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的护理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的护理

一、经食管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的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陈罡,刘秋丽,周静,余遥,刘尚昆,杜丹丹[1](2022)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无痛检查患者的麻醉护理配合》文中研究指明对6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无痛检查,操作前完善对患者的评估,做好心理护理,加强操作前药品、物品准备,配合超声医生进行体位摆放;合理安放仪器设备,术中密切配合麻醉、超声医生的操作,操作人员合理站位及布局,做好常见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60例患者检查操作顺利完成。提出麻醉护士应熟悉该检查的各种探头操作手法,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时发现操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并发症,做好充分的准备,以便配合医生对突发情况做出积极应对,确保检查顺利完成。

王嶒,孙婷婷,王静,范小明[2](2021)在《胸腔镜联合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Morrow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胸腔镜联合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Morrow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心胸外科同一医疗组对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分成两组进行手术,A组采用胸腔镜下微创手术,B组采用正中开胸手术。A组采用食管超声心动图对左室流出道梗阻及二尖瓣反流的诊断描述,对照胸腔镜的探查结果,分析胸腔镜联合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Morrow手术的应用价值。结果 A组30例患者二尖瓣反流(MR)与左室流出道峰值压差(LVOT-PG)呈正相关。左心室舒张末期前后径(LVEDd)较术前增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术前略减低,室间隔基底段舒张末期厚度(IVSd)、左室流出道峰值流速(LVOT-PV)、左室流出道峰值压差(LVOT-PG)、二尖瓣反流面积(MR)较术前明显降低;A组与B组相比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胸部切口长度较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镜联合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的Morrow手术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手术方式。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TEE对二尖瓣病变能做出准确的判断,有利于手术方式的抉择,值得在临床推广。

匡永芳,朱海锋,郭远峰,张小娥,吴丽文[3](2021)在《经胸超声心动图与经食道超声心动图联合右心声学造影在卵圆孔未闭封堵术中的应用对比》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与经食道超声心动图联合右心声学造影在卵圆孔未闭封堵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在我院拟行卵圆孔未闭封堵术治疗的患者9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46例)与研究组(46例)。对照组患者采取经胸超声心动图联合右心声学造影检查进行术前评估、检测,术后随访检查,研究组患者采取经食道联合右心声学造影检查进行术前评估、检测,术后随访检查,比较两组卵圆孔未闭的检出率、卵圆孔未闭右向左分流半定量分级的检出情况、检查封堵术并发症情况,以及术后1、3、6个月随访检查卵圆孔未闭封堵成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卵圆孔未闭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6.96%vs65.22%),并且研究组右向左分流半定量分级1级明显低于对照组(19.57%vs43.48%),3级明显高于对照组(50.00%vs19.57%,P<0.05);对照组与研究组患者检查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35%vs8.70%,P>0.05);研究组术后1、3、6个月随访卵圆孔未闭封堵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卵圆孔未闭患者采取经食道联合右心声学造影检查较经胸超声联合右心声学造影检查可提高术前对卵圆孔未闭诊断率与右向左分流半定量分级检出准确率,为手术治疗提供更佳指导意见,对提高卵圆孔未闭封堵术成功率意义重大,且不会增加检查后并发症。

