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常见细菌性疾病环境消毒的最佳消毒剂及消毒浓度筛选

鸡常见细菌性疾病环境消毒的最佳消毒剂及消毒浓度筛选

一、鸡常见细菌病环境消毒最佳消毒剂、消毒浓度的筛选(论文文献综述)

唐维英[1](2013)在《陕西省某猪场常见细菌病及消毒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环境控制成为疫病预防的重要手段,消毒是环境控制的主要内容之一,本试验通过研究陕西省某猪场常用化学消毒剂对猪源致病菌的消毒效果,为生产使用兽用消毒剂提供参考。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一、陕西省某猪场常见细菌病发病情况调查在实习期间,通过座谈、查阅防疫生产记录、实验室诊断等方法,统计了从2011年1月到2013年1月所发生的主要细菌性疾病,其中以大肠杆菌病、仔猪副伤寒、猪链球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以及猪葡萄球菌病等6种疾病病例偏高,为该场猪只较为常见细菌性疾病,分析这6种细菌病的发病原因,提出针对性防治措施。为使用消毒剂预防猪场常见细菌性疾病提供一定的参考。二、陕西省某猪场猪舍外围环境消毒效果评价本试验目地在于评价该场车辆、人员活动频繁的猪舍外围区域的消毒效果。选择8处区域进行消毒前后采样,培养细菌,统计菌落数,计算菌落标准偏差,分析消毒前后菌落数降少率,发现该场猪舍外围大部分区域消毒效果比较理想,但有些区域消毒效果不理想,这与消毒前的清除工作有关,提出合理的消毒建议,为评价整个猪场消毒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三、第三代季铵盐消毒剂对猪源致病菌的杀菌效果研究为了研究第三代季铵盐消毒剂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巴氏杆菌、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6种猪场常见致病菌的杀灭效果,并测定该消毒剂对上述常见致病菌的最小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按照GB15981-1995规定的液体消毒剂消毒效果评价方法与标准进行试验研究。该消毒剂与上述常见致病菌作用13min后,全量培养,杀菌率能达到100%,以及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杀菌浓度均为200mg/L,对巴氏杆菌、猪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的最小杀菌浓度均为20mg/L,表明该消毒剂对猪场常见致病菌具有良好的杀菌效果。该消毒剂在兽医临床上值得推广使用。

罗薇[2](2019)在《规模化种鸡场沙门菌流行病学调查及噬菌体新型生物消减措施评估》文中研究说明据WHO统计,沙门菌是世界范围内危害食品安全的主要病原微生物。沙门菌污染的鸡肉及其产品是人类沙门菌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是家禽及其相关产品生产和食用的大国,沙门菌防控更应受到重视。然而在鸡的饲养过程中,沙门菌常呈潜伏感染,易被忽视。规模化种鸡场种鸡养殖是家禽生产链的源头,也是沙门菌防控的重要环节,加强健康的种鸡源头沙门菌防控有益于促进家禽生产链的发展,以保证我国“从农场到餐桌”健康食品供应。本研究通过对国内三家规模化种鸡场的沙门菌流行病学进行调查,揭示规模化种鸡场沙门菌流行规律,寻找沙门菌在种禽场内流行的重要防控环节,并探索噬菌体作为新型生物消减措施的可行性。1规模化种鸡场沙门菌流行病学调查及其特性分析从三家规模化种鸡场收集780份血清样品进行沙门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三家种禽场其沙门菌血清感染阳性率分别为,A种鸡场5.30%,B种鸡场16.72%,C种鸡场为11.57%。在沙门菌病原流行病学调查中,从三家规模化种鸡场,采集样品2,033份,包括病死鸡样品15份,死胚样品930份,环境样品632份,收集送检菌株456份,共分离539株沙门菌,死胚的分离率为12.04%,病死鸡和环境样品分别为6.67%和1.71%,送检菌株中91.66%鉴定为沙门菌。三家种鸡场沙门菌分离率存在明显差异,除了送检菌株样品外,A种鸡场沙门菌分离率为1.49%,B种鸡场分离率为23.85%,C种鸡场分离率为17.2%。血清型鉴定结果显示肠炎沙门菌为三家种鸡场的主要血清型,占比达96.10%,其它沙门菌为3.90%。抗生素耐药性实验结果显示,在所测沙门菌分离株中,对萘啶酸耐药比例最高,达99.13%;其次对呋喃妥因、氨苄西林、链霉素、恩诺沙星、阿莫西林耐药率分别为72.60%、62.60%、62.17%、44.78%、36.08%。其余药物耐药率均在8.26%以下。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122株分离株中120株毒力基因谱一致(98.36%),仅有2株(1.64%)例外。22株肠炎沙门菌分离株CRISPR测序结果显示,其CRISPR类型与P1251209肠炎沙门菌一致,同为SET]类。对22株肠炎沙门菌分离株进一步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其结果表明来自不同种鸡场的肠炎沙门菌分离株之间同源性达到99.8%,可能为同一克隆簇。对来源于同一种鸡场不同环节的57株沙门菌进行PFGE分型实验,结果表明该种鸡场的水源及环境为沙门菌在种禽场内流行的主要来源。2不同化学消毒剂和噬菌体新型生物消减措施评估化学消毒剂是生产中常见的防控措施,本实验选用五种类型七种不同的化学消毒剂开展沙门菌消减能力评估。通过检测化学消毒剂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与最小杀菌浓度(MBC)评估其对沙门菌的消减能力,结果表明,五种不同类型的化学消毒剂对肠炎沙门菌、鸡白痢沙门菌、印第安纳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阿贡那沙门菌均有一定抑菌效果,其MIC分别为癸甲溴铵10.42 μg/mL,过硫酸氢钾250μg/mL,二氯异氰尿酸钠500 μg/mL,聚维酮碘5,000μμg/mL,稀戊二醛312.5μg/mL,戊二醛癸甲溴铵31.25μg/mL,戊二醛苯扎溴铵62.5μg/mL。其MBC结果除稀戊二醛浓度由312.5μg/mL变为625 μg/mL外,其余结果与MIC结果一致。本研究使用噬菌体作为新型沙门菌特异性生物制剂进行消减能力评估,噬菌体LP31在25℃与37℃条件下,LP31可完全杀灭水中的沙门菌。喷洒噬菌体对地面环境内的沙门菌进行消减能力评估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噬菌体LP31、SP55均显着减少地面环境内沙门菌,减少量分别达到0.951、0.643 logCFU/mL。口服噬菌体悬液对鸡体内沙门菌也具有显着的消减能力,与对照组相比,噬菌体LP31在鸡体内最高可降低3.021logCFU/mL。综上所述,我国种禽场的沙门菌感染比较严重,其中肠炎沙门菌为主要血清型,水源及环境是沙门菌传播的重要环节,噬菌体具有显着消减沙门菌的能力,能够作为新型生物消毒剂,减少沙门菌传播。

刘凤秋,张道正,关淑娟,仇波,杨淑琴,于庆慈,夏康平,刘进盛,屈凤琴,张序,王芝玲,闫常平,王德照[3](1995)在《鸡常见细菌病环境消毒最佳消毒剂、消毒浓度的筛选》文中研究说明鸡常见细菌病环境消毒最佳消毒剂、消毒浓度的筛选刘凤秋,张道正,关淑娟,仇波,杨淑琴,于庆慈,夏康平,刘进盛,屈凤琴,张序,王芝玲,闫常平,王德照(哈尔滨市兽医卫生防疫站)随着养鸡业的发展,搞好鸡舍环境消毒愈来愈重要,而当前一些养鸡场(户)鸡舍环境污染...

