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北灵乡矿浆—热液过渡型铁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某些成因问题的初步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边建华[1](2016)在《鄂东金山店—灵乡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构造控矿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鄂东金山店-灵乡地区,地处长江中下游中生代Fe、Cu等多金属成矿带西段的鄂东南成矿带内部。20世纪以来,随着多个国家级铁矿勘查项目在该区的实施,深部找矿已成为内区铁矿找矿工作的新“常态”。大量研究表明,区内铁矿成矿是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一定阶段的产物,在铁矿床形成的过程中,构造是控制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的主导因素。因此,进一步开展区内构造控矿规律的补充研究,对于深化构造控矿规律的认识,以及为深部找矿提供建议,都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在前人矿床勘查和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构造-成岩-成矿理论为指导,开展了控岩、控矿构造的综合研究分析。取得了如下认识:1、总结了区内金山店矿田张福山铁矿床、灵乡矿田铁矿床地质特征。区内铁矿床属矽卡岩型及矿浆-矽卡岩复合型Fe成矿系列。铁矿床按成因类型可划分为:具有矿浆贯入特征的铁矿床、具有热液交代特征的铁矿床、具有矿浆贯入—热液交代特征的铁矿床等三种类型。它们主要形成于中生代板内变形阶段,与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密切相关,分布于区内隆起区边缘和隆起区与坳陷区的过渡部位,产出于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体与三叠纪含膏碳酸盐岩的接触带及其附近,并受控于侵入-接触构造体系。常见的围岩蚀变有矽卡岩化、金云母化、绿泥石化和钠长石化等。矿物组合主要有磁铁矿、赤铁矿、黄铜矿、辉钼矿、黄铁矿、阳起石、磷灰石等。成矿温度260℃720℃C之间。成岩成矿主要是在白垩纪初期(灵乡脑窖闪长岩,143.8±2.5Ma)和早白垩世末期(金山店闪长岩,132.4±1.3 Ma)。2、研究并总结了区内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各阶段的特点。区内在中生代的构造-岩浆活动,以多期多阶段性构造活动,并形成一系列复杂的构造形迹和伴随岩浆侵位为特点。主要表现在:①中三叠世-晚三叠世,研究区受印支运动近NS向的挤压造成区域性“南隆北凹”的构造格局和形成一系列NWW和近EW向构造。其中,金山店地区构造形迹主要表现为NWW向褶皱及走向断裂发育,灵乡地区发育近EW向紧密褶皱。②晚三叠世末期-白垩纪初期,研究区受燕山早期构造挤压和改造,依次形成隆起带及其对应的凹陷带(灵乡-大冶-陶港隆起带和大冶隆坳过渡带)→NE向断裂带(隆起带边缘断裂带)→NNE向叠加褶皱带(鄂城-大磨山隆起和梁子湖凹陷)→NNE向断裂带,岩浆侵位(灵乡岩体)。③早白垩世-早白垩世末期,研究区处于岩石圈伸展背景,岩浆侵位(金山店岩体)。3、分析了控岩构造及其对成矿岩体的控制作用。(1)灵乡岩体:①成岩前,依次形成:近EW向紧密褶皱(如脑窖-九眼桥背斜、广山-刘家畈背斜、刘岱山-铁子山背斜)→NE向断裂带(如灵乡深断裂、三角山断裂、狮子山-九眼桥等断裂)--→NNE向叠加褶皱带(如脑窖-刘岱山、狮子山北-玉屏山、刘家畈-铁子山)。②成岩成矿期,受燕山挤压应力场的制约,产生了切割较深的NNE向断裂构造,同时造成先成NE向边缘断裂的继承性活动,们成为岩浆上侵的主要通道。当岩浆到达浅部时形成一总体走向NE,向NW倾斜的灵乡岩体。其顶面形态受“叠加褶皱格架”与NNE向断裂的复合控制明显,在脑窖-刘岱山、狮子山北-玉屏山、刘家畈-铁子山形成相应的NNE隆起带。其中,近EW向构造、NE向构造是基础,NNE向构造是主导。(2)金山店岩体:①成岩前,依次形成NWW向构造(张华泗背斜及其附近的NWW金山店走向断裂)→NNE向叠加褶皱带(太婆山)及NWW向断裂被张性改造(逐渐张性或张扭性打开,为岩浆的上侵奠定了基础)。②成岩成矿期,白垩纪初期到早白垩世,区内处于岩石圈伸展背景,为NWW向断裂深切割及岩浆上侵提供了通道。岩浆呈中心式上侵,并侵迁就于早阶段形成的叠加褶皱构造基础和盖层岩性界面构造,形成中心位于隆起高点、向两端倾伏、走向NWW、北缘陡立,总体南倾的金山店岩体。4、总结了区内侵入接触构造体系的主要类型及其控矿特征。其中,现已发现的铁矿床基本上都产于金山店、灵乡岩体接触带及其附近,金山店岩体铁矿床主要产于岩体侧翼接触带,而灵乡岩体铁矿床主要产于岩体顶缘接触带,它们都受中深一中浅成侵入一接触构造体系的控制。主要的矿床控矿构造类型有:断裂—接触带构造、接触带凹兜构造、岩性圈闭接触带构造、断裂构造等四种,其中后三种控矿构造类型主要见于灵乡矿田。5、运用地球物理方法(小波分析方法和高阶垂向导数法)对已有航磁资料进行处理,获取了岩体及其附近深部磁性体的异常信息,并对岩体深部接触带形态进行了反演。(1)运用小波分析与功率谱分析法,提取了不同深度深度磁性体的异常信息。①二阶小波细节反映了地表以下约600m左右深度的强磁性体(铁矿体)磁异常信息,产于金山店岩体南缘侵入接触带上的大部分矿床深部都可能存在强磁性体;而灵乡岩体的脑窖和刘岱山铁矿床深部有铁矿体存在的可能性不大,小包山、狮子山、广山、刘家畈等地则有可能存在隐伏的铁矿体。②三阶小波细节和四阶小波细节总体上反映了金山店和灵乡岩体地表以下1500-3000m深度地质体(或具有磁性的岩体)的异常信息。其中,三阶小波细节也涵盖了部分铁矿体(如张福山铁矿)的磁异常信号。(2)运用垂向导数法,对矿田深部地质体(或具有磁性的岩体)边界进行圈定和对接触带的形态进行推断和反演。①金山店矿田内地表以下600m左右深度圈定出的矿体异常边界与实际勘探程度吻合度较高;金山店岩体深部的接触带形态较为清晰,岩体北缘的侵入接触带形态属于“陡立型”,西缘的侵入接触带形态属于“超覆型”,东缘和南缘的侵入接触带形态属于“外倾型”。其中,强磁异常-磁异常下延深度较大的南缘侵入接触带,其形态在地表至地表以下1500m左右的深度,呈向SW陡倾的“外倾型”,并在地表以下1500-3000m深度侵入接触带向陈家湾一带逐渐上扬。②灵乡矿田内地表以下600m左右深度圈定出的矿体异常边界与实际勘探程度吻合度较好;总的来看,中-西矿带的岩体深部侵入接触带形态复杂,总体上大致呈“多杆状”的“超覆型”;东矿带岩体深部侵入接触带形态相对清晰,总体呈向NW方向的“外倾型”,从地表→地表以下600m左右→地表以下1500m左右→地表以下3000m左右,侵入接触带形态具有“外倾型”→“超覆型”→“外倾型”的空间结构。6、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对构造控矿规律开展了深入总结。