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坚持技改 搞活企业(论文文献综述)
张北林[1](2020)在《《丹东日报》工业报道研究(1962-1996)》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丹东曾作为辽东地区明星工业城市,被誉为北方轻工业城,但在90年代后逐渐衰落。对于丹东的工业发展与衰落,《丹东日报》在1962-1996年间进行了详尽的报道,内容涉及工业政策、产业结构变化、企业经营状况、劳动与管理者等。本文研究以丹东工业的历史发展为线索,通过工业发展史与工业报道之间的相互对应关系,探讨了北方媒介对于地方工业发展的影响。本文的第一部分:通过划分丹东报刊工业报道的三个阶段,即早期的工业存在式报道阶段、以工业宣传社会主义制度阶段、《丹东日报》工业报道形成阶段,分析了丹东报刊工业报道兴起的历史成因。在1962-1996年之间,《丹东日报》在继承地方工业报道传统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工业报道体系。通过研究这一时期《丹东日报》工业报道的版面安排、工业报道特征,勾勒出《丹东日报》工业报道的报道形态。《丹东日报》将工业报道作为头版报道内容,虽然沿用了常规报道的版式,但增加了工业调查报道的栏目。在内容上,《丹东日报》工业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报道对象、方法日益丰富,形成了相对独特的报道话语与工业评论体系。本文的第二部分:首先,从《丹东日报》1962-1965年和1986-1996年,两个工业报道高峰入手,通过工业报道的频度分析了新闻报道的关注特征。其次,通过分析工业报道的导向性的变迁,明确了《丹东日报》工业报道导向性发展的三个阶段特征。即50与60年代工业宣传突出政治性,60年代工业报道突出先进人物与事迹,1986-1996年间工业报道关注经济体制改革。最后,分析了《丹东日报》工业报道的导向,是通过工业人物报道得以体现的,并总结了不同时段工业报道的人物特征。本文的第三部分:主要研究了《丹东日报》工业报道对于工业的宏观反映状况。首先,阐释了丹东不同时期的工业发展状况。即1930年之前的自然发展阶段,日据掠夺性投资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的计划指令阶段,上世纪90年代后市场化发展阶段。其次,明确了媒介对于不同时期丹东工业的关注不尽相同。《丹东日报》的相关工业报道,主要关注了1962-1996年间的工业运行情况,对于其他时段的关注较少。明确了两个时段,《丹东日报》对于工业的关注不同的成因,即因国家重心由政治向经济的转变,改变了地方媒体报道风格。在《丹东日报》的阶段性报道特征研究基础上,运用工业报道中的工业影像与工业实际发展状况之间的映射关系,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差异。两者整体趋势相同前提下,工业报道更为注重运用工业政策以及通过案例引导企业发展。本文的第四部分,通过《丹东日报》的工业报道情况,从地方报纸在市场经济认知、工业问题协调解决能力、工业企业发展战略引导等方面入手,分析了它报道的不足,即北方报纸对于市场经济认识不足,报道中时常出现违背市场规律的表述。在工业问题协调中,仅能通过报道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无法形成,工业报道-舆论影响-相关部门关注-问题解决,这一联动机制。在企业发展规划战略引导方面,也存在机械的将工业政策作为发展战略,强调企业发展一盘棋的思想,忽视了引导企业因企施策特色化发展。本文的结论部分,探讨了市委机关报在专业报道中的优劣得失。本文认为,市委机关报因自身功能限制,虽然可以发挥良好的舆论宣传功能,但不能依照工业发展规律促进地方企业发展。此外地方媒体较低的权能,限制了批评、监督类报道发挥效能,因此不能通过报道消除工业生产中存在的弊端。
刘玥[2](2020)在《国家、行业组织与产业发展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创建与发展(1988-2016)》文中研究说明机床工具工业是制造机器的母机工业,机床工具产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程度。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实行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由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二机器管理局对机床工具行业实行统一有序的管理。这一管理模式虽一方面提升了我国机床工具产品的自给率,另一方面因资源配置的滞后性等因素拖慢了产品生产的质量与技术发展的速度。以改革开放为契机,国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原先僵化的生产方式得到改变。从国家层面来看,政府职能发生转变,企业权力得到下放,原先管理机床工具行业的政府部门经历裁撤与调整;从市场层面来看,商品经济逐渐为机床工具产业发展所认可,市场经济的活力逐渐注入到社会生产的领域。以此为背景,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应运而生。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作为当代的行业组织,与中国历史上传统的行会、商会有着明显的区别。从产生方式来看,国家通过裁撤机床工具局主动将机床工具工业的管理权力下放给社会。原机床工具局局长梁训瑄等干部也利用改革之势积极组建筹委会,到1988年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正式成立。协会成立后承担起管理机床工具行业的职责。由于成立时间较早,国内缺乏发展经验,因此在成立初期协会经历了探索阶段。一方面主要理顺协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则通过行业调查等手段对机床工具企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解,并将其发展所遇到的困难反映给政府。在1992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后,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发展逐渐走向成熟。