李明勇[4](2011)在《兔皮肤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常用消毒剂的筛选》文中提出皮肤真菌病是由一类嗜角质丝状真菌引起的皮肤、毛发感染的传染性皮肤病。病原菌主要是毛癣菌属(Trichophyton)、小孢子菌属(Microsporum)和表皮癣菌属(Epidermophyton)。兔皮肤真菌病(Dermatophytosis)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人畜共患接触性皮肤病。本病主要侵害兔皮毛,出现皮屑增多、结痂、脱毛、渗出、毛囊炎及痒感等症状,严重的可引起兔营养不良、生长迟缓、饲料报酬降低等,甚至影响兔毛的产量和品质,降低种兔的生产性能和仔兔的成活率,给养兔业生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兔皮肤真菌病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染人,皮肤真菌引起的感染已成为危害畜牧养殖业及社会公共卫生的一大难题。因此,建立对兔皮肤真菌病病原的快速分离及分类鉴定方法,以及选择有效的兔舍环境消毒药物,不但对兔养殖非常重要,而且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本研究通过采集患皮肤真菌病兔的皮屑、毛发和结痂等病料,进行病原分离培养,分离出可疑致病菌。通过显微镜观察真菌形态学进行初步鉴定,然后采用真菌ITS区通用引物对分离到的病原菌ITS区进行PCR扩增并测序,将其ITS区序列在GenBank中进行比对分析,确定病原真菌的生物学分类,最后对其亲缘关系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经形态学初步鉴定,分离得到的病原真菌为小孢子菌属;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该菌与Microsporum gypseum strain WCH-MG001(序列号:GU348990.1)的ITS序列具有99%的同源性,在系统发育树上也属于同一分支,从而确定从病兔采集的病原菌为石膏样小孢子菌。通过药敏实验,筛选对该皮肤病原真菌敏感的环境消毒剂及相应的有效浓度,即癸甲溴铵(1:400,1:600)、苯扎溴铵(1:400,1:600)、甲酚皂(1:10,1:20)、复合碘(1:1200)4种兔场常用环境消毒剂,筛选出的三种消毒剂以不同浓度对同一兔场不同兔舍进行环境消毒,分别为:1号舍用癸甲溴铵(1:400,1:600)、2号舍用苯扎溴铵(1:400,1:600)、3号舍用甲酚皂(1:10,1:20),检测消毒前后兔舍内空气真菌气溶胶和地面及笼舍表面真菌浓度,对比3种消毒剂的消毒效果。检测结果经过统计学分析表明,癸甲溴铵1:400时对空气、地面及笼舍表面真菌的消毒效果较好,消毒后1h效果最好,见效快,持续时间长,在3种消毒剂中最好;在1:600时对空气和表面真菌的消毒效果好,见效快,但对地面消毒6h后效果不明显,持续时间较短。苯扎溴铵在1:400和1:600时对空气消毒效果明显,但持续时间短,对表面的消毒效果较好,消毒后1h效果最明显,但对地面消毒6h后效果都不明显。甲酚皂1:10和1:20时空气消毒效果较好,但见效较慢,1:10浓度时在消毒后3h效果最明显。对表面消毒效果在消毒后1h效果较好,对地面消毒后3h效果不明显,对墙壁和笼具在消毒后6h效果不明显,持续时间较短。综合分析得知,三种消毒剂对空气的消毒效果都好于地面及笼舍表面消毒效果;癸甲溴铵1:400时对空气、地面及笼舍表面真菌的消毒效果最好,消毒后1h效果最好,见效快,持续时间达到6小时,在3种消毒剂中最好。

王爱玲[5](2016)在《四种消毒剂对猪场常见病原微生物的杀灭效果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养猪业的快速发展,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在提高了养殖效益的同时,疫病的多发也成为困扰养猪场的重要问题。及时确定引起疫病的病原,并采取有效的生物安全措施是规模化猪场疫病防控的主要工作,消毒是一项经常性和基础性的生物安全措施,选取有效的消毒剂和作用方式,是保证消毒效果的关键。本研究在某规模化猪场发生的一起仔猪腹泻病原的分离鉴定、疫情扑灭的基础上选取生产中常用的四种消毒剂,在实验条件下研究其对大肠埃希菌、志贺菌、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伪狂犬病病毒等猪场常见病原的杀灭作用。取得以下结果:1.在排除仔猪腹泻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和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引起的基础上,从患病猪肝脏中分离获得一株革兰氏阴性细菌,经生化试验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其为大肠埃希菌;分离菌对头孢类抗生素高度敏感,对氧氟沙星类抗菌药物中度敏感,对氨苄西林?链霉素?哌拉西林等药物不敏感;经对病猪用敏感药物治疗和环境消毒,本次疫情得以扑灭。2.分别选取戊二醛-癸甲溴铵、溴化二甲基二癸基烃铵、过硫酸氢钾和次氯酸钠为候选消毒剂,大肠埃希菌、志贺菌、金黄色葡萄球和链球菌为目标菌,研究不同条件下各种消毒剂的最佳使用方法。(1)有效中和剂的选择在中和剂对细菌无明显影响的前提下,确定各种消毒剂的中和剂分别为:戊二醛-癸甲溴铵(500 mg/L)的中和剂为吐温-80(3 000 mg/L)+甘氨酸(1000mg/L);溴化二甲基二癸基烃铵(250 mg/L)的中和剂为吐温-80(3000 mg/L)+卵磷脂(300 mg/L);过硫酸氢钾(2 500 mg/L)的中和剂为硫代硫酸钠(300 mg/L);次氯酸钠(275 mg/L)的中和剂为硫代硫酸钠(300 mg/L)。(2)对大肠埃希菌有效杀灭作用条件在无蛋白干扰物的条件下:戊二醛-癸甲溴铵(125 mg/L)、溴化二甲基二癸基烃铵(31.25 mg/L)、过硫酸氢钾(312.5 mg/L)、次氯酸钠(138 mg/L)对大肠埃希菌(1.57×107cfu)的完全杀灭条件为:37℃、25℃、4℃作用5 min。在有蛋白干扰物时:(1)有机物浓度为3%时:戊二醛-癸甲溴铵(250 mg/L)、溴化二甲基二癸基烃铵(62.5 mg/L)、过硫酸氢钾(312.5 mg/L),次氯酸钠(138 mg/L)对大肠埃希菌(1.57×107 cfu)的完全杀灭条件为:25℃作用10 min。(2)有机物浓度为25%时,戊二醛-癸甲溴铵(1000 mg/L)、溴化二甲基二癸基烃铵(125 mg/L)、过硫酸氢钾(625 mg/L)、次氯酸钠(690 mg/L)对大肠埃希菌(1.57×107 cfu)的完全杀灭条件为:25℃作用10 min。(3)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有效杀灭条件在无蛋白干扰物的条件下:戊二醛-癸甲溴铵(125 mg/L)、溴化二甲基二癸基烃铵(31.25 mg/L)、过硫酸氢钾(312.5 mg/L)、次氯酸钠(138 mg/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2.15×107 cfu)的完全杀灭条件为:在37℃、25℃、4℃作用5 min。在有蛋白干扰物时:(1)有机物浓度为3%时:戊二醛-癸甲溴铵(125 mg/L)、溴化二甲基二癸基烃铵(125 mg/L)、过硫酸氢钾(1250 mg/L)、次氯酸钠(276 mg/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2.15×107)的完全杀灭条件为:在25℃作用10 min。(2)有机物浓度为25%时:戊二醛-癸甲溴铵(1250 mg/L)、溴化二甲基二癸基烃铵(250 mg/L)、过硫酸氢钾(2500 mg/L)、次氯酸钠(1104 mg/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2.15×107 cfu)的完全杀灭条件为:在25℃作用10 min。(4)对志贺菌的有效杀灭条件在无蛋白干扰物时:戊二醛-癸甲溴铵(125 mg/L)、溴化二甲基二癸基烃铵(31.25mg/L)、过硫酸氢钾(312.5 mg/L)、次氯酸钠(138 mg/L)对志贺氏菌(1.24×107 cfu)的完全杀灭条件为:在37℃、25℃、4℃作用5 min。(5)对链球菌的有效杀灭条件在无蛋白干扰物的条件下:戊二醛-癸甲溴铵(125 mg/L)、溴化二甲基二癸基烃铵(31.25 mg/L)、过硫酸氢钾(6250 mg/L)、次氯酸钠(138 mg/L)对链球菌(1.2×107cfu)的完全杀灭条件为:在37℃、25℃、4℃作用5 min。3.戊二醛-癸甲溴铵对伪狂犬病病毒的有效杀灭条件戊二醛-癸甲溴铵(125 mg/L)有效中和剂为甘氨酸(3000 mg/L),此剂量消毒剂和中和剂均对PK15细胞生长无影响;对108.1TCID50的伪狂犬病病毒最佳杀灭条件为25℃作用30 min。在对猪场环境进行消毒杀灭病原时,四种消毒剂使用推荐作用条件为:戊二醛-癸甲溴铵(1250 mg/L)、溴化二甲基二癸基烃铵(250 mg/L)、过硫酸氢钾(2500 mg/L、)次氯酸钠(1104 mg/L),室温条件下(25℃),作用不少于10 min。

