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外石油化工工艺流程(论文文献综述)
张甫[1](2020)在《劣质重油悬浮床加氢工艺技术的研究及工业应用》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原油进口依赖度逐年攀升及进口原油中劣质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环境保护法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实现能源清洁生产和高效转化已成为我国炼化企业绿色、清洁发展亟需突破的难题。现阶段,在炼油工业中,悬浮床加工技术是最先进、最核心的技术,能够将劣质重油向清洁生产、提高轻质油产品收率和资源利用率方向转化。本论文研究是以国内自主研发的首套15万吨/年悬浮床加氢工业装置为背景,以煤焦油、减压渣油等劣质重油生产高附加值的石脑油、柴油等清洁能源产品为基础,根据PRO/II软件进行模拟分析,基于劣质重油性质模拟全装置工艺流程,包括物料平衡的计算、能量平衡的计算等,重点研究悬浮床加氢技术工艺流程优化、主要操作条件优化、关键设备的选择及工艺计算,并分析了装置的能耗及可能发生的安全、环保等风险因素,采取了切实可行的安全、环保、消防措施。同时根据装置的实际工业运行数据,对装置运行和设备等进行分析,同时还对比工艺参数和经济效益等,对悬浮床加氢技术在推广过程中的经济社会效益进行探讨。通过本论文研究能够为日后劣质重油悬浮床加氢技术工业放大工艺包设计及工程设计、长周期运行、装置规模化研究开发及技术推广应用提供参考和实际经验,更好的实现资源清洁生产、高效利用。
刘正庚[2](1994)在《计算机在石油化学工业发展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国内外石油化学工业中计算机应用情况作一综合性介绍,在工程设计中,着重介绍了工艺计算、二维绘图和三维模型设计以及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计算机应用。工厂中的计算机应用,着重介绍了DCS,控制和流程模拟。管理方面着重介绍了生产信息管理和实时监督与控制。结合目前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水平,提出了今后应用的四个重要方面。
裴张留[3](2020)在《碳五馏分的分离与高端碳五石油树脂合成研究》文中认为国内多地大型炼化一体项目逐渐投产,给下游产业链提供了大量原料,如何有效利用这些石化资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将石油裂解碳五馏分用于合成碳五石油树脂,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益的主要途径之一。为合成高端碳五石油树脂,要先对碳五馏分分离处理。碳五馏分成份复杂,各组分沸点非常接近,用常规精馏方法很难分离,本文先用加热二聚方法,使碳五馏分中环戊二烯生成高沸点的双环戊二烯,再精馏分离出间戊二烯和双环戊二烯,然后用二甲基甲酰胺改变异戊二烯与其它组分的相对挥发度,用萃取精馏方法,抽提出异戊二烯。从抽余液中分离提纯异戊烯难度更大,先用醚化方法,使异戊烯与甲醇反应生成甲基叔戊基醚,然后精馏提纯,再高温催化醚解,水洗除去甲醇,最后在异构化催化剂作用下,使2-甲基-1-丁烯转化为2-甲基-2-丁烯,得到较高纯度的异戊烯。在合成研究中,采用催化合成、热聚合成、加氢改性等多种方法,分别探索影响碳五石油树脂质量的因素。在催化合成配方中,双烯烃有利于提高树脂软化点,但颜色加深,其中异戊二烯和双环戊二烯会使树脂颜色和熔融粘度快速恶化,要尽量少用,单烯烃可以改善树脂颜色,但会使软化点降低,要平衡双烯烃和单烯烃的用量;另外,在合成配方中添加苯乙烯改性研究,进一步改善碳五石油树脂的颜色、相容性和热稳定性。在热聚合成中,增加双环戊二烯用量、提高反应温度和延长反应时间,都会使树脂分子量增大,软化点上升,而增加间戊二烯或溶剂用量,则使树脂分子量减小,软化点下降,但分子量分布改善。热聚合成的碳五石油树脂颜色较深,因此对其催化加氢改性研究。经过催化加氢,树脂软化点升高,熔融粘度增大,增加镍催化剂用量或增大氢压都有利于提高加氢深度,树脂颜色逐渐趋于水白,提高反应温度,反应速度加快,但反应平衡逆向移动,树脂黄色指数先降低,然后回升。本文开发两款碳五石油树脂产品,质量对应美国埃克森美孚公司浅色碳五石油树脂E-2203LC和水白碳五石油树脂E-5300。成功开发出与国际知名企业产品对抗的牌号,既是研究成果,又是对实验结论的进一步检验,对开发其它种类的石油树脂产品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黄文栋[4](2019)在《天津港南疆石化港区安全风险评价研究》文中认为安全生产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安全大事,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党和政府对人民利益高度越来越负责的体现。近年来,我国化工园区的建设速度迅猛,规模不断扩大,化工园区的危化企业密集,现有的安全管理模式及监管体制已不适应化工园区发展的要求,化工园区的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了各界高度关注。近十几年来,国内外已经发生了几十起规模影响大的、后果严重的危化品火灾爆炸事故,造成了不良影响,带来了极大损失。化工园区目前呈现出园区规模大、危险源集中化的特点,如何在石化园区安全生产现状的基础上,结合石化企业特点,通过安全风险评价研究,预防重特大事故,降低损失和影响,确保石化园区的安全,实现石化园区良性发展、可持续,成为政府、园区管理者和企业日益关心和急需解决的核心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及国外石化园区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化工园区安全风险评价及管理的研究进展,初步总结出我国化工园区安全风险评价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上述分析总结,重点对天津港南疆石化港区的基本情况进行系统摸底排查,并结合石化港区安全生产现状和管理鸡翅,建立石化港区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分析确定有针对性的安全风险评价分析方法。