协会在管理机床工具行业中更加发挥起市场化的职能,譬如为扩大产业贸易坚持主办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等。当代机床工具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与市场的合力作用,一方面市场经济给产业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另一方面协会也根据市场中可能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及时引导企业发展,避免行业出现严重的损失。同时,因机床工具产业存在的特殊性意义,国家政策也需时时给与协会、行业相应的扶持。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机床工具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陈思[3](2020)在《改革开放初期石家庄市国有中小型企业改革研究》文中指出石家庄因其特殊地理环境成为全国铁路运输的重要枢纽,为石家庄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多发展机会。“一五”计划期间,国家在石家庄市建设大型棉纺织厂、制药厂,为石家庄工业企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后石家庄工业企业走在全国前列,涌现出了一批改革的企业家,一系列的经济体制改革,使石家庄的产业机构在调整中发展,在发展中调整,结构不断优化,基本形成以医药、纺织、化工、机械、电子、食品、轻工、建材工业为主的工业经济体系。经济体制改革涉及方方面面,而国有企业改革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全局中,更具特殊地位。对于国企而言,中小型国有企业因其数量大,布局分散、产业种类多而对社会接纳改革的冲击力度较大,在企业改革的热潮中,石家庄国有中小型企业经历坎坷,逐渐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以张兴让、马胜利为代表的石家庄中小国企,在改革的大潮中更是走在时代的前列,无论是张兴让的“企业联合”、“满负荷工作法”还是马胜利的“承包经营”,这些改制的模式为都为国企的改革探索了道路,不仅对其它国有企业产生了冲击和影响,也影响到了政府的更深层次的改革方针政策,但是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中涉及的内容也是方方面面,在改革中,伴随着经济效益的提升,各种问题也随之产生,这也是当代国有企业改革需要不断正视的问题。本文着重分析改革开放后石家庄国有中小国企改革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相应举施,力图更加全面的梳理石家庄的国有中小企业改制的发展情况。当今我国也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国有中小企业也在不断地面临的产能升级、技术革新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以石家庄的国有中小企业改制为例,探寻国有中小企业改制的发展脉络,对于当代企业如何在改革中保持自己的优势,发挥企业潜能,有着积极的作用。
王锐[4](2019)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文中提出本文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历史进程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历史-总结经验”的研究思路,较为系统地研究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历程,探求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经验,从中找出规律性的认识。新中国的成立是我国开展经济建设的历史前提。这个历史前提的实现并不是“毕其功于一役”,而是中华民族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下,经历了十四年抗日战争与三年国内战争的洗礼,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卓绝、排除万难建立起来的。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面对复杂的形势和艰巨的任务开始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七十年的探索历程依据经济建设工作在全部工作中的地位进行划分,大致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为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建设经历了一个转变过程,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济主体参与经济建设的方式转变为高度集中化、组织化的生产方式的过程。第二个阶段为改革开放以来到世纪之交。这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下大规模开展经济建设的阶段。这一阶段通过改革经济体制,极大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由先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显示出市场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第三个阶段为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的阶段。我国市场化的改革,逐步从单纯的经济体制改革,上升到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经济与社会协同发展的趋势日益突出。