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食品罐头真空度测试中数学模型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石柱[1](2019)在《淮山真空渗透脱水工艺及其对罐头品质的影响》文中指出淮山(Dioscorea opposite.Thunb)营养丰富,具有诸多保健功能,是我国传统的药食两用资源。淮山收获期集中,不耐贮藏,产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加工成罐头,不仅能保存其营养价值,而且食用方便,是淮山重要的加工利用方式。然而,由于淮山中淀粉含量高、质地松脆、容易褐变等因素的制约,淮山罐头容易出现浑汤、变色等质量问题。合适的淮山原料预处理方式,是确保淮山罐头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真空渗透脱水能够提高物料脱水速率,缩短脱水时间,有效的保留物料的营养成分。本研究以铁棍淮山为原料研究了淮山真空渗透脱水条件,优化了工艺参数,探明了真空渗透脱水工艺及对淮山罐头品质的影响。通过与常规的热烫处理进行比较,论证了真空渗透脱水工艺应用于淮山罐头加工的前处理的可行性。本研究得到的结论如下:(1)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实验,确定了果葡糖浆作为淮山渗透脱水的渗透液,得到淮山真空渗透脱水最佳工艺条件为切片厚度1.5 cm,固液比1:10,渗透液浓度46%,温度45℃,渗透时间5 h。(2)与未处理相比,热烫处理会造成淮山硬度的下降和营养成分的流失,而渗透处理可以较好的保持淮山的硬度和营养成分。通过扫描电镜可知,热烫处理对淮山组织结构有较大的损害,淀粉颗粒发生了糊化现象,而经过渗透处理的淮山淀粉颗粒外层被糖液包裹,孔隙变小,结构变得更为紧密。(3)三种预处理(热烫处理、常压渗透处理、真空渗透处理)对淮山罐头质构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真空渗透脱水处理能较好的保持淮山组织结构完整。淮山罐头黄酮、多酚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在储藏开始时下降,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罐头加工会造成淮山尿囊素含量大量损失,三种预处理方式对淮山罐头的尿囊素含量影响不显着。对三种预处理制得的淮山罐头进行感官评价,结果表明真空渗透脱水预处理4 h的淮山罐头感官品质最好。
韩威,周松斌,刘忆森,李昌,刘伟鑫[2](2019)在《基于麦克风阵列的罐装食品真空度在线检测》文中研究表明声音频谱峰值法被广泛应用于罐装食品真空度检测领域,但是当检测环境出现声音强度较大且与罐盖振动产生的声音的频段相同的噪声时,该方法可能做出误判。为此,提出声学阵列法:由麦克风阵列采集多路混合声信号,采用稀疏半非负矩阵分解从混合声信号中分离出干净的罐盖振动产生的声音,再利用声音频谱峰值法判断真空度是否合格。该文研究稀疏半非负矩阵分解的数学模型,并且推导求解稀疏半非负矩阵分解的迭代优化函数。实验结果表明,无噪声环境下,声音频谱峰值法和声学阵列法的真空度检测结果均准确,但在噪声环境下,声音频谱峰值法出现误判时,声学阵列法仍能做出准确判断。
陈舒航[3](2020)在《罐藏食品热杀菌的模拟仿真及自动纠偏系统的开发》文中研究指明罐藏食品是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热杀菌是罐藏食品必不可少的加工环节,其通过高温灭活引起食品腐败的微生物,使食品达到商业无菌以实现较长的货架寿命。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热杀菌设备温度分布不均、罐头冷点位置难以确定,较难进行冷点温度的实时监测,且存在杀菌设备实际温度偏离控制温度等问题,因而无法实现热杀菌过程的精准控制,造成罐藏食品过度杀菌现象,导致食品品质降低及能源的浪费。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分别对含顶隙的液态罐头食品及静止卧式高温杀菌釜进行多物理场仿真,建立并优化了食品冷点温度与杀菌强度的预测模型,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可应用于热杀菌控制的自动纠偏系统。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考虑顶部空隙及气液界面处湿空气蒸发冷凝的影响,构建了液态罐头食品热杀菌的二维轴对称模型。利用该模型仿真了热杀菌过程中罐内液体速度、温度及杀菌强度分布,准确确定了冷点位置;利用该模型分析了罐头内压力变化,发现顶隙越小,保温温度越高,压力越大,为此可实现实际热杀菌过程中控制压力的确定,以避免胀罐、瘪听等问题。将模型与无顶隙模型应用于纯水、1.0%CMC溶液的热杀菌,测得冷点温度的模拟值与实测值之间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92%与2.55%,表明其可准确反应热杀菌过程中的多物理场变化,且相比较无顶隙模型,含顶隙模型对液态罐头食品热杀菌过程的仿真更为精确。2.基于静止卧式高温杀菌釜和内部罐头食品的多物理场变化,建立了全水喷淋(全喷式)及蒸汽模式下杀菌釜热杀菌过程的三维对称模型。对全喷模式、蒸汽模式的排冷段与线性升温段进行热分布测试,计算模拟温度与实测温度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1.97、1.36、0.86℃,验证说明了该模拟体系的可靠性。仿真结果表明,全喷模式、蒸汽模式下,最慢加热区分别位于第一层靠近中轴线处及底部靠近外壁位置处,不同位置的罐头食品内温度分布不同,冷点并非处于罐头的中心,而是向温度较低侧偏移。利用模型分析了蒸汽喷入速度对杀菌釜内温度分布的影响,表明更高的喷入速度能使杀菌釜内热分布更快趋于均匀。3.根据热传递方程,以传递函数的思想,建立了以杀菌釜内杀菌介质温度预测食品冷点温度与杀菌强度(F值)的数学模型。利用无线温度传感器与刺入式杀菌强度测定仪,测定不同包装的午餐肉、八宝粥与CMC溶液冷点温度及F值变化曲线。结果表明杀菌强度的预测值与实际值的偏差均在1.79%以内,说明该模型适用于不同传热性质及不同包装方式的食品。结合CFD仿真,在减少实际热渗透实验次数的情况下简化预测模型中参数确定的步骤,此方法预测的F值与实测值的误差也均在3.42%以内。4.利用单片机开发了可实时预测杀菌强度,并以F值为目标自动调整保温时间、保温温度等工艺参数,对设备实际温度偏离设定值的情况进行纠正的控制系统。在袋装午餐肉内插入杀菌强度测定仪,对比食品冷点温度及F值变化曲线,验证了系统能较准确地预测并实时显示冷点温度及杀菌强度。在金属罐装的1.0%CMC溶液内安放无线热传感器,人为制造保温前期、中期、后期及多次出现温度偏离设定值的情况,系统均能进行自动纠偏操作,使实际杀菌值与设定值的偏差小于1.75%,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该系统具有高可移植性,可通过自主开发的软件进行维护及监测,操作较为简单,有实际应用意义。