刘元元[6](2020)在《新型环境消毒剂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的研制及其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过硫酸氢钾复合盐粉(简称KMPS粉)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固体消毒剂,在国内外畅销30多年,因技术垄断及行政保护的原因,国内很长一段时间无类似产品上市。由于粉剂比表面积大,易吸潮、涨袋,流动性不佳,水产应用中不易沉入水底,影响了粉剂的使用。颗粒流动性好,比表面积小,稳定性更好,因此更安全和更方便临床使用。本研究进行了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的制备工艺研究、质量及稳定性研究、临床试验等研究,研究表明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现对其总结如下:1处方工艺研究通过单因素筛选、正交试验进行了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的处方研究,通过对不同工艺的验证,考察了在不同条件下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的稳定性,确定了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的处方为过硫酸氢钾复合盐55%,十二烷基苯磺酸钠10%,六偏磷酸钠20.9%,包被氯化钠2%,氨基磺酸8.0%,TX-10 4%,苋菜红指示剂0.1%,酸碱成分分开制粒后混合,中试成品率可达95%以上,质量稳定,可用于大生产。2质量研究开展了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产品性状、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的方法学研究,并制定了质量标准草案和起草说明。通过对三批次中试产品的质量研究,形成了系统的质量控制方法,此方法具有专属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操作简单的特点,可用于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的质量检测及控制。3药物稳定性研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2015年版一部附录《兽药稳定性试验指导原则》(同时遵照《兽用化学药物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的要求进行了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长期试验,结果表明: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在模拟上市包装条件下,加速放置6个月,长期放置24个月,性状、p H值和溶解性基本无变化,含量略有降低,但均在规定的范围内,全部符合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质量标准草案。表明研制的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稳定性好,有效期至少2年。4临床试验与评价4.1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实验室杀菌效果试验采用悬液定量杀菌试验验证了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的杀菌效果。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1:200稀释液在室温下作用2 min可将大肠杆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全部杀灭;1:400稀释液在室温下作用30 min杀菌率可达100.0%;1:600以及1:800稀释液在室温下作用10 min及以上杀菌率可达90.0%。试验结果证明研制的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的杀菌效果与virkon基本一致,呈现良好的杀菌效果。4.2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抗有机物干扰杀菌试验在实验室内测定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消毒剂杀灭含有机干扰物的悬液中细菌繁殖体所需剂量,以验证其实际不受有机物干扰杀菌剂量。由试验结果可知,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1:200稀释液杀菌效果可不受有机物干扰,1:400稀释浓度作用30 min不受有机物干扰。同稀释度的杀菌效果优于卫可和自制过硫酸氢钾复合盐粉。4.3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对特定细菌的表面现场消毒效果研究进行了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对特定细菌的表面现场消毒效果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相同浓度下,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与过硫酸氢钾复合盐粉对特定细菌的表面现场消毒效果相似。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及过硫酸氢钾复合盐粉对革兰氏阴性菌的表面现场消毒效果要优于革兰氏阳性菌的表面现场消毒效果。对大肠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表面现场消毒推荐浓度为1︰400;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链球菌表面现场消毒应选择浓度为1:200;对芽孢杆菌表面现场消毒应选择浓度为1:200。4.4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现场消毒效果研究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现场消毒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对畜禽舍的地面消毒,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溶液高浓度(1:100)消毒10min后,中浓度(1:200)消毒30min后,以及对照消毒剂过硫酸氢钾复合盐粉溶液(1:200)消毒30min后,杀菌率均可达99%以上;对畜禽舍的空气消毒,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溶液高浓度(1:100)和中浓度(1:200)消毒10min后,以及对照消毒剂过硫酸氢钾复合盐粉配成的溶液(1:200)消毒10min后,杀菌率均可达到99%以上。

胡计红[7](2019)在《屏南四季开花杜鹃古树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与优化》文中研究表明本试验针对福建省屏南县两处四季开花杜鹃古树的树龄大、分生能力弱、树体内积累内生菌、树体表面附着寄生物,加上生长环境恶劣,营养不良,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以棠口乡龙源村的约430 a锦绣杜鹃古树和熙岭乡九峰寺的560 a以上的映山红杜鹃古树的顶芽为外植体,建立和优化了常规组培和开放式组培快繁体系,筛选出最佳的取材时间、最佳的外植体表面消毒条件、开放式组培最佳的抑菌剂组合、外植体污染挽救的方法以及快繁各环节(芽苗诱导培养、继代增殖、壮苗培养和生根培养)的最佳培养基配方、生根苗移栽的最佳基质配比,为四季开花杜鹃古树的保护、开发和产业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和优化了锦绣杜鹃的常规组培快繁体系以不同生长季节新梢的顶芽为外植体,筛选最佳消毒方式;结果表明,430 a生锦绣杜鹃和5 a生锦绣杜鹃的最佳取材时间分别为5月中旬和4月中旬,外植体的最佳消毒时间为8 min,430 a生和5 a生锦绣杜鹃的成功率分别达到44.6%和50%。对430 a生锦绣杜鹃无菌系建立中污染的外植体进行挽救;结果表明,75%酒精消毒20 s,0.1%升汞消毒5 min,在基本培养基上经过4次转瓶,污染外植体挽救成功率可达71%。无菌外植体诱导不定芽,结果表明,430 a生和5 a生锦绣杜鹃的最佳诱导培养基组合分别为WPM+ZT 3.0 mg/L(下同)+NAA 0.1和1/4 MS+ZT 3.0+0.1,有效芽数分别为3.45和2.85。无菌芽苗的带腋芽茎段和顶芽分别诱导丛生芽,结果表明,430 a生和5 a生锦绣杜鹃带腋芽茎段诱导丛生芽的效果均优于顶芽,最佳基本培养基分别为Anderson、WPM;最佳细胞分裂素均为TDZ;最佳增殖培养基配方分别是Anderson+TDZ 0.5+NAA 0.1和WPM+TDZ 1.0+NAA 0.1,增殖系数为13.23和9.67;增殖系数分别是顶芽的1.4倍和2.75倍。丛生芽苗壮苗培养,结果表明,430 a生锦绣杜鹃最佳壮苗培养基为WPM+ZT 0.5+GA3 0.5,培养周期为60 d左右;5 a生锦绣杜鹃在WPM+ZT 0.5+NAA 0.5+GA3 0.1上长势最好,换瓶周期在70 d左右。无根苗的生根培养,结果表明,430 a生和5 a生锦绣杜鹃均在WPM+ZT 0.1+NAA 0.5上生根效果最佳,前者生根率达92.6%,后者达到98.6%。2.建立和优化了九峰寺560 a生映山红杜鹃的组培快繁体系以不同生长季节新梢的顶芽为外植体,经消毒处理后,结果表明,映山红古树的最佳取材时间为5月中旬,成功率达到60.39%。对映山红杜鹃无菌系建立中污染的外植体再消毒,结果表明,最佳处理方式为75%酒精消毒20 s,0.1%升汞消毒5 min,再经过4次转瓶,成功率达65%。映山红杜鹃无菌苗诱导不定芽,结果表明,最佳诱导培养基配方为WPM+ZT 3.0+NAA 0.1,有效芽数为3.2。映山红杜鹃无菌芽苗带腋芽茎段和顶芽继代增殖培养,诱导丛生芽的结果表明,带腋芽茎段诱导丛生芽的效果优于顶芽,最佳增殖培养基为WPM+ZT 3.0+NAA 0.1+GA3 0.5,增殖系数为3.35,是顶芽的2.2倍。映山红杜鹃丛生芽壮苗培养,结果表明,最佳壮苗培养基为WPM+ZT 0.05+GA3 0.05,培养周期为60 d左右。3.建立和优化了锦绣杜鹃的开放式组培快繁体系在自然环境下落菌,或人工接种真菌与细菌,筛选抑菌剂及其有效浓度,结果表明,抑制自然菌体的最佳抑菌剂浓度:次氯酸钠为0.005%和代森锰锌为100 mg/L;人工接种菌体时,抑制细菌有效浓度:次氯酸钠0.01%和代森锰锌100 mg/L,抑制真菌有效浓度:次氯酸钠0.15%-0.20%和代森锰锌600 mg/L以上。无菌外植体接种在开放式培养基上,结果表明,开放式无菌系建立,最佳消毒方式为0.1%的次氯酸钠消毒15 min,最佳抑菌剂为0.01%次氯酸钠,5 a生锦绣杜鹃和锦绣杜鹃古树成功率分别达到60%和46.67%。430 a生锦绣杜鹃开放式无菌系建立的污染外植体挽救,结果表明,酒精30 s+升汞1 min浸泡消毒,外植体接种在含200 mg/L代森锰锌抑菌剂的培养基中,污染外植体挽救成功率为40%。外植体在半开放式环境下诱导培养,筛选最佳的抑菌剂浓度,结果表明,5 a生锦绣杜鹃最佳诱导培养基为WPM+ZT 3.0+NAA 0.1+GA3 0.1+代森锰锌20 mg/L,芽诱导率85%,有效芽数为2.88;430 a生锦绣杜鹃古树最佳诱导培养基为WPM+ZT 3.0+NAA 0.1+GA30.5+代森锰锌100 mg/L,芽诱导率96.5%,有效芽数为4.52。5 a生锦绣杜鹃无菌苗的顶芽或带腋芽茎段开放式培养,筛选抑菌剂的种类和最佳浓度,结果表明,代森锰锌为最适抑菌剂,最佳浓度为50 mg/L。5 a生锦绣杜鹃无菌苗顶芽或带腋芽茎段开放式增殖培养,结果表明,顶芽最佳开放式增殖培养基为WPM+ZT 3.0+NAA 0.1+GA30.5+代森锰锌50 mg/L,芽增殖系数3.5,带腋芽茎段开放式最佳增殖培养基为WPM+TDZ 1.0+NAA 0.1+GA3 0.5+代森锰锌50 mg/L,芽增殖系数5.2。430 a生锦绣杜鹃带腋芽茎段开放式增殖培养,最佳增殖培养基配方为WPM+ZT 3.0+NAA 0.1+GA3 0.1+代森锰锌50 mg/L,不定芽诱导率100%,芽增殖系数3.35。430 a生锦绣杜鹃无菌苗开放式壮苗培养,结果表明开放式壮苗最佳培养基配方为WPM+ZT 0.5+NAA 0.1+GA3 0.1+代森锰锌50mg/L。

