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21世纪人才——来自中国神工中小学生智力开发班的感悟

培养21世纪人才——来自中国神工中小学生智力开发班的感悟

一、为二十一世纪造就人才──中华神功中小学生智能开发班见闻(论文文献综述)

周婧景[1](2013)在《博物馆儿童教育研究 ——儿童展览与教育项目的视角》文中认为其一,儿童阶段是人一生中语言、智力、性格和潜能开发之关键期,儿童教育成败直接关系一个民族未来的群体素质及其发展高度。其二,研究显示博物馆记忆重要而持久1,早期正面或负面的经验会继续在记忆中保存、发酵,影响受众与博物馆的长期关系,经营儿童,即经营博物馆的未来。其三,博物馆区别于家庭、学校教育机构,采用新颖活泼的教育形式,摒弃传统的空洞说教,鼓励儿童动手操作并参与探索,以“革新”的方式加入儿童教育之列,成为家庭、学校教育之延伸和补充。其四,我国约3亿儿童,儿童博物馆数量却屈指可数,一般博物馆亦较少为儿童开设专区,教育忽视儿童群体。与美国0.6亿儿童建有300余家儿童博物馆,教育从娃娃抓起,争相推出各种适合儿童的活动2,形成鲜明反差。其五,除国内实务界尚未推广儿童教育外,此领域的系统研究亦属理论界的薄弱一环。基于诸上五点原因,本研究择定开展博物馆儿童教育研究。欲解决问题为:针对检测出的国内博物馆儿童教育现存问题对症施策。由此,一系列问题摆置面前:儿童教育内容庞杂,研究如何展开?现存问题多样,怎样科学检测?原因浮于表面,内在症结如何发掘?问题呈现纷杂,针对性的改善之策怎样寻绎?本研究提出解决办法:聚焦于博物馆儿童教育,实施分类;构建教育评估指标体系,检测各类型现存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同时,再就各类型抽象出共同核心问题,寻求根本解决之道。思路为:基于博物馆儿童教育现状分析,从广义博物馆教育出发,依实践领域将儿童教育划为两类,构建起本研究论述开展之框架;经由两种类型国内、外案例解析与评估,并结合对比与讨论,窥寻影响其效益之症结,针对问题展开具体分析并对症施策,同时归结各类儿童教育特征;将研究推至高潮,把国内两类教育“融为一炉”,试图标本兼治地提出根本问题之解决策略;最后,将实务升华至理论,完成本研究总结与前瞻。文分八章节。绪论在于阐明研究动机、意义、范围、方法及相关研究回顾与总结。第一章提出问题,为研究开展之前提,主要进行历史梳理、对象分类及现况分析。第二、三、四章分析问题。第二章进行本研究相关理论的整理及运用,归结之意不在于呈现整理结果,在乎对其巧加运用,据此科学设计本研究之方法。第三、四章施用此法,分别就博物馆两种教育类型进行深入、针对性研究与探讨。先开展问题描述;阐明案例选定因素并依此择定国内外3组计12个案例;再通过案例各要素细致解析,研究者内部评分以及问卷或访谈外部检测,并结合国内外案例对比,寻绎国内各类型所突显问题;展开分析与讨论,同时提炼此类型共有特征。第五、六、七章解决问题,分别就检测出的国内各类型问题展开策略研究。第五、六章分别针对不同类型现存并影响效益的问题,结合观察、问卷或访谈反馈信息,提出相应的改善之策,并构建不同类型的理想模式。第七章研究转向深入,将两类型合一,发掘根本症结,并提出解决策略——依据先贤研究成果,结合博物馆特性,尝试订立博物馆0——18岁儿童四阶段教育指南。第八章为研究成果总结与升华。从实务到理论,藉由本研究所获研究成果,凝练出具普遍意义的四大理论;就本课题未来的研究作出前瞻性思考和趋势分析。研究成果及其发现:经由国内问题案例与国外先进案例横向对比,及国内案例自身纵向比较,切实地归结出各类型各九大问题并施以对策;为科学检测问题,构建各类型评估指标体系;针对各类型核心问题,制订博物馆儿童教育指南;就博物馆儿童教育现象,凝练四大理论;参鉴国际博物馆儿童教育流变,展望博物馆儿童教育未来之路。尽管研究显示国外博物馆儿童教育现今“略胜”一筹,然,国内儿童教育亦逐步呈现发展态势,若能避己之短,互取所长,方可有效提升国内儿童教育效益。同时,依各类型属性差异,主张各类型发展采取阶段性策略。现阶段宜广泛推广儿童教育项目;新馆预留空间、老馆另辟分馆或改陈,逐步试水儿童专区;政府大力援持下,儿童博物馆从个别试点起步。