朱武,王先路[4](1993)在《食品罐头真空度测试中数学模型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实验数据为基础,讨论了基于电涡流检测法的食品罐头罐内真空度与罐盖变形之间的关系的数学模型。这种数学模型具有计算简单、便于仪器实现、易于精度提高等特点。
李莉[5](2007)在《双探头电涡流传感器真空度无损检测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真空度是衡量罐头食品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罐头真空度测量的方法有多种,如光电法、感应法、电脉冲法、电涡流法、超声波检测法、真空表检测法和人工打检法等。其中,电脉冲法和超声波法是国外广泛采用的高精度真空度检测方法。但由于这些检测设备价格昂贵,对操作环境的要求高,因此只有个别厂家在引进的专业罐头生产线上采用,人工打检法仍然是我国食品厂主要的测量方法。由于人工打检法精确度低,而且测量过程是破坏性的,因此不能应用于生产线自动检测。本文在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研究了双探头电涡流传感器真空度无损测量装置,并进行了分析与验证。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了电涡流检测法的原理,给出了检测系统的系统框架和电路设计;2、研究了双探头电涡流传感器无损真空度测量方法,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发现了传感器输出电压与罐头盖微小形变以及真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拟合出了传感器输出电压和真空度的曲线及方程;3、实际生产条件下,由于每一罐头封装的高度存在差异,对测量精度有一定影响。本文采用模拟测量的方法,研究了罐头封装高度对测量精度的影响,建立了两者之间的函数关系。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误差补偿方法,从而克服了罐头封装高度不同所带来的误差;4、研制了由89C58单片机做数据处理部件的真空度无损测量设备,对温度、大气压、罐头盖材质等因素的影响采用自适应修正技术进行处理,提高了测量结果的可靠性,既适用于生产线上的动态在线测量,也可以在质检室进行抽检。经实验验证该测量系统的测量误差率小于5%。本文所研究的真空度无损检测系统具有精确度高、价格低廉、测量速度快等优点,对在我国实现罐头真空度无损检测具有重要的意义。
陆柏益[6](2007)在《竹笋中甾醇类化合物的研究 ——竹笋甾醇化学、工艺学及生物学功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竹笋(Bamboo shoot),即竹子膨大的芽或幼嫩的茎,是我国大宗的农副产品,但长期以来我国笋加工产品单一,企业经济效益低下,导致鲜笋销售困难,而且传统的笋加工过程伴随着大量废弃物的产生,易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本论文以开发利用水煮笋加工的大宗废弃物(笋壳、笋头和笋液)为出发点,瞄准竹笋中的次生代谢产物,从中挖掘出有益于人类健康的天然素材,重点对甾醇类化合物进行了系统的化学、工艺学和功能性研究,对竹笋资源深度转化进行了探索,以期为我国传统竹笋加工产业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使其朝着“效益最大化、环境友善型和资源零剩余”的目标迈进。现将主要研究成果归纳如下:1.竹笋是一种富含植物甾醇的健康食品,其次生代谢产物以甾醇含量为最高(251.4~279.5mg/100g),其次是多糖(231.7~253.2 mg/100g);竹笋甾醇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是β-谷甾醇,其他包括芸苔甾醇、豆甾醇、胆甾醇、麦角甾醇和谷甾烷醇等;竹笋品种、部位和收获季节的差异以及是否经过加工处理均会影响其甾醇含量,水煮笋加工过程中废弃的笋头和笋壳具有相对高的总甾醇含量,尤以毛竹春笋的笋壳最具开发价值。2.对Liebermann—Burchard比色法测定竹笋及其提取物中总甾醇含量的测试条件进行了优化,检测波长调整为665nm,显色反应时间调整为12mins,适用于工厂的快速在线检测。首次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UPLC-APCI-MS)分析甾醇类化合物的检测技术,具体步骤为:试样经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甾醇,经皂化、固相萃取纯化后,采用Acquity BEH C18色谱柱,以纯甲醇~1%乙腈水溶液(v/v)为流动相,线性梯度洗脱,最后经APCI+质谱分析测定。方法学论证显示,此法结果可靠、准确、灵敏,非常适合于研究型的分析检测。3.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竹笋甾醇的工艺研究表明,无论在萃取率还是制剂精度上均优于传统溶剂(正己烷)提取。通过单因素试验及二次正交旋转试验,优化了超临界萃取竹笋甾醇的工艺参数,即原料粒度控制在40~60目,不使用夹带剂,萃取压力为26.2MPa,萃取温度为43.4℃,CO2流量为25.4L/h,萃取时间为2.5h,此时理论最大的甾醇萃取率为98.4%,验证试验证明实际值与理论值接近;同时,此优化的工艺条件在不同规模的超临界萃取过程(萃取釜容积从5L到300L逐级放大)中均具良好的适用性。采用上述工艺得到的竹笋甾醇制剂(PBS25),总甾醇含量大于25%。4.以PBS25为起始物料,采用短程分子蒸馏技术进行精制,获得总甾醇含量在50%以上的精制品(PBS50)。利用二次正交旋转试验考察真空度、蒸馏温度及其交互作用对目标组分(重组分)得率和制剂精度的影响,优化的工艺参数组合为:蒸馏温度为220℃MPa,真空度为0.005mbar,此时最大理论制剂精度为72.6%;经实际试验验证,实际值与估算值相近。成分分析表明,分子蒸馏中去除的主要是PBS25中的烷烃和脂肪酸类。5.大鼠高脂血症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竹笋甾醇(PBS25和PBS50)能显着降低高脂血症大鼠血清总TC、TG、LDL-c含量和动脉粥样硬化指数,而对HDL-c含量没有影响;竹笋甾醇能有效降低大鼠肝脏TC、TG水平,减轻脂肪肝和降低肝指数,对肝脏的色泽、质地、体积有显着改善作用。调脂试验表明,PBS25的综合调脂效果和制剂的性价比显着优于PBS50和β-谷甾醇,可以认为竹笋甾醇的超临界萃取物(PBS25)是竹笋降脂、调脂的“最佳有效活性部位”。竹笋甾醇的降脂活性成分是甾醇和不饱和脂肪酸,降脂作用机理有:(1)抑制脂质的吸收和促进脂质排泄,(2)是通过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的生成或促进代谢。6.竹笋甾醇具有显着的抗炎作用,其能降低巴豆油所致小鼠耳廓和蛋清所致大鼠足跖的肿胀程度,抑制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的亢进。消痔灵致大鼠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模型研究,发现竹笋甾醇具有消除前列腺炎症和水肿、维持前列腺上皮细胞结构的稳定性、改善上皮分泌酸性磷酸酶的功能的作用。其抗炎作用的机理可能是:(1)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2)具有稳定细胞膜的作用;(3)调节炎症细胞因子与受体基因的表达,调节细胞因子及受体的分泌。
