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川泸沽锡铁矿床黑硼锡铁矿的发现及其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杨朝磊[1](2019)在《内蒙古莫古吐铁锡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作用》文中指出莫古吐铁锡矿床位于大兴安岭南段黄岗梁—甘珠尔庙锡多金属成矿带西南端,矿床以铁锡共生为特征,在锡多金属矿类型中较为少见。本文以该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及室内矿床学研究工作,系统性的对矿床基本地质特征、成矿岩体特征、成矿地球化学特征及控矿因素等进行分析研究,讨论了矿床形成因素,建立了矿床成矿模式,取得主要认识如下:1.莫古吐黑云母正长花岗岩形成于148.8152.7Ma,属晚侏罗世岩浆产物。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研究显示,花岗岩具有富K2O、富SiO2、贫Sr、Ba、Ti、P的特征,REE分布负Eu异常明显,锆石饱和温度较高(795911℃),属于高演化A型花岗岩。莫古吐花岗岩与A2型造山后花岗岩的特征一致,形成于地壳伸展—减薄的构造环境中,花岗岩的岩浆源区较浅,成岩物质主要以壳源物质为主。2.矿床中的流体包裹体可分为气液-H2O两相包裹体和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包裹体的气液相成分主要以H2O为主,含少量H2及CH4,总体属于H2O-NaCl的成矿流体体系,从成矿早阶段至晚阶段,成矿流体具有温度逐渐降低,盐度逐渐升高的特征。锡石—石英硫化物成矿阶段的石英中不同类型的包裹体大量共存,它们具有相近的均一温度及不同的盐度,表明成矿流体发生了沸腾作用,该作用是导致矿床第Ⅲ成矿阶段锡石、硫化物及部分磁铁矿发生沉淀的重要机制。3.矿床中矿石的S同位素组成较为均一,Pb同位素比值稳定,与矿区内花岗岩中的长石Pb具有一致的特征,S、Pb同位素组成均显示出深部岩浆来源的特点,表明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深部的岩浆热液。4.莫古吐铁锡矿床的形成主要与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碰撞后伸展作用有关,矿床的成矿过程可能为:在地壳伸展—减薄的构造环境下,地幔发生底侵作用,导致上部地壳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富含Fe、Sn的花岗质岩浆,岩浆上升时不断分异演化,富含Fe、Sn的高温含矿气液流体与硅酸盐残浆发生液态分离,含矿流体进入哲斯组钙质地层后由于接触交代作用,物理化学条件发生改变,成矿物质不断富集沉淀,最终形成莫古吐矽卡岩型铁锡矿床。
赵一鸣,丰成友,李大新[2](2017)在《中国矽卡岩矿床找矿新进展和时空分布规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中国矽卡岩矿床找矿取得了很大的新进展:西藏冈底斯成矿带和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发现和探明了十余个大中型矽卡岩铜、金多金属矿床;在青海西部祁漫塔格成矿带发现和探明了不少铁多金属矽卡岩矿床;在东部地区发现和探明了一批大型隐伏的矽卡岩矿床,如河北白涧铁矿床、江西朱溪钨多金属矿床、湖南锡田锡钨矿床、福建上房钨矿床等。在新疆西天山发现和探明了一批大(中)型与火山-侵入活动有关的矽卡岩铁矿床。另外,在新疆发现白干湖、沙沟等大型钨矿床,在甘肃也发现和探明了大型钨矿床。学者们对上述矿床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中国主要矽卡岩矿床最新同位素测年资料表明,矽卡岩矿床的生成时代从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到新生代都有,但最重要的成岩成矿期是中生代的燕山期。在空间分布上,赵一鸣等(1990)曾划分出14个重要的矽卡岩成矿带,通过广大地质工作者的努力,在西藏、新疆和青海等省(区)找矿工作的重大进展,又新增4个矽卡岩成矿带,即西藏冈底斯成矿带、班公湖-怒江成矿带、青海祁漫塔格成矿带和新疆西天山成矿带。
