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LD厂用专家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朱俊杰[1](2021)在《汽轮发电机组能效诊断与维护决策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减少煤炭资源消耗,确保我国能源行业绿色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要不断挖掘汽轮发电机组节煤潜力。随着清洁能源装机比重不断增大,我国电力生产结构不断调整,大部分汽轮发电机组开始承担调峰任务,在低负荷运行过程中,机组能源利用效率偏低,汽轮发电机组节能压力不断增大。在此背景下,开展汽轮发电机组能效诊断与维护决策技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对汽轮发电机组热力系统进行能效分析,确定用来表征机组能效状态的能效状态指标体系,总结、梳理出引起汽轮发电机组能效状态异常的相关异常模式以及故障模式。其次,依靠本体理论建立了汽轮发电机组能效诊断知识库,将引起机组能效指标异常的相关典型故障模式以及异常模式录入知识库中,并与其所属系统设备、相关征兆、原因、维护措施关联起来,作为系统能效诊断的依据。再次,确定了系统能效诊断功能的相关规则与算法。确定了以数据挖掘技术为基础的基准值确定方法,以“稳态筛选-工况划分-异常检测”为流程,通过对比实时运行参数以及参数基准区间,对运行数据进行实时诊断,并根据诊断结果给出相应的维护建议。通过某电厂仿真机仿真出的凝汽器真空不严密故障验证了系统的可靠性。最终,将理论研究付诸于实践,结合离线的能效诊断知识库与在线的实时运行数据处理方法开发了一套汽轮发电机组能效诊断与维护决策系统,致力于提高机组的节煤能力,确保机组健康稳定的运行。
张萌萌[2](2021)在《幼儿教师专业实践中的关怀伦理困境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幼儿教师关怀伦理的实践困扰引发我们对幼儿教师关怀伦理困境的关注。在本研究中,关怀伦理困境是幼儿教师在专业实践活动中处理与自己、幼儿、家长、同事以及领导之间的关系时,对于如何选择、如何控制关怀行为作用的程度,常常感到困惑,处于难以抉择的困难处境。主要表现为关怀伦理的“两难”选择和“关怀伦理理念与行为的不一致”。本研究采用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等方法对山东省幼儿教师进行调查,从困境维度上来看,幼儿教师关怀伦理困境的维度主要包括:关怀自我困境、关怀幼儿困境、关怀家长困境、关怀同事困境以及关怀领导困境。从困境表征上来看,幼儿教师关怀伦理困境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M=3.2409),困境表征最高的是关怀自我困境,关怀幼儿困境和关怀家长困境紧随其后,相对而言较低的是关怀领导困境。从个体背景变量上来看,性别和任教班级在幼儿教师关怀伦理困境上的主效应不显着,但教龄、学历、年龄、幼儿园性质以及幼儿园所在区域均在幼儿教师关怀伦理困境的不同维度上主效应显着。对困境原因进行深入探讨后发现:从内部原因来看,幼儿教师自身关怀素养不高、专业素养不足、个人特质中的不良因素加深了幼儿教师对关怀伦理困境的感受程度。从外部原因来看,工作负荷重、幼儿园关怀氛围欠缺、关怀对象的刺激以及外部环境压力等因素也是引发幼儿教师关怀伦理困境的重要原因。基于此,论文从幼儿教师、关怀对象、幼儿园以及社会四个方面提出幼儿教师关怀伦理困境的解困路径:追求自身素质的提高、建立一种关怀型的关系、营造有利于幼儿教师关怀的氛围、给予幼儿教师外在环境的支持。
金铃杰[3](2021)在《发电厂建模与监测优化平台的开发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人工智能的热潮下,人们提出了智慧电厂的概念,电厂不仅要高效运行,还要在所处的发电环境中自动寻优。因此一款具有实时监测、运行优化、高稳定性、高扩展性的电厂建模与监测优化平台是智慧电厂的基石。本文在前人的工作基础上,用C#语言开发了“Caling”计算平台的2.0版本。该平台不仅可以用图形化建模的方法建立通用性电站仿真系统,并且提出了“算涡”理论,这可以大大缩短电站迭代计算的时间,达到实时计算热力系统各项指标的要求。最终目的为建立智慧电厂,对电厂进行节能诊断。据此本文完成了以下工作:本文提出“算涡”概念,根据算涡逻辑升级Caling系统,大大提高了热力系统仿真计算的迭代速度,为发电厂的实时监控与优化提供支持。同时将Caling内核进行改造,使得所有模型能够以文本形式表达。根据《火力发电厂制粉系统设计计算规定DL/T5145》、《电站锅炉试验规程GB/T 10184-2015》、《火力发电厂能量平衡导则DLT606.1-1996》等标准和锅炉热力计算表、热平衡与等效焓降等算法,以模块化建模的思想开发了数十种发电厂热力设备的仿真模块。为了实现Caling平台的数据传输,开发了数据库连接端口,数据端口可以更新Caling输入参数,设置更新频率。建立目标电厂系统和设备的仿真模型,实现对电厂的智能化分析,开发离线诊断和在线诊断技术,通过在线与离线诊断技术对电厂进行在线监测、预测预警、耗差分析、节能潜力挖掘。对某350MW机组进行节能诊断,校核、预测了该机组的运行工况,研究了凝汽器的清洁系数范围,给出了检修清洗建议,提出五种循环水泵优化方案,比较分析确定了最优运行方案。完成了智慧电厂诊断技术的开发。
鲍恩俣[4](2020)在《喀斯特石漠化环境混农林土壤保墒与农艺截留及监测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过程中常见的混农林生态恢复模式,其混农林土壤保墒及农艺截留技术是短期内缓解石漠化地区干旱缺水的有效途径。为了阐明不同喀斯特地区混农林保墒土壤物理性质与水分变化规律,探究产流产沙量对降雨的响应及各措施的减流减沙作用。在代表中国南方喀斯特生态环境总体结构的贵州高原,选择极具典型性与代表性的毕节撒拉溪、关岭-贞丰花江和施秉喀斯特为研究区。在2017-2020年期间,采用文献分析法和调研走访法确定毕节撒拉溪研究区的核桃(Juglans regia L.)+玉米(Zea mays Linn.)和核桃(Juglans regia L.)+大豆(Glycine max(Linn.)Merr.),关岭-贞丰花江研究区的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山豆根(Euchresta japonica Hook.f.ex Regel)和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花生(Arachis hypogaea Linn.),施秉喀斯特研究区的梨(Pyrus pyrifolia‘Whangkeumbae’)+大豆(Glycine max(Linn.)Merr.)和梨(Pyrus pyrifolia‘Whangkeumbae’)+太子参(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a(Miq.)Pax ex Pax et Hoffm)6种混农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穴状整地+保水剂、穴状整地+保水剂+枯枝落叶、穴状整地+保水剂+秸秆三种措施分别作用于研究对象,研究区共设置14个径流小区和6个实验样地,对14个径流小区共埋设84个土壤水分监测仪(5TE),对6个实验样地采用便携式5TE共监测360次,监测12场典型产流产沙性降雨,共收集252个泥沙样,对20个样地共采集360个环刀土样进行实验室物理属性分析,结合气象站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径流小区监测、变异系数、线性拟合和层次分析法,揭示不同喀斯特地区混农林土壤保墒物理性质和水分变化规律,阐明农艺截留机制,提出混农林土壤保墒与农艺截留技术,集成混农林土壤保墒与农艺截留技术体系并进行示范应用验证,同时构建混农林土壤保墒与农艺截留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监测评价模型并进行成效综合评价,为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混农林土壤保墒与农艺截留及监测评价提供科技参考。