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林泉区裂隙流数值模拟与分析

柳林泉区裂隙流数值模拟与分析

一、柳林泉区裂隙水流的数值模拟与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玉卓[1](2021)在《新巨龙煤矿矿井水水化学特征及成因机制》文中提出

谷丰佑[2](2021)在《景电灌区封闭型单元水盐分异对地下水动态变化的响应研究》文中指出

武东强[3](2021)在《济南岩溶大泉水化学成分形成作用研究》文中认为

侯庆秋[4](2021)在《乌梁素海流域水文地球化学成因及水盐运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乌梁素海是我国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在调节气候、抵御荒漠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由于近几十年来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对工、农业废水的排放疏于管理,对乌梁素海及周边地下水造成了严重地污染,进而引发了湿地退化、泥沙淤积、水质恶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本文的研究对象为乌梁素海及周边地下水,主要通过收集资料,野外实地调查及采样,运用数理统计、水化学类型划分、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Gibbs图、离子比例关系、饱和指数、Eh-p H关系、氯碱指数、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地下水流场分析及达西定律等方法对不同水体的水化学特征及成因机制、乌梁素海与地下水水力联系及地下水对乌梁素海水量、盐量的补给进行了研究,以期揭示现阶段乌梁素海流域水化学特征及控制因素,厘清地下水、乌梁素海间的补排关系,量化地下水在维持乌梁素海湿地生态系统稳定的作用。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研究区中地下水与乌梁素海湖水均为弱碱性,水质普遍为微咸水,局部地下水咸化严重,呈现咸水。由于研究区强烈的蒸发浓缩作用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地下水化学类型较多,其中15种潜水水化学类型,承压水水化学类型13种,优势离子均为Na+与Cl-,次优势离子种类变化较多,乌梁素海水化学类型为Cl·SO4-Na·Mg型。2.通过聚类分析将研究区水样分为四类:分布于地下水补给区与径流区的A-Ⅰ-1类水样受人类活动影响强烈,水化学类型较为复杂,水化学组分以HCO3-为主,少数水样以SO42-为主,矿化度普遍偏低;分布在大佘太盆地西南部,靠近乌梁素海的A-Ⅰ-2类水样均为苏打水型;位于地下水排泄区的A-Ⅱ-3类水样埋深浅,水化学组分以Cl-、Na+为主;位于农田退水渠附近的B-Ⅲ-4类水样水化学组分K+,Ca2+普遍低于研究区其它水样值,然而F-、As(Ⅲ)、As(Ⅴ)、碘化物普遍高于研究区其它水样,且调查过程中发现该井孔成井过程中见较厚的粘土层,因此推测以上组分过高主要源于粘土矿物的溶解。3.自然状态下,水-岩相互作用过程和蒸发浓缩作用过程是该研究区水化学组分形成的主要作用过程。其中,水化学组分的形成、迁移及转化还受溶滤、氧化还原、蒸发浓缩、阳离子交替吸附等过程的影响。4.乌梁素海与周围潜水及承压水均具有水力联系,2019年潜水补给乌梁素海水量约2509.19万m3、盐量72395.95 t(按TDS计),承压水补给乌梁素海水量、盐量相对较少,水量约909.86万m3、盐量16266.5 t。

陈炎[5](2021)在《宿州城西水源地地下水模拟与可持续利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因不合理开采造成的地下水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对水源地地下水资源的科学评价和可持续开发利用方案的确定乃当务之急。本文以宿州市城西水源地为例,在综合分析水源地及其区域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基础上,概化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利用地下水数值模拟软件建立了研究区地下水水流数值模型开展了研究区地下水资源状况评价工作。经过矫正验算,确定了研究区的的地下水最大可开采量。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用水需求,设计了最优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制定了研究区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保护对策,进而达到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目的。

