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某脉金矿钻探综合治理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韩冲[1](2016)在《灵宝市黄金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新的时期下,由于受国际和国内各种因素的影响,黄金产业发展形势更加错综复杂,黄金产业面临资源枯竭、生产成本、环保成本、国际金价波动等诸多困难和挑战,对灵宝市黄金产业现状而言,更是如此。选择合适的发展战略,对于灵宝市黄金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运用战略管理理论中的PEST分析法、五力模型、SWOT分析法以及问卷调查法、likert五点量表法,充分分析灵宝市黄金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中的宏观环境、产业环境和内部环境,找出灵宝市黄金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威胁、优势与劣势,根据SWOT分析矩阵设计了四种发展战略进行备选,在运用问卷调查法结合likert五点量表法对四种战略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了 WO战略即扭转型战略作为灵宝市黄金产业的发展战略,将区域协调、集聚集中、科技兴业、资源扩展*、低碳发展等五项战略作为扭转型战略的具体内容,对五项战略内容进行了进一步详细阐述。为了确保灵宝市黄金产业发展战略的实现,最后提出了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主要包括财税、土地、资源、融资、市场准入等政策支持以及具体的工作任务和环保治理措施。本文研究成果对灵宝市黄金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为政府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
李雨桐[2](2015)在《日本对中国东北矿产资源的调查与掠夺(1905-1931)》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矿产资源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物质来源,煤、铁、金、石油等资源的储备与利用足可以左右一个国家的兴盛与衰败。中国地大物博,矿产资源丰富,因此便成为资源匮乏的邻国——日本窥视和掠夺的目标。中日甲午战争特别是日俄战争后,日本势力侵入中国,以此为契机日本开始对我国,特别是东北地区展开大规模的针对矿产资源的调查与掠夺。本文仅就日本在日俄战争后至“九一八”事变前这段时间对我国东北矿产资源的调查与掠夺进行论述。本文正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日本侵入东北与矿产资源的调查。日俄战争后,日本势力侵入中国东北,并通过《朴茨茅斯条约》窃取了沙俄在中国东北南部地区的一切权益。日本以此为基地,建立“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经营满洲”,扩张势力。日本为掠夺中国东北的资源,特别是矿产资源,在满铁内部特设立调查部,对东北的矿产资源展开了大规模的调查,为日本对中国东北矿产资源的掠夺提供了可靠的情报;第二章,日本对东北煤炭资源的掠夺。日本通过满铁调查部对东北煤炭资源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掌握了东北各省煤炭资源的大量信息,随之在复杂的掠夺过程中达到占有东北煤矿资源的目的。日本不仅使用武力夺取东北的煤矿公司,而且通过“中日合办”煤矿企业的形式攫取东北煤炭的矿权。日本掠夺东北的煤炭资源为满铁的经营乃至日本国内的发展都提供了巨大的能源和资金支持。日本通过满铁掠夺的东北煤炭按照需要,有的就地使用,有的售往关内和境外,换取资金用于其他事业的发展;第三章,日本对东北铁矿资源的掠夺。日本通过满铁调查部的调查窃取了东北铁矿资源的相关信息,并经由满铁操纵“中日合办振兴铁矿无限公司”和“中日合办本溪湖煤铁公司”两家假“合办”的铁矿企业来实现对东北铁矿的掠夺。至“九一八”事变前,东北数百万吨铁矿全部被日本占有。这些铁矿资源被满铁运往日本国内八幡制铁所用来生产武器及军需用品,为日本进一步发动侵略战争奠定了基础;第四章,日本对东北其他矿产资源的掠夺。东北其他矿产物如金、铜、石灰石、铅、滑石等矿储量也较为丰富,并长期被日本觊觎。虽然这部分矿产不是日本对东北资源掠夺的重点,但满铁调查部对东北金、铜等矿产的相关情况同样做了巨细靡遗地调查。据资料显示,日本对东北这些矿产资源的攫取数量也十分惊人,而且这些矿产资源也为日本创造了巨大的利益;第五章,日本矿产资源掠夺及其影响。日本掠夺东北矿产资源的数量相当巨大,并且在攫取矿产资源时采取破坏性开采的方式,造成了这些不可再生资源的严重浪费。在掠夺过程中,为疯狂掠夺矿产资源,日本残酷压榨中国矿工。中国矿工不仅工资远低于日本矿工,而且还要忍受非人的待遇。而日本方面,通过矿产资源的掠夺,不仅满铁得以发展壮大,同时缓解了日本国内能源紧张的状况,并且掠夺东北矿产资源的所得利润加速了日本多项事业的发展。本文以大量的历史档案资料为依据,运用历史学方法、图表分析法和统计学方法等研究方法,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东北矿产资源的掠夺,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罪行,批驳日本右翼分子和反动学者侵略有功的谬论,以此来启示今人,教育后人,澄清史实,勿忘历史。
