桥中开关管的热行为,并且通过查表法获取基于任务剖面的器件热负荷曲线。考虑相应寿命模型以及Miner理论,实现了开关管的寿命预测。最后通过蒙特卡洛分析以及威布尔拟合完成系统元件及该系统的可靠性研究。相关研究内容可为后续相似电路可靠性分析提供参考。
朱春宇[2](2021)在《功率半导体器件的故障诊断与状态监测》文中认为
吕森[3](2021)在《小型终端断路器电子化电热式电流计算法研究》文中提出小型断路器(Miniature Circuit Breaker,MCB)由于受体积约束,其电子化问题一直没有解决,相关研究也相对较少。然而,在智能电网推动下,MCB电子化乃至智能化已势在必行。本文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背景,对小型终端断路器电子化过程中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研究。目前MCB一直沿用“热磁”脱扣方式,即:用双金属片热脱扣器进行过载保护,电磁脱扣器实现短路保护。本文提出一种“热电磁”脱扣方式,并对其中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旨在尽可能保持原有MCB体积的情况下,实现MCB电子化。论文主要研究电热式电流计算法,即通过测量热元件温升实现电流计算,为电子式MCB过载保护段提供电流依据。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电热式电流计算法的可行性。为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专门设计了一种电热系统(简称温度测量腔),建立温度测量腔的热路方程。通过热路分析,得到温度测量腔内载流导体温升与电流之间的关系。通过电热耦合仿真和实验研究,验证电热式电流计算法的可行性。(2)研究用于电热式电流计算法的电热系统结构。为将MCB本身作为电热系统,对温度测量腔和MCB进行对比研究,深入研究两种不同电热系统对系统模型结构和模型参数的影响。验证MCB自身电热系统与温度测量腔等价性对减小电子式MCB的体积是至关重要的。(3)通过机理建模,建立电热系统数学模型,推导电流与稳定温升之间的函数关系。提出一种快速测量稳定温升算法,为电热式电流计算法迈向实用推进了一步。提出一种修正算法,以解决电子式断路器断电重启(尚有初始温升)后产生的电流计算问题。(4)提出的稳定温升快速算法和解决电子式断路器断电重启的修正算法对模型参数比较敏感,考虑到批量生产时,每台断路器模型参数存在的差异性,研究基于递推最小二乘的模型参数辨识方法。(5)外接导线尺寸影响断路器内部温度进而影响过载保护和电热式电流计算法准确度,提出了解决方案。(6)搭建实验平台,验证本文提出方法的正确性。本文主要研究适于MCB过载保护段的电热式电流计算法,可以满足保护用所需电流精度(综合误差±10%)。使用电热式电流计算法主要是考虑MCB对电流传感器体积的苛刻要求,并考虑了隔离、测量范围和系列化等问题。本文提出的电流计算方法为保护电器的电流测量提供了新思路,并为MCB电子化和电子式断路器小型化(指电流计算所需硬件小型化)奠定了基础。
孙靖乔[4](2021)在《保留非线性潮流计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析电力系统运行状态离不开潮流计算,而潮流算法是潮流计算的核心。为了更加快速准确地分析电网运行状态与调整电网运行方式,形成收敛性强、计算速度快的潮流解算方法,一直都是研究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的关注方向。因此,本文以广义Tellegen定理为基础,结合保留非线性潮流算法,针对广义Tellegen定理保留非线性潮流算法展开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主要工作内容如下:深入分析传统牛顿-拉夫逊法潮流计算方法原理,其在算法的计算精度上仍有提高空间。为了解决潮流计算精度的问题,本文给出了改进的保留非线性潮流算法,该算法在运算程式上建立了改进的电流注入型模型,并统一了PV节点和PQ节点使用模型,在建模方面一定程度的节约了时间成本。相较与传统牛顿-拉夫逊法具有更好的收敛性和精确性。潮流解精度的提升使得修正方程中雅克比矩阵各元素求解难度升级,潮流解算时间也随之加长,为了弥补因精度提升而导致潮流解算时间增加的问题,本文将广义Tellegen定理中的小扰动定理与保留非线性潮流相结合。广义Tellegen定理中的小扰动定理的物理模型与电流注入型的保留非线性潮流的修正方程形式相吻合,可以更快速的求解潮流修正方程,从潮流解算方法上提升潮流解算时间。对于实际电力系统中普遍存在的小阻抗支路,采用小阻抗支路零功率法对初值进行预处理,进一步解决病态潮流问题。在考虑了实际系统的情况下为广义Tellegen定理保留非线性潮流算法的初值选择提供了一种新的求取方法。应用Matlab软件对广义Tellegen定理的保留非线性潮流进行仿真分析,验证了在实际的电力系统潮流中,含有小阻抗支路的潮流结合广义Tellegen定理以及电流注入型保留非线性潮流算法时具有较好的收敛性和快速性的特点。
