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国炼厂工艺装置最大能力(论文文献综述)
洪定一[1](2014)在《2013年我国石油化工行业进展回顾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综述了我国石化行业2013年在高油价和经济减速条件下取得的一系列进展。一是全年石化行业运行态势平稳向好,石化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实现两位数增加,炼油平稳,乙烯向好,经济效益明显改善,石化产业实现利润大幅增加。二是2013年石化生产取得良好业绩,原油加工量达到4.786亿吨,同比增加3.3%;生产成品油2.96亿吨,同比增长4.4%;乙烯产量1623万吨,增长8.5%,丙烯产量为1460万吨,年均增速11%;生产合成树脂5837万吨,增长11%;生产合成橡胶409万吨,增长6.3%,生产合成纤维3739万吨,同比增长7.1%;生产化肥7154万吨,同比增长4.9%。三是建设世界一流石化产业取得新进展,原油加工能力保持世界第二,乙烯生产保持世界第二,芳烃产业链位列世界一流,三大合成材料生产位列前茅,大型炼油乙烯一体化装置首次实现"四年一修"。四是产业转型与产品升级取得新进展,现代煤化工顺利融入石油化工生产体系,国产生物航空煤油获得适航通行证。五是石化技术进步取得新进展,200万吨/年高能效(SHEER)加氢成套技术开发获得成功,200万吨/年液相循环加氢装置生产出总硫含量为3mg/kg的精制柴油,第二代S-Zorb技术开发成功,将建成15套装置,首次采用拥有我国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乙烯技术建成的武汉石化80万吨/年大乙烯装置顺利投产,乙烯关键装备丙烯制冷压缩机组和CBL-R裂解炉双双取得突破,开发自主产权60万吨/年大型联合芳烃技术取得成功并在海南建成装置,节能二代苯乙烯技术开发成功,首套12万吨/年装置在巴陵石化运行,茂金属气相法耐热聚乙烯(PE-RT)管材料实现了工业生产并通过产品认证,我国首套3万吨/年溴化丁基橡胶生产装置在中国石化北京燕山分公司建成,甲醇制芳烃流化床技术万吨级工业试验取得成功。六是高油价下石化产业降本增效模式取得新进展,我国石化产业采取降本增效措施,改进原油资源获取机制初见成效,调整装置结构,提高加工较低成本原油的能力,开展炼油全流程优化工程,提高渣油使用价值,渣油加工按效益分配,加大化工轻油的非油替代力度,降低乙烯原料成本。同时,也对2013年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包括我国炼油产业显现产能过剩,需要爱护和坚持行之有效的中国特色石化运行模式,消除尾气排放、治理雾霾天气仍存软肋,页岩气重振美国石化产业对我国的启示以及PX焦虑事件折射出石化科普的重要及企业的责任。文章还分析了进入2014年,世界经济形势逐步缓慢向好,国际油价走势受美国经济数据提振保持高位振荡,我国经济将持续稳步发展,预计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与上年持平或略低,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这些宏观因素为包括成品油、乙烯、丙烯、芳烃、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在内的石化产品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催促石化产业加快向能源化工的转型进程。我国石化产业在2014年的实际运行中,将依托这些重要基础,遵循着重本质安全、重视节能减排、推行绿色低碳、加快结构调整的理念;继续创新运用行之有效的高油价下石化产业降本增效模式和经验,持续攻坚克难,克服产能过剩,决胜市场竞争,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取得新业绩;在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产品结构向基础加高端转变方面取得新进展;在践行可持续发展、加快原料结构向能源化工转变方面取得新突破。总之,石化产业2014年呈更加积极复苏态势几成定局,石化产业必将继续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支柱产业应有的贡献。
刘业业[2](2020)在《石油炼制工业过程碳排放核算及环境影响评价》文中认为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破坏已成为全球关注的话题。我国作为目前最大的碳排放国,承担着国际社会上承诺的减排目标压力,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国内环境保护形势。石油炼制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能源供应的基础产业,同时也是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行业。在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努力推进污染减排的背景下,石油炼制行已成为国家关注的重点领域。石化行业于2017年被纳入第一阶段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油品质量要求及污染物排放标准日趋严格,在此形势下,行业面临的节能减排压力进一步加大。在此形势下,精准的掌握企业碳排放水平、充分的了解环境影响关键环节以制定切实可行的减排方案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目前石油炼制行业碳排放核算体系不够精准、无法核算无组织源碳排放、不能从根源解析环境影响关键环节的问题,对石油炼制工业过程层面的碳排放碳核算及环境影响评价开展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建立了企业层面精准化过程碳排放核算体系,弥补了目前碳排放体系核算结果不够精准、无法核算无组织源碳排放的问题。