得出如下结论:(1)三个研究区的混农林土壤在保墒前后物理性质差异明显(除对照组外),与保墒前相比,保墒后每个研究区的混农林的土壤容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增加幅度表现为:毕节撒拉溪研究区(0.05 g.cm-3)>关岭-贞丰花江研究区(0.04 g.cm-3)>施秉喀斯特研究区(0.03 g.cm-3),田间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均上升,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均下降;与对照组相比,每种保墒处理均降低了各层土壤容重,土壤容重表现为:穴状整地+保水剂+秸秆<穴状整地+保水剂+枯枝落叶<穴状整地+保水剂,但差异不显着(P>0.05),增加了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均差异显着(P<0.05),其中穴状整地+保水剂+秸秆处理增幅最大。总体而言,穴状整地+保水剂+秸秆对混农林土壤结构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其次为穴状整地+保水剂+枯枝落叶,最后为穴状整地+保水剂。研究结果可为石漠化地区土壤改良提供理论参考依据。(2)不同研究区的混农林经不同保墒措施后,0-15 cm、15-3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均高于对照组,土壤含水率随土壤深度而增加;土壤含水率的变异系数和标准差均小于对照组,且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0-3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表现为:穴状整地+保水剂+秸秆>穴状整地+保水剂+枯枝落叶>穴状整地+保水剂,变异系数和标准差的表现与之相反。总体而言,不同保墒措施可增加混农林土壤含水率和剖面土壤水分的稳定性,其中穴状整地+保水剂+秸秆处理土壤分层含水率最高,效果最好。通过对三个研究区的对比,发现施秉喀斯特研究区梨+大豆施以秸秆保墒后0-30cm土层土壤水分最高(32.98%),土壤水分变异系数最小(2.3%),稳定性最好。(3)不同研究区混农林农艺截留措施均具有一定的减流减沙作用,且产流产沙量与降雨量呈正相关关系,在同一场降雨下的产流产沙量表现为对照组>穴状整地+保水剂>穴状整地+保水剂+枯枝落叶>穴状整地+保水剂+秸秆,而减流减沙作用与之相反,得出穴状整地+保水剂+秸秆的减流减沙作用最好。通过对比二个研究区不同混农林农艺截留作用,得出同种措施下关岭-贞丰花江研究区的产流产沙量比施秉喀斯特研究区的多,但关岭-贞丰花江研究区的减流减沙作用优于施秉喀斯特研究区。(4)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适用于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混农林土壤保墒及农艺截留效益监测评价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3层体系结构,共3类评价指标的11项子指标,并对三个示范区进行效益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混农林土壤保墒及农艺截留技术对地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2019年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比2018年有明显的提高,提高范围分别为1.09~4.92%,2.85~17.78%,0.76~3.78%。三个示范区的经济效益增速较快,其中施秉的经济效益增幅最大(17.78%)。与2018年相比,2019效益综合评价有不同程度的上升,综合评价值为:施秉喀斯特示范区(0.471 2)>关岭-贞丰花江示范区(0.405 2)>毕节撒拉溪示范区(0.336 9)。本研究可为石漠化地区混农林发展保墒与农艺截留技术,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可行性技术参考依据。(5)提出适合于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混农林土壤保墒与农艺截留的关键技术,并对取得的成果进行应用验证。根据三个示范区混农林土壤保墒与农艺截留的现有技术和成熟技术,提出适用于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混农林的三元土壤保墒技术和数据采集与实验装置共性关键创新技术。通过技术示范,共建成山地混农林土壤保墒与农艺截留示范面积约61.98 hm2,在生态、农户认知和认可度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示范点混农林保墒后与对照组相比,土壤容重均下降,降幅为0.2~0.8 g.cm-3,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均上升,上升幅度分别为:4.08~13.48%、3.03~8.47%、0.98~9.37%、1.39~7.89%,改善了土壤物理结构,撒拉溪示范点建设成效最好。且不同农艺截留措施对产流产沙也有明显的阻挡作用,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阻控。
李宇龙[5](2020)在《机电产品早期故障主动消除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国产机电产品早期故障频发、固有可靠性低、使用可靠性差等诸多问题,本文以提高机电产品可靠性为目的,提出了一套基于元动作单元的早期故障主动消除方法。对元动作理论和FMA(Function-Motion-Action)分解法进行了系统化扩展,提出了关键元动作的概念,并给出了具体的提取方法,研究了元动作单元的标准化建模技术;对收集到的元动作故障数据进行分析,使用BBIP(Bounded Bathtub Intensity Process)模型来描述机电产品元动作的早期故障发生机理,求出了机电产品元动作的早期故障期,并探究了元动作单元前、后次故障之间的关系;给出元动作早期故障模式、原因和机理的定义,研究了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元动作为基础制定了故障模式的定量判据,对关键元动作单元的故障产生机制进行定量的分析;以元动作而非静态的零部件为基础对机电产品进行可靠性分配,并对分配结果进行合理的优化,进而从本质上提高了出厂产品的固有可靠性;以FRACAS(Failure Report Analysis and Corrective Action System)和元动作单元为基础探究了机电产品的早期故障“归零”消除方法,并制定了相应的故障纠错实施保障体系,降低了其早期故障出现的概率。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元动作及元动作单元建模技术研究。给出元动作及元动作单元最新、最规范的定义,根据“整机功能-部件运动-元动作”的思路详细介绍了机电产品由整机功能到元动作的分解方法,制定了详细的FMA分解准则和相应元动作单元的拆分规则;提出关键元动作的概念,并给出了一种基于PDMC(Probability,Detectivity,Maintainability and Maintenance Cost)的关键元动作单元提取方法;给出元动作单元标准化结构建模的定义和分析方法,研究了模型的构建方法。