根据确定的风险评价方法,在充分考虑天津港南疆石化港区的安全生产相关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应用选定的风险评价方法进行全面风险评价,得出评价结果分析,最终提出天津港南疆石化港区安全改进措施。本文本着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从港区安全现状入手,应用多种风险评价方法,系统地对天津港南疆石化港区进行了全面安全风险评价,达到预期效果,提升区域总体安全。
周迪[5](2019)在《硫磺回收装置的分析、设计与优化》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清洁燃料规定日趋严格,硫磺回收装置已成为炼油厂必不可缺少的配套装置。本课题首先介绍了硫磺回收工艺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其发展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同时介绍了克劳斯硫磺回收工艺的基本原理、流程、影响因素、催化剂的应用及发展状况;介绍了尾气处理的意义和发展状况,多种尾气处理工艺的原理和特点,从而展现了保证硫磺回收装置尾气达标排放的多种途径。该炼油厂酸水汽提部分排放的净化水中氨含量超标,为了使排放的净化水中的氨含量达标,现通过Aspen Plus软件对酸水汽提部分进行模拟,为方便操作参数的改进,现仅对汽提塔的操作参数如热冷进料比、塔顶采出量、侧线采出量以及热进料进塔温度进行优化,并分析这些参数对净化水中氨含量的影响,最后提出改进措施及优化方案。硫磺回收的重要设备燃烧炉采用RGibbs+REquil模块,为了模拟燃烧炉内复杂的反应,通过计算分析出了燃烧炉内发生的的独立反应。为了使模拟更加接近实际情况,在反应中考虑到了硫分子之间的转变,以及硫化物的生成。采用Aspen Plus软件对硫磺回收整个过程进行模拟,各个设备建立相应的模型,通过模拟结果与实际情况的对比,验证模型成功。并通过软件对影响硫回收率的因素如空气比、燃烧炉温度等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优化改进措施。硫磺回收部分排放的尾气中的二氧化硫浓度已超过环保法的相关规定,对硫磺回收部分的操作优化也解决不了超标的问题,需要对硫磺回收部分增加尾气处理装置。通过对尾气处理工艺的选择、模拟发现,加上SSR尾气处理工艺,整套装置硫回收率达到99.6%,尾气中的二氧化硫浓度满足排放要求。最后对加氢反应器进行结构设计,并用水压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加氢反应器设计合格。
陈强[6](2017)在《XC公司环氧装置扩产方案的优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环氧树脂的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需求量越来越大,对产品的品种和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环氧树脂消费量占到全球消费量的40%以上,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环氧树脂消费市场,同时成为全球环氧树脂的主要增长力量,推动着全球环氧树脂产业保持较高增长。环氧树脂业务作为XC公司的核心业务,随着环氧树脂行业的发展,目前装置的产能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装置产能的扩大具有强烈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提高XC公司环氧树脂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提高社会效益,增强发展后劲,为良性发展打下基础,对XC公司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如下:(1)本文对三个不同的技术方案进行可行性研究,从技术可行性分析、安全环保分析和财务分析三个角度,对三个方案的可行性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三个方案均可行。(2)依据指标选择原则,从先进适用、财务指标、安全可靠、工程设计、科技创新、技术来源与发展、环境影响、产品质量与消耗、装置柔度与稳定性等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界定了各个指标的含义和作用。(3)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值,并采用专家打分法来评价扩产方案。(4)采用模糊综合评价对三个扩产方案进行了优选,预反应法成为最终的方案。扩产方案选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从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本文的研究解决XC公司环氧树脂扩产项目方案优选问题,还可为XC公司或其他公司类似项目的建设提供重要借鉴。
