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离轴角近距空空导弹(论文文献综述)
裴宇肖,明宝印,郭军,陈万春[1](2018)在《近距格斗空空导弹Up-Look模式大离轴角目标截获研究》文中认为为了发挥第四代近距空空导弹优良的离轴性能,文中总结了美军联合头盔显示器辅助导弹截获大离轴角目标的Up-Look准心的布局变化规律;仿真分析了典型空战态势大离轴角发射带来的作战优势;最后结合战斗机的机动形式和飞行员观察目标的习惯,得到了Up-Look准心布局的可能原因。文中对Up-Look准心的总结及其布局原因的阐述分析,对头盔显示器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吴涛[2](2006)在《更锋利的格斗短刃 世界第四代近距空空导弹评析》文中认为
白瑞[3](2017)在《滚仰导引头关键技术及其在空空导弹上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空空导弹武器系统为应用背景,结合国内型号项目的研制需求,针对滚仰导引头研发过程中关心的理论问题及涉及到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为我国滚仰导引头总体设计以及在在空空导弹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成果可直接服务于工业部门,并对相应的工程研制提供重要支撑。首先,梳理了空空导弹的发展动态,完成了对国外新一代空空导弹的技术调研,对国外先进导引头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空空导弹上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基于库德光路的半捷联滚仰导引头。对滚仰导引头技术发展、视线角速度提取以及隔离度寄生回路研究等技术领域的发展进行了调研分析。其次,对导引头的功能和组成进行了介绍,给出了与滚仰导引头相关的坐标系定义,推导得到了各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关系。对滚仰导引头的库德光路进行了分析,推导得到了从弹体捷联探测器到虚拟内框探测器的误差角传递特性。以红外成像导引头为例进行了数学仿真,结果表明在真实弹目视线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弹体扰动带来的框架角运动将导致捷联探测器目标图像发生旋转。第三,通过对比滚仰式导引头和俯仰-偏航式导引头的光点在像球面上的运动规律,完成了滚仰导引头的跟踪原理分析。根据滚仰导引头框架运动规律,推导得到了基于坐标转换方法和基于旋量理论的两种框架角增量指令计算方法,并对其计算精度进行了仿真验证。从目标跟踪、视线稳定和角增量指令计三个角度分析了滚仰导引头对小离轴角区域目标的过顶奇异性问题,并给出了分区域的过顶控制策略。第四,分析了滚仰导引头的动力学特性,由于滚仰导引头内外框之间的运动关系,导引头外框负载以及外框相对弹轴的转动惯量是时变的,推导得到了基于时变转动惯量的导引头动力学方程。导引头动力学方程表明两通道之间存在耦合,提出了一种基于控制力矩补偿的通道间解耦方法,并通过仿真进行了验证。针对半捷联导引不能直接输出光轴视线角速度的问题,提出了三种视线角速度提方案。概括了贝叶斯框架下的非线性滤波理论,采用扩展卡尔曼滤波和容积卡尔曼滤波进行了滚仰半捷联导引头框架角速度滤波估计研究。第五,分别在导引头的滚转通道和俯仰通道定义了单通道隔离度,分析了滚仰导引头对弹体扰动的隔离作用,提出了一种探测器误差角补偿方法,使导引头控制回路不响应由于光轴受迫运动引起的误差角变化。以滚转通道为例分析了单通道半捷联导引头隔离度特性,推导得到了了反电势、干扰力矩、刻度尺误差造成的隔离度传递函数,仿真得到了导引头参数取典型数值时的隔离度幅相特性。将隔离度产生的光轴视线角速度转换到惯性系,得到惯性系下的俯仰和偏航通道耦合模型,分析了两通道的耦合特性。建立了包括隔离度寄生回路的两通道制导控制模型,分析了隔离度寄生回路对制导精度的影响。第六,为了满足末端大机动要求,已经有对空导弹开始在弹道末端交会刻时引入直接力控制,为了充分利用脉冲发动机资源,要求导弹以一定的角速度自旋。选取相控阵主动雷达导引头+被动捷联干涉仪作为复合制导方式,在弹体旋转情况下进行了耦合特性及解耦方法的研究。建立了弹体旋转条件下相控阵导引头两回路交叉耦合数学模型,分析了交叉耦合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满足解耦条件的相控阵导引头前向增益设计要求。研究了弹体旋转条件下被动捷联干涉仪测角原理,对基于动力陀螺及速率陀螺辅助解耦方案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被动干涉仪+主动相控阵导引头复合制导信息融合跟踪模式进行研究。