经济建设在取得举世瞩目发展成就的同时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通过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历史进程的系统考察和思考,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经验,本文得出如下结论:一是尊重人民群众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也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和占有者。只有让创造财富的劳动者享有财富,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才能创造更多的财富。二是充分发挥我国基本国情的综合优势。我国的综合优势体现在全党全国对正确认识我国国情有正反两方面经验、经济建设必须充分发挥规模效应以及社会主义经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三是多种所有制结构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础。在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所有权理论的基础上,我国进一步实现了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发展出多种所有制结构,并且不断健全法制体系为我国的所有制多样化提供持续保障。四是适合国情的改革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作用下,改革成为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我国改革的动力性体现在改革能够释放红利,而改革的稳定性体现在渐进的改革方式上。五是对外开放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必备条件。这个条件性体现在对外开放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实践中对深化改革具有促进作用,而闭关自守无异于自取灭亡。六是党对经济工作的正确领导是经济建设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能够充分发挥民主集中制的优势,确保经济工作处于中心地位,并且使经济工作作风不断改善。本文所总结的我国经济建设的六条基本经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是经济建设的基础性因素,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人口众多、工业体系完善、市场体量宏大等多个方面的规模优势,取得经济的发展和建设水平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者主体经历了建国初期的分散化到高度体制化、组织化再到逐步走向自主发挥能动性的独立化过程。同时,也伴随着所有制的不断健全,通过所有制形式的多样化,最大限度的赋予劳动者以获得感,以此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释放和发展。从宏观层面,实施改革和开放两大基本国策的良性互动,实现改革促进开放、开放推动改革,共同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当然,上述各个经验的发挥,离不开党对国家的统一领导,离不开党对经济工作的统一领导,离不开方方面面的顶层设计,这不仅是我国过去、当前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根本保证,也是我国经过长期奋斗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证。
姜豪[5](2019)在《政府主导下的青岛市品牌经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品牌经济已经成为青岛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成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青岛是全国较早实施品牌经济战略的城市,如何保持区域竞争优势,要从推动品牌经济发展入手,以创新驱动为引擎,推动品牌经济和品牌城市跨越发展。本文在对品牌和品牌经济的理论探讨的基础上,深入研究青岛市品牌经济的发展现状及经验模式,对比深圳品牌经济发展经验,找出青岛市品牌经济发展的不足,提出青岛促进品牌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和对策,为青岛推动品牌经济持续率先走在全国前列提供有意义的参考建议。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界定了品牌和品牌经济的内涵,归纳总结了中国品牌理论的起源于发展,研究品牌经济的重要内涵以及发展品牌经济的重要意义,为品牌经济发展课题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主要从青岛市品牌经济发展现状出发,研究青岛市品牌经济发展历程,归纳青岛市品牌经济发展的重要成就和成功模式。青岛成功模式是“品牌意识觉醒,标志性企业与企业家引领,政府强力支持保障,坚持高端化精品化品牌发展,经济、服务、政务等各领域品牌联动”五个环节融合互动。第三部分重点论述青岛市品牌经济面临的挑战和机遇。通过与深圳品牌经济的发展对比,当前制约青岛市品牌经济发展的问题,主要有品牌后续力量严重不足、政府的引导和服务功能还有较大差距、新旧动能转换成效还需提升、人才智力支撑建设不够完善等。与此同时,青岛市发展品牌经济也有地理区位和历史文化优势、品牌城市优势、城市经济成长的优势等3个优势,以及“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区建设、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庆祝中国海军成立70周年、2019全球(青岛)创投风投大会等重大活动的成功举办等3个新机遇。第四部分提出了青岛市品牌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和对策,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增强品牌持续发展力量、提高政府服务市场能力、深入推动创新驱动战略、深化招才引智工程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对策建议。