黎力[2](2013)在《明治以来的日本汉字问题及其社会文化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文字问题在文化史研究领域属于一个相对比较冷门但实则颇具研究价值的主题。其主要原因是文字问题容易给人其属于语言学领域的印象,似乎与史学关系不甚明显,但本文则试图打破这种误区,将文字问题放在文化史研究的框架下进行考察,开展一项以史学为基础,结合语言文字学的交叉性研究。本文的写作内容和角度不是从文字本身的结构和特征那样的“就事论事”的角度来进行,而是将文字政策和其他有关文字的社会动态作为切入点,重点论述其文字政策的产生、制定、实施的前因后果及其所带来的社会文化影响,具有较为丰富的史学性研究内容和内涵。日本近代化的标志明治维新及其导致的近代化、西洋化历程对以汉字为中心的日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反思和冲击,同时也成为塑造真正意义上的日本国家的近代文字政策的开始,对于当世和后世的社会文化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这种文字政策的诞生有着其独特而深厚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官方和和民间的各种推动因素,并留下了伴随日本至今的文字文化遗产。如果说明治时代开创了日本官方汉字政策的先河,那么其留下的理念、制度原型及其衍生体则一直存在于之后的各个时代,带来各具特色的社会文化影响及时代意义。作为语言文字现象的汉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其认识、功用上的变化来源于社会文化需求的变化,也必定反作用于社会文化,产生实质性影响,这一切都显着而具体地体现于明治以来的日本语言文字和文化教育中。日本汉字问题的辗转沉浮对日本社会文化具有众多深刻而深远的影响。本文旨在探讨日本明治时代以来围绕日语中的汉字的地位和功用这一问题的官方政策、民间意见等变迁的史实,阐明其缘由、变化过程和结果,论述其历史意义社会文化影响。通过研究日语的核心组成部分汉字的使用变化对日本社会和文化带来变化的结果和产生的各种影响,为近代日本语言文字及其与社会文化状况的互动关系这一较为新颖的研究方向做出一些建设性的有益的探讨。本文的绪论主要阐述选题的意义、先行研究的回顾、理论应用和研究方法、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第一章介绍日本汉字的来源及其主要特征,第二章至第四章主要介绍从近世到明治、大正、昭和至今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日本汉字问题的状态和动向,分析论述民间和政府的对于汉字问题的观点、政策及其社会文化影响。结论部分总结正文的主要内容,归纳并阐释了从明治时代到当代日本各个阶段汉字问题的产生、形成和结果,分析论述汉字问题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最终为探究日本文字与社会文化的有机联系和互动作用以及理解其对日本国家文教事业所产生的影响提供一个全面而新颖的视角。本文的主要收获和创新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本文围绕一个中心论题进行跨越时代的、全面的、系统性的梳理和议论,属于“专题文化通史”类别的研究。作为对近代以来日本文字文化的总论性研究,在国内历史学界,本文尚属首例,具有较强的研究意义和学术价值。长期以来,日本学界对汉字问题和汉字政策的研究并不鲜见,但多集中于某个特定的时代,对近代以来的贯通性研究比较罕见。此外日方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汉字自身的构造或者汉字政策的形成演变,对其社会文化影响的论述尚不多见。中方的研究状况与其相似,更多的是集中于汉字本身,对汉字政策的研究还很不足,更谈不上对其社会文化影响层面的涉及。第二、研究日本近代以来的汉字问题和文字改革历程及其经验教训,对于中国的文字教育和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作用。中日两国都属于“汉字、儒教文化圈”,共同享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并具有漫长的文化交流经历。中国的语言文字改革的内容比如简化字方面与日本有着不少共通之处,中国人的母语观和外语学习观和日本人也具有不少相似性。在全球化和英语强势的浪潮席卷世界的今天,了解和认识日本的国语国字政策和相关改革及其产生的文化、教育、社会等方面的影响和后果有助于中国在面对维护汉字和传统文化及应对英语和外来文化这一重要而复杂的课题时采取更加理智和健全的态度和作法。第三,区别于传统的文化史研究,本文还具有连贯性、综合性和适时性的特点。连贯性是指时间(纵轴)意义上从明治时代到战后130年以上的跨度对一个主题内容即汉字问题及其衍生现象的跟踪研究;综合性是指在同一时期内的主题内容(横轴)上不但具有对汉字政策、汉字使用特征的论述,还涵盖上述政策及实践对于学校教育、大众文化、社会风尚、青少年心理等方面的作用和影响;适时性是就研究对象的汉字问题引导并重点指向当代日本社会尤其是青年一代的学习、道德、价值观、人生观等重要课题而言,具有较强的现实性、时代性意义和相应的参考价值。

