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蚕抗核型多角体病分子标记筛选(论文文献综述)
刘茹婷[1](2020)在《抗家蚕血液型脓病药物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家蚕血液型脓病是由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感染引发的疾病,该病是目前蚕业生产上最常见、危害最为严重的传染性疾病。生产上主要是通过使用化学消毒剂加强养蚕期严格的消毒来防止病毒的感染和扩散,这些措施也只能起到消毒、预防作用。早期研究者发现的一些化学药品对家蚕BmNPV感染后的发病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但其主要体现的是预防而不是治疗,对该病的治疗始终没有特效药物。若能研发出家蚕血液型脓病的治疗药物,对蚕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针对家蚕血液型脓病,利用分子对接、虚拟筛选小分子化合物数据库,结合细胞、蚕体实验确定药效,同时研究了一些商品化抗病毒、抗肿瘤药物对家蚕血液型脓病的治疗药效,并调查了一种纳米抗菌材料对家蚕疾病的防治效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药物主流开发程序,针对家蚕血液型脓病病原-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复制必须的GP64蛋白,首先利用虚拟建模技术获得其三维结构,其次分子对接筛选ZINC小分子数据库,并对所获得的的小分子化合物ZINC95401182进行了活性检测,当ZINC95401182使用浓度在1μg/m L以上时能完全抑制BmNPV的复制,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2、通过对75种商品化抗病毒、抗肿瘤药物的筛选及活性检测,研究其对家蚕血液型脓病的治疗药效。经过进行两次重复实验,结果表明:Fenofibrate、rgx-104、STO 609、SMER 728、PK11195、BEXAROTENE,分别在浓度为200μM、10μM、20μM、100μM、50μM、25μM时,两次重复实验均显示出非常显着的抗病毒效果,这6种化合物对家蚕血液型脓病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3、为筛选出新型消毒剂,本研究调查了一种纳米抗菌材料对家蚕疾病的防治效果,经过合理设计实验,结果表明该纳米抗菌材料对白僵菌和黑胸败血芽孢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对BmNPV无显着抗病毒作用,对CPV也无显着抗病毒作用。
刘勇,艾均文,唐芸,薛宏,何行健,郑颖[2](2019)在《家蚕抗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及其实用性分子标记的筛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 BmNPV)是一种对家蚕具有高致病性的病毒,会导致蚕业生产上的严重经济损失。迄今已在家蚕中发现了几种对BmNPV有抑制作用的蛋白,但各基因的表达水平与家蚕不同遗传类型材料BmNPV抗性的相关程度仍不清晰。本研究以高抗材料(highly resistant parent, R)和高感材料(highly susceptible parent, S)组配成F1、F2及回交等不同遗传类型材料,利用添毒实验与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家蚕不同遗传类型材料在不同感染条件下对BmNPV的抵抗能力及其相应的5个抗性相关基因(家蚕脂肪酶Ⅰ基因(Bmlipase-1),家蚕丝氨酸蛋白酶Ⅱ基因(serine proteaseⅡ, BmSP-2),家蚕核糖体蛋白S3A基因(ribosomal protein S3A, BmS3A),家蚕抑制蛋白酶Ⅱ基因(suppressor of profilin 2, BmSop2),家蚕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还原酶基因(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 oxidoreductase, BmNOX)的相对表达量,分析其与抗性的关联性。结果表明:Bmlipase-1和BmSP-2在家蚕中肠特异表达,其他基因没有组织表达特异性;Bmlipase-1、BmSP-2、BmNOX和BmSop2四个基因在不同遗传类型材料中肠的相对表达量之间均存在明显差异,且抗性越强的遗传类型材料的相对表达量也越高,各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材料抗性呈正相关性。而BmS3A基因的表达差异在各遗传类型材料间没有呈现出一定的相关性;Bmlipase-1在不同遗传类型材料的相对表达量与其抗性水平的一致性最高,该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可以在家蚕育种过程中作为抗核型多角体病毒材料选择与鉴定的依据之一。
何艳茹,夏冬梅,袁桂阳,曹宁宁,肖慧,陈永波[3](2019)在《家蚕抗BmNPV品种选育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ar polyhydrosis virus,BmNPV)病是养蚕生产中最常见、危害比较严重的病害;遗传学研究和抗性分析表明,家蚕对BmNPV抗性由显性主效基因和若干微效基因控制。对家蚕BmNPV病的防治,除加强消毒外,选育抗BmNPV新品种是最直接有效的途径。综述了BmNPV的分类、作用机制、侵染途径,以及家蚕抗BmNPV品种培育方面取得的进展。