张媛媛[3](2015)在《吉林桦甸市板庙子金矿开发项目生产管理模式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目前我国工业的发展水平、人们需求水平来看,黄金矿产资源在我国相对短缺。有预测证明,随着我国黄金消费需求量不断增长,黄金需求量会在2015年达到需求高峰,但到此刻我国的黄金矿产资源储量却难以自给自足,将面临黄金需求短缺的境况。通过具体科学的分析,有两方面原因限制着黄金开采量发展:原因一是我国已大量开采完优质的黄金矿产资源,新近开采的黄金矿产资源又无法跟上国民对黄金消费的需求;原因二是落后的地质开采及勘探技术,制约了黄金矿产开采的进度,无法提高黄金矿产生产工作;原因三是黄金矿产资源的开采技术水平、装备水平、管理水平落后、生产效率不高等。生产管理在矿山项目管理中,是最重要的,是直接与经济效益挂钩的项目之一。生产管理水平的高低、好坏、成败,决定企业的效益、前途和命运。改变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采用高科技的生产管理方法,不仅可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延长矿山开采寿命,获得更多的黄金储量和黄金产量,为国家和社会做出可喜的贡献。因此,想提升黄金矿产资源储量,进行黄金生产管理研究非常有必要,对国家和社会都具有深远影响。本文以吉林桦甸市板庙子金矿为例,从该公司金矿开发项目中的生产管理模式入手,针对我国矿产企业生产管理模式中存在的管理水平不高、劳动生产率低、开采技术落后、采矿浪费率高等问题,在介绍桦甸板庙子金矿目前的组织结构状况、生产管理现状、成本管理现状、矿山可采矿体的情况基础上,用管理学的项目组织结构分析、质量管理、生产管理、安全管理等研究方法及理论,优化界定开采崩落范围的管理方法,以及降低损失及贫化的技术管理实施措施,使板庙子金矿矿产流程向着工程化、产业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我国矿山的开采技术条件和设备条件比起国外先进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但经过本文的生产管理模式研究,改进我国矿山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采用高科技的生产管理模式,提出可靠的生产管理模式改进理论和方法,指出在金矿开采过程中,应遵循金矿赋存规律加以合理管理,并具体指出实施深部钻探、坑道进一步找矿的顺序施工原则和选择探矿手法的原则,最后明确了优化开采系统的管理保障措施,由此可以使板庙子金矿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并能有效延长矿山开采寿命,获得更多黄金储量和黄金产量,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有意义的贡献。通过把板庙子金矿中存在的管理模式问题一一列举分析,再应用管理学中的理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肯定项目中已存在的可行生产管理模式,改进项目中不良或可取缔的生产管理模式,增加项目中未涉及的先进新型生产管理模式,才能一点点有效推动板庙子金矿这类我国长期型金矿企业日益进步,进而使得金矿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水平获得整体性提升。
肖文君[4](2015)在《甘肃文县阳山金矿安坝矿段开发利用及其环境效应》文中研究指明甘肃文县阳山金矿位于秦岭山脉的中南段地区——甘肃省南端。安坝矿段位于文县弧形构造弧顶偏东翼的安昌河—观音坝断裂带中,该断裂呈NEE走向,断裂带内褶皱发育较好,而且在褶皱翼部有一系列次级层间剪切带或断裂伴生,安坝矿段内矿体主要就赋存于这些次级层间剪切带或断裂中。安坝矿段截至到目前共发现45条矿脉,赋矿地层均赋存于下泥盆统桥头岩组(Dq)的富有机质的变质千枚岩、钙质千枚岩和硅质灰岩组合中,由南向北由314、305、360、311四条主矿脉组成,大致呈北东—北东东向平行展布,平均品位Au≈5.55g/t,矿体平均厚度4.93米,是阳山矿带中的一个矿化集中区,目前安坝矿段探获资源量349.559千克,占阳山矿带金矿总资源量的92.97%。通过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矿山岩石标本采样和室内鉴定分析,从甘肃阳山金矿安坝矿段的研究背景和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入手,以安坝矿段的地质条件与采、选试验的关系为重点研究内容,结合构造地质学、现代岩石学、矿物学、岩相学、矿床学、环境地质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等对阳山金矿区安坝矿段进行研究。着重讨论了安坝矿段的采、选的技术方案的选择,并对所选方案对环境的影响作了较为细致的研究。为后续安坝矿段的开发利用提供合理性和经济可行性依据。通过收集前人大量资料的基础上从研究区的矿区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矿体地质等各种与开采有关的地质因素进行详细分析,可知(1)矿区出露地层由老到新有震旦-寒武系、泥盆系、石炭系、三叠系以及第四系,出露岩性主要是碳酸盐岩、硅质岩、灰岩、千枚岩、板岩、砂岩及第四系马兰黄土和残坡积物等;地层主要还是以泥盆系中统三河口组第三、第四岩性段和第四系为主,其中三河口组第三岩性段(D21S4)为矿区的主要赋矿地层;(2)矿区地表水对矿体充水影响不大,矿区含水层富水性能弱,渗入补给量小,降水对矿体充水影响不大;矿体顶板虽发育裂隙,但富水性差,地下水以存储量为主。因此水文地质条件属于简单的矿床;(3)矿区地貌地形较为复杂,第四系残坡积发育,矿与非矿之间界线不明,矿体和围岩岩石破碎,多数巷道开拓后发生崩落、掉块儿等不良的工程地质现象,巷道围岩稳固性不好。且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地下应力场改变,一些隐蔽裂隙扩张而形成透水裂隙,影响矿体围岩稳定性,因此工程地质条件属于中等;(4)矿区第四系较发育,一些地面已出现小面积的塌陷、滑坡等不良工程地质问题,目前矿区环境地质条件属中等类型;(5)从矿体赋存条件看,开采范围内矿体特点具有:多数为倾斜—急倾斜矿体,矿体呈透镜状断续分布,矿体厚0.63—7.76米,矿体平均品位5.55g/t。研究表明研究区矿床大致为开采技术条件中等(II)类型中复合问题的矿床(II-4)类型。从影响金矿石选冶工艺流程的矿石性质的研究证明:研究区金矿石的矿石类型按照主要载金矿物共生组合可分为黄铁矿—毒砂型、石英脉型和褐铁矿—粘土型三种,矿石中金属矿物主要是黄铁矿、毒砂、黄铜矿、辉锑矿等,且毒砂、黄铁矿、辉锑矿和粘土矿物是矿区主要的载金矿物,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长石等;矿石中含有较高的碳质物、砷和锑;金的赋存状态主要有三种—(1)以包裹体形式赋存于毒砂、褐铁矿和粘土矿物中,(2)以裂隙金形式赋存于黄铁矿和褐铁矿的微裂隙中,(3)以粒间金形式赋存于粘土矿物中。表明矿区矿石属于难选冶型金矿石。综上,我对阳山金矿安坝矿段的采、选提出了如下的建议性方案:建议矿区为地下开采,采用浅孔溜矿法的采矿方法;选矿工艺推荐浮选法。