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京地区日本糖尿病患者体重对死亡率及死亡原因的影响——前瞻性四年随访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丹丹,王晶,王安心,张怡君,赵性泉[1](2021)在《超敏C反应蛋白与新发脑出血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超hs-CRP水平与新发脑出血事件的相关性。方法连续纳入2006年6月-2007年10月开滦社区的体检者,基线期完善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每24个月对受检者进行一次面对面随访,截至2017年12月31日,记录所有受检者随访期间新发脑出血事件类型及时间,按照是否出现新发脑出血事件分为新发脑出血组及对照组。将两组基线期一般临床资料、既往病史、体检结果、hs-CRP等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比较,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估hs-CRP水平对新发脑出血事件的影响,同时进一步分析不同性别人群中hs-CRP对新发脑出血事件的影响。结果研究共纳入受试者87 242人,随访期间出现新发脑出血事件者829人。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发现,高hs-CRP水平是女性人群中新发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HR 1.199,95%CI 1.040~1.383,P=0.0125)。结论高hs-CRP水平可能会增加脑出血事件的发生风险,尤其在女性人群中更应引起关注。
李兴雨[2](2021)在《空腹血糖水平对首发上消化道出血影响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文中认为
张开[3](2021)在《5~6岁幼儿心肺适能负荷递增台阶测试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姜菊玲[4](2021)在《晚期胰腺癌中医方证特征地域差异及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1.通过检索数据库文献,阐述近现代医家对胰腺癌证型分类的认识,归纳总结晚期胰腺癌常见证型及证素分布规律,分析讨论各医家对晚期胰腺癌病机及其演变规律的认识;2.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回顾性探析不同地域(南方、北方)晚期胰腺癌证候、病机和遣方用药规律,为中医治疗胰腺癌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3.前瞻性观察分析中西医联合治疗晚期胰腺癌的临床疗效,以期为提高胰腺癌病证辨治的准确率和临床疗效提供参考。研究方法:1.根据检索策略手工检索中文数据库自建库至2020年11月26日符合纳排标准的文献,经整理核对、数据提取和规范后,运用频数及频率分析统计胰腺癌常见中医证候类型,并拆分进行病性、病位证素分析,探讨总结胰腺癌核心病机。2.多中心、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11月期间符合纳入条件的晚期胰腺癌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史信息及中医四诊资料,建立EpiData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运用 IBM SPSS Statistics 26.0 和 IBM SPSS Modeler 18.0 进行描述统计、Apriori法关联规则分析、因子分析、可视化等,对中医药治疗晚期胰腺癌的核心病机、方药及药物配伍规律进行挖掘探究,提炼不同地域(南方、北方)晚期胰腺癌的核心病机与遣方用药规律。3.采用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1月符合纳入条件的Ⅲ-Ⅳ期胰腺癌病例,填写病例报告表,建立EpiData数据库,汇总患者的一般情况资料、病史资料、治疗用药、生存状况、生活质量以及检验检查等信息,根据分组标准划分西医组和中西医联合治疗组,运用SAS 9.4和IBM SPSS Statistics 26.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评价两组患者的生存状况、生活质量和肿瘤标志物升降趋势。研究结果:1.基于文献的研究结果显示:晚期胰腺癌病位主要在脾、肝,目前临床常见证型为湿热蕴结型、气滞血瘀型、脾虚湿阻型、阴虚内热型、脾虚气滞型,最常见的病性证素为湿、热、气滞、血瘀,脾虚为主的病机观点居多,是胰腺癌发病和治疗的关键。结论:晚期胰腺癌病位主要在脾、肝,核心病位在脾,脾虚是其发病和治疗的关键。晚期胰腺癌病性证素包括湿、热、气滞、血瘀、阴虚、毒、气虚、血虚、阳虚、寒、痰、气逆。其中,湿、热、气滞、气虚与血瘀是胰腺癌主要的病理变化。湿热蕴结型、气滞血瘀型、脾虚湿阻型、阴虚内热型、脾虚气滞型是晚期胰腺癌最常见的复合证型。2.基于256例患者的回顾性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晚期胰腺癌病位主要在脾、肝、胃、胆,尤其责之于脾、肝,可涉及肾、肺、心,脾是发病的核心病位。南北方病位均以脾、肝为主,其中,脾、胃为病在南方频次较高,肝、胆、肾、肺为病在北方频次较高。常见病性证素有气滞、气虚、湿、热、痰、血瘀、阳虚、血虚、水停、阴虚、寒,气虚和气滞分别是南北方主要的虚性证素和实性证素,脾虚(脾气虚)与气滞是发病的核心病机,脾虚气滞、脾虚湿阻、脾虚痰凝、湿热蕴结、气滞血瘀证是常见的证型。气滞、气虚病机特点在南方出现频次较高,湿、血瘀、阳虚、寒、夹痰、夹热病机特点在北方出现频次较高。通过药物关联规则分析可以看出晚期胰腺癌最常用方为四君子汤、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的加减。通过关联强度绘制核心药物网络图,得到核心处方用药为:白术、茯苓、陈皮、黄芪、半夏、鸡内金、麦芽、白芍、党参。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健脾、理气消食之效。治法上,南方、北方均注重益气健脾、理气消食,但北方又注重清热利湿、化痰散结、活血化瘀。