以实例对数控转台进行了FMA分解,得到了实现数控转台运动的所有元动作及其对应的元动作单元,根据提取准则获得了数控转台的关键元动作和关键元动作单元,对关键元动作单元进行分析,得到了其标准化结构模型,为后续基于元动作和元动作单元的早期故障分析打下了基础。(2)机电产品元动作早期故障建模及分析。对机电产品元动作的早期故障进行了定义,给出了元动作故障数据的来源及收集方法,利用TTT(Total Test Time)法对收集到的故障发生时刻而非故障时间间隔进行预处理,利用TTT图对故障数据的趋势进行预判,在对比分析多种备择模型的基础上,选用BBIP法对机电产品元动作的故障发生过程进行描述,探讨了BBIP模型的数学性质,给出了模型参数估计、拟合优度检验和早期故障期拐点的计算方法,给出了元动作早期故障影响分析的瞬时指标和累积指标,并建立了机电产品元动作单元前、后次早期故障之间关联性的分析模型。实例验证了所提方法的适用性和正确性,求得了不同元动作单元各自的早期故障期,分析了早期故障的存在对元动作链整体可靠性产生的影响,探寻了元动作单元前、后次故障间存在的关系。(3)机电产品元动作早期故障机理研究。给出了元动作早期故障模式、早期故障原因和早期故障机理的定义,分析了这三者之间的联系;元动作的故障模式只与动作有关,元动作的故障原因只与元动作单元的结构有关,以元动作和元动作单元为对象的机电产品早期故障机理分析解决了传统故障分析法中故障模式和故障原因定义混乱和分析困难的问题;以动能定理为基础给出了元动作故障模式的定量判断依据,提高了故障模式归类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元动作的故障模式种类比传统分析方法的故障模式种类大大减少,减少了故障分析的难度和工作量;利用FEM(Finite Element Method)、运动学和动力学知识提出了一种面向机电产品元动作早期故障的故障机理分析方法;以前文求得的关键元动作单元为对象,在合理简化的基础上建立了其故障机理分析模型,利用Newmark算法对该故障模型进行了求解,定量分析了该元动作单元故障模式的产生机理。(4)面向早期故障主动消除的元动作可靠性分配技术研究。以前文求得的元动作链MAC342为可靠性的分配对象,在大量企业调研和专家评审的基础上,将元动作重要度、危害度、发生度、复杂度、维修度、维修费用和成熟度等作为影响可靠性分配的考虑因素,将产品制造企业所关心的时间、成本和效益作为可靠性分配的优化目标,在考虑可靠性分配影响因子和优化目标因子时引入各自的权重系数,并在建立其各自的模糊判断矩阵和模糊决策矩阵时引入了一种新的专家权重系数计算方法,使得计算结果更加客观。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元动作的机电产品可靠性多目标优化分配方法,对比分析了常用可靠性分配方法与本文所提方法的优劣,结果验证了本文所提方法的合理性和准确性。(5)机电产品元动作单元早期故障主动消除体系研究。根据“闭环回路,故障归零”的FRACAS思想,以元动作单元的早期故障为分析对象,制定出一套涵盖机电产品设计、加工、装配和试验等各个阶段的元动作早期故障主动消除体系。为保障该体系在企业内的实施,建立了一套早期故障主动消除保障机制,并明确了产品生产企业内各个部门的任务和职责,为缩短机电产品的早期故障期和减少早期故障的发生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方法。将所提方法应用到相关的机床制造企业中,验证了其理论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迟林芳[6](2020)在《螺旋布料给料机智能输煤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火力发电厂输煤系统中,使用的给料机都是单点进料和单点出料,不能实现单点给料并多点均匀给料布料,煤不能布满碎煤机转子长度方向,导致碎煤机不能满负荷工作,影响了碎煤机的生产效率,同时也浪费了部分电能。因此,针对上述问题研制了一种螺旋布料给料机,并对螺旋布料给料机运行与控制研发一种智能控制系统。本文首先构建了基于螺旋布料给料机的输煤系统,将螺旋布料给料机安装在输煤系统中滚轴筛与碎煤机之间,当滚轴筛输送大块煤时,煤块在左右螺旋叶片推动下向两端移动,并通过流量控制板的矩形孔中逐渐落下,将煤均匀的布满碎煤机转子的长度方向,提高碎煤机的工作效率。其次,对螺旋布料给料机运行与控制研发一种智能控制系统,该系统采用激光扫描仪作为信息采集原件,实时对滚轴筛上进入螺旋布料给料机的物料信息进行检测与采集;可编程控制器(PLC)作为系统核心控制器,对所采集的物料信息进行储存与处理;采用参数自整定Fuzzy-PID控制作为系统算法,对物料信息进行模糊运算后输出控制系统的信号;采用变频器对电机转速进行实时调节,PLC将输出信号转换为相应的频率信号送至变频器,变频器输出对应的比例电压,螺旋布料给料机的实际工作转速随之变化;采用触摸屏作为人机交互界面,通过触摸屏对智能控制系统进行远程监控与操作。最后,对智能控制系统PLC主要程序进行编写,并应用MCGS组态软件对触摸屏界面进行开发与设计,完成智能控制系统的研发,实现对螺旋布料给料机智能控制的目的。在螺旋布料给料机输煤系统中,螺旋布料给料机将煤均匀布满碎煤机转子长度方向,碎煤机转子满负荷工作,与没加螺旋布料给料机时提高了碎煤机出力,可创造出可观经济效益。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实现滚轴筛上物料较多转速较快,物料较少自动降低螺旋布料给料机的转速,减少了螺旋布料给料机驱动动力,实现了螺旋布料给料机工作时节能的目的。将螺旋布料给料机及其智能控制系统应用在火力发电厂输煤系统中,能够有效提升碎煤机工作效率,且节能效果显着。
魏慧玮[7](2019)在《LD核电组织脆弱性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核电组织脆弱环节或单元的存在,给企业运行和发展带来阻碍,是引发(或恶化)事件或事故潜在组织机体上的“毒瘤”,与各种脆弱因子的叠加,可能会带来灾难性后果。因此,企业如何发现自身的缺陷和有效应对这些客观存在的风险及危机,是企业管理者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关于企业风险和危机管理领域对企业脆弱性进行了研究,但没有从系统安全、组织可靠性视角对核电中的组织脆性性进行系统研究,如组织脆弱性的表现形式、影响因素、评价方法等没有开展深入研究,因此,本论文拟在这几个方面做出努力:(1)通过对核电组织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专家访谈,探究组织在正常运作和管理过程中,组织可能存在的内在脆弱性,从系统的角度分析组织脆弱产生的原因,包括与人相关的原因、与系统相关的原因、与组织相关的原因以及与环境相关的原因,从而可使管理者能对组织存在的内在缺陷进行及早的发觉、防范和修正。(2)基于核电组织脆弱性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析取主要的影响因素,构建组织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由于指标体系的复杂性,专家难以做出具体数值判断,因此,构建了一种基于层次分析法+模糊理论的组织脆弱性评价方法,用层次分析法识别影响因素的相对权重,用模糊理论判断各影响因素的等级水平,两者结合确定影响因素的最终影响程度以及最终的核电组织脆弱性水平。(3)最后通过案例分析来说明具体方法的应用,应用结果表明,当前LD核电组织脆弱性水平较低,组织可靠度较高。影响该组织脆弱性产生的重要原因包括操作员的知识、经验和技能、风险意识,以及规程、人-系统界面、组织培训、组织文化、组织设计、组织管理、工作环境等,这些原因因子需要优先进行考虑,并提出具体对策来进行改善。上述研究工作为核电组织脆弱性的辨识、评价和改进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从脆弱性和可靠性的视角丰富了组织风险管理理论。