谭琳,郭燕丽,邹野,王艳,王文婷,尚永宁,胡绍毅[4](2021)在《规范化护理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规范化护理方案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9年9月至2020年2月在我科行TEE检查的患者395例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选取2020年3-8月行TEE检查的患者479例作为观察组,实施规范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检查成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满意率明显提高(P<0.01),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P<0.01)。两组患者TEE检查成功率相似,均无食道穿孔及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TEE检查时实施规范化护理方案可提高患者满意度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欧阳慧琳[5](2021)在《DR及超声成像在犬心脏疾病诊断中的初步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实验探究数字化X线摄影技术(DR)和超声心动图在健康比格犬心脏检查中的应用。同时,结合临床实际病例初步探究DR及超声心动图在犬心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实验一:探究犬心脏DR检查方法,描述心脏在DR图像中的解剖结构,并分析摆位对心脏大小的影响。方法是分别拍摄12只健康比格犬的DV、VD、RL和LL四种体位的胸片,曝光条件根据实验犬的体重和胸厚度设定,实验犬拍摄过程不麻醉。分别测量RL和LL位胸片的VHS值,以及DV和VD位胸片的心胸比。结果显示健康比格犬VHS值分别是10.0±0.8(RL)和9.8±0.7(LL),心胸比值为0.49±0.04(DV)和0.50±0.04(VD),不同体位对胸片VHS值和心胸比无显着差异(P>0.05)。实验还对胸部不同体位DR图像的心血管结构进行解剖学标注。实验二:探讨了心脏超声检查流程和操作手法,对几种常用的心脏超声检查技术进行分析,获取心脏各切面声像图,并进行解剖学标注。方法是分别采用二维超声心动图、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M型超声心动图、连续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和脉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12只健康比格犬的右侧卧位和左侧卧位进行扫查。右侧卧位获得右侧胸骨旁长轴四腔切面、右侧胸骨旁长轴五腔切面、右侧胸骨旁短轴切面(主动脉水平切面、肺动脉水平切面、二尖瓣水平切面和乳头肌水平切面),左侧卧位获得心尖四腔室切面和心尖五腔室切面,根据这些切面汇总了各心腔参数值,并绘制了心脏主要切面的解剖结构图。使用组织谐波技术可改善图像质量,心内膜结构更清晰。实验三:分析了吉林大学教学动物医院6例心脏病病例,包括肥厚性心肌病(HCM)、扩张性心肌病(DCM)和心脏瓣膜疾病(HVD)等疾病。这些病例的胸部DR片和超声心动图均有典型的影像学表现,且图像质量清晰,表明这些图像可用于临床心脏病的诊断。结论:实验归纳总结了一套完整的心脏影像学检查流程,并得出标准的犬心脏DR影像图和超声心动图;描述了健康比格犬DR和超声图像的心脏解剖结构,并概括了犬超声心动图各主要切面的检查方法及其相关参数。DR检查中体位的不同对心脏尺寸无显着影响(P>0.05)。超声心动图中加入组织谐波技术会增加图像的对比度,使软组织结构更加清晰。通过病例分析,将DR技术与心脏超声技术共同应用于心脏疾病的检查,更有助于临床诊疗。