结论:晚期胰腺癌的核心病位在脾,脾、胃为病多见于南方,肝、胆、肾、肺为病多见于北方;脾虚(脾气虚)与气滞是发病的核心病机,气滞、气虚病机特点多见于南方,北方病机特点在此基础上又表现为湿、血瘀、阳虚、寒、夹痰、夹热;晚期胰腺癌最常用方为四君子汤、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的加减,核心处方用药为:白术、茯苓、陈皮、鸡内金、黄芪、半夏、白芍、山药、麦芽;治法上,南方、北方均注重益气健脾、理气消食,但北方又注重清热利湿、化痰散结、活血化瘀;“三因制宜”学说在肿瘤临床辨治中的指导作用及其合理性,填补了晚期胰腺癌方证特征地域差异研究的空白。3.基于138例患者的前瞻性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组别是影响胰腺癌生存的独立因素(P<0.05)。相较于西医组,中西医联合治疗可延长晚期胰腺癌患者总生存期(390.00天vs 340.00天,P=0.048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层分析结果显示:中西医联合治疗可延长病理分级为高中分化的患者总生存期(408.00天vs228.00天,P=0.0232)、分期为Ⅳ期的晚期患者总生存期(408.00天vs 308.00天,P=0.0370)、有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总生存期(423.00天vs 349.00天,P=0.0297)以及无确诊后治疗史的患者总生存期(390.00天vs255.00天,P=0.041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联合治疗后肿瘤标志物CA50降低,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联合治疗组患者神疲乏力、恶心呕吐、疼痛、失眠症状改善优于西医组。中西医联合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情绪功能、认知功能、总健康状况、疲乏、恶心呕吐、疼痛、失眠症状。结论:组别是影响晚期胰腺癌生存期的独立因素,中西医联合治疗可延长晚期胰腺癌患者总生存期;降低晚期胰腺癌肿瘤标志物水平;改善晚期胰腺癌患者神疲乏力、恶心呕吐、疼痛、失眠症状;改善晚期胰腺癌患者的情绪功能、认知功能、总健康状况;验证了中西医联合治疗晚期胰腺癌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了扎实可靠的数据支撑。
石瑞[5](2021)在《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循证实践方案的构建》文中提出目的:利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山西省11个地市级医院心血管科护士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知-信-行管理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明确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管理的需求;在此基础上,系统检索国内外关于冠心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管理临床实践指南,评价与总结冠心病二级预防管理的最佳证据,结合专家会议法,构建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管理方案,为临床管理提供依据。方法:(1)问卷调查法:自制心血管科护士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知-信-行现状调查问卷,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山西省11地市级中1087名心血管科护士通过问卷星调查护士对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管理知识、态度和行为。(2)半结构访谈法:根据访谈提纲,深入访谈18名冠心病患者并了解其对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管理的需求。(3)证据总结:系统检索冠心病心脏康复和二级预防管理临床实践指南,筛选并对指南证据整合分析。(4)证据评价:依据“2014年版JBI证据预分级及证据推荐级别系统”对上述证据进行综合、提炼,拟定冠心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管理方案初稿。(5)专家会议法:组织临床、护理及康复相关专家举行专家会议,对护理方案初稿结合国内临床实际进行修订和完善,最终形成《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管理方案》。结果:(1)问卷调查结果:共收回问卷1120份,有效问卷1087份,有效回收率为97.0%。心血管科护士冠心病二级预防知识维度得分为(24.17±5.37)分,态度维度得分为(53.85±7.97)分,行为维度得分(51.23±10.07)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不同科室、近12个月是否学习相关指南/共识、心血管工作年限、所在医院及科室是否开展心脏康复、医院等级、是否参加过心脏康复专科培训是护士冠心病二级预防知信行总分水平的影响因素(P<0.05)。(2)质性研究结果: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的需求主要为5个方面:冠心病相关知识缺乏,个性化、操作性康复指导需求,出院后延续康复指导需求、家庭与社会关怀需求、医院与社区联合服务需求。(3)证据综合和证据评价:通过系统检索国内外指南,共纳入17篇临床实践指南进行证据总结,初步总结13个方面,150条证据,包括心脏康复、运动疗法、膳食推荐、情绪/心理/睡眠管理、血压、血脂、血糖管理、戒烟、限制饮酒,体重和腰围管理、职业康复、健康教育及性生活。(4)专家会议结果:结合问卷调查、患者访谈和最佳证据结果,并结合专家会议的讨论意见,对方案初稿进行修订,形成终版《冠心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管理方案》。结论:(1)心血管科护士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管理的知识和行为水平有待提高,而护理态度较积极,护理临床实践管理与指南建议存在较大差距,加强护士对冠心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培训是必要的。(2)不同患者存在不同的心脏康复需求,健康教育及心脏康复干预策略的不同导致患者临床结局不同,提示医务人员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管理策略应评估个体需求,实施个性化管理方案。(3)基于现况调查、患者访谈、证据综合和专家会议法构建的《冠心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管理方案》符合临床实际和满足患者需求,该方案涉及内容共13个方面,为后续管理者针对护理人员心脏康复管理的培训提供方案,推动心脏康复管理向精细化、标准化和科学化发展。