刘茹婷[8](2020)在《抗家蚕血液型脓病药物的研究》文中提出家蚕血液型脓病是由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感染引发的疾病,该病是目前蚕业生产上最常见、危害最为严重的传染性疾病。生产上主要是通过使用化学消毒剂加强养蚕期严格的消毒来防止病毒的感染和扩散,这些措施也只能起到消毒、预防作用。早期研究者发现的一些化学药品对家蚕BmNPV感染后的发病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但其主要体现的是预防而不是治疗,对该病的治疗始终没有特效药物。若能研发出家蚕血液型脓病的治疗药物,对蚕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针对家蚕血液型脓病,利用分子对接、虚拟筛选小分子化合物数据库,结合细胞、蚕体实验确定药效,同时研究了一些商品化抗病毒、抗肿瘤药物对家蚕血液型脓病的治疗药效,并调查了一种纳米抗菌材料对家蚕疾病的防治效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药物主流开发程序,针对家蚕血液型脓病病原-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复制必须的GP64蛋白,首先利用虚拟建模技术获得其三维结构,其次分子对接筛选ZINC小分子数据库,并对所获得的的小分子化合物ZINC95401182进行了活性检测,当ZINC95401182使用浓度在1μg/m L以上时能完全抑制BmNPV的复制,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2、通过对75种商品化抗病毒、抗肿瘤药物的筛选及活性检测,研究其对家蚕血液型脓病的治疗药效。经过进行两次重复实验,结果表明:Fenofibrate、rgx-104、STO 609、SMER 728、PK11195、BEXAROTENE,分别在浓度为200μM、10μM、20μM、100μM、50μM、25μM时,两次重复实验均显示出非常显着的抗病毒效果,这6种化合物对家蚕血液型脓病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3、为筛选出新型消毒剂,本研究调查了一种纳米抗菌材料对家蚕疾病的防治效果,经过合理设计实验,结果表明该纳米抗菌材料对白僵菌和黑胸败血芽孢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对BmNPV无显着抗病毒作用,对CPV也无显着抗病毒作用。

郑焕强[9](2004)在《猪舍微生物气溶胶及消毒剂筛选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采用有机氯类84消毒剂、季胺盐类百毒净两种消毒剂对泰安市岱岳区的三个不同结构及饲养方式的猪场中的六个猪舍环境消毒,通过环境空气、墙壁和地面消毒前后需氧菌总数和大肠杆菌数量的变化分析,来评价猪舍环境的卫生状况以及消毒剂的消毒效果。本研究可以分成四个部分:1.试验一 不同结构猪舍微生物气溶胶消毒前后需氧菌及大肠菌群的定性定量研究使用国际标准ANDERSEN空气采样器收集空气样品,选用营养琼脂、麦康凯培养基,血-葡萄糖-琼脂培养基进行需氧菌及大肠杆菌的选择性培养,进行细菌菌群定性定量分析。结果:杜家庄猪场在消毒前,空气中需氧菌含量为3.57×103~1.49×105CFU/m3,大肠杆菌含量为49~1464CFU/m3;消毒后,空气中需氧菌含量为5.5×103~1.7×105CFU/m3,大肠杆菌含量为11~156CFU/m3。消毒前后的比较,差异显着(P<0.05)。粥店猪场在消毒前,空气中需氧菌含量为1.15×104~4.19×104CFU/m3,大肠杆菌含量为12~170CFU/m3;消毒后,空气中需氧菌含量为1.9×103~7.28×103CFU/m3,大肠杆菌含量为12~82CFU/m3。消毒前后的比较,差异显着(P<0.05)。周氏猪场消毒前,空气中需氧菌含量为8.37×103~1.63×104CFU/m3,大肠杆菌含量为86~170CFU/m2;消毒后,空气中需氧菌含量为1.05×103~1.6×103CFU/m3,大肠杆菌含量为15~18CFU/m3;消毒前后的比较,差异极显着(P<0.01)2.试验二 两种消毒剂对猪舍墙壁与地面消毒效果比较利用棉拭子法分别对三个猪舍地面和墙壁进行检测,研究结果表明,杜家庄猪场消毒前,地面需氧菌含量为9.5×104~2.2×106 CFU/cm2,大肠杆菌含量为820~2440CFU/cm2;墙壁需氧菌含量为5.7×104~2.1×105 CFU/cm2,大肠杆菌含量为1005~1923CFU/cm2;消毒后,地面需氧菌含量为3.15×104~1.44×106 CFU/cm2,大肠杆菌含量为326~1210CFU/cm2;墙壁需氧菌含量为4×103~1.02×105CFU/cm2,大肠杆菌含量为52~<WP=7>1030CFU/cm2。消毒前后的比较,差异不显着。粥店猪场消毒前,地面需氧菌含量为5.7×104~2.7×106 CFU/cm2,大肠杆菌含量为580~2600CFU/cm2;墙壁需氧菌含量为5.5×104~1.65×105 CFU/cm2,大肠杆菌含量520~1540CFU/cm2;消毒后,地面需氧菌含量为1.05×104~6.6×104CFU/cm2,大肠杆菌含量为136~690CFU/cm2;墙壁需氧菌含量为2.05×104~6.1×104CFU/cm2,大肠杆菌含量为250~550CFU/cm2。消毒前后的比较,差异不显着。周氏猪场在消毒前,地面需氧菌含量为7×104~2.1×105 CFU/cm2,大肠杆菌含量为680~1950CFU/cm2;墙壁需氧菌含量为3×104~5.8×104 CFU/cm2,大肠杆菌含量为295~575CFU/cm2;消毒后,地面需氧菌含量为3.2×104~4.7×104 CFU/cm2,大肠杆菌含量为246~465CFU/cm2;墙壁需氧菌含量为4.6×103~1×105CFU/cm2,大肠杆菌含量为50~1050CFU/cm2。消毒前后的比较,差异不显着。3.试验三 用需氧菌总数及大肠菌群对不同结构猪舍进行卫生学评价及不同消毒剂效果评价通过对舍内空气样品及墙壁、地面需氧菌总数和大肠杆菌含量的检测,证明三者相互影响,并受到周边环境和风力,风向的影响,地面与空气中微生物数量呈负相关(r = -0.101),墙壁与地面(r = -0.08),墙壁与空气细菌含量的相关程度为负相关(r=-0.2412),说明地面微生物是舍内空气微生物的一个重要来源。同时说明,环境卫生的好坏是保证消毒效果的重要措施。通过测量可知,三个猪场空气中需氧菌含量都超过104CFU/m3,卫生状况不良,对猪只造成疾病威胁,应及时清洁卫生。84消毒液对空气的消毒效果明显,但对地面和墙壁不明显;百毒净也是如此。4.试验四 猪舍空气中需氧菌和大肠杆菌动力学分析空气动力学研究表明,需氧菌总数和大肠杆菌数在采样器各层的分布如下:1-2级,需氧菌45.95%~56.06%,大肠杆菌52.41%~53.62%;3-4级,需氧菌35.16%~55.4%,大肠杆菌36.93%~44.64%;5-6级,需氧菌8.65%~13.47%,大肠杆菌13.53%~13.82%。其中,5-6级上的微生物气溶胶粒子的空气动力学等效直径(Dae50)在0.65~2.1μm,能长时间地漂浮在空中。它们能借助空气流动,进入人<WP=8>畜的肺泡,对人畜呼吸道构成感染的潜在威胁。该研究结果描述了两种不同类型消毒剂对气源性传染病的的影响,及搞好舍内环境卫生的对动物健康的重要性。

