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等数学开卷考試的初步尝試(论文文献综述)
钟予[1](2017)在《建筑教育中的数学教育和教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筑,无论过去或现在,都旨在向人类提供实实在在的人文环境,建筑师执行的是最具体的人文关怀,数学则是人文精神最完美,最具体的体现,是人类共同文化遗产最核心,最根本的部分。轻视或取消数学教学,伤及了建筑教育的根本。本文探讨建筑数学的具体内容和教学方针,涉及国内外建筑数学教育的发展动向、受教育者的现实需求等。基于作者的实地考察和调研,发现建筑数学的教学应随时代精神、社会环境、学科发展以及实践需求不断调整。在此基础上,主张当代数学教学应顺应人文素质教育的改革趋势,避免系统数学知识的灌输,重在提高学生数学应用水平和造就人文精神、继承文化传统,并最终建立起与建筑创作关系更为密切的建筑数学课程,作为原有高等数学课的补充或替代。
姜峰[2](2004)在《改革《高等数学》考试模式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文中指出
张宇光[3](2012)在《远程开放教育系统中半开卷考试模式的形成与发展》文中认为半开卷考试是一种有利有弊的考核方式,电大系统是一个不同于其他院校的开放教育体系,需要借助远程教育教师团队的力量,结合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两者的长处,将半开卷考试模式的优势最大化。本文通过实验、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阐述电大系统开放教育半开卷考试模式的形成与发展历程,并研究半开卷考试背景下如何通过建立和完善开放教育教师团队,充分发挥半开卷考试模式的优势。
程嵘[4](2019)在《高中新课标数学建模素养案例的普适性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是我国高中数学教育的纲领性文件,是引领高中数学建模教育的航标.其将数学建模纳入六大数学核心素养,划分了数学建模核心素养水平,在提供的37个教学与评价案例中设有7个数学建模核心素养案例,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课程标准及其实施.但这些数学建模案例是否具有普适性,即是否适用于测评普通高中生的数学建模核心素养,目前缺乏相应的实证研究.本文选取高中新课标的3个数学建模典型案例(脚长与鞋号问题、包装彩绳问题、体重与心率问题)为研究对象,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首先从情境、内容和过程三个维度构建高中数学建模核心素养评价模型,继而用之分析高中数学课标实验版与2017版所提供的相关案例,研究发现:实验版课标并无明示的数学建模问题,而新课标7个数学建模案例中有5个处于评价模型的最高层次(运用层次),数学建模素养要求明显提高,难度增大.同时,选取370名大学生、1827名高中生为被试,调查分析学生解答该3个数学建模典型案例的能力层次,探求数学建模案例的普适性.采用经典测量理论、项目反应理论对测试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发现,该3个数学建模典型案例的信度、效度、区分度偏低,难度较大,高中生、大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均为理解层次,由此推知该3个数学建模典型案例不具有普适性,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一是数学建模案例是为了帮助教师理解数学建模的教学与评价,而非普通高中生的日常学习;二是新课标的学业质量评价所针对的对象是高中毕业生,而非普通高中高一、高二年级学生;三是新课标所提供的该3个数学建模典型案例均来自于难度较大的北京数学知识应用竞赛.对大学生、高中生的数学建模策略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在解题策略方面,高中生与大学生各题目的倾向较为一致;在检验策略方面,高中生和大学生更倾向于数据检验策略、直觉判断策略,较少采用理论推演策略;在学生的建模假设过程中,采用可行性假设策略、平衡性假设策略,及精确性假设策略的人数依次递减;在视觉化表征方面,题目越难,使用视觉化表征的人数越多,且题目特征会影响学生视觉化/非视觉化表征的选择.实证调查发现该3个数学建模典型案例难度大、不具有普适性的实际,本文提出改编新课标数学建模案例、实施视觉化解决数学建模问题的教学建议.但鉴于构建评价模型、案例的改编、实证研究的设计过程,以及数据处理等方面是一种探索性尝试,本文尚存在一些需进一步思考与完善的之处,如抽取的样本未能覆盖全国、缺少重复验证的研究过程等.因此,在后续研究中,需致力于扩大研究范围,不断完善数学建模核心素养评价模型.
