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和平使者、文坛宿将曾圣提(论文文献综述)
蒋冬英[1](2016)在《潮籍华侨报人曾圣提办报思想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新马华文文学及书刊,了解到一位尚少人知的新马华文学的拓荒者、杰出作家、潮籍华侨报人曾圣提的一些研究资料线索。本文试图把他丰富的办报经验和独到的见解,以及对南洋社会文化活动影响作一个初步探析。
陈加林[2](2013)在《明清以来苏州汪氏家族与社会变迁》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苏州汪氏家族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苏州汪氏的世系源流,梳理各支派系自明清以来的发展情况,进而尝试将其与苏州地方社会联系起来,探讨国家与家族的关系,家族与基层社会控制的关系,以及居于国家、地方之间的家族与社会变迁的关系。理清这些关系,对于了解中国传统社会及其转型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汪氏作为徽州第一大姓,自唐代伊始,该家族逐渐发展壮大,他们禀赋徽人多外出经商的传统,因商而迁徙各地,而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则是他们迁徙的重要方向。自明末清初以来,以石塘桥汪氏、吴趋汪氏、钱塘寓苏汪氏、娄门汪氏、山塘汪氏、盘门梅家桥汪氏、东花桥巷汪氏等为代表的汪氏陆续因商由徽迁吴,定居苏州后,其业无所不居,在苏州各行各业中均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经过多年发展,成为苏州商界一大劲旅。在商业上取得成功的同时,他们纷纷建立宗族组织,修建祠堂,修族谱,设义庄,不惜重金培养子弟参加科举考试,经过数代人的努力,各支汪氏在科举上也取得巨大成功,实现了“贾与儒”的迭相为用。而通过科举踏上仕途的那些汪氏士人,多能书善文者,涌现出一大批诸如“吴中四汪”、“盘溪才子”、“娄门二汪”、“翁门六子之首”、“清初散文三大家之一”、“章门四子之一”等众多名士,也不乏对书法、诗文、书画、碑版、收藏等有深厚研究者,也正是他们这些人提升了汪氏家族整体的文化素养,积淀和形成了“尚文崇儒”的家学传统,提高了家族的社会地位。对于一个客居异地的家族来说,要想真正融入当地社会,获得移居地的认可,需要经过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受到各方面的社会压力,苏州汪氏面对这些压力,他们一方面利用婚姻圈,积极主动攀附苏州当地着姓望族,以求迅速完成其土着化的过程。另一方面,通过扩大交游圈,建立交游网络,以保持和提升家族的社会影响。从实际效果来看,苏州汪氏是成功的,各支汪氏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逐渐成为吴门望族。然而,传统社会中家族组织的发展也逃脱不了周期性的社会动乱的影响,太平天国战争对苏州汪氏家族的打击是无疑的,但家族组织作为传统社会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大的适应力,它能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作出适应性地调整。汪氏在战后不久便成功地重建了宗族组织,在商业上也逐步得到恢复,重现了家族的活力。但随着外国势力的不断涌入,汪氏这些商人举步维艰,不得不由传统向现代转变。汪氏虽然遭受太平天国战争的巨大打击,但他们并非坐以待毙,特别是那些拥有功名的士绅,积极参与到和太平军的殊死搏斗之中,为清王朝成功扑灭这场灾难起到重要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肩负了重建战后社会秩序的历史使命,为战后恢复民众对地方社会领导权力的认同起到重要作用。在清末的地方自治的浪潮中,他们也积极参与其中,如参与苏州地方自治调查研究会、苏州市民公社、苏州社会公益事业以及其他政治运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钱塘寓苏汪氏的汪鸣銮、娄门汪氏的汪凤瀛、汪荣宝、汪东宝等其活动对晚清民初的政局具有深远影响。尽管传统家族组织不断受到外来因子的冲击,但他们仍以其灵活的“应变力”对自身加以改造,不断地纳入现代因素,逐步实现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型。实际上,苏州汪氏的这种转变在太平天国战乱后的不久就已经发生,到了清末及民国年间,随着社会变迁的加剧,汪氏家族组织的近代化趋势更为明显了。一方面表现在:汪氏商人组织由会馆、公所到商会的近代转型,而在抗战前夕又出现了血缘化的回归;其在商业经营方面,与洋商资本缠联,出现买办化趋势,并尝试向新式行业投资,汪氏所从事的传统金融业也向近代银行演变。尽管他们有意识地向近代迈进,但由传统商人而衍变的新兴阶层,因袭着沉重的传统包袱,在新旧杂糅的矛盾中艰难地生长,无法摆脱自身所禀赋的局限,而处于尴尬的两难困境。另一方面,清末科举制度废除,汪氏家族中的士绅们也实现自身的蜕变,一部分人向新式商人转化,一部分人学习新知成为地方新政办理人,一部分人向报人等自由职业者转化,一部分人向新式知识分子转型,而汪氏的这一批新式知识分子当中许多都从事教育事业,成为清末民国年间苏州汪氏家族发展的一大亮点,其中突出有汪德章、汪凤瀛、汪家玉、汪懋祖等。正是汪氏家族向教育转向的传统造就了一大批新中国新式教育体制下的院士、工程师、教授及知名学者。