朱诗苗[10](2019)在《IAA促生菌的分离鉴定及对烟草种子萌发与烟苗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微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其活动影响着土壤物质转化和植物生长,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烟草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为避免化肥破坏利用传统土壤和污染环境,发展以微生物农业为核心的“白色农业”十分重要。本试验以传统培养的方式分离、16SrDNA的方法鉴定延边地区烟草内生和根际细菌,研究品种与地区之间微生物的多样性。以Salkowski比色法筛选出具有产IAA能力的促生菌株,并对其液体培养基进行优化,研究细菌间互作对烟草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影响,为掌握延边地区可利用的促生菌及复合菌肥的研制,以改善土壤环境并培育更优质的烟草奠定基础。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从汪清、和龙、延吉三个地区分离得到内生与根际细菌共29个属72株,其中棒状杆菌属(Corynebacterium)、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沙雷氏菌属(Serratia)、罗氏菌属(Rofthiaaeria)、黄杆菌属(Flavo6bacterfium)、罗丹杆菌属(Rhodanobacter)仅在汪清地区中发现,芽孢八叠球菌属(Sporosarcina)、类节杆菌属(Paernarrthrobacter)、短波单胞菌厉(Brevundimonas)仅在和龙地区中发现,纤维微细菌属(Cellloszimicrobium)、SpHingopyxis、类芽抱杆菌属(Paenibacillus)、志贺氏菌属(Shinellafusca)、库克菌属(AKocuria)、肠杆菌属(Enterobacter)仅在延吉地区中发现,芽抱杆菌属(·Bacillu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在三个地区烟草与根际土壤中均有发现,为优势菌属,其中芽孢杆菌属为最优势菌属。2、从延边地区烟草内生和根际土壤分离的细菌中,具有产IAA能力的有28株,占总菌数的38.89%,芽孢杆菌属为优势菌属,其中菌株m10、m53、m60IAA的单位产量分别为 24.73mg L-1、26.8mg·L-1、22.mg·L-13、菌株m10、m53、m60分别在72h、24h和48h时IAA产量达到最大值;添加色氨酸的菌株产IAA含量与对照相比有显着差异;菌株ml0、m53、m60的最适pH值分别为8、6、6;三个菌株的最适碳源均为淀粉,最适浓度分别为10g.L-1、20g·L-1,10g·L-1;最适氮源前二者均为蛋白胨、m60为酵母粉,浓度分别为 5g·L-1、20g·L-1、20g·L-1;硫酸镁浓度分别为 10g·L-1、15g·L-1、10g·L-1。4、用响应面法优化菌株m10、m53、m60液体发酵培养基,IAA最佳产M的培养基条件如下,碳源浓度分别为11.92g·L-1、19.95g·L-1、15.76g·L-1;氮源浓度分别为 20.2g·L-1、20.97g.L-1、10.39g·L-1;MgS04 浓度分别为 10.38g·L-1、15.37g·L-I、19.94g·L-1;pH 值分别为 7.93、6.16、6.11。三菌株在此条件下产 IAA含量分别为 11.16g·L-1、47.16mg·L-1、16.47mg·L-1。5、施用单一菌剂和混合菌剂均能促进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与不施加促生菌的对照相比,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分别增加了 30.61%、8.36%、31.13%、36.9%,苗长和根长分别增加了 11.37%和57.11%,其中T6处理即菌株m53和m60混合施用对烟草种子和幼苗生长效果最好。

二、鸡常见细菌病环境消毒最佳消毒剂、消毒浓度的筛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鸡常见细菌病环境消毒最佳消毒剂、消毒浓度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1)陕西省某猪场常见细菌病及消毒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猪场环境消毒研究进展
        1.1 猪场消毒概况
        1.1.1 猪场消毒现状
        1.1.2 猪场消毒存在误区
        1.1.3 消毒建议
        1.2 猪场常见细菌病及其消毒概况
        1.2.1 副猪嗜血杆菌病
        1.2.2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
        1.2.3 猪支原体肺炎
        1.2.4 猪链球菌病
        1.2.5 猪大肠杆菌病
        1.2.6 仔猪副伤寒
        1.3 兽用消毒剂研究进展
        1.3.1 兽用消毒剂发展历程
        1.3.2 兽用消毒剂作用过程
        1.3.3 细菌对消毒剂的耐药性
        1.3.4 兽用消毒剂协同杀菌作用
        1.3.5 检测消毒剂效果方法
        1.3.6 影响消毒剂消毒效果因素
试验研究
    第二章 陕西省某猪场常见细菌病发病情况调查
        2.1 材料
        2.1.1 调查背景
        2.1.2 主要培养基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仪器
        2.1.5 试验动物
        2.2 方法
        2.2.1 临床调查法
        2.2.2 实验室检测法
        2.3 结果
        2.3.1 临床调查结果
        2.3.2 实验室检测结果
        2.4 讨论
        2.4.1 陕西省某猪场细菌性疾病发病情况分析
        2.4.2 发病原因
        2.4.3 防治措施
        2.5 小结
    第三章 陕西省某猪场猪舍外围环境消毒效果评价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点
        3.1.2 主要培养基
        3.1.3 主要试剂
        3.1.4 主要仪器
        3.1.5 方法
        3.2 结果
        3.2.1 消毒室(气雾室、鞋底踩踏消毒池)消毒前后结果
        3.2.2 饲料车车轮消毒前后菌落计数结果
        3.2.3 空气消毒前后菌落计数结果
        3.2.4 地磅消毒前后菌落计数结果
        3.2.5 营业室消毒前后菌落计数结果
        3.2.6 生猪展览室消毒前后菌落计数结果
        3.2.7 大门消毒池更换消毒液前后的菌落计数结果
        3.2.8 各区域菌落减少率结果
        3.3 讨论
        3.3.1 消毒效果
        3.4 小结
    第四章 第三代季铵盐消毒剂对猪源致病菌的杀菌效果研究
        4.1 材料
        4.1.1 试验菌
        4.1.2 主要培养基
        4.1.3 主要试剂
        4.1.4 主要仪器
        4.1.5 消毒剂
        4.2 方法
        4.2.1 菌落总数测定
        4.2.2 菌悬液制备
        4.2.3 中和剂配制
        4.2.4 消毒剂浓度选择试验
        4.2.5 中和剂选择试验
        4.2.6 消毒剂定量杀菌试验
        4.3 结果
        4.3.1 菌落总数测定结果
        4.3.2 消毒剂杀菌浓度选择结果
        4.3.3 中和剂选择结果
        4.3.4 消毒剂定量杀菌试验结果
        4.4 讨论
        4.4.1 菌落总数测定
        4.4.2 消毒剂杀菌浓度选择试验
        4.4.3 中和剂选择试验
        4.4.4 消毒剂定量杀菌试验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规模化种鸡场沙门菌流行病学调查及噬菌体新型生物消减措施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综述 鸡源沙门菌流行病学及分子亚分型技术和防控措施研究进展
    1 前言
    2 鸡源沙门菌的流行病学
        2.1 鸡源沙门菌流行病学调查
        2.2 鸡源沙门菌抗生素耐药性
        2.3 鸡源沙门菌毒力基因调查
    3 分子亚分型技术在沙门菌流行病学研究中应用
        3.1 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
        3.2 间隔短回文重复分型(CRISPR)
        3.3 全基因组测序(WGS)
    4 种鸡场沙门菌的防控措施研究
        4.1 消毒剂
        4.2 疫苗
        4.3 微生态制剂
        4.4 噬菌体
    参考文献
第一章 规模化种鸡场沙门菌流行病学调查及其特性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种鸡场沙门菌感染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1.2.2 三家种鸡场沙门菌病原流行病学调查及同一种禽场关键环节分析
        1.2.2.1 种鸡场样品的采集
        1.2.2.2 沙门菌的分离与鉴定
        1.2.2.3 沙门菌分离株的药敏试验
        1.2.2.4 沙门菌分离株的毒力基因检测
        1.2.2.5 沙门菌分离株的CRISPR分型实验
        1.2.2.6 沙门菌分离株的全基因组测序分析(WGS)
        1.2.2.7 沙门菌分离株的脉冲场凝胶电泳试验(PFGE)
        1.2.3 A种鸡场沙门菌传播的关键环节分析
        1.2.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三家种鸡场沙门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2.2 三家种鸡场沙门菌病原流行病学调查
        2.2.1 沙门菌分离率结果
        2.2.2 沙门菌血清型鉴定结果
        2.2.3 沙门菌分离株抗生素耐药性结果
        2.2.4 沙门菌分离株毒力基因鉴定结果
        2.2.5 肠炎沙门菌分离株的CRISPR分析结果
        2.2.6 肠炎沙门菌分离株的全基因组测序分析结果
        2.3 沙门菌A种鸡场内传播的关键环节分析
        2.3.1 A种鸡场不同环节沙门菌收集
        2.3.2 A种鸡场不同环节肠炎沙门菌PFGE结果
        2.3.3 E3型肠炎沙门菌场内传播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不同化学消毒剂噬菌体新型生物消减措施评估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不同类型化学消毒剂对体外沙门菌消减效果评估
        1.2.1.1 菌株复苏
        1.2.1.2 不同消毒剂对沙门菌分离株最小抑菌浓度测定
        1.2.1.3 不同消毒剂对沙门菌分离株最小杀菌浓度测定
        1.2.2 噬菌体作为新型生物消毒剂对体内外沙门菌的消减效果评估
        1.2.2.1 沙门菌及噬菌体的复苏
        1.2.2.2 噬菌体效价测定
        1.2.2.3 噬菌体对肠炎沙门菌分离株裂解能力评估
        1.2.2.4 噬菌体和宿主菌作用的最佳时间测定
        1.2.2.5 噬菌体和宿主菌作用的最佳浓度测定
        1.2.2.6 噬菌体对水中沙门菌的削减能力评估
        1.2.2.7 噬菌体对地面沙门菌的削减能力评估
        1.2.2.8 噬菌体对种鸡体内沙门菌的削减能力评估
    2 结果
        2.1 不同类型化学消毒剂效果评估
        2.1.1 不同消毒剂对沙门菌分离株最小抑菌浓度
        2.1.2 不同消毒剂对沙门菌分离株最小杀菌浓度
        2.2 噬菌体对鸡源沙门菌的体内外消减能力评估
        2.2.1 噬菌体效价测定
        2.2.2 噬菌体宿主谱裂解能力评估
        2.2.3 噬菌体和宿主菌最佳作用时间
        2.2.4 噬菌体和宿主菌最佳作用浓度
        2.2.5 噬菌体对水中沙门菌的消减能力评估
        2.2.6 噬菌体对地面环境沙门菌的消减能力评估
        2.2.7 噬菌体对种鸡体内沙门菌的消减能力评估
    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兔皮肤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常用消毒剂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兔皮肤真菌病概述
    1.2 兔皮肤病原真菌的分类
        1.2.1 毛癣菌属(Trichophyton)
        1.2.1.1 红色毛癣菌(T.rubrum)
        1.2.1.2 须癣毛癣菌(T.mentagrophytes )
        1.2.1.3 断发毛癣菌(T.tonsurans )
        1.2.1.4 紫色毛癣菌(T.violaceum)
        1.2.1.5 疣状毛癣菌(T.verrucosum)
        1.2.1.6 许兰毛癣菌(T.schoenleinii)
        1.2.2 小孢子菌属(microsporum)
        1.2.2.1 犬小孢子菌(M.canis)
        1.2.2.2 石膏小孢子菌(M.gypseum)
        1.2.2.3 铁锈色小孢子菌(M.ferrugeneum)
        1.2.2.4 奥杜盎小孢子菌(M.audouinii)
    1.3 兔皮肤真菌病的分离诊断方法
        1.3.1 真菌的形态学鉴定
        1.3.2 免疫学诊断
        1.3.3 致病性实验
        1.3.4 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
        1.3.4.1 DNA 碱基组成比例(G+Cmol%)的测定
        1.3.4.2 序列分析
        1.3.4.3 实时荧光定量 PCR
        1.3.4.4 核酸杂交技术
        1.3.4.5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分析
        1.3.4.6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
        1.3.4.7 rRNA 和rDNA 序列分析
    1.4 ITS 在真菌分子鉴定上的作用及应用方法
    1.5 真菌气溶胶
        1.5.1 真菌
        1.5.2 真菌气溶胶
        1.5.3 真菌空气传播感染
        1.5.4 Andersen 空气采样器
    1.6 环境消毒剂
        1.6.1 季铵盐类
        1.6.2 酚类消毒剂
        1.6.3 卤族类消毒剂
    1.7 兔皮肤真菌病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7.1 国外研究进展
        1.7.2 国内研究进展
    1.8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9 本研究技术路线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主要仪器设备
        2.1.2 主要工具酶及试剂
        2.1.3 培养基及主要溶液的配置
        2.1.4 引物合成
        2.1.5 兔场概况及皮肤病发病情况
    2.2 实验方法
        2.2.1 兔皮肤病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
        2.2.1.1 病料的采集和处理
        2.2.1.2 病原菌的分离培养
        2.2.1.3 病原菌的形态学鉴定
        2.2.1.4 病原菌的分子生态学鉴定
        2.2.2 常用消毒剂的筛选
        2.2.2.1 药敏试验筛选消毒剂
        2.2.2.2 消毒剂环境消毒实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镜检结果
    3.2 菌落观察
    3.3 病原菌形态学鉴定结果
    3.4 总DNA 的提取
    3.5 ITS 片段扩增结果
    3.6 ITS 片段测序结果
    3.7 兔皮肤病原真菌鉴定结果
    3.8 药敏实验结果
    3.9 环境消毒实验结果
4 讨论
    4.1 真菌的形态学鉴定
    4.2 分子生物学鉴定
    4.3 环境消毒剂的筛选
5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内容简介及自评