荆德龙[3](2016)在《西天山阿吾拉勒成矿带铁矿成矿作用与成矿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由于火山岩型铁矿资源量巨大,并且常常形成富铁矿床,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内外矿床学研究的热点。我国对火山岩型铁矿床的研究多集中于长江中下游等地区的陆相火山岩型铁矿床,而海相火山岩型铁矿床研究相对较少。近年来随着一系列勘查、研究工作的开展,西天山阿吾拉勒成矿带相继发现和重新评价了包括智博、查岗诺尔、松湖等一系列大-中型海相火山岩型富铁矿床,使该带成为新疆乃至全国重要的大型富铁成矿带之一。同时,该带也成为研究海相火山岩型铁矿床的理想研究对象,针对这些铁矿床的深入研究不仅对于提高我国海相火山岩型铁矿床的理论研究水平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同时对该成矿带乃至整个西天山地区火山岩型铁矿的找矿工作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然而,迄今为止,研究区铁矿床成因机制的研究程度较低,成矿动力学背景仍存在争议,整个成矿带成作用与成矿规律亟待总结。据此,本文选取成矿带内松湖、尼新塔格和敦德三个典型铁矿床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铁矿床系统的矿物学、岩石学、地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以及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总结了矿床地质特征、讨论了赋矿火山岩岩石成因,探讨了铁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物质来源。在此基础上尝试探索俯冲带岩浆作用与铁成矿物质的富集机制,探讨西天山大陆动力学过程与成矿作用的耦合关系,总结海相火山岩型铁矿控矿因素及成矿规律,建立典型矿床成矿模型,为该类型铁矿床的找矿勘查提供理论依据。阿吾拉勒成矿带位于伊犁地块东北缘,成矿带内自西向东依次分布有预须开普台、松湖、尼新塔格、查岗诺尔、智博、敦德和备战7个大-中型铁矿床,以及若干小型铁矿床(点)。结合遥感地质解译与地球物理资料,在成矿带内圈定多个破火山口构造,各矿区均见火山集块岩出露,确定成矿带内各铁矿床除预须开普台(式可布台)铁矿外均赋存于破火山口内,铁矿化受火山机构的控制。预须开普台赤铁矿床亦受火山斜坡及火山机构旁沉积洼地控制。成矿带内7个典型铁矿床中,除预须开普台铁矿赋存于上石炭统伊什基里克组外,其余6个铁矿床均赋存于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火山岩地层中。智博铁矿区矿体顶板紫红色安山岩的年龄为321.6±2.4Ma,敦德铁矿区Fe12号矿体顶部的灰绿色安山岩年龄为320.6±2.4Ma,备战铁矿区采坑内玄武安山岩的年龄为尼新塔格铁矿区顶板灰绿色安山岩年龄为340.3±7Ma,松湖铁矿区矿体底板灰绿色安山岩年龄为343.2±2Ma。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可知,阿吾拉勒成矿带东段成岩、成矿时代集中于320Ma左右,热液成矿作用稍晚,集中于310 Ma316Ma。而成矿带西段,大规模磁铁矿化作用伴随火山作用发生,其时代集中于343 Ma340Ma左右。石炭纪期间北天山洋向伊犁地块之下俯冲,阿吾拉勒成矿带所处的伊犁地块东北缘即为活动大陆边缘环境,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为该区铁矿床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有利的成矿条件。岩石学及矿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矿区内矿石与围岩具有同源性,成矿物质来源于深源岩浆。松湖和查岗诺尔铁矿床成矿母岩浆为安山质岩浆,其源区为岛弧型地壳(岩浆弧地壳)根部。智博、敦德、备战以及尼新塔格4个铁矿床成矿母岩浆则为玄武质岩浆,其源区为俯冲板片之上受流体交代的地幔楔。随着北天山洋不断向南俯冲,岩浆源区遭受流体交代程度增强而更加富铁,晚期地幔楔部分熔融形成的玄武质岩浆更具有形成大型铁矿床的潜力。各矿区磁铁矿明显分为两类:一类磁铁矿包裹体爆裂温度较高,介于424℃520℃,与攀枝花地区岩浆结晶成因钒钛磁铁矿相似(410℃560℃),指示其为岩(矿)浆成因;另一类磁铁矿包裹体爆裂温度较低,介于343℃480℃,与平川地区次火山热液充填-交代成因磁铁矿相似(365℃438℃),指示其具有岩浆热液成因特征。磁铁矿LA-ICP-MS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早期成矿作用以矿(岩)浆成矿作用为主(富Ti、V、Ga,低Mg、Mn),晚期热液成矿作用逐渐增强而使得部分磁铁矿具有热液成因特征(富Al、Mg、Mn,低Ti、V)。