张庆军,刘文洁,王鑫,蒋立敬,耿新国[7](2015)在《国外渣油加氢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原油劣质化趋势的加剧及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渣油加氢技术已成为炼厂提高轻油收率的关键技术。本文针对目前主要的渣油加氢技术,比较了固定床、沸腾床、悬浮床、移动床四大类型渣油加氢技术的优势和不足,重点分析了国外主要的渣油加氢技术的研究进展,探讨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固定床加氢技术最成熟,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将占据渣油加氢的主导地位;沸腾床加氢技术日趋成熟,代表未来渣油加氢的发展方向;移动床加氢技术暂不作为渣油加氢的有效手段;悬浮床加氢技术尚未实现工业化应用,正在建设多套工业装置,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渣油加氢技术与其他重油加工工艺进行优化集成,将会显着提高炼厂的经济效益。
刘毅飞[8](2017)在《现代煤化工烯烃路线竞争力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现代煤化工是指以煤为主要原料,生产多种清洁燃料和基础化工原料的煤炭加工转化产业,具体包括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和煤制乙二醇等。发展现代煤化工不仅是国家能源战略技术储备和产能储备的需要,而且是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举措。煤制烯烃在现今技术条件下即煤经甲醇制烯烃,指的是先以煤炭为原料合成甲醇,然后再用甲醇制取乙烯、丙烯等烯烃的技术;整个工艺流程主要包括煤的气化、合成气制甲醇与甲醇制取低碳烯烃三大部分。作为现代煤化工的重要路线之一,煤制烯烃在过去的6年中经历了迅猛的发展,产能从2010年的60万t/年飙升至1083万t/年(包含甲醇制烯烃,下同),其中乙烯产能406万t/年,丙烯产能677万t/年,分别占到全国总产能的17%和24.3%,煤基烯烃已成为我国烯烃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煤制烯烃项目的实地调研,结合企业财务报告,计算得出在煤炭价格为290元/t时,煤基烯烃产品单位成本为5276元,与原油价格47美元/桶时石油制烯烃的成本相当,煤炭(标煤)价格每上升100元,煤制烯烃成本上升540元/t。根据金碚的因果关系模型和波特钻石模型对煤制烯烃路线的竞争力进行了分析,从竞争结果来看,煤制烯烃路线的竞争力强于其他现代煤化工路线,但弱于石油制烯烃;煤制烯烃路线的主要竞争优势集中在于国内丰富的煤炭资源、有竞争力且稳定可控的成本和先进稳定的技术三方面;其竞争劣势为较大的投资强度、水资源的短缺和较高的碳排放。此外还面临着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未来产能继续快速扩张而导致产能过剩等危险。因此,我国煤制烯烃产业未来的发展应侧重于现有项目的升级示范,包括新一代技术的开发与现有技术的优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力度,特别是要降低煤基烯烃的水耗和碳排放;同时烯烃产品要向高端化、差异化发展,避免低端、通用产品的同质竞争。
赵哲[9](2019)在《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管理研究 ——以辽宁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当前,辽宁高等工程教育资源基础雄厚,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的先天条件优越,拥有数量众多的省属本科高校和大批工程类专业,培养规模庞大的高等工程人才。本研究立足于辽宁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的存量与增量并驾齐驱的现实局面和战略情势,围绕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这个主旨问题,基于战略管理的研究视角,把教育学领域的“人才培养质量问题”与管理学领域的“战略管理问题”两个原本割裂的学术版块进行充分匹配,将“质量问题”升华为“战略管理问题”,理性建立了一种质量与战略及战略管理相结合的研究范式,构建了指向明确、特色鲜明和思路清晰的质量战略及其战略管理的逻辑体系与框架结构,重点提出了战略管理要解决的战略分析、战略选择和战略实施等基本内容。阐述了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管理基本内涵。首先对战略管理的理论体系、概念定义和嫁接应用进行详细论述。其次对“质量论”进行概念演进解读和拓展应用,其中,“质量论”经历了“客观质量—主观质量—动态质量—全面质量—标准质量”的持续演变,战略管理的应用基础是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范式的集合定义和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多维度推论,而“工程性”、“创新性”和“国际性”作为质量特性共同组成战略管理的发生机制。随后对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管理生成进行理性分析,其中,质量与战略管理的关系表现为必然性和紧凑性,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管理具有结构性、建构性、全面性、差异性和接续性等五类显着特征。最后从战略环境、战略选择和战略实施及保障三个方面探讨了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与战略管理之间的要素契合关系。分析了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环境和战略基础。引入PEST经典模型分析了影响辽宁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等四类外部环境。