(5)四种消毒剂对猪场常见病原微生物的杀灭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猪场常见病原微生物及消毒防控
        1.1 规模化猪场常见病原微生物及卫生处理
        1.1.1 常见细菌性病原的卫生处理
        1.1.2 猪场常见病毒性病原及其卫生处理
        1.2 消毒在规模化猪场疫病防控中的作用
        1.2.1 消毒重要意义
        1.2.2 猪场常用的消毒方法
        1.2.3 化学消毒剂的使用与选择
        1.3 常用化学消毒剂的作用机制
        1.3.1 不同种类的消毒机剂对病原微生物的作用机制
        1.3.2 影响消毒剂消毒效果的因素
        1.3.3 消毒效果的检测
        1.3.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试验研究
    第二章 陕西省某规模化猪场致仔猪腹泻病原的分离鉴定
        2.1 材料
        2.1.1 病情与检测样品采集
        2.1.2 毒株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仪器
        2.2 方法
        2.2.1 样品中TGEV和PEDV的RT-PCR检测
        2.2.1.1 引物设计和合成
        2.2.1.2 病料总RNA的提取与cDNA合成
        2.2.1.3 TGEV和PEDV目的基因的PCR扩增
        2.2.2 样品中细菌分离鉴定
        2.2.2.1 细菌分离及纯化
        2.2.2.2 分离菌的生化鉴定
        2.2.2.3 16s rRNA引物设计
        2.2.2.4 细菌DNA的提取
        2.2.2.5 细菌 16s rRNA的PCR的检测
        2.2.2.6 PCR产物的序列测定
        2.2.2.7 分离菌的药物敏感性试验
        2.3 结果
        2.3.1 病料中TGEV和PEDV的RT-PCR检测
        2.3.2 细菌分离鉴定
        2.3.2.1 细菌分离及纯化
        2.3.2.2 分离菌株的生化
        2.3.2.3 分离菌基因组 16s rRNA分析
        2.3.2.4 分离菌的药敏试验
        2.4 治疗效果
        2.5 讨论
        2.6 小结
    第三章 四种化学消毒剂对猪场常见病原菌的杀菌作用研究
        3.1 材料
        3.1.1 菌株
        3.1.2 主要试剂及培养基的配制
        3.1.3 主要仪器
        3.1.4 消毒剂的配制
        3.2 方法
        3.2.1 菌株的复苏
        3.2.2 菌落总数的测定
        3.2.3 菌悬液的制备
        3.2.4 中和剂悬液定量鉴定试验
        3.2.5 悬液定量杀菌试验
        3.2.6 有机物对四种消毒剂的杀菌效果的影响
        3.3 结果
        3.3.1 菌落总数测定结果
        3.3.2 中和剂使用量的确定
        3.3.3 悬液定量杀菌结果
        3.3.3.1 溴化二甲基二癸基烃铵消毒剂对4种病原菌的杀灭作用
        3.3.3.2 戊二醛--癸甲溴胺消毒剂对4种病原菌的杀灭作用
        3.3.3.3 过硫酸氢钾消毒剂对4种病原菌的杀灭作用
        3.3.3.4 次氯酸钠消毒剂对4种病原菌的杀灭作用
        3.3.4 有机物存在情况下四种消毒剂的杀菌作用
        3.3.4.1 存在有机干扰物时四种消毒剂对大肠埃希菌的杀灭作用
        3.3.4.2 存在有机干扰物时四种消毒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灭作用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戊二醛-癸甲溴铵对猪伪狂病病毒的杀灭作用
        4.1 材料
        4.1.1 细胞、毒株
        4.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4.1.3 中和剂
        4.1.4 PRV引物设计和合成
        4.2 方法
        4.2.1 细胞的复苏及病毒的增殖
        4.2.2 伪狂犬病病毒滴度的测定
        4.2.3 用于伪狂犬病病毒杀灭的消毒剂的中和剂的选择
        4.2.4 消毒剂对伪狂犬病病毒的杀灭作用
        4.3 结果
        4.3.1 伪狂犬病病毒滴度的测定结果
        4.3.2 中和剂的选择与最佳中和剂量确定
        4.3.3 复合消毒剂对伪狂犬病病毒杀灭作用的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致谢
作者简介

