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阴方和清结方对大鼠肝癌发生作用的组织学观察

养阴方和清结方对大鼠肝癌发生作用的组织学观察

一、养阴方和清解方分别对大鼠肝脏癌变过程影响的组织学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张海丛,邵明亮,张巍,袁文芳,侯桂英,李志锁,王蕊[1](2019)在《扶正化瘀片基于miR-122/IL-10因子治疗肝纤维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扶正化瘀片对肝纤维化患者的软坚散结作用,是否与miR-122/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通路调节作用有关。方法:慢性肝炎肝纤维化患者7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34例,另留取健康体检者30例为健康组。对照组给予恩替卡韦治疗,观察组给予恩替卡韦联合扶正化瘀片抗纤维化联合治疗。治疗前后同时测定各组血清中miR-122与IL-10mRNA的表达,采用ELISA法测定肝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orgotein dismutase,SOD)、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活性,结合临床肝纤维化四项[Ⅲ型前胶原氨端肽(procollagenⅢ,PCⅢNP)、IV型胶原(collagenⅣ,CIV)、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层粘连蛋白(laminin,LN)]以及常规病理评价。结果:进行Ishak纤维化评分结果发现,治疗前对照组、观察组平均为5.5分;治疗后对照组平均为5.1分,观察组为3.5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肝纤维化CIV、HA较对照组明显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IL-1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ROS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SOD较对照组明显上升(P<0.05)。结论:扶正化瘀片可以调节miR-122/IL-10,从而控制患者的肝纤维化进展,具有明显调节作用。

赵鹏[2](2018)在《天然保健植物饲料添加剂组方防治仔猪早期断奶应激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有效防治仔猪早期断奶应激是学术界和生产实践致力解决的重要课题,对保障仔猪健康、促进后期生长性能具有重要意义。天然保健植物饲料添加剂具有毒副作用小、无残留、不易诱生耐药微生物等优点,被认为是防治仔猪早期断奶应激的理想物质。本试验通过对常用天然保健植物进行组方配伍并开展饲养试验和体外抑菌试验,旨在筛选出能在生产实践中有效防治仔猪早期断奶应激的饲料添加剂组方及最佳添加比例。论文包括2个试验。试验一:天然保健植物饲料添加剂组方对早期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腹泻、血浆生化指标及器官指数的影响。试验以白头翁、黄连、黄柏、金荞麦、黄芪、朱砂莲为原料,按照不同比例配制成组方1和组方2饲料添加剂。将150头体况健康,体重、断奶日龄(24±2d)接近的“长白×大约克”二元杂交断奶仔猪分为5组:对照组、处理Ⅰ组、处理Ⅱ组、处理Ⅲ组、处理Ⅳ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处理Ⅰ组、处理Ⅱ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分别添加0.5%、1.0%组方1,处理Ⅲ组、处理Ⅳ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分别添加0.5%、1.0%组方2。仔猪于24日龄断奶后进入保育室3 d,期间观察仔猪健康状况、合群性,并逐渐饲喂试验日粮,称重后进入正试期。正试期持续30天,分为1-15天(第一阶段)、16-30天(第二阶段)。检测指标包括生长性能(干物质采食量,DMI;平均净增重,ANG;平均日增重,ADG;料重比,F/G;干物质,DM;粗蛋白,CP;粗脂肪,EE;粗纤维,CF;灰分,Ash消化率)、腹泻率、血浆生化指标(总蛋白,TP;白蛋白;Alb;尿素氮,BUN;尿酸,UA;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KP;葡萄糖,Glu;肌酐,Cr;皮质醇,Cor;生长激素,GH;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G,IgG;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2,IL-2)、器官指数(心脏、脾脏、肺脏、肾脏、胸腺、腹股沟淋巴结与颌下淋巴结指数)。试验结果如下:生长性能。对DMI,以处理Ⅲ组较优,显着高于(P<0.05)对照组15.91%;对ANG,以处理Ⅲ组较优,显着高于(P<0.05)对照组18.33%;对ADG,处理Ⅲ组显着高于(P<0.05)对照组21.43%;对F/G,数值上以处理Ⅲ组最优,各组无显着差异(P>0.05)。养分消化率。对CP,处理Ⅲ组较优,分别显着高于(P<0.05)对照组、处理Ⅱ组、处理Ⅳ组5.94、7.03、6.12个百分点;对EE,处理Ⅲ组较优,显着高于(P<0.05)对照组、处理Ⅳ组4.95、4.81个百分点;各组DM、CF、Ash差异不显着(P>0.05)。腹泻率。对腹泻率,以处理Ⅲ组较好,显着低于(P<0.05)对照组、处理Ⅰ组、处理Ⅱ组6.30、8.40、5.80个百分点。血浆生化指标。对BUN,处理Ⅳ组较优,显着低于对照组22.91%(P<0.05);对UA,处理Ⅰ组、处理Ⅱ组、处理Ⅲ组较优,分别显着低于(P<0.05)对照组18.56%、24.54%、21.78%,处理Ⅱ组显着低于(P<0.05)处理Ⅳ组16.93%;对AKP,以处理Ⅳ组、对照组较优,显着高于(P<0.05)处理Ⅱ组42.31%、40.58%;对Glu,处理Ⅳ组较优,显着高于(P<0.05)对照组、处理Ⅰ组、处理Ⅱ组23.71%、22.73%、21.53%;各组TP、Alb、ALT、Cr、GH、Cor无显着差异(P>0.05);对IgG,以处理Ⅲ组、对照组较优,显着高于(P<0.05)处理Ⅰ组、处理Ⅱ组13.73%、16.90%与14.99%、18.19%;各组血浆IgA、IgM、IFN-γ、TNF-α、IL-4、IL-2差异不显着(P>0.05)。器官指数。对颌下淋巴结,以处理Ⅲ组较优,显着高于(P<0.05)对照组、处理Ⅰ组、处理Ⅳ组43.68%、31.58%、52.44%;对腹股沟淋巴结,以处理Ⅲ组较优,显着高于(P<0.05)对照组58.54%;对肾脏,以处理Ⅳ组较优,显着高于(P<0.05)对照组、处理Ⅲ组9.62%、8.71%;对心脏,以处理Ⅰ组较优,显着高于(P<0.05)对照组、处理Ⅳ组11.72%、8.86%;各组胸腺、脾脏、肺脏指数无显着差异(P>0.05)。试验二:天然保健植物饲料添加剂组方体外抑菌研究。采用水提取法测定了本试验2种添加剂组方对猪最常见致病性细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的最小抑菌浓度,试验测定3个重复,试验结果如下:组方1与组方2对猪致病性大肠杆菌、致病性沙门氏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8.33±2.89、6.67±2.89与13.33±5.77、8.33±2.89mg/mL。综上所述,研究结论如下。1.统筹考虑仔猪生理、生长、腹泻、血浆生化指标、免疫、器官指数以及饲料成本等因素,饲喂15 d和30 d均以组方2的0.5%添加量组为本试验最优组别;生产实践上可以替代抗生素添加至断奶仔猪日粮,饲喂时间以2-4周左右为宜,推荐饲喂时间为3周。2.抑菌试验结果表明:组方1对猪致病性大肠杆菌、致病性沙门氏菌的体外抑菌效果优于组方2。