朱文妍[5](2021)在《引信MEMS安全系统可靠性仿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可靠性是引信等军用产品质量指标的首要保障。在武器系统的设计、开发、研制以及使用过程中始终重视引信可靠性的评估。MEMS安全系统是MEMS引信的重要组成部分,MEMS安全系统的可靠性直接关系到MEMS引信的可靠性,MEMS安全系统的可靠性是影响MEMS安全系统实际应用的关键问题。目前,关于MEMS安全系统可靠性的研究大多针对于其关键结构的可靠性水平、或者其作用可靠性及失效模式的分析,很少对MEMS安全系统进行运动可靠性仿真分析,因此开展MEMS安全系统可靠性仿真研究是必要的。本文根据MEMS安全系统的可靠性要求,对MEMS安全系统进行可靠性分析与优化。结合MEMS安全系统设计要求及参数,在SOLIDWORKS中建立了MEMS安全系统三维模型,导入到ANSYS软件,并针对勤务处理和引信作用过程的不同环境力,在ANSYS中对MEMS安全系统中的关键器件做了强度仿真分析,判断MEMS安全系统的结构可靠性。在ADAMS中,初步研究了后座滑块在勤务处理环境和后坐过载作用下的运动特性以及离心隔爆滑块在离心过载下的运动特性,分析MEMS安全系统在勤务处理环境下的安全性以及在引信作用过程中可靠解除保险的可行性。通过故障树定性分析的方法,对MEMS安全系统失效的底事件进行分析排查,确定MEMS安全系统可靠性仿真研究的参数。在机电可靠性仿真软件(MEREL)中,通过建立仿真工作流,计算MEMS安全系统的可靠度,分析所选取参数对MEMS安全系统可靠性的影响,并对其进行可靠性优化。本文完成了对MEMS安全系统的可靠性仿真分析与优化,确定了MEMS安全系统仿真参数的最优方案,保证MEMS安全系统在勤务处理环境下的安全性以及作用过程中的作用可靠性,提供了MEMS安全系统可靠性参数化仿真方法及实现流程。
郑洁[6](2021)在《软起动无刷双馈电机转子绕组设计及起动性能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无刷双馈电机(brushless doubly-fed machine,BDFM)是一种新型交流调速电机。其在结构上取消了电刷和滑环,具有结构简单、运行可靠以及调速性能好等优点。这种电机在定子上实现了双馈,不仅具有简单的转子结构,而且具有绕线式转子异步电机和同步电机的优良特性,既可作为交流调速电动机,可应用于大型水泵、风机调速系统;又可作为变频恒速发电机,广泛应用于风力发电,水力发电和船用轴带发电等领域。目前,无刷双馈电机的转子主要采用特殊笼型,磁阻型和绕线型三种结构。前两种转子结构存在转子谐波含量大、导体利用率低的缺点。绕线型转子无刷双馈电机接线灵活,因此通过合理的绕组设计可以削弱气隙磁场的谐波含量,提高电机的效率及功率密度。但其起动性能不如笼型无刷双馈电机。为解决绕线型BDFM起动转矩小、起动电流大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绕线式无刷双馈电机的软起动方法,该方法利用绕线型转子接线方式灵活的优点,基于绕组理论对定、转子绕组进行重新设计。定子由两套绕组组成:一套绕组是功率绕组(power winding,PW),起动时定子主要产生1p极基波、pa极主谐波和p2极副谐波三个磁动势联合起动,另一套绕组为控制绕组(control winding,CW),与普通BDFM绕组连接方式相似;转子绕组引入了“复合线圈组”。软起动方法实现了电机起动时自动增大起动电阻,减小起动电流和增大起动转矩的目的,改善了电机的起动性能;在运行时,起动电阻恢复正常,减小损耗,电机有较高的运行效率。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回顾BDFM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介绍BDFM本体设计结构、数学模型和等效电路以及控制策略的研究现状。然后总结三相交流感应电机起动关键技术的发展现状,讨论BDFM两类起动方法的优缺点,最后引出了本文提出的BDFM软起动方法。其次,介绍了软起动BDFM的基本结构、定子绕组和转子绕组的基本工作原理。重点论述了定子两套绕组和转子绕组的具体设计方法。定子功率绕组采用3Y/△联结,控制绕组采用Y联结。转子绕组采用“复合线圈组”联结。通过分析得出,该设计方法实现电机起动时自动增大起动电阻,减小起动电流和增大起动转矩的目的,改善了电机的起动性能;在运行时,起动电阻恢复正常,减小损耗,电机有较高的运行效率。同时,设计不同节距的功率绕组方案,给出磁动势谐波对比分析结果。最后,基于复合线圈结构在不同状态下的工作原理,分析该电机的起动性能和运行性能。之后,基于二维瞬态磁场分析法分析空载时电机内部的磁场变化。建立无刷双馈电机软起动和异步起动两个有限元仿真模型,计算两种起动方式下起动过程相关量,得到了起动时刻磁力线、气隙磁密、磁通密度云图、起动转矩、起动电流、转速等分布图,通过对仿真结果的比较,得出软起动BDFM具有降低起动电流,增大起动转矩的优越性。此外,软起动BDFM的转矩特性曲线平缓,机械特性较硬,带负载能力较强,尤其适用于带式输送机等应用场合,减小系统成本。最后,为了研究复合线圈不同匝比对电机起动性能的影响,在有限元中建立了8个相同定子结构、不同转子复合线圈匝数比的电机模型,并对空载起动转矩和起动电流进行仿真对计算,得出最佳匝数比方案。最后,给出了软起动BDFM样机的主要参数、铁芯材料、定转子槽型尺寸、样机结构图以及定子转子绕组的展开图。研制了一台2/4对极软起动BDFM样机,并搭建了试验平台。在软起动和异步起动两种方式下,对样机进行了空载和负载起动性能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进一步说明软起动BDFM的起动性能比异步起动BDFM优越,能有效降低起动电流以及对电网的冲击,验证了软起动BDFM设计方案的正确性。