NNE向叠加褶皱带(鄂城-大磨山隆起)总体上控制了区内矿带的产出。(1)在矿田尺度上:①由近EW向褶皱、NNE向褶皱、NE向隆起边缘断裂带、NNE向断裂组成的复合构造,是控制灵乡-大冶-陶港隆起带边缘矿田(岩体)产出的主要构造形式。其中,由近EW向、NNE向褶皱组成的叠加褶皱格架和NE向断裂带是基础,NNE向断裂是主导。②由NWW向褶皱及其走向断裂和NNE向褶皱组成的复合构造,是控制大冶隆坳过渡带矿田(岩体)产出的主要构造形式。其中,NWW向褶皱和NEE向褶皱组成的叠加褶皱格架是基础,NWW向走向断裂是主导。(2)在矿床(体)尺度上:①岩体侧翼侵入接触带总体上控制了金山店岩体铁矿床的产出,按侧翼侵入接触带深部的形态特征可分为“陡倾型”、“超覆型”及“外倾型”三个空间产出样式,其中“陡倾型”侧翼侵入接触带(无断裂叠加或无明显大型断裂叠加)基本无矿床产出,如金山店岩体北缘侵入接触带;矿床主要产出于“超覆型”(金山店岩体西缘侵入接触带)和“外倾型”(金山店岩体东缘和南缘侵入接触带)岩体侧翼侵入接触带及其附近。同时,与“超覆型”有关的强磁性体(铁矿体)异常一般可垂向延伸至地表以下约600m左右深度,而与“外倾型”,特别是与陡倾的“外倾型”(金山店岩体南缘侵入接触带)有关的深部强磁性体(铁矿体)异常垂向延伸较大,可达地表以下约1500m左右深度。产出于“外倾型”侧翼侵入接触带上的矿床(体)主要受断裂—接触带构造控制,并易形成矿浆一热液过渡型铁矿床,矿床规模大,矿体多呈似层状、薄板状产出,产状较陡,如张福山铁矿床。②岩体顶缘侵入接触带总体上控制了灵乡岩体铁矿床的产出,按顶缘侵入接触带深部的形态特征大致可分为“超覆型”(与灵乡岩体的西-中矿带对应)和“外倾型”(与灵乡岩体的东矿带对应)两个空间产出样式,它们总体上控制了岩体顶缘接触带及其附近铁矿床的产出。相对于侧翼侵入接触带来说,与它们有关的强磁性体(铁矿体)异常下延深度较为有限,一般不超过地表以下600m左右的深度。“外倾型”岩体顶缘侵入接触带上的隆凹过渡带与断裂的交切复合和“超覆型”岩体顶缘侵入接触带上的岩隆带与断裂的复合,总体上控制了岩体顶缘矿床带的产出和分布。其中,“外倾型”岩体顶缘侵入接触带上的隆凹过渡带发育的接触带凹兜构造与断裂裂隙构造复合的部位,是热液交代型矿床(体)的产出的有利空间,矿床规模较大,矿体多呈透镜状和菱角状,如刘家畈铁矿床。在“超覆型”岩体顶缘侵入接触带上,次级岩隆与大理岩残留—捕虏体中的叠加褶皱构造复合,是该类型顶缘侵入接触带上热液交代型矿床(体)产出的主要控矿构造组合样式,矿床规模中等,矿体多呈马鞍状、似层状及不规则状,如广山、刘岱山、玉屏山铁矿床;次级岩隆与大理岩残留—捕虏体中的叠加褶皱构造或大理岩残留—捕虏体构造、断裂构造的复合,是控制矿浆一热液过渡型铁矿床的产出的主要控矿构造组合样式,矿床一般为中小规模,矿体多为马鞍状、透镜状、板状的组合样式,如脑窖、铁子山铁矿床;次级岩隆与断裂构造的复合,控制着矿浆贯入型矿床的产出,矿床规模较小,矿体主要呈脉状产出,如小包山铁矿床。7、通过上述分析,认为区内金山店岩体南缘接触带深部获得找矿进一步突破的可能性很大。以张福山铁矿岩体接触带为研究对象,对现有的生产勘探资料进行二次开发,运用地质趋势面分析和可视化技术,并结合前物探本次解译结果,构建了金山店岩体接触带趋势面模型。对岩体接触带构造及矿体、产状、空间分布特征及岩体接触面产状要素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其中,在本文建立的金山店张福山矿床岩体接触带趋势面模型中,负异常(局部构造)是矿体产出的主要空间,“凹凸”过渡部位是厚大矿体的主要产出部位,“内凹”部位中的“近水平台阶”是矿体加厚的主要地段。在此基础上,结合△T磁异常小波分析的结果和地质构造发育特点,提出了两个深部找矿有利地段和一个深部找矿远景地段,并给出了主要依据。
胡浩[2](2014)在《大冶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的组成、特征与成因:矿物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文中认为鄂东南地区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最西端,是我国最重要的矽卡岩型铁矿集区之一。尽管前人对该地区铁矿床的矿化特征、成矿岩体的侵位时代和岩石成因等开展了较多研究,但对该区铁矿床的成因认识还存在较大争议。另外,鄂东地区的矽卡岩型铁矿床位于金牛盆地附近,其成矿时代及矿床成因等方面与长江中下游宁芜和庐枞火山盆地中的玢岩型铁矿床有相似性,它们之间是否存在联系?若存在联系,其对区域和深部铁矿床的勘查有何指导作用?本论文选取鄂东南地区最为典型的程潮及大冶富铁矿床为研究对象,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观察基础上,开展详细的矿物学、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深入探讨并重新认识该地区铁矿床的成因,并为在老矿区深部和外围开展新一轮找矿工作提供理论指导。磁铁矿的矿物结构及微量元素研究显示,程潮及大冶铁矿床与世界上其它许多矽卡岩型铁矿床一样都经历了非常普遍的再平衡作用过程,具体包括氧化物(钛尖晶石、刚玉等)出溶、溶解-再沉淀作用以及重结晶。尤其是溶解-再沉淀作用在程潮和大冶铁矿床中均非常普遍。本次研究还在矽卡岩型铁矿床中发现了原生高钛磁铁矿(TiO2>0.5wt.%),这种磁铁矿多发于氧化物的出溶结构,随后再次经历溶解-再沉淀作用过程。另外,部分矽卡岩铁矿石样品中磁铁矿颗粒具有三联点结构(似泡沫状结构),表明磁铁矿发生了重结晶作用。这些结构特征表明,在多数情况下矽卡岩铁矿床中的磁铁矿是经历各种再平衡过程的最终产物,而从成矿流体中最先沉淀出来的磁铁矿的结构和化学组成则被强烈改造而难以恢复。成矿体系温度降低和氧逸度升高是导致高钛磁铁矿氧化物出溶的主要原因。外部高盐度流体(如溶解有膏盐层的地下水、盆地卤水等)的加入、多期次岩浆热液活动、温度升高及氧逸度和压力降低等物理化学条件化则导致磁铁矿发生溶解-再沉淀作用。磁铁矿的溶解作用会使磁铁矿的孔隙度及渗透性增加,从而进一步促进溶解-再沉淀作用的发生。当流体作用显着,原生磁铁矿被完全交代时就会形成类似重结晶的似泡沫状结构。这些再平衡作用显着地改变了磁铁矿的微量元素化学组成,特别是Si、Mg、Ca、Al、Mn及Ti的含量。磁铁矿的这种结构和成分变化特征表明,现有的一些微量元素成因判别图解(如Ti+V-Ca+Al+Mn判别图解)不能简单用于磁铁矿或含磁铁矿矿床的成因类型判别。但另一方面,一些元素如Cr、Ni、V的含量及Co/Ni比值在磁铁矿的再平衡作用过程中基本不发生变化或者变化较小,因而可以用来反映原生磁铁矿的信息,因而,今后利崩微量元素判别图解进行磁铁矿成因类型化分析时要尽可能选用这类不活泼元素及其比值来进行判定,以避免磁铁矿再平衡作用对其微量元素含量所造成的影响。本文研究在程潮和大冶铁矿床中均发现了以褐帘石为主要组成矿物的稀士矿化。稀士矿化主要产于透辉石矽卡岩中,部分磁铁矿矿石中也含有少量褐帘石。程潮铁矿床的稀土矿化与石英闪长岩和闪长岩有关,富褐帘石透辉石矽卡岩中的REE总量可达到22477 ppm,已达到工业品位。大冶铁矿床中稀土矿化的规模远大于程潮铁矿床。稀土矿化主要与辉石闪K岩有关。通过对典型剖面的详细编录和系统的化学分析,在钻孔CK-4及CK-3分别发现了厚度达7.9 m及9.1 m的稀土矿,样品稀土氧化物总量(∑LREE2O3)的平均含量为2.99 wt%。