杨炎轩[3](2006)在《中国当代德育理论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当代德育理论的发展曾经经历了一个不断吸收德育实践的新成就和问题米充实自己的过程和阶段,现在,德育理论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适应德育实践的变化而与时俱进改变自己的阶段。德育理论发展变化的这种时代特点,要求我们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德育理论发展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这既是教育实践工作者提高自身德育理论素养的必经之途,也是教育理论研究者创新德育理论的内在需要。具体说,中国当代德育理论发展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我国当代德育理论发展的历程、成效及问题所在,增强德育理论研究的“自我意识”;有助于我们对过去和现在的德育现象、实践及其问题作出更科学的说明或解释,对今后的德育现象、德育实践作出科学判断、预测,并进行有效干预:有助于我们拓宽和深化德育理论研究的领域和主题,进而推动和促进德育学科的发展和繁荣。德育理论发展是德育理论的基本内容和特性,德育理论发展研究是对德育研究活动及德育理论本身发展性问题的研究,即对德育研究的研究。借鉴教育基本理论关于教育理论发展研究的成果,德育理论发展体现为德育理论研究中心课题的转移,德育理论研究传统的转变,德育理论研究内容的进展和德育理论研究趋势的展望。其中,德育理论研究中心课题的转移和德育理论研究传统的转变是从形式的角度来表征德育理论的发展,德育理论研究内容的进展是从内容的角度来具体说明德育理论的发展;德育理论研究趋势的展望则是从未来的角度对德育理论发展所进行的预测性分析。 以我国人大复印资料《G1教育学》(1981~2005)所转载的德育论文及其引用着作文献为主要研究样本,我国当代德育理论发展大致经历了这样三个时期或阶段:1981~1988是德育理论研究的科学化阶段;1989~1998是德育理论研究的现代化阶段;1999~2005是德育理论研究的人性化阶段。换句话说,1981~2005年德育理论研究的中心课题以科学化为起始,历经现代化,现正向人性化进发。在德育理论研究的科学化阶段,德育过程率先成为德育理论研究的议题,德育的地位受到普遍关注,科学化成为几乎所有德育问题讨论的归宿;在德育理论研究的现代化阶段,德育功能与效果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德育地位的讨论让位于“德育首位”的探讨,德育理论科学化问题继续受到关注;在德育理论研究的人性化阶段,主体性德育思想成为德育理论研究的出发点,生活化成为几乎所有德育问题讨论的归宿,教育的道德性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德育理论研究中心课题的转移及其所反映的德育理论发展状况,只是体现了德育理论表层结构的变化,德育理论研究传统的转变反映的则是德育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体现了德育理论深层结构的变化。德育理论研究传统的转变包括德育理论研究的哲学科学基础转变,德育理论研究的理论核心转变和德育理论研究的研究方法转变。德育理论研究的哲学科学基础转变主要表现为,从单一的哲学向度朝多样化的哲学科学向度转变;从哲学科学语录水平上的

朱高山[4](1996)在《为二十一世纪造就人才──中华神功中小学生智能开发班见闻》文中提出为二十一世纪造就人才──中华神功中小学生智能开发班见闻朱高山自1994年暑假以来,中华神功朱正高先生在北京连续举办了5期“中小学生智能开发班”,参加学习班青少年近千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员智力、视力、记忆力明显提高,有的学员还开发出超常功能。在北京大...