郭利军[8](2019)在《度假型滑雪场运营风险评估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北京冬奥会的成功申办,促进了我国滑雪运动的快速发展,然而在度假型滑雪场运营正如火如荼的开展时,安全隐患也随之凸显。只有对度假型滑雪场运营风险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估,才能降低滑雪运动风险发生概率,保障三亿人上冰雪。本论文以度假型滑雪场运营风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风险的识别,明确了存在的风险,建立了度假型滑雪场运营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对河北省度假型滑雪场L和吉林省度假型滑雪场K进行实证研究,论证了度假型滑雪场运营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可行性。研究结果显示:(1)运用风险分解结构(RBS)对度假型滑雪场的风险进行识别,识别出5个一级风险源,15个二级风险源和70个三级风险源。(2)对初步构建的风险识别框架体系经过两轮德尔菲法专家论证,最终形成了度假型滑雪场运营风险评估体系,包含5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和41个三级指标。(3)度假型滑雪场运营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设施风险的权重系数最高为0.2695,排在第二位是运行风险权重系数为0.2355,排在第三位的是人员风险权重系数是0.2306,排在第四位的是安保风险权重系数是0.2098,而环境风险权重系数最低是0.0547。(4)河北省度假型滑雪场L和吉林省度假型滑雪场K运营风险都处于风险很小和风险较小之间,然后提出风险应对方案。
田鹏路[9](2019)在《600MW超临界机组能耗诊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火力发电是我国目前发电行业的主力,而600MW级火电机组占火电机组的主要地位,为推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改善资源消耗严重、环境恶化的现状,缩小与国际先进电力企业的差距,对600MW机组进行能耗诊断研究并提出改造建议势在必行。本文以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为背景,以某600MW超临界机组为例,围绕该机组煤耗及厂用电率较要求值偏高的问题展开研究。论文的主要内容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基于300MW、450MW、560MW、600MW四种不同典型工况下的运行数据和设计数据对机组进行在线热力计算及能耗分析,初步确定能耗损失的主要因素及原因;二是对典型热力系统提出了改造建议,并运用热力学方法对改造措施进行节能效果评估。研究结果表明造成机组煤耗偏高的原因是:汽机部分各缸效率、主汽温度、主汽压力、再热汽温度相对于设计值偏低,小汽机排汽压力、机组背压、四抽至小机流量偏高,高负荷下四抽至辅汽联箱流量较大,给水泵再循环泄漏率偏大;锅炉部分大渣含碳量、空气预热器漏风率、排烟氧量、排烟温度偏高,进风温度偏低;厂用电方面,空气预热器差压、漏风率较大、传热效果较差,烟气量较多。针对以上问题,提出改造建议:给水泵再循环阀采取多级小孔节流结构改造阀瓣结构,增加阀瓣导向及减压槽调整高中压缸轴封间隙,将调门前手动门改为电动门,减少泄漏量;调整汽轮机轴封系统高中压缸轴封间隙至制造厂规定的设计值和设计下限值之间,降低轴封蒸汽流量;针对减温水流量,建议降低再热器减温水量的投运;针对暖风器汽源,建议将暖风器汽源改为四段抽汽。经验证,改造后全厂可减少供电煤耗率约7.876g/kW.h,节能效果明显。本文旨在指导现场对机组及运行参数作出合理的调整来降低煤耗率及厂用电率,对节能减排、使机组高效平稳运行、提升发电企业综合竞争实力有积极意义。
张涛[10](2019)在《适应电力市场化改革的京津唐区域发电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自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全世界很多国家都进行了电力市场化改革。许多国家在这一历史时期都经历了“打破垄断、解除管制、引入竞争、主体多元、市场经济”的电力体制改革,这一世界范围的改革浪潮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改善质量、增强服务为基本目标,以建立市场竞争机制为途径,目的都是试图建立适应本国实际的电力市场,各国在不同制度条件下都进行了多种改革路径,尝试了多种市场模式。我国自2015年启动新一轮电改以来,各地电力市场化交易开展如火如荼,为在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有必要对电力市场化交易对发电企业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发电营销策略分析并建立相关模型,为电力市场化交易报价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借鉴意义。本文在阅读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电力体制改革相关背景资料,对发电企业生产经营概况进行了简单阐述,并对京津唐区域电力市场化交易现状进行了分析,为后文京津唐区域各类市场化交易对发电企业产生的影响奠定理论基础。接着,本文重点介绍了京津唐区域发电侧市场发电营销策略分析,并建立了基于发电侧的交易模型。以此为基础,构建京津唐区域发电营销策略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经济效益评价模型的应用模拟,便于实际电力市场化交易工作开展中报价环节的应用和决策,同时也分析出发电企业发电营销策略应增强内控管理、降低发电煤耗、提高煤炭采购能力、降低标煤单价等方面入手。本文通过京津唐区域电力市场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尝试基于目前电力市场化交易规则,从发电营销策略的角度进行系统研究,从应对市场变化、科学决策报价等方面寻找发电企业在本轮电改中正确的方向和路径。研究思路具有代表性,拓展并丰富了基于发电侧市场发电营销策略的研究内容。本文的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京津唐区域发电企业科学的参与本地电力市场化交易,研究成果同样也为国内其他地区发电企业提供了有益参考。
二、LD厂用专家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LD厂用专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汽轮发电机组能效诊断与维护决策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汽轮发电机组能效诊断技术研究现状 |
1.2.2 诊断系统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汽轮发电机组能效状态指标体系 |
2.1 引言 |
2.2 能效状态指标体系研究 |
2.2.1 能效状态指标选取原则 |
2.2.2 能效状态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
2.3 汽轮机系统能效指标选取 |
2.3.1 燃煤电厂热力系统分析 |
2.3.2 汽轮机本体系统分析 |
2.3.3 回热系统分析 |
2.3.4 冷端系统分析 |
2.4 指标体系形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能效诊断知识库构建 |
3.1 引言 |
3.2 本体的相关研究 |
3.2.1 本体的介绍 |
3.2.2 本体构建的原则 |
3.2.3 本体构建语言以及工具 |
3.3 能效诊断知识库本体构建 |
3.3.1 能效诊断知识库本体构建策略 |