秦琪,董战旗,雷雪蛟,曹明亚,唐亮,石美宁,潘敏慧[4](2019)在《家蚕CVDAR品系对BmNPV的抗性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BmNPV)促使的血液型脓病是一种产业上非常严重的家蚕疾病,目前有效的防控方法较少。本研究以大造和CVDAR家蚕品系(对BmNPV有较强抗性的品系)为试验材料,通过分析CVDAR对BmNPV抗性特征,以期确定CVDAR对BmNPV的抗性机制。【方法】本研究通过半致死剂量分析,发现CVDAR品系比大造品系对BmNPV感染的半致死剂量提高10倍以上;进一步HE染色分析大造与CVDAR品系病毒感染前后的中肠组织的变化,具体解析抗性品系CVDAR的抗BmNPV机制。【结果】感染BmNPV 72 h后,大造中肠细胞细胞核明显膨大,着色变浅,到96h后,细胞核持续增大有脱落趋势;而CVDAR抗性品系只在感染96 h后有中肠部分细胞核膨大,但排列整齐;同时通过荧光定量分析大造与CVDAR品系病毒感染后的增殖情况,结合各个时期代表病毒基因的转录水平分析比较发现,感染BmNPV后0–12h也没有发现抗性品系CVDAR和大造之间的病毒拷贝数以及病毒基因转录水平的不同,但感染24h后发现抗性品系CVDAR无论是病毒拷贝数还是病毒基因的转录表达水平都明显低于对照大造。【结论】证明CVDAR口服添毒后中肠中病毒基因的转录在第一轮复制期间不受影响,之后转录水平降低。鉴定CVDAR品系抑制BmNPV增殖的关键时期是在感染BmNPV后的24 h,为解析抗性机制奠定基础。
唐涵涵[5](2019)在《家蚕对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抗性鉴定》文中研究指明家蚕作为高经济价值的泌丝昆虫,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一席地位。但是每年的蚕业生产都会受到多种疾病的影响,其中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arpolyhedrosisvirus(BmNPV)造成的家蚕脓病使蚕业遭受严重损失。因此,对于BmNPV的抗性研究显得十分重要。本实验室从我国保存的344个家蚕品种资源中,发现一个高抗品系NB,其抗性是易感品系306的1000倍,这是目前世界上第一个鉴定出的高抗BmNPV的家蚕品种资源,但未作系统性鉴定。因此,本研究从分子生物学着手、借助病理观察、病毒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等多层次对抗性品系NB的抗病毒特性进行系统鉴定。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家蚕品系的抗病毒鉴定通过对抗性品系NB、感性品系306和近等基因系BC8分别口添5μL浓度为1x108/mL的BmNPV,或穿刺2μL 1x108/mL BmNPV病毒液,统计其存活率、死亡率、各品系添毒后的生长情况及血淋巴的颜色变化,比较它们对BmNPV抗性的水平。结果表明,抗性品系NB的存活率为100%,无死亡;感性品系306全部死亡,存活率为0%;近等基因系BC8的存活率也为100%,说明NB和近等基因系BC8对BmNPV具有高度抗性。(2)抗性品系NB与感性品系306的病理鉴定将五龄家蚕分别用上述两种方式口添或穿刺带有EGFP标签的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EGFP-BmNPV),在添毒后24 h、48 h、72 h、96 h、120 h,分别取抗性品系NB、感性品系306的蚕体、中肠、丝腺、血淋巴、脂肪体、精卵巢等,在体视荧光显微镜、荧光显微镜及typhoon扫描仪下观察蚕体及各组织的荧光情况;在正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血淋巴中病毒粒子的增殖情况及多角体的生成;利用相差显微镜下观察血细胞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抗性品系NB各组织、各个时间点都没有荧光出现,血细胞中无多角体生成;而感性品系306的蚕体及各组织在不同时间段均出现荧光,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荧光越来越强,96 h时在血细胞中可观察到大量多角体,无正常细胞形态。由上述结果可以推测,BmNPV在NB中没有增殖,而在306体内快速增殖并导致306死亡。(3)抗性品系NB与感性品系306抗BmNPV转录水平的鉴定五龄家蚕经上述同样处理后,在五龄起蚕时0 h、24 h、48 h、72 h、96 h取其中肠组织、丝腺、血淋巴,分别以BmNPV基因组中的早期基因ie-1、晚期基因vp39等的特异性序列为引物,通过半定量PCR和荧光定量PCR(内参α-tubulin)对病毒基因在不同品系里的相对表达量进行分析,在转录水平上对NB的抗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NB中病毒早晚期基因几乎没有复制,而在306中大量增殖,从而在转录水平证实了NB对BmNPV的抗性。(4)抗性品系NB与感性品系306抗BmNPV蛋白水平的鉴定通过Western-blot手段,在蛋白水平上研究添毒后不同组织、不同时间病毒蛋白的表达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抗性品系NB在中肠、丝腺、血淋巴组织的各个时期均不表达病毒蛋白IE1、VP39;而感性品系306在不同组织、不同时间段均表达了病毒蛋白IE1、VP39,在蛋白水平证实了NB对BmNPV的抗性。研究结果表明,家蚕NB对BmNPV具有高度抗性。同时也发现在感病品系306中病毒的侵入方式不同,其死亡时间、病毒侵入组织部位以及侵入路线都有不同。