二、为二十一世纪造就人才──中华神功中小学生智能开发班见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为二十一世纪造就人才──中华神功中小学生智能开发班见闻(论文提纲范文)

(1)博物馆儿童教育研究 ——儿童展览与教育项目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动机与意义
        (一) 研究动机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范围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范围
    三、研究回顾与总结
        (一) 国内研究回顾与小结
        (二) 国外研究回顾与小结
    四、研究方法与架构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框架
    注释
第一章 博物馆儿童教育的历史与现况
    第一节 博物馆儿童教育的历史
        一、博物馆儿童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历史
        二、儿童博物馆存在和发展的历史
    第二节 博物馆儿童教育的类型
        一、博物馆教育的分类依据
        二、博物馆儿童教育的类型
    第三节 中国博物馆儿童教育的现况
        一、儿童展览类型所属的成绩与缺失
        二、儿童教育项目类型所属的成绩与缺失
        三、其他
    注释
第二章 博物馆儿童教育研究的相关理论与运用
    第一节 博物馆儿童教育评估的相关研究与运用
        一、展览评估的相关研究与方法建构
        二、教育项目评估的相关研究与方法建构
    第二节 政策法规依据
        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
        三、《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以下简称《大纲》)
        四、《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南》)
    注释
第三章 国内儿童展览类型的问题检测与分析
    第一节 儿童博物馆展览存在的问题
        一、基于案例研究的问题描述
        二、研究案例选定因素
        三、研究案例规划解析与评估
        四、问题分析与讨论
    第二节 博物馆儿童专区展览存在的问题
        一、基于案例研究的问题描述
        二、研究案例选定因素
        三、研究案例规划解析与评估
        四、问题分析与讨论
    注释
第四章 国内儿童教育项目类型的问题检测与分析
    第一节 基于案例研究的问题描述
    第二节 研究案例选定因素
        一、案例一:河北省博物馆及“国之瑰宝——河北文物精品图片进校园”项目
        二、案例二:上海博物馆及“欢欢喜喜过大年”项目
        三、案例三:北京自然博物馆及“科普小课堂”项目
        四、案例四:大都会艺术博物馆(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及“西班牙、拉美文化嘉年华(i Fiesta!)”项目
    第三节 研究案例规划解析与评估
        一、案例一:河北省博物馆及“国之瑰宝——河北文物精品图片进校园”项目
        二、案例二:上海博物馆及“欢欢喜喜过大年”项目
        三、案例三:北京自然博物馆及“科普小课堂——人体漫游记”项目
        四、案例四:大都会艺术博物馆(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及“西班牙、拉美文化嘉年华(i Fiesta!)”项目
    第四节 问题分析与讨论
        一、儿童教育项目案例特征之小结
        二、儿童教育项目案例评估之小结
        三、国内儿童教育项目的问题与分析
    注释
第五章 儿童展览类型之策略研究
    第一节 研究发现与问题解决
        一、影响展览效益的症结
        二、问题解决之建议
    第二节 两种儿童展览之理想模式总论
        一、儿童博物馆展览之理想模式
        二、博物馆儿童专区展览之理想模式
    第三节 小结
    注释
第六章 儿童教育项目类型之策略研究
    第一节 研究发现与问题解决
        一、影响项目效益的症结
        二、问题解决之建议
    第二节 儿童教育项目之理想模式总论
        一、博物馆儿童教育项目之理想模式
        二、小结
    第三节 小结
    注释
第七章 两类儿童教育核心问题之策略研究