从产业结构、企业类型、工业过程及排放气体四个角度对研究范围进行了界定,采用“生产系统-生产装置-生产单元-排放节点”四层分级的方法对石油炼制过程碳排放源进行了识别并归类,建立了物料衡算-实测法的企业层面过程碳排放精准核算方法,并对我国中等规模炼油企业为案例进行了应用。各工业过程碳排放源归类为燃料燃烧源、工艺尾气源、逸散源、废物处理源、电力热力源。核算方法的精准性体现在:增加了对油气回收源、逸散源、废物处理源的碳排放核算,增加了非CO2形式碳排放核算,电力碳排放系数考虑了清洁电力的影响,对燃料燃烧源、生产过程无组织VOCs排放量的核算方法更为准确。案例应用核算结果为:该中等规模炼油企业碳排放系数核算为0.30t CO2eq/t原油;催化裂化、连续重整、常减压、油品储存及柴油加氢装置是全厂主要贡献过程;逸散源碳排放占全厂总碳排放的6.84%;非CO2形式碳排放占总碳排放的13.76%。对不同核算方法比较分析结果为:《石化指南》、《省级指南》、《2006年IPCC指南》核算结果分别低于本方法11.11%、55.27%、80.93%,未核算逸散排放源及未核算催化剂烧焦源是主要原因;《排查指南》法核算生产装置无组织源VOCs排放系数为本文核算方法的31.82%;采用实测法对催化剂烧焦源核算结果仅为本方法核算结果的7.3%。(2)从工业过程角度提出行业层面石油炼制碳排放核算方法,可弥补现有基于排放类别核算结果应用范围的局限性;对2000-2017年石油炼制行业碳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定性及定量分析,揭示了行业碳减排存在的问题,识别了行业碳减排重点。分别从工业过程及排放类别角度构建了行业层面碳排放核算方法,采用基于排放类别方法对我国石油炼制行业2000-2017年碳排放量进行了核算,从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碳排放系数三个角度定性分析了行业碳排放特征,采用LMDI模型量化了加工规模、能源效率、能源结构、排放系数对碳增量的贡献。2000-2017年,石油炼制行业碳排放量逐年增高,尚未到达拐点;2000-2017年,行业碳排放系数呈现“先抑后扬”特征,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对碳减排有积极效果,产业链的延深是导致行业碳排放系数“上扬”的原因;要实现国家承诺的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60%-65%的目标,石油炼制行业还需要进一步增加产品附加值、促进碳减排。加工规模对碳增量的促进作用逐年降低,但仍是导致行业碳增量的主导因素;能源效率已成为继加工规模后的第二大促进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开始起到促进碳排放的作用,目前提升能源效率的手段已逐渐不能满足行业的发展需求,寻求更有效的能源效率提高途径迫在眉睫;能源结构对碳增量的贡献相对较小,能源结构因素对碳减排的潜力还需进一步挖掘;碳排放因子对年均碳增量的贡献不够明显,效应值皆为负值;碳排放因子对石油炼制行业碳排放起抑制作用,抑制效果不明显。(3)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从工业过程层面对典型石油炼制企业的环境影响进行了量化评价,弥补了基于具体石油产品开展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结果不能全面反映石油炼制整体环境影响现状、不能从源头解析关键影响环节的不足。基于过程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对中等规模典型企业工业过程层面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系统的量化评价,明确石油炼制过程产生的主要环境影响类别、识别主要贡献装置及物质、从源头解析主要装置的关键环节,并从单位原料综合环境影响的角度评价工业过程环境影响水平。石油炼制过程产生的主要环境影响类别依次是臭氧耗竭、气候变化、人类毒性、细颗粒物形成、光化学氧化、水体酸性化、陆地生态毒性、淡水生态毒性及富营养化,对人类健康方面的影响更明显。对整个炼油企业来说,原油的开采生产过程是造成环境影响的主导因素;从工业过程层面来说,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常减压、柴油加氢、油品储存、循环冷却系统是造成石油炼制环境影响的主要过程;VOCs的现场排放、炼厂气燃烧、电力热力的使用、辅剂的生产及使用、循环水的冷却及油料空冷水冷过程是造成以上装置环境影响的四个关键环节,也是石油炼制行业今后控制的重点;导致以上环节贡献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原料性质、生产工艺、油品储存类型及管理水平等。刨除各生产装置原料加工量的影响来看,柴油加氢、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含苯抽提)、MTBE、延迟焦化、常减压的环境影响依次减小;氢气的使用是拉开柴油加氢与其它装置距离的主要原因。(4)创新性的构建了基于工业过程的企业及行业层面碳排放数据统计框架,丰富和完善了石油炼制行业碳排放数据统计理论和方法。针对目前基于排放类别统计石油炼制行业企业碳排放数据的现状,从工业过程角度构建了与上文企业行业工业过程碳排放核算方法相对应的碳排放数据统计框架;并根据过程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结果,对VOCs减排及提高能源利用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企业层面碳排放数据统计形式设计了企业内部碳排放台账及对外统计报表两种类型;碳排放台账记录了企业内部碳排放核算所需的最原始数据,包括全厂及各工业过程两个维度,便于互相验证校核,保证数据准确性;对外统计报表则为统一的格式,可由行政主管部门统一下发给企业,该报表主要用于提供行业层面碳排放核算所需数据,包括体现各工业过程碳排放总体信息的总表及提供各工业过程不同碳排放类别核算过程信息的分表。