陆帅帅[6](2021)在《晋祠泉域岩溶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演化特征及模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晋祠泉域岩溶地下水水量稳定、水质良好,是太原市及其周边县市工农业供水的重要水源。近几十年,泉域内的人口密集增长、城市化进程稳步推进和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使得水资源供不应求、供需矛盾突出,尤其是人为因素(采煤排水、岩溶水开采、汾河水库的修建等)对岩溶地下水系统的影响愈来愈大,最终导致泉水流量不断减少并断流。泉水断流不仅改变了岩溶水系统的水动力场,对于水化学演化过程也产生了深刻影响。为科学认识晋祠泉域岩溶水水质演化规律,适度开发和利用岩溶水资源以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有必要对岩溶水水化学演化特征进行分析。本文在分析晋祠泉域岩溶地下水的赋存条件、补径排特征的基础上,研究岩溶水的水化学特征及演变规律,探讨主要阴阳离子来源,建立水化学逆向模拟模型研究岩溶水水化学场演化规律。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以钻孔数据、地质图、水文地质图等为基础,利用GMS软件构建晋祠泉域岩溶水赋存空间的三维可视化模型。根据地质模型的分层和剖面显示结果,晋祠泉域地势起伏很大,从西北部到东南部,高程呈现减小趋势。第四系地层广泛分布于太原盆地且厚度较大,在山区和河谷地带零星分布且厚度较薄。二叠系和三叠系地层在泉域中部厚度较大,石炭系地层厚度较薄且分布于汾河河谷地带。寒武奥陶系地层出露于泉域北部和西北部,是主要的含水岩组。马兰向斜、岭底向斜、北石槽背斜等褶皱均在模型中可视化表达,但由于GMS软件假定地层连续,断层在模型中不能很好体现。(2)运用箱型图、舒卡列夫分类法、Piper图、SOM神经网络模型、相关性分析和离子散点图等方法,探讨了晋祠泉域岩溶地下水的水化学时空演化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泉域补给区水化学类型以HCO3-Ca·Mg、HCO3-Ca型为主,径流区以HCO3·SO4-Ca·Mg、SO4·HCO3-Ca·Mg型为主,排泄区为SO4-Ca、SO4-Ca·Mg型,且沿渗流路径T、TDS、EC和主要组分离子浓度不断增加。通过对比2001年和2016年水化学场的变化规律,发现2016年的TDS和各主要组分的空间分布特征更加复杂,可能受到酸性老窑水和汾河地表水的渗漏影响。岩溶水中HCO3-和Ca2+、Mg2+主要来源于碳酸盐岩溶解,SO42-源于石膏溶解、黄铁矿氧化或“老窑水”渗漏,Cl-与Na+主要来源于盐岩溶解,Na+还可能受阳离子交换作用控制。(3)岩溶水接受汾河渗漏段地表水的渗漏补给,与汾河水发生了混合作用,混合水的水化学组分更接近于占比更大的水样。在矿物饱和度指数分析的基础上,考虑可能存在的矿物相和约束条件,运用PHREEQC软件建立水文地球化学反向模拟模型,研究沿岩溶水主要渗流路径上发生的水化学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在泉域的北部、中部和南部发生了不同的矿物溶解沉淀过程和阳离子交换作用,且水岩相互作用与含水介质类型、地质构造和水动力条件密切相关。泉域北部从补给区到排泄区,主要发生了方解石、白云石和石膏的溶解。由于泉域的灰岩裸露区是开系统,CO2溶解进入水中,伴随着Ca-Mg交换。从排泄区由北向南,石膏溶解量增大,岩盐、白云石和CO2可能过饱和,还发生了Ca-Mg和Ca-Na阳离子交换作用。泉域中部汾河地表水渗漏进入岩溶水系统后,发生了石膏和CO2的溶解,方解石、白云石沉淀和Ca-Mg阳离子交换。中部径流区到排泄区,石膏溶解明显高于方解石,岩盐发生沉淀,Ca-Mg和Ca-Na阳离子交换作用发生。从深埋区至排泄区,岩溶水中石膏溶解量5.54mmol/L,明显高于其他矿物,并发生了Ca-Mg和Ca-Na阳离子交换。

李双慧[7](2021)在《准格尔煤田岩溶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演化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准格尔煤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是我国主要煤炭资源开采基地之一,该地区矿井采掘主要位于石炭-二叠系,受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其下伏寒武-奥陶系岩溶水为直接充水层,岩溶水害对矿井安全生产的影响十分严峻。同时,受季风气候和地形地貌影响,研究区气候干旱,降雨量稀少,水资源短缺,岩溶水系统与该地区动植物的生态环境、人类日常生活和工业农业用水密切相关。水化学特征是查明水文地质条件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查明准格尔煤田寒武-奥陶系岩溶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阐明岩溶水系统在水循环中的意义,探讨岩溶水中水化学组分的来源,为进一步探查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提供一定依据,对研究区煤层底板岩溶水害防治和岩溶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准格尔煤田寒武-奥陶系岩溶水为研究对象,在充分收集分析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历史资料的基础上,采集研究区岩溶水水样和岩溶含水层岩样,通过对岩溶水样基本物理性质、水化学离子组分和同位素数据计算分析,查明准格尔煤田岩溶水水化学组分特征,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为水岩作用,判别岩溶水中主要阴阳离子来源,确定岩溶区“低矿化度、高氯离子”形成原因为奥陶系马家沟组地层富含盐岩矿物的长期溶滤导致。分析了研究区岩溶水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和黄河水侧向渗漏补给,并利用不同水体同位素特征定量分析大气降水与黄河水侧向渗漏补给岩溶水的比例关系。