戚远通[6](2021)在《多酚化合物表面自组装生物活性纳米粒靶向治疗心脏病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心脏病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具有高发病率和致死率的特点。目前药物疗法因使用方便,依从性好被认为最具前景的治疗方式,但同时也面临诸多困难,如常规治疗药物保留时间短,心脏组织分布低,治疗效果不佳。且心脏局部注射和经心包、冠状动脉注射等给药方式因侵入性、分布难以控制、可重复性差而应用受限。因此,构建靶向性好、依从性强、使用简单的新型制剂对于心脏病的治疗意义重大。随着纳米技术与药学学科的加速融合,新型纳米递送系统的涌现为心脏药物递送提供了新的策略,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如在递送效率、质量控制、制造再现性和可扩展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得心脏靶向纳米疗法的工程设计仍面临重大挑战,构建优良的工程化纳米药物制备体系意义重大。多酚化合物被证明对心肌细胞和组织具有高度亲和力,且多酚羟基被证实与含羰基材料能够通过氢键作用稳定结合。因此本课题设计通过多酚化合物辅助的纳米沉淀/自组装方法,期望构建心脏靶向药物的工程化纳米制备平台,通过参数得到系列纳米粒,系统表征其粒径、形态和稳定性。同时在体内外心肌损伤模型中验证基于该平台筛选的生物活性纳米粒经静脉注射后的心脏靶向能力和治疗心脏病作用。方法1.活性氧(ROS)响应性材料OCD和ROS清除性材料TPCD的合成及表征4-羟甲基苯硼酸频哪醇酯(PBAP)与β环糊精(β-CD)键合得到氧化响应性材料OCD。将Tempol(Tpl)与PBAP先后键合到β-CD得到ROS清除性材料TPCD。利用红外光谱、核磁氢谱和质谱分析产物结构。2材料体外清除ROS能力评价通过DPPH·清除实验来考察多酚化合物和载体材料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利用相应试剂盒测定材料对超氧阴离子和过氧化氢的清除能力。3.基于多酚化合物表面自组装生物活性纳米粒的构建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OCD和TPCD作为代表性的载体材料,没食子酸(GA),儿茶素(CAT),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和鞣酸(TA)作为具有不同数量酚羟基的典型多酚化合物,通过改变载体/多酚化合物质量比、多酚化合物种类和有机溶剂类型得到系列纳米粒。系统表征并评价其在不同介质中稳定性。利用银沉淀实验、BCA定量实验、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不同介质中粒径变化,确认纳米粒表面的多酚修饰及其形成初步机制。4.生物活性纳米粒响应性水解及ROS清除能力评价将纳米粒与不同浓度H2O2共孵育,通过观察纳米粒形貌和测定溶液吸光度,评价纳米粒响应性水解能力。并分别利用相应试剂盒测定纳米粒对羟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过氧化氢的清除能力。5心肌细胞对生物活性纳米粒吞噬能力评价将不同浓度Cy5荧光标记的TPCD-TA纳米粒(TPTN)与正常或损伤大鼠H9C2心肌细胞孵育不同时间,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和流式细胞术探究心肌细胞对生物活性纳米粒的吞噬能力。6.生物活性纳米粒细胞水平抗氧化、抗炎效应评价分别利用Co Cl2诱导大鼠心肌细胞缺氧/缺血损伤模型,异丙肾上腺素(ISO)诱导大鼠心肌细胞肥大模型。CLSM和流式细胞术分析TPTN对细胞内ROS水平影响,测定细胞内H2O2和丙二醛(MDA)以及培养上清液中的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心肌肌钙蛋白(c Tn)-I的水平。7.生物活性纳米粒在心脏骤停复苏后大鼠和心肌肥大小鼠心脏靶向性研究经食道电刺激诱发VF,建立大鼠心脏骤停复苏后心肌损伤模型;通过异丙肾上腺素皮下注射诱导小鼠心肌肥大模型。利用活体成像仪分析模型鼠不同时间血和心脏Cy7.5/TPTN荧光强度。另外利用CLSM观察心脏冰冻切片中Cy5/TPTN分布。8.生物活性纳米粒对心脏骤停后复苏大鼠治疗作用评价监测TPTN对心脏骤停复苏后心肌损伤模型大鼠MAP、心功能和心电图影响,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和生存状态评价。通过心肌切片评估心肌损伤和心肌纤维化。另外,检测心脏H2O2、MDA、TNF-α和白介素(IL)-6的水平以及血清中的c Tn-I和肌酸激酶(CK)。9.生物活性纳米粒对心肌肥大小鼠治疗作用评价使用超声心动图评估TPTN治疗对心肌肥大小鼠心室壁厚度和心功能影响。观察心脏大小,测定心脏指数。通过心脏切片染色观察组织纤维化程度。另外,分别测量心脏中H2O2,MDA,TNF-α和IL-6的水平以及血清c Tn-I,脑钠肽(BNP)水平。10.生物活性纳米粒初步安全性评价通过CCK-8细胞毒性试验、溶血试验和心肌肥大小鼠在不同治疗剂量TPTN作用下体重变化、脏器指数、血常规以及肝肾功变化,评价纳米粒体内外安全性。结果1.一个β-CD分子键合约5个PBAP得到氧化响应性材料OCD。一个β-CD分子键合约2个Tpl和5个PBAP得到材料TPCD。2.基于多酚化合物表面自组装构建出系列生物活性纳米粒,纳米粒在去离子水、PBS或胎牛血清等介质中均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通过银沉积法、BCA定量分析、XPS和FT-IR证实了纳米粒上TA的修饰。同时XPS、FT-IR和不同介质中粒径变化证明载体材料和多酚化合物通过氢键作用稳定结合。3.体外ROS清除实验证实,基于多酚化合物表面自组装构建的纳米粒具有良好的ROS清除能力,其中OCD-TA和TPCD-TA纳米粒显示出ROS响应性水解能力。4.体外生物活性评价表明,基于多酚化合物表面自组装构建的活性纳米粒TPTN可被正常和损伤心肌细胞有效吞噬,从而在Co Cl2刺激制备的缺氧缺血性损伤的细胞模型和ISO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模型中抑制氧化应激,减弱炎症反应,从而发挥心肌细胞保护作用。5.心脏靶向性实验发现,Cy7.5/TPTN在心脏骤停复苏后心肌损伤大鼠和心肌肥大小鼠心脏荧光强度明显高于健康鼠,且模型鼠离体心脏的荧光强度存在蓄积现象。在心脏冰冻切片中观察到Cy5/TPTN荧光在心肌区域的明显分布。这些结果证实TPTN纳米粒通过静脉注射给药具有明显的心脏靶向性。6.在心脏骤停复苏后心肌损伤大鼠靶向治疗实验中,TPTN可显着提高模型大鼠存活率,提高动脉血压和左心室射血分数,改善心电状态和神经功能,降低心肌组织中氧化介质、促炎性细胞因子和血清心肌损伤因子的表达水平。心肌组织切片证实TPTN可改善心肌细胞损伤和胶原蛋白沉积。7.在心肌肥大小鼠治疗实验中,TPTN可减少心室扩张,改善射血分数,降低心脏指数、心脏中氧化介质、促炎性细胞因子以及心肌损伤血清标志物c Tn-I和BNP的水平,有效抑制模型小鼠心肌纤维化。8.TPTN不影响细胞活力,不会发生溶血现象。在心肌肥大小鼠的治疗过程中,未观察到明显的体重减轻或行为异常变化,主要器官的器官指数和肝肾功与对照小鼠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1.基于多酚化合物表面自组装,构建出心脏靶向的生物活性纳米粒制备平台,通过改变载体材料/多酚化合物的重量比、多酚化合物类型和有机相等参数,可制备具有所需理化性质的纳米粒,经系统表征表明其粒径均一,形态饱满,状态稳定。2.经心脏靶向的工程化纳米制备平台筛选的多酚化合物表面自组装纳米粒TPTN,具有稳定的理化性质、良好的ROS响应性和强大的ROS清除能力。TPTN在细胞水平可被大鼠心肌细胞有效吞噬后保护细胞免受Co Cl2诱导的缺氧缺血性损伤和ISO刺激的心肌肥大损伤。3.活体成像和激光共聚焦观察表明负载荧光的TPTN经静脉注射可靶向富集在心肌损伤部位。在体内心肌损伤动物模型中证明其显着减轻氧化应激,抑制炎症反应从而减少心肌损伤,有效改善心肌功能障碍。4.初步的体内外安全性实验证实了多酚化合物表面自组装纳米粒TPTN的良好安全性。