结合相关文献、前人对研究区的相关研究和本论文研究的成果,我们对安坝矿段的开发利用对环境可能造成的效应形成如下认识:1.安坝矿段在开发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效应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开采对环境的影响和选矿对环境的影响;2.开采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主要是地质灾害现象,如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滑坡等;3.选矿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主要是环境污染,装备和技术上的欠缺,选矿药剂的选择不当、配套工程的不足等,都会导致如植被破坏、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和大气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4.虽然安坝矿段的矿山生产为地下开采,相比较于露天开采对自然环境破坏面积不大,若在生产中注意保护植被,并及时恢复植被,对环境影响会较小。但是在矿山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是无法避免的,因此后续在对安坝矿段进行采、选时的开发过程中,建议注意控制矿区的地质灾害和环境污染的问题。
曲洪博[5](2015)在《吉林省矿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 ——以桦甸市夹皮沟金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工业的兴起,使人类文明进步的速度大大加快,而工业遗产正是我们人类发展生息的历史见证,见证了国家工业发展的历程,见证了人类的智慧和文明。21世纪以来,各国各地的城市化建设发展加快,城市中废弃的工厂、机械设备、居住区、矿山等,大多在现代化建设中消失了。我国对工业遗产的保护意识起步较晚,直到《无锡建议》的颁布,才标志着我国工业遗产保护进入了实质性进展阶段,但针对于工业采矿区的专项保护还比较稀少。而国外的工业遗产保护领域不但起步早,至今已有很多矿区再利用的成功案例。多种保护再利用模式的探索与开发也为我国矿区的保护与再利用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铺垫。现今桦甸市夹皮沟金矿区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在工业遗产保护的大发展趋势下,改造和挽救这些蕴含特殊价值的宝贵遗产。夹皮沟丰富的矿产资源自古就是本地区发展生息的源泉,有着“中国第一金矿”的美誉。夹皮沟金矿区特殊的历史价值和经济价值,也是理应重点保护和利用的优势条件。随着多年的资源开采,人为改造环境,使夹皮沟现在面临着矿业开采的逐渐老化和衰落。矿产资源作为不可再生资源,枯竭后的大量的废弃荒山、设备、厂房等建筑遗存,对我们来说既是宝贵的历史标本,也是夹皮沟金矿区保护与再利用工作的重点和目标。本文从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角度,以桦甸市夹皮沟金矿区为例,对夹皮沟金矿区特有的工业遗存进行调查分析,对其工业废地中蕴含的价值资源进行综合评估,尽可能全面记录矿区工业遗产的现状,为了使夹皮沟金矿区能得到良好的保护和再利用,依据夹皮沟金矿区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教育价值、经济价值等,提出一些矿区再利用的设计构想和保护建议,为今后夹皮沟金矿区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出有价值的参考文献。希望能为桦甸市夹皮沟金矿区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工作奉献一份微薄的力量。
汪令辉[6](2012)在《特大采空区全尾砂充填治理工程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针对冬瓜山铜矿存在的两个亟需解决的两个重大安全生产问题展开研究,一是深部正在开采矿体上部的大型采空区群对矿山自身可持续生产和周边环境带来极大的安全问题;二是深部矿床开采产生的大量尾砂的堆存问题。纵观国内外采空区处理方法,并结合矿山目前存在的这两个问题和实际情况,选用全尾砂充填采空区作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针对全尾砂充填特大采空区群存在的技术难题,本文对充填材料,料浆制备,管道输送,排水以及充填空区稳定性等难题展开研究,主要内容与成果如下所示:1.进行了尾砂沉降实验,建立了采空区充填物理模型,通过不同浓度尾砂与充填高度的模型对比试验,了解尾砂浆的流动特性,主副模型与水平管内尾砂流动、沉积过程、赋存状态、充填效果、各测压管水头的分布与变化以及管涌产生的条件与影响,为成功实施特大采空区全尾砂充填治理提供了依据。2.针对极细粒级全尾砂浆高浓度制备和深井全尾砂高浓度充填料浆自流输送降压问题,高浓度全尾料浆远距离搬运和极细粒级全尾砂充填的水砂分离、滤水排水等难题,创造性地提出了“高位放砂、多中段排水和间断充填”的充填工艺,在充填理论方面有了进一步的突破,并结合井下混凝土封闭墙结构、充填过程监控等技术手段,使得空区综合治理技术达到了较高水平。3.采用三维有限差分程序FLAC3D软件对充填结束后空区围岩进行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全尾砂对空区进行充填,能很好的改善空区围岩的受力状态;充填采空区地压活动监测分析表明利用全尾砂充填特大采空区群,能够很好的控制地压活动;全尾砂充填工程验证勘察结果显示,采空区尾砂密实度较好,颗粒级配良好,稳定性较好。