王家力[5](2015)在《我国教练员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练员作为运动训练的组织者、指导者、管理者和人际关系的协调者,在训练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教练员的能力、素质和执教水平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竞技体育的发展水平和国际体育竞争力。因此,发达国家十分重视教练员的培养,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教练员教育体系。我国经历了50多年的实践探索,逐步形成了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相对独立的教练员教育体系,但由于我国教练员教育体系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教练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分析归纳法、比较分析法、个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两个方面,梳理了我国教练员教育的发展历程,深入地剖析当前我国教练员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在借鉴国外教练员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教练员教育体系的对策。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一、回顾我国教练员教育的发展历程,发现:在“举国体制”的背景下,我国教练员教育以非学历教育为主,以岗位培训为核心,导致了教练员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的二元结构。在教练员非学历教育方面,存在基层化和精英化之间重视程度的较大差异;在教练员学历教育方面,存在学历层次多元化与职业途径单一化之间的矛盾。二、通过对我国教练员教育的现状分析发现,我国教练员教育存在两方面的问题:在教练员非学历教育方面存在组织机构权责不清、培训等级划分的局限性、培训内容更新慢、培训方式亟待改进、培训经费来源单一、考核方式的片面性、缺乏对岗位培训效果的评价、继续教育管理的缺失等问题;在学历教育方面存在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定位模糊、招生方式单一、学制缺乏弹性、职业方向课程开发不足、忽视实践环节、考核方式片面化、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高、学位证书与职业资格认证脱节等问题。从整体上讲,我国教练员教育的质量有待提高,在教练员非学历教育方面难以满足社会对高水平教练员的需求;在教练员学历教育方面存在职业性不突出,与教练员的职业规格和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三、通过对英国、德国、加拿大、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六国教练员教育现状评析,发现:发达国家教练员非学历教育的特点表现在政府相关部门仅提供宏观指导,体育行业协会或社会组织等具体实施、不断地完善教练员技术等级制度、课程内容突出职业性、多元化的培训经费来源渠道、多样化的培训方式、严格的考核评价体系、重视教练员的继续教育、完善的教练员教育保障体系等方面;发达国家教练员学历教育的特点表现在各层次的教练员学历教育培养目标明确、招生方式的多样化、学位制度具有层次性和弹性、课程体现学术性和职业性的结合、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学习、考核方式的全面性、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等方面。四、从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两个方面对国内外教练员教育进行比较,从中可以得到国外教练员教育的经验和启示:教练员教育的平等性和开放性、重视教练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突出发展教练员的职业能力、教练员教育的网络化、教练员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相互融合和共通、继续教育与教练员资格再认证“挂钩”。五、在立足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国外教练员教育的经验,从外部强化和内部自觉两个方面提出了完善我国教练员教育体系的对策:制定教练员职业标准,逐步实施教练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以构建职前教育、岗前培训和在职继续教育一体化为核心,从信息化建设、规章制度、专业人才、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等方面提供支持。
田民杰[6](2020)在《OBE理念下的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不断发展和扩招,改变教育模式成为提高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而OBE教育模式作为我国本科教育质量评估的一种模式,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OBE是教育范式的革新,涵盖“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三大理念。基于此改变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每一个设置或有意向设置本专业及其相关专业的高校管理者、教育者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探索OBE理念下的人才培养,对提高培养质量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比较研究、统计分析等方法,对OBE的要求以及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内涵、教学资源、制度管理等进行科学分析;比较分析综合类、财经类和体育类大学在课程和师资两大方面的不同;利用统计分析法了解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学生数量、教师学历和职称,课程的学时学分比例,分析学生的毕业情况,了解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找出提高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在培养目标、培养理念、衔接岗位、内外需求四大方面存在问题。具体表现:一是人才培养质量、数量与社会需求的矛盾依然严重;二是培养理念模糊,造成轻综合素养重体育技能的办学理念偏差;三是不能有效衔接就业岗位;四是OBE培养模式将成为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未来趋势。因此,按照国家标准(工商管理类、体育类)、职业标准、专业认证标准、学生核心素养、国家政策文件等进行基于OBE理念的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更新办学理念;二是明确学科属性;三是改革教学设计。四是完善教学实施。
周明儒[7](2008)在《关于文科高等数学课程建设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曹彩霞,王信峰,陈冬,魏荣,史凤丽,胡琳[8](2010)在《机电类专业高等数学的应用性教学改革的实践》文中研究说明重点介绍了在机电学院如何展开高等数学的应用性教学改革,并在现有教学条件下做了改革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改革效果.但最为重要的是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高等数学的改革思路.