李朝全[6](2019)在《美好时代(上)》文中研究说明编者的话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时代之一,也是长兴县历史上最好的时代之一,长兴的改革发展之路是中国改革进程的一个缩影。四十年来,长兴县同浙江省和全国一样,经历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路径。从一心追求发展速度到注重科学发展,追求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从以资源和环境换取发展,到兼顾环境保护与生态治理;再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环境优化发展的
王利文[7](2019)在《广州何以引领全国潮流——改革开放前期的回顾与思考》文中提出回顾过去,人们不曾忘记广州的辉煌:广东是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试验田",而广州长期是广东省改革开放的中心。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广州及时抓住"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机遇,不辱使命,先走一步,敢试敢闯,不断推进各项改革,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逐步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
陈瑜[8](2019)在《电改背景下电网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研究 ——以G供电企业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电网企业是典型的资产密集型垄断行业,在电力改革背景下,监管机构对输配电价进行管控,核定电网企业的准许收入以及出台一个评价体系,其中包括对有效资产数量的核定,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电网利润。这意味着电网企业经营压力变大,成本管控要求更高,采取科学合理的资产更换策略是电网企业谋出路的关键点,投入建设的资产最大限度地接近管制机构核定的有效资产数量,同时,提高资产投资效益,将帮助电网企业获得理想收益。本论文着眼于平衡G供电企业长期收益与电网运行安全、可靠性的关系,通过借鉴英国、美国等先进电网企业的资产管理模式,提出符合中国电网公司的个性化策略,对G企业探讨实现资产在整个寿命周期中安全可靠运行、效能最大化、成本最节约三者间平衡提供了一定参考价值。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理论研究情况,分析了国内外电力企业资产生命周期全流程闭环管控及生命周期成本控制的实践。通过收集G供电企业实物资产管理在组织架构、管理理念和信息化水平等方面的情况,结合公司资产特点和发展沿革,梳理出G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在下文中,对资产规模、资产结构、资产健康水平、资产退役报废等不同维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对电网企业实物资产更换、技改、修理策略进行分析评价。在此基础上,引入了资产墙理论,建立了电网企业资产墙预测模型。从规划投资、技改检修、报废退役等维度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实物资产评价及管理改进措施方向。
周先旺[9](2019)在《政府工作报告——2019年1月5日在武汉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2018年工作回顾刚刚过去的一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是武汉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视察武汉,为新时代武汉高质量发展定向导航、把脉施治。武汉发展站上新起点,迈入新境界。一年来,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牢记"四个切实"殷殷嘱托,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高扬干事激情,迸发奋进力量,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和国家中心城市,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对标先进、拼搏赶超,有效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努力做到"作风扎实、工作落实、结
刘星[10](2018)在《新疆改革开放历程回顾——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文中指出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吹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军号角,开辟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新疆各族人民在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结合新疆实际,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始终坚持把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放在首位,不断开拓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里程。40年来,自治区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项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回顾总结40年的发展历程,可以增强我们对进入新时代的改革开放不断前行、必须前行的信心和决心;可以强化我们牢记使命担当,聚焦总目标、聚力总目标、实现总目标的信心和决心。