金科[7](2021)在《基于复合线圈结构的软起动无刷双馈电机电磁特性分析与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无刷双馈电机是一种新型结构的感应电机,其结构简单,运行可靠,且具有良好的调速性能。随着工业应用的发展,无刷双馈电机不仅作为发电机被应用于风力发电和水力发电领域,还作为电动机被应用于电力拖动及煤矿等工业生产领域中。随着控制技术的发展和成熟,无刷双馈电机广泛应用于变频调速领域。为提高电机起动性能,本文提出了一种软起动方法来消减冲击电流。该方法的核心是重构定子功率绕组和转子绕组。采用绕线式转子的无刷双馈电机结构灵活,可调整定子和转子线圈的节距、匝数以及连接方式改变气隙磁场分布,以此来提高电机的起动性能。本文从无刷双馈的绕组设计开始,展示了无刷双馈电机从设计到参数计算、数学模型搭建、仿真计算、样机制造和实验测量的整个开发全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本文首先探讨了无刷双馈电机的发展历史以及发展意义,分别概括了本体的发展和控制策略的发展。在探讨本体的发展历程上,详细的比较了不同类型的转子结构和定子结构的优缺点,进而选定以绕线转子为基础,开展无刷双馈电机软起动方法的研究。同时,也详细介绍了无刷双馈电机的运行原理,功率绕组和控制绕组的功率分配问题。其次,基于无刷双馈电机的基本运行原理,确定了软起动无刷双馈电机功率绕组设计的基本理念和设计要求。为了验证设计思想的正确性,文中以36槽2/4对极的无刷双馈电机为例子,详细展示了其功率绕组不同连接方式、槽号选取方法和多方案生成等设计过程。借助这一思想,还展示了54槽功率绕组2对极的设计方案。验证了该思想可以扩展到其他槽数的无刷双馈电机上,而不拘束于36槽。此外也介绍了与定子绕组相配合使用的无刷双馈电机复合线圈结构绕线转子的设计方案和运行原理。然后,为了对软起动方案进行性能计算,从无刷双馈电机的三相对称模型开始,介绍了其电阻电感参数的计算,并搭建了相应了数学模型,对无刷双馈电机瞬态特性进行了计算,通过与有限元仿真结果对比验证了数学模型对多支路绕组方案的实用性。同时由三相数学模型推导出了,适合在软起动无刷双馈电机起动过程用的等效电路,为无刷双馈电机后续的方案设计、特性分析和优化调节提供了借鉴意义。最后,在选定了电机的连接方式和绕组方案,对电机参数进行计算,搭建更为精准的有限元仿真模型。在通过有限元仿真后,制造了一台无刷双馈电机试验样机。通过有限元仿真和试验数据结果,分析了电机在起动和稳定运行时的电机定子电流冲击特性和稳态带载能力。进而说明软起动方案设计思想设计方法的正确性和优越性。
肖凤[8](2020)在《初级错位双边直线磁通切换永磁电机及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城镇化建设进程持续推进,我国高层、超高层建筑物的数量与日俱增,高度不断刷新,作为现代化城市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通运输装备,电梯及相关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随着建筑物规模的不断增加,传统曳引电梯的缺点正日益凸显,给减少候梯时间、改善电梯运行质量带来了巨大挑战。通过将直线电机的定子和动子分别安装于井道和轿厢,构成直线电机直驱式无绳电梯,具有理论提升高度不受限、便于实现一井多梯、运行效率高、稳定性好和容错能力强等优势,是应对曳引电梯固有缺陷的有效解决方案。初级永磁型直线电机电枢绕组和永磁体均位于电机初级,而次级则仅为廉价的铁心结构,当将该类电机设计为短初级、长次级形式并应用于无绳电梯系统时,不仅具有直线永磁电机高效、高功率密度特点,而且兼具了直线感应电机、直线开关磁阻电机次级结构简单、造价低的优势,在电梯领域具有十分广阔的潜在应用前景。为此,本课题提出一种初级错位双边直线磁通切换永磁(Primary staggered double-sided linear flux-switching permanent magnet,PSDS-LFSPM)电机,并围绕该电机的拓扑结构、运行原理、参数设计、性能分析和驱动控制等方面开展研究。论文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为满足直线电机直驱式无绳电梯对有效载荷比、推力脉动和容错性能等方面的苛刻要求,提出一种PSDS-LFSPM电机。基于电机气隙磁场调制统一理论,提出了两种绕组形式。通过对具有不同极槽配比、不同绕组形式和不同纵向端部附加齿结构的电机性能比较,确定了PSDS-LFSPM电机拓扑结构。2.