结合岩溶水水化学特征重新划分研究区岩溶水补给区、径流区、滞流区和排泄区范围,建立岩溶水水化学演化概念模型,掌握了岩溶水径流过程中水化学组分形成机制及演化规律。本研究对准格尔煤田各矿区矿井水源判别及水害防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张书凯[8](2021)在《汾河源头水环境调查与水源涵养研究》文中提出作为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在山西省的经济发展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近些年,随着旅游经济的大力发展、人类活动影响的加剧,汾河源头的水环境遭到破坏,水源涵养能力下降,对经济发展也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对汾河源头水环境的保护研究刻不容缓。本文以汾河源头为研究区域,通过实地调查、收集相关资料,了解研究区目前水环境状况,针对研究区雷鸣寺泉流量、河流生态流量、水体水质与纳污能力进行研究,并就研究区水环境保护提出一些建议。研究成果如下:(1)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和收集研究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相关资料,明确了雷鸣寺泉、大庙河、北石河开发利用现状,随着研究区农村人口外流,对大庙河、北石河开发利用程度较低,而受雷鸣寺引水工程的影响,对雷鸣寺泉的开发利用程度较高。此外,大庙河流域内村民散养牲畜,向河道内丢弃垃圾,对大庙河水质造成影响;北石河流域村民在河道内种植庄稼、堆弃生活垃圾等行为也对北石河水质造成影响,从而使雷鸣寺下游水质也受到污染。(2)本文通过收集研究区4个雨量站降雨资料,利用泰森多边形计算研究区面降雨量,将雷鸣寺泉域视为一个独立的系统,采用水均衡法,计算得到雷鸣寺泉长系列径流资料。利用雷鸣寺泉长系列径流资料,构建灰色GM(1,1)模型,对2013年至2017年泉流量分别采用按年份和按月份两种模拟方案进行预测。经过残差检验对比得知,按月份进行模拟的合格率远高于按年份进行模拟,更符合实际情况。因此按月份进行模拟,分别构建各个自然月的灰色GM(1,1)模型,对2018年至2025年雷鸣寺泉流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雷鸣寺泉流量季节性变化较为明显,每年7月至9月泉流量较大,平均为0.39m3/s,12月至1月泉流量较小,平均为0.025 m3/s。(3)本文通过收集研究区岔上水文站的径流资料,结合推求的雷鸣寺泉径流资料,采用4种水文学法,即最小月平均法、流量历时曲线法(FDC法)、年内展布法、Tennant法分别计算北石河、大庙河雷鸣寺泉下游最小生态流量。结果表明:4种方法中最小月平均法计算结果最小,最小生态流量仅为0.5 m3/s,FDC法与年内展布法计算得到的最小生态流量变化趋势相似,Tennant法计算结果最大,最小生态流量为6.47 m3/s,但仅有FDC法计算结果中的个别月份与Tennant法计算结果相近,其它三种方法计算得到的最小生态流量都远远低于Tennant法的计算结果。(4)本文通过实地采样调查,布设7个水样取样点,并对所取水样COD、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总氮、总磷等一些指标进行了检测,并采用单因子评价法、污染物综合指数法和内梅罗指数法对北石河、大庙河、雷鸣寺下游水质进行评价,依据所划定的水质目标,确定水样中的超标污染物。建立一维水质模型,分别计算北石河、大庙河、雷鸣寺下游水样中超标污染物的纳污能力。结果表明:北石河BOD5与总氮超标,其中总氮含量严重超标;大庙河BOD5与总氮含量超标,;雷鸣寺泉下游河道COD含量与总氮含量超标。北石河BOD5纳污能力为42.59t/a,总氮纳污能力为6.58t/a;大庙河BOD5纳污能力为60.3t/a,总氮纳污能力为1.71t/a;雷鸣寺泉下游COD纳污能力为1220.3t/a,总氮纳污能力为42.14t/a。

李文良[9](2021)在《玉符河人工放水补源与地下水交互作用水量水质耦合模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城市化的发展使得济南市岩溶水补给区遭到了破坏,泉水的直接补给区有效入渗减少,使得泉水的正常喷涌面临威胁,因此,济南市提出了减少补给区的地下水开采量,并且通过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和引黄调水工程,引黄河水和长江水来替换当地地下水,此举有效的降低了地下水的开采量,但是外调水的水质明显劣于济南市当地的岩溶地下水。为了保证补源过程中的水量与水质满足经济和生态效益要求,提出通过建立人工地下水回灌工程,将外调水转化为当地岩溶水,不仅可以抬升济西岩溶水位,还可以有效的改善水质。位于济南西部的玉符河流域是一处得天独厚的回灌场所,具有源水充足、透水性强的优势。在玉符河强渗漏带东渴马至催马河段布设了五眼自动监测井,可实时监测回灌对岩溶地下水位和水质的影响过程。根据长系列监测数据分析,地下水位响应迅速且抬升幅度大,表明含水层透水性好,但受山前河道玉符河强渗漏带“天窗式”特殊地质构造条件影响,持续放水会使得地下水位高于岩溶含水层顶板,部分水以第四系孔隙水和河流明水形式排泄下游造成无效补给,导致经济效益低的问题。回灌源水南水北调东线水与当地地下水水质差别较大,其硫酸盐含量为344mg/L,TDS值为1100mg/L,超过地下水三类水标准。二者发生交互作用使得地下水中硫酸盐、TDS等浓度值迅速抬升,监测井TDS值近乎超过地下水三类水标准,表明地下水水质面临潜在风险,导致生态效益低的问题。