磁铁矿的形成受到岩浆作用的控制。阿吾拉勒成矿带内铁矿床的形成与海相火山作用关系密切,均经历了富铁矿(岩)浆成矿和岩浆热液成矿作用,成矿过程可划分为富铁母岩浆喷溢成矿、矿浆熔离成矿、隐爆热液成矿和热液充填-交代成矿四个阶段。其中尼新塔格铁矿以矿浆成矿作用为主,而敦德与松湖铁矿晚期岩浆热液成矿作用叠加改造作用明显。三个铁矿床在成因类型上均属于海相火山岩型矿浆-热液复合成因磁铁矿床。阿吾拉勒成矿带海相火山岩型铁矿床受石炭系中基性火山岩地层及破火山口构造双重控制,成矿母岩浆的强烈分异演化是导致氧化物熔离的基本因素,而火山机构既为矿床的形成提供了综合性成矿条件也是矿床赋存的场所。西天山地区,石炭纪火山岩地层广泛分布,且火山机构发育,具有巨大的火山岩型铁矿找矿潜力。在今后应注意综合利用地、物、化、遥多种勘查手段,围绕火山机构开展深部及外围找矿工作。此外,本区亦具有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热液矿床以及玢岩型铁矿找矿潜力。
陈艳,张招崇[4](2012)在《矽卡岩型铁矿的铁质来源与迁移富集机理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矽卡岩型铁矿是我国最重要的富铁矿类型,其铁质来源及迁移富集机理是目前最核心、也最具争议的问题之一。本文在矽卡岩矿床复杂性和多成因性研究的基础上,对浅部铁质活化、迁移和富集机理进行整理归纳,建立了流程图;分别探讨了不同类矽卡岩型铁矿铁质的最大可能来源,认为与中酸性侵入体有关的该类铁矿,铁质主要源于浅部侵入岩;与酸性侵入体有关的该类铁矿,矿床附近的原始赋铁层位可能提供了大量铁质。但并非所有与酸性岩有关的此类铁床附近都存在赋铁地层,故本文对铁质深部来源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结合"岩浆矽卡岩-富碱侵入岩对"的概念,提出了全新的深部铁质活化、运移和富集的可能模式,即深部岩浆同化钙质岩石融离出的富铁矿浆上升并运移到浅部侵入岩与碳酸盐岩的接触带附近,与该系统中的热液相遇并反应,热液吸收矿浆中的铁质生成富铁的复合热液,后复合热液在接触带因物理化学条件的剧变而沉淀成矿。
周振华[5](2011)在《内蒙古黄岗锡铁矿床地质与地球化学》文中研究说明黄岗锡铁矿床是大兴安岭南段多金属成矿带内的一个重要的大型多金属矿床,为我国长江以北最大的锡多金属矿床,也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二大铁矿。本论文在充分收集并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黄岗锡铁矿床作为典型矿床剖析。通过野外地质调查、电子探针分析、主微量成分分析、Sr-Nd-Pb-Hf同位素示踪、流体包裹体、稳定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年代学等方法和手段,主要研究了成矿岩体特征、夕卡岩岩体特征、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体来源、矿床成因、成矿作用及成矿动力学背景等方面的内容,建立了矿床成矿模型,探讨了区域成矿规律,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发现,下二叠统大石寨组及黄岗梁组中是矿床的主体含矿层位,矿体总体顺层分布,空间上与夕卡岩密切相关。矿石主要类型以层纹状、团块状夕卡岩矿石为主,其次为产在大理岩中的条带状、团块状矿石,围岩与矿体的接触界线清楚。矿石矿物种类繁多,围岩蚀变普遍发育,夕卡岩分带明显。矿床的形成经历了夕卡岩阶段、退化蚀变阶段、石英硫化物阶段和碳酸岩阶段,其中第2、3阶段为主成矿期。(2)成矿岩体为燕山晚期花岗岩体,岩体的Si02含量较高(66.81~77.93%),A1203含量低(11.07~14.54%),显着贫镁,ALK较高(5.65~10.67%),K20/Na2O值在0.32~10.53,平均为2.26。稀土配分曲线呈右倾轻稀土富集型,铕强烈亏损,δEu值为0.03-0.24。富集高场强元素Zr.Hf和大离子亲石元素Rb.U.Th,而元素P、Ti、Ba、Sr明显亏损,具有与洋岛玄武岩相似的Y/Nb等元素比值(>1.2),具有典型的A1型板内非造山花岗岩特征。(3)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黄岗岩体的(87Sr/86Sr)i值在0,70211~0.70729,εNd(t)值在-0.8~0.9,Nd模式年龄TDM介于855~993Ma;全岩Pb同位素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值介于18.974~26.107、15.554~15.914和38.894~39.890,铅具有混合来源特征;176Hf/177Hf比值介于0.282744~0.282922,εHf(t)值为1.9~18.3,两阶段Hf模式年龄(TDM2)变化范围为561-888Ma,年轻的Nd、Hf同位素模式年龄暗示本区晚元古代时期曾发生一次重要的地壳增生事件。