温都苏[7](2009)在《蒙古国矿产业发展与蒙古国矿产资源政策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蒙古国作为一个经济转轨国家,同时也作为一个的矿产资源输出型国,其矿产业刚刚兴起,矿产资源开发政策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本论文对蒙古国矿产业发展情况及矿产资源开发政策演变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运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对蒙古国矿产业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力图从蒙古国矿产资源开发相关政策变化入手,对现行政策进行分析,解答其对中蒙经贸关系,尤其是矿产领域的合作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论文由六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对研究本课题的背景、意义、难点等进行了说明;第一章简要介绍了与本论文相关的理论;第二章对蒙古国矿产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进行了描述;第三章分析了蒙古国矿产资源政策;第四章研究了蒙古国矿产业出现的问题;第五章为对策建议;第六章重点分析了蒙古国矿产资源开发政策对中蒙经贸关系,尤其是中国对蒙古矿产资源投资的影响。
母春蓉[8](2008)在《甘肃阳山安南矿带金矿项目资源储量与开采条件论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金作为一种贵金属,具有开采不易、成本高、物理特性良好等特点,不但被用作装饰而且还被赋予了货币价值功能和重要的工业原料。据统计作为储备资金,世界黄金储藏已有36000吨。目前,我国黄金矿山保有储量为2486吨,岩金矿山保有储量在1吨以下的占生产矿山总数的83%,黑龙江、辽宁、河北、吉林、内蒙等省区出现了区域性资源危机。资源危机的矿山数量在急剧增加,目前已占到全部金矿的三分之二。黄金资源短缺,矿山保有储量严重不足,是制约黄金工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阳山安南金矿带项目的概况,重点介绍了该项目相关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其次介绍了安南金矿项目的基本情况,重点叙述了本项目的地形、地貌及气候特点。第三,针对以往的研究侧重于对该区基础地质工作的研究,对矿区的经济蕴涵量的研究薄弱,本文重点对该区金矿资源的储量及开采条件进行论证,为下一步该区矿权的经济开发探索一条路。具体地说,在第3章,本文从资源量估算采用的工业指标、资源量估算方法选择及依据、资源量估算参数的确定、矿体的圈定和推定、资源量类别及块段划分法资源量核算等方面对矿区资源量进行了论证。在第4章,从矿体地质、矿石加工技术性、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勘查工作及质量评述等方面对该区金矿开采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分析。通过对矿床进行概略研究,各项经济指标表明本矿床的开发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投资机会较好,安坝里南矿权范围内305号脉群和360号脉群8-35线范围内可以转入详查工作,为下一步转入实质性开发奠定基础。本文主要针对矿床勘查普查阶段的研究,对其氧化带的圈定无准确资料,需在下步施工斜井等专项工程中准确圈出氧化矿,以保证资源的可信度和财务预算的准确度,这是作者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郭峰濂[9](2006)在《中国矿产资源开放型保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矿产资源的开放型保障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本文从理论、政策、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中国矿产资源开放型保障进行了分析探讨。首先,本文从我国矿产资源的现状出发,通过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超越系数与矿产资源承载力进行研究,来分析预测中国矿产资源的供给形势;同时在对矿产资源需求分析预测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矿产资源需求分析预测,即通过经济增长与矿产资源消费需求的模式参数,来预测未来中国重要矿产资源的消费需求形势。结果表明:我国许多矿产资源(特别是大宗、支柱性的矿产资源)非常短缺,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谈不上满足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需求的旺盛增长,从而提出了中国应当实施矿产资源开放型保障的问题。其次,本文着重从三个方面对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第一,通过探讨经济全球化与矿产资源配置全球化的相互关系,分析了在矿产资源配置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矿产资源开放型保障问题。进而提出了中国矿产资源开放型保障容易出现的几个误区及实施矿产资源开放型保障应当处理好的若干关系。第二,围绕我国矿产资源“引进来”,本文对吸引外商投资的软环境(矿业法律法规、矿业税赋、矿业融资、矿业审批制度)进行了分析;通过融合博弈理论、寡头竞争模型、外商矿业投资及优惠政策的标准经济学模型,构建了矿业利用外资的博弈模型—“古诺模型”和“斯坦克尔伯格模型”,对矿业优惠政策进行了研究;以铁矿石、石油为例,运用古典经济学供求曲线对我国矿产品贸易进口进行了分析,并运用计量经济学的相关方法,如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等,采用时间序列数据,对我国矿产品贸易进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对矿产资源“引进来”的制约因素、基本方式和重点区域进行了分析探讨。第三,围绕我国矿产资源“走出去”,本文运用贝叶斯理论和国外60个典型矿床的发现规律对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查进行了探讨;对购买国外矿山股权是选择新建投资还是跨国并购,以跨国石油企业并购项目为例进行了模型分析;对“走出去”的可行性、制约因素、区域选择进行了分析探讨。最后,本文以前面的分析研究为基础,对中国如何进一步完善和推进矿产资源开放型保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赖声伟[10](1997)在《国内外堆浸提金技术的发展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介绍采用氰化堆浸法从含金矿石中提取黄金的程序和方法。对矿石取样、堆浸试验方法、工程设计、经济分析和国内外应用推浸工艺开发低品位金矿资源的实例,以及一些基本方法和在工业应用的实践作了介绍,供从事黄金资源开发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关人员参考。