李永芳[9](2014)在《高职建筑类专业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研究 ——以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文中认为高等数学是高等职业院校工科类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它是学生学习各专业学科知识的工具,同时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一门基础性和工具性的学科,高等数学的教学改革越来越受到学校和教师们的重视。这项研究以文献分析法、调查访谈法、理论探讨法、案例研究法为主,在对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类专业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查找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再以现代科学教育理论、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弗赖登塔尔数学教育思想、发展性教学评价理论等为指导,构建了四条教学改革措施:转变观念,找准课程定位、构建内容知识体系,编写校本教材、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合理的教学评价,对建筑类专业《高等数学》课程教学进行了为期五个月的教学改革实践。研究的主要结论有:采取上述教学策略后,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习的主动性有所改善、学习的成绩提高明显;其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对《建筑力学》课程的学习和教学有较为明显的迁移作用。研究也表明,应用教育理论指导高等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再通过实践的检验和不断的修正,将有助于形成科学、合理、可行的专业数学教学理论体系,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水平,也有助于提升任课教师的职业素养。
陆晓岚[10](2003)在《对高职院校“数学开卷考试”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70分以上的学生无论是开卷还是闭卷都能取得较好成绩,40分以下的学生无论是开卷还是闭卷都不能过关,开卷对40分到70分之间的学生显出绝对的优越性,因而从卷面成绩看,数学开卷考试是可行的。
二、高等数学开卷考試的初步尝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等数学开卷考試的初步尝試(论文提纲范文)
(1)建筑教育中的数学教育和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
1 我国建筑教育中的数学课程的开设 |
1.1 建筑教育的起步,1900-1920 |
1.1.1 癸卯学制,1903 |
1.1.2 壬子癸丑学制,1913 |
1.1.3 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建筑科,1923-1926 |
小结 |
1.2 欧美化教育体系的自由探索,1920-1940 |
1.2.1 逐渐完备的学院派体系 |
1.2.1.1 中央大学建筑科系(早期),1928-1937 |
1.2.1.2 东北大学建筑系,1928-1931 |
1.2.1.3 全国统一科目表,1939-1949 |
1.2.2 引入包豪斯的尝试 |
1.2.2.1 圣约翰大学建筑工程系,1942-1952 |
1.2.2.2 清华大学建筑系,1946-1949 |
1.2.3 作为一门艺术的建筑 |
1.2.3.1 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建筑系,1928-1934 |
1.2.3.2 广东勷勤大学建筑系,1931-1938 |
小结 |
1.3 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探索,1950-80 |
1.3.1 全面苏化时期,1950 |
1.3.1.1 院系调整 |
1.3.1.2 全国统—的专业教学计划 |
1.3.2 政治运动主导时期,1960-70 |
1.3.2.1 时局的影响 |
1.3.2.2 现代建筑教育的局部探索 |
1.3.3 教育恢复时期,1980 |
1.3.3.1 数学公共课的转向 |
1.3.3.2 数学专业课的变化 |
小结 |
1.4 当代职业化建筑教育的探索,1990-今 |
1.4.1 数学课程的科学化 |
1.4.2 数学课程的建筑化 |
1.4.2.1 画法几何 |
1.4.2.2 建筑数学 |
1.4.2.3 数学相关课程 |
1.4.3 数学课程的人文化 |
小结 |
2 建筑数学教学对象调研 |
2.1 建筑学毕业去向调研 |
2.1.1 设计:建筑师之路 |
2.1.1.1 独立工作能力 |
2.1.1.2 社会责任 |
2.1.2 研究:升学深造 |
2.1.2.1 教师的期待 |
2.1.2.2 学生的需求 |
2.1.3 其它:跨专业的转向 |
2.1.3.1 艺术 |
2.1.3.2 统筹管理 |
小结 |
2.2 生源的数学基础调查 |
2.2.1 知识结构调研:中学数学的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分析 |