3.3.2 类和类的结构关系 |
3.3.3 属性和属性关系 |
3.3.4 个体实例创建 |
3.3.5 一致性验证 |
3.3.6 能效诊断知识库 |
3.4 本章小节 |
第4章 系统能效诊断方法分析 |
4.1 引言 |
4.2 参数基准值的确定 |
4.2.1 历史数据稳态筛选 |
4.2.2 基于K-均值聚类算法的工况划分 |
4.2.3 基于MGMM和SVR模型的基准值确定方法 |
4.3 参数异常检测与诊断 |
4.3.1 参数异常检测 |
4.3.2 能效诊断知识库的查询 |
4.4 案例分析 |
4.5 本章小节 |
第5章 能效诊断与维护决策系统开发与应用 |
5.1 系统介绍与框架 |
5.2 系统数据仓库设计 |
5.2.1 数据表E-R图设计 |
5.2.2 数据表设计 |
5.2.3 知识库设计 |
5.3 系统开发与运行环境 |
5.4 能效诊断功能设计 |
5.4.1 监测分析界面 |
5.4.2 诊断与决策界面 |
5.5 本章小节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2)幼儿教师专业实践中的关怀伦理困境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概述 |
一、选题缘由 |
(一)政策层面:国内外相关教师教育政策聚焦幼儿教师关怀伦理 |
(二)理论层面:幼儿教师关怀伦理的学术研究趋势 |
(三)实践层面:幼儿教师关怀伦理的实践困扰 |
(四)个人层面:个人对关怀伦理的研究旨趣 |
二、研究目的与问题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四、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教师专业伦理困境的相关研究 |
(一)教师专业伦理困境的类型研究 |
(二)不同教师群体的专业伦理困境研究 |
二、教师关怀伦理相关研究 |
(一)教师关怀素养方面的研究 |
(二)教师关怀能力方面的研究 |
(三)教师关怀行为方面的研究 |
三、已有研究述评 |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关怀 |
二、关怀伦理 |
三、幼儿教师 |
四、关怀伦理困境 |
第二节 理论基础-关怀伦理理论 |
一、关怀伦理理论的历史演变 |
(一)西方关怀伦理思想的发展 |
(二)中国传统关怀伦理探究 |
二、关怀伦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
(一)内涵:以人为本 |
(二)核心:关怀性关系的建立 |
(三)特色:情境的氛围与情感的力量 |
(四)方法:榜样、对话、实践和求证 |
三、关怀伦理理论应用本研究的适切性 |
第三章 幼儿教师关怀伦理困境结构维度与问卷设计 |
第一节 幼儿教师关怀伦理困境结构维度的初步确立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材料 |
(三)研究程序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与分析:确定关怀伦理困境结构维度 |
(一)当前关怀伦理困境研究维度的主要观点 |
(二)幼儿教师关怀伦理困境维度的确定 |
第二节 幼儿教师关怀伦理困境问卷的编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材料 |
(三)研究程序 |
(四)研究工具 |
三、结果与讨论:问卷信效度分析 |
(一)问卷的信度分析 |
(二)问卷的效度分析 |
四、结论 |
第四章 幼儿教师关怀伦理困境的特点 |
第一节 幼儿教师关怀伦理困境的表征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材料 |
(三)研究工具 |
三、结果与讨论 |
(一)幼儿教师关怀伦理困境的总体表征 |
(二)幼儿教师关怀伦理困境的子维度表征 |
四、讨论 |
五、结论 |
第二节 个体背景变量在幼儿教师关怀伦理困境中的差异分析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材料 |
(三)研究工具 |
三、结果与分析 |
(一)个体背景变量在幼儿教师关怀伦理困境中的主效应分析 |
(二)主效应显着的个体背景变量的进一步分析 |
四、讨论:个体背景变量的差异性分析 |
(一)幼儿教师关怀伦理困境各维度的教龄差异 |
(二)幼儿教师关怀伦理困境各维度的学历差异 |
(三)幼儿教师关怀伦理困境各维度的年龄差异 |
(四)幼儿教师关怀伦理困境各维度的幼儿园性质差异 |
(五)幼儿教师关怀伦理困境各维度的幼儿园所在区域差异 |
(六)本章方法论探讨 |
五、结论 |
第五章 幼儿教师关怀伦理困境的原因探析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及程序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材料 |
(三)研究方法和工具 |
(四)研究伦理 |
(五)研究过程 |
三、结果与分析 |
(一)关怀素养不高 |
(二)专业素养不足 |
(三)个人特质中的不良因素 |
(四)工作负荷重 |
(五)幼儿园关怀氛围欠缺 |
(六)关怀对象的刺激 |
(七)外部环境压力 |
四、讨论:幼儿教师关怀伦理困境成因探讨 |
(一)内部原因分析 |
(二)外部原因分析 |
(三)本章方法论探讨 |
五、结论 |
第六章 幼儿教师关怀伦理困境的解困路径 |
第一节 幼儿教师:追求自身素质的提高 |
一、提升自身的关怀素养 |
二、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
三、形成良好的个人品质 |
第二节 关怀对象:建立一种关怀型的关系 |
一、关怀型师幼关系的构建 |
二、注重与幼儿家长的沟通对话 |
三、建立同事“共同体”组织文化 |
四、幼儿园领导自身的转变 |
第三节 幼儿园:营造有利于幼儿教师关怀的氛围 |
一、为幼儿教师减负 |
二、给幼儿教师专业自主的空间 |
三、培训中纳入关怀伦理的内容 |
第四节 社会:给予幼儿教师外在环境的支持 |
一、社会各界端正对幼儿教师的态度 |
二、提高幼儿教师的物质待遇 |
第七章 总的讨论与结论 |
第一节 总的讨论 |
一、本研究的方法学思考 |
二、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三、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二节 总的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开放式调查问卷 |
附录 B 正式调查问卷 |
附录 C 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3)发电厂建模与监测优化平台的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 |
1.2.1 国内电站仿真软件研究情况 |
1.2.2 国外电站仿真软件研究情况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电站仿真平台Caling系统 |
2.1 Caling1.0计算平台功能简介 |
2.2 Caling2.0计算平台功能改进 |
2.3 迭代计算强化区间“算涡”的开发 |
2.3.1 算涡的概念 |
2.3.2 算涡之间的关系 |
2.3.3 模型中模块的轮算 |
2.3.4 算涡的时间度量 |
2.4 版本差异 |
第3章 基于Caling系统的模块开发 |
3.1 模块的划分基础 |
3.1.1 汽机侧 |
3.1.2 锅炉侧 |
3.2 模块的算法与设计 |
3.2.1 算法对平台的优化 |
3.2.2 模块的设计思想 |
3.3 模块的开发 |
3.3.1 锅炉炉膛模块 |
3.3.2 空气预热器模块 |
3.3.3 磨煤机模块 |
3.3.4 风机模块 |
3.3.5 汽轮机模块 |
3.3.6 加热器与水泵模块 |
3.3.7 热经济模块 |