尹叶[7](2021)在《《临床实践中的心力衰竭》(第3-4章)汉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此翻译实践报告选自《临床实践中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in Clinical Practice(2010)的第三、四章,主编为瑞典于默奥大学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学院和于默奥心脏中心心脏病学教授Michael Y.Henein。翻译选材共1.3万英文单词,介绍了心力衰竭中的瓣膜性心脏病与成人先天性心脏病。在当下新冠疫情的发展背景下,人体健康备受人们的关注。该选材所涉心脏疾病在众多疾病中居致死因首位,心力衰竭亦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不可忽视。此翻译实践成果为临床医生、临床内科专业学生、医学爱好者等医学相关人士提供较为详细的心血管内科知识和疾病处理的具体方法。作者在报告中梳理了整个翻译流程,介绍了翻译过程中使用的翻译工具、平行文本和术语库;分析了原文本的特点和翻译过程中的难点。医学类文本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实用性,包含了大量的专业术语和其它一些独特的词汇特点,比如缩略语和名词化结构。而且,医学类英文文本中的句子多被动句、长难句。在翻译过程中,此类句式和定语从句的转换是翻译的重难点。此外,医学类语篇注重上下文的衔接、连贯,译文文本中该如何保持原文的语篇特点是译者需要考虑的对象。此翻译报告在纽马克的翻译理论的指导下,以交际翻译为主,尝试总结了医学类英文文本适用的翻译方法和技巧,着重从词汇、句型、语篇三个层次,通过翻译实例分析,探讨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对术语的翻译、被动句和定语从句的处理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法。本报告旨在和其他从事医学翻译的译者们交流学习,共同寻找应对医学翻译困难的解决方案,从而产出更高质量的译文。