通过定量研究全面掌握辽宁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基础情况,即对省内18所省属高校的31种工程类专业的2600名大四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及针对省内5所省属高校和5家企业的136人运用半结构化方式的深度访谈,最终为战略制定提供定性的问题探查与分析判断。明确了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选择。战略愿景在于将工程导向作为始终标靶,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关键支点,将国际化培养作为长效动能;重点路径在于从高校主体维度出发,围绕“工程性”、“创新性”和“国际性”的始终质量特性诉求,提出专业、课程、教师、载体和模式等方面的针对性与合理性的战略重点选择。阐述了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实施及保障。战略实施的高校内部具体发力点在于战略领导、战略执行、战略目标、战略组织和战略资源等“五力”的持续共同作用,即增强高校战略领导的领航控制力,加强高校战略主体的联合执行力,提高高校战略目标的标靶向导力,提升高校战略组织的结构调适力,确保高校战略资源的持续配置力。战略保障的主要途径是立足政府和社会双重视角的完善政府外部治理体系与建构社会长效驱动系统。
钱伯章[10](2005)在《炼油催化剂的现状分析和技术进展》文中研究表明
二、国外石油化工工艺流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外石油化工工艺流程(论文提纲范文)
(1)劣质重油悬浮床加氢工艺技术的研究及工业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1.1 固定床加氢技术 |
1.1.2 移动床加氢技术 |
1.1.3 沸腾床加氢技术 |
1.1.4 悬浮床加氢技术 |
1.2 国内外悬浮床加氢工艺技术现状 |
1.2.1 国外悬浮床加氢工艺技术 |
1.2.2 国内悬浮床加氢工艺技术 |
1.3 本文选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2 反应机理及加氢过程影响因素 |
2.1 反应机理 |
2.1.1 芳烃加氢饱和 |
2.1.2 加氢裂化 |
2.1.3 加氢脱硫 |
2.1.4 加氢脱氮 |
2.1.5 加氢脱氧 |
2.1.6 加氢脱金属 |
2.2 加氢过程的影响因素 |
2.2.1 反应压力的影响 |
2.2.2 反应温度的影响 |
2.2.3 空速的影响 |
2.2.4 氢油比 |
3 工艺技术方案研究 |
3.1 原料性质、规模及产品方案 |
3.1.1 原料性质 |
3.1.2 生产规模 |
3.1.3 产品方案及性质 |
3.2 流程简述 |
3.3 主要操作条件 |
3.4 物料平衡 |
3.5 工艺流程模拟计算 |
3.5.1 工艺流程模拟的目的 |
3.5.2 工艺流程模拟软件简介 |
3.5.3 工艺流程模拟计算 |
3.6 工艺流程优化研究 |
3.6.1 分离系统的优化 |
3.6.2 循环氢脱硫系统的优化 |
3.7 主要工艺设备选择及工艺计算 |
3.7.1 设备选材原则 |
3.7.2 主要静止设备 |
3.7.3 主要转动设备 |
3.7.4 主要设备规格表 |
3.8 能耗分析 |
3.9 环境保护 |
3.9.1 废水的来源及治理措施 |
3.9.2 废气的来源及治理措施 |
3.9.3 固体废物的来源及治理措施 |
3.9.4 噪声的来源及治理措施 |
3.10 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 |
3.10.1 物料危害分析 |
3.10.2 主要安全卫生措施 |
3.10.3 消防 |
4 工业应用研究及前景分析 |
4.1 MCT装置工业应用研究 |
4.1.1 MCT装置加工煤焦油等劣质重油 |
4.1.2 MCT装置加工生物原料油 |
4.2 应用前景分析 |
4.2.1 煤焦油高效转化低碳芳烃、高档溶剂油 |
4.2.2 重质渣油高效转化优质汽柴油 |
4.2.3 动植物油脂高效转化生物柴油 |
4.2.4 符合国家节能环保的战略思想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3)碳五馏分的分离与高端碳五石油树脂合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碳五原料分离技术 |
1.2.1 碳五馏分组成及综合利用介绍 |
1.2.2 碳五馏分分离技术 |
1.3 碳五石油树脂合成技术 |
1.3.1 碳五石油树脂介绍 |
1.3.1.1 混合C5石油树脂 |
1.3.1.2 脱环C5石油树脂 |
1.3.1.3 间戊二烯石油树脂 |
1.3.1.4 双环戊二烯石油树脂 |
1.3.1.5 共聚石油树脂 |
1.3.1.6 加氢碳五石油树脂 |
1.3.2 碳五石油树脂合成技术 |
1.3.2.1 质子酸催化聚合 |
1.3.2.2 Lewis酸催化聚合 |
1.3.2.3 自由基引发聚合 |
1.3.2.4 有机金属催化聚合 |
1.3.2.5 热聚法合成 |
1.4 碳五石油树脂应用 |
1.4.1 用于胶粘剂 |
1.4.1.1 热熔压敏胶粘接性能 |
1.4.1.2 热熔压敏胶对碳五石油树脂质量要求 |
1.4.2 用于油墨 |
1.4.3 用于橡胶加工 |
1.4.4 用于涂料 |
1.4.5 用于造纸 |
1.5 碳五石油树脂牌号开发 |
1.5.1 配方和反应条件 |
1.5.1.1 催化剂选择 |
1.5.1.2 配方优化 |
1.5.1.3 反应条件 |
1.5.2 共聚改性 |
1.5.2.1 C5/C9共聚改性 |
1.5.2.2 苯乙烯改性 |
1.5.2.3 萜烯改性 |
1.5.2.4 极性基团改性 |
1.5.3 催化加氢改性 |
1.5.3.1 加氢工艺 |
1.5.3.2 加氢催化剂 |
1.5.3.3 加氢溶剂 |
1.6 碳五石油树脂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1.6.1 国外碳五石油树脂发展现状 |
1.6.2 国内碳五石油树脂发展现状 |
1.6.3 存在问题 |
1.7 研究目的、意义和拟解决的关键技术 |
1.7.1 研究目的意义 |