2.2.1.1 我国中学教学大纲的变迁,1903-今 |
2.2.1.2 现行的02版大纲 |
2.2.2 学习方法调研:高考与奥数的影响 |
2.2.2.1 高考:应试型教育的"独木桥" |
2.2.2.2 奥数:精英培养的迷途 |
小结 |
3 建筑数学课程的演变与启示 |
3.1 西方现代建筑教育两大体系中的数学课程 |
3.1.1 学院派建筑教育中的数学课程 |
3.1.1.1 建筑学教授的早期影响 |
3.1.1.2 数学教授的早期影响 |
3.1.1.3 力学学科发展和工程师的出现 |
3.1.1.4 学院派教育体系中的数学 |
3.1.2 包豪斯教育中的数学课程 |
3.1.2.1 理论蓝图 |
3.1.2.2 实践探索 |
3.1.2.3 技术精神的延续——乌尔姆设计学院 |
小结 |
3.2 当代欧美建筑教育中的数学课程 |
3.2.1 美国部分高校建筑数学课程现状调查 |
3.2.1.1 入学要求 |
3.2.1.2 教学计划 |
3.2.1.3 公众舆论中的建筑数学 |
3.2.2 欧洲部分高校建筑数学课程现状调查 |
3.2.2.1 入学要求 |
3.2.2.2 教学计划 |
3.2.2.3 公众舆论中的建筑数学 |
小结 |
4 近代数学教育改革的启示 |
4.1 近代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些思索 |
4.1.1 数学的"新"或"旧" |
4.1.1.1 数学的三次危机:方法论的启示 |
4.1.1.2 非欧几何的诞生:思维模式的转变 |
4.1.2 数学的"实"与"用" |
4.1.2.1 近代数学教育理论的一些探索 |
4.1.2.2 当代我国数学教育与现实结合的探索 |
4.1.3 数学的"爱"或"恨" |
4.1.3.1 两种教学法中的数学情感 |
4.1.3.2 数学游戏的一些启示 |
小结 |
4.2 当代我国大学数学素质教育实践的启示 |
4.2.1 高等数学教育的起源 |
4.2.2 我国文科数学的探索 |
4.2.3 我国高校数学通识教育的尝试 |
4.2.3.1 理论探讨 |
4.2.3.2 实践探索 |
小结 |
5 建筑数学教学大纲初探 |
5.1 教学的目标 |
小结 |
5.2 教学的原则 |
5.2.1 现实问题驱动原则 |
5.2.2 模型化原则 |
5.2.3 适度抽象化原则 |
5.2.4 素质教育原则 |
5.2.5 美学和人文精神感召原则 |
小结 |
5.3 教学的内容 |
5.3.1 建筑学观点中的初等数学 |
5.3.1.1 数 |
5.3.1.2 函数与集合 |
5.3.1.3 几何 |
5.3.2 设计视野中的高等数学 |
5.3.2.1 画法几何与设计媒介 |
5.3.2.2 微积分的概念 |
5.3.2.3 概率统计 |
5.3.3 当代建筑实践中的"新数学" |
5.3.3.1 胞体几何与镶嵌图形 |
5.3.3.2 拓扑几何 |
5.3.3.3 分形几何 |
小结 |
5.4 教学的模式和方法 |
5.4.1 "教":"讲授式"或"发现式" |
5.4.2 "学":数学兴趣的激发 |
小结 |
5.5 教学的计划 |
5.5.1 开课时段 |
5.5.2 课时分配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图片来源 |
附录 |
附录A 教学档案 |
附录A1: 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学则(1928年) |
附录A2: 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建筑系课表(1929年) |
附录A3: 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建筑系的科目分配表(1934年) |
附录A4: EAAE中部分建筑院校对新生数学的要求(2013年) |
附录B 教学资料 |
附录B1 波利亚的"怎样解题"步骤列表 |
附录B2 《文科数学(丹尼斯版)》大纲 |
附录B3 "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文科数学教材简明一览 |
附录B4 当代建筑中的"新数学"主题(2010) |
附录B5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数学"讲座提纲(2016) |
鸣谢 |
(3)远程开放教育系统中半开卷考试模式的形成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研究背景 |
电大半开卷考试模式的发展过程 |
(一) 试点引导 |
(二) 边缘参与 |
(三) 完全参与 |
(四) 冲突解决 |
1.冲突 |
2.问题解决 |
研究局限 |
结 论 |
(4)高中新课标数学建模素养案例的普适性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数学建模教育综述 |
2.1 数学建模相关概念 |
2.2 数学建模核心素养的定义 |
2.3 数学建模素养的评价 |
第三章 数学建模核心素养评价模型的构建 |
3.1 数学建模核心素养评价模型的维度 |
3.2 数学建模核心素养评价模型的设计 |
3.3 评价模型下的数学建模核心素养评价 |
3.4 课程标准下的数学建模核心素养评价 |
3.5 课程标准与评价模型的对比 |
第四章 高中课程标准的数学建模案例分析 |
4.1 数学应用问题与建模问题 |
4.2 课程标准的案例分析 |
第五章 研究设计与过程 |
5.1 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
5.2 数学建模测试题 |
5.3 被试的选择与施测 |
5.4 数据的处理 |
第六章 数学建模测试题的质量评估 |