黄宇[8](2021)在《单中心弹簧圈封堵冠状动脉—肺动脉瘘治疗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行冠状动脉-肺动脉瘘(CPAF)弹簧圈栓塞手术患者术前术后相关检查指标及症状的改变,同时对比分析手术组与非手术组患者之间复查的结果,评估使用弹簧圈栓塞冠状动脉-肺动脉瘘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从2013年3月至2020年11月共54例于浙江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就诊的冠状动脉-肺动脉瘘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已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确诊疾病。其中23例患者经患者及家属同意后采用弹簧圈栓塞瘘管并手术成功,所有确诊患者术后进行随访复查,观察检查指标和症状变化。结果:总共有54例CPAF行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冠状动脉-肺动脉瘘,其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4例。所有患者造影前都已完善心电图、胸部CT、心脏超声等相关检查,冠脉造影提示所有54例患者中单一血管起源患者有36例(66.67%),两支血管起源的患者有14例(25.93%),三支血管起源的患者有4例(9.26%)。右冠状动脉起源的患者有25例(46.30%),左前降支起源的患者有33例(61.11%),左回旋支起源的患者有3例(5.56%),左冠脉主干起源的患者有5例(9.26%)。25例患者经与患者本人及家属商议后选择行弹簧圈栓塞封堵瘘管,其中有2例患者因导丝未能到达瘘管而手术封堵失败,其余23例患者手术成功,平均植入弹簧圈(4.43土3.06)枚。所有手术患者在术后及复查时均无明显相关手术并发症或死亡的出现。全部54例CPAF患者6-12月后于门诊复查,未行弹簧圈封堵瘘管或手术失败的31例CPAF患者中有19人复查时仍有相关不适症状。行弹簧圈封堵术封堵的23例患者中有17例患者自述症状较前有明显改善或消失,3例患者术后心超或冠脉造影术复查有少量残余瘘,总体术后患者心功能有一定的改善,弹簧圈栓塞术前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56.09土8.97),术后左室射血分数(60.13土7.41),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5)。结论:行弹簧圈封堵术的CPAF患者相比术前在症状、心功能及EF值上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这在与非手术组的CPAF患者之间对比也有一定的优势,所有弹簧圈封堵的患者术后无相关手术并发症或死亡。弹簧圈封堵冠状动脉瘘-肺动脉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患者相关并发症的出现。

郑钰龙(Ouch Sokheng)[9](2021)在《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短期疗效与安全性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本课题所在心脏中心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短期并发症及短期疗效与手术安全性的临床分析。[方法]纳入2019年1月到2020年1月之间,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内科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并对患者进行短期(术后一周以内)随访,对术后并发症及疗效进行分析,讨论各类并发症与各因素的相关性。具体内容包括1.收集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房间隔缺损具体情况(缺损周围边缘情况、是否为多孔型缺损及合并房间隔膨出)、封堵器大小、术后并发症等;2.比较术前及术后短期内患者心脏超声指标变化(包括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右心房内径RAD,右心室内径RVD,左心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容积LVESV,肺动脉收缩压PASP),并分析影响其变化的相关因素;2.分析患者术前及术后短期(术后一周以内)同步十二导联心电图,测量P波离散度,分析P波离散度变化以及影响其变化的相关因素;3.统计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短期内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分析出现新发心律失常、残余分流等并发症的因素。[结果]1.200例患者基线特征分析:男性59例(29.5%)、女性141例(70.5%);汉族125例(62.5%),少数名族75例(37.5%21例(10.5%)合并高血压,4例(2%)合并糖尿病,3例(1.5%)合并高血压+糖尿病,1例(0.5%)合并脑梗,6例(3%)合并房颤。2.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患者,对比术前和术后一周以内心脏超声指标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发现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右心房内径(RAD)、右室内径(RVD)较前缩小,肺动脉收缩压(PASP)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影响心脏超声指标变化的因素分析,(1)与植入封堵器直径<30mm者相比,封堵器直径>30mm患者的LVEDV缩小、PASP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有合并症的(ASD)患者术后LVEDV、LVESV改善情况明显大于无合并症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ASD)封堵术后患者P波离散度P wave dispersion(Pd)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波离散度变化与其他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术后并发症统计分析:(1)22例(11%)患者出现心律失常,分别为房性早搏6例(3%),1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1%),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8例(4%),窦性心动过缓4例(2%);室性早搏2例(1%);(2)11例(5.5%)出现残余分流;(3)其他:1例(0.5%)出现血管穿刺并发症动静脉瘘,4例(2%)出现心悸、胸闷、头痛等不适。6.新发心律失常患者与心脏超声指标,P波离散度变化,及其他相关因素进行分析:(1)术前-术后LVESV差值与新发心律失常有关,即发生心律失常患者术前-术后LVESV差值大于未发生心律失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新发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与术前、术后肺动脉收缩压差值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而新发心律失常与P波离散度变化和其他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术后出现残余分流与房间隔缺损是否合并膨出、是否为多孔型缺损、以及下腔残边≤5mm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结构性心脏病专业团队行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治疗手术安全性较高:未出现封堵器脱落、严重心律失常以及心包填塞等严重并发症,并发症中房性早搏、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和细小残余分流较多见;细小残余分流与下腔边较短、多孔缺损及合并房间隔膨出相关。2.(ASD)封堵术后短期内(一周以内)心脏超声指标(LVEDV、RAD、RVD、LVED、PASP)和P波离散度即刻有变化;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压+糖尿病、房颤、脑梗的房间隔缺损(ASD)患者,以及缺损较大(缺口>30mm)的患者封堵术后短期内心脏超声指标变化明显。3.特殊类型房间隔缺损:缺损直径≥36mm、下腔残边和(或)后下边<5mm的(ASD),可能并非封堵的绝对禁忌症;但下腔残边≤5mm与细小残余分流相关,需要综合评估患者房间隔缺损的情况。