料潮及大冶铁矿床中的稀土矿物褐帘石与矽卡岩矿物透辉石、石榴石及绿帘石等矿物密切共生,表明其为典型的矽卡岩型稀土矿床。程潮及大冶铁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广泛发育的方柱石化及流体包裹体中富石盐子品的特征,显示成矿流体为高温、高盐度(富C1)的流体。稀土矿物的沉淀可能与成矿热液与碳酸盐地层发生交代过程中pH值的显着降低有关,在此过程中稀土元素与络阴离子(如C1-)构成的络合物稳定性显着降低,从而造成稀土元素的沉淀。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热液稀土矿一般与碱性岩浆或碳酸岩浆有关,程潮及大冶铁矿床中的稀十矿化与钙碱性中酸性岩有关,为今后的稀土矿找矿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目标。程潮铁矿床中靠近石英闪K岩的内矽卡岩含有大鼙热液榍石,其普通铅含量很低,LA-ICPMS榍石U-Pb定年结果为131.4±0.2 Ma(n=42;MSWD=1.7).这一年龄与石英闪长岩中岩浆榍石的U-Pb年龄(131.4±0.2 Ma,MSWD=1.2)及花岗岩的锆杠U-Pb年龄(130±2 Ma,MSWD=1.7)及榍石的U-Pb年龄(131±1 Ma,MSWD=0.71)在误差范围内完全一致。大冶铁矿床与成矿有关的辉石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40±1Ma及139士2 Ma,与磁铁矿密切共生的热液榍石U-Pb年龄为141±1 Ma,表明大冶铁矿床的成矿主要集中在~140 Ma。进一步利用与褐帘石密切共生的榍石年龄限定了稀士矿的成矿时代。其中程潮铁矿床中榍石的U-Pb年龄131士0.4 Ma,而大冶铁矿床中褐帘石的形成时代约为141士1 Ma,代表两次独立的稀七矿化事什,这与区域上两次主要的铁铜矿化的时间一致。磁铁矿的显微结构及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大冶铁矿床和群潮铁矿床中不存在矿浆型铁矿,其成因为典弛的热液成因。磁铁矿的微量元素具有高的Co/Ni比值(通常>1),低的V2O3含量(一般小于0.1),与典型矽卡岩型矿石的磁铁矿微量元素特征一致,而明显区分于岩浆岩中的副矿物磁铁矿。程潮铁矿床在成矿岩体、成矿时代、稳定同位素组成等方面与鄂尔南地区的金山店矽卡岩型铁矿床及赋存在火山岩中的王豹山等铁矿床非常相似,与长江中下游宁芜及庐枞火山盆地内的龙桥及白象山铁矿床(玢岩型铁矿床)也具有可比性。据此认为,程朝铁矿床属于典型的玢岩型铁矿床。参考前人对宁芜及庐枞盆地的划分方法,重新罔定了鄂东南地区金牛火山盆地(包括程潮铁矿床)的范围。由于金牛盆地的火山岩剥蚀程度较宁芜及庐枞盆地要低,因而我们认为金牛盆地深部的灵乡组及马架上组还具有较好的寻找磁铁矿-磷灰石矿石的潜力。此外,本文研究过程中在大冶矿区发现了典型的磁铁矿-磷灰石型矿石,这种矿石类型明显不同于在退化蚀变阶段形成的矽卡岩铁矿石。考虑到大冶矿区的磁铁矿-磷灰石与典型的矽卡岩型铁矿石密切共生,我们认为这种矿石类型代表了高温干矽卡岩阶段铁成矿作用的产物。因而,我们认为传统意义上的矽卡岩矿床成矿阶段应重新厘定,即成矿阶段包括了早期干矽卡盐阶段及晚期的湿矽卡岩阶段。其中Kiruna型铁矿床可能类似于早阶段干矽卡岩阶段的成矿端元,而传统意义的矽卡岩矿床属于晚阶段的成矿端元。另外,大冶铁矿床中具有典型的Fe-Cu-Au-Co-REE的组合,类似于IOCG矿床的矿化组合特征,而其典型的稀土矿化特征又与Bastnas型矽卡岩型稀土矿床类似。综合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大冶铁矿床是一类兼有Kiruna、IOCG及Bastnas型矿床特征的矽卡岩型铁矿床。这一发现丰富了矽卡岩的研究内容。
丁俊,张术根,徐忠发,秦新龙[3](2012)在《印尼塔里亚布锡铁多金属矿床矿浆型磁铁矿的矿物学特征与形成机理探讨》文中指出在野外地质观察基础上,运用光学显微镜、化学分析、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流体包裹体成分分析等手段,对印尼塔里亚布锡铁多金属矿床中矿浆型磁铁矿的矿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矿浆型铁矿体界线清晰,呈贯入充填形态,围岩蚀变简单。矿石具块状条带、气孔状、流纹状、熔结瘤状等典型矿浆型铁矿石构造。矿石矿物组成简单,磁铁矿含量高,磷灰石+磁铁矿是标志性矿物组合。磁铁矿在化学成分上富铁(TFe=66.08%~68.01%)、富镁(MgO=3.05%~3.22%)、贫硅(SiO2=0.82%~1.91%)、贫碱(Na2O+K2O<1.06%),具明显铕负异常(δEu=0.14~0.55)。磁铁矿晶胞参数介于0.8390~0.8397 nm,接近标准值。磁铁矿晶体以致密它形晶为主,重结晶形成的三晶嵌连结构反映矿浆冷凝结晶是典型的退火过程。磁铁矿流体成分富集Li+(0.234μg/g)、Na+(3.438μg/g)等碱性阳离子及H2O(4129μg/g)、SO42-(8.916μg/g)及其它挥发性组分。在富碱、富挥发分和高氧逸度条件下,研究区矿浆型铁矿与花岗岩是酸性原始岩浆高度演化分异的同源产物。
李建威,赵新福,邓晓东,谭俊,胡浩,张东阳,李占轲,李欢,荣辉,杨梅珍,曹康,靳晓野,隋吉祥,俎波,昌佳,吴亚飞,文广,赵少瑞[4](2019)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矿产资源勘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发现了数百个大型超大型矿床,形成16个重要成矿带.这些找矿重大发现为系统开展矿床成因研究、构建矿床模式、总结区域成矿规律和创新成矿理论提供了重要条件.中国的矿床学研究和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初至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末,以及21世纪之初到现在.论文首先概述了上述三个历史时期中国矿床学发展的特点和主要研究进展.早期的矿床学研究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重点关注矿床的地质特征和矿床分类.这一时期虽然研究条件落后,但学术思想活跃,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学术观点,建立了多个有重要影响的矿床模式,同时开始将成矿实验引入矿床形成机理的探讨.第二个阶段的一个显着特点是各种地球化学理论与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矿床学的研究,大大促进了对成矿作用过程和成矿机制的理解,并在分散元素成矿理论和超大型矿床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突破,同时将板块构造引入各类矿床成矿环境和时空分布规律的研究.第三个阶段是中国矿床学与世界矿床学全面接轨并实现成矿理论系统创新的时期.