郁强[3](2018)在《结肠黑变病的发病特点及与结肠癌相关性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结肠黑变病(melanosis coli,MC)以往认为在国外流行,在国内属于罕见病,近年来由于国内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其它各种各样的原因(如减肥、排毒、美容、医源性等),MC的发病率在我国逐年上升,并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但目前对本病的研究和报道相对较少,MC是如何发病的,及是否会发展为结肠肿瘤,是临床医生和患者最为关心的问题。本文一方面通过临床研究分析MC患者检出率、年龄、性别、便秘、泻药服用情况、合并结肠息肉、合并结肠癌情况及MC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情况;另一方面,通过动物实验研究探讨MC的发病与泻药种类、泻药剂量和时间、细胞凋亡、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与结肠癌的相关性,从而分析总结MC的发病特点及与结肠癌的相关性。临床部分结肠黑变病的发病特点及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目的:研究MC的发病特点及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情况。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4780例肠镜检查报告,统计分析MC、结肠息肉、结肠癌、MC合并息肉、合并结肠癌的检出率,MC患者年龄、性别、主诉情况,并通过调查问卷形式,统计分析MC患者便秘、泻药服用情况及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情况。结果:4780例肠镜检查中,发现MC患者225例,检出率为4.71%;女性比例(66.22%)高于男性(33.78%),与全部肠镜检查中男女比例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检出的MC病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92岁,平均年龄(60.84±13.40)岁;女性患者MC检出率(5.24%)高于男性(3.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MC的检出率呈升高趋势,<40岁组、40-59岁组及≥60岁组三组检出率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MC结肠黑变部位以右半结肠及回盲部出现比例最高(43.11%),其次为左半结肠及横结肠(34.67%)、全结肠(13.78%)及直肠(8.45%);MC患者的主诉按出现频率排序依次为便秘、腹痛、检查、便血、腹胀、腹泻、腹部不适等;83.42%的MC患者合并有便秘,76.17%的MC患者服用过蒽醌类泻药或含有蒽醌类成分的药物、保健品;便秘病程越久、泻药使用时间越长,MC的检出率越高;MC患者中合并结肠息肉的检出率(46.22%)高于同时期全部肠镜检查中结肠息肉的检出率(26.49%),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MC患者中合并结肠癌的检出率(4.88%)与同时期全部肠镜检查中结肠癌检出率(4.29%)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MC患者中医体质类型按所占比例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气虚质51例(26.42%),阴虚质36例(18.65%),痰湿质 23 例(11.92%),湿热质 21 例(10.88%),气郁质 19 例(9.84%),阳虚质19例(9.84%),血瘀质15例(7.77%),特禀质6例(3.118%),平和质3例(1.55%),按年龄、性别分组,MC中医体质类型分布出现变化,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C的肠镜检出率为4.71%,发病以老年患者为主,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绝大多数伴有便秘及蒽醌类泻药服用史,MC的发病与结肠息肉存在相关性,而与结肠癌的相关性还不能确定。MC患者的常见中医体质为气虚质、阴虚质、痰湿质和湿热质。实验部分1结肠黑变病的动物模型研究目的:通过研究大黄给药剂量、给药方式、给药时间与实验动物种类的组合,制定一种合理MC造模方法。方法:将32只SD大鼠、32只豚鼠随机分为正常大鼠组、大黄大鼠组、正常豚鼠组、大黄豚鼠组,每组16只。正常大鼠组、正常豚鼠组均采用常温水2mL/d灌胃,正常大鼠组以大黄粉水溶液1.54g/kg · d剂量灌胃,正常豚鼠组以大黄粉水溶液1.16g/kg · d剂量灌胃,灌胃4周、8周每组分别处死半数实验动物,观察各组实验动物一般状况,盲肠与近端、中端、远端结肠黏膜黑变程度、HE染色、黑色素染色情况,并对观察结果进行评分统计。结果:大黄大鼠组灌胃4周、8周后,体重均低于正常组(P<0.05),大鼠粪便先为稀便,1周后逐渐变为干结,精神状态较正常组焦躁,灌胃4周、8周后,分别只有小部分大鼠结肠出现黑变,结肠大体组织学评分与正常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HE染色结果可见微绒毛脱落,炎性细胞浸润,未见其他异常,黑色素染色评分均高于正常组,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灌胃8周与4周比较,黑色素染色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大黄豚鼠组灌胃4周、8周后,体重均显着低于正常组(P<0.01),粪便先为稀便,约10天后逐渐变得干结,精神状态与正常组比较欠活泼,灌胃4周、8周后,全部豚鼠结肠黏膜均出现黑变,黑变颜色由暗褐色到深褐色不等,黑变范围以盲肠,近端、中端结肠为主,甚至全结肠均出现黑变,大体组织学评分与正常组比较,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灌胃8周与4周相比,结肠黏膜黑变颜色进一步加深,黑变范围进一步扩大,评分进一步升高,评分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黑色素染色后可见:数量不等的吞噬黄褐色色素的巨噬细胞,散在或成簇分布;色素颗粒大小不一,无折光性;色素颗粒颜色深且多,灌胃4周、8周黑色素染色评分与正常组比较,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灌胃8周与4周比较,评分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大黄粉成人最大剂量换算实验动物剂量、以大黄粉水溶液灌胃8周方法,可以成功建立MC豚鼠模型,采用相同办法无法获得理想的MC大鼠模型。2结肠黑变病的发病特点及相关发病机制的实验研究目的:通过动物实验研究MC的发病特点及相关发病机制。方法:将64只豚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大黄组、番泻叶组、果导片组、麦冬组、大黄低剂量组、大黄中剂量组、大黄高剂量组,每组8只,正常组以常温水灌胃,大黄组、番泻叶组、果导片组分别以各自药典规定最大剂量换算为豚鼠剂量灌胃,麦冬以药典规定最大剂量换算为豚鼠剂量的5倍剂量灌胃,大黄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以2g/kg·d、4g/kg·d、8g/kg·d剂量灌胃,灌胃时间均为8周。观察各组豚鼠结肠大体组织学、HE染色、黑色素染色情况,正常组、大黄组、番泻叶组、果导片组、麦冬组同时以TUNEL法行细胞凋亡检测、ELISA法行TNF-α含量检测。结果:灌胃结束,大黄、番泻叶、果导片组豚鼠大体组织学评分均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TUNEL法测得细胞凋亡OD值均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两两比较,番泻叶组评分低于大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果导片组低于大黄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大黄、番泻叶、果导片组黑色素染色评分均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两两比较,番泻叶组评分低于大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果导片组低于大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黄、番泻叶组TNF-α含量高于正常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果导片组TNF-α含量与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麦冬组豚鼠只有小部分豚鼠盲肠、近端结肠出现轻微色素沉着现象,大体组织学评分、黑色素染色评分、细胞凋亡OD值、TNF-α含量与正常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大黄低、中、高剂量组大体组织学评分、黑色素染色评分均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大黄中、高剂量组大体组织学评分、黑色素染色评分均高于低剂量组,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大黄中、高剂量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蒽醌类泻药(大黄、番泻叶)、非蒽醌类泻药(果导片)、含蒽醌成分中药(麦冬)均可引起豚鼠发生MC,但是程度上存在差异。MC的发病与细胞凋亡有关,与TNF-α之间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探讨。3结肠黑变病与结肠癌相关性的实验研究目的:通过实验研究探讨MC与结肠癌相关性。方法:将16只豚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正常组以常温水灌胃,模型组采用实验一方法制备MC豚鼠模型。造模结束后,采用大体组织学观察、HE染色、黑色素染色来确定造模是否成功,并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两组豚鼠结肠组织中结肠癌相关基因C-myc、K-ras、p53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C-mycmRNA表达高于正常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K-ras mRNA的表达高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53 mRNA的表达高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验结果并不支持MC的发病与结肠癌有关的观点,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还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艾碧琛[4](2013)在《甘露消毒丹及其残方体外抗EV7及对EV71感染miR-146a、miR-155、TLR4mRNA表达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甘露消毒丹及其残方抗EV71的效应与作用环节,及对EV71所致的炎症及免疫损伤的调节作用,并进一步认识甘露消毒丹结构的科学内涵。方法:①文献研究:从甘露消毒丹方源、临床运用情况、药理作用等方面探讨甘露消毒丹治“时疫”的有效性。②运用细胞培养技术,设正常细胞对照组、病毒对照组、病毒唑对照组,从直接抑毒实验、治疗性抑毒实验、预防性抑毒实验、预防+治疗性抑毒实验等4组实验分别观察甘露消毒丹全方及清残方、利残方体外抗EV71病毒的细胞存活率、病毒抑制率。③运用实时荧光定量法(RT-qPCR)检测直接抑毒实验中甘露消毒丹全方及清残方、利残方干预后细胞中miRNA-146a、miRNA-155及TLR4的表达变化。结果:①甘露消毒丹为叶天士创制,首载于《续名医类案》。可广泛运用于临床多种疾病的治疗,其中以内科疾病、传染科疾病为最多,治疗的疾病频次最高的分别是病毒性肝炎、慢性胃炎、手足口病;甘露消毒丹有护肝、抗肝纤维化、解热、抗病毒、抗炎、调节免疫、调节脂质代谢及胃肠功能等作用。甘露消毒丹的临床运用及实验研究均肯定了本方治疗“时疫”的有效性,“疫毒”与“湿热”是其所治“时疫”的重要证候基础。②在直接抑毒实验、治疗性抑毒实验、预防+治疗性抑毒实验中,甘露消毒丹组及清残方组、利残方组均有比病毒唑组更高的细胞存活率及病毒抑制率;清残方组的细胞存活率及病毒抑制率高于利残方组、甘全方组;在预防性抑毒实验中,甘全方组、清残方组、利残方组、病毒唑组的细胞存活率与病毒对照组接近,病毒抑制率几乎为零。③甘露消毒丹及其残方均能上调因EV71感染而下降的miRNA-146a、 miRNA-155表达,同时下调因感染而上升的TLR4表达;利残方组的调控作用强于清残方组及甘全方组。结论:①甘露消毒丹为治湿热性质时疫的良方,值得临床推广,“疫毒”与“湿热”是其所治“时疫”的重要证候基础。②甘露消毒丹及其残方均有较好的抗手足口病“时邪疫毒”——EV71的作用,并且其抗EV71效应体现在能影响EV71复制的多个环节。③清热解毒法在方中发挥了更强的抗EV71作用,但利湿化浊法的作用不能忽视,它与清热解毒法相辅相成。④甘露消毒丹能通过调节miR-146a、miR-155及TLR4来调控EV71所致炎症及免疫反应,提示甘露消毒丹除了能直接抗EV71,还能通过调节免疫与炎症反应来间接抗病毒。值得在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实践中推广⑤清热解毒法的抗EV71作用强于利湿化浊法,而利湿化浊法对EV71感染所致的炎症及免疫反应的调节作用强于清热解毒法。提示甘露消毒丹中清热解毒药、利湿化浊药各有所长,各司其职,方剂配伍全面合理,不宜偏废。⑥不论是在直接抗EV71还是在调节炎症及免疫反应中,甘露消毒丹中清热解毒药物及利湿化浊药物之间可能存在相互拮抗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王书杰[5](2012)在《从中医“阴阳”论探索癌痛消方及其拆方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机制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通过检测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周期的变化,了解癌痛消方及其拆方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并明确癌痛消方中三大类药物君臣配伍地位;2.研究癌痛消方中三大类药物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机制;3.研究传统中医汤方癌痛消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机制。方法Wistar雄性大鼠67只,随机选取12只为正常饲养组,普通饲料喂养,供实验结束时取肝脏组织作空白对照用;余55只进行移植性肝癌造模,于造模后第8天随机抽取7只(正常鼠2只,模型鼠5只)验证造模成功后,按比例随机分为5组,癌痛消全方组、理气活血(拆方I)组、清热解毒(拆方II)组、扶正培元(拆方III)组和模型组,每组10只。分别给予相应浓度的药液(均以人体等效剂量按10ml·kg·d-1灌胃,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给予相同体积的蒸馏水灌胃,每日2次,连续给药14d。实验结束停药24小时,心脏采血检测血液流变学改变;处死大鼠,行流式细胞仪Antlexin-v/PI叹染色法检测肝癌细胞凋亡率以及细胞周期;RT-PCR.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癌组织/正常肝组织Bcl-2、Survivin、Fas、FasL、Caspase-3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癌组织中VEGF的蛋白表达。结果1.癌痛消全方组和清热解毒组的凋亡率均接近于正常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血化瘀组与扶正培元组的凋亡率明显低于正常组,组间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在细胞周期的影响方面,癌痛消全方组和清热解毒组大部分肝癌细胞均停留在静止期(GO期)或G1期,极少数肝癌细胞进入到了S期。活血化瘀组与扶正培元组两组中相当大一部分肝癌细胞进入到S期和G2期。2.在血液流变学多项指标如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血沉方程K值的测试结果经方差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癌痛消全方组中各项指标数均低于模型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各拆方中,活血化瘀组与癌痛消全方组接近,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清热解毒组和扶正培元组两组中各项指数均与模型组相近,两两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癌痛消全方组和活血化瘀组MVD值均明显低于模型组,与模型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极显着性(P<0.01),且以上两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清热解毒组与扶正培元组的MVD值与模型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3.癌痛消方可明显抑制肝癌细胞中Bcl-2、Survivin mRNA和蛋白的表达。在拆方组中,以清热解毒组疗效最为显着,对Bcl-2、Survivin mRNA及蛋白的影响与癌痛消方接近,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扶正培元组对Bcl-2mRNA及蛋白无明显影响(P>0.05);而活血化瘀组可显着上调Bcl-2、Survivin mRNA和蛋白的表达(P<0.01或P<0.05)。Fas、FasL mRNA和蛋白在癌痛消全方组中表达最高,组间差异极显着(P<0.01);在清热解毒组中同样高表达(P<0.05);在活血化瘀组中的表达无明显影响(P>0.05)。在扶正培元组中除开Fas mRNA高表达(P<0.05), Fas、FasL蛋白和FasLmRNA的表达均无明显改变(P>0.05)。Caspase-3mRNA和蛋白在癌痛消方组中表达最高;在清热解毒组中同样高表达,且与全方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 Caspase-3mRNA在活血化瘀组(拆方I)与扶正培元组(拆方III)中均高表达(P<0.05),但Caspase-3蛋白在两组的表达与模型组组间差异也无显着性(P>0.05)结论1、癌痛消方中清热解毒药物在促进肝癌细胞凋亡和抑制肝癌细胞增殖等疗效最为显着,从短期疗效来看,该方中清热解毒药物的功用几乎等同于全方,因此作为君药,在肝癌治疗中起主要的治疗作用。2、癌痛消方中唯有活血化瘀药物可影响肝癌荷瘤机体血液流变学,改善微循环,从而减少癌栓的形成,提高剪切力,能一定程度上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和转移,充分肯定了活血化瘀药物在肝癌治疗中的必要性;同时,活血化瘀药物还能够显着降低MVD,有效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活血化瘀药物在癌痛消方中起到改善肿瘤微环境的作用,通过对抗阴邪(痰瘀)起作用,改变肿瘤生存环境,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3、癌痛消方能够显着影响肝癌细胞细胞凋亡信号传导调控因子下调细胞凋亡抑制基因Bcl-2、survivin的表达;以及上调细胞凋亡促进因子Fas、FasL、Caspase-3的表达。其方中清热解毒药物作用最为显着,其次是扶正培元药物;而活血化瘀药物对细胞凋亡信号传导调控因子的表达无明显影响。因此,我们认为癌痛消方中的清热解毒药物发挥着对抗阳邪(恶气)的作用,通过调整细胞凋亡信号的传递,从而促进肝癌细胞凋亡、抑制肝癌细胞增殖。4、癌痛消方能够从阴阳两个方面作用于肝癌,即可以通过改善血液流变学、抑制肿瘤血管增生等;同时,还能够影响细胞凋亡信号传导调控因子,表现为下调细胞凋亡抑制基因Bcl-2、survivin的表达;以及上调细胞凋亡促进因子Fas、FasL、Caspase-3的表达,从而到达抗肝癌疗效。