构建了PSDS-LFSPM电机磁动势和磁导模型,解析计算了电机气隙内励磁磁场磁感应强度、空载磁链和空载电势等参数,进而得到电机的功率尺寸方程,为该类电机的设计提供理论基础。3.为提高驱动系统有效载荷比,详细研究与分析关键尺寸参数对PSDS-LFSPM电机输出性能的影响。特别提出对初级厚度与电机总厚度之比这一关键参数进行设计,并在综合考虑载荷比、推力脉动和永磁体利用率等因素的基础上,最终得到了样机的设计参数,为样机试制和实验研究奠定基础。4.为验证本文提出的PSDS-LFSPM电机的性能优势,基于有限元方法对其基本电磁性能进行了计算与分析,并将其与一台采用相同设计方法得到的传统双边C型铁心直线磁通切换永磁电机进行比较,进一步证明了PSDS-LFSPM电机具有更高的载荷比、更低的推力脉动和更高的永磁体利用率。5.根据PSDS-LFSPM电机特殊的双边结构和电梯领域对电机系统的高可靠性要求,提出PSDS-LFSPM电机双三相运行方式,推导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其次,对缺相运行时的容错控制原理进行了介绍,对PSDS-LFSPM电机缺一相容错运行控制策略进行了详细推导和仿真验证。6.试制了PSDS-LFSPM电机样机,构建了相应的测试平台。对样机进行了必要的实验测试,包括空载感应电势、电感、静态推力和不同工况下的动态特性等,验证了电机设计的合理性和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姜平[9](2020)在《成人电气CAD入门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文中提出电气CAD是需要经过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的一项实用电气专业技术技能。基于项目教学法,以成人学生快速掌握电气CAD入门技能为目标的教学设计,改变了以课堂教学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实践结果表明这种针对成人电气CAD入门的教学改革,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教学相长,不但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有利于学生在项目教学活动中提高自己的职业综合能力。
石秀玲[10](2020)在《PLC全虚拟仿真系统设计及中职实训教学应用研究》文中指出PLC(可编程程序控制器)是电气自动化领域的核心控制器件,因此,PLC课程是自动化技术人才必须掌握的一门课程。该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对实训要求较高。但中职PLC课程的传统实训教学存在实训教学成本较高以及实训内容的扩展性较差等问题。PLC全虚拟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既能解决PLC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又能满足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对虚拟仿真资源的建设要求。本论文采取的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及实验研究法,以“构建主义”、“经验之塔”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做中学”等教育理论为基础,选取MCGS组态软件构建被控对象,并与三菱编程软件GX Develop、三菱编程仿真软件GX Simulator、三菱OPC服务软件MX OPC Server共同构成PLC全虚拟仿真系统,通过“三相异步电动机星形—三角形降压启动控制”、“公路交通信号灯控制”、“四层电梯模拟控制”三个中职PLC编程案例验证该系统的有效性,并通过对中职学生和教师的调研了解应用虚拟仿真技术进行实训教学的情况。研究表明,将PLC全虚拟仿真系统应用于中职PLC实训教学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可以作为PLC传统实训教学的有效补充。但在编程案例研究的数量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且在实验过程中发现PLC全虚拟仿真系统存在数据通信较慢、指令应用局限性等问题,虚拟仿真教学资源的不足,也为进一步开展虚拟仿真教学带来一定的影响。PLC全虚拟仿真系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不断探索和发现。
二、改进传统的Y-Δ起动控制电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进传统的Y-Δ起动控制电路(论文提纲范文)
(3)小型终端断路器电子化电热式电流计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低压电器的发展现状 |
1.2.2 低压断路器电子化进程 |
1.2.3 电流检测方法的发展现状 |