    第一节 儿童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相关研究
        一、儿童教育学的相关研究
        二、儿童心理学的相关研究
    第二节 构建博物馆儿童教育指南
        一、适用于0——3岁儿童
        二、适用于3——6、7岁儿童
        三、适用于6、7——11、12岁儿童
        四、适用于11、12——18岁儿童
    第三节 小结
        一、0——3岁教育指南
        二、3——6、7岁教育指南
        三、6、7——11、12岁教育指南
        四、11、12——18岁教育指南
    注释
第八章 总结与前瞻
    第一节 研究总结
        一、思路与成果
        二、理论之凝练
    第二节 论文局限与新意
        一、研究课题之新颖
        二、研究方法具针对性
        三、全方位搜集一手资料
        四、广采博取研究对象
        五、跨越国内外开展研究
        六、跨学科的创造性探索
    第三节 研究问题前瞻
        一、研究展望
        二、前瞻未来
    注释
附录一 观众调查问卷
附录二 工作人员访谈提纲
附录三 观众访谈提纲
附录四 上海儿童博物馆调查问卷统计分析(“‘跨越距离、触摸未来’主题科学”一层展区)
附录五 印第安纳波利斯儿童博物馆调查问卷统计分析(“恐龙馆——现在你就在它们的世界”展区)
附录六 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调查问卷统计分析(“儿童历史”展区)
附录七 “请体验”博物馆调查问卷统计分析(“城市一角”展区)
附录八 四川博物院“儿童活动区”展区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附录九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教育活动区”展区问卷调查统计分析
附录十 北京自然博物馆“探索角”展区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附录十一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探索角”展区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附录十二 儿童展览各案例各模块的观众评估比较
附录十三 儿童展览两两同类案例各模块的观众评估差异分析
附录十四 博物馆0———3岁儿童教育指南
附录十五 博物馆3——6、7岁儿童教育指南
附录十六 博物馆6、7——11、12岁儿童教育指南
附录十七 博物馆11、12——18岁儿童教育指南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2)明治以来的日本汉字问题及其社会文化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要旨
绪论
    一、课题的确立及其意义
    二、先行研究的回顾和问题点
    三、研究方法与内容结构
    四、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日语中汉字的来源及其主要特征
    第一节 汉字传入日本的历史经纬
        1.1.1 日本最初的汉字
        1.1.2 汉字传入日本后的蛰伏期
        1.1.3 汉字文化的确立和日本汉文的诞生
    第二节 日语文字的构成及特点
        1.2.1 日语中的汉字及其作用
        1.2.2 日语中的假名及其作用
        1.2.3 日语文字的总体特点
    第三节 汉字的优势和特长
        1.3.1 简洁生动,直观明了
        1.3.2 表意文字特有的美感
        1.3.3 强烈的表现力、冲击力
        1.3.4 造语能力和聚字能力
第二章 近世至明治时期的汉字相关诸问题
    第一节 本土文化成熟期的繁盛一"作为明治时代孕育期的江户时代
        2.1.1 江户时代汉字尊崇的文化地位
        2.1.2 汉字的影响和作用在江户时期的体现
        2.1.3 汉字对明治维新的促进作用和功效
        2.1.4 “国字”与新造翻译词的影响和作用
    第二节 批判与质疑的风暴与转机一明治时期的汉字问题及其动态
        2.2.1 社会文化的大惊荡——明治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
        2.2.2 废汉字运动的风起云涌——汉字问题的官方政策及民间动态
        2.2.2.1 直击汉字地位的社会文化动因
        2.2.2.2 大鸣大放的讨论和政策体现的端悦——汉字问题的民间及官方动向
        2.2.3 汉字使用的鲜明特征及划时代的影响
        2.2.3.1 和制汉语词的旋风