李鹤[10](2021)在《二维斑点追踪显像联合实时三维超声评价PD-1抑制剂对肿瘤患者心脏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背景:随着癌症治疗的进步和长期癌症幸存者人数的增加,与癌症治疗相关的心血管并发症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健康问题。免疫疗法代表着癌症治疗的巨大飞跃,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PD-1抑制剂,虽然在临床试验中报道的自身免疫性心脏毒性和心肌炎的病例较少,但是随着近年来PD-1抑制剂更广泛的应用,其所致严重心脏毒性的案例显着增多,因此早期识别其心脏毒性,这对改善癌症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超声心动图是确定左心室功能不全程度和监测心脏功能随时间变化的首选,目前已被广泛用来监测心脏毒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是心脏超声中监测心脏毒性最常用的心功能测量指标,但因其对早期心脏损伤的监测缺乏敏感性,故已被二维斑点追踪技术(2D-STI)所取代,其对评估心肌缺血、室壁运动不同步、心功能不全及其他心脏疾病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二维应变参数左室整体收缩期峰值纵向应变(LV GLS)。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是心脏超声技术的最新进展,不需要几何假设即可直接评估心腔,防止因切面缩短造成的错误,从而更准确、更具重复性的测量心脏功能。本文旨在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联合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监测肿瘤患者PD-1抑制剂治疗前后心脏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12月来我院肿瘤科行PD-1抑制剂治疗的肿瘤患者52例,分别于PD-1抑制剂治疗前、治疗2周期后(2个月)、治疗4周期后(4个月)及治疗6周期后(6个月)24小时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获得左室整体收缩期峰值纵向应变(LVGLS)、右室整体收缩期峰值纵向应变(RVGLS)。应用实时三维成像技术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容积(3D-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3D-LVESV)及左室射血分数(3D-LVEF)。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左房容积指数(LAVI)、右室面积变化分数(FAC)。双平面Simpson法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M型超声心动图测量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脉冲多普勒测量二尖瓣口舒张早期E波峰值速度、舒张晚期A波峰值速度,计算E/A比值;组织多普勒测量舒张早期二尖瓣环室间隔运动峰值速度e’,计算E/e’。对所获得的结果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基线水平相比,LVEF、3D-LVEF、e’、E/e’、RV GLS及TAPSE均自PD-1抑制剂治疗第6周期结束(T6)起,即出现显着差异(P<0.05);LVGLS、LVEDV、LVESV、3D-LVEDV及3D-LVESV自PD-1抑制剂治疗第4周期结束(T4)起显着增高(P<0.05)。而同样反映左室舒张功能的LAVI、E峰、E/A未出现明显差异(P>0.05)。反映右室收缩功能的FAC也未出现明显改变(P>0.05)。LV GLS与LVEF(辛普森法)呈正相关(r=0.726,P<0.01),LV GLS与LVEF(三维)也呈正相关(r=0.753,P<0.01)。结论:PD-1抑制剂所致心脏毒性不仅会对左室造成损伤,也会累及右室。GLS监测PD-1抑制剂心脏毒性作用较常规超声心动图参数更敏感、准确,可以更早期发现亚临床心脏功能异常。PD-1在损害左室收缩功能的同时,对左室舒张功能也造成损伤。

二、经食管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的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食管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无痛检查患者的麻醉护理配合(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无痛TEE检查
    1.3 结果
2 麻醉护理配合
    2.1 操作前准备
        2.1.1 患者评估
        2.1.2 评估插管条件
        2.1.3 用物、药品准备
    2.2 操作中配合
        2.2.1 静脉麻醉护理配合
        2.2.2 体位管理
        2.2.3 医护人员站位及布局
        2.2.4 无痛TEE操作护理配合
    2.3 超声探头消毒
    2.4 无痛TEE相关并发症的护理
        2.4.1 TEE操作并发症
        2.4.2 呼吸抑制
3 小结

(2)胸腔镜联合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Morrow手术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仪器与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A组SAM现象引起的MR与LVOT梗阻的关系
    2.2 A组二尖瓣成形术HOCM患者心超相关指标比较
    2.3 两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胸部切口长度比较
3 讨论