岩浆源区来自起源于亏损地幔的初生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可能存在少量古老陆壳物质的混染。岩体的形成机制为:从俯冲洋壳析出流体交代的地幔楔或亏损地幔减压部分熔融作用形成的基性岩浆分离后,诱发岩石圈拆沉、幔源岩浆上涌和底侵,促使镁铁质的初生地壳物质重熔并不断分异演化,从而产生了大量花岗岩浆,其成因构造背景与区域盆岭构造格局相吻合。(4)电子探针分析结果显示,与成矿密切相关的夕卡岩体中石榴子石和辉石的矿物组分分别为Adr28.69-96.44GrS2.00~67.38(Prp+Sps)0.67~5.69和Di11.8~94.12Hd4.08~81.28Jo1.79~20.02,其较大的成分变化特征反映出了夕卡岩不是在一个完全封闭的平衡条件下形成的。角闪石大多为镁铁钙角闪石,个别属于铁角闪石,成分变化较大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氧化还原条件的改变从而导致不同程度的AlⅥSi←→(Na, K)的置换作用,属于一种固相线下的转变趋势。角闪石中的四次配位的Si、Al,六次配位的Al、Ti和A位置的阳离子数变化范围很大,可能是由于接触交代作用过程中的岩浆的成分差异或结晶时的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所引起的。富锰的辉石夕卡岩是岩浆流体顺层间破碎带渗滤交代形成的,富锰辉石可作为本区寻找Sn、Cu、Zn等多金属的找矿标志,在外接触带夕卡岩和其附近的大理岩中是多金属成矿的有利部位。(5)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本区包裹体类型复杂,主要有硅酸盐熔融包裹体、富气相水溶液包裹体、富液相水溶液包裹体、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富CO2包裹体,含C02多相包裹体,其中以富液相水溶液包裹体为主。成矿早阶段以硅酸盐熔融包裹体和H20-NaCl型包裹体为主,晚阶段出现少量CO2-H2O±CH4型包裹体和CO2-H2O-NaCl型包裹体。从早到晚的四个阶段均一温度分别为(257~432℃、>550℃)、322~403℃、202~304℃、153~221℃;盐度w(NaCleq)为(12.13~19.88%、>66.8%)、16.43~22.34%、1.74~14.77%、1.74~11.9%。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和盐度w(NaCleq)主要集中于220~432℃和1.74~22.34%,总体上属于高-中温、中-低盐度类型矿床。包裹体气相成分以C02及H20为主,其次为N2、O2和CH4,少量C2H2、C2H4和C2H6;液相成分中阳离子以Na+、K+为主,其次为Ca2+、Mg2+,阴离子以Cl-、SO42-为主,其次为F-,还含有少量Br-、NO3-,成矿流体体系属CO2-H2O-NaCl±CaCl2(KCl)体系。初始成矿流体由岩浆“初始沸腾”作用形成,流体减压沸腾、开放和相的分离和多次不混溶作用可能是成矿的主要原因。(6)H-O同位素示踪表明,不同成矿阶段脉石矿物σDV-SMOW变化很大,主要-116--73%o,平均-98%o,个别样品在-187~-182‰;Ⅰ-Ⅳ阶段δ18OH2O分别为7.4~9.8‰、-3.3~8.6‰、-6.0~4.9‰和-10.9~-1.6‰,说明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水,后期存在大气降水混合和岩浆期后热液叠加成矿作用。矿石σ34SV-CDT值变化区间在-9.0~4.5‰,平均值-1.87‰,相对于地幔平均的δ34S变化范围更宽,表现出经过改造的混合硫的特征;辉钼矿Re同位素含量较高,变化范围209.7~300.6×10-6,平均260.5×10-6,远高于绝大多数辉钼矿Re的含量,表明黄岗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幔,存在部分地壳物质的加入;(7)采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法获得成矿岩体中的钾长花岗岩和花岗斑岩分别形成于136.7±1.1Ma和136.8±0.57Ma,与磁铁矿共生的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135.3±0.70Ma,成岩成矿时代吻合,均发生在早白垩世,表明了两者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成岩成矿年代学数据统计分析发现,大兴安岭地区成矿作用以中生代燕山期成矿为主,存在140-130Ma左右、180-160Ma左右的两次成矿爆发期,其中140-130Ma左右主要出现在岩石圈伸展减薄背景下,与燕山晚期侵入的小岩体有关的锡铅锌铜银多金属矿床;180-160Ma左右主要出现与燕山早期西伯利亚与华北板块后碰撞造山有关的钼铅锌铜金多金属矿床。