(6)新型环境消毒剂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的研制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引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消毒剂概述
        1.消毒剂的分类及消毒方法
        2.各种消毒剂的发展历程及功能概述
        3.消毒剂的正确使用及发展展望
    第二章 过硫酸氢钾复合盐类消毒剂研究概况
        1.过硫酸氢钾复合盐粉概述
        2.过硫酸氢钾复合盐粉的抗菌作用
        3.过硫酸氢钾复合盐制剂的抗菌作用机制
        4.过硫酸氢钾复合盐的安全性
        5.过硫酸氢钾复合盐的国外应用现状
        6.过硫酸氢钾复合盐在我国畜禽和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现状
        7.开发新型环境消毒剂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篇 试验研究
    第一章 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的制备
        1.试验材料
        2.试验方法
        3.结果与分析
        4.讨论
        5.小结
    第二章 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的质量研究
        1.试验材料
        2.试验方法
        3.结果与分析
        4.讨论
        5.小结
    第三章 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实验室模拟杀菌效果试验
        1.试验材料
        2.试验方法
        3.结果与分析
        4.讨论
        5.小结
    第四章 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对表面现场的消毒效果试验
        1.试验材料
        2.试验方法
        3.结果与分析
        4.讨论
        5.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学术成果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致谢

(7)屏南四季开花杜鹃古树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杜鹃花常规组培快繁的研究现状
        1.2.1 外植体选择
        1.2.2 外植体消毒方式
        1.2.3 基本培养基
        1.2.4 植物生长调节剂
    1.3 植物开放式组培快繁的研究现状
        1.3.1 抑菌剂
        1.3.2 器械灭菌
    1.4 古树组培的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
        1.5.1 常规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1.5.2 开放式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第二章 龙源锦绣杜鹃古树常规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无菌系的建立
        2.2.2 污染外植体的挽救
        2.2.3 诱导培养
        2.2.4 增殖培养
        2.2.5 壮苗培养
        2.2.6 生根培养
        2.2.9 相关统计分析公式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消毒时间对430 a生锦绣杜鹃无菌系建立的影响
        2.3.2 消毒时间对5 a生锦绣杜鹃无菌系建立的影响
        2.3.3 取材时间对430 a生锦绣杜鹃无菌系建立的影响
        2.3.4 取材时间对5 a生锦绣杜鹃无菌苗建立的影响
        2.3.5 消毒方式对430 a生锦绣杜鹃污染苗挽救的影响
        2.3.6 培养基对430 a生锦绣杜鹃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2.3.7 培养基对5 a生锦绣杜鹃诱导不定芽的影响
        2.3.8 基本培养基对430 a生锦绣杜鹃顶芽增殖的影响
        2.3.9 基本培养基对5 a生锦绣杜鹃顶芽增殖的影响
        2.3.10 基本培养基对430 a生锦绣杜鹃带腋芽茎段增殖的影响
        2.3.11 基本培养基对5 a生锦绣杜鹃带腋芽茎段增殖的影响
        2.3.12 细胞分裂素对430 a生锦绣杜鹃顶芽继代增殖的影响
        2.3.13 细胞分裂素对5 a生锦绣杜鹃顶芽继代增殖的影响
        2.3.14 细胞分裂素对430a生锦绣杜鹃带腋芽茎段的影响
        2.3.15 细胞分裂素对5 a生锦绣杜鹃带腋芽茎段增殖的影响
        2.3.16 培养基配方对430 a生锦绣杜鹃顶芽继代增殖的影响
        2.3.17 培养基配方对5 a生锦绣杜鹃顶芽继代增殖的影响
        2.3.18 培养基配方对430 a生锦绣杜鹃带腋芽茎段继代增殖的影响
        2.3.19 培养基配方对5 a生锦绣杜鹃带腋芽茎段继代增殖的影响
        2.3.20 培养基配方对430 a生锦绣杜鹃壮苗培养的影响
        2.3.21 培养基配方对5 a生锦绣杜鹃壮苗培养的影响
        2.3.22 培养基配方对430 a生锦绣杜鹃瓶内生根的影响
        2.3.23 培养基配方对5 a生锦绣杜鹃瓶内生根的影响
        2.3.24 基质对锦绣杜鹃生根苗移栽的影响
    2.4 讨论
第三章 映山红杜鹃古树常规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3.1 供试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映山红杜鹃无菌系建立
        3.2.2 映山红杜鹃污染外植体挽救
        3.2.3 映山红杜鹃诱导培养
        3.2.4 映山红杜鹃增殖培养
        3.2.5 映山红杜鹃壮苗培养
    3.3 数据与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取材时间对映山红杜鹃无菌系建立的影响
        3.4.2 映山红古树污染外植体挽救对无菌系建立的影响
        3.4.3 培养基配方对映山红杜鹃诱导培养的影响
        3.4.4 培养基配方对映山红杜鹃顶芽增殖的影响
        3.4.5 培养基配方对映山红杜鹃带腋芽茎段增殖的影响
        3.4.6 培养基对映山红杜鹃壮苗的影响
    3.5 讨论
第四章 锦绣杜鹃的开放式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和优化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2.1 自然落菌试验
        4.2.2 人工接菌试验
        4.2.3 锦绣杜鹃开放式无菌系建立
        4.2.4 锦绣杜鹃开放式诱导培养抑菌剂筛选
        4.2.5 430 a生锦绣杜鹃污染外植体开放式挽救
        4.2.6 5 a生锦绣杜鹃开放式抑菌剂筛选
        4.2.7 5 a生锦绣杜鹃开放式增殖基本培养基筛选
        4.2.8 锦绣杜鹃开放式增殖培养基配方筛选
        4.2.9 430 a生锦绣杜鹃壮苗抑菌剂筛选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自然落菌抑菌剂的筛选
        4.3.2 人工接种细菌的抑菌剂筛选
        4.3.3 人工接种真菌的抑菌剂筛选
        4.3.4 抑菌剂及消毒方式对5 a生锦绣杜鹃无菌系建立的影响
        4.3.5 抑菌剂对430 a生锦绣杜鹃无菌系建立的影响
        4.3.6 抑菌剂对5 a生锦绣杜鹃诱导不定芽的影响
        4.3.7 抑菌剂对430 a生锦绣杜鹃诱导不定芽的影响
        4.3.8 抑菌剂对污染苗挽救的影响
        4.3.9 抑菌剂对5 a生锦绣杜鹃无菌苗生长的影响
        4.3.10 基本培养基对5 a生锦绣杜鹃顶芽开放式增殖的影响
        4.3.11 基本培养基对5 a生锦绣杜鹃带腋芽茎段开放式增殖的影响
        4.3.12 培养基配方对5 a生锦绣杜鹃顶芽开放式增殖的影响
        4.3.13 培养基配方对5 a生锦绣杜鹃带腋芽茎段开放式增殖的影响
        4.3.14 培养基配方对430 a生锦绣杜鹃增殖的影响
        4.3.15 抑菌剂对430 a生锦绣杜鹃壮苗培养的影响
    4.4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1.1 340 a生锦绣杜鹃和5 a生锦绣杜鹃的常规组培快繁
        5.1.2 锦绣杜鹃的开放式组培快繁
    5.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图版及图版说明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8)抗家蚕血液型脓病药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BmNPV
        1.2.1 BmNPV的病原特征
        1.2.2 BmNPV感染后的发病症状
        1.2.3 BmNPV感染家蚕后病毒粒子的侵染途径
    1.3 蚕用药物现状
        1.3.1 消毒剂类
        1.3.2 抗细菌类
        1.3.3 抗寄生虫类
        1.3.4 激素类药物
        1.3.5 蚕用抗病毒药物
        1.3.6 单克隆抗体
        1.3.7 弱毒苗
    1.4 研究目的意义
第二章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GP64蛋白抑制剂虚拟筛选及活性检测
    2.1 材料试剂
        2.1.1 细胞系,病毒、质粒和菌株
        2.1.2 工具酶及试剂盒
        2.1.3 其他试剂
        2.1.4 试剂的配制
        2.1.5 相关反应体系及反应程序
        2.1.6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同源建模
        2.2.2 虚拟筛选
        2.2.3 携带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的BmNPV的构建
        2.2.4 病毒感染与抗病毒测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同源建模
        2.3.2 虚拟筛选
        2.3.3 体外抗BmNPV活性检测
    2.4 讨论
第三章 商品化抗病毒、抗肿瘤药物对家蚕血液型脓病治疗药效的筛选
    3.1 材料试剂
        3.1.1 家蚕品系、细胞系,病毒、质粒
        3.1.2 实验试剂
        3.1.3 试剂的配制
        3.1.4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抗病毒、抗肿瘤药物的选择
        3.2.2 细胞水平病毒感染与抗病毒测定
    3.3 实验结果
    3.4 讨论
第四章 纳米二氧化钛消毒药效的鉴定
    4.1 试验材料
        4.1.1 供试蚕品种
        4.1.2 供试药剂
        4.1.3 供试家蚕病原微生物
        4.1.4 供试培养基及其配置
        4.1.5 供试试液
        4.1.6 供试用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家蚕常见病原体的制备
        4.2.2 载体制作
    4.3 供试药物的配制
    4.4 消毒与中和处理
    4.5 .对家蚕的感染
        4.5.1 试验分组
        4.5.2 对家蚕的感染操作
        4.5.3 病蚕的识别和发病率的计算
    4.6 结果判定
        4.6.1 消毒效果的表示方法
        4.6.2 消毒效果的结果显示
    4.7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猪舍微生物气溶胶及消毒剂筛选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1 研究概况
    1.1 研究对象及时间地点
        1.1.1 测量研究的猪场
2 材料
    2.1 主要仪器设备
    2.2 主要试剂,选择性培养基
3 方法
    3.1 试验一消毒前后猪舍环境需氧菌及大肠菌群的含量测定
        3.1.1 消毒剂杀菌效果试验
        3.1.2 猪舍消毒
        3.1.3 空气样品采样
        3.1.4 选择性培养基
        3.1.5 空气样品的处理
        3.1.6 细菌鉴定
        3.1.7 数值统计
    3.2 试验二两种消毒剂对三个猪场猪圈的墙壁与地面消毒效果研究
        3.2.1 地面和墙壁样品采样
        3.2.2 地面和墙壁样品的处理
    3.3 试验三用需氧菌总数及大肠菌浓度对不同结构猪舍进行卫生学评价及不同消毒剂效果评价
        3.3.1 杜家庄猪场
        3.3.2 粥店猪场
        3.3.3 周氏猪场
    3.4 试验四 猪舍空气中需氧菌和大肠杆菌悬浮颗粒的动力学分析
4 结果
    4.1 杜家庄猪场消毒前后采样结果
    4.2 粥店猪场消毒前后采样结果
    4.3 周氏猪场消毒前后采样结果
5 分析
    5.1 不同消毒剂对各猪场消毒效果比较
    5.2 两种消毒剂对猪舍内微生物杀菌率(%)的比较
    5.3 猪舍空气中需氧菌和大肠杆菌气溶胶颗粒动力学分析
6 讨论
    6.1 猪舍内微生物气溶胶
    6.2 通过墙壁和地面细菌含量变化分析消毒效果
    6.3 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
    6.4 猪舍中微生物气溶胶含量与地面、墙壁的相关性研究
    6.5 猪舍微生物气溶胶粒子空气动力学直径分析
    6.6 试验方法的改进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IAA促生菌的分离鉴定及对烟草种子萌发与烟苗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烟草
    1.2 植物促生菌
        1.2.1 植物内生菌
        1.2.2 植物根际促生菌
    1.3 植物内生和根际促生菌的主要特征
        1.3.1 固氮作用
        1.3.2 溶磷解钾作用
        1.3.3 产生植物生长调节剂
        1.3.4 生防作用
    1.4 生长素的发现
        1.4.1 生长素的合成和运输
        1.4.2 生长素的生理效应
        1.4.3 生长素的作用
        1.4.4 生长素的合成与降解
    1.5 微生物合成生长素
        1.5.1 微生物产生长素的研究
        1.5.2 影响微生物产生长素的因素
    1.6 菌株间的互作
    1.7 促生菌在烟草中的应用
        1.7.1 微生物肥料在烟草中的应用
        1.7.2 微生物农药在烟草中的应用
        1.7.3 微生物土壤改良剂在烟草中的应用
    1.8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 不同地区烟草内生与根际细菌的分离与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村料
        2.1.2 仪器与试剂
        2.1.3 基础培养基
        2.1.4 烟草样品预处理
    2.2 细菌的分离纯化及生物学鉴定
        2.2.1 烟草内生菌的分离
        2.2.2 烟草根际细菌的分离
        2.2.3 菌株的纯化
        2.2.4 菌株的保存
        2.2.5 烟草内生与根际细菌的生物学鉴定
    2.3 烟草内生与根际细菌的鉴定
        2.3.1 烟草内生细菌与根际细菌DNA的提取
        2.3.2 细菌基因组DNA的PCR扩增
        2.3.3 菌株16S rDNA基因序列测定和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烟草样品表面消毒效果
        2.4.2 菌株的分离纯化及生物学鉴定
        2.4.3 菌株的来源及分布
        2.4.4 烟草内生与根际细菌的鉴定
    2.5 部分细菌的16S rDNA序列分析
    2.6 小结
第三章 产IAA菌株的筛选及其培养条件的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培养基与试剂
    3.2 试验方法
        3.2.1 菌株产IAA的定性测定
        3.2.2 菌株产IAA的定量测定
    3.3 菌株间的拮抗反应
    3.4 产IAA菌株培养条件的优化
        3.4.1 菌液的制备
        3.4.2 菌株处理及组合
        3.4.3 培养时间对菌株IAA能力的影响
        3.4.4 添加L-色氨酸浓度对产IAA含量的影响
        3.4.5 pH值对菌株产IAA能力的影响
        3.4.6 碳源及浓度对菌株产IAA能力的影响
        3.4.7 氮源及浓度对菌株产IAA能力的影响
        3.4.8 硫酸镁和氯化钙浓度对菌株产IAA能力的影响
    3.5 响应面法对菌株产IAA能力的优化
    3.6 数据及分析
    3.7 结果与分析
        3.7.1 菌株产IAA能力的定性结果
        3.7.2 菌株产IAA能力的定量结果
        3.7.3 菌株间的拮抗测定
        3.5.4 培养时间对菌株产IAA能力的影响
        3.7.5 添加L-色氨酸浓度对菌株产IAA含量的影响
        3.7.6 pH值对菌株产IAA能力的影响
        3.7.7 碳源对菌株产IAA能力的影响
        3.7.8 氮源对菌株产IAA能力的影响
        3.7.9 硫酸镁和氯化钙对菌株产IAA能力的影响
        3.7.10 响应面法优化菌株产IAA能力
        3.7.11 菌株m53产IAA优化响应面分析
        3.7.12 最佳培养条件的确立与验证
        3.7.13 其他菌株的优化
    3.8 小结
第四章 产IAA从促生菌对烟草种子萌发与烟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种子萌发
        4.1.3 烟草盆栽育苗试验
    4.2 测定指标
        4.2.1 发芽指标的测定
        4.2.2 苗期农艺性状的测定
    4.3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分析
        4.4.1 产IAA促生菌株对烟草种子发芽指标的影响
        4.4.2 产IAA促生菌对烟草种子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的影响
        4.4.3 产IAA促生菌对烟草苗长、根长的影响
        4.4.4 产IAA菌株对烟草幼苗农艺性状的影响
        4.4.5 促生菌对烟苗生物量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1.1 烟草样品表面消毒方法
        5.1.2 烟草内生和根际细菌的分离纯化
        5.1.3 烟草内生与根际细菌的鉴定及多样性
        5.1.4 产IAA菌株的筛选及培养基优化
        5.1.5 产IAA促生菌对烟草种子萌发与烟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5.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鸡常见细菌病环境消毒最佳消毒剂、消毒浓度的筛选(论文参考文献)