马立翠[6](2021)在《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对MAFLD患者的干预效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代谢相关性脂肪性肝病(MAFLD)是以肝脏脂肪过量沉积为主要特征,以胰岛素抵抗(IR)为主要发病机制的肝脏代谢应激性疾病,2020年由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更名而来。近年来发病率不断上升,与之相关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及肝癌的发生率亦日趋增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因MAFLD高度的异质性,目前有效治疗以饮食为基石的生活方式干预为主。低碳水化合物饮食(LCD)已经广泛应用于肥胖、2型糖尿病等患者,众多研究证实LCD在减重、降脂、改善胰岛素抵抗方面效果显着。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讨LCD对MAFLD患者肝脏脂肪变及肝脏炎症的影响;LCD对MAFLD患者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影响;LCD对MAFLD患者肾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参与“千人计划”项目的914例患者病例资料,整理每例患者基线和6周时的人体测量学(W、BP、WHR、BFR、VFR)、肝功(ALT、AST、GGT)、肾功(BUN、SCr)、血脂(TG、TC、LDL-C、HDL-C)及肝脏B超等指标,根据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MAFLD诊断标准,477例MAFLD患者被纳入研究。依据患者是否进行LCD干预,分为干预组(n=244)和对照组(n=233)(干预组为LCD组,对照组为常规饮食组)。运用SPSS 25.0进行统计分析:(1)比较两组基线资料的差异;(2)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和6周时的资料,分析临床指标的变化情况;(3)比较两组患者自身前后差值,分析LCD和常规饮食对MAFLD患者的影响差异。结果:1.两组患者肝脏脂肪变及炎症相关指标比较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改善肝脏脂肪变的效果更显着(50.4%vs24%);干预组可显着降低ALT、AST、GGT、NFS(P<0.001)。2.两组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相关指标比较发现,相比于对照组,干预组降低W、BMI、WHR、BP、VFR、BFR、TC、TG、LDL-C、SUA、HOMA-IR、CMI的效果显着(P<0.001)。3.两组患者SCr、BUN比较发现,均未发生变化(P<0.001)。结论:1.LCD能改善MAFLD患者的肝脏炎症及肝脏脂肪变。2.LCD在减重、降低血脂、改善胰岛素抵抗等心血管风险因素相关指标方面效果显着。3.LCD暂未发现对SCr及BUN有明显影响。
李文超[7](2021)在《体脂分布与静脉血栓栓塞症因果关联关系的孟德尔随机化研究》文中认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静脉中非溶于血液成分凝集,致使回流发生阻塞性障碍,从而导致病理和生理发生一系列变化的疾病。在全世界血管疾病死亡者中,VTE居第三位。部分VTE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如当血栓栓塞在深静脉远端时,疼痛感和水肿现象并不明显,不易主观察觉,发展至后期,病人往往经历了生理和心理的折磨,且易发生致命性的肺水肿。由于VTE发病隐匿,有时被误诊,死亡原因无法识别等原因,导致VTE的发生率和死亡率被低估。VTE主要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与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TE)。前者也可发展为后者。后者是大多数VTE死亡者的主要死因。长期而言,VTE是一种慢性疾病,可造成严重的经济和生活负担,因此有必要及时采取早期的筛查、监测和预防。肥胖是VTE的危险因素。流行病学研究一直采用多种人体测量学方法来支持这一结论。体重和BMI代表整体肥胖程度,腰围、臀围和腰臀比代表腹部肥胖分布情况。有学者建议应更加重视基于人体内脂肪的直接标准测量,而非替代指标。目前大多数学者关注于脂肪含量的替代指标,未研究脂肪含量直接测量指标对VTE预警作用的灵敏性。全身脂肪成分在不同部位的分布可能发挥作用不同,因此需要考虑人体脂肪的分布。分析脂肪分布与VTE的关系,筛选更灵敏的预警指标,警示人们控制多余脂肪的积累,预防VTE。降低VTE的发病风险,可从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入手,其中肥胖是最容易关注的因素。因此本研究从肥胖指标出发,考虑不同维度的肥胖指标,即考虑体重、BMI反映整体肥胖的变量,也纳入腰围、臀围、腰臀比反映腹部周边肥胖的因素,同时重点研究肥胖直接量化的不同部位脂肪占比。从前瞻性研究的生存分析到因果关系的孟德尔随机化,不同视角探索各个肥胖指标对VTE的作用。