黄希云[6](2019)在《家蚕C类凝集素BmS7对BmNPV的特异响应和抵抗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病是养蚕业的一种重大传染疾病,目前尚无好的解决方法。家蚕抗BmNPV免疫机制中,模式识别受体是病毒感染细胞的重要途经,C类凝集素是很多昆虫先天免疫中主要的模式识别受体之一,且被越来越多的认为在免疫抗病中起重要作用,家蚕是否有这一免疫系统尚无报道。本研究通过家蚕添食BmNPV,qRT-PCR检测家蚕C类凝集素BmS7基因,及基因BmS7介导的固有免疫信号通路各基因的表达,研究其对BmNPV感染的应答特异性,研究结果可为培育抗病品种提供技术参考。1.BmNPV引起家蚕C类凝集素BmS7的特异性表达家蚕添食BmNPV、BmCPV,注射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qRT-PCR检测家蚕C类凝集素BmS7基因,结果显示在家蚕中肠、脂肪体和血淋巴组织中,只有家蚕感染BmNPV后,家蚕C类凝集素BmS7的转录水平会发生极显着上调。推测家蚕C类凝集素BmS7基因表达变化对BmNPV感染是特有的。对不同品种家蚕,试验出现一致性的结果,进一步暗示了家蚕C类凝集素BmS7基因表达异常是对BmNPV感染的特异响应。2.家蚕C类凝集素BmS7蛋白在细胞中的作用位置家蚕中肠细胞中C类凝集素BmS7基因在蛋白水平上,感染BmNPV后的含量发生变化。家蚕感染BmNPV后,中肠细胞中的家蚕C类凝集素BmS7蛋白表达量远高于未感染的家蚕,推测基因BmS7在BmNPV感染后,mRNA和功能蛋白同步增长。免疫荧光标记试验表明,家蚕C类凝集素BmS7蛋白集中分布在细胞膜内侧,暗示了 C类凝集素BmS7蛋白作为一种模式识别受体,虽无跨膜结构域,但分析预测C类凝集素BmS7蛋白是细胞膜上受体的下游信息传递蛋白。3.家蚕C类凝集素BmS7对BmNPV抵抗能力和其介导的免疫通路给家蚕背脉注射dsRNA干扰家蚕C类凝集素BmS7基因的表达,再感染BmNPV,发现家蚕发病率增加,推测家蚕抵抗BmNPV的能力发生下降,;qRT-PCR结果显示,家蚕C类凝集素BmS7基因的表达发生下调,病毒载量升高。预示着家蚕C类凝集素BmS7基因在BmNPV感染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讨论家蚕C类凝集素BmS7基因可能介导的固有免疫通路Toll、IMD及JAK/STA中的靶标基因的表达检测结果显示,只对IMD通路的影响有显着差异。
董战旗,潘敏慧[7](2017)在《对家蚕抗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研究策略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由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 NPV)引发的家蚕血液型脓病是生产上危害最为严重的蚕病之一。国内外学者从研究家蚕的抗病遗传规律、选育对病毒具有抵抗力的家蚕品种,一直到应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病毒的基因组、转录组和蛋白组,研究病毒的侵染规律及与蚕体的互作,基于RNAi和CRISPR/Cas9技术培育转基因抗病毒素材等,已经取得了诸多进展。本文系统总结近10年来有关家蚕抗Bm NPV研究在上述各个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并对未来家蚕抗病毒机制研究和抗病毒分子育种趋势以及亟需解决的科学与技术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不断深入的家蚕抗病毒研究提供参考。
高瑞,李春林,童晓玲,曹明亚,石美宁,徐安英,鲁成,代方银[8](2017)在《分子连锁分析探讨家蚕高抗BmNPV品系的抗性遗传基础》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BmNPV)所引发的血液型脓病是一种传染性强的蚕病,极大地影响蚕业生产。本研究旨在定位对BmNPV高抗的家蚕品系中控制其抗性的基因,进而解析其抗性遗传机制,为培育抗性素材和品系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BmNPV高抗家蚕品系99R和较感品系Dazao-N为亲本,配制连锁分析(BC1F)和定位分析(BC1M)回交群体。首先对两个亲本品系进行浓度梯度添毒,统计感病死亡的家蚕头数,运用SPSS 17.0软件,计算其半致死剂量(LD50),在此基础上确定BC1分离群体的攻毒剂量,并通过单头定量攻毒,选取感病个体作为连锁定位分析材料;利用筛选得到的覆盖家蚕全套常染色体的多态性标记进行分型,并通过T检验计算各标记与抗性的连锁显着性水平(P值),筛选出与抗性相连锁的标记。在这些标记所在的染色体上加密标记,检测各标记在定位分析群体中的基因型,定位抗性基因。【结果】LD50(99R)=2.92×106个多角体/头,LD50(Dazao-N)=9.78×105个多角体/头,基于双亲的半致死剂量,选择介于两者之间且略高于其均值的剂量——2×106个多角体/头作为BC1分离群体的攻毒剂量;先后于2014年秋季和2015年春季处理并检测连锁分析群体,前后两次所进行的连锁分析结果有较大差异,其中第一次找到Chr22上的多态性标记S2205与99R抗性连锁,而第二次的连锁分析显示标记S2205与抗性不连锁,也没有找到其他的连锁关系。通过与前人对BmNPV抗性的连锁定位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发现连锁定位分析结果的不可重复性是一个普遍的问题。AY380833是GenBank中已公布的在家蚕高抗品系NB和871C中与其抗性位点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本研究调查发现其与99R和871C的抗性位点均不连锁。【结论】分子连锁分析结果证明,家蚕对BmNPV的抗性在不同抗性品系中遗传基础有很大的差异性,同一品系可能具有多个抗性位点;家蚕对BmNPV的抗性是一种复杂性状,在符合"质量-数量性状"结论的同时,其数量性状特征突出。