行业层面工业过程碳排放数据统计框架以工业过程为基本统计单元,并根据原料/流程/技术及规模对各工业过程进一步分类,统计内容包括子类别下各工业过程行业层面的碳排放量、碳排放系数等信息。对于石油炼制VOCs减排方面,从安装在线监测、收集去除效率双重控制、加严VOCs排放标准、及时更新完善清洁生产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对政府如何监管提供了建议。对于能源利用方面,从优化装置结构、提高能源效率、拓展能源结构三个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包括逐步降低催化裂化装置比重、进一步提高加氢工艺在二次加工占比、加强转化或淘汰小规模装置力度、进一步挖掘炼化一体化在装置之间及装置与系统之间提高能源效率的优势、提高清洁电力及天然气比重等。
赵浩[3](2016)在《石化企业生产与能量系统集成建模与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整个社会对能源问题的日益关注,如何提高石化企业生产和管理效率,同时降低生产成本和能耗,已成为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能量系统作为石化企业的能源产耗核心系统,其运行优化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能促进生产过程节能降耗。然而,目前学术界和工程界对石化企业生产计划优化的研究主要从物流方面展开,对能量系统的运行优化,尤其是在生产计划中兼顾能量系统优化的研究与应用还较少。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石化企业以物流为主的生产计划研究现状和能量系统运行优化进展,根据石化企业工艺生产的实际情况,按照空间和生产流程分解,以炼厂和乙烯厂为典型对象,分别构建集成工艺操作条件的生产计划非线性优化模型,能量系统多周期混合整数线性规划(Mixed-integer programming, MILP)运行优化模型。以此为基础,建立集成炼厂生产系统与能量系统的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Mixed-integer nonlinear programming, MINLP)模型,集成能耗和工艺条件的乙烯厂计划优化模型,以及集成上游炼厂与下游乙烯厂的多周期生产计划模型。通过对多系统集成优化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说明未来石化企业实现多介质多系统多周期集成优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针对目前炼油企业生产计划与实际生产操作脱离较大的应用现状,根据炼油厂的实际生产情况,采用数学规划方法,在装置物料平衡模型中引入可变产率约束条件,建立集成常减压装置(Crude oil Distillation Unit, CDU))切割温度和催化裂化装置(Fluid Catalytic Cracker, FCC)转化率的非线性规划模型。提出基于物料质量平衡和产品质量指标约束的集成优化框架,优化求解确定具体的装置操作条件,提高炼厂生产计划的可执行度。2)提出石化企业能量系统各类产耗能设备的通用建模方法,构建能源量系统运行优化框架,采用数学规划法思想,引入分段线性(piecewise linear)方法对锅炉、透平等重点产能设备进行线性回归建模。通过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数学模型来描述蒸汽动力系统的运行状况,从物料传递、能量平衡、环境影响三方面建立石化企业能量系统多周期运行优化模型,为石化企业能量系统的操作优化,以及接下来与物流系统的集成提供建模基础。3)通过分析炼厂生产工艺特点,提出物流与能流系统的耦合建模方法,在考虑能源供需平衡、生产单元能耗核算与环境影响的前提下,建立系统间物料与能源多周期质量平衡约束模型,关联负荷与操作方案的生产装置能产能耗核算模型,以及耦合调和物性和锅炉燃料消耗的物性传递模型。从而构建面向炼厂节能减排的生产计划模型,通过对多场景案例验证,为企业的高效生产与节能减排提供优化决策支持。4)针对集成物流与能流的生产计划模型复杂度高与求解时间长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启发式的模型分解策略,引入传统序列分步优化策略确定模型寻优起始点。通过对生产工艺与耦合模型的非凸性分析,对模型双线性约束进行松弛。将原集成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模型分解为一个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和一个非线性模型,并迭代求解,通过多场景案例说明算法的实用性。5)针对目前乙烯生产计划优化中,对能源产耗与工艺条件影响考虑不足的现状,构建集成炉管出口温度(Coil outlet temperature,结焦深度等核心工艺条件的裂解炉半机理非线性产率模型和能源产耗模型。通过分析乙烯生产过程中各单元工艺特点,建立集成过程操作和能耗的乙烯装置多周期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模型。以某真实化工厂为例,分析集成模型的优化结果,包括装置物流走向、能源产耗计划、设备运行负荷与组合以及蒸汽供需平衡,验证模型实效性。6)从石化企业上下游生产物料和库存平衡,以及生产与能量系统间的能源产耗平衡角度,分析炼厂与乙烯装置间物料与能源工艺耦合关系,建立石化企业多系统集成的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模型。基于炼厂和乙烯装置的产品质量平衡与能源供需平衡特点,采用拉格朗日分解算法将原集成模型分解为一个非线性规划炼厂模型,一个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乙烯厂模型和一个混合整数线性规划能量系统模型。通过迭代求解,从整个企业网络层面,同时完成炼厂生产计划优化、乙烯装置调度、中间产品库存管理和能量系统运行优化。通过实际案例确定该集成模型与算法的有效性,突出该集成模型在提高生产利润空间与物料利用率方面的优势。7)本研究提出的多系统集成建模框架,立足于石化生产工艺特点,基于国内某大型石化企业中的炼油厂和化工厂生产流程,建立能源设备和生产工艺通用数学模型,可组合为面向炼厂或乙烯厂的生产计划模型,为企业生产运营集成建模奠定了基础。同时,生产系统与能量系统的集成优化,深化了生产过程中物流与能流关系,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和能效。