  • [1]陕西省某猪场常见细菌病及消毒效果研究[D]. 唐维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2)
  • [2]规模化种鸡场沙门菌流行病学调查及噬菌体新型生物消减措施评估[D]. 罗薇. 扬州大学, 2019(02)
  • [3]鸡常见细菌病环境消毒最佳消毒剂、消毒浓度的筛选[J]. 刘凤秋,张道正,关淑娟,仇波,杨淑琴,于庆慈,夏康平,刘进盛,屈凤琴,张序,王芝玲,闫常平,王德照. 中国畜禽传染病, 1995(01)
  • [4]兔皮肤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常用消毒剂的筛选[D]. 李明勇. 山东农业大学, 2011(08)
  • [5]四种消毒剂对猪场常见病原微生物的杀灭效果研究[D]. 王爱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02)
  • [6]新型环境消毒剂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的研制及其临床应用研究[D]. 刘元元. 吉林大学, 2020(03)
  • [7]屏南四季开花杜鹃古树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与优化[D]. 胡计红. 福建农林大学, 2019(04)
  • [8]抗家蚕血液型脓病药物的研究[D]. 刘茹婷. 江苏科技大学, 2020(04)
  • [9]猪舍微生物气溶胶及消毒剂筛选的研究[D]. 郑焕强. 山东农业大学, 2004(01)
  • [10]IAA促生菌的分离鉴定及对烟草种子萌发与烟苗生长发育的影响[D]. 朱诗苗. 延边大学, 2019(01)

标签:;  ;  ;  ;  

鸡常见细菌性疾病环境消毒的最佳消毒剂及消毒浓度筛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