这一时期各种先进的实验分析技术有力支撑了矿床成因的研究,深刻揭示了地幔柱活动、克拉通化、克拉通破坏、大陆裂谷作用、多块体拼合、大陆碰撞等重大地质事件与大规模成矿作用的耦合关系,并在大陆碰撞成矿、大面积低温成矿作用等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原创性成果,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论文概述了16类重要矿床类型的代表性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大塘坡式锰矿、大冶式铁矿、铜陵狮子山式铜矿、玢岩型铁矿、铁氧化物-铜-金(IOCG)矿床和石英脉型钨矿的成矿模式,分析了若干重大地质事件的成矿效应,总结了元素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流体包裹体分析、成矿实验、矿田构造等研究方法对推动中国矿床学发展所起的作用.文章最后简要分析了今后中国矿床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和重要研究方向,认为深部成矿作用规律、关键金属元素富集机理、非常规矿产资源、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超大型矿床等是今后矿床学的重点研究内容,提出要创新矿床学研究方法,加强跨学科交叉研究,使中国的矿床学能逐渐引领世界矿床学的研究,服务矿产资源国家重大需求.
赵一鸣[5](2013)在《中国主要富铁矿床类型及地质特征》文中研究表明中国铁矿总资源量相对较多,但大部分为贫矿,富铁矿的资源量很少,只占已探明铁矿总资源储量的4.6%;其中,可直接入炉的炼钢用富矿和炼铁用富矿则更少,仅11.8亿吨,占全国探明铁矿总资源储量的2.27%。已知主要富铁矿矿床的成因类型有:①沉积变质贫铁矿(BIF)中的热液改造型;②沉积变质贫铁矿(BIF)中的风化淋滤型;③陆相火山-侵入岩型;④海相火山(-侵入)岩型;⑤矽卡岩型;⑥热液充填交代型。文章简要介绍了各类富铁矿矿床的地质特征,认为矽卡岩型和海相火山(-侵入)岩型富铁矿有一定的找矿潜力。
常印佛,周涛发,范裕[6](2017)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矿产勘查-科研工作回顾和展望》文中认为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是我国勘查-研究程度相当高的成矿带之一,地质勘查和相关研究工作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初。本文简要对成矿带自二十世纪初至今的勘查-科研工作成果进行了概括性回顾和综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矿带勘查研究工作总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点上起步、由点到面;(2)第二阶段:区域展开、重点突破;(3)第三阶段:立体调查、深部找矿。近年来,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地质找矿和科学研究均取得了重要进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控矿构造格架(包括大地构造,后期还尝试引入了动力学背景的探讨);(2)成岩成矿作用的时代;(3)成矿系列(系统)及其演化;(4)成矿规律;(5)深部找矿。包括本专辑(代序)20余篇文章在内的近年来的找矿新发现、新突破以及对成矿的新认识,深化了成矿带成矿理论研究,指示成矿带特别是深部"第二找矿空间"具有很好的成矿潜力,同时也揭示了成矿带值得关注和仍有待进一步研究的科学问题。
熊琦[7](2016)在《鄂东南地区金山店铁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流体包裹体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金山店铁矿位于鄂东南矿集区,矿体产出于石英闪长岩与碳酸盐岩接触带及其附近。金山店地区除典型的热液交代特征矿体外,还存在着具有类似“矿浆”特征的矿体,矿石品位高,与围岩界限截然,充填于岩石裂隙中,主要受裂隙控制,矿石结构以条带状和块状为主,还具有冷凝边构造、气孔构造、流动构造,围岩并可见褪色边,暗示该类富铁流体含有一定挥发分、较为粘稠。通过在金山店地区选取的典型剖面,对主要类型矿石微量元素、稀土元素、流体包裹体进行了研究。块状矿石与稠密浸染状矿石,在元素的富集程度上具有较大差异。但在地球化学性质稳定的高场强元素Ta、Th、Nb中表现较为一致,表明该类矿石原始物质组成基本一致。其中在大离子亲石元素Ba、Rb含量上表现差异明显,显示出浸染状矿石更为明显的热液交代特征。块状矿石则表现出了不同的特征,暗示存在着较明显成因差异。块状矿石富集元素Rb、U、La、Ce、Nd、Sm,亏损元素Ba、 Ta、Nb、Sr,显示出与石英闪长岩较为类似特征,与稠密浸染状矿石有较大区别。稀土元素分布模式上块状矿石表现为明显的6 Eu负异常,6 Ce负异常不明显,而稠密浸染状矿石δ Eu明显正异常,δ Ce负异常明显,表现出明显不同的稀土元素分配特征。通过与本区矿浆型铁矿进行对比表明,金山店地区存在的矿浆特征矿石,可能为矿浆成因。金山店石英闪长岩、块状矿石具有几乎一致的四分组效应特征,热液阶段或更早的阶段含膏盐矿物大量加入成矿流体,导致了成矿流体中具有较高的C1含量,在熔体与富CI及含挥发分的流体相互作用下,稀土元素随着主要元素带进带出,因此造成了石英闪长岩和具冷凝状矿石稀土元素的四分组效应特征。前人对金山店铁矿进行的磁铁矿爆裂温度测试表明,该类成矿流体具有明显高于热液的温度。本次的流体包裹体测温结果表明,金山店铁矿成矿流体中存在着盐度差异较大的卤水体系。高盐度卤水体系的加入导致了具有熔体特征的成矿流体向热液演化,在这一过渡阶段形成大量磁铁矿,矿体具过渡特征,最终形成具有热液特征的流体,与围岩发生交代作用,形成具交代特征矿体。
朱乔乔,谢桂青,李伟[8](2019)在《鄂东矿集区矽卡岩型铁矿的叠加富集机制:来自磁铁矿结构和矿石品位数据的制约》文中提出矽卡岩型铁矿是我国重要的铁矿类型之一,但该类型铁矿床的品位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本文对鄂东矿集区内典型的矽卡岩型铁矿:大冶铁铜矿、程潮铁矿和金山店铁矿开展详细的磁铁矿显微结构对比,并利用概率图解法对这三个矿床的矿石品位数据进行了筛分。发现在大冶铁铜矿和程潮铁矿中的磁铁矿至少有两个世代,发育明显的叠加结构,且叠加结构在光学显微镜和背散射电子照片中可以识别出来;金山店铁矿中局部矿石也发育叠加结构。这些矿床中代表性勘探线的钻孔品位数据的累积频率曲线具有由低值(TFe 18. 04%~33. 03%)和高值(TFe 48. 97%~55. 63%)两个非相交总体所形成的混合分布模式,剔除低品位数据(TFe <20%)再次筛分其分布模式不变,但单一总体的参数有所改变。磁铁矿结构和品位数据筛分结果表明,这些矿床可能是两个或多个期次/阶段成矿作用叠加的结果,但不同矿床的叠加程度略有区别,大冶和程潮铁矿叠加程度较高,而金山店则相对较弱,这可能是导致大冶和程潮矿床整体为富铁矿而金山店铁矿只有局部是富铁矿的重要原因。因此,叠加富集可能是矽卡岩型铁矿中铁高效富集的一种重要机制,多世代磁铁矿的发育范围和叠加程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高品位矿石的分布状况,其叠加程度可以作为矽卡岩型富铁矿的找矿线索。