3.3.8 分流与汇流模块 |
3.3.9 等效焓降模块 |
第4章 智慧化节能诊断的开发与应用 |
4.1 智慧化节能诊断的意义 |
4.2 智慧化节能诊断的开发 |
4.2.1 离线诊断的开发 |
4.2.2 在线诊断的开发 |
4.3 智慧化节能诊断的应用 |
4.3.1 智慧电厂模型搭建 |
4.3.2 智慧电厂模型校核 |
4.3.3 智慧电厂模型优化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喀斯特石漠化环境混农林土壤保墒与农艺截留及监测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CT |
前言 |
一 研究现状 |
(一) 土壤保墒与农艺截留 |
(二) 喀斯特混农林土壤保墒与农艺截留 |
(三) 研究进展与展望 |
二 研究设计 |
(一) 研究目标与内容 |
(二) 技术路线与方法 |
(三) 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
(四) 材料数据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
三 混农林土壤保墒土壤物理性质及含水率变化规律 |
(一) 混农林保墒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
1 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生态环境 |
2 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生态环境 |
3 山地峡谷无-潜在石漠化生态环境 |
4 不同环境混农林保墒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对比分析 |
(二) 混农林保墒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
1 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生态环境 |
2 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生态环境 |
3 山地峡谷无-潜在石漠化生态环境 |
4 不同环境混农林保墒对土壤含水率的对比分析 |
四 混农林农艺截留机制 |
(一) 不同混农林农艺截留坡面产流产沙对降雨的响应 |
1 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生态环境 |
2 山地峡谷无-潜在石漠化生态环境 |
3 不同环境混农林农艺截留坡面产流产沙特征对比分析 |
(二) 不同混农林农艺截留的减流减沙作用 |
1 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生态环境 |
2 山地峡谷无-潜在石漠化生态环境 |
3 不同环境混农林农艺截留的减流减沙作用对比分析 |
五 混农林保墒与农艺截留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验证 |
(一) 石漠化地区现有技术及成熟技术 |
1 有机物覆盖技术 |
2 地膜覆盖技术 |
3 石块覆盖技术 |
4 保水剂 |
5 坡耕地等高植物篱 |
(二) 石漠化地区共性关键技术研发 |
1 高原山地混农林保墒与农艺截留技术 |
2 高原峡谷混农林保墒与农艺截留技术 |
3 山地峡谷混农林保墒与农艺截留技术 |
(三) 混农林保墒及农艺截留技术应用示范验证 |
1 示范点的选择与代表性论证 |
2 示范点建设目标与建设内容 |
3 混农林保墒现状评价与措施布局 |
4 措施设计与措施示范过程 |
5 混农林保墒及农艺截留技术应用示范成效与验证分析 |
六 混农林保墒与农艺截留成效监测评价 |
(一) 监测评价指标体系 |
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2 指标选取依据与方法 |
3 混农林保墒与农艺截留成效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确定 |
4 指标说明及计算 |
(二) 评价体系指标的一致性检验及权重的确定 |
1 判断矩阵构建 |
2 指标权重的最终确定 |
3 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
4 综合评价模型与结果分析 |
七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5)机电产品早期故障主动消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机电产品分解技术研究进展 |
1.2.2 机电产品故障建模方法研究进展 |
1.2.3 机电产品故障机理研究进展 |
1.2.4 面向机电产品早期故障消除的可靠性分配技术研究进展 |
1.2.5 机电产品可靠性及故障消除技术研究进展 |
1.2.6 存在的不足及本文的研究思路 |
1.3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1.3.1 课题来源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框架 |
2 元动作及元动作单元建模技术研究 |
2.1 引言 |
2.2 元动作及其结构化分解技术 |
2.2.1 元动作及元动作单元的概念 |
2.2.2 元动作分解技术 |
2.3 关键元动作及其提取技术 |
2.3.1 关键元动作 |
2.3.2 关键元动作提取 |
2.4 元动作单元的标准化结构建模 |
2.5 应用 |
2.5.1 元动作结构化分解实例 |
2.5.2 关键元动作提取实例 |
2.5.3 元动作单元标准化结构建模实例 |
2.6 本章小结 |
3 机电产品元动作早期故障建模及分析 |
3.1 引言 |
3.2 早期故障建模 |
3.2.1 元动作早期故障定义 |
3.2.2 元动作早期故障模型建立 |
3.2.3 整机早期故障建模 |
3.3 早期故障分析 |
3.3.1 早期故障影响分析 |
3.3.2 早期故障相关性分析 |
3.4 应用 |
3.4.1 早期故障建模实例 |
3.4.2 早期故障影响分析实例 |
3.4.3 早期故障关联性分析实例 |
3.5 本章小结 |
4 机电产品元动作早期故障机理研究 |
4.1 引言 |
4.2 机电产品元动作早期故障机理的分析流程 |
4.3 元动作早期故障机理分析 |
4.3.1 元动作早期故障模式 |
4.3.2 元动作早期故障原因 |
4.3.3 元动作早期故障机理 |
4.3.4 元动作早期故障机理建模 |
4.4 应用 |
4.4.1 元动作单元理想建模实例 |
4.4.2 元动作单元故障建模实例 |
4.4.3 模型求解 |
4.4.4 仿真及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面向早期故障主动消除的元动作可靠性分配技术研究 |
5.1 引言 |
5.2 元动作可靠性分配技术 |
5.2.1 分配原则 |
5.2.2 可靠性分配影响因子及优化目标因子 |
5.2.3 影响因子和目标因子权重 |
5.2.4 多目标优化分配模型 |
5.2.5 可靠度分配规则 |
5.3 应用 |
5.3.1 元动作可靠性分配 |
5.3.2 结果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机电产品元动作单元早期故障主动消除体系研究 |
6.1 引言 |
6.2 早期故障主动消除体系 |
6.2.1 FRACAS简介 |
6.2.2 基于元动作的早期故障主动消除体系的建立 |
6.3 早期故障主动消除保障机制 |
6.4 应用 |
6.4.1 历史故障数据分析 |
6.4.2 早期故障消除及保障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B.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C.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6)螺旋布料给料机智能输煤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输煤控制系统的现状 |