二、某脉金矿钻探综合治理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某脉金矿钻探综合治理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灵宝市黄金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框架 |
2 理论综述 |
2.1 战略管理的概念 |
2.2 战略管理的地位 |
2.3 战略管理的意义 |
2.4 战略管理的研究过程 |
2.5 战略管理分析方法 |
2.5.1 PEST分析法 |
2.5.2 五力模型 |
2.5.3 SWOT分析法 |
2.6 产业发展战略 |
2.7 黄金产业 |
3 灵宝市黄金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
3.1 灵宝市黄金产业外部环境分析 |
3.1.1 宏观环境 |
3.1.2 产业环境 |
3.1.3 竞争环境 |
3.1.4 机遇与威胁 |
3.2 灵宝市黄金产业发展内部环境分析 |
3.2.1 自然资源情况 |
3.2.2 黄金企业现状 |
3.2.3 黄金产业发展情况 |
3.2.4 环保工作开展情况 |
3.2.5 优势与劣势 |
4 灵宝市黄金产业发展战略选择 |
4.1 战略目标 |
4.1.1 全国一流新型黄金产业示范基地 |
4.1.2 河南省重要的黄金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
4.1.3 豫西再生金属回收利用示范基地 |
4.2 灵宝市黄金产业发展战略选择 |
4.2.1 备选战略分析 |
4.2.2 战略选择 |
4.3 灵宝市黄金产业发展战略内容 |
4.3.1 区域协调战略 |
4.3.2 集聚集中战略 |
4.3.3 科技兴业战略 |
4.3.4 资源扩张战略 |
4.3.5 低碳发展战略 |
5 灵宝市黄金产业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5.1 强化政策保障措施 |
5.1.1 财税政策 |
5.1.2 土地政策 |
5.1.3 资源保障 |
5.1.4 融资平台 |
5.1.5 市场准入 |
5.2 落实工作任务 |
5.2.1 实施重点项目带动 |
5.2.2 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
5.2.3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
5.3 实施环境综合治理 |
5.3.1 固废治理利用工程 |
5.3.2 废水治理利用工程 |
5.3.3 废气治理利用工程 |
5.3.4 再生金属回收利用工程 |
5.3.5 余热综合利用工程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日本对中国东北矿产资源的调查与掠夺(1905-1931)(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研究现状概说 |
(一) 国内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二) 研究目标 |
二、资料来源 |
(一) 档案史料 |
(二) 报刊及资料汇编 |
(三) 地方志书 |
(四) 专着 |
(五) 学术论文 |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研究方法 |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 |
(二) 研究方法 |
(三) 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日本侵入东北与矿产资源的调查 |
第一节 日本势力侵入东北与“满洲经营”政策 |
一、日本势力侵入东北 |
二、日本“满洲经营”政策 |
第二节 日本对东北矿产资源的调查 |
一、矿产资源调查机构的设立 |
二、矿产资源的立案调查 |
三、矿产资源调查报告的形成 |
第二章 日本对东北煤炭资源的掠夺 |
第一节 日本对东北煤炭矿权的攫取 |
一、日本武力夺取东北煤矿公司 |
二、日本资本的输入与“中日合办”企业 |
第二节 日本对东北煤炭资源的调查 |
一、东北煤炭资源的分布 |
二、日本对东北煤炭资源的调查 |
第三节 日本掠夺东北煤炭资源的价值与利润去向 |
一、日本掠夺东北煤炭资源的价值 |
二、日本掠夺东北煤炭的利润及去向 |
第三章 日本对东北铁矿资源的掠夺 |
第一节 日本对东北铁矿资源的调查与经营 |
一、日本对东北铁矿资源的调查 |
二、日本对东北主要铁矿企业的经营 |
第二节 日本掠夺东北铁矿的价值与利润去向 |
一、日本掠夺东北铁矿的价值 |
二、日本掠夺东北铁矿的利润及去向 |
第四章 日本对东北其他矿产资源的掠夺 |
第一节 东北其他矿产资源的构成及分布状况 |
一、东北其他矿产资源的构成 |
二、东北其他矿产资源的分布状况 |
第二节 日本掠夺东北其他矿产资源的价值 |
一、东北其他矿产出产量统计 |
二、日本掠夺东北其他矿产所得利润 |
第五章 日本矿产资源掠夺及其影响 |
第一节 日本矿产资源掠夺对中国的影响 |
一、日本掠夺东北矿产资源统计 |
二、日本掠夺东北矿产资源对中国的影响 |
第二节 日本矿产资源掠夺对日本的影响 |
一、日本掠夺矿产资源的利润 |
二、日本掠夺矿产资源对其产生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3)吉林桦甸市板庙子金矿开发项目生产管理模式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章 桦甸板庙子金矿开发项目生产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2.1 金矿开发项目简介 |
2.2 金矿开发项目生产管理现状 |
2.3 金矿开发项目生产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