张晨欣,窦相民[4](2014)在《现在与未来空战探讨》文中认为文中详细叙述并辩证了未来空战中超视距作战与近距格斗之间的关系,并就影响这两种作战模式的诸多因素分析了超视距作战中飞机的隐身能力和中远程导弹的主要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以及近距空战中导弹和头盔瞄准具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最后作者给出了自己对未来空战的理解。
李保刚[5](2012)在《近距空空导弹复合制导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为满足近距空空导弹射程不断增大以及大离轴角发射的需要,第四代近距空空导弹越来越多地采用复合制导技术,中末制导律的选择以及中末制导交接班是其中的两项关键技术。通过比较分析,确定了适用于近距空空导弹的中制导律和末制导律,设计了基于最优预测比例导引中制导+比例导引末制导的复合制导方案;应用了一种平滑过渡的中末制导交接律,满足了中末交接时弹道平滑的要求。与采用传统全程比例导引律的导弹弹道进行了对比,给出了仿真结果,证明了上述方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王祖典[6](1996)在《发展中的第四代空空导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空空导弹在现代空战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愈来愈受到各国的重视,第四代空空导弹正在加速发展之中,并广泛采用现代导弹领域高新技术,以提高其作战效能,满足未来空战的需求。
周婵娟[7](2000)在《浅述红外制导空对空导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简要回顾了红外空空导弹的发展历程,重点介绍了第四代红外空空导弹采用的新技术和所具有的性能特点,以及它们的发展趋势,并介绍了国外对红外空空导弹作战地位的评价。
明宝印,宋劲松,邢晓岚[8](2013)在《日本空空导弹发展情况和性能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空空导弹是未来战争中夺取制空权的主要武器装备,日本空空导弹的发展值得我们密切关注。介绍了日本AAM-3、AAM-4、AAM-5空空导弹发展情况,并对其主要技术方案和性能水平进行了详细分析。
夏晓雷[9](2021)在《基于滚-仰式结构的导引头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世界军事科技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发展,空空导弹作为武器系统中较为重要的一环也得到了国内外诸多军事专家的关注和研究。本文正是在以武器装备系统中的空空导弹为研究背景,并结合当前自己的具体科研课题的研究,针对滚-仰式导引头在控制方向上进行技术研究。本文以空空导弹武器系统为应用背景,以具体预研项目的研制需求,针对滚仰式导引头相关的控制方向上的技术问题进行了研究,为我国滚仰式结构的导引头控制计数研究以及其在空空导弹上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首先,梳理了空空导弹的发展动态,对为适应当前现代战争对空空导弹的需求和对当前国内外近距离格斗空空导弹的发展概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滚仰式导引头的跟踪原理确定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基于滚-仰式结构的导引头。其次,介绍了滚-仰式导引头的伺服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通过对导引头的功能和组成以及导引头相关主要的部分技术指标的介绍。接着对导引头按不同角度进行了分类介绍,选出了滚-仰式导引头伺服控制系统的硬件结构。并依据其硬件结构对其伺服控制系统组成进行了简要叙述。最后提出了滚-仰式导引头控制系统设计中的两个关键技术难题。针对滚-仰式导引头的控制系统设计中关键技术难题进行了详细分析。首先对导引头伺服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进行阐述,并对以此提出了滚-仰式导引头稳定伺服平台的设计要求,并依据要求进行伺服控制系统设计以及对其进行闭环控制算法的理论仿真和关键器件选型等。其次还对导引头的视线角速度提取技术,以及对滚-仰式导引头的目标视线角速度经由视线坐标系到弹体坐标系的转换以解算出视线角速度导引信号过程进行详细说明。最后,提出了对滚-仰式导引头的控制系统平台进行软硬件设计,详细叙述了基于STM32103VET6的控制系统平台的方案设计,并依此论证实现了基于滚-仰式导引头的控制系统的软件结构,完成了系统进行了模块化设计,并对各个模块进行了整合联调,以满足滚-仰式导引头的控制系统的使用要求。