1.2.1 国外火力发电厂输煤控制系统现状 |
1.2.2 国内火力发电厂输煤控制系统现状 |
1.3 系统控制策略的研究现状 |
1.4 火电厂输煤系统节能技术分析 |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基于螺旋布料给料机输煤系统的构建 |
2.1 常规输煤系统结构及工作过程 |
2.1.1 常规输煤系统结构 |
2.1.2 常规输煤系统工作过程 |
2.2 螺旋布料给料机输煤系统的开发 |
2.2.1 螺旋布料给料机的开发 |
2.2.2 螺旋布料给料机输煤系统结构与工作过程 |
2.3 螺旋布料给料机输煤控制系统结构及控制原理 |
2.3.1 螺旋布料给料机智能输煤控制系统结构 |
2.3.2 螺旋布料给料机智能输煤控制系统控制原理 |
2.4 本章小结 |
3 螺旋布料给料机智能输煤控制系统的研发 |
3.1 信息采集单元 |
3.1.1 测量方法的确定 |
3.1.2 激光扫描仪测量原理 |
3.1.3 激光扫描仪的选型与安装 |
3.1.4 激光扫描仪LMS511与外围设备的连接 |
3.1.5 误差分析与减小措施 |
3.2 信息处理单元的控制方案与控制算法 |
3.2.1 信息处理单元控制方案比较与选择 |
3.2.2 信息处理单元控制器比较与选型 |
3.2.3 信息处理单元控制算法比较与选择 |
3.3 参数自整定Fuzzy-PID控制器的设计与MATLAB仿真 |
3.3.1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
3.3.2 参数自整定Fuzzy-PID控制器的设计 |
3.3.3 参数自整定Fuzzy-PID控制器MATLAB仿真 |
3.4 控制执行单元 |
3.4.1 变频调速技术 |
3.4.2 触摸屏 |
3.5 本章小结 |
4 螺旋布料给料机智能输煤控制系统程序设计 |
4.1 PLC程序设计 |
4.1.1 主程序框架结构 |
4.1.2 智能控制系统手动运行工作流程 |
4.1.3 智能控制系统自动运行工作流程 |
4.1.4 参数自整定Fuzzy-PID控制器的程序设计 |
4.2 触摸屏界面程序设计 |
4.2.1 触摸屏界面设计 |
4.2.2 触摸屏调试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摘要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LD核电组织脆弱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组织脆弱性的形成机理研究 |
1.3.2 组织脆弱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
1.3.3 组织脆弱性的评价方法研究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第2章 组织脆弱性相关的理论基础 |
2.1 脆弱性和组织脆弱性的概念 |
2.2 组织脆弱性的特征 |
2.3 组织脆弱性的概念模型 |
2.4 事故致因模型 |
2.4.1 博德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
2.4.2 Reason的组织事故因果模型 |
2.4.3 Rasmussen的动态社会-技术系统模型 |
第3章 核电组织脆弱性影响因素分析 |
3.1 组织脆弱性的表现形式 |
3.2 核电组织脆弱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章 核电组织脆弱性评价方法 |
4.1 核电组织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 |
4.2 核电组织脆弱性评价方法 |
4.2.1 指标权重的确定 |
4.2.2 确定因素状态等级 |
4.2.3 计算各因素的综合状态等级值并解模糊 |
4.2.4 确定组织脆弱性等级 |
4.2.5 综合评价结果并排序 |
第5章 应用实例分析 |
5.1 企业简介 |
5.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5.3 评价指标值的确定 |
5.4 评价结果与分析 |
5.5 组织脆弱性的改善策略 |
5.5.1 个人因素改善策略 |
5.5.2 系统因素改善策略 |
5.5.3 组织因素改善策略 |
5.5.4 环境因素改善策略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核电厂组织脆弱性现状问卷调查 |
致谢 |
(8)度假型滑雪场运营风险评估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学术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对象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资料法 |
1.5.2 风险分解结构法 |
1.5.3 德尔菲法 |
1.5.4 数理统计法 |
1.5.5 群决策层次分析法 |
1.5.6 模糊综合评价法 |
1.6 创新之处 |
1.6.1 研究对象创新 |
1.6.2 研究方法创新 |
2 文献综述 |
2.1 体育风险管理的相关研究 |
2.2 体育风险评估的相关研究 |
2.3 滑雪场风险的相关研究 |
2.3.1 滑雪场人员的研究 |
2.3.2 滑雪场运行的研究 |
2.3.3 滑雪场安全的研究 |
2.3.4 滑雪场设施的研究 |
2.3.5 滑雪场环境的研究 |
3 度假型滑雪场运营风险RBS识别 |
3.1 运营风险识别的流程 |
3.2 运营风险识别的内容 |
3.2.1 从人员的因素识别 |
3.2.2 从运行的因素识别 |
3.2.3 从安保的因素识别 |
3.2.4 从设施的因素识别 |
3.2.5 从环境的因素识别 |
4 度假型滑雪场运营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 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 |
4.2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4.2.1 目的性原则 |
4.2.2 科学性原则 |
4.2.3 适用性原则 |
4.3 指标体系的建立 |
4.3.1 指标的预选 |
4.3.2 专家团队的选择 |
4.3.3 指标的筛选与确立 |
4.4 指标体系权重系数的确定 |
4.4.1 递层次结构模型的建立 |
4.4.2 指标体系判断矩阵和权重确定 |
5 度假型滑雪场运营风险评估实证研究 |
5.1 度假型滑雪场运营风险评估模型 |
5.1.1 确定评估模糊集 |
5.1.2 构造隶属矩阵 |
5.1.3 建立评估模型 |
5.2 河北省度假型滑雪场L运营风险评估 |
5.2.1 河北省度假型滑雪场L概况 |
5.2.2 二级指标模糊评估 |
5.2.3 一级指标模糊评估 |
5.2.4 运营风险模糊评估 |
5.2.5 模糊评估结果分析 |
5.3 吉林省度假型滑雪场K运营风险评估 |
5.3.1 吉林省度假型滑雪场K概况 |
5.3.2 二级指标模糊评估 |
5.3.3 一级指标模糊评估 |
5.3.4 运营风险模糊评估 |
5.3.5 模糊评估结果分析 |
5.4 度假型滑雪场运营风险对比分析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600MW超临界机组能耗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1.3.1 课题研究内容 |
1.3.2 课题实施方案 |
第2章 超临界机组能耗诊断方法 |
2.1 机组能耗评价指标 |
2.1.1 综合(全厂)热经济指标 |