二、坚持技改 搞活企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坚持技改 搞活企业(论文提纲范文)
(1)《丹东日报》工业报道研究(1962-199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丹东日报》工业报道的成因及报道形态 |
1.1 丹东报刊工业报道的历史成因 |
1.1.1 丹东报刊早期的工业存在式报道阶段 |
1.1.2 以工业宣传社会主义制度阶段 |
1.1.3 《丹东日报》工业报道形成阶段 |
1.2 《丹东日报》工业报道的版式特征 |
1.2.1 《丹东日报》头版上的工业报道 |
1.2.2 《丹东日报》第二版的工业报道 |
1.2.3 《丹东日报》第四版的工业报道 |
1.2.4 《丹东日报》工业报道的其他版面特征 |
第二章 《丹东日报》工业报道的基本特征 |
2.1 《丹东日报》工业报道的频度特征 |
2.1.1 1962-1965年间的工业报道高峰 |
2.1.2 1986-1996年间的工业报道高峰 |
2.2 《丹东日报》工业报道的导向性特征 |
2.2.1 50年代、60年代工业宣传突出政治性 |
2.2.2 60年代工业报道突出先进人物与事迹 |
2.2.3 1986-1996年间工业报道关注经济体制改革 |
2.3 《丹东日报》工业报道的人物特征 |
2.3.1 工业战线上的劳动模范报道 |
2.3.2 改革开放后的工业人物综合报道 |
第三章 丹东工业发展与报道的对应关系 |
3.1 丹东工业发展的阶段状况 |
3.1.1 丹东工业的自然发展阶段 |
3.1.2 丹东工业的日据掠夺性投资阶段 |
3.1.3 新中国成立后丹东工业的计划指令阶段 |
3.1.4 丹东工业市场化发展阶段 |
3.2 工业报道与地方工业的对应特征 |
3.2.1 两次工业报道高峰外的报道对应特征 |
3.2.2 第一次工业报道高峰期的报道对应特征 |
3.2.3 第二次工业报道高峰期的报道对应特征 |
第四章 《丹东日报》工业报道的局限与不足 |
4.1 《丹东日报》工业报道的不足 |
4.1.1 相关报道对市场经济规律认识不足 |
4.1.2 缺乏必要的前瞻性 |
4.2 《丹东日报》工业报道的局限 |
4.2.1 缺乏对问题的持续关注 |
4.2.2 无法形成问题为导向的整改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2)国家、行业组织与产业发展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创建与发展(1988-201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回顾 |
(一) 关于国家、市场、企业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
(二) 关于中国历史上的行业组织研究综述 |
(三) 关于行业协会的研究综述 |
三、章节内容 |
第一章 协会成立前中国机床工具行业的发展与变迁 |
一、机床工具工业历史概述 |
二、改革开放前中国机床工具工业的发展 |
(一) 近代以来国外机床工具技术的引入 |
(二) 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机床工具行业的曲折发展 |
第二章 体制改革与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成立(1988-1992) |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业管理体制的变迁 |
(一) 1949年-1978年工业管理体制及产业发展 |
(二) 改革开放后的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
二、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成立及初期发展 |
(一)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成立的经过 |
(二) 协会的组织架构 |
(三) 政府指导与协会初期活动 |
第三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协会与产业发展(1992-2016) |
一、从幼稚到成熟: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市场化职能 |
(一) 扩大交易:展览会的持续举办 |
(二) 推动企业经营机制改革 |
(三) 鼓励企业出口与积极“入世” |
二、国家、协会与市场:三者互动下的产业发展 |
(一) 应对危机:市场失灵与行业自治 |
(二) 市场经济的新问题:“协会失灵” |
(三) 国家政策与机床工具产业发展 |
第四章 比较分析:不同类型行业组织的发展经验 |
一、历史回顾:中国传统的行业组织 |
二、市场自发性行业协会的发展 |
三、他山之石:日本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概况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改革开放初期石家庄市国有中小型企业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主要内容与结构 |
四、研究方法 |
1 石家庄国有中小型企业发展概况 |
1.1 石家庄工业企业发展的区位要素 |
1.2 改革开放后国有中小企业所面临的新形势 |
1.3 石家庄市第七个五年计划的提出与制定 |
1.3.1 河北省“七五”计划的制定 |
1.3.2 实现“七五”计划着重做好的几项工作 |
1.3.3 石家庄市“七五”期间工业计划的制定 |
2 改革开放后石家庄国有中小型企业改制发展—以张兴让、马胜利为例 |
2.1 马胜利石家庄造纸厂的改制方针 |
2.1.1 带头承包,分离两权 |
2.1.2 改革企业的人事管理制度 |
2.1.3 资金考核和奖金挂钩 |
2.1.4 加强对劳动纪律的规定 |