1.2.4 智能电网对低压电器的影响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热电磁混合式MCB原理与关键问题 |
2.1 MCB电子化的必要性 |
2.1.1 从国家标准角度分析MCB存在的问题 |
2.1.2 智能化过载后备保护对MCB的要求 |
2.2 热电磁混合式MCB原理与结构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热路法的电热式电流计算法 |
3.1 电热式电流计算法的电热系统 |
3.2 基于热路法的电热式电流计算法原理 |
3.2.1 热路结构与计算原理 |
3.2.2 温升电流方程中参数的计算 |
3.3 基于热路法的电热式电流计算法的改进 |
3.4 实验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能量守恒法的电热式电流计算法 |
4.1 基于能量守恒法的电热式电流计算法提出的必要性 |
4.1.1 基于热路法的电热式电流计算法的局限性 |
4.1.2 温度测量腔与MCB电热系统的等价性研究 |
4.2 基于能量守恒法的电热式电流计算法及存在的问题 |
4.2.1 基于能量守恒法的电热式电流计算法 |
4.2.2 基于能量守恒法的电热式电流计算法存在的问题 |
4.3 电流值的快速计算方法 |
4.3.1 快速计算稳定温升的方法 |
4.3.2 快速计算电流值的离散化递推算法 |
4.3.3 串联超前校正法的仿真验证 |
4.4 初始温升对计算结果的影响与消除 |
4.4.1 初始温升的影响及解决办法 |
4.4.2 初始温升消除法的仿真 |
4.4.3 考虑初始温升情况下的稳定温升快速获取 |
4.4.4 考虑初始温升情况下计算电流的仿真 |
4.5 电热式电流计算法的参数辨识 |
4.5.1 系统辨识的分类及方法选取 |
4.5.2 系统辨识的基本原理和电热式电流计算法辨识策略 |
4.5.3 系统辨识法的仿真验证 |
4.6 外界因素对电热式电流计算结果的影响 |
4.6.1 环境温度影响的分析 |
4.6.2 环境温度对温升影响的仿真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断路器外接导线对MCB及电流计算的影响 |
5.1 外接导线尺寸对MCB内部温度影响的理论研究 |
5.2 外接导线尺寸对MCB影响的实验验证 |
5.3 降低外接导线尺寸对MCB影响的改进措施 |
5.4 改进结构的实验验证及对电流计算精度的改善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能量守恒法的电热式电流计算法的实验研究 |
6.1 获取温升数据的实验平台及结果 |
6.2 稳定温升的快速获取及温升实验的结果分析 |
6.3 环境温度影响的实验验证 |
6.4 起始温升消除法的实验验证 |
6.5 使用实验数据验证递推最小二乘系统辨识法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 |
7.1 结论 |
7.2 本文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4)保留非线性潮流计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传统潮流计算研究现状 |
1.2.2 改进传统潮流计算算法的研究现状 |
1.2.3 病态潮流系统研究现状 |
1.3 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工作 |
2 保留非线性原理及建模 |
2.1 引言 |
2.2 几种常用潮流算法 |
2.3 保留非线性潮流算法 |
2.4 保留非线性算法模型建立 |
2.4.1 保留非线性电流注入型模型 |
2.4.2 电流注入型保留非线性潮流计算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3 保留非线性潮流初值问题 |
3.1 引言 |
3.2 传统初值选取 |
3.3 含小阻抗支路潮流初值选取 |
3.3.1 小阻抗支路的导纳矩阵元素 |
3.3.2 小阻抗支路两端节点的电压关系 |
3.3.3 小阻抗支路中对雅克比矩阵的修正 |
3.4 小阻抗支路零功率法选择初值问题 |
3.5 算例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广义Tellegen定理保留非线性潮流 |
4.1 引言 |
4.2 基于Tellegen定理的潮流计算 |
4.2.1 传统Tellegen定理潮流计算 |
4.2.2 广义Tellegen定理潮流计算 |
4.3 广义Tellegen定理保留非线性数学模型 |
4.3.1 潮流计算中的节点分类 |
4.3.2 广义Tellegen定理保留非线性潮流模型 |
4.3.3 广义Tellegen定理的潮流计算 |
4.4 广义Tellegen定理含小阻抗支路的保留非线性潮流计算方法 |
4.5 算例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引信MEMS安全系统可靠性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MEMS技术在引信上的应用 |