张敬升,李东风[4](2015)在《炼厂干气的回收和利用技术概述》文中指出炼厂干气的回收和利用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和增加企业经济效益的必要手段,如何能高效、可靠地实现干气资源的回收利用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炼厂干气的提浓回收和直接利用两个方面出发,对目前常用的深冷分离、吸收分离和吸附分离等提浓技术以及干气制乙苯、环氧乙烷等直接利用技术进行了概述,介绍了各种技术路线的优缺点和最新进展。各种干气回收利用技术适用的场合有差别,各具特点,炼油化工企业需依据自身的特点,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来选择合适的干气回收技术和工艺路线,以得到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李雪静,乔明[5](2015)在《从近两年欧美炼油专业会议看世界炼油技术新进展》文中指出通过对美国燃料与石化生产商协会(AFPM)年会和欧洲炼油技术年会(ERTC)两个全球炼油业影响力最大的专业会议的论文进行梳理分析认为,全球炼油行业的发展出现了产业格局持续调整、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加工原料趋向劣质化等动向;全球炼厂整体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向分子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技术进展仍主要集中于清洁燃料生产和重油加工转化,具体表现在催化裂化、加氢处理等主流技术的工艺改进和催化剂性能升级。
洪定一[6](2013)在《2012年我国石油化工行业进展及展望》文中指出综述了我国石化行业2012年在高油价和经济减速条件下取得的一系列进展。一是石化产业全年运行缓中趋稳,产值、产量和效益均有增长,但增幅同比下落。二是建设世界一流石化产业,原油加工量和乙烯产量继续保持世界第二,化学品生产总量可与美国比伯仲,合成树脂生产位列前茅,合成橡胶生产位列世界之首。三是产业转型与升级,现代煤化工顺利融入石油化工生产体系,石化介入生物质化工成功试产生物航空煤油,石化产品高端化升级取得新进展。四是石化技术进步,采用自主产权的技术建成一批工业化装置,包括柴油液相循环加氢装置、生产欧Ⅴ汽油的新一代S-Zorb装置、80万吨/年大乙烯装置、S-MTO装置、FCC再生烟气SCR脱硝装置等;自主开发的超重油轻质化技术、百万吨级芳烃联合装置技术、合成气制乙二醇成套技术已具备工业化条件,沸腾床重质渣油加氢等技术进入工业验证阶段,一批专用化学品和化工新材料在内的石化产品差异化生产技术正在加紧攻关。文章总结了高油价和低增速条件下中国特色石化运行模式所起的作用,包括炼油高油价下坚持降本增效,资源分配"保、压"得当;化工把控在役石化产能与调节产品结构,积极实施差异化战略来应对市场需求不振和同质化竞争。同时,也对2012年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分析了2013年情况,进入2013年,随着世界经济形势逐步向好,国际油价走势受美国经济数据提振保持高位振荡,我国宏观经济预计继续保持稳健发展,国内化工市场需求总体回暖,我国炼油产业预计仍处于景气周期。对2013年我国石化行业总体运行提出了趋稳向好的较乐观展望,同时预期在加快汽柴油质量升级、石化产品高端化升级、推进化工原料的煤炭替代、创建"煤油化"一体化新模式、加速向能源化工产业转型和建设世界一流石化建设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的新进展。
瞿国华[7](2007)在《21世纪中国炼油工业的重要发展方向——重质(超重质)原油加工》文中研究表明阐述了世界和中国石油资源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说明21世纪炼油工业加工重质原油的重要性;分析了21世纪加工重质原油是中国炼油工业调整原油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步骤;介绍了作为重质原油加工核心问题的各种重油加工工艺,重点指出延迟焦化工艺的独特优势,以及渣油加氢的工艺参数和工艺发展概况;最后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加工重质原油炼厂竞争力的措施。
赵锐,李本高,高嵩[8](2016)在《美国炼油污水处理现状与发展趋势》文中认为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石油炼制国,对炼油污水的控制和处理对我国石化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分别从政策和技术角度对美国炼油污水处理现状进行论述,分析了中美炼油污水排放法规和标准间的区别;并依据美国炼厂的污水处理工艺和运行状况,探讨了美国炼油污水处理的特点。最后,根据美国现有政策和技术导向,指出炼厂自排污水低成本回用技术成为美国炼油污水处理的发展方向。