1.7.2 研究内容与拟解决的关键技术 |
1.7.2.1 研究内容 |
1.7.2.2 拟解决的关键技术 |
1.7.3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
1.7.3.1 研究方案 |
1.7.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碳五原料分离研究 |
2.1 实验原料 |
2.2 实验仪器 |
2.3 检测方法 |
2.4 碳五原料分离方法 |
2.5 碳五分离条件优化 |
2.5.1 环戊二烯二聚反应 |
2.5.1.1 二聚反应温度 |
2.5.1.2 二聚反应时间 |
2.5.2 异戊二烯萃取精馏 |
2.5.2.1 萃取剂DMF用量 |
2.5.2.2 萃取精馏温度 |
2.6 异戊烯分离方法 |
2.7 异戊烯分离条件优化 |
2.7.1 加氢反应 |
2.7.1.1 氢气用量优化 |
2.7.1.2 加氢反应温度 |
2.7.2 醚化反应 |
2.7.2.1 甲醇用量 |
2.7.2.2 醚化反应温度 |
2.7.3 醚解反应 |
2.7.3.1 醚解反应温度 |
2.7.3.2 醚解反应压力 |
2.7.4 异构化反应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Lewis酸催化法合成碳五石油树脂研究 |
3.1 催化合成原料 |
3.2 实验仪器 |
3.3 检测方法 |
3.4 催化合成方法 |
3.5 配方和反应条件对树脂影响研究 |
3.5.1 配方优化实验 |
3.5.1.1 间戊二烯用量 |
3.5.1.2 异戊二烯用量 |
3.5.1.3 双环戊二烯用量 |
3.5.1.4 异戊烯用量 |
3.5.1.5 苯乙烯用量 |
3.5.1.6 循环溶剂用量 |
3.5.2 反应条件优化 |
3.5.2.1 催化剂用量 |
3.5.2.2 反应温度 |
3.5.2.3 反应时间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碳五石油树脂牌号开发 |
4.1 目标产品选择 |
4.2 配方设计 |
4.2.1 苯乙烯用量 |
4.2.2 间戊二烯用量 |
4.2.3 异戊二烯用量 |
4.2.4 双环戊二烯用量 |
4.2.5 异戊烯用量 |
4.2.6 循环溶剂用量 |
4.3 反应条件设计 |
4.3.1 催化剂用量 |
4.3.2 反应温度 |
4.3.3 反应时间 |
4.4 合成结果 |
4.5 结构表征分析 |
4.6 应用性能评价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热聚法合成碳五石油树脂研究 |
5.1 热聚实验原料 |
5.2 热聚实验仪器 |
5.3 热聚实验检测方法 |
5.4 热聚合成方法 |
5.5 配方和反应条件对树脂质量影响研究 |
5.5.1 热聚配方优化实验 |
5.5.1.1 双环戊二烯用量 |
5.5.1.2 间戊二烯用量 |
5.5.1.3 溶剂用量 |
5.5.2 热聚反应条件优化实验 |
5.5.2.1 热聚反应温度 |
5.5.2.2 热聚反应时间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碳五石油树脂加氢改性研究 |
6.1 加氢实验原料 |
6.2 加氢实验仪器 |
6.3 加氢实验检测方法 |
6.4 石油树脂催化加氢方法 |
6.5 反应条件对加氢石油树脂质量影响研究 |
6.5.1 加氢催化剂用量 |
6.5.2 加氢反应温度 |
6.5.3 加氢反应压力 |
6.5.4 加氢反应时间 |
6.5.5 基础树脂溶液浓度 |
6.6 加氢实验小结 |
第7章 加氢碳五石油树脂牌号开发 |
7.1 加氢石油树脂目标产品选择 |
7.2 热聚基础树脂选择 |
7.3 加氢反应条件设计 |
7.3.1 催化剂用量 |
7.3.2 加氢反应温度 |
7.3.3 加氢反应压力 |
7.3.4 加氢反应时间 |
7.3.5 基础树脂溶液浓度 |
7.4 合成结果 |
7.5 加氢石油树脂应用评价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研究创新之处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4)天津港南疆石化港区安全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发展趋势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 |
2 石化港区概念及风险特点分析 |
2.1 石化港区概念 |
2.2 石化港区的主要类别 |
2.2.1 仓储型石化港区 |
2.2.2 中小型化工企业聚集型石化港区 |
2.2.3 具备产业链条模式的石化港区 |
2.3 石化港区危险源及作业风险特征分析 |
2.4 风险评价方法概述 |
2.4.1 评价方法介绍 |
2.4.2 评价方法确定 |
2.5 本章小结 |
3 天津港南疆石化港区的基本情况 |
3.1 天津港南疆石化港区及企业情况 |
3.1.1 南疆石化港区情况 |
3.1.2 南疆石化港区企业情况 |
3.2 南疆石化港区危险货物 |
3.2.1 危险货物种类及分布 |
3.2.2 危险货物特性 |
3.3 重大危险源情况汇总 |
3.4 南疆石化港区配套设施 |
3.4.1 电力系统 |
3.4.2 给排水系统 |
3.4.3 明火源 |
3.4.4 交通设施 |
3.4.5 工艺管线 |
3.4.6 储罐 |
3.5 南疆石化港区安全管理及应急体系 |
3.5.1 港区内企业的安全管理情况 |
3.5.2 港区安全监管机构、职责及管理制度 |
3.5.3 港区应急体系 |
3.6 本章小结 |
4 南疆石化港区生产作业风险评价 |
4.1 确定天津港南疆石化港区评价相关影响因素 |
4.1.1 安全距离因素 |
4.1.2 工艺流程因素 |
4.1.3 作业码头因素 |
4.1.4 危险货物储罐因素 |
4.1.5 工艺管道因素 |
4.2 南疆石化港区安全风险评价 |
4.2.1 安全距离评价 |
4.2.2 工艺流程评价 |
4.2.3 作业码头评价 |
4.2.4 危险货物储罐评价 |
4.2.5 工艺管道评价 |