针对玉符河引南水北调东线水长期回灌面临的水量和水质问题,通过建立数值模型来模拟和预测不同情境河流与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交互过程,提出高效的放水方案,以及合理的补采方案控制水质风险。(1)针对无效补给水量问题,采用HEC-RAS与HYDRUS-3D建立河流-地下水半松散耦合模型。基于HEC-RAS建立水力模型,计算出放水量为35万m3/d、30万m3/d、25万m3/d、20万m3/d和15万m3/d对应的水面线;基于HYDRUS-3D建立地下水模型,将水面线数据输入至地下水埋深为40、30和25m的地下水模型中作为定水头边界,计算得出15种情境下的有效入渗率。结果表明以上放水方案中放水量为20万m3/d为最优放水方案,地下水埋深40、30和25m时的有效入渗率分别为67.20%、68.28%和68.69%。根据计算结果,在放水补源之前,可通过观察监测井水位得到地下水位埋深,结合计算所得最优放水方案,选择对应的最优放水量和放水时间,制定高效的放水方案,减少无效补给,提高经济效益。(2)针对水质风险问题,为了更好地反应玉符河回灌对济西整体岩溶地下水水质影响程度,选择济南泉域完整水文地质单元为研究范围,基于具有尺度优势的MODFLOW软件包建立三维饱和承压溶质运移数学模型和数值模型,并结合HYDRUS-3D可以模拟非饱和带溶质迁移的优势,计算溶质通过非饱和带进入饱和带的通量,构建三维饱和-非饱和带溶质迁移耦合数值模型,模拟高TDS值的南水北调水经非饱和带入渗至岩溶含水层浓度场的影响范围。预测按照最优放水方案持续采用南水北调水回灌10年后济西和西郊六大水源地TDS值,结果表明除桥子李外,其余水源地TDS值都有不同程度的抬升,平均值升高95.52mg/L,其中西郊水源地抬升程度大于济西水源地。以510mg/L等值线圈定的影响区面积占济南泉域总面积的22%,影响面积为289.3km2;以1000mg/L等值线范围内作为污染超标区占影响区7%,超标面积为20.25km2。结果表明玉符河持续采用南水北调东线水回补只灌不采模式会使得济西岩溶地下水面临潜在的水质风险。(3)针对水质风险控制措施,提出补采结合方案,加大下游六大水源地的开采量,加快地下水循环,更新置换地下水,控制水质风险。分别模拟补源条件下济西和西郊水源地零开采、50%、75%和90%回采比四种开采方案,观察TDS值、削减率、回采削减效率和地下水位变化。结果表明,与各水源地零开采情况相比,50%、75%和90%回采比TDS浓度削减值依次增加,TDS回采削减率分别为27.89%、46.83%和64.10%;回采削减效率分别为55.80%、62.44%和71.23%,表明90%回采比TDS值降低效果最好、降低效率最大,相对其他两种方案水质控制风险能力最强。通过对不同回采比开采条件下,各大水源地地下水位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源地零开采、50%、75%和90%回采比开采下,地下水位呈现不同程度波浪抬升状,平均抬升值分别比初始值升高4.17、2.37、1.47和1.05m。综合分析,90%回采比开采条件下TDS削减效率和开采水量最大,地下水位保持稳定且略微上升,因此,可选择90%回采比作为各水源地开采方案,可满足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要求。

于欣鑫[10](2021)在《呼和浩特市地下水三氮污染预测模型研究》文中认为地下水作为呼和浩特市主要供水水源之一,由于地下水的需求量和开采量的不断增大,氮肥的大量使用等因素,使得呼和浩特市部分地区出现了地下漏斗、地下水污染等一系列的地质环境问题。其中,地下水受“三氮”污染尤为严重,已经成为了众多学者的研究对象,并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本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地下水潜水为研究对象,以地下水中“三氮”为指标,利用Arc GIS对“三氮”浓度监测数据进行了插值分析,对“三氮”污染现状进行分析。根据呼和浩特市水文地质调查资料,通过对研究区的第四系地质特征、水文地质特征的分析,建立了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将研究区概化为非均质各项同性三维非稳定流。利用Visual MODFLOW软件,建立地下水流动模型,进行模型剖分离散化及其可靠性的识别与验证等,说明含水层结构、边界条件的概化以及水文地质参数的选取是合理的,该模型能够真实地反映当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在地下水流动模型基础上,建立多组分溶质运移模型,定量描述与预测了地下水中“三氮”的污染状况。将污染物运移预测结果与实测数据比较来看,建立的数学模型对研究区地下水潜水流动和溶质运移进行了比较科学合理的现状模拟,以及对地下水未来变化趋势的预测较为准确。预测结果说明,“三氮”污染状况随时间变化呈减小趋势。潜水中硝酸盐、亚硝酸盐的超标点位较多,主要位于市郊和乡村。

二、柳林泉区裂隙水流的数值模拟与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柳林泉区裂隙水流的数值模拟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4)乌梁素海流域水文地球化学成因及水盐运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下水-湖泊系统研究现状
        1.2.2 水文地球化学成因研究现状
        1.2.3 水盐运移研究现状