罗光明[6](2009)在《栀子药材质量评价及栀子柏皮汤配伍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构建栀子及栀子柏皮汤质量控制体系;2.探讨栀子柏皮汤保肝利胆作用机理。方法:1.采用HPLC同时测定栀子中栀子苷、西红花苷-1的含量;2.采用HPLC和HPCE构建栀子化学成分指纹图谱;并采用多元数据分析系统对指纹图谱数据进行化学模式识别分析和聚类;3.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构建栀子遗传指纹图谱,并采用UPGMA进行聚类分析以获得树状聚类图;4.采用CCl4建立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观察栀子柏皮汤及拆方对小鼠血清中ALT、AST活性,肝组织MDA含量、SOD活性,肝细胞损伤程度和胆汁流量、胆汁成分的影响;5.采用HPLC开展栀子柏皮汤谱效学研究。结果:1.所建立的栀子化学成份HPLC和HPCE指纹图谱操作系统稳定,色谱峰间分离度较好,且基线平稳。所标示的对照图谱与样品指纹图谱相似度较高。2.ISSR分子标记可将栀子分为四类,同一产区基本归为一类。3.栀子柏皮汤能降低小鼠血清中ALT、AST水平,降低肝组织中MDA含量,增加肝组织中SOD含量,显着增加胆汁流量,并提高胆汁中胆红素含量,对胆固醇含量影响不明显。4.栀子柏皮汤HPLC指纹图谱在238nm和440nm分别有19个和6个共有峰,标示了4个与保肝作用密切相关的共有峰。结论:1.HPLC和HPCE指纹图谱可分别作为栀子质量控制技术;2.化学模式识别中以快速聚类法和欧式距离系统聚类法更为真实反映栀子化学成分差异。3.栀子柏皮汤有较好的保肝利胆作用,其保肝作用是栀子黄柏的协同发挥,利胆作用主要是栀子。