4.3 主要问题 |
4.3.1 安全距离方面 |
4.3.2 工艺流程方面 |
4.3.3 作业码头方面 |
4.3.4 危险货物储罐方面 |
4.3.5 工艺管道方面 |
4.4 本章小结 |
5 依据风险评价提出改进措施 |
5.1 安全距离措施建议 |
5.2 作业码头措施建议 |
5.3 危险货物储罐措施建议 |
5.4 自动控制系统、电气、消防设施措施建议 |
5.5 工艺管道措施建议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附表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硫磺回收装置的分析、设计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酸水汽提工艺 |
1.1.1 单塔加压汽提 |
1.1.2 双塔加压汽提 |
1.1.3 单塔常压汽提 |
1.2 硫磺回收装置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硫磺回收装置国内研究现状 |
1.2.2 硫磺回收装置国外研究现状 |
1.3 尾气处理工艺 |
1.3.1 低温克劳斯法 |
1.3.2 还原吸收法 |
1.3.3 选择性催化氧化法 |
1.4 催化剂的主要类型 |
1.4.1 硫磺回收催化剂 |
1.4.2 Claus尾气加氢催化剂 |
1.4.3 硫磺回收及尾气加氢催化剂主要牌号 |
第2章 对酸水汽提装置模拟优化改进 |
2.1 酸水汽提部分概况 |
2.2 酸性水汽提部分工艺流程 |
2.3 对酸水汽提塔原理分析 |
2.4 对酸水汽提塔模拟 |
2.5 模拟计算及结果分析 |
2.6 塔操作参数对净化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
2.6.1 热冷进料比对净化水氨含量的影响 |
2.6.2 塔顶采出量对净化水氨含量的影响 |
2.6.3 侧线抽出量对净化水氨含量的影响 |
2.6.4 热进料温度对净化水氨含量的影响 |
2.6.5 优化计算 |
2.7 结论与建议 |
第3章 利用Aspen plus软件对硫回收部分优化与改进 |
3.1 硫磺回收部分概况 |
3.2 硫磺回收部分工艺流程 |
3.3 对硫磺回收工艺原理分析 |
3.4 对硫磺回收部分进行模拟 |
3.4.1 建立燃烧炉模型 |
3.4.2 建立废热锅炉模型 |
3.4.3 建立反应器模型 |
3.4.4 建立冷凝器模型 |
3.4.5 模拟硫磺回收部分 |
3.5 物料衡算 |
3.5.1 燃烧炉物料衡算 |
3.5.2 废热锅炉物料衡算 |
3.5.3 反应器物料衡算 |
3.5.4 冷凝器物料衡算 |
3.6 能量衡算 |
3.6.1 燃烧炉能量衡算 |
3.6.2 废热锅炉能量衡算 |
3.6.3 反应器能量衡算 |
3.6.4 冷凝器能量衡算 |
3.7 硫磺回收模拟结果对比 |
3.8 对影响硫磺回收率的工艺参数进行分析 |
3.8.1 燃烧炉温度对硫磺产量的影响 |
3.8.2 空气进气量对硫磺产量的影响 |
3.8.3 一二级反应器出口温度对硫磺产量的影响 |
3.9 结论 |
第4章 尾气处理装置的模拟 |
4.1 尾气处理工艺的选择 |
4.2 SSR尾气处理工艺 |
4.3 尾气处理部分模拟 |
4.3.1 物料守恒 |
4.3.2 能量守恒 |
4.4 总硫磺回收率的计算 |
4.5 硫磺回收整套装置工艺流程 |
第5章 对加氢反应器的设计 |
5.1 加氢反应器的选型 |
5.2 催化剂的选择 |
5.3 结构尺寸的确定 |
5.3.1 催化剂体积的填充量 |
5.3.2 加氢反应器壳体的设计 |
5.3.3 加氢反应器催化剂的填充高度 |
5.3.4 加氢反应器壳体厚度的设计 |
5.3.5 加氢反应器总高、封头的设计 |
5.3.6 压力试验及强度校核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工艺流程图 |
(6)XC公司环氧装置扩产方案的优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行业概况 |
1.1.2 XC公司环氧树脂扩产必要性 |
1.2 研究意义 |
1.2.1 确保XC公司环氧装置扩产方案选型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
1.2.2 为后续的项目选型提供重要的借鉴 |
1.2.3 对设备选型的方法和理论做一些有益的补充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可行性研究的应用与研究现状 |
1.3.2 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应用与研究现状 |
1.3.3 设备选型的应用与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基础理论综述 |
2.1 可行性研究的一般理论 |
2.1.1 可行性研究概述 |
2.1.2 可行性研究的内容和程序 |
2.2 技术方案评估的一般理论 |
2.2.1 技术方案评估概述 |
2.2.2 技术类型和技术评估原则 |
2.2.3 技术方案评估的内容和方法 |
2.2.4 建设项目生产工艺方案评估 |
2.2.5 建设项目工程设计方案分析 |
2.3 模糊层次分析法的一般理论 |
2.3.1 层次分析法的方法和步骤 |
2.3.2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和步骤 |
2.4 设备选型决策的一般理论 |
2.4.1 设备选型决策的原则 |
2.4.2 设备选型决策的影响因素 |
第三章 XC公司环氧装置扩产备选方案的初步分析 |
3.1 技术可行性分析 |
3.1.1 产品方案及生产规模 |
3.1.2 工艺技术方案 |
3.1.3 原辅料及公用工程 |
3.1.4 公用工程和辅助设施方案 |
3.1.5 三种技术方案的限制条件 |
3.2 安全环保分析 |
3.2.1 用能标准与能耗分析 |
3.2.2 环境保护 |
3.2.3 劳动保护与安全卫生 |
3.2.4 消防 |
3.2.5 生产组织与定员 |