    1.3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3.1 数据来源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区域自然环境概况
    2.1 自然地理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象
        2.1.4 水文
    2.2 区域地质概况
        2.2.1 地层
        2.2.2 地质构造
    2.3 水文地质概况
        2.3.1 地下水系统划分
        2.3.2 地下水系统特征
第三章 数据采集及分析
    3.1 样品的采集与测试
        3.1.1 取样点布设
        3.1.2 样品的采集与测试
    3.2 可靠性分析
        3.2.1 酸碱平衡检验
        3.2.2 阴阳离子平衡
第四章 研究区水文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机制
    4.1 不同水体水化学特征
        4.1.1 水化学特征
        4.1.2 水化学类型划分
        4.1.3 水化学聚类分析
    4.2 不同水体的水化学成因
        4.2.1 物源相似性分析
        4.2.2 天然控制机制
        4.2.3 水文地球化学作用
        4.2.4 人类活动影响机制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下水对乌梁素海水量盐量补给研究
    5.1 乌梁素海补给来源概述
        5.1.1 大气降水
        5.1.2 农田退水
        5.1.3 生态补水
        5.1.4 地下水
    5.2 地下水与乌梁素海水力联系
    5.3 地下水对乌梁素海水量盐量补给
        5.3.1 潜水
        5.3.2 承压水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5)宿州城西水源地地下水模拟与可持续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进展
        1.2.2 地下水模拟研究进展
        1.2.3 研究区已开展相关工作进展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位置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象水文
        2.1.3 地形地貌特征
    2.2 地质条件概况
        2.2.1 地层
        2.2.2 构造
        2.2.3 岩浆岩
第三章 水文地质条件
    3.1 含水岩组的划分及其空间分布
    3.2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
第四章 地下水资源评价
    4.1 概念模型的建立
        4.1.1 结构模型
        4.1.2 边界条件
    4.2 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
        4.2.1 数学模型
        4.2.2 时空离散
        4.2.3 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
        4.2.4 水文地质参数
        4.2.5 源汇项
        4.2.6 模型识别
        4.2.7 计算结果评述
第五章 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设计
    5.1 开采方案设计
        5.1.1 第一开采方案
        5.1.2 第二开采方案
        5.1.3 第三开采方案
        5.1.4 第四开采方案
        5.1.5 开采方案的比选
    5.2 水源地的合理开发与保护
        5.2.1 水源地保护区划分
        5.2.2 禁采、限采建议
        5.2.3 开采总量、水位、水质控制目标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6)晋祠泉域岩溶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演化特征及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下水赋存空间可视化
        1.2.2 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1.2.3 水文地球化学模拟
        1.2.4 晋祠泉域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晋祠泉域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象水文
    2.2 地质条件
        2.2.1 地层岩性
        2.2.2 地质构造
    2.3 水文地质条件
        2.3.1 地下水分布特征
        2.3.2 岩溶含水岩组划分及特点
    2.4 岩溶水系统循环条件
        2.4.1 补给来源
        2.4.2 径流特征
        2.4.3 排泄条件
    2.5 晋祠泉流量动态