(3)经胸超声心动图与经食道超声心动图联合右心声学造影在卵圆孔未闭封堵术中的应用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卵圆孔未闭的检出率与右向左分流半定量分级
    2.2 比较两组患者检查后并发症
    2.3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随访卵圆孔未闭封堵成功率
3 讨论

(4)规范化护理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与分组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1.2.2 观察组
    1.3 观察指标
        1.3.1 患者满意率
        1.3.2 不良反应与并发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束后患者满意度
    2.2 两组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患者不良反应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3 讨论

(5)DR及超声成像在犬心脏疾病诊断中的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健康犬心脏解剖结构和功能
        1.1 心脏的解剖结构
        1.2 心脏的功能
        1.3 小结
    第二章 DR技术应用于心脏检查的研究进展
        2.1 DR技术概述
        2.2 DR技术在心脏检查的利弊
        2.3 DR伪影
        2.4 DR技术对心脏疾病的评估方法
        2.5 心血管造影
        2.6 小结
    第三章 超声成像技术应用于心脏检查的研究进展
        3.1 超声成像技术
        3.2 组织谐波
        3.3 心脏超声造影
        3.4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3.5 斑点追踪成像技术
        3.6 超声技术在诊断心脏疾病中的优势
        3.7 小结
    第四章 其他影像学检查技术
        4.1 心脏CT和MRI技术
        4.2 PET技术
        4.3 小结
    第五章 犬常见的心脏疾病
        5.1 先天性心脏病
        5.2 扩张性心肌病
        5.3 肥厚性心肌病
        5.4 心力衰竭
        5.5 心包疾病
        5.6 心脏肿瘤
        5.7 心丝虫病
        5.8 心脏瓣膜病
        5.9 小结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犬心脏DR检查技术
        1.1 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章 犬心脏超声检查技术
        2.1 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影像检查技术在犬心脏疾病中的初步应用
        3.1 病例一:肥厚性心肌病
        3.2 病例二:二尖瓣返流
        3.3 病例三:扩张性心肌病
        3.4 病例四:二尖瓣和三尖瓣返流
        3.5 病例五:左心室肥厚
        3.6 病例六:肥厚性心肌病
        3.7 小结
结论
附图1 胸腔DR解剖图谱
附图2 超声探头放置手法
附图3 超声心动图各切面解析
附图4 心脏各腔室测量图
附图5 常规超声回声成像与组织谐波对比图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致谢

(6)多酚化合物表面自组装生物活性纳米粒靶向治疗心脏病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多酚化合物表面自组装生物活性纳米粒构建及其性能表征
    2.1 基于β-CD材料的合成和表征
    2.2 材料体外清除ROS能力评价
    2.3 基于多酚化合物表面自组装生物活性纳米粒的构建
    2.4 生物活性纳米粒表征及稳定性评价
    2.5 生物活性纳米粒形成机制初步探究
    2.6 生物活性纳米粒体外ROS清除及响应性水解能力评价
    2.7 全章小结
第三章 多酚化合物表面自组装生物活性纳米粒体外生物活性评价
    3.1 生物活性纳米粒的心肌细胞摄取研究
    3.2 生物活性纳米粒在氯化钴诱导的心肌细胞缺血缺氧模型中应用
    3.3 生物活性纳米粒在异丙肾上腺素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模型中应用
    3.4 全章小结
第四章 多酚化合物表面自组装生物活性纳米粒在大鼠心脏骤停复苏后心肌损伤模型中的疗效评价
    4.1 室颤法致大鼠心脏骤停复苏后心肌损伤模型建立
    4.2 生物活性纳米粒在模型鼠体内血液循环特性及心脏靶向性研究
    4.3 生物活性纳米粒对心脏骤停后复苏大鼠的治疗作用评价
    4.4 全章小结
第五章 多酚化合物表面自组装生物活性纳米粒在小鼠心肌肥大模型中的疗效评价
    5.1 小鼠心肌肥大模型建立
    5.2 生物活性纳米粒在小鼠中血液循环特性及心脏靶向性研究
    5.3 生物活性纳米粒对心肌肥大小鼠的治疗作用评价
    5.4 全章小结
第六章 多酚化合物表面自组装生物活性纳米粒初步安全性评价
    6.1 生物活性纳米粒的细胞毒性评价
    6.2 生物活性纳米粒的溶血性评价
    6.3 生物活性纳米粒治疗心肌肥大的安全性评价
    6.4 全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靶向缺血心肌的功能化纳米药物治疗策略及其应用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7)《临床实践中的心力衰竭》(第3-4章)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Origin of the Project
    1.2 Significance of the Project
    1.3 Layout of the Report
Chapter 2 Description of Translation Process
    2.1 Pre-translation
        2.1.1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2.1.2 Reference to Parallel Texts
        2.1.3 Glossary Making
        2.1.4 Teamwork
    2.2 While-translation
        2.2.1 Selected Tools in Translation
        2.2.2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on
    2.3 Post-translation
        2.3.1 Self Proofreading
        2.3.2 Proofreading by Others
Chapter 3 Introduction to Theoretical Basis
    3.1 Brief Introduction to Semantic and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Theory
    3.2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in the Translation
Chapter 4 Case Analysis
    4.1 Translation at Lexical Level
        4.1.1 Professional Terms
        4.1.2 Abbreviations
        4.1.3 Nominalization Structures
    4.2 Translation at Syntactic Level
        4.2.1 Passive Sentences
        4.2.2 Attributive Clauses
        4.2.3 Long Difficult Sentences
    4.3 Translation at Textual Level
        4.3.1 Cohesion
        4.3.2 Coherence
Chapter 5 Conclusion
    5.1 Enlightenment from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5.2 Limitations and Future Prospects
References
Appendices
    Appendix 1 Source Text & Target Text
    Appendix 2 Glossary
        Glossary of Medical Terms
        Glossary of Medical Terms with People’s Name
        Glossary of Medical Abbreviations
Acknowledgements