吕鹏,潘晔,王鹏,周阳,马上上,姚勤,陈克平[9](2015)在《家蚕抗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Bm NPV)病是世界养蚕业一种重大的传染疾病,该病引起的蚕茧损失占蚕病引起损失总数的60%以上,长期以来对这种病毒病的防治还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法.各国研究人员在寻找抗性基因、阐述抗性机制以及通过传统育种或者转基因构建抗Bm NPV家蚕等方面进行了很好的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将最新的家蚕抗Bm NPV的研究结果进行归纳和整理,尝试对其可能的分子机制进行探讨,并对现有的研究结果进行深入挖掘,希望有助于家蚕抗病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
吕鹏[10](2014)在《可食用资源家蚕的核型多角体病毒抗性基因的高通量分子标记筛选、定位及相关基因功能》文中研究指明家蚕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和模式昆虫,也是一种重要的可食用资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蚕这种优质蛋白质脂肪资源逐渐得到重视,开始出现规模化的利用家蚕或蚕蛹作原料的功能食品生产,这也对蚕业生产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蚕业生产中经常遇到一种病毒病的危害,即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病(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 BmNPV),每年能对蚕业生产造成巨大危害,约占整个蚕病损失60%以上,在我国夏秋蚕期以及印度等养蚕国家尤为严重,该蚕病目前在世界上还停留在预防阶段。最新的一些研究表明这种杆状病毒能够进入到哺乳动物细胞,这对家蚕作为可食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带来一定潜在的威胁。所以无论在食用、生产还是安全方面考虑,对于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病抗病基因的寻找和抗性机制的阐明都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本课题组从340个家蚕品种资源中鉴定出-种抗性资源,通过组配家蚕遗传模型,从]DNA、RNA和蛋白质水平进行过抗性基因筛选工作,取得一些进展,但到目前为止,没有获得抗性基因。本研究通过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与群组分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BmNPV抗性基因分子标记进行了筛选和连锁分析,最终将抗性基因初步定位,并对抗性基因候选区域进行了分析获得了候选抗性基因,并对一个可能参与抗病毒过程的基因V-ATPase进行了进一步分析。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BmNPV抗性品系NB和感性品系306亲本进行简化基因组测序,一共获得62185个标记,对这62185个标记根据亲本基因型关系进行多态性分析,最终获得5441个多态性标记,其中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SNP)4765个,酶切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EPSNP)355个和插入缺失突变标记(INDEL)311个。2.对于BmNPV抗性家蚕品系NB和感性品系306所具有的5441个多态性标记进行基因结构分析,发现有327个多态性标记存在于基因编码区内,其中有138个为氨基酸水平的突变。通过COG、GO和KEGG数据库对这些突变蛋白进行注释发现,感性亲本306涉及家蚕免疫的蛋白,如丝氨酸蛋白酶(BGIBMGA006406),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BGIBMGA013848),胰凝乳蛋白酶(BGIBMGA008242)和一种与人类HSP40/DnaJ同源的热休克蛋白家族成员(BGIBMGA013135),以及两种与DNA复制修复相关蛋白(BGIBMGA001493, BGIBMGA003650)发生了突变,提示306家蚕品系对于各种病原微生物与环境的敏感性很可能与其免疫系统的先天缺失有关。3.对NB和306回交群体BC1按抗感性进行分组,各取40只提取DNA进行混池测序分析,并对筛选到的多态性标记进行连锁分析,最终发现了4个与抗性性状紧密连锁的标记,并将抗性基因定位在了家蚕第23号染色体一段0.67Mb的区域。对于抗性基因紧密连锁区域的分析发现含有22个预测基因,对这22个基因进行RT-PCR检测发现只有6个能在家蚕中肠表达,克隆测序结果表明其中有2个酯酶基因发生突变,功能预测表明很有可能为BmNPV抗性基因。4.对于经口接种BmNPV后抗性和感性家蚕中肠的V-ATPase酶活分析表明,抗性家蚕NB和BC8添毒后24小时中肠内膜系统的V-ATPase酶活出现升高,体外过表达及病毒抑制试验表明V-ATPase确实参与了家蚕抗BmNPV的过程。