2.1.5 将“计划生育”纳入承包内容 |
2.2 石家庄市造纸厂在改革进程中遇到的新问题 |
2.2.1 承包者利益问题亟待解决 |
2.2.2 企业利润减少 |
2.2.3 各种摊派名目繁多 |
2.2.4 社会活动负担过重 |
2.3 张兴让与石家庄市第一塑料厂的改制方针 |
2.3.1 “满负荷工作法”的提出 |
2.3.2 满负荷工作法的内容 |
2.3.3 阶段划分 |
2.4 建设厂内银行 |
2.4.1 分级分口管理模式 |
2.4.2 手续传递及票据管理 |
2.4.3 账簿设置 |
2.4.4 计划编制 |
2.5 兴办第三产业经济实体 |
2.5.1 主要做法和经验 |
2.5.2 兴办第三产业的意义 |
2.5.3 兴办第三产业的启示 |
2.6 对马胜利张兴让改革的总结 |
3 石家庄市国有中小型改制产生的影响 |
3.1 对企业的影响 |
3.1.1 对省内企业的影响——以石家庄东风塑料厂为例 |
3.1.2 对省外企业的影响——以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为例 |
3.2 对政府方针政策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选题的研究现状与述评 |
(一)研究现状 |
(二)研究现状的述评 |
三、基本概念的界定 |
(一)经济建设 |
(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
(三)规模效应 |
四、研究思路方法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计划经济的建立和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6 年) |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起步(1949-1956 年) |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制度准备 |
二、新中国建立初期的经济状况 |
三、新中国成立后应对困难的经济措施 |
四、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
五、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确立 |
第二节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探索的曲折(1956-1966 年) |
一、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
二、经济上初步纠正“左”倾错误与庐山会议“反右倾” |
三、对国民经济和党内关系的调整 |
四、国民经济的进一步调整和“左”倾错误的再度发展 |
五、“四清”期间的三年经济调整与三线建设 |
第三节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探索的严重挫折(1966-1976 年) |
一、文化大革命初期的抓革命与促生产 |
二、国民经济发展跌入谷底 |
三、七十年代初国民经济的恢复 |
四、政治经济的全面整顿与粉碎“四人帮” |
小结 计划经济的建立和计划经济时期的阶段性成就与经验 |
一、经济建设的阶段性成就 |
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阶段性总结 |
第二章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1976-2002 年) |
第一节 改革开放之初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1976-1982 年) |
一、经济建设的徘徊与思想解放的兴起 |
二、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国民经济调整 |
三、农村生产方式的变革 |
四、对外开放与特区建设 |
第二节 改革开放全面探索时期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1982-1992 年) |
一、“三步走”七十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 |
二、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重点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
三、推行财政、计划管理体制改革 |
四、价格改革与整顿经济秩序 |
第三节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转轨(1992-2002 年) |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探索 |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探索 |
三、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
四、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宏观调控机制的建立 |
五、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
小结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的阶段性成就与经验 |
一、经济建设的阶段性成就 |
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阶段性总结 |
第三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建立时期(2002 年至今) |
第一节 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转型(2002-2012 年) |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 |
二、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 |
三、区域、城乡向协调发展转型 |