(8)单中心弹簧圈封堵冠状动脉—肺动脉瘘治疗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英语术语(缩略语)对照表
    附录2 学术成果
    附录3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9)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短期疗效与安全性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并发症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二维斑点追踪显像联合实时三维超声评价PD-1抑制剂对肿瘤患者心脏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2 仪器和研究方法
        2.1 仪器
        2.2 检查方法
        2.3 图像处理及数据分析
        2.3.1 常规二维超声测量指标
        2.3.2 脉冲多普勒及组织多普勒测量指标
        2.3.3 二维应变参数分析
        2.3.4 实时三维超声测量指标
        2.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一般临床资料
    2 PD-1抑制剂治疗前后各参数比较
        2.1 PD-1抑制剂治疗前后左室收缩功能及左室整体长轴应变相关参数比较
        2.2 PD-1抑制剂治疗前后左室舒张功能相关参数比较
        2.3 右室收缩功能及右室整体长轴应变相关参数比较
        2.4 受试者LVGLS与LVEF的相关性
讨论
    1 PD-1抑制剂所致心脏毒性的研究现状
    2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
    3 PD-1抑制剂治疗前后心脏结构功能改变及超声评价
        3.1 左心室收缩功能改变
        3.2 左心室舒张功能改变
        3.3 右心室结构及功能改变
结论
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超声心动图评价PD-1/PD-L1抑制剂对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经食管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的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无痛检查患者的麻醉护理配合[J]. 陈罡,刘秋丽,周静,余遥,刘尚昆,杜丹丹. 护理学杂志, 2022(01)
  • [2]胸腔镜联合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Morrow手术中的应用价值[J]. 王嶒,孙婷婷,王静,范小明. 中国现代医生, 2021(28)
  • [3]经胸超声心动图与经食道超声心动图联合右心声学造影在卵圆孔未闭封堵术中的应用对比[J]. 匡永芳,朱海锋,郭远峰,张小娥,吴丽文. 影像技术, 2021(04)
  • [4]规范化护理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中的应用研究[J]. 谭琳,郭燕丽,邹野,王艳,王文婷,尚永宁,胡绍毅.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21(13)
  • [5]DR及超声成像在犬心脏疾病诊断中的初步应用[D]. 欧阳慧琳. 吉林大学, 2021
  • [6]多酚化合物表面自组装生物活性纳米粒靶向治疗心脏病的研究[D]. 戚远通.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7]《临床实践中的心力衰竭》(第3-4章)汉译实践报告[D]. 尹叶.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8]单中心弹簧圈封堵冠状动脉—肺动脉瘘治疗评价[D]. 黄宇.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9]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短期疗效与安全性临床研究[D]. 郑钰龙(Ouch Sokheng).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10]二维斑点追踪显像联合实时三维超声评价PD-1抑制剂对肿瘤患者心脏功能的影响[D]. 李鹤. 福建医科大学, 2021

标签:;  ;  ;  ;  ;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的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