李刚[9](2020)在《DYLH炼化公司差异化竞争战略研究》文中提出通过对我国国民经济的构成部分了解发现,在当今的国计民生之中非常重要的构成环节就包含了石化产品,在这个能源结构之中处于关键地位的是煤油和汽油以及柴油等产品,这些产品能够延伸以及引导出很多的产业链,比如说芳烃产业链和烯烃产业链等,这些产业链对于我国的民用材料以及工业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本次的论文写作过程中主要选择的研究主体是东营联合石化公司,下文中将其称作是DYLH,该公司最早创建的时间是在2012年,该公司下属有两个子公司,首先是富海化工公司,其次是东营海旺储运公司,与国内外大型炼厂相比,DYLH炼化规模还处于较小的阶段,单套加工能力小,能耗物耗较大,生产成本较高,在炼油产能过剩的背景下脱颖而出,在运行管理过程中差异化竞争,从而帮助自身能够更好地面对未来的市场竞争以及企业面临的挑战,将未来的规划进行合理且完善的统筹,这也是DYLH全体高层所关注的重点问题。为了能够更好地将本次的研究做到位,同时也为了能够在本论文编写的过程中给予有效的数据基础,因此本人到DYLH现场完成了搜集数据以及考察的工作,通过这些工作也让本人进一步了解了我国以及全球炼化工业的成长情况,特别是对二甲苯产品的市场详细调研,同时与之前学习过的战略管理理论进行有效的结合,本论文在编写的过程之中也采用了很多的分析方法,比如五力模型以及标杆化分析法模型等,在这些模型的基础上将公司所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剖析,从外部环境的层面上来讲,炼厂从“燃料型”炼厂向“化工型”炼厂过度的短板是缺乏高端技术。从内部环境来看,DYLH面临着新建对二甲苯(PX)装置集中投放,竞争增大、装置安全隐患增加、成品油销售难度增大、项目储备少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产品同质化、缺乏差异化服务和渠道、研发投入严重不足等原因,同时也对DYLH未来的进步以及发展编制了有关的差异化战略,其中所涵盖的范围有四个层面,首先是范围经济差异化,其次是产品架构差异化,再次是经营渠道差异化,最后是研发方向差异化。DYLH应该抓住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给企业带来的机遇,在国内外炼化行业取得新的突破。
侯永新[10](2019)在《X炼厂连续重整项目风险管理案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石化项目加速发展,特别是国家7大石化产业基地的布局,掀起了新一轮石化建设的高潮,呈现出规模化、集约化、高端化的发展趋势,用世界眼光、一流标准,着力打造全球领先的现代化石化产业基地。特别是随着国家新的“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对照行业安全环保日益提高的标准,提高石化项目科学化管理水平,有效应对来自于技术、环境、管理等方面的风险,成为行业关注的重点。作为国内第一家大型中外合资石化企业,X炼厂开创了中国能源行业对外合资合作的先河,也树立了国内炼化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典范。150万吨/年连续重整项目的建设,历经波折,决策过程中的艰难,项目拆分、组合、再拆分,地区安全环保的压力越来越大,对石化企业建设项目的容忍度一降再降,技术条件极为苛刻,管理难度突出,成为该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最主要的困难。本论文从业主的视野和角度,以连续重整项目的建设为研究对象,结合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概念,运用项目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及工具,从技术风险、环境风险、管理风险等三个方面,系统分析该项目存在风险因素,研究问题成因,并针对性提出消减风险的对策,以及改进炼化项目风险管理的措施。本论文通过对大型石化项目典型案例的研究,特别是从投资者和业主角度,分析总结形成的风险管理思路做法和成功经验,对于目前国内新一轮石化产业大发展、大建设,特别是大型石化项目风险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
二、美国炼厂工艺装置最大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炼厂工艺装置最大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2)石油炼制工业过程碳排放核算及环境影响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进展 |
1.2.1 碳排放核算研究进展 |
1.2.2 环境影响评价研究进展 |
1.3 不足之处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企业层面精准化过程碳排放核算体系 |
2.1 研究范围 |
2.1.1 产业结构 |
2.1.2 企业类型 |
2.1.3 工业过程 |
2.1.4 排放气体 |
2.2 工业过程碳排放源识别及归类 |
2.2.1 排放源识别 |
2.2.2 排放源归类 |
2.3 精准化过程碳排放核算方法 |
2.3.1 燃料燃烧源 |
2.3.2 工艺尾气源 |
2.3.3 逸散排放源 |
2.3.4 废物处理源 |
2.3.5 间接排放源 |
2.3.6 方法分析 |
2.4 案例应用 |
2.4.1 案例介绍 |
2.4.2 数据收集 |
2.4.3 核算结果 |
2.4.4 对比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行业层面碳排放核算方法及年际变化分析 |
3.1 核算方法 |
3.1.1 基于工业过程核算方法 |
3.1.2 基于排放类别核算方法 |
3.1.3 核算方法优劣势分析 |
3.2 数据收集 |