四、宏观调控机制向治理体系转型 |
五、对外开放向“开放型经济体”转型 |
第二节 经济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2012 年至今) |
一、“新常态”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战略 |
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 |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 |
四、“新发展理念”引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五、“一带一路”提升对外开放格局 |
小结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建立时期的阶段性成就与经验 |
一、经济建设的阶段性成就 |
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阶段性总结 |
第四章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经验 |
第一节 尊重人民群众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
一、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 |
二、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和占有者 |
三、最大限度的激发人民群众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
第二节 充分发挥我国基本国情的综合优势 |
一、正确认识我国国情 |
二、充分发挥规模效应 |
三、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优越性 |
第三节 多种所有制结构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础 |
一、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所有权理论 |
二、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功得益于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 |
三、健全法治体系为我国所有制的多样化持续提供保障 |
第四节 改革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 |
一、改革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
二、改革红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 |
三、渐进式改革是我国改革的基本特点 |
第五节 对外开放是我国经济建设必须坚持的基本国策 |
一、对外开放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
二、闭关自守无异于“慢性自杀” |
三、开放型经济体对国内深化改革具有“倒逼效应” |
第六节 党对经济工作的正确领导是经济建设顺利推进的根本保证 |
一、党的领导确保经济工作处于中心地位 |
二、党的领导在经济决策中能够充分发挥民主集中制的优势 |
三、党的领导确保经济工作作风的不断改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政府主导下的青岛市品牌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品牌经济相关理论分析 |
第一节 品牌 |
一、品牌的概念界定 |
二、品牌的一般特征 |
三、品牌的种类 |
第二节 品牌经济 |
一、品牌经济的概念界定 |
二、国内外品牌经济发展状况 |
第三节 政府在推动品牌经济发展中的职责定位 |
一、推动品牌经济中的政府作用 |
二、实施品牌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
三、政府推动品牌与品牌经济发展的关系 |
第二章 青岛市品牌经济的发展进程、做法及经验 |
第一节 青岛市品牌经济发展进程 |
一、品牌经济的起步阶段 |
二、品牌经济的发展阶段 |
第二节 青岛市品牌经济发展的成效 |
一、品牌产品在全国名列前茅 |
二、推动经济迅猛发展 |
三、提高科技创新水平 |
四、提高品牌产品标准化建设水平 |
五、增强城市品牌文化的内涵和特色 |
第三节 青岛市品牌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 |
一、政府的主动培育和引导作用 |
二、企业与企业家共同成长 |
三、“青岛制造”的高品质高标准要求是关键所在 |
四、品牌发展与品牌城市构建形成命运共同体 |
第三章 青岛市品牌经济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
第一节 深圳市品牌经济的现状 |
一、企业品牌发展活力强劲 |
二、品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 |
三、品牌价值提升显着 |
四、区域品牌创建全国领先 |
第二节 深圳市品牌经济发展的启示 |
一、注重营造品牌发展环境 |
二、强化品牌政策资金扶持力度 |
三、鼓励民营经济发展 |
四、搭建品牌公共服务平台 |
五、技术高新化推动品牌国际化 |
第三节 青岛市品牌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一、青岛市品牌后续力量不足 |
二、政府的引导和服务功能还有较大差距 |
三、新旧动能转换成效还需提升 |
四、人才智力支撑建设不够完善 |
第四节 青岛市品牌经济发展的优势和机遇 |
一、青岛市品牌经济发展的优势 |
二、青岛市品牌经济发展的新机遇 |
第四章 青岛市品牌经济发展和对策建议 |
第一节 青岛市品牌经济的发展方向 |
一、明确青岛市品牌城市定位 |
二、注重加强资源整合 |
三、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
四、依靠市场化法治化手段 |
第二节 青岛市品牌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