二、家蚕抗核型多角体病分子标记筛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家蚕抗核型多角体病分子标记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1)抗家蚕血液型脓病药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BmNPV |
1.2.1 BmNPV的病原特征 |
1.2.2 BmNPV感染后的发病症状 |
1.2.3 BmNPV感染家蚕后病毒粒子的侵染途径 |
1.3 蚕用药物现状 |
1.3.1 消毒剂类 |
1.3.2 抗细菌类 |
1.3.3 抗寄生虫类 |
1.3.4 激素类药物 |
1.3.5 蚕用抗病毒药物 |
1.3.6 单克隆抗体 |
1.3.7 弱毒苗 |
1.4 研究目的意义 |
第二章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GP64蛋白抑制剂虚拟筛选及活性检测 |
2.1 材料试剂 |
2.1.1 细胞系,病毒、质粒和菌株 |
2.1.2 工具酶及试剂盒 |
2.1.3 其他试剂 |
2.1.4 试剂的配制 |
2.1.5 相关反应体系及反应程序 |
2.1.6 主要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同源建模 |
2.2.2 虚拟筛选 |
2.2.3 携带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的BmNPV的构建 |
2.2.4 病毒感染与抗病毒测定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同源建模 |
2.3.2 虚拟筛选 |
2.3.3 体外抗BmNPV活性检测 |
2.4 讨论 |
第三章 商品化抗病毒、抗肿瘤药物对家蚕血液型脓病治疗药效的筛选 |
3.1 材料试剂 |
3.1.1 家蚕品系、细胞系,病毒、质粒 |
3.1.2 实验试剂 |
3.1.3 试剂的配制 |
3.1.4 实验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抗病毒、抗肿瘤药物的选择 |
3.2.2 细胞水平病毒感染与抗病毒测定 |
3.3 实验结果 |
3.4 讨论 |
第四章 纳米二氧化钛消毒药效的鉴定 |
4.1 试验材料 |
4.1.1 供试蚕品种 |
4.1.2 供试药剂 |
4.1.3 供试家蚕病原微生物 |
4.1.4 供试培养基及其配置 |
4.1.5 供试试液 |
4.1.6 供试用仪器 |
4.2 试验方法 |
4.2.1 家蚕常见病原体的制备 |
4.2.2 载体制作 |
4.3 供试药物的配制 |
4.4 消毒与中和处理 |
4.5 .对家蚕的感染 |
4.5.1 试验分组 |
4.5.2 对家蚕的感染操作 |
4.5.3 病蚕的识别和发病率的计算 |
4.6 结果判定 |
4.6.1 消毒效果的表示方法 |
4.6.2 消毒效果的结果显示 |
4.7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家蚕抗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及其实用性分子标记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和主要试剂 |
1.2 实验材料的组配和抗BmNPV能力的检测 |
1.3 实验材料的取材和总RNA的提取 |
1.4 抗性相关基因的荧光定量PCR检测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实验材料对BmNPV的抗性比较及其遗传特点 |
2.2 抗性相关基因在各实验材料5龄幼虫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 |
2.3 抗性相关基因在各实验材料5龄幼虫中肠组织的表达检测 |
2.4 抗性相关基因相对表达量与抗BmNPV水平一致性的比较 |
3 讨论 |
4 结论 |
(3)家蚕抗BmNPV品种选育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
1.1 杆状病毒简介 |
1.2 杆状病毒作用机制 |
1.3 杆状病毒感染家蚕后病毒粒子的侵染途径 |
2 家蚕抗BmNPV病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 家蚕对BmNPV抵抗性的遗传研究 |
2.2 抗BmNPV家蚕品种的调查 |
2.3 抗BmNPV品种选育常规技术 |
2.4 最新抗BmNPV病品种选育技术 |
2.4.1 家蚕抗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 |
2.4.2 抗BmNPV转基因家蚕基因水平的研究 |
2.4.3 抗BmNPV家蚕基因编辑水平的研究 |
2.4.4 抗BmNPV转基因家蚕蛋白质组水平的研究 |
3 展望 |
(4)家蚕CVDAR品系对BmNPV的抗性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和主要试剂 |
1.2 家蚕品系的死亡率和半致死剂量测定 |
1.3 家蚕幼虫中肠材料准备 |
1.4 中肠石蜡切片制备与染色 |
1.5 中肠组织全基因组和RNA的抽提、反转录 |
1.6 RT-PCR检测家蚕品系的病毒增殖变化 |
2 结果和分析 |
2.1 家蚕品系CVDAR对Bm NPV的抗性检测 |
2.2 家蚕感染Bm NPV后中肠组织的病理学观察 |
2.3 经口添食的家蚕中肠组织Bm NPV复制增殖差异 |
2.4 经口感染Bm NPV后病毒基因在中肠中的转录水平 |
3 讨论 |
4 结论 |
(5)家蚕对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抗性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家蚕及其应用 |
1.2 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 |