6.1 经典测量理论对测试题的质量评估 |
6.2 项目反应理论对测试题的质量评估 |
6.3 课程标准与评价模型的对比 |
6.4 小结 |
第七章 测试结果与分析 |
7.1 大学生的测试结果 |
7.2 高中生的测试结果 |
7.3 大学生与高中生的差异性比较分析 |
7.4 数学建模案例的普适性分析 |
7.5 小结 |
第八章 数学建模的策略偏向分析 |
8.1 数学建模解题策略分析 |
8.2 数学建模检验策略分析 |
8.3 大学生数学建模假设策略分析 |
8.4 数学建模视觉化表征的应用分析 |
8.5 小结 |
第九章 结论、建议与反思 |
9.1 研究的结论 |
9.2 研究的建议 |
9.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数学建模素养水平测试题(预测卷1) |
附录二 数学建模素养水平测试卷(预测卷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5)我国教练员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一 选题依据 |
二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 国内教练员教育研究综述 |
二 国外教练员教育研究综述 |
三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目的 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内容 |
三 拟创新之处 |
第四节 研究思路 研究进程和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进程 |
三 研究方法 |
第五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 教练员和教练员技术等级制度 |
二 教练员教育 |
第二章 我国教练员教育发展历程的回顾 |
第一节 教练员教育的初步探索时期(1949—1956年) |
一 教练员非学历教育形式的探索 |
二 教练员学历教育形式的探索 |
第二节 教练员教育的初步创立时期(1957—1965年) |
一 教练员非学历教育形式的初步确立 |
二 教练员学历教育形式的初步确立 |
第三节 教练员教育的停滞与曲折发展时期(1966—1976年) |
一 教练员非学历教育形式的延续与转变 |
二 教练员学历教育形式的转变 |
第四节 教练员教育的恢复与调整时期(1977—1985年) |
一 教练员非学历教育形式的恢复与拓展 |
二 教练员学历教育形式的恢复与扩展 |
第五节 教练员教育的改革和完善时期(1986年—) |
一 教练员非学历教育体系的完善 |
二 教练员学历教育层次的多元化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教练员教育的现状评析 |
第一节 我国内地教练员教育的现状 |
一 我国内地教练员非学历教育的现状 |
二 我国教练员学历教育的现状 |
第二节 香港特别行政区教练员教育的现状 |
一 香港特别行政区教练员非学历教育的现状 |
二 香港特别行政区教练员学历教育的现状 |
第三节 台湾地区教练员教育的现状 |
一 台湾地区教练员非学历教育的现状 |
二 台湾地区教练员学历教育的现状 |
第四节 我国教练员教育特点与不足 |
一 我国教练员非学历教育的特点与不足 |
二 我国教练员学历教育的特点与不足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国外教练员教育的现状评析 |
第一节 英国教练员教育的现状 |
一 英国教练员非学历教育的现状 |
二 英国教练员学历教育的现状 |
第二节德国教练员教育的现状 |
一 德国教练员非学历教育的现状 |
二 德国教练员学历教育的现状 |
第三节 加拿大教练员教育的现状 |
一 加拿大教练员非学历教育的现状 |
二 加拿大教练员学历教育的现状 |
第四节 美国教练员教育的现状 |
一 美国教练员非学历教育的现状 |
二 美国教练员学历教育的现状 |
第五节 日本教练员教育的现状 |
一 日本教练员非学历教育的现状 |
二 日本教练员学历教育的现状 |
第六节 澳大利亚教练员教育的现状 |
一 澳大利亚教练员非学历教育的现状 |
二 澳大利亚教练员学历教育的现状 |
第七节 国外教练员教育的特点 |
一 国外教练员非学历教育的特点 |
二 国外教练员学历教育的特点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内外教练员教育的比较研究 |
第一节 国内外教练员非学历教育的比较 |
一 培训组织机构的比较 |
二 培训等级划分的比较 |
三 培训内容的比较 |
四 培训方式的比较 |
五 培训经费来源的比较 |
六 培训考核方式的比较 |
七 教练员资格认证的比较 |
八 教练员继续教育的比较 |
第二节 国内外教练员学历教育的比较 |
一 培养目标的比较 |
二 招生方式的比较 |
三 学位制度的比较 |
四 课程内容的比较 |
五 学习方式的比较 |
六 考核方式的比较 |
七 学位证书与职业资格认证的比较 |
第三节 国外教练员教育的经验和启示 |
一 教练员教育的平等性和开放性 |
二 重视教练员的职业道德 |
三 教育内容突出发展教练员的职业能力 |
四 教练员教育的网络化 |
五 教练员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相互融合和共通 |
六 继续教育与教练员资格再认证“挂钩”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完善我国教练员教育的对策 |
第一节 教练员教育的外部强化 |