1.1.2 引信可靠性技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引信MEMS安全系统工作原理及可靠性理论分析 |
2.1 引信MEMS安全系统的工作原理 |
2.1.1 机械解除保险式MEMS安全系统 |
2.1.2 电子解除保险式MEMS安全系统 |
2.1.3 本文所研究的MEMS安全系统 |
2.2 MEMS安全系统结构可靠性理论及计算方法 |
2.3 MEMS安全系统运动可靠性理论及计算方法 |
2.3.1 MEMS安全系统运动可靠性理论 |
2.3.2 MEMS安全系统运动可靠性计算方法 |
2.4 系统可靠性理论及系统可靠度计算方法 |
2.5 MEMS安全系统的失效分析 |
2.5.1 MEMS安全系统失效模式与失效机理分析 |
2.5.2 MEMS安全系统失效模式故障树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引信MEMS安全系统建模及仿真分析 |
3.1 MEMS安全系统应用环境分析 |
3.1.1 勤务处理环境下MEMS安全系统的力学环境 |
3.1.2 内弹道阶段MEMS安全系统的力学环境 |
3.1.3 外弹道阶段MEMS安全系统的力学环境 |
3.2 MEMS安全系统设计要求及参数 |
3.3 MEMS安全系统建模 |
3.4 MEMS安全系统关键器件强度仿真分析 |
3.4.1 勤务处理环境下MEMS器件强度仿真分析 |
3.4.2 引信作用过程中MEMS器件强度仿真分析 |
3.5 MEMS安全系统运动学建模及仿真分析 |
3.5.1 勤务处理环境下MEMS安全系统运动学建模及仿真分析 |
3.5.2 引信作用过程中MEMS安全系统运动学建模及仿真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勤务处理环境下MEMS安全系统安全性分析与优化 |
4.1 MEMS安全系统安全性分析仿真建模 |
4.1.1 仿真工作流建模前准备 |
4.1.2 仿真工作流建模及初步分析 |
4.2 MEMS安全系统安全性试验设计与响应面拟合 |
4.2.1 试验设计与响应面拟合理论 |
4.2.2 二水平全因子试验设计与响应面拟合 |
4.2.3 三水平因子试验设计与响应面拟合 |
4.3 MEMS安全系统安全性分析 |
4.3.1 一次二阶矩法安全性分析 |
4.3.2 蒙特卡洛抽样法和拉丁超立方抽样法安全性分析 |
4.4 MEMS安全系统安全性优化 |
4.4.1 序列二次规划法安全性优化 |
4.4.2 粒子群算法安全性优化 |
4.5 本章小结 |
5 引信MEMS安全系统作用可靠性分析与优化 |
5.1 MEMS安全系统作用可靠性分析仿真建模 |
5.2 MEMS安全系统作用可靠性试验设计与响应面拟合 |
5.2.1 二水平全因子试验设计与响应面拟合 |
5.2.2 三水平全因子试验设计与响应面拟合 |
5.3 MEMS安全系统作用可靠性分析 |
5.3.1 一次二阶矩法可靠性分析 |
5.3.2 蒙特卡洛抽样法和拉丁超立方抽样法可靠性分析 |
5.3.3 系统可靠性分析 |
5.4 MEMS安全系统作用可靠性优化 |
5.4.1 序列二次规划法可靠性优化 |
5.4.2 粒子群算法可靠性优化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软起动无刷双馈电机转子绕组设计及起动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BDFM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 |
1.2.1 BDFM的发展历史 |
1.2.2 BDFM本体设计结构的研究现状 |
1.2.3 BDFM数学建模与等效电路的研究现状 |
1.2.4 BDFM控制策略的研究现状 |
1.3 感应电机起动方式研究现状 |
1.3.1 异步起动方法研究 |
1.3.2 软起动方法研究 |
1.3.3 变频起动方法研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软起动BDFM定子和转子设计方案 |
2.1 定子绕组的基本工作原理 |
2.2 定子绕组的极对数选择方法 |
2.3 定子绕组设计方案 |
2.3.1 定子设计实例 |
2.3.2 不同功率绕组方案谐波对比分析 |
2.4 转子绕组设计方案 |
2.4.1 转子复合线圈结构工作原理 |
2.4.2 转子设计实例及不同工作状态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软起动BDFM电磁分析 |
3.1 试验样机空载起动特性仿真对比分析 |
3.1.1 电磁仿真分析 |
3.1.2 转矩和电流仿真分析 |
3.2 试验样机负载起动特性仿真对比分析 |
3.3 转子复合线圈不同匝数比仿真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软起动BDFM样机参数和试验验证 |
4.1 软起动BDFM样机参数和试验平台 |
4.1.1 软起动BDFM样机参数设计 |
4.1.2 软起动BDFM样机试验平台 |