黄岗锡铁矿床是在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大陆边缘弧后伸展环境下,发生的大规模成矿作用的产物。(8)综合上述详细的研究,对比了国内外较有代表性的以锡铁共生为主的矿床,建立了黄岗锡铁矿床的成矿模型,初步探讨了区域成矿规律。
杨时惠,傅光学[6](1983)在《四川泸沽锡铁矿床黑硼锡铁矿的发现及其意义》文中认为泸沽猴子崖地区的锡铁矿床早在1965年—1966年即由四川省地质局109地质队进行过工作,提交了一定数量的锡矿远景储量;并确定其含锡矿物主要为锡石、胶体氧化物,以及少量黄锡矿。由于选矿实验效果不好,三件人工重砂样中,用重选试验,回收率最高的一件可达50.02%,最低的小于4%,认为主要原因是锡石粒度细,又有呈针状者,破碎后
杨时惠,傅光学[7](1983)在《四川泸沽锡铁矿床黑硼锡铁矿的发现及其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泸沽猴子崖地区的锡铁矿床早在1965年—1966年即由四川省地质局109地质队进行过工作,提交了一定数量的锡矿远景储量;并确定其含锡矿物主要为锡石、胶体氧化物,以及少量黄锡矿。由于选矿实验效果不好,三件人工重砂样中,用重选试验,回收率最高的一件可达50.02%,最低的小于4%,认为主要原因是锡石粒度细,又有呈针状者,破碎后
二、四川泸沽锡铁矿床黑硼锡铁矿的发现及其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川泸沽锡铁矿床黑硼锡铁矿的发现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内蒙古莫古吐铁锡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国内锡铁矿床研究现状 |
1.2.2 成矿岩体研究现状 |
1.2.3 成矿流体特征及成矿物质来源 |
1.2.4 研究区矽卡岩型锡多金属矿床研究现状 |
1.2.5 莫古吐铁锡矿床研究现状 |
1.2.6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2 区域侵入岩 |
2.2.1 古生代侵入岩 |
2.2.2 中生代侵入岩 |
2.3 区域构造 |
2.3.1 褶皱构造 |
2.3.2 断裂构造 |
第3章 矿床地质 |
3.1 矿区地质 |
3.1.1 地层 |
3.1.2 岩浆岩 |
3.1.3 构造 |
3.2 矿体地质 |
3.3 矿石特征 |
3.3.1 矿石类型 |
3.3.2 矿石结构构造 |
3.3.3 金属矿物组合 |
3.4 围岩蚀变及矿化 |
3.5 成矿阶段 |
第4章 成矿地球化学特征 |
4.1 包裹体样品及测试方法 |
4.2 包裹体显微测温 |
4.2.1 包裹体特征 |
4.2.2 显微测温分析结果 |
4.3 流体包裹体成分 |
4.4 S-Pb同位素地球化学 |
4.4.1 样品采集及测试方法 |
4.4.2 S同位素特征 |
4.4.3 Pb同位素特征 |
第5章 成矿岩体 |
5.1 岩体地质及岩石学特征 |
5.2 花岗岩年代学及地球化学 |
5.2.1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
5.2.2 花岗岩年代学 |
5.2.3 主量元素 |
5.2.4 稀土元素 |
5.2.5 微量元素 |
5.3 花岗岩成因类型 |
5.4 岩浆源区 |
5.5 成岩构造背景 |
第6章 控矿因素 |
6.1 地层控矿因素 |
6.2 岩浆岩控矿因素 |
6.3 构造控矿因素 |
6.4 找矿标志 |
6.4.1 地层与岩浆岩标志 |
6.4.2 矽卡岩找矿标志 |
第7章 矿床成因 |
7.1 矿床成因类型 |
7.2 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 |
7.3 成矿物质来源 |
7.4 成矿流体特征及演化 |
7.5 成矿模式 |
第8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中国矽卡岩矿床找矿新进展和时空分布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1 近十余年来矽卡岩矿床找矿新进展 |