一 制定教练员职业标准 |
二 构建教练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管理机构 |
三 加快教练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关政策法规的建设 |
第二节 教练员教育的内部自觉 |
一 构建教练员学历教育 非学历教育一体化模式 |
二 推进教练员教育的信息化建设 |
三 完善教练员教育的规章制度 |
四 加强教练员讲师的培养 |
五 建立教练员教育质量监控体系 |
六 建立教练员教育保障体系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展望 |
博士研究生期间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OBE理念下的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研究目的意义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意义 |
3 文献综述 |
3.1 基于OBE的人才培养研究 |
3.1.1 学生中心的人才培养研究 |
3.1.2 产出导向的人才培养研究 |
3.1.3 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研究 |
3.1.4 小节 |
3.2 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
3.2.1 培养目标 |
3.2.2 培养形式 |
3.2.3 培养模式改革 |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
4.1 研究对象 |
4.2 研究方法 |
4.2.1 文献资料法 |
4.2.2 比较研究法 |
4.2.3 统计分析法 |
5 分析与讨论 |
5.1 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分析 |
5.1.1 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
5.1.2 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 |
5.2 基于OBE的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教学设计 |
5.2.1 内外部需求与培养目标 |
5.2.2 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 |
5.2.3 毕业要求与课程体系 |
5.2.4 毕业要求与教学内容 |
5.3 基于OBE的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教学实施 |
5.3.1 确定学生成果 |
5.3.2 构建课程体系 |
5.3.3 确定教学策略 |
5.3.4 自我参照评价 |
5.3.5 逐级达到顶峰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1 |
附件2 |
附件3 |
附件4 |
附件5 |
附件6 |
(7)关于文科高等数学课程建设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进一步提高开设文科高等数学课程的认识 |
2 开设文科高等数学课程应着眼于素质教育 |
3 讲授文科数学更应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 |
4 创建优质教学资源并充分发挥作用 |
1.关于文科高等数学教材 |
2.关于文科高等数学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
5 建设一支热爱文科高等数学教学的师资队伍 |
6 关于我国公务员选拔考试内容的一点建议 |
(8)机电类专业高等数学的应用性教学改革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的提出 |
2 问题的解决方案 |
1.转变教育观念, 明确教育目的. |
2.开展调研, 设计教学改革方案. |
3 具体实施 |
1.调研情况. |
2.改革措施. |
(1) 教学内容上, 删减掉线面积分, 加强应用性教学的内容设计. |
(2) 在教学方法上, 特别注意针对我校学生因材施教、增加了重要概念的讨论加深课. |
(3) 改革考试方式. |
(4) 开设了数学实验课. |
4 改革效果 |
1.上面仅仅是一些改革设想, 具体实施起来难度相当大, 不过我们还是在现有的教学状况下, 把上述想法尽力体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改革效果很是明显.具体数据如下: |
2.选修课《数学多媒体设计与应用》, 学生的设计图非常理想, 个别同学的设计令任课教师非常赞赏, 如下图形均为学生自己所设计的: |
(9)高职建筑类专业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研究 ——以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目录 |
表目录 |
术语及符号说明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核心名词界定 |
1.3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的思路 |