1.3 家蚕对BmNPV的抗性-免疫应答机制 |
1.3.1 抗菌肽系统 |
1.3.2 酚氧化酶依赖性黑素化系统 |
1.3.3 细胞凋亡 |
1.4 家蚕抗病毒-BmNPV与宿主相互作用 |
1.4.1 家蚕抗BmNPV品种及遗传规律研究 |
1.4.2 家蚕抗BmNPV相关基因蛋白 |
1.4.3 抗BmNPV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及其应用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6 研究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
1.6.1 主要研究内容 |
1.6.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家蚕抗病毒能力检测 |
2.1 材料和试剂 |
2.1.1 实验材料 |
2.1.2 仪器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病毒的繁殖及纯化 |
2.2.2 病毒滴度的测定 |
2.2.3 家蚕的病毒感染 |
2.2.4 家蚕添毒后的生长及血淋巴变化情况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不同品系家蚕抗病毒能力鉴定 |
2.3.2 不同品系家蚕添毒后生长情况的比较 |
2.3.3 不同品系家蚕添毒后血淋巴颜色的变化 |
2.4 讨论与小结 |
第三章 抗性品系NB与感性品系306的病理学研究 |
3.1 试剂与材料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仪器 |
3.2 方法步骤 |
3.2.1 家蚕的添毒处理、取材及各组织荧光情况的观察 |
3.2.2 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病毒粒子及多角体的生成 |
3.2.3 相差显微镜下观察血细胞变化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经口添食与穿刺病毒后各个组织的荧光情况 |
3.3.2 经口添食与穿刺病毒后各个组织在不同时间的荧光情况 |
3.3.3 抗、感家蚕血淋巴病毒粒子的增殖情况 |
3.3.4 抗、感家蚕血淋巴中多角体的变化情况 |
3.3.5 抗、感家蚕血细胞形态的变化 |
3.4 讨论与小结 |
第四章 抗性品系NB与感性品系306 BmNPV转录水平的鉴定 |
4.1 试剂与材料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试剂 |
4.1.3 实验仪器 |
4.2 方法步骤 |
4.2.1 BmNPV感染家蚕实验 |
4.2.2 引物合成 |
4.2.3 总RNA的提取和cDNA的合成 |
4.2.4 半定量PCR检测306与NB不同方式添毒后病毒基因的表达量变化 |
4.2.5 荧光定量PCR检测病毒基因在306与NB不同组织的表达量变化 |
4.2.6 数据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半定量PCR下不同品系、不同组织病毒基因的表达情况 |
4.3.2 荧光定量PCR下不同品系、不同组织病毒基因的表达情况 |
4.4 讨论与小结 |
第五章 抗性品系NB与感性品系306 BmNPV蛋白水平的鉴定 |
5.1 试剂与材料 |
5.1.1 实验材料 |
5.1.2 实验试剂 |
5.1.3 Western相关试剂 |
5.1.4 实验仪器 |
5.2 方法步骤 |
5.2.1 BmNPV感染家蚕实验 |
5.2.2 中肠、丝腺、血淋巴蛋白提取 |
5.2.3 BCA蛋白含量测定 |
5.2.4 Western步骤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经口添病毒后病毒蛋白IE1在中肠、丝腺、血淋巴中的表达情况 |
5.3.2 经口添病毒后病毒蛋白VP39在中肠、丝腺、血淋巴中的表达情况 |
5.3.3 穿刺注射病毒后病毒蛋白VP39在中肠、丝腺和血淋巴中的表达情况 |
5.4 讨论与小结 |
第六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科研项目 |
(6)家蚕C类凝集素BmS7对BmNPV的特异响应和抵抗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序言 |
1.昆虫的免疫应答 |
1.1 昆虫体液免疫 |
1.2 昆虫细胞免疫 |
1.3 昆虫RNAi免疫反应 |
2 模式识别受体 |
2.1 膜结合PRR |
2.2 细胞质PRR |
3 家蚕病原 |
3.1 细菌病 |
3.2 真菌病 |
3.3 病毒病 |
3.4 微孢子 |
4 家蚕抗BmNPV研究进展 |
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6 主要研究内容 |
7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 试验动物 |
2 家蚕病原微生物 |
3 样本处理 |
3.1 桑叶处理 |
3.2 家蚕处理 |
4 家蚕死亡率调查 |
5 总RNA的提取 |
6 RNA消化 |
7 cDNA合成 |
8 实时荧光定量PCR |
9 组织石蜡切片制备 |
10 免疫印迹 |
10.1 组织蛋白质的提取 |
10.2 BCA法测定蛋白浓度 |
10.3 电泳、转膜及免疫反应 |
11 免疫组织荧光 |
12 多克隆抗体制备 |
13 家蚕RNA干涉实验 |
14 病毒载量实验 |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1 家蚕感染BmNPV后主要组织器官的C类凝集素BmS7基因表达变化 |