刘春玲[7](2006)在《芦黄颗粒抗动脉内膜损伤术后兔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它是发达国家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在发展中国家发病率和死亡率也越来越高,因此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和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越来越成为研究的热点。其发病机理的研究以往主要围绕三种学说:脂质浸润学说、血栓形成学说和损伤反应学说。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1999年Ross R教授在损伤反应学说的基础上,明确提出“AS是一种炎症性疾病”。其过程涉及到一些化学因子、细胞因子及免疫因子,这些因子将AS灶内各种细胞间通过自分泌与旁分泌,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促进病变的发展。国内外多数研究认为,动脉粥样硬化发展是一个多因素的复杂病理过程,其中心环节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沉积在血管壁,随之氧化修饰,炎症细胞聚集、侵入和激活,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产生。其中炎症反应贯穿了AS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与斑块的形成及稳定密切相关。与防治血栓和再血管化相比,稳定斑块更具实际意义。芦黄颗粒是唐蜀华教授在多年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总结而成的经验方,具有良好疗效。以补益肝肾、活血清热解毒并治为原则,由黄精、首乌、姜黄、红花、虎杖、漏芦诸药组成。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上述药物可从不同环节发挥调脂、抗AS作用。我们通过建立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观察养阴活血、清热解毒方芦黄颗粒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旨在开发中药干预动脉粥样硬化的新视角。 目的 通过建立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的动物模型,观察芦黄颗粒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并对其机制加以探讨。 (1)观察芦黄颗粒对AS兔血脂及血清脂质过氧化的影响,了解芦黄颗粒的调脂作用。