2.1.2 汽轮机发电机组的热经济指标 |
2.1.3 常用热经济指标 |
2.2 机组能耗影响因素 |
2.3 能耗诊断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机组在线热力实验及能耗分析结果 |
3.1 600MW超临界机组热力系统概述 |
3.2 在线热力试验数据的选取 |
3.3 锅炉部分 |
3.3.1 锅炉侧在线热力试验及煤耗分析方法 |
3.3.2 锅炉侧在线热力试验及煤耗分析主要结果 |
3.3.3 空气预热器漏风试验 |
3.4 汽机部分 |
3.4.1 汽机侧在线热力试验及煤耗分析方法 |
3.4.2 汽机侧在线热力试验及煤耗分析主要结果 |
3.4.3 机组流通效率 |
3.4.4 回热系统 |
3.4.5 主要运行参数的影响 |
3.5 #1、#2机组小指标及煤耗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典型热力系统节能潜力分析及效果评估 |
4.1 给水泵再循环泄漏能耗分析 |
4.1.1 对给水再循环泄漏进行定期评估的必要性 |
4.1.2 给水泵再循环泄漏对热经济性影响的定量分析 |
4.1.3 给水泵节能潜力分析及改造建议 |
4.2 汽机轴封系统能耗分析 |
4.2.1 轴封系统概述 |
4.2.2 运行现状分析 |
4.2.3 轴封溢流蒸汽热经济性定量计算及分析 |
4.2.4 汽机轴封系统节能潜力分析及改造建议 |
4.3 减温水核算及能耗分析 |
4.3.1 减温水流量对煤耗率和热耗率的影响 |
4.3.2 减温水流量核算 |
4.3.3 减温水节能潜力分析及改造建议 |
4.4 暖风器汽源改进及能耗分析 |
4.4.1 暖风器汽源改进的可行性 |
4.4.2 暖风器汽源改进定量分析 |
4.4.3 暖风器气源节能潜力分析及改造建议 |
4.5 典型热力系统节改造效果评估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1.1 汽机部分 |
5.1.2 锅炉部分 |
5.1.3 厂用电部分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10)适应电力市场化改革的京津唐区域发电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难点 |
1.4.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电力体制改革历史沿革 |
2.1 电力体制改革进程 |
2.1.1 第一阶段 |
2.1.2 第二阶段 |
2.1.3 第三阶段 |
2.1.4 第四阶段 |
2.2 本轮电力体制改革目标 |
2.3 改革取得的主要成效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发电企业生产经营概况及京津唐区域电力市场化交易现状分析 |
3.1 典型火力发电厂生产流程 |
3.1.1 分类 |
3.1.2 生产流程 |
3.2 典型火力发电厂经营情况分析 |
3.2.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3.2.2 经营情况分析 |
3.3 传统市场背景下商业模式分析 |
3.4 京津唐区域电力市场化交易现状分析 |
3.4.1 京津唐区域电网概述 |
3.4.2 京津唐区域电网调度关系 |
3.4.3 京津唐区域电网电力供需形势分析及电网运行特点 |
3.4.4 京津唐区域电力市场交易规则 |
3.5 京津唐区域电力市场化交易计量结算方式及特点分析 |
3.5.1 京津唐区域电力市场化交易电能计量 |
3.5.2 京津唐区域电力市场化交易电费结算 |
3.5.3 京津唐区域电力市场化交易偏差考核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京津唐区域各类市场化交易对发电企业的影响 |
4.1 电量结构分析及影响 |
4.1.1 京津唐区域典型发电机组2015-2017年发电量及利用小时分析 |
4.1.2 京津唐区域典型发电机组发电量结构及分析 |
4.2 电价水平分析及影响 |
4.2.1 京津唐区域发电企业执行电价政策情况 |
4.2.2 京津唐区域电力用户执行电价政策情况分析 |
4.2.3 京津唐区域市场化交易电价政策情况 |
4.3 盈利状况分析及影响 |
4.3.1 京津唐区域典型发电企业燃料成本分析 |
4.3.2 京津唐区域典型发电企业经营情况及盈利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京津唐区域发电侧市场交易模型建立及发电营销策略分析 |
5.1 京津唐区域挂牌交易 |
5.1.1 交易标的及方式 |
5.1.2 交易价格 |
5.1.3 基于发电侧挂牌交易模型的建立 |
5.1.4 基于发电侧挂牌交易的营销策略分析 |
5.2 京津唐区域双边交易 |
5.2.1 交易标的及方式 |
5.2.2 交易价格 |
5.2.3 基于发电侧双边交易模型的建立 |
5.2.4 基于发电侧双边交易的营销策略分析 |
5.3 京津唐区域集中竞价交易 |
5.3.1 交易标的及方式 |
5.3.2 交易价格 |
5.3.3 基于发电侧集中竞价交易模型的建立 |
5.3.4 基于发电侧集中竞价交易的营销策略分析 |
5.4 京津唐区域跨省跨区交易 |
5.4.1 交易标的及方式 |
5.4.2 交易价格 |
5.4.3 基于发电侧跨省跨区交易模型的建立 |
5.4.4 基于发电侧跨省跨区交易的营销策略分析 |
5.5 京津唐区域发电权交易 |
5.5.1 交易标的及方式 |
5.5.2 交易价格 |
5.5.3 基于发电侧发电权交易模型的建立 |
5.5.4 基于发电侧发电权交易的营销策略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京津唐区域发电营销策略经济效益评价 |
6.1 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
6.1.1 理论基础 |
6.1.2 经济效益评价指标表 |
6.1.3 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6.2 经济效益评价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LD厂用专家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汽轮发电机组能效诊断与维护决策系统研究[D]. 朱俊杰.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2]幼儿教师专业实践中的关怀伦理困境调查研究[D]. 张萌萌.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发电厂建模与监测优化平台的开发与应用[D]. 金铃杰. 山东大学, 2021(09)
- [4]喀斯特石漠化环境混农林土壤保墒与农艺截留及监测评价研究[D]. 鲍恩俣. 贵州师范大学, 2020
- [5]机电产品早期故障主动消除技术研究[D]. 李宇龙. 重庆大学, 2020
- [6]螺旋布料给料机智能输煤控制系统研究[D]. 迟林芳. 沈阳工程学院, 2020(02)
- [7]LD核电组织脆弱性评价研究[D]. 魏慧玮. 南华大学, 2019(01)
- [8]度假型滑雪场运营风险评估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D]. 郭利军. 吉林体育学院, 2019(09)
- [9]600MW超临界机组能耗诊断研究[D]. 田鹏路.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01)
- [10]适应电力市场化改革的京津唐区域发电营销策略研究[D]. 张涛.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01)
标签:可靠性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