1.5 论文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文献收集的途径 |
2.2 国外高职教育基础课程设置的相关研究 |
2.3 国内高职课程研究的现状 |
2.3.1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研究 |
2.3.2 高等数学课程体系研究 |
2.3.3 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
2.3.4 围绕专业的高等数学教学研究 |
2.4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
2.5 小结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的目的 |
3.2 研究计划 |
3.3 研究的预设 |
3.4 研究的方法 |
3.5 研究的伦理 |
3.6 小结 |
第4章 高职建筑专业高等数学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
4.1 调查设计 |
4.1.1 学生对高等数学学习现状调查设计 |
4.1.2 高等数学教师访谈设计 |
4.1.3 建筑专业教师访谈设计 |
4.1.4 学生座谈设计 |
4.2 调查结果分析 |
4.2.1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4.2.2 访谈结果分析 |
4.2.3 学生座谈结果分析 |
4.3 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现状 |
4.3.1 认识上存在误区 |
4.3.2 学生学习状况 |
4.3.3 教师教学问题 |
4.3.4 教材不具针对性 |
4.4 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必然性 |
4.5 小结 |
第5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5.1 教学改革相关理论 |
5.1.1 现代科学教育理论 |
5.1.2 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
5.1.3 弗莱登塔尔的数学教育思想 |
5.1.4 建构主义学习论 |
5.1.5 发展性教学评价理论 |
5.2 构建教学策略 |
5.2.1 转变观念,找准课程定位 |
5.2.2 构建内容知识体系,编写校本教材 |
5.2.3 改进教学方法 |
5.2.4 采用合理的教学评价 |
5.3 小结 |
第6章 高职建筑类专业高等数学教学改革实践 |
6.1 建筑专业高等数学教学改革实践 |
6.1.1 教学实践的时间 |
6.1.2 教学实践的对象 |
6.1.3 教学实践的内容 |
6.1.4 教学实践的实施 |
6.2 教学实践结果分析 |
6.3 教学改革的思考 |
6.4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思考 |
7.1 研究的结论 |
7.2 研究反思 |
7.3 可以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7.4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高职建筑专业学生高等数学学习状况调查表 |
附录 B 建筑专业教师的访谈提纲 |
附录 C 高等数学教师的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对高职院校“数学开卷考试”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策划与准备工作 |
2.具体实施过程 |
3.试卷分析 |
3.1.数据统计如表1与表2 |
3.2.试题存在的问题 |
4.从卷面成绩看开卷考试的可行性 |
5.教学对策 |
6.结束语 |
四、高等数学开卷考試的初步尝試(论文参考文献)
- [1]建筑教育中的数学教育和教学[D]. 钟予. 中央美术学院, 2017(08)
- [2]改革《高等数学》考试模式提高学生创新能力[J]. 姜峰. 教书育人, 2004(06)
- [3]远程开放教育系统中半开卷考试模式的形成与发展[J]. 张宇光. 开放教育研究, 2012(03)
- [4]高中新课标数学建模素养案例的普适性调查研究[D]. 程嵘. 广州大学, 2019(01)
- [5]我国教练员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对策研究[D]. 王家力.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1)
- [6]OBE理念下的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分析[D]. 田民杰. 山东体育学院, 2020(02)
- [7]关于文科高等数学课程建设的思考[J]. 周明儒. 大学数学, 2008(03)
- [8]机电类专业高等数学的应用性教学改革的实践[J]. 曹彩霞,王信峰,陈冬,魏荣,史凤丽,胡琳. 大学数学, 2010(S1)
- [9]高职建筑类专业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研究 ——以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 李永芳. 云南师范大学, 2014(03)
- [10]对高职院校“数学开卷考试”的初步研究[J]. 陆晓岚.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