赵斌,赵劲松,许德如[9](2017)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矽卡岩型矿床矿物包裹体激光拉曼分析结果及其地质-地球化学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矽卡岩矿床各种硅酸盐矿物中熔融包裹体和流体-熔融包裹体的显微测温资料和相成分让我们提出过大量矽卡岩是岩浆成因的建议。在本文中,我们提供沿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许多矽卡岩矿床包含在石榴子石和辉石里的熔融包裹体和流体-熔融包裹体的激光拉曼分析结果,目的是证明所研究的并与Cu-Fe-Au矿床共生的矽卡岩系岩浆成因。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熔融包裹体只含固体相和微量气相。流体-熔融包裹体除了含大量固相外,还含微量流体和气相以及没有被仪器检测到的气体。固体相与包裹体寄主矿物相同或类似。流体相主要为水或盐水溶液和包括C6H6、C3H6、C3H8、CH4、CO2和O2的气体。我们提出,熔融包裹体和流体-熔融包裹体是原始岩浆的最好代表。这就证明,矽卡岩组合是由一个原生岩浆直接结晶而成。此外,我们还讨论了岩浆矽卡岩形成的温度、分布范围和规模、形成机制和与Cu-Fe-Au矿化作用的联系。
夏金龙[10](2010)在《湖北大冶灵乡铁矿床接触带构造及其成矿控矿意义》文中研究指明湖北大冶灵乡铁矿是鄂东南地区典型的矽卡岩型矿床,矿体受接触带构造控制明显。同时,灵乡铁矿是一个资源保有量严重不足的危机矿山。本文以区域成矿学、矿田构造学、矿产勘查学等理论为指导,在野外地质调查、实验室研究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对灵乡铁矿构造控矿,尤其是接触带构造控矿规律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灵乡铁矿在区域上位于鄂东南矿集区内。大地构造位处由NW向襄樊-广济断裂、NNE向团风-温泉断裂和EW向长阳-阳新断裂所围限的三角形成矿区的北缘,是扬子地块和与华北地块的过渡地带。矿区印支期南北向挤压形成东西向褶皱,奠定了成矿前控矿构造基础;燕山期形成北东向叠加复合构造,控制矿区矽卡岩和铁矿体的空间分布。矿区北部褶皱和断裂构造组成的格状分布直接导致了区内矿床的格状分布,自西向东可分为西、中、东三个矿带。本文根据接触带的复杂程度,将灵乡矿区接触带构造分为三种:简单接触带、复杂接触带、过渡型接触带。本文所指的接触带复杂程度包括两方面的因素:构造的复杂程度、地层岩性的复杂程度。简单接触带主要分布于矿区南部的南缘接触带。复杂接触带主要分布于矿区北部西矿带的脑窖矿段、广山矿段。过渡型接触带主要见于矿区北部中矿带的狮子山北矿段和小包山矿段、东矿带的刘家畈矿段和铁子山矿段。本文选取广山接触带、狮子山北接触带、刘家畈接触带、铁子山接触带作为主要研究地段,广山矿体、小包山矿体、狮子山北矿体、刘家畈矿体作为受接触带控制的典型矿体进行分析阐述。研究结果表明,简单接触带构造形态简单,构造应力较弱,岩浆侵位对围岩地层的挤压、破坏程度较小,岩浆岩与碳酸盐岩地层接触单一,封闭性差,不利于矿液的停聚,不利于成矿反应的进行,成矿控矿意义不大。复杂接触带构造形态复杂,为褶皱断裂构造的交汇部位,在这样的地段,三叠系碳酸盐岩发生强烈破碎,岩体与碳酸盐岩接触表面积增大,有利于矿液的停聚并发生强烈的接触交代作用,从而形成矽卡岩和厚大的铁矿体。基于三维建模软件GeoMine3D,本文初步实现了矿床观测和数据的三维可视化,展示了接触带构造和矿体的空间形态、分布特征和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广山矿段接触带形态复杂,大理岩呈残留体赋存在闪长岩与矿体之间,特别是在矿体中部,呈夹层状产出,另有大理岩见于矿体的底部。有些地段大理岩残留较少,一些剖面甚至不可见大理岩,只见到矽卡岩与铁矿体。矿体产于断裂与背斜复合部,矿体为闪长岩所包裹,原为岩体中的大理岩捕虏体;狮子山北矿段接触带是介于简单接触带与复杂接触带之间的过渡型接触带。在狮子山北矿段,大理岩与闪长岩之间的接触带表面积比较大,有利于交代作用的进行。但是,由于构造活动相对较弱,和广山矿段相比,该矿段大理岩破碎程度不高,保留了很多大理岩残留体,而矿体主要产出于大理岩与闪长岩接触带的边部,规模较小;刘家畈矿段接触带较为复杂,大理岩底面为闪长岩体,顶面为白垩系。刘家畈矿段接触带表面凸凹不平,接触带的凸起部位一般不是成矿的有利部位,在接触带由陡向缓转变的凹兜状部位,是成矿赋矿的最有利部位。铁矿体的形态、产状与闪长岩体接触带基本一致,空间分布与闪长岩体接触带密切相关。接触带构造的形态越复杂,其成矿控矿意义也就越大。接触带形态的复杂程度主要与构造类型的复杂程度有关。多组断裂的交汇部位、断裂构造与褶皱构造的复合部位往往形成复杂类型的接触带构造。另外,地层的岩性及岩性组合是控制接触带构造类型的另一重要因素。在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互层的部位,岩石的力学性质不一,岩石的矿物组成及化学性质不同。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它们易于发生差异变形,这也是影响接触带构造复杂程度的重要原因。在北缘接触带,灵乡岩体与白垩系地层直接接触,局部地区有三叠系大冶群碳酸盐岩地层和蒲圻群粉砂质页岩产出,为岩体北缘接触带成矿提供了岩浆岩和地层条件。北缘接触带受到断裂构造和褶皱构造的不同程度的改造,在接触带和矿体赋存的空间有张扭性断裂构造叠加改造的痕迹。广山、脑窖矿段接触带为圈闭-接触带构造、褶皱-接触带构造、断裂-接触带构造的复合接触带构造,大理岩支离破碎。广山背斜深部可能有大理岩残留体的存在,该部位是寻找深部隐伏矿体的有利地段。综合地质、地球物理、钻探工程资料,本研究认为广山矿段至脑窖矿段之间的地下深部有良好的找矿前景。
二、湖北灵乡矿浆—热液过渡型铁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某些成因问题的初步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湖北灵乡矿浆—热液过渡型铁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某些成因问题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鄂东金山店—灵乡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构造控矿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目的 |
1.2 研究区交通位置、自然地理和矿产资源概况 |
1.3 选题的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3.1 矿床成因类型 |