利用英国生物银行(UK Biobank,UKB)的队列数据,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各个肥胖指标(标准化)对VTE的危险作用;主成分回归分析研究各部位脂肪占比(标准化)与VTE的关系;利用Neal实验室、GIANT数据库及Finn Gen数据库的遗传数据,用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研究(Mendelian Randomization,MR)分析各肥胖指标和VTE的因果关系,以逆方差加权为主要分析方法,以加权中位数和MR-Egger方法为次要分析方法,并用留一法、MR多效性残差和与异质性检测(MR Pleiotropy RESidual Sum and Outlier,MR-PRESSO)和 MR 稳健调整的轮廓得分法(MR Robust adjusted profile score,MR-RAPS)作为敏感性分析方法,同时以VTE为暴露,以肥胖指标为结局,作反向MR,从而进一步探索各肥胖指标与VTE的因果关联关系。根据各肥胖指标的效应值比较其与VTE的关系,筛选更灵敏的预警指标。研究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346689名研究对象,队列多为中老年人,女性占比54.39%,均为欧洲白种人,平均随访时间8.79年,随访期间4206人发病,累积发病率为1.21%。2.VTE的发病率随体重、BMI、腰围、臀围、腰臀比、全身脂肪占比、躯干脂肪占比、腿部和臂部脂肪占比的增加而升高,趋势卡方检验均有统计学意义。3.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高龄、社会经济地位低为VTE危险因素;体重(HR=1.33,P<0.001)、BMI(HR=1.20,P<0.001)、腰围(HR=1.26,P<0.001)、臀围(HR=1.25,P<0.001)、腰臀比(HR=1.22,P<0.001)和身体各部位脂肪占比(全身脂肪占比:HR=1.32;躯干脂肪占比:HR=1.21;左右腿部脂肪占比HR为1.08和1.10;左右臂部脂肪占比HR为1.27和1.28;以上均P<0.001),也均为危险因素。其中全身脂肪占比的效应最大;其次为臂部脂肪占比、腰围和臀围。吸烟和饮酒与VTE无明显关系。各肥胖指标均为DVT和PTE危险因素,其中全身脂肪占比对DVT和PTE的效应也最大(DVT的HR为1.29,P<0.001;PTE 的HR为1.35,P<0.001)。4.躯干和四肢脂肪占比的第一主成分主要反映全身脂肪占比,第二主成分主要反映上下半身脂肪占比的比值。前两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96.57%。主成分得分纳入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第一、二主成分得分的HR分别为1.18和1.24,P<0.001,即全身脂肪占比高、上身更肥胖者的发病风险高。5.孟德尔随机化分析结果显示,各个肥胖指标对VTE的因果效应均为危险,体重对VTE的OR为1.47;BMI对VTE的OR为1.38;腰围、臀围和腰臀比对VTE的OR分别为1.79、1.80和1.16;全身脂肪占比对VTE的OR为1.78;躯干和上下肢各部位脂肪占比对VTE的OR分别为1.37、1.54、1.74、1.57和1.48;其中全身脂肪占比、腰围和臀围表现更灵敏,腰臀比无意义。各肥胖指标的工具变量F均大于10,显示其均不属于弱工具变量,MR-Egger方法的截距项显示无多效性,敏感性分析中留一法、MR-PRESSO和MR-RAPS三种方法显示结果稳健。反向MR结果显示VTE对各肥胖指标无因果效应。研究结论:1.各部位体脂过多均为VTE的危险因素;2.各肥胖指标对VTE的预警效应,以全身脂肪占比、腰围和臀围最灵敏;3.在VTE亚型中,肥胖对PTE的危险作用更明显。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老年内分泌代谢疾病学组,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甲状腺学组[8](2021)在《中国老年人甲状腺疾病诊疗专家共识(2021)》文中提出为了提高我国老年人甲状腺疾病的临床诊疗水平,促进健康老龄化,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老年内分泌代谢疾病学组、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甲状腺学组联合制定了《中国老年人甲状腺疾病诊疗专家共识》(简称《共识》)。《共识》包括5个部分,针对老年人甲状腺疾病诊疗中的主要临床问题作出40条推荐意见。《共识》强调临床上需关注老年人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增龄变化;推荐采用老年综合评估方法,全面评估老年人甲状腺疾病及其干预方法对整体健康状态的影响;推荐老年人在入住养老院、住院、常规健康体检时筛查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制定了老年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结节和分化型甲状腺癌有别于非老年人的个体化分层管理,包括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控制目标以及诊治流程图。《共识》将为老年医学科、内分泌与代谢病科和全科医生对老年人甲状腺疾病的诊疗决策与健康管理提供依据。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老年内分泌代谢疾病学组,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甲状腺学组[9](2021)在《中国老年人甲状腺疾病诊疗专家共识(2021)》文中提出为了提高我国老年人甲状腺疾病的临床诊疗水平,促进健康老龄化,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老年内分泌代谢疾病学组、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甲状腺学组联合制定了《中国老年人甲状腺疾病诊疗专家共识》(简称共识)。《共识》包括5个部分,针对老年人甲状腺疾病诊疗中的主要临床问题作出40条推荐意见。《共识》强调临床上需关注老年人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增龄变化;推荐采用老年综合评估方法,全面评估老年人甲状腺疾病及其干预方法对整体健康状态的影响;推荐老年人在入住养老院、住院、常规健康体检时筛查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制定了老年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结节和分化型甲状腺癌有别于非老年人的个体化分层管理,包括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控制目标以及诊治流程图。《共识》将为老年医学科、内分泌与代谢病科和内科医生、全科医生对老年人甲状腺疾病的诊疗决策与健康管理提供依据。