辛成[7](2020)在《真空冷冻与热风干燥甘露子全粉加工工艺技术及干粉冲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甘露子又名草食蚕、宝塔菜、地环儿等,食用部位是其块茎,富含营养成分,风味佳,口感清脆。有调节胃肠道,保护肝脏等功能。甘露子含水量高,极易腐败造成营养成分流失。现在常见的加工甘露子的方式是腌制,腌制工艺会影响甘露子本身的风味和质地,并且甘露子现有的加工产品过于单一。对甘露子加工产品进行开发利用,对提高原料利用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要想解决甘露子的贮存及运输等问题,可对其进行脱水干制。一方面为提高贮存性、降低运输成本提供帮助,另一方面对甘露子干粉制品的工业化生产提供技术手段和理论依据。本论文选用两种干燥方式,即热风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分别对甘露子进行干燥处理,得到甘露子全粉,并对二者制备的全粉进行粉质特性的测定,确定最优的甘露子全粉干燥方式,将最佳干燥工艺制出的全粉进行配方优化,得到风味独特、营养丰富的甘露子干粉冲剂。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热风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两种干燥工艺对新鲜甘露子进行干燥制粉,确定两种干燥工艺的最佳工艺参数。热风干燥研究结果表明:以平均干燥速率和色差为评价指标,采用综合评分法计算出热风干燥效果综合值,结合响应面分析得出:对综合值影响最显着的是装载量,风速影响最小。得出最佳工艺参数为加热温度73℃、风速1.5m/s、装载量6.6kg/m2。在此工艺条件下综合值最高(0.883712),即干燥效果最好。真空冷冻干燥研究结果表明:以冻干速率作为试验指标,结合响应面分析得出:对冻干速率影响最显着的是升华干燥温度,解析干燥真空度影响最小。得出在升华干燥真空度111Pa、升华干燥温度76℃、解析干燥真空度76Pa、解析干燥温度40℃、装料量7.13kg/m2时冻干速率最高,为12.752%/h。(2)以复水性、色度、粒度大小、吸湿性及水苏糖含量为指标,通过对甘露子全粉特性的测定,选出最佳的干燥方式。研究结果表明:真空冷冻干燥制备的甘露子全粉复水性1017%优于热风干燥制备的全粉(831%);真空冷冻干燥甘露子全粉与新鲜甘露子间的色差较小;真空冷冻干燥制得的甘露子全粉,颗粒大小均匀且粉质更细,全粉品质更优;热风干燥甘露子全粉吸湿性25.12%明显大于真空冷冻干燥甘露子全粉(18.69%);真空冷冻干燥甘露子全粉损失水苏糖的量较少。综合来看,真空冷冻干燥可作为更优的干燥工艺。(3)以真空冷冻干燥方式制得的甘露子全粉作为原料,研制一种可冲调的甘露子干粉冲剂。通过添加适量的麦芽糊精、白砂糖及食用盐,对配方进行优化,以期为甘露子产品开发提供技术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以感官评分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得出最佳配方为9%麦芽糊精、20%白砂糖、0.5%食用盐,在此工艺条件下感官评分最高,为94分。
崔政伟[8](2004)在《微波真空干燥的数学模拟及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本课题研究意在开发微波真空干燥技术,对其过程进行数学模拟,并应用于食品脱水干燥和浓缩。首先研制了实验规模的微波真空干燥器,该设备主要特点如下:被干燥物料能在谐振腔内随转盘转动,削除了微波加热的热点,微波功率和真空度可调,并可实时观察物料的干燥情况。以胡萝卜片为实验材料,研究了片状物料微波真空干燥的动力学数学模型。该模型根据物料的显热、潜热和吸收的微波能的能量平衡,通过的大量实验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样品从初始含水量干燥到含水量(干基)的干燥阶段,理论干燥曲线和实验干燥曲线非常吻合,并且此阶段干燥速率是一常数;当样品的含水量的干燥段,实验干燥曲线开始稍偏离理论干燥曲线,而样品的含水量的干燥段,实验干燥曲线大幅度偏离理论干燥曲线,所以当的干燥段,理论干燥动力学数学模型必必须进行修正,因而引进修正系数,通过对实验数据的非线性回归,得到了修正系数的数学表达式。干燥动力学试验时微波能和真空压力变化范围较大,理论模型和试验都表明干燥速率与微波功率大小成正比,与真空压力下水的汽化潜热的大小成反比。以胡萝卜片为试验材料,研究了薄片物料在微波真空干燥过程中物料内部的温度分布和温度变化。试验表明:当样品的厚度小于8 mm时,其中心温度和表面温度大小相同,内部的温度分布均匀;而当样品的厚度大于 8 mm 时,其中心温度大于表面温度,沿厚度方向产生了温度梯度。当样品的厚度小于8 mm时,试验还表明胡萝片的整个干燥过程可分为三个干燥阶段,即均匀加热段、恒温段和快速升温段。均匀加热段()样品的温度线性增至该真空度下的水的饱和温度,此阶段没有水分的蒸发,且均匀加热段的时间非常短;恒温段()水分大量从样品内部蒸发迁出,几乎没有阻力;快速升温段()的干燥速率下降,温度升高。样品的厚度小于8 mm时,微波真空干燥均匀加热段和恒温段样品温度预测的数学模型主要根据能量平衡,对于快速升温段由于水分少,微波能不能全部被吸收,通过对试验数据的非线性回归,得到了一个经验的数学模型。研究了微波真空和热风干燥组合干燥大蒜片。样品首先用微波真空干燥到含水量约10% (湿基),然后采用45 oC的热风干燥到水分小于5%(湿基),通过对干燥样品大蒜素的保留率、颜色、质构和复水率等方面的测试,并和冷冻干燥和传统的热风干燥(60-65 oC)产品在上述几个方面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微波真空和热风组合干燥大蒜片的质量与冷冻干燥的大蒜片质量十分接近,比传统的热风干燥的大蒜片质量要好得多。研究了微波真空、微波真空和热风干燥组合、微波真空和真空干燥组合干燥富含叶绿素的小葱和富含类胡萝卜素的胡萝卜片。样品首先用微波真空干燥到样品含水量约<WP=10>20%(湿基),然后采用45-50 oC的热风或55-60oC的真空干燥或低功率的微波真空干燥到样品含水量约6%(湿基),通过叶绿素和胡萝卜素含量的测试,结果表明上述干燥方法得到的产品其色素的保留率与冷冻干燥产品的色素保留率接近,比传统的热风干燥(60-65 oC)的产品色素的保留率高得多。微波真空干燥胡萝卜可以省去热烫工艺,主要是因为微波真空干燥速度快,与色素降解有关的酶的活性急剧下降,干燥过程中没有氧气。对高粘度的灵芝多糖溶液进行了微波真空浓缩和干燥,不仅灵芝多糖和三萜酸的保留率与冷冻干燥产品接近,比传统真空干燥要高得多,而且浓缩或干燥速度快,表明微波真空技术在浓缩和干燥高粘度、热敏性液态食品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通过对各种干燥方法干燥过程能量利用率和能耗的分析和对比,微波真空干燥的干燥成本要比冷冻干燥低得多,比传统的热风干燥成本略高;对工业微波真空干燥设备提出了设想。本课题研究表明:微波真空干燥可以获得高质量的脱水干燥食品,且成本低廉。