3.2.1 燃料燃烧源 |
3.2.2 工艺尾气源 |
3.2.3 逸散源 |
3.2.4 电力热力源 |
3.2.5 行业工业增加值 |
3.3 年际变化动态分析 |
3.3.1 核算结果 |
3.3.2 结果分析 |
3.3.3 不确定性分析 |
3.4 影响因素贡献分析 |
3.4.1 方法原理 |
3.4.2 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过程的石油炼制企业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 |
4.1 范围及目标 |
4.2 清单分析 |
4.3 评价方法 |
4.3.1 评价指标及方法 |
4.3.2 单位综合环境影响 |
4.4 评价结果 |
4.4.1 主要影响类别分析 |
4.4.2 重点贡献环节识别 |
4.4.3 关键贡献物质分析 |
4.4.4 综合环境影响评价 |
4.4.5 敏感性分析 |
4.5 不确定性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石油炼制工业过程碳排放数据统计及污染减排建议 |
5.1 企业层面工业过程碳排放数据统计 |
5.1.1 碳排放台账统计内容 |
5.1.2 碳排放统计报表内容 |
5.2 行业层面工业过程碳排放数据统计 |
5.3 污染物减排建议 |
5.3.1 VOCs减排建议 |
5.3.2 提高能源利用水平建议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展望及创新点 |
6.1 主要结论 |
6.2 不足及展望 |
6.3 创新点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石化企业生产与能量系统集成建模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石化企业生产工艺特点 |
1.2.1 炼厂生产工艺特点 |
1.2.2 乙烯厂生产工艺特点 |
1.3 石化企业生产计划与调度研究与应用现状 |
1.3.1 炼厂生产计划研究综述 |
1.3.2 乙烯装置调度研究综述 |
1.4 石化企业能量系统运行优化研究 |
1.4.1 能量系统优化研究综述 |
1.4.2 优化方法综述 |
1.5 生产与能量系统集成建模优化研究现状 |
1.5.1 耦合建模技术 |
1.5.2 复杂模型求解策略 |
1.6 本文研究内容 |
1.7 小结 |
2 集成过程操作的炼油企业生产计划优化 |
2.1 引言 |
2.2 问题说明 |
2.2.1 生产计划的可执行性分析 |
2.2.2 重点工艺条件集成 |
2.3 炼厂生产计划优化建模框架 |
2.3.1 数学建模 |
2.3.2 常减压装置与催化裂化工艺条件集成 |
2.4 案例分析 |
2.4.1 流程描述 |
2.4.2 计算结果与对比分析 |
2.4.3 集成模型创新性分析 |
2.5 结论 |
3 石化企业能量系统运行优化模型 |
3.1 引言 |
3.2 问题描述 |
3.2.1 保证生产能需 |
3.2.2 环境污染最小 |
3.3 蒸汽动力系统设备特点与建模分析 |
3.3.1 炼厂蒸汽动力系统构成 |
3.3.2 蒸汽系统通用建模方法 |
3.4 蒸汽动力系统通用数学模型 |
3.4.1 目标函数 |
3.4.2 通用约束 |
3.4.3 锅炉模型 |
3.4.4 汽轮机模型 |
3.4.5 减温减压器模型 |
3.4.6 压缩机模型 |
3.4.7 境气体排放模型 |
3.5 结论 |
4 炼厂生产系统与蒸汽动力系统的集成优化策略 |
4.1 引言 |
4.2 背景介绍 |
4.2.1 传统分步优化方法局限性 |
4.2.2 节能减排需求 |
4.3 问题定义 |
4.3.1 流程描述 |
4.3.2 系统间公用工程供需平衡 |
4.3.3 系统间多介质循环利用 |
4.4 炼厂物流与能流耦合建模方法与框架 |
4.4.1 生产系统的多周期生产计划模型 |
4.4.2 能量系统运行优化模型 |
4.4.3 物流与能流耦合模型 |
4.5 集成MINLP模型求解策略 |
4.5.1 基于工艺特点的非凸性分析 |
4.5.2 模型分解方法 |
4.5.3 基于启发式算法的求解策略 |
4.6 案例分析 |
4.6.1 场景设计 |
4.6.2 求解过程分析 |
4.6.3 优化结果对比 |
4.7 结论 |
5 集成能耗与过程操作的乙烯装置生产计划优化 |
5.1 引言 |
5.2 问题定义 |
5.3 裂解炉建模 |
5.3.1 工艺特点 |
5.3.2 过程模型建立 |
5.4 烯装置运行优化模型框架 |
5.4.1 通用约束 |
5.4.2 各单元模型 |
5.4.3 能量系统模型 |
5.4.4 目标函数 |
5.5 案例分析 |
5.5.1 案例设计 |
5.5.2 优化结果对比 |
5.5.3 集成模型创新性分析 |
5.6 结论 |
6 面向炼厂和乙烯装置的物流与能流集成生产计划优化 |
6.1 引言 |
6.2 问题定义 |
6.3 流程描述 |
6.4 面向炼厂与乙烯装置集成的物流与能流耦合建模方法 |
6.4.1 炼厂计划模型 |
6.4.2 乙烯装置运行优化模型 |
6.4.3 能量系统运行优化模型 |
6.4.4 多系统耦合模型 |
6.5 基于拉格朗日的集成模型分解算法 |
6.5.1 拉格朗日分解框架 |
6.5.2 求解步骤 |
6.5.3 乘子更新与条件 |
6.6 案例分析 |
6.6.1 场景1 |
6.6.2 场景2 |
6.6.3 场景3 |
6.6.4 求解效果 |
6.7 结论 |
7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工作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附录A 模型参数与结果 |
A.1 第4章案例结果 |
A.2 第5章模型参数与结果 |
A.3 第5章过程模型拟合结果 |
附录B 符号说明 |
B.1 第2章数学模型 |
B.2 第3章数学模型 |
B.3 第4章数学模型 |
B.4 第5章数学模型 |