    2.6 岩溶水开发利用情况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晋祠泉域三维地质模型
    3.1 三维地质建模目的和方法
    3.2 晋祠泉域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
        3.2.1 基础资料的整理和概化
        3.2.2 数据预处理
        3.2.3 晋祠泉域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岩溶水水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
    4.1 基本物理化学性质
    4.2 水化学类型特征
        4.2.1 舒卡列夫分类
        4.2.2 Piper三线图
        4.2.3 水化学场演变规律
        4.2.4 水化学形成作用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岩溶水系统水文地球化学模拟
    5.1 水化学组分分析
    5.2 矿物饱和度指数变化规律
    5.3 地表水和地下水混合作用模拟
    5.4 水文地球化学逆向模拟
        5.4.1 矿物相的确定
        5.4.2 模拟路径的选择
        5.4.3 逆向模拟模型的建立
        5.4.4 逆向模拟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准格尔煤田岩溶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演化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1.2.2 同位素示踪地下水循环
        1.2.3 水文地球化学在矿区水化学研究中的应用
        1.2.4 研究区以往工作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象与水文
    2.2 地质条件概况
        2.2.1 地层岩性
        2.2.2 地质构造
    2.3 水文地质条件
        2.3.1 含水层分布特征与埋藏条件
        2.3.2 隔水层分布特征与埋藏条件
    2.4 岩溶发育特征
        2.4.1 可溶岩特征
        2.4.2 岩溶发育形态
        2.4.3 岩溶发育规律
    2.5 岩溶水系统及循环条件
        2.5.1 岩溶水系统
        2.5.2 岩溶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2.6 本章小结
3 岩溶地下水常规水化学特征
    3.1 样品采集与测试
    3.2 岩溶地下水水化学组分特征
        3.2.1 地下水总体水化学组分特征
        3.2.2 岩溶水“低矿化度、高氯离子”水化学特征
    3.3 水化学类型划分
    3.4 本章小结
4 岩溶地下水环境同位素特征
    4.1 氢氧同位素特征
        4.1.1 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
        4.1.2 氚(3H)同位素特征
    4.2 岩溶地下水补给来源
        4.2.1 区域大气降水线
        4.2.2 岩溶水补给来源
    4.3 大气降水和地表水补给比例
    4.4 黄河侧向渗漏补给岩溶水
    4.5 本章小结
5 岩溶地下水水化学形成作用及演化规律
    5.1 岩溶含水层矿物组分特征
    5.2 水化学特征形成机制
        5.2.1 岩溶水化学场空间变化规律
        5.2.2 Gibbs水化学形成机制
        5.2.3 水化学形成作用
    5.3 水化学作用的演化
        5.3.1 离子相关性与标准化
        5.3.2 基于主成分分析
    5.4 水文地球化学反向模拟
        5.4.1 水文地球化学反向模拟基础理论
        5.4.2 模拟路径的选取
        5.4.3 矿物饱和指数变化规律
        5.4.4 可能矿物相的确定
        5.4.5 水文地球化学反向模拟结果
    5.5 本章小结
6 准格尔矿区岩溶地下水循环规律
    6.1 岩溶水中主要阴阳离子来源
        6.1.1 钠和氯离子的来源
        6.1.2 钙、镁和重碳酸根离子的来源
        6.1.3 硫酸根离子的来源
    6.2 岩溶水水循环条件特征
    6.3 岩溶水水化学演化概念模型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汾河源头水环境调查与水源涵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泉流量预测研究现状
        1.2.2 生态流量研究现状
        1.2.3 河流纳污能力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汾河源头概况
    2.1 地理位置与交通
    2.2 气象与水文
    2.3 地形地貌
    2.4 地质条件
        2.4.1 地层
        2.4.2 地质构造
    2.5 水文地质条件
        2.5.1 含水层类型
        2.5.2 雷鸣寺泉水补给
    2.6 国民经济概况