曹志群[8](2002)在《芪莲舒痞颗粒对CAG癌前病变临床及抑制血管生成因子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从临床和实验方面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病因病机和治法方药进行深入的探讨,以寻求治疗本病的中医药效机理。方法:根据临床辨证,提出慢性萎缩性胃炎痛前病变之脾胃虚损,瘀毒内蕴,穷必及肾说,拟健脾益肾、行气化瘀、敞结解毒为治法。据此遣药组方,用现代工艺流程制成芪莲舒痞颗粒(QLSP)。临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61例,并与40例胃复春,36例维酶素对照组进行临床和病理疗效比较。同时观察QLSP组及二对照组治疗前后H·Pylori清除率、血cAMP、SOD、LPO、TXB2、6-K-PGF1α的变化。实验研究用致癌剂造Wistar大鼠胃癌前病变模型,运用分子生物学原位杂文法、免疫组化法等技术,检测治疗前后QLSP组与二对照组大鼠胃粘膜癌前病变血管生成因子(VEGF及受体、bFGF、PDGF等)、MVD表达与病理学改变、血清SOD、MDA的变化以及免疫器官(胸腺、肿)的重量变化。结果:临床研究QLSP组治疗前后显效率32.8%,总行效率80.3%;胃复春组显效率27.5%,总有效率70.0%:维酶素组显效率2.8%,总有效率47.2%;QLSP组有效率有效率明显高于二对照组。QLSP组抑制H·Pylori,升高血cAMP、SOD,降低LPO,改善TXB2/6-K-PGF1α,与二对照组有显着差异(p<0.05)。实验研究表明,胃粘膜癌前病变也有血管生成因子表达,与正常组有明显差异(p<0.05)。QLSP组能明显抑制血管生成因子(VEGF及受体、bFGF、PDGF等)的表达和分泌;升高血清SOD、降低MDA;阻断或逆转胃粘膜癌前病变的病理状态;明显增加胸腺、脾的重量,并且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脾胃虚损,瘀毒内蕴,穷必及肾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主要病机。因此,健脾益肾,行气化瘀,散结解毒是其重要的治法,QLSP治疗本病不但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而且结合实验研究,从整体、细胞和分子水平上揭示了本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作用机制。认为该药作用于该病的多个环节,多个靶点,具有综合疗效作用,其机则可能与抑制血管生成因子、抗氧化、抑制脂质过氧化、调节免疫、改善血液PG12/TXA2平衡、抑制H·D1叮、抗炎等综合作用有关,特别是其抑制血管牛成因于的表达,对本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为丰富慢性萎缩性胃炎癌汕病变的病理学和治疗学的内涵,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邹奎昌,宋伍铭,徐凤仙,林水淼,郭根英,王宏伟,刘力,周锦鹏,张红芳,孙银强[9](1995)在《养阴方和清解方分别对大鼠肝脏癌变过程影响的组织学观察》文中提出本研究应用黄曲霉毒素 B1(AFB1)致大鼠肝癌模型,动态观察养阴方和清解方在予 AFB1同时及癌前病变出现后使用时肝脏的组织学变化。结果发现,养阴方和清解方对 AFB1所致的肝脏损伤有保护作用;且对 AFB1所致的肝癌前期病变有明显抑制作用;46周时两中药预防组的肝癌发生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在癌前病变出现后用养阴方的养阴治疗组,其肝癌发生率也低于模型组(P<0.05);且各中药组首例肝癌发生的时间明显迟于模型组。