1.3.2 岩浆活动与成矿的关系 |
1.3.3 构造背景 |
1.3.4 物探新技术运用 |
1.3.5 构造与成矿的关系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1.5 实物工作量 |
1.6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
第二章 区域成矿背景 |
2.1 区域地质 |
2.1.1 区域地层 |
2.1.2 区域构造 |
2.1.3 区域构造演化 |
2.2 区域岩浆岩 |
2.2.1 岩体的特征 |
2.2.2 岩浆岩时、空分布特征 |
2.3 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 |
2.3.1 区域重力特征 |
2.3.2 区域航磁特征 |
第三章 金山店—灵乡地区铁矿床成因类型及地质特征 |
3.1 区内铁矿床成因类型及其特征 |
3.1.1 具有矿浆贯入特征的铁矿床(矿浆型) |
3.1.2 具有热液交代特征的矿床(热液交代型) |
3.1.3 具有矿浆贯入—热液交代过渡特征的矿床(过渡型) |
3.2 金山店矿田张福山铁矿床地质特征 |
3.2.1 地层 |
3.2.2 构造 |
3.2.3 岩浆岩 |
3.2.4 矿体特征 |
3.2.5 矿石特征 |
3.2.6 围岩蚀变 |
3.2.7 成矿期和成矿阶段 |
3.3 灵乡矿田铁矿床地质特征 |
3.3.1 地层 |
3.3.2 构造 |
3.3.3 岩浆岩 |
3.3.4 矿床分布及矿床类型 |
3.3.5 矿石特征 |
3.3.6 围岩蚀变 |
3.3.7 成矿期和成矿阶段 |
第四章 鄂东金山店—灵乡地区构造控矿规律 |
4.1 中生代构造演化的特点 |
4.2 控岩构造及其对成矿岩体的控制作用 |
4.2.1 控制灵乡岩体的构造 |
4.2.2 控制金山店岩体的构造 |
4.3 侵入接触构造体系及控矿特征 |
4.3.1 侵入接触构造体系的主要特征 |
4.3.2 侵入接触构造体系的主要类型及其控矿特征 |
4.4 岩体深部侵入接触带形态反演 |
4.4.1 岩(矿)石磁性特征 |
4.4.2 岩体及其附近△T磁异常特征 |
4.4.3 岩体深部边界圈定及侵入接触带形态反演 |
4.5 构造控矿规律 |
第五章 张福山矿床岩体接触带构造趋势面分析与深部找矿方向 |
5.1 接触带构造趋势面模型 |
5.2 接触带形态变化特征与矿体定位规律 |
5.3 深部找矿方向探讨 |
第六章 结语 |
6.1 主要成果 |
6.2 存在问题及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大冶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的组成、特征与成因:矿物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来源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
1.2.1 矽卡岩型铁矿床及其他铁氧化物矿床 |
1.2.2 磁铁矿微量元素研究及其意义 |
1.2.3 矽卡岩型铁矿和其他铁氧化物矿床的年代学研究 |
1.2.4 大冶地区铁矿床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案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
§1.4 论文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背景 |
§2.2 区域地层概况 |
§2.3 区域构造 |
2.3.1 印支期构造 |
2.3.2 燕山期构造 |
§2.4 区域岩浆岩 |
2.4.1 侵入岩 |
2.4.2 火山岩 |
§2.5 区域矿产 |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程潮铁矿床 |
3.1.1 矿区地质 |
3.1.2 矿体地质特征 |
3.1.3 矿石及蚀变特征 |
3.1.4 成矿期与成矿阶段 |
§3.2 大冶铁矿床 |
3.2.1 矿区地质 |
3.2.2 矿体地质特征 |
3.2.3 矿石及蚀变特征 |
3.2.4 成矿期与成矿阶段 |
第四章 分析方法 |
§4.1 全岩、全矿化学分析 |
§4.2 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分析 |
§4.3 激光剥蚀ICP-MS矿物微量元素分析 |
§4.4 U-Pb同位素定年 |
第五章 磁铁矿及其他重要矿物的矿物学特征及其矿床成因意义 |
§5.1 程潮铁矿床 |
5.1.1 研究样品描述 |
5.1.2 磁铁矿的岩相学及显微结构特征 |
5.1.3 磁铁矿的电子探针分析结果 |
5.1.4 磁铁矿微量的激光剥蚀ICP-MS分析结果 |
5.1.5 磁铁矿显微结构和微量元素组成的矿床成因意义 |
§5.2 大冶铁矿典型矿石中的磁铁矿 |
5.2.1 研究样品描述 |
5.2.2 磁铁矿的岩相学及显微结构特征 |
5.2.3 磁铁矿的电子探针分析结果 |
5.2.4 磁铁矿的激光剥蚀ICP-MS分析结果 |
5.2.5 磁铁矿结构及微量元素对两期成矿的指示作用 |
§5.3 大冶铁矿床富磷灰石样品中的磁铁矿 |
5.3.1 富磷灰石磁铁矿矿石样品特征 |
5.3.2 磁铁矿的矿物结构及化学成分 |
5.3.3 磷灰石的矿物结构及化学成分 |
5.3.4 透辉石和石榴石的结构及化学成分 |
5.3.5 矿床成因意义 |
§5.4 与国外矽卡岩型铁矿床的对比 |
5.4.1 典型矿床简介及样品描述 |
5.4.2 磁铁矿的岩相学及显微结构特征 |
5.4.3 磁铁矿的微量元素组成 |
5.4.4 讨论 |
§5.5 矽卡岩型铁矿床磁铁矿矿物结构及微量元素特征小结 |
第六章 稀土矿化特征及其对矽卡岩型铁矿成因的启示 |
§6.1 程潮铁矿床的稀土矿化特征 |
6.1.1 野外产状 |
6.1.2 褐帘石的矿物结构及主-微量元素特征 |
6.1.3 稀土矿化矽卡岩及赋矿围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
§6.2 大冶铁矿床 |
6.2.1 稀土矿化的野外产状 |
6.2.2 褐帘石的矿物结构及主-微量元素特征 |
6.2.3 富稀土矿石、矽卡岩及铁矿石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
§6.3 讨论 |
6.3.1 鄂东矽卡岩型稀土矿的成因初探 |
6.3.2 矽卡岩型稀土矿床的意义及潜力评价 |
第七章 成岩成矿年代学研究 |
§7.1 程潮铁矿床 |
7.1.1 锆石U-Pb定年 |
7.1.2 榍石U-Pb年龄 |
7.1.3 热液褐帘石U-Pb年龄 |
§7.2 大冶铁矿床 |
7.2.1 锆石U-Pb年龄 |
7.2.2 榍石U-Pb年龄 |
7.2.3 热液褐帘石U-Pb年龄 |
§7.3 讨论 |
7.3.1 热液富U-Th矿物的微量元素组成及其成因意义 |
7.3.2 基体效应对U-Pb定年结果的影响及潜在的榍石和褐帘石标样 |
7.3.3 大冶地区铁-稀土矿床的成矿时代及意义 |