杜志[10](2021)在《基于体表心电图的心血管事件列线图预测模型建立及验证》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主要的疾病负担和死亡原因。个体风险的准确评估对指导和促进ASCVD的预防具有重要价值。然而当前常用的预测模型大多是以西方人群为基础建立,最近我国开发的ASCVD预测模型(China-PAR模型)在人群中,尤其是东北农村心血管疾病高发人群的适用性并未充分评价。目前部分以西方人群为基础的证据已经支持某些心电图(ECG)指标能独立于传统风险因素评估未来心血管事件风险,具有成为新兴风险因素的潜力。考虑到人群、种族及区域等差异,在亚洲人群尤其是中国人群中各常见ECG指标与不良结局的前瞻性关系尚未充分探讨。此外,在常规风险因素的基础上,添加ECG常见指标建模能否更好的预测ASCVD的证据不足。本研究以东北农村一般人群随访数据为基础,旨在评价China-PAR模型在该地区的拟合度;并在充分评估ECG指标与不良结局的相关性基础上,结合传统风险因素和常见ECG指标,开发并验证适合该地区一般人群的心血管疾病预测新模型。方法:第一部分:在2013年1月至8月间,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辽宁省农村地区11,956名35岁及以上有代表性成年人为研究对象建立“东北农村心血管健康研究”(NCRCHS)队列,该队列于2015-2018年进行了随访。本部分选择目前研究较为关注的ECG指标[PR间期,QTc间期,QRS-T夹角以及心电图左室肥厚(ECG-LVH)]进行评估,分析各ECG指标异常在一般人群中的患病率,并采用多变量Cox比例风险模型探索各ECG指标与不良结局的独立相关性。第二部分:根据NCRCHS队列数据重新校准China-PAR模型以获得4年ASCVD预测模型。采用Kaplan-Meier法来估计4年ASCVD事件累积发病率和实际发生数,通过校正的China-PAR模型估计4年预测的事件数量。采用C统计量评估校准的China-PAR模型区分度,Hosmer-Lemeshow检验校准的预测模型的校准度。此外,我们还计算了预测风险与观察事件的比率以及绘制校准图评价该方程的预测性能。在敏感性分析中,我们使用China-PAR预测模型的开发队列的数据校正后再次评价其预测ASCVD的能力。第三部分:以NCRCHS队列研究人群为基础,随机选取2/3的参与者组成训练数据集,剩余1/3的参与者为验证数据集。采用多重插补对缺失变量进行填补。采用Cox回归评估传统风险与ASCVD的关系,选取多因素回归分析中P<0.05或具有临床意义的传统风险因素纳入模型。选取常见心电图指标经过单因素Cox、传统风险因素校正的多因素Cox以及预测增量评估,确定最终入选的ECG指标。将确定的传统风险因素和常见ECG指标依据回归系数绘制列线图模型,不同变量取值通过垂直线的投影对应列线图顶端的相应积分(总分100分),随后将各变量对应积分累计得到总分,再根据总分在列线图底部预测线上找到对应ASCVD发病概率。为减少列线图模型的过度拟合,内部验证使用Bootstrap自助抽样的方法进行(抽样次数500次)。模型的外部验证在验证数据集进行。模型区分度使用C-index以及ROC曲线下面积AUC进行评价,校准度采用校准曲线进行展示,并使用决策分析曲线评估模型的净收益。结果:第一部分:来自NRCRCHS队列中共计9,633人的数据被分析。在当前研究中,QTc延长、ECG-LVH、平面QRS-T夹角异常和一度房室传导阻滞(First-degree AVB)的粗患病率分别为13.0%(95%CI,12.2%-13.7%)、8.4%(95%CI,7.8%-9.0%)、2.6%(95%CI,2.3%-2.9%)和1.3%(95%CI,1.1%-1.5%)。在Cox分析中调整传统风险因素后显示:CVP、QTc间期和QRS-T夹角每增加1 SD,CVD的风险分别增加10%(HR,1.10;95%CI,1.04–1.16),18%(1.18;1.09–1.28)和12%(1.12;1.04–1.20);全因性死亡风险分别增加13%(1.13;1.05–1.21),25%(1.25;1.14–1.36)和19%(1.19;1.11–1.29)。根据临床诊断标准将心电图指标作为分类变量带入多因素调整的Cox比例风险模型,ECG-LVH、平面QRS-T夹角异常和QTc延长仍是CVD和全因性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即使我们调整了LVMI,ECG-LVH与不良结局的相关性仍然存在。PR间期仅作为分类变量时(即First-degree AVB)与CVD有统计学意义[CVD:HR(95%CI),1.90(1.15–3.13)]。在敏感性分析中我们排除基线CVD患者后再次分析,以上结论基本保持不变。第二部分:在总随访时间39,736.46人年(平均随访4.32±0.93年)中,共计359人发生ASCVD事件。通过NCRCHS校准后的China-PAR模型的区分度较好,在男女性中C统计量均大于0.7[男性:0.789,95%CI(0.762-0.816);女性:0.771,95%CI(0.738-0.803)]。但该校正模型的较准度不理想,在男女性中均高估了4年ASCVD的发病风险。校正的China-PAR模型估计4年性别特异性事件发生数(男性:233.04;女性:231.06)均显着高于Kaplan-Meier法计算的实际事件发生数(男性:184.45;女性:154.26)。在男性中该校正模型高估了32.3%,女性中高估了49.8%。在男女性中校准度χ2值分别为29.646(P<0.05)和27.176(P<0.05)。校准曲线显示预测风险与实际发生率一致性较差。在敏感性分析中,我们使用开发队列校正的4年China-PAR预测模型再次评价预测能力,上述结论基本保持不变。第三部分:训练数据集(n=5,983)和验证数据集(n=3,096)基线特征相似。选取多因素调整的Cox回归分析中P值<0.05或具有临床意义的变量作为传统风险因素纳入最终疾病预测模型,包括年龄、性别、腰围、教育水平、高血压和糖尿病及吸烟。我们选取NRI和IDI均有统计学意义或具有边缘统计学意义的心电图指标,并充分考虑共线性后,将QTc间期、Sv1+Rv5/Rv6以及QRS-T夹角以分类变量的形式纳入疾病预测模型。列线图模型显示随着年龄的增加,得分从0到100逐渐增加,65岁时得分50分;同样,随着腰围的增加,得分从0到35.81分逐渐增加;尽管性别是ASCVD常见的传统风险,但在当前模型中男性仅得分2.66分;吸烟得分3.97分;教育水平中初中和小学及以下得分分别为7.63和12.92;高血压得分11.46分;糖尿病得分6.28分;QRS-T夹角0-45度、46-90度以及136-180度得分分别是17.87、17.84和39.22分。