二、养阴方和清解方分别对大鼠肝脏癌变过程影响的组织学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养阴方和清解方分别对大鼠肝脏癌变过程影响的组织学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扶正化瘀片基于miR-122/IL-10因子治疗肝纤维化(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
        1.5.2 观察组
    1.6 观察指标
        1.6.1 实验试剂
        1.6.2 抗纤维化病理检查
        1.6.3 IL-10 mRNA、miR-122 mRNA (PCR) 检测
        1.6.4 肝脏抗纤维化调节因子SOD活性检测
    1.7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扶正化瘀片对慢性肝炎肝纤维化患者肝脏的影响
    2.2 扶正化瘀片对慢性肝炎肝纤维化患者血清指标的影响
    2.3 扶正化瘀片对慢性肝炎肝纤维化患者抗纤维化调节因子的影响
3 讨论

(2)天然保健植物饲料添加剂组方防治仔猪早期断奶应激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断奶仔猪生理特点
        1.1 消化道发育不完善
        1.2 胃酸分泌不足
        1.3 免疫机能低下
        1.4 肠道微生物区系紊乱
    2 仔猪断奶应激
        2.1 概念
        2.2 产生原因
        2.3 危害
        2.4 营养调控方法
    3 天然保健植物饲料添加剂
        3.1 概念
        3.2 特点
        3.3 活性成分及作用方式
        3.4 养殖应用
    4 常用天然保健植物在仔猪上的应用
        4.1 黄连
        4.2 白头翁
        4.3 金荞麦
        4.4 黄芪
        4.5 黄柏
        4.6 朱砂莲
第二章 试验研究
    1 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1.1 主要内容
        1.2 技术路线
    试验一 天然保健植物饲料添加剂组方对早期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腹泻、血浆及器官指数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试验日粮与饲养管理
        1.3 样品采集和分析测定
        1.4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生长性能及腹泻
        2.2 血液生化指标
        2.3 器官指数
        3 讨论
        3.1 天然保健植物饲料添加剂组方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及腹泻的影响
        3.2 天然保健植物饲料添加剂组方对断奶仔猪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
        3.3 天然保健植物饲料添加剂组方对断奶仔猪器官指数的影响
    试验二 天然保健植物饲料添加剂组方体外抑菌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试验步骤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章 全文综合讨论与结论
    1 全文综合讨论
        1.1 健康性能
        1.2 生长性能与养分消化率
        1.3 血浆生化指标与器官指数
        1.4 体外抑菌试验与断奶仔猪生产试验
    2 全文结论
第四章 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语与符号一栏表
附录
致谢
图版

(3)结肠黑变病的发病特点及与结肠癌相关性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诊治结肠黑变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结肠黑变病的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结肠黑变病的发病特点及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前言
    临床资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结肠黑变病的动物模型研究
        前言
        材料
        方法
        结果
        小结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结肠黑变病的发病特点及相关发病机制的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
        方法
        结果
        小结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结肠黑变病与结肠癌相关性的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创新点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附录7
附录8
附录9
附录10
致谢
个人简介及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甘露消毒丹及其残方体外抗EV7及对EV71感染miR-146a、miR-155、TLR4mRNA表达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甘露消毒丹治“时疫”有效性文献探讨
    1 甘露消毒丹方源
    2 甘露消毒丹的临床运用概况
        2.1 临床运用广泛,尤以内科、传染科疾病为多
        2.2 病毒性肝炎、慢性胃炎、手足口病是本方治疗频次最高疾病
    3 甘露消毒丹的药理学作用研究概况
        3.1 护肝、抗肝纤维化
        3.2 解热作用
        3.3 抗病毒作用
        3.4 抗炎、免疫调节作用
        3.5 调节胃肠功能
        3.6 调节脂质代谢
    4 从甘露消毒丹的临床研究看其治疗“时疫”的有效性
    5 从甘露消毒丹的实验研究现状初探其治疗“时疫”机制
    6 “疫毒”“湿热”是甘露消毒丹主治“时疫”的重要证候基石出
    7 甘露消毒丹治“时疫”值得推广
第二部分:甘露消毒丹及其残方体外抗EV71作用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步骤
    2 结果
        2.1 病毒毒力测定结果
        2.2 药物细胞毒性测定结果
        2.3 药物抗EV71的药效学实验结果
    3 讨论
        3.1 手足口病疫情逐渐加重,EV71与重症手足口病密切相关
        3.2 对症和支持疗法仍是西医治疗手足口病的主要措施
        3.3 手足口病病因病机的中医认识
        3.4 中医辨证论治手足口病疗效肯定,“清热、解毒、化湿”为主要治法
        3.5 甘露消毒丹抗手足口病确有良效,作用机制尚未阐明
        3.6 甘露消毒丹的拆方研究有助于阐明其配伍原理及作用机制
        3.7 甘露消毒丹及其残方体外抗EV71效应及机制分析
        3.7.1 甘露消毒丹有较好的抗手足口病“时邪疫毒”-“EV71”的作用
        3.7.2 “清热解毒法”发挥了更强的抗EV71作用
        3.7.3 利湿化浊法与清热解毒法应是相辅相成
        3.7.4 甘露消毒丹能针对EV71复制的多环节发生作用
第三部分:甘露消毒丹及其残方对感染EV71细胞miRNA-146a、miRNA-155、TLR4mRNA表达的影响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步骤
    2 结果
        2.1 RNA电泳图
        2.2 RNA鉴定
        2.3 各待检测基因的扩增曲线和熔解曲线
        2.4 各组miR-146a、miR-155、TLR4mRNA RQ值
    3 讨论
        3.1 直接炎症反应及免疫损伤是手足口病EV71感染的重要致病机制
        3.2 miR-146a、miR-155及TLR4在炎症与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
        3.3 甘露消毒丹及其残方可能通过调节miR-146a、miR-155及TLR4来对抗EV71所致炎症及免疫反应
        3.4 甘露消毒丹具有直接、间接双重抗病毒作用
        3.5 利湿化浊法调控miR-146a、miR-155、TLR4的作用强于清热解毒法
        3.6 清热解毒药、利湿化浊药各有所长,甘露消毒丹配伍全面合理
        3.7 清热解毒药物及利湿化浊药物之间还可能存在相互拮抗
结论
致谢
附: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及发表论文