1.1 西藏冈底斯Cu多金属成矿带和班公湖Fe、Cu、Au多金属成矿带的发现和勘查 |
1.2青海西部祁漫塔格铁多金属矽卡岩成矿带的发现和勘探 |
1.3新疆西天山发现和探明了一批大 (中) 型与海相火山-侵入活动有关的矽卡岩铁矿床 |
1.4新疆白干湖大型钨 (锡) 矿床和沙东大型钨矿床的发现和勘查 |
1.5 中国东部地区矽卡岩矿床找矿的重要进展 |
2 矽卡岩矿床成岩成矿时代的演化 |
3 空间分布规律 |
4 讨论 |
5 结论 |
(3)西天山阿吾拉勒成矿带铁矿成矿作用与成矿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现状 |
1.1.1 铁矿床分类及资源现状 |
1.1.2 国内外铁矿床研究现状 |
1.1.3 火山岩型铁矿床研究现状 |
1.1.4 西天山铁矿研究现状 |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完成工作量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3.3 完成工作量 |
1.4 论文进展与创新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
2.2 大地构造位置 |
2.3 区域地质概况 |
2.3.1 地层 |
2.3.2 侵入岩 |
2.3.3 构造 |
2.4 区域遥感解译 |
2.5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2.5.1 地层磁性特征 |
2.5.2 重力场特征 |
2.5.3 磁场特征 |
2.6 区域矿产特征 |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敦德铁矿床 |
3.1.1 矿区地层与火山岩岩相学 |
3.1.2 矿区侵入岩 |
3.1.3 矿区构造 |
3.1.4 矿体特征 |
3.1.5 矿石特征 |
3.1.6 矿化蚀变特征 |
3.2 尼新塔格铁矿床 |
3.2.1 矿区地层与火山岩岩相学 |
3.2.2 矿区侵入岩 |
3.2.3 矿区构造 |
3.2.4 矿体特征 |
3.2.5 矿石特征 |
3.2.6 矿化蚀变特征 |
3.3 松湖铁矿床 |
3.3.1 矿区地层与火山岩岩相学 |
3.3.2 矿区侵入岩 |
3.3.3 矿区构造 |
3.3.4 矿体特征 |
3.3.5 矿石特征 |
3.3.6 矿化蚀变特征 |
第四章 火山岩年代学及成矿时代 |
4.1 样品与测试方法 |
4.1.1 样品采集 |
4.1.2 分析方法 |
4.2 火山岩年代学 |
4.3 大哈拉军山组火山岩年代学格架 |
4.4 成矿时代限定 |
第五章 火山岩岩石成因与构造环境 |
5.1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
5.2 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 |
5.2.1 主量与微量元素特征 |
5.2.2 火山岩Sr、Nd同位素 |
5.3 同化混染与源区性质 |
5.4 火山岩形成构造环境 |
5.5 西天山晚古生代构造演化 |
第六章 成因矿物学特征 |
6.1 分析方法 |
6.2 磁铁矿标型特征 |
6.3 磁铁矿微量元素特征 |
6.3.1 敦德铁矿床 |
6.3.2 尼新塔格铁矿床 |
6.3.3 松湖铁矿床 |
6.4 磁铁矿成因探讨 |
6.4.1 敦德铁矿床 |
6.4.2 尼新塔格铁矿床 |
6.4.3 松湖铁矿床 |
6.5 辉石 |
6.5.1 矿物成分特征 |
6.5.2 对岩浆演化的指示 |
第七章 矿床地球化学 |
7.1 矿石稀土、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
7.1.1 敦德铁矿床 |
7.1.2 尼新塔格铁矿床 |
7.1.3 松湖铁矿 |
7.2 磁铁矿氧同位素特征 |
7.3 磁铁矿Pb同位素特征 |
7.4 硫化物硫同位素特征 |
7.5 成矿物质来源探讨 |
第八章 矿床成因与成矿模式 |
8.1 成矿物质来源 |
8.1.1 成矿母岩浆 |
8.1.2 磁铁矿成因 |
8.1.3 同位素示踪 |
8.2 成矿作用与成矿过程 |
8.3 火山作用与成矿 |
8.3.1 时间联系 |
8.3.2 空间联系 |
8.3.3 成因联系 |
8.4 成因类型 |
8.5 岩浆演化与铁的富集机理 |
8.5.1 岩(矿)浆成矿 |
8.5.2 热液成矿 |
8.6 成矿模型 |
第九章 区域铁矿成矿规律 |
9.1 主要铁矿床地质特征 |
9.2 铁成矿控矿因素与成矿条件 |
9.2.1 矿浆-火山热液复合型矿床的控矿因素与成矿条件 |