电压(Sv1+Rv5/Rv6)在1.81-2.20、2.21-2.60、2.61-3.0以及>3.0mv各组中得分分别是4.14、10.48、11.20和19.55;QTc间期在400-424、425-449以及≥450 ms的各组中得分分别是10.68、15.91和17.89分;随着模型总分升高,未来1年、2年、3年及4年的ASCVD发病风险显着上升。通过计算C指数评估模型的区分度,在训练数据集中C-index(95%CI):0.795(0.769-0.821);在验证数据集中C-index(95%CI):0.767(0.732-0.802)。在训练数据集中1年、2年、3年及4年预测风险截断概率值分别为0.009270561、0.02013694、0.02214208和0.02800091;AUC分别为0.829、0.827、0.803和0.797。在验证数据集中1年、2年、3年及4年预测风险截断概率值分别为0.007401116、0.01560465、0.02331485和0.0306784;AUC分别为0.769、0.741、0.755和0.782。在训练数据集和验证数据集的校准曲线显示,该模型在不同随访时间均有较好的校准度。决策分析曲线显示4年ASCVD发病率小于13%时,该模型在训练数据集和验证数据集均具有良好的判断力。按照该预测模型对高危个体进行干预可以获得较好的净获益。结论:本研究报道了我国一般人群中各常见ECG指标异常的患病率,前瞻性证实了ECG常见指标和不良结局的独立相关性;首次验证了China-PAR模型在东北农村地区的适用性;并结合ECG指标和传统风险因素,开发并验证了中国首个基于体表心电图的心血管事件预测模型,同时也是我国东北地区首个ASCVD方程。并利用列线图将预测模型图示化、可视化,为ASCVD的预防提供了循证医学证据。
二、东京地区日本糖尿病患者体重对死亡率及死亡原因的影响——前瞻性四年随访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东京地区日本糖尿病患者体重对死亡率及死亡原因的影响——前瞻性四年随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超敏C反应蛋白与新发脑出血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基线数据收集 |
1.3 实验室检测方法 |
1.4 随访及终点事件 |
1.5 研究分组及数据比较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基线数据 |
2.2 多因素分析结果 |
3 讨论 |
(4)晚期胰腺癌中医方证特征地域差异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胰腺癌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1 胰腺癌流行病学概况 |
2 胰腺癌的危险因素 |
3 胰腺癌的发病机制 |
4 胰腺癌的诊断与分型 |
5 胰腺癌西医治疗进展 |
6 小结与展望 |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胰腺癌研究进展 |
1 胰腺与胰腺癌中医病名溯源 |
2 胰腺癌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 |
3 不同地域医派胰腺癌辨治的学术探讨 |
4 中医药治疗胰腺癌研究概况 |
5 小结与展望 |
第二部分 晚期胰腺癌中医方证特征南北比较研究 |
第一章 基于文献的胰腺癌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1 资料来源 |
2 时间范围 |
3 文献类型 |
4 检索策略 |
5 文献的纳入与筛选 |
6 数据提取和规范 |
7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文献类型 |
2 文献来源及时间分布 |
3 证型频次分布 |
讨论 |
1 证候、病机、证型的关系 |
2 胰腺癌病机特点 |
3 胰腺癌证型研究存在的问题 |
结论 |
第二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晚期胰腺癌中医方证特征南北比较研究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关联规则分析 |
讨论 |
1 晚期胰腺癌病机及证素特点 |
2 晚期胰腺癌用药特点 |
3 本研究的特点 |
结论 |
第三部分 中西医联合治疗晚期胰腺癌临床疗效观察研究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3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
4 统计分析 |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疗效分析 |
讨论 |
1 中西医联合治疗可延长晚期胰腺癌患者总生存时间 |
2 中西医联合治疗可降低晚期胰腺癌患者肿瘤标志物CA50 |
3 中西医联合治疗可改善晚期胰腺癌患者症状 |
4 中西医联合治疗可提高晚期胰腺癌患者生活质量 |
结论 |
结语 |
本研究的创新性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一 胰腺癌AJCC第八版TNM分期 |
附录二 |
附件 |
(5)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循证实践方案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国内外现状 |
3 相关理论基础 |
4 研究目的 |
5 研究意义 |
6 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心血管科护士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知信行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 |
1 研究对象 |
1.1 纳入和排除标准 |
1.2 样本量计算 |
2 研究工具 |
2.1 问卷维度、条目设定 |
2.2 问卷编制注意事项 |
2.3 问卷质量评定 |
2.4 问卷内容 |
3 研究方法 |
3.1 调查过程 |
3.2 统计学方法 |
3.3 质量控制 |
4 结果 |
4.1 基本资料 |
4.2 心血管科护士冠心病二级预防知信行现状 |