樊会涛,刘代军[10](2005)在《红外近距格斗空空导弹发展展望》文中认为在最近发生的几次局部战争中,空空导弹对夺取制空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许多国家都开始发展和装备新一代空空导弹。分析了现代空战对新一代红外近距格斗导弹的要求,指出拦截巡航导弹将成为新一代红外格斗导弹的作战使命。介绍了国外新一代红外近距格斗导弹典型型号的发展情况,主要是美国的AIM-9X、英国的ASRAAM、德国的IRIS-T。最后对新一代红外近距格斗导弹普遍采用的关键技术——气动外形与系统设计、红外成像制导、气动力/推力矢量复合控制、小型捷联惯导等进行了探讨。
二、大离轴角近距空空导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离轴角近距空空导弹(论文提纲范文)
(1)近距格斗空空导弹Up-Look模式大离轴角目标截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辅助实现离轴发射的Up-Look准心 |
2 大离轴截获目标时间优势分析 |
2.1 典型的战斗机格斗态势 |
2.2 单环战和双环战的建模及仿真 |
3 Up-Look准心布局演变的可能原因 |
4 结束语 |
(3)滚仰导引头关键技术及其在空空导弹上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先进空空导弹发展现状 |
1.2.2 空空导弹导引头发展现状 |
1.2.3 滚仰导引头技术研究进展 |
1.2.4 半捷联导引头视线角速度提取研究进展 |
1.2.5 导引头隔离度问题研究进展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贡献 |
1.3.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的主要贡献和创新点 |
第2章 滚仰导引头功能组成及光路分析 |
2.1 导引头的功能与分类 |
2.1.1 导引头功能和组成 |
2.1.2 导引头分类 |
2.2 常用坐标系及其转换关系 |
2.2.1 坐标系定义 |
2.2.2 坐标转换关系 |
2.3 滚仰导引头库德光路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滚仰导引头跟踪控制机理研究 |
3.1 滚仰导引头跟踪控制原理 |
3.1.1 滚仰导引头与传统两框导引头差异性分析 |
3.1.2 滚仰导引头指令计算方法 |
3.2 影响滚仰导引头跟踪效果的因素分析 |
3.2.1 初始滚转框架角位置对误差归零的影响 |
3.2.2 两通道带宽比对误差归零的影响 |
3.3 滚仰导引头过顶问题研究 |
3.3.1 滚仰导引头过顶问题机理研究 |
3.3.2 滚仰导引头过顶策略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滚仰导引头视线角速度提取 |
4.1 滚仰导引头动力学建模 |
4.2 滚仰导引头的视线角速度提取方法 |
4.2.1 视线角速度提取方法1:视线角微分法 |
4.2.2 视线角速度提取方法2:框架角微分法 |
4.2.3 视线角速度提取方法3:框架角滤波法 |
4.3 滚仰导引头框架角速度滤波估计 |
4.3.1 贝叶斯框架非线性滤波理论 |
4.3.2 扩展卡尔曼滤波原理 |
4.3.3 无迹卡尔曼滤波原理 |
4.3.4 仿真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滚仰导引头隔离度研究 |
5.1 滚仰导引头视线稳定原理 |
5.1.1 滚转通道的稳定作用 |
5.1.2 俯仰通道的稳定作用 |
5.1.3 误差角补偿 |
5.2 半捷联滚仰导引头隔离度建模 |
5.2.1 半捷联导引头单通道隔离度模型 |
5.2.2 惯性系下的滚仰导引头隔离度耦合特性分析 |
5.3 隔离度寄生回路对制导性能的影响研究 |
5.3.1 隔离度寄生回路建模 |
5.3.2 隔离度寄生回路对制导精度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主被动雷达复合引头在滚转型空空弹中的应用研究 |
6.1 主动相控阵导引头弹体滚转动力学解耦 |
6.1.1 坐标系定义 |
6.1.2 视线角计算 |
6.1.3 弹目视线角速度解耦滚转运动 |
6.2 主动相控阵导引头动力学滞后耦合分析 |
6.2.1 相控阵导引头等效模型建立 |
6.2.2 耦合效应分析 |
6.3 被动捷联干涉仪解耦 |
6.3.1 不旋转弹体单平面测角原理 |
6.3.2 旋转弹体干涉仪测角原理 |
6.3.3 相位干涉仪测量量角运动耦合 |
6.3.4 动力陀螺辅助解耦方案 |
6.4 主被动融合跟踪算法 |
6.4.1 主被动复合方式 |
6.4.2 主被动数据融合方式 |
6.4.3 仿真验证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近距空空导弹复合制导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中末导引律设计 |
1.1 中制导律的选择 |
1.2 末制导律的选择 |
2 中末制导交接班方法设计 |