1.1 家蚕感染BmNPV最佳剂量 |
1.2 家蚕感染BmNPV后主要组织器官的BmS7基因表达变化 |
1.3 不同家蚕品种感染BmNPV后BmS7基因表达水平的差异 |
2 BmS7对家蚕感染BmNPV后的特异性应答 |
2.1 不同家蚕常见病原感染家蚕对BmS7的表达水平的影响效果 |
2.2 家蚕感染BmNPV后C类凝集素基因的表达效果 |
3 家蚕感染BmNPV后对BmS7在蛋白水平影响 |
3.1 家蚕感染BmNPV后对BmS7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
3.2 家蚕感染BmNPV后BmS7蛋白的组织和细胞定位 |
4 BmS7基因干涉后对家蚕感染病毒的影响 |
4.1 家蚕注射dsRNA对BmS7基因表达影响 |
4.2 BmS7基因表达下降影响家蚕对BmNPV病毒的抗性 |
5 BmS7基因表达下调对免疫通路基因表达的影响 |
6.讨论 |
第四章 论文总结 |
1. 主要结论 |
2. 论文创新点 |
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项目 |
附录 |
附表1 本文所用主要试剂(试剂盒) |
附表2 试验所用的主要仪器 |
致谢 |
(7)对家蚕抗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研究策略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家蚕抗病毒遗传育种研究 |
1.1 对病毒抵抗力强的家蚕品种选育 |
1.2 家蚕抗病毒的正向遗传学研究 |
1.3 家蚕抗病毒的反向遗传学研究 |
2 家蚕抗病毒分子育种技术研究 |
2.1 应用RNAi技术抗病毒的研究 |
2.2 应用转基因技术抗病毒的研究 |
2.3 应用基因编辑技术抗病毒的研究 |
3 家蚕抗病毒分子调控研究 |
3.1 病毒BV侵染的研究 |
3.2 病毒ODV侵染的研究 |
3.3 病毒和宿主相互作用的研究 |
4 家蚕抗病毒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 |
4.1 病毒基因组测序 |
4.2 转录组学研究 |
4.3 蛋白质组学研究 |
5 家蚕抗病毒研究趋势 |
5.1 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
5.2 学科交叉融合开展研究 |
5.3 产学研一体化推进研究与应用进展 |
(8)分子连锁分析探讨家蚕高抗BmNPV品系的抗性遗传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组配方式 |
1.2 病原复苏与纯化 |
1.3 攻毒方法与取材 |
1.4 SSR、PCR标记的来源 |
1.5 DNA提取及多态性标记的PCR检测 |
1.6 99R品系对BmN PV抗性的连锁分析 |
1.7 标记AY380833的连锁验证 |
2 结果 |
2.1 两亲本对BmN PV的抗性性能鉴定 |
2.2 多态性标记筛选 |
2.3 99R抗性的连锁分析 |
2.4 AY380833标记的连锁验证 |
3 讨论 |
4 结论 |
(9)家蚕抗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家蚕对Bm NPV的水平抗性 |
2家蚕对Bm NPV的遗传抗性 |
2.1抗Bm NPV家蚕资源的发现和鉴定 |
2.2抗性遗传规律的研究 |
2.3抗Bm NPV分子标记的筛选 |
3家蚕抗Bm NPV相关基因/蛋白的筛选 |
3.1 RNA水平抗Bm NPV相关基因的筛选 |
3.2蛋白质水平抗Bm NPV相关蛋白的筛选 |
4家蚕抗Bm NPV的可能途径和机制 |
4.1家蚕抗Bm NPV的免疫途径 |
4.2其他途径和分子 |
5家蚕抗Bm NPV的RNAi研究 |
6结论与展望 |
补充材料 |
(10)可食用资源家蚕的核型多角体病毒抗性基因的高通量分子标记筛选、定位及相关基因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章 可食用资源家蚕的抗性遗传研究进展 |
1.1 可食用昆虫资源 |
1.1.1 可食用昆虫资源家蚕的营养价值 |
1.1.2 可食用昆虫资源家蚕的保健功效 |
1.1.3 家蚕功能食品的开发 |
1.1.4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及其对于家蚕食品开发的危害 |
1.2 杆状病毒概况 |
1.2.1 杆状病毒的形态结构 |
1.2.2 杆状病毒的生活史 |
1.3 昆虫的病毒免疫研究 |
1.3.1 免疫信号传导 |
1.3.2 抗菌肽 |
1.3.3 酚氧化酶原级联依赖的黑化和包裹作用 |
1.3.4 细胞凋亡机制 |
1.3.5 其他免疫方式 |
1.4 家蚕抗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研究进展 |
1.4.1 影响家蚕对杆状病毒感受性的因素 |
1.4.2 经分离和鉴定的抗BmNPV物质 |
1.4.3 抗BmNPV家蚕资源的发现和鉴定 |
1.4.4 家蚕抗BmNPV的遗传规律研究 |
1.4.5 家蚕抗BmNPV的分子标记研究 |
1.4.6 RNA水平对家蚕抗BmNPV的研究 |
1.4.7 蛋白质水平对家蚕抗BmNPV的研究 |
1.4.8 其他抗BmNPV相关分子 |
1.5 空泡膜ATP合成酶 |
1.5.1 V-ATPase概况 |
1.5.2 V-ATPase与家蚕抗BmNPV的联系 |
1.6 家蚕抗病毒的研究方法 |
1.6.1 常用分子标记的种类和特点 |
1.6.2 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与简化基因组测序 |
1.6.3 群体分离分析法 |
1.7 研究意义和目的 |
1.8 研究主要内容、目标及技术路线 |
1.8.1 研究内容 |