(5)从中医“阴阳”论探索癌痛消方及其拆方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机制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西医学对原发性肝癌的认识及研究概况
        1.1 对原发性肝癌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1.1.1 湿热伏邪是原发性肝癌的启动因子
        1.1.2 痰湿血瘀是原发性肝癌的枢纽因子
        1.1.3 “恶气”是原发性肝癌发生的内在因子
        1.2 “癌毒”观点对原发性肝癌的重新认识
        1.2.1 痰瘀互结为肝癌细胞提供了适应其生存的微生态环境
        1.2.2 痰瘀互结为肝癌的侵袭和转移提供了平台和屏障
        1.2.3 “恶气”是肝癌细胞与微环境间信息的传递
    2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研究进展
        2.1 中药复方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研究
        2.2 中药单味药治疗原发性肝癌作用的研究
        2.2.1 清热解毒药
        2.2.2 活血化瘀药
        2.2.3 补虚药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癌痛消方及其拆方诱导大鼠移植性肝癌细胞凋亡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和分析
    实验二 癌痛消方及其拆方对大鼠移植性肝癌血循环及微血管密度(MVD)影响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和分析
        2.1 血液流变学测定结果
        2.2 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结果
    实验三 癌痛消方及其拆方对大鼠移植性肝癌细胞凋亡信号调控因子影响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和分析
        2.1 RT-PCR
        2.2 各组肝癌细胞中Bcl-2、Survivin、Fas、FasL及Caspase-3蛋白的表达情况
第三部分 讨论
    1 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法则(细胞凋亡/细胞周期)
    2 癌痛消方从“阴”、“阳”论治原发性肝癌
    3 癌痛消方中清热解毒药物作为君药的实验依据
    4 癌痛消方中活血化瘀药物在原发性肝癌中的必要性
    5 癌痛消方及其拆方对肝癌细胞凋亡信号调控因子的影响
        5.1 癌痛消方及其拆方对肝癌细胞凋亡抑制基因的影响
        5.2 癌痛消方及其拆方对肝癌细胞凋亡促进基因的影响
    6 问题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1
附图2
附图3
附图4
附图5
附图6
附录
    一、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发表论文情况

(6)栀子药材质量评价及栀子柏皮汤配伍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实验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材料
        1.1 主要仪器
        1.2 主要试剂
        1.3 引物
        1.4 对照品
        1.5 动物
        1.6 供试品
    2.实验方法
        2.1 栀子有效成分含量HPLC法测定
        2.2 栀子HPLC指纹图谱构建
        2.3 栀子HPCE指纹图谱构建
        2.4 栀子ISSR指纹图谱构建
        2.5 栀子柏皮汤全方、拆方及不同产地栀子全方对小鼠急性实验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2.6 栀子柏皮汤全方及拆方对正常大鼠胆汁流量的影响
        2.7 栀子柏皮汤HPLC指纹图谱研究
        2.8 栀子柏皮汤含药血浆的指纹图谱研究
    3 数据分析
第二部分 结果
    1 HPLC法同时测定不同产地与品系栀子中栀子苷、西红花苷-1的含量
    2 栀子化学成分HPLC指纹图谱的构建及化学模式识别
        2.1 HPLC指纹图谱对照图谱建立及共有峰标定
        2.2 相似度评价
        2.3 栀子HPLC指纹图谱化学模式识别
    3 栀子化学成分HPCE指纹图谱的构建及化学模式识别
        3.1 共有峰的标定
        3.2 对照图谱构建
        3.3 相似度评价
        3.4 栀子HPCE化学模式识别
    4 栀子ISSR基因指纹图谱构建
        4.1 DNA提取与质量检测
        4.2 ISSR最佳反应体系的建立
        4.3 ISSR标记的引物筛选及退火温度的影响
        4.4 栀子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4.5 栀子种质资源的聚类分析
    5 栀子柏皮汤全方、拆方及不同产地栀子全方对小鼠急性实验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5.1 栀子柏皮汤全方对小鼠急性实验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5.2 栀子柏皮汤拆方对小鼠急性实验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5.3 不同产地栀子所制备栀子柏皮汤对小鼠急性实验性肝损伤的影响
    6 栀子柏皮汤全方及拆方对正常大鼠胆汁流量的影响
        6.1 栀子柏皮汤全方对正常大鼠胆汁流量的影响
        6.2 栀子柏皮汤拆方对正常大鼠胆汁流量变化的影响
    7 栀子柏皮汤HPLC指纹图谱研究
        7.1 供试品色谱图的制备
        7.2 色谱指纹图谱相似性评价
        7.3 栀子柏皮汤指纹图谱中共有峰归属分析
        7.4 栀子柏皮汤指纹图谱共有峰谱效关系相关性分析
    8 栀子柏皮汤含药血浆的指纹图谱研究及栀子苷含量测定
        8.1 对照品色谱图的制备
        8.2 血浆指纹图谱的制备
        8.3 血浆指纹图谱共有峰
        8.4 血浆指纹图谱峰的归属
        8.5 含药血浆中栀子苷的入血率测定
        8.6 栀子柏皮汤含药血浆指纹图谱共有峰谱效关系相关性分析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1 栀子药材质量控制模式研究
        1.1 同一色谱条件下栀子多组分含量测定的可行性
        1.2 栀子化学成分指纹图谱适用性
        1.3 栀子基因指纹图谱
    2 栀子柏皮汤及拆方药效学研究
        2.1 栀子柏皮汤及拆方保肝作用的作用机理
        2.2 栀子柏皮汤及拆方利胆作用的作用机理
        2.3 栀子柏皮汤复方谱效学研究
结论
附图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第一部分 综述
        1 栀子研究概述
        2 栀子柏皮汤研究概述
个人简历