张晓光[9](2009)在《方便水饺制作工艺及储藏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食,也是享誉世界的特色美食。但由于制作过程复杂,一般家庭或个人制作费时费力。即便是速冻水饺,购买后仍需下水煮熟方可食用。而煮水饺要用炉具、锅等炊具,整个过程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且在乘火车或在办公室、旅行中等情境下难以实现。为了满足人们随时随地享用水饺这一美食的愿望,本研究开发了一种方便水饺制品。它开袋即食,用适量的热水浸泡58分钟后食用亦可,十分方便。本文通过配料试验及淀粉的抗老化研究确定了方便水饺的配方:饺子粉100g、纯净水50g、皮用食盐0.6g、分子蒸馏单甘酯0.86g、蔗糖酯0.8g、海藻酸钠0.46g、猪瘦肉70g、皮冻56g、馅用食盐1.4g、酱油7g、香油1.4g、鲜姜3.5g、大葱10.5g、杞参调馅王0.6g。通过热封电压试验及加热时间试验确定了真空包装机热封蒸煮袋的最佳参数:电压36V,加热时间9s,冷却时间5s。通过真空度试验确定了包装机的真空时间为12.6s。杀菌方式采用反压杀菌,温度为121℃,通过试验确定杀菌时间为25min。制品杀菌后可常温保存半年以上。通过淀粉抗老化研究确定了饺子皮中淀粉抗老化剂的最佳配方,按此配方加入抗老化剂,半年后淀粉的老化度为28.2%,与不加相比,老化程度降低了20.5%。
江月山,王先路,朱武[10](1994)在《食品罐头罐盖数学模型的建立》文中提出建立的数学模型反映了罐内真空度与罐盖中心点变形度之间的函数关系,给研制罐内真空度测试仪或打检机提供了依据。成功地研制出食品罐头真空度微机化无损检测仪。
二、食品罐头真空度测试中数学模型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食品罐头真空度测试中数学模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淮山真空渗透脱水工艺及其对罐头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淮山加工现状 |
1.1 淮山干制品 |
1.2 淮山粉 |
1.3 淮山饮料 |
1.4 鲜切淮山 |
1.5 速冻淮山 |
1.6 淮山罐头 |
2 果蔬渗透脱水技术研究现状 |
2.1 影响果蔬渗透脱水的主要因素 |
2.2 渗透脱水的辅助技术 |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4 研究内容 |
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淮山渗透脱水工艺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仪器 |
1.3 试验方法 |
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渗透液对淮山渗透脱水的影响 |
2.2 固液比对淮山渗透脱水的影响 |
2.3 切片厚度对淮山渗透脱水的影响 |
2.4 真空度对淮山渗透脱水的影响 |
2.5 渗透温度对淮山渗透脱水的影响 |
2.6 渗透浓度对淮山渗透脱水的影响 |
2.7 响应面优化试验结果 |
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真空渗透脱水对淮山品质影响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试剂 |
1.3 试验仪器 |
1.4 试验方法 |
1.5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处理方式对淮山色泽的影响 |
2.2 不同处理方式对淮山组织结构的影响 |
2.3 不同处理方式对淮山硬度的影响 |
2.4 不同处理方式对淮山酶活的影响 |
2.5 不同处理方式对淮山多酚含量的影响 |
2.6 不同处理方式对淮山黄酮含量的影响 |
2.7 不同处理方式对淮山尿囊素含量的影响 |
2.8 不同处理方式对淮山抗坏血酸含量的影响 |
2.9 不同处理方式对淮山可滴定酸含量的影响 |
2.10 不同处理方式对淮山细胞相对电导率影响 |
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真空渗透脱水对淮山罐头影响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试剂 |
1.2 试验仪器 |
1.3 试验原料 |
1.4 试验方法 |
1.5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预处理对淮山罐头质构特性的影响 |
2.2 不同预处理对淮山罐头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
2.3 不同预处理对淮山罐头多酚、黄酮含量的影响 |
2.4 不同预处理对淮山罐头尿囊素含量的影响 |
2.5 不同预处理对淮山罐头的感官评价的影响 |
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1 主要结论 |
2 本文创新点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罐藏食品热杀菌的模拟仿真及自动纠偏系统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罐藏食品热杀菌 |
1.1.1 罐藏食品 |
1.1.2 杀菌强度的计算 |
1.2 基于计算流体力学的多物理场仿真在食品加工中的研究进展 |
1.2.1 基于计算流体力学的多物理场仿真 |
1.2.2 多物理场仿真在食品热杀菌中的应用 |
1.2.3 多物理场仿真在优化热杀菌设备中的应用 |
1.3 智能控制技术在食品热杀菌中的发展及应用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对含顶隙罐头食品热杀菌过程的多物理场仿真 |
2.1 前言 |
2.2 模型的构建 |
2.2.1 模型概述 |
2.2.2 控制方程 |
2.2.3 热物理参数及边界条件 |
2.2.4 网格剖分及求解器设置 |
2.3 基于热渗透实验对模型的验证 |
2.3.1 材料与设备 |
2.3.2 实验方法 |
2.3.3 验证结果 |
2.3.4 仿真可行性分析 |
2.4 仿真结果分析 |
2.4.1 速度场分析 |
2.4.2 温度场分析 |
2.4.3 杀菌强度分析 |
2.4.4 压力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对静止卧式高温杀菌设备热分布的多物理场仿真 |