1.8.2 研究目标 |
1.8.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家蚕抗BmNPV遗传材料的准备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BmNPV多角体病毒的繁殖与纯化 |
2.1.2 家蚕品种和遗传材料组配方式 |
2.1.3 家蚕接种病毒及取材 |
2.1.4 用于第二代高通量测序的家蚕DNA提取 |
2.1.5 DNA质量检测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家蚕群体在接种BmNPV后的发病情况 |
2.2.2 家蚕基因组的提取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家蚕抗BmNPV分子标记的高通量筛选和连锁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构建SLAF测序文库 |
3.1.2 SLAF测序 |
3.1.3 家蚕亲本基因组多态性分析 |
3.1.4 多态性SLAF标记的连锁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测序结果统计 |
3.2.2 多态性SLAF分析 |
3.2.3 家蚕抗性亲本NB与感性亲本306的蛋白突变分析 |
3.2.4 多态性SLAF标记的连锁分析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家蚕抗BmNPV候选基因的初步验证 |
4.1 试剂和操作 |
4.1.1 常用试剂 |
4.1.2 常规操作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家蚕品种 |
4.2.2 抗性候选基因的分析 |
4.2.3 家蚕中肠cDNA的合成 |
4.2.4 候选基因在中肠的表达分析 |
4.2.5 候选基因的克隆和测序 |
4.2.6 测序结果整理和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候选基因功能注释 |
4.3.2 候选基因中肠表达分析 |
4.3.3 候选基因在中肠的RT-PCR分析 |
4.3.4 候选基因的测序分析 |
4.3.5 候选基因的突变分析 |
4.3.6 候选基因在BC_8中的分析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家蚕抗BmNPV相关基因的功能分析 |
5.1 试剂和操作 |
5.1.1 常用试剂 |
5.1.2 常规操作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昆虫、载体和细胞系 |
5.2.2 BmNPV的繁殖、纯化及计数 |
5.2.3 家蚕添毒处理及取材 |
5.2.4 家蚕中肠粗提物和中肠质膜蛋白的提取 |
5.2.5 ATPase酶活测定 |
5.2.6 过表达V-ATPase对BmNPV增殖的影响 |
5.2.7 数据的统计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家蚕中肠的V-ATPase酶活检测 |
5.3.2 体外过表达对BmNPV增殖的影响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1.1 BmNPV抗性基因的分子标记筛选 |
6.1.2 BmNPV抗性亲本和感性亲本的多态性分析 |
6.1.3 BmNPV抗性基因的初步定位 |
6.1.4 BmNPV抗性基因的验证分析 |
6.1.5 BmNPV抗性相关基因的分析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论文主要创新点 |
在研期间发表的研究论文和参加的课题 |
致谢 |
附录 |
四、家蚕抗核型多角体病分子标记筛选(论文参考文献)
- [1]抗家蚕血液型脓病药物的研究[D]. 刘茹婷. 江苏科技大学, 2020(04)
- [2]家蚕抗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及其实用性分子标记的筛选[J]. 刘勇,艾均文,唐芸,薛宏,何行健,郑颖.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19(12)
- [3]家蚕抗BmNPV品种选育研究进展[J]. 何艳茹,夏冬梅,袁桂阳,曹宁宁,肖慧,陈永波. 中国蚕业, 2019(04)
- [4]家蚕CVDAR品系对BmNPV的抗性特征分析[J]. 秦琪,董战旗,雷雪蛟,曹明亚,唐亮,石美宁,潘敏慧. 微生物学报, 2019(12)
- [5]家蚕对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抗性鉴定[D]. 唐涵涵. 江苏大学, 2019(03)
- [6]家蚕C类凝集素BmS7对BmNPV的特异响应和抵抗机制研究[D]. 黄希云. 苏州大学, 2019(06)
- [7]对家蚕抗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研究策略及研究进展[J]. 董战旗,潘敏慧. 蚕业科学, 2017(01)
- [8]分子连锁分析探讨家蚕高抗BmNPV品系的抗性遗传基础[J]. 高瑞,李春林,童晓玲,曹明亚,石美宁,徐安英,鲁成,代方银. 中国农业科学, 2017(01)
- [9]家蚕抗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研究进展[J]. 吕鹏,潘晔,王鹏,周阳,马上上,姚勤,陈克平. 科学通报, 2015(14)
- [10]可食用资源家蚕的核型多角体病毒抗性基因的高通量分子标记筛选、定位及相关基因功能[D]. 吕鹏. 江苏大学, 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