第八章 大冶地区铁矿床成因讨论 |
§8.1 成矿作用过程 |
8.1.1 热液交代还是矿浆充填? |
8.1.2 多期次叠加成矿作用 |
§8.2 程潮铁矿床成因新认识:可能的玢岩型铁矿 |
8.2.1 玢岩型铁矿床及Kiruna型矿床简介 |
8.2.2 金牛盆地早白垩世(-130 Ma)岩浆活动及铁矿床 |
8.2.3 程潮铁矿床与宁芜及庐枞盆地铁矿床的对比 |
8.2.4 金牛盆地玢岩型铁矿成矿潜力评价 |
§8.3 大冶铁矿床:一类独特的矽卡岩型矿床? |
8.3.1 大冶铁矿床矽卡岩型矿石与Kiruna型铁矿石之间的联系 |
8.3.2 与IOCG矿床的相似性 |
§8.4 小结 |
第九章 结束语 |
§9.1 主要认识及结论 |
§9.2 尚未解决的问题及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 |
(4)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中国矿床学研究进展概述 |
2.1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以前 |
2.2 改革开放早期至20世纪末 |
2.3 21世纪初至今 |
3 若干重要矿床类型的研究进展 |
3.1 岩浆矿床 |
3.2 斑岩型矿床 |
3.3 矽卡岩型矿床 |
3.4 玢岩型铁矿床 |
3.5 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VHMS矿床) |
3.6 铁氧化物铜金矿床 |
3.7 赋存于沉积岩中的铅锌矿床 |
3.8 造山型金矿床 |
3.9 卡林型金矿床 |
3.1 0 克拉通破坏型金矿床 |
3.1 1 沉积矿床 |
3.1 2 铀矿床 |
3.1 3 稀土元素矿床 |
3.1 4 稀有和稀散金属元素矿床 |
3.1 5 与花岗岩有关的钨锡矿床 |
3.16超大型矿床 |
4 矿床模式与成矿理论 |
4.1 若干矿床类型的成矿模式 |
4.1.1 大塘坡式锰矿床成矿模式 |
4.1.2 大冶式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模式 |
4.1.3 铜陵狮子山式铜矿床成矿模式 |
4.1.4 玢岩型铁矿床成矿模式 |
4.1.5 康滇成矿带IOCG矿床成矿模式 |
4.1.6 石英脉型钨矿床模式 |
4.2 若干成矿理论 |
4.2.1 大陆碰撞成矿理论 |
4.2.2 分散元素成矿理论 |
4.2.3 成矿系列与成矿系统 |
4.3 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 |
4.3.1 地幔柱与岩浆矿床 |
4.3.2 板块俯冲和造山与华南低温矿床 |
4.3.3 陆陆碰撞与斑岩铜矿 |
4.3.4 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与IOCG矿床 |
5 矿床学研究方法 |
5.1 元素地球化学 |
5.2 同位素地球化学 |
5.3 流体包裹体研究 |
5.4 成矿年代学 |
5.5 矿田构造 |
5.6 成矿实验 |
6 找矿重大发现 |
7 结束语 |
(5)中国主要富铁矿床类型及地质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铁矿资源概况 |
1.1资源量和分布 |
1.2铁矿床成因类型 |
1.3富铁矿矿石分类及资源概况 |
1.3.1富铁矿矿石的分类及工业指标 |
1.3.2富铁矿资源概况 |
1.4铁矿资源的保证程度 |
2富铁矿矿床的成因类型 |
2.1沉积变质贫铁矿 (BIF) 中的热液改造型富铁矿 |
2.2沉积变质型贫铁矿 (BIF) 中的风化淋滤型富铁矿 |
2.3陆相火山-侵入岩型富铁矿矿床 |
2.4海相火山岩型富铁矿矿床 |
2.4.1海南石碌铁矿床 |
2.4.2新疆新源县式可布台铁矿床 |
2.5矽卡岩型富铁矿矿床 |
2.5.1与中性和基性侵入岩有关的富铁矿矿床 |
2.5.2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富铁矿矿床 |
2.5.3与酸性花岗岩类有关的矽卡岩型富铁矿矿床 |
2.6热液型富铁矿矿床 |
2.6.1大顶山矿区 (段) |
2.6.2铁矿山矿区 (段) |
3富铁矿矿床的找矿潜力 |
3.1矽卡岩型富铁矿仍是中国最重要的找矿重点 |
3.2 海相火山岩型富铁矿在新疆西天山地区找矿潜力较大 |
3.3 青藏铁路沿线的唐古拉山口一带和高喜马拉雅山区的富铁矿找矿值得重视 |
4结论 |
(6)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矿产勘查-科研工作回顾和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2.1 第一阶段:点上起步、由点到面 |
2.2 第二阶段:区域展开、重点突破 |
2.3 第三阶段:立体调查、深部找矿 |
2.3.1 大别-台湾走廊域成矿区带形成的四维结构 |
2.3.2 大型矿集区深部结构及找矿信息 |
2.3.3 成矿带流体成矿系统的形成与演化 |
2.4 近年来科研工作概述 |
2.4.1 成矿的大地构造及动力学背景 |
2.4.2 成岩成矿作用的时代 |
2.4.3 成矿系列 (系统) 及其演化 |
2.4.4 深部找矿进展 |
2.4.5 找矿预测与成岩成矿研究新进展 (代序) |
3 需深化研究的问题 |
(7)鄂东南地区金山店铁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流体包裹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金山店铁矿研究现状 |
1.2 金山店铁矿研究进展及项目依托 |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完成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2.2 区域地层 |
2.3 区域构造 |
2.4 区域岩浆岩 |
2.5 区域矿产 |
2.6 矿区矿产 |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地层 |
3.2 构造 |
3.3 岩浆岩 |
3.4 矿体地质特征及接触特征 |
3.5 矿石类型及特征 |
3.6 成矿阶段划分 |
第四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4.1 典型剖面简介 |
4.2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4.3 稀土元素特征 |
4.4 稀土元素的四分组效应 |
第五章 流体包裹体研究 |
第六章 结论 |
6.1 取得的成果和认识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8)鄂东矿集区矽卡岩型铁矿的叠加富集机制:来自磁铁矿结构和矿石品位数据的制约(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 |
2 矿床地质 |
2.1 大冶铁铜矿 |
2.2 程潮铁矿 |
2.3 金山店铁矿 |