3.1 前言 |
3.2 模型的构建 |
3.2.1 模型概述 |
3.2.2 控制方程 |
3.2.3 热物理参数及边界条件 |
3.2.4 网格剖分及求解器设置 |
3.3 基于热分布实验对模型的验证 |
3.3.1 材料与设备 |
3.3.2 实验方法 |
3.3.3 验证结果 |
3.3.4 仿真可行性分析 |
3.4 仿真结果分析 |
3.4.1 杀菌釜内速度场 |
3.4.2 杀菌釜内温度场 |
3.4.3 罐头食品内部温度场 |
3.4.4 蒸汽喷入速度对热分布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食品冷点温度及杀菌强度预测模型的建立、验证与优化 |
4.1 前言 |
4.2 预测模型的构建 |
4.2.1 数学函数关系 |
4.2.2 参数的确定 |
4.3 预测模型的验证 |
4.3.1 材料与设备 |
4.3.2 实验方法 |
4.3.3 结果与讨论 |
4.4 利用CFD模型简化参数估计 |
4.4.1 模型的构建 |
4.4.2 应用效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杀菌强度值预测及纠偏系统的开发 |
5.1 前言 |
5.2 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
5.2.1 系统架构 |
5.2.2 硬件搭建 |
5.2.3 单片机程序设计 |
5.2.4 维护软件开发 |
5.3 系统的应用效果 |
5.3.1 材料与设备 |
5.3.2 实验方法 |
5.3.3 结果及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参数k、j计算部分源代码 |
附录2 PCB电路图 |
附录3 单片机程序源代码 |
作者简介 |
(5)双探头电涡流传感器真空度无损检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目的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与结构 |
第二章 电涡流传感器位移测量原理 |
2.1 电涡流式传感器工作原理 |
2.1.1 电涡流式传感器简介 |
2.1.2 电涡流传感器工作原理 |
2.2 电涡流传感器结构类型及主要性能指标 |
2.2.1 结构类型 |
2.2.2 主要性能指标 |
第三章 双探头电涡流传感器测量真空度的方法研究 |
3.1 双探头电涡流传感器测量原理 |
3.2 传感器参数的选择 |
3.2.1 传感器探头直径的选择 |
3.2.2 传感器探头个数的选择 |
3.2.3 传感器探头频率的选择 |
3.3 罐头真空度测试台的设计 |
3.4 罐头沿高的测量 |
3.4.1 沿高的测量方法 |
3.4.2 盖间分散性测量 |
3.4.3 单探头在线测量 |
3.5 双探头模拟测量真空度 |
3.5.1 真空度测试台设计 |
3.5.2 测量数据 |
第四章 检测系统 |
4.1 双探头电涡流检测系统原理及结构 |
4.2 双探头电涡流检测法的测量控制电路 |
4.2.1 信号放大电路 |
4.2.2 信号的处理 |
4.3 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
4.3.1 A/D 转换 |
4.3.2 A/D 转换的数据读取方式 |
4.3.3 数据分析 |
4.4 软件系统设计 |
第五章 误差分析 |
5.1 盖间形状差异产生的误差 |
5.2 传感器本身产生的误差 |
5.3 硬件系统本身漂移产生的误差 |
5.4 人为操作过程产生的误差 |
5.5 温度变化和大气压变化产生的误差 |
第六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致谢 |
(6)竹笋中甾醇类化合物的研究 ——竹笋甾醇化学、工艺学及生物学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竹子 |
1.2 竹笋 |
1.2.1 竹笋资源 |
1.2.2 竹笋的营养价值 |
1.2.3 竹笋的药用价值 |
1.2.4 竹笋加工业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
1.2.5 竹笋资源利用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5.1 竹笋传统加工与保鲜研究 |
1.2.5.2 竹笋纤维的研究与开发 |
1.2.5.3 竹笋含氮化合物的研究与开发 |
1.2.5.4 竹笋汁的研究与开发 |
1.2.5.5 竹笋加工副产物在饲料中的应用 |
1.2.5.6 竹笋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 |
1.3 植物甾醇 |
1.3.1 植物甾醇结构、来源及理化性质 |
1.3.2 植物甾醇的提取、分离和精制 |
1.3.2.1 传统溶剂萃取 |
1.3.2.2 超临界流体萃取 |
1.3.2.3 溶剂结晶法 |
1.3.2.4 络合法 |
1.3.2.5 短程分子蒸馏技术 |
1.3.2.6 吸附法 |
1.3.2.7 柱色谱法 |
1.3.2.8 高速逆流色谱法 |
1.3.2.9 其他方法 |
1.3.3 植物甾醇的分析方法 |
1.3.3.1 重量法 |
1.3.3.2 光谱法 |
1.3.3.3 薄层色谱法 |
1.3.3.4 气相色谱法 |
1.3.3.5 液相色谱法 |
1.3.3.6 其他方法 |
1.3.4 植物甾醇的生物学活性 |
1.3.4.1 植物甾醇的降胆固醇作用 |
1.3.4.2 植物甾醇的抗炎作用 |
1.3.4.3 植物甾醇的抗癌作用 |
1.4 前列腺炎综合症 |
1.4.1 前列腺炎的定义及分类 |
1.4.2 前列腺炎的中医认知 |
1.4.3 前列腺炎的病因及发病机理研究 |
1.4.3.1 致病菌 |
1.4.3.2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
1.4.3.3 氧自由基 |
1.4.3.4 其他 |
1.4.4 前列腺炎的药物治疗 |
1.5 本课题的立项背景和研究目的 |
第二章 竹笋及其加工副产物中次生代谢产物的分析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主要试剂及其配制 |
2.2.3 主要仪器 |
2.2.4 实验方法 |
2.2.4.1 水分测定 |
2.2.4.2 蛋白质测定 |
2.2.4.3 粗脂肪的测定 |
2.2.4.4 粗纤维的测定 |
2.2.4.5 总糖的测定 |
2.2.4.6 脂质的测定 |
2.2.4.7 多糖含量测定 |
2.2.4.8 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
2.2.4.9 酚酸含量的测定 |
2.2.4.10 三萜含量测定 |
2.2.4.11 甾醇含量的测定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竹笋常规化学成分的分析 |
2.3.1.1 品种间差异分析 |
2.3.1.2 毛竹笋不同部位的比较 |
2.3.2 竹笋中脂类化合物的分析结果 |
2.3.2.1 毛竹笋的脂质分析 |