4.2 软起动BDFM样机空载起动特性试验验证 |
4.3 软起动BDFM样机负载起动特性试验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5.1 工作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7)基于复合线圈结构的软起动无刷双馈电机电磁特性分析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无刷双馈电机的发展历史 |
1.2.1 无刷双馈电机本体的发展 |
1.2.2 无刷双馈电机控制策略的发展 |
1.3 无刷双馈电机的基本原理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软起动无刷双馈电机定转子设计 |
2.1 软起动无刷双馈电机定子绕组设计 |
2.1.1 定子绕组设计原则 |
2.1.2 定子绕组不同连接方式 |
2.2 定子36 槽软起动方案设计 |
2.3 定子54 槽软起动方案设计 |
2.4 软起动无刷双馈电机复合线圈转子绕组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软起动无刷双馈电机电磁参数分析 |
3.1 无刷双馈电机三相对称数学模型 |
3.2 无刷双馈电机绕组参数计算 |
3.3 无刷双规电机常规等效电路 |
3.4 软起动时等效电路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仿真与实验 |
4.1 电机数学建模与分析 |
4.2 有限元建模 |
4.3 软起动无刷双馈电机仿真分析 |
4.3.1 软起动起动过程分析 |
4.3.2 软起动无刷双馈电机稳态运行研究 |
4.4 软起动无刷双馈电机实验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课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8)初级错位双边直线磁通切换永磁电机及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与缩略词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与意义 |
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电梯驱动系统直线电机研究现状 |
1.2.1 定子侧供电式 |
1.2.2 动子侧供电式 |
1.3 直线磁通切换永磁电机研究现状 |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1.4.1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结构 |
第2章 PSDS-LFSPM电机及其运行原理 |
2.1 PSDS-LFSPM电机结构 |
2.2 PSDS-LFSPM电机运行原理 |
2.2.1 PSDS-LFSPM磁路分析 |
2.2.2 电机气隙磁场调制统一理论 |
2.2.3 基于磁场调制原理的运行原理分析 |
2.3 PSDS-LFSPM电枢绕组形式 |
2.4 PSDS-LFSPM电机纵向端部效应补偿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PSDS-LFSPM电机设计与关键尺寸对电磁性能的影响 |
3.1 尺寸参数定义 |
3.2 PSDS-LFSPM电机设计 |
3.2.1 磁场调制等效磁路模型 |
3.2.2 功率方程 |
3.3 关键尺寸对PSDS-LFSPM电机性能的影响 |
3.3.1 次级齿高 |
3.3.2 次级齿宽 |
3.3.3 初级齿顶高 |
3.3.4 初级长宽比与永磁体截面积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PSDS-LFSPM电机电磁性能分析与比较 |
4.1 空载特性分析 |
4.1.1 永磁磁场 |
4.1.2 永磁磁链 |
4.1.3 空载感应电势 |
4.1.4 定位力 |
4.2 电感特性 |
4.3 加载特性分析 |
4.3.1 电枢反应磁场 |
4.3.2 法向力 |
4.3.3 推力 |
4.4 PSDS-LFSPM电机与DSC-LFSPM电机性能比较 |
4.4.1 DSC-LFSPM电机结构 |
4.4.2 电磁性能比较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PSDS-LFSPM电机双三相运行及容错控制策略 |
5.1 PSDS-LFSPM电机双三相运行性能分析 |
5.2 双三相初级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
5.2.1 磁链方程 |
5.2.2 电压方程 |
5.2.3 功率及推力方程 |
5.3 双三相坐标系坐标变化矩阵 |
5.4 同步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
5.5 基于合成旋转磁势不变的双三相容错控制策略 |
5.5.1 双三相绕组拓扑 |
5.5.2 正常工作时的合成磁动势 |