2.4 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3章 桦甸板庙子金矿开发项目生产管理模式问题的解决对策 |
3.1 重新评估矿山生产能力的管理方案 |
3.2 界定开采崩落范围的优化管理方法 |
3.3 降低损失及贫化的技术管理措施 |
第4章 桦甸板庙子金矿开发项目生产管理模式改进的实施及保障 |
4.1 遵循金矿赋存规律实施有效管理模式 |
4.2 实施深部钻探的管理方法 |
4.3 优化开采系统的管理保障措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甘肃文县阳山金矿安坝矿段开发利用及其环境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 完成的工作量 |
1.4 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 |
第2章 阳山金矿采、选的现状评述 |
第3章 安坝矿段采、选的地质条件分析 |
3.1 安坝矿段开采的地质条件 |
3.2 安坝矿段选矿的地质条件 |
第4章 安坝矿段采、选的技术方案 |
4.1 安坝矿段的开采方案 |
4.2 安坝矿段的选矿方案 |
第5章 采、选方案的环境效应 |
讨论与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吉林省矿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 ——以桦甸市夹皮沟金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来源和背景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矿区工业遗产的核心内涵与相关理论 |
1.3.1 矿区工业遗产的核心内涵 |
1.3.2 矿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相关理论 |
1.4 国内外矿区工业遗产的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矿区工业遗产的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矿区工业遗产的研究现状 |
1.5 课题研究的方法和论文框架 |
1.5.1 课题研究方法 |
1.5.2 课题研究内容 |
1.5.3 论文框架结构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桦甸市夹皮沟金矿区工业遗产普查与特征分析 |
2.1 桦甸市夹皮沟金矿区的历史沿革 |
2.2 历史上各个时期夹皮沟金矿区的发展概况 |
2.2.1 韩氏家族统治时期(1845 年-1931 年) |
2.2.2 东北沦陷时期 (1931 年-1945 年) |
2.2.3 国民经济恢复到改革开放时期(1945—1981) |
2.3 现今夹皮沟金矿区工业遗产的状况普查 |
2.4 桦甸市夹皮沟金矿区工业遗产的类型与特征分析 |
2.4.1 夹皮沟金矿区的矿区类型和区位分布 |
2.4.2 夹皮沟金矿区工业遗产的特征分析 |
2.5 桦甸市夹皮沟金矿区工业遗产的现存不足与成因分析 |
2.5.1 桦甸市夹皮沟金矿区工业遗产的现存不足 |
2.5.2 桦甸市夹皮沟金矿区工业遗产现状的成因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桦甸市夹皮沟金矿区工业遗产评价体系的建立与优势条件分析 |
3.1 桦甸市夹皮沟金矿区评价体系的建立 |
3.1.1 桦甸市夹皮沟金矿区工业遗产的评价原则 |
3.1.2 桦甸市夹皮沟金矿区工业遗产评价体系的衡量标准 |
3.1.3 夹皮沟金矿区评价体系的实证研究 |
3.2 桦甸市夹皮沟金矿区工业遗产的优势条件与核心内涵分析 |
3.2.1 桦甸市夹皮沟金矿区地理区位的优势分析 |
3.2.2 桦甸市夹皮沟金矿区历史与文脉的价值优势 |
3.2.3 桦甸市夹皮沟金矿区经济与文化的价值优势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桦甸市夹皮沟金矿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设计模式与实施建议 |
4.1 夹皮沟金矿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设计原则 |
4.1.1 整体性与经济性原则 |
4.1.2 多元性与原真性原则 |
4.2 夹皮沟金矿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模式探讨 |
4.2.1 博物馆改造模式 |
4.2.2 景观公园改造模式 |
4.3 夹皮沟金矿区保护与再利用的管理建议 |
4.3.1 完善夹皮沟金矿区工业遗产普查管理体制 |
4.3.2 建立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公共政策 |
4.3.3 增强公众对工业遗产的参与意识 |
4.4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特大采空区全尾砂充填治理工程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崩落矿岩处理采空区 |
1.2.2 永久矿柱支撑空区 |
1.2.3 隔离、疏导法处理空区 |
1.2.4 充填法处理采空区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冬瓜山铜矿采空区现状 |
2.1 冬瓜山铜矿地质状况概述 |
2.1.1 矿区地质状况简述 |
2.1.2 矿体特征 |
2.1.3 近矿围岩 |
2.1.4 工程地质条件 |
2.1.5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
2.2 采空区形态与容积 |
2.2.1 东狮子山采空区形态与容积 |
2.2.2 西狮子山矿体段采空区形态与容积 |
2.2.3 全尾矿能充填的采空区容积估算 |
2.2.4 采空区充填率的计算 |
2.3 采空区与相邻矿区的关系 |
2.4 空区地压调查与监测分析 |
2.4.1 宏观地压调查 |
2.4.2 东、西狮子山采空区稳定性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全尾砂充填试验研究 |
3.1 尾砂沉降浓缩试验 |
3.1.1 试验目的 |
3.1.2 试验内容 |