3.3 财务分析 |
3.3.1 投资预估与资金筹措 |
3.3.2 财务分析-生产成本分析 |
3.3.3 经济评价 |
3.3.4 不确定性分析 |
3.3.5 财务评价结论 |
第四章 XC公司环氧装置扩产方案的综合评价模型 |
4.1 技术方案选择的指标层次体系构建 |
4.1.1 指标层次体系构建原则 |
4.1.2 指标体系构建 |
4.2 指标说明及分析 |
4.2.1 先进适用 |
4.2.2 经济合理 |
4.2.3 安全可靠 |
4.2.4 科技创新 |
4.2.5 工程设计 |
4.2.6 技术来源与发展趋势 |
4.2.7 环境保护 |
4.2.8 产品质量与消耗 |
4.2.9 稳定性 |
4.3 综合评价方法权重集和评语集构建 |
4.3.1 指标权重的确定 |
4.3.2 评语集的构建与单因素评价 |
第五章 XC公司环氧装置扩产方案综合优选 |
5.1 准则层模糊评价 |
5.1.1 指标权重的计算 |
5.1.2 单因素评价 |
5.2 方案层模糊评价 |
5.2.1 指标评价 |
5.2.2 综合评价 |
5.2.3 评价结果的分析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国外渣油加氢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固定床渣油加氢技术 |
1.1固定床渣油加氢技术的优势和不足 |
1.2国外固定床渣油加氢技术研究进展 |
1.2.1在工艺上的进展 |
1.2.2在工程上的进展 |
1.2.3在催化剂上的进展 |
1.3国外固定床渣油加氢技术发展趋势 |
2沸腾床渣油加氢裂化技术 |
2.1沸腾床渣油加氢裂化技术的优势和不足 |
2.2国外沸腾床渣油加氢裂化技术研究进展 |
2.2.1在工艺上的进展 |
2.2.2在工程上的进展 |
2.2.3在催化剂上的进展 |
2.3国外沸腾床渣油加氢裂化技术发展趋势 |
3移动床渣油加氢技术 |
4悬浮床渣油加氢裂化技术 |
4.1悬浮床渣油加氢裂化技术的优势和不足[34] |
4.2国外悬浮床渣油加氢裂化技术研究进展 |
4.3国外悬浮床渣油加氢裂化技术发展趋势 |
5结语 |
(8)现代煤化工烯烃路线竞争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创新点 |
1.3 研究内容 |
1.4 项目依托 |
1.4.1 实际工作量 |
第2章 煤制烯烃技术 |
2.1 煤气化 |
2.2 甲醇合成 |
2.3 甲醇制烯烃 |
2.3.1 UOP/Hydro公司MTO技术 |
2.3.2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DMTO技术 |
2.3.3 中石化上海石化研究院S-MTO技术 |
2.3.4 Lurgi公司MTP技术 |
2.3.5 清华大学FMTP技术 |
第3章 我国烯烃产业分析 |
3.1 乙烯供应 |
3.1.1 石油路线 |
3.1.2 煤(甲醇)路线 |
3.2 乙烯消费 |
3.2.1 聚乙烯 |
3.2.2 乙二醇 |
3.3 丙烯供应 |
3.3.1 石油路线 |
3.3.2 煤(甲醇)路线 |
3.3.3 丙烷脱氢路线 |
3.3.4 混合烷烃脱氢路线 |
3.4 丙烯消费 |
3.4.1 聚丙烯 |
第4章 煤制烯烃成本分析 |
4.1 成本及构成分析 |
4.2 成本变化与预测 |
第5章 煤制烯烃竞争力分析 |
5.1 分析模型 |
5.1.1 因果关系模型 |
5.1.2 波特钻石模型 |
5.2 竞争力的实现 |
5.3 竞争实力 |
5.3.1 技术 |
5.3.2 成本 |
5.3.3 利润 |
5.4 竞争潜力 |
5.4.1 资源潜力 |
5.4.2 市场潜力 |
5.4.3 相关支持产业 |
5.4.4 政府 |
5.4.5 机会 |
5.5 SWOT分析 |
第6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管理研究 ——以辽宁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工程师: 实用知识的驾驭者与工业革命的先驱者 |
1.1.2 工程人力资源: 国家经济赶超与持续竞争力获取的战略要素 |
1.1.3 工程人才培养质量: 辽宁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长期战略诉求 |
1.1.4 围绕质量的战略管理: 辽宁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的新思维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综述 |
1.4.1 国内研究综述 |
1.4.2 国外研究综述 |
1.4.3 研究总体评述 |
2 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管理内涵解析 |
2.1 理论基础: 战略管理的诠释与定义 |
2.1.1 战略—战略规划—战略管理: 从组织管理的样态变迁谈起 |
2.1.2 环境、资源、要素: 战略管理的整合逻辑 |
2.1.3 知识多样性: 战略管理理论体系的充实和拓展 |
2.1.4 战略管理的界定 |
2.2 理论基础: “质量论”的解读及拓展应用 |
2.2.1 何为质量: 概念演进与认知深化 |
2.2.2 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 战略管理的应用基础 |
2.2.3 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特性: 战略管理的发生机制 |
2.3 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管理生成分析 |
2.3.1 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与战略管理的关系理解 |
2.3.2 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管理特征归纳 |