2.3.2.2 不同品种和不同部位的脂质比较 |
2.3.3 竹笋中次生代谢产物的分析测定 |
2.3.3.1 不同竹笋品种中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差异 |
2.3.3.2 毛竹笋不同部位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差异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竹笋及其提取物中甾醇类化合物检测方法的建立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甾醇标准品及标准工作液配制 |
3.2.3 主要试剂 |
3.2.4 主要仪器 |
3.2.5 实验方法 |
3.2.5.1 Liebermann—Burchard比色法测定竹笋及提取物的总甾醇含量 |
3.2.5.2 UPLC-APCI-MS法检测竹笋及提取物中甾醇类化合物的组成及含量 |
3.2.5.3 UPLC-APCI-MS法评价竹笋的品种、部位及采收时间差异对甾醇含量的影响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比色法测定竹笋及其提取物中的总甾醇含量 |
3.3.1.1 检测波长的选择 |
3.3.1.2 反应时间的选择 |
3.3.1.3 标准曲线的制作 |
3.3.1.4 方法学论证 |
3.3.1.5 实际样品的检测 |
3.3.2 UPLC-APCI-MS法分析检测竹笋及其提取物的甾醇组成和含量 |
3.3.2.1 提取方法的比较 |
3.3.2.2 UPLC-MS分析的样品预处理 |
3.3.2.4 质谱条件的选择 |
3.3.2.5 内标的选择 |
3.3.2.6 方法学论证 |
3.3.2.7 实际样品检测 |
3.3.3 利用UPLC-APCI-MS评价竹笋品种、部位及采收时间对甾醇含量的影响 |
3.3.3.1 不同竹笋品种的甾醇含量 |
3.3.3.2 竹笋不同部位对甾醇含量的影响 |
3.3.3.3 竹笋不同采收时间对甾醇含量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竹笋甾醇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的工艺技术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 |
4.2.2 仪器设备 |
4.2.3 试剂 |
4.2.4 实验方法 |
4.2.4.1 超临界CO_2萃取方法 |
4.2.4.2 传统溶剂提取 |
4.2.4.3 单因素分析与二次正交旋转试验 |
4.2.4.4 原料中水分含量的测定 |
4.2.4.5 原料及萃取物中总甾醇含量的测定 |
4.2.4.6 UPLC-APCI-MS法分析萃取物中各甾醇类化合物的含量 |
4.2.4.7 GC-MS分析萃取物的脂类物质组成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单因素分析 |
4.3.1.1 原料粒度对甾醇萃取率的影响 |
4.3.1.2 夹带剂对甾醇得率的影响 |
4.3.1.3 萃取压力对甾醇得率的影响 |
4.3.1.4 萃取温度对甾醇得率的影响 |
4.3.1.5 CO_2流量对甾醇得率的影响 |
4.3.1.6 萃取时间对萃取率的影响 |
4.3.2 二次正交旋转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 |
4.3.2.1 回归方程的建立 |
4.3.2.2 非线性结果优化 |
4.3.2.3 影响因素及交互作用 |
4.3.2.4 优化结果的试验验证 |
4.3.3 超临界萃取与传统溶剂提取法的比较 |
4.3.4 竹笋超临界流体萃取物的成分分析 |
4.3.5 超临界萃取工艺的扩大试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竹笋甾醇短程分子蒸馏精制的工艺技术研究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实验材料 |
5.2.2 仪器设备 |
5.2.3 试剂 |
5.2.4 实验方法 |
5.2.4.1 分子蒸馏操作程序 |
5.2.4.2 单因素分析试验 |
5.2.4.3 二次正交旋转试验 |
5.2.4.4 萃取物的总甾醇含量测定 |
5.2.4.5 UPLC-APCI-MS法分析竹笋提取物中β-谷甾醇等甾醇分量 |
5.2.4.6 GC-MS分析竹笋提取物中脂质成分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单因素分析 |
5.3.1.1 蒸馏温度对分子蒸馏重组分得率及制剂精度的影响 |
5.3.1.2 真空度对目标产物得率及制剂精度的影响 |
5.3.1.3 冷凝温度对分子蒸馏产物得率及甾醇含量的影响 |
5.3.1.4 刮膜转速对目标产物得率和制剂精度的影响 |
5.3.1.5 进料速率对目标产物得率及制剂精度的影响 |
5.3.2 以重组分得率为响应值的二次正交旋转统计分析 |
5.3.2.1 多元回归方程的建立 |
5.3.2.2 非线性结果优化 |
5.3.2.3 蒸馏温度与真空度的交互作用 |
5.3.2.4 优化结果的试验验证 |
5.3.3 以制剂精度(总甾醇含量)为响应值的二次正交旋转统计分析 |
5.3.3.1 回归方程的建立 |
5.3.3.2 非线性结果优化 |
5.3.3.3 蒸馏温度与真空度的交互作用 |
5.3.3.4 优化结果的试验验证 |
5.3.4 分子蒸馏前后的组分变化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竹笋甾醇调节脂质代谢的生物学作用及机理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实验材料与动物 |
6.2.2 药物与试剂 |
6.2.3 仪器设备 |
6.2.4 实验方法 |
6.2.4.1 试验动物饲养条件 |
6.2.4.2 高脂血症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动物分组 |
6.2.4.3 实验进程 |
6.2.4.4 各项指标的检测、计算和观察 |
6.2.4.5 统计分析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实验大鼠平均日摄食、排便量及体重的变化 |
6.3.2 实验大鼠血清TC和TG含量随时间的变化 |
6.3.3 实验大鼠血清HDL-c、LDL-c含量和AI的变化 |
6.3.4 对大鼠肝重、肝系数、肝脏TG、TC及血清AST、ALT和ALP的影响 |
6.3.5 对大鼠血清脂蛋白脂酶(LPL)和肝脂酶(HL)的影响 |
6.3.6 实验大鼠肝脏组织病理学检验结果 |
6.3.7 实验大鼠血清中甾醇类化合物含量的检测 |
6.4 讨论 |
6.4.1 竹笋中具有降脂作用的“最佳有效活性部位”的确定 |
6.4.2 竹笋甾醇具有全面而卓越的降脂、调脂功效 |
6.4.3 竹笋甾醇对高脂血症大鼠肝脏组织和功能的影响 |
6.4.4 竹笋甾醇降脂、调脂的作用机理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竹笋甾醇抗前列腺炎的药理活性及作用机理 |