周立民[3](2007)在《五四精神的叙述与实践 ——以巴金的生活与创作为考察对象》文中提出本论文以对“五四精神”的叙述策略即“五四”是怎样被叙述、又是如何被叙述的考察为线索,以巴金七十余年的思想、创作的变化流程为考察对象,从不同时间的推移和多层次的思想层面展开等纵横两个方向,全面梳理了巴金的思想变化与五四精神不同叙述之间的复杂关系,从而通过个案研究来探讨关于“五四”的不同阐释对于文学发展进程、作家创作和人生实践的影响,并藉此返观五四精神在二十世纪中国思想文化进程中所发挥的历史作用及对知识分子的重要意义。本论文的重点不在于研究五四精神的形成、内涵和构成上,而是探讨它在更长的历史时间段内的“流变”情况。以巴金为研究对象是因为他是五四新文学发展历程中承上启下的一代,是五四新文化的“产儿”;同时,他这一代人又是将这种文学精神通过创作和实践真正转化为社会意识的一代。其次,巴金是从“五四”到新时期文学几乎经历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展所有重要阶段并长期居于文坛中心的作家,这样便于在一个长时间段中考察作家的创作、思想变化与各种外部因素之间的关系。第三,巴金一直是一个坚持五四启蒙文学精神的作家,一生中虽然不断调整自己的姿态但这个基点一直未变,从这个意义上讲,他更能体现出五四的精神价值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所经历的沧桑沉浮。本文正试图沿着巴金的人生历程和思想变化,通过对巴金的创作、精神历程和生活状况的考察来显示五四精神在20世纪的流变历程;通过对于巴金在作品中表现“五四意象”(即对“五四”的描述和记忆)的考察来研究“五四”在不同文学描述和记忆中的不同指向和内涵。同时,通过探讨作家人生实践中五四精神的作用来看五四精神在现实社会中的影响和作用。由作为个案的巴金返观“五四”,作者认为“五四精神”虽然有着它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原点,但也是一个被塑造的传统,在“传播—接受—再传播”的过程中其不同的层面会被不同程度强调,实际上这是通过对“五四”的改写形成自己现实立场和行动依据。但这种“改写”未必就意味着“五四”被抛弃,恰恰反证出它强大的精神磁场和影响力,因此还不能轻言解构五四、消解五四,而应当看到“五四”的复杂、变化,从而认识到:这一传统不是一个封闭的传统,而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传统,它的内核还在不断裂变,尚需不断丰富和发展;同时,对于接受这个传统影响的作家或知识分子而言,这个传统不是一个精神教条,而是一个精神种子,需要以自己的实践去培育它,并以自己的实践去检验、丰富和完善它。基于以上的主要观点,本文共分五部分:引言部分主要简述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五四”叙述,并由此引出本论文关注的主要问题;上篇“巴金叙述中的五四精神”,以不同时期巴金对于“五四”的叙述考察他的思想变化脉络以及关于“五四”阐释的不同侧重点中体现出的作家个人思想与不同社会思潮之间的微妙纠结。中篇“巴金叙述中的五四意象”,通过对于巴金小说创作中的新书刊、女学生、“家”与街头、新与旧等意象的考察,来梳理作家的个人记忆与五四精神的不同侧面的关系;同时也在研究五四时代的一般事物在作家记忆和叙述中的不同形象和不同指向。下篇“巴金人生实践中的五四精神”,是考察五四精神对于巴金人生实践的影响和巴金通过个人的实践是如何承传五四精神。结语“超越五四,还是重申启蒙”是对于以上所探讨问题的一个总结,并将五四精神放在当代思想文化语境下来评估它的价值、意义,反思它的历史作用,以及总结巴金一代知识分子的“五四遗产”将如何转化为我们当代的思想和行动的资源。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影响二十世纪中国和民族现代化的最重要的一次思想启蒙运动,而新文学运动作为其中重要的一个部分,不仅肩负着中国古典文学到现代文学转换的使命,同时也肩负着启蒙思想、开启民智、塑造民族理想、推进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思想任务。对于五四新文学精神正本清源,特别是考察其在后来的影响和流变,从理论意义上讲也是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所走过的道路、知识分子的精神传统的梳理和反思。立足当代,深入历史语境的梳理其意义是面向未来,以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来作为今后的文学发展提供镜鉴。这些虽然是本文难以完全实现的任务,但却是一个现代文学研究者需要梳理和为之努力的意愿。
宋钢[4](2003)在《和平使者、文坛宿将曾圣提》文中指出曾圣提是潮汕人的骄傲,他追随圣雄·甘地,提倡和平,并身体力行,倡组“华侨战地记者通讯团”,积极投身抗日前线;他也是马华文坛卓有成就的作家,对马华文学的发展有重要贡献。