(7)芦黄颗粒抗动脉内膜损伤术后兔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一览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
        一、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
        二、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节 中医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
        一、对动脉粥样硬化病名的认识
        二、对动脉粥样硬化病因病机的认识
        三、中医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一、材料
        二、研究方法
    第二节 实验结果
        一、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鉴定
        二、实验动物的一般情况
        三、对血脂及血清SOD、MDA的影响
        四、对血清NO、血浆ET-1的影响
        五、对血清CRP、IL-6的影响
        六、病理观察
        七、对斑块CD68和MCP-1表达的影响
        八、对斑块MMP-1、TIMP-1 mRNA的影响
第三部分 讨论
    一、动物模型的建立和阳性对照药物的选择
    二、提出养阴活血、清热解毒的治法依据
    三、芦黄颗粒的组方研究
    四、芦黄颗粒抗动脉内膜损伤术后兔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机理探讨
    五、不足之处
    六、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Ⅰ 文献综述
    Ⅱ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8)芪莲舒痞颗粒对CAG癌前病变临床及抑制血管生成因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
        1.2.1 中医诊断标准
        1.2.2 西医诊断标准
        1.2.3 纳入标准
        1.2.4 排除标准
    2. 病例分组
    3. 治疗方法
        3.1 试验组
        3.2 阳性对照组
    4. 观察指标及方法
        4.1 安全性观测
        4.2 疗效性观测
    5. 疗效判断标准
        5.1 综合疗效标准
        5.2 H·Pylori根除标准
        5.3 单项症状疗效判定标准
        5.4 胃镜及病理疗效标准
    6. 统计学分析方法
    7. 研究结果
        7.1 综合疗效
        7.2 治疗后临床症状与体征分级比较
        7.3 舌象改善情况比较
        7.4 治疗前后脉象比较
        7.5 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均值比较
        7.6 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胃镜像比较
        7.7 试验组与二对照组治疗前后病理情况比较
        7.8 试验组与二对照组治疗前后病理积分比较
        7.9 试验组与二对照组治疗前后病理组织学照片
        7.10 抗H·ylori感染治疗效果比较
        7.11 治疗前后三组血清SOD、LPO变化
        7.12 治疗前后三组血浆cAMP变化
        7.13 胃癌前病变患者治部前后三组血浆TXB_2、6-K-PGF_(1α)比较
        7.14 不良反应
实验研究
    实验一 QLSP对模型大鼠血清SOD、MDA的影响
    实验二 QLSP对模型大鼠胸腺、脾的影响
    实验三 QLSP对模型大鼠血管生成因子、MVD的影响
    实验四 QLSP对模型大鼠胃粘膜组织病理影响
讨论
    1. CAG癌前病变的中医认识
        1.1. 痞满的病名沿革
        1.2 胃痞的临床表现
        1.3 胃痞的病因病机
    2 CAG癌前病变之脾胃虚损说
        2.1 脾胃虚损,正气不足
        2.2 中焦壅滞,升降失职
        2.3 气阴两虚,纳运失调
    3. CAG癌前病变之瘀毒说
        3.1 久病入络,血瘀不畅
        3.2 由微及渐,蕴毒内积
    4. CAG痛前病变之“五脏之伤,穷必及肾”说
        4.1 肾为胃之关,主温煦濡养
        4.2 脏腑失调,病及于肾
    5. CAG癌前病变的治法探析
        5.1 健脾益肾,扶正固元
        5.2 化瘀行气,消滞散结
        5.3 清热化湿,解毒祛邪
    6 芪莲舒痞颗粒组方分析
        6.1 药物组成及制剂
        6.2 中药古籍述要
        6.3 方义分析
        6.4 现代药理研究
    7. 临床及实验效应分析
        7.1 注重脏腑调节,症状疗效显着
        7.2 病证结合用药,阻断癌前病变
        7.3 对清除HP的疗效分析
        7.4 对备浆cAMP的影响
        7.5 对血浆TXA_2、PGI_2的调控作用
        7.6 对抗氧化水平的影响
        7.7 试验PLGC大鼠胸腺与脾重量的影响
        7.8 对血管生成因子、MVD的抑制作用
        7.8.1 肿瘤生成因子和MDV
        7.8.2 肿瘤新生血管形态和功能
        7.8.3 血管生成与癌前病变
        7.8.4 抗血管生成治疗肿瘤
结语
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
文献综述
    中医对CAG癌前病变研究进展
致谢

四、养阴方和清解方分别对大鼠肝脏癌变过程影响的组织学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扶正化瘀片基于miR-122/IL-10因子治疗肝纤维化[J]. 张海丛,邵明亮,张巍,袁文芳,侯桂英,李志锁,王蕊. 中医学报, 2019(06)
  • [2]天然保健植物饲料添加剂组方防治仔猪早期断奶应激的研究[D]. 赵鹏. 贵州大学, 2018(05)
  • [3]结肠黑变病的发病特点及与结肠癌相关性的临床和实验研究[D]. 郁强.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4]甘露消毒丹及其残方体外抗EV7及对EV71感染miR-146a、miR-155、TLR4mRNA表达影响的研究[D]. 艾碧琛.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3(07)
  • [5]从中医“阴阳”论探索癌痛消方及其拆方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机制的实验研究[D]. 王书杰.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2(12)
  • [6]栀子药材质量评价及栀子柏皮汤配伍机理研究[D]. 罗光明.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09(05)
  • [7]芦黄颗粒抗动脉内膜损伤术后兔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研究[D]. 刘春玲.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6(01)
  • [8]芪莲舒痞颗粒对CAG癌前病变临床及抑制血管生成因子的研究[D]. 曹志群.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2(02)
  • [9]养阴方和清解方分别对大鼠肝脏癌变过程影响的组织学观察[J]. 邹奎昌,宋伍铭,徐凤仙,林水淼,郭根英,王宏伟,刘力,周锦鹏,张红芳,孙银强.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5(S1)

标签:;  ;  ;  ;  ;  

养阴方和清结方对大鼠肝癌发生作用的组织学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