3.1.3 试验方法与步骤 |
3.1.4 尾矿物理化学性质 |
3.1.5 试验结果 |
3.2 充填模型实验 |
3.2.1 试验目的 |
3.2.3 试验要求与内容 |
3.2.4 试验装置 |
3.2.5 试验方法与步骤 |
3.2.6 模型内尾砂的赋存状态 |
3.2.7 尾砂浆对模型底部结构的压力 |
3.2.8 充填模型试验的分析 |
3.2.9 结论 |
3.3 滤水试验与防腐试验 |
3.3.1 滤水试验 |
3.3.2 防腐试验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全尾砂充填方案与施工工艺 |
4.1 东山采空区充填工业试验 |
4.1.1 试验地点选择 |
4.1.2 工业试验设计 |
4.1.3 实施过程及问题处理 |
4.1.4 东山工业试验主要成果 |
4.2 西山特大采空区全尾砂充填治理工程应用 |
4.2.1 工程设计 |
4.2.2 充填工艺 |
4.2.3 井下透水跑砂突发事故应急预案 |
4.3 特大采空区充填治理工程稳定性分析 |
4.3.1 采空区内尾砂赋存状况及勘察结果 |
4.3.2 充填过程中采空区稳定性状况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采空区充填后围岩稳定性研究 |
5.1 充填空区稳定性数值模拟 |
5.1.1 FLAC~(3D)软件的介绍 |
5.1.2 模型的建立及初始条件的选取 |
5.1.3 计算结果分析 |
5.1.4 结论 |
5.2 充填采空区地压活动监测分析 |
5.2.1 地压监测系统 |
5.2.2 地压监测结果分析 |
5.3 充填采空区全尾砂充填工程验证勘察分析 |
5.3.1 工程概况 |
5.3.2 工程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
6.2 下一步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7)蒙古国矿产业发展与蒙古国矿产资源政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 蒙古国内的研究成果 |
(二) 中国学者对蒙古国矿产资源领域的研究成果多 |
三、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四、论文难点 |
第一章 相关理论研究 |
一、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基本概念 |
二、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相关理论 |
(一) 可持续发展理论 |
(二) 大宗产品论 |
(三) “资源诅咒”论 |
第二章 蒙古国矿业发展情况 |
一、蒙古国基本情况 |
二、建国初期及计划经济时期的蒙古矿产业 |
三、蒙古国矿产业发展现状 |
四、蒙古国矿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三章 蒙古国矿产业发展政策 |
一、蒙古国矿产管理部门 |
二、蒙古国政府对于贯彻矿产资源可持续稳定发展的政策 |
(一) 蒙古国矿产资源政策的基本目标 |
(二) 政府对于贯彻矿产资源可持续稳定发展的决议 |
三、资源领域的相关法律政策及对2006年新矿产法的分析 |
(一) 相关法律政策 |
(二) 关于2006年修订的蒙古国矿产资源法 |
第四章 蒙古国矿业存在的问题 |
一、政治因素引发的问题 |
二、经济因素引发的问题 |
三、法律因素引发的问题 |
四、自然环境因素的问题 |
五、蒙古国寻租问题 |
六、蒙古国的小国心理 |
第五章 对蒙古国矿产业发展建议 |
一、以资源诅咒论分析矿产资源的建议 |
(一) 将自然资源留在地底下的观念分析 |
(二) 产业结构多样化 |
(三) 宏观经济政策 |
(四) 政治改革 |
二、对蒙古国矿业发展政策的建议 |
(一) 促进蒙古国矿产资源发展的对测分析 |
(二) 对面临问题的解决途径 |
第六章 中蒙在矿产领域中的合作及影响分析 |
一、蒙古国矿产领域的投资合作 |
(一) 蒙古国2006年矿产资源投资情况 |
(二) 中国对蒙古国矿产资源投资情况 |
二、中蒙矿产资源研究 |
(一) 有利因素 |
(二) 不利因素 |
(三) 对策建议 |
三、蒙古国《矿产法》的修订对蒙合作开发蒙古国矿产资源的影响 |
(一) 有利影响 |
(二) 不利影响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甘肃阳山安南矿带金矿项目资源储量与开采条件论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的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 |
第2章 项目概况 |
2.1 地理位置及交通 |
2.2 工作区自然地理与经济概况 |
2.3 前期工作程度 |
第3章 金矿项目资源储量论证 |
3.1 资源量估算采用的工业指标 |
3.2 资源量估算方法选择及依据 |
3.3 资源量估算参数的确定 |
3.3.1 平均品位计算 |
3.3.2 矿体厚度计算 |
3.3.3 块段面积测定 |
3.3.4 体重 |
3.3.5 资源量估算参数数值取位原则 |
3.4 矿体的圈定和推定 |
3.4.1 矿体的圈定和连接 |
3.4.2 矿体的推定 |
3.5 资源量类别及块段划分 |
3.6 资源量估算结果 |
3.6.1 资源量估算基准日 |
3.6.2 资源量估算结果 |
3.7 SD法资源量核算 |
3.7.1 数据准备 |
3.7.2 资源/储量估算方案确定 |
3.7.3 矿体圈定 |
3.7.4 资源/储量估算结果 |
3.7.5 SD法与地质块段法对比 |
第4章 金矿项目开采条件论证 |
4.1 矿体地质 |
4.1.1 矿体特征 |
4.1.2 矿石质量 |
4.1.3 矿石类型 |
4.1.4 陕甘川富集区典型金矿床特征对比分析 |
4.2 矿石开采技术 |
4.2.1 采样 |
4.2.2 305号脉群选矿试验对比研究 |
4.3 矿床开采条件论证 |
4.3.1 水文地质 |
4.3.2 工程地质 |
4.3.3 环境地质 |
4.4 勘查工作及质量评述 |
4.4.1 勘查方法及工程布置 |
4.4.2 勘查工程及质量评述 |
4.4.3 测量工作及质量评述 |
4.4.4 地质填图方法及质量评述 |
4.4.5 各类试样的采取、加工、测试及质量评述 |
第5章 金矿项目开采技术经济评价 |
5.1 项目投资经济分析方法 |
5.1.1 静态经济分析方法 |
5.1.2 动态经济分析方法 |
5.2 经济效果分析 |