3 弹道仿真结果 |
4 结束语 |
(8)日本空空导弹发展情况和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AAM-3空空导弹 |
1.1 AAM-3空空导弹简况 |
1.2 AAM-3空空导弹性能分析 |
1) 总体性能 |
2) 引战系统 |
3) 抗干扰能力 |
2 AAM-4和AAM-4B空空导弹 |
2.1 AAM-4和AAM-4B空空导弹简况 |
2.2 AAM-4和AAM-4B空空导弹性能分析 |
1) 总体性能 |
2) 引战系统 |
3) 抗干扰能力 |
4) 反巡航导弹能力 |
5) 相控阵雷达导引头 |
3 AAM-5空空导弹 |
3.1 AAM-5空空导弹简况 |
3.2 AAM-5空空导弹性能分析 |
1) 总体性能 |
2) 大离轴发射能力 |
3) 发射后截获方式 |
4) 抗干扰能力 |
4 日本空空导弹下一步的发展计划 |
4.1 AAM-5空空导弹改进型 |
4.2 冲压发动机为动力的中距空空导弹 |
5 结束语 |
(9)基于滚-仰式结构的导引头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本课题研究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内近距格斗空空导弹发展及研究现状概况 |
1.2.2 国外近距格斗空空导弹发展及研究现状概况 |
1.3 导引头技术发展趋势 |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伺服稳定平台总体设计 |
2.1 导引头分类 |
2.2 导引头的主要结构功能 |
2.2.1 导引头功能 |
2.2.2 导引头主要技术指标 |
2.3 伺服控制系统组成 |
2.4 控制系统设计中的关键技术难题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滚仰式导引头控制算法研究 |
3.1 伺服控制系统工作原理 |
3.2 滚-仰式稳定伺服平台设计要求 |
3.3 稳定伺服平台分系统设计 |
3.4 滚-仰式导引头视线角速度提取 |
3.4.1 坐标系定义 |
3.4.2 目标视线角提取 |
3.4.3 目标视线角速度提取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滚仰式导引头的硬件设计 |
4.1 整体框架 |
4.2 关键器件选型 |
4.3 控制器结构 |
4.3.1 处理器STM32F103VET6 |
4.3.2 PWM简介 |
4.4 主要外围电路 |
4.4.1 模拟信号电路 |
4.4.2 电机驱动电路 |
4.4.3 通信电路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控制器软件设计 |
5.1 软件系统架构 |
5.2 主程序工作流程 |
5.3 控制解算工作流程 |
5.4 电机控制模块主要功能 |
5.5 通信模块主要功能 |
5.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红外近距格斗空空导弹发展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国外红外近距格斗导弹的发展情况 |
(1) AIM-9X |
(2) ASRAAM |
(3) IRIS-T |
2 新一代红外近距格斗导弹的关键技术 |
2.1 先进的气动外形与系统设计技术 |
2.2 红外成像制导技术 |
2.3 气动力/推力矢量复合控制技术 |
2.4 小型捷联惯导技术 |
3 结束语 |
四、大离轴角近距空空导弹(论文参考文献)
- [1]近距格斗空空导弹Up-Look模式大离轴角目标截获研究[J]. 裴宇肖,明宝印,郭军,陈万春. 弹箭与制导学报, 2018(01)
- [2]更锋利的格斗短刃 世界第四代近距空空导弹评析[J]. 吴涛. 现代兵器, 2006(11)
- [3]滚仰导引头关键技术及其在空空导弹上的应用研究[D]. 白瑞. 北京理工大学, 2017(02)
- [4]现在与未来空战探讨[A]. 张晨欣,窦相民. 探索 创新 交流——第六届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论坛文集(上册), 2014
- [5]近距空空导弹复合制导关键技术研究[J]. 李保刚. 电光与控制, 2012(09)
- [6]发展中的第四代空空导弹[J]. 王祖典. 航空兵器, 1996(02)
- [7]浅述红外制导空对空导弹[J]. 周婵娟. 航空兵器, 2000(04)
- [8]日本空空导弹发展情况和性能分析[J]. 明宝印,宋劲松,邢晓岚. 飞航导弹, 2013(09)
- [9]基于滚-仰式结构的导引头控制技术研究[D]. 夏晓雷.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10]红外近距格斗空空导弹发展展望[J]. 樊会涛,刘代军.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