9.2.2 成矿带东西两段成矿条件差异 |
9.3 找矿前景 |
结论与存在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附表 |
(4)矽卡岩型铁矿的铁质来源与迁移富集机理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矽卡岩铁矿的复杂性和多成因性 |
2 铁质活化富集的机理研究 |
2.1 影响铁质迁移富集的因素 |
2.2 铁质迁移富集的过程 |
3 矽卡岩型铁矿的铁质来源探讨 |
3.1 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矽卡岩型铁矿的铁质来源研究 |
3.2 与酸性侵入岩有关的矽卡岩型铁矿的铁质来源研究 |
3.3 铁质深部来源的可能性探讨 |
4 主要认识 |
(5)内蒙古黄岗锡铁矿床地质与地球化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现状 |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依托项目及完成的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2 区域构造 |
2.3 区域岩浆岩 |
2.4 区域矿产资源概况 |
第三章 矿床地质 |
3.1 矿区地质概况 |
3.2 矿体、矿石及矿化蚀变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花岗岩体特征 |
4.1 岩体地质和岩石学特征 |
4.2 岩体地球化学特征 |
4.3 黄岗岩体年龄 |
4.4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4.5 花岗岩成因和源区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夕卡岩矿物组合、组成及其对成矿过程的指示 |
5.1 夕卡岩矿物学特征 |
5.2 电子探针分析及测试结果 |
5.3 矿床成因类型 |
5.4 夕卡岩矿物的成矿指示意义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成矿时代与成矿地球化学 |
6.1 黄岗矿床成矿时代 |
6.2 包裹体样品及测试方法 |
6.3 包裹体显微测温 |
6.4 流体包裹体成分分析 |
6.5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
6.6 成矿流体性质 |
6.7 成矿流体与成矿物质来源 |
6.8 成矿机制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成矿模型与区域成矿规律探讨 |
7.1 构造环境与成矿 |
7.2 成岩成矿时代及地球动力学背景 |
7.3 国内外锡铁矿床对比研究与成矿模型 |
7.4 区域成矿规律探讨 |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取得的成果 |
1、个人简历 |
2、在校期间取得的成果 |
四、四川泸沽锡铁矿床黑硼锡铁矿的发现及其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莫古吐铁锡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作用[D]. 杨朝磊.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 [2]中国矽卡岩矿床找矿新进展和时空分布规律[J]. 赵一鸣,丰成友,李大新. 矿床地质, 2017(03)
- [3]西天山阿吾拉勒成矿带铁矿成矿作用与成矿规律研究[D]. 荆德龙. 长安大学, 2016(02)
- [4]矽卡岩型铁矿的铁质来源与迁移富集机理探讨[J]. 陈艳,张招崇. 岩矿测试, 2012(05)
- [5]内蒙古黄岗锡铁矿床地质与地球化学[D]. 周振华.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1(10)
- [6]四川泸沽锡铁矿床黑硼锡铁矿的发现及其意义[J]. 杨时惠,傅光学. 中国地质科学院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 1983(02)
- [7]四川泸沽锡铁矿床黑硼锡铁矿的发现及其意义[A]. 杨时惠,傅光学. 中国地质科学院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4), 1983(总第四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