B.5 第6章数学模型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作者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4)炼厂干气的回收和利用技术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炼厂干气的提浓分离工艺 |
1.1 干气中的氢气回收技术 |
1.1.1 变压吸附法(PSA) |
1.1.2 低温冷凝法 |
1.1.3 膜分离法 |
1.2 干气中的乙烯回收技术 |
1.2.1 深冷分离法 |
1.2.2 吸收分离法 |
1.2.2. 1 油吸收法 |
(1)深冷油吸收法回收炼厂干气工艺 |
(2)中冷油吸收法回收炼厂干气工艺 |
(3)浅冷油吸收法回收炼厂干气工艺 |
1.2.2. 2 溶剂抽提工艺——Mehra工艺 |
1.2.2. 3 化学吸收法 |
1.2.3 水合物分离法 |
1.2.4 吸附分离法 |
1.2.5 膜分离法 |
1.2.6 膨胀机法 |
1.2.7 联合工艺 |
2 干气的直接利用技术 |
2.1 干气制乙苯 |
2.2 干气制环氧乙烷 |
2.3 干气制丙醛 |
2.4 干气制二氯乙烷、氯乙烯 |
2.5 干气转化合成气制氨 |
2.6 干气制乙酸乙酯 |
2.7 干气制氢 |
2.8 干气制对甲基乙苯 |
3 结语 |
(5)从近两年欧美炼油专业会议看世界炼油技术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一、世界炼油格局持续调整,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
二、炼厂整体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向分子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
三、催化裂化仍然是最重要的炼油装置,围绕其进行的技术创新、操作优化取得新进展 |
四、加氢裂化、加氢处理技术及催化剂在生产清洁燃料方面继续发挥关键作用 |
1. 加氢裂化 |
2. 加氢处理 |
3. 催化裂化原料加氢预处理 |
4. 液相循环加氢 |
5. 增产柴油 |
五、渣油加氢技术是劣质重油加工的关键技术,提高转化率、实现装置长周期运行是技术持续改进的方向 |
六、高辛烷值组分是汽油质量升级的关键,烷基化技术以降低酸耗为主攻方向 |
结语 |
(6)2012年我国石油化工行业进展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2012年我国石化行业取得的重要进展 |
1.1 高油价和低增速条件下中国特色石化运行模式取得成效 |
1.1.1 高油价下石化降本增效措施有力, 资源分配“保、压”得当 |
1.1.2 动态把控在役石化产能与调节产品结构能力增强 |
1.1.3 生产经营业绩总体向好 |
1.2 世界一流石化建设取得进展 |
1.2.1 原油加工保持世界第二 |
1.2.2 化学品生产总量可与美国比伯仲[22] |
1.2.3 乙烯生产保持世界第二 |
1.2.4 合成树脂生产位列前茅 |
1.2.5 合成橡胶生产位列世界首位 |
1.3 产业转型与升级取得新进展 |
1.3.1 传统石油化工产业向能源化工产业的转型取得新进展 |
1.3.2 石化产品升级取得新进展 |
1.4 石化技术进步取得新进展 |
1.4.1 炼油技术进步 |
1.4.2 乙烯技术进步 |
1.4.3 开发自主产权大芳烃技术取得重要进展 |
1.4.4 石化产品差异化生产技术取得新进步 |
1.4.5 支撑石化产业“可持续、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技术取得进展 |
2 问题与思考 |
2.1 炼油提高成品油档次迫在眉睫 |
2.2 石化产业应继续得到社会的重视 |
3 2013年石化行业展望 |
3.1 2013年国际石化产业一瞥 |
3.2 2013年我国石化产业展望 |
(7)21世纪中国炼油工业的重要发展方向——重质(超重质)原油加工(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资源因素决定了21世纪炼油工业加工重质原油的重要性 |
2.1 中国石油资源 |
2.2 世界石油资源[3] |
3 加工重质原油是21世纪中国炼油行业调整原油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步骤之一 |
4 重质原油加工的核心问题是重油加工工艺 |
4.1 各种重油加工工艺 |
4.2 重油加工工艺的合理选择 |
4.3 作为加工劣质和重质原油的重油加工工艺, 延迟焦化的独特优势[11~13] |
①对原料的适应性强 |
② 技术成熟、投资较低 |
③ 可为乙烯工业提供优质原料 |
④ 增产优质柴油, 提高炼厂柴汽比 |
⑤ 石油焦的有效利用 |
4.4 渣油加氢工艺的发展 |
4.4.1 工艺发展 |
4.4.2 渣油加氢工艺评述 |
4.4.3 渣油加氢工艺的合理选择 |
4.4.4 加强炼厂氢气管理、回收废氢和降低氢气成本是进一步提高加工重质原油炼厂竞争力的重要措施 |
5 小结 |
(8)美国炼油污水处理现状与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美国炼油污水排放法规和标准 |
2 美国炼油污水处理现状 |
2.1 美国炼油污水源头和水质分析 |
2.2 美国炼油污水处理技术应用现状 |
2.2.1 一级处理 |
2.2.2 二级处理 |
2.2.3 三级处理 |
3 美国炼油污水处理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
4 结语 |
(9)DYLH炼化公司差异化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及意义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 |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4.1 国外文献综述 |