5.2.1 主要技术经济参数 |
5.2.2 经济效益指标计算 |
5.3 矿床未来开发建设条件分析 |
5.3.1 未来开发外部建设条件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中国矿产资源开放型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选题来源 |
1.1.2 现实背景 |
1.1.3 理论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创新 |
1.4 结构安排和内在逻辑 |
第2章 中国矿产资源形势分析与预测 |
2.1 关于矿产资源 |
2.1.1 矿产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
2.1.2 矿产资源的基本特征 |
2.1.3 我国矿产资源的基本特点 |
2.2 我国矿产资源形势分析预测 |
2.2.1 矿产资源供给分析预测 |
2.2.2 矿产资源需求分析预测 |
2.3 一种全新的矿产资源需求分析预测 |
第3章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矿产资源开放型保障 |
3.1 经济全球化 |
3.1.1 经济全球化及其基本特征 |
3.1.2 经济全球化的理论渊源 |
3.1.3 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 |
3.2 经济全球化与矿产资源配置全球化 |
3.2.1 矿产资源必须走全球化配置之路 |
3.2.2 矿产资源配置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
3.2.3 矿产资源配置全球化的主要特点 |
3.3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矿产资源开放型保障 |
3.3.1 对外开放与开放型保障 |
3.3.2 中国矿产资源开放型保障的几个误区 |
3.3.3 正确处理中国矿产资源开放型保障的若干关系 |
3.3.4 开放条件下的国家资源安全 |
第4章 中国矿产资源“引进来”研究(一) |
4.1 “引进来”的研究进展与效应分析 |
4.1.1 “引进来”的研究进展 |
4.1.2 “引进来”的效应分析 |
4.2 外商投资环境 |
4.2.1 矿业法律法规 |
4.2.2 矿业税赋 |
4.2.3 矿业融资 |
4.2.4 矿业审批制度 |
4.2.5 矿业优惠政策 |
4.3 “引进来”的主要制约因素 |
4.3.1 吸引外商矿业投资缺乏总体规划 |
4.3.2 吸引外商矿业投资软环境尚待完善 |
4.3.3 发展矿产品贸易进口存在障碍 |
第5章 中国矿产资源“引进来”研究(二) |
5.1 “引进来”基本方式 |
5.1.1 引进资金分析 |
5.1.2 引进技术分析 |
5.1.3 引进管理经验分析 |
5.2 矿产品贸易进口研究 |
5.2.1 矿产品贸易进口理论基础 |
5.2.2 中国矿产品贸易进口分析 |
5.2.3 我国矿产品贸易进口与经济增长研究 |
5.3 “引进来”重点区域 |
5.3.1 西部地区 |
5.3.2 东部矿区外围及深部地带 |
5.3.3 广大海域 |
第6章 中国矿产资源“走出去”研究(一) |
6.1 “走出去”的研究进展与可行性分析 |
6.1.1 “走出去”的研究进展 |
6.1.2 “走出去”的可行性 |
6.2 “走出去”的国际投资环境 |
6.2.1 我国短缺矿产资源的全球分布 |
6.2.2 “走出去”的国际投资环境 |
6.3 “走出去”的制约因素 |
6.3.1 矿业企业的素质与机制的欠缺 |
6.3.2 政府管理与扶持的欠缺 |
6.3.3 国际局势的复杂性 |
第7章 中国矿产资源“走出去”研究(二) |
7.1 国外风险勘查 |
7.1.1 国外风险勘查的贝叶斯分析 |
7.1.2 国外典型矿床发现规律 |
7.1.3 矿产资源国外风险勘查方案比选 |
7.2 购买矿山股权 |
7.2.1 购买矿山股权方式选择 |
7.2.2 矿业企业国外进入方式选择 |
7.2.3 一个案例:石油企业跨国并购项目决策 |
7.3 “走出去”的区域选择 |
第8章 中国矿产资源开放型保障政策创新与调整 |
8.1 “引进来”政策创新与调整 |
8.1.1 引进方式与领域的政策创新与调整 |
8.1.2 改善外商投资环境的政策创新与调整 |
8.2 矿产品贸易进口政策的创新与调整 |
8.2.1 “资源外交”政策的创新与调整 |
8.2.2 矿产品贸易进口经济政策的创新与调整 |
8.2.3 矿产品贸易进口运输政策的创新与调整 |
8.3 “走出去”政策创新与调整 |
8.3.1 矿业企业发展政策创新与调整 |
8.3.2 政府管理政策的创新与调整 |
8.3.3 政府扶持政策的创新与调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课题研究及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四、某脉金矿钻探综合治理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灵宝市黄金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 韩冲. 西安理工大学, 2016(04)
- [2]日本对中国东北矿产资源的调查与掠夺(1905-1931)[D]. 李雨桐. 东北师范大学, 2015(12)
- [3]吉林桦甸市板庙子金矿开发项目生产管理模式改进研究[D]. 张媛媛. 吉林大学, 2015(08)
- [4]甘肃文县阳山金矿安坝矿段开发利用及其环境效应[D]. 肖文君. 成都理工大学, 2015(04)
- [5]吉林省矿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 ——以桦甸市夹皮沟金矿为例[D]. 曲洪博. 吉林建筑大学, 2015(02)
- [6]特大采空区全尾砂充填治理工程研究与实践[D]. 汪令辉. 中南大学, 2012(02)
- [7]蒙古国矿产业发展与蒙古国矿产资源政策分析[D]. 温都苏. 内蒙古大学, 2009(04)
- [8]甘肃阳山安南矿带金矿项目资源储量与开采条件论证[D]. 母春蓉. 西南交通大学, 2008(06)
- [9]中国矿产资源开放型保障研究[D]. 郭峰濂. 湖南大学, 2006(06)
- [10]国内外堆浸提金技术的发展与实践[J]. 赖声伟. 国外金属矿选矿, 199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