4.3 心血管科护士二级预防知信行单因素分析 |
4.4 心血管科护士二级预防知信行影响因素分析 |
4.5 心血管科护士冠心病二级预防知信行相关性分析 |
4.6 心血管科护士对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管理阻碍因素 |
5 讨论 |
5.1 心血管科护士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管理有待提高 |
5.2 影响心血管科护士二级预防管理的因素 |
5.3 心血管科护士二级预防护理知识、态度和行为相关 |
5.4 提高心血管科护士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管理建议 |
6 结论 |
第二部分 冠心病患者对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管理需求的质性研究 |
1 研究目的与对象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2.1 访谈主题 |
2.2 访谈过程 |
2.3 质量控制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
3.2 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需求的分析 |
4 讨论 |
4.1 关注冠心病患者及家属的需求是二级预防管理不可或缺的部分 |
4.2 个性化、切实可行的二级预防管理方案有助于提高患者依从性 |
4.3 提升心血管科护士循证实践能力,建立循证实践方案 |
5 结论 |
第三部分 证据综合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
2.2 检索策略 |
2.3 证据评价标准 |
2.4 证据评价过程 |
3 结果 |
3.1 文献检索结果 |
3.2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 |
3.3 纳入文献质量评价结果 |
4 讨论 |
4.1 纳入证据的指南/共识发表现状和质量评价分析 |
4.2 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相关证据内容有待进一步明确 |
4.3 对冠心病二级预防本土化指南与患者指南制定的启示 |
5 结论 |
第四部分 证据传播 |
1 构建《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管理方案》初稿 |
1.1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2 《冠心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管理方案》专家论证 |
2.1 研究方法 |
2.2 结果 |
2.3 结论 |
3 小结 |
第五部分 结论与展望 |
1 研究结论 |
2 研究创新点 |
3 研究局限性 |
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国内外心脏康复护理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心血管科护士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知-信-行管理调查问卷 |
附录2 冠心患者半结构式访谈知情同意书 |
附录3 Pubmed文献库检索策略 |
附录4 中国知网文献库检索策略 |
附录5 AGREEⅡ评价条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6)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对MAFLD患者的干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1.1 资料来源 |
1.1.2 MAFLD的诊断标准 |
1.1.3 纳入标准 |
1.1.4 排除标准 |
1.2 研究指标及主要检测方法 |
1.2.1 人体测量学指标 |
1.2.2 血生化指标 |
1.2.3 肝脏超声检查 |
1.2.4 指数指标及计算公式 |
1.3 干预方法 |
1.3.1 摄入总能量的计算 |
1.3.2 制定餐单及运动指导 |
1.3.3 随访 |
1.4 数据收集 |
1.4.1 基本信息收集 |
1.4.2 观察指标收集 |
1.5 统计学分析 |
第二章 结果 |
2.1 研究对象筛选结果 |
2.2 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 |
2.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人体测量学指标变化情况 |
2.4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脂变化情况 |
2.5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肝功、肾功主要指标的变化情况 |
2.6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CMI、HOMA-IR、NFS的变化情况 |
2.7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B超脂肪肝变化情况 |
第三章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获得荣誉及参与课题 |
(7)体脂分布与静脉血栓栓塞症因果关联关系的孟德尔随机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资料来源 |
2 研究对象 |
2.1 疾病判断依据 |
2.2 选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随访 |
3.2 信息收集 |
3.3 工具变量的筛选条件 |
4 统计分析 |
4.1 变量的标准化 |
4.2 统计分析方法 |
4.2.1 Cox比例风险模型 |
4.2.2 主成分分析 |
4.2.3 孟德尔随机化 |
4.3 统计软件 |
结果 |
1 基于UKB数据库的亚队列情况 |
1.1 社会人口学特征 |
1.2 生活习惯 |
1.3 体检指标 |
1.4 实验室检查指标 |
1.5 雌激素及避孕药使用史 |
1.6 脂肪占比 |
1.7 VTE发病情况 |
2 各因素与VTE关系 |
2.1 社会人口学特征与VTE发病率关系 |