7.1 引言 |
7.2 材料与方法 |
7.2.1 实验材料 |
7.2.2 实验动物 |
7.2.3 药品试剂及配制 |
7.2.4 仪器与设备 |
7.2.5 实验方法 |
7.2.5.1 竹笋甾醇对巴豆油致小鼠耳廓肿胀的影响 |
7.2.5.2 竹笋甾醇对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 |
7.2.5.3 竹笋甾醇对蛋清致大鼠足趾肿胀的影响 |
7.2.5.4 竹笋甾醇对消痔灵致大鼠非细菌性慢性前列腺炎的影响 |
7.2.5.5 竹笋甾醇对二苯代苦味酰基自由基(DPPH·)的清除能力测定 |
7.2.5.6 竹笋甾醇对红细胞膜稳定性影响的试验 |
7.2.5.7 与炎症相关的细胞因子(IL-1β、IL-8、TNF-α)的检测 |
7.2.5.8 炎症因子及受体基因芯片分析 |
7.2.5.9 数据处理 |
7.3 结果与分析 |
7.3.1 竹笋甾醇抗炎(抗前列腺炎)的药效学研究结果 |
7.3.1.1 竹笋甾醇对巴豆油致小鼠耳廓肿胀的抑制作用 |
7.3.1.2 竹笋甾醇对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 |
7.3.1.3 竹笋甾醇对蛋清致大鼠足趾肿胀的影响 |
7.3.1.4 竹笋甾醇对非细菌性慢性前列腺炎的影响 |
7.3.2 竹笋甾醇抗炎作用的机理研究 |
7.3.2.1 竹笋甾醇对DPPH·的清除作用 |
7.3.2.2 竹笋甾醇对热诱导或低渗溶液中的红细胞溶血的抑制 |
7.3.2.3 竹笋甾醇对大鼠血清细胞因子(IL-1β、IL-8、TNF-α)含量的影响 |
7.3.2.4 竹笋甾醇对炎症细胞因子及受体基因的调节作用 |
7.4 讨论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
(7)真空冷冻与热风干燥甘露子全粉加工工艺技术及干粉冲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甘露子概述 |
1.2 热风干燥技术概况 |
1.3 真空冷冻干燥技术概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本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7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甘露子全粉加工工艺技术研究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甘露子全粉特性的研究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方法 |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甘露子干粉冲剂配方优化 |
4.1 试验材料 |
4.2 试验方法 |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4 真空冷冻干燥甘露子干粉冲剂质量标准 |
4.5 真空冷冻干燥甘露子干粉冲剂指标测定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8)微波真空干燥的数学模拟及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数学符号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干燥技术与农产品和食品加工 |
1.1.1 农产品和食品干燥的主要特点和问题 |
1.1.2 干燥在农产品加工、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
1.1.3 干燥技术和设备在农产品、食品加工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 干燥过程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
1.3 介电(微波)加热干燥的特点 |
1.3.1 微波在电磁波谱上的位置 |
1.3.2 介电加热原理 |
1.3.3 介电加热的特点 |
1.3.4 物料的介电特性 |
1.3.5 微波场中物料吸收的微波能及穿透深度的计算 |
1.3.6 介电干燥的特点 |
1.4 微波真空干燥的技术研究进展 |
1.4.1 微波真空干燥的技术特点 |
1.4.2 微波干燥、微波真空干燥的国内外研究和发展现状 |
1.4.2.1 理论研究 |
1.4.2.2 应用研究现状 |
1.4.2.3 微波真空干燥设备的研制现状 |
1.5 微波真空干燥技术开发和应用前景 |
1.6 立题背景和意义 |
1.7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微波真空干燥试验设备的研制 |
2.1 微波真空干燥实验设备的国内外状况 |
2.2 设计原理与计算 |
2.2.1 设备的组成 |
2.2.2 矩形波导设计 |
2.2.2.1 矩形波导中的电磁场分布 |
2.2.2.2 矩形波导的传输特性 |
2.2.2.3 矩形波导尺寸的确定 |
2.2.3 箱式干燥器的设计原理 |
2.2.4 矩形干燥箱内的电场强度的估算和设计要求 |
2.3 试验设备结构图和实体照片图 |
2.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微波真空干燥动力学数学模型 |
3.1 前言 |
3.1.1 微波真空干燥动力学研究的意义 |
3.1.2 微波真空干燥动力学研究的现状 |
3.2 数学模型 |
3.3 材料与设备 |
3.3.1 实验材料 |
3.3.2 实验仪器 |
3.4 试验方法 |
3.4.1 微波输出功率的测量 |
3.4.2 试验样品质量的确定 |
3.4.3 样品制备和水分含量测定 |
3.5 结果与讨论 |
3.5.1 实验干燥曲线与理论干燥曲线的比较 |
3.5.2 微波功率对干燥曲线的影响 |
3.5.3 真空度对干燥曲线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微波真空干燥薄片物料的内部温度分布和变化的数学模拟 |
4.1 前言 |
4.1.1 研究微波真空干燥过程中物料内部的温度分布和温度变化的重要性 |
4.1.2 微波真空干燥过程中物料内部的温度分布和温度变化数学模型的研究现状 |
4.2 微波真空干燥片状食品的过程中传质机理和传质的控制阻力 |
4.3 数学模型 |
4.3.1 能量平衡方程 |
4.3.2 质量平衡方程 |
4.3.3 边界条件 |
4.3.4 初始条件 |
4.3.5 干燥薄片物料时数学模型的简化 |
4.4 材料与方法 |
4.4.1 实验材料 |
4.4.2 仪器和设备 |
4.4.3 试验方法 |
4.4.3.1 微波输出功率的测量 |
4.4.3.2 干燥过程中温度测试 |
4.5 结果与讨论 |
4.5.1 切片厚度对温度分布的影响 |
4.5.2 微波真空干燥过程中样品的温度变化规律及其数学表达 |
4.5.2.1 微波真空干燥过程三阶段 |