2.4 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管理要素契合 |
2.4.1 对质量与战略分析的系统说明 |
2.4.2 对质量与战略选择的机理论述 |
2.4.3 对质量与战略实施及保障的主体认知 |
2.5 本章小结 |
3 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分析 |
3.1 战略环境: 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PEST分析 |
3.1.1 政治: 质量行动规约的根本保证 |
3.1.2 经济: 质量发生及发展的恒久基础 |
3.1.3 社会: 质量意识唤醒与变化的常态变量 |
3.1.4 技术: 质量加速进化的驱动工具 |
3.2 战略基础: 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状况调查 |
3.2.1 问卷设计 |
3.2.2 访谈过程 |
3.2.3 统计分析 |
3.2.4 结果诊断及讨论 |
3.3 本章小结 |
4 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选择 |
4.1 专注质量的战略愿景厘定 |
4.1.1 坚守工程导向: 追求质量卓越的动力引擎 |
4.1.2 升级创新创业教育范式: 达到质量平衡的关键支点 |
4.1.3 增添国际化措施: 促进质量提升的长效动能 |
4.2 高校工程专业任务调整战略 |
4.2.1 回归工程专业的市场导向设置逻辑 |
4.2.2 转变工程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方向 |
4.2.3 提升工程专业的国际化实质等效水平 |
4.3 高校工程课程体系优化战略 |
4.3.1 综合设计极具活力的工程专业课程 |
4.3.2 搭配类型丰富的工程创新创业课程单元 |
4.3.3 推动工程课程要素的国际化渐进变革 |
4.4 高校工程教师素质提升战略 |
4.4.1 运用“刚性”制度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
4.4.2 应用“柔性”机制释放创新创业教师的质量进阶动力 |
4.4.3 通过“内外”发力加快教师的国际化建设步伐 |
4.5 高校工程教育载体实效强化战略 |
4.5.1 打造产学相互支撑的实践基地动态发展格局 |
4.5.2 建立实虚并存的创新创业多种服务平台 |
4.5.3 提供多样的工程人才国际化培养机会 |
4.6 高校工程教育行动模式拓展战略 |
4.6.1 构建理论与实践深度契合的“大工程”机动培养模式 |
4.6.2 营建文化、改革与管理联合推动的创新创业素质养成模式 |
4.6.3 建立研究与规划并驾齐驱的国际化提质增效支撑模式 |
4.7 本章小结 |
5 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实施及保障 |
5.1 政府外部治理体系的全方位完善 |
5.1.1 强化政策保障体系的完备性和落实性 |
5.1.2 突出制度供给体系的选择性和调控性 |
5.1.3 营造生态环境体系的协调性和优质性 |
5.2 高校内部关键要素的活力激发 |
5.2.1 增强高校战略领导的领航控制力 |
5.2.2 加强高校战略主体的联合执行力 |
5.2.3 凝聚高校战略目标的标靶向导力 |
5.2.4 提升高校战略组织的有效调适力 |
5.2.5 确保高校战略资源的持续配置力 |
5.3 社会长效驱动系统的理性建构 |
5.3.1 建构企业的身份认同及全程化参与机制 |
5.3.2 健全社会组织机构的评估制度和监测机制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本研究的结论与贡献 |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6.3 本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状况的访谈方案 |
附录B: 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状况的调查问卷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国外石油化工工艺流程(论文参考文献)
- [1]劣质重油悬浮床加氢工艺技术的研究及工业应用[D]. 张甫. 郑州大学, 2020(02)
- [2]计算机在石油化学工业发展中的应用[J]. 刘正庚.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1994(01)
- [3]碳五馏分的分离与高端碳五石油树脂合成研究[D]. 裴张留. 浙江大学, 2020(03)
- [4]天津港南疆石化港区安全风险评价研究[D]. 黄文栋.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2)
- [5]硫磺回收装置的分析、设计与优化[D]. 周迪.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19(02)
- [6]XC公司环氧装置扩产方案的优选[D]. 陈强.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7(02)
- [7]国外渣油加氢技术研究进展[J]. 张庆军,刘文洁,王鑫,蒋立敬,耿新国. 化工进展, 2015(08)
- [8]现代煤化工烯烃路线竞争力分析[D]. 刘毅飞.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2)
- [9]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管理研究 ——以辽宁省为例[D]. 赵哲.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1)
- [10]炼油催化剂的现状分析和技术进展[A]. 钱伯章. 第九届全国化学工艺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