        2.2.3.2 在矛盾与创新中生成的巨大推动力——同时期汉字使用的特点、时代意义和影响
        2.2.4 限制理念与丰硕成果并行不惊——明治时期小结
第三章 大正时期及昭和前期的汉字问题及其动态
    第一节 汉字限制与改革的继续——大正时代和昭和初期
        3.1.1 斑斓多彩的社会文化背景
        3.1.2 革新与传统的角力——同时期汉字问题的民间动态及官方政策
        3.1.2.1 浮华时代中汉字意识的变迁
        3.1.2.2 限制与反限制,政策与抗争——汉字问题的民间动向或官方政策
        3.1.3 大众传媒的繁荣化——大正时期及昭和初期汉字使用的特征及影响
        3.1.3.1 报纸的汉字使用
        3.1.3.2 承前启后的时代的汉字观——本时期汉字问题的文化特征
        3.1.4 限制政策的快速生成期——大正时代和昭和初期小结
    第二节 汉字限制运动的艰难与挣扎——战中的昭和时代
        3.2.1 军国主义和高压统治的足音
        3.2.2 反英美狂潮引发的汉字维护——汉字问题的民间动态及官方政策
        3.2.2.1 国粹主义的狂舞与喧嚣
        3.2.2.2 汉字限制的式微和战时的特殊因素——有关汉字问题的民间动向或官方政策
        3.2.3 汉字的压倒性优势和强势——战时汉字使用的特征及影响
        3.2.3.1 浓烈的战争色彩
        3.2.3.2 成为军国主义的宣传工具——战时汉字问题的社会文化表征
        3.2.4 被后世忽略的4寺殊历史时期——战中的昭和时代小结
第四章 昭和后期至今的汉字问题及其社会文化影响
    第一节 战后初期的民主化运动和旧体制清算——战后汉字问题所处的社会文化体制
        4.1.1 社会文化环境的剧变
        4.1.2 汉字的危急存亡之秋——战后汉字问题和有关政策变迁的动因及其表现
        4.1.2.1 美国占领当局的战略考虑
        4.1.2.2 日本官方和民间团体的策应
    第二节 表音文字派主导下的限制汉字风潮——战后汉字政策动向及其效应
        4.2.1 文字和国语问题的新形势
        4.2.2 限制汉字政策的成功制定和全面推行
        4.2.2.1 《当用汉字表》及相关法令的制定
        4.2.2.2 《常用汉字表》的制定
        4.2.3 传统维护派旳抵抗与绝地反击——汉字改革法案带来的后果、批评与反思
        4.2.3.1 《当用汉字表》及整体批判
        4.2.3.2 《当用汉字字体表》批判
        4.2.3.3 音训及振假名问题
        4.2.3.4 “教育汉字”概念批判
        4.2.3.5 汉字改革的根本理念上的谬误及反省
    第三节 战后汉字使用上具体问题的表象及其直接后果
        4.3.1 总量减少,总体削弱
        4.3.2 假名取代汉字表记实词
        4.3.3 错别字泛滥成灾
        4.3.4 假名汉字混居一词的现象
        4.3.5 代替字问题
        4.3.6 “禁忌语”问题
        4.3.7 外来语片假名问题
        4.3.8 人名用汉字问题
    第四节 战后汉字政策对社会文化的长远影响
        4.4.1 对日语本身的劣化作用
        4.4.2 对国语教育和教育整体的弊害
        4.4.3 对社会道德和人生观的腐蚀
        4.4.4 对传统价值观的损害
        4.4.5 对民族文化意识的削弱
    第五节 对汉字政策及其长远影响与弊害的反省、改革和展望
        4.5.1 对汉字问题的多层面反思与改进
        4.5.1.1 政府的举措——新《常用汉字表》
        4.5.1.2 民间的推动——“汉字热”现象
        4.5.1.3 大众舆论对汉字问题的积极关注
        4.5.1.4 大学生群体对汉字问题的认识
        4.5.2 对国语教育及教育整体的反思与改革
        4.5.3 汉字改革的不足、问题和建议
    第六节 汉字限制政策的盛衰和文化惯性——战后时期小结
结语
    一、问题的提起——各个时期文化、政治背景对汉字问题的诉求
    二、问题的形成——文化、政策因素对汉字问题的构建及其表征
    三、问题的结果——汉字问题对各个时期社会文化的反作用
    四、明治以来汉字问题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总结
参考文献
后记
个人简历

(3)中国当代德育理论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原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德育理论研究要求理论研究者加强对中国当代德育理论发展的研究