4.5.2.2 均匀加热段温度的数学表达 |
4.5.2.3 恒温或恒速干燥阶段温度的数学表达 |
4.5.2.4 快速升温或降速干燥阶段温度的数学表达 |
4.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微波真空干燥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
5.1 微波真空干燥大蒜片的研究 |
5.1.1 前言 |
5.1.1.1 研究大蒜干燥的意义 |
5.1.1.2 大蒜干燥的国内外现状 |
5.1.2 材料与设备 |
5.1.2.1 实验材料 |
5.1.2.2 实验仪器 |
5.1.3 干燥试验工艺 |
5.1.4 测定方法 |
5.1.4.1 大蒜素保留率的测定 |
5.1.4.2 干燥蒜片色泽测定 |
5.1.4.3 干燥蒜片质构测定 |
5.1.4.4 干燥蒜片复水性测定 |
5.1.5 结果与讨论 |
5.1.5.1 干燥方法对大蒜素保留率的影响 |
5.1.5.2 干燥方法对大蒜片色泽的影响 |
5.1.5.3 干燥方法对大蒜片质构的影响 |
5.1.5.4 干燥方法对大蒜片复水性的影响 |
5.2 微波真空干燥胡萝卜片和绿叶蔬菜 |
5.2.1 前言 |
5.2.1.1 脱水蔬菜色素保留的意义 |
5.2.1.2 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的损失机制 |
5.2.1.3 胡萝卜素片和绿叶蔬菜干燥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
5.2.2 材料与设备 |
5.2.2.1 实验材料 |
5.2.2.2 实验仪器 |
5.2.3 干燥试验工艺 |
5.2.4 测定方法 |
5.2.4.1 总胡萝卜素保留率的测试 |
5.2.4.2 叶绿素保留率的测定 |
5.2.5 结果与讨论 |
5.2.5.1 干燥方法对总胡萝卜素保留率的影响 |
5.2.5.2 干燥方法对叶绿素保留率的影响 |
5.2.5.3 热烫对胡萝卜片干燥中(-胡萝卜素保留率的影响 |
5.3 高粘度灵芝多糖溶液浓缩或干燥 |
5.3.1 前言 |
5.3.2 材料与设备 |
5.3.2.1 实验材料 |
5.3.2.2 实验仪器 |
5.3.3 干燥工艺 |
5.3.4 测定方法 |
5.3.4.1 水溶性多糖的测定 |
5.3.4.2 灵芝三萜酸的测定 |
5.3.5 结果与讨论 |
5.3.5.1 干燥方法对灵芝多糖含量的影响 |
5.3.5.2 干燥方法对灵芝三萜酸含量的影响 |
5.3.5.3 不同干燥方法的干燥效率比较 |
5.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微波真空干燥的经济性和工业设备展望 |
6.1 前言 |
6.2 干燥设备的能量利用率 |
6.2.1 干燥设备的能量利用率和热效率的计算 |
6.2.2 热风干燥、冷冻干燥和微波真空干燥能量利用率的比较 |
6.3 各种干燥方法的干燥成本计算和比较 |
6.3.1 热风干燥、冷冻干燥和微波真空干燥单位能耗的计算和比较 |
6.3.2 热风干燥、冷冻干燥和微波真空干燥生产脱水蔬菜单位能耗成本的比较 |
6.3.3 冷冻干燥和微波真空干燥生产脱水蔬菜成本和利润的比较 |
6.4 微波真空干燥工业设备的展望 |
6.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主要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9)方便水饺制作工艺及储藏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的目的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方便水饺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1 研究现状 |
1.2.2 存在的问题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方便水饺制作工艺研究 |
2.1 方便水饺半成品的制作 |
2.1.1 原材料 |
2.1.2 仪器与设备 |
2.1.3 制作方法 |
2.1.4 饺子的配方研究 |
2.2 包装材料的选择及包装工艺参数的确定 |
2.2.1 包装材料的概述 |
2.2.2 薄膜 |
2.2.3 蒸煮袋 |
2.2.4 包装材料的确定 |
2.2.5 包装工艺参数的确定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制品储藏性的研究 |
3.1 杀菌研究 |
3.1.1 杀菌方式 |
3.1.2 反压高温蒸煮锅介绍 |
3.1.3 杀菌参数的确定 |
3.2 淀粉抗老化研究 |
3.2.1 淀粉质食品的老化 |
3.2.2 淀粉老化机理 |
3.2.3 影响淀粉老化的因素 |
3.2.4 常用的抗老化方法简介 |
3.2.5 回生度测试方法简介 |
3.2.6 饺子皮防老化研究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制品指标检测 |
4.1 感官检查 |
4.2 理化检验 |
4.2.1 水分 |
4.2.2 蛋白质 |
4.2.3 脂肪 |
4.2.4 酸价 |
4.2.5 过氧化值 |
4.3 微生物检测 |
4.3.1 设备和材料 |
4.3.2 培养基和试剂 |
4.3.3 检验方法 |
4.3.4 检测结果报告 |
4.4 馅含量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四、食品罐头真空度测试中数学模型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淮山真空渗透脱水工艺及其对罐头品质的影响[D]. 石柱.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
- [2]基于麦克风阵列的罐装食品真空度在线检测[J]. 韩威,周松斌,刘忆森,李昌,刘伟鑫. 中国测试, 2019(07)
- [3]罐藏食品热杀菌的模拟仿真及自动纠偏系统的开发[D]. 陈舒航. 浙江大学, 2020(01)
- [4]食品罐头真空度测试中数学模型的研究[J]. 朱武,王先路. 工科数学, 1993(04)
- [5]双探头电涡流传感器真空度无损检测系统研究[D]. 李莉. 天津大学, 2007(05)
- [6]竹笋中甾醇类化合物的研究 ——竹笋甾醇化学、工艺学及生物学功能[D]. 陆柏益. 浙江大学, 2007(06)
- [7]真空冷冻与热风干燥甘露子全粉加工工艺技术及干粉冲剂研究[D]. 辛成. 吉林农业大学, 2020(02)
- [8]微波真空干燥的数学模拟及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D]. 崔政伟. 江南大学, 2004(01)
- [9]方便水饺制作工艺及储藏性的研究[D]. 张晓光. 吉林大学, 2009(09)
- [10]食品罐头罐盖数学模型的建立[J]. 江月山,王先路,朱武. 食品科学, 199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