一、以品牌培育为重点,增强品牌经济持续发展动力 |
二、以市场化法治化化为平台,建立品牌经济发展的营商环境 |
三、以创新驱动战略为动力,推动品牌企业转型升级 |
四、以智力支撑为保障,搭建招才引智助推品牌发展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广州何以引领全国潮流——改革开放前期的回顾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一) 人心思变, 群众基础好 |
(二) 广州的独特环境和人文精神 |
(三) 领导主动作为、勇于担当树榜样 |
(四) 政治大环境氛围好 |
(五) 鼓励实业界试和闯, 且为改革护航 |
(六) 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同步进行 |
(8)电改背景下电网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研究 ——以G供电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资产管理理论体系 |
2.1.2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内涵 |
2.1.3 价值链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3 案例介绍 |
3.1 电力行业发展历程 |
3.2 G供电企业发展历程 |
3.3 G供电企业组织架构 |
3.4 G供电企业资产状况 |
3.4.1 资产的定义 |
3.4.2 资产的分类 |
3.4.3 资产的特点 |
3.4.4 资产规模 |
3.4.5 资产结构 |
3.5 G供电企业资产管理现状 |
4 G供电企业资产管理特点及存在问题分析 |
4.1 G供电企业资产管理的特点 |
4.2 G供电企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
4.2.1 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
4.2.2 管理理念方面存在的问题 |
4.2.3 业务流程方面存在的问题 |
4.3 G供电企业资产管理问题原因分析 |
4.3.1 机制方面问题产生原因 |
4.3.2 管理理念方面问题产生原因 |
4.3.3 业务流程方面问题产生原因 |
5 G供电企业资产管理改进建议 |
5.1 组织机构优化调整 |
5.2 完善存量资产管理模式 |
5.2.1 资产分类及台账管理 |
5.2.2 建立资产墙预测模型 |
5.2.3 用资产墙合理规划未来退役报废策略 |
5.2.4 技改修理预测 |
5.2.5 科学预测运维检修预算 |
5.3 优化增量资产投资规划 |
5.3.1 投资规划与监管要求匹配 |
5.3.2 以资产墙预测优化有效资产投资 |
5.4 改进信息化策略 |
5.4.1 系统数据集成 |
5.4.2 PMS系统与ERP系统关联 |
5.4.3 建立资产信息多维度实施管控系统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新疆改革开放历程回顾——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村牧区经济体制改革 |
(一) 农村改革。 |
(二) 牧区改革。 |
(三) 农畜产品收购政策和流通体制改革。 |
(四) 人民公社改乡 (镇) 。 |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
(一) 国有企业改革。 |
(二) 流通体制改革和市场建设。 |
(三) 计划和投资体制改革。 |
1. 计划体制改革。 |
2. 投资体制改革。 |
(四) 财政税收体制改革。 |
1. 财政体制改革。 |
2. 税收体制改革。 |
(五) 价格体制改革。 |
(六) 劳动用工及工资分配制度改革。 |
(七) 金融体制改革。 |
三、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 发展多种经济成分 |
(一) 发展供销合作经济。 |
(二) 发展乡镇企业。 |
(三) 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
(四) 发展“三资”企业。 |
四、坚持技改 搞活企业(论文参考文献)
- [1]《丹东日报》工业报道研究(1962-1996)[D]. 张北林. 吉林大学, 2020(08)
- [2]国家、行业组织与产业发展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创建与发展(1988-2016)[D]. 刘玥.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3]改革开放初期石家庄市国有中小型企业改革研究[D]. 陈思.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4]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D]. 王锐.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5]政府主导下的青岛市品牌经济发展研究[D]. 姜豪. 青岛大学, 2019(02)
- [6]美好时代(上)[J]. 李朝全. 时代文学, 2019(02)
- [7]广州何以引领全国潮流——改革开放前期的回顾与思考[J]. 王利文. 广东经济, 2019(03)
- [8]电改背景下电网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研究 ——以G供电企业为例[D]. 陈瑜. 暨南大学, 2019(02)
- [9]政府工作报告——2019年1月5日在武汉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J]. 周先旺. 武汉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9(02)
- [10]新疆改革开放历程回顾——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J]. 刘星. 新疆地方志, 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