第3章 汾河源头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水环境问题
    3.1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3.1.1 农村生活用水
        3.1.2 雷鸣寺引水工程
    3.2 水源涵养能力下降
        3.2.1 开凿公路
        3.2.2 矿山开采
    3.3 老窑水污染
        3.3.1 老窑水出流现状
        3.3.2 老窑水水质
        3.3.3 老窑水出流原因
    3.4 河流水质污染
第4章 汾河源头泉流量预测
    4.1 区域降雨量计算
    4.2 泉流量还原计算
        4.2.1 水均衡法
        4.2.2 降雨入渗系数计算
        4.2.3 泉流量计算
    4.3 泉流量预测
        4.3.1 灰色GM( 1, 1)模型构建
        4.3.2 泉流量预测
        4.3.2.1 按年份模拟
        4.3.2.2 按月份模拟
    4.4 小结
第5章 汾河源头最小生态流量计算
    5.1 最小生态流量计算方法选取
    5.2 北石河最小生态流量计算
        5.2.1 最小月平均流量法
        5.2.2 流量历时曲线法
        5.2.3 年内展布法
        5.2.4 Tennant法
    5.3 雷鸣寺泉下游最小生态流量计算
        5.3.1 最小月平均流量法
        5.3.2 年内展布法
        5.3.3 Tennant法
    5.4 小结
第6章 汾河源头水质评价与纳污能力计算
    6.1 水功能区与控制目标
    6.2 汾河源头水质评价
        6.2.1 评价方法
        6.2.2 评价结果
    6.3 水体纳污能力计算
        6.3.1 一维水质模型
        6.3.2 水体纳污能力计算结果
    6.4 小结
第7章 汾河源头水源涵养保护措施
    7.1 雷鸣寺泉域保护建议
    7.2 强化汾河源头水环境的综合治理
    7.3 保护森林植被,提高水源涵养能力
    7.4“老窑水”治理措施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玉符河人工放水补源与地下水交互作用水量水质耦合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玉符河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象水文
        2.1.3 地形地貌
    2.2 研究区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2.2.1 水文地质条件
        2.2.2 特殊地质构造
    2.3 回灌水源
    2.4 监测井数据变化分析
        2.4.1 监测井的布局
        2.4.2 长系列地下水水位变化分析
        2.4.3 长系列地下水水质变化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河流与地下水水量交互数值模拟
    3.1 河流与地下水水量平衡分析
    3.2 基于HEC-RAS建立水力模型
        3.2.1 研究区河道离散化
        3.2.2 边界条件概化
        3.2.3 参数率定
    3.3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
        3.3.1 含水层剖面概化
        3.3.2 边界条件概化
        3.3.3 数学模型
    3.4 河流与地下水半松散耦合数值模型
        3.4.1 模型离散化
        3.4.2 模型参数
        3.4.3 初始条件设置
        3.4.4 参数率定和模型验证
        3.4.5 敏感性分析
    3.5 河流与地下水模型联合模拟
        3.5.1 不同放水量水面线模拟
        3.5.2 不同情境下有效入渗率模拟
        3.5.3 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河水与地下水水质交互数值模拟
    4.1 水质背景值调查
    4.2 溶质运移机理
    4.3 非饱和带溶质运移数值模拟
        4.3.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4.3.2 数学模型
        4.3.3 数值模型
        4.3.4 不同包气带厚度模拟结果
    4.4 饱和岩溶含水层水流数值模拟
        4.4.1 模拟区域概况
        4.4.2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4.4.3 数学模型
        4.4.4 数值模型
        4.4.5 模型识别和验证
    4.5 饱和岩溶含水层溶质运移数值模拟
        4.5.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4.5.2 数学模型
        4.5.3 数值模型
        4.5.4 模拟结果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补源条件下水源地不同开采方案模拟
    5.1 水源地开采方案
        5.1.1 供水能力分析