1.4.2 国内文献综述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数据分析法 |
1.5.3 流程图法 |
第2章 DYLH的外部环境分析 |
2.1 全球炼化行业发展概况及趋势 |
2.1.1 炼油产能稳步增加 |
2.1.2 世界炼油工业继续向规模化和基地化方向发展 |
2.1.3 全球炼厂平均开工率和炼油毛利有所下滑 |
2.1.4 油品质量标准加速升级 |
2.1.5 炼油向化工转型技术成为发展热点 |
2.2 中国炼油行业发展概况及趋势 |
2.2.1 大型地炼快速崛起成为新增产能主力 |
2.2.2 中小型炼厂加速整合落后产能加快淘汰 |
2.2.3 走差异化环保型道路应对激烈市场竞争 |
2.3 中国炼油行业的竞争环境分析 |
2.3.1 新进入者威胁 |
2.3.2 现有竞争者 |
2.3.3 卖方议价能力 |
2.3.4 买方议价能力 |
2.3.5 替代产品压力 |
第3章 DYLH的内部环境分析 |
3.1 标杆化分析DYLH与京博控股 |
3.1.1 企业文化 |
3.1.2 市场渠道 |
3.1.3 产品品牌 |
3.1.4 团队建设强 |
3.1.5 科研创新强 |
3.1.6 经营质量 |
3.1.7 设施设备 |
3.1.8 生产计划的科学管理 |
3.2 DYLH面临的主要问题 |
3.2.1 新建对二甲苯(PX)装置集中投放,竞争增大 |
3.2.2 装置安全隐患增加 |
3.2.3 成品油销售难度增大 |
3.2.4 项目储备少 |
3.3 原因分析 |
3.3.1 产品同质化 |
3.3.2 缺乏差异化服务和渠道 |
3.3.3 研发投入严重不足 |
第4章 DYLH的差异化战略 |
4.1 DYLH差异化战略的制定依据 |
4.1.1 DYLH的优劣势分析 |
4.1.2 SWOT分析 |
4.1.3 同质化竞争对DYLH的影响分析 |
4.1.4 地炼转型升级对DYLH的影响分析 |
4.2 DYLH差异化战略的制定方向 |
4.2.1 范围经济差异化 |
4.2.2 产品结构差异化 |
4.2.3 研发方向差异化 |
4.2.4 经营渠道差异化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DYLH差异化战略的实施保障 |
5.1 品牌与文化保障 |
5.1.1 品牌保障 |
5.1.2 文化保障 |
5.2 技术与财务保障 |
5.2.1 技术保障 |
5.2.2 财务保障 |
5.3 领导与组织保障 |
5.3.1 领导保障 |
5.3.2 组织保障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X炼厂连续重整项目风险管理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目标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标 |
1.2 研究设计 |
1.2.1 研究对象 |
1.2.2 调研设计 |
1.2.3 调研方法 |
1.3 内容与结构 |
2 案例介绍 |
2.1 X炼厂基本情况 |
2.2 150万吨/年连续重整项目基本情况 |
2.3 项目遇到的主要风险 |
2.3.1 技术选择难度大 |
2.3.2 行业和地区安全形势的挑战 |
2.3.3 股东决策及现场管理问题集中 |
3 案例分析 |
3.1 理论依据 |
3.1.1 项目风险管理概况 |
3.1.2 全生命周期理论 |
3.1.3 风险管理的过程分析 |
3.1.4 风险管理的计划实施 |
3.1.5 风险识别及分析的工具、方法 |
3.2 案例主要风险因素分析 |
3.2.1 项目技术风险因素分析 |
3.2.2 项目环境风险因素分析 |
3.2.3 项目管理风险因素分析 |
3.3 案例主要风险因素评价 |
4 风险管控解决方案 |
4.1 技术风险的对策 |
4.1.1 确定适宜的工艺路线 |
4.1.2 选择合理的加工方案 |
4.1.3 选择先进的工艺技术 |
4.1.4 合理划分设计工作界面 |
4.1.5 提前明确长周期设备分类管理思路 |
4.2 环境风险的对策 |
4.2.1 积极争取行政审批手续 |
4.2.2 提前对接项目验收事宜 |
4.2.3 合理规避总承包商履约风险 |
4.2.4 及时跟踪外部市场资源的变化 |
4.2.5 做到依法合规建设 |
4.3 管理风险的对策 |
4.3.1 积极推动股东方形成一致意见 |
4.3.2 建立适宜的项目组织形式 |
4.3.3 合理利用外部人力资源 |
4.3.4 加强四大要素的风险管控 |
5 保障措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美国炼厂工艺装置最大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 [1]2013年我国石油化工行业进展回顾与展望[J]. 洪定一. 化工进展, 2014(07)
- [2]石油炼制工业过程碳排放核算及环境影响评价[D]. 刘业业. 山东大学, 2020(11)
- [3]石化企业生产与能量系统集成建模与优化研究[D]. 赵浩. 浙江大学, 2016(08)
- [4]炼厂干气的回收和利用技术概述[J]. 张敬升,李东风. 化工进展, 2015(09)
- [5]从近两年欧美炼油专业会议看世界炼油技术新进展[J]. 李雪静,乔明. 国际石油经济, 2015(05)
- [6]2012年我国石油化工行业进展及展望[J]. 洪定一. 化工进展, 2013(03)
- [7]21世纪中国炼油工业的重要发展方向——重质(超重质)原油加工[J]. 瞿国华. 中外能源, 2007(03)
- [8]美国炼油污水处理现状与发展趋势[J]. 赵锐,李本高,高嵩. 工业水处理, 2016(01)
- [9]DYLH炼化公司差异化竞争战略研究[D]. 李刚.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0)
- [10]X炼厂连续重整项目风险管理案例研究[D]. 侯永新.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