二、和平使者、文坛宿将曾圣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和平使者、文坛宿将曾圣提(论文提纲范文)
(1)潮籍华侨报人曾圣提办报思想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投身南洋,办报和文学拓荒功不可灭 |
二、组团回国,亲临抗日战地采访 |
三、大胆革新,阐明办报宗旨和立场 |
(2)明清以来苏州汪氏家族与社会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起 |
二 学术史回顾 |
三 史料与理论 |
四 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明清以来苏州汪氏世系源流考 |
第一节 苏州汪氏世系源流考 |
一 从汪氏族谱看苏州汪氏之源流 |
二 从《清代朱卷集成》看苏州汪氏 |
三 相关的几个问题 |
第二节 苏州汪氏家族概况 |
一 宗族结构 |
二 汪氏义庄 |
三 墓祠祭祀与祖先崇拜——以吴趋汪氏为例 |
第二章 明清以来苏州汪氏的商业活动 |
第一节 太平天国运动前后苏州汪氏的商业发展 |
一 从碑刻资料看太平天国运动前苏州汪氏商业活动 |
二 太平天国战争对苏州汪氏商业经营活动的影响 |
三 太平天国运动后苏州汪氏商业活动的继续和初步转向 |
第二节 清末民国苏州社会变革与苏州汪氏商业经营的近代转向 |
一 汪氏商人组织的近代转向 |
二 汪氏商业经营: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
第三章 苏州汪氏的家族文化及其社会网络 |
第一节 苏州汪氏的科举之路 |
一 石塘桥汪氏 |
二 吴趋汪氏 |
三 钱塘寓苏汪氏 |
四 娄门汪氏 |
五 盘门梅家桥汪氏 |
六 东花桥巷汪氏 |
第二节 苏州汪氏的家族文化 |
一 家学传统 |
二 藏书文化 |
三 文化名人 |
第三节 苏州汪氏的社会网络 |
一 苏州汪氏的婚姻圈——以吴趋汪氏为例 |
二 苏州汪氏士人交游网络 |
第四章 苏州汪氏与近代社会政治变迁 |
第一节 苏州汪氏与地方社会 |
一 太平天国战乱与苏州汪氏——以吴趋汪氏为例 |
二 苏州汪氏与地方自治 |
三 苏州汪氏参与其他政治活动 |
第二节 汪鸣銮与清流帝党 |
一 从政经历 |
二 为大清择贤纳士,网罗人才 |
三“翁门六子”之首 |
四“公车上书”的幕后指挥 |
五 直谏上书,被革职永不叙用 |
第三节 娄门内东北街汪氏与晚清民初政局 |
一 娄门内东北街汪氏——外交官世家 |
二 汪凤瀛与《致筹安会与杨度论国体书》 |
三 汪荣宝与晚清民初的政治变革 |
四 汪东宝与辛亥革命 |
第五章 社会变革与苏州汪氏家族的教育转向 |
第一节 科举之废与汪氏士绅的出路 |
一 向商人转化 |
二 向报人转化 |
三 向自由职业者转化 |
四 向新式知识分子转型 |
第二节 苏州汪氏家族的教育转向 |
一 清末民国年间苏州汪氏从事文教活动实践 |
二 苏州汪氏后人与新中国的文教事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五四精神的叙述与实践 ——以巴金的生活与创作为考察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历史纠结中的"五四" |
2、重估"五四"及相关问题 |
3、"五四"视角下的巴金 |
上篇_巴金叙述中的"五四精神" |
第一章 "我找到了我的终身事业" |
1、梦境中的事业:关于信仰的叙述 |
2、一个不需要任何强制的社会 |
3、新与旧:关于"家"的叙述 |
4、生命的开花:道德的追求 |
5、在文学与信仰之间 |
第二章 "我当时思想的浅薄和混乱不问可知" |
1、抗战与改革:五四精神的反思 |
2、朝鲜的梦:个人与国家 |
3、面对过去,告别自我 |
第三章 "古老的民族就不需要新的血液吗?" |
1、时代共名与青春记忆 |
2、奴在心者与寻找自我 |
3、假话、空话与真话 |
4、"理想"与"商品" |
中篇_巴金叙述中的"五四"意象 |
第一章 新书刊 |
第二章 女学生 |
第三章 "家"与"街头" |
第四章 "新"与"旧" |
下篇 人生实践中的"五四精神" |
第一章 新文学空间的开拓:从《文学季刊》到《收获》 |
第二章 新文学精神的传承:文化生活出版社 |
第三章 历史的悲剧绝不能忘记:建立两个资料馆的倡议 |
结语_超越五四,还是重申启蒙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和平使者、文坛宿将曾圣提(论文提纲范文)
一追随甘地提倡和平 |
二倡组“华侨战地记者通讯团” |
三文坛拓荒者 |
四道路坎坷矢志不移 |
四、和平使者、文坛宿将曾圣提(论文参考文献)
- [1]潮籍华侨报人曾圣提办报思想探析[J]. 蒋冬英. 兰台世界, 2016(20)
- [2]明清以来苏州汪氏家族与社会变迁[D]. 陈加林. 上海师范大学, 2013(05)
- [3]五四精神的叙述与实践 ——以巴金的生活与创作为考察对象[D]. 周立民. 复旦大学, 2007(07)
- [4]和平使者、文坛宿将曾圣提[J]. 宋钢. 汕头大学学报, 2003(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