5.5.3 一相开路时的合成磁动势及容错控制策略 |
5.6 有限元仿真验证 |
5.7 容错控制系统仿真研究 |
5.8 本章小结 |
第6章 PSDS-LFSPM电机实验研究 |
6.1 PSDS-LFSPM电机样机 |
6.2 空载测试 |
6.2.1 电枢绕组的自感和电阻 |
6.2.2 空载感应电势 |
6.3 加载测试 |
6.3.1 静态推力 |
6.3.2 动态性能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的成果列表 |
致谢 |
(9)成人电气CAD入门的教学设计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
2 成人电气CAD入门的教学设计 |
3 成人电气CAD入门的教学过程 |
4 教学改革实践的效果与体会 |
4.1 项目目标不宜设置过高 |
4.2 项目教学也要注重因材施教 |
4.3 成人教学也需要创新 |
5 结语 |
(10)PLC全虚拟仿真系统设计及中职实训教学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中职PLC传统实训教学分析 |
1.1.3 中职PLC传统实训教学急需改进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2.1 虚拟仿真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综述 |
1.2.2 PLC虚拟仿真控制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结构 |
1.4 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教育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教育理论基础 |
2.2.1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
2.2.2 “经验之塔”学习理论 |
2.2.3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
2.2.4 “做中学”教育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PLC全虚拟仿真系统设计 |
3.1 PLC全虚拟仿真系统框架 |
3.2 PLC全虚拟仿真系统构成 |
3.2.1 虚拟PLC |
3.2.2 三菱OPC服务软件MX OPC Server |
3.2.3 组态软件MCGS |
3.3 PLC全虚拟仿真系统通讯设置 |
3.3.1 虚拟PLC与 MX OPC Server通信设置 |
3.3.2 组态软件MCGS与 MX OPC Server通信设置 |
3.4 PLC全虚拟仿真系统的运行实现 |
3.5 本章小结 |
4 PLC全虚拟仿真系统中职实训教学应用 |
4.1 继电器控制典型案例-“三相异步电动机星形-三角形(Y-△)降压启动控制” |
4.1.1 案例分析 |
4.1.2 全虚拟仿真案例构建 |
4.1.3 全虚拟仿真效果 |
4.1.4 教学应用 |
4.2 时序控制典型案例-“公路交通信号灯控制” |
4.2.1 案例分析 |
4.2.2 全虚拟仿真案例构建 |
4.2.3 全虚拟仿真效果 |
4.2.4 案例应用小结 |
4.3 综合实训案例-“四层电梯模拟控制” |
4.3.1 案例分析 |
4.3.2 全虚拟仿真案例构建 |
4.3.3 全虚拟仿真效果 |
4.3.4 案例应用小结 |
4.4 本章小结 |
5 研究总结 |
5.1 不足之处 |
5.2 接下来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四、改进传统的Y-Δ起动控制电路(论文参考文献)
- [1]一种低母线电压尖峰的改进型Y源逆变器及其可靠性分析[J]. 姚婷婷,管乐诗,石恩达,王卫,徐殿国. 电工技术学报, 2021(S1)
- [2]功率半导体器件的故障诊断与状态监测[D]. 朱春宇.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3]小型终端断路器电子化电热式电流计算法研究[D]. 吕森. 沈阳工业大学, 2021
- [4]保留非线性潮流计算研究[D]. 孙靖乔. 辽宁工业大学, 2021
- [5]引信MEMS安全系统可靠性仿真研究[D]. 朱文妍. 中北大学, 2021(09)
- [6]软起动无刷双馈电机转子绕组设计及起动性能试验研究[D]. 郑洁. 合肥工业大学, 2021
- [7]基于复合线圈结构的软起动无刷双馈电机电磁特性分析与试验研究[D]. 金科. 合肥工业大学, 2021
- [8]初级错位双边直线磁通切换永磁电机及控制研究[D]. 肖凤. 江苏大学, 2020
- [9]成人电气CAD入门的教学设计与实践[J]. 姜平. 科技风, 2020(19)
- [10]PLC全虚拟仿真系统设计及中职实训教学应用研究[D]. 石秀玲. 贵州师范大学,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