2.2 吸烟、饮酒及药物使用与VTE发病率关系 |
2.3 体检指标与VTE发病率关系 |
2.4 实验室指标的分组比较结果 |
2.5 脂肪占比与VTE的发病率关系 |
3 VTE的Cox回归分析结果 |
3.1 VTE的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 |
3.2 VTE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 |
3.3 主成分得分的Cox回归分析结果 |
4 MR分析结果 |
4.1 工具变量情况 |
4.2 弱工具变量的评价 |
4.3 工具变量的异质性评价 |
4.4 工具变量的多效性评价 |
4.5 MR |
4.6 敏感性分析 |
4.6.1 留一法分析 |
4.6.2 MR-PRESSO分析 |
4.6.3 MR-RAPS分析 |
4.6.4 反向MR |
讨论 |
1 肥胖与VTE |
2 肥胖部位与VTE |
3 肥胖与DVT、PTE |
结论 |
创新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基于体表心电图的心血管事件列线图预测模型建立及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心电图PR间期、QTc间期、QRS-T夹角及左室肥厚与不良结局的发病关系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基线数据采集 |
2.3 基线资料诊断标准及定义 |
2.3.1 高血压诊断标准 |
2.3.2 糖尿病诊断标准 |
2.3.3 吸烟及饮酒定义 |
2.3.4 心电图相关诊断标准 |
2.3.5 心彩超左室肥厚诊断标准 |
2.4 随访结局的定义 |
2.5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研究人群的基线特征 |
3.2 各心电图异常的基线患病率 |
3.3 研究人群CVD人时发病率 |
3.4 常见心电图指标与CVD及全因性死亡的发病风险 |
4 讨论 |
4.1 PR间期或First-degree AVB |
4.2 ECG-LVH |
4.3 平面QRS-T夹角 |
4.4 QTc间期 |
5 结论 |
第二部分: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模型China-PAR方程的验证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基线数据采集 |
2.3 随访结局的定义 |
2.4 风险预测模型校正 |
2.5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研究人群的基线特征 |
3.2 研究人群ASCVD事件 |
3.3 China-PAR模型的外部验证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部分:基于体表心电图的ASCVD列线图模型建立及验证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数据采集 |
2.3 随访结局的定义 |
2.4 质量控制 |
2.5 缺失数据的插补 |
2.6 模型参数的选择 |
2.7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训练数据集和验证数据集的基线特征 |
3.2 训练数据集传统风险因素筛选 |
3.3 训练数据集中ECG相关指标的筛选 |
3.4 训练数据集风险因素的多因素Cox回归 |
3.5 列线图绘制及模型评价 |
3.5.1 原始模型列线图绘制 |
3.5.2 模型区分度评价 |
3.5.3 模型校准度评价 |
3.6 DCA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体表心电图常见指标预测心血管事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东京地区日本糖尿病患者体重对死亡率及死亡原因的影响——前瞻性四年随访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超敏C反应蛋白与新发脑出血关系研究[J]. 王丹丹,王晶,王安心,张怡君,赵性泉. 中国卒中杂志, 2021(07)
- [2]空腹血糖水平对首发上消化道出血影响的前瞻性队列研究[D]. 李兴雨. 华北理工大学, 2021
- [3]5~6岁幼儿心肺适能负荷递增台阶测试方法研究[D]. 张开.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4]晚期胰腺癌中医方证特征地域差异及临床研究[D]. 姜菊玲.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
- [5]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循证实践方案的构建[D]. 石瑞.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6]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对MAFLD患者的干预效果分析[D]. 马立翠. 延安大学, 2021(11)
- [7]体脂分布与静脉血栓栓塞症因果关联关系的孟德尔随机化研究[D]. 李文超. 山东大学, 2021(12)
- [8]中国老年人甲状腺疾病诊疗专家共识(2021)[J].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老年内分泌代谢疾病学组,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甲状腺学组.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1(05)
- [9]中国老年人甲状腺疾病诊疗专家共识(2021)[J].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老年内分泌代谢疾病学组,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甲状腺学组.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21(05)
- [10]基于体表心电图的心血管事件列线图预测模型建立及验证[D]. 杜志. 中国医科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