        5.1.2 补源条件下开采方案的制定
    5.2 补源条件下不同开采方案数值模拟
        5.2.1 水源地TDS值变化分析
        5.2.2 水源地地下水位变化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呼和浩特市地下水三氮污染预测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地下水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地下水“三氮”污染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自然地理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象
        2.1.3 水文
    2.2 水文地质概况
        2.2.1 含水岩组划分
        2.2.2 地下水位动态特征
        2.2.3 地下水环境质量问题
第3章 地下水“三氮”污染时空分布特征
    3.1 基于ArcGIS的地下水潜水“三氮”空间分布图的绘制
    3.2 潜水水质监测点的选取及分布
    3.3 地下水“三氮”污染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3.3.1 硝酸盐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3.3.2 亚硝酸盐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3.3.3 氨氮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地下水流模型的建立
    4.1 建立地下水系统数值模型理论基础
        4.1.1 建模前的理论准备
        4.1.2 VisualMODFLOW中的有限差分
    4.2 地下水流动数学模型的建立
        4.2.1 建立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4.2.2 模型范围
        4.2.3 边界条件
        4.2.4 含水介质特征
        4.2.5 地下水水流特征
        4.2.6 数学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4.2.7 时空离散
        4.2.8 水文地质参数分区
        4.2.9 源汇项
        4.2.10 初始流场
        4.2.11 模型识别与验证
        4.2.12 水位动态和流场拟合结果
第5章 地下水溶质运移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5.1 地下水溶质运移概念模型
    5.2 数学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5.3 模型识别与验证
    5.4 地下水溶质运移模拟
        5.4.1 模型假设和概化条件
        5.4.2 模拟局限性
    5.5 地下水溶质运移规律
    5.6 “三氮”变化趋势预测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柳林泉区裂隙水流的数值模拟与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巨龙煤矿矿井水水化学特征及成因机制[D]. 张玉卓.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2]景电灌区封闭型单元水盐分异对地下水动态变化的响应研究[D]. 谷丰佑.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1
  • [3]济南岩溶大泉水化学成分形成作用研究[D]. 武东强. 济南大学, 2021
  • [4]乌梁素海流域水文地球化学成因及水盐运移[D]. 侯庆秋.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5]宿州城西水源地地下水模拟与可持续利用[D]. 陈炎. 合肥工业大学, 2021
  • [6]晋祠泉域岩溶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演化特征及模拟研究[D]. 陆帅帅.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7]准格尔煤田岩溶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演化规律研究[D]. 李双慧.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2021(01)
  • [8]汾河源头水环境调查与水源涵养研究[D]. 张书凯.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9]玉符河人工放水补源与地下水交互作用水量水质耦合模拟研究[D]. 李文良. 济南大学, 2021
  • [10]呼和浩特市地下水三氮污染预测模型研究[D]. 于欣鑫.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1)

标签:;  ;  ;  ;  

柳林泉区裂隙流数值模拟与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