        二、德育实践改革呼唤实践工作者增进对中国当代德育理论发展的理解
    第二节 中国当代德育理论发展及其研究的可能性
        一、德育理论发展的涵义
        二、中国当代德育理论发展研究的可能性
    第三节 中国当代德育理论发展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中国当代德育理论发展研究有助于促进德育理论创新
        二、中国当代德育理论发展研究有助于推动德育科学的发展和繁荣
        三、中国当代德育理论发展研究有助于对德育实践作出预测和干预
    第四节 中国当代德育理论发展研究的方法说明与基本思路
        一、中国当代德育理论发展研究方法的说明
        二、中国当代德育理论发展研究的基本思路
第一章 中国当代德育理论研究中心课题的转移
    第一节 1981~1988:以“德育的科学化”为中心课题的德育理论研究阶段
        一、科学化阶段德育理论研究的背景
        二、科学化阶段德育理论研究的特点
    第二节 1989~1998:以“德育的现代化”为中心课题的德育理论研究阶段
        一、现代化阶段德育理论研究的背景
        二、现代化阶段德育理论研究的特点
    第三节 1999~2005:以“德育的人性化”为中心课题的德育理论研究阶段
        一、人性化阶段德育理论研究的背景
        二、人性化阶段德育理论研究的特点
第二章 中国当代德育理论研究传统的转变
    第一节 研究传统及中国当代德育理论研究传统的考察维度
        一、研究传统的涵义
        二、中国当代德育理论研究传统的考察维度
    第二节 中国当代德育理论研究的哲学科学基础转变
        一、哲学和科学在不同层面上影响德育理论的发展
        二、哲学和科学在不同水平上影响德育理论的发展
        三、哲学和科学的更替和更新影响德育理论的发展
        四、中国当代德育理论研究哲学科学基础转变的实证分析
    第三节 中国当代德育理论研究的理论核心转变
        一、人性假设及德育理论研究的目的取向
        二、学生德性发展机制及德育理论研究的策略取向
    第四节 中国当代德育理论研究的研究方法转变
        一、德育研究及研究方法
        二、德育研究方法的分类
        三、德育研究方法的宏观统理与整合观念——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视角
        四、德育研究方法的宏观统理与整合观念——教育研究方法的逻辑视角
        五、中国当代德育理论研究方法转变的实证分析
第三章 中国当代德育理论研究内容的进展
    第一节 德育过程研究及进展
        一、德育理论研究科学化阶段关于德育过程的研究及进展
        二、德育理论研究现代化和人性化阶段关于德育过程的研究及进展
    第二节 德育功能研究及进展
        一、德育理论研究现代化阶段关于德育功能的研究及进展
        二、德育理论研究人性化阶段关于德育功能的研究及进展
    第三节 德育回归生活研究及进展
        一、德育回归生活研究的历史及学术背景
        二、德育理论研究人性化阶段关于德育回归生活的研究及进展
第四章 中国当代德育理论研究趋势的展望
    第一节 中国当代德育理论研究中心课题转移的特点及未来趋势
        一、中国当代德育理论研究中心课题转移的特点
        二、德育理论观念化与德育观念制度化将成为中国当代德育理论研究新的中心课题
    第二节 中国当代德育理论研究传统转变中有待处理好的几个关系及未来趋势
        一、中国当代德育理论研究传统转变中有待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二、人学、道德及德育的主体性、质的研究方法将成为中国当代德育理论主流的研究传统
    第三节 中国当代德论理论研究内容进展中的不足及进一步发展的动因
        一、中国当代德育理论研究内容进展中的不足
        二、中国当代德育理论研究内容进一步发展的动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四、为二十一世纪造就人才──中华神功中小学生智能开发班见闻(论文参考文献)

  • [1]博物馆儿童教育研究 ——儿童展览与教育项目的视角[D]. 周婧景. 复旦大学, 2013(03)
  • [2]明治以来的日本汉字问题及其社会文化影响研究[D]. 黎力. 南开大学, 2013(07)
  • [3]中国当代德育理论发展研究[D]. 杨炎轩. 华中师范大学, 2006(02)
  • [4]为二十一世纪造就人才──中华神功中小学生智能开发班见闻[J]. 朱高山. 中国气功科学, 1996(01)

标签:;  ;  ;  ;  ;  

培养21世纪人才——来自中国神工中小学生智力开发班的感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