3 样品研究和数据处理方法 |
4 磁铁矿结构观察和品位数据处理结果 |
5 讨论 |
5.1 鄂东矿集区典型铁矿的磁铁矿显微结构特征对比 |
5.2 矿石品位的分布特征和低品位数据对筛分结果的影响 |
5.3 矽卡岩型铁矿中铁的高效富集机制 |
6 结论 |
(9)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矽卡岩型矿床矿物包裹体激光拉曼分析结果及其地质-地球化学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地质背景 |
2.1 区域壳慢结构基本特征 |
2.2 基底断裂和盖层断裂 |
2.3 区域地层 |
2.4 区域岩浆岩 |
3 岩浆矽卡岩矿物中的熔融包裹体和流体-熔融包裹体 |
3.1 样品分析 |
3.2 鄂东南-九瑞地区 |
3.2.1 地质概况和矿床分布 |
3.2.2 包裹体在显微镜下的主要特征 |
3.2.3 激光拉曼分析结果 |
3.3 安庆-九华山地区 |
3.3.1 安庆-九华山地区地质概况 |
3.3.2 岩浆矽卡岩矿物中的熔融包裹体显微照片 |
3.3.3 矽卡岩矿物中熔融包裹体和流体-熔融包裹体的激光拉曼分析 |
4 讨论 |
4.1 包裹体的相组成特征 |
4.2 包裹体的均匀温度 |
4.3 含熔融包裹体和流体-熔融包裹体的岩浆矽卡岩的规模和分布范围评估 |
4.4 早期矽卡岩基本上是岩浆成因 |
4.5 干矽卡岩并不完全是在缺H2O的情况下形成 |
4.6 岩浆矽卡岩的形成机制 |
4.7 岩浆矽卡岩与成矿作用的关系 |
5 结论 |
(10)湖北大冶灵乡铁矿床接触带构造及其成矿控矿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论文选题 |
§1.2 研究现状 |
1.2.1 矽卡岩矿床构造控矿研究现状 |
1.2.2 灵乡铁矿床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背景 |
§2.2 区域地层 |
§2.3 区域构造 |
2.3.1 褶皱构造 |
2.3.2 断裂构造 |
§2.4 区域岩浆岩 |
2.4.1 侵入岩 |
2.4.2 火山岩 |
§2.5 区域矿产 |
第三章 矿区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层 |
3.1.1 志留系——二叠系 |
3.1.2 三叠系 |
3.1.3 白垩系 |
§3.2 矿区岩浆岩 |
3.2.1 岩体地质特征 |
3.2.2 岩石学特征 |
3.2.3 岩石化学特征 |
§3.3 矿区构造 |
3.3.1 褶皱构造 |
3.3.2 断层构造 |
3.3.3 次级断裂、裂隙构造 |
§3.4 矿体与矿石 |
3.4.1 矿体特征 |
3.4.2 矿石特征 |
3.4.3 围岩蚀变 |
第四章 接触带构造及其控矿意义 |
§4.1 接触带构造的形成与产状 |
4.1.1 接触带的形成 |
4.1.2 矿区接触带构造的总体产状 |
§4.2 接触带构造的形态类型 |
4.2.1 简单接触带 |
4.2.2 复杂接触带 |
4.2.3 过渡型接触带 |
§4.3 受接触带构造控制的典型矿体 |
4.3.1 广山矿体 |
4.3.2 小包山矿体 |
4.3.3 狮子山北矿体 |
4.3.4 刘家畈矿体 |
第五章 矿区接触带构造的空间展布特征 |
§5.1 三维建模软件GeoMine3D |
5.1.1 三维建模软件GeoMine3D的特点 |
5.1.2 三维模型建立方法 |
§5.2 广山矿段接触带构造及矿体空间展布三维特征 |
5.2.1 建立三维模型 |
5.2.2 广山矿体空间展布特征、接触带特征及其关系 |
§5.3 狮子山北矿段接触带构造及矿体空间展布三维特征 |
5.3.1 建立三维模型 |
5.3.2 狮子山北矿体空间展布特征、接触带特征及其关系 |
§5.4 刘家畈矿段接触带构造及矿体空间展布三维特征 |
5.4.1 建立三维模型 |
5.4.2 刘家畈矿体空间展布特征、接触带特征及其关系 |
第六章 接触带构造控矿规律与成矿预测 |
§6.1 接触带构造控矿机理 |
6.1.1 界面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地质界面的分类 |
6.1.2 中酸性岩体与碳酸盐岩地层的接触带的控矿意义 |
6.1.3 灵乡矿区不同类型接触带构造成矿与控矿作用 |
§6.2 接触带构造控矿规律 |
§6.3 成矿预测 |
6.3.1 北缘接触带成矿预测 |
6.3.2 南缘接触带成矿预测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湖北灵乡矿浆—热液过渡型铁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某些成因问题的初步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鄂东金山店—灵乡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构造控矿规律研究[D]. 边建华. 中国地质大学, 2016(02)
- [2]大冶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的组成、特征与成因:矿物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D]. 胡浩. 中国地质大学, 2014(12)
- [3]印尼塔里亚布锡铁多金属矿床矿浆型磁铁矿的矿物学特征与形成机理探讨[J]. 丁俊,张术根,徐忠发,秦新龙. 矿物学报, 2012(02)
- [4]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J]. 李建威,赵新福,邓晓东,谭俊,胡浩,张东阳,李占轲,李欢,荣辉,杨梅珍,曹康,靳晓野,隋吉祥,俎波,昌佳,吴亚飞,文广,赵少瑞.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9(11)
- [5]中国主要富铁矿床类型及地质特征[J]. 赵一鸣. 矿床地质, 2013(04)
- [6]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矿产勘查-科研工作回顾和展望[J]. 常印佛,周涛发,范裕. 岩石学报, 2017(11)
- [7]鄂东南地区金山店铁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流体包裹体研究[D]. 熊琦. 长江大学, 2016(02)
- [8]鄂东矿集区矽卡岩型铁矿的叠加富集机制:来自磁铁矿结构和矿石品位数据的制约[J]. 朱乔乔,谢桂青,李伟. 岩石学报, 2019(12)
- [9]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矽卡岩型矿床矿物包裹体激光拉曼分析结果及其地质-地球化学意义[J]. 赵斌,赵劲松,许德如. 岩石学报, 2017(06)
- [10]湖北大冶灵乡铁矿床接